人教版历史必修一:《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李丽雯

时间:2019-05-13 01:27: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教版历史必修一:《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李丽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教版历史必修一:《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李丽雯》。

第一篇:人教版历史必修一:《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李丽雯

13课 辛亥革命

课程标准

了解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直到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史实,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设计案例

第13课 辛亥革命

教学内容分析

高中历史必修

(一)第13课《辛亥革命》是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秋民主的潮流”中的内容,本课分为三个小标题,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主进程的丰碑。19世纪末,清王朝统治下的中国岌岌可危,孙中山首倡民主革命,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广泛传播,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分分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标着着中国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资产阶级革命派不断发动武装起义,促使革命形势不断高涨。革命首先在武昌爆发,各省纷纷响应。在此基础上,中华民国成立。革命爆发后,袁世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利用革命派和清政府之间的矛盾,逼迫清帝退位,自己当选为中国民国临时大总统,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在此期间,孙中山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三权分立,限制总统权力,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民主革命,是20世纪中国历史上三次巨变之一,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步。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完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之后,学生进一步了解学习将倾的清政府,为导出革命活动作铺垫。学生虽然在初中阶段学过本课,但高中阶段他们对于革命类型的课程理解、归纳能力比较弱,历史认知能力有待提高,教学中,要注意史论结合,以史实导出结论,提高学生总结归纳能力以及学会分析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由于课程内容的乏味,在教学中可创设情景,采用讨论法,引用故事等,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识记兴中会、同盟会的成立,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胜利果实,清帝退位。

2、理解辛亥革命发生的背景(政治、经济、阶级、思想、组织、军事等条件),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理解辛亥革命的意义。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图片和文字的展示,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学生探究评价辛亥革命,理解辛亥革命的意义,掌握史学评价方法;结合现实,感知历史和现实的关系。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命者愈挫愈奋的精神,是人生观教育的极好教材,感受革命先烈“反专制、求民主”“天下为公”“与时俱进”等爱国主义情怀。教学重点

辛亥革命的过程和意义 教学难点

辛亥革命的意义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意义

板书设计

第13课 辛亥革命一、二、山雨欲来(政治、经济、阶级、思想团体、军事)武昌圆梦 保路风潮

10月10日 起义 武汉三镇光复三、四、铸就民国 1912年1月1日 中华民国 南京 五色旗 民主的丰碑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意义

辛亥革命的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毛邓等五位领导人在正式隆重的场合穿中山装的图片,请同学说说领导人们穿的服装以及由来。

生:中山装 源于孙中山

师:1919年,孙中山请上海亨利服装店将一套英国陆军制服改成便装,这套便装在保留军服某些样式的基础上,吸取了中式服装和西装的优点,简练、大方。由于孙中山先生的提倡以及名望,这种便装很快流行,发展成中山装,成为中国男子普遍穿用的服装。毛泽东也经常在公开场合穿着,此后,中国历代领导人也身着中山装出现在世界舞台,那么孙中山为什么备受推崇以致他穿的服装都被命名?

孙中山作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领导者在历史上领导了辛亥革命,辛亥革命被江泽民评为20世纪中国历史上三次巨变之一。孙中山的影响力是如此之深,今天老师带领大家走进辛亥革命那段峥嵘的岁月,重温那段不寻常的历史。

板书 第13课 辛亥革命

孙中山于1866年出生在广东中山市的一农民家庭,13岁时,随母亲去了美国夏威夷州的檀香山,接受西方的近代教育,1892年,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的她到澳门行医,致力于治病救人,但后来孙中山的思想开始慢慢发生变化,他改医人为医国,寻求救国之路,从事挽救民族危亡得的政治活动。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这位年轻人做出了这种决定?中国当时得了什么病,这位医生竟想医国呢?想想十九世纪末中国发生了哪些事情?(板书 山雨欲来)

生:回忆,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惨败,签订《马关条约》民族危机空前严重;1899年,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义和团运动危机清政府统治。

师:很好,(总结学生的回答,板书政治)在民族危机面前,清政府出政策挽救了吗?有,那就是迫于形势的压力,打出了“宪政”和“预备立宪”,提出行政改革、设立议会、地方自治。这些政策并没有取得实质上的改变,只是清政府的幌子,以“改官制”为名,把权力集中在了满洲贵族手里。但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板书经济),如棉纺织、缫丝、面粉、火柴。资产阶级力量开始壮大,这使得资产阶级左派为了争取自己的利益也开始有了自己的呼声,他们在政治、思想上提出自己的主张。

随着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新式学堂和留学教育开展起来,一批新型的知识分子出现了,他们一般出身与中下层(板书阶级),深受社会动荡和农民群众革命形势的影响,一些人从资产阶级革命文化中吸取革命和民主的一部分,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民主革命的思想武器,进行大力宣传。在当时革命的潮流中,成为了运动的进步力量。当时上海、日本东京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重要阵地。著名的民主革命宣传家有章炳麟、邹容、陈天华等。(出示一张有三个人物肖像、名字、代表作的图片),老师带领大家了解一下这三位民主革命者的思想。(板书思想)

随着民主革命思潮的兴起,遭到主张君主立宪的康有为的反对。他发表文章说,中国人“公理未明,旧俗俱在”。没有进行革命的资格。章炳麟立即撰写了《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针锋相对地指出:

“公理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生:提倡革命改变中国。

师:大概是这个意思。中国到底应该走向何方还没有明确的理论,章炳麟提倡革命宣扬公理,去掉旧俗。邹容也将革命作为社会进化的公理,强调革命的进步意义,提出了“开创中华民国”的口号,要求根绝郡主专制等,他在《革命书》中写到;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革命者,世界之公理也。革命者,争存亡过渡时代之要义也。„„革命者,由野蛮而进文明者也。„„邹容在此书出版后遭到反动势力的深忌,被清政府通过上海租界巡捕局拘捕监禁,于1905 年以折磨死于狱中。陈天华提出了针砭时弊的已见。是革命派中最激进的先锋和最卓越的鼓动家和宣传家。陈天华在《警世钟》中写到: “(新政)不但没有放一线光明,那黑暗反倒加了几倍。到了今日,中国的病,遂成了不治之症。”在《猛回头》中极力抨击清政府“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长官。压制我,众汉人,拱手降洋。”此时的清政府内忧外患重重,竟有一种黑云压城城欲摧之势。

而之前的孙中山见中国得病之深竟是因为有清政府这个毒瘤,作为外科医生他的主张切掉,也就是革命,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孙中山全集》第一卷写道:“夫以四百兆苍生之众„„有心人不禁大声疾呼,亟拯斯人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用特集会众以兴中,协贤豪而共济,抒此时艰,奠我中夏。” 孙中山这段话是什么意思?

生:有心人要拯救于水火之中的四亿人民,扶将倒的中国,孙中山与众贤豪同舟共济。师:孙中山是早期的民主革命宣传家,走在时代先列,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以上那段话是摘自《兴中会章程》。孙中山组织起了爱国豪杰志士,决心“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国。”出示图片

誓词中的鞑虏,是历史上汉人对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如蒙古族、满族等的称呼,含有贬义。其他团体还有华兴会、光复会等等。(板书 团体)这些团体酝酿的起义规模比较小,但基本上也都是以失败告终。革命家、教育家吴玉章回忆说:

“无论光复会也好,华兴会也好,都缺乏明确而完备的纲领,更没有严密的组织,而且都受地方性的局限,不足以领导全国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 在孙中山的推动协调下,1905年8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骨干聚集日本东京,召开中国同盟会成立大会,大会通过了同盟会章程,以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后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那么纲领和三民主义是如何对应的?

生: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与民族对应,创立民国与民权对应,平均地权欲民主对应。师:很好,民族放在首位,意味着推翻清政府的统治也是首要。同盟会成立大会上,孙中山以他的资历和为革命的贡献被推举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并决定创办机关刊物《民报》。中国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展示同盟会成立的图片

老师再具体介绍一下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指推翻清政府,把打击对象集中在满族统治者上,但没提出从根本上推翻封建势力,以及反对帝国主义,是资产阶级自身软弱的表现。民权主义方面,推翻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在民生主义方面,提出平均地权,预把封建土地所有制改变为资产阶级的“土地国有”。三民主义在当时有着很大的振奋人心的作用。现在同学们思考一下同盟会和以前的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相比,有什么不同?

