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重视语言感悟 明辨多元反应
重视语言感悟 明辨多元反应
先看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教学《槐乡五月》的片段断:
师:看老师写个词语(板书:傻乎乎。生齐读)傻乎乎的意思懂吗? 生:很傻的意思。
师:你这人真傻!和你这人真是傻乎乎的!意思一样吗? 生:语气不一样。
师:我说你傻,生不生气?我说你傻乎乎的,生不生气? 生①:说我傻,要生气;说我傻乎乎,就不生气。生②:傻乎乎不是真傻,是傻得有点可爱。生③:傻乎乎是有点喜欢的意思。
师:课文中说那位小朋友傻乎乎的,你怎么理解呢?自己读一读这个句子。(生自读)
师:你读出这个孩子真的傻吗? 生①:不会,是有点可爱的傻。生②:是被槐乡的香气陶醉了。生③:是喜爱这个地方,不想走了。
师:喜爱这个地方,陶醉了,所以说他傻乎乎。这样的小朋友似乎就在你的眼前,你一定会拉他回家吃槐花饭的。读课文一定要注意这样的词,重叠的,想一想还是原来的意思吗?体会出其他意思了吗?读书不能读得傻乎乎的。现在读课文,发现这样的词语画出来。(学生自读整篇课文,边读边圈画)
师:很多同学一边读一边将这些词语画下来了,哪位同学来读一读你发现的词语?
生:槐乡的山山洼洼,坡坡岗岗,似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师:你怎么理解“白茫茫”啊 生:就是很白很白。
师:一朵槐花能说是白茫茫吗?
生①:好多槐花,一大片的槐花。生②:还要在远处望过去的时候,才是白茫 茫的。
师:说得真好!这就是生活经验,体会一下白茫茫的一片,你会读得更好。生:这个句子里还有“山山洼洼”“坡坡岗岗”这两个词语,说明这个地方有很多的山洼、坡岗。
师:重叠了,意思就不一样了。
生:我还有补充,山山洼洼、坡坡岗岗连在一起就是漫山遍野,到处都是的意思了。
师:对啊,漫山遍野都是槐树,开满了雪白的槐花,这就是槐乡啊!想一想,这两个词语该怎么读才能读出漫山遍野的意思?(生读得很投入)
生:老师,孩子们跑来了,篮儿挎走白生生的槐花。这里还有个“白生生”,是形容槐花很白很白的样子。
师:这里的槐花能不能用白茫茫来描写?
生①:不可以,因为白生生是说一朵一朵的槐花,不是不大片一大片的槐花。生②:白生生,让人感觉槐花很新鲜,刚刚采下来。生③:也让我们觉得很嫩很嫩的。
生④:白茫茫表示很多,篮子是装不下的。白生生的槐花篮子才可以装。师:白生生、白茫茫都是形容槐花的。那“喜盈盈”呢?
生①:是形容心情的,写心情很高兴。生②:是写心理感受的,感受很美。师:课文中还有很多这样的词句。
生:他们不时朝嘴里塞上一把槐花,甜丝丝、香喷喷的。这里的“甜丝丝”“香喷喷”是形容花的味道。
师:写香味,是闻到的。甜丝丝和甜有什么不同,香喷喷和香又有什么不同呢? 生①:甜丝丝只是有甜的味道,不像糖一样甜。生②:甜丝丝是有点儿甜。生③:甜丝丝是香甜,清甜。
师:说得真好!香喷喷呢?
