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时间:2019-05-13 01:49: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形势下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形势下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第一篇:新形势下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新形势下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摘要:幼儿是祖国的花朵,是国家的未来与希望,近年来幼儿教育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当前,在国家层面给予了学前教育很多政策上的倾斜,以期提高学前教育质量。而高校培养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正是未来的学前教育老师,那么探索学前教育专业在各方面的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其中也包括在音乐教学方面的改革。本文详细介绍了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分析了当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方面的现状及问题,并提出了有效的教改策略,以期对提高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质量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新形势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实践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5-0161-02

众所周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前,在国家大力提倡发展学前教育的前提下,要想提升学前教育质量,离不开教师较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能力。因此,提升学前教育教师的综合素质成为了当前所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目前,幼儿园的整合课程要求我们培养出来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要适应幼儿园的教学模式并具备教学的综合素质。其中,音乐教学活动作为学前教育活动的重要一环,贯穿于学前教育的始终,对于幼儿综合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加强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当前,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环节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来说,在学前教育教学活动中,幼儿教师多是讲授单一的知识,并针对一方面的技能进行强化训练。这样就易于忽视知识间的联系,忽略音乐教学活动在幼儿综合能力提升方面的重要作用。另在课程设置方面,显得较为单一。教师专业与技能相对专一,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得到单一技能的训练,缺乏综合的音乐素养与教学能力。这样的教育教学现状,与音乐教学的总体目标有着一定的分歧。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应当与总体教学目标相一致,培养出能够体悟到音乐作品中的美,并通过适当的形式进行表现与表达,进而陶冶幼儿的情操,培养幼儿具有健全的人格,最终使得音乐教学活动真正发挥出美育的作用。鉴于此,在学前教育专业中,应当不断整和教学内容,不断改进教学方式与方法,提升音乐教学环节的质量。

二、当前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的现状

一般来说,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育对象,与师范类院校的音乐教育对象不同。在音乐水平方面,前者招收的学生多是没有音乐特长,所掌握的音乐基础知识较差。而后者师范类院校的学生,他们则是通过了基本的音乐技能测试而入学的,有着较高的音乐水平。这样来看,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对于音乐的学习较为吃力,不容易掌握较为全面的乐理知识与音乐技能。由于在音乐教学方面的对象不同,应当采用更有实效性的教育教学方式与手段。因此,开展合理的学前教育音乐教学改革应当以教学对象为根本,设置科学的课程计划与教学内容,不断完善音乐教学的方式与方法。

通常来看,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在音乐教学方面,主要设置了以下课程:乐理知识、钢琴、舞蹈、声乐等理论和实践技能课程等。具体来看,在每一类的课程里还有很多的细化的部分,比如说在乐理知识的教学方面,就包含了基本音乐理论知识、学前音乐教育原理、音乐教学法等;在钢琴教学方面,包含着钢琴基本演奏与伴奏等;在舞蹈的教学方面,涉及了舞蹈步伐的基本训练、学前儿童舞蹈的编排等;在声乐的教学方面,包含了演唱声音的控制,演唱的技巧等。在当前,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活动存在着单一教学的方式,即每一项与音乐相关的教学活动都是相对独立的课程,都是单一的增强学生在音乐素质上的能力。这样来看,在目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方面存在着分课、分科的教学模式,所培养的学生也只具备单一的技能。在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这些学生很少能够综合的运用各种音乐技能于具体的音乐教学活动中来。可见,当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其音乐综合素养水平较低,不能很好的将相关的技能进行有效的融合,进而不能很好的整合到幼儿教育的课堂教学中来。

三、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改革的有效对策

一般来看,幼儿园在进行教师的选用上,通常考察的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音乐方面的综合能力。鉴于此,从高校角度来说,应当重视在音乐方面的教学活动,并在教学内容和方式上进行一定的改革。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在音乐教学方面的改革。

1.以音乐课程教学目标为前提,不断完善音乐教育的内容

音乐课程建设与教学内容的改革要与幼儿园同步,这就需要教师及时了解幼儿园的课程设置及音乐教材内容,始终做到以音乐课程教学目标为前提。在音乐基本素质培养方面,在课程设置上主要以基本的乐理知识和简单的视唱为主。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综合音乐教学能力的培养方面,不仅要学习基本的音乐教法,而且还要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将学到的音?分?识和技能熟练的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去,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

2.以提高音乐教学质量为根本,不断改进音乐教育的教学方法

任何教学活动的开展,都是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为目标,即达到良好的音乐教学质量。作为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方面的教师来说,应当以提高音乐教学质量为根本,不断改进音乐教育的教学方法,进而培养出业务水平高、综合能力强的学前教育人才。首先,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应当根据当前的新形势,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改变传统式的教学模式,营造双向沟通的教育氛围,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升自身的欣赏音乐的水平与审美能力。另外,在学前教育的音乐教学方面,还应当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多媒体设备的作用,采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教育教学形式,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多媒体设备形象化、直观化的特点,使得教学活动的内容更易为学生所理解与掌握,进而达到较好的音乐教学效果。

