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的运用五篇

时间:2019-05-13 01:22: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的运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的运用》。

第一篇: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的运用

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的运用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让品德与社会教学变得生动形象,利用信息技术可创设形象、生动逼真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极大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自主性。将信息技术引入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实现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最佳整合,不仅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运用信息技术,提炼拓展教学内容,丰富教学素材 整合教材资源,提炼学习内容,是借助多媒体手段营造新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更加积极参与学习活动,通过学生的自我构建、自我发展,在知识和能力方面得到提高。这种整合的教学资源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加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大量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插图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插图是静止的,把静止的插图借助多媒体,创设动态情境,以鲜明的色彩,生动的画面把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展现出来,让学习素材更加丰富多彩,这样既可突破难点,又可化抽象为具体。例如:教学《大自然发怒》的时候,天有不测风云、在这危急时刻、灾害无情人有情这单元内容时,结合5.12汶川大地震时,面对自然灾害,中国人民在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团结一致,在抗震救灾中所表现出来的坚强、勇敢和智慧。我整合教材内容,充分利用当时各种新闻报导、图片、网上资料等材料,制作成课件,让学生很快就如身临其境,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和情感体验。

二、运用信息技术,再现形象的现实生活,延展教学内容

《品德与生活》的课程内容来源于与儿童生活关系密切的、儿童耳熟能详乐于学习的、且有教育意义的儿童生活实际。因此,让现实生活更多地融入到《品德与生活》中,让《品德与生活》更深入广泛地介入现实生活,让孩子们在《品德与生活》中更清晰地了解生活和社会,形成适应社会、热爱生活的能力和品德,是每位品德学科教师的职责。如教授《从一滴水说起》时,首先播放一些青山绿水的风景片,让学生欣赏山水之美,紧接着演示水源污染的图片课件,教师:这些污染的现象你们身边有吗?将课堂交给学生,将教学内容牵引到学生生活中去,充分让学生谈自已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想告诫人们什么。接着教师再将学生的视角由“我们”身边拉到了更广阔的空间,通过播放黄河水资源污染情况图片课件,进一步让学生感受水资源污染的严重性和残酷性。提醒同学们思考:我们要保护母亲河做些什么呢?随后又将学生拉回现实中来,通过观看一些同学在水龙头旁洗手、玩水、打水仗、水龙头也不关的录像课件,通过讨论交流:看了这段画面,你有什么话想说吗?再通过交流展示自己收集周边人浪费水的现象的材料,学生深深地明白了哪些行为是污染水、浪费水的行为了,在今后的生活中就能够避免那些行为,学会保护水资源。

三、运用信息技术,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营造教学氛围。

一个精彩的课堂导入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学习情绪,从而全身心地投入课堂。教师在选择开课环节时,就要精心的提炼内容。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倍添新鲜感,从而使他们感到品生课堂不再枯燥、抽象。因此,利用信息资源丰富、时效性强的特点,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思想品德学科内容有机整合,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生活,让学生了解中国了解世界。例如:教学《从一滴水说起》,本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淡水资源匮乏是当今世界面临的共同话题,知道我国很多地方面临着严重的缺水问题,树立节约用水的环保观念。如果只凭课本的内容根本达不到教育目的。我利用信息技术把世界各地缺水的图片做成课件,让学生亲眼看到缺水地区的人们过着怎样的生活。看完后学生们震惊了,啊,还有这样的地方,他们简直不敢相信,有的说:老师把我们这边的水给他们运去,这时我趁机提出我们这里会出现水危机吗?同学都说不会。这时我追问一句:真的不好吗?请同学看关于水污染的课件,看后分组讨论积极汇报。在实际教学中,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整合学生身边的生活实例与思想品德学习内容,丰富学生学习时的情感体验,创设主动学习的情境,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以此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增强学习兴趣。

总之,小学品德与社会的信息化教学改变了以往枯燥单调的教学方式,让我们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多媒体技术成为促进品德与社会教学发展的重要手段。当然,信息技术的运用也要因学生和教学的需要而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运用科学的教育观念,这才能实现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生动形象。

