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写作实践的有效途径
灵宝市第三实验小学马小丽 【内容提要】 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由于综合性强,决定了作文训练的难度大.教师对学生作文训练的质量如何,也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道德素质.这对认知能力尚弱的小学生来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以新课程理论为支撑,以学生为主体,凸现语文学习的实践性,体现学科教学的人文性.笔者提出了,即精讲课文例子,指导举一反三;组织实践活动,积累鲜活材料;学写生活随记,搜集写作素材;加强课外阅读,丰富语言储备.经过实践研究,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写作的能力.【关键词】:写作实践途径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根据《课程标准》,语文实践应该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实践,这里的“写”包括写字,写话,更重要的是写作.《课程标准》中关于写作有这样一句话:“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多的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写作实践,使写作教学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目前,国内外对小学生的写作研究较多,如朱作仁的《读写结合的理论和实践》;山东省烟台市的《大量读写,双轨运行》等,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对写作教学又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建议,这就给我们的教学,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那么,在这些理论,建议的基础上,作为在教学第一线的我们,该如何去实施呢笔者觉得,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实践: 精讲课文例子,指导举一反三,进行写作实践.叶圣陶曾经说过:“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既然是例子,它就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教师就可以用精讲的范文指导“反三”,或模仿范文写,或把范文改写,或写心得体会等.但反思目前我们的课堂,语文教学采取的却是“以理解为目标,以讲解为手段”的阅读模式.为了理解得深透,老师唯有不停地讲,岂不知越讲解得多,教学效率就越低下.所以,我认为,现代语文教学应淡化内容分析,在日常的阅读课堂教学当中,教师精心设计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具有思维量较大的话题,让学生进行听,说,读的实践,然后把留下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写作实践.那么,怎样指导学生在课堂多练笔,使其像数学练习一样,课课练,日日练呢我认为,重要的还是恰当地把握课堂练笔的时机.着眼点有四方面:
1、在学生容易迁移的地方练习.如教学《花潮》,为了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联想的用法,教学时在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了课文中有关句子,明确了什么是实在事物和联想之后,发下短文让学生进行联想练习.学习了《火烧云》一课,我让学生仿写了《落叶》,《下雨》,《降雪》,《七色彩虹》等小文来学习文章是怎样通过细心观察描写大自然的特点的.学了《秋游景山》一课后,我让学生学习文中在写游记的过程中巧妙运用过渡句的特点,以及回忆学过的写景文章中积累的好词佳句,让学生学以致用,仿写了《秋游乌龟山》.2、在学生易动情的地方练习.如《劳动的开端》,学完课文,我出示了这么一段话:“第一次挑煤回家,我累得瘫倒在床上,母亲很心疼,细心的母亲也一定看见了我肩上,脚上的伤,可是母亲忍住了眼泪,第二天还让我去挑煤.”接着让学生读读这段话,你觉得母亲的心里是怎么想的根据你的理解写一段母亲的心理活动.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中心思想的理解,又进行了一次练笔.3、在易发散学生思维处练习.如教学《凡卡》这一课时,为了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表达能力,我提出假设:“假如爷爷收到了凡卡的信,将会怎样呢请以爷爷收到信后为开头写一段话.”这样就收到了一箭三雕的作用了.又如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既可以用“我与’卖火柴的小女孩’比童年”为题写一段话,又可以用“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为题写一段话.4、在情节简单处练习.如《挂两枝笔的孩子》中“后来,王老师知道了他的心事,找他谈了话.不久,小亮的两枝笔又挂起来了.”这段情节较简单,为了加深对本文中心思想的认识,我安排了一次扩写练习:王老师找小亮谈了什么话小亮听了怎么想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凭借以上途径,学生的语言运用频率不加大.学生在不断运用语言中,既激活了自身的语言积淀,又吸收了其他的新鲜语汇,不断丰富自身的语言,提高语文写作水平.当然,作为教师并不是要把这些知识(一般的操作性途径),全部传授给学生,特别是在当前“强调整体的综合的情景,强调学生个性化写作”的今天,更不能“按照这样的点,由教师做计划进行训练”.但是,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明确这样一些基本的规律,在学生需要的时候,进行针对性地指点——“支一招儿”.组织实践活动,积累鲜活材料,进行写作实践.众所周知,学生根据自己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和亲身经历过的题材所写的文章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别,其中对亲身感受的内容写得十分具体,而从其他角度写出的文章则显得略有些淡薄,其原因就在于亲身经历过的有真情实感,有话可说,有话可写.古人云:“童子之情,乐嬉戏.”教师应根据儿童的特点,把游戏,活动引入课堂,让欢乐的活动点燃学生最佳学习情趣,将无意学习和有意学习结合起来,学生乐在其中,津津有味地谈感受,练语言,尽其所能,完成理想目标,作为教师何乐而不为呢因此,教师可根据班级,学校,地方等的实际情况,适时地开展以下活动:
1、参观,游览活动:教师应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安全地开展活动.春雨绵绵,带孩子们撑着小伞去雨中散步,去看一看雨中的田野,小河,大街.小朋友就会感到:“小雨像一根根丝线小雨给麦苗送去甘甜小雨唤醒沉睡的小河小雨让大地绽开美丽的伞花”.杭千高速公路动工了,带领学生去参观工地繁忙的景象.2、语文知识竞赛:我国的语言文字丰富多彩,前人留给我们许多学习的材料,如谚语,格言,古诗文等.作为语文老师,就可抓住这些,适时的开展活动,如成语接龙,趣说歇后语,古诗大观园等.3、科学小实验:科学小实验既能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的能力,又能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如“烧不坏的纸船”,“蜡烛跷跷板”,“杯子’跳高’”等.4、游戏,比赛活动:游戏,比赛最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如击鼓传球,气球新玩法,放风筝比赛,跳绳比赛等活动,学生动在其中,乐在其中.[1]