生①:香喷喷是很香很香。生②:香喷喷是香气喷涌而出。生③:香喷喷是香气像喷泉一样散发出来。生④:香喷喷是香的味道能持久。生⑤:香喷喷是香的味道传得远。师:还有那些词语是形容香的? 生:清香、醇香、浓香。
师:好,画下来。他们有什么区别。
生:香的浓度不一样,清香是一点香,醇香是很香,浓香最香了。师:花香是有浓度的,说得真好!大家读:清香、醇香、浓香。
由这个片断的教学可以看出,薛老师教语文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深入准确地品味词语的过程。抓住有特色的词语教学,抓住意义不容易把握的词语引导,抓住意思相近又需要区分的词语感悟。他教学《槐乡五月》,引题教词语,初读课文教词语,细读理解还是教词语。他认为,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词语教学的过程。一个个词语理解感悟了,句子也就理解感悟了,一个个句子理解感悟了,课文也就理解感悟了。这样才有利于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可见理解感悟词语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薛老师怎样引导学生理解感悟词语的意义呢?他运用了比较、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反复阅读等方法。如教学“傻乎乎”,先和“傻”比较,意思差别似乎不够明显;然后通过“你这人真傻!”和“你这人真是傻乎乎的!”两个句子朗读时语气的不同来引导区分;接着用“傻”和“傻乎乎”两个词语说句子分别与学生对话,让学生从中感觉两句话的不同意义;再接着把词语放在句子中理解体会;最后通过朗读句子和想象来体会词语的意思差别。这样学生就完全理解感悟“傻乎乎”在课文中的意思及其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是语感的培养。词语教学都像这样,那么学生感受语言的能力一定会大大提高。
可惜的是,近年来词语教学被大大淡化了。课文中要求掌握的生字新词,教师只在学生初读阶段象征性地以检查反馈的方式让学生读读;上完课后应付性地布置学生回家写一写。课堂教学中对词义的理解感悟基本忽略了。淡化词语教学的理由是“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因为词语是“语文材料”的外在表现形式,所以学生对“词语”意义的反应也必定是多元的。换一句话说就是词语的意义具有不确定性和游离性的特点。于是,词语教学就产生了不同的认识:第一种是“模糊论”。即对课文中的词语允许学生存在模糊认识,不要求教师指导他们准确理解,学生自己理解多少算多少。第二种是“自悟论”。即对课文中的词语根本不必理解,老师也无须指导他们理解,因为现在的课文全是白话文,学生读读就理解了。第三种是“自由论”。即课文中的词语要指导学理解,但应该尊重学生理解的多元化,让他们爱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
这些认识有其道理,也有其偏颇之处。“模糊论”是学习语文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没人指导的情况下的囫囵阅读,“模糊”只是针对少数词语。如果全都“模糊”就无法正确运用。“自悟论”强调学生的自我感悟,重视学习过程和学习实践,但高估了小学生的能力,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自由论”尊重学生的主观感受,但过于放任自流,对“多元理解”也缺少正确认识。
我们应该怎么理解词语意义的不确定性?在理解感悟词语的过程中哪是可以“多元”的,哪是不可能“多元”的,我们应该认真探究,仔细辨析。
其实,词语意义的不确定性只是单独使用才有所表现的。如果有了特定的情境,词语的意义也就确定了,如课文中“白茫茫”和“白生生”。阅读文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一个特定的情境,我们称之为语言环境。有了这样的语言环境,词语的意义就可以确定。理解词句的意义指的就是理解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也就是课程标准说的“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