生:它是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有统一的纲领:三民主义:民主主义、统一的口号、统一的机关刊物。师:中国同盟会成立后,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全国革命进入革命高潮,有镇南关起义、萍浏醴起义等,其中黄花岗起义最为壮烈。展示各地起义的图片。1911年4月27日,黄兴领导革命党人在广州起义,他亲自率领勇士一百二十余人,攻入两广总督署张鸣歧,这个人后他也赞助袁世凯称帝。遍搜两广总督不得,又冲杀出来,在东辕门外与水师提督李准俄卫队相遇,双方激战一昼夜,黄兴手部受枪伤,最后他带剩下的这一孤军逃走,后收敛起义军尸体时,得72具,合葬于广州黄花岗,成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这次起义也成为黄花岗起义。

虽然黄花岗起义失败了,但无论如何,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用生命和鲜血献身革命的伟大精神却震动了全国,也震动了世界,从而促进了全国革命高潮的更快到来。起义在不同程度上打击了清朝统治,后来的武昌起义为革命军圆梦。(板书军事)

(板书武昌圆梦)展示联合国龙灯大会图片同学们从图片上能找到哪些信息?

。生:前面一个人为清朝官员,后面几个微外国列强,他们举着火车做的龙灯,十分得意。师:读图很仔细。1911年5月,清政府秉承列强旨意发布“铁路国有”法令,其实是卖给了列强国家。强行收回民间集资自办的粤汉、川汉铁路。四川是按地租3%出谷来作为铁路资本。由于清政府拒不归还四川的股金,招致了四川城乡劳动人民、地主绅商的反对,各界人民群众、保路同志会会党等一起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板书保路风潮)此时四川军务吃紧,清政府从湖北调兵遣将,造成湖北防御空虚。加之,湖北的新军力量中革命党人前期革命思想的宣传,有着一定的军事力量,此时,同盟会加强宣传策划起义。下面老师还原武昌起义的前前后后。(板书10月10日起义)

10月9日,孙武在配置炸弹时,不慎引起爆炸,湖广总督大肆搜捕革命党人,在这种进退维谷的情况下,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内的新军率先起义。革命党内外配合,攻占楚望台军械处,这样有了一定的枪支弹药供应。晚上22点向督署进行轰炸。起初,起义军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指挥,加上兵力不够,进攻受挫。晚24点后,起义军再次发起进攻,并突破敌人防线,在督署附近放火,以火光为标志,蛇山与中和门附近的炮兵向光处发炮轰击。湖广总督瑞瀓打破督署后墙,慌乱中从长江坐船逃走,第八镇统制张彪仍旧在司令部顽抗。起义军经过反复的进攻,终于在天亮前占领了督署和镇司令部。张彪退出武昌,整个武昌在起义军的掌控之中。

接着汉阳、汉口的革命党人也闻风而动,取得光复。(板书武汉三镇光复)起义军控制武汉三镇后,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举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那为什么黎元洪被推为都督,他做了什么?孙中山有在哪呢?

生:(如果会)孙中山作为革命派领袖当时正流亡海外,他在美国为革命起义筹款,打仗得需要军饷,而湖北此时没什么大人物,革命派就拉了黎元洪为都督。

师:对。孙中山从1911年1月到达美国,为发动黄花岗起义筹饷,后去了加拿大宣传革命,一直到将近年底在国内电催下回国。武昌起义时,革命军内也无由声望之人,他们选中了就军官黎元洪,黎元洪本人厚学,待人和善,诸如其他革命党人黄兴在香港,宋教仁在上海,其他在武汉的革命党人官衔不高,难以让众人折服,所以有了黎元洪被推为都督的情况,但从另一点也显示了革命党人不成熟,软弱的缺点。

武汉光复后,接着散布与各地的革命党人积极发动起义,一个月之后,全国十四个省份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十几个省独立之后怎么办?

生:统一起来。

师:如何统一?就需要统一起来。西方,依靠个人,美国是华盛顿。此时的中国谁更合适? 生:孙中山

师:孙中山为革命的努力大家有目共睹。看一段材料。美国汉学家史扶邻说:“孙中山对于革命的主要贡献在于他的革命乐观主义。„„无论如何,这种乐观主义给了他们最后推翻清政府的迭次武装起义以活力。在辛亥革命爆发之时,他被公认为“毋庸置疑的主要的发动者。”、孙中山从19世纪末从事革命开始,倾注了心血,尽管武昌起义之前的起义均以失败告终,但他一直坚持,积极奔走,筹措经费,沟通国外支持革命人士,为革命做了很多贡献,他自然有着极大的魅力作为领导者。(板书铸就民国)

1911年底,孙中山回到上海,十七个省开秘密会议,孙中山以十六票被选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就职典礼成立,大总统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以五色旗为国旗,红、黄、蓝、白、黑分别代表汉、满、蒙、回、藏五个民族,象征“五族共和”。(展示五色旗图片,板书1912年1月1日 中华民国 南京 五色旗)就职典礼在南京两江总督府西暖阁举行,(展示大总统誓词)高声宣誓,哪位同学读一下。

孙中山举左手生: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与国民。

师:从誓词中,我们能得出哪些信息?

生:大总统宣誓推翻清政府,为国民谋幸福,直到中国在世界上有地位,他会卸职,没有专制色彩。师:总体概括地可以,那这个中华民国的领导者——总统和封建君主——皇上有什么区别呢?咱们从誓词、诏谕上区别一下。古代皇帝的就职典礼叫什么?清帝下诏招数开头都怎么说?大家想想电视剧上的情节。

生:登基大典。奉天承运,皇帝召曰。

师:呈现一张清帝诏书的图片

。这个奉天承运说的是戴天行命,朕是天子,朕奉天意来统治人民。而孙中山誓词则提到为国民谋幸福,为国民服务,呈现一种恭敬人民的姿态,传达着民主思想。孙中山的宣誓举动,第一次置于人民于主人的地位,自己在公仆的地位。唤醒了数千年,一直处于子民地位的中国人。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采取了一系列革新措施,限期剪辫子,禁止妇女缠足,严禁鸦片,废止“大人”“老爷”的称呼等等。而且孙中山担任总统后,作风十分平民化,这里有一个小故事,某日,一老农在街上见到买茶叶的孙中山,见面就下跪,要行三跪九叩的大礼,孙中山慌忙将其扶起,对他说:“总统在职一天,就是国民的公仆,是为全国人民服务的。”老人问:“总统若是离职呢?”孙中山说:“总统离职后,又回到人民的队伍里去,和老百姓一样。”最后,他派车把老人送回旅馆,老人高兴地对警卫人员说:“今天我总算见到民主了。”和总统“平起平坐”,坐总统的车。在封建社会,百姓是不可能体验到的,这确实带来了一种新的气象。

(板书民主的丰碑)

历史发展到这,我们将目光转向北方。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了,北京清政府还在。宣统皇帝高高在上,清廷见南京的态势,不得不将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请出山,袁世凯被任命为内阁总理大臣,主持军政,把我这军事大权,清廷企图让袁世凯挽救危局。袁世凯一面命令北洋军猛攻汉口、汉阳,一面向南京临时政府提出议和。列强此时也站在了袁世凯一边,以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为手段,向革命政权施加压力,并制造舆论,替袁世凯撑腰。革命营垒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革命时为了避免战争带来的动荡摇身一变,钻进革命政权,此时也乘机攻击革命党人。(他们的革命很水,江苏巡抚程德全仅用竹竿挑去了抚衙大堂屋上的几片檐瓦,以示革命必须破坏。)

袁世凯如鱼得水,他曾在“戊戌变法”中告密给慈禧,从而得到信任,最后他和南京临时政府谈判的条件是,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就保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袁世凯为了保存自己的军队实力,博得清廷信任,加之觊觎大总统宝座,袁世凯逼迫隆裕皇太后签了退位诏书,尽管皇族人员依旧住在故宫,但江山已经易主,很明显,在这场博弈中,袁世凯是最大的赢家。(板书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宣布退位诏书,清朝覆灭。次日,袁世凯通电赞成共和,孙中山向南京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接着,南京临时参议院推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而此时南京方面见革命果实即将被窃取,让中华民国有法可依而防止个人专治采取了什么措施? 生:颁布了临时约法。师:法治,以防止人治。

1912年3月11日,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展示临时约法封皮的图片),从封皮上,同学们能读出哪些信息?

