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数学低年级直观几何教学的若干策略

时间:2019-05-13 01:50: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议小学数学低年级直观几何教学的若干策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议小学数学低年级直观几何教学的若干策略》。

第一篇:浅议小学数学低年级直观几何教学的若干策略

浅议小学数学低年级直观几何教学的若干策略

上海市三新学校 侯琦

【摘要】

“图形与几何”学习领域是小学数学基本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几何直观和推理能力是该领域的重要目标。《国家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首次提出在义务教育阶段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凸显了几何直观在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彰显了几何直观的教学价值。对于刚接触图形与几何的低年级学生来说,直观几何的教学对其空间观念的发展和几何直观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活动来实现低年级直观几何教学的目标,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

【关键词】低年级 直观几何 空间观念 策略。

《国家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几何直观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几何或者其他数学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在许多情况下,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在整个数学学习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课程标准首次提出在义务教育阶段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凸显了几何直观在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彰显了几何直观的教学价值。既然几何直观作用如此之大,那么对于刚接触几何的孩子来说,怎样才能培养和发展几何直观呢?

新课标中对于第一学段“数学思考”的目标要求是:发展空间观念。空间观念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能够想象出空间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依据语言描述画出图形。

几何直观能力的形成和空间观念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空间观念的发展也是低年级几何直观的重要教学价值之一。那么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和学生的活动来实现这些目标呢?基于新课程标准,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利用感性经验,丰富学生对空间观念的认识。

《国家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第一学段要求“能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几何体“。我们的学生在小时候就开始接触各种形状的物体,他们具有较多的关于形状感知方面的早期经验,这些现实生活中丰富的原型是发 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作为教师,应该看到这一资源,并在教学中合理地使用,重视挖掘利于教学实施的潜在经验基础。

例如在学习《物体的形状》和《物体的表面》这两个内容时,就可以利用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日常生活中孩子们玩的积木中有许多正方体、长方体和圆柱体;他们见到的楼房、砖头、纸盒、书等更是给了他们长方体、正方体的形象;他们从小玩的皮球给了他们球的直观形象。通过观察这些实物,学生对物体的形状有了直观的认识,使学生能够在抽象的物体形状概念与具体的物质实体之间建立有意义的联系。又如,在学习周长这个内容时,教师安排了一项课前活动:绕着操场跑一圈,使学生在感性认识和体验后引出“周长”的概念。这是一个使学生的思维经历从具象到抽象的提升过程,也是低年级学生认识物体形状的最重要的价值所在。

方向的认识既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经验和常识,也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图形与位置的基础,对发展空间观念起着重要作用。在教学《东南西北》一课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虽然积累了一些辨别方向的经验和策略,但这些经验和策略往往是零散模糊的,于是在上课前我就布置学生观察早上的太阳在学校的哪个方位升起?在上课时首先提问学生观察的结果,然后让学生用小手指一指,并且让学生说出太阳升起的方向有什么物体,以此来确定东方在教室的哪一边,之后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前边与后边分别是什么方向,左边与右边又是什么方向?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经过独立思考,多数学生辨认出了四个方向,这时我又让四个同学进行演示,四位同学站成十字形,向东的同学身上带“东”字,其他同学观察,得到“东与西相对,南与北相对”。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获得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培养了他们位置、方向的空间观念。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他们对图形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丰富的实物原型的直觉观察。因此在直观几何的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组织学生通过对现实空间中实物的形状、大小及其所处方位的感知,积累丰富的几何事实,以帮助学生理解现实的三维世界,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的兴趣。

二、引导自主探索,加深学生对空间观念的体验。

直观几何是一种经验几何或实验几何,是可看、可感、可操作的。因此,学生获得几何知识并形成空间观念,更多的是借助他们的自主探索。特别是对于低年级学生的实际思维水平及认知能力,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实践探索更能适应学生“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学习。正如《国家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较多地使用“通过观察、操作,认识„„”等表述,现行教材根据课程标准精神和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了大量的观察、操作、思考等数学活动材料,为学生提供充分动手操作的课程资源,让学生通过观察、实践加深对几何形体特征的认识和理解,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第一,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几何特征。

