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与企业零距离接轨的中职教育“一体化”教学方法》
与企业零距离接轨的中职教育“一体化”教学方法
摘要:本文以产生车削偏心轴零件任务为课题按职业行动导向“一体化”教学六大环节的课程设计为例,突出了与企业零距离接轨适合中国国情大班教学的职业行动导向“一体化”教学的教学方法,真实的情景模拟:积极营造“四个”氛围,实现“六合一”的转变,最终实现“六个满意”;把传统的“一体化”教学的六大环节转变为职业行动导向“一体化”教学的六大环节:使传统的“一体化”教学与现代媒体、职业行动导向教学相结合,丰富了教学方法,改善了传统教学“一张嘴、一支粉笔、一本教课书”外加一块黑板的简单教学模式。培养学生与企业零距离接轨的职业技能、知识和素质,提高了“一体化”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关键词: 中职教育 企业零距离接轨 职业行动导向 “一体化”教学
一、与企业零距离接轨的中职教育“一体化”教学理想场景
(一)职业行动导向“一体化”教学采用情景体验教学法模拟成理想场景:
职业行动导向教学方法的核心思想:就是以职业行为标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使学生在讲练结合中提升再提升,使学生熟能生巧,巧能生精过程。告诉学生“改变是最后的学习,接受职业行动导向教学方法,是找到更理想更满意的职业和工作的一种最佳途径”。
在课程教学中,针对每一个具体的项目和内容设计相应的情景进行教学实践,教师和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在教学互动和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校内外各种教学情景中感受真实场景,体验学业、职业、就业和创业真谛,提升学生的就业、创业综合能力。
(二)、多媒体教学进车间原因分析:目的是提高大班“一体化”教学“示范指导和集中指导”的教学效率和效果
由于当前大多数学校学生人数多设备少又不具备“一体化”教学车间,给示范教学带来不便。如:按一个班标准班50人左右和现有的10台车床计算,按传统的“一体化”六大环节进行教学:
1、组织教学、2、复习回顾导入新课、3、讲授新课示范指导(最为关键,现在我们车间具备老师一组一组示范受的条件)、4、巡回指导(条件具备)、5、集中指导(现在我们车间集中指导的基本条件都不具备)、6、结束指导(不具备条件)。在车床上老师示范一个操作动作要领一台车床周围最多能站10名同学你观察到(可以达到80%以上教学效果),如果站的学生多了(最多有30%--50%教学效果)和增加了不安全隐患。现在的办法是分组示范一组10名同学一组一组示范,一天4节课4个小时50名同学每人平均下来每人不到50分钟,光是老师示范就占去一天1/3课时。违背了以职业行动导向教学方法,让“学生做中学习”学习规律,别说学生不满意,老师也不满意。
(三)、积极营造“四个”氛围,实现“六合一”的转变,最终实现“六个满意”; 积极营造:“进校即进厂、专业即职业、上课即上班、学校即工作”教育氛围; 实现六合一:实现车间与教室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教师与师傅车间领导合一;
理论与实践合一;作业与产品合一七;服务与创收合一的学习气氛。
最终实现六个满意:“学生满意、老师满意、学校满意、家长满意、企业满意、社会满意”
为原则,(四)、把传统的“一体化”教学的六大环节转变为职业行动导向“一体化”教学的六大环节:
传统“一体化”教学的六大环节:
1、组织教学
2、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3、讲授新课示范指
4、巡回指导
5、集中指导
6、结束指导。
职业行动导向“一体化”教学的六大环节:
1)、“车间主任”组织召开“新工人”班前产生动员会展示生产任务分析任务宣布员工工资激励办法和车间管理规定(体现职业知识技能素质)
2)、“车间主任”示范指导对“新工人”轮换进行强化培训(体现职业技能素质)3)、“车间主任”巡回指导指正“新工人”操作中的不规范动作(体现职业知识技能素质)4)、“车间主任”集中指导把“新工人”操作中出现的共性不规范动作进行讲解,并讲解知识点和技能点提高操作技能(体现职业知识素质)
5)、安排强化训练好的“新工人”顶岗工作开始加工产品按记件取酬(提高操作技能和职业素质)
6)结束指导检查“新工人”加工产品的质量和数量评定这次生产任务完成情况,验证强化培训效果(验证职业行动导向“一体化”教学的综合素质知识、技能、素质掌握情况)
二、以车削生产加工偏心轴零件为例理想的职业行动导向“一体化”教学的情景模拟
(一)、新成立的“车工三车间”:
遇上刚从职业学校招进的一批60名“新工人”又遇上一个刚从师傅提拔上的“新车间主任”,总厂厂长为了考验这个“新车间主任”的生产管理和传授技术能力。下达了600件工件车偏心轴零件和按ISO90001质量认证体系,每人拟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四爪单动卡盘找正安装加工零件技术报告的任务。记件工资每件加工费10元工资当天结算,时间一天时间完成。
(二)、产生遇到困难:
车床上使用的三爪自定心卡盘(加工这类产品生产效率高)被保管员锁在仓库一时又拿不出来,只有车床上安装的四爪单动卡盘(加工这类产品生产效率底),车间主任经询问得知新招的进一批100名“新工人”,在学校没有进行过四爪单动卡盘上车削较复杂工件的课题的学习训练。
(三)、对“新工人”实施强化培训:
首先教师与师傅车间领导合一的车间主任,决定给学生与学徒合一的“新工人”召开班前产生动员会准备实施强化培训。
(四)、理想场景的出现:
这时候实现了车间与教室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教师与师傅车间领导合一;理论与实践合一;作业与产品合一;服务与创收合一的理想的职业行动导向“一体化”教学的理想情景模拟。
(五)车削偏心轴零件任务为课题按职业行动导向“一体化”教学六大环节的课程设计:
1、“车间主任”组织召开班前产生动员会展示任务分析任务任务宣布工资激励办法和车间管理规定(教师与师傅车间领导合一体现职业素质)
(1)、展示任务分析任务:
根据偏心轴零件图得知本零件加工可分三道工序:
1)、用普通车床按图纸尺寸车加工外圆、平断面(用四爪单动卡盘装夹找正)。
2)、按偏心轴零件图利用钳工工具划4mm的偏线车床找正线并打样冲。3)、按钳工划好的端面偏心找正线用四爪单动卡盘找正安装加工零件。4)、经检验员检验合格方可入产品库
(2)、根据“新工人”人数个和车间设备情况安排生产班组,做到人停机(车床)不停来提高生产效率和全部人员有事做(实现上课即上班、上学即工作”;车间与教室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教师与师傅车间领导合一;)
