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榆中九中
杨晓翠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他强调人只要能在主观情感上产生美,做任何事都会心情愉快、事倍功半。而美育的本质是情感教育,就是要运用一切美好的事物,对人进行熏陶美化,使人具有一颗丰富而充实的灵魂。因此,我认为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如何去表达、交流,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能够借助其语言文字的功能去感受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培养他们美好的思想情感。
新的语文课程标也明确提出:“语文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的确,语文教学中需要美育,首先体现在语文教材本身就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语文课本所选范文,涉及古今中外,体裁广泛,小说、诗歌、散文、戏剧„„这些文粹精华如颗颗珍珠,闪耀着美的光华,包含着美的因素。其优美的语言、精彩的文辞,括辩的思维,或庄或谐的风格,或悲或喜的情感,无不作为一种精神的享受,震撼人的心灵,影响人的整个精神世界,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在实践中勇于探索、积累经验、寻找规律,教学中给学生讲一些美学理论,让学生知道《春》是一种自然美,《散步》是一种亲情美。另外,要让学生在对作品的分析理解中认识每一种具体的美,如音乐美、结构美,内容美、情感美、艺术美等。可结合教师讲评提高鉴赏美的能力,进而来创造美,用语言文字来描绘生活,发现美,提高美的创造力。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去认识、感受美:
一、独具风格的文字美
汉字的形、音、义及其表现力,在世界各民族的文字中独具特色:由简单的点、横、竖、撇、捺等笔画构成的方块字形,具有匀称俊秀、工整端庄的美;字音具有音韵铿锵动人的音律美;含义丰富,具有表现情感、意境的形象美和表现形态、性质、变化的动态美。汉字所具有的这些美的特点,在教学生认、读、写和理解的过程中,就能使他们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
二、生动活泼的语言美
1、语言的思想美
“语言是思想的表现”,课文通过语言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伦理美和智慧美。《挑山工》表现了现代中国人民锲而不舍、奋发向上的精神„„即便是译文,如《麦琪的礼物》也反应了全人类的公共美德,如善良、彼此关爱、懂得理解对方等。
2、语言的规范美
一位著名的外国语言学家说过:“你应注意的首先是,不论说哪一种语言,都要力求纯正,遵守语法,我们决不违反语法。”汉语主张遣词造句的目的是“传情达意”。孔子说:“辞达而已矣”,意思是说,能把意思表达清楚就行了。语文课本所选的课文大都是典范的白话文,语言不仅合乎现代汉语的规范,而且合乎不同文体的语言规范。如《济南的冬天》、《春》等课文,都符合文艺语体的语言特点,具有情意性、形象性、独创性等特征。《中国石拱桥》、《故宫博物馆》等常识性课文则具有科学语体的特点,语言运用讲究精确性和简明性。
3、语言的艺术美
在语文课文中词语丰富多采,句式配合灵活多样,修辞方式异彩纷呈,韵律节奏和谐优美,章法布局富有变化,语言的艺术美令人陶醉。如《落花生》语言的朴素美,清新隽永,耐人寻味;《绿》语言的绚丽美,浓墨重彩,直扑眼帘;《安塞腰鼓》则具有语言的雄壮美,激动人心,直捣心田。
三、抑扬顿挫的乐律美
语文课文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具有参差错落的节奏美与和谐押韵的乐律美。特别是儿歌、古体诗词、新诗之类的课文,配以叠句、排比、对偶等句式,乐律感更强。通过这类课文及句式的教学,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乐律美,从而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深厚感情。如《与朱元思书》一文,长短句式错落有致,骈句和散句交错出现,不管是默读,还是朗读,都能使人感受到一种和谐流畅,高低变化,无比优美的音乐美感。
四、栩栩如生的形象美
文字性作品一般都是通过对对象的描写来反映人物心灵美、社会生活美和自然景物美的。特别是通过肖像描写、行动描写、对话描写、情节描写、心理描写等手法,塑造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刻画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从而达到颂扬真善美,抨击假恶丑的目的。这些艺术形象对学生的思想情操和意志性格具有巨大的熏陶感染作用,这是任何抽象的道理说教所不及的。《小橘灯》中具有乐观坚定、美好善良心灵的小姑娘,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背影》中舐犊情深的父亲;《七根火柴》中的用生命保护火柴的无名战士;《藤野先生》中的没有民族偏见的藤野先生等。在教学中抓住人物形象,并深刻体会,细心揣摩,反复品味,使学生学会评价美、欣赏美、感悟美。
五、情景交融的意境美
有的课文内容以情景交融、形象逼真为特点。在这些课文中,所描绘的绚丽多彩的场景,所刻画的丰富多姿的人物,所表现的跌宕起伏的情感,所展现的纷繁微妙的心态等,这些情景交融的意境,或令人心旷神怡,陶然如醉;或悲愤填膺,欲哭欲泣;或激昂振奋,若笑若狂。在语文教学中,我根据课文的这个特点,用自己的艺术语言和深厚的感情把学生引入课文所展现的情境,使学生体会到美的意境。如《可爱的草塘》中有这样一句话:“这么大这么美的草塘,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走了进去就像是置身于大海中一样,浪花翠绿翠绿的,绿的发光,绿的鲜亮,欢笑着、翻滚着,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一个“欢笑着”,便使这一景物带上了人的生命特征,带上了人的个性化的特征。这时,学生会想:草塘怎样欢笑?欢笑的场面怎样?这样学生会在脑海里创造一个活动的、一眼望不到边的绿的世界,他们会从内心发出赞叹:草塘真美呀!学生从中得到美的享受。
美的教育是语文教育的灵魂,更是语文课的精髓。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如果缺乏美的感受,那么这种教育本身就是失败的。所以,在语文教学中,作为教师既要把知识教学与能力教学结合起来,又要能够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里,渗透审美情趣和审美追求的教学。那么在语文课中怎样实施“美育”呢?
