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听刘虹老师的《欧姆定律》课有感
听刘虹老师的《欧姆定律》课有感
欧姆定律是直流电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规律,是初中电学的核心内容,在电学教学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般教师都很重视这节内容的教学,也听了不知多少次《欧姆定律》的研讨课、展示课,但刘虹老师的这堂展示课听来值得细细品味、好好反思。
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准确,教学方法体现了“学生发展为本”的宗旨。本课时以实验探究为基础,教师对“探究”注意把握细节的引导,保证了探索的成功率,让学生通过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实验数据的分析、归纳,得出欧姆定律,在教学设计中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和突破的重点是欧姆定律的形成过程,以及伴随这一形成过程中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的教育,整个教学过程流畅紧凑,这么重要的内容,又以学生实验探究为主的教学,仅化了30分钟,就完成欧姆定律的教学,在课堂上给学生留下了消化、接受、巩固和运用知识的时间和空间。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刘虹老师一上课就以学生在生活中既熟悉又感兴趣的圣诞树上的小灯泡作为本课时的教学楔入口,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成功地创设了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从而保证了能很好地贯彻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也保证了教学的质效。
“以学生为主”是刘老师这堂展示课的特色。但老师在学生活动中的引导和点拨起到了“画成点晴”的效果。在学生看到圣诞树上小灯泡的亮暗现象时,老师及时提出问题:电流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并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老师在学生实验前恰到好处地提醒学生贯彻物理实验的重要思想——控制变量法,这都展示了刘老师深厚的专业素养和精湛的教学技巧。从学生设计电路——交流实验思路——实验器材选择——实验数据处理——归纳规律都贯穿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路。
有人说“细节决定成败”。刘老师注意教学细节的处理,如学生实验电路设计的小组交流时,学生点评,老师能及时肯定或点拨,学生动手连接电路时,刘老师又及时提醒学生连接电路的顺序等等,所用教学时间不多,效果显著,特别是学生正要操作运用时,可能对学生印象更深,知识掌握会更牢固。
刘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信息技术和物理学科的整合,体现了二期课改的理念。除了引导学生运用现有知识——数学的图象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外,还给学生提供了先进的PPT信息技术,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和多元化处理数据的途径。
从课堂教学的过程感受到,刘老师的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方法科学、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这对提高学生的学力是大有益处的,教学节奏紧凑、教态亲切、语言清晰、简炼,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值得回味、反思、学习。
奉贤区少体校
物理组
2007.4.12.
第二篇:听刘德武老师课有感
听刘德武老师课有感
孟小鱼
有幸听了刘德武老师执教的两节数学课,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的收获是多方面的:
一、一节好课首先老师的语言要简洁,明了,评价语言具体、实在,具有承上启下的启示作用。例如:在教学《求周长难吗?》一课时,刘老师开课直接就问:“求周长难不难?”有的学生说难,有的学生说不难。没有任何拖沓的语言,接着刘老师就通过出示练习,让学生在实际体验中感受求周长到底难不难。
1、让学生求给定数据的长方形的周长、正方形的周长、三角形的周长、4角星的周长。求完之后,再次追问:“求周长难吗?”学生答:“不难。”
2、求复杂图形的周长。接着,刘老师又出示了台阶,领奖台,菜地等图形的周长让学生来求,当学生发现,任何一个复杂的图形都可以转化为简单图形来求周长的时候,及时追问:“求周长难吗?”学生答:“不难。没有多余的一句话。点到为止。