“新工人”人数60人,车间有普通车床10台,实行3班倒(早中晚班)工作制一班工作8个小时,一个班20个人分工合作,每台车床上2个人,一个人利用车床按图纸尺寸车床车加工外圆、平断面,一个人按偏心轴零件图利用钳工工具划4mm的偏线车床找正线并打样冲,做到人停机(车床)不停来提高生产效率和全部人员事做。(3)、宣布员工工资激励办法和车间管理规定
1)、采用记件工资工作结算办法:加工好的零件经质检员检验合格凭小票交仓库保管,由仓库保管的小票到核算员处核算领取当日工资。(培养学生作业与产品合一;服务与创收合一的学习气氛)
2)、采用竞争上岗优胜劣汰和轮岗跟车学徒培训制度,在规定的时间内达不到胜任单独工作的能力退回总厂。(培养学生与企业零距离接轨的企业管理制度和竞争能力的良好职业素质和修养)
(4)、鼓励“新工人”竞选车间管理服务人员岗位
(培养学生与企业零距离接轨的专业人员职业素质)
1)、安检消防监督员: 2)、考勤统计员核算员: 3)、质量检查验收员: 4)、工具材料保管员: 5)、设备保养维修员:
2、“车间主任”轮换进行强化培训训练示范指导操作要领和安全注意事项
(体现职业技能素质)
由“车间主任”给“新工人”示范在的四爪单动卡盘找正安装加工零件并讲解操作要领和安全注意事项。让“新工人”按以组为单位试加工零件以一人操作为主,其他人观察指正轮换进行强化培训训练。
3、“车间主任”巡回指导指正“新工人”在操作中的不规范动作(体现职业知识技能素质)
4、“车间主任”集中指导“新工人”操作中出现不规范动作讲解知识提高操作技能
(体现职业知识素质)
5、“车间主任”强化训练“新工人”采用自检、互检、专检相结合方法检验加工产品的质量经质检员检验合格可以自己到材料库领料,开始加工产品零并按劳取当班工资。(提高操作技能和职业素质)
6、“车间主任”结束指导按仓库人库单检查“新工人”加工产品的质量和数量和得到本次工资情况总结评定这次完成任务、强化培训的效果
三、预计采用多媒体教学进车间职业行动导向“一体化”教学效果
我们可以让听课老师和其它没有采用多媒体教学进车间职业行动导向“一体化”教学班级的学生,进行比较评价教学教学效率、效果。我认为与传统说教式“一体化”教学相比最少提高有20%--30%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多学习、多反思、多总结,勤探索、勤实践,就会有好的办法,就会有好的效果,我们一起努力让第一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春天到秋收时节结出丰硕的果实,最终实现六个满意:“学生满意、老师满意、学校满意、家长满意、企业满意、社会满意”为原则不要让政府和人民失望。以上想法和教学反思考都是一家之见,限于学识水平有限,坐井观天甚至谬误之处都是可能的,谨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批评和不吝赐教。
参考文献:
1、侯银海《高技能紧缺模具人才培养任重而道远》深圳《模具工程》 2009.6
2、侯银海《谈职业院校模具预备技师人才的培养模式》《河南职业技术学报》2009.9
3、中职教育将由重规模转向重质量
光明日报
记者 朱振国、毕玉才 发布时间: 2009-11-27 08:15 来源:
4、当前中职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西部科教论坛》2009.10
第二篇:中职教育教学方法思考初稿
中职教育教学方法思考
【摘要】中等职业教育是培养能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要求的,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要求掌握必要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现代职业教学体系应该以教师作为引导,学生作为行为主体,以实践为主要教学方式,去培养更多的综合素质能力较高的人才,使学生具备创新意识和创造力。
【关键词】:中职教育;教学方法;学生
所谓教学方式主要是指教师在某项教学过程中使用和采取的措施与手法。职业学校的教学方法首先要顺应其学校性质与特点的要求,适应学校的教学原则与规律。职业能力是一个人从事一项职业应具备的本领,适应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科学技术的需要。具体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等。
一、中职学生的特点与教育教学方法的选择
在从事中职教育及班主任工作中,通过对学生的观察,发现中职学生存在以下特点:一是思想上总认为自己是学习不优异的学生。中职的学生大部分在中学学习中没有夯实的学习基底,成绩不算优异,所以他们一般都有些不自信,这对他们在校的学习起到负面影响。在中职学校的教育中,教育是为就业开展、做准备的,所以注重于实践行为能力和相关掌握能力的培养与教育,要求学生主动参加各种社会性或者学校性的团体,给自己更多的学习和锻炼的空间与机会,这有利于锻炼他们的社会能力。二是很容易丧失对学习的动力与信心。中职学校的特点以及其相应的教学取向,使学生特别注重与就业有关的能力与知识的学习,他们往往忽视了对基础知识的积累与充实。没有扎实的知识基础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对学习缺少恒心与毅力。三是容易随波逐流,没有坚定的意志。中职学校的学生有很多在中学时期便形成了诸多不好的习惯和行为,由于他们年龄较小,所以一般分辨能力较差,容易盲从。四是急切希望得到表扬与认可。所有在校的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大家的认同,希望能与同学和老师有更多交流和沟通的机会。中职学校的学生同样如此。他们同样渴望得到家人、老师以及朋友的尊重与赞扬。