观察是学生获得空间和图形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全方位、多角度的观察是促使学生建立和发展“空间观念”的主要途径之一。例如,在《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这一课上教师设计了两个探究活动:各人眼中的杯子和各人眼中的积木图。通过探究一中的看一看、画一画、想一想和探究二中的猜一猜、连一连、闯一闯,让学生充分体验观察物体的过程。而在具体的观察过程中,通过本位观察、换位观察与全面观察三个活动环节,体现了一个从静态到动态、从片面到全面的观察方法,培养了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并发展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又如:在《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准备了6个三角形,让学生先观察每个三角形各个角的特点,分别有几个锐角、几个直角以及几个钝角填入表格中,再进行对比,从而归纳出三类三角形。通过这种不完全归纳法,学生能抓住三类三角形的本质区别,在头脑中有了比较清晰的轮廓,在比较中有助于发现各几何图形的特征。

在几何教学的课堂上,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就是观察,而观察中的交流则是帮助学生从感性的直观认识发展到初步的理性认识的重要途径。这里的交流方式有很多种,包括师生交流、生生交流、还有师班交流等多种方式,每种方式都有其适合使用的时候。我在教学“物体的形状”中认识长方体时,先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实物,小组合作,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小组交流说说这些物体的相同之处。这一步的小组交流是让孩子们将图形基本特征的模糊认识口头与同伴叙述,并在叙述交流的过程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开始形成对图形基本特征的一些理性认识。学生小组讨论结束后,我采用了师生交流的方式,即老师与若干学生一对一的交流,其他学生则在一旁聆听,在这次交流活动中,我开始引导学生初步建立图形的基本特征。在得出图形的所有特征后,我采用了师班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集体说出图形的基本特征,并且逐个板书,既对图形的特征进行了总结,又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于长方体的认识。

第二,通过动手操作,提升学生对空间观念的理解。

空间观念的形成,光靠观察其实还是不够的,老师还必须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让他们在体验中感受、理解。例如:在《物体的形状》中,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动口、动眼、动手,初步感知和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成一定的表象。通过各种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跃起来。如:让学生从“体”上找“面”,并把画下来,剪下来,让他们在这一活动中,充分感知到“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的特征。学生始终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争着回答这些图形的特征。又如:《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初步认识》这一课中,组织学生摸一摸物体有多少个面,多少条棱,多少个顶点,每个面都是什么形状,折一折,看一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是什么样的,量一量每条边有多长等,通过多种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触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形成了一个清晰的感知,提升学生对空间观念的理解。

第三,通过问题解决,实现学生对空间观念的应用。

发展空间观念不能靠纸上谈兵,必须以学生自己的空间感觉和体验为基础。此外,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可以加深学生对几何体的感知,发展空间观念。如待学生学习了面积和面积单位这部分内容后,针对学生对面积单位认识不够的情况,我设置了一节练习课,设计了“想一想、填一填”“剪一剪、算一算”、“动手围一围”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面积单位的意义。

学生的空间观念具有较强的抽象性。由于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很差,且空间观念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给予充分的时空,采用更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观察、操作,通过自主探索,空间观念在头脑中的形成才是丰满的,也只有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学生的知识建构才能从“经历”走向“经验”,由感性的理解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最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尝试几何推理,实现学生对空间观念的发展。

直观与推理是“图形与几何”学习中的两个重要方面。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对于空间观念的发展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低年级图形与几何部分,几何推理在教学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活动中:

第一,在观察中思考。例如:认识三角形,可以出示形状不同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大小不同的、方位不同的甚至颜色和用料不同的各种三角形,然后学生在观察中悟出:像这样的三条边围成的封闭图形叫三角形,与其他的因素都没有关系。在促使学生“空间观念”形成的过程中,要注意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如在观察茶壶的活动中,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深入的思考,例如:为什么同组同学观察同一物体,会看到不一样的结果?为什么改变位置后,物体的形状不一样了?通过这些问题,让孩 子进行比较本质的探讨,总结出较为科学的结论。

第二,在对比中判断。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从相似的图形中精确的辨别出图形的本质,印象更加清晰。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和四边形时就可以出示这样的图形来对比判断,最后总结出三角形和四边形的概念和特征。

