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新教材彰显古典作品的人文情怀——关于新课标下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思考

时间:2019-05-13 01:09: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立足新教材彰显古典作品的人文情怀——关于新课标下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立足新教材彰显古典作品的人文情怀——关于新课标下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思考》。

第一篇:立足新教材彰显古典作品的人文情怀——关于新课标下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思考

甘肃省通渭县一中 孙继文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4)30-0037-02中华五千年的文明靠文字流传后世,给后人留下丰厚的精神财富。我们只有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提倡学以致用,为此,笔者不禁想问我们的语文教学究竟在传承中起什么作用?如果把传统文化比作基石,那么丢失了这些,我们拿什么来建造未来的大厦呢?传统中的精华丢失了,我们拿什么与别人交流呢?文言作品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结晶,具有极为丰富的精神价值和内涵。再看时下的文言文教学,一味注重文言知识传授,一味深究文言句式、词类用法,一味进行强化训练,使原本意蕴丰富的古代作品只剩下了字、词、句,肢解了作品。“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言”不见“文”。文言文教学的成效一直是许多教师深感困惑的问题。历史的变迁使很多的文字变得晦涩难懂,而文言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广泛的应用也使得学生们对它难以热爱。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备课时花大量时间弄清每个字词,然后在课堂上很费力地逐字逐句讲给学生听,然而除了少数学生在拼命地记笔记以外,多数学生却昏昏欲睡,反应冷淡,课堂气氛很沉闷。课后的检测结果也很糟糕。久而久之,学生对文言文学习根本提不起兴趣。因此,如何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质疑能力,健全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个体自学与创新能力为宗旨的文言文教学模式,就成了新教材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中学的文言文教学,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在课堂上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学生则在讲台下兴味索然,昏昏欲睡。教师力求字字落实,滴水不漏,恨不得揭开学生的天灵盖,把有关的文言文知识全部给学生装进去,而且最好能再加上一把锁,以免丢失。就这样,有限的文言文教学时间全被教师占用了,还嫌时间不够。一些教师认为文言文教学除了满堂灌,篇篇讲以外,别无他途。至于作品的内涵往往由教师包办,以归纳、总结的办法让学生认同并记住。往往教师累,学生苦,效果差。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局面?笔者认为有以下原因:首先,教师对文言文教学的根本任务认知不明。其实这也是每个语文教师都应深思的问题。其根本任务在于让学生接受古代作品的熏陶濡染,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进而有所创造。古人讲究文章要有“文气”,“气盛则言宜”,再看高中课本中的文言作品都是“文气”十足,所以应该把文章当作一个整体,让学生去解读、感悟,实现与古人对话。这种指导思想下的教学才是真正的文言文教学。其次,教师的理念没有更新,教法单