3.以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为基础,不断完善音乐课程教材

学前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要培养出业务素质过硬、综合能力够强的幼儿教师,以期能够为幼儿提供良好的教育,为幼儿的成长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鉴于此,高校在培养学前教育人才方面,应当以培养目标为基础,加强在音乐课程教材方面的建设工作。具体来说,高校层面应当在充分了解学生实际水平的基础上,通过以往对教材的使用情况,制定出一套符合教学进度与内容的教材体系。值得注意的是,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应当坚持实用性与适用性相统一的原则,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设置适当的难度。合理音乐课程教材的制定,对于提高学生音乐综合能力以及课堂教学质量来说,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作用。另外,音乐课程教材的设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音乐课程的教学改革,能够不断完善教学内容,促进教学方式与方法的创新。

四、结语

当前,学前教育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要想把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办好,培养出优秀的学前教育教师,应当在音乐教学方面坚持实用性与综合性的原则。通过对于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在音乐教学方面的改革,不断的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式,进一步整合音乐课程,这样才能培养出业务素质高、综合能力强的高水平的幼教毕业生。

参考文献

[1]尹绯.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技能培养模式反思――常州市幼儿园音乐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3(04).[2]刘勇.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堂教学改革探讨[J].艺术教育,2012(12).[3]曹挺.中职学前教育音乐教学特点及教学现状分析[J].音乐时空,2015(17).[4]党爱娣.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法课程教学的反思与改革――以《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为例[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

第二篇:专业实习课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专业实习课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摘 要】装备操作专业课实践教学是学校和部队联系最紧密的教学过程,是学员在校期间最后一次军事专业学习,对于学员下部队后满足第一任职需要,能否具有部队需要的人才素质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多年的教学总结和实践,采取了灵活多样和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军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为部队培养高质量的合格军事人才,是军校教学的唯一目的[1]。学员在训练期间,能否达到培养目标,成为合格人才,关键在于训练内容、训练方法能否训用结合,以适应部队的需要和发展。

装备操作专业课实践教学是学校和部队联系最紧密的教学过程,是学员在校期间最后一次军事专业学习。我们在专业教学中,立足本专业,突出专业学习的特色,紧紧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开展训练工作,灵活机动地采用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强化掌握专业知识的能力,明显提高了专业教学的效果。认真做好训练前的准备工作

训练前的准备工作充足与否,将直接影响训练的进度和质量。

1.1 精选初练内容,制定训练计划

教学内容是是教学改革的中心,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因素,也是教学训练工作的重中之重,训练方案是落实训练内容,培养合格人才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的环节[2]。在操作维护课程教学中,要根据装备实际,根据培养层次的不同和需要,精选训练内容,制订训练方案。

1.2 科学分组,解决“三少一多”的矛盾

在历年的训练教学中,都存在着“三少一多”的矛盾,即教员少、装备少、时间少、学员人数多。要想解决这个矛盾,就必须将学员科学分组。在训练中,每个小组实际上就是一个小的战斗集体,这个小集体的人员组成对整个训练效果影响甚大。我们通常将4-6人分为一组,每组至少有一名学习尖子。这样,在训练中,教员可重点抓住“尖子”培养,再让尖子当小教员,帮助其他学员,既解决了教员少学员多的矛盾又提高了训练质量。这样,既克服了装备少、时间少的困难,又使每个项目人人都动手操作,充分利用时间,利用装备,使训练质量大大提高。严肃操作要求,规范训练与考核

操作训练既是技术工作,也是一项训练管理工作,是一项综合性任务。所以必须实施科学管理,建立正规的训练管理秩序,遵守严格的操作规程,培养学员严谨的工作作风。

2.1 严格规范操作动作和要求

针对以前期班学员在开始训练课时,有对待操作态度不认真,存在得过且过、取笑打闹等现象时常发生的情况。我们在训练课开始前,先给学员讲授详细的操作作风要求和操作动作要求,严格规范操作。然后组织学员观看录制的部队操作录像片,提高对装备操作的感性认识。在学员的实际操作中,要求声音宏亮,动作跑位干净利落、一丝不苟,创造紧张的战斗气氛以此提高学员的战斗精神。