第三,在想象中推理。有时多为学生创造想象的时间和空间,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教学《观察物体》时,让学生在小组内观察茶壶,又让学生猜一猜小组内其他同学看到的茶壶是什么样的。并且在想象完后,走到该同学的位置观察一下,在这个活动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了培养。再如学习“面积单位”,在认识1平方分米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看书自学---观察教具---动手裁剪---闭眼想象”来建立1平方分米的表象。在这样设置的情境中,学生利用空间想象进行几何推理,发展空间观念。

第四,在活动中思考。在教授《左与右》这堂课时,老师很好地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活动,如:照镜子、握握手等,真正体会左右的相对性。又如,教学《七巧板》活动课时,老师先请学生选择七巧板中的两块,拼成一个正方形,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用两块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能拼成一个正方形,而且要把三角形中同样长的两条边(最长边)拼在一起。再让学生思考:用两块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还能拼成什么图形?学生通过自主操作,找到了一种或几种答案,再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分享同伴的想法,互相学习、启发。最后老师趁热打铁地追问:“你能有次序地一下子拼出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吗?与你的小伙伴一起,想想有什么好办法?”学生们立刻行动起来,在尝试操作、小组讨论中,他们发现,只要按住1个三角形,让另一个三角形移动(平移或旋转)就行了。在合作交流中,学生真正加深了对图形变换的理解,学会了有序思考的方法,学生的空间观念也自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综上所述,空间观念的发展对于几何直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并构成几何直观形成的重要基础,而几何直观的发展对于空间观念具有重要的强化作用。作为几何学习的重要目的,无论是几何直观,还是空间观念,都应深深融入几何学习的活动中,而这些学习与学生亲身参与的几何活动交织在一起。将观察、操作、想象、推理、表达进行有机的结合,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进而培养几何直观能力。这样的过程对低年级图形与几何的教学有重要作用,也为后续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吴正宪、王彦伟.图形与几何若干内容分析[J].小学数学教育,2012,(7—8)。

第二篇:小学数学几何教学策略

小学几何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几何的教学在《数学课程标准》中属于“空间与图形”的领域,而“空间与图形”作为小学数学四大内容领域之一。其教学内容很丰富,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变换,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因此,发展儿童的空间观念是小学的空间几何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要落实这项任务,我认为如下的一些教学的组织策略可能是比较有效的。

一、注重儿童的生活经验

对儿童来说,尤其是对低年级段的儿童来说,通过操作与协调行为已经建立的经验是学习几何知识的起点,是发展他们空间观念的基础。在儿童生活的现实空间中有着许多的几何图形,儿童在自己的游戏活动的过程中可能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几何经验,如他们在用各种形状的积木搭一个“人”时,已经注意到了积木的形状的区别,他们会用“圆球”形状的积木来做人的脑袋,用长方体形状的积木来做人的肢体,而用圆柱体形状的小棒来做人的四肢等等。又如,让他们用积木搭一把椅子时,他们会注意到凳子的四条腿的长度要一样。而他们在搭建房屋的时候,会注意到某些地方的对称性。

因此,在低年段的几何学习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对直观物体的操作体验,来支持他们认识对象的形体特征。例如,分类、剪拼搭建等活动都是儿童日常生活中已经建立的操作经验,他们知道如何在操作中通过尝试来对直观的物体对象进行分类,他们知道怎样在

操作中通过尝试来对直观的物体对象进行一定意义的重构。比如,给定学生一个图形,可以让学生用火柴棒来重构一个相同形状的图形,可以加深他们对图形形状特征的感觉。又如,给定学生一些不同形状的图形,让学生按自己的理解去分类,而不同的分类就显示着他们对对象形体特征的表征系统的建立,有利于学生去进一步概括图形的性质特征。

二、观察对象的形体特征是基础

认识几何图形的性质特征是形成空间观念的基础,而儿童获得几何图形的性质特征的认识,往往是从对具体对象的观察开始的。通过观察,儿童才有可能建立有关图形的形状特征,才有可能认识图形的性质特征,才有可能了解图形性质之间的关系。

观察是一种多样化和多侧面的活动,儿童在几何学习中的观察活动,从其对象看,有不同的侧面:

有的是直接观察直观对象(具体的实物),目的是通过对对象的直观的观察来帮助学生形成对象的形状特征的认识。如通过观察长方体的实物,学生知道了长方体有六个“面”、八个“顶点”和12条“棱”所组成,每两个“面”是相对的,每4条“棱”是同方向的,如此等等;