二、名师上课让我想起这样一句话:“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这时可改为“谈笑间,知识皆被掌握。”那份从容自如,那份潇洒自信,令人叹服!这里我也明白了知识底蕴深厚的人,越是平易近人,越是
返朴归真,亲切自然;越是无知的人才会目中无人,骄傲自大,矫揉造作。
三、一节好的课时刻在渗透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思维。如刘德武老师的这节课中,出示了多个复杂的图形让学生来求周长,学生通过老师的引导,亲身体验到了不管是多么复杂的图形都可以通过平移或是旋转的方法,将它们转化为已经学过的简单图形来求周长,就在这一次次的尝试中,刘老师向学生们渗透了数学中的转化思想:把陌生的转化为熟悉的,把复杂的转化为简单的。
四、使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的过程就是活动的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认识、应用。”这两节课,刘老师紧紧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创设每个教学活动情境,让学生亲自观察、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老师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突出了教师的引领作用,两者的关系处理的恰到好处。
五、刘老师上的课非常实在,无作秀之感。他设计的教具新颖别致,实用性强,操作简单,利于学生的观察,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其次,刘老师这节课,重点突出,始终以用转化思想求周长为主线,每个教学环节都紧紧围绕“如何通过平移或是旋转的手段进行转化”来设计,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因而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转化形式多样,有小组活动,也有个人思想,课堂气氛挺活跃的。
刘德武老师属于理论专家,他的理论知识很多,正因为学识渊博,所以他的课,他的讲座能深入浅出地讲些我们似乎知道但不是真正懂并运用于实践中的理论。他的一切教学、思考背后都有理论来支撑。他在上课、报告中穿插的起点缀作用的语言,对我们能起到终生影响的启示作用,这些语言更令我们受益,引起我们的思考。是比所学到的知识更令人回味、琢磨的东西。所以两节课的学习,也告诉我应从各个方面提高自己,因为:读政治书,养大气;读业务书,养才气;读文学书,陶冶情操;读史书,使己明智;读诸子百家,思圆行方。
两节课的学习也使我明白一节好课应做到:
1、老师的一节课应不仅仅是对知识的教授,更应能对学生的一生发展起到一定影响。无论是为人处事方面的,还是兴趣等等各方面。
2、另外就是专家说的:让学生带着问题进来,再带着问题出去。如果带着出去的问题与进来时的问题是同一个问题,是教学的失败;如果带出去的问题比进来时的问题高了一个层次,则是教学的成功。
3、课堂上你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应有一定的理论做支撑,这样的课上起来才会心中有数。
4、老师设计的每个数学游戏、讲的故事等也要有一定数学思想的支撑,这样你的课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
5、这是很重要的一点:让学生爱上数学,喜欢数学。即提高他们的兴趣。
6、如果我们把每次教学、育人当成一种研究,一种实验,这样工作是不是充满乐趣呢,这样的工作一定会让人精力充沛地去完成。
总之,我很喜欢刘老师这样的课,喜欢看,喜欢学。他是我努力学习的榜样。
第三篇:听刘德武老师的课有感
听刘德武老师的课有感
王凌雁
学校组织我们到实验一小的报告厅中观看了刘德武老师的数学课《有余数除法复习课》、《位置与顺序》,让我感受颇深。
一、教师语言有艺术的魅力。
当我听着刘师的课时,我想教师的语言竟有如此之魅力,它能带领学生重温校园生活片段,引出狭小的课堂,深入人的心灵深处。刘老师在教学时,他让学生一边观看图片,一边听老师的介绍,声情并茂的语言勾起了学生思绪。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老师扣人心弦的过渡语言,烘托了课堂的气氛,同时也激发了学习兴趣,为学生理解知识奠定了基础。
二、自学和合作、开放引导的课堂让人耳目一新。
老师在课堂上必须简明扼要、突出重点、说明难点,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准确而迅速地传递知识信息。深度知识由浅入深,精讲精练。浅显知识点到为止。努力使课堂形成轻重缓急,张驰结合,让学生始终于紧张而兴奋的状态。在课堂上用我们欣赏的眼光、赞赏的话语去激励学生,我们是能办到的。