第二篇:浅谈乡土文化资源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乡土文化资源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的运用

热爱家乡人人有情,建设家乡人人有责。“乡土文化资源”,指地方性的本土化的各种教育资源。凡是在思想、政治、法制、道德、心理品质等教育中,可供教育者或被教育者利用的一切本土化的东西,均可称之为乡土文化资源。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渗透乡土材料,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品德的兴趣,拓展课程资源,增强品德与社会学科的直观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感情,有利于提高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教师要善于发掘乡土文化资源,把乡土文化资源利用到课堂教学中,会更好地提高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

第一,优化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课前5分钟激情展示和课前导入是每节课的先导。成功的新课导入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新课导入得好,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学生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如:在教学《迷人的欧洲风情》(《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一课时,我先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资兴的哪些风土人情?从资兴旧俗、婚姻嫁娶、生辰寿庆、丧葬祭祀等方面说说。学生各抒己见,滔滔不绝,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兴趣。然后,教师进一步引导:是不是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都一样?我们到迷人的欧洲去看看,体验那里的风情,好不好?这样,教学过程自然地过渡到新课的学习中。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导入新课,能从与学生联系密切的生活经验或其已有的知识、能力、志趣、品德的实际出发,这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关键所在。

第二,创设问题情境,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创设问题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刻意创设一种情境,把学生带入预设的包含一定情感的意境中,让学生心灵深处受到强烈的震撼而产生共鸣,从而与教师所要传授的知识遥相呼应。为此,在新课程下,创设问题情境要求教师问由境生,问随境异。在这方面,我主要采用适时引入乡土文化课程资源的办法,激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迫切追寻问题、学习课文内容、探索问题答案的心理。运用乡土材料能使学生有亲近感,从而产生认同感。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学生才会深刻地理解教材知识。例如:教学《 世界真奇妙》(《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一课,我用课件出示资兴兜率岩溶洞、程江口丹霞地貌图片,学生被那些鬼斧神工的擎天石柱,集奇、险、怪、幽于一体的程江风光所吸引。世界真奇妙,但奇妙的不光是这些地形地貌,还有不同民族的民俗风情,不同文化的差异性和丰富性。接着,我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师生共同探究奇妙的世界,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家乡的山和水》一课时,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你去过资兴哪些景点?你觉得家乡哪里最美?然后,教师顺着学生的思路,介绍家乡的一些风景名胜:资兴古八景、东江湖风景旅游区、天鹅山国家森林公园、程江口丹霞地貌胜景等旅游景点,通过课件播放,学生对家乡的风景名胜有了初步认识。

这样,通过巧妙利用乡土材料,创设问题情境,有效地化解了教学中的重、难点知识,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三,理论联系实际,优化学习方式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也明确要求,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品德与社会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改变“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我们要根据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内容来选择探究的课题,让学生自主地开展探究活动。例如,在三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我的家乡物产多》一课教学时,我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我们资兴有哪些特产?主要出产什么?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好处?学生各抒己见,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把学生带到广阔的天地。在讲《家乡的风味小吃》的时候,我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资兴有哪些风味小吃,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不仅说出了家乡的很多美食,而且还说出了家乡的许多特产。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和创新精神;同时也通过这种有意义的调查研究,加深了学生对家乡的认识,有利于进一步增强他们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总之,乡土材料是非常重要的教育材料,它能切实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效地优化学习方式,激活学生思维,对于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来说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方乡土,一方文化”,乡土文化资源中蕴藏着丰富的课程资源,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更是存在众多的运用乡土文化资源的机会,每个教学环节都具有乡土化的可能,每个知识点只要用心挖掘,都可在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基础上实施传统美德——爱家乡教育。实践证明: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引入乡土文化资源,走出教材、走入生活,走出校园、回归自然,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也最终会走入学生的心中。

第三篇:浅谈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如何进行时事教育

浅谈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如何开展时事教育

吉林省延吉市朝阳川镇光华小学

杨慧萍

摘要:时事教育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是非常必要的。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开展时事教育,首先,要做好时事教学的资源开发,为时事教学奠定基础;其次,要合理进行学科教学与时事教学的整合,使时事教学取得实效。

关键词:时事教育 资源 整合 正文:

时事教育是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重要内容,其作用是使学生了解国内外形势,加深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所以,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进行时事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但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时事不太关心,对国家或世界上发生的大事知之甚少,即使关心也大都是看看热闹而已,缺少自主的分析与判断,更缺少自主学习时事的能力和习惯。这说明在时事教育方面需要我们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为学生打开一扇认识世界的窗口。那么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应如何开展时事教育呢?

