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6高考语文作文教学新策略:运用熟悉的生活陌生化这种策略的效果
2016高考语文作文教学新策略:运用熟悉的生活陌生化这种策略的效果
第一部分、我的熟悉的生活陌生化实践 “生活是写作的源头”,可是从实实在在的生活中,选取实实在在的人、事、景、物,写出自己实实在在的想法,为什么学生还是写不出好文章。其实生活是无序的,断裂的,有的由一个一个片段连结而成,有的又无法连结,就一片一片地散落着。如果照相机式的反映生活,那作文就成了流水账。如果在将熟悉的现实生活换成文本生活时,违背常事、常情、常理,换一种方式表达,让人们对这些常事、常情、常理感到陌生,就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因此,从写作心理看,“不熟悉”就是陌生化。天天向上 2015/8/13 20:46:41 所谓“陌生化”,是一种艺术手法,写作时对日常生活在形式上进行扭曲、变形,把熟悉的生活变成不熟悉的生活,使读者产生新奇,通过新奇读者对生活从漠然状态中惊醒起来,从而增强作品的审美价值。正如王安忆对陌生化的阐述:“所谓陌生化,就是对常规常识的偏离,造成语言理解和感受上的陌生感。在指称上,要使那些现实生活中为人们习以为常的东西化为一种具有新的意义、新的生命力的语言感觉;在语言结构上,要使那些日常语言中为人们司空见惯的语法规则化为一种具有新的形态、新的审美价值的语言艺术。”因此,我们的作文教学要创新策略,引入“陌生化”手法,要求学生写作时,表达写作对象的形式要与写作对象保持适当距离,不要用“自然主义”方法去写作文,使作文表现的文本生活比现实的熟悉的生活更精炼,更有诗意,更有个性。
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将熟悉的生活陌生化,主要有三种:
一、情思“陌生化”,指向独特感悟。
“在越来越同质化的生活中,我是否会发现独特的有价值的东西,在我看来这是可以将写作继续进行下去的根本动力。”(徐则臣)学生人人有生活,人人有感悟,但人人的感悟总相似。如何让学生面对熟悉的生活有独特的感悟,有想表达的欲望,必须要引导学生让情感思想适当“陌生化”。案例:
师:对于落花这个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古人有哪些感悟?
生1:素怀壮志却屡遭挫折的李商隐面对落花,吟出“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的丽句来寄寓身世之哀。
生2:主张抗金却受排挤的陆游面对落花吟出“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佳句表达自己高洁的品格。生3:“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龚自珍吟出“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句,表达诗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师:面对落花,前人有如此多且不相同的感悟,给人耳目一新、陌生的感觉。那么你的感悟是什么呢?
生4:落花比喻明天的希望,因为落花变成泥土给根以滋养,帮助留在枝头的花苞孕育秋天的果实,不是给人希望吗?
生5:花是美丽的,比喻美好的青春年华。由落花可以感悟美好青春年华的很快逝去,要珍惜时光。
师:同学们能面对熟悉的生活事件作个性化的感悟,使情思在别人看来感到陌生、新奇。避免了人云亦云的毛病。下面请同学们谈谈对“路”的感悟。
生6:小时候,家乡是烂泥路,家境贫穷;稍大些,家乡修了条石子路,收入比以前增加了;现在修成了柏油路,经济飞速发展。由路的变化感悟到国家的变化。
生7:我与xxx同学家乡的路变化一样,但我的感悟与他不一样,自家门前的路越修越好,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长,感情越来越冷漠。由此我感悟到在物质文明丰富的时代人们之间的关系由亲到疏的变化,我要呼唤温暖、互助、友爱的人际关系。
从案例可看出,面对“落花”、“路”这些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一般人不会去关注它们或只会看到花从枝头落下;供人走到目的地,最多想到人生之路。但是学生能把司空见惯却又熟视无睹的“落花”、“路”从其正常的感觉领域移出,通过联想和想象重新构造对“落花”和“路”的感觉,扩大对这两种熟知的生活现象的认知难度和广度,使情思陌生化,为人们提供一个关照生活的新思想、新情感。可见面对熟视无睹的生活,教师要通过恰当的陌生化手段唤起学生对事物对生活的新奇情思,从而获得前所未有的审美愉悦,写出感受独特、思想深刻的文字。
二、布局陌生化,指向精巧结构
如果说感悟是文章的灵魂,生活中的材料是文章的血肉,那么,结构就是文章的“骨骼”。生活的顺序是时间的顺序,但把现实生活转换成文本时,就要引导学生学会谋篇布局,使文章结构精巧。即怎样开头、结尾,如何选择叙事视角,怎样安排层次段落,是并列对照结构还是递进结构等,让文本反应的生活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来点反常,使人产生“陌生化”效果。案列:
师:在叙述故事发表议论时,一般都有他独特的结构方式。大家回顾一下看过的文章,作者在表达熟悉的生活时,有哪些处理方式?
生1:柳宗元《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一文,按理生活中,朋友家失火,财物付之一炬,应该痛心,但柳宗元却“贺”,不仅感悟独特,而且题目和开头给人悬念,使人产生陌生感,引起阅读兴趣。如吴楚材,吴调候在《古文观止》中说的:“闻失火而贺,大是奇事。然后以贺之之故,自创一段议论,---取径出奇险仄,快语惊人,可以破涕为笑。”
生2:很多作品,习惯以人为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讲述故事情节,而读者也习惯于用这种叙事方式,但2010年高考优秀作文《给三位猫哥的一封信》却打破这个叙述习惯,采用以动物—鼠的视角来叙事,讽刺人类只知享乐,不思进取的现象。不仅思考有广度深度,而且采用书信体,变换叙事视角,构思新颖,给人“陌生感”。生3:2010年高考优秀作文《与你为邻》,生活中作为邻居的老师肯定平淡,交往中的事情肯定是零碎无序的,但作者却用排比段的方式—“是他,引导自己走上了爱好写作之路”;“是他,给了自己自信的源泉”;“是他,鞭策着自己一直奋力向前”。表现了一个普通的初中老师对自己一生的影响,抒发了自己对老师的感激之情。这里文本中的生活有序,整齐,布局精致,与现实生活反常,达到了陌生化的效果。
师:下面请同学们围绕你自定的话题谈谈你如何谋篇布局,让人觉得有新意。生4:(5分钟后)我的话题是“面对高考”,同学们学习越来越紧张,压力越来越大,随着知识的增长,精神和道德却没有生长。用“日子一天一天冷起来”象征进入高三后的感觉,并以此句为线索讲两层意思。第一层“日子一天一天冷起来”,参考书多起来,模拟卷多起来,考试多起来„„压力大起来;第二层“日子一天一天冷起来”,同班同学从身边不看正眼匆匆而过;同学问题目,连声“去、去、去”;参考资料互相隐瞒等等,面对高考人心也被挤压得变形。最后用议论抒情揭示主题。
生5:我的话题是批评学校取消体育活动课。我准备变换视角,分别从浴室、医务室的工作人员和校领导的口吻,用反讽的方法写。主体部分大致思路是:首先我要代表学校浴室的工作人员感谢你的离开。没有了你,他们再也不用担心学生提前洗澡被领导抓住,痛批自己;没有了你-----其次,我还要代表广大的医务工作者感谢你的离开。你走了,他们便有了更多的时间炒股、上网,----最后我要代表学校领导为你送行,你占了那么多时间,哪有那么多时间学习?万一没考好,领导压力山大啊。乌纱丢了还是小事,万一整出个精神问题抑或是自杀怎么办?
