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严育洪《教育中的没想到》有感
读严育洪教授《教育中的没想到》有感
当我读了北京师范大学严育洪教授编著的《教育中的没想到》一书后,我从字里行间感受着一个教育家的所思所想,尤其是他将案例与理论有机融会,好像是我陷入教育恐境不知所挫时,他给我的灵丹秒药,让我恍然大悟。读了这本书,我有了更深的自责:这二十几年我都做了什么,我迫切反思,我还应该做什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走过了好些年头,我们自认为已经走进了新课改,沐浴了新课改的浸礼,播种了新课改的结果,但我们仍是有诸多的迷惑跟抵触,我们离新课改毕竟还有多远?严教授强调我们要有新颖的教育实践,理论学习应当阅历一个由低到高,有浅入深,由内到外的漫长进程:初期取其“丰”,中期取其“实”,后期取其“精”。我想只有懂得了新课改精力,真真用新课程理念武装了我们的脑筋,我们的教育思维和教育行动才会有本质性的发展。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是协调并存的,严教授指出教育实际不最好,只有更好。而我们要做的是教育理论转化为教育实践漫漫征途的保持不懈与随机应变。
在平时许多教师常常感叹甚至抱怨,教育生活总是那么单调,缺乏新意。场所基本在办公室和教室之间来回,人员基本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来往。思想教育基本采用老方子,知识教学基本采用老法子。如此,年年岁岁人相似,岁岁年年课相同,也难怪教师感到日复一日如复一日。实际上,教育生活日复一日的“复”应该是复杂,而不是重复。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人的教育,人的多样性和人的多变性决定了教育必然是复杂的,不可能死守一概而论的教育方式和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就能一气呵成和一步登天。在许多情况下,教育教学过程常常表现为一波三折的不平静和一差二错的不平稳,许多事情的发生和发展可能是教师之前“没想到”的,许多事情的解开和解决也可能是教师之前“没想到”的,教师可能“没想到还有这样的做法”,也可能“没想到竟有这样的效果”。
如果教师紧紧抱住已有观念不放,那极有可能产生一厢情愿却并不如意的结局——你的教育方式并不能让你的学生心驰,你的教学方法也不能让你的学生神往。此时,表面上看学生似乎依从着你,但依从的不是对知识的渴求,而更多的是你作为教师的权威,他们更多的是迫不得已的无奈。教育教学是复杂的,进行中经常让我们的教师连呼“没想到”。这些时常发生的“没想到”,其原因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形。
一是教师“没去想”。在教育教学中,一些教师一味根据教材、教参和前人经验来实施教育教学,认为这样的教育真理可以纵横所有课堂,认为这样的教学真经可以横闯天下。其实,理论和经验未必放之四海而皆准,注定有其适用性和时效性。在教师信奉为理论和经验的习惯性思维下,也就没意识去想“是否还有这样的做法”这一具有创造性的问题。
二是教师“没能想”。在教育教学中,一些教师的水平有限,只会照章办事,不会找章办事,只会依计行事,不会依机行事。缺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的能力,导致只会照搬常用的教育公式或套用现成的教学模式。此外,随着课堂的丰富性和教学现象的多样化,我们对教育的认识还存在着许多还没想到的“漏洞”甚至“空洞”。如此,教师由于能力和知识的有限,也就没能力去想“是否还有这样的做法”这一具有创造性的问题。
三是教师“没多想”。在教育教学中,一些教师的视野狭窄,短视现象严重,急功近利,不顾教育是一项长期工程。在教育的慢性子和教师的急性子之间,我们的教育变得越来越肤浅,我们的教师变得越来越浮躁。在满脑子“分数就是学生的成绩”“学生的成绩就是自己的成果”的思想观念下,也就没时间去想“是否还有这样的做法”这一具有创造性的问题。
四是教师“没料想”。在教育教学中,一些教师的机智欠佳,没想到学生会产生出乎预料的一些突发性问题,情急之中,要么缩手缩脚,不加理睬,望其自灭;要么束手束脚,横加干涉,把它剿灭,从而回避或“枪毙”这些棘手的问题。在教师凡事都必须按教学计划执行的姿态下,对新课程提倡的要根据学生的生成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理念,也就没准备去想“是否能有这样的效果”这一具有验证性的问题。