一、陈旧、无效。具体说来,当前文言文教学主要存在两大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学观念落后,把文言文课完全上成了分析课。二是有的教师奉行“字字落实,句句串讲”的原则,没有目标,不讲教法,不分主次以至学生只会死记硬背,不能形成规律性认知,无法达到知识迁移,同样不能提高阅读能力。学生养成了依赖性,大大挫伤了他们自己获得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贯彻和执行,因此才有文言文教学用时多、进度慢、收效微、成绩差的尴尬局面。最后,没有关注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于现在的中学生来说,文言离我们这个时代太遥远了,而且高中一开始就是先秦散文,精深、难懂,往往令学生望而生畏,提不起兴趣。兴趣往往是学习的先导。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兴趣就会入迷,产生求知欲,学习就会成效。善于抓住学生的心,调动内在学习欲望,教学就成功了一大半。以上是对现状的分析和思考,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是摆在面前的现实问题。《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的性质决定着语文教学以学生为本的新理念,决定着语文教学在于揭示人性的真、善、美,显示人的本质力量的真正价值。因此,一方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精心设疑,恰当诱导,方法优化,把立足点转移到对学生阅读文言能力的培养上;另一方面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处于最佳状态,使教和学结合,主导和主体结合。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质疑,培养问题意识文言文教学效率不高,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的观念陈旧所致。总怕学生吃不饱,面面俱到,从字词的解释到句子的翻译,再到思想内容、艺术特色无所不讲,学生被动接受。文言文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没有得到锻炼,造成了学生对于教师的依赖心理。因此,当学生面对一篇新的文言文时就茫然失措。其实,高中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基础,大可放手让学生去学,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而且教材中的文言文,大多字词注释详尽,学生完全可借助注释及工具书去读、去悟。比如,教《登泰山记》时,在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归纳“极、望、视、限”等词的义项之后提出问题,学生组织讨论,感受景物描写和“心动神摇,忘我忘情”的艺术境界。在此过程中,教师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适当点拨、解疑,效果超乎想象。笔者认为,学生在没有教师讲解的情况下完全可以依据语境去揣摩文言语意,从而达到理解文意的目的。所以在平时的文言文教学中,就必须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人,自己去解决字词翻译、内容概括等问题,让学生成为文言文学习的主体。学贵有疑。古人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文学作品往往有不同的解读,比如,教学李商隐的《锦瑟》时,有的学生认为这诗是“爱情悼亡”,有的认为是“自伤身世”,笔者就让学生摆出依据,陈说理由。又如,在学习李煜《虞美人》时,学生根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只是朱颜改”,提出不同见解,认为“朱颜”是门上的横匾,并非指少女的容颜,跟“雕栏玉砌”对应,是物与物对举。这样质疑和见解,当然受到表扬。学生的质疑问难精神一旦被肯定,便会勇于表现自我,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二、教师要吸收传统,力求突破可以肯定,传统、机械、陈旧的语文教学方法是不可取的,但它的诵读方法和思想应该是我们继承和发扬的传统语文教学精华。文言文贵在读:“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朱光潜先生在《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独特地位》一文中也谈到:“过去我国学习诗文的人大半都从精选精读一些模范作品入手,用的是‘集中全力打歼灭战’的办法,把数量不多的好诗文熟读成诵,反复吟诵,仔细揣摩,不但要读透每字每句的确切意义,还要推敲出全篇的气势脉络和声音节奏,使它沉浸到自己的心胸和筋肉里,等到自己动笔行文时,于无意中支配着自己的思路和气势。这就要高声朗诵,只浏览默读不行。”因此,熟读或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篇目,加深对文言文的文意理解,对培养语言感知、直觉、积累,顿悟能力有很大的帮助。每次教文言文前笔者总要朗读二到三遍,对学生来说,不通过诵读能读懂、读通是难以达到的。作为语文教师,应重视对学生的文言文语感的培养与训练,让学生读中疑、读中悟、读中品、读中诵。根据不同的课型,可分别采用“范读”、“品读”、“悟读”三种方法。教师的范读不但能在较短时间里落实字词的读音,还能在句读的处理中初步地梳理课文内容。通过声音的轻重、停顿,语气的舒缓、抑扬,甚至情态、动作的外化,充分表现作品的内在蕴味及艺术魅力,不仅能使自己产生进一步的认识,而且能把学生入作品所营造的境界之中,在情感上产生强烈的震荡,与作家情感形成共鸣。例如,在教学李密的《陈情表》时,把作者的不幸遭遇、尽孝之情、忠孝难全心语,结合骈散相间的语言,入情朗读,勾起学生无尽的感慨,许多学生未懂全文,已知平白话中的无尽亲情,接下来课堂就会更加活跃。品读,就是让学生边读边品味作品的内涵,从中理解人物,感受景物,读出疑问和见解,做到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主体性。如在教《触龙说赵太后》一文时,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赵太后蛮横无礼—稍微好转—平静共鸣—心悦诚服的态度及心理微妙变化;领悟触龙作为大臣及长者,表现出来的智慧,从容不迫;体味其中温和、亲切的拉家常的语言。由此让学生讨论为什么触龙要从询问饮食住行,到为小儿子求事入手,最后说服赵太后。学生充分感受了十分细腻、以柔克刚、以情动人、能言善辩的触龙,对触龙的形象和智慧有了全方位的认识。悟读,就是在理解字词、文言句子的基础上,让学生从朗读中领悟作品的内涵、作家的风格思想,培养自读能力。这个方法一般适合短小又韵味十足的诗文。以《秋水》为例,该篇用寓言故事说理,在朗诵中着重体悟河伯的“以天下之美尽在己”,“闻道百,以为莫己若”以及“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的慨叹。让学生联想河伯由骄傲自满到自知谦逊的神态之变,悟出人的认知是有限的,“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敢超越自我的生活哲理。语文课堂是学生的一方乐土,把朗读带进课堂,并成为一种教学美,就能释放学生情感,张扬学生个性,培育人文精神,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三、重视积累,扎实基础知识积累是能力提高的基础,有计划地进行积累,不仅可以丰富学生古汉语的语言材料和知识,使之形成系统,而且也能转化为能力,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可以要求每位学生备好笔记本,有计划、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整理。如高一阶段是常用的实词、虚词,归纳整理;高二阶段是词类活用类型的整理归纳,同时要回顾、翻查从前学过的知识,并随着新课的学习去丰富,如古代官职升降变化的词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熟知记忆。在文言文教学中还有许多理念是值得学习的,更多的方法需要我们去摸索、探讨、推行、总结。高中学生必须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然而学生学习文言文主要在课堂上,而且课外文章的阅读需要课内学习的基础,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质疑能力,健全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个体自学与创新能力为宗旨的文言文教学模式,就成了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教学的关键就在于引导学生合作讨论,展开质疑;另一方面要比较评析,延展创新,达到学以致用。首先,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提出的学习方式,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如教学《六国论》时,在朗诵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第一环节是知识性的探讨,如“兵”,“盖”等一词多义,以及名词作动词、作状语的例子归纳。学生在查找有关资料后,经过小组讨论并提出问题,如:这篇文章中心论点是如何提出的?从哪几个方面佐证六国破灭的原因?怎样论述的?最后一段是否多余,之后让学生在小组中解决并互相交流,学生代表发言,同学们踊跃参与。第一环节结束后,将讨论引入深处,分小组探讨文中论证过程及方法,归纳总结文章的精彩之处,比如,恰到好处的对比,气势充沛、流畅语言。又如,讨论贾谊《过秦论》与苏洵《六国论》时对秦王朝灭亡的根源的认识有何异同。在此气氛下的学生思维活跃,回答积极。第三个环节是总结评价,这是一个重要步骤。学生通过自己总结,大胆评价,总结这篇古文的写法及现实意义,甚至指出其观点局限性,从而在探究中发展自己,提高了认识。其次,文言文教学要突破、创新。第一,选入课本的古文毕竟有限,还有许多优美的篇章教师可以适当补充。例如,教学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时,可以推荐学生去读《徐霞客游记》,认识古人的自然情怀,体味游记作品深厚的内涵;第二,要写读后感和心得体会,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可以进一步提高认识。让学生抓住主旨或文中的某一方面的感受,深入阐述,抒发己见,是延展的体现。读而有感,个性鲜明,利于学生发展;第三,借鉴写法和语言。古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的写作经验的确值得学习。以唐宋散文为例,韩愈的雄奇遒劲,语言精炼;欧阳修的平易流畅,清新自然;苏洵的论点鲜明,说理透彻;苏轼的汪洋恣肆,才气纵横;王安石的思虑缜密,经世致用,还有诸子散文风格,这些都可以在写作实践中注重学习并运用,这也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重要目的之一。总而言之,文言文教学任重道远,教师要转变观念,走出误区,积极钻研,勇于创新,教学中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让学生自己探索,体验进步的喜悦和获得知识的满足,从而了解祖国的灿烂文化,吸收宝贵的养料,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文学素养和道德情操。(编辑:杨迪)