一、带领学生美读,在诵读中感受美、体验美。
我们的课堂应该是一个开放式的,尤其是语文课,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要学到字、词、句等基础知识,还要学会感受“美”的存在,要能感知美。对于一首诗,一首词,一篇文章,我们学习的过程必然是先进行阅读,只有在读的过程中,才能去感受它的节奏,它的韵律,它的意境。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称为美读,文学家苏轼也有“三分诗,七分读”的说法。“美读”是感知语文教材的主要方式,是获得文章美感的主要途径。它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使文中的人、物、情、景跃出纸面,形成学生的立体思维,从而感受到文字以外的美。如在教授《荷塘月色》时,对描写“月下的荷塘”与“荷塘中的月色”两节,不单要求学生会背诵,更关键的是要学生体会其中优美的意境。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角度感受荷塘的美丽与月色的轻柔朦胧。这种声情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审美对象,很适合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在古诗文的教学中,尤其要让学生感受那些文质兼备的美文。古人读书讲求激情抑扬地诵读,这就是“有声的朗读”。目的正如叶圣陶所说的“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朱熹也说:“须要读得字字响亮,„„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可见,“诵读”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反复诵读,才能让学生体味到抑扬顿挫的节律美与起伏曲折的情感美,才能与作者心灵相通,才能随着文章的感情起伏跌宕,增进理解,也自然会领受文章的美感。所以,课堂上教师一定要留出时间放手让学生去朗读,去感受,让学生通过美读走进文章的美妙中,体验不同的美感。
二、引导学生在想象中领会美。
审美活动的本质就是想象,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提出想象的古罗马学者斐罗斯屈拉特说:“想象比起模仿是一种更聪明的伶巧的艺术家。”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肤浅,对美的鉴赏力不高。因此,教师要借助学生大胆合理的想象来体味文章所表达的美的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如楚楚《草原散章》中有这样一句话:“草原上的草才是真正的草绿色。那是一种灵醒的绿,一种每个毛孔都会出油的绿,一种恣情率性、肆无忌惮的绿,一种看一眼就会让人心旌摇荡的绿,一种整个生命都跃跃欲试地要从绿色中挣脱出来的绿。”句子中“恣情率性、肆无忌惮、心旌摇荡、跃跃欲试、挣脱”等词语的运用,便使这一景物带上了人的生命特征。这时,学生会想:草怎样会绿的跃跃欲试?这是怎么的场面呢?这样学生会在脑海里创造一个活动的、一眼望不到边的绿的世界,他们会从内心发出赞叹:草原真美呀!学生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想象中拓展美,就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带领学生“入境”,抓住美育的情感性。
美感美感,情感是关键。著名学者王国维曾别出心裁地把美育叫“情育”,足见感情对于美育的极端重要性。因此教学中要把学生带入文章特定的情景中,让学生置身其境,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如嗅其味,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产生对审美对象的肯定或否定的审美态度和审美评价,“象喜亦喜、象忧亦忧”,在心理上产生感受,在情感上产生“移情”和共鸣,在性情上得到陶冶。以美感人,以情感人,心灵日臻“净化”,摈弃假、恶、丑,趋于真、善、美。“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一幅画,“一枝红杏出墙来”是一幅画,“日出江花红似火”是一幅画,“接天莲叶无穷碧”是一幅画等等,不能说这些画面不美,这是意境美的感性再现。陶渊明“悠然见南山”的无言美,曹操“东临碣石”的博大美,北方地带“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苍劲美,杜甫登高的凄怆美,陈子昂登台的孤独美。这又是意境美的理性再现。总之,通过意境再现,让学生对美的欣赏达到“悟”的最高境界。
四、促进学生的“发展”,明确美育的功利性。
鲁迅说:“享受着美的时候,虽然几乎并不想到功用,但可以科学地分析而被发现„„美的享乐的根底,倘不伏着功用,那事物也就不见得美了。”这段话辩证地分析了审美活动中自由与功利的关系。因此语文教学中的美育,不单是为使学生获得愉悦感,而是遵循《大纲》,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语文教学任务。它要引导学生学习古今中外优秀作品的语言,借鉴前人创造“美”的经验,“美”的规律,“美”的表现方法等,形成合乎要求的读、写、听、说能力。与此同时,接受文章的情感陶冶,形成学生美的心灵,美的人性。
五、教学“机机诱发”,注重美育的渗透性。
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必须“机机诱发”,让它渗透到语文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之中,切实做到:寓教于乐,使学生在“美”的氛围中,情绪高涨地学习,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寓智于美,使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孜孜以求地遨游,美神叫他们顿悟、开窍;寓德于潜,使学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让他们“像从一种清幽境界呼吸一阵清风,来呼吸他们的好影响,使他们不知不觉地从小培养起对于美的爱好,并且培养起融美于心灵的习惯”。教师寓思想教育于课文学习之中,寓情感陶冶于知识的传授之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水乳交融,知、情、意、行熔于一炉,使学生在品德修养、知识、能力、智力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
美育与语文教学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课堂是教学的阵地,教材是教学的载体,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努力做好美育这个任重而道远的工作,要让语文课堂回归到“以人为本”的理念上来,关注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赞可夫说:“教师本身先要具备这种品质——能够领会和体验生活和艺术中的美,才能在学生身上培养出这种品质。如果照着教学法指示办事,做得冷冰冰、干巴巴的,缺乏激昂的热情,那是未必会有什么效果的。”语文教学为美育开辟了用武之地,美育使语文教学生动活泼,富有情趣。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语文教材关注了许多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力和审美创造力。美育又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和闪光生辉的教学效果。
总之,我们的时代需要美,我们的生活需要美,我们的心灵需要美。美作为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真与善,规律性与目的性的统一,与人性一样是人类历史的伟大成果。只要教师在教学中深入挖掘教材所蕴含的美的因素,用心引导学生感受生活实践中的美,把美育渗透在教学中,并逐步培养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使学生具备美的衣着,美的言行,美的心灵,美的情操。这样就能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和身心健康的发展,从而达到“以美启真,以美储善,以美怡情”的审美教育。
第二篇:聚焦中美语文教学的差
《
》课程(主讲:王爱娣)论文
聚焦中美语文教学的差异
刘小芬
摘要:中国和美国的母语教学存在着许多差异,我们的研究就是从中美语文教学模式的不同,来寻找我们现行语文教育的优势和不足。美国这个只有200多年历史的国家崛起的速度非常之快,这和国家重视教育是分不开的。我就中美教学中的语文教学的对比,来剖析两国语文教学的差异。
关键词:中国 美国 语文 教学 差异 教育
我有幸聆听了王爱娣老师的“境外语文教育专题”的授课,授课时间长达四天。她亲赴美国实地调查考证,深入研究美国的语文教学,并写下《美国语文教育》一书,填补了中国语文比较教学研究的空白。王老师的研究为我们的后续研究做了铺垫。我把个人在国际学校从教2年和在公办学校从教6年的经历进行对比,不一样的国家教育体制,教学形式太多不同。认真审视中国现行教育的状态,对比美国这个只有200多年历史的泱泱大国,不得不思考,我们国家的语文教育怎么了?我们的语文教育还缺失什么?