五是教师“没真想”。在教育教学中,一些教师的行为偷懒,怕麻烦,明明知道教育需要对症下药,明明知道教学需要因材施教,但为了省事,只是简单地采用自己顺手或使用已久的一套教育或教学方法,以不变应万变,只求自己教得顺心,不问学生是否适用。另外,对于一些做法明明知道不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和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但为了省心,仍然使用。而对新课程理念提倡的一些新思想、新做法,也就没真正去想“是否能有这样的效果”这一具有验证性的问题。
六是教师“没深想”。在教育教学中,一些教师的思想不深刻,不主动寻求新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和新做法背后的深层道理,只是一味抄袭他人的说法或机械模仿他人的做法,一旦遭遇困难或变化,就对新的理念或新的做法产生怀疑,也就没信心去想“是否能有这样的效果”这一具有验证性的问题。
对教师来说,每一个学生个体都是新的,对学生来说,学习的每一个日子都是新的,此情此景之下的教育与教学应该是新的;对教师来说,每一个学生个体都是好的,对学生来说,学习的每一个日子都是好的,此情此景之下的教育与教学应该是好的。教育与教学的复杂性决定了教育教学之中有着教师“没想到”的新思想、新思路。只要我们的教师善于观察、善于研究、善于总结、善于反思、善于创造,就能发现许多教育教学的新问题,发明许多教育教学的新方法。另外,教育与教学的多样性决定了教育教学之中有着教师“没想到”的好效果、好结果,只要我们的教师善于学习、善于实践、善于比较、善于变通、善于坚持,就能获得许多教育教学的好成绩,获取许多教育教学的好方法。这样,教师教育生活的每一天都会有新的感觉、新的收获和新的气象;这样,教师教育生活的每一天都会有好的感觉、好的收获和好的气象。如此工作的教师必有作为,成为一名“能想到”并“能想好”的教师。
最后总体感受严老师的书,从教育生活而来,文章,适合教师反思,在反思中,不知不觉,开始提升自己了。角度好,广度好,层次好。教师需要读书思考教书育人写作一辈子。谢谢严老师的奉献。
第二篇:教书先育己——读严育洪《这样教书不累人》有感
教书先育己
——读严育洪《这样教书不累人》有感
邵燕芬
教书竟然还有不累人的?真的吗?有什么奇特的办法可以让教书不累人?„„带着一连串的问题,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严育洪老师的著作——《这样教书不累人》。很有一种阅读的欲望,我真想一口气就读完整本书,以最快的速度知道怎样教书不累人。然而,当我翻看了一两篇文章后,我失去了耐心,并开始抱怨:那么密密麻麻的字,看了累人,说的还尽是些我们都已经倒背如流的大道理,也没提出一二三四点让我们教书不累人的奇特方法。抱怨了作者、抱怨了出版社,还抱怨的自己学校之后,便将它束之高阁了。
再次捧起这本书,是半年后的一个星期六早上,独自一人在家,心静如水。不管它是这样教书不累人,还是那样教书不累人,我没有多想,仅仅把它作为一本休闲书开始了阅读。慢慢地,我走进了书中的意境,体会了文章的意图,读懂了作者的心声。我发现,当我不带任何功利性目的去阅读时,我却无意中发现了“真金”——教书不累人的秘诀——教书先育己。教师只有先把自己培育好了,然后去教书,这样教书才不累人。
育己需“修心”
正如我的阅读,当我太急迫地想要寻求到答案,目的性太明确,功利心太强烈时,人变得心浮气躁,甚至抱怨愤怒,反而一无所获。“育己”也忌讳急功近利。“育己”的第一大内容就是“修心”。《这样教书不累人》中的第一篇也是“师心篇”。这里的“心”,我想主要是指心灵、心态和心情。首先,教师要净化自己的心灵。面对一群群有着纯真心灵、善良愿望的活生生的孩子,作为他们榜样、他们楷模的教师,又岂能忽视自己的心灵建设?“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育的本质是生命影响生命、心灵感化心灵,教师只有用纯洁的心灵才能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何付出,何回报”“看好人,出好才”“不失真,得实绩”等,一篇篇的文字,一个个的道理,其核心都离不开教师一颗纯洁的心。其次,教师要摆正自己的心态。态度决定一切,人的心态也同样决定着自己的行为。好的心态可以让人积极向上,充满生命的活力,预示积极的行动。“挺身出,敢弄潮”“爱比拼,才会赢”是一种进取的心态;“不冒火,不冒进”“水自流,人自转”是一种平和的心态;“忙偷闲,乐充电”“画蓝图,图腾飞”是一种快乐的心态。良好的心态是一种强大的动力,能够激发教师强烈的工作热情。只要我们摆正自己的心态,那么教书就不会太累人。正如严育洪老师说的,教师并非是“教主”,如果我们能摆脱“教主”般的傲慢、抱怨、自责等的心态,而以一种进取、平和、快乐的心态去看待我们的学生和我们的工作,我想我们一定会感觉轻松。最后,教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情。美国心理学家梅拉比总结出一个公式:信息传达的总效果=7%语言+38%声音+55%表情。恶劣的心情与病毒和细菌一样具有传染性。难怪有人说,教育是一种心情。要做一个阳光教师,就必须让心情永远心“晴”。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不如意、不开心的事,关键是我们要能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情。否则,不仅会给学生造成不愉快的心理氛围,而且也会影响自己的健康。只有带着愉快的心情,才能轻松教书。
育己需“练技”
“练技”是教师“育己”的另一大内容。这里的“技”,当然是指教师的技能。“语不锈,人不愚”“言相近,心相通”要求教师具备运用语言的技能;“黑板字,不抛弃”要求教师具备书写黑板字的技能;“要成才,呈优材”要求教师具备处理教材的技能;“多色调,高品位”“顺学情,定教法”则要求教师具备组织教学的技能;„„。这些都是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那么,何为技能?按心理学解释,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而获得的、确保某种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操作活动方式。因此可见,教师技能水平的高低是影响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最直接、最基本的因素,也是决定教师“教书累不累人”的重要因素。教师只有具备了必要的技能,才能确保教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只有顺利进行,才有可能教书不累人。
然而,技能并非人生来就具备的,它只有通过不断地练习才能获得。我曾遇到过一位美容师,虽是小姑娘,却有高超的技术,当我问她是如何获得时,她毫不犹豫地回答:“练习”。教书如同学美容,识别皮肤特性、记住程序、按准穴位、熟悉手法等,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成的,它需要不断练习,并不断反思。只有在反思中反复练习,才能不断提升,最终获得某种技能。在练习专业技能的同时,为了实现“教书不累人”,我们还应该如严育洪老师所说的,练练“杂技”。教师不仅要做专家,还应做杂家。教师有了博才,教学才能博彩;教师有了厚劲,教学才生后劲。琴棋书画、说唱逗演,教师不妨每天挤出一点时间练习“杂技”,让自己更有魅力,让教书更加轻松。
教书先育己,“修心”“练技”的育己过程可能并不轻松,但却是轻松教书的前提。教师通过“修心”“练技”,先把自己“培育”好了,这样教书才不会累人。
第三篇:读洪宗礼有感
洪宗礼评传读后感
洪宗礼先生在语文教育界的思考和实践,始终前瞻而扎实。他的作文教育思想,我觉得有这样一些要点:
一是认定写作教学十分重要。洪先生认为,写作教学是母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与写作,“就好像鸟的两个翅膀,缺一不可,否则就无法飞向天空;哪怕是其中的一个翅膀受了稍稍的损害,想要高飞也绝无可能。”作文是一个人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任何一个人写一篇像样的文章,都必须涉及生活感受、情感态度、价值取向等精神层面和遣词造句、谋篇布局、审题立意等表达、思维层面的东西。从一篇文章大体可以看出作者的阅读基础、语文素养、思维状况、认识水平和心理素质等。
洪先生在自己几十年的教学实践、研究特别是教材编写过程中,始终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等量齐观。无论是他的“双引”教学观和“三阶十六步”的写作训练方法,还是他的写作训练体系,都无一例外地表明他对写作教学的高度重视。
二是确立读写关系的“互动性”。在《读写结合,相辅而行》一文中,洪先生如此描述道:“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有各自的任务、内容、要求和特点,两者是不能互相取代的。但是在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始终是相辅而行、紧密结合的,他们互相依存、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互相促进。”这是对语文读写关系的最为准确、最为本质的揭示。
那么,具体而言,这种互相关系究竟是如何作用的呢?他认为,一方面,“读与写,基础是读”。“不仅阅读本身是一种需要培养的能力,而且它是写作的基础和前提,制约和指导着写作”。基于此,他提出了“以读导写”、“从读练写”的写作教学思路。另一方面,写作对阅读理解又有促进作用,洪先生提出“抓写促读”的理念。他认为,“在经常性的写作教学中,从命题、指导到批改、评讲,都要有意识地联系阅读教学,让学生在写作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更好地巩固阅读课上学到的语文知识”。
这样的论述清晰地揭示了语文教学这只大鹏身上原本分列的两翼的内在联系。这不仅启发我们更科学地认识和把握语文学科的内容和语文教学的任务,对我们科学、准确地设计和实施语文教学有指导意义,而且可以很好地指导语文学科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设计和设置,以及语文教材体系的确立和具体的编写工作。
三是鲜明地提出作文教学应该循“序”渐进。洪先生认为,写作教学尽管定“序”难觅,但无“序”必乱,基本的规律和序列还是可以找寻的。他总结几十年的教学研究生涯,探索出一套比较完善、实用、令广大语文教师认同的写作教学序列和体系。这一体系的特点是变过去的依据单一角度为“多股交织”、“螺旋递进”,也就是综合考虑写作知识、能力,认知心理,写作思维,写作习惯,写作内容、形式、表达方式等多种要素来设定写作教学的序列。这种序列的特点是“大体则有,定体则无”,是“科学性”与“模糊性”相结合的产物。
四是提出写作教学的理想境界在于“活”。写作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培养学生自由、欢畅和灵活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在上世纪90年代全国一个小型的语文教改研讨会上,针对当时作文教学随意、刻板、随心所欲、一笔糊涂账的状况,洪先生提出“死去活来”的主张,引起广泛共鸣。所谓“死去”,就是少一些作文教学的条条框框;“活来”,就是采取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
针对现实,洪先生提出求“活”的七条建议:让学生自己到生活中找“米”,建立自己的写作资源粮仓;鼓励学生“我手写我心”,作文中要说真话、记真事、抒真情、做真人;要允许学生有规有范、画地不设牢;提倡简单就是美;让学生“吃饱喝足”,给予高营养;为学生插上网络的翅膀;要始终引导学生去“想”。
这些建议和要求抓住了当时乃至目前中学写作教学中的种种问题和症结,提出了实实在在的治理和改变的策略。
五是提出作文教学的关键在于“引”。“引写”是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实践,逐步养成作文的能力和习惯。“引”是一种语文教育的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方法。它规定了教师在写作教学、写作课堂上的作用和地位,明确了教师实施教学时必须坚守的只启发、激发而不越俎代庖的方法和策略。如何“引写”?洪先生总结出知识引写、例文引写、情境引写、激思引写和导源引写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他自己平时的写作教学就是一步一步按照这样的方法,实践着“引”的思想,不断结出丰硕成果。他在《始终是从零开始》一文中,曾经实录了自己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一堂写作教学课:课堂从“引读”开始,教师让学生从集中“反刍”课文中的写作知识的过程中获得启发,顺利向写作片段训练过渡;而在训练并交流的过程中生成问题之后,又积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和自己思考来解决问题。进入写作训练前“引读”的热身、铺垫,训练并交流中“生成”问题的“引导”处理、解决,集中体现了他的科学的“引写”教学观和高超的教育智慧。
六是提出写作教学的终极目标是“立人”。在洪先生看来,写作教学也必须以立人为本,必须着眼于培养健全的人、有个性的人、富有创造精神和创造才能的人。洪先生在写作教学实践和研究的过程中,总是坚定不移地让学生“以我手写我心”;主张“活”的写作训练;主张有“序”有“格”,更强调对“序”和“格”的大胆突破。为此,他坚决反对急功近利的应试写作教学的僵化模式。他经常说,应试写作的框框简直害死人,套格作文、骗分作文训练到最后,被套的、被骗的恰恰是我们自己。这些观点真正切中肯綮,发人深省。洪先生的“立人”观和一针见血的批评,想必可以让一些依然在应试泥淖中艰难跋涉的人醍醐灌顶,在反思中找到写作教学的正确门径。
第四篇:读《母育学校》有感
如果说《大教学论》堪称第一本系统的《教育学》,那么《母育学校》便可以当之无愧地被称为第一本《学前教育学》。在《母育学校》中,夸美纽斯阐述了学前教育 的价值、父母的责任、学前教育的意义、任务、内容、原则、方法,以及学前教育到学校教育的过渡与衔接问题。他劝告父母要在儿童入学前作好准备,认为这是父 母的义务。夸美纽斯强调幼年儿童必须受教育,其目的有三“
1、信仰与虔敬;
2、德行的端正;
3、语言和艺术的知识”。他无比珍爱儿童,他说“对于父母,儿童应当比金、银、珍珠和宝石还珍贵”,“儿童在上帝眼中具有不可估计的价值,而且对于他们的父母也应当如此”。也许正是源于这种对于儿童的爱,才使夸美纽斯费尽心思地写出这样一部极具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的《母育学校》来。
《母育学校》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学校,而是“母亲膝前”教育的意思,为此,《母育学校》一书还专门加有一个说明性的副标题:“论6岁以下儿童的细心教育法”。由此可见,《母育 学校》是一部关于幼儿家庭教育的专著。
《母育学校》共有十二个章节,其中第四至第九章是从体育、智育、德育三方面写的。这为母亲及儿童教育者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知识!
从体育方面来讲,夸美纽斯十分重视婴幼儿教育,认为体育是母亲成功教育子女的基 础。提醒父母们首先应关注的事情是保持其子女的健康,指出: “除非他们生气勃勃而有力,父母们就很难成功地把他们培养成人。同时他还指出子女的健康问题宜从胎儿时期就加以 ” 注意。他强调孕妇应特别注意保护其自身的健康而不致伤害其儿女。如果孕妇们不注意控制 自己的情感,经常处于突然的恐慌,过度的愤怒或怨恨与伤感一类不良的情绪状况,她就将 生育一个怯弱的,易动感情的和沮丧的婴儿,严重的甚至可以造成死胎或极其虚弱的孩子!胎儿降生后,夸美纽斯非常重视锻炼和娱乐,主张不要让儿童习惯与用药,因为药品和食物 按其性质来说是对立的,妨碍他们的成长。要使他们生活有规律并保持愉快的心情。他认为,儿童心情愉快可以振奋他们的心灵。因此他要求儿童自幼要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为此他引 用了几句格言: “一种愉快的心情就是一半的健康”“精神愉快是人的生命的源泉”。从他对孕妇的及孕母的要求来看,我们不难看出夸美纽斯的细致一面。虽然这样会使孕育者们比较累,但是爱孩子的父母们应该还是十分感激 他并以其说的话为行为准则来照料孩子们的生活的,因为我们都是“爱上帝的人”。
从德育方面来讲,夸美纽斯十分重视幼儿道德教育,因为儿童生下来便注定是与其他 动物不同的,注定是要被教育成为一个有理性的人的。他强调必须在幼年生活的头几年,就 要奠定他们的每种好德行的基础。他认为“德行应该在邪恶未占据心灵之前早早就教”。他 强烈谴责了不对儿童进行道德训练的父母或成人。他认为: “成年时还未受过管理的,到老 年就没有德行。在道德教育的内容方面,夸美纽斯强调儿童应学习有关德行的初步知识” 包括:节制、整洁、礼节、尊敬长辈、诚实、不损害别人、不嫉妒、落落大方和爱劳动等。在上述一系列的品质中,夸美纽斯特别重视节俭和勤劳等优良品质的培养。他认为节俭和俭 朴是健康和生活的基础,是其他一切品德的根本。在德育方法上,他认为应充分重视榜样、教导、示范、训练、惩罚、表扬等方法的作用。夸美纽斯坚决反对溺爱和放纵孩子,反对父 母或成人容忍儿童在毫无纪律约束下为所欲为。这一观点对于指导现如今将独生子女捧在手 心的人们是很有警示作用的。他强调,儿童的任性实际上并不是孩子缺乏理智,而是父母和 成人愚蠢造成的不良后果。因此,他要求自幼培养儿童的纪律观念,但又不要过于严厉。对于德育教育这几章,我不由得将之与洛克的“白板说”联系到了一起。孩子们生来 是一张白纸任由人涂抹。我虽不赞成儿童生来为白纸这一说法,但任人涂抹却是事实,因此 我们更要在其婴儿期对其进行理性教育!这便给父母及儿童教育者的我们提供了机遇与挑 战,但我们不得不清晰的认识到自己的义务与责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对得起婴儿这个美丽天使的天使。
从智育方面来讲,智育是夸美纽斯幼儿教育思想中最有特色的部分。他强调指出: “智慧是一切事物的开端。”一个头脑充满智慧的人,才是真正幸福的人。他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次为6岁以下的儿童的智育提出一个广泛而详细的教学大纲。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夸美纽斯认为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是训练幼儿的外部感觉、观察力及获得各类知识,同时发展语言、思维、为他们以后在初等学校里的系统学习做准备。幼儿智力教育的主要任务是:第一,要发展幼儿的外部感觉和观察力并积累关于周围自 然、人类社会和家庭生活方面的初步观念;第二,发展语言和思维;第三,训练手的初步技 能。我们也将之引用到我国学前教育专业的五大领域中,从而能为其进入九年制义务教育做 准备。夸美纽斯为母育学校制订的智育计划包括:自然、光学、天文学、地理学、年代学、历史 学、家务、政治学、辩证法、算术、几何学、音乐、语言等学科。他强调,“应当把一个人 在人生的旅途中所当具备的一切知识的种子播植到儿童身上。” 夸美纽斯相信,通过这种启蒙性质的教育,就可以为儿童奠定各门科学知识的最初步的基础。他还认为,感觉是知识获得的主要源泉。所以他非常重视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建议父母给幼儿看图画,看天空、房子、花草等等,为扩大幼儿的视野,还要带他们到户外去观察动植物。通过这些观察,获得更多的知识。
夸美纽斯的《母育学校》仅仅五万字,但是却涉及到儿童从在母亲腹中到幼儿成年进入学校教育之前的所有的内容。尽管当时的时代距今已经几百年,但是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对于今天的胎教和幼儿教育都有着积极地作用和意义。虽然未来不会从事儿童教育方面的工作,但必定会为人母,所以这本书对我未来教育子女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五篇:读俞敏洪创业史有感
读俞敏洪创业史有感
一、引言
读了俞敏洪的创业史,很有感触。俞敏洪,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是到达金字塔的蜗牛,靠的是一点一滴的奋斗,经历了反反复复的失败与挫折。的确,人自出生起,是有很多不同,出身、天赋等等,但是再多的理由也不能成为自己停止奋斗的借口。
二、人物介绍
俞敏洪,新东方的偶像级人物,他因英语培训成名,却因为英语成绩差劲两次高考落榜。这个来自江苏农村的孩子,在大学里一直是一个一个相貌平平,智商平平,普通话不标准,土里土气的形象。然而,在孤独中,他勤奋的读书,五年读了八百多本,思维也变得敏锐。有时候,人生总是会出现种种磨难,俞敏洪在大学期间因肺结核而休学一年,之后由于种种原因,奋斗了几年准备的出国事项也不了了之。因为在外面开设辅导班,而被北大处分。一切的一切似乎都是这么的不顺利,然而,就像一句话说的那样,上帝在关上一扇门的时候,也会打开另一扇窗。俞敏洪从北大辞职,开始了在商界的打拼。不懈的努力与追求,反复的失败与成功,他终于组建了自己的团队,从只有十三个学生的小辅导班,到如今以培训为核心,拥有多个培训体系的中国最大的著名私立教育机构。
三、成功秘诀
诚然,从俞敏洪的人生经历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很多。在此,单从创业方面来看,他从一个农村孩子,算是白手起家,到如今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兼CEO,其创业史的确需要我们学习、体会。
(一)个人自述
俞敏洪谈及其成功秘诀时,讲了小时候他父亲做的一件事,他父亲是个木工,常帮别人建房子,每次建完房子,他都会把别人废弃不要的碎砖乱瓦捡回来,或一块二块,或三块五块。有时候在路上走,看见路边有砖头或石块,他也会捡起来放在篮子里带回家。久而久之,就有了一个乱七八糟的砖头碎瓦堆。直到有一天,他父亲在院子一角的小空地上开始左右测量,开沟挖槽,和泥砌墙,用那堆乱砖左拼右凑,一间四四方方的小房子居然拔地而起,干净漂亮地和院子形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再把本来养在露天到处乱跑的猪和羊赶进小房子,打扫干净院子,于是,他家就有了全村人都羡慕的院子和猪舍。从一块砖头到一堆砖头,最后变成一间小房子,这里便蕴含了做成一件事情的全部奥秘。一块砖没有什么用,一堆砖也没有什么用,如果心中没有一个造房子的梦想,拥有天下所有的砖头也只是一堆废物;但如果只有造房子的梦想,而没有砖头,梦想也没法实现。
在后来的日子里,这件事情凝聚成的精神一直在激励着俞敏洪,也成了他做事的指导思想。在他做事的时候,我一般都会问自己两个问题:
一是做这件事情的目标是什么,因为盲目做事情就像捡了一堆砖头而不知道干什么一样,会浪费自己的生命。
第二个问题是需要多少努力才能够把这件事情做成,也就是需要捡多少砖头才能把房子造好。之后就要有足够的耐心,因为砖头不是一天就能捡够的。
对于俞敏洪做新东方,他目标明确:要做成中国最好的英语培训机构之一,然后就开始给学生上课,平均每天给学生上六到十个小时的课,很多老师倒下了或放弃了,但他没有放弃,十几年如一日。每上一次课是多捡了一块砖头,梦想着把新东方这栋房子建起来不断努力着。
(二)体会感悟
从俞敏洪自己的讲述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创业的成功需要理想与目标,也需要不断地脚踏实地的奋斗。出身、相貌、天赋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只会加速或者减慢成功的进程。人生短短数十载,无论做事还是做人,首先要摆正自己的心态。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对于创业也不例外。对于任何一个创业者来说,都应该具备从零做起的胆量和勇气,同时,又必须做好打硬仗、吃苦头、摔跟头的心理准备,作为一名创业者你必须有足够的能力去忍受失败和屈辱,如果你没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去面对失败承受压力,那你首先就会败给自己。生活中失败常常比成功多的多,但失败了又能怎么样,有谁不是在失败中找到成功之路,又有谁没有经历失败和屈辱而登上事业的巅峰,即使你摔倒一万次,只要你在一万零一次站起来,你就不是失败者。俞敏洪在说到他的创业时说过,作为一名创业者要有一种痞子精神,所谓的痞子精神也就是无知无畏的精神,要敢闯敢干,面对压力不泄气,要有野草般的强韧,野火过后春风吹又生的霸气,如果遇到困难就退缩,顾及颜面而放弃,没有打不死的小强精神,那作为一个创业者来说无疑是失败的。其中在这种痞子心态背后是压抑的激情和喷涌的生命力,一旦拥有了这种心态你就会拥有无穷的精神动力去面对创业过程中的打压的磨难。
另外,在雄心壮志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的时候,我们也绝不能心胸狭隘,只看到自己的利益,而应该学会包容,懂得共赢。就像俞敏洪说的那样“做人像水,要能够包容百川,否则你就会像站在山顶,空间永远是狭窄的,不仅容纳不了别人,最后连容纳自己的地方都会没有了,一阵风就会把你刮倒到悬崖下。”
四、综述
通过学习俞敏洪的创业史,在其创业方面我们可以收获很多。首先是要怀有远大的理想和明确的目标,在梦想的指引下,才会有不竭的动力和正确的方向。其次是坚持不懈的勤奋努力,什么事情都需要付出汗水与辛劳,如此才能加大成功的几率。同时,还要有包容之心,与队友一起奋斗,众人拾柴火焰高。在这样的精神的鼓舞引领之下,当面对任何问题或是困难时,我们才能做到不放弃,义无反顾的向前冲,直至到达成功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