首先,要做好时事教学的资源开发,为时事教学奠定基础。这一点需要教师和学生以及家长共同努力。

教师必须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好学懂,加强政治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政治水平;持之以恒地关注形势发展变化,掌握时事教育的内在规律和特点;在纷繁的时事中把握重点,联系学生实际,联系教材实际,进行合理的开发、挖掘和提炼。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收集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时事要闻和社会热点,并且指导学生联系教材内容进行分类整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的能力。小学生受年龄、知识、阅历等的局限,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大事、社会新闻,在认识上、选择上难免会有偏颇,这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帮助学生提高分析判断能力和思想认识水平。在收集整理的过程中,适时开展展示或竞赛活动,例如每节课课前五分钟进行“新闻评说”或“时事知识竞赛”,对活动中学生的表现进行鼓励和奖赏,培养学生学习时事的兴趣,调动学生整理分析时事的积极性,同时,也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活动中享受学习的快乐,感悟日新月异的时事。

由于时事资料的收集需要占用学生的课外时间,所以这方面教师还需要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让家长了解学习时事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走出收集资料是耽误学习的误区,为学生营造一个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民生的氛围。

其次,要合理进行学科教学与时事教学的整合,使时事教学取得实效。品德与社会课程涉及内容广泛,包括社会生活、地理、历史、道德、法律、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诸多方面。而教材中提供的只是一个个话题范例,所引用的事例或数据也都是比较陈旧的,有些内容离学生生活也很远,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肯定还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新情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联系实际,理解和创造性地使用教

材,将教学内容向社会拓展延伸,尽量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现实生活。时事课程资源的开发,拓展了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内容,在学科教学中,恰当使用时事材料,开展时事教学,犹如为课堂教学注入涓涓清泉,有效地弥补了教材的相对滞后性,使学科教学与时事教育的整合,成为了让课堂教学保持蓬勃生机的源头活水。

让学科教学与时事教学有效整合主要体现在以下环节: 第一.利用时事新闻,设计有效导入。时事新闻本身具有时代性、新颖性、真实性等,在导入中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点,从而提高整堂课的学习效率。例如在学习六年级《战争风云下的苦难》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说一说目前世界上正在发生的战争是在哪里发生的,那里人们的生活怎样,学生根据最近掌握的有关战争的新闻纷纷回答在叙利亚、伊拉克等国家正在发生着战争,那里的人们无家可归,背井离乡,到处都是饥饿和疾病。可以看出学生对战争问题记忆犹新,并且产生了继续探究的浓厚兴趣。这不能不说是课前对时事关注的结果,在接下来的过程中学生自然也就更加投入了。

第二、结合时事热点,创设问题情境。知识建构需要情境支撑,教师可以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目标的要求结合相关的时事内容,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自主思考,主动探索。在教学六年级《站立起来的中国人》时,为了让学生了解我国参与的国际活动及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我让学生分两部分进行,首先讲一讲过去,然后还要讲一讲现在,尤其是最近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当学生们讲到前几天习近平主席及夫人彭丽媛参加联合国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时,大家的情绪都异常高昂,为国家的强大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整个教学过程充分利用了时事热点,进一步深化了主题,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感染力,使时事政策教育渗透到了学生思想的深处,充分发挥了时事教育的育人功能。