生:临时约法包含的内容,总统制,参议院制等。

师:那我们翻开约法来学习下里面的内容,这些内容是当时革命者智慧的结晶。第一章“总纲”,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人民做主,包含什么精神?

生:民主。

师:第二章“人民”规定: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人民有选举及被选举之权。(除此之外,还有言论、集会、结社的自由,居住迁徙的自由,信教的自由等等。)这两大项体现了什么精神?

生:平等、自由

师:第三章“参议院”规定:“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参议院是做什么的? 生:行使立法权。

师:第四章“临时大总统”规定:“临时大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临时大总统的产生俨然与皇帝的产生大大不同,民国总统没有继承,家族制的了,而是由选举产生。大总统有什么权利呢?

生:纵览政务,行政权。

师:第五章 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这一点又说明什么?

生:总统不能专权,不能一人说了算。

师:同学们来看这段材料。(……临时约法,这是还在讨论中,我们要防总统的独裁,必须赶紧将约法完成,并且照法国宪章,规定责任内阁制,要他于就职之时,立誓遵守约法。

————蔡寄鸥:《鄂州血史》

这份材料是对第五章的补充。内阁制是由占多数议席的党员组成的议会,总理对议会负责,总理可以驳回总统意见。那么这个责任内阁制的作用是什么?

生:防止总统独裁。

师:第六章“法院”规定:“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法院自己审判,没有上级部门干涉公正性。结合这六章,同学们思考一下,较之清朝,国民主权是否 发生了变化,封建谁做主,民国谁做主?

生:发生了变化,郡主,民主,民主代替郡主。

师:国家权力有哪些机构具体执行?分别执行什么?归纳前面的回答。

尽管这个约法大部分借鉴美国和法国,有一定弱点和局限性,但总的来说还是比较好的,带有革命性,民主性。(板书《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意义)中华民国为资产阶级性质的共和国,宣扬民主,反封建,所以它的法律是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在一定程度上就有反封建、反专制的进步意义;通过前六章,国家政治制度和政权组织形式,如人民做主,三权分立,以及人民的权利都确立了;而且新政策的实行促进了人民的觉醒。人民开始体会着民主,当袁世凯复辟帝制时,闹剧上演短暂时间即收场,说明法律的实行已使民主观念深入人心,并且在人民中形成了帝制非法,民主共和的观念;此外,作为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法律,很大程度上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保障;最后,在二十世纪初的亚洲各国中,约法是一部最民主、最有影响的资产阶级民主宪章。

同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落入袁世凯手里。

武汉革命骨干蔡济民作诗道,无量金钱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呢?

生:革命中耗费了财力、牺牲了生命不胜枚举,但最终的共和却是假的。

师:解释的比较恰当,讽刺了当时袁世凯政府,也为革命果实花落别家十分惋惜,袁世凯就任总统后,北京的老百姓把大清门翻过来想刻上中华门时,结果发现反面写的居然是大明门。历史是如此的可笑,山不转水转,历史也上演这偶尔的相似性。到这里,同学们讨论下,孙文让位于袁世凯,有人说软弱与妥协的表现,有人说是智慧与勇气的彰显,为了大局考虑后的决定,你怎么看?

生:(支持、反对等分别阐述)

师:一千个观众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辛亥革命到此算是结束了,他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孙中山领导众仁人志士抛头颅撒热血为尘封的封建中国带来了一个新的春天,那辛亥革命有着什么历史功绩和意义呢?大家来看下面的

材料一:„„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将统治权归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悠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民,岂不ziyu? 摘自《清帝退位诏书》。材料二:1915年,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1917年,军阀张勋拥戴清朝废帝溥仪登基,在全国人民的怒斥声中,12天后复辟丑剧草草收场。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三

材料三:“中国处在大规模的工业发展的前夜,商业也将大规模地发展起来,再过五十年我们将有许多上海。”

——孙中山《中国革命的社会意义》材料四:辛亥革命后,民众都把辫子看成是甘心作清朝奴隶的标志,纷纷自行剪去;当时流行的服饰:中山装、西装、领带、皮鞋、礼帽„„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二专题四请回答: 以上四则材料分别是如何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的?

生:推翻帝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改变了社会风气。师:很明显我们可以从材料推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2.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3.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4.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5.改变了社会风气

本课小结

一场革命:辛亥革命

二大任务:直接反清间接反帝

三大目的:推翻清政府 /建立共和国/发展资本主义

四个第一: 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中国第一位选举产生的总统()参考文献

陈夏红,杨天石.辛亥革命实绩史料汇编[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出出版社,2011 廖保平.辛亥革命:铁屋里的大国突围[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 章开沅,罗福惠,严昌洪.辛亥革命史资料新编[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 金冲及.辛亥革命的前前后后[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第二篇:历史必修一《辛亥革命》教案

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

本课的主要内容包括:辛亥革命前期革命党人所作出的革命准备。1911年武昌起义。以及随后中华民国的建立,临时约法的颁布。随之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篡夺。最后对辛亥革命做出评价。

本课位于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中的第四课,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上承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之后的民族危机掀起了旧民主革命的高潮,下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揭开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新篇章。

在中国近代经济文明、思想文明 的进程中,同时是一起里程碑式的重大变革。学好本课为必修二、三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学情分析

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初步了解辛亥革命的基础史实。对孙中山,黄兴,袁世凯这些主要人物有大概的认识和了解。独立思考意识和探究渴望,对直观的材料很感兴趣,具有了初步的历史观念,但在深层次的认知和思维的拓展的方面,以及整合教材的能力。对概念和政治史感觉枯燥。受到一些相关影视作品的影响,对于历史和艺术作品可能有一定的混淆。课程标准:

1、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的过程。

2、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结合材料分析阅读教材,经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识记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了解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史实,通过阅读材料问题解析,理解辛亥革命的进步性,并能够对辛亥革命做出客观的评价。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情景,问题探究,合作学习,辨证质疑,分组讨论探究辛亥革命在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的地位与意义。

掌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法,学会正确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孙中山先生等人革命事迹的学习,学生增强爱国主义情怀,树立积极参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正确意识。通过对辛亥革命的进步性和局限性的分析,学生增强辩证的看待历史问题的意识和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通过对这一我国在民主近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式的事件的学习,树立专制到民主、人治到法治的历史发展观。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意义

确立依据:依据课标要求,《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不仅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给近代中国民主政治带来了一系列变革,而且又是培养学生民主意识、法治意识和公民意识的重要材料。辛亥革命的意义的学习对于学生正确理解我国政治民主化近代化进程由专制到民主,人治到法治的历史发展潮流起着重要的作用。突破方法:

创设情景让学生在具体的史料分析中抓住重点、领悟重点、感受重点。(2)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评价

确立依据:依据课标要求,认识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但是对于如何客观的辛亥革命,容易形成生硬的一言堂形式,学生对辛亥革命的了解往往局限于教材所给定的结论,在辩证的全面的分析问题方面还有所不足,需要教师从多种角度把学生思维调动起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小心求证,建立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研究意识。突破方法:

让学生在自由辩论中抓住难点、领悟难点、感受难点,从正反两方面补充相应资料,开拓视野,师生互相讨论,共同分析突破难点。教学方法

讲授法(精选材料、整合教材)辩论法

问题教学法(方法、途径)合作探究法

“四主”教学法: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训练为主线,能力培养为主攻。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法

改变学生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从而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

教学过程

导入: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的闭幕会上,习主席的一番讲话,让“中国梦,我的梦”这样六个字火遍了全国上下。那么中国梦指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梦呢?(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中华民族为了实现这样一个中国梦已经辗转百年,不同阶级都曾为实现它作出努力:农民阶级曾发动太平天国运动,试图在中国建立一个无处不平均的大同社会;地主阶级洋务派也曾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口号开展洋务运动,希望实现强国富兵的愿望;随后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戊戌变法企图以政治改良的方式挽救民族危亡,就连腐朽的清廷也曾施行新政,以期扭转时局;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学习在追逐民族复兴梦的道路上,资产阶级革命派作出了怎样的努力,一起走进百年前那场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

那么对于辛亥革命的概念,我们先要做一个了解。

1.广义的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全过程。

2.因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人们把武昌起义称为狭义的辛亥革命。(学法指导)那么根据我们导言课上讲到的历史学习的方法,任何历史事件都逃不出三核心,六要素。那么下面就让我们围绕着三核心六要素来全面的认识这场百年前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主共和梦——辛亥革命。

(过渡)是什么样的社会状况让资产阶级革命派产生了寻梦的渴望?百年前的中国正在经历着什么?让我们一起来探寻这场民主共和梦产生的缘由。

(一)寻梦——因为屈辱所以倍加渴望 1.寻梦的缘由(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

教师设问: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国怎么了?清政府干什么去了? 学生回答(遭到外来殖民侵略,清政府腐败无能)给材料:

教师设问:结合下列材料分析当时的革命党人为什么要寻梦?

