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江苏省中小学美术教学设计竞赛获奖作品《石头中的生

时间:2019-05-13 01:21: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09年江苏省中小学美术教学设计竞赛获奖作品《石头中的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09年江苏省中小学美术教学设计竞赛获奖作品《石头中的生》。

第一篇:2009年江苏省中小学美术教学设计竞赛获奖作品《石头中的生

2009年江苏省中小学美术教学设计竞赛获奖作品《石头中的生命》

(小学组)

石 头 中 的 生 命

苏少版小学美术第八册第16课 江苏省扬中市实验小学 朱敏

你或许参观过展览会或博物馆里的珍贵奇石,一定会为那些奇石独特的形态、色泽、质地、纹理而拍案叫绝,慨叹大自然的神奇;你或许在陵园、古建筑等名胜古迹处欣赏过令人震撼的古代石雕,惊叹古人高超的技艺,奇石和石雕它们都是我国灿烂石文化的一部分。我在备苏少版小学美术第8册第16课《石头中的生命》一课时,深深被我国古代石雕的雄浑之美所感动。这么巨大,这么永恒,这石头里的生命,充满威武、充满力量,充满一个民族的想象。我想:在让学生欣赏古代石雕艺术的同时,能否让学生动动手呢?让四年级学生在课堂上练习石刻,不现实,条件也不具备。而在公路旁、小溪边、沙滩上……随处可见到的是一些形状各异、色彩不

一、材质不同的小石头,这些普普通通的石头散落在自然界各处,并不显眼,也没有多大的用途,何不把生活中的这些石头作为课程资源,让学生手脑并用,利用石头联想创作呢?学生还从未在石头上画过画呢,也许会别有一番情趣在课堂。于是,我拓展了教材,在四年级尝试上了一节美术课《有趣的石头动物》,果不出所料,在孩子们的眼里,所有的石头都是有生命的,让我们一起走进课堂,感受童心、享受童趣。

教材分析:

本课体现了美术课浓郁的人文精神,通过大量的石雕图片欣赏,让学生了解石刻在内容、形式上的特色,感受我国石雕艺术的博大精深。石雕亦称石刻。最初,是为了生存的需要而打制石器,进而运用审美观,在石刻上雕刻文饰,使之成为既实用又美观的实用工艺品,这就是早期石雕的产生过程。中国的石艺起源很早,从巍巍壮观的万里长城到敦煌石窟,从富丽的十三陵,到南京的明孝陵,从皇宫庙宇雕刻到民间石艺,从避灾镇邪的麒麟、石狮、神兽等,到威风凛凛的武将及碑刻……中国的石文化丰富多彩,在宗教、建筑、园林、陵园等方面独树一帜。引导学生理解并运用视觉语言,共同介入信息的交流,共享人类文化的资源,积极参与文化的传承,加强学生对本民族多元文化价值的认识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奇石图片的欣赏,引导学生感受奇石的美,了解赏石文化,同时培养学生丰富的联想能力。本课着重根据石头的形状、纹理、色彩等特征,制作一个有趣的石头动物造型,在玩耍中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我国石文化了解不是太多和太深入,本课通过大量的石雕图片欣赏,让学生感受石雕艺术的雄劲、简练、精美、圆润的不同风格的美,感受蕴涵于石雕艺术中的中华民族进取、顽强的精神,提高人文素养。让学生在石头上雕刻,条件不具备,我调整了教材,让学生到生活中收集石头,根据石头的形状、纹理、色彩等特征,制作一个有趣的石头动物造型,儿童天生好奇,富于想象,也未使用石头做材料过,对石头特别感兴趣,小动物又是孩子们的最爱,课堂上他们很激动,充满新奇感。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对古代石雕艺术和奇石图片的欣赏,引导学生感受石文化,学习石头造型的制作方法。操作目标:根据石头的形状、花纹和颜色,运用颜料、油画棒等材料进行简单的动物造型创作。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教学重点:石头动物造型的制作方法。

教学难点:富有创意和美感的石头动物造型设计。

教具准备:课件、石头作品范作、石头、水粉、油画棒、海绵胶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几件很特殊的美术作品,想看看吗?” 欣赏老师制作的石头动物作品。

(1)孔雀(2)猫头鹰(3)小猪(4)毛毛虫(5)白鹅(6)鳄鱼

2、带着问题,分小组近距离观察、触摸老师制作的石头动物作品。问题:(1)这些作品特殊在什么地方?给你什么感觉?(2)老师制作的都是什么呢? 揭示课题: 有趣的石头动物

设计意图:欣赏、观察、触摸教师制作的石头动物作品导入新课:一是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亲其师,信其道”。二是引导学生感受、体验石头作品的特殊之处——有凹凸感,具有立体效果,激发学生的新奇感,丰富了学生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三是开门见山,让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

二、新授课:

1、师:“今天神笔马良来到了我们课堂,他给同学们带来了一招点石术,能把石头变成小动物。”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石头、神笔和马良形象。

设计意图:神笔马良是儿童喜爱的神话形象,这一教学环节设计使课堂教学具有情趣性,也是有机贯穿教学的一条线。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应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

2、师:“点石术在哪儿呢?就藏在这些石头作品里。小组讨论:怎样做才能让石头变成小动物呢?” 汇报讨论结果。

3、教师在黑板上画的石头中板书:看、想、拼、贴、画。设计意图:通过分组观察、讨论,总结了石头变成小动物的五步制作方法——看、想、拼、贴、画,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讲解示范制作方法:(1)看石头联想

教师在视频展示台上出示一块规则和不规则的石头,引导学生根据石头的形状、花纹、色彩产生联想,师:“可以把石头作为小动物的头部或身体的主要部分,这些石头可以变成哪些小动物呢?”

教师再出示几块石头的组合,师:“把形状、大小不同的几块石头组合在一起,将会产生出新的动物形象。”教师示范拼摆一组石头,然后找2——3名学生到视频展示台上组合练习演示。

设计意图:由一块规则的石头到不规则的石头,再到几块石头的组合,通过观察、联想、操作,逐渐引导学生学会根据石头的形状、花纹、色彩产生联想。这一步非常重要,着重是启迪学生想象,发展他们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也遵循了教学的循序渐进原则,突破了教学重点。

(2)拼石头

学生操作练习:观察自己带来的石头,拼摆石头。

选大一点、平整一点的石头观察,可以由一块石头联想,也可以把几块石头组合在一起,放在彩色底版上摆一摆,联想一下,你的石头能变成什么小动物呢?巧妙利用石头的原有形状、花纹和颜色,可以变换方向试试看。

(3)说一说你拼的是什么小动物?

设计意图:采用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学生观察、联想、拼摆自己带来的石头,教师适时给予启发、指导,完成制作的前三步看、想、拼石头,进行第一次作业练习。分步完成课堂作业好处有:(1)作业目标明确,学生学习很轻松。(2)有利于教师个别指导,在石头未固定前进行拼石头作业练习的指导检查,对于不理想的作业,便于教师给予纠正。

(4)贴石头

把双面胶贴到石头的底部,固定在彩色纸板上即可。如果根据一块石头联想的也可以不粘,如果是几块石头组合的,先粘大石头,再粘小石头。

(5)画石头:

用水粉颜料或油画棒在石头上画出小动物的主要特征。用油画棒涂色,注意用力且均匀。

教师示范用水粉颜料画石头。特别强调笔中水要挤干,颜料要厚。在制作的时候,动物细小的部分可以用彩纸来做。

设计意图:学生平时使用水粉颜料较少,水分把握不好,教师的示范,增强了直观效果,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

5、欣赏学生制作的优秀石头作品。

三、布置作业:

师:“下面同学们继续完成作业——贴石头和画石头,把石头变成可爱的小动物。今天神笔马良要把他的神笔奖励给大胆想象、勇于创造的小朋友”。

设计意图:以马良的神笔做奖品,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课始遥相呼应,使教学具有完整性。

四、展评作品: 师:“同学们,你们像马良一样聪明,把普普通通的石头变成了活灵活现的小动物,你们真了不起!” 从作品的造型、色彩、创意几个方面进行评价。你最欣赏哪一件石头动物作品?为什么?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

教师把神笔奖励给作品有创意的同学。

五、拓展:

1、欣赏古代石雕图片

一件件造型粗犷的古代石雕作品经历数年风雨的洗礼,今天仍屹立在世人的面前,这些富于“生命力的石头”它雄浑、古朴,充满了威武,充满了向上的力量,充满一个民族的想象。

2、欣赏奇石图片

大自然中有很多奇石,千姿百态,令人遐想万千,赏心悦目。奇石又称观赏石,赏石可以从石头的质、形、色、纹、势等方面去感受奇石之美。

奇石是大自然的杰作。古人云:“山无石不奇,水无石不清,园无石不秀,室无石不雅。赏石清心,赏石陶情。”

“一块佳石,是一首无言的诗,不朽的画。”

设计意图:通过古代石雕的欣赏,让学生感受石雕艺术的雄健之美,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欣赏奇石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奇石的美,了解赏石文化,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术学习应当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美术教学要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增加文化含量,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涵养人文精神。”

六、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对石头一定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在周末或假期里,可以和父母亲一起到大自然中找一找造型独特的石头,回来进行联想创作,相信会有更多的精彩等着你们。

反思与分析:

1、优化教学——催生创造之芽

学生上完课后特别开心,他们制作的石头动物真是多姿多彩,可见,一个新颖的教学内容会令学生耳目一新、怦然心动,从而点燃创新的火花。教学是一个永恒的动态范畴,教学的生命力在于创造。要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教师首先要具有创新精神。教学的创新首先从优化教材开始,教材是给教师提供的教学范例,并非按部就班,一成不变,特别是美术新课程给教师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舞台,教材弹性很大。美术教师可根据教材、学情、自身专业水平,融合本地资源对教材作适当调整,可以增、删、合并、拓展教材。《石头中的生命》一课,让学生在石头上雕刻不太现实,由此把教材调整为用石头塑造小动物形象,学生从来未使用石头做材料,小动物又是孩子们的最爱,教学让学生充满新奇感。在拓展部分让学生欣赏我国古代石雕和奇石图片,感受我国石文化的灿烂,涵养人文精神。其次,教学的创新还要优化教学过程,美术教学过程的设计要目标明确、板块清晰、手段恰当、训练扎实、示范精到,教学要具有情趣性和有效性。本课教学过程设计了主辅两条线,主线是按照摸石头——看石头——想石头——拼石头——贴石头——画石头——赏石头贯穿教学,辅线是马良的“点石术”即制作石头动物的方法—— 马良的“神笔”奖品,使教学具有情趣性。新奇、激动、喜爱与全神贯注使小脑袋里的石头动物形象似泉水般汩汩地向外流淌。优化课堂教学是催生创造之芽生长的“沃土”。

2、关爱引导——滋润创造之花

斯霞老师说得好:“我所有成功的秘诀是童心和爱心”。学生在美术习作练习的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问题和困难,教师的作用就是服务,给学生提供帮助和引导,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本课学生在作业过程易遇到的问题:(1)学生带的石头粗糙且没有特点(2)学生用水粉颜料在石头上涂色的时候,水太多,颜色稀薄,影响色彩整体效果(3)学生用油画棒涂色的时候,用力不够,色彩覆盖不住石头(4)未能因材施艺,发挥石头原有的形状、纹理、色彩的优势,看上去花了许多工夫,但破坏了石头天然的纹理色彩之美,不够“巧”。这些问题给他们的创作带来了困境,教师的适时关爱与引导,可以帮助他们扫除学习上的障碍,增强了自信心,走出了困境,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们的对象是儿童,他们有着和成人不一样的思维观念,儿童的创造不仅要发现,更要引领和因势利导,恰到好处的鼓励与点拨就会成为滋润创造之花盛开的“春雨”,我相信,如果我们给予孩子们一抹阳光,他们捧给我们的将是整个春天。

3、张扬个性——孕育创造之果

创新是艺术教育的灵魂。但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是以保护和发展学生个性为前提的,美术是最尊重人的个性的课程之一,没有个性的存在,没有个性表现的自由,就不会有创造力。爱因斯坦说:“全体人民的完全一致,即使可以做到,也是不值得向往的”。

一花一世界,一草一乾坤。在学校教育中,每个学生都是作为独一无二的生命个体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尤其是美术学习是一个动态的、充满灵性与个性的活动,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对美术学习内容和方式的选择,美术作品的表现必然受到学生个性的影响。本课着重引导学生巧妙利用石头的形状、色彩、纹理创造出新颖的石头动物形象,鼓励学生在动物造型上进行创新,包括动物的形状及表现方法的创新,发挥自己的个性表现。瞧!同学们笔下的石头动物多么生动富有情趣呀!施然同学用深色鹅卵石做的小老鼠,厚重且衬托出小老鼠的狡黠,鲜艳的色彩使作品具有装饰趣味;杨郎鹏运用石头表面粗糙的纹理表现天鹅身上的羽毛,黑白两色对比强烈、简洁概括;王心怡的小熊、李鸣的小兔和张雷的小狗,都是巧妙运用石头的形状,借助石头的自然肌理,没有使用多少笔墨而自然天成……石头鱼更是各具特色,有的鱼形状奇特,有的鱼以色彩见长,有的鱼花纹表现丰富,有的鱼以花纹简约概括而别具一格,丰富多彩的石头动物都是孩子们的独创和唯一,真是童趣天成。因此,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欣赏、鼓励有个性的作品。张扬个性是孕育创造之果成熟的灿烂“阳光”。

多姿多彩的石头动物浸蕴着童真、童趣和孩子们创造的灵感,他们把原本无生命的石头赋予了生命的灵性,他们创造了石头的生命,我为孩子们喝彩!

教学提示:

1、学生收集石头时,注意石头形状、大小的不同,选择平整一点和有特征的石头。

2、学生做作业时有可能没能很好利用石头的形状、纹理、质感等特征,甚至破坏了石头的天然美感,但学生自己没有意识到。教师辅导时要引导学生巧妙利用石头的形、色、纹理产生联想,造型过程中尽量多地保留石头的自然本色。

3、动物身体的主要部分要选择大一点的石头。

4、可选用较厚的彩色卡纸做底板,把石头放在彩色卡纸上拼,然后用薄的双面胶粘贴即可,大的石头可用厚的海面胶粘贴比较牢固。

5、用水粉颜料在石头上涂色,注意颜色要厚,水分要少。用油画棒涂色要用力,并且用力要均匀。附:学生制作的石头动物作品图片

第二篇:2009年江苏省中小学美术教学设计竞赛获奖作品会说话

2009年江苏省中小学美术教学设计竞赛获奖作品《会说话的手》(小

学组)

《会说话的手》教学设计

教 者:马田 性 别: 女

位:南京市致远外国语小学 职 称:小学一级 教 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教材第六册第14课 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少版小学美术第六册第14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的学习内容。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手形的观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引起对生活中相似事物的联想,通过手形作品的欣赏,理解作业要求和表现形式,让学生探索手形画的装饰美,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相互启发,创造性地运用材料表现自己的所想,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合作能力。

人类的双手不仅能干活,还能传递信息,表达感情,会说话。如果对手形展开丰富联想,更能通过各种方法和材料的装饰美化,巧妙设计出会说话的、有趣的手形创意画。本课主要引导学生通过欣赏、感知、观察、思考、游戏等方式,学习从不同角度对手形进行联想。通过写生、联想、添画,利用各种材料大胆想象,开展手形创意实践活动。

设计思路:

本课分2课时教学,第一课时写生手和手形联想画,第二课时手形彩绘。本节课是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以活动方式为主,在活动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引导和组织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发现,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培养创造能力。

本课通过猜谜、欣赏、合作、启发、游戏等形式,层层推进,降低了学习难度,使其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和趣味性,使学生乐于参与,乐于探究,从而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大胆联想,愉快表演,展示自我,使他们在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为小学三年级学生,他们对不同的材料和工具的使用已有一定的掌握,会用简单的线条和色块来表现他们的所见、所想。孩子接受信息的途径很广,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联想奇特,对世界充满着好奇和新鲜感,往往喜欢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由的表现画面,可以打破常规,创造出符合自我个性的作品。本课正为学生创设了展示个性、奇思妙想的舞台,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引导正确的想象创作画方法,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的想法,符合学生发展的特点。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认识了解手的结构,感知手形的变化与组合,能够大胆对手形进行联想,让手会说话。

二、能力目标:用多种形式和材料,从不同角度对手形进行联想,表现会说话的手。

三、情意目标: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感知、观察、思考及探索能力,激发学生对造型表现、欣赏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生活,表现生活,装饰美化生活的情感、态度及合作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观察感知不同姿态角度的手形,用综合材料表现会说话的手。教学难点:怎样使普通的手变得有趣、新颖。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范画、勾线笔、纸、彩笔。学生准备:勾线笔、纸、彩笔。教学过程设计:

一、“猜猜谜语” ——趣味导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同学们: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个谜语要考考大家,敢试试吗?

