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教学点写作教学新模式探索(定稿)
农村教学点写作教学新模式探索
写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课程改革中必须探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加强写作教学新模式的研究,必须引起每一位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寻找符合农村教学点学生特点的写作教学模式,是提高教学点写作教学效率必须解决的问题。因为在现阶段,教学点在我们国家的许多地区仍然大量存在。以甘肃省古浪县为例,教学点在全县学校中所占的比例和教学点学生总数在全县学生中所占的比例都比较高。教学点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直接关系到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的均衡发展,关系到下一代青少年素质的提高,因此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30年前吕叔湘先生就指出:中小学语文教学存在严重问题,效果很差,这个大家都清楚,‚但是对于少、慢、差、费的严重程度,恐怕还认识不足‛。尤其是在教学条件差,师资缺乏的农村教学点,写作教学中少、慢、差、费的问题格外严重。具体表现就是教学点的写作教学漫无目标、低效重复。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结合农村教学点独特的校情、学情,借助国家配备的班班通引入的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采用情景作文教学法以及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巴特勒模式教学方法,探索和建立一种适合农村教学点独特的校情、学情的全新的写作教学新模式,供广大教学点语文教师借鉴和模仿,不断提高农村教学点写作教学效率,达到大面积提高农村教学点作文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农村小学教学点作文教学现状分析
农村教学点的孩子,70%是留守儿童。我对周边教学点学生进行习作情况调查,通过调查发现:
1、受教学方式影响,教学点学生写作的兴趣普遍不高
2、受客观条件限制教学点学生普遍阅读面狭窄,语言积累不足
3、教学点教师在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由于教学点教学设备不完善,学生图书不多,再加上在作文教学中,教师教学理念相对滞后,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习作训练过于封闭,从而严重打击了学生习作的兴趣,创造性得不到很好的发展,因而制约了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
针对教学点独特的校情、学情,在写作教学中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才能改变写作教学‘少慢差费’的问题。
二、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该借助最新写作教学理论,改革教法,创新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班班通教学设备和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从而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三、写作教学必须突出阶段训练重点,同时还要注意各个阶段的衔接与过渡
农村教学点有三个或者四个年级,各年级写作训练的任务和重点都不相同。根据这一特点,应该将教学点的写作教学分段,分别确定训练目标和训练方法。如一、二年级以说话和写话为重点,主要解决学生不敢说、不想说、不会说的问题,引导学生根据身边的人、物、事,说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以及自己对这些人、物、事的好恶,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态度。刚开始可以群言堂,你一言我一语,克服为难情绪,然后慢慢引导学生一个一个说,有顺序的说,有条理的说,抓住特点说。紧接着由说而写,由说话自然过渡到写话,完成阶段教学目标。在三四年级学生要由写话过渡到写文章,有一定的跨越,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范文的示范作用,让学生进行仿写,降低难度,提高兴趣。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情景作文训练。让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动画片、卡通人物、漫画等,复述故事、描绘场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实现由说话、写话到作文的跨越。例如 我所在教学点有位叫张楠的小女孩,在我刚接收这个班级的时候,她不会写作文,我问她为什么不写,她就用哭泣来代替回答。后来在作文课上,我先让她听其他的孩子发言,再鼓励她来说一说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和想法。慢慢地,她也被其他孩子的快乐所感染,从不说到说,从少说到多说,从想说到能说、会说,然后引导她把自己所说写下来,帮助她克服为难情绪,经过帮助,她的作文也由最初的几十个字到几百字,由简单到语句通顺、内容丰富了,成功完成了写作教学的目标。
当然,这个‚先说后写‛的过程也不是盲目进行的,最开始学生肯定是不知道从何说起的,那么教师就可以确定一个同学们感兴趣的话题自己说一说,然后跟同学们一起把自己的叙述和描写记录成文。这样全程引领,不但可以给小学生做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还可以创造轻松的氛围,消除他们的紧张心理。
四、确定训练目标和重点之后,我们还必须明白:写作教学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包括说话、写话的简短句子训练,叙事、描写、抒情等各种表达方式的片段训练,以及综合各种能力的篇章作文训练。我们必须按照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既要分年级分学段,有重点有目的地进行训练,同时又必须明白,写作能力又是一項综合性的能力,它包含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的综合运用,因此必须在日常教学中分别进行专项训练和综合训练。
《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写作教学部分明确指出:‚写作时要考虑不同的目的、对象,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图创意的表达‛在作文教学中,应该注重和鼓励孩子们表达他们内心深处的想法和情感,我认为这样他们才能写出真实的作文。记得一次作文课,书中要求孩子们写难忘的事,在孩子们‚说‛的过程中,他们表达的最难忘的事大多数都是‚被妈妈表扬‛、‚第一次去动物园‛这样的话题,缺少生活性和童真性,孩子们好象在说别人的故事,我丝毫感受不到他们的‚难忘‛。只有两个小男孩的发言让我眼前一亮,一个小男孩详细讲述的是:在暑假的时候,他到金色大道,满头大汗地爬到树上去摘槐花吃,结果不小心把槐花里的‚毛毛虫‛也吃到了嘴里,那痛苦与复杂的心理被他的语言和表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另一个小男孩说他最难忘的事是:他在冬天的时候在冰上滑冰,本想秀一秀自己高超的滑冰技艺,可不小心摔了个仰面朝天,那钻心的疼痛和突发的狼狈样,弄得他格外尴尬。听了他们的讲述,两位同学那狼狈的样子和痛苦的神情仿佛就浮现在我和同学们的眼前。说完后我又引导他们说说为什么难忘,哪里难忘。孩子们都瞪大眼睛,听得津津有味,时不时还爆发出阵阵笑声……课堂最后,我说应该给这两位小男孩点赞,并且因势利导,告诉其他同学:‚写作要关注自己的生活,你们的生活就是多彩的,自己的衣食住行有许多都是值得回味的,都可以作为作文的素材,把自己平凡生活中精彩的一瞬间记录下来,把普通人生活中小小的感动记录下来,也可以是优秀的作文。‛这样的作文甚至可以在网络上、微博中、空间里,跟同龄人一起分享。让学生明白作文最重要的就是写真人真事,这样既解决了没事可写、不会写的难题,又提高了孩子写作的兴趣。让孩子们从内心深处主动去寻找作文素材,写出真情实感,从中得到教益。