第二篇:新课标下高中英语词汇教学浅谈

新课标下高中英语词汇教学浅谈

摘 要: 词汇是英语学科的重要构成部分,是英语学习的基础,师生均应重视。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应深知“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道理,应该在方法技巧上做相应的指导。首先,应该尽量发现词汇的规律,比如词性归纳,或是趣味词汇总结等,激发学生对词汇学习的兴趣。再者,应该意识到,词汇识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应该不遗余力,加强监督与检查,鼓励学生反复记忆,以达到识记牢固的目的。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英语;词汇教学;兴趣;词性;重复

目前,英语词汇的识记对高中生而言,仍旧是一大难点。很多学生耗费了大量的精力识记,结果收效甚微,遗忘非常快。造成这种结果,一方面是教师引导不得法,一味强调要多读、多写、多背,也不注意方法技巧的传授,导致学生渐渐丧失兴趣。另一方面,学生对待单词也是机械记忆,不注意总结规律,甚至有些学生认为,英语学习重心应落在语法上,以致于对词汇缺乏足够的认识,结果自然是是事倍功半。

英语词汇的学习是学习这门语言的基础,词汇本身的积累,也关乎到词汇本身的扩大作用。美国著名作家和教育家 L.Ron Hubbar 先生的教育学理论认为,影响理解和应用的最重要因素是词汇。词汇是语言的最小意义单位,就像砖头是建筑物的最小组成单位一样。人类思维活动和思想交流首先是依靠词汇进行的。不熟练掌握词汇,就不可能掌握一种语言。一个人掌握词汇的多寡和牢固与否,直接影响他的语言表达能力,影响他思想表达的丰富与准确程度。从这个意义上讲,词汇量的掌握就代表外语水平。英语的词汇量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听力,语言运用能力,写作能力;尤其是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更需要词汇量的积累来达到高考拿高分的目的。经验证明,许多学生在英语学习上落后,或干脆放弃了英语学习,就是由于他们从一开始就懒于记忆生词,没有大量使用过词汇。谈到这么一点,我们就必须考虑到如何扩大词汇量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歌德”,词汇教学是英语教学最基础的环节,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在学习中能够集中注意,使大脑处于积极、兴奋的状态。学生有了对词汇学习的兴趣,加上教师进行适时科学的引导,便为语法和其他技能方面的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人教版高中英语选修七的单词表中,一系列的单词和短语都可以根据词的读音,词义和词形来进行趣味记忆。根据词的读音(英汉结合法)记忆的有 :ambition[?m?bi??n]“俺必胜”的汉语意思是“雄心壮志”,beneficial][?beni?fi??l]“拜你肥硕”的汉语意思是“有益的”,shark[??唬?k]“杀客”的汉语意思是“鲨鱼或坑蒙拐骗的人”,yell[jel] “吆”的汉语意思是“叫喊”,cafeteria[?k?fi?ti?ri?] “咖啡甜”的汉语意思是“自助餐”等词都可以用这种有趣的英汉读音结合来记忆。根据词的词义组合记忆的有:sit around 坐成一圈即“闲坐着”,upside down 上下的面即“上下翻滚”,fortnight 十四个晚上即“两星期”。根据词形记忆的有 dry up(河流,井)的干涸,字母 U 就像一口井;comb 梳子中的字母 m 就像一把梳子,queue 中的 ueue 就代表人们在“排队”,shore 的词义是海滨,字母组合中的 s 就像一个美女,h 就像一个挺拔的男子,O 代表大海,re 是人,这样记忆比较形象有趣,学生容易掌握。