“不长叶子不开花,两棵小树十个杈,能写会算画图画,光会干活不说话。” 猜猜是什么呀?揭示课题关键词“手”

【设计意图:三年级的学生想象力非常丰富,教学中各种富于趣味的活动都会让他们兴奋不已。巧妙设计导入方式,可以在刚上课的几分钟里吸引住孩子们的注意力,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自然地导入课题。】

师生观察手,说说手上有什么呀?通过观察对比,找找手的不同。借助现代教学媒体,展示不同年龄、职业手的图片。

“同学们,你们仔细观察过手吗?仅仅看手,你能猜出它的主人是谁吗?”“同学们真了不起,能从手的大小、形状、纹理猜测出手主人的大致情况。说明手是人的第二张脸,它不但能传递信息,表达感情,还会说话。”补充完整课题《会说话的手》

【设计意图:从手部特写到完整图片揭示,前后对比,增强了直观性和趣味性,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手势模仿” ——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我们的手很灵活,能做出各种手势。1.教师出示手势图片,师生一起来模仿 其实在生活中我们常用到手势说话,小组同学之间用小手说说话。手很灵活,能做出各种手势。”教师出示手势图片,师生一起来模仿。

2.小组合作,组合手形模仿

【设计意图:有的手势学生可以独立完成,有的手形学生要小组配合完成。小组合作学习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上,每个学生都真正动了起来,课堂上处处闪现着他们思维的火花。】

三、“画画小手”—— 初步尝试,掌握手部的结构特点:

教师第一次示范,总结手部结构特点,学生初次尝试用单线条在短时间内画出手势的轮廓线,并掌握一定的透视结构关系。

第一次作业要求:伸出你的左手,做出一种手势,用单线条把它画下来,注意抓住手的结构特征和细节。

【设计意图: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浅入深,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学生通过初次绘画尝试,掌握手的基本结构,为下一步联想打好基础。】

四、“手影游戏”——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师:手不仅会说话,还会表演呢,你们想看看吗?

欣赏手影片段,了解并模仿手影艺术。(手影是传统的表演艺术,表演者做出不同的手势在光线的辅助下变成了栩栩如生的动物或人物,令人惊叹不已。)

【设计意图:手影表演一下子把学生的情绪给调动了起来,溶入了教师制造的情境之中,为之后的手形联想做好铺垫。注重发掘课堂的不同呈现形式,寻找刺激的新异与变化,在教学过程中创造引人入胜的情景。】

五、“手形联想” ——自主探究,关注学生的创造过程:

手的造型,千变万化,通过手形进行大胆联想,变成许多生动的新形象。欣赏创意手形画。(课件展示)

1.教师示范,摆出有趣的手形让学生进行联想,“像孔雀、像大树……”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添画,并概括联想方法:

(替换法:直接将手的形状替换成新的形象;添加法:在手形的外部和内部都可进行添加,变成新的形象。)

【设计意图:真实世界的亲身体验和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的获得,使孩子们放飞了想象的翅膀,奇思妙想,层出不穷,在教师的导控下,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开展了一系列的自主探究学习活动,学生的发散思维被激活了,创新的火花不断燃放。在他们使出浑身解数的同时,也深刻地体会到了创造的快乐。】

2.欣赏学生手形联想作品

欣赏同龄人笔下手形联想作品。(手形小狗、手形房子、手形青菜……)孩子们看着一个个生动的形象,个个都都跃跃欲试,迫不及待的也想来画了。

3.作业要求:(1)摆出有趣的手形(2)用勾线笔描下手形

(3)根据手形特点进行想象添画,画出有创意的手型联想画。

同学们, 刚才看了这么多作品,你们一定已经迫不及待想画了吧!好的,赶紧插上想象的翅膀,让我们的小手说话吧!看谁想得妙,添得巧。

学生第二次练习,教师巡回指导。(播放轻音乐)

【设计意图:教师示范是美术学科回归本位的特点之一,这里变教师单边示范为师生互动示范,教师仅画出大致手形,细节部分让学生想象表现。欣赏范作,采用学生作品,让学生感到亲近自然,无距离感,觉得这样的作品我也能画,增强学生信心,激发其创作热情。教师指导过程中,在技能创作领域给予更多的关注,及时发现学生作业中的闪光点,进行展示鼓励,引导学生更好的发挥,对问题及时纠正。整个过程是艺术与情感的交融、艺术与生活的链接,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掌握了“双基”,奇思妙想,层出不穷,在教师的导控下,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发散思维被激活了,创新的火花不断燃放。】

六、“手画展示” ——体验成功,促进学生的多元评价: 完成作业后及时进行课堂小结,请学生上台展示作品并作介绍。1.谁来夸夸自己的画?(自评)

2.你最喜欢谁的作品?说说为什么。(互评)

3.教师小结性评价:展示评议一些有代表性的学生作品。(师评)

【设计意图:作业展评时,为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把问的权利和评的权利都交给学生,鼓励他们大胆自由的表述自己的创作意图和对别人作品的看法,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一幅小小的作品,就是一颗小小心灵对世界的探索,其想象之奇特,构思之大胆,手法之自由,不受任何约束,这正是儿童作品最动人、最精彩的价值。】

七、“表演手语”—— 拓展延伸,升华学生的情感体验

今天我们借助画笔和想象让我们的手说了话,同学们真棒!我们会用手说话,聋哑朋友们更会用手语说话、表达感情,老师今天带了一段手语歌《感恩的心》,同学们敢不敢一起来学一学、演一演呢?

学生模仿表演手语《感恩的心》

总结:我们都有一双灵巧的手,相信大家今后只要动手动脑,我们的生活会更美好!下面请伸出你的小手和老师说再见吧?(师生挥手再见)

【设计意图:延伸课堂知识,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其关注生活,升华学生的情感体验,鼓励学生关爱残疾人,传递爱心。】

教学反思:

整节课师生配合默契,课堂氛围轻松,教学任务完成得也比较顺利。每个同学都能积极主动的动手、动脑,创造出了令自己满意的作品。

所谓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在好奇心驱使下的、以问题为导向的、学生有高度智力投入且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与接受相比,探究式学习改变了过去过于依赖教师、服从教师的倾向。在美术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合理创设情境,提供学习、实践的机会,使美术教学有一个民主、宽松、和谐、愉悦、包容的氛围。在整个学习探究过程中,多欣赏、多提问、多交流,让学生在富有情趣、表现活动自由的美术教学过程中,逐步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学习能力,培养良好的个性和创新精神。

本节课学生从观察到表现,从现实到想象,从造型到联想,层层递进地描绘会说话的手。从手的结构图到手形的联想,训练学生思维的连贯性、变通性和发散性,从而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挖掘创造潜能,使学生在动脑、动手的过程中充分享受成功的快乐。

课堂是教师生命力的所在地,是学生智慧的发源地。在传授美术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让学生学会学习。这些都将深深地铭刻在他们的头脑中,成为他们人生的宝贵财富,使他们终生受益。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远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动着进步。想象才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由此可见,孩子想象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孩子的想象空间也是无穷大的。给孩子一个环境,让他们的小手乘着想象的翅膀快乐飞翔吧!