2.2 规范排除故障训练

为了使学员能够掌握一套分析故障原因和部位的基本方法,我们制订了排除故障的规范化程序。整个故障排除严格按照“弄清现象,分析原因,缩小范围,孤立到位,排除彻底”二十字原则实施。学员只有将故障原因、故障部位分析孤立出来后,才能上装备排除故障,从而坚决杜绝了找故障、碰故障、猜故障的现象,培养了学员严谨的操作作风。灵活运用多种方式,提高训练效果

灵活恰当地应用多种方式进行训练,可使整个训练过程生动活泼,大大增强训练效果。

3.1 加大重点难点内容的训练力度

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内容,不仅应在理论教学中反映出来,而且在训练过程中更应突出出来。对于重点难点内容,我们组织学员操作班组进行多次专门的单项训练,提高对重点难点内容的掌握程度和熟练程度。对于一些掌握较慢的学员,则进行个人单项训练和班组内部的“帮、教、学”。

3.2 引进竞争机制,激发学习热情

学员是学习的主体,改革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关键是要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3]。在教学实践中,教员应在调动学员积极性上多下功夫,努力提高教学艺术,引导学员热爱军队,热爱本专业,端正学习动机。为此,我们在训练场上引进竞争机制,组织各操作班组开展比武竞赛,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创造出既严格统一要求,又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使学员有较多机会自主的发挥个人的能动性,把训练工作提高到新台阶。结论

加强专业教学,能使学员获得必要的专业知识技能,成为合格的军事人才,适应部队的需要和发展。通过最近几年对专业教学中采取教学改革的实践表明:学员的专业知识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加强了学员下部队后的第一任职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慧林,孙志辉,杨俊,张??.我国军校教育理念的回顾与思考[J].空军预警学院学报,2014(2).[2]余志惠,邓有训,李琼.士官雷达基础与操作课程教学方法探析[J].空军预警学院学报,2014(3).[3]曹兴刚.军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现状及对策[J].青年科学(教师版).2014(11).[责任编辑:张涛]

第三篇: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改革初探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改革初探

孟佳

(葫芦岛市第一职业中专 125000)摘要:我国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存在诸多问题,普遍呈现出重理论、技能而轻实践应用的培养弊端,其教学效果很难满足新时期幼儿教育的需要。本文对目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的现状及成因进行了分析,并从学生实际和社会需求出发,对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学科之间融合、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并提出了几点意见。关键词:中职 学前教育专业 音乐

音乐对于幼儿来说具有特殊的教育功能,更能发掘幼儿的潜能,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因而在学前教育中,幼儿教师必须要具备一定的音乐素质和音乐教学的综合能力,才能在幼儿教学中更好的发挥音乐的教育功能。这就对培养幼儿园一线教师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其音乐教学学生应该掌握学前音乐教育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在接受幼儿音乐教育技能基本训练的基础上还能进行幼儿园音乐课程设计、编制具体音乐教育方案,并能对幼儿音乐教育工作进行深入研究,成为富于创新能力、具有综合音乐能力和可持续发展型的幼儿教师。但就现实情况来看,目前我国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存在诸多问题,普遍呈现出重理论、技能而轻实践应用的培养弊端,其教学效果很难满足新时期幼儿教育的需要。

一、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现状

1、过于强调音乐学科的专业性。多年来,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一直陷入一个误区,就是把音乐教学视为单纯的音乐学习,目前开设的音乐类的专业课主要有钢琴、声乐,教学内容专业性强,难度大,脱离幼教实际,多数专业教师都片面地追求考试成绩,强调专业水平的高程度,但却忽略了将来的实用性,不能体现专业特色,导致许多学生出现学习困难,学习兴趣不高等现象。

2、过于强调音乐技能技巧的训练。音乐技能只是为学生将来从事幼儿园工作必须要具备的多种技能之一。学生音乐技能掌握的程度并不能决定学生是否胜任幼儿园工作,而是看在音乐教学中能否让学生将音乐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幼儿教

学中去。许多教师把大量的时间都用在单一的音乐技能技巧的训练上,在应对技能竞赛时确实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事实证明,一些音乐技能很好的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同样也出现了面对幼儿时不知所措,不知道该怎么上课的难题。可见,音乐技能的高低并不是决定学生能否胜任幼儿园工作的关键所在。

3、理论知识的传授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相脱节。教学中教师片面强调音乐理论和音乐知识的传授而忽视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的有机整合,忽视了音乐教学活动方面能力的培养,没有使知识内化为学生的能力与素质;整个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强调以“教”为中心,而不是以“学”、“做”为中心 , 过分注重课堂教学,对职业技能缺少深入的研究和引导,忽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发挥,使音乐技能训练时效性不强,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和音乐教育能力,使音乐教学与实际工作差距较大。