二、在英语单词的学习中,词性是不容忽视的一部分

每一个学生都可以记住一定量的单词,但是却不一定能够正确地使用这一些单词,究其原因,大多学生没有重视到英语单词词性的重要性,所以,在考试和日常的运用中,常常会出现词性用错的尴尬局面。在人教版高中学生用书的 Appendices 部分有各单元生词和习惯用语表,教师在要求学生抄写单词时一定要强化学生对词性的记忆,这有助于学生做短文改错和写作题型,例如,Get me a glass of water.给我一杯水。这里的 Water 是名词 ; He went out to water the plants.他出去给植物浇水。这里的 water 是动词。词义记忆的完整程度直接决定了学生的读阅读理解的能力,例如,短语 leave…alone有 leave sth alone 的词义是“不管,别惹”,leave sb alone 的词义是 “让某人一个人呆着或和某人单独在一起 ”,如果词义记忆不完整就无法在特定的语境下理解句子,段落以及全文的主旨。记忆词性词义的完整性归根结底在于学生的勤奋和认真,有一句英文谚语讲到“If the short cut to learning,it also must be diligent.”如果学习有捷径,那也一定是勤奋。

三、重复是记忆之母,也是记忆英语单词极其有效的方法,而恰当的重复记忆能促进单词信息加工和变短时记忆为长期记忆

学生在做阅读理解的过程中,所读篇章有难有易,但仔细观察发现一本练习册做下来一些词汇和短语反复出现多次,即高频词汇,如任教版高中英语选修七的轻巧夺冠练习册的阅读理解部分出现多次的词汇有:burst vi./n.突然发生,爆裂;slip v.滑动,滑落;忽略;campus n.校园;transform v.转变,变革;变换;transplant v.移植;transport vt.运输,运送 n.运输,运输工具;shift v.转移;转动;转变;vary v.变化,改变;使多样化; swallow v.吞下,咽下 n.燕子 ;mild a.温暖的,暖和的;温柔的,味淡的; insignificant a.无意义的,无足轻重的;无价值的;absolute a.绝对的,无条件的;完全的;catalog n.目录(册)v.编目;extinct a.绝灭的,熄灭的;extraordinary a.不平常的,特别的,非凡的alcohol n.含酒精的饮料,酒精;appeal n./vi.呼吁,恳求;appreciate vt.重视,赏识,欣赏等词,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多发展学生善于累计常见词汇短语的能力,培养学生做好笔记反复记忆的习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常用词,高频词,逐步扩大学生的词汇量,提高学生对阅读理解的准确率。

英语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的渐进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词汇教学的趣味性,强化学生对英语单词和短语的词性和词义的完整记忆,发展学生善于总结,有效重复记忆的学习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英语语言的能力。

第三篇:浅谈新课改下的高中文言文教学

浅谈新课改下的高中文言文教学

(和政中学 宋晓霞)文言文一直是一个难题。文言文意味着文章是古代的、远离现代的,至少跟现代生活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那么跟中学生的关系是远隔的,是疏离的,换言之,功利性差。但文言文要考,这也是事实,并且占的比重约是基础分25%。文言文的存在不只是为了考试,还有着有传承问题、文化问题和民族的生存与发展问题等等。作为老师,必须去教文言文,并且要尽可能地去教好文言文,让学生能愉快地接受文言文。面对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借用新课标的契机,遵循课改所倡导的人人参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遵循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浅谈一下自己在教学中的对文言文教学的困惑和想法。

一、现阶段教师讲授文言文和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现状。

文言文一直是许多教师教学的难题,大多数学生学得痛苦。在高考的重压下,语文教师极力奉行字字落实,句句串讲的原则,不得已把课文支解为一个个与考点相应的知识点。印象中,老师们讲授文言文的方法多是逐字逐句地从头到尾串讲,遇到自己认为的重点或者是教参上说明的重难点,更是不厌其烦,举一反三地讲,学生不懂的地方讲,学生已懂的知识照样讲。讲授的内容,学生往往不能照单全收。“填鸭式”教学使学生懒得动脑,各种能力逐步缺失。

从学生层面看,文言文毕竟是古代的语言,和白话文的相去甚远,也使得它难免令人感觉晦涩难懂、枯燥无味。在现实生活中应用又不广泛,因此一些学生错误地认为学文言文无用,知道一点词句就可以了,故而采取消极的态度对待文言文的学习。在教条式的拆解和技术性的操练中,学生在麻木地听讲训练中也会日渐丧失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高中新课程标准规定: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且教学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因此,古诗文的学习也需要与时俱进,一种基于合作互动的学习,自然成为语文教学设计的一条思路。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感受古诗文的魅力。

二、新课改下文言文教学的几点尝试

(一)“文”“言”并重

“文”“言”并重,是一种理念,不是教条。一篇文章要讲字、词、句等语言知识,又要传授文化常识,还要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技巧、写作方法等等,如果不分轻重,这肯定是不可行的。应把“文”“言”并重这种理念贯穿在整个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课文有难易,年级有高低,任务有轻重,关键是要灵活运用,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传记文字词句相对容易些,可以少花一些时间,而牵涉到的人物可能具有历史的文化的内涵,可以作一些发挥和联系。讲《鸿门宴》,文字上应该没有多少问题,其他方面教师大可以作些补充和延伸,如刘邦、项羽的性格、作风等。写景散文,字词句上的变化较多,教学时不宜过快,对有些词义的理解会有见仁见智的事。讲《滕王阁序》,仅是文字疏通上就要花不少时间,因此老师在“言”上有必要加强。高中三年,也不宜一刀切,可分成三个学段进