第三篇:2009年江苏省中小学美术教学设计竞赛获奖作品《这是我呀

2009年江苏省中小学美术教学设计竞赛获奖作品《这是我呀(一)》(小学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美术第二册第九课《这是我呀(一)》教学设计

江苏省姜堰市实验小学 闻瑾 课 题:这是我呀

(一)学习领域:综合·探索 课 时:40′×1

教材分析:

美源于生活,更要融入生活和表现生活。生活中,儿童同样是美的创造者。随着时代的发展,儿童心理特征也发生着变化,这就需要教师巧妙运用多种不同的方法激发儿童的兴趣、增强儿童的自信心,深入浅出地让儿童寻找美、接触美、感受美、表现美,从而达到创造美的目的。

本课以学生观察自己、塑造自己为中心,所涉及的学习领域极其广泛,教学的系统性、层次性较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素质的培养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值得深入研究和精心施教。本课与学生身心特点相融,与美术语言相通,凸现课标精神,综合性、整体性、系统性较强;与儿童的生活紧密联系,以人为本,以我为美,生活的我就是美的塑造者;与自然存在着共舞、共生、协调等关系;与儿童的精神世界存在着认识自己、塑造自己、发展自己的关系,对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具有积极的作用。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观察自己、发现自己,进而实现美化自己的目的。操作目标:抓住人物特点,运用知识和方法,以及美术语言来表现自己。

情感目标:通过观察自己、表现自己提高自信心,实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趣的目的。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观察自己、发现自己,能够运用美术语言表现自我形象,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的目的。

教学难点:

学会巧妙抓住自己的特征,尝试用多种绘画方法进行表现。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将所教班级学生照片输入电脑),示范作画的工具,视频展示台,画有不同脸形的五官图片等。

学生准备:镜子、绘画工具等。教学过程:

一、激趣、初步感受:

“找朋友”动画视频)

1.师生拍手唱歌跳舞,找到各自的好朋友后分组而坐。2.引导学生初步感受: 师: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在这熟悉的旋律中,小朋友们都找到了自己的好朋友。现在,还有一位大朋友想与大家交朋友,你们想知道她是谁么?

(学生回答:想)师:好,我们来看看是谁?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课件播放:人物肖像画数张,其中含有一张老师的自画像)(见图1-图5)师:咦,这么多人当中究竟是哪一位想与大家交朋友呢?大家猜猜看!(学生回答:第二幅)师:第二幅是谁呀?(学生回答:闻老师)

师:原来是我呀!老师想成为大家的好朋友,小朋友们,你们愿意么?

[设计意图——创设“找朋友”情境,初步感受,抓住特点表现人物的手法,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究兴趣,让学生快乐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明白本次学习的目的,形成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

二、观察、分析特点:

1.初步了解只有抓住人物特点才能很好表现

师质疑:小朋友们,老师特别想知道,你们是如何从这么多张画中一下子就能认出这张是老师的呢?(学生各抒己见)

师总结:因为这张画将老师的外貌特征表现出来了,所以大家能一下就认出。[设计意图——一个悬念直接把学生带进自主学习的情感世界中。从初步感受逐步引导深入,学生自主探索,参与知识的归纳、梳理,了解了肖像画的特点,打开了思路,为后面的活动奠定基础。]

2.观察自己的特点并小组讨论 A、讨论:

师:每个人的长相都不一样,各有各的特征。我们班的小朋友也拥有各自独特的面孔,你们自己的相貌各有什么特点呢?跟你们组里的小朋友相互交流一下吧。

(小组交流、合作探究)B、观察:

要仔细观察,看看自己的正面、侧面,分别是什么样,有什么特点。

(学生照镜子仔细观察)

[设计意图——自主、合作探究阶段,学生观察各自的相貌特征,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拓展想象的思维,为学生的相互交流创造条件。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启发,体会团队合作的乐趣,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学习分析如何抓住人物的特点

师:小朋友观察得真仔细,现在我们来做一个“这是我呀”的抽奖游戏!“中奖”的小朋友要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外貌特点。

(课件播放:大屏幕滚动显示全班每位同学的照片)

师:大屏幕滚动起来,这里有我们班所有小朋友的照片,究竟谁会“中奖”呢?开始——停!学生介绍,老师适时提示:你是胖是瘦,你的脸型、鼻子、眼睛……怎样?你还知道有哪些脸型?

(同时老师展示不同脸型、五官的图片)

(每位学生介绍之后,表达好的予以掌声;不足的,其他同学予以补充)

[设计意图——游戏是课堂气氛的调节剂,更是对前一段活动的展示、概括。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够更准确地知道自己的外貌特征,从而巧妙掌握人物特点。以探究性学习为主的教学活动能够解决好本课的教学重点。]

三、了解,观看示范

1.老师示范勾画一位学生的模样

(在最后一位“中奖”同学介绍的同时,老师迅速示范给他画张肖像。)2.学生尝试表现外形并评价(视频展示台:展示老师的示范作品)师:小朋友们,老师画得像么?为什么?只要抓住人物的特征就能画得很像!

图6 图7 图8 [设计意图——教师适时简单示范,既给了学生方法的引导,又留有无限想象空间。这个环节注重了学生的感悟, 能够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欣赏、尝试创作:

.欣赏大师作品、评价

师:有不少画家为许多名人画了像,你们看!(见图6-图8)(课件播放:名人画像)

图9 图10

图11 欣赏画像逐步引导评价:这些作品你喜欢么?为什么喜欢呢?你们最喜欢哪一张?为什么呢?

2.欣赏学生作品,交流表现方法

师:老师还带来了一些小朋友的作品,大家看:(课件播放:学生作品)(见图9-图16)

图12 图13 图14 图15 师置疑:小朋友们,这些作品是用什么材料画的?画得好吗?哪些地方值得你学习?(分析形象和绘画方法)

师:你喜欢用什么材料来画自己呢?(学生交流)

图16

——从大师作品到学生作品,大量图片都传递着情感,引导着学生从多角度欣赏、评价自己喜欢的作品,从而培养了学生丰富想象力、挖掘了创造潜能,享受了快乐。本课的教学难点也巧妙地得到了解决。]

五、设计、装扮自己

1.动手,选择喜欢材料表现自己

图17

图18

师:接下来,小朋友们选择自己的喜欢材料来画一画自己吧!(学生选择喜欢的材料来画自己)

(课件播放:配有动画的欢快音乐伴奏)2.畅想,讨论如何装扮自己(绘画到一半时,老师提示讲解)

师:小朋友们,老师今天还带来了另外两张自画像,你们看!(见图17-图18)(课件播放:老师不同发型的两张肖像)

师提问:老师的这张自画像跟刚才那张有什么区别么?(学生交流)

师:老师为自己设计了新发型、新衣服!那是不是更漂亮了呢?小朋友们也可以为自己设计一个新形象,你们会如何设计呢?小组交流一下吧!(组内交流,合作探究)

师总结:我们可以把自己装扮成奥特曼、芭比娃娃……,但不管怎么变,脸蛋可不要变,不然,人家会认不出你哦!(学生设计,老师巡回指导)(课件播放:配有动画的欢快音乐伴奏)[设计意图——通过比较自主探索,引发学生畅想,将本课推向高潮。想象来源生活,着力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细心地寻找,找出是创作的源泉,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六、展示、评价游戏 1.自评,介绍自己的作品

师:哪位小朋友来介绍一下自己的作品?谈谈你的想法!你觉得自己的作品好吗?好在哪里?还准备修改么?(学生活动)2.选择典型作品,师生共评

师:小朋友们,你们能猜出老师手中的这幅作品是我们班哪位小朋友么?他画得好吗?好在哪里?看一看有没有需要修改的地方?你们能帮他找一找么?(学生活动)3.全班活动,将完成的作品放在各自胸前

“找朋友”的音乐声,对着小朋友胸前的画再来找找自己的朋友。看看你还能不能找到!