4、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技相脱节。学前教育的课程体系决定幼儿园教师要具备多方面的能力,而在实际教学中往往理论教学与技能教学各自有各自的计划,缺少之间的沟通、合作,在音乐教学中没能将两者相结合。音乐知识需要科学的理论知识作指导,使之灵活应用到其多种幼儿教学活动中去。

二、影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的因素

1、分科教学。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都采用分科教学,音乐学科又被细化为声乐、钢琴、乐理等多个学科,各学科之间的专业教师沟通较少,导致学科性较强。

2、专业教师缺乏幼儿园实践经验。目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师大都是音乐学院的音乐专业的科班出身,没有接触过学前教育专业的相关知识。许多教师对幼儿园的工作和性质知之甚少,而且没有过幼儿园实践和工作的经验。在教学中,主要是沿袭音乐学院的教学方式,很难给学生以针对性的指导。

3、学生入学时音乐“零”基础。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音准问题,部分学生有先天性音准缺陷。许多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并不了解,也不热爱,选择学前教育专业的原因是因为顺从家长的意愿,因而在音乐学习中会出现学习困难和厌学等现象。

4、授课时数严重不足。学前教育专业班级人数普遍在40到50人,每科技能课每周2节课,一位老师面对众多学生在两节课内完成教学任务,难度巨大。

例如,声乐课教学中包括,发声训练、试唱、声乐去演唱和儿歌演唱,在有限的时间对于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教师只能做到点到为止的程度,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够掌握老师的要求。在钢琴课上,这一问题就更加明显,教师在有限的时间里对学生进行技术的讲解和纠正,练习曲得分析与指导、即兴伴奏,还要一对一的精心指导,其教学难度可想而知。

三、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改革对策

面对当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现状,音乐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和社会的需要出发,对音乐教学进行改革,探索出适合学生发展能够提高学生综合音乐能力的教育教学方法,将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幼儿教师。

1、注意教学内容的选择。音乐教师因此要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为根本,深入调研,针对幼儿园的实际情况,调整教材方向,把幼儿园的实际需要与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内容结合起来,选择难度适中,能够体现专业特色,可以作为学生今后从事幼儿教学资料的学习内容,多以儿歌弹、演、和儿歌创编等内容为主。使学生在掌握基本、必要的音乐技能的基础上,开阔眼界,能够灵活的运用所学的音乐知识和技能,掌握一定的幼儿教育教学能力。

2、重视学科的横向联系。目前我国的学前教育专业大都采用分科教学,那么音乐教师应有意识的加强各个音乐学科的横向联系,形成知识点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立体化的完整体系,使单一的学科教学转变成综合课的形式,使音乐理论、弹、唱、打(节奏)、动(律动)等音乐形式有机的结合起来。同时,加强与其他相关学科教师的交流,并融会贯通多个学科的知识和理论,为音乐课的课堂教学服务。例如,学习有关幼儿心理学、幼儿活动设计(教法课)等专业理论学科的相关知识,多听课,多与专业理论老师交流,并把幼儿活动设计等知识应用到音乐教学中来,帮助学生掌握运用音乐知识和技能设计音乐活动、音乐游戏等的幼儿教学能力。还可以由学前教育专业理论教师与音乐综合、舞蹈、钢琴等技能教师合作,科学的制定学前教师专业音乐技能与考核总方案和分学科技能考核方案,使各方面教师既有各自的任务目标,担负相应的教学职责,又明确相互间的关系,相互协调配合,共同实现音乐教育的教学目标。

3、教师加强专业学习。到幼儿园实习、见习,与幼儿园的在职教师和专家进行交流与沟通,或到网络上、书籍、期刊上查找学前教育的相关信息和材料,了解当前学前教育、幼儿园教育教学的最新动态和先进理念,以便给学生更实用、更具有针对性的的实践指导。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带领观看教学录像、音乐活动教案等,引导学生进行幼儿音乐活动教学,来巩固所学的理论和教学技能。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从“教”变“导”,学生从“学”到“做”。

4、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其目的是为了更好、更完满的完成教学任务和实现教学目标。根据中职生的好动的特点和学前教育专业未来职业的特点,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游戏教学法

幼儿园是以游戏为主体活动,提倡在玩中学,学中玩。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通过一些有趣的音乐游戏活动来学习某一个知识,让学生体会将来的幼儿教学中如何设计游戏活动。在游戏中,老师有时是材料的提供者,有时是监督者,有时是游戏的合作伙伴,教师参与游戏的角色会随着游戏的发展而变化。同时,设计游戏活动时还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不要设计的太简单,和学生在玩中完成教学任务。如:欣赏乐曲《动物狂欢节》,可用设疑的方法导入,先由学生猜出哪种乐器表现的是哪种动物,推动学生去探索那段乐曲所描绘的情景和表达的情感。在训练节奏时,可以训练学生嘴念节奏、手打节拍、脚打强拍或手打弱拍等“玩”法;还可以把节奏编成总谱式的合作游戏,学生分成小组,有打节拍的、有打节奏的、有唱谱的、有加打击乐的等,一起合作;也可继续发展为加入打击乐、钢琴等乐器来“玩”。这种利用猜谜、游戏、打击乐、钢琴伴奏等手段以“玩”的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通过手、眼、脑并用,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了学生的乐感与审美,发展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2)、幼儿音乐活动模拟