行,高一年级着重培养、提高释义能力,将重点放在文言文的词语、句子的准确理解上。高二年级重点放在文章的体悟和鉴赏上,高三年级则重在强化应试能力上。从现行的教材看,必修一至必修五是第一层次,多的是在语言知识上,选修《论语》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是第二、第三层次,重在文章鉴赏上、作者理解上、文化传承上,人文性体现得最为充分。

在文言文教学中既要重视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古汉语字词句的知识;又要注重文本的整体把握,赏析文章的篇章结构和写作技法;更要强调文本之后的思想情感和古代文化的传承和熏陶。以文章为中心,结合文章语境积累文言,进而体悟文化,使文言、文章、文化融为一体,使“文”“言”不分,“文”“言”并重。

(二)积累文言知识

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后,要学生深入学习,掌握一些文言知识。在最初学习的时候,教师引导同学学习文言知识的方法:注意实词、虚词的用法、古今词义的差异、通假字、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等内容。让学生心中有数,从中摸索出规律。

在讲授新课时,可四人小组为单位,据讲授过的方法布置小组成员每人一段或二段,先独立思考完成应积累的文言知识的归纳,然后小组内的成员相互对照纠正。全班交流时采取竞赛的方式,让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展示小组的成果。说得不够或不完整的,其它小组补充。

开始学生会找得较少,错漏也会较多。但我不急于批评,而是肯定他们的成果,并进行表扬,提出合理化的建议。这样,学生积累文言知识的能力得到培养,也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竞争、合作意识也得到了加强,为学生将来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生掌握通假字、实词意义、虚词用法、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古汉语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达成语文课程的教学目的。我们用文言文来教学,教材是例子。《师说》、《过秦论》等都是经典,学生学了这些文章,能有举一反三的功效。一篇《赤壁赋》可以引起学生大讨论,对“主客对话”可以作不同的解读。“主客对话”是虚拟的,代表了作者思想中两个不同侧面的矛盾斗争;也可以说是实有的,“客”是道士,是杨世昌,说“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自然是最符合他的身份与性格。

(三)积累成语典故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语”;典故是“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成语典故是民族文化的积淀,对成语典故的了解和积累从一个方面反映出学生的文化素养。《礼记》中的“教学相长”、“玉不琢,不成器”;《寡人之于国也》中的“五十步笑百步”;《史记》的“毛遂自荐”、“运筹帷幄”、“青云直上”;《劝学》中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等。对于成语,要理解其意思,学以致用。

在古文中还有许多典故:《察今》中的“循表夜涉”、“刻舟求剑”;《赤壁赋》中的“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陈情表》中的“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促织》中的“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等。对于典故,不但要让学生了解其出处,还要理解其含义,使学生在日常的写作中学会运用典故,提高文采,丰富内涵。

(四)从诵读中感知文言文的魅力

古人在学习方法上早就总结出一条有效的学习途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一种最生动、最鲜活的教学方式。在诵读中可积累语言知识,可培养语感,可陶冶情操。我们经常听到的声音是结结巴巴、破句连连,没有美感的机械性的读书。只要真正走进文本,与人物同呼吸,与经典相融合,我们才会读出个体读到的体悟。读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达到忘我之境界。从根本上激发对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把学习看作是一种乐趣。古文经过教师的讲解启发后,学生理解感染了,就会认为读或背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

让学生在一遍遍的诵读中自然地理解,而不是一股脑儿地将知识塞给学生,这样交给学生的是活的知识,是自己悟到的知识,“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让学生在诵读中加以品味,对古诗文的诵读“意犹未尽”,,产生好感,他们才会愿意接触,包括在课外。读的最高境界是熟读成诵,学生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文,能使文言文的精髓融入学生的血脉中。

(五)学会质疑

《论语》说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对事物要有一种怀疑精神。这样,做学问才能去伪存真,社会才会进步,充满活力。质疑时要有的放矢,广开言路,让学生能大胆地交流。此时,教师扮演好组织,裁判员和学习者的角色。平常老师是讲授者,学生是学习者。老师往往挖空心思设计很多问题来启示学生,以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但效果并不好,学生提问的能力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现在位置换了,是学生提出了五花八门的问题来“考”教师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开发。另外,学生在讨论的时候,老师也以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其中,学生会感到亲切自然。比以前老师站在高高的讲台上“教知识”,,效果要好得多。

许多人学习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都不会怀疑那个白首、醉熏熏的欧阳修与人们喝酒、游山玩水就是与民同乐。简单从欧阳修与民游游山、玩玩水、喝喝酒、摆摆宴得出的主题“与民同乐”,显然是与孟子“与民同乐”的本意是相悖的,是与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背道而行的,也是对作者的一种误解。他为徐州百姓做了许多好事。与滁人游山玩水,是滁民因为“休养生息”而“喜与予游”的内心喜悦,毫无粉饰做作,更没有高高在上的赏赐与矫情,是发自百姓与欧阳修内心的自愿与自觉,体现的是官民之间社会之间的和谐与人性。这才是《醉翁亭记》中欧阳修“与民同乐”的真正意义。所以,通过质疑,培养了学生的怀疑精神,训练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总而言之,文言文教学只能是教学,当文言文教学成了一个人演说时,就会被异化为娱乐和“泛文化”。我们的文言文教学可以多样化,但本质是不变的。文言文教学理应是语文教学中最受追棒的篇章,理应是课堂上的一份精美大餐。