由案例看出,面对“高考” “学校取消体育活动课”这些学生熟悉的生活,想要表达自己的情思,一般人只会老实地把真实的生活作简单的罗列或用大家习以为常熟悉的方法表达生活和自己的感受。但学生却能精心布局,用“日子一天一天冷起来”句子表现学生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并以此句为线索串联无序的、断裂的高三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使真实熟悉的生活有序、有逻辑关联,有力地表达了中心。生5并没有运用大家都熟悉的全知视角(第三人称)来对领导取消高三体育活动作直接的批判,而是分别用三类人(第一人称)的有限视角来表达反对领导取消体育活动课的想法,讽刺性强,批判更有力。设置线索、有限视角的使用使熟悉的事物变成了不熟悉或不甚熟悉,达到了陌生化的效果。因此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名家是如何谋篇布局把“熟悉”变得“不熟悉”,并学会模仿,用学会的方法来“傅会”(文章的安排布局和修饰润色等)自己熟悉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进入文章的生活就会与现实反常,给人新奇感,达到陌生化效果,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主动个性化地表达自己的生活,反映自己生活的作文结构就会越来越精巧,情感表达就会更加独特。
三、表达陌生化,指向优美语句
语言陌生化,通俗讲就是“换一种说法”,即通过强化、重叠、浓缩、扭曲、延缓,使语言感觉化、情绪化、不呆板。正如特伦斯-霍克斯说的“诗歌的目的就是颠倒习惯化的过程,是我们熟悉的东西‘陌生化’”。即把现实生活转换成文本生活时使作文有一定的审美价值,恰当地使语言陌生化是关键。为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多读名家作品,让他们品味名家是如何让语言变得有韵味、有情味,使读者有陌生化感觉的。案例:
师:同学们,回顾阅读的文章,举例说明有哪些方法使语言有韵味情味,让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生1:运用替换法,使语言陌生化。生活中如果一个女孩子相貌丑,如果作文语言用“显得一点也不漂亮”或“生得丑极了”则一点幽默没有。但转换成“有一女孩今年十九,生得毫不‘沉鱼落雁,闭月羞花’”,选这个那个“小姐肯定是没有希望的,连校花、班花都没人考虑到她。”“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这是中国有名的四大美人以此替换表达,变得陌生化后,就可以拓展想象空间。
生2:设置情境法。张爱玲《沉香屑-第一炉香》的开头:“请您寻出家传的霉绿斑斑的铜香炉,点上一炉沉香屑,听我讲一支战前香港的故事,您这一炉沉香屑点完了,我的故事也该讲完了。”这个头显然开得漂亮,一种古典而清雅的气息给营造出来了。然而这个开头的实际内容其实只有一句话:听我讲一支战前香港的故事。但由于作者设置了情境,读者处于陌生情境中,所以我们读起来有情味。
生3:运用修辞。像朱成玉的《落叶是疲倦的蝴蝶》,问题就很奇特。落叶比喻母亲离世很平常,但后面紧跟一个“蝴蝶”,“落叶”与“蝴蝶”一死一活,一冷一热,就让人感到新颖,但更让我神奇的是,作者在“蝴蝶”前加了“疲倦的”三个字修饰,拟人化了,让人联想到这只蝴蝶累了,倦了,歇会儿。由题目进而联想到母亲并不是真的去了,而是累了,倦了,去休息了。作者运用多种修辞使想表达的内容“母亲并没有离开我们”这句熟悉的内容陌生化,使语言更加优美、新颖,有情味。
师:使语言生动形象优美的方法很多。下面请大家自己实践一下。生4:(5分钟后)我讲的内容是母亲车站送别。“车缓缓地开了,我撇过头去,背后是母亲浅浅的目送,徐徐的凝望,她的视线和我的凝望的目光隔空交汇,我坐正身子,静待窗外的风吹开我漫漫的愁绪,汽车转弯的时候,我不自觉地回头,那个遥远的站点有个瘦小的背影依旧凝望着前方。”生活中这个内容就是:我回头时母亲还在看着我离去的车子。生5:我讲的内容是风吹着睡觉的猫。“脚边的猫,浅浅的睡着。风,梳理着它的毛-----”
生6:我讲的内容是父母子女之爱。“昨天,距离太近,您的关心欲说还休;今天,海角天涯,您萧萧两鬓早已升华;明天,我会懂得: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对您的爱,生死不改。” 从案例看出,面对“母亲送别”、“猫睡觉”、“父母子女之爱”这些常见生活,三位学生在叙写或陈说这些熟悉的事物或情理时,没有用大多数人习惯采用的语言,而是“换了一种说法”。生4用“浅浅”、“徐徐”“漫漫”等叠词强化依依惜别的情感。生5用主语“风”与谓语“梳理”进行反常搭配,运用拟人手法,借猫的形象,营造温馨的氛围。生6用对称语句,暗引古诗文,使语言有一种典雅的美。这些替换使语句更加优美,容易引发人们诗意的联想和想象,获得一种美的感受。由此可以看出生活中的人、事、物,如果学生用习惯性语言表达时,作文语言就会平淡无奇,如白开水一样,味同嚼蜡,如果引导学生回顾名家优美语言,让学生从名家有情味韵味的优美语言中悟得表达情思的方式,并进行实践,就会使学生增强锤炼语言的意识。写作时就会用“不熟悉”代替熟悉,使语言陌生化,达到语句优美的效果。正如布洛瓦说的:“一句漂亮话之所以漂亮,就在于所说的东西是每个人都想到过的,而所说的方式却是生动的,精妙的,新颖的。”
综上所述,情思、布局、表达的陌生化技巧,重构了人们对真实生活的感觉,把与熟悉的生活不同的文本生活以美的作文这个陌生的形式展现给大家,有陌生的情思、陌生的结构、陌生的语言,从而使学生的作文能有独特感悟、精巧构思、优美语句,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甚至达到发表水平。当然陌生化不是要让学生写得艰涩难懂,而是恰到好处地使用,避免学生不加精思地照搬生活,从而使得文章文质兼美。
在写作训练中,培养学生的熟悉的生活陌生化意识十分重要。别林斯基说:“诗的本质就在于给不具形的思想以生动的、感性美丽的形象。”我们常常感到学生作文语言干瘪无味,于是大讲写作技巧之类的静态知识。其实,要纠正这种弊病,与其只讲技巧,不如让学生在观察体验生活的基础上,尝试用陌生化的情感结构语言写作更有效。第二部分、陌生化理论介绍
“陌生化” 原本是一个著名的文学理论,最早出现在文学中尤其是诗歌语言中,由俄国形式主义评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是20世纪20年代俄国形式主义一个核心问题,同时这一理论也是西方“陌生化”诗学成熟的标志。什克洛夫斯基提出“陌生化”诗学理论20多年后,德国戏剧理论家布莱希特从戏剧理论方面又一次对“陌生化”(又译为“间离法”或“间离效果”)理论进行了阐述,进而“陌生化”理论又被逐步应用到戏剧等其它艺术领域,发挥了奇特的效果。什克洛夫斯基认为:“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了使人感受事物„„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仅仅是知道事物。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理论上他强调在内容与形式上违反人们习见的常情、常理、常事,同时在艺术上超越常境。而诗歌就是对受日常感觉方式支持的习惯化起反作用。诗歌的目的就是要颠倒习惯化的过程,使人们对如此熟悉的东西“陌生化”。1.近年来30多名学生获省级或国家级高中作文竞赛奖,省一等奖以上10人(都是现场作文),多次受到江苏省教研室或有关单位授予的优秀辅导奖。