对于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不仅要具备扎实的音乐功底,还要具备音乐教学能力。由于受实验场地、教学设备、实习、实训基地等现实条件的限制,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必须要在课堂上得到初步解决。而幼儿音乐活动模拟,便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实践的平台,使学生有机会将所学应用于实践。在模拟活动中,教师为学生创设一种较为真实的问题情境,而学生会像教师正式上课一样,利用

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在对学生进行模拟训练之前,教师首先要带领学生观看幼儿音乐教学的录像,开阔学生的视野,并收集大量的幼儿音乐课教案和课件以供学生学习与参考。然后鼓励学生设计一个幼儿音乐活动片段,并进入特定情景进性模拟演示,亲身体验教师角色。最后,学生们共同讨论、评判,指出优点和不足,以此提高学生的自我分析能力和交流能力。

四、结语

学前教育需要优秀的幼儿教师,而作为一名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师我们肩负着培养优秀幼儿教师的重任,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最高效率地获得知识,是我们的责任和追求。今天的课堂上,教师已不再是单一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而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促进者和引导者,这就需要我们打破传统,积极的探索与创新。参考文献: 【1】 华夏.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与活动设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 王懿颖.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 郭声健.音乐教育新概念[M],湖南文艺出版社,2007.作者简介:孟佳(1980-),女,教育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音乐教育

第四篇:生态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精选)

生态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生态学在解决当今社会重大问题上具有很强的科学先导性,正在逐渐成为生态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乃至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导航学科。为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以广西大学林学院生态学专业为例,提出结合区域生态环境特点的实践教学方式,通过整合和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导师制指导下的创新实践活动、结合科研生产项目开展毕业实习、开展专题社会实践活动等实践教学培养模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解决实际生态环境问题的能力和科研能力。

[关键词]生态学专业实践教学综合素质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4-0093-02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是当今涉及面最广、活力最强、发展速度最快的学科之一。[1]生态学在解决当今社会重大问题上具有很强的科学先导性,正在逐渐成为生态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乃至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导航学科。2011年生态学从隶属于生物学的二级学科升格为一级学科,表明生态学在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也折射出社会对生态学专门人才的强劲需求。然而,当前生态学本科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还不能充分满足社会的需求,尤其在实践动手能力上与用人单位的需要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就业状况。[2] [3]因此,在生态学人才培养过程中,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改革实践教学方式和内容,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掌握认识、分析和解决相关生态环境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以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就业能力和满足社会实际需要的目的。

在改革实践教学模式过程中,需考虑实践教学内容的整体性和科学性、实施的可操作性、时间的可匹配性、经济的可行性和管理运作的可持续性。[3]本文以广西大学林学院生态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为例,探索以森林生态研究方向为主要培养目标、结合区域生态环境特点的实践教学方式和内容,在完成基础性的课程实验和实习的前提下,通过整合和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导师制指导下的创新实践活动、结合科研生产项目开展毕业实习、开展专题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态环境问题的能力和科研的能力,以满足现代科技发展、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需求。

一、整合和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生态学专业的实践性教学体系包括相关学科实验、专业基础实验、专业系统实验、野外综合实习、社会实践、创新实验与科研训练、毕业论文等7个方面。[2]由于生态学是一门基础性强、研究范围广、学科间渗透面大、应用范围宽的学科,涉及生物学、地学、环境科学等基础学科内容,实践环节的内容繁多,但又分散在不同的课程中,加上实践教学经费不足,因此许多的野外实践实习通常都是走马观花,达不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因此,本专业从教学计划入手,把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放在同等地位加以重视,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调整和优化,在保证教学内容连续性的前提下,将一些联系性强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安排在同一学期进行,同时整合这些课程的实习,集中进行综合性的实习。[4]如将“林学概论”“土壤学”“普通生态学”课程的实习内容整合成“森林生态学野外综合实习”;将“气象学”“环境学”“生态环境监测”课程的实习整合成“生态环境野外综合实习”;将“生态工程学”“水土保持学”“生态规划与设计”等课程的实习整合成“生态规划与工程综合实习”。通过整合,不仅使原来分散、有限的实习时间得到扩展,而且实习内容综合多样,学生既可以掌握较为完整的野外调查技能,又能提高对各类理论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对实际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综合的分析,使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得到有效锻炼和提高。