一、中美教育理念的差异
中国“教育”注重外在的模仿,重视品德传承;“上者”具备什么样的学养品行,决定着受教育者将获得怎样的进步,因而教学本身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西方“教育”则注重引导、发掘受教育者内在的潜质,着眼点在于受教育者自身,因此,西方教育“以人为本”则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美国的教育是把个人选择更多的融入进去,让个人有一个发现自己的机会,然后让人尽量自主的走到他最喜欢也最擅长的位置上。与中国的应试教育相比,更注重的是精英的培养,因为能力固然是基础,但兴趣与爱好才是动力最大的源泉。而中国的领导的思维还是被传统家天下文化。有意无意的把每个个人当自己的子民。当成自己的孩子当然就管的多,尽量把每个人都往精英里培养,有1%的机会就尽100%的努力。这样确实让不少孩子能够向上爬一个层次,但是资源可能没有得到最合理的分配。因为精英的位置是有限的,对竞争这些位置而被淘汰的人,可能既是教育资源的浪费又是对个人的折磨。而且因为个人选择的范围小,对个人兴趣的整合做的不够,也难保证在高位的人对其工作真正感兴趣。
二、中美语文课程标准的差异
美国国家课程标准规定的总目标:确保所有的学生都能获得语言学习的机会,并得到鼓励,使他们形成为追求个人生活目标,包括丰富个人生活而发展语言技巧的观念,作为有教养的、有生产力的成员充分参与社会生活。美国加州语文课程内容标准规定,语文教育的目标旨在培养“流利的阅读者和熟练的写作者”、“自信的演讲者和积极思考的听众”。中国的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打印下来A4的纸张13张,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需要从方方面面去考虑,无一漏洞,不给任何人有可挑刺的余地。美国的课程标准简简单单几句好,一目了然——确保所有的学生都能获得语言学习的机会,并得到鼓励,使他们形成为追求个人生活目标,包括丰富个人生活而发展语言技巧 的观念,作为有教养的、有生产力的成员充分参与社会生活。加利福尼亚州语文教育目标:培养“流利的阅读者和熟练的写作者”、“自信的演讲者和积极思考的听众”。美国的课程标准在每个州都不一样,每个州可以自行制定适合自己州的课程标准,而中国的语文课程标准是面向全国的学生,也就是意味着要把每个人都培养成一个模板,万人一面。
三、中美语文课堂模式的差异
美国的课堂教学非常重视和尊重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学生在课堂上可以随时与老师进行,表达自己的观点,讨论并且辩论,课堂氛围非常轻松自由。美国课堂注重知识的广而博,侧重学生的动态掌握,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美国老师教学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课,教学颜色的词,red orange yellow pink 等,老师要打印各种生活中事物的图形让学生涂色,红色的花,黄色气球,橙色的袜子,粉色的裙子,孩子们快快乐乐地在动手画画中度过,到了第二天可能还是学习这些单词,老师又会举行一个服装表演节目,孩子们穿上自己的衣服秀一秀,上面贴上有关自己颜色的衣服单词。美国学校的教室会被老师得到充分的利用,比如二年级学生学了一组动物的词语,教师里就会贴上所有的动物卡片,白板上会把这一单元有关动物的单词全部展览出来,教师会制作精美的台历,每一页上都一个单词,学生就从这些有趣的生动的事物中快乐的记下了单词,另外教师还有一个展示区,学生可以写一些关于对这些小动物观察的言语,写在自己设计的精美的纸上,老师就会把每个学生的作品展示出来,每个学生都是原创者。美国的语文教学常常围绕一个节日主题进行教学,例如到了圣诞节前夕,教师里会有各种彩色袜子吊在教室的天花板上,整个教师被装点得像梦幻的宫殿一样,孩子们可以穿着自己喜欢的衣服,把自己打扮成小猫,也可以把自己打扮成公主或王子,大家聚集一起分享各家带来的美食,日本的寿司、刺身,美国的烤肉,印度的咖喱虾等。这个课堂充满了生活气息。中国的课堂知识窄而深,侧重知识的静态接受,在中国小学语文课堂上小学一年级一节语文课要学习十几个生字,要分清字的结构、笔画,要组词,要造句,还要写字,注意字形,注意笔顺,注意书写的美观,教师教学几十名学生,每名学生要在相当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么多的知识点,学生的脑袋就像一个大罐子,老师不断地往罐子里面装,不管它的容量有多大,语文老师们把自己的要说的都说了,说到满意为止,才肯罢休。学生一个学期就是在老师有计划有任务的灌输中,生硬的记下一本书的知识,只有这唯一的一本书的知识才是唯一衡量一个孩子学习是否达标的准则。
四、中美语文阅读教学的差异
美国这个泱泱大国的阅读教学不仅仅是受学校和教育部的关注,而且历届总统和政要都非常重视美国学生的阅读教育,美国前总统布什家就立了一个家规,制定了家庭读书日,每周家庭成员聚集读书一次。布什总统还制定了一个《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要求每个公民都有独立的阅读能力。美国克林顿夫妇:读书也疯狂。克林顿也是喜欢读书的美国总统之一。1996年,他正面对着联邦预算危机,但依然接受了一家杂志的邀请,列出了他正在读的12本书,包括三位前总统林肯、罗斯福和安德鲁•杰克逊的传记。他曾经对人夸口说,在牛津大学上学时,他一年读300本书。这意味着几乎每天都要读一本书。克林顿夫人、现美国国务卿希拉里表示要“做一个读很多很多书的女人”。
美国的绝大多数州开始实施“阅读第一”行动计划,注重最初年级的阅读教育所有实施此计 划的州均获得政府资金援助。提供学前儿童阅读指导,政府为各州提供消除阅读障碍的“工具”。国家成立 国家读写能力研究会,随时关注国家阅读小组的研究报告《教孩子阅读》。美国的学校每天都有阅读课,制定阅读计划,阅读不同的科目。并且要求家长和学生一块阅读,对家长与孩子阅读有一定的方法指导。对于学生的阅读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有方法的进行指导,例如具体要求边阅读边思考
1、阅读之前需要思考: 文章出于何种选集? 我为什么要读它? 阅读之前我应该提出哪些问题?