[ 设计意图——自评和互评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的表述能力。多元的评价,使学生体验到成功喜悦。游戏活动的设计则是对整节课学习的总体汇报。以“找朋友”开始,同样又以“找朋友”结束,前后呼应,有始有终。]

七、拓展、多种技法

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给自己画像了,开心么?那么除了画自己,我们还可以选择什么样的方法来表现自己呢?(学生讨论)

师总结的同时并课件展示:我们可以用纸撕贴,可以用小刀刻画,可以用布、蛋壳、毛线拼贴,还可以用橡皮泥、黏土捏制,方法太多了。我们准备好材料,下节课我们来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表现自己吧!(见图19-图23)

图 19 图 20 图21

图 22 图 23 [ 设计意图——提问、展示是对下节课的延伸,为学生提供更大的创作空间。] 教学反思:

当新课程标准走进校园,走进课堂,我们的美术课也在推陈出新,日新月异。目前的小学美术课程日趋走向综合,不仅音乐与美术学科开始相互渗透,融合,舞蹈、影视、历史等也走进美术课中。学生通过体验视觉、听觉、动觉等活动带来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审美情趣,了解多元文化,并运用多种材料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创造新作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使其在愉快学习、合作学习、创造学习、探究学习、综合学习中发展美术实践能力。.本着这样的教育理念,在设计这节课时,我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努力体现综合性教学探究式学习的原则,以美术为主,把语言、音乐等学科整合在一起,集知识性、实践性、趣味性、创造性于一体,使教学空间更灵活,更广阔,学习空间更自由、更开放。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建构信息,交流情感,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

《这是我呀》的设计思路是围绕“我”这个主题展开,由观察“我”—交流“我”—表现“我”—创造“我”—评价“我”等若干内容组成,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式的活动中,了解自我外貌特征,从而达到认识自我的目的。然后在创作过程中,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达到发展自我的目的,同时在活动中学会交往,学会合作,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

课后,当学生兴奋地舞动着自己手中的画,一件件充满童稚的艺术品展现在我面前时,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我在思考:是什么点燃了他们创作的火花?是什么让他们在美术课中如此激情?又是什么让他们的作品如此生动活泼?…… ,我发现是多种艺术信息的融合培养了他们综合的艺术能力。这节美术课并不是单纯的学习美术造型技能,还承载着音乐等诸多的教学信息。这些信息不是形式上的整合,也不是杂乱的堆砌,而是在表现美术课特性的过程中,通过表现“我”这一载体自然巧妙地融为一体。我的教学除了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以外,还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思维等多种感官,学生的收益是多元的。

全新的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在这节课上, “我”的外貌特点是学生自己发现的,通过创作、装扮的充分实践,在“找朋友”的活动中将自己的成果加以证实。“发现—实践—证实”这一科学的学习方式,在探究性自主学习中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以发挥。

课堂上,是以学生为本,平等的师生关系让他们无拘无束地展现自我。这时我不再是老师,我成了学生的合作伙伴,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

“在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教室内,儿童必须是主人,而教师对于儿童不能有先入为主的观念,要尊重他们,而且要开朗、谦虚。”通过这节课,我明白了什么才是新课标下真正的美术活动。也正是我遵循了这样的教育理念,这节课才能得以成功!成果展示:

第四篇:2009年江苏省中小学美术教学设计竞赛获奖作品《画性格》(

2009年江苏省中小学美术教学设计竞赛获奖作品《画性格》(小学

组)

心随笔动 精神共生

苏少版小学美术第十册第十六课《画性格》教学设计 作者:朱也白 男 江苏省淮安市长征小学 223300 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少版第十册第十六课,属于绘画课业类型。本课以点、线、面以及色彩反映抽象的性格,学生通过对不同色彩及点、线、面的观察、欣赏、体悟和运用,了解并感受点、线、面以及色彩内在的生命力和表达情感的艺术魅力。

学情分析:

这是一节五年级下册的课。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深入钻研了教材和新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我准备尝试利用网络环境进行教学,使信息技术在美术学科教学中得以有效应用。可以分析出这节课学习的意图在于活跃学生的思维,跳动其(他们)眼中的色彩,使艺术的获得更为自然。我相信每个人对色彩有不同的感觉和理解,不用追求像不像,随心所欲的线条、色块、心境,画画就该如此轻松自如,源自心灵……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利用网络让学生感受点、线、面、色能够表现的潜在意识,通过猜测、讨论、表演、交流相互启发,提高审美能力。

2.技能方面:尝试在电脑画图软件上用多样的点、线、面以及色彩等艺术元素来反映抽象的性格。3.情感方面:体验艺术作品中表现“精神世界”的一种情绪,以及懂得拥有良好的心理品质的重要性。教学重点:

了解性格的含义,欣赏绘画作品,体验点线面的丰富变化,感受艺术元素所带来的特有表现力。教学难点:

对点线面的感受及与抽象的链接,掌握点、线、面、色的组合,并能使用画图软件个性化表现出性格特色。

教学时间: 一课时。教学准备: 调试好网络教室。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1.请大家进入学习网站的“教师风采”栏目,了解一下老师的性格。

2.谈谈你对性格的理解,并利用网络,搜索性格的含义,发布到论坛留言版。

[设计意图] 由具体到抽象,提炼性格的含义,同时利用网络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论坛发帖

1.很多同学已经把搜索到的答案发布到了论坛留言版,我们一起来看看。2.你知道有哪些形容性格的词语呢?也请你发到论坛留言版上。[如下图] [设计意图] 把平时用语言的交流转变成在论坛留言版发布,教室异常安静,可同学们在网上却热闹非凡。每一个学生都兴趣盎然,在积极寻找、思考,发帖。

三、表演体验

1.教师表演一种性格,让学生猜一猜。2.请学生参与性格表演,大家评价。

[设计意图] 不亲身体会表演一下,对不同性格的感受是不会深刻的。害羞的性格、暴躁的性格……同学栩栩如生的表演,气氛也由此活跃起来。

四、探索发现

1.老师今天还带来了几位新朋友,想认识一下吗?下面请大家进入到“探索体验”栏目。[如下图] 2.请说出他们各自的性格。能在下面的图中选出与他们性格相对应的图片吗? 3.提问:你为什么会这么选呢?(因为颜色、线条、点……)4.那不同颜色与性格有什么联系?各种线条排列又代表什么样的性格? [设计意图] 用大家喜爱的不同性格的卡通人物,和不同颜色、不同线条排列的图画进行连线,对学生进行引导,促进思考。

五、知识链接

1.请大家带着刚才的问题,进入“电子课本”自学书上的知识。[如下图] 2.有不清楚的地方还可以到“知识链接”和“网络搜索”栏目寻找答案。

[设计意图] 将书本上的内容以电子课本的形式展现,并在知识链接栏目内添加了知识点击栏目和作品欣赏栏目,方便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

电子课本 知识链接

知识链接 大师作品(略)

六、交流总结

1.请大家根据自己今天学到的知识,想一想不同颜色与性格有什么联系?

2.各种点、线、面排列又代表什么样的性格?把自学的体会或不解的内容在留言版进行讨论。3.举例说明如何用多样的点、线、面以及色彩等艺术元素来反映抽象的性格?

[设计意图] 大面积多层次的师生、生生互动交流,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封闭单一的模式,促进了教师、学生更好地发展。

七、欣赏创作

1.进入“作品欣赏”感受了这么多富有创意的作品,你们想不想自己也画一画性格呢? 2.点击“绘画工具”了解绘画任务,学习如何使用画图工具,并保存和上传作品。3.绘画要求:每个人对色彩有不同的感觉和理解,不用追求像不像,随意的线条、随意的色块、随意的心境,画画就该如此轻松自如……请使用多样的点、线、面以及色彩等艺术元素描绘出你心目中的性格!(自动背景轻音乐)

学习建议:可以先设想某一种性格,尝试用色块、点线表现出来。也可以先画出各种点线和色块,然后讨论一下,它们各自可让人联想到什么性格。

[设计意图] 并没有具体的要求,只是希望大家可以尽情地用点线面和色彩涂抹。同时画图软件可以便捷的表现出不同的线条和颜色,节约了绘画的时间,也提高了绘画效果。对画图软件和上传作品不熟悉的还可以点击视频进行学习。

这就保证了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和发展。

图1 图2 图3

作品描述

图1 《好动的性格》吴贝贝:我画的很随意,跳动的线条,跳动的颜色正好体现了我好动的性格。图2 《泼辣的性格》徐一鸣:我用了流畅的线条,并填充了各种鲜艳的颜色,去营造了一种泼辣的感觉。

图3 《沉默的性格》潘文:我画的是我来到了海底,一个个孤单的泡泡正如我沉默的性格。

图4 图5 图6

图4 《忧郁的性格》汪润泽:我觉得有时侯我会比较忧郁,就像一个人孤独的望着天空。图5 《外向的性格》陈书涵:鲜艳的色彩,向外的尖头,表现了外向的性格。由此我想到用单一的色彩,向内的尖头不就表现了内向的性格吗!