中等职业教育教学中,对学生应达到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提出了具明确要求,而实现目标,则需要有与目标相适应的教学方法。知识目标的实现,适合采用讲授法、讨论法等;如果是形成和完善技能、技巧,比较适合用实验法、角色扮演法等。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学内容对教学方法的选择起到制约作用。在一些知识性学科教学活动中,选择讨论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方法比较有效。即便在同一学科里,教学内容也有不同的特点。因而,针对这些具体的、特定的教学内容时也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根据其教育对象的不同,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要因材施教,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接受能力和适应性,适合学生个性特质,根据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和认知结构,选择能促进学生知识、品性和技能发展的教学方法。如低年级的职校生形象思维比较活跃,高年级职校生抽象思维发展快,注意力比较稳定,在教学中,对低年级学生教师一般采用直观性教学法,比如演示、视听、参观等;同一年级或同一班级学生之间也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教师在教学中可选择适合个别需要的教学方法,如单独辅导、个别谈话等。如对于缺乏必要的感性认识或认识不够充分的学生,就必须结合直观演示法以加深理解;如果学生处于对知识的学习阶段,采用情境教学法就比较适宜;如学生处于迁移与运用知识阶段,采用活动教学法比较有效。面对师资及教学设施设备的参差不齐,现代教学的发展与教学技术手段的广泛运用,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更新知识,熟练应用现代化教育教学设备。在教学实践中,任何一种教学方法的选用与教师的职业道德、专业水平、教学能力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学方法只有能被教师理解和掌握,才能发挥良好的效果。一个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强的教师,能灵活选择和应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达到教学目标。教学设备、时间充足与否决定了教师选择和应用不同教学方法的可能性。如果教学设备充足,电化教学条件好,就可以采用多媒体演示,进行直观教学。如果实训车间完善,则可以进行实验实习,现场教学,实现技能、能力目标。
二、培养中职学生能力的有效教育方法
改变以教师讲授为主,填鸭式的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应对日趋增大的就业压力和生存压力,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要体现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强化实践性和应用性,突出学生的探索性和创造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一)合作探究法 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当学习过程遇到问题个体无法解决时,需要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在小组或团队中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责任意识,学会倾听、分享、综合他人的想法,汲取团队中健康积极的正能量,共享学习成果。教师巡回检查,督促所有小组能有效进行学习活动。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畅所欲言,彼此交流,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提高学生互助协作能力和责任意识。
(二)情境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暗示或启迪,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如就业指导课在进行“求职应聘”这个专题教学时,根据不同专业设置了相应的人才招聘情境,让学生在其中扮演应聘者的角色,从专业的角度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缩短了理论学习与就业岗位的距离,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其中也就必然存在着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活动教学法
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动脑。采用比较自由、不拘形式,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其重点是让学生自己活动和思索去获得知识。学生在活动中充分调动多种器官参加学习,兴趣浓厚,情绪激昂,思维积极,感知丰富,乐学易懂,是教师帮助学生越过思维障碍,突破知识难点,培养思维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既理解和掌握知识又发展能力。
(四)任务驱动法
适合于实践性和操作性较强学科或内容。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根据任务需求来学习知识。在教学过程中,任务不宜模糊或过大,要明确,具有操作性,可将教学总目标分成若干个子目标,通过完成子任务来最终完成总体学习目标。其次,任务要切合学生的特点,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考虑学生知识基础,认知水平等。教师要督促学生独立完成任务,在完成过程可通过团队协作等方式。通过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质。
(五)案例教学法
案例是对现实生活中某事件的真实记录和客观叙述,或是一个实际情景的描述,情景中会包含一个活多个疑难问题。案例的内容须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遍性,具有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作用,而不是实践中根本不会发生的案例。案例教学就是将学生置于现实生活或职场环境中,缩短教学与实际生活的差距,使学生获得分析实际情况的能力,体现职业行为能力。让学生在案例的阅读、思考、分析、讨论中,建立起一套适合自己的完整而又严密的思维方法和思考问题的方式,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素质。
(六)行为导向法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即学即用,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有趣,让学生乐于去操作、掌握。如:教师在每一教学内容之前,首先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收集信息资料,预习所学内容。第二节课,让学生自己讲解、演示、纠正,教师再适当做补充。最后,让学生自我检查和评估,按照任务目的进行自我检查,写出书面总结报告,把实际的学习总结过程上升到理性的认识。