2、阅读过程中应该思考: 怎样归纳总结才能帮助我理解正在阅读的材料? 如果不能概括总结读过的材料,我该怎么办?
3、阅读之后应该思考: 这样的阅读,什么时候,怎么样使我发生了变化? 我喜欢选文的哪些部分?为什么? 我怎么表达出自己对已经读过的文章的理解? 对于阅读能力落后的学生要成立专门的提高班,教师有方法的指导阅读。
中国有适合自己人民的法案,并没有一套适合本民族的阅读方案,中国的学校很少有专门的阅读课,一个学期课堂上讲的都是那本教科书,指导学生到熟背于心为止,我们大多数学校的课外阅读既没有家长的配合要求说明,也没有对学生的阅读提出方法的指导,有学生回家喜欢读课外书就已经是欢喜之事了。中国公民的独立阅读需要用什么来拯救?
五、中美语文作文教学的差异
美国语文教育评价把阅读与写作分开测评,单独进行项目评价。各州标准阅读考试从2年级开始,直到12年级毕业。写作评价单独设立项目,并不是每个年级都接受评价。例如,近年来,加利福尼亚州主要对4年级和7年级学生的写作进行独立评价。评价的目的不是评比学校教学情况,不进行学校排名,而是用数据检测学生达到的写作熟练程度,是否每个学生都能够在规定的写作类型实践中达到熟练程度。美国有单独的写作课,语文写作课都有固定的文体,从一年级开始写研究报告,直到六年级还是写研究报告,只是研究的由浅及深。中国语文作文课都是单元作文,学完一个单元写一篇习作,所写的习作老师批改后讲评,接着等下次作文本发下来才有了新的一篇。基本完成课程目标就行。比如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写第一单元习作时《春天来了》孩子稚嫩的心灵一定纳闷:“春天就是很自然地来了,到处都很美丽,可是我为什么要写出来呢?”再加上需要观察春景、积累好词,原本美好的事情弄得似乎很“神圣”很“艰巨”,但终究仍没明白写东西的真正目的。
而美国学生在小学一年级时并没有被教导给作文定义或名称。老师从不说“我们要开始写话了,我们要开始写作文了”。例如一年级语文老师对小朋友说:“我们要举行一个PIZZAPARTY,好吗?”学生高兴极了,接着老师引导:“那你们分组讨论一下,我凭什么要给你们一个这样的PARTY”,孩子们很兴奋,讨论很热烈。讨论完毕,老师说,“每个人都写一个东西,如果理由充分,我就给你们一个PIZZAPARTY!”孩子们在“说服老师开PARTY”的目的之下,写作的热情可以想见,其写作的潜力也被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了。当然,每个人的表述是不一样的,侧重点也不一样,所以老师不用怕“千篇一律”。看了而一个孩子的“小文”,开头就很COOL(酷),“Is trongly believe that we should havea PizzaParty!”(我强烈认为我们应该开一个PIZZAPARTY!),下面列举了三、四个理由,诸如“学习认真”啦,“听老师话”啦等等,还给出了一些例子,总体来说还挺像那么回事儿。老师在“小文”上批注:“你说的理由很好,其他同学说的也很好,我已经被你们说服,星期五开PARTY!” 美国语文教育告诉我,写作是件很快乐很简单的事情,在 写作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很好的训练,体现语文教育的创造性。
[1]王爱娣[2]易鲜花[3]王秀艳
参考文献
《广西师大出版社》美国语文教学对我国语文教育的启示 美国语文教学教学方法探讨 4
《美国语文教育》
【期刊网论文】 【期刊网论文】
第三篇:中美声乐教学比较探讨论文
一、歌唱前的热身运动
笔者在美国学习期间,师从西俄勒冈大学声乐教授凯文·哈儿皮(KevinC.Helppie)博士,他是美国国家声乐教育联盟及华盛顿合唱指挥组织的成员,在西俄勒冈大学任教多年,有着丰富的声乐教学经验。在每次上课之前,他都会带领学生一起做一套热身运动,从头颈部运动到肩部运动,再到腰部腿部至全身,并在热身运动的过程中穿插气息的练习。例如在做双臂画圈的运动过程中,当双臂伸展于头顶时保持吃惊的吸气状态,稍事停顿后,在伴随着“斯”的发音中慢慢放下双臂,也可以保持发音让双臂在身体两侧多次摆动,以加强肺活量的练习。这看似简单的一套唱前热身动作,使笔者受益匪浅并深受启发,它不仅活动了喉部的肌肉,也充分调动了全身的肌肉,让这些肌肉都积极的参与到歌唱的运动当中,整个人不再是单独的喉部发音,而是整部歌唱机器的运转。尤其在寒冷的冬天,热身运动的作用更是显而易见。而在我国的声乐课堂中很少有唱前的热身运动,如果能将此项训练加入到我们的声乐课堂中,让学生通过热身运动充分调动起歌唱的肌肉,这将对解决声音僵化的问题有很大帮助。
二、练声曲和歌曲的选择
在美国,很多声乐老师都有自己特有的练声曲。他们有从著名声乐练声曲中摘取的,也有自己创作改编的,有大线条的练习,也有无声的练习,有多字母的练习,还有带英文歌词的快速级进旋律的练习等等,练声曲的花样很多,并且针对不同声部都有很多相对应的练声曲。在凯文·哈儿皮博士的声乐课堂上,他专门把自己的所有练声曲装订成小册子发给学生,要求学生背会与自己声部相适应的练声曲。同时他认为只有充分活动好嗓子才能更好的进行歌唱,所以在上课过程中,练声曲和歌曲往往占有同等的时间和分量。而在歌曲的选择上,美国的老师则希望学生演唱更多的艺术歌曲,这对年轻学生建立正确歌唱状态有很好的帮助。艺术内涵深厚的艺术歌曲对学生提高音乐修养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国内的声乐课堂在练声曲上往往过于单一和随意,大部分的重心都放在了歌曲演唱上,弱化了练声曲的功效,如果加强练声曲的开发和练习,让学生在练声曲中体会到更多的声乐技巧,想必对我们的演唱会带来更大的帮助。另外在曲目的选择上,我们的师生也喜欢以大的作品来显示歌唱的能力,学习的功利性较强,对艺术歌曲的学习和演唱上耐心不够,这是我们国内声乐教学上容易出现的问题。