二、导师制指导下的创新实践活动

本科生导师制是大学素质教育有效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本专业根据现有的师资力量,采取了导师组的培养模式,具体做法:按照教师的研究方向,并考虑年龄、职称上的搭配,将教师分成4个导师组,每个导师组3-5名教师,然后根据“双向选择”的原则,每届学生从大二年级第二学期开始实施导师组制度,每个导师组指导学生的人数在10人左右;经过一个学期的适应后,如果有必要可适当进行调整。[5]采取导师组的形式,既可解决由于教师个人原因暂时指导不了学生的情况,又可以在研究方向、分析能力等培养上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指导。

导师组制度指导下的学生创新实践活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学生在科研活动中可以学习到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技能、分析问题的思路和办法,这对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及时地了解专业发展方向都起到积极的作用。二是学生在导师组的指导下申请各级各类的创新实践课题。为加强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国家、地方、高校都设置了不同类型的大学生创新实践课题,如“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大学生实验技能和科技创新能力训练基金”等。在导师的指导下,结合导师的研究方向或正在进行的科研项目,学生通过相互探讨提出项目立项的思路,确定创新项目申报课题的名称,并通过查找文献资料来撰写项目申请书;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导师及时了解和帮助学生解决出现的问题,指导学生完善实施方案和开展项目研究。通过导师的具体指导,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科研实践的积极性,也使他们在研究实践中学习和掌握了科研技能、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科研问题的能力,综合素质得到较大的提高。三是开展毕业论文的研究工作,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原有的毕业论文工作一般安排在大四阶段,但从目前实施的情况看,存在一定的弊端,主要是受到就业压力的影响,一些准备考研的学生将主要精力放在备考上,而不考研的学生则将心思花在找工作上,从而导致学生投入毕业论文工作的时间和精力不足,大多敷衍了事,完成质量不高。为了改变这种矛盾,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本专业结合导师组制度的实施,从大三年级第一学期就开始毕业论文的选题工作。这样既可以保证充足的论文研究时间,又使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和研究目标,毕业论文质量也得到较大的提高。

三、结合科研及生产项目开展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是大学教育重要的实践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将生态学原理与社会生产实践结合起来,可解释并解决社会实践过程中产生的相关问题。[6]为了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有效解决生态环境及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实践动手能力,本专业坚持把毕业实习放到广西重大的林业科研和生产实践中去完成,形成了以科研及生产项目为支撑的毕业综合实习模式。近年来,先后组织学生参加了“广西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广西区森林生态系统固碳现状、速率及潜力研究”“广西国家基本药物所需中药资源调查和监测”“桉树人工林环境监测”“林区社区安全用水社会调查”等重大项目的野外综合实习工作。通过以科研和生产项目为支撑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需求的深度联合,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升,就业竞争力大大增强了。

四、开展专题社会实践活动

结合专业特点,在假期前给学生布置相应的一些生态环境专题,如“居住区生态环境状况调查”“水环境状况调查”“空气质量状况调查”“绿化植物的选择与配置”等,让学生回到自己的家乡进行社会实践的调查工作。通过调查,学生了解了当地的生态环境状况,发现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分析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回校后便撰写调查报告并进行汇报。这不但提高了学生发现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也激发了他们自主学习、研究的兴趣。

通过实践教学新模式的改革探索和实践,在人才培养上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以创新实践能力为导向的林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获2012年自治区教学成果特等奖,近年来的毕业生一次就业率都保持在90%以上,升硕率25%以上。

[ 注释 ]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自然科学学科发展战略调研报告: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2] 段昌群.生态学教学理论探索与实践――21世纪生态学本科教学内容优化与课程体系建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3] 章家恩,骆世明,叶延琼,等.生态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实践――以华南农业大学生态学专业为例[J].大学教育,2012(11):86-89.[4] 吴庆标,赖家业,庄嘉,等.生态学专业教学改革与思维创新[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Z2):76-77.[5] 招礼军,谢伟东,赖家业,等.对生态学本科生实行导师制的思考[J].广西农业生物科学,2008(Z1):133-136.[6] 秦钟,章家恩,赵本良,等.生态学野外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与实施探讨[J].广东农业科学,2011(7):197-200.[责任编辑:覃侣冰]

第五篇:农业实用生物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农业实用生物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农业实用生物技术专业创立于 1997 年,2001 年专业申报国家教育部高职高专教学改革试点,2002 年 3 月被批复(教高司〔 2002 〕 71 号)。通过专业改革研究与实践,始终坚持在方案设计制定上,注重与国内外高职教育、农业产业发展规律及趋势等实际的结合,注重与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统一。在方案实施中,遵循在实践中发展与创新的理念,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在方案评价上,采取学生就业率、社会认可度与满意度的高低作为评价标准,取得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用人单位充分肯定,社会声誉有较大提升;专业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实力明显增强,专业服务“三农”工作的能力显著提高等可喜成果。