2.学生获奖或发表作文(有的文章前面已有举例)个案举例学生习作《分享》中的一段描写: 曾几何时,这一切都变了样,杨柳姑娘带着凄绝的伤感,在嗡嗡伐木声中拦腰而倒。水波也变了脸色,收起了笑容,黑着个脸,向人们发出请勿近我的警告。孩子们失去了玩闹乐园,被关在高楼里,唯分数最高。大雁失去了踪迹。小草被压在实沉的水泥地下,顶破头也没见着蓝色的天空。一座座大楼拔地而起,人们被围在了钢筋水泥打造的天地,难得的一条人工河也成了排污沟。
这段文字表现了现代文明冲击下自然和人呈现的灰色情态。由于小作者在描写时抓住了对象的感性形式及其特征,使之陌生化,突出了事物独特的感性特征。学生习作《洗澡》:
(我)高呼一声“妈——”,没人答应,再喊一声“妈——”,从角落处传来回答,“哎,在这儿,快来快来。”真是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应答,那人却在墙角旮旯处。
我于是挤过一道道人墙,跨过一只只浴盆,听到一声声咒骂,赏到一只只白眼,终于排除万难来到我妈妈的地盘。
这段文字小作者的高明体现在,她能根据自己洗澡的切身感受,用陌生化的手法逼真传神地写出洗澡的情形。然而感染力主要不是来自对洗澡的单纯描写,而关键是她融入了自己的听觉、视觉感触,即洗澡时人人都在争抢位置,显得拥挤混乱这样生动的感觉,从而渗透“人也有自私的一面”的独特的感觉。学生习作:《灰瓦•雨夜》片断:
等到吃午饭时,我从厨房的门缝里偷窥,发现母亲正在低头小声哭泣着,用满是皱纹的手拭去眼泪,眨了眨眼睛,努力地不使眼泪流出来。就在那时,我整个人都呆住了„„ 那晚,天又下起了小雨。雨点敲击在灰瓦上,发出低沉哀婉的声音,似乎在委屈哦母亲哭泣,也似乎在为我哭泣。
由于有前文我被母亲重重地打、感到气愤这样的情感作铺垫,这段描写就构成了情、景、事交融的意境。它用陌生化的手法强烈地渲染了“我”对母亲的内疚之情,不仅感人至深,而且为下文抒情高潮:“母亲,我想对你说:我爱你!”到来拽满了情感表现的张力。作文《面对高考》:
日子一天一天冷起来。
密不透风的教室里总是弥漫着速溶咖啡的香味;限时的强化练习,各地的模拟卷„„越来越多的考试开始充斥着生活;一排排高高立起的参考书将原本宽敞的空间分隔成彼此独立的小小世界;课间的时候,越来越多的人伏在桌上就可以迅速睡去;各科老师开始习惯性地拖课,即使一开始还会有细微的抱怨声此起彼伏,也迅速地会被一整片安静覆盖,只留下笔尖与纸面接触时所发出的“沙沙”声响„„日子一天一天冷起来。像是北方的湖,一入了结冰期,寒冷便从湖底暗暗滋长起来,悄然蔓延开去,从一触即碎的薄冰开始,逐渐坚不可摧。
前几日,同行的女伴突然宣布了她的发现,如果上学路上走快些,一共可以节省1分36秒,可以做三道选择题„„看到她毫不掩饰的喜色,我身边的世界慢慢失去了声音,变得陌生而又遥远。
想起近日来亲眼目睹的一切:看似亲密无间的好友背地里却不停地指责对方的不是;只因考试分数高一些却得到一些小声的细碎的咒骂;向别人借阅杂志还回去时总是半开玩笑半当真地怪别人又浪费了自己的时间„„这样的友谊,这样的竞争。这样的面容。曾经白衣飘飘的年代。曾经清秀的少年。曾经纯白的友谊。从记忆彼端辗转而来的画面重重叠叠,然后便凝固成黑白的默片,灰飞烟灭。
我们得到什么。我们失去什么。
我们失去的那些东西,最后又换来了什么。
面对越来越近的高考,这人生中第一场重大的战役,不同的人选择不同的态度,选择不同的道路。而在这个过程中,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也在被不停地重塑,如果心中没有坚持的信念,那么即使打赢了这一仗,可能输掉的,是整个自我。【话唠】江苏 镇江叶忠明(1029303616)20:33:59在表达感情的地方,放大细节,就写得细腻,新奇,让人有陌生化的感觉就像普通的铁,必须经历一次次的锻造,淬火才能实现它的夙愿,才能成为绝世的宝剑,扬名天下。骨子里却还是当年的自己。
面对高考,在努力的同时别忘了坚守自我,那样我们才可以在走过独木桥的另一端无愧于心地微笑,我们才可以将自己最初的梦想高高悬挂于人生这漫长的旅途之上;我们才可以在多年以后回首起这一段经历时淡然地将它视为成长的一部分,普通的一部分而已。
这篇作文是增华阁作文竞赛一等奖,之所以能赢得评委的青睐,结构安排精巧是亮点,小作者运用陌生化的手法用“日子一天一天冷起来”句子表现学生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并以此句为线索串联无序的、断裂的高三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使真实熟悉的生活有序、有逻辑关联,这种精巧的结构安排有力地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情感:“面对高考”,同学们学习越来越紧张,压力越来越大,随着知识的增长,精神和道德却没有生长。这种真实的情感怎能不引起大家的共鸣,怎能没有感染力呢 如学生习作《背后》片段:
车缓缓地开了,我撇过头去,背后是母亲浅浅的目送,深深的凝望,她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目光隔空交汇,我坐正身子,静待窗外的风吹开我满心的愁绪,汽车转弯的时候,我不自觉的回头,那个遥远的站点有一个瘦小的背影依旧凝望着前方-----读了这样的文字,内心怎能不颤动呢?小作者运用陌生化的手法,描绘画面,强化了感情表达,使情思“陌生化”,增添了文章的感染力。梦想笑了笑,说:“如果你是花儿,那么我就是你盼望结出累累硕果的动力;如果你是鸟儿那么我就是你渴望遨翔的蓝天,搏击长空的勇气;如果你是蝴蝶,那么我就是你希望展现自我,绽放美丽的骄傲。”
我不明白这究竟是什么意思。于是,思绪在血液中蔓延,往事在脑海里澎湃。„„ 我回到了童年。一个胖乎乎的,脸蛋圆圆的的小男孩突然出现在我跟前。我问他:“你的梦想在哪里啊?”
他转了转黑溜溜、圆滚滚,充满灵气的眼睛,略有所思道:“梦想在我的巧克力里!”
我笑了,笑得很伤心。为自己孩提时代的无知可笑而伤心,因为我知道,这样的梦想太低级了,太容易实现了。
我来到了初中年代。一个书生气十足,而且十分自信的小男生映人了我的眼帘!
我问他:“你的梦想在哪里啊?”
他挠了挠耳朵,眨巴着眼睛,又皱了皱眉头,若有所思道:“梦想在我的诺贝尔奖里!” 我笑了,笑得很尴尬。为自己此时的天真幼稚而尴尬。因为我懂得,这样的梦想太高远,几乎不可能实现。„„
我走进了高中生活。一个表情忧郁,精神萎靡的大男生与我擦肩而过。我转身问他:“你的梦想在哪里啊?”