因此,学生面对作文感到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其实不是我们的生活中没有题材,而是不留心各种各样的事物。对各种事物不留心观察,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见物不识物,见事不知事。我们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养成积累的好习惯,并且将所见、所听、所感用文字、图画等方式记录下来,久而久之,就能够解决学生作文中的这些问题。
五、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密切联系
教学点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割裂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联系。为了提高提高写作教学效率,教师必须认真研究不同学段的课文篇目,确定课文这个范本能给学生提供怎样的写作知识与技巧,学生需要哪些写作上的相关知识,制定周写作计划。同时教师还要常学课标,保持童心,言传身教,激发兴趣。从课标中领悟作文教学的理念、手段和方法,从中对照自己的作文教学是否科学、合理、具有创新精神。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与实践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并付诸课堂教学实践。而且教师自己还要养成爱写作的习惯,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将学生引向热爱写作的光明大道。
教师还必须注意,统编教材上的作文教学大多带有一定的方向性或脱离农村教学点学生的生活与知识水平,因此,教学点的作文教学必须根据校情、学情采取两条线作文训练,即教材作文和非教材作文,共分成四个模块,一是教材作文,二是同步的非教材作文,三是读写结合作文或片断训练,四是日记。
教师还要注意读写结合。我们知道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没有吸收就不可能有表达。如何使阅读教学与写作更加紧密地相联,应该在学课文时学习作文知识,同时结合课文内容,加强作文训练;而且还要让学生在读中发现问题,修改自己的作文。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得到相应提高。教师还必须做生活的有心人,帮助、指导学生从生活中、从书报中撷取那些生动活泼、富有教育意义的题材,积累下来作为写作素材。当然还必须扩展学生的阅读面,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以便积累语言,借鉴方法。
六、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进行个性化的评价,用这个方式促进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写作,实现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力求个性化,根据自己的教学语言,对学生进行鼓励和指导,如‚藤上有瓜‛这个词,全班学生都理解它的含义,我就根据不同的情况写下各种评语,如‚藤‛子已经完整了,如果‚瓜‛大一些,就好了。‚藤上‛不仅有‚瓜‛,而且‚瓜‛如果有形有色,那就更好了。也可以充分采用学生感兴趣的网络语言,对学生进行评价。用这种贴近学生心灵,融入学生生活的评语,激活学生内心的写作冲动,实现写作教学的高效。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写道:‚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所以,教师必须采用多种方式引导、激励。如用简笔画画出一个大拇指,或波浪线旁画一个☆,或直接下评语。对于字迹潦草,内容空洞的作文则坚决要求重誊或重写。学生认真重誊或重写后,给予鼓励评价。毕竟‚好学生是夸出来的。‛
当然有时也可以教学生自改作文,甚至可以利用班班通实物投影仪投影同学们的大作,现场集体评改,或者晒到网上、个人的学习空间里,大家自由修改、自由点评。通过这种流行的方式,激发同学们的写作兴趣和隐藏的写作潜力,实现写作教学的不断发展。
语文,就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写‛被排在了最后,足可见写作的难度和重要性。‚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是字、词、句、篇的综合训练‛。可是当前的农村教学点学生作文现状不容乐观,教师出题、禁锢学生的想象力,学生不知道如何写作文,作文简直是‚惨不忍睹‛。本人在农村教学点承担语文教学多年,对这种现状深感痛心,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我不断探索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尝试,采取了一些新颖的作文教学方法,取得了一 定的成效,探索出了一些可资借鉴的新模式,希望这种新模式能够帮助农村教学点的语文教师克服教学点写作教学低效、无序的痼疾,彻底改变农村教学点作文教学的落后面貌。不断提高农村教学点写作教学效率,达到大面积提高农村教学点作文教学质量的目的。
第二篇:新课程理念下农村教学点写作教学新模式探索 一阶段实验报告
《新课程理念下农村教学点写作教学新模式探索》
课题第一阶段实验报告
立项号GS[2017]GHB1389)负责人
刘书兆
执笔人 刘书兆 许善泉 张正伟
进行《新课程理念下农村教学点写作教学新模式探索》的课题研究已有一段时间(2017年6月--2017年10月),在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课题研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这得益于所有老师的认真学习,大胆尝试和精心实践。回顾这四个月的探索过程,感触良多,收获匪浅。现将我们在这四个月课题研究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进行调查分析,了解问题症结
为了使研究工作能更具有针对性,能在教学实践中取得实效,我们根据课题研究方案,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结合巴特勒模式教学理论和情景作文教学理论,在各年级学生中进行了学生写作水平问卷调查、写作水平测评分析和教学点写作教学现状调查问卷、分析。对农村教学点学生的写作水平、教学现状、存在问题以及教师、学生在写作教学方面的需求以及存在的问题有了明确的认识,这为我们开展课题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从调查问卷所反映出来的情况看,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是值得肯定的:
1、学生对写作有一定的兴趣。其原因主要有:(1)、学生在写作教学中受到过老师的表扬或是家长的肯定;(2)、日常生活存在表达的需要,学生有发表自己看法,表明自己感情态度的内心欲望;(3)、同龄人或者同学示范作用。从调查来看,各年级同学渴望能够流利、通顺发表看法、叙述故事的同学占了一半以上;尤其是有关动、植物一类的想象作文和充满奇幻情节的科幻故事、武侠故事特别受大家喜爱。
2、学生对作文课的喜好。从调查来看,学生是否喜欢上作文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他们喜欢的是能够采用形象、直观的教法,教学语言幽默、风趣,能够与学生平等相待,引领他们在作文天地时自由遨游的教师。也就是说,教学点的学生,对语文老师的期待值很高。
3、学生对作文课教学模式的要求。从调查来看,多数学生喜欢对话式、活动式和情景式的作文课,喜欢老师当堂开展活动并按照确定的步骤,一步步详细进行指导写作的教学方法。这说明,我们采用的以巴特勒模式理论和情景作文教学法为理论出发点的教学探索是切合教学点校情学情和学生写作教学心理需求的。当然,从调查中也反映了很多作文教学方面的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
⑴、受教学方式影响,教学点学生写作的兴趣普遍不高
原因主要有:一是对作文有畏难情绪,他们总是觉得一到作文就没话可说;二是即使有内容也不知道如何来表达,脑中的词汇实在是不够用;三是说写脱节,往往是说的是一套,而到写时却又是另一套。
⑵、教学点教师在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写作教学中完全照搬教材,而教材中现有的写作教学内容不能完全贴合农村学生的实际生活、情感体验,无法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教材中大部分作文题目过于呆板、老套,不贴近农村学生的生活和兴趣,无法激起学生内心表达、抒发情感的欲望,使写作变成额外添加的沉重负担,长此以往,学生慢慢对作文就失去了兴趣,敷衍了事,作文也就越写越差,而越差就越怕作文。