如《穷人》这篇课文中共有10个生字(搁、帐、怨、掀、寡、揍、魁、霉、勺、熬),单个字时,它们的意义大都不可确定;组成课文中的词语(搁板、帐子、抱怨、掀起、寡妇、他揍我、魁梧、倒霉、后脑勺、熬过去)意思就基本确定了。当把它们全都结合到句子或语境中时,其意义就进一步明确了。(①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搁板”即放食具的板架。②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的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帐子”挂在床上且白色,孩子睡着,那能是什么呢?③孩子们都还健康,没什么可抱怨的。前提是孩子们健康,“抱怨”当然是“埋怨、责怪”之意了。④风掀起她的围巾,卷着被刮断的什么东西敲打着邻居小屋的门。风吹动“掀起”围巾,显然作“揭起”讲。⑤寡妇的日子真困难啊。“寡妇”是哪一种人可引导联系上下文理解:上文写“没有一个人照顾她”,本句写“日子困难”,下句说“全靠她一个人张罗”,不难理解是指死了丈夫的妇女。⑥他会揍我的。渔夫会揍她这个“揍”即“打”的意思。⑦魁梧黎黑的渔夫拖着湿淋淋的被撕破了的鱼网。“魁梧”本就是个单义词,结合语句更好理解。⑧真倒霉!天气可真厉害。“倒 霉”,第一段中有描写天气恶劣的句子,这一段中有“网给撕破了”“还谈得上什么打鱼”“总算活着回来”等,学生当能理解这里的“倒霉”指的是做事很不顺心。⑨他搔搔后脑勺说……“后脑勺”结合渔夫的动作,再让学生自己摸一摸就清楚了。⑩我们总能熬过去的。“熬”过去,引导学生联系全文就懂得)。
由此可以看出,词语的意义及其表达的思想感情在课文中都有确定的指向。那到底是什么不确定呢?一是理解词语的方法途径不确定,二是词语言在深层解码过程中所引起的延伸思考不确定。“他会揍我的”中的“揍”字,它在文中的确定意义是“打”,用什么方法获得这个意义呢?不确定,可以查字典,可以联系句子,可以结合生活经验,可以联系上下文等。用什么“揍”,怎样“揍”,为什么要“揍”,“揍”的轻重程度怎样,也不确定。这种不确定就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这是多元的。辨明了这个,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感悟什么,哪是可以多元的,哪是不可以多元的也就明确了,就不至于连学生理解感悟语言的错误也不敢指出来。如果学生把《穷人》一文中的“寡妇”理解为“少妇”或理解为“淡而无味的妇人”,那么老师完全可以指出并引导正确理解。如果学生用心想象“寡妇”的形象,生活困难的状况,爱孩子的具体情形,则是完全应该鼓励的。
第二篇:主持人语言反应能力训练方法
主持人语言反应能力训练方法
词汇量及语言反应能力练习是每个主持人都要持之以恒的,是我们的事业基础,一定要刻苦训练!
我想说一点自己的心得:我在培训学员的日常训练中,比较注意好玩的训练方法,增加练习的乐趣,避免枯燥艰难,效果很不错。介绍几个方法:
1、反读法
先从简单的词组开始,反过来朗读,锻炼眼睛→大脑→嘴快速反应能力,由于正常朗读存在“逻辑联想性”,而反读没有,所以这种方法对锻炼语言快速反应能力非常有效!
例如:一场大型婚礼→礼婚型大场一
2、接龙法
类似酒令的训练方法,这是聚餐的时候可以玩的一种游戏。由一人开头,说出一个词或词组,甚至短句,但必须和婚礼有关,后面的人接前者最后一个字(可以谐音)继续说,呵呵,千奇百怪,很逗!
例如:爱情的故事→誓言→眼神→神秘礼物→勿忘我→我爱你„„
3、辩论法
自由辩论,首先设定命题,由几人对等分成正反方,限时辩论,精彩纷呈啊!可以参考正式的辩论比赛规程。
例如:中式婚礼是否值得推广?
4、扑克法
一副扑克牌,每张写上一个词(和婚礼、感情有关),洗牌,随机抽取2张,用最简单的话把2个词连接成句,逐渐增加张数,争取54张牌一气呵成!例如:戒指+忘记+未来„„=这枚戒指中,有我们不能忘记的过去,也有共同面对的未来„„
第三篇:反应工程,学习感悟
化学反应工程学习感悟(材化学院,摘要 化学反应工程是一门涉及物理化学、化工传递过程、化工热力学、化学动力学、以及生产工艺、环境保护、经济学等知识领域的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工程学科。主要研究工业规缕化学反应器中化学反应过程与反应物系质量、热量、动量传递过程即“三传一反”同时进行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其核心就是对反应装置中的操作过程进行定量的工程学解析。
关键词 认识;影响;建议
对反应工程的认识
接触这门课有一学期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对这门课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我看来化学反应工程是一门涉及物理化学、化工传递过程、化工热力学、化学动力学、以及生产工艺、环境保护、经济学等知识领域的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工程学科。主要研究化学反应过程与反应物系质量、热量、动量传递过程即“三传一反”。
对所研究的化学反应,以简化的或近似的数学表达式来表述反应速率和选择率与温度和浓度等的关系。这本来是物理化学的研究领域,但是化学反应工程工作者由于工业实践的需要,在这方面也进行了大量的工作。不同之处是,化学反应工程工作者着重于建立反应速率的定量关系式,而且更多地依赖于实验测定和数据关联。
对一个特定反应器内进行的特定的化学反应过程,在其反应动力学模型和反应器传递模型都已确定的条件下,将这些数学模型与物料衡算、热量衡算等方程联立求解,就可以预测反应结果和反应器操作性能。由于实际工业反应过程的复杂性,至今尚不能对所有工业反应过程都建立可供实用的反应动力学模型和反应器传递模型。因此,进行化学反应工程的理论研究时,概括性地提出若干个典型的传递过程。