三、鼓励引导为主的教学方法
美国的声乐课和中国一样,都是采用一对一的教授方式,但美国的课堂气氛相对于中国较轻松、活泼。老师在课堂上经常会讲一些非常幽默的话语,甚至模仿一些动物的叫声和形态,憨态可掬,叫人忍俊不禁;加之美国的学生因为所受教育模式的不同性格也比较放得开,不拘谨,演唱真挚率性,使整个课堂气氛非常融洽。在教学过程中,美国的声乐教师更多地是采用鼓励与赞扬的方式来对待学生的表现,无论学生唱得如何,教师首先是予以鼓励,然后再根据具体问题加以指正。这样,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和占有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激发者。他们认为一个成功的声乐教师不仅是教学生学习科学的发声技术,更重要的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并帮助学生确立远大理想和近期目标,最大限度地帮助他们实现。中国的声乐课堂气氛较为严肃,学生也比较内敛和含蓄,加上长期以来都有师傅带徒弟、师道尊严的传统,学生要听从老师的要求,不能持怀疑的态度,所谓严师才能出高徒,当练习中出现纰漏时,总是批评在前,指正在后,鼓励不多。当然这与我国的历史传承和教育模式有关。比较两种教学方法,笔者认为各有利弊,太多的鼓励式教学并不完全适合中国学生,但教师的课堂语言幽默形象化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四、课程设置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美国高校在教学制度上多采用灵活的学分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自身的条件为自己选择课程,修满学分即可毕业,因此学生跨专业选课现象很普遍。美国西俄勒冈大学音乐系的课程设置也较为丰富,有音乐技能类课程,例如声乐技能课、钢琴技能课、合唱课、合奏课等;有音乐素质类课程,例如音乐理论基础、视唱练耳、音乐技能课等;还有一些扩展类课程,例如美国本土音乐历史、录音艺术、声乐教育学、人种音乐学、爵士乐历史等等。学生在选课上有较大的自主性,可选择两个以上的专业来学习,甚至还可以选修其他学院的课程,充分发掘自身的潜力。美国高校特别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这不仅体现在课程设置和学分选修上,还为学生创造很多的实践机会。以西俄勒冈大学音乐系为例,他们在每个学期的中间都会设置几次专业技能实践音乐会,又有不定期的各类技能课程的汇报音乐会,还有一些学术交流的音乐会,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上台展示的机会。包括残疾同学也有同等的机会,不仅教学和演出场所都有为残疾人设置的专用设施,当他们在舞台上表演的时候,尽管还有很多的瑕疵,但大家都给予真诚而鼓励的掌声。
在美国访学的一年期间,笔者选修了很多的课程,切身体会到了美国高校教育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及宽松又严谨的教学模式,获益匪浅,从中得到了很多对声乐教学的启发。但笔者认为美国的声乐教育也存在一些弊端,比如过多地鼓励和赞扬的教学方式虽然会增加学生的自信心,但也会让学生有骄傲的情绪,不能客观地认识自己存在的问题;过于轻松自由的课堂氛围虽然会使学生没有压力地学习,但也会导致学生缺少学习的动力,教学成果不够显著。笔者认为,轻松和严格的适度结合才更有利于声乐的学习。
当今的中国飞速发展,我们的声乐教育也不断地与时俱进,和先进国家的教育水平之间的差距也在不断缩小。由于国情的不同和所受教育的差异,我们的教学也有着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为了进一步提高声乐教学水平,既要发扬我们的长处,也要将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我国的教学特色相融合,更好地与国际接轨,把我们“民族的”真正变成为“世界的”,这将是新时代中国声乐教育值得探讨和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赵梅伯.歌唱的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2]琼·道纳门,玛利亚·契亚切亚.完美的准备[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
第四篇:中美数理教学趣闻
大学时,有个同学的爸爸是早年留美回国的,在一所知名大学的化学系里当教授。据说有一次在一个研究生论文答辩快要结束时,他突然问那个研究生,可不可以问一个与专业无关的问题。在得到可以的回答后,他问那个研究生,你能告诉我程咬金是谁吗?