(七)角色扮演法
模仿或扮演某事件或情景中的人物角色,体验角色的情感和行为,合理处理所面对的人和事的教学方法。通过角色扮演,为学生提供和积累经验,获得形成价值观、态度、解决问题技能的机会,有利于学生职业行为的养成。教师可为学生创设不同的角色情景,学生通过实际演练进入角色,通过教师适当点拨,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热情。既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又强化了职业素养,提高了从业能力。
三、培养职业能力的教学方法的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熟悉各种教学方法的特点,了解各种教学法所适应的情境,能熟练应用教学方法,避免在教学资源及教学时间上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一)综合运用教学方法
各种教学方法都有其特点和局限性,在教学中,由于专业不同、学科不同、教学内容不同、学生的情况不同等,因此,任何一种教学活动都应综合使用各种教学方法,把各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合理运用、取长补短。教师对教学方法掌握得越多,就越能找到适合特定情景的教学方法,达到预期效果。例如:讲授、讨论、问答等教学方法,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抽象思维的发展非常有利,但不利于技能、技巧的形成;参观、演示等直观教学法形象、生动,但过多使用这类教学方法,又不利于学生抽象思维、逻辑判断能力的形成;实验、练习、实习等操作性教学方法,有助于理论知识的巩固和技能、技巧的培养。
(二)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有多样,虽然教师在备课时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了某种具体的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存在各种可能性的变化。这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使用中要灵活,随时把握好不同方法的应用。根据教学中出现的特殊教学情境,巧妙地因势利导,灵活采取一些新颖、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第三篇:浅析中职教育服装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方法
浅析中职教育服装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教学方法
在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21世纪,服装行业的国际化竞争也日趋明显,服装企业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培养多层次、多样化的技能型人才,造就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这为中等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明确的目标。
职业学校的课程体系不仅要重视学生专业理论知识、专业素养的养成,更关键的是要掌握专业技能和娴熟的独立制作能力,适应企业对员工的需求,体现出职业教育的根本职能。
如何使中职生用最佳状态的融入企业岗位?针对中职教育对象,学生年龄较小,零基础,起点低的特点,我采取的教学步骤是:学生在校学习两年期间,将制作工艺教学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分为两个部分进行教学,1.新生掌握基础的动手能力,如各种手工针法的运用,钮眼、刺绣,服装装饰中常用到的盘花、扣、包扣等基本训练。在日益重视工艺装饰性设计的今天,这些基础的学习对于将来设计制作服装时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2.采用制作鞋垫的方式来训练控制机器,制作一些实用、工艺操作简单的的小物品,如袖套,枕套等。另外,还要学习一些服装局部的工艺制作,将服装整件工艺制作项目分解成N个基本的局部训练。如,安装拉链、腰头、月芽袋等;
第二个阶段,也就是第二个学期,会将难度提高一个阶层,开始学习半截裙、牛仔裤、衬衫、简单的连衣裙等简单的款式制作。这些服装在初级阶段时就学习了局部的分解工艺,所以,掌握起来比较顺利。那么,此阶段就会将局部的工艺训练难度提升到一字袋、各种领型变化与制作等。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具有挑战性,学生也有能力顺利完成制作,使学生能保持最佳的学习状态。
第三个阶段,此阶段训练开始深入较复杂的款式制作,如外套、风衣有里布、男西裤、时装等类别服装。经过了以上三个阶段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常规服装各种变化的方法及制作工艺。
第四阶段,开始要求学生独立的制作,由学生自己设计、选材、裁剪、制作这一系列综合性的独立操作。这个阶段将学生的好奇心、兴趣、热情迸发到一个最高点。成品完成后,学校会有一场大型的活动来展示服装专业学生的成绩,就是才艺节。服装专业学生的作品被模特穿着,站在舞台上,把学生的才华充分的展示,极其有成就感。
培养一名合格的职业技术人才,不仅靠循序渐进的教学步骤,还需要良好的教学方法。我的教学方法是:
1.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与主动性
要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要从根本入手。学习的根本就是兴趣,有浓厚的兴趣就必须对专业有较深的了解,需要思想开阔以及对服装行业的向往。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服装是一门艺术,是一个丰富的行业,使他们对艺术充满向往,有丰富的思想,内心充满灵性以及有美好的职业愿望。如,欣赏各种名曲,理解音乐中的情感。品鉴各种名剧,促进领悟生命的意义与平实的生活,体会生命的繁复与纯粹;了解不同地区的民族风情、欣赏各国的建筑,探索各种文化的历史等等,熟悉国内和各种服装流派、创业模式、各种流行信息与趋势,从网络上收集大量信息,如《天桥娇子》、《穿针引线论坛》、《时装发布会》、《生活与艺术》、《服饰潮流前线》等等,各种与艺术有关的视频、图片、资讯。采用多媒体渠道,不间断的从中汲取养分,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向往艺术,又懂的脚踏实地,实现职业教育的高素质,高技能的目标。2.提高服装技术的训练方法