第四篇:新课标背景下对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的思考

新课标背景下对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的思考

广西百色高中 蒙坤

摘要:随着《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的颁布和实施,高中英语语法教学成为广大英语教师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简要介绍内隐认知和外显认知及其相关理论,以及所引发的思考,结合课程改革的实际,探讨在教学中如何合理运用外显认知和内隐认知的理论来指导中学英语语法教学。关键词:内隐认知,外显认知,语法教学

一、引言

作为语言知识重要组成部分的语法理应得到足够的重视。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交际教学思想被我国英语教学界广泛接受,中学英语教科书也随即进行了全面改革,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是由于教师们对交际教学思想的片面理解,近几年来在实施新教材的过程中,许多教师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忽视语法教学的倾向。于是乎凡是进行语法教学的方法都被认为是落伍的、过时的教学方法。为了避免“落后”之嫌疑,教师们人人避免讲语法,致使学生出现了“高原现象”,学生学习达到一定程度后就很难再有进一步的提高,英语学习无法再取得长足的进步。

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重申了语法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新课标》指出,“知识是语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语言技能的重要基础”。高中学生经过小学和初中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对英语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积累了一定的语法素材,具备了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他们对语言知识特别是语法知识有着强烈的要求。诚然,提倡重视语法教学,并不意味着教师要在课堂上抽象地讲解语法,学生死记硬背语法规则。《新课标》提倡高中英语语法要从用的角度出发,强调语法教学不能局限于语法范畴内,必须与逻辑思维、文化意识、篇章语境、题材体裁、词汇等联系起来,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法意识,确保语言使用的准确性。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任务型教学法的实施,如何教授语法成为广大英语教师关心的问题。最近几年,围绕着外显认知和内隐认知以及由这两个理论带来的外显式及内隐式语法教学,各路学者进行了深刻的探讨。本文拟通过对外显认知和内隐认知的介绍,探讨在实施《新课标》过程中进行语法教学的新视角和新理念。

二、外显认知和内隐认知以及相关概念的解释 1.外显知识和内隐知识

提到外显认知和内隐认知就必然涉及到外显知识和内隐知识,R Ellis(2004:229,引自戴炜栋 2006)将外显知识称为“学习者关于某种语言的组成部分及该语言在人类生活中所起作用的意识”。即关于语言结构如词汇、语法、句子结构等方面的知识,传统的语法描述就是外显知识。具体到日常的学习行为中,如学生不仅察觉到某个句子不合乎语法规则,而且还能分析出其错误时使用的就是外显知识。内隐知识是关于语言自动化使用的程序知识(戴炜栋 2006)。内隐知识是默会的知识,比如学习者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在无意识的状态下掌握的知识。同样,具体到日常的学习行为中,如学生意识到某个句子不合乎语法规则,但又无法进行解释时使用的就是内隐知识。应该可以这样说:外显知识确保了语言使用的准确性,有助于学生监控语言输出,促进其对知识的掌握,而内隐知识则保证语言使用的流畅性,有助于学生自发而快速地使用语言,发展其语言技能。McLaughlin认为自发交际能力是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因此如何从课堂外显知识的教学最终到自发交际能力的培养才是语言教学者应该考虑的问题。许多语言专家也指出外显知识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对语言形式的意识,促进外显知识的形成和发展,最终建立内隐知识。这些提法与《新课标》提出的以培养语言技能为核心的理念不谋而合。目前在语言教学界讨论的焦点问题就是外显知识和内隐知识是否可以转化及如何确保两者之间的成功转化。因此教师在实施课程标准的过程中,如何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语言材料让他们在体验和感悟语言(内隐知识)的同时加强语法知识的学习(外显知识),如何帮助学生将语言知识转化成语言技能,最终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确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2.外显认知和内隐认知

内隐认知和外显认知都是人类认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心理学家罗伯(A.S.Reber 引自刘耀中 2000)认为人们认知复杂任务时通常采取两种本质不同的认知模式来进行。一种是人们所熟悉的外显认知模式。凡是需要付出努力,采取一定策略来完成的活动都属于外显认知。这种认知过程的特点是学习者受意识支配,通过有意识的学习来获取知识。另一种是内隐认知模式。在内隐认知中人们并没有意识到他们的学习,学习者置身于鲜活的环境中自然地习得知识。比如儿童在习得母语时,在无意识的状态下掌握了母语的特征和规则。因此区别外显认知和内隐认知的核心就在于学习者在学习时是否有意识的学习。内隐认知不同于外显认知,内隐认知是在偶然的、关键信息不明显的条件下进行的,获得的知识主要是程序性的知识而非描述性的知识。而外显认知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是理性的认知,获得的知识可以用语言加以表述。具体到我们英语语法教学中,内隐认知告诉我们,学生在学习语法时必须置身于有意义的语言环境中去学习和使用语言,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这样的环境,让学生在交际中表达思想,潜意识地习得和发展英语语言技能,无需关注语言规则。而外显认知却主张通过对语法形式的讲授,发展学生对语法知识的归纳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语法意识,构建语法系统。许多学者对于内隐认知和外显认知的优势有着不同的看法。一些学者认为过分地强调内隐认知作用,忽略课堂语法教学容易导致“语言石化”现象,影响语言的准确性。同时,也容易出现“高原反应”,学生学习进步到一定程度后就很难再有提高。尤其是在英语为外语环境的中国,英语信息输入较少的情况下,让学生通过大量地接触语言材料,坐等学生自然习得语法显然是极不现实的。而过分地强调外显认知的作用,过分重视对语法知识的讲授,则不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技能,交际时容易出现过高的语法监控而影响流利程度,再者教学中学生容易出现疲劳感。