三、这些课教育学生做真人。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为素质教育之首。这些课能关注学生的生活,教育学生做真人。一句教育名言说得好:“什么是教育,那就是学生把在学校所学的东西都忘记以后剩下的东西。”我想,我们每一位教师在上完一堂课后,该问问自己:当学生把这堂课所学的知识点忘记以后,还剩下些什么?十年,几十年以后,当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全忘掉以后,我们给他们留下些什么?我们的教育,能否给孩子们留下正确的思维方式,留下解决问题的能力,留下他们真正需要的。
我感到在这短短的时间里,让我近距离地接触了名师,聆听名师的示范课,从中我领略到每个名师的教学风格,深厚的教学功底,及精湛的教学艺术。这些名师不但关注学生,把握数学的学习方法和数学思想,而且更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人耳目一新。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努力学习,取长补短。在以后的教学中,本着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提升自身素质方面去努力,不断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学习机会积淀教学素养,亮丽自己的教学生涯。
第四篇:听刘德武老师的课有感
听刘德武老师的《找规律》有感
孙莉洁
在周末,我有幸参加了一个有关数学教学的研讨会,聆听了多位名师的优秀示范课,其中,刘德武老师的《找规律》一课,更是以巧妙地教学设计,严谨而风趣的教学语言,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整节数学课下来,刘老师并没有让学生们去用笔写或画,而是采取了一种 “读”的方法,他的表情和动作都感染着学生,使学生越读越起劲,越读越有节奏,规律自然感悟出来了,学生学得非常有趣。在“找规律”这节课中,从找规律、用规律、爱规律三个环节引导一年级的小朋友经历了层层递进地数学思维的穿越,孩子们非常有兴趣地参与到了这一次次的思考中。在刘老师的这节课上孩子爱说爱动的的天性得以自然的表露,让孩子从心理上觉得课堂没有那么神圣,完全可以在又说又笑中学到该学的知识,课堂真正成为学习学习的乐园。老师教的简单,学生学的轻松。
在听课过程中,我不时地思考,为什么学生那么会说?为什么名师的课堂上孩子们觉得数学那么有趣呢?我也一直在追问自己:以前教一年级《找规律》时为什么就没想到让学生“读”呢?让学生“读”出规律不是更直观、清楚、明白?也许,我们更应该努力钻研教材的把握与学生的学情,在于倾听更应该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的思考及表达。
另外,刘老师注重学生对规律的语言描述,以什么为一组,重复出现,抓住了规律的本质,使这节课在游戏中不知不觉中讲得通彻易
懂,同时又非常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深入浅出,整节课的整个流程设计看似简单却环环相扣,尤其是课件的运用恰到好处,由简单“红球篮球”挖陷阱到“红球篮球篮球红球红球篮球篮球红球”重新认识异同,由有规律的内容到无规律的内容,用有规律来衬托无规律,发现“一组、重复出现”,从“红球、黄球、红球、红球、黄球、红球、红球、黄球、红球”这么难以辨认的复杂规律,到像“红旗、绿旗、红旗、绿旗、绿旗、红旗、绿旗、红旗、绿旗、绿旗、A、绿旗、红旗、绿旗、B、红旗、绿旗、C”以及“1()2814()8142()”这些思维性非常强的问题。每个环节紧密相扣,层层推进;充分尊重一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于是认真组织好每一次的活动环节,看似紧密却又活动充分。
练习设计精彩,环环相扣,单题拓展为多题,横纵连贯,学生的思维得以充分开发。但也有一个不成熟的思考:如何有效的把握“找规律”与“数感”的联系,后进生的关注与实际教学中对后进生的辅导怎样有效开展。刘老师的课不是单纯的教师教、学生学,而是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发挥,处理问题的空间,并且老师不断鼓励学生积极尝试,主动去探索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让每位学生都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例如在教学中教者出现狮子、大象、狮子、大象这样的图片然后问学生:“这一组里有什么?”接着出现蛋糕、汉堡、冰激凌这样反复的图片,让学生说出这一组有什么,有什么办法让人家知道他们是一组的?等等,就这样让学生自己通过
动口、动脑去解决,对于学生一时想不出来的问题,刘老师就耐心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
通过今天的学习,使我进一步明白作为数学老师,我们可以不准备多么花巧的环节、丰富多彩的教学设计,朴实而简单实用的教学设计,一样能上得一节精彩的数学课!我要向刘德武老师学习,继续努力!
第五篇:听徐老师课有感
2012年的12月27日有幸参加了中国教育学会教师发展学校——和平小学名师讲坛,这一天的时间听了和平小学两位教师的课,还有一节是徐长青老师的课,都是数学广角中的问题。和平小学老师的课我就不说了,下面就徐长青老师的课谈几点感悟:
徐长青——天津市红桥区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著名特级教师,听徐老师的课感觉像是走进了奇妙而又快乐的大舞台,徐老师的课笑声不断,学生学得轻松,我们听的放松,当我怀着崇敬的心情听了徐老师的《烙饼中的数学》我觉得自己真想走进课堂,成为徐老师此时此刻的学生。
1. 幽默
徐老师幽默,风趣,略带京味的普通话感觉就像是一个相声演员,整节课你会听到笑声一片,有学生的,也有听课老师的,40分钟的时间好象一下就遛过去了,以下就是课堂上的一些片段。
(1)在让学生上台演示烙2个饼的过程时,学生没把饼带上来,(徐
老师让学生把练习本当烙饼)徐老师说:你的饼呢?忘带了?哦,没事,徐老师笑着拉着学生的手说:“那咱就烙你这双小肉饼吧,(台上台下都笑了)
(2)当学生开始演示烙饼时,徐老师又提出要求,要边烙边说:“学
生先放两张饼,熟了„„“不行” 徐老师打断了学生,“要配上音,先放两张饼,嗤,熟了,3分钟再翻过来,嗤,又熟了,3分钟。、(3)在探究烙3张饼要用的时间时,学生探讨出最优化的方法是9
分钟,徐老师进行了总结,先烙两张饼3分钟,然后借一张,让第2张的另一个面等一等,让锅里同时烙两张,徐老师借用了“借一借,等一等”这些生动,形象的语言,结合演示,让学生很好的理解了如何进行交替烙,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2. 睿智
在徐老师的课堂上,你可以时时看到闪烁着的数学思维,处处体现着的优化方法,[片段1]
上课后,徐老师一拍脑门,“糟了,练习纸忘发了,一张还要裁两半呢?徐老师故意一张一张裁,并故意对着话筒,发出很响的声音,学生开始在笑,接着马上有学生说:老师,你可以一起裁,那样快一点,徐老师:“你的意思一起裁可以更„„,生,节约时间!”接着,徐老师又针对发练习纸抛出第二个问题:“那我怎么发?”学生提出了各种能节约时间的解决办法,随之,徐老师出示了华罗庚的两句话,1.从整体去考虑,创造多种解决方案,2.选择最佳方案,节约时间和资源。
[片段2]当探究2张,3张,4张,5张饼的优化方法后,徐老师让学生探究烙饼所用的时间,1个学生说:“1张饼要用6分钟,因为1张饼不能优化,只能一面一面烙,正当学生都持相同的意见时,徐老师又提出一个问题,3分钟肯定不行吗?学生都说肯定不行,只见徐老师嘿嘿一笑,随之出示了电饼铛,看,电饼铛就可以做到,有时,改
变环境与条件,同样是一种优化。
[片段3]
在课堂总结时,一学生说:优化就是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徐老师马上说:“对,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这就是一种创造。”
纵观整堂课,那精彩的互动,知慧幽默的语言,高超的调控和娴熟的教学技艺,无一不让我们感受着大师的风采。
徐老师在讲座中的有些经典语录,我整理了几个,与大家分享。
1.在特殊中猜想,在一般中找规律。
2.要给孩子闭上眼睛思考的时间。
3.许多孩子还在思维的路上。(课堂用语)
4.教师要摆脱教案!
5.教师不能“好心种恶果”!(针对有的老师喜欢把内容讲几遍的现象。)
6.孩子,你就是老师讲课的“托”!(针对学生揣摩教师用意的现象。)
7.教师的脸千万不要变成“天气预报”!(教师不要轻易透露答案的信息。)
8.问题要问到中上等,解答要做到中下等。
9.有的课没有高度和深度,只有温度。
10.通过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知识。(针对惯常所说:通过教学知识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最后,用一首散文《生命的列车》结束我今天的交流
人生一世就好比是一次搭车旅行
要经历无数次上车、下车时常有事故发生
有时是意外惊喜
有时却是刻骨铭心的悲伤
降生人世我们就坐上了生命列车
我们以为
我们最先见到的那两个人我们的父母
会在人生旅途中一直陪伴着我们
很遗憾事实并非如此
他们会在某个车站下车
留下我们孤独无助
他们的爱他们的情
他们不可替代的陪伴再也无从寻找
尽管如此还会有其他人上车
他们当中的一些人将对我们有着特殊的意义
他们之中有我们的兄弟姐妹
有我们的亲朋好友
我们还会体验千古不朽的爱情故事坐同一班车的人当中
有的轻松旅行
有的却带着深深的悲哀
还有的在列车上四处奔忙
随时准备帮助有需要的人
很多人下车后
其他旅客对他们的回忆历久弥新但是,也有一些人
当他们离开座位时却没有人察觉有时候对你来说情深义重的旅伴却坐到了另一节车厢
你只得远离他继续你的旅程
当然,在旅途中你也可以摇摇晃晃地穿过自己的车厢去别的车厢找他可惜你再也无法坐在他的身旁因为这个座位,已经让别人给占了没关系
旅途充满挑战、梦想、希望、离别
就是不能回头因此,尽量使旅途愉快吧善待旅途上遇见的所有旅客
找出人们身上的闪光点
永远记住在某一段旅程中
有人会犹豫彷徨
因为我们自己也会犹豫彷徨
我们要理解他人因为我们需要他人的理解我时常这样想
到我该下车的时候我会留恋吗?我想我还是会的
和我的朋友分离我会痛苦
让我的孩子孤独地前行我会悲伤我执着地希望
在我们大家都要到达的那个终点站我们还会相聚。
祝大家在生命列车中旅途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