积极策划每年校办的《才艺节》与《特色教学成果展》等活动,强化学生的服装专业技能。在这两项活动中,开设综合课程:学生从设计、选材、裁剪、制作系列完全独立操作,将常规的理论学习及实训结合应用。如,款式图画完后进行评审,因为每位学生款式都不一样,所以,将每款做难点剖析和分解结构图的技术指导,在每个阶段进行系统的评估、总结、讲解。学生能自主设计并制作,参于感强、有挑战性,成功的作品使学生极其有成就感,增加了趣味性,积累了经验。
3.教学理论“没有差生”的实际运用
每个学生的悟性有高有低,接受能力有强有弱,操作进度有快有慢,但是,没有一个是差生。每个学生都有他感兴趣的科目,也有较弱的科目,每位学生的实训进度有系统的登记,制作进度的跟踪表,每周实训课为学生设置合理的实训进度,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的学习目标,并且帮助他们达到自己的目标。有些学生有自卑心理,认为项目很难,自己做不好,其实是自我束缚。此时,我会为她的实训项目再分解成几个较简单的小项目,指导制作方法,然后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每一个小项目。常用的一句话就是“把你目前知道该怎么做到的先做出来”。这样,指引学生跨过一道道难关,学生就能较顺利的完成实训课内容。
4.控制好实训课堂过程
课堂实训教学的过程,是有教学目的、有意识地实施控制的过程。确定好课堂实训教学结构,安排好的实训项目能否付诸实现。每次实训课的三个关键点是开头、中间和结尾。首先要课堂秩序的控制要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不要急于讲课,要让学生先坐好或者安排好岗位,用几分钟时间就提出的要求,其中包括纪律方面的各项要求,以防止各种违纪现象发生。要求准备好学习用具(前一次上课布置本次课程需要的工具和材料,来保证下次课程的操作需要,如服装原型的纸样、面辅料等)。同时要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每次实训课要使所有学生都有事可做,因此应善于安排课堂活动,力求使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讲解还要有吸引力,学生如果感到你讲课枯燥无味,就会产生厌倦和怠慢情绪,语言幽默更能调动学生听课的热情,课堂气氛会显得轻松愉快。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产生新鲜感,并牢牢吸引住学生,如,讲一些企业就职、面试、创业的小故事等,或者用一分钟时间开个玩笑,活跃一下课堂气氛,学生就会重新焕发学习热情。在下课结束前的几分钟,一定不要讲课,更不要拖堂,可对学生进行实训检测,因为,这时是本次教学的总结时间。
关键词: 中职学校 服装专业 独立制作 培养模式 实践操作
第四篇:中职学校《企业管理学》教学方法的几点新思路
中职学校《企业管理学》教学方法的几点新思路
摘要:为真正发挥培养实用型人才的作用,中职学校应该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都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本文就中职学校专业课程《企业管理学》的教学方法提出了几点创新思路:即信息化教学方式、研究性学习教学方式、深入企业现场教学方式等,将其与传统教学方式将结合,以期在促进本学科教学的发展上有所作用。
关键词:中职《企业管理学》 信息化教学 研究性学习现场教学
中职学校应积极谋求与社会发展的接轨,其教学目的是为了培养实用型人才,满足社会的用工需求。中职学校管理学专业的学生应具备现代管理思想,特别是创新能力。故中职学校的《企业管理学》课程教学应更重视实际操作和思维方式的锻炼。但由于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导致课堂形式僵化,教学方法死板,教学内容陈旧,与时代脱节的现象不在少数。长此以往,磨灭了学生的学习激情,压抑了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出来的学生既不能进行管理学理论研究,又不具备实际管理操作能力。所以,要达到教学目标,在管理学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上创新,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学科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授法、视听法、讨论法和案例分析法等,在发扬这些传统方法的基础上,我觉得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教学方式。
一、信息化教学方式
专业课知识的更新速度非常之快,教学内容与形式都应与时俱进,21世纪最大的时代特点就是信息化,它是现代企业发展的一个普遍趋势,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过程中的运用已经相当广泛,让学生接触信息化,最直观的方式,就是采用信息化教学。信息化教学需要充分、合理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设计,创设教学系统的过程或程序,更好地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信息化教学能够提供充分的交互 1
性,创设生动、直观、形象的学习情境,使教学直观化、模型化、动态化。
信息化教学不能简化地理解为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在笔者听课过程中发现很多老师是“为多媒体而多媒体”,将课本上的提纲简单地转移到PPT课件中,实际与黑板板书没有差别;还有的老师将课件的功能用得面面俱到,视频、图片、表格、文字、音乐一个都不少,但是往往内容与教学目的大相径庭。这都是对信息化教学的误解。