有的是观察直观的几何模型,目的是通过对模型的观察来帮助学生形成对象的性质特征的认识。如,通过对圆柱体模型的侧面展开,学生可以发现它是一个长方形,而圆柱体的底面则是一个“圆”,这就为学生了解并计算圆柱体的表面积打下了基础。又如。通过对实物 的观察,要让学生发现长方体12条棱的性质特征可能并不容易,但是,如果通过由多媒体建立的模型,采用“动漫”的方式将同方向的“棱”运动到一起,性质特征的观察就容易多了。

有的是观察对几何模型的操作演示,目的是通过对对象的多种组成要素的分析来帮助学生构建对对象的本质以及对象间性质关系的认识。如,通过对平行四边形的割补过程的观察,让学生发现,不改变图形的大小,可以将一个图形转化为另一个图形。

三、强化动手操作

儿童的几何不是论证几何,更多的是属于直观几何,而直观几何就是一种经验几何或实验几何,因此,儿童获得几何知识并形成空间观念,更多的是依靠他们的动手操作。儿童在这个过程中,是通过不断地尝试搭建、选择分类、组合分解等活动来增加自己的体验,积累自己的经验,丰富自己的想象的。

低年级的儿童的几何学习主要是低纬度的和较为直观的,因此,图片的呈现可能会有利于他们对图形的直观特征的观察,但是,操作却更能加深儿童对这些直观特征的体验。例如,对一年级的儿童老说,可能观察感知长方形、正方形或三角形的图片的方式,就不如让他们去触摸这些形状的卡片,但如果是让儿童自己用小棒去搭建这些图形可能效果会更好。而到了稍高年段的儿童,他们的几何学习开始涉及较高的纬度或涉及较多的抽象性,因此,就会更需要通过操作来帮助他们形成对图形性质的认识。例如,他们对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认识,就是通过“方格”的方式,利用比较而获得的。而他们学习习近平行

四边形、梯形或三角形等面积计算方法,则是通过对图形的割补来推得的,而不是依据几何的公理体系,通过严格的逻辑推理而或等的。

四、丰富的想象和有效的交流

儿童的几何语言是在学生对图形的操作实验等活动后,通过对话与交流而逐步发展起来的。能正确运用几何语言是几何概念形成的一个重要的标志,也是进行空间思维的基础。几何语言的学习是不能单凭概念的传递来实现的,对儿童来说,往往需要通过他们在尝试和自我修正的过程中逐步得以发展。因此,有一个策略是值得借鉴的,那就是“表述法”,如“图形描述法”,就是先让一个学生观看某一个图形,然后让这个学生通过描述的方式(就是不能讲出这个图形的名称),讲给另一个学生听,使另一个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将这个图形用作图的方式再重构出来;再如“方位描述法”,就是先让一个学生观察某一个对象的位置,然后用描述的方法讲给另一个学生听,使另一个学生能很快地找到指定对象的空间位置。

总之,小学数学的几何学习,对于儿童来说,不仅仅要学习几何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能有效地促进他们的空间观念的发展和空间能的逐步提升。

第三篇: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运用几何直观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运用几何直观

小学生的思维水平止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过渡,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突破几何教学这一难点,关键不仅仅在于教材的改变和教学形式表面变化,更应该在于用先进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去引领教学,这样才能使几何教学活起来,让我们的学生在获得几何知识的同时,建构对几何知识的概念、性质、方法、意义的理解,有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以图沟通联系

某个知识块之间,代数与几何之间,几何直观使复杂多样的分类变得简单明了。比如这样一个例子:生说自然数就像条射线,它们都有个起点,没有终点,可以无限延长。这位学生惊人的发现无不体现了知识间是相通的,把代数中的自然数概念和空间形式联系起来,不但缩短了知识间的距离,而且还减少记忆容量。8

(二)以图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数形结合”的思想是重要的数学思想,其实质是使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巧妙和谐地结合起来,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形结合起来。小学数学教材中特别注重这种思想的渗透,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数形结合思想更好地反映出来。通过图形的直观性质来阐明数之间的联系,将许多抽象的数学概念和数量关系形象化、简单化,实现代数问题与图形之间的互相转化,相互渗透,不仅使解题简捷明快,还开拓解题思路,为研究和探求数学问题开辟了条重要的途径。