第二篇: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
摘要: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是培养语文素养的关键。研究小学阅读教学,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新课程标准引领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朝着培养学生具有感受、欣赏、理解和评价等综合能力这个总体目标而努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索
阅读是人们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活动,是继承优秀文化财富、获取知识的重要方法。有效地进行语文阅读教学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能使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分析、收集、处理与文本相关的课文信息和生活信息,并形成独特的感悟、体验和情感。因此,帮助学生从小学会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以便使他们在未来生活中成为学习的强者,这是语文教学头等重要的任务。因此,我们必须加强认识,多管齐下,提高小学语文小学阅读教学对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创造能力,培养小学生的想象能力等都非常有帮助。小学阶段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养成独立自主的阅读习惯,将会使小学生终身受益。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一定要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安排学生进行阅读,多给学生想象的空间。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在课文内容上兜圈子,这样的阅读教学,可以说是教法呆板,教得反味,教了不管用;学生学得枯燥无味,学得厌烦,学了也不会用。将人文性和工具性对立起来,将知识和能力分割开来,片面认为强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就是走老路,这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的实际效果。
(二)在教学活动方式、教学过程上,仍然存在着语文实践活动不够丰富的问题
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学习时容易存在走两个极端:一是教师放任学生自由,教师只管提出问题,只问结果。而对于学生如何讨论,如何合作学习,则不管不问;二是教师收得太紧,课堂气氛过于紧张、严肃,缺少合作讨论的氛围。由此,合作学习就只能成为一种形式,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
(三)教学过程中忽视对学生阅读兴趣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听、说、读、写,应该作为语文课堂上教师培养学生的最基本的能力。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是重视写,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不够到位。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脱节,学生为写作文而写作文,学生作文的兴趣被一点点的抹杀。
二、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途径
针对以上种种问题,结合《新课标》中关于阅读教学的建议:“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尝试着对小学生语文阅读教学的具体实施提出以下教学途径。
(一)着重以“读”为本,多角度、有创意地体验性朗读
“读”是阅读教学的精髓,是阅读教学的生命线。要让学生理解地读,传情地读,读出韵味,读出感情,从读中真正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语文阅读教学要根植于情感,有感情朗读是加深学生情感体验的最好方法。如小学课本中《火烧云》、《观潮》、《四个太阳》等这样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无一不是通过学生的感情朗读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体验的最好范例。多角度、有创意地进行体验性朗读,不仅有利于语感形成,而且能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陶冶学生的情操。
(二)让学生发挥充分想象,丰富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又是母语教育课程。语文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我们应该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的丰富语言,培养优美的语感,发展发散性思维。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拓展学生的阅读面,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使学生的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丰富体验。
(三)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阅读前要让学生明确阅读的目的。阅读教学,要以学生的自读为基础,让学生在自读中领悟、发现,让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交流、指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阅读实践中去领悟和思考,让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语言积累与同学、老师对话,共同探究文章丰富的人文内涵。这样以读代讲的教学,不仅让学生加深理解的教学目的,还能够诱发学生的创造力。
(四)要加强小组间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所积极倡导的三种学习方式之一,它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言堂”、学生以“个体学习”为主的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有利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五)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在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以教材为载体,以语言训练为主要内容,针对教材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建议向学生传授以下一些阅读方法:第一是目标阅读法。要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与读物的实际情况来选定阅读目的。大到思想内容、写作特点,小到段落层次、遣词造句,制定明确的目标。在阅读时要直接捕捉与目标有关的材料,通过各种途径达成目标,要避开与目标无关的内容,避免绕圈子。第二是快速阅读、十目一行法。阅读时尽力推广视读广度,以句、段文字为一个阅读单位,做到一目十行。阅读时注意力高度集中,半途中不回视、不重读。有的书要速读,那是为了快速摄取信息;有的书要精读。阅