事后,别人问他为什么问这个问题,他回答道,我要让他们知道,我的研究生,除了知道自己专业方面的知识,其他的事情也要知道一些。而且,光看专业书,未必能得满分。听说后来,各式各样的问题都出过,什么《羊脂球》的作者是谁? 元宵煮熟了为什么会浮上来?弄得学生们反而更怕他问这些问题了,因为防不胜防。
无独有偶,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几乎同样的事情轮到了我身上,不过教授不是同学的爸爸,而是几个老美了。在我的某次答辩行将结束时,一个教授问我,咱们轻松一下吧,可不可以问一个与专业无关的问题?我能说不可以吗?忙说扑立撕。
他问我,知道古典音乐里有个3B 之说吗?我赶紧回答,是,听说有这么一说。他接着问,能说出来是谁吗?天啊,幸亏在国内读本科时曾冒充风雅地去旁听过几堂音乐课,正巧那音乐老师还提过这3B 之说。所以本能的回答,敢问是贝多芬,巴赫和勃拉姆斯这三位前辈吗?
那位教授说正是。其实摇滚乐里也有3B 之说,不过我量你也不知道,就不难为你了,放你一马,有兴趣的话回去自己查。我正暗自庆幸,还以为就此打住了呢,因为我确实不知道那摇滚乐的3B,勉强能蒙一下的或许只有披头士, 若他真的穷追猛打,我也就只好和披头士同归于尽了。
谁知他话锋一转,说道,本人对3B 情有独钟,你能不能说出固体物理里三个名字以B开头的物理学家以及他们对物理学的贡献?
我这儿赶紧往外淘,波尔算一个吧?波大叔的原子模型得了诺贝尔奖。教授说可以算。我一听,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因为另外两位肯定也可以算了。布拉格和布拉格衍射可以算吧?布拉格父子分享诺贝尔奖(虽然奖金上吃点亏)。还有巴丁,一生两次诺贝尔奖。BCS 理论,给超导打下了基础。您老人家给我们上的固体物理,哼哼教导(应为谆谆教导)过俺的。您说行吗?(当然这其中还夹杂一些计算,此处略去)
出了教室,我马上想到了我那个同学的爸爸。他和我的这个教授是不是师出一门啊? 程咬金,贝多芬,这些和物理化学八杆子打不着的人,怎么老在与本案无关的情况下,被这些人提上台面呢?在国内我怎么没遇上过呢?
打那以后,看书就对有关人物介绍的要多看两眼。您还甭说,美国的教科书还真有这习惯,但凡遇到有点贡献的人物,一般都不吝笔墨,又登照片,又介绍生平,还有的再加上一些逸闻趣事。你了解了这些人物,对这门学科的发展也就有了一定的了解。
光阴荏苒,白驹过隙。这说话就到了我儿子高中选修AP 微积分的时候了。我儿子自小对数学迟钝。记得他小时候,有一次逛garage sale, 看见了一个小玩具,想买。为了培养他今后的能力,我就让他去试着bargain 一下。
只见我儿子倒是毫不打怵,上去就问人家,How much?
人家回答,one quarter.犬子紧跟一句,How about one dollar?
弄得人家先是以为听错了,待缓过劲儿来,赶紧说,Ok, we have more.How many more do you want? 弄得我赶紧捏了一下钱包,心说,儿子你真是好样儿的,走到哪儿都不忘了把你爹弄得像大款似的。这是题外话。
我让他选AP 课,是因为听人说,如果在高中修了AP, 到了大学可以免修,这样他或许可以少受一些痛苦。这AP 微积分又分AB和BC两种,我们建议他修AB,因为BC比AB要多差不多百分之三十的内容,包括矢量积分,微分方程和级数等等。希望他好歹能混过去,也算修过AP,管它AB还是 BC。谁知人算不如天算,等他被大学录取后,人家大概觉得AB太容易了,来了新规定,要想免修微积分,必须通过BC的placement test.害得我们爷儿俩在家又好一阵恶补。此又是题外话。
话说有一天早上,儿子行色匆匆的问我,爸,咱家的数字相机在哪儿?
要照相机干什么?
AP 微积分 要作Project.什么? 微积分还有Project?你老爸不是没学过微积分。在国内上大学时没听说过还要作Project.我们大学老师讲微积分的第一天,就开宗明义,告诉莘莘众学子,要想学好微积分,就三个字,转身在黑板上大书---多做题。
这三个字怎么念都行,题多做,做题多,题做多,做多题。。随你怎么排列。唯独没说过要做Project.想当年,一本樊映川的高等数学讲义,差不多在77,78,79(现在有人称为文革后新老三届)工科学生里人手一册,听没听说过这三个字我不知道,但说把上面的题差不多都做遍了,我可信。中国大学生哪个不是从题海里游上来的。
儿子也没功夫理我,只管埋头折腾他自己的事。到了晚上,就看他往电脑里输入照片。对,就是上面这两张。你管它叫花瓶也行,叫金鱼缸也行。我们就姑且叫它花瓶吧。
儿子告诉我,这就是他们微积分老师让他们做的Project.两人一组,测出花瓶的容积,除去不许往里面灌水然后再倒进量杯以外,可以用任何办法。计算机做的加二十分。
儿子告诉我,他和同学分工,他负责计算,他的同学负责计算机模拟。他还很有把握的对我说,那同学计算机棒极了,会“好几国语言”,除了怕死狗,佛拳,还有VB,VC,西佳佳,连印尼的爪哇语都会。好像他跟着进了保险箱似的。
我问他,你打算怎么办?