⑶、受客观条件限制,教学点学生阅读面不广,语言积累不足。学生平时除了教科书外,所涉及的课外书很少,零零星星在动画片、网络游戏中积累的一些新潮词语,在现行教材僵化的写作教学体系中,又完全没有用武之地,因此,教学点的学生写作,基本成了“无米之炊”。大部分学生没有厚实的语言积累,这直接影响了教学点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二、针对问题,大胆尝试。
我们针对以上问题,进行了探索和研究,主要进行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该借助最新写作教学理论,改革教法,创新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班班通教学设备和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从而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二)写作教学必须突出阶段训练重点,同时还要注意各个阶段的衔接与过渡
农村教学点有三个或者四个年级,各年级写作训练的任务和重点都不相同。根据这一特点,应该将教学点的写作教学分段,分别确定训练目标和训练方法。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特点和训练目标,进行卓有成效的专项训练。同时,通过操作性强的专项训练,降低难度,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
(三)加强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联系,提高学生阅读量,丰富学生语言积累,为写作教学提供语言材料
创新作文教学内容,使写作教学贴近农村学生生活实际、内心情感体验,让学生在写作中有的写,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我们教学点的作文教学新模式根据校情、学情采取两条线作文训练,即教材作文和非教材作文,共分成四个模块,一是教材作文,二是同步的非教材作文,三是读写结合作文或片断训练,四是日记。
(四)、建立生活记录袋。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我一直在告诉学生,每个人都有一座属于自己的“金矿”,别老嫌自己的生活单调,经历平凡,认真地想一想,一个平常的自然景象、一件细微的生活小事、一丝小小的微笑、一缕淡淡的心绪,都是我们作文的好题材!我建议学生专门拿出一个笔记本,起名为“小水滴”,记载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高兴的、悲伤的、激动的、难忘的,做到“一草一木皆有情,凡人小事均入文”,每周五可以和同学分享。
创设情境,游戏作文
(四)、游戏是孩子们最喜闻乐见的,游戏最能展现孩子们生命的活力。有游戏的时候,他们的眼睛都是亮的,由此可见游戏是激发学生学习习作的最佳形式。在游戏活动过程中,他们要亲自动手动脑,要思索感受;会碰到困难、挫折;既有成功的喜悦,又有失败的体验。有了这样丰富多彩的生活内涵,何愁学生写不出个性鲜明,童趣盎然的文章?上学期我们在作文课上开展了“扳手腕”比赛,“传口令”和“自画像”活动,游戏结束后学生体验很深,教师直接指导学生完成活动的习作,对活动中人物的细节描写做了细腻的指导,这几次作文写得精彩纷呈,使学生的生命之花得到怒放!
(五)、在写作教学中进行个性化的评价,用这个方式促进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写作,实现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力求个性化,根据自己的教学语言,对学生进行鼓励和指导。如用简笔画画出一个大拇指,或波浪线旁画一个☆,或直接下评语。用这种贴近学生心灵,融入学生生活的评语,激活学生内心的写作冲动,实现写作教学的高效。对于字迹潦草,内容空洞的作文则坚决要求重誊或重写。学生认真重誊或重写后,给予鼓励评价。毕竟“好学生是夸出来的。”
三、存在问题
(1)、教师理论学习时间短,对相关理论领会不深,不能灵活运用(2)、情景作文教学法在课堂作文教学中的运用模仿痕迹太明显(3)、新教学模式仍在尝试中,效果有,但不太明显,运用也不熟练
当然,实验中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老师和同学们普遍反映,实验学校的写作教学课堂活了,同学们的写作兴趣浓了,写作教学的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这些成效的取得,进一步鼓舞了我们进行研究的信心。我们会修订方案,加强学习和交流,力争课题顺利进展,取得圆满成功。
第三篇:高中语文教学新模式的探索
高中语文教学新模式的探索
对高中语文教学模式探索,教师总感到有些力不从心,步履维艰。主要原因有三:
一、课时紧任务重,特别是高一高二年级,每周只有四、五课时,而教材每单元需要掌握的能力点却有很多;
二、教材变动频繁,教师必须尽快适应和熟悉新教材的教学要求;
三、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素质要求相应较高。随着一种新的教学理论,不,应当说是一种新的学习理论的引入,再加上近年来计算机应用的普及,特别是多媒体教学网络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注意力开始投向了这一新的领域,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本来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其指导思想与我们当今大力倡导的素质教育密切相关。它认为,从心理学角度讲,学生获得知识从表面看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实质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之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学习伙伴和学习媒体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所谓“意义建构”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也就是说,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它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它还强调“协作”、“会话”,即学习小组成员之间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任务,使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
在这一点上,高中语文新教材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着眼点不是教师的“教”,而是学生的“学”。教材包括课内用的教科书和课外用的《语文读本》,课文分为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课文配有能力训练目标、提示、注释和练习,有的还有评点、批语等资料。这都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非客观主义的哲学立场不谋而合。由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从而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学模式,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对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思想的研究,无疑将对传统的教学理论、教学观念提出挑战。更由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要求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从而对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教学活动关系,培养学生多方面素质与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我们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了一些探索。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方法,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有根据这些教学方法,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所在年级的特点、各位教师的教学特点,课题组成员在高中不同年级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多种教学模式的有益探索。