利用直观的图形,学生能积极地思考图中正方形的面积的变化和算式之间的联系。在此基础上用数学式子表达它的规律。从而发现;n个奇数相加的和等于n×n;借助“形”的直观,能促进小学生形成从“数”和“形”的角度把“数和形”结合起来考虑问题的意识,有机渗透数形结合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

(三)以图有助于数学方法的再创造

直观是抽象思维问题的信息源,又是途径信息源,它不仅为抽象思维提供信息,而且由于直观形象在认知结构中鲜明性强,可以多思路、反复地给抽象思维以技巧。通过图形的直观性质来阐明数之间的联系,将许多抽象的数学概念和数量关系形象化、简单化,实现代数问题与图形之间的互相转化,相互渗透,不仅使解题简捷明,还开拓解题思路,为研究和探求数学问题开辟了条重要的途径。直观图形的使用,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发现并理解数学结论,而且有利于掌握数学发现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观念。

借助几何直观进行教学,可以形象生动地展现问题的本质,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数学理解,有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篇:浅谈小学数学几何概念的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数学几何概念的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三维目标之一是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其中重要的一块 内容是概念的学习,这也是人类思维的基本形式。“空间与图形”中几 何概念的学习是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的一块重要内容,由于学生的认知特 点以及这类概念自身的复杂性、抽象性等特点,学生学习此类概念有一定 的困难。我校教师根据课堂教学进行分析调查,发现许多教师往往忽视概 念的形成过程,把一个新的概念和盘托出,让学生死记硬背法则、定义。概念的本质揭示不透彻,导致学生透彻地理解掌握概念存在一定的困难,只会照搬照抄,不会灵活应用。面对概念教学的现状,为提高概念教学的 有效性,我校 2010 年开展《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有效性案例研究》课题研 究,于今年6 月顺利结题。

下面就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几何概念教学的策略 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建立概念的表象 表象是感性认识的一种高级形式,它是从具体感知到抽象思维的过渡 和桥梁,是形象思维的基础。影响几何概念学习的因素之一就是感性材料 和感性经验的数量与质量。感性材料和感性经验太少或不典型,学生的感 知就会不充分或者不准确,表象也就不可能丰富,甚至会建立错误的表象,也就难以抽象出概念的本质属性。笔者认为,有效的几何概念教学就是要 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把握住几何概念的本质属性,剔除 其非本质属性,引导学生建立该概念正确的表象,促进几何概念的有效建模。

首先,提供的感性材料要注意形式上的充足性。如教学“认识长方体、正方体”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几组对比鲜明的长方体实物:大小悬 殊的长方体;空心和实心的长方体;质地不同的两个长方体;颜色不同的,等等。通过观察,然后进行抽象概括,撇开材料、大小、颜色等非本质属 性,而只注意它本身的形状,从而明确了这些物体都是长方体。

其次,提供的感性材料要注意内容上的完整性。如教学“角的初步认 识”时,既要让学生感知直角、锐角、钝角等不同种类的角,又要注意变 化角的大小和角的开口方向,这样才能获得对角的清晰认识。

再次,提供感性材料时要注意方法上的多样性。例如,在《三角形的 认识》一课中,给学生提供了一些正确和非正确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去辨别,并在逐步判断的过程中帮学生完善对概念内涵的理解,形成正确的表象。

二、利用生活原型,构建概念的数学模型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让学生亲 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因此在几 何概念教学中,笔者将“新知识”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寻找生活原 型的教学策略,尽可能地将数学学习内容“生活化”,利用生活原型帮学 生建立表象,并且消除生活原型对学习数学模型的负面影响。例如,学生在学习高的概念时,内心很难颠覆自己在生活中建立的关 于高的表象――“像楼房那样矗立的就是物体的高”。可让生活原型为学习数学模型服务,消除高的生活原型对数学模型的负面影响,实现从生活 原型向数学模型的质的飞跃。

首先,创设比“哪座山高一些”的情境,从学生在生活原型中积累的 “水平为底、竖直为高”入手,引导学生区分高与边的不同,让学生知道 山的高度不是其坡长,而是指山顶到山脚的垂直高度,初步让学生意识到 “高”必须和“底”是互相垂直的,又为进一步建立高的数学模型埋下了 伏笔。