图6 《善变的性格》李步云:我用一连串多样表情的脸,表现了一个人不同时期善于变化的性格。

八、作品展示

1.每位同学将自己的作品保存、上传。

2.对自己喜欢的作品进行投票,票数高的作品自动排到最前面。[如下图] [设计意图] 加入了投票功能,学生的兴致更高了。

九、交流心得

1.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多元化评价。对不同的作品进行个性化的表述。生活中我们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2.鼓励学生在讨论留言版上,留下自己的学习心得。说说如何树立正确的性格导向和拥有良好的心理品质。

[设计意图] 教师进行引导,让孩子知道并不是票数多的画就是最好的,同样得票低的画也不一定是最差的。每个人对色彩都有不同的理解,只要自己表达出心目中的性格就可以了。

十、拓展延伸

人是有性格的,动物有吗?大自然也有自己的性格。你看,春天她充满生机;夏天她热情奔放;秋天她成熟稳重;冬天她纯洁、坚毅、不屈不挠。偶尔她还会咆哮、发怒……大自然是多重性格,只要我们经常走进大自然,留心去观察它,你就会有更多的发现。老师也希望你们用手中的笔把它描绘下来,记录下你的感受。

教学反思:

在探索发现版块,有的学生对人物性格和图画的选择与我所预料的不一致,这正是学生展现个性的地方。这样的不一致我在欣赏作品是也深有感受,教师不可以对学生盲目进行否认,求同存异会给学生更加广阔的思考空间。利用留言讨论版进行讨论,可以对老师和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也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每位同学的每一句话在讨论版上都可以看见,这样使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教师对每个人的发言也可以一览无遗。留言版在课堂上的几个环节多次使用效果很好。

多元化的评价要兼顾到所有层次的学生,并要让让孩子知道并不是票数多的画就是最好的,同样得票低的画也不一定是最差的。每个人对色彩都有不同的理解,只要自己表达出心目中的性格就可以了。

学生创作作品的过程,更是对自身的精神世界和心理品质的一种引领,育人于无痕,这也是成功的美术课可以做到并且是应该做到的。

第五篇:2009年江苏省中小学美术教学设计竞赛获奖作品相同图

2009年江苏省中小学美术教学设计竞赛获奖作品《相同图样排排

队》(小学组)

相同图样排排队

苏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第3册第4课

教材分析

学习内容特征分析

本课学习内容为苏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第3册第4课《相同图样排排队》,教材内容要求学生了解、表现二方连续纹样。

根据美术课程标准理念,小学美术课程既具有深厚的艺术审美性,又具有极为突出的艺术技能性,因此,本课学习内容应兼顾以上方面,具体如下:

一、从视觉领域出发,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美、艺术美,培养他们“看”的能力,超越视觉的恒常惯性,把平常浅意识的“看”提升到以审美为目的的“赏”,进一步渗入到内在知觉的“感”,从中梳理、发现“美”的规律;同时,在艺术审美的时空间,用理性的思维领悟艺术源于自然景观的启示、源于人类生活的感受,并了解“二方连续纹样”最早的表现形式及其形成原因。

二、掌握知识和获得实际技巧是美术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两部分,从学习结果来看,后者所占的比重更为大些。本课另一重要学习内容,就是要投入到“二方连续纹样” 形式美的探究、分析与表现中,通过“合作学习”、“探讨分析”、“概念明晰”、“理性梳理”等教学环节,给学生营造一个广阔的思考空间和无限的想象空间,让他们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与当前的学习内容,对二方连续纹样进行总体意匠,使学生既能明晰二方连续纹样的概念与形式美法则,又能在艺术与科学完美结合的佳境中设计绘制二方连续纹样。

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课学习者处于小学二年级,这一阶段的学生既具备幼儿的童趣,又兼顾少儿的幻想,这使其拥有自由的想象空间,对知识的汲取已不仅仅满足于事物的表象,透过表象揭示的事物本质更能打动他们的心灵。然而对于隐藏在事物表象下的本质规律的认识与理解还处在一个萌芽阶段,针对他们的知识结构和年龄阶段特征来说,单一地进行“二方连续”纹样的名词解释并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其独特的美,他们更需要通过感性的例子去体会,在由浅入深的感受中逐渐加深感受、提升认知。因此本课在设计教学流程时,充分考虑各种相关因素,利用大量的图片、视频素材与教具,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接受信息,发现重复排列的现象,感受秩序美、节奏美、韵律美,学习掌握“二方连续”纹样。在知识的学习上由浅入深、形成逐渐递升趋势,使重难点的教与学如春雨细无声般地滋润孩子们的心田,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汲取知识的养分。

任务分析

从上述对学习内容特征、学习者特征分析中,教师结合自身现状、教学媒体等资源,可以梳理出许多有助于学生学习的条件,称之为支持条件,如学生的审美层次与现有的技能水平、学习内容的定位、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度及教学资源的整合能力等,在这些支持条件的基础上,分析并确定学生的起点状态(或能力),而后确定从“学习二方连续”这一终点目标出发,一级子目标一级子目标地揭示其先决条件,反复提出这样的问题:“学生要完成这一目标,预先必须具备哪些能力?”,一直追问到学生的起始状态为止,然后把学生需要掌握的学习目标逐级排列出来。(如下图)

从起点到终点之间所需学习内容的数量,就决定了使能目标的多少。上图是梳理出的起点能力、使能目标和终点目标的关系,这样,教学设计就有了科学的依据,同时也直接影响了教学策略的选择。

教学目标

一、通过对自然美、艺术美的欣赏,领悟艺术源于自然景观的启示、源于人类生活的感受;同时在欣赏的过程中,去体会、发现“重复排列”现象中蕴涵的与众不同的美——秩序美、节奏美、韵律美;

二、了解 “二方连续”的概念和排列形式,掌握二方连续纹样的绘画方式,进行二方连续纹样的设计;

三、提升学生的艺术感悟能力,加强对事物的观察与分析能力,培养艺术表现能力。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领学生从大自然中、生活中感受“相同图样排排队”现象的特殊的美,追根溯源,了解“二方连续纹样”的产生原因,并从现象中探究规律,了解“二方连续纹样”的骨式变化。

难点:绘制 “二方连续纹样” 时图样的美感与大小的合适度会直接影响学生作业效果,这是难点之一;难点之二是,一条“二方连续纹样”形式上的变化规律前后要一致。

设计思路

美术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集浓郁深厚的“内蕴之美” 与独特多元的“技艺之术”,一方面需要用理解与思考的智慧和能力才能领悟、体会的“默会知识”层面,另一方面也需要通过实践加以表达的“理性知识”层面,前者更显“艺术”的特点,后者更具“科学”的法则。有了对美术之“内蕴之美的领略”,学科才更具艺术魅力,有了对美术之“技艺之术的习得”,教学方不失科学手段。本着这样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设计时呈现了以下几点:

一、领悟“艺术来源于自然景观的启示、来源于人类生活的感受”是小学美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知识点,也是本节美术课贯穿始末的一条隐形纽带,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会被忽略,因此,本课要通过对自然美、艺术美的欣赏与感悟,体会艺术的意义与生命所在。

二、“二方连续纹样”的学习是本课教学中最为主要的一个环节,如何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感知自然界中的重复排列、到感悟重复排列的美,再从“秩序美、节奏美、韵律美”中揭示“二方连续”纹样的知识,这些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因此在“欣赏”,这一环节,特意将图片分为两部分——“无规律”和“有规律”,通过它们的对比,学生可以从“有规律”的一组图片中去发现重复排列的现象,继而展开讨论,揭示其蕴涵的美。

三、从小学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与知识结构出发,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倾向于通过直观的教学手段去获取经验,戴尔的经验锥形图也揭示:年龄越小的学生越适合直接有目的的、人为的演示,因此教学中选择了让学生先通过对教学用具的“摆弄”,在“摆弄”中探索“二方连续纹样”的排列规律与形式,然后结合课件演示,分解“二方连续纹样”的排列形式。

教学课时 一课时(也可二课时)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准备:

1、教师——自制课件,活动教具,示范材料;

2、学生——绘画工具,统一封面的书本。

二、教学思路:

(一)感知与体验:

1、领略自然美。

* 在轻音乐《绿色花园》的伴奏下,PPT自动播放自然界中植物、动物、山水等图片,学生在用眼睛接纳影象的同时,拨弄心弦,用自己的掌声表达最为直观的感受。

* 学生用„心‟回放所看之景物,品味其中美妙感受,并斟酌恰当的词汇予以表述。

2、感悟艺术美。

* 大自然的美丽、动人、可爱、优雅……深深地打动着艺术家们的心灵,他们由感而发,用画笔捕捉着大自然的身影,表达赞美之情,并融入自己的思想,用不同的形式、风格呈现在我们眼前。