三、外显认知与内隐认知对中学英语语法教学的启示 尽管外显认知和内隐认知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作为人类认知系统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有着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但在现实的教学中存在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着重语法规则的讲练,忽视让学生体验和感悟语言。另一个极端是过分强调语言的交际性而放弃语法教学。之所以造成这种局面,主要是教师们误解了语法教学根本原则,过分夸大了内隐认知或外显认知的作用。因此,仅仅依靠外显认知或仅仅依靠内隐认知来进行语法教学都明显存在着不足。最有效的办法是把这两个认知机制结合起来,两者协调合作。近年来,由于研究外显认知和内隐认知而发展起来的以提倡语法讲解为主的外显式语法教学和以提倡以学生感悟语言为主的内隐式语法教学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教师们开始意识到语法教学中外显与内隐相结合的重要性。笔者认为,研究外显认知和内隐认知至少可以给中学英语语法教学提供如下启示:

1、读透《新课标》,认真领会任务型教学法的基本理念。研究证明,以任务为中心的教学法尤其能够促进外语教学。因为它强调语言的输入以任务的方式呈现,鼓励学生从语言输入中领悟和感知相关的语言形式,激活认知过程。此外,学生在课内接触到的真实交际活动十分有限,语言输入不够。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外强调对语言鲜活的体验,有目的、有选择地向学生呈现隐含特定语法项目的语言材料,包括音像材料。学生在学习这些语言材料时调动了其内隐认知的机制,从而自然地认知语言中的语法规则。

2、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尊重学生的认知风格,为学生终生学习奠定扎实的语言基础。中学生特别是高中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英语学习,已经对英语有了一定的了解,思维水平已经接近成年人,已经有了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他们对系统地学习语法知识有着强烈的要求,希望通过语法来规范自己的知识,期待在英语学习上有大的进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利用外显认知的机制,帮助学生打造扎实的语法基础,构建语法意识。确保语言使用的准确,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3、语法教学要融入听、说、读、写等各项语言技能的教学中,既不单纯教语法,也不能把语法和技能培养割裂开来。做到外显式教学与内隐式教学相结合,帮助学生构建语言意识和形成语言技能。研究表明外显认知和内隐认知有相互促进的作用。以外显方式学到的知识将监控语言的实际使用,提醒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注意相关的语言特征和差异,提高学生自主分析语言的能力,大大缩短学生掌握语法的过程。以内隐形式组织的教学活动轻松活泼,学生易于接受,帮助学生保持长久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4、关注学习过程和学生的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积极作用和能动作用。研究证明学生的性格特征、学习风格和学习策略都极大的影响着外显认知和内隐认知的过程和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法教学中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教学活动要围绕着学生的实际展开,鼓励学生通过尝试、自我探究、自我发现和主动实践等方式,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策略和方法。

四、结语

英语语法教学作为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摆在重要的位置上,在实施《新课标》的今天尤其如此。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语法教学应该注重通过外显和内隐的方法,在具体的学习任务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体验语言的学习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法意识和归纳能力,进一步促进综合语言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Celce-Murcia M.1991.Formal pedagogy in second an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J].TESOL Quarterly, 2.McLaughlin, Barry.1987.Theories of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M] Edward Arnold, 3.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陈琳,王蔷,程晓堂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 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4年

5.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 《英语课程标准研修》[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 6.戴炜栋,任庆梅.语法教学新视角:外显意识增强式任务模式[J].《外语界》, 2006第1期

7.刘耀中.内隐学习的理论研究及其对教育的启示[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年第6期

8.张 人.内隐认知及其对英语语法教学的启示 [J] 《外语界》,2004年第4期

9.郝兴跃.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外语语法教学的新趋势[J] 《外语界》,2004年第4期

10.周 遥.英语语法教学新动向[J] 《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6年第9期

第五篇:新课标下文言文教学的拓展论文

众所周知,目前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对文言文畏难的情绪,就语文课堂教学现状而言,文言文教学是素质教育中比较薄弱的环节。这种方式导致教和学脱节,缺少探索与研究,更别说是师生互动了,大多数学生只是为了掌握课本上的知识,或者是与考试内容有关的知识。那么如何来做到既轻松地学习知识,又轻松地应付考试呢?本人觉得最重要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积极拓展课文内容,使文言文教学不至于成为纯粹的古汉语知识教学,借此来达到考试与知识相结合的目的。那么应该怎样去拓展呢?