第三、感受身边时事,丰富实践活动。时事教育不仅仅是关心国家大事,也要关心身边小事,这些事看起来不大,但却贴近现实生活,贴近学生实际。对这类时事的发掘、调查、讨论、分析,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创造了条件,同时使学生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在学习四年级《今天,你安全吗》一课时,学生将课前收集到的最近在家里、学校或小区里遇到的危险事进行讨论,分析这些危险发生的原因,并且找出身边存在的安全隐患和这些隐患会给我们带来的影响。通过大家的交流,学生对身边的安全隐患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提高了安全意识,懂得了在学习生活中要防患于未然,有备无患。

第四、抓住时事契机,延伸品德课堂。品德与社会课程实施不能只限定在课堂时间和空间范围。在时事教学中,利用一些契机,创设条件尽可能将品德课堂的范围向社会延伸,使之由课内生活走进学生的现实生活,使课中所学、所得、所感、所悟,真正转变为课后所用、所做、所行、所为,使课堂教学中业已内化的知、情,意、行等品德因素,能够在课外生活中得以践行和彰显。六年级《学会拒绝》一课时,课前学生收集到一些时事资料,包括当时娱乐圈一些明星吸毒被公安机关逮捕,还有一些青少年迷恋网络游戏影响学习和生活甚至诱

发犯罪的新闻。课堂中通过对这些现象的分析讨论,学生们认识到网络、毒品等的利与弊,懂得了必须学会分辨并自觉抵制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不良诱惑,才会有健康幸福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否则,就会为之付出沉重的代价。针对本课教学内容在现实中的典型性和时效性,课后我要求学生自己选一个专题,选择一种形式,设计自己的宣传手册。可以独立做,也可以选择伙伴一起做。之后展示自己做的宣传资料,然后以评价作小结。本次课后活动,抓住了时事教育的契机,使学生在理解、感悟和实践中受到教育,学会运用正确实用的方法抵制诱惑,提高了认识社会、辨别是非的能力。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既要充分发挥时事教育的优势,利用时事教育充实品德教学的内容,丰富教学活动,拓宽知识面;又要利用品德教学的基础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时事教育中的热点或疑难问题。因此将时事教育与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紧密联系起来,顺应了学科教育的发展趋势,一定会让品德与社会课与时俱进,让品德与社会课堂充满阳光、充满生机、充满活力。参考文献:《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第四篇:“传统文化故事”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运用分析

“传统文化故事”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运用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整体教育水平的发展。“传统文化故事”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运用问题,也渐渐受到了人们的重视。据此,本文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其中,第一部分为前言;第二部分为相关理论研究,主要包括传统文化故事的概念、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两方面。第三部分为“传统文化故事”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主要包括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传统文化故事”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对策两个方面。最后部分为结论。希望本文研究,能够对现实有所裨益。关键词:传统文化故事;小学品德;社会课堂教学;运用

一、前言

为了对整体问题进行分析,在合理的情况下,本文运用理论分析法、文献分析法、归纳整理法等对本文进行研究。首先,运用文献分析法,查阅了大量关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方面的理论内容,掌握了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合理的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问题进行研究的相关方法,着力提升了本文的深度性。其次,运用归纳整理法,在查阅了相关人士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问题进行研究的文献、期刊的基础上,通过归纳整理法,重点对参考文献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整理,这也就使得本文更具理论性。最后,运用理论分析法,在理论的基础上使本文研究具备理论依据。

二、相关理论研究

(一)传统文化故事的概念

所谓传统文化故事,重要是立足于我国传统文化而讲述的一种文学体裁。传统文化故事之所以能够流传到现在,其必定是拥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的。从近些年来看,国家通过新闻、报纸等载体,多次传达了传统文化故事传播的重要意义,由此,我们可以直观的看出,传统文化故事的传播工作是意义深重的。

我国的传统文化故事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即便其在发展过程中,同样存在着一定的不完善处,但是从总体来看,传统文化故事所表现出来的惊人的文化价值,还是能够完全盖过其可以忽略不计的缺点的。我国传统文化故事无一不包含着独特的魅力,而这种魅力在吸引我们的同时,也能够为我们的生活提供很多参考和指导。我国传统文化故事,无论社会方面还是在教育方面,都对我们有着无以伦比的指导意义,由此可见,将我国传统文化故事运用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