3、表现自然美。

* PPT展示绿叶图片,学生仔细观察其外形特征后,快速地用黑色水笔表现一片叶子。* 以看赏的眼光接纳学生的练笔,在鼓励他们的同时,就线条的流畅性、物体大小的合适度加以简要点评。

(二)学习与创作:

1、了解图样,学画图样。(1)举例分析,了解图样。

* 利用课件助教,循序渐进地展开对图样的认识:

形象简洁、外形更圆润流畅; 改变叶脉的表现形式; 以抽象的点线改变叶子的原面貌; 加以更多的变化。

* 概括、小结以上四片叶子的特点:简洁、概括、装饰,并点明这样的„画‟给其一个特殊的名字——图样。(板书“图样”)

2、深入了解,绘制图样。

通过四个不同图样的分析,掌握图样绘画的要点与规律:一个好看、生动的图样,线条要有变化:长的、短的,粗的、细的,直的、弯的。绘画时注意——先长后短、由内而外。

* 在先前的自我尝试与学习的基础上,学生二次在“

3、探究现象,发现规律。

(1)欣赏、感受自然界中的“重复排列”。

” 中画一个图样。

* PPT以“切入”的方法展示一组图片(使图片中的„图样‟挨个出现,引导学生感受),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仔细琢磨这些图片的特殊之处,并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相互讨论,在思维与思维的碰撞中迸发灵感的火花;

* 教师整理归纳学生的思维,总结图片的特殊之处为“每一物均重复排列地出现”,如果我们将图片中的„每一物‟称为图样,那么用同学们的话说,也就是“相同图样排排队”。(板书:相同图样排排队)

(2)寻找、发现生活中的“重复排列”。* 找找自己身边的“重复排列” ; * 看看生活中“重复排列”。(3)探讨“重复排列”之美。

* 小结:大自然本身就是充满了魔力的世界,无论是鸟兽、植物、还是山山水水,无不展现其鬼斧神工的魅力;而勤劳、智慧的人们在享受大自然给予的“重复排列”的同时,深受自然景观的启示,也积极地创造着“重复排列”,在我们的衣、食、住、行中都能看到“重复排列”的现象。这种“重复排列”的魔力在哪呢?

* 探讨:大自然中、生活中这些“重复排列”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秩序美、节奏美、韵律美。

(4)视频欣赏《世纪大阅兵剪辑》,进一步加强对于秩序美、节奏美、韵律美的感受。

2、学习二方连续。

(1)初步尝试,合作表现。

* 学生凭借先前知识的学习,以二次练习的图样为元素排列在教师准备好的特定的长条纸中; * 展示学生们的作品,讨论:排列的特点。

* 教师以“有秩序、有规律、连续”为好的标准,加以简要小结。(2)认识“二方连续”。

*(小结)从学生合作的作业中举例,结合课件演示,使学生了解:一个图样向左右或上下有规律地重复排列,伸展成带形的图案就叫 “二方连续纹样”,象这样的排列规律我们称它为“同向排列”。除此之外,还有没有第二、第三,第四……甚至更多的排列规律呢?

* 结合实物与活动教具,探讨“二方连续”的其他排列方法,并结合课件,认识几种最常见的排列方法。

——颠倒排列(用教科书排列)

——正反排列也叫镜向排列(同座位用手排列)——旋转排列(活动教具演示)

(3)结合教材,增进了解。* 了解“二方连续”不同的绘制形式; * 探讨“二方连续”图案的用途。(4)学画“二方连续”。* 欣赏同龄人的作品; * 教师提出作业要求; ——在“丽的二方连续。

* 教师为绘画能力低的学生提供参考图样,更提倡能力强的学生自由创作; * 学生在作业纸中进行二方连续的设计与绘画练习。* 教师巡视指导,发现问题及时讲解。

(三)评价与拓展:

” 纸的其中一个格子画上你喜欢的图样,然后按一定的规律重复排列成美

1、用自己绘制的“二方连续”图案装饰我们身边的事物或教室环境。

2、通过彩陶的欣赏,探询“二方连续纹样”的形成原因。*欣赏彩陶和彩陶纹样,感受其古老、质朴、生动之美;

*探讨“二方连续纹样”的形成原因,推断:原始先民所处的自然状况与生活状况是什么样的?身处那样的环境中,他们脑海中所留下的最多、最深的印象会是什么?

*小结:艺术的表现往往记载着人们对自然事物再创造的过程,更记录着人们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和思想动态。从同学们刚才的推断中,你是否悟出了原始的二方连续图案形成原因!

3、课后可以尝试制作一个立体的“纸彩陶”,并在合适的位置画上二方连续纹样,使“纸彩陶”更具艺术魅力。

教学流程

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课堂小结不仅发生在一节课的结束,也发生在每一个教学环节的结束。

一、关注学习内容的深层次反思。

美术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帮助学生用审美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包括从更高层面去理解艺术源于自然、源于生活,且高于自然、高于生活。如【感知与体验】中一段小结:“大自然的美丽、动人、可爱、优雅……深深地打动着艺术家们的心灵,他们由感而发,用画笔捕捉着大自然的身影,表达赞美之情,并用不同的形式、风格呈现在我们眼前。”既概括了学生对大自然的审美感受,又引导学生间接地体验艺术的创作过程与表现形式。

二、关注学习内容的多方位质疑。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实践证明,思起于疑、疑促进思、思激发学。如【学习与创作】中两段课堂小结:“大自然本身就是充满了魔力的世界,无论是鸟兽、植物、还是山山水水,无不展现其鬼斧神工的魅力;而勤劳、智慧的人们在享受大自然给予的„重复排列‟的同时,深受自然景观的启示,也积极地创造着„重复排列‟,在我们的衣、食、住、行中都能看到„重复排列的现象‟。这种„重复排列‟的魔力在哪呢?”。又如:“一个图样向左右或上下有规律地重复排列,伸展成带形的图案就叫 „二方连续纹样‟,象这样按同一个方向排列的规律我们称它为„同向排列‟。除此之外,还有没有第二、第三,第四……甚至更多的排列规律呢?”教师在小结了自然界、生活中的种种„重复排列的现象‟和二方连续纹样概念后,紧接着引出了两点疑:“重复排列的魔力在哪?”、“排列的规律还有不同的吗?”。这样的教学设计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全方位、多渠道地发展质疑能力,使疑成为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燎起无限遐想,在质疑的时空中体悟二方连续纹样的内在意韵、揭示二方连续纹样的形式美法则,有效促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进而达到拓展学生思维的目的。

三、关注学习内容的无穷回味。

“言有尽而意无穷,余言尽在不言中”,课堂小结在关注学习内容的深层次反思与多方位质疑中,还要给学生以启发、引导,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无穷回味,以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使学习能在课后得以延续。本课【拓展】部分的小结:“艺术的表现往往记载着人们对自然事物再创造的过程,更记录着人们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和思想动态。从同学们刚才的推断中,你是否悟出了原始二方连续图案的形成原因!老师这有一个彩纸演绎的彩陶,课后你是否也能尝试一下?”。类似的课堂小结,不仅为艺术的表现作了一个精辟的诠释,又使教学感心动耳,荡气回肠,激起无穷回味,促使学生主动、持续地去求索知识的真谛。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决策、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教师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本案将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教学后反思三个阶段。

一、总体意匠:愉悦中审美领略,快乐中技艺习术。

本着“愉悦中审美领略,快乐中技艺习术”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前期进行有目的、有针对地对学习内容展开相关信息的收集、分析、筛选工作,以获得全面而优化的资源。从而梳理出讲授内容要求的教学重难点、材料的呈现方式、学生的现有水平、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的了解与激发、教育技术的运用等。