随后,在学生比较两个三角形究竟谁高一些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把 自己观察到的水平(或近似水平)的那条边当成底,把与自己竖直相对的 确定为高,从这里引入了数学上对高的研究。当学生借助生活原型来解决 谁更高一些的时候,出现了冲突:究竟是哪一个高一些?学生通过辩论知 道:观察的角度不同,选择不同的底边时,出现的高就不一样了。让学生 体会到几何模型中高的相对性和多样性。

再接着,让学生不转动三角形画指定的高。这个操作活动促使学生从 “水平方向为底、竖直方向为高”这一生活原型中,抽取“互相垂直”这 一本质特征,特别是让学生在“非水平方向的底”上作出“非竖直方向的 高”,这就排除了生活原型对数学模型的负面干扰,帮学生确立了关于高 的正确的表象――“与底边互相垂直的都是三角形的高”,成功地从生活 原型中的“竖直为高”过渡到了对高的本质认识。

这样的教学既利用了生活原型,又成功消除了生活原型对概念学习的 干扰,深化了概念理解,体现了数学模型源于生活原型、又高于生活原型 的特质,实现了由生活原型向数学模型的成功飞越。

三、组织有效的动手操作,促进概念的形成

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 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可以说实际操作是儿童智力活动 的源泉。因此,在几何概念引入过程中,教师应以活动操作为切入点,指 导学生做到眼、耳、手、口、脑并用,让学生主动地探索新知,发展思维,促进概念的形成。

现在的许多教师在几何概念教学时也知道要进行操作,但只把学生当 “操作工”看待,不能做到由操作到理性飞越的操作,这样的操作是无效 的。操作只有放在学生认知的结点处进行,只有让学生的思维紧贴着操作 的历程,才能成为打开学生思维的钥匙,这样的操作才是有效的。

1、把握时机,在学生认知结点处操作。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认知结构类似于一个倒置的圆锥形的螺旋图。毫无疑问,这个认知螺旋中布 满了很多的结点,这些结点就是认知的生长点,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例如在执教《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一课时,学生根本想不到要用两边之和 与第三边比较,认为三根小棒就一定能围成三角形。在学生的这个认知结 点上,笔者不失时机地给了学生第三根小棒,让学生去围,当学生发现无 法围成时,他们积极地去思考了其中的原因,很快发现是第三根小棒太长 了,再问学生:是和谁比较太长了?学生对这一问题显得很茫然,在这一 认知结点上笔者让他们带着这个问题再次操作,学生在操作中很快发现是 和另两根小棒的和比较太长了。显然,当这些结点正在生长时,我们让学 生实施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定向操作,让概念的形成水到渠成。为了确保操作的实效性,不流于形式,在 操作活动中还需要教师定向的指导。首先是要有明确的指导语,使学生知 道“做什么”和“怎样做”。其次是根据需要配以教具演示与必要的启发、讲解,展现操作的程序及其内在逻辑性。有时,还可采取分步定向指导,逐渐完成操作的策略,以求实效。

如在执教《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时,让学生用3 厘米、5 厘米和10 米的小棒围三角形,在操作失败后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明明是件很简单的事情,幼儿园时一围就成,怎么现在就围不成呢?从而引发学生思考。当学生发现不能围成三角形的原因是第三根小棒是与3 厘米和5 厘米的和 比较太长了时,不失时机地问学生:为什么是把3 厘米和5 厘米的和与10 厘米做比较?学生发现在操作的过程中是把3 厘米和5 厘米长的小棒放在 10 厘米长的小棒两端向中间搭,这时搭不着,从而为后面学生从操作中抽 象出结论的思考指定了方向(是拿两条边的和与第三边做比较)。接下来 继续问:10 厘米的小棒太长了,那么你们认为几厘米长的小棒就一定能和 厘米的小棒围成三角形?从而让学生知道接下来的操作中只需把10 厘米的小棒换成较10 厘米短的小棒。这些为学生接下来的多次操作 活动指明了方向,让概念的形成水到渠成。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顺着学生的思维走,教师 灵活把握。让学生通过有效的操作,在多种数学活动中去经历概念形成的 过程,逐步建立表象,促进概念的形成。