(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入侵,中华民族危空前严重)《辛丑条约》的签订,清政府已经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为了继续维持自己的统治,清廷迫于形势压力推行:“新政”。内容涵盖:政治,军事,教育,经济,社会等几个领域,虽然新政在教育和学制改革促进了西方先进思想的传播,在经济上鼓励工商业的发展客观上促进了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进一步壮大,但是新政和预备立宪只是一个幌子,清政府根本无意实行君主立宪,只是借立宪之名集权皇族,抵制革命。

教师总结:民族危机的严重,主权政府的腐败无能,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失败成为了资产阶级发动革命的必要性。

(过渡):寻梦,革命,都需要方方面面的准备,请同学们阅读下列材料,找一找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革命做出了哪些准备?

(一)寻梦——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及条件

社会背景:《辛》签订后民族危机严重,清政府腐败无能,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失败。

组织条件: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 军事条件:革命党人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 思想条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 经济条件: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过渡设问:万事具备只欠东风,很快革命党人就迎来了革命的东风,那是什么事件呢?(学生回答:保路运动)

追问:为什么说保路运动为革命的爆发提供了有利时机呢?

学生回答:1911年5月全国范围内的保路运动,造成武汉地区兵力空虚,为革命提供了有利时机。

(一)寻梦——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及条件

社会背景:《辛》签订后民族危机严重,清政府腐败无能,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失败。

组织条件: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 军事条件:革命党人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 思想条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 经济条件: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有利时机:四川保路运动使武汉兵力空虚

(过渡)万事俱备,东风已来,革命党人踏上了追梦的旅途。

(二)追梦——辛亥革命的过程 1.首章: 革命的浪潮——武昌起义

新闻播报:如果你是当时某报刊的记者,请你对武昌起义及其后续事件做一个概述性的报道。

关键词:时间、地点、主力、结果

学生回答: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发动起义,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新军将领黎元洪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教师:那么武昌起义之后全国的形势如何呢?请同学们观察下图:

学法指导:抓住历史地图的主题,从时间地点等基本历史要素方面进行分析,要把着眼点放在历史地图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在空间的发展变化趋势上,并分析其中的原因影响以及启示。

学生总结:从图上可以看出,武昌起义之后短短一个月不到的时间,全国十几个省市纷纷响应,宣布脱离清政府而独立,说明清朝统治面临土崩瓦解之势。2.高潮: 民主的丰碑

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自主学习)时间:1912年1月1日 总统:孙中山 国旗:五色旗 国都:南京

性质:资产阶级革命政府

教师设问:为什么说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的革命政府?

(学法指导):如何判定一个政府的性质?主要是看这个政府颁布的法律和措施是在维护哪一个阶级的利益。教师设问:教材P52图表:南京临时政府的法令和措施中是怎样体现政府的性质的?

学生总结:民主政治上体现平等和自由的政治思想,经济上扶持民族工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文化教育上推行自由平等的西方近代教育,并且颁布了《临时约法》规定国家的权力属于国民全体,所以说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是资产阶级革命政府。

(过渡):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不仅颁布了一系列的法令和措施来实现他们梦想,更是将他们的民主共和梦写进了宪法,以法律的形式来维护梦想的果实。《临》的颁布也成为了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那么请同学们先看书,了解关于《临》的主要内容,思考其内容中对封建专制制度的哪些方面进行了否定?

师生合作共同完成下列表格: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1)内容:1.主权在民:从根本上否定了君主专制

2.关于国民权力的规定: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自由的原则 3.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防止专制独裁确立民主共和政体(2)性质和意义: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它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过渡):陈独秀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这并不为怪,因为他们体会不到推翻两千多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我们通过对比,已经了解了临时约法从哪些方面对封建专制进行了否定,那么你能说说看临时约法具有什么样的重要意义吗?

(3)性质和意义: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它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辛亥革命的结局

教师讲诉:然而这一一座民主的丰碑却仅存续了不到两年的时间,袁世凯于1914年5月1日宣布抛弃临时约法,另外制定一部中华民国约法也简称是袁记约法,里面把总统的权利规定的像皇帝一样大,随后袁世凯宣布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实行帝制,改元鸿宪。

(一)梦醒——辛亥革命的评价

讨论:有人说,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是一次成功的革命;也有人说,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的历史的命运,是一次失败的革命。你认为辛亥革命的成败如何?结合下列材料说说你的理由。

材料三:

“如果我们将中国的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这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的。”

辛亥革命有破还有立„„“朕即国家”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遥望百年前的那场浴血奋战,我们也应该懂得感恩。

——郭世佑:《辛亥革命的真实性与复杂性》

(三)梦醒——辛亥革命的评价 成功:

①推翻了清王朝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 君主专制政权。

②建立了中华民国并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失败:

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中国社会性质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国家大权落入袁世凯手中。

(生化总结):辛亥革命的梦醒了,但是中国梦还要不要继续做下去呢?回首近代百年的沧桑中国梦,李鸿章曾说“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者。”梁启超曾经说过:“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孙中山先生也曾经发出这样的呼声“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而今天,惟愿诸君将振兴中华之责任,置之于自身之肩上!

第三篇:历史必修i人教新课标第13课辛亥革命说课稿(精)

必修一

辛亥革命说课稿

一、课题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辛亥革命》,它选自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三单元第二课内容,从属于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二、课程地位从内容上,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抗争史,本节课内容是资产阶级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场资产阶级独立领导的革命运动。它上承《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和《太平天国运动》,下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作为反侵略求民主的重大事件它具有典型的承上启下的作用。西方列强的侵略使中国社会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异常尖锐,中国各阶级先后进行的英勇抗争虽然没有取得胜利,但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奠定了基础。而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成果又为后起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条件。所以这一课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历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识目标了解孙中山创办兴中会;中国同盟会的成立、领导机构、革命纲领、成立意义;三民主义;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等史实;评价辛亥革命的成败等等;理解革命的意义及复杂曲折性。能力目标通过教育教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概括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以及口头表述历史事件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能力和用辩证地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分析,掌握透过现象找出本质的学习方法。通过探究的过程,掌握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育教学,以史为鉴,培养“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感。辛亥革命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一个里程碑,有其重要的贡献;孙中山作为中国革命的先行者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在近代中国复杂的环境下,革命不可能一蹴而就,由此认识到事物发展的曲折性与进步性并存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鸦片战争》说课稿

教学设计 2009-10-28 09:06:15 阅读1188 评论2 字号:大中小 订阅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鸦片战争》是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第四单元第一课(第10课)内容,是教材专题四《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的开篇章。鸦片战争对我国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是近代中国百年屈辱的开始,也是近代中国人民反抗侵略压迫、追求民族独立、反抗封建专制、追求民主进步的的开篇,同时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教材中具有开篇点题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l 通过对鸦片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和经过的讲授,启发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对鸦片战争的性质作出正确的分析和认识,澄清和批驳在这一问题上的一些错误认识和谬论,以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和批判的能力。

l 通过对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原因的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运用史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l 通过引导学生根据史实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中英鸦片战争的继续,培养学生运用史实论证问题的能力。

l 能够在合作的基础上独立完成老师制作的关于鸦片战争爆发的逻辑关系图,并理解战争的根本原因和中方战败的根本原因。尝试理解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的辨证关系。l 能够说出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取得胜利,并知道林则徐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l 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通过讲授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发学生的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爱国热情

l了解中国人民在鸦片战争中的反侵略精神,通过对禁烟运动的讲授,使学生认识到林则徐是一个伟大的民族英雄,他捍卫民族的利益,是我们后来人学习的榜样。

l 通过揭露资本主义列强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在中国所犯的种种罪行,教育学生不忘国耻,振兴