一、导读教学模式
试验年级:高一高二
教学内容:现代文、文言文阅读教学
理论依据: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与其它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因此,这种教学要求学习应在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目标,学习的内容要选择真实性任务,不能对其做过于简单化的处理,以免使其远离真实的问题情境;教师需要在课堂上提供解决问题的原型,并引导学生像现实中专家解决问题似的进行探索,而不是将提前准备好的内容教给学生;它也不需要独立于教学过程的测验,因为在学习中对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本身就反映了学习的效果。教学目标:
第一,培养高中学生语文在阅读方面的自学能力,通过筛选与整理已掌握的相关信息或已知相关经验,建构新的知识内容,并逐步形成建构链条;
第二,创设协作学习环境,以导读小组为单位,开展小组协作学习,由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教师角色定位:
(1)教师是一个档案管理员。实验初期阶段,教师对班级学习者每个人的学习状况建立分析档案。档案的内容,主要包括平时的作业反馈、知识能力测试、学习者的周记、作文、课堂学习反映出来的学习动态等等。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是在已经形成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建构新的学习内容,而这种已形成的知识经验肯定是有差异性的,所以,教师必须在尊重个性差异的基础上,引领学生进行知识建构。在高中语文导读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中,前期对学生的分析与观察、记录是非常有必要的,也为第二步骤的实施提供了分析基础。(2)教师是协作学习的组织者。“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即对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作用。”导读模式的探索,正是注意到了这一特点,所以以导读小组的形式进行实验,让学生形成一个团队,建构过程是一个团队协作完成的。高一年级下学期,由教师提出建议,成立导读小组。导读小组最初是自由组合,而后由教师根据第一学期“学习能力档案分析”提出调配建议,重新确立小组成员,人数为4——5人。学期初,导读小组在对语文教材浏览后,确定导读对象,即每一个导读小组认领一篇课文为导读篇目。由科代表汇总上报教师,再由教师列出学期导读计划。导读小组在导读之前与教师共同协商,制定导读实施方案,这样,教师就与导读小组共形成了一个备课小组。在协商的过程中,教师既可以了解学生学习的建构过程,学生也对学习目标、重难点有了明确地认识。
(3)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在高中语文导读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角色不再是信息的传播者、讲授者或组织良好的知识体系的呈现者,其主要职能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知识的促进者。意义建构的过程中,肯定有新知识的介入,教师需帮助学生分析判断,使得学生的意义建构在一个正确的轨道上进行。需要指出的是,传统教学,教学目标都是教师确定的,学生的任务就是配合教师,完成教师的教学任务。在导读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作为帮助者和促进者出现,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教师将每一个单元作为一个研究单位,教师在单元教学前明确单元学习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指导各导读小组注重篇目之间知识与能力训练的链接。由各导读小组依据协作分工,讨论确定篇目学习目标及步骤,教师对目标及步骤的科学性予以判断指导。实验证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确立的学习目标很切合学生学习的兴趣点,阅读步骤操作性也较强。在导读小组指导下完成的阅读更能反映学生阅读习惯,更能突出学生对学法的探究。
教学评价:(1)学生评价的不确定因素较多。在意义建构的过程中,由于写作情境的差异、所选篇目的差异等客观影响,以及学习者个体的基础差异,意义建构的差异是明显存在的,所以,单纯以传统课程考试去评价学生是不科学的。
(2)对意义建构形成的差异调整措施有限。导读教学模式中,学生意义建构的空间相对狭小,每个小组在一个学期只有一次导读机会,导读还只限于篇章学习,没有摸索出全方位的导读方法。这样,意义建构表现出的差异调整的空间就很小,而且共性的问题较少,所以表现出的是教师指导有余,而调整修正不足。意义建构中,某些学习者的差异会越拉越大。
二、支架教学模式
试验年级:高
二、高三 教学内容:古代诗歌鉴赏
理论依据:
支架原本指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在这里用来形象地描述一种教学方式:学生被看作是一座建筑,学生的“学”是在不断地、积极地建构着自身的过程;而教师的“教”则是一个必要的脚手架,支持学生不断地完成自己的建构,不断建造新的能力。支架式教学是以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依据的。支架教学中的“支架”应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建立,通过支架作用不停地将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
教学步骤:
(1)搭建支架。围绕当前学习问题,按照“最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复习以往习得的知识,为学生对诗歌鉴赏方法的自主构建准备条件,搭建攀登的支架
(2)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到一定的问题情境中,并提供可能获得的工具。从研究诗歌意象意境入手,引领学生情感介入。
(3)进行探索。探索开始时先由教师启发引导(如演示或介绍理解类似概念过程),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独立探索。在学生独立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加以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但要注意,教师的引导应逐渐减少,达到使学生在概念框架中自主攀登。在教学中,学生自主选择将要研究的诗歌类别,通过网络等媒介进行资料搜索,自主研习。
(4)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在全班范围内,对各类诗的研究成果进行交流。在交流成果的基础上,归纳诗歌鉴赏中的共通的研究步骤及方法并由参与研究的同学自评、互评,总结此次学习的经验。
教学评价:
(1)由于诗歌鉴赏的开放性,也由于建构主义对于学习本质及建构结果差异性的理解,教师指导学生建构的只是鉴赏诗作的一般步骤、方法。而由于学生生活经历、个性特征等的差异,他们对于同一作品所产生的联想、想象会有所不同,所以他们对于诗歌情感、内容的理解会见仁见智。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整体把握能力和客观的综合分析能力。(2)本次教学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诗歌以其凝炼性、形象性、多义性而成为语文教学的难点和重点,特别是其多义性使得以往诗歌教学往往陷入一种纷争状态,难以获得令众人一致信服的结论,因而也就使得诗歌鉴赏成为一种经验性的就诗(具体诗作)论诗(具体诗作),而缺乏可操作的方法指导。而建构主义这一新型学习理论的引入最终改变了这一由教师一语定乾坤的情况,使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最终建构起极具操作性、可行性的鉴赏方法。
三、情境教学模式
试验年级:高
二、高三 教学内容:写作教学 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或通过多媒体创设的接近实际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利用生动、直观的形象有效地激发联想,唤醒长期记忆中有关的知识、经验或表象,从而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知识与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总之,通过“同化”与“顺应”才能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而同化与顺应离不开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经验与表象,情境创设则为提取长时记忆中的这些知识、经验与表象创造了有利条件。教学步骤:
(1)创设情境,即看录像或课件,让学生进入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如在材料作文时播放《焦点访谈》、《新闻联播》中的有关内容,形象地再现他们学习生活和日常接触的社会生活的内容,从而加深对事物的认识;
(2)明确要求,即,使学生理清思路,消除模糊认识,如探究材料作文寻求切入点的几种方法、材料作文应注意的问题等;
(3)自主学习,即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整理文字并录入,教师在此过程中则通过网络“学习视察”功能,逐一浏览,发现问题;
(4)指导学习,即教师通过网络的“人机对话”与发现问题的学生做个别引导,也可中止练习,对典型问题以“屏幕广播”的方式做案例讲析;
(5)协作学习,即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学生通过网络自主交流、讨论、修改,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当堂写作训练的意义建构;
(6)效果评价,即对学习得与失的思考和总结,从一定意义上讲,也是学生学习的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
教学评价:
(1)情境式教学充分调动了每个同学的参与意识,使学习过程不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的过程,而变成了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自主学习的过程,这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十分有益。
(2)情境式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教师鼓励他们与同伴们讨论、对话,从多个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可能办法和最佳途径,让学生认识到交流的好处、合作的可贵。
(3)情境式教学在培养学生交往能力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向他人学习和自我反思的能力。
(4)由于情境式教学为学生创设了自我表现的机会,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客观地看待他人与自己,并做出正确评价,从而培养了自我调控的能力。
综合几种教学模式的探索不难看出,建构主义对教师与学生的作用有了重新的定位:学习者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它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在意义建构过程中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大量信息和资料;需要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思考。教师则从以教授知识为主变为以指导、辅导学生的学习为主,由舞台上的主角变成幕后导演,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指导者。教学过程不再是一个同步的,而是一个异步的、发散式的思维过程,不同的学生沿着不同的学习路径,完全可以建构出相同的结果。学习的质量是学习者建构意义能力的函数,而不是学习者重现教师思维过程能力的函数。换句话说,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新模式的探索,使我们在教学改革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可喜的一步,虽然我们的尝试还不能涵盖高中阶段所有的问题和内容,但我们至少发现了一些教学规律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我们也深深地意识到,新的教学理论对学生也对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将不断摸索和改进以取得的初步成果,为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做出不懈的努力。
第四篇:探索阅读教学新模式
探索阅读教学新模式
阅读教学的新理念(新概念、新观念)的落实,必须以探索建立起新的阅读教学模式,包括不同阅读课型的教学模式和不同类型课文的教学模式)作支撑。
(一)不同阅读课型的教学模式
课型是按照课的目的任务的不同和课的结构(指一个课题的整个教学活动是由哪几个基本环节组成的)的区别而划分的;不同课型的性质、任务对教学步骤(教学模式)有直接的制约作用。为落实阅读教学的新理念、增强阅读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可将小学阅读教学划分为精读课、略读课、学习指导课和课外阅读指导课四种类型。
1、精读课
(1)特征及任务:精读课是以深读为基础、以全面训练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综合性阅读课型;教学任务包括阅读理解、情感陶冶、知识习得、语言积累和语言运用几个方面,以培养语文能力核心。
(2)模式或步骤: ①粗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学程序:上课伊始,可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一定情境,以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动机和兴趣;接着指导学生默读和浏览课文,要求学生读准生字、读顺课文、思考、议论“这篇课文主要说了哪几件事情”这样的带整体把握的问题。这样安排的目的是:要使学生从整体上(不是只从一点或一个侧面)形成对课文的感性认识,并能初步提出一些自己尚未弄懂的问题。
操作要领:一是要想方设法把学生发动起来,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读课文、提问题;二是要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而不是只得到点滴的观感。
②精读课文,深入感悟:
教学要求:“深入感悟”是指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人物情感和重要词句有比较深刻的感受和领悟。而要达到这一要求,学生必须精读课文(精读:是指围绕课文的重点而深读,而深读的展开有赖于关键问题的提出,关键问题的解决是衡量深读效果的主要标志;关键问题应产生于课文的重点部分,应反映学生原有的认识水平和情感态度与课文重点部分的要求之间的差距或矛盾,应含有让学生思考的空间或进行探究的余地;关键问题的表述应具有概括性和启发性)。
操作要领:一是师生要善于提出问题和归纳问题;二是引领学生围绕所提出的关键问题反复阅读课文(读,既要保证读的时间,又要注重读的质量,要指导学生采用有感情的朗读、精读与默读、分小组读、找伙伴读、男女生赛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阅读方式来实现“读”的目标;同时要指导学生把读与思结合起来,能抓住所提出的关键问题在读中思考、读中讨论和读中体验,能围绕关键问题抓住重点段落、重要句子和关键词汇在反复阅读中体会其要义,能在朗读过程中认真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及事物的矛盾,切实提高有感情朗读的水平);三是教师的指导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不以教案牵着学生走,而须根据学情的变化来调整教案。
③研读品读,深层体悟:
教学要求:教材选偏的精读课文中,有一批涵义很深的课文。这些课文不仅有表层的描述,而且有深层的意蕴。如,描写事物的,以事喻理或托物言志;描写景物的,寄景抒情;描写人物感情的,则情中有情„„学生要学懂这些课文时,必须采取一个重要步骤,那就是要通过对重点段落的研读和品坊,才能达到对课文的深层意蕴的体验和领悟,使学生在思想上、情感上产生共鸣,甚至受到震撼。
教法学法:要根据课文内容的不同特点和学生在认识、情感上的不同反映来确定。这些具有深层意蕴的课文大致有三种类型,每种类型的教法和学法的侧重点应该各有不同:
第一类:以事喻理的课文。如《两只小狮子》、《乌鸦喝水》、《酸的和甜的》、《画杨桃》、《题西林壁》等等,其深层意蕴是事中之“理”,学生在阅读中面临的困难是难以弄明事中之理。突破难点的方法是:在学生真切感悟语文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反映“深层意蕴”的问题,引导学生认真研究或品读关键段及关键词句,启发思考,组织讨论,指导互评,从而使学生悟出事中之理。如教学《酸的甜的》一文,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让大家思考和议论小松鼠和小白兔提出的问题:“狐狸为什么硬说葡萄是酸的呢?”以议论“硬说”一词的含义为突破口,经过七嘴八舌的讨论,学生终于明白了这个童话故事中的深刻道理。
第二类:寄景寄事抒情的课文。如《荷花》、《黄山奇石》、《圆明园的毁灭》、《我爱故乡的杨梅》、《高梁情》、《观潮》等等,其深层意蕴是景中情或事中情。对作者借赞美自然景观来抒发爱祖国、爱家乡的感情以及通过赞荷花、迷荷花来表达作者追求纯洁、和谐、美满、幸福的思想境界,只有在教师指导下反复品读重点段落、琢磨重要词句和体验作者的情感,才能体悟课文的深层意蕴。如,教学《我爱故乡的杨梅》,教师组织学生参与品读竞赛,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找伙伴读,通过朗读把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表达出来,以听读的同学是否产生共鸣来评价朗读者的体悟水平。在这种互相激励的情境中,学生完全进入了“角色”,他们细细品味课文,在想象和深思中逐渐对作者的深层情感产生了共鸣,体会到作者从内心深处发出的热爱家乡的深情。
第三类:情中寓深情的课文。如《十里长街送总理》、《再见了,亲人》、《雨中》等等,其深层意蕴是情中隐含的“深情”,学生面临的困难是难以体悟情中的“深情”。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学生对人民群众热爱周总理的感情很快就感悟到了,而当老师提出“人民群众为什么这样热爱周总理”这一问题时,个个面带难色。教师及时引导大家默读和有感情地朗读几个重要自然段,同时启发大家联想课前观看的电影《周恩来》及课前搜集的周总理关心人民群众的动人事迹,然后组织大家讨论,学生终于恍然大悟:人民群众这样热爱周总理,是因为周总理非常热爱和关心人民群众。
操作要领:首先,教师既要准确把握课文的深层意蕴,又要善于启发学生提问题,从而归纳提炼出需要引领学生探究的能反映课文“深层意蕴”的问题。其次,要让学生自已体悟课文的深层意蕴,教师不可先讲出自己的看法,其主要决窍在于引导学生围绕所探究的问题展开研读和品读。研读包括探索性阅读和体验性阅读:探索性阅读是为探究所提出的问题而对有关段落进行的阅读(它以朗读为主,辅以默读;在读的过程中把个人的分析、比较与小组讨论、全班讨论紧密结合起来;朗读和讨论要突出重点段落,要紧扣关键词句);体验性阅读在于通过朗读和默读来体验人物的生活和情感,使学生在思想情感上达到与文中人物的共鸣(体验性阅读多用于感情色彩很浓的课文,所以要重视情境的创设和读者的联想,适时插播有关电影剪辑或多媒体课件等,以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品读,是指学生在朗读、默读中按照自己的体会和想象而对课文(特别是重点段落和关键词语)表达的思想感情予以品味。品读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重要思想内容的理解,还能使他们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味,如语言的节奏美、音韵美、意境美等。品读实质上是一种创造性阅读,它需要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独特的感受力。如,一位教师在指导一年级学生品读(两只小狮子》的重点段落时,就抓住了这两点。在这篇课文的末尾,狮子妈妈对懒狮子说了这样一段话:“孩子,将来我们老了,不在了,你靠谁呢?你也应该学会生活的本领,做一只真正的狮子!”教师在指导学生品读这一段话时,启发学生先体会狮子妈妈的心情、态度和语气,然后让学生按照自己的体会和想象来品读狮子妈妈的话——有的扮作慈祥的狮子妈妈,怀着沉重的心情,以语重心长的语气来朗读这段话;有的则扮作急躁的狮子妈妈,怀着焦急的心情,以气愤的语气朗读这段话„„
④熟读成诵,尝试运用
教学要求:在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让学生以口头或书面表达的方式初步运用所学的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学习这篇课文的体会。其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把自己感悟最深的语言文字和思想情感初步转化为自己的语文能力,为全面全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奠定基础。如,学了《小白兔和小灰兔》后,很多学生争先恐后的即席发言,表扬小白兔爱劳动、肯吃苦,批评小灰兔好吃懒做、不爱劳动,并表示自己长大后要做一个爱劳动、能吃苦的人。又如,学了《水乡歌》后学生模仿着写道:“家乡什么多?树多。千棵树,万棵树,五月榴花红似火,装点家乡新生活„„”
操作要领:一是要保证必要的运用时间,为了能保证全员参与,可采取“个人准备,分组交流”的方式,并且每次只取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中的一项,真正落到实处。二是要考虑学生年龄特点逐步提高要求。一般说来,一年级只训练口头表达能力;二年级除训练口头表达能力外;还可训练写作能力(可采取汉字加拼音的写话形式);三年级的口头表达可让每个学生复述课文的一个片段或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和见解,书面表达可让每个学生写一段话,把自己最想说的话写出来;4至6年级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练习的要求应当逐年提高,操练的形式应更加多样。三是要指导学生熟读所学课文,紧抓语言积累。学生学完一篇精读课文时,必须达到读熟的程度,在此基础上再抓背诵(或背诵全文,或背诵几段,应酌情而定)。
上述的精读课的教学模式(结构、环节、步骤)只是一个基本的教学思路,不是刻板机械的教学流程;教师在具体实施时,教学步骤应根据课文的不同及学情的异动而发生相应的变化。比如,学习内容浅显的课文,可将“深层体悟”与“深入感悟”合二为一;又如,学生深入感悟《荷花》一文时,可参照作者的思路,采取“闻荷香——看荷花——赏荷花——迷荷花”的顺序来学习。
2、略读课
(1)特征及任务:略读课的主要特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其主要任务是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的主要思想感情或深层含义,并学习略读方法。
(2)模式或步骤
①略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方法:先提出一个问题(即这篇课文主要说了几件事),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阅读课文,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分组或全班议论。
②再读课文,体会主要思想感情或深层含义。方法:先就课文表达的主要思想感情或深层含义提出一个问题,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再读课文,然后在组内或班内进行讨论。
(3)操作要领:一是每一步教学都要以问题开路。二是每一步教学都要以读为基础。三是要紧扣关键词句和重要段落,不可“胡子眉毛一把抓”或“各种项目一齐上”、“从头至尾逐段教”。常用的方法:①紧扣一词,教活一课。很多课文都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语,如《田忌赛马》中的“转败为胜”、《精彩的马戏》中的“精彩”、《珍贵的教科书》的“珍贵”等。这些词语或提示了文章的中心,或点明了文章的情感,或概括了文章的内容,或暗示了文章的思路。我们找准并紧扣这些关键词组织教学,就可教活整篇课文。②抓住一句,串联整篇,很多文章中作者都精心安排了关键词,或揭示题旨,或点明中心,或概括内容,或凝聚情感。抓住了这些关键词,就等于提起了衣服的领子,以一句串联全篇。如《草原》中的“蒙汉情深何忍别”、《落花生》中的“人要做有用的人”、《千里跃进大别山》中的“狭路相逢勇者胜”等。③精导一段,拨通全文。有些课文,有明显的重点段,抓住重点段精心指导,就可以拨通全篇。如《再见了,亲人》,前面三个自然段分别写志愿军与老大娘、小金花、大嫂话别。三段的写法大体相同,都是通过回忆某些事来抒发中朝人民用血肉凝成的深情。教学时,教师精教第一段,并从第一段中总结出一种写法:记事抒情。第二段、第三段则让学生自学,了解这两段记了什么事,抒了什么情。这样教,时间省了,学生的收获反而更多。④突破一点,举一反三。有很多课文有关键词、关键句、关键段,但也有一些课文没有明显的关键性的词、句、段。教这些课文仍不可逐段串讲串问,而应该“突破一点,举一反三”。选择突破的“点”要因课而异。如《养花》一课的“趣”、《荷花》一课的“美”、《火烧云》一课的“变”、《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的“情”、《飞夺沪定桥》一课的“勇”、《会摇尾巴的狼》一课的“装”、《西门豹》一课的“言外之意”、《狱中联欢》一课的“对联寓意”、《第一场雪》一课的“景物特点”、《晏子使楚》一课的“机智对话”、《冬眠》一课的“善于观察思考发现”等等。可以说,任何一篇课文都可以找到这样的“一点”,抓住了这“一点”,就可突破全篇。