本课【学习与创作】环节中对“二方连续纹样的排列规律” 的学习,力求在设计教学方案时,自我提出如“学生已有哪些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怎样依据有关理论和学生实际设计易于为学生理解的教学方案”、“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会出现哪些情况”、“出现这些情况后如何处理”等反思问题。通过这样的自我提问,逐渐明晰教学思路,对“二方连续纹样排列规律” 的学习有了一个可操作的流程安排:①第一阶段是根据学生的起点能力与可操作的„学具‟,使95%的学生能自主地获得“同向排列”规律,因此这部分的教学可以点到为止;②第二个阶段是70%的学生能在思维中自觉地打破已有的思维定式,在图样的变化间建立“中介”,突破经验思维的束缚,运用旋转的方法寻求有别于“同向排列”的现象,探索新的排列规律,但由于旋转的方向与角度的不同,学生或许不能准确地揭示“旋转排列”的规律,这部分的教学就必须在教师的引领下,按旋转90°规律进行排列梳理,在提炼出“旋转排列”的规律的同时,还获得了向左、向右旋转45°所呈现出的另外两种类似的排列规律;③第三个阶段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更高层次的提升阶段,对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尤为重要,设计合理、巧妙会使学生的收获得以质的飞跃。为了处理好这一部分的教学,事先给学生准备了若干相同的剪纸图样,利用剪纸的通透性感受图样的正反变化,这一变化的获得会使学生迸发出灵感的火花,推动他们进一步探索新的排列规律——颠倒排列、正反排列。

教学前的反思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也是教师对整个教学的总体意匠,只有不断地进行教学前的反思,教学才会更流畅,才能保证学生在愉悦中审美领略、在快乐中技艺习术。

二、执课而思:教然后而知困,而后生。

教学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建构过程,既不能完全由教师单方面决定,又不能都在课前教学设计中完全预料到,对于内容呈现的顺序、难易的程度、学生的接受状况、课堂管理、教学技能的应用、师生互动、时间安排等方面,教师要随时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进行反思,并采取不同的策略进行调整。

本课教学的第一个技能要求是“图样的设计绘制”。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历中虽然没有提级“图样”二字,但实际的绘画练习中都一直在进行类似“一只小猫一朵花、一个苹果一棵树”的图样式的描摹,并不知不觉地体验着图样的简洁与概括。所以在课前我一直认为“图样的设计绘制”对于学生来说应该是轻车熟路的事,然而实际教学中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情况,能力强的学生快而轻松地完成了任务,但有一半的学生采取了临摹教师的范画、还有个别学生处在犹豫徘徊中。就这样,一丝困惑与不安掠过心头,课堂突发的变易生成了新的教学有待解决的问题,怎么办?一个声音跃入脑海:“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是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我必须做些什么,随即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些用于装饰的点、线,为学生的设计提供一些启发与参考,使“困惑“得意圆满化解。

“教然后而知困,而后生。”及时、自动地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感知、判断和反思,而后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调控,教学过程才能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

三、思课而悟:树立弹性的生成性教学观。

“反思”的理解来源于哲学的思维方式。黑格尔赋予了“反思”以较为深刻的内涵和规定,他认为反思是一种事后思维,它更倾向于跟随在事实后面的反复思考。因此,上完《相同图样排排队》这一课后,我理性地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了全面的审视、分析,不断地反问自己:“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否合理?原先预定的目标是否达成?如何改善原先的教法?如何进行下次教学的准备……”从“图样设计”引发的教学生成到对“二方连续图样的排列规律”教学环节的合理设计中,我深刻地意识到新课程下小学美术教学应树立弹性、动态的生成性教学观。

“生成性”是当前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理念之一,是指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自主构建教学活动的过程。教学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需要一个教学预设去彰显教学构想,然而课堂教学过程又是错综复杂、灵活多变,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一条划定的跑道。因此,预设应是有弹性、有留白的预设,在教学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并给教师和学生足够的留白,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为教学资源的生成提供可能,为个体知识的生成创造条件。本课【学习与创作】环节中对“二方连续纹样的排列规律” 的学习,在教学预设时充分考虑到学生能力的差异,对规律的揭示以“非线性”的状态呈现出来,具体表现在助教课件以超链接的途径,结合课堂中学生的发展状态随意调整。

成功的教学预设,是一种留给教学足够空间的预设,是一种“包含”着丰富生成性的预设,是一种宽容偶然性和突发性、促成多样性和创造性的预设。

同课异构 方案一

一、教学准备

1、教师——剪刀、彩纸、白纸条,自制课件;

2、学生——剪刀、胶棒。

二、教学过程

1、导入阶段:

*教师以变魔术的形式,呈现剪纸“二方连续纹样”。

2、探究阶段:

*学生探究“二方连续纹样”的特点;

*根据学生探究的“相同图样重复排列”现象,教师点明学习内容并板书课题;

*教师结合课件归纳:由一个图样向左右或上下有规律的重复排列,伸展呈带形的连续纹样叫做“二方连续纹样”,也称“带状图案”。剪纸“二方连续纹样”中的每个图样的排列方向是一致的,我们称为“同向排列”; *小游戏:请学生学着剪纸“二方连续纹样”的样子同向排列,感受重复排列的特殊意味,并尝试着不同的重复排列规律。

*师生共同探究出“颠倒排列”、“ 正反排列(也叫镜向排列)”、“ 旋转排列”; *欣赏美术书中的作品,感受其独特的魅力。

3、实践阶段:

*以剪纸的形式剪出四个相同的图样;

*将四个相同的图样按一定的排列规律,排列在白纸条中; *选择一中喜欢的排列形式,将图样贴在白纸条中。

4、展评阶段:

*将作业贴于教室内自己认为合适的地方;

*同学间相互看赏,表达对别人的赞美与认可,也可发表自己的创作感想与体会。

5、拓展阶段:

*、说说生活中见到的重复排列现象,并体会这种重复排列特殊的美——秩序美、节奏美、韵律美; *欣赏大自然中、艺术品中的重复排列之美,并有所感悟:艺术来源于自然的启示、来源于生活的感受。

方案二

一、教学准备

1、教师——《女娲补天》视频剪辑,自制课件,剪刀,彩纸,作业纸,勾线笔。

2、学生——剪刀、彩笔。

二、教学过程

1、导入阶段:

*激趣导入,欣赏《女娲补天》视频片段,并寻找其中的相同图样。

2、探究阶段:

*这些 “人”形相同图样载歌载舞时形成了一个怎样的队形? *你喜欢这样的队伍吗?为什么?围绕这些问题大家互相交流一下。

*教师根据学生探讨的“相同图样重复排列”现象,教师点明学习内容并板书课题《相同图样排排队》; *教师结合课件归纳:由一个图样向左右或上下有规律的重复排列,伸展呈带形的连续纹样叫做“二方连续纹样”,也称“带状图案”。剪纸“二方连续纹样”中的每个图样的排列方向是一致的,这我们称为“同向排列”;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制作“同向排列”的二方连续剪纸纹样,让学生初步尝试,获得成功感;

*简评学生作业,鼓励学生的尝试;同时,对于极个别“剪坏”的学生作业,教师灵活地利用于对“二方连续纹样形式”规律的进一步探究;

*结合学生的探究与PPT课件,揭示“颠倒排列”、“ 正反排列(也叫镜向排列)”、“ 旋转排列”等。

3、实践阶段:

*利用统一的教科书和同学们的双手,再一次体验“颠倒排列”、“ 正反排列”的魅力; *用绘画的形式表现二方连续纹样,注意每个单独纹样的大小、图形的统一。

4、展评阶段: *请学生将绘制好的二方连续纹样贴于教师事先准备好的道具(纸纸立体陶罐)上; *同学间相互看赏彼此的作业,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5、拓展阶段:

*比较纸陶罐前后的变化,感受纹样给予器皿的文化艺术魅力; *通过彩陶的欣赏,探询“二方连续纹样”的形成原因。评价建议

一、教学评价建议

1、教学环节是否流畅,设计是否合理;

2、教师是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教学策略是否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度;

4、教学中是否关注到了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

5、教学难点学习是否透彻。

二、学习评价建议

1、在学习的过程中,心理是否得到喜悦与满足,观察、思维、想象、表现能力是否有所提高;

2、是否喜欢课堂教学中的各种学习活动;

3、与同学们的合作是否愉悦,能否参与发表自己的观点;

4、作业中有没有遇到难点,如果有,是否已解决;

5、课堂中自己的观点是否得到老师与同学们的认可,自己的想法是否融入到自己的作业中。

下载2009年江苏省中小学美术教学设计竞赛获奖作品《石头中的生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09年江苏省中小学美术教学设计竞赛获奖作品《石头中的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