中职学校往往在一年级已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学生有了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所以要在中职学校的《企业管理学》教学过程中用好信息化教学方式,我认为可从以下几点入手:第一,课堂上正确使用课件,如案例的列举、引导和分析,管理决策短视频等,内容不在多和全,而在于真正能促进教学,最重要的是紧密联系教学目标,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第二,管理软件的教学,在学校课堂局域网安装企业管理软件,进行管理信息化实操教学;第三,教师网站或博客的应用,充分利用网络功能,在线与学生进行交流,树立学生的信息化意识,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
二、研究性学习教学方式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而现代教育学研究认为,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如此才能真正使学生提高全面素质。研究性学习是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目标所提出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旨在通过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提高学生兴趣与能力,这正适应了中职《企业管理学》要求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教学要求,它既有利于学生对课本知识进行升华,又有利于学生将理论真正用于指导实践。
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教学模式一般采用课题学习法,也称课题报告学习或学科专题研究,是模拟科学研究的情景和过程的研究性学习方式,它一般由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提出一个范围比较大的问题,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具体的研究课题,由学生自主设计方案、进行小组分工、寻找学习途径、选择学习方法,对课题进行实例解剖,最终得出并展示结论。如教师提出《企业人员管理的研究》,2
学生选择《对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可以通过查阅资料、问卷调查、现场访问等手段进行分析,最终得出在企业管理中应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作用、方法等结论。
研究性学习在本学科的应用当中,我认为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注意:第一,研究性学习课题的提出应切合实际,既要紧密联系基础知识,又要有实际操作意义,还要适当考虑学生水平,这需要教师在进行深入的思考后对学生进行指导;第二,在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但教师也必须进行全程跟进,及时进行控制,督促按时完成任务,促使每个成员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并给予恰当的评价,鼓励学生更为广泛的开展研究;第三,在成果展示后应对学生进行总结性评价,在整个研究性学习中,要更重视过程,而不可苛求成果;第四,研究性学习应该少而精,不是所有的知识都需要或者都可以用研究性学习教学,传统教学法应该是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基础。
三、深入企业的现场教学模式
本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整体设计一般不多,学生的实习往往也集中在毕业实习阶段,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灌输,这既不利于学生对理论的理解,也阻碍了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锻炼,因此,有必要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为学生开辟多渠道的实践环节。
第一,组织学生参观调研企业,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我曾组织学生到对口实习单位进行参观,在企业进行现场授课,学生将自己感兴趣或有疑问的知识点提出来与企业管理人员探讨,学生普遍认为收获颇丰。
但是,组织参观不可以也不可能太频繁,在选择时机上,我认为有以下几个:一,开学初,可以增强学生对专业的期待,做好教学铺垫;二,期末复习前,让学生搜集问题,做好准备,在参观过程中能有针对性;三,其他,如遇到重大企业管理案例,或有新的企业管理观点提出时等。
第二,将企业管理人员聘为辅导教师,把他们请到课堂上来,举办重点知识专题讲座,用他们活生生的工作案例解读企业管理知识,学生通过讲座吸取经验教训,对将来的实践工作将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
中职学校的《企业管理学》要真正完成其使命,不仅要求教师有深厚的专业知识、教学基本功和与时俱进的精神,也要求在教学方式上不断发展,这将是本学科教师要为之不懈努力的一个永恒课题。
参考文献
[1] 康晶,冀鸿.多元化的管理学课程教学模式[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7,(4)
[2]李敏.基于建构主义理抢的管理学教学初探[J]职业圈, 2007, 10(3)
[3]周三多主编.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
第五篇: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
第六节 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
中国清末新型学校的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虽与中国古代的传统教育是一脉相承的,然而就物理教育来说,一方面由于学科自身的性质所决定,另一方面也由于欧、美,特别是日本教育的影响(据统计,自1901年到1911年译自日本的教育学教本和专著有22本之多),因此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有了一定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理论和方法。这对后来中国的物理教育产生了较积极的影响,打下了较良好的基础。
一、教育理论