3、学习指导课
(1)特征与任务:这是一种为帮助学生适应和掌握新的学习方法、灵活运用新的学习方式而确立的一种新课型。例如,很多学生不适应新课程提出的新的学习方式,不会进行自主阅读、合作阅读和探索性阅读,有的不会朗读、默读,尤其不善于在朗读中感悟。因此,我们应该有计划、有准备地开设学习指导课。由此可见,学习指导课是一种“学会学习”的实践课。其基本任务是: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掌握精读、略读、浏览的要求,灵活运用朗读、默读等方法。学习指导课不定期开设,其主要内容包括新的学习理念的实践和新的学习方法的操练;可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年龄特点来确定具体内容。
(2)模式或步骤
①提出操练的任务,师生分头准备。这一步一般在上课之前完成。
②教师扼要讲解,学生充分操作练。这是学习指导课的主要步骤,教师要保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空。
③学生交流心得。师生共同总结。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成果给予激励性评价。
(3)操作要领:一是主题要鲜明,一次确定一个训练专题;二是操练要充分,一次让学生掌握一种学习方法;三是指导要精当,一次让学生学会一种学文方法。这里介绍几种在学习指导课中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①破题阅读法:就是通过分析课文题目的含义特点,了解课文内容,感知其中的思想感情的方法。如学习《董存瑞舍身炸暗堡》,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他们就会了解到这篇课文的人物和主要事件,还自然会萌发出“董存瑞为什么要去炸暗堡”、“怎样去炸”、“炸得怎样”等疑问。这对学生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胳无疑是有帮助的。②根据课文特点阅读法:不同类型的课文,在写法上各有其独特的地方。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时,可先帮他们掌握写法,再引领他们根据特点去学习。如学习《姐姐》后,可指导学生总结出写人类课文的特点(通过对人物语言、行动、心理、外貌等的描写,来反映人物的品质特点),并共同探索出学习记人为主的记叙文的方法(细心揣摩文章中作者对人物语言、行为和心理等描写,从中了解人物的特点)。若学生掌握了这种学法,去学习《金色的鱼钩》等类似的课文就会觉得有路可循了。③利用课后问题阅读法:有很多课文的课后问题中,已直接告诉我们本文写了哪些事物或所写事物的顺序等,这就可以直接指导学生按照这些提文去了解课文,初步弄清文章的写作顺序。如《观潮》课后第二个问题: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如果学生在阅读之前先看看这一问题,对其理清文章写作顺序无疑是有帮助的。除此之外,还可教给学生抓重点事件阅读法、提要阅读法,抓中心句阅读法、抓过渡句段学文法,根据关键词阅读法、利用推理阅读法等。
4、课外阅读指导课(1)特征与任务:课外阅读指导课是为推动课外阅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培强学生语言综合素养而确立的一种新课型。这是一种“学会阅读”的实践课,一般每两周安排一节。其基本任务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制订课外阅读计划;指导学生总结交流读书心得,逐步增强阅读能力,开设课外阅读指导课是推动课外阅读,落实语文新课标精神的迫切需要。语文教学实践证明,“多读”是增强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在小学阶段,课内精读、略读的文章只有300多篇,不超过40万字;如果小学生只读这些课文,是无法形成独立阅读能力的。因此,《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1——6年级不少于145万字。
(2)分类及步骤:根据课外阅读指导课应承担的教学任务,可将这种课型分为两个亚类:①阅读兴趣培养课。这一类指导课一般安排在一、二年级。其基本任务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生动活泼的导读方式激起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爱读、乐读的感情。其教学步骤:一是以读激情,即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听赏法,读赏法,读演法等)来引导学生对课外的阅读兴趣;二是情中探理,即在学生体验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过程中,教师或学生提出以上深思问题,引导学生热烈讨论,探明文中道理,从而激起学生爱读、乐读的感情。②阅读能力训练课。这是课外阅读指导课的主要课型,各年级均需开设,但各年级的训练要求具有高低层次之别。其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四种能力,:一是制订和执行阅读计划的能力,包括课外读物的选择,阅读方法的运用,阅读时间的安排和阶段性自我检查的进行等内容;二是感悟阅读材料的能力,包括掌握精读、略读、浏览的基本要求,学会朗读和默读,同时要求在阅读中思考读物内容,琢磨重要词句,体验人物情感以及提出和解决问题;三是阅读技能的运用,如做读书笔记,写读书心得,使用工具书以及在阅读过程中随机圈、划、评、摘等等;四是初步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能力,如打开电子书刊、上网查阅资料的能力等。教学步骤:第一步:课前准备,就是师生共同选几本读物或儿篇文章,学生每人选读一本(篇);同时教师提出阅读能力训练的要求,学生按照阅读能力训练的要求自主地读书和思考,做好发言的准备(包括质疑问难)。第二步:交流心得,可先分小组交流,按读物分组;然后全班交流,各组推选代表发言(举行读书报告会)。第三步:总结评价,尽量让学生都参与评价,以教师点评为主。
(二)不同类型课文的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入的课文可谓精品佳作、丰富多彩。尽管课文体裁各异、表现手法纷呈,可仍有规律可寻。如果我们能探索总结出不同类型(体裁)课文的教学规律(模式、环节、步骤),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情感类课文的教学策略和模式。一部分记叙文、诗、歌、抒情散文属于这种类型。教学策略:教这类课文,教师就要像一位导演,要利用各种手段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入情入境,进入“角色”。在这种强烈的感情氛围的作用下,教学自然是水到渠成。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教师可先用深沉的语调,怀念的感情,简介总理的丰功伟绩和在人民心中的地位,然后一边放哀乐,教师一边如泣如诉地朗读课文。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因素,就很容易通过文字来理解“向总理永别”的感人场面,激起学生对总理的无限爱戴和怀念之情。
教学模式:《雨点》是一首诗歌,分别写了雨点落进池溏、小溪、江河、海洋里的不同姿态,并用四个拟人化词词生动地描绘出来;课文的插图形象的再现了雨点的不同样子。为了让学生通过读书实践,“向往美好的情境”“感受语言的特点”和“阅读的乐趣”。要设计以下模式:“创设情境揭示课题→层层递进,引导初读→创设情境,读好课文→凭借扳书,复述课文→创设情境,运用语言。”古诗一般用字凝练,感情浓郁,意蕴深远。一首古诗,寥寥数十字,诗人就会描绘出一种情境、或借事或借物抒发自己的情怀,学生理解起来往往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教师只注重支离破碎的分析的指令性的包办,让学生一味地对诗句、诗意死记硬背,恐怕很难体会到韵味、领会诗人的写作意图。为提高古诗的教学效率,我们可用以下模式:了解背景,理解诗意,→启发想象,体会感情→指导诵读,体悟情感→拓展学习,积累语言。