他掂了掂手中的书,眼睛无神地望了望前方,不知所措道:“梦想„„我的梦想„„是什么?我自己也不知道。”
我迷惘了,泪珠在眼眶中打转。看着他,哦不,是自己远去的背影,我不得不流泪了!因为,我居然不知道自己的梦想在哪里!„„
我惊醒了,吓出一身冷汗。
梦想依旧笑着看着我,平静地说:“其实,梦想究竟在哪里已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自己要有梦想!没有梦想,花儿不会结果;没有梦想,鸟儿不会亲吻云朵;没有梦想,蝴蝶也不会由丑陋走向美丽。只要有梦想,不管她是低级还是高远,你曾经为之努力过,奋斗过,那么人生也就没有遗憾了。
我终于明白了。梦想,是属于我自己的梦想,是我向往的梦想,只要我曾经奋斗过,为之洒下过汗水,那么我永远不后悔!我坚信,我会等到梦想实现的一天。因为,梦想的种子已在我体内生根发芽„„小作者运用陌生化的手法,感悟陌生化,立意新颖,表达陌生化,开篇起兴引入正题,并将物人化,与作者交流,告诫作者深刻的道理。有梦就没有遗憾,有梦就不曾后悔,青年人要为梦想而不断拼搏奋斗。
下面贴一篇刚毕业的学生在高三上写的一篇文章。前面已讲过思路,这里贴出全文 有一节叫体育活动的课,终于走了 江苏省大港中学
王旭
体育活动?岂敢岂敢。我可是生于中国,长于中国,将来也可能死于中国的高中生,体育活动,我看还是敬而远之吧
手拿惨不忍睹的成绩表和新课表的领导们,颤抖着双手,老泪纵横:“你终于可以滚了!” 是的,体育活动你终于还是走了。
首先我要代表学校浴室的工作人员感谢你的离开。没有了你,他们再也不用担心学生提前洗澡被领导抓住,痛批自己;没有了你,他们再也不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闻着汗臭味守在刷卡机前辛勤工作了。没有了你,学生在冬天洗澡的人就会减少,他们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为领导准备更干净的洗澡水了。总之没有了你,学校浴室会成为整个学校空气质量最好的地方,啊,这也是绿色生活啊!其次,我还要代表广大的医务工作者感谢你的离开。你走了,就没有那么多因活动受伤的孩子来医院了,他们便有了更多的时间炒股、上网,工作更清闲,生活更轻松。再说了,这孩子受伤了,也不方便他们创收,你想孩子身上又能榨出多少油水呢?所以少了那些个孩子,他们便可以有更多的时间钻研“医术”,创造精彩的财富人生。。。最后我要代表学校领导为你送行。你要知道,你的存在对领导来说是多大的压力?你占了那么多时间,学生们升学压力那么大,哪有那么多时间学习?万一没考好,领导压力山大啊。乌纱丢了还是小事,万一整出个精神问题抑或是自杀怎么办?你怎么忍心目睹一个又一个“管理人才”的失去?所以你还是走吧!什么?你还要留?别,真的。你想啊,我们有那么多的活动时间,有那么多的孩子,怎么连续10年都冲击世界杯失败呢?你得为那些官员的腰包想想啊,你难道忍心瞅着他们沿街乞讨吗?
最后有句话我要告诉你。中国人向来是不喜动的,好动的人大多没有好下场。奥运冠军都流落街头,开快车的折腾的把自己给折腾到牢里去了。。。所以你还是走吧。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你去别的地方投亲戚吧,听说他们在国外混得不错。。。走吧,带着这么多人的殷切希望和感激。好走不送!
第二篇:2018年高考语文和作文命题是这种趋势
同学, 你想过2018年高考语文和作文命题是这种趋势吗?(独家干货)2018-04-22 01:28 高考被誉为天下第一考,高考作文被誉为天下第一题。在紧张的二轮复习阶段,了解高考作文的命题趋势,非常有利于老师和学生的备考。今天就让我们来分析总结2017高考作文命题规律,展望2018高考作文命题趋势。
基于对2017年考纲以及2017年作文考查特点的分析,学习哥也思考了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的方向及备考特点。
一、命题思想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2.体现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3.命题体现传统文化和现实社会的有效结合。
二、试题或许会出现的变化
1.在考试时间不变的状况下,增加了阅读量,那么选择题的比重会有所增加,一则可拉开学生之间的分数差别,二则会为阅读提供足够的时间。
2.知识考查或许会走向综合性。病句、标点、成语、字词、连贯可能会以语段的形式出现,一个语段,从多个侧面进行设题。2016年的北京卷、山东卷就是很好的试点。这种命题能够体现语文命题的综合性原则。
3.突出传统文化,阅读文本在材料的选择上会侧重于“核心价值观”,体现高考试题时代引领作用,突出其时代性特征。
三、应对方案
1.重视阅读能力的提升,树立每天都要读文章的备考思想。
2.养成思考的习惯,引导考生对近期出现的社会时事提出自己独有的看法,做好思想储备。3.养成阅读报刊、关系热点时事的习惯,改掉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片面阅读习惯。
另外,历年高考都与当年的政治话语有一定的关系。十九大提出的人类情怀、文化自信,都应引起语文老师和考生们的注意。
通过梳理2017年高考作文题,会发现2017年的作文试题以材料作文为主,总体上是以厚重感与鲜活性兼具的材料、新颖而灵动的形式,直接而策略地反映时代主题,正面而巧妙地传递价值观念。
坚持以考生为本,力求让考生有兴趣、看得懂、易接受、感受深;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文化自信;关注社会热点,凸显时代主题,贴近学生实际。同时发展了任务驱动型写作,更有利于人才选拔与教学引导。
2017年高考作文题型的重要转变,体现在“对学生思想存在软性束缚的'全命题作文'和'半命题作文'淡化,取而代之的是趋向思维多元、文体自主、自行拟题的'新材料作文'”。作文命题越来越向着开放式、多选型材料作文过渡,扩大了学生的选择空间,让考生在多个话题材料中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内容进行发挥。总之,2017年高考作文试题立意高远又力避空泛,积极回应考生在学习生活及社会实践中的困惑,培养正面的情感态度,满足他们的发展需求和期待。总结起来--2017年高考作文试题具备以下几大特点: 以2017年高考作文命题的分析和总结为指导,我们可以更好地备战2018年高考作文。
通过剖析2017年高考作文命题,让我们进一步理清了命题者的命题思路,把握准了命题的命脉,为2018年以及之后的高考语文作文改革方向指明了道路。回望2017年的高考作文命题,2018年高考作文备考要重视以下几点。第一,关注核心素养,形成价值理念。
一度以来,我们总是用仰视的眼光来看待外国文化,形成了“外国月亮圆”的错误观念。写文章擅长用外国名言,谈科技总是崇尚国外,谈到自我总是自卑与不堪。
针对这样的文化自卑主义思潮,让我们逐渐没有了文化自信。2017全国一二卷的作文命题在思想上对国人的错误观念进行了革除。因此,在今后的作文中要树立文化自信的观念,用理性思维来认识中国,用核心素养来规范自我,让自己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这种改变,是作文观念的改变。回观近年来的作文命题主旨,都是在这个范围内进行的。因此2018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将会继续围绕这一核心理念来进行。第二,加大阅读力度,形成自我思想。
考生的思想有两个来源,一是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二是生活中的阅读。因此除了思考之外,要学会向名著要思想。
读鲁迅,我们可以培养自己关注底层,充分理解国民性,以冷静的思维来了解社会,解读社会;读梁实秋,可以让我们享受雅室的淡然情怀,从而以达观的心态来对待生活……在阅读中品味人生,在阅读中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内涵,从而让传统思想在自己的内心生根、发芽。
所以,在2018年的高考中,作文命题将会更加注重对考生阅读素养及阅读积淀的考查,充分关注考生的自我思想,以及评判并认识问题的深入思维。第三,去除形式主义,提升作文素养。
面对2017作文题目的变化,特别是课标一二卷作文命题形式的改变,我们要树立去除形式主义的作文备考思维,切忌在“材料作文”、“命题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等概念上做文章,而是要树立全面备考的观念,最大限度的提升自己的写作素养,努力实现向思想立意要高分,向写作技巧要高分。
作文题目的形式千变万化,同时也会创造出更多新颖的形式,但写作的素养是不会变化的,因此,2018年的高考命题将会进一步创新作文的命题形式,更加侧重学生写作素养的考查,在形式多元的思维下真正凸显考生的写作能力。第四,关注时代热点,思考现实人生。
文章合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是白居易在唐代诗文运动中提出的写作名言。关照社会人生,思考现实社会是作文的不竭动力。作为高中生而言,已经基本具备了思考现实的能力,要学会用自己的价值观念来思考社会,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评判社会;要学会在史学层面上认识人生,看待社会,要用“核心价值观”来丰富自己的精神内涵,让自己不成为只会造文章、耍技巧的考生,而要成为用思想征服人,用内涵厚重文的有真实内蕴的考生。
因此,作为2018年的考生,要充分关注新闻报道,关注报刊读物,关注热点时评,特别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反映时代心声的报刊,学会用时代声音塑造自我灵魂,用时代的风尚内化自己的写作思维。
《2018高考作文最新热点时评》,是学习哥团队邀请数十位高考作文阅卷专家,从2017年至今发生的纷繁复杂的事件中,为大家精心挑选了79篇知名媒体评论员撰写的、最具备考价值的热点时评,并为大家分门别类地归纳在《2018高考作文最新热点时评》之中。
第三篇: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效果
信息技术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效果
呼兰区白奎中学校 葛建国
语文学科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因为没有哪一个学科的学习不涉及到语文,另一方面,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其实也同时在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来认识这个世界。正因为语文学科本身在教学内容上的多样性、多元性的特点,加之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所以,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具有独厚的优势。语文教学就可以借助各种信息媒介提供的丰富的信息源,把课本的知识向课外延伸,拓展语文教学的空间。通过在计算机教室上课,深刻体会到计算机在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人们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约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25%,如果同时使用这两种传递知识的工具,就能接受知识约65%.信息技术能诱导、激励、唤起学生感悟;图、文、声、像并茂,立体式的信息刺激学生视觉、听觉器官,强化学生的记忆功能,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教学不言而喻。如果能把传统的教学媒介用上那会更好。下面就来谈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信息技术运用的优点,希望给各位同仁启示:
一、信息技术教育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是一门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学科,但是很多学校和教师只是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笔,了不起再多上一张挂图、一块小黑板。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也累,语文课上不出语文味,令学生失去学习语言的兴趣。语文教材中的许 1
多篇目都是文质兼美,充满了诗情画意,尤其是那些诗词散文所描绘的意境更是令人心驰神往,如雨中泰山的雄伟高大,长江三峡的雄奇险怪,月下荷塘的幽静朦胧;还有那浔阳江上的琵琶声,威尼斯运河中的刚朵拉……阅读这些作品所描绘的意境无不令人“心向往之”。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但由于条件限制,学生不可能去“行万里路”。读了这些作品,总觉得还“隔了一层”。在教学中,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教育技术,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调节课堂气氛,创设学习情景,把声音、图像、文字有机地结合起来,化静为动,化文字为图形,做到动静结合,图文并茂,声情兼备。这样,直观形象与联想、想象相结合,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使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不仅为学生提供认知的感知材料,而且可以在学习中的疑难之处,再现情境,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
比如好多老师在讲八年级上册《故宫博物院》,就是把图片放到一块制成课件按照那个中轴线从南向北介绍故宫,这样做的确比教师在教室哗哗啦啦、滔滔不绝地讲要好的多,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效果当然不错。但是学生究竟又能了解故宫多少?尤其是阅读课文第六段找立足点和方位词时,图片只能看到外观,立足点大殿正中朱漆方台、殿顶的中央雕金蟠龙又怎能看的见,于是我在上这一课时,把图片放到课件里给学生看的同时,也把传统 2
语文教学媒体故宫建筑群沙盘模型通过大屏幕放给学生看,再讲说明文立足点什么时,学生就懂了。这样做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教育的优势,上课效果就应该非常棒。
信息技术教育的声、光、色、形能把客观事物具体化,直观化,而具体、直观的事物则能唤起学生一连串的遐想,因而它在培养学生想象力方面有无法估计的作用。例如古诗教学,传统教学光凭教师的理解和讲解,学生去想象发挥,难免挂一漏万,很难理会到诗歌的言外之意、象外之象,如果让信息技术教育课件来处理,效果就会好得多。教学《皇帝的新装》,通过展示多幅幻灯片和播放录音朗读,让学生在愉悦中学习课文,理解了课文内容。在学习“展新装”部分,让学生仔细观看信息技术教育课件,认真听录音,理解小孩子的“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这句话的意思后,读最后三自然段,揣摩人物的内心,以“皇帝回宫后”为题,发挥想象补充故事内容。
栩栩如生的画面,伴随着充满激情的录音朗读,给人以赏心悦目的快感,使学生的思维迸发出了想象的火花。这些音画交融、声形并茂的直观信息,把学生的心扉和思维紧紧凝聚在屏幕上,产生、浸润、诱发等效应,促使学生自由翱翔在思维王国里。
二、运用信息技术教育培养语感,由静到动,化抽象为形象、突出教学重难点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强调抽象思维而忽视了形象思维的发展。这就造成了语文课上的“老师讲学生听”。如何才能使学生爱上语文课,能对祖国的语言文字产生兴趣呢?如何才能使学生意会到语言文 3
字的“味道”呢?如何才能最终提高他们驾御语言的能力,开启他们的智慧之门呢?在教学实践中,本人体会到: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训练语感,语感就是指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和迅速领悟的能力,是对语言文字直觉的、整体的把握,是构成一个人语文素质的核心因素。语感的训练不能凭教师的三言两语,而是要以形象思维理论为依据,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语文界有这样一句老话:任何一个生动的比喻都是跛脚的。其原因,一是语文文字毕竟是抽象的符号,当它反映鲜灵活生的大千世界时,就必定受到许多限制;二是一个生活经验并不丰富的学生去理解有些有深奥生活哲理的比喻句是困难的。因此,要学生去理解由语言文字组成的课文的重点、难点,是更困难的。由于信息技术课件能将课文中抽象的内容变具体,静态变动态,使原来枯燥的课本内容更形象、生动地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全身心地去主动发现、探索、思考、解决问题,起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作用。信息技术教育所包含的虚拟技术能超越时空,化虚为实,变抽象为具体,适时使用,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实现由符号到心象的转换,使教学获得最佳效果。
语文教学《济南的冬天》一课时,让学生观赏有关济南冬天风景的视频材料,学生仿佛置身于冬天的济南,这样可以让学生更深刻体会老舍笔下特有的冬景。教学《听潮》一课,主要特点是用文字来塑造声音的形象,学习的重点之一就是通过朗读领略大海刚柔相济的美。这对内陆的学生来说,是难以理解和体会的。在教学中,通过播放自制的潮起潮落的VCD以及以潮水声为背景音乐的范读录音,使 4
学生充分调动起自己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并将获得的信息在大脑中汇聚成对大海的立体感性印象,起到化抽象为形象,变深奥为浅显的作用,突破了重点、难点,进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教学《雷电颂》时首先从网上找到一个生活中演讲的录象带让学生边听边看,演讲者技术的确不错——活脱脱一个屈原再世,学生听的特投入,演讲结束好长时间掌声仍不断,我确信课前的劳动没有白费,下面的不用说,模仿屈原的大有人在,这堂课成功了。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教育上课,学生在语感方面上了一个台阶,在此就不多举例了。
三、信息技术教育能增大课堂容量,节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首先,它大大提高了学生在有限的单位时间内获取更多的信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采用信息技术教育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处理,可以大幅度减少板书、绘图、不必要的描述讲解等花费的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对时间的利用率,从而能增大课堂的容量,可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知识信息
其次,它能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减少信息在大脑中转换,能够增强学生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和感受,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手段可以将以住教学中无法展现出来的东西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同时,运用信息技术教育能把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抽象景象转化为形象、直观、生动活泼的感性材料,能以其富有声、像、色的信息刺激学生的眼、耳、脑等感官,促其乐学深思。
可见,加强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运用画面、音乐等媒介将课文中 5
抽象的文字,转变为具体可感的审美形象,这也是增强审美感知力的重要途径。当前,随着电脑网络的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采用,那鲜活的画面、优美的音乐,恰到好处的色彩运用,确实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难忘的印象,有时甚至能起到“以一抵十”的作用。
利用信息技术教育进行教学虽然方便学生学习,但是并不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可以说,教师如果在教学中应用电脑,要花的时间大大超过以前传统的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方法。因为在准备和制作软件和网上学习资料需要大量的时间。而且电脑技术不断变化更新,要求教师不断学习、终身学习。所以我常常晚上十点以后才能休息,早上六点就必须准时起床,一整天,哈欠连天,如果能上好每一节课,我将非常高兴。但现在好多老师用信息技术教育上课却走上了歧途。
辛辛苦苦利用课外时间制成的课件却成了艺术品、动漫世界,把课也上成了地理课、政治课等其他的课,甚至上成了综艺大观。所以用信息技术教育进行语文教学千万要注意,千万要慎重,不能把语文课上跑题了。
随着科学的发展,信息技术教育为我们当前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学科的整合是必然的。信息技术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应该自觉地把信息技术有机地整合到语文教学中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四篇:高考语文作文素材运用方法
高考语文作文素材运用方法
一、高考作文素材应用技法之理例结合所谓理例结合,就是在作文中将举例和引用原理或名言相结合,使具体事例和科学原理、名人名言相得益彰,发挥更好的效用。特别是在议论文的写作中,既讲究理论论据,又讲究事实论据,事实可以直观地再现情景,引用可以借名人之语增强议论的力度,二者的结合是议论文常用的写法。
下面我们先看两个事例:
是爱迪生吧?他一手持蛋,一手持表,准备把蛋下锅煮五分钟,但是他心里想的是一桩发明,竟把表投在锅里,两眼盯着那个蛋。
是牛顿吧?专心做一项实验,忘了吃摆在桌上的一餐饭。有人故意戏弄他,把那一盘菜肴换为一盘吃剩的骨头。他饿极了,走过去吃,看到盘里的骨头叹口气说:“我真胡涂,我已经吃过了。”
这两件事其实都不能算是健忘,都是因为心有所旁鹜,心不在焉而已„„
忘不一定是坏事。能主动地彻底地忘,需要上乘的功夫才办得到。人之大患在于有身,能忘其身即是到了忘我的境界。而一个人只有到达忘我的境界,才能有大作为。
在上面文段中,围绕“健忘”这个主题,作者精心选材,通过“爱迪生”“牛顿”的事例说明“健忘”的涵义、范围,之后又引用孔子的话说明“忘不一定是坏事”。这些材料都为人们所熟悉,引用恰当有力,典型准确,很有说服力。试想一下,假如只有事例,或者只有引用,有这样好的表达效果吗?