儿子告诉我,他们已经商量好了,先把花瓶的尺寸量来,把照片按一比一的比例,投影在坐标纸上。那个同学弄个程序,把尺寸一点一点地输进去,就可以算出来。儿子呢,他说要把花瓶的投影分成几部分,比如上边口那里可以看作是个梯形,下边是个园,从坐标纸上量出所需要的尺寸,就可以积分求体积了。我心想未必有这么简单。
过了几天,我问他干的怎么样了,他说卡住了,下边不能简单的看成个园,所以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我知道他说的是什么,就忍不住问了他一句,你不会想点别的,你们除了学过圆就没学过别的?儿子说当然还学过别的了。要不就再用椭圆试试。
于是那几天里,就看他又是算,又是画,又是和同学打电话。到临交卷的前两天,儿子告诉我,终于弄出一个满意的结果。用一部分圆加上一部分椭圆再加上一个梯形,分别积分求体积,再加起来,结果和同学用计算机算出来的只差0.01升。两个结果这么接近,应该是可以了。
说到这儿,我十分佩服那数学老师,他能想出这么个法子让学生们去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让学生坐那儿去做几百道题。也许,若干年后,学生们会忘记怎样积分,但他们大概还会记得怎样解决问题,而积分可以从书里查到,再不行就去问别人。难怪有人说,中国的学生会做题,美国的学生会作Project.从小的训练不一样。而在工作中,恐怕还是做题的时候少,做Project 的时候多。我这里绝非说我的大学老师不好,没有他逼着我们作上千道的习题,估计今天也教不了儿子了。只是说两者应取长补短。
还有一个令我耿耿于怀的是那个APR,就是年利率。国内上了四年本科,愣是不知APR为何物。直到在美国银行开账户,买房时还是一头雾水。谁想有一天在儿子的高中课本里看到,清清楚楚的摆在那儿,感情人家高中时就教了,难怪老美动不动就搞什么equity loan, 这loan 那loan 的呢。
还有一道物理题,也令我印象深刻。大意是说有个女孩玛丽怕胖可又爱吃冰激凌。她的体重是一百二十磅,有一天她吃了一个冰激凌约含250卡路里,问玛丽要走多少路才能把这些热量消耗掉。
您说,要是把数学物理都教成这样,是不是会让学生们觉得不那么枯燥了?
第五篇:中美灰姑娘教学实录
先看一下美国和中国两个版本的《灰姑娘的故事》课堂实录——这,是美国一所普通小学的一堂阅读课
美国版的老师课堂讲解“灰姑娘的故事”:
上课铃响了,孩子们跑进教室,这节课老师要讲的是《灰姑娘》的故事。
老师先请一个孩子上台给同学讲一讲这个故事。孩子很快讲完了,老师对他表示了感谢,然后开始向全班提问。
老师:你们喜欢故事里面的哪一个?不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学生:喜欢辛黛瑞拉(灰姑娘),还有王子,不喜欢她的后妈和后妈带来的姐姐。辛黛瑞拉善良、可爱、漂亮。后妈和姐姐对辛黛瑞拉不好。
老师:如果在午夜 12点的时候,辛黛瑞拉没有来得及跳上她的番瓜马车,你们想一想,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学生:辛黛瑞拉会变成原来脏脏的样子,穿著破旧的衣服。哎呀,那就惨啦。
老师:所以,你们一定要做一个守时的人,不然就可能给自己带来麻烦。另外,你们看,你们每个人平时都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千万不要突然邋里邋遢地出现在别人面前,不然你们的朋友要吓着了。女孩子们,你们更要注意,将来你们长大和男孩子约会,要是你不注意,被你的男朋友看到你很难看的样子,他们可能就吓昏了(老师做昏倒状)。
老师:好,下一个问题,如果你是辛黛瑞拉的后妈,你会不会阻止辛黛瑞拉去参加王子的舞会?你们一定要诚实哟!
学生:(过了一会儿,有孩子举手回答)是的,如果我辛黛瑞拉的后妈,我也会阻止她去参加王子的舞会。
老师:为什么?
学生:因为,因为我爱自己的女儿,我希望自己的女儿当上王后。
老师:是的,所以,我们看到的后妈好象都是不好的人,她们只是对别人不够好,可是她们对自己的孩子却很好,你们明白了吗?她们不是坏人,只是她们还不能够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其它的孩子。
老师:孩子们,下一个问题,辛黛瑞拉的后妈不让她去参加王子的舞会,甚至把门锁起来,她为什么能够去,而且成为舞会上最美丽的姑娘呢?
学生:因为有仙女帮助她,给她漂亮的衣服,还把番瓜变成马车,把狗和老鼠变成仆人。
老师:对,你们说得很好!想一想,如果辛黛瑞拉没有得到仙女的帮助,她是不可能去参加舞会的,是不是?
学生:是的!
老师:如果狗、老鼠都不愿意帮助她,她可能在最后的时刻成功地跑回家吗?
学生:不会,那样她就可以成功地吓到王子了。(全班再次大笑)
老师:虽然辛黛瑞拉有仙女帮助她,但是,光有仙女的帮助还不够。所以,孩子们,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是需要朋友的。我们的朋友不一定是仙女,但是,我们需要他们,我也希望你们有很多很多的朋友。下面,请你们想一想,如果辛黛瑞拉因为后妈不愿意她参加舞会就放弃了机会,她可能成为王子的新娘吗?
学生:不会!那样的话,她就不会到舞会上,不会被王子遇到,认识和爱上她了。
老师:对极了!如果辛黛瑞拉不想参加舞会,就是她的后妈没有阻止,甚至支持她去,也是没有用的,是谁决定她要去参加王子的舞会?
学生:她自己。
老师:所以,孩子们,就是辛黛瑞拉没有妈妈爱她,她的后妈不爱她,这也不能够让她不爱自己。就是因为她爱自己,她才可能去寻找自己希望得到的东西。如果你们当中 有人觉得没有人爱,或者像辛黛瑞拉一样有一个不爱她的后妈,你们要怎么样?
学生:要爱自己!
老师:对,没有一个人可以阻止你爱自己,如果你觉得别人不够爱你,你要加倍地爱自己;如果别人没有给你机会,你应该加倍地给自己机会;如果你们真的爱自己,就会为自己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没有人可以阻止辛黛瑞拉参加王子的舞会,没有人可以阻止辛黛瑞拉当上王后,除了她自己。对不对?