中华。

3、教材重点与难点

l 重、难点 : ①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中英两国远隔重洋,相距如此遥远,为什么会在十九世纪中期爆发战争呢?而且,这一问题不仅涉及到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认识,还应进一步明确蕴含其中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辨证关系,历史发展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辨证关系。还有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英国已取得了一些权益,那为何还爆发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呢?对此,学生容易产生疑问和困惑。只有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如战争前的中国与英国的形势和虎门销烟,才能让学生深刻理解这场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必然性。)②中国战败的原因(为什么一个号称“天朝上国”的大清帝国会败给一个远道而来的英国呢?这些问题是学生感到迷惑的,因而是个重、难点问题。)③《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危害,正确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过程与方法

l 通过阅读教材第一目与课后的阅读与思考、解析与探究,在教师的引导下,和在小组的讨论、合作的基础上,能够尝试理解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的辨证关系。

二、说教法、学法

(1)多媒体辅助的导谈法:增加课容量,同时把繁杂的问题简易化,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

可提高教学效率。

(2)引导讨论法:通过师生与生生的互动,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观察学习法:所谓观察学习法是指学生能主动地运用自己的观察力从各种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学习方法。学生在学习中可以通过观察实物,如历史文物、历史遗迹等,从中发现它们的特点、所反映的历史内容,并与所学内容联系,如此为学生的思维力的发展、想象力的发展,以及创造能力的发

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4)实践学习法:学生通过社会调查和情景模仿的途径来学习历史,让学生在生活中亲身体验历史

和感受历史。

三、说学情

根据高一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我校学生的具体情况而采用以上的教、学法,即:同初中阶段相比,高中学生的抽象能力和对某些历史理论的理解能力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也不能过高估计他们对历史理论问题的理解能力,其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所以老师仍需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的知识,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观察、猜想,引入课题)

通过出示一段与中英相关的材料与一张《世界地图》,引发学生观察、思索,由此引出中英鸦片战

争爆发前的中英两国形势,导入新课。

2、探究(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和中国战败的原因是本课重点难点,在教书中主要通过看、读、评、析、练来突破)

(1)看、读:关于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教材只是一句话带过,而这留给了学生太多的疑问和不解,为了能让学生弄清这一背景,我通过演示关于这一内容的图片资料,让学生注意观察,结合对教材的阅读与思考提供的材料,让学生在观察中自己总结出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以培养他们综合概括的能力。同时

过渡到下一个问题,虎门销烟。

(2)评、析:“虎门销烟”是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对于这一个问题,学生容易将它与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相混淆,通过图片资料和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设置争议问题,可以向学生提问“如果林则徐不禁烟,那鸦片战争就不会爆发,你同意吗?”让学生思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辨证关系,历史发展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辨证关系。同时适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林则徐是一个伟大的民族英雄,他捍卫民族的利益,是我们后来人学习的榜样。

感:而对于“中国战败的原因”这一难点的解决,主要通过设置问 “为什么一个号称“天朝上国”的大清帝国会败给一个远道而来的英国呢?”、“如果林则徐不被革职查办,战争能取胜吗?”,让学生结合教材后的材料以及补充的图片资料来进行分析,从多方面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最后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结论,激发学生的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爱国热情。

鸦片战争的经过,由于学生在初中时已重点学过,在这就不详细讲叙,只是通过演示《鸦片战争的形势示意图》一带而过。战争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定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这一内容主要通过教材和图片资料,让学生自己总结条约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总结概括其危害性,再通过表格形象直观地显示

出来。

过渡: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取得了诸多的权益,法、美也借机强迫中国与之签定不平等条约《黄埔条约》和《望厦条约》捞取权益。但之后不久英法为什么又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呢?进入下一个问题“战

火再燃”,即英法联军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的讲析,可通过出示英国在鸦片战争后在中国与洪都拉斯的正当贸易对比表,让学生观察和创设情景来得出结论。战争的经过及影响,可以通过两次鸦片战争形势图,以及一张相关的表格,从战争的根本目的、性质、过程及影响等方面来比较两次战争的异同,从而让学生理解掌握“战火再燃”其实就是中英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并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如何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并突出英法两国殖民者在占领北京期间所犯的滔天罪行。

3、结:结合板书设计,让生自己总结这节课所学的内容,并通过课后习题练于讲相结合,来巩固本课知识。在此基础上对本课线索及主要知识点进行简要的梳理。

4、课题延伸:教材后探究学习总结中的一段材料,即《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致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的机密件》,让学生究义律对中国发动鸦片战争原因的说辞来展开探讨,启发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澄清和批驳在在一问题上的一些错误和谬论,从而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和批判的能力.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美国1787年宪法》说课稿 发布时间:2010-05-27 来源:教育文稿网 作者:网络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国家,综合国力强大。但对于真正的美国主流精英人士来说,他们的国家最值得为之骄傲的不是其庞大的物质财富、领先世界的科技和教育、无与伦比的军事力量,而是创造这一切的机制。这种机制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治国之道。而这种机制的建立则源于1787年宪法。

1787宪法是近代世界第一部成文宪法,将启蒙思想与美国实际相结合,它不仅为美国200年来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奠定了制度上的基础,也深刻影响了

世界文明的进程。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高一学生的实际状况分析,确定以下教学目

标:

(1)基础知识目标:

了解:宪法出台的背景

知道:1787宪法的主要内容、特点及作用

联邦制的权力结构。

(2)能力培养目标:

1.能够结合1787宪法出台的背景和主要内容,了解美国联邦制的结构特

点。

2.对比美国的总统制和英国君主立宪制在权利结构、有无君主、总统与首相的产生方法等方面的不同,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和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3)过程与方法

1.通过历史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概括美国1787年宪法的特点。

2.采用探讨式,探讨1787年宪法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3.运用比较法、分析法、问题探究法去研究美国总统制和英国君主立宪

制的异同。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1787年宪法所蕴涵的大量民主因素都是与美国人民、民主派人士的斗争分不开的。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为进步事业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2.要辨证全面地分析1787年宪法,要认识其局限性。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1.对美国1787年宪法中“分权与制衡”的理解与掌握:

如何理解美国1787年宪法是“制约权力,平衡利益”的宪法,这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难点。这会涉及独立之初美利坚合众国复杂交错的矛盾斗争和阶级关系,因此需要大量的材料和教师的总括引导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

突破方案:“为什么要制约权力?”---自由

怎样来制约权力?----理论来源

现实是否接受?-----平衡各方利益

2、比较美国的总统制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的政治常识比较匮乏,讲解时要深入浅出

突破方案:“北美可以说是英国的儿子”来比较两者的异同

二、教法的运用及依据

(一)依据

学生对美国的历史及现状都是挺感兴趣的,特别是高一的学生,感性的思维要多于理性的思维。但经过了一段时间对高中历史的学习,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以及比较能力都有所提高,同时已具备一定的自觉性、独立性和创造性,除了仍然要加强以上这些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

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

教师课前准备制作本课多媒体课件,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生动性。搜集相关课件制作资料(美国“白宫”、“国会”、“联邦法院”的外观图片等),力争再现历史,为学生创设历史学习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自学一部分教材上编写得较详细的内容,对于重难点我采用了情境诱思法、问题诱思法和角色扮演法,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主动参与、大胆质疑、创新等思维,使学生的智能和认识水平都得到发展。

三、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自由女神像

2、学生活动:为年轻的美国看病,开药房

3、师生共同学习:美国开国者们的方案

引用史料,教师站在各方立场上提出问题,请学生根据书本来回答并理

解。

引导学生列表来比较美国总统制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4、阅读“从邦联到联邦”的内容,概括联邦制的实际效果,引导学生客

观的评价1787年宪法

5、小结巩固(课堂练习)

6、作业布置

四、板书设计

一、年轻美国的窘境

1.经济问题

2.债务问题

3.国家安全问题

4.劳动人民的反抗问题

二、制约权力、平衡利益的宪法

1.联邦制的确立

2.“三权分立”原则

3.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三、从“邦联”到“联邦”

1.进步性

2.局限性

高中历史必修2《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说课稿

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鸦片战争后,在外国企业的刺激和洋务运动的诱导下,中国的民族工业作为一种新的生产方式登上了历史舞台。中国社会经济形态的变化引起了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民族资产阶级抱着一腔“实业救国”的信念和豪情,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夹缝里奋力拼搏,虽然创造出一些光辉业绩,但不断遭到挫折,历史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实业救国”的道路是行不通的。可以说本节内容既是前面所学内容的延续,又为后面学习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等内容做好了铺路搭桥的准备。所以在中国近代史上占重要地位和作用。、教材目标的分析