关于教育理论,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自龚自珍、张之洞、康有为、梁启超到辛亥革命时期的蔡元培等等,都曾作过重要的论述。但与物理教育比较密切的是王国维的教育理论,这里仅对此作一简要的介绍。
王国维(1877—1927)浙江海宁人。他1901年秋去日本东京物理学校读书,回国后曾编辑中国最早的教育刊物《教育世界》,并发表了大批关于教育学、心理学的译著,为中国最早一批研究中西心理学者之一。第一部汉译心理学书,丹麦海甫定著的《心理学概论》即出自他手。他在介绍西方资产阶级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阐述了自己进步的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科学的建立和教育思想的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1.培养“完全之人物”的教育宗旨
王国维于1906年发表的《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提出了培养“完全之人物”的观点。所谓“完全之人物”,就是一种能力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他认为人的能力,分为精神之能力和身体之能力。所以“完全之人物”就是精神和身体“无不发达且调和”的人。他还认为,人的精神能力又是由智力、情感和意志三个部分组成的,故“完全之人物”必须是在这几方面都得到发展的。因此,培养“完全之人物”的完全之教育,就必须有对智力培养的“智育”、意志培养的“德育”、情感培养的“美育”和身体训练的“体育”所组成,四者缺一不可。于是,王国维就在中国教育史上首先明确地提出了培养完全人格的德、智、体、美四育的主张。
在王国维看来,智育就是对人知识的培养,要求一个人应当具有广博的知识。尤其是生活在“今世”的人,由于“文化愈进,其知识弥广”,因此要受“今世之知识教育”,“掌握今世之知识”。他又分知识为理论和实际的两种,理论的知识满足人们的求知欲,而实际的知识解决社会和人生之需要。所以完全的人必须同时具备这两种知识,方能有益于社会,有利于人生。
德育,王国维认为屈原、陶潜、杜甫等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有“高崇伟大之人格”,都能“助之以德性”而“济之以学问”。古今中外之哲人,教育人无不视德行重于知识;古今中外之教育,也就“无不以道德为中心点”。这是因为,如果有知识而无道德,不仅于个人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而且于社会也不能确保其安宁。因此就“未得为完全之人物”。所以,办教育者,对道德教育不可不重视。
美育,王国维认为美育的作用有三:其一,能调和人的感情,“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由此养成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其二,美育又能成为德育的手段,能陶冶人的心灵,使人变得“高崇纯洁”;其三,美育可以发展学生的“聪明官及发生器”。所以他认为美育之重要毫不在德育与智育之下,“教育者不可不留意于美育”。
在分别论述了智、德、美三育之后,王国维又进而正确地指出,三者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相互交错”的,彼此相辅相成。这是因为人的任何行动,总是伴随着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所以,在教育过程中,不能把智、德、美三育相互孤立起来,只有“三者并行”协调,再“加以身体之训练”的体育,才能培养“完全之人物”。
王国维培养“完全之人物”的教育理论,是对清末半封建半殖民地教育宗旨的批判与否定,开了中国近、现代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先河。
2.论知识与知识教育
王国维在论知识与知识教育中,强调“完全之知识”。所谓“完全之知识”,他认为应包括这样一些相对的方面:就其产生的顺序来说,可以分为理论的知识与实际知识,就其对客观事物的说明层次来说,可以分为“当然之知识与所以然之知识”;就其表现形式来说,又可分为“直观的知识”与“概念的知识”,等等。他又认为,它们是相互区别而又紧密联系着的。正因如此,这些知识才成为“完全之知识”。
(1)“理论知识”与“实际知识”。王国维认为,就知识的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来看,实际知识在先,而理论知识在后,所以实际知识是理论知识的基础。而理论知识发达之后,又成为实际知识的“根本”,也就是对实际知识产生反作用,成为人们获得新知识的指导。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溯其(知识)发达之次序,则实际知识常先于理论之知识,然理论之知识发达后,又为实际知识之根本也。”具体地说:“一科学如数学、物理学、化学、博物学等皆谓理论之知识,至应用物理、化学于农工学,„„谓之实际之知识。”实际知识不但是维持个人的生活所必须,而且可供社会发展生产所需要。所以,他认为理论知识和实际知识都很重要,两者不能偏废。
(2)“当然之知识”与“所以然之知识”。王国维认为知识有当然与所以然之分,人若只知其当然而不识其所以然,那就是“蔽”。只有知其当然进而知其所以然,方能不“蔽”,才算得“完全之知识”。一个学者要达到“完全之知识”,有一个艰苦学习的过程。他借用前人的诗词形象地说:“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可不历三种之阶级:‘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此第一阶级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阶级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辛弃疾原文然回首),那人正(原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阶级也。未有不阅第一、第二阶级而能遽跻第三阶级者。”他认为任何科学知识的获得,都有一个迂回曲折、由表及里的探索过程,学者必须要有“坚忍之志,永久之注意”的勤奋学习精神。