这门课对我的影响 在学习这门课时要进行大量的计算,同时它的综合性,其中涉及到很多门学科的知识。如微积分、数值计算、化学动力学、化工原理、传递现象、催化原理和计算机技术的衔接、融合。化学反应速率方程的建立直接依赖于化学动力学;理想反应器和非理想反应器的模型描述需要进行质量衡算和热量衡算,这涉及到传递现象、化工原理的知识;反应器数学模型的解需要用到微积分、数值计算和计算机技术的知识;非均相催化与催化原理密切相关。
所以我觉得在学习这门课的时候很多自己学过的,或是正在学的都能得到很好的应用,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在其他课程方面的学习的积极性还有帮助我巩固了以前学过的知识,所以我觉得这门课虽然计算多很繁琐,但是对自己综合的学习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对反应工程这门课的建议
我觉得学习的过程要与实际工程联系起来。老师可以多讲一些实际中的例子与之结合,或者讲一些不成功的例子,让我们在学习中找缺点,在这找缺点中学习。例如在返混这一概念的学习中,例如,针对丁二烯氯化制二氯丁烯的开发,根据化学反应工程理论指导认识反应特征,温度效应要求反应器内不出现低温区,否则造成反应选择性差,为使反应器内不出现低温区,最直接的方法是将两种物料各自预热,然后进入反应器。但是丁二烯容易在预热器中发生自聚,造成换热面的污染,使换热器不能长期运转。因此,从工程的角度,不宜采用用原料预热的方式,可利用返混使进入反应器的冷料与反应器中的热料迅速混合,使冷料可以立刻提高温度。正如全混流反应器中提到,充分的返混将使反应器内的各处温度和浓度均匀,并等于反应器的出口浓度好温度。
要学会用工程分析方法来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强调从分析工程因素的本质入手,针对反应动力学特征来判别工程因素对反应结果的影响。只有建立正确的数学模型,把握了工程因素本质及反应特征,分析了工程因素对反应结果的影响程度,才能从反应过程设计和操作上提出优化的工程措施,解决工程问题
第四篇:重视品味语言是正道
重视品味语言是正道 江油中学 刘萍
2014年4月17日,我有幸赴四川省双流中学参加首届全国“正道语文”高端论坛学术研讨会。本次研讨会主题为“重读叶圣陶,学习‘那一代’,让语文返回正道”。研讨会由中国高教学会语文教育专委会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四川师范大学主办,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语文“导读法”创始人钱梦龙先生,全国语文教师教育研究中心理事长、华东师大倪文锦教授,及来自全国各地语文教育专家代表与会。我校语文教师代表应邀参加此次研讨活动,观摩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肖培东、双流中学青年教师刘小芳的示范课《春酒》及《涉江采芙蓉》,并聆听了钱梦龙先生与倪文锦教授所作的专题报告。
研讨会气氛十分热烈,观摩课的精彩展示,专家们宽广的学术视野、敏锐的教育意识和深厚的教学积淀给予了老师们关于语文教学的诸多思考与启迪。
语文课改十多年来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与变化,初步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然而在教学观念与实践上也存在一些“走偏”的现象,诸如:过分重视人文精神,轻视文本本身;过分重视教学手段,轻视文本体悟;过分强调“模糊”,轻视必要的“准确”;过分强调学生的“自主”,轻视教师的“主导”;肆意展示教师的精彩,忽视对学生的指导;过分强调解读的“深度”,忽视教学的“适度”,等等。导致“语文课什么都像,就是不像语文课”的极端现象频繁出现。因此,重视品味语言是回归语文教学的正道:
(一)重视品味语言能充分体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基本特点。
语文,作为一门主课程,有其自身的特点。《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事实上,现在部分教师未能真正掌握《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或在理解《语文课程标准》上出现了偏差,因此出现了重形式而轻内容,又或者错误地把“大语文”理解为“泛语文”等等错误的教学行为。试想一下,一节课上完,学生仅仅是受到了一定的思想道德教育,可是在课文诵读、语言学习、写作技巧上却所得甚微,语文课就是这样教学的吗?不注重文本诵读,不好好学习语言的运用,不认真探究、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课堂上,热闹的讨论多了,读书的声音稀了,基础的训练少了,失却了语文的应有之味,顾此失彼,其教学行为违背了语文教学的规律,也自然扼杀了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张志公先生曾强调:“培养运用语言的能力,这是语文课的‘主’,必须完成好。” 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正确把握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重视品味语言文字,展现语文学科独特的魅力。