(1)知识目标:了解中华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以及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培养学生从具体社会历史环境出发,客观地、全面地、辨证地认识分析历史问题,发展历史思维能力,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提高观察社会问题的能力。同时运用相关的图文、影音资料,培养学生运用资料、解读、分析、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民族资产阶级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爱国情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努力的方向、追赶的目标。

②让学生认识到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代因素,中国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也不可能在近代中国实现自己“实业救国”的愿望。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难点:影响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和民族工业的历史地位 4、课时安排:1课时 5、教具准备:电脑及教学软件

三 教法分析

1、情境教学法。通过有目的地引入问题或创设情景,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使认知与情感、学习与应用有机结合起来。

2、“引导--探索”启发式教学法:由教师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读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在主动的学习中获到知识,变学会为会学,从而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四、学法指导

1、体验法:让学生以当事人的身份融入当时的社会环境,认识历史事件由浅入深,由表到里。

2、实践活动法。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问题。如在课后布置学生查找有关的网站,访问相关的人物,以“荣氏家族百年沉浮”为主题,对荣氏企业的创业、发展史进行研究。

3、讨论、探究。

五、教学过程

1、设疑切入,引出正题。

(1)(展示四幅有关民族工业的图案)仔细观察这四幅“火花”图案,从中你能获得哪些历史信息?

(2)近代中国几种经济成分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洋务经济,哪种经济成分代表了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方向?

以设问的方式切入课题,引发思考,激发氛围,调动兴趣,在教学伊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习积极性。

2、整合思路、梳理线索。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曲折历程:

夹缝产生(19世纪60、70年代)-----------初步发展(19世纪末)---------------短暂春天(一战期间1914-1918)----------发展较快(国民政府前期1927-1936)---------沉重打击(抗日战争1937-1945)--------日益萎缩(解放战争1946-1949)----------从合理调整到社会主义改造(1949-1956)

3、认定目标,设疑解难。问题一:看漫画,说寓意。

从而得出结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求生存求发展”,决定了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革命性和妥协性。(即经济结构的变化引起阶级结构的变化)

问题二:观图表,把1872-1894和1895-1913年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相比,甲午战争后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呈上升趋势,并在整个资本主义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原因何在?在当时有何影响?

通过分析数据,让学生知道民族资本主义在甲午战争后出现一股热潮的原因及其影响,掌握知识点。

思维发散:(展示三幅图片)分别是《溥仪退位》、《1919年清华大学生在焚烧日货》、《1914年帝国主义国家参加一战》,请以这三幅图作为切入点,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分析近代中国的民族企业为什么在一战期间出现短暂的春天? 设计意图:对于知识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采用图片提示与学生阅读相结合,发散思维,有利于学生突破重点。

4、体验感悟,内化升华。

(1)创设情景:让学生一边观看民族企业的有关图片,一边听电视剧《大染坊》主题歌《把感动留在人间》,感受旧中华民族企业发展的艰难历程。“假设你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一名商人,你会选择什么行业?理由是什么?预测一下,在创业过程中你会遇到什么困难?”

引导学生主动以实践者的身份进入真实的历史情景,让学生学习运用理性的知识印证感性的体验。并从“创业的艰辛”一环,归纳出民族企业的特点,从而清楚地认识到影响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攻破了难点,完成探究学习的过程。

(2)情感教育:发展资本主义,实现近代化,是近代许多仁人志士的梦想。周学熙、张謇、荣氏兄弟以实业救国;康梁掀起维新运动;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虽然梦想全都破灭了,但精神可扬,志气可嘉。从他们身上,你学到了什么?有何感悟?

设计意图:贯彻新课程的理念,有利于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和精神的形成,同时也使学生深化知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条件下,中国的民族工业不可能走上独立发展道路,“实业救国”方案行不通。

(3)实践延伸:查找有关的网站,访问相关的人物,课外了解荣氏家族的后人荣毅仁、荣智健的创业史,以“荣氏家族百年沉浮”为主题,对荣氏企业的创业、发展史进行研究。

设计意图:延伸课堂内容,拓宽知识面。引导学生参与实践调查,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

5、讨论小结,巩固练习。

(1)从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史中你能得出哪些认识?(2)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断加强

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第四课说课教案 第四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一:课前部分 1.教情分析 :

(1)

课标要求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2)

教材内容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与第三课探究的是同一个问题,即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的问题。第三课侧重从中央与地方斗争的角度讲述,而本课则侧重从皇权与相权斗争的角度讲述。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对我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有比较完整的认识,也为在以后学习第二单元,进行中外政治制度的对比提供了可能。(3)

教学重点

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明朝废除丞相与设立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4)

教学难点

中枢权力机构的变化是如何体现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的。

2.学情分析 :

高一新生刚入学不久,学习兴趣浓厚、学习热情高涨,再加上初中就学过相关内容,有一定的基础,因此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以产生更好的效果。3.、教学目标: 了解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北宋的二府三司制、元代的一省制.明代废丞相设内阁, 清代军机处的设立等知识.通过引导学生对各个朝代中枢权力机构设置的学习,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亲自动手画图、上台讲演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历史的能力。

4.教学工具和方法

制做课件,运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示法、讨论法、诱导法、情景教学法等方式进行教学。

第四篇:高中历史 必修一 第13课辛亥革命 教学设计

第13课 辛亥革命

一、知识点拨

(一)知识网络

(二)历史解析

历史合力与辛亥革命的最终结局

资产阶级之所以要发动辛亥革命,是为了建立资产阶级掌权的民主共和国。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的政体,部分实现了资产阶级的愿望。但是,最后掌权的却是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袁世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局呢?

恩格斯曾指出:“无论历史的结局如何,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就是历史。”按照这段话来分析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辛亥革命的这种结局实际上就是历史合力作用的结果。

如图所示,辛亥革命期间,各种政治势力围绕中国的政体问题展开了反复斗争。当时中国各种政治势力大致可以划分为革命阵营和反革命阵营。革命派是革命阵营的中坚力量,力主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在清政府预备立宪被证明是一场骗局之后,一些立宪派分子转而拥护革命,成为革命的同盟者。但是,立宪派与革命派之间并非完全同心同德,在推翻君主专制方面二者是一致的,但是立宪派却不希望革命派掌权。

满清贵族、袁世凯、帝国主义属于反革命阵营。满清贵族假借“立宪”之名加强君主专制,并借机排斥袁世凯等汉族地主官僚,导致满清贵族与汉族地主之间矛盾激化。袁世凯掌握当时中国最强大的军事力量──北洋集团,在武昌起义爆发后,他一方面欲取满清贵族而代之,一方面又声称自己及子孙“不愿为革命党”。帝国主义为了维护其在华侵略权益,抛弃了风雨飘摇的清政府,开始扶植袁世凯为其代理人。

两大阵营之间及其内部充满了错综复杂的矛盾。袁世凯和孙中山都不会放弃本阶级的根本利益,但又都无法忽视对方的要求。斗争的最终结果是:为早定共和,争取袁世凯支持革命,孙中山允诺将总统之位让与袁世凯;为独揽大权,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假称拥护共和──二者暂时达成了表面的一致。

二、学习自评

(一)知识掌握

1. 20世纪初,革命知识分子主要集中在国内哪座城市宣传民主革命思想?()

A.上海 B.北京 C.广州 D.东京

2.孙中山首次明确提出“恢复中华”是在()

A. 1894年 B. 1905年 C. 1911年 D. 1912年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

①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②内阁总理由国民直接选出 ③中华民国实行总统责任制 ④参议院有弹劾总统的权力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4.按照民国纪年,1937年是()

A.民国25年 B.民国26年 C.民国27年 D.民国28年

(二)能力提高

1. 1912年清朝统治的结束,意味着中国()

A.君主专制政体的结束 B.专制统治的结束

C.封建统治的结束

D.君主立宪制的破产

2.武昌起义后,袁世凯之所以能够左右清政府,原因在于()

①帝国主义的支持 ②立宪派的支持 ③掌握了北洋新军 ④革命党人的妥协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3.孙中山所说的“政治革命的根本”是指()