专业以主动服务农业经济发展为前提,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农业高等生物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培养为目标,以生物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以专业人才规格与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设为重点,建立了具有高职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及课程体系;提出了“贯穿一条主线,促进二个融合,构建三个体系,实施三个循环,坚持四个结合,保证五个不断线”的专业教学改革思路;创立了以专业协会式二级培养模式为主的“三式一线”人才培养新模式;构建了集“三全”、“三为”、“三业”、“三自”、“学生一日生活规范”的育人理念于一体 的 特色 素质教育体系 ;专业教改方案被编入高等职业教育专著中作为范例与例证分析;专业建设获院级各项成果奖 11 项,发表教育教学论文 6 篇; 2002-2003 届毕业生就业率均为 100%,体现教育的层次上高等性和类型上职业性、行业上农业性、人的知识素质能力结构上复合性、途径上产学研性及校企合作上开放性的专业特色教育理念。

一、基本内容

1.形成了具有农业高职特色的专业教育理念。专业紧紧围绕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规律,坚持以社会行业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主动服务农业区域经济建设为前提,坚持服务“三农”的办学方向,坚持“放眼全球、胸装全国、以农为本、立足高职、扎根农村、校企合作、面向市场、服务经济”的“ 32 字”办学理念,坚持特色的专业教学改革基本思路,形成了集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能力观、校企结合的开放办学观、学生全面可持续人才观、主动适应社会需要的服务观、遵循高职教育规律的教育观等于一体的专业改革建设思想。

2.建立了具有高职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及课程体系。以国家的高职教育方针政策和 专业教育理念 为依托,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就业能力、创业能力为目标,以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培养人才为途径,以建立高水平的“双师型”队伍和先进实用的实验实训条件为保障,以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综合素质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协调发展为主线,从 专业面向上,确立了从事植物组织培养、食用菌制种和栽培、无土栽培等农业实用生物技术 的推广、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应用性专门人才培养目标;从岗位类型上,定位为生产技术型、经营管理型、技术咨询服务型和独立创业型;从培养规格上,充分体现教育的层次上高等性和类型上职业性、行业的农业性、知识素质能力结构上复合特性;从课程体系构建上,实现理论课程体系、实践课程体系、素质教育体系的有机统一,充分体现专业人才培养的农业高职特色。

3.专业改革思路明确。提出并完善了“贯穿一条主线,促进二个融合,构建三个体系,实施三个循环,坚持四个结合,保证五个不断线”的教学改革思路。即以生物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理论融合到实践中、职业素质培养融合到专业理论和实践活动中;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素质教育三个体系和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三个循环;产学研结合、校企结合、课内课外结合、在校培养和毕业后跟踪培养结合;课上实训与课下协会式实践活动、综合素质培养、自学能力培养、外语学习、计算机学习等三年全学程不断线。

4.创新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立了“三式一线”培养模式,即以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采取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式、实践与理论的反复式和以专业协会为依托的二级培养式的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实施协会内部二级人才培养模式,即选拔上一届协会优秀学生作为一级小先生指导下一届协会活动)。其中,二级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获院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5.构建 了行之有效的 专业素质教育实施体系。依据素质教育的全时空性和重在养成的可塑性教育思想,采用了理论引导和实践锻炼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校内和校外相结合的方式方法,全方位实施了 专业 素质教育。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高度重视 学生就业能力提高,围绕其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心素质的协调发展,坚持“三全”、“三为”、“三业”、“三自”、“学生一日生活规范”的育人理念,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升,形成了一套具有专业特色的素质教育体系,促进了学生就业。2002-2004 届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为 100%、100%、94%(为 2004 年 9 月就业率),连续两年获院级就业工作奖励。

6.师资力量有了明显加强。按照“三高一强”与“双师型”标准要求 , 积极推进师资队伍建设进程,教师队伍具备了数量上满足、质量上保证、结构上合理。专任教师总数达 14 人,副教授 5 人,占 35.7%,;硕士研究生 10 人,占 78.6% ;双师型教师比例占 65% ;先后聘请社会兼职顾问、客座教授达 30 人。

7.专业实验实训条件显著提高。建有 校内专业实训室 2 个(组织培养实训室获院级基地建设管理奖)、专业实验室 2 个、专业基地 日光温室 3 个、专业实训车间 1 个,配备的仪器设备先进;与 22 家行业企业建立了稳定的专业校外顶岗就业实训基地,多家企业设立了奖助学基金。8.构建了科学实用的专业课程体系。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 , 以“应用”为主旨,以“必需、够用”为度,构建理论课程体系 ;以专业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为主旨,按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的顺序循序渐进设置实践课程,实践学时与理论学时比 1 : 1,构建 实践课程体系。