二、高考作文素材应用技法之素材加工
素材加工是普遍用得上的写作技能,在写作中,照搬素材的情况是很少的,通常都要根据写作内容的需要或是表达的需要,将作者已掌握的材料进行加工,使之由原始的素材变成文章中经过加工的题材。而在行文过程中,对素材的加工一般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要围绕题目和中心,二是要恰当地表达作者的感情。也就是说,对选定的生活现象素材,以及阅读中获得的书面材料,要删除与题目无关的部分,并注入自己的感情倾向。
下面我们先看一个加工前的素材:
记得有一次,在亲戚家吃饭,我觉得糖醋鱼烧得挺好吃的,就随口说了一句,“糖醋鱼挺好吃的,以后要是天天吃就好了。”妈妈听了,很兴奋地对我说:“你要是喜欢,每次回家我都给你做。”第二天,我回学校后,把这件事差不多忘了。过了几个星期后,我回家吃饭,妈妈特地从菜市场买回两条鱼,忙着烧糖醋鱼,即使累得满头大汗也不亦乐乎。下面是经过加工后的情景:
去年春节,我在姥姥家吃饭。糖醋鱼就摆在我的面前,那种滋味诱惑着我,不知不觉间,我把糖醋鱼消灭光了!等到意识到这一点时,我的脸红得像关公一样。母亲打破了尴尬的沉默:“姥姥的手艺实在太高超,你看„„”说得姥姥心花怒放。在回家的路上,妈妈悄悄地对我说:“你要是喜欢,每次回家我都给你做。”
从此以后,鱼市场中天天穿梭着母亲忙碌的身影,几乎无一天例外。
有一次,风雨交加,狂风怒吼,母亲又患了感冒,我想今天我的糖醋鱼肯定泡汤了。晚上回到家中,刚到家门口,门缝中就飘来了那熟悉的、诱人的的香味。我真的不想进去,我怕我的眼泪不争气!我真的不想进去,因为我的内疚与自私!我真的不想进去,因为母亲那带着体温的糖醋鱼„„
以上素材的加工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在艺术真实上下功夫,为买鱼、烧鱼设置场景。二是在细节描写上下了工夫,不但有符合生活真实的对话,而且有人物的心理活动。这样一来,母爱就表现得更加具体真实也更加强烈了。
在对素材引用表达中,为了更好地支持论点,我们还要对素材从语言上精心加工,使看
似平淡的素材,熠熠生辉。请对比以下文段。
(1)李白所走的路更让我佩服。这样说虽有失公平,但我仍然觉得,李白人生路上的磨难虽然是坎坷的,但他坚信他的理想一定能实现,正如他所说的“天生我材必有用”。
(2)李白洒脱,不寄托于高堂的庄严,不艳羡那官场的利禄,站在大唐的江山上,站在诗人的位置上,任清风涤荡心胸,随月辉起舞弄影,“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他吟出了好大的斗志;“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他吟出了好大的气魄,于是,大唐的江山史册上又多了几分厚重、灵动的神气!难道能说无仕途作为的李白没有体现自己的价值吗?不能。
以上例(2)比例(1)要生动,更具有形象感。其中主要是作者(2)在处理素材时多用描写和想象,从而把相同的材料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三、高考作文素材应用技法之组合排比
素材应用中的“组合排比”不是指一般的修辞手法,而是一种运用素材的方法。它也可以称做“多料合用”。这里所说的“多料合用”不是指一般的连续使用甚至堆砌同类材料的做法,而是指将同类材料进行精要的表述,组合在同一段落中,共同说明同一论点。其好处是显得滔滔不绝,材料充实,理直气壮,可以取得良好的修辞效果。在组合时,语言表达要注意精要整齐,排列顺序要合理(比如按时间先后,由远到近,由主到次等)。
例如下面这个例子:
江南,是你心灵栖息的地方
古往今来多少人在这里寻找到了生命的归宿。传奇女子三毛,浪迹天涯几十年,头发上沾的什么风都有的她,一来到江南便哭了,像见到了亲切的老祖母,她终于找到了生命中可以停歇心灵的地方。江南巨贾沈万山,历经商场的风风雨雨,最后仍是定居在周庄的水边,不再争名逐利。还有不留名的文人隐士,或许他们也曾想金榜题名,仕途得意。然后日复一日的尔虞我诈,钩心斗角,终于使他们累了,于是他们打点行囊。到了江南,终老于斯。(节选自2006年高考浙江卷满分作文《栖息江南》)
文中用了三个例子,共同说明江南是心灵栖息的地方。这三个例子都很典型,一个是浪迹天涯的三毛,一个是“历经商场的风风雨雨”的沈万山,一个例子是群体形象,是中国古代曾经“仕途得意”的文人官宦。这些人都把江南作为生命的归宿,就更显出了江南的美好。这当然是单独一个例子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作者将同类素材排比组合,既在观点上加大了力度,丰富了内容,又在语言上显示出了一种气势,表现了一定的文采。这种用材的方法,是经过了作者主观的精选、加工,和那种无视内容的需要与否而堆砌材料的做法是完全不同的。
四、高考作文素材应用技法之避熟求生
高考大纲关于写作的“发展等级”部分有“材料新鲜”的要求。有些材料,从它诞生的时代看,未必属于新材料,但是由于人们知之不多或用之不多,因而也具有相当的新鲜感。然而事实上,高考作文材料老化是个严重的问题,总是“重复昨天的故事”,特别是喜欢应用历史题材,到古人那里去讨救兵。“李杜文章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作文材料如果老是陈谷子旧芝麻,谁会喜欢呢?“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时代进步一日千里,社会发展日新月异,选材也应当与时俱进,用当新事物代替旧陈事物,文章才能具有时代感和现实性。传统材料当然也可以有,但新鲜的材料一定会给读者意外的惊喜。
有一名同学写以“考验”为话题的作文,他就没有选用杜甫、文天祥、苏武等历史人物的材料,而是将当年感动中国的人物——云南省宝山市公安局副局长明正彬的事例写进了文章:
云南省宝山市公安局副局长明正彬,这个在刀尖上跳舞的人,在缉毒战线的最前沿经历了无数次生死考验,经历了无数次铁与血的交响。在毒贩子面前,他吓不怕,买不动,难不
倒;毒贩子在他手下,过不去,藏不住,逃不掉。因为有他和他的战友,在考验面前挺得住,站得直,扛得动,所以我们才能享受清新的空气,灿烂的阳光。
这样的事例,贴近现实,时代感强,令人欣喜。
五、高考作文素材应用技法之对比映衬
正面论证和反面论证是议论文写作中的两种论证方法。当你确定论点之后,就要用论据来证明你的论点是正确的。对比论证既是一种论证方法,也是一种应用素材的方法。这是一种常用的、有说服力的论证方法。把性质上相反的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能有效地说服读者,使作者的观点鲜明突出。因为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在比较中最容易显露出来,特别是正反相互对立的事物的比较,具有极大的鲜明性,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经过对比,正确的论点更加稳固了。古人说:“无反则正不显”,正反一对比,人们就会更清楚地发现真理,认清事物的本质。
例如这样一段话:贝多芬甩开了尘世的喧嚣,在音乐的国度里尽情跳跃;居里夫妇抛弃了名利的纷扰,在科学的世界迈出了更深远的步伐;陶渊明忘却了世俗的黑暗,在自由的南山中悠然采菊„„他们的人生轻松徜徉,嗅着人间的芬芳。而别里科夫被世俗束缚在套子里,葛朗台被金钱拖至了死神的身边,他们没有全力轻松地奔跑,最终被卷入世俗的浊流中„„(选自高考满分文《轻松起跑》)
我们面对同一个话题,总能找到正、反两方面的人物素材,运用对比手法将这两种人物放在一起做一个深入的比较,优与劣、好与坏、美与丑自然会更加鲜明突出。这种方法可以广泛运用于各种文章的写作中。
六、高考作文素材应用技法之故事新编