笔者在这里试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在现在的小学中,孩子们往往因为一点小事就起来冲突,随即便纠缠在在一起,不可开交,笔者认为,这就是没有受到传统文化故事熏陶的表现。在我国传统文化故事中,谦和礼让的精神始终贯穿在里面,而这也就直接体现出了传统文化故事传播的具体意义。

(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

想要对总体问题进行研究,首先就应该在一定程度上,明确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随着新课程理念的逐渐深入,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也在现实情况中,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其中,教材变得丰富,其教学方式也呈多样式进行发展,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因为老师教学策略的转变,学生的主体性,也越来越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然而,在一系列的变化中,虽然从表面上来看,新课程理念已经影响到了基层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但是,实际上,无论是何种形式,教师的地位,始终没有得到转变。与此恰恰相反的是,教师需要做的,甚至变得更加多样。例如,其必须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对传统文化故事进行应用,让他们主动的参与到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上来,这是从前教师不需要做到。

三、“传统文化故事”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方式不够科学

毫无疑问,我国现下极度缺乏对小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教育,而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我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方式不够科学。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小学生对品德与社会教育的参与程度,是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的重要指标。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内容,无论是什么形式,其始终也离不开一个最基本的宗旨:活动中开展品德与社会教育,活动中开发能力。笔者认为,活动,是贯穿于校外的全过程的教育方式。相比于枯燥的说教,活动无疑更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更愿意参与到其中来,而由于大多数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都缺乏活动,因此,学生往往对这门课程没有兴趣。“活动”的关键,就在于“动”字,如果在现实中没有任何动手、动脑、的过程,那么自然而然也没有活动的形成。所以,笔者认为,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之所以存在问题,是因为教师没有鼓励小学生参与到其中。2.教学内容不够广泛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在品德与社会教育的内容上,能够鲜明地反映出品德与社会教育全面发展的本质特点。事实证明,内容广泛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不仅能够在现实中,使得小学生逐渐的重视道德品质,同时,其还能够在使小学生诸多方面的潜能得到发展的基础上,促进其心理健康程度的提高,然而,由于国内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很少能够做到这一点,因此,其教育内容始终无法达到广泛的标准。

对于小学生品德与社会教育中的具体教学来说,其可以包括一些能够吸引孩子兴趣的内容,但在现实情况下,由于品德与社会教育的内容受到了“教学大纲’的限制,所以,开展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无法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导致教学内容不够广泛。在小学生品德与社会教育的过程中,小学生无法根据自己的具体爱好,在活动中选择自己喜爱的专业。而教师在这其中,往往只能够向学生适当的传授专业知识,不能够加强学生品德素质的培养,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生没能接受他们自己想要的活动,因此,其内心也就无法接受教育,因为在枯燥的教学内容中,学生往往会感受到老师的压力、课本的压力、分数的压力,这自然也就使得品德与社会教育,对小学生的影响寥寥无几。3.培养目标不够全面

最后,培养目标不够全面,这一问题是不能不提的。在现实情况中,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本身具有着自身的特点,从其特点来看,它是一个较为开放的系统空间,而这一系统空间,同时也是一个较为全面的品德与社会教育领域。毫无疑问,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不仅仅属于校内教育,其在一定程度上,还需要属于社会教育,可以说,其是家庭、学校、社会三大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份子,无论是它的建立,还是具体的管理,亦或是经费来源、活动方式,其都存在着明显的社会化特征。特别是在具体的培养目标上,在合理的情况下,其基本是完全的按照人的本性来培养,同时注重小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教育发展。然而,在现实情况中,国内大多数小学都没有将精力放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上,这也导致其培养目标不够全面。

(二)“传统文化故事”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对策 1.合理选择文化故事,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在这一部分,明确“传统文化故事”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对策。其中,个人认为,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必须要合理的对文化故事进行选择,从而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丰富。传统文化故事,能够对教学内容进行丰富,但并不是所有的传统文化故事,都适合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进行融合,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必须要深入的对传统文化故事进行研究,从而对其进行合理的选择。从基本的教学案例来看,某小学教师立足于现实,开展了针对小学生的故事会活动,其中,主要搜集了很多适合小学生的传统文化故事,同时,安排学生讲故事,这种活动,能够间接的让小学生的脑、手、眼协调地活动起来,通过小学生不知不觉的参与,他们也就能够真正的以自己的方式,去自主地感受传统文化故事的魅力,而间接的在内心中形成合理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无疑也能够促进品德与社会教育的具体效果。