2、重视品味语言,有利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进行必要的思维训练。
语言是文章中有形的东西,文章中有许多无形的东西有待于从有形的东西中提取,正如建筑物必须从地基垒起一样,语言就是支撑文章思想感情、构思布局和艺术风格等综合大厦的基石。“赏析美景”可以通过品味语言进行,“体会深情”也可以通过品味语言来进行。但是现在比较多的教师只注重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以多媒体视觉形象代替品味语言,这种把文本语言转换成直观的画面形象的做法,只是一种粗浅的代替。例如曾有一个《春》的多媒体课件,“春草图”的画面只是绿迹斑斑,难言其美。为什么?文本里“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这一句中,那“偷偷的”和“钻”用词之妙靠直观视觉符号岂能表现得清楚呢?“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其意境的优美又有哪一个摄影师能够用画面来传达呢? 文本最基本的物质媒体是语言,语言是文本的载体,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文本是语言的艺术,而品味语言使读者构建了自由的审美经验世界。如果只求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以视觉形象代替语言品味,这不仅丧失了文学的蕴味,而且会使学生从品味语言到想象的这个思维过程丧失,在语言面前变得思维钝化。长期下去,必会和新大纲提出的“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的要求背道而驰。
3、强化熟读背诵,在诵中积累语言。语文教学要抓语言,语言教学要抓语感,语感教学要抓诵读。汉语词汇丰富,运用灵活,要使自己对语言的运用不假思索、得心应手,必须对语言文字作千百次的重复,才能使语言文字的规律、含义、情味等在头脑中固定下来,使大脑皮层的细胞之间,形成牢靠的联系系统。熟读和背诵便是完成语言强化的必由之路。强化诵读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已被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完全证明。古人为学,无一例外要求学生诵读如流。背诵成为语文教学中最基础的“硬件”。凭着这种略带强制性的教学手段,学生受到了古圣先贤思想的熏陶、道德的感悟、智慧的启迪和情感的滋润,尤其是他们趁着记忆力旺盛的少年时光广读多背,积累了一笔终身受用的语文财富。清代黄宗羲在《论文管见》中说:“要使古今体式,无不备于胸,始不被题目所压倒„„余尝见小儿搏泥为铳,击之石上,铿然有声,泥多者声宏。若以一小丸为之,总使能响,其声几何?此古人之所以读万卷书也。”所谓“备于胸中”,就是要将纸上文章变为“心上文章”。“心上文章”积累多了,死的语言材料就会慢慢地转化为活的语文能力。
总之,要获得语言知识、养成语言运用习惯,我认为必经的途径离不开品味语言。教学应该少一些理性分析,多一些感性体味。“正道语文”的提出,正是要倡导将对文本的观照回归到语文教学的本体地位,即更加注重“语”和“文”,更加注重文本本身的价值,更加注重符合文本解读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的文本感悟,更加注重人文精神培育的自然、合理与科学,让语文教学回归到对文本本体和学生主体的研究中来,让语文教学回归“老老实实教学生正确理解和熟练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正道”。重视品味语言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途径,它是语文教学的本质与中心,更是坚守语文正道!
第五篇:感悟语言魅力(精选)
感悟语言魅力
【摘要】散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也是教学中的难点。散文是学生学习语言、应用语言的好载体,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对散文本的字词、语句及意境的探寻,挖掘文本语言的魅力,让散文教学促使学生的语言能力提高。
【关键词】散文教学感悟语言能力“形散神聚”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散文作为文本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其凝聚的语言智慧以及语言情感魅力等均具有较高的审美艺术价值。那么,教师该如何根据散文的文本特色,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言语能力水平呢?