话题作文允许编故事,利用古典名著等进行“故事新编”近年来大行其道。严格意义上讲,“故事新编”属于对一个材料的另类的使用方法。它并不是一种新的文体,大致上属于小说。其写法是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选取人物、情节作一番改造,形成新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则改变不大,大致保持原作风貌。这样的故事既可以避免胡编瞎说,又可以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使故事增加许多趣味性,令人爱读。
请看下面这个例子:
木石前盟确实感人,可金玉良缘并不是我一手策划出来的,我也在追寻着自己的爱情呀!当宝玉挨打时,我不也真情流露了吗?但林妹妹那红肿的双眼博得了大家的同情,人们对我自然视而不见了。调包计给我招来一片骂声,可谁又知道当我听到宝玉的一声“林妹妹”时,我的心中也痛苦万分呢?我得不到自己追求的爱情,还承担着破坏别人感情的骂名,谁又曾为我说过一句公道话呢?(《宝钗鸣冤》湖北考生)
上述例子,就是一则典型的故事新编。考生立足于名着的宏观,在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大胆地选择了“为宝钗鸣冤”的角度,列举原着中的种种事实,言之有理,让读者信服。考生从高考作文的话题(感情的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出发,在充分把握名着的前提下,充分运用名着的相关材料,为自己考场作文的中心服务,是难能可贵的。
七、高考作文素材应用技法之扩展素材
我们在生活中所记忆的素材,大多是粗线条的、简单粗糙而缺乏丰满细节的,在运用时往往要进行扩展。具体的方法不外乎扩充情节和增添细节,使故事有血有肉,并且更有利于表现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我国现代着名作家赵树理偶然听说在解放区某村的一个民兵小队长和同村一姑娘自由恋爱,结果双双被村里人活活用石头砸死的爱情悲剧后,放飞想象力,将故事添枝加叶,进行了合理的扩展和改造,于是就有了着名的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大量事实证明“艺术是靠想象而存在的”(高尔基语)。作文时由一物,一景,一个动人的故事,一丝心绪的牵挂,一个喜悦的预感等,根据话题、主旨,遵循生活的内在规律,引发联
想,或补充引申,或添枝加叶,丰富发展,使平淡无奇的事件变得光彩照人。
2003年高考河北省优秀作文《楚王的忏悔》,扩充的是教材《史记.屈原列传》中有关楚怀王的一段文本。在教材中楚怀王是个次要人物,司马迁在写作时对其所用笔墨较少,人物形象比较单薄。
在作文中,考生却把楚怀王作为主要人物来塑造,为他添加了许多心理描写:“我内心犹如大海波涛,我脑间犹如长江奔流,一边是我娇美的妻子,一边是终日在耳边唠叨的大夫,我心灵的天平开始了长时间的称量。”“我真是太糊涂了。我为什么要轻信我的‘爱妻’,轻信这个蛇蝎女人;我为什么要放逐我的‘三闾’,放逐这位忠心爱国的贤士!我忘不了朝堂上他拂袖而去的身影,我忘不了他眼角泪珠悬挂处的深情„„”在怀王的矛盾思想、心灵忏悔中,点明了“感情亲疏不同导致了认知错误”的主题,使故事变得更充实、更丰富、更生动。
八、高考作文素材应用技法之旧例翻新
在一些经典名著中,有一些众所周知的人物和故事,我国也有大量的古代寓言故事。这些材料常常频繁地出入于高考考生的笔下,成为高考作文素材中的“大众情人”。这些被人们习用的素材,由于与阅卷教师见面机会太多,就会产生审美疲劳。如果把这些内容巧妙地化用在自己的文章中,并赋予新意,就能化腐朽为神奇。这种“旧例新用”的方法,又叫做“旧瓶装新酒”。近年来的高考优秀作文这样做的很多,例如2000年的《三个和尚新传》、2001年的《阿Q新传》、2003年的《魏延的控诉》、2006年的《“草船借箭”三解》等。所谓旧例,就是指旧材料、老材料。不但是指那些古代的、近代的历时已久的人物和故事,而且是指那些经常出现在一般文章和高考作文之中,长期以来被人们广泛运用的素材。或是因为众人皆知,太“熟”太“俗”;或是故事简单,内容单薄;或是千人一面,彼此雷同;或是缺乏个性,无趣无味。这些素材包括课本(主要是语文课本)中的人物或事例,也包括课外阅读中的经典作品和大众读物,还包括影视中接触到的人物或事例(如感动中国人物等)。一般而言,这类素材属于“经典”,但同时属于习见类,如果运用不好,将很难达到独特、新鲜的表达效果。高考作文中如果频频使用这些旧例,就有可能造成表达上的“似曾相识”和主题上的陈旧感。材料老化,是高考作文中一个普遍弊病。从根本上说,考生应当选取新鲜材料,包括从时间上看是新近发生的事情,从空间上看是身边发生的事情,这些对于读者来说都是新鲜的材料。但是,当我们找不到新鲜材料时,对旧有素材进行改造,也不失为一种“避熟就新”的途径。
旧材翻新,最重要的是从角度上出新。我们可以从历史上言之成理的“翻案文章”中得到启发,并作为我们翻新的榜样。如唐代诗人罗隐的《西施咏》:“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诗作一反古人“女人是祸水”的陈腐观点,历史地客观地分析了家国兴亡的原因,堪称“翻案之作”的典范。运用旧例翻新法有它特殊的好处。至少有两大优点:一是旧例很多,便于我们从容选择;二是旧例人们耳熟能详,易于接受,同时,经过改造后的旧例又融进了独特个性和创造精神,给人以新鲜感,能闪现作者的智慧。
九、高考作文素材应用技法之一材多用
写议论文,同学们大多苦于无材料可用。其实,大家头脑中已经储存了不少材料,但为什么还会为材料匮乏而发愁呢?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有些同学不会高效率地利用自己占有的材料,不善于一材多用。由于事物本身的丰富多彩,一则好的材料总是立体型的,具有多元的属性,再加上不同的人对材料的理解不同,立意的角度有异,因此,同一则材料往往可以从中挖掘出几个不同的观点。例如《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就可以多角度切入:①金子总会发光的。烛子武是块“金子”,年轻时精力旺盛,才华横溢,但被埋没几十年而黯然失色。到了晚年,国难当头,才被委于重任,出使秦国,挽救了国家的危难。
②千里马需要伯乐的发现和扶植。千里马就是烛之武,伯乐就是佚之孤。如果没有佚之孤对烛之武的充分了解和极力举荐,烛之武纵有多大才华也没有施展的机会。
③顾全大局,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烛之武年轻时未被重用,难免产生委屈和不满,但国难当头,他不计个人恩怨,毅然出使秦国。
④责已恕人,宽容待人。面对烛之武的牢骚,郑伯没有表现出丝毫不满,而是深深自责,连说“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⑤烛之武善于辞令,值得我们学习。与战国时代纵横家的危言耸听不一样,烛之武的外交辞令委婉曲折,柔中有刚,弦外有音。在今天市场经济大潮中,人际交往大大增加,不善辞令的人,将找不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一材可以多用,但首先得有分析的头脑,才可能从同一材料中发现蕴藏着不同的意义。同时,运用材料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搬,而应根据不同观点的需要,作一定的取舍,在叙述时要突出和强化与观点相关的地方,其他无关内容可一笔带过。如果我们能做到一材多用,那么一则材料可论证几个不同的观点,可说明几个不同的问题,那么同学们头脑中库存的材料就会成倍增加,又何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呢?