2,哲理类课文的教学策略和模式。寓言、童话、成语故事,一部分文言文属此类课文。教学策略:教学这类课文,关键要讲请“事”,使学生通过“事”悟出其中的“理”,然后再伸延、扩展,明白这个道理在现实生活中的普通意义和指导作用。如《画蛇添足》这个成语故事要让学生理解“那个先画好蛇的人为什么喝不到酒”这个关键问题,从而明白“做对了,又做多余的事,反而不恰当”的道理,然后让学生联系实际,升华理解,促使学生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自觉地做到:事情做好了,决不做多余的事。
教学模式:①《滥竽充数》教学模式:谈话引入,理解题目→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重点感悟,揭文寓意,→畅所欲言,各抒已见。②文言短文(《学弈》,《两小儿辩日》等)教学模式:听读,引导学生体会文章韵味节奏→通读,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审美对象→研读,引导学生反复品味审美意象→美读,引导学生深入体验艺术境界→诵读,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3,形象类课文的教学策略和模式,小说一般属于这种类型课文。
教学策略:教学这类课文,关键是让学生从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态、行动、心理以及环境等方面去分析、推敲,使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从而准确地把握文章主旨。如《小英雄雨来》一课,教学时一定要抓住雨来被敌人抓住前后的语言、行动以及雨来家乡的景物描写,(生活环境)等来丰满雨来这个热爱祖国,英勇顽强的小英雄形象,理解文意深刻的主题。
教学模式:《小年闰土》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认识小年闰土知识丰富、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特点。比如,让学生重点理解闰土“知识丰富”特点的教学模式:找“事情”,理解“知识丰富”之一(知道得“多”)→品词句,理解“知识丰富之二”(知道的“详细”)→体会“三个不知道”理解“知识丰富”之三(以“少”衬“多”)。
4,观察类课文的教学策略和模式。部分散文(特别是写景状物类)属于这种类型。教学策略:教学这类课文,关键在于使学生学会定点、换点、比较、反复、全面等多种观察方法,运用从上到下、从下到上、从左到右、从右到左、从外到内、从内到外、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到整体等多种观察顺序观察事物,并能将观察到的材料进行分析、比较、综合等处理,协调材料与中心的关系。如教学《海上日出》一文,要让学生知道作者采用了定点、反复、全面等观察方法,按日出的顺序观察的,从而理解”向往光明,奋发向上”这一主题,有条件的可组织学生实地观察,巩固所学的知识技能。
教学模式:《威尼斯的小艇》一课,以轻松、优美的语言,介绍了小艇的样子、船夫驾驶技术的高超和小艇作用的广泛,描绘了异国他乡威尼斯的风土人情,文意读来让人怦然心动,能使人涌动起前去浏览一番的欲望。其教学模式可设为:展示风貌,引以发读书兴趣,→对比品读,了解小艇特点→自读自悟,感受技术高超→读中填表,感受用处很多→回归全文,整体感知威尼斯。
5、事件类课文的教学策略和模式。一般的记叙文(特别是记事为主的)都属于这种类型。教学策略:教这一类课文,关键要使学生把握时间、地点、人物三个基本要素和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三个基本环节,从而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理解事件是如何体现人物品质及文章主题的,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教学时除了弄清三要素,三环节以外,最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炸暗堡”这一事件是如何体现董存瑞的高尚品质的,弄清材料与主题之间的密切关系。
教学模式:《李时珍夜宿古寺》(苏教板国标本四年级上册)一课的教学模式:激情深入,引发阅读期待→初读课文,感知文本大意→精读课文,体悟人物精神→总结全文,生以崇敬之情。
6,线索类课文的教学模式和策略。一部分记叙文(特别是记事为主的)属于这种类型。教学策略:这类课文的教学,关键在于抓住线索,“顺藤摸瓜”弄清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深刻地理解文章主旨。如教学《一个苹果》一课。教学时一定要抓住“苹果”这一线索,理解“传苹果”“吃苹果”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传的原因:大家都舍不得吃,每人吃了一小口,吃的结果;还剩下大半个苹果。这样,战友之间的阶级友爱就好理解了。
教学模式:《金色的草地》教学模式可设计为猜谜深入,营造学趣→初读感知,捕捉画趣→想象体验,享受乐趣→问答解说,凸显理趣→扩说诵读,抒发情趣→链接童真,放飞童趣。
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而创新是艺术的生命。所以,我们可以说,创新也是阅读教学的生命;以“语文新课标准”确立的阅读教学新理念为指导,研究探索出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的不同阅读课型和不同课文类型的教学模式及其相应的策略方法,是阅读教学创新,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从批判模式到创新模式,从单一的新模式到多样的新模式,最后从多样的新模式中走向无模式(具有个性化的模式),这是阅读教学达到创新最高境界的主要途径。我们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希望全市广大语文教师,坚持在“教中研、研中教”,不断探索完善阅读教学模式,最终形成阅读教学个性。
第五篇:农村教学点工作总结
农村教学点工作总结
时光荏苒,转眼之间一学期又即将画上句号,回顾本学期工作,我校在学区的正确领导下,圆满完成学期初制定的各项工作目标。一学期来,我们坚持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认真做,认真的事情努力做的原则,一学期以来,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现在就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小结,向各位领导汇报,请各位领导予以批评指正:
一、简单的事情重复做
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师资队伍的建设。学校的发展,归根到底决定于教师队伍的素质。学校要求每一位教师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都要努力做到八个字:敬业、好学、爱生、爱校。学校的事再小老师们也能当作自己家的事去对待,学校就是家,家亦是学校。只要是学校的重大事情,我们都严格按照民主管理的程序让每一个教师都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来。
二、重复的事情认真做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本学期,在学区的统一布置下,我们继续一丝不苟抓常规,千方百计提质量。为了更好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教学常规常态化,强化过程管理
教学常规的落实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因此,我们在教学管理中,要求教师严格按照教学常规的要求,备课、讲课、布置与批改作业。学校对任课教师从这几方面进行必要的引导和严格的检查。
(二)坚持与时俱进,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教学的优劣是反映教学质量高低的主要因素,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关键是依靠教师的业务素质。教师在听课评课过程中,开诚布公地指出课堂教学的优缺点,讲课教师作自我反思和总结。
(三)抓好单元测验和课外辅导,重视培优和转差工作
由于种种原因,我校各个班级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差生较多、优生群体小”的现象,这对期末考试的影响很大。但是,我们教师坚持“只讲主观,不谈客观”的原则,努力做好作业设计和批改,做好单元测试工作,一手抓差生转化,一手抓优生培养,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科成绩。
三、认真的事情努力做
班级是学校工作的最小的一级管理单位,也是最重要的管理单位。按照中心学校的要求,我们从这学期开始,以“纪律、安全、卫生、文明”为抓手,强化班...(剩余全文52.39%)
加载中,请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