9.全面加强课程及课程体系建设。专业教学计划获院创新奖;调整、合并、增设和开发 10 门课程,2 门被列为校级精品课程;植物组织培养实践教学公开课获院级三等奖,食用菌课程多媒体公开教学获院级优秀奖;教学内容更新每年在 20% 左右;实行了组织培养“五步一体化”学导式教学(获院级三等奖)、食用菌现场教学、无土栽培仿真模拟和龙芽楤木项目教学(获院级优秀奖)等综合教学法改革;专业课程 100%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采取了“ 3 + 1 ”考核模式、加大平时考核次数及调整平时考核占期末总成绩的比例为 6 : 4、实行“双证制”等系列考试考核模式改革;健全了以“三评”教学评价为主体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二、创新点

1.形成了具有农业高职特色的专业教育理念。专业体现服务“三农”的办学方向与“ 32 字”的办学理念,体现教育的层次上高等性和类型上职业性、行业上农业性,体现人才知识、素质、能力结构上复合性及培养途径上校企合作与产学研一体化特性,准确定位了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明确了专业教学改革思路。

2.提出了“三式一线”培养模式。新模式中以学生专业协会为载体的二级人才培养模式,既是形式上创新,更是观念的转变,促进了人才培养工作上水平。专业五个协会组织,有 320 名学生结业,完成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共 41 篇,开展活动 1000 多次。获得结业学生具有很强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较高的职业素质,深受社会用人单位的青睐。

3.专业素质教育体系 特色明显。专业 素质教育 集“三全”、“三为”、“三业”、“三自”、“学生一日生活规范”于一体的育人理念和机制,实现了学生思想道德、文化、业务及身心等素质的协调发展,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升,提高了就业竞争力。

三、应用情况

1.2003 年、2004 年专业教学改革方案分别被编入都本伟主编的《高职教育创新与实践》及黄春麟主编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理论与实践》中作为范例与例证分析;围绕专业改革建设发表教育教学学术论文 6 篇,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宝贵有益经验,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

2.2003 年我院被国家教育部从全国 1374 所高职高专院校中遴选为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 8 所优秀校之一,专业是作为代表学院接受教育部评估专家剖析的两个专业之一,为学院的建设发展做出了贡献,专业所在的生物技术系被学院授予争创国家优秀校“先进集体”的荣誉称号。3.专业改革实践取得系列成果,诸如专业教学计划获院级创新奖、专业就业工作获院一等奖、专业思想政治工作获院级创新奖、组织培养实训室获院级基地建设管理奖、食用菌项目获院级科研奖、争创国家优秀校先进集体等 11 项院级成果奖,为学院整体专业建设起了示范导向作用,同时吸引省内外高校前来参观学习。

4.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成效显著,学生就业率高,已向社会输送了 336 名毕业生,用人单位对学生综合素质与专业能力充分认可,为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人力支持。

下载新形势下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形势下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形势下细胞生物学教学改革与实践(范文)

    新形势下细胞生物学教学改革与实践 【摘要】为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要求,围绕大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细胞生物学教学进行了改革与实践,实施了互动式教学模式、角色互换式......

    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安徽理工学校(原安徽省安庆商业学校)计算机专业创建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30多年的发展,形成一定的规模和特色。尤其是近几年,学校坚持教学改......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与教学改革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与教学改革2008-11-24 21:04:45【大 中 小】阅读次数:455摘 要:文章从学前教育专业改革背景入手,阐述了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问题,同时对学前教育教材......

    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改革总结

    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改革总结 一、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 我校学前教育专业为提高竞争力,使培养的学生比同类专业的本科生有更多的幼教技能,比同类专科生有更多的专业特长,比幼师中专......

    新形势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思考

    新形势下高校体育教学现状分析和改革思考 雷雳 目前,伴随着我国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其教育模式、教学理念与目标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终身体育观已经被愈来愈多的学生与体育......

    概率统计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概率统计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段滋明 陈美蓉 中国矿业大学理学院,江苏,徐州 221116 摘要:概率统计是研究随机现象统计规律性的一门课程,应用极其广泛。分析了目前教学中存在的主......

    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张玉英,刘迎春 (潍坊科技职业学院,山东 寿光 262700) 摘要:突出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特色的关键。针对三年制高职机械类专业的实践教学,构建独立......

    中医护理学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

    中职护理专业中医护理学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 ) 摘 要:采取优化教材内容、 健全考评体系等策略, 创新教学方法、 加强护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 关键词:中职;护理专业;。随着医学 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