四、提炼概念的关键词,理解概念的内涵

一般而言,几何概念是用来揭示空间图形本质属性的确切而精炼的数 学术语。其语言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高度的概括性。要使学生对比较抽象 的几何概念有完整、深刻的理解其内涵,必须深刻剖析定义,帮学生把握 定义中的关键性词语。

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一课的时候,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有三个 角、有三条边、有三个顶点的图形叫三角形,再让学生观察判断一组图形 是不是三角形。层层递进,让学生在观察、讨论中去提炼三角形概念中的 关键性词语:三条线段。对于“围成”这个关键词,因为高度的凝练性很 难在学生中自然生成。为了帮学生建立围成的表象,笔者进行了联系生活 实际的一个比方:“如果你家里有一群羊,夜晚的时候,你会把羊群赶进 哪个羊圈里去?”并告诉学生当图形没有首尾相连时就不能称得上是“围 成”。这样,帮学生理解“围成”这个关键词并顺利地提炼出。当学生找 出了这几个关键词时,这个概念的准确揭示就显得呼之欲出、水到渠成了。

在教学概念时,我们可以指导学生抓住概念的要点和关键性的字词来 进行,有的教师还要求学生用红笔给这些关键词加上着重符号,以强化注 意。笔者还赞同有的教师让学生读概念时,把关键词读得重一些的做法。这样,学生既能深刻理解概念的内涵,又可以提高记忆效率,收到事半功 倍的效果。

五、运用恰当的变式,把握概念的本质

所谓变式,是指将概念的正例(一切符合概念范围的具体实例)加以 变化,提供的事例或材料不断地变换呈现形式,改变非本质属性,使本质 属性“恒在”,借此可以帮助学生准确形成概念,防止学生片面的理解概 念。由于概念所指的对象除了具有相同的本质属性以外,还会在非本质属 性方面有不同的表现,在几何形体概念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运用变式 让学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排除无关特征,真正有效掌握概念。

例如,在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教学中,通过改变图形摆放的形式,或改 变图形角的大小和邻边的长短,或改变图形的本质属性(如对边相等但不平行)等,学生在判断和说理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了平行四边形一般图形 表象所表征的意义。再如在梯形的概念教学时,通过变换梯形摆放的位置、方向、角的性质等非本质属性,突出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 这一本质属性,学生认识了梯形的各种表现形式,留在脑中的梯形表象将 更加鲜明、准确,理解将更加深刻、概括。再通过梯形的反例,故意变换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为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从梯形到质变为平行四边形,从而突出了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本质属性;最后变换“四边形” 为“五边形”,从而突出梯形是四边形的本质属性。

第五篇:几何直观:小学数学教学的视角探究

几何直观小学数学教学的视角探究

几何直观不断加强是几何课程未来发展的趋势与方向,从小学数学的教学角度来说,可以更加宽泛地对几何直观中的图形进行理解,这对数学关系的变现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小学数学教学的角度对几何直观进行探究,这对我国教育教学事业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一、几何直观的含义与概念

义务教学数学课程标准对几何直观及其含义做出明确界定,在实际对图形进行描述与分析的过程中对图形进行利用就是指几何直观,在实际对几何直观利用的同时可促使复杂的数学问题实现向简明形象的转化。这对解决问题思路的探索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几何直观基于“图形与几何”而又超越“图形与几何”

几何直观可以说是新课程标准的核心概念,针对某一课程来说是一种核心价值。几何内容具有较高的教育价值,不仅可对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进行培养,同时也可促使学生的直观思考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

在实际对图形与几何进行学学时需要在对实物或者图形观察的基础上促使思考以及想象表象的形成,几何的直观因素都是在上述过程中被涵盖。数与形是多数数学概念的方面特征,只有从上述两个方面对其进行掌握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对数学知识本质的了解。利用图形思考以及想象问题可以说是数学学习的基本能力。因此在实际对数学进行学习时需要对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进行重点培养。

2.更加宽泛的对图形进行理解

利用图形对数学进行思考可以说是几何直观的实质,因此在实际对图形进行理解时可从更加宽泛的范围进行。在利于思考和理解的基础上可不受几何图形的限制。在实际对问题进行解决时可利用倒推策略,在表达时需要将数量变化的过程作为主要依据,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倒推。