十、高考作文素材应用技法之反弹琵琶
“反弹琵琶”是逆向思维在写作中的运用。所谓反弹琵琶,就是为了实现某项目标,有意突破常规,通过逆向思维来发现问题或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反弹”就是从某论点的对立角度去确立新观点,去阐发新见解。对于一则素材,如果我们有意识地运用这种思维,将使我们的作文创造出新境界,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反弹琵琶”,是作文创新的重要方法,运用它,可以使文章标新立异,收到耳目一新的艺术效果。例如:人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说“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人说“老大徒伤悲”,我说“老大也不必伤悲”;人说“有志者事竟成”,我说“有志未必成”;人说“开卷有益”,我说“开卷未必有益”。这是从反向立论,把正的反过来说。当然,反的也可以正过来议,例如“异想可以开天”,“弄斧不妨到班门”,“对牛也可弹琴”,“五十步可以笑百步”等。作文时“反弹琵琶”,会使你打开一片新天地,不仅使文章内容丰富有波澜,而且可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使文章新意盎然。
要把“琵琶”反过来弹,关键在于摆脱习惯性思维,敢于从传统观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苏轼诗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事,长期沉浸在一个事物中,长时间受到环境过多的影响,会使人形成习惯性思维的固定模式,从而使人对事物的多元属性和它的本来面目看不清楚。这种模式还经常支配着人们按一定的模式去解决问题,尽管人们有时对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或者觉得解决问题的效果并不显着,但因为他觉得这是轻车熟路,所以不思变革。然而,此时如果运用逆向思维,“反弹琵琶”,就会从长期浸染的事物中跳出来,产生“横看成离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感觉,从而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但是如果把“反弹”误为“乱弹”,立论偏颇,就会画虎不成反类犬,贻笑大方,甚至损害文章的思想性。三是并不是所有的素材都可以“反弹”。那些违反科学道理,有悖于人们共识和伤害人们感情的“反弹”,都是不合时宜的。如“螳臂挡车”,贬抑螳螂已成共识,你若想褒扬它,想借此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人们将难以赞同。
同学们,当你写文章按常规思路出现“卡壳”时,此时不妨来个“反弹琵琶”,相信你写出来的文章会新颖独到,更富有个性!
第五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媒体课件运用策略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媒体课件运用策略
如今,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的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教师都想通过多媒体课件让语文课堂焕发生机活力。可是,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觉得多媒体课件往往“鸡肋”,不知道该怎么摆放多媒体课件的位置。那么如何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使之有机融入语文课堂,使其成为语文教学生的“润滑剂”,确实为课堂教学服务,使课堂教学活力实现最大优化呢?
一、找准“动”点,激发学生兴趣
多媒体课件可以通过声音、色彩、图像、动画等各种手段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利用其视听、时空、动态优势,通过创设情景,将静止、抽象、干涩的书面文字变为活泼、具体、有血有肉的直观形象,学生通过认知体验,产生情感,构建多元、多维、多角度的教学模式。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认字识词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如果单纯的出示生字生词让学生读,则显得多么单调乏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不高。在《池塘边上的叫声》一课中,教师也像往常一样出示了“识词”课件,但与众不同的是,一打开课件,课文中的主人公青蛙变蹦边说:“小朋友,我是你的好朋友小青蛙,我有几个词语不认识,想请你帮帮我,行吗?我会请你去听听池塘边有那些故事。”话音刚落,同学们纷纷地轻声读起来,随即小手如雨后春笋一个个竖起来,这一环节的达成度比往常高了许多,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被充分的激发起来。
通过视觉听觉的冲击,课文还未正式的学习,学生主动学习的激情已被有效的多媒体课件“动”了起来,实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凸显“说”点,培养复述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中高年级要让学生流利地复述课文。多媒体课件以图形和动画为主要手段,同时可将图形由静变动,由小变大或由大变小,由慢变快或由快变慢。学生通过观察,是学生如同身临其境,可以获得清晰明快的感受,能流利地复述出学习的课文内容。
如《捞铁牛》一文中,教学目标之一就是组织学生有条理的复述捞铁牛中的准备过程和打捞过程。老师精心设计了捞铁牛过程的动画课件,一边点击“并船搭架”“船装河沙”“潜水摸牛”等环节,一边让学生跟着动画的演示复述课文。通过一遍遍的演示,大部分学生都能正确流利地复述课文,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达到的培养和提高。
三、切入“想”点,拓展学生思维
多媒体课件特有的属性,能够让学生展开想象,自由的飞翔。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文本中的人物生活的背景与我们的学生生活的背景相差甚远,他们的思维想象能力容易囿于自己的固定模式,往往与课堂教学不能有机结合,甚至是呈游离状态。这时,教师就应该适时地打开多媒体课件课件,给学生添上一双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在想象的海洋中尽情遨游。如《山沟里的孩子》教学中,老师提问:“孩子找到‘金钥匙’会干什么呢?”虽然上课前老师已经把山沟里的孩子的生活、学习状况向学生讲解了一遍,但由于学生对山沟里的孩子的生活学习模式只限于自己的模式,说出来的也是蜻蜓点水,苍白无力。教师这时运用视频课件把山沟里的孩子的衣食住行及我们这里的生活状况一一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让山沟里的孩子生活学习情景所震撼,个个低下了头,随后他们展开自己的想象,畅所欲言的讲述着孩子们通过刻苦学习找到金钥匙后要做的事情:修路、办学校、办工厂、建养老院„„ 多媒体课件展示了丰富多彩的信息,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拓展,他们的认知体验十分独特,感受各不相同,呈现多元化,体现了语文教育的多维发展倾向。
四、落实“写”点,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和发展。而语文素养的提高,离不开“写”。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多渠道的训练途径,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抓住“写”点,让学生进入自由运用的广阔天地,体验成功的喜悦,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别董大》古诗教学中,教师在总结全诗后出示了一道小练笔:讲《别董大》这首诗编成一个小故事。可是学生写来写去,都是把这首是的意思铺展开来,没有一点“故事”味,小练笔的有效形式触礁了。这时老师出示了“北风呼呼、黄沙漫天、大雪纷飞的旷野上,诗人和董大依依惜别”的动画,学生从这凄凉悲怆的画面中,对诗人和友人分别之时的场景所感染,有的同学泪眼花花,只听见“沙沙”的书写声,不到十分钟的时间,一篇篇感人的小练笔诞生了。这样既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效率,又培养了学生的习作能力,让课堂教学扎实有效。
总之,随着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教师不能为了表现多媒体课件而滥用多媒体课件,也不能为盲目地追求艺术美感而是用多媒体课件,教师只有遵循教育原则,精心安排多媒体课件课件使用时机,注意使用策略,充分发挥现代教育媒体优势,优化语文教学,才能使语文教学质量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