(3)“直观的知识”与“概念的知识”。王国维认为,“知识乃经验之所教我者,”又说,“凡一切可经验之物”,皆是我们知识的来源。人们经常是通过感知,获取经验,得到关于客观事物的认识,这叫“感性”知识。如果感知无误,即是最可靠的知识,必不可不由直观之知识即经验之知识中得之。”王国维十分重视直观经验之知识,但他并没有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进而认为人们的学习,必须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即由直观经验抽象为概念,不过“概念必实于直观”。见得真,才知得深。人们概念的形成,应“本于直观之所得”,而概念愈有普遍性,其离直观愈远,我们若欲获得关于事物规律性的认识,又须反归于直观。从教学论的角度来观察,这无疑是一种正确的意见。王国维既肯定了感性认识,又肯定了理性认识;既高度肯定了直接经验的知识,又高度肯定了间接经验的知识,包括学习书本知识的必要,强调两者必须紧密地结合。王国维还认为,“理性之作用,为吾人智力作用中之最高者。”理性,通过人的思考的作用,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规律性,并能“为吾人构造概念及定概念间之关系。”
从上可见,王国维对知识及教育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知识的特点及人们认识的规律性。尤其是他强调了实际知识和感性知识在形成理性知识中的作用,这不仅在当时以书本知识并且以陈腐的经史知识为主的中国教育界和知识界,不啻是注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而且对当前的物理教育也是值得借鉴的。
此外,在王国维看来,所谓“智力”,就是“思索之能力及语言之能力。”智力发展之“最高者”,即是“理性之作用”,理性是一种“特别之智力”,它有着“自直观之观念中造抽象之概念,及分合概念之作用”。所以,理性就是一种思维的能力。当时在西方教育上,关于知识与能力的问题,存在着教学上的形式主义与实质主义之争。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是发展学生的能力还是传授给学生知识?王国维没有陷入两者的争论之中,他很重视对学生知识的培养,要求给学生以“完全之知识”,但并没有因此而否定对学生“智力”的培养。他认为发展智力不仅“有心理上之意义”,而且“物之可以析”,知识是可供人们进行思维活动的。他说:“偿我以知识”,而“慰我以怀疑”。疑,就是思考活动,知识可以释疑,学习知识是释疑的过程,就是发展智力的过程。因此,王国维认为,学生知识的形成与智力的发展是不矛盾的。必须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发展其智力,即“思索之能力”。这不仅在当时是卓有识见的,就是对目前物理教育来说也仍有启发作用。
二、教学方法
中国近代学校创建以后,不仅在教学的组织形式上,已从古代的分斋教学、个别讲解转变为分科、分班相间授课的形式,即已建立了班级授课制,而且在教学方法上,“先进的教师提倡用启发式教法代替注入式。”不过当时的“所谓启发式,是指参用问答法,不单纯用讲演法言。”后来又逐渐变化,“先生讲,学生听的注入式,代之以:有问答、有练习,练习亦有多种方式;而采用预习者亦增。”在《奏定学堂章程》关于小学堂的教授方法,还作了“各教科详细节目,讲授之时,不可紊其次序,误其指挥,尤贵使互相贯通印证,以为补益”和“凡教授儿童,须尽其循循善诱之法,不宜操切以伤其身体„„夏楚只可示威,不可轻施,尤以不用为最善”的规定。可见已注意到教学方法的改革。
关于物理学科,除了上面的一般的教学方法予以运用外,还有教授物理之次序方法,包括教授物理内容的次序及教授方法的次序。以教授内容的次序来说,在《中学堂章 程》和《师范学堂章 程》中有“其物理当先讲物理总纲,次及力学、音学、热学、光学、电磁气”和“教理化者,在本诸实验,得真确之知识”的规定。后者可说明已重视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所以在《章程》中又相应地作了“凡教授物理„„所用器具标本、模型、图画等物,均宜全备,且须合教授中学堂程度者”的规定。
中国近代对物理实验的认识,在1870年上海广方言馆“再拟开办学馆事宜章 程”购测器以便考订条中,就已有“查西人言理必显诸迹象,即有各类操作者,„„中国素未讲求,故言理终涉空疏„„夫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彼格致之学,假象以明其理,藉器以显其象”的认识。在1896年李端棻在“请推广学校折”中则说得更明确:“格致制造诸学„„非试验测绘不能精„„今之诸馆,未备图器,„„则日求之于故纸堆中,终成空谈,无自致用„„”,并指出“格致实学,咸藉试验”而建议创仪器院,开了学校中设立实验室的先河。
就物理教授方法而言,在教学中已注意了给学生以感性知识的实验教学,即直观教学法,并也从日本传入了“赫尔巴特的五段教授法。”日本流行的也只有五段法,日本教习以及从日本留学回国执教的教员大都采用这种教授法。这正如森冈常藏的《各科教授法精义》中所说:“„„五段教授法,可谓之理科教授法。”其时也有人将五段教授法改为三段法,认为“赫尔巴特之五段法,诚适切于理科教授法,然使教者不知活用之才,而徒拘拘于形式,则反有混思想之虞。故不如改为三段,斯勿背于五段法之精神可矣。”
赫尔巴特反对让学生记一些零碎之知识,最初将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四个阶段,后经其弟子改为预备、提示,比较或联合、总括,应用五段,故谓之五段教授法。
若将赫尔巴特五段教授法应用于理化教授,其具体步骤如下:
1.预备陈述儿童常见的理化自然现象。
2.提示说明此现象出现的条件及变化要点。
3.比较从实验或实际观察类似的现象加以比较,以说明某一假说是否正确。
4.总结概括所得的结果。
5.应用列举类似的现象并说明相互间的异同点及条件与变化。
运用五段法教授物理的典型教例,详见附录三。
三、考评
清末学校教育中对学生的考评,主要是由两部分组成:平时考查和定期考试。考试的形式主要是笔试,有问答题和计算题两类。
平时考查“均有教习按日记录,核记分数。”“评定分数,以百分为满格,满六十分为及格。”
考试开始于同文馆时期,有四种:月考、季考、岁考和大考。大考每届三年,由总理衙门执行。凡优者授为七八九品等官,实际只是科举考试略加修改而已。
《学制》公布以后,在“功课教法”中正式规定,除教习按日记录,核计分数之外,有常例考试三项:1.升班考试,2.年终考试,3.卒业考试。凡升班、年终、卒业考试所得分数,与平日功课分数平均核计;如平日功课80分,而考试得60分者,以70分计算等等。
此外,有临时考试二项:1.教习欲试堂内学生而临时出考题试者,2.须招添学生而随时示期考试者。
到1904年张百熙等《重订学堂章程折》中,对学生毕业考试、升级、入学考试,又详订章 程。“中学堂以下及收入高等学堂者,由督抚学政会同考核;高等学堂应升级者,奏请简放主考,会同督抚、学政考验。„„京城大学堂奏请简放总裁,会同管学大臣考验,以昭慎重,而免冒滥。”可见,到清末,中国近代学校的考试形式,监考制度和百分计分制都已基本形成了,这为以后考试的进一步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