在教学达到一定基础与阶段的同时,学生可通过想象对图形进行思考,学生在对图形进行比划也是一种辅助手段。因此不能为了直观而进行直观,这对几何直观来说有一种反作用。只要学生可对顺畅思考这一要求进行满足,就可不必强制性的要求学生对图形进行刻画。

二、对几何直观的应用

1.在主动尝试中对几何直观价值进行感受

超越知识的技能层面可对核心概念进行直观体现,数学的意识、感受以及能力也是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培养。所以说几何显性与知识点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但呈现出一定的不显性。几何直观在义务教育范围内时间较短,这也是导致义务教育阶段几何直观设置呈现出层次不丰富现象的主要原因。

教师在实际开展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在解决与分析问题时应该对图形进行利用,并且利用图示对数学经验进行积累与学习。在对几何直观进行积极尝试的基础上对几何的直观价值进行主动感受。在经历几何直观的过程中学生主要作为参与者存在,几何直观的价值与意义可在这一过程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2.显性学习和氛围感受相结合

要达成“感受几何直观价值”的教学目标,总得依托一定的内容载体。这样的载体,可以有两条途径,一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显性学习,二是让学生在良好的课程氛围中感受。几何直观包含画图策略与技能的一面,所以,几何直观的课程实施应该可以设立一个明线脉络。其一,在低年级可以实施“实物图―示意图(直条图)―线段图”的过渡递进,不少教师已经具有很好的经验。实物图的图示过程就是描绘的过程,包含了太多的直观成分,孩子还没有学会只保留思考对象的量方面的属性。这个过程虽然不是我们教学要追求的,但确实是小学生真实的几何直观的起点阶段。

3.处理好几何直观过程与几何直观结果间的关系

几何直观,既是个体具有的相关技能与能力,表现出结果属性,也是利用图形描述问题、思考问题的过程,表现出过程属性。比起几何直观的结果来,我们更要重视几何直观的过程。其缘故在于其一,对于学习目标来说,“感受”本身就是描述过程目标的行为动词;其二,对于学习者来说,几何图形并不必然具有直观意义。如果学生不把握几何图形本身的特征,不领悟图形本身具有的数学模型意义的话,图形就不具有让数学思考变得有形可视的直观作用。

随着学习的推进,学生对图形性质的认识层次提高了,对其他知识理性认识的层次提高了,都应该在相应的层次上接触和体会更为简练与精准的几何直观方式。比如从示意图到线段图(一个单位的线段可以表示任意数量),从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到用面积图表示数量关系,从线段图到韦恩图,等等。

几何的方式方法渗透在数学的各个方面,因此,教师要具有较好的几何直观课程意识,在其他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在各种教学细节的处理中,善于挖掘和捕捉几何直观的资源。可以这样说,几何直观的有效培养,离不开长期一以贯之自然贴切的渗透。

下载浅议小学数学低年级直观几何教学的若干策略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议小学数学低年级直观几何教学的若干策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几何直观的思考

    关于几何直观的思考 作者:秦德生,„ 文章来源:《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5年第10期 [摘要] 随着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几何直观已经成为数学教育中的一个......

    几何直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几何直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几何直观是借助于见到的或想到的几何图形的形象关系产生对数量关系的直接感知。小学生的思维水平止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过渡,离......

    几何直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几何直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小学生的思维水平止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过渡,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几何直观凭借图形的直观性特点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

    直观性的教学策略

    直观性的教学策略——红细胞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的适应(视频 1 ) 周:我印象最深的是卢老师对直观性教学策略的运用非常到位。以“红细胞的形态结构及功能”这个知识点为例。 卢:好......

    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策略

    优化识字方法提高识字效率 吴忠市朝阳小学 买学梅 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阅读和作文教学的基础。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对识字的要求是:让学生喜欢学习......

    小学低年级教学策略(5篇模版)

    小学低年级教学策略 以兴趣为核心,多种方法相结合让学生会学、乐学 新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应调动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使学生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起点......

    《小学(低年级)古诗词教学策略》

    西城区第十七届教育教学论文评选 类别: D 市 编 号: 02 区 编 号:题目: 小学(低年级)古诗词教学策略内容提要: 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培养小学生......

    浅谈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策略 永定小学 丁建芳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