学生:是的!!
老师:最后一个问题,这个故事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
学生:(过了好一会)午夜 12点以后所有的东西都要变回原样,可是,辛黛瑞拉的水晶鞋没有变回去。
老师:天哪,你们太棒了!你们看,就是伟大的作家也有出错的时候,所以,出错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我担保,如果你们当中谁将来要当作家,一定比这个作家更棒!你们相信吗? 孩子们欢呼雀跃。
中国版的老师课堂讲解“灰姑娘的故事”:
上课铃响,学生,老师进教室。
老师:今天上课,我们讲灰姑娘的故事。大家都预习了吗?
学生:这还要预习?老得掉渣了。
老师:灰姑娘?是格林童话还是安徒生童话?他的作者是谁?哪年出生?作者生平事迹如何?
学生:.....。书上不都写了吗?不会自己看啊?
老师:这故事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学生:得,这肯定要考的了。
老师:好,开始讲课文。谁先给分个段,并说明一下这么分段的理由。
学生:前后各一段,中间一段,总分总......。
老师:开始讲课了,大家认真听讲。
学生:已经开始好久了........................。
老师:说到这里,大家注意这句话。这句话是个比喻句,是明喻还是暗喻?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学生:(n人开始睡觉...............)
老师:大家注意这个词,我如果换成另外一个词,为什么不如作者的好?
学生:(又 n人开始睡觉...............)
老师: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段话如果和那段话位置换一换,行不行?为什么?
学生:我又不是你,我怎么会注意到啊?(又 n人开始睡觉....)
老师:怎么这么多人睡觉啊?你们要知道,不好好上课就不能考好成绩,不能考好成绩就不能上大学,不能上大学就不能......你们要明白这些做人的道理!!
我转发这篇文章的目的并不是想说中国教育一定不如美国教育好,我也不是崇洋媚外,只是想说说想想中外教育的差别以及对孩子的影响。
第一,深度。先看美国的教育方式:通过故事衍生到看问题的角度,比如:对待后妈的问题上,中国人的处事理论基本就是“二元论”一个人要么是好人,要么就是坏人。“后妈都是坏人”这是中国人基本的认识(包括大人)。当然在美国也可能是这样的认识,但是老师通过故事引导孩子们认识到后妈不好的原因是“爱”——爱别人的孩子永远不会像爱自己的孩子那样!通过这里孩子们受到的是“多元论”思想的启蒙。
第二,方法。可以看到,同是讲一篇《灰姑娘的故事》美国老师引导的话很多,采用的方法也比较适合孩子们的思维。我们中国的教育方式只是老师在“满堂灌”而已。在这里我又想起陶行知先生的一个故事来:某大学请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讲课,陶先生并没有像其他教师那样手拿教案去上课。他左手抓了一把米,右手抓了一只饿了三天的大公鸡,走上讲台,他先把米放在讲台上,然后双手抓住大公鸡,让它嘴对着大米,10分钟过去了,大公鸡就是不吃。陶行知改变了方法,他把大公鸡放在地上自己走的远远的,结果奇迹出现了,大公鸡飞快地飞上讲台,三下五去二就把大米给吃完了。陶行知再次走上讲台向大家鞠了个躬说我的课讲完了。因此,教师讲课不能改变学生现有的认知状态,但是根据学生认知状态灵活运用方式和方法却是可行的。
第三,结果。美国老师的教学效果是:教会孩子怎样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并且进行了励志教育:怎样看待生活中的人和事;不要迷信权威要敢于挑战;通过这一故事老师进一步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在想象力这一点上我觉得特别重要,看看美国拍的大片《变形金刚》、《蜘蛛侠》、《阿凡达》里面的想象力何其丰富,令人叫绝。这些丰富的想象力应该和小时候的教育有关系。咱们的教学中,那些睡着的学生是“被教育不成功者”而那些没睡着的也只是“被教育成功者”而已。
假想一下,如果美国老师和中国老师同时出一张关于《灰姑娘的故事》的试卷交叉考试,中国孩子能考60分(中国老师批卷);美国学生做中国试卷的话恐怕能考20分就不错了。问题的关键是中国学生只能在考中国老师出的试卷。其实这也是中国老师的无奈,美国老师那种讲法中国老师又何尝不会呢?只是谁敢....这样讲课老师还能讲多久......美国教师全堂课只抛出了5个问题:
(1)你们喜欢故事里面的哪一个?不喜欢哪一个?为什么?(从多维角度诠释了所谓的“后妈”并不是什么坏人,妈妈只是爱自己的孩子比别人的多一点)“人文教育”的渗入
(2)如果在午夜 12点的时候,辛黛瑞拉没有来得及跳上她的番瓜马车,你们想一想,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守时 要爱干净)(3)好,下一个问题,如果你是辛黛瑞拉的后妈,你会不会阻止辛黛瑞拉去参加王子的舞会?你们一定要诚实哟!(妈妈会更爱自己的孩子)她们不是坏人,只是她们还不能够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其它的孩子
(4)孩子们,下一个问题,辛黛瑞拉的后妈不让她去参加王子的舞会,甚至把门锁起来,她为什么能够去,而且成为舞会上最美丽的姑娘呢?(朋友)下面,请你们想一想,如果辛黛瑞拉因为后妈不愿意她参加舞会就放弃了机会,她可能成为王子的新娘吗?(自己)对极了!如果辛黛瑞拉不想参加舞会,就是她的后妈没有阻止,甚至支持她去,也是没有用的,是谁决定她要去参加王子的舞会?如果你们当中 有人觉得没有人爱,或者像辛黛瑞拉一样有一个不爱她的后妈,你们要怎么样?
学生:要爱自己!
(5)最后一个问题,这个故事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12点了水晶鞋没变回原样---出错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