A.驱除鞑虏 B.恢复中华 C.创立民国 D.平均地权

4.在20世纪初出现的资产阶级革命组织中,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这是因为它()

A.成立时间最早

B.实现了所有革命团体的大联合

C.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D.有明确的纲领、公认的领袖和全国性的组织系统

(三)延伸拓展

1.武昌起义后,孙中山电告国内:“文(即孙中山)已循途东归,自美徂(到)欧,皆密晤要人,中立之约甚固„„”这段话表明孙中山()

A.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B.要兼程回国,亲自参加武装起义

C.对国内发生的事情一度保持中立态度 D.要革命党人争取袁世凯中立

2.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实现了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因为这次革命()

A.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B.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C.给予了人民充分的民主与自由权利 D.结束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

3. 1906年,孙中山说:“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假如我们实行革命的时候,那满洲人不来阻害我们,绝无寻仇之理。„„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的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是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这表明孙中山()

①正确揭示了近代中国的民族问题②明确反对当时流行的种族复仇思想③认为推翻清朝反动统治具有双重意义④坚持以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观点指导革命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4.辛亥革命爆发后,英美列强积极扶植袁世凯的主要原因是()

A.清政府已不可救药

B.袁世凯较清政府更加忠实于帝国主义

C.革命党人损害了列强的在华利益

D.认为袁世凯有能力维持中国“国内秩序”

(四)模拟练习

1.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其主要依据是()

①革命有了统一的领导机构和组织系统 ②革命采用暴力斗争手段 ③革命有了较为成熟的指导思想 ④革命从此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拥护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③

2.我们最应该继承和发扬的是辛亥革命的()

A.复兴中华民族的精神 B.反帝爱国的政策

C.实业救国的思想

D.暴力革命的策略

3.有人认为:“从实力来讲,孙中山比起洪秀全来,相差不知几千万里了,而偌大的清帝国不亡于洪、杨,却被孙文的几个口号叫垮了,何哉?主题使然也。孙中山把主题摸对了,几颗炸弹一丢,满清帝国就土崩瓦解了。”这反映出()

①三民主义基本符合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 ②实力是否强大,对历史进程的发展无关紧要 ③清政府舆论管制不成功 ④一个人能否成功,关键在于能否将个人事业与时代要求相结合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①④

4.在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时,孙中山说:“我今只说要定一条‘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一以表示我党国民革命真意义之所在,一以杜防盗憎主人者,与国民共弃之。”这表明()

①孙中山具有真诚的民主革命精神 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根本目的在于确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③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符合当时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②③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凡法律虽经议院议决而未奉诏命批准颁布者,不能见诸施行”;“用人之权操之君上,而大臣辅弼之,议院不得干涉。”

──引自《钦定宪法大纲》

材料二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引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三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参议院议决事件,咨由临时大总统公布施行”;“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引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四 “参议员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三以上可决弹劾之。”

──引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钦定宪法大纲》是在什么形势下颁布的?其实质是什么?

(2)材料二体现了《临时约法》的什么思想?其进步意义是什么?

(3)材料三体现了什么思想?它有什么进步意义?

(4)材料四说明了什么?其意义何在?

(5)综合材料二、三、四,与材料一相比,《临时约法》的颁布具有什么历史意义?

6.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高潮。据此,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辛亥革命老人吴玉章曾作诗说:“丧权辱国震人心,铁路风潮鼎沸腾。武汉义旗天下应,推翻专制共和兴。”

请回答:该诗中反映了哪些重大历史事件?

(2)1912年2月13日,孙中山认为“帝制从此不存留于中国之内,民国的目的亦已达到”,遂向参议院请辞临时大总统,并推荐说:“清帝退位,南北统一,袁君之力实多。”他这样做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3)每逢五一和十一这样的重大节日,孙中山先生的巨幅画像总会摆在天安门广场,与天安门城楼正中的毛泽东主席巨幅画像遥相面对。请你说出孙中山先生具有如此崇高地位的主要理由

三、能力拓展

(一)学法指导

如何分析一个历史事件的影响

一般来讲,历史事件的影响包括性质和地位、直接结果、积极意义(从近到远,从内到外)、历史局限、成败原因、经验教训等几个方面。

如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这一时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力的推动力量”(性质和地位)。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这既是直接结果,也是积极意义)。“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对近代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积极意义)。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原因),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历史局限)。辛亥革命的教训是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近代中国行

不通。

(二)例题解析

在中国近代史上,共和政体确立的标志是()

A.湖北军政府成立 B.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C.清帝退位

D.袁世凯当选为临时大总统

解析:本题答案为B。政体指的是政权组织形式,国体是指国家的阶级性质。湖北军政府是一个地方政府,它的成立不足以成为共和政体成立的标志。清帝退位意味着君主专制政体的结束。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则标志着共和

政体的确立。

(三)自展才华

如何编制材料型选择题

一般而言,编制选择题有以下几步:第一是选材。这就要求精读教材,确定教材的重点知识。第二是确定具体考点,即考查哪些具体知识。第三是希望考生从哪方面来回答。第四是注意选项的混淆性和答案的唯一性(单项选择题)。材料型选择题还要注意材料的真实性、原始性和典型性。

例:有人这样评价辛亥革命的作用:“过去专制主义是正统,神圣不可侵犯„„现在民主主义成了正统,同样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侵犯了这种神圣„„为人民所抛弃是没有疑问的。”这表明辛亥革命最大的历史功

绩在于()

A.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 B.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迫使清帝退位

D.建立了完善的民主制度

解析: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是一个很宽的范畴,包括其性质、地位、历史局限、历史功绩,等等。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有很多方面,选项中“迫使清帝退位”、“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辛亥革命的功绩,但不是“最大”的功绩。辛亥革命建立了民主共和制度,但并不是“完善的民主制

度”。因此,答案只能是A项。

同学们,你们学会如何编制选择题了吗?自己尝试着编制一道吧!

四、相关信息

(一)历史资料

梁启超谈辛亥革命的意义

“革命”两个字,真算得中国历史上的家常茶饭,自唐虞三代以到今日,做过皇帝的大大小小不下三四十家,就算是经了三四十回的革命。好像戏台上一个红脸人鬼混一会,被一个黄脸人打下去了;黑脸人鬼混一会,又被一个花脸人打下去了。拿历史的眼光看过去,真不知所为何来。一千多年前的刘邦、曹操、刘渊、石勒是这副嘴脸,一千多年后的赵匡胤、朱元璋、忽必烈、福临也是这副嘴脸。他们所走的路线,完全是“兜圈子”,所以可以说是绝无意义。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贵族政治的局面;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

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呢?简单说:

一面是现代中国人自觉的结果。一面是将来中国人自发的凭借。

自觉,觉些什么呢?

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

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的事。

第一件叫做民族精神的自觉,第二件叫做民主精神的自觉。„„

这回革命,就像经过商周之间的革命,不会退回到部落酋长的世界;就像经过秦汉之间的革命,不会退回到贵族阶级的世界。

(二)新苗论坛

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

正方一辩:我方的观点认为辛亥革命是成功的。这是因为,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使中国进入共和时代;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障碍;带来了中国近代

史上的第一次思想大解放。

反方一辩:我方的观点认为辛亥革命是失败的。理由如下:从政治方面来讲,辛亥革命中建立的中华民国其实是一块“空招牌”;从经济方面来讲,辛亥革命为中国资产阶级的发展赢得的仅仅是一个短暂的“春天”;从文化方面来讲,辛亥革命并没有对封建思想发起直接的、致命的冲击。它既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也没有改变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所以是一次失败的革命。

正方二辩:要以反封建的标准、以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标准去衡量资产阶级革命成功与否。第一,它是反封建的。因为它扫除了封建社会最严重的桎梏──封建帝制。第二,从生产力的标准来看,革命就是解放生产力。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通过立法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中

国出现振兴实业、提倡国货的热潮。

反方二辩:衡量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成功与否,是看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是否完成,也就是看它是否使社会性质发生质的飞跃。第一,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最后落入袁世凯手中,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并未改变。第二,辛亥革命并未对封建经济制度进行根本变革,没有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帝国主义在华特权也未被触动。

正方三辩:从政治、经济、社会意识等方面,进一步论证辛亥革命是成功的„„

反方三辩:从政治、经济、社会意识等方面,针锋相对地反驳对方„„

想一想:辩手们的论点和论证有无道理?你的看法呢?