一、从课文内容向相关内容拓展

高中有些内容是节选的,如果只是围绕节选的部分来讲解,势必会造成断章取义,学生理解起来也是有困难的,对于这样的课文要适当地加以拓展。例如,在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时,事情的起因是“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郑国怎么得罪了晋国,课文没有说明。教师就应该适时地经行拓展,补充介绍晋公子重耳流亡途中与列国的关系,也可以结合“郑伯克段与鄢”的历史故事分析郑庄公的性格。在讲“晋军函陵,秦军氾南”时,可以结合当时的地图来进行介绍。这样的拓展激发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热情,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而这个延伸点在很多在读本和历史地图册中能找到,所以我们在学习中要有效地利用手里的各种资源,这样既扩充了教学容量,又扩大了学生的视野。

二、要对字词句方面进行归纳性拓展

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学习文言文的最直接目的就是要运用教材中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解决课外文言文阅读中的问题,这也是对学生能力的最直接的一种考查方式。基于这一点,学生在学习时要随时对字词句的有关知识加以归纳和拓展。例如,在学习《烛之武退秦师》时,“失其所与,不知”中的“与”字,可以结合《六国论》中的“与嬴而不助五国也”来理解。

此外,如“夫晋,何厌之有”的“厌”,联系成语“贪得无厌”理解就会变得简单。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够给予一定的提示,创造一定的新旧知识联系情境来巩固学生原有的知识,使其在新语境中再现和运用已学得的知识,那么学生的迁移能力就会得到提升,而这种方法也将新旧知识进行了重组,从另一个意义上来说,这就是一种创新。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时,对于一些常见的字词句,要联系以前所学的文章加以梳理、归纳、总结,从而更好的地了解这些字词句的规律,做到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

三、将写发相似的加以比较和拓展

写作手法的由此及彼,不但是对此写作手法的更好掌握,也是理解和区分更多写法的基础,同时更是促进学生学会迁移能力的重要形式,这是文言文学习的基本功。这种拓展,可以使学生易于从文章内容中抬起头,把目光投向更理性也更为实用的空间,真正做到学为所用,也有利于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当然,这种拓展可以是同一作者不同题材作品的比较,也可以是不同作者类似题材的比较。而且作为比较的选段,也可能不止两篇。例如,苏轼的《赤壁赋》《后赤壁赋》之间的比较,以及与《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比较,通过这些比较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也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对解答诗歌鉴赏和现代文归纳类的题型都有很大的帮助,可谓是一箭双雕。

四、以文化知为基点进行拓展

如在《鸿门宴》时,问学生记不记得鸿门宴上主人和客人是怎么坐的,学生找出了“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几句话,然后就问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坐,学生回答说是因为他们身份不同,然后我趁机讲到古代方位尊卑的观念,然后要求学生去读《郦食其说沛公》一文,让他们找出来里面沛公是怎么坐的,郦食其又是怎么拜的,说说里面的学问,学生非常有兴趣的去找了。

一名负责任的语文教师,教给学生的应该不只是一些知识,而更应该是一种文言文学习的能力。文言文学习不可能越俎代庖,所以我们能做的就是为学生们搭建一个好的的舞台,它是个极具个性化的工程,作为学习的的主人——莘莘学子,只有抓住有形和无形的,有限和无限的,外在和内在的资源,才能在学习中收获更多的更有用的东西,而在学习文言文时,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师能成为他们时空拓展的滑剂,时时给予他们排解和指引,那么我们的文言文教学将会变得更加有效和生动。

下载立足新教材彰显古典作品的人文情怀——关于新课标下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立足新教材彰显古典作品的人文情怀——关于新课标下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新课标下的高中英语词汇教学

    浅谈新课标下的高中英语词汇教学 河北省平乡县第一中学王淼 众所周知,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是语言的三大要素(语音、词汇、语法)之一,犹如大厦之砖瓦,铺路之基石。英国语言学家......

    新课标下的高中体育教学

    新课标下的高中体育教学 摘要:随着新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体育教学中很多旧观念制约着当前学校体育的发展,与新大纲不相适应。要想使学校体育向纵深发展,符合新大纲的要求,就必须转......

    新课标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浅议

    新课标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浅议 当前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着下面的问题:第一、 教学理念偏离了新课标的思想内涵。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课程重在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养......

    新课标下的高中英语听力教学

    2011年河北省省级高中英语骨干教师培训论文 新课标下的高中英语听力教学 王学 河北省保定市高碑店一中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以义务教育一至五级的目标为基础,共有四个......

    新课标下的高中英语语法教学

    新课标下的高中英语语法教学 摘 要:中学英语要不要教语法,应当如何教语法,一直是外语界争论的焦点。新课程改革后,很多初中及高中的英语教学有淡化语法教学的现象。《高中英语课......

    新课标下的作文教学的思考

    新课标下作文教学的思考 新疆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第二十二小学 李金慧(节选) 《语文标准》关于写作的基本理念是:“写作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

    关于新课标下诗歌教学的几点思考

    ◎郑新丽 诗歌是一种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对学生了解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纵......

    新课标下文言文教学的三大要求和四点思考重点

    新课标下文言文教学的三大要求和四点思考 一、新课标下文言文教学的三大要求 新编高中语文试用教材,在总共140篇课文中让文言文占据了40%的分量,其对文言文的重视是空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