2.积极搜集现实案例,巩固理论教学效果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师需要积极的对现实案例进行搜集,从而对理论教学的效果进行巩固。个人认为,小学生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学知识、学技能是次要的,最主要的是,其能够真正的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与人交往,这都是品德与社会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只有对现实案例进行搜集,才能够对理论教学效果进行巩固,其中,教师可以在对现实案例进行选择之后,以故事的形式向学生进行讲述,进而引起学生的兴趣。3.善于利用文化故事,引导学生乐于思考

最后,教师必须要善于对文化故事进行利用,进而对学生乐于思考的好习惯进行培养。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在正常的教学过程中,完全摒弃应试教育已经不可能,在分数的压力下,学生根本无暇重视品德与社会教育,甚至将品德与社会教育当成了形势课,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甚至会对品德与社会教育课产生逆反心理,认为这是老一套,是中国形式主义的又一次体现,毫无意义。因此,教师必须要改变学生的想法,善于利用文化故事,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使其能够主动的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中进行思考,这自然就能够更好的促进品德与社会教育效果最大化的实现。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的传统文化故事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即便其在发展过程中,同样存在着一定的不完善处,但是从总体来看,传统文化故事所表现出来的惊人的文化价值,还是能够完全盖过其可以忽略不计的缺点的。我国传统文化故事无一不包含着独特的魅力,而这种魅力在吸引我们的同时,也能够为我们的生活提供很多参考和指导。我国传统文化故事,无论社会方面还是在教育方面,都对我们有着无以伦比的指导意义,由此可见,将我国传统文化故事运用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马健兴.《浅谈小学品德课的教学方法》[D].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2]冯建军.《道德教育:交往时间的新阐释》[D].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王薇,孙志华.《思想品德教育中体验性教育理论的应用与发展》[J].辽宁教育(小学版),2008(1).[4]杨月秋.《也谈小学思品课的有效教学》[J].政史地教学与研究,2011(3).[5]吴炜.《关于思想品德活动课教学时效性的探析》[J].教学创新,2009(8).[6]邬冬星.《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7]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8]韩震.《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第五篇: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

品德论文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

澧县一完小 胡彩霞

新的《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给德育课程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如何上好小学品德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塑造小学生的美好心灵、健康心理。结合我多年的品德课教学,谈以下几点:

一、钻研教材,把握目标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资源,详细地解读教材是开展有效教学活动的保证。上好《思想品德与社会》课就必需明确《新课程标准》理念指导下的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目标。明确了目标,我们的思想品德教学才有正确的指向,才能很好地把握教材;在备课时就能做到有的放矢,能更清楚课题含义。对课题的道德观点的概念更清楚明白,也才能更好地领会课文的教育目的,通过课文的典型事例,看清其反映的教育意图,分析出其蕴含的道理。

二、再现情境,点燃激情

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我们在实际教育时,应着力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行动,看到事情的真实部分,引发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触及他们的心灵,才能取得有效的教学效果。《思想品德与社会》教材所涉及的内容极其丰富,但有些内容距学生生活较远,学生认识肤浅;还有些内容虽近在身边,但学生欠留心观察。这就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没兴趣、不信任或课堂发言无话可说。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设计后包含到情境中,以拉近与已有知识和经验的距离,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为学生提供知识的生长点。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真实的情境,学生对学习就会感兴趣。

三、充分体验,以理导行

由于《思想品德与社会》课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要使学生从中学到知识、明白道理,对学生的教育就需要回归生活,重视生活的价值取向。只有通过小学生切身的体验,才能使其明白其中的道理,从而形成符合时代发展的价值观。在教学中可以:

1.演一演,再现生活。如教学《帮帮残疾人》一课时,我让学生表演不同类型的残疾人,体会残疾人生活中的诸多不便,让学生深切体会残疾人的内心所需,同时唤起学生的同情心和爱心,这样,学生在体验活动中懂得了道理。

2.说一说,感受生活。如在教学《可爱的祖国》一课时,可让学生充分回忆我们祖国近年来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画面。并用多媒体再现“神八升天”“天宫对接”的壮观画面节选,再现“08奥运”的精彩瞬间;展示再现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典型事例;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身边发生的变化。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心就会油然而生。

3.玩一玩,学会生活。如在教学《认识新朋友》一课时,组织他们进行了一次“我们都是好朋友”的主题活动。让孩子们把平时自己最喜欢吃、最喜欢玩的东西带到学校来,并准备一个自己最拿手的节目。活动开始时,通过“猜歌名”,猜来猜去猜到了“找朋友”这首歌。在游戏中,孩子们请朋友品尝自己的食物、表演自己拿手的节目,玩得不亦乐乎。在玩中不知不觉地受到了“快乐要和大家分享”的品德教育。4.做一做,体验生活。如在教《春天的种植》一课时,事先让学生读教材了解书本知识后再在家里动手实践,种植种子,询问家长,了解种子发芽所需的条件,再组织学生展开对“种子发芽”条件的讨论。这样学生就掌握了所学知识。然后结合类似事例,对学生进行农村科技知识的教育,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性,增强他们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自觉性,培养他们从小爱农村、爱家乡、爱自然,树立建设家乡的思想意识。

5.评一评,判别生活。在学习的过程中,有许多问题是需要进行讨论、评判进行的。这就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围绕本课的主题进行讨论。教师在设计讨论时,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注意引导学生辩是非,明事理。如在教学《信息时代》一课时,对学生上网好还是不好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充分发挥教学民主,学生各抒己见,哪怕是很幼稚,甚至错误的意见也要让他们讲,针对学生发表的观点,再让学生进行评判,只要教师引导得法,通过评一评都能形成正确的观点。教学中尽量选择深奥的道理能浅显表示的教学方式,采用最直观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四、拓展延伸,形成品德

新课标提出“教师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

《思品与社会教育》光靠课堂上参与是不够的,思想品德与社会课要想提高实效,必须向课外延伸。校内,与各种教育活动有机结合成整体,与各科教学相结合,将品德教育有机渗透到各科的教学之中;与班主任工作、少先队工作相结合,开展各种课外活动,营造参与的氛围,扩大参与的范围。校外,与家庭、社会生活相结合。让儿童走出学校,到社会中去学习,去实践,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扩展兴趣,发展社会实践能力。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校外实践设计,如教学《安全回家》时,我找些有关交通常识的知识及相关视频和图片来给学生观看。放学后,带孩子们过马路,提醒他们过马路时应遵守交通规则。校内、校外的教育相结合巩固思想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成果。

综上所述,只有把新课程的理念恰当有效地转化为具体生动的课堂教学实践,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敢于探索,勇于实践,摸索出教好《思想品德与社会》课的策略,从而提高品德课堂教学效率,保证德育培养目标的实现。

下载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的运用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的运用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在品德与社会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是一门典型的育......

    体验式教学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中的运用

    体验式教学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中的运用 摘 要: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社会学科,它与生活实践联系非常紧密,所以,课堂体验在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体验式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它符......

    论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的环保

    论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的环保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但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当前生态环境日趋恶劣,一次又一次给人类敲响了警钟。青少年是未来的主人,是人......

    微课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

    微课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 第一次关注微课,是与我的同事在一起时,他不停地介绍、宣传微课而认识的。在了解微课之前,翻转课堂也于两年前将我打动,所以当听到微课时,只感觉它是......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信息技术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信息技术 【摘 要】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传统的教学方法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一本教材、一本教案来“打天下”,主要采用讲、练结合,容易忽视学......

    信息技术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运用

    信息技术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运用 摘要: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有利于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突出重、难点,改善学习者学习......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 歙县城关小学 刘永霞 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

    在品德与社会课中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品德与社会课中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小学生爱国主义意识模糊,加强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中,教师不仅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学科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