(三)学术前沿

孙中山让位原因

一种意见认为,孙中山让位主要是由于革命力量过于弱小。“武昌起义后,同盟会的迅速解体,内部矛盾、冲突的日益尖锐化,妥协潮流的出现,是迫使孙中山与袁世凯妥协的一个方面。而帝国主义列强和袁世凯从外部、立宪派从临时政府内部对革命派施加种种压力,则是迫使孙中山不得不与袁

世凯妥协的另一个方面。”

另一种意见认为,这主要是由于主观方面的妥协退让。孙中山并不反对议和与妥协,在他看来,只要能建立共和,实现民权,“谁当总统都无所谓”。孙中山让位的根本原因在于“欲竭力避免国内战争之延长”,企求“以和平

收革命之功”。

(四)书目网址

1.金冲及、胡绳武:《辛亥革命史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2. http://szs.chinaspirit.ney.cn/minzu/szs(孙中山纪念馆

第五篇:历史辛亥革命教学设计(示范校)

岳麓版必修1第四单元教学设计方案

第16课

辛亥革命

方案二(示范校)

【课标要求】

简述辛亥革命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性质、革命纲领及指导思想,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失败原因,了解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原因和经过。

通过分析历史材料,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教材和相关材料的研习和互动研讨,了解辛亥革命发生的原因,革命思想的传播,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和性质,辛亥革命的意义,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孙中山先生等民主革命先驱者为追求民族独立、民主自由和民生幸福贡献一生经历的光荣事迹,继承和发扬中国华民族革命先驱们站在时代前列不断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革命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难点: 武昌首义、中国华民国的建立及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教训。

三、教学内容安排(1学时)

四、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

1.导入设计

(1)创设情境: 投影展示辛亥革命前后服饰、称呼等反映社会风貌变化的幻灯片,让学生初步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冲击。

(2)问题导入:结合本课的导语进行导入。2.清末民主革命风潮

投影展示:宣统帝图片、《钦定宪法大纲》的部分内容和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设问一:对中国社会构成重大冲击的辛亥革命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引导学生根据以上图片和材料并阅读教材归纳。①列强加紧侵华,民族危机加剧; ②清政府新政破产,社会矛盾激化; ③维新变法运动失败;

④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开始进行推翻清政府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投影展示:孙中山先生的一些照片、题词和教材中毛泽东的话。设问二:同学们知道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谁吗?

设问三: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为发动辛亥革命做了哪些准备? ①成立兴中会——革命兴起

②建立同盟会,制定革命纲领——组织和理论条件

播放录像:中国同盟会成立。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使学生了解同盟会成立的条件、时间地点、纲领或宗旨、性质等知识要点。

投影展示:孙中山的《民报·发刊词》。引导学生阅读小字内容。

问题探究:什么是三民主义?三民主义与同盟会的纲领是什么关系?材料中的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是指什么?对三民主义应如何评价?

③革命派同改良派的论战——舆论宣传

补充材料:革命派和改良派的主张。使学生了解论战的核心、实质和意义。④领导武装起义——推翻清政府的尝试 重点介绍黄花岗起义

展示学生搜集的革命党人武装起义的相关资料,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讲述并对起义进行简要评价。

3.武昌首义

播放录像:武昌起义。

设问一:武昌首义的胜利取得了哪些主要成果?

提示:①起义爆发并胜利:1911年10月10日。②湖北军政府成立(地方政府)③震撼清王朝统治,十几个省相继独立。

投影展示:黎元洪,清朝官僚,武昌起义后被推举为湖北军政府都督,后出任中华民国临时副总统。

武昌起义后革命形势发展示意图; 学生看教材《十八星旗飘扬于湖北》

投影展示:武昌起义总指挥吴兆麟的话和江苏的“和平光复”。

设问二:从黎元洪当都督、江苏的“和平光复”,武昌起义后革命形势发展示意图你能分析出革命存在的危机吗?武昌起义胜利是否说明革命完全成功?

提示:不能说明

①旧官僚投机革命,革命隐藏危机 ②一些革命党人对革命存在错误认识

③清朝虽已土崩瓦解,但帝制尚存,国家没有真正统一。4.民国的建立和帝制的终结

设问:武昌起义胜利后,革命形势有什么新发展?(中华民国成立)⑴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1.1 投影展示:孙中山照片、《大总统誓词》和五色旗。设问:孙中山就职标志着什么?请简要说明五色旗的含义。⑵《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投影展示:《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

设问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从美国宪法中吸取了哪些思想?

设问二:《临时约法》有什么重要地位?

设问三:你认为南京临时政府是个怎样的政权?它存在哪些不足? 提示:从主体性质、组成人员、对地方的控制能力分析。⑶帝制终结和袁世凯掌权 讨论:

辛亥革命后,尽管革命发展迅速,但全国政局混乱。你能从各政治势力的状况分析袁世凯掌握政权的原因吗? 提示:

清政府——在革命打击下土崩瓦解,丧失政权势在必然。帝国主义——维护在华利益,扶持袁世凯作为新代理人。立宪派、旧官僚——谋求政治地位,助袁掌权。革命派——为推翻帝制,寄望于袁世凯。

袁世凯——掌握清政府大权与北洋军,志在必得。设问:封建帝制开始出现于何时?帝制终结的标志是什么? 5.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分析: 设问一:辛亥革命的性质是什么:

设问二:辛亥革命伟大的历史功绩或意义有哪些?

设问三:为什么说辛亥革命失败了?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课后小结:

孙中山先生是站在时代前列的历史伟人,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他为追求民族独立、民主自由和民生幸福贡献了毕生精力。他主张“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敢于向几千年来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皇权制度和一切阻碍社会进步的反动势力宣战。他最早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期望中国迎头赶上世界上先进的国家,并为推动实现这个美好理想而顽强工作。他历经险阻,但百折不挠,忠实地实践了他所说的“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誓言。

——江泽民在纪念辛亥革命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六、学习评价建议

1.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专注度、参与度、思维度。2.对知识与能力目标的达成度,可以通过习题测验的方式来检验,同时也可以通过开辩论会达到落实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3.学习探究:

简述欧美政治制度的发展及其特点,并谈谈对中国的民主政治的影响,考查学生对这一问题的掌握和理解。

七、板书设计

第16课

辛亥革命

一 清末民主革命风潮 1.背景 2.条件

二 武昌首义

1.起义爆发并胜利

2.湖北军政府成立(地方政府)3.震撼清王朝统治,十几个省相继独立

三 民国的建立和帝制的终结

1.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帝制终结和袁世凯掌权 四 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

(参加讨论:孟方 王红梅 丁娜 王旭明 张晓波 张启林 陈学生 田玉平韩玲 执笔:王红梅)

孟大勇 王中华于国莹

下载人教版历史必修一:《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李丽雯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教版历史必修一:《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李丽雯.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历史人教八年级上册《辛亥革命》教案03

    辛亥革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孙中山先生的主要革命事迹,学习制作大事年表。 2、过程与方法: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情况,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3、情感态度......

    李丽《纸船》教学设计大全

    《纸船——寄母亲》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冰心的《纸船——寄母亲》。 2、理解每首诗的内容,体会作者分别借纸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3、以纸船为凭借,进行想像......

    人教必修三历史期中总结

    期中考试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思想 本单元主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春秋儒家思想的出现 战国孟子荀子发展儒家思想 秦朝焚书坑儒 西汉 “罢......

    历史教学设计一

    2012---2013第一学期八年级历史 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提高历史学科教学质量为中心,坚持教育创新。积极参与课程改革,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

    李丽《一去二三》教学设计(合集)

    《一去二三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一、去、„„”十二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儿歌、背诵儿歌。图文结合,大体了解诗歌的意思。......

    两只小狮子 教学设计 李丽

    《两只小狮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镇巴县机关幼儿园李丽 教材分析: 《两只小狮子》是一年级下册第七组的第2篇课文,这是一篇童话故事,主要讲述了两只小狮子的不同的生活态度:一......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教学设计

    更多资料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教学设计 省横中 沈红英 一、 设计思想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专题的一部分,线索......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15、16课教学设计

    洛阳二中集体备课成果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5课高一历史备课组主备人:罗华荣日期:11.28 课题: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课程标准: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事,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