一、聚焦“传神”字词,优化合理运用
在语文写景类散文教学中,教学的重点应落在形容词、动词等具有传神、生动色彩的词语上面鉴赏、品味上来,通过?@样的教学引导,学生可以充分感受和体验到以上词语在表达情感、描绘客观事物等方面的艺术表达效果。与此同时,学生在鉴赏过程中其自身的语言素养也将得到有效的提升,这对学生来说既是一种实践锻炼,也是一种语言能力的学习、增长过程。比如,在苏教版教材“槐乡五月”教学中,该篇文章属于经典写景类散文,因而文本中蕴含着诸多的语言艺术价值,十分值得学生慢慢地品读和鉴赏。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学生以高涨的热情参与到语文活动中来。比如,文本的第一自然段对“花香”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写,此时教师可以抓住这点引导学生对“浸”字进行思考和感悟,让学生在自主的发散性思维中体验到“浸”字的独特表达效果。“浸”其本意主要指东西泡在水中,这一过程是可以看见也可以摸到的,但是采用“浸”字用于表达槐花的香味,这一过程是看不到也摸不着的,因此“浸”字已明显被物化和抽象化,而这样的描写达到了耳目一新、眼前一亮的表达韵味。部分学生说道:“仿佛槐花的香味直接钻进了人的心脾里……”一些学生说:“似乎看到和摸到了槐花的香味……”而后教师再循序渐进引领学生对“飘”字等词语进行感悟和理解,最后再引导学生进行总结探讨,对散文语言的表达技巧、内涵等进行分析提炼,即对景物进行描写时灵活应用生动、传神的形容词、动词等词语可以增添表达的艺术效果。
二、利用“形散神聚”结合,进行类比转换
“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的典型特征。与其他文体相比,散文写作更为自由活泼,因此在进行文本阅读时,读者可以明显地感觉到文章的节奏感以及韵味感均比较强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散文优势为学生挖掘语言练笔的价值。比如,当学生学习到“田园诗情”文章的第四段时,教师可以首先引导提问学生:“请同学们想一想,文本中除了骏马以外,你觉得还有哪些家畜具有吸引力?”通过给予学生问题思考,而后将文章的语言排列形式进行相应转换,即将其转化为诗行的形式,然后让学生进行自由合作与朗读,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句式的表达特色以及表达效果。其次,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逐句逐段分析,找出相同或类似的语句,而后让学生进行自由朗读,让学生充分感受文本结构、语句整饬受带来的独特艺术美感。再次,划出某部分描写语句,如划出文中描写小鸡、山羊的词句,让学生改写该词句的句式,或者让学生充分发挥自我想象力,补充完整小鸡、山羊们的活动内容,当然,在这描写过程中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语言的形式对称美。通过以上环节的教学,学生不仅可以体验和感受到散文语言的优美、形式结构的独特美,还可以在改写、补充的学习中有效提升自我言语能力。
三、环扣“传神”总结,整合回归
在对学生进行散文教学时,教师应充分借助散文语言所具有的语言风格特色引导学生充分感受和挖掘作者蕴藏在文字中的情感意蕴。通过紧扣文章的“神”――点睛之笔进行文本理解,这样的教学可以有效规避学习过程中笼统、零散等不良现象的发生,继而使阅读教学达到真正的教学目的,即对文本教学价值的夯实。比如,仍以“田园诗情”为例,教师在引领学生进行全文语言文本深入分析探讨后,学生可以从中深深感受和体验到荷兰草原奶牛、骏马生活的悠闲、幸福……而后教师仅仅环扣文本末尾“这里是真正的荷兰”作为整合与回归,这是文本的点睛之笔,教师根据这点带领学生进行全文回顾,通过采用鸟瞰的视角审视文本,让学生自主去理解和感受真正的荷兰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在这一语言实践过程中,其自身语言储备将被充分调动出来,语言思维意识也得到最大的激活,因而其整体语言积累和体悟得到最大的发挥。通过将零散的散文意境化为一系列的情感体验,在环扣“传神”总结点的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不断积累和学习中得到升华。
在语文教学当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散文文本的独特魅力为学生展开有效的语文教学,进而让学生在散文教学活动中充分感悟语言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毛秀芬.小学语文散文教学应注意的问题[J].学园,2014,(30).[2]朱虹.小学语文写景散文赏析式教学策略探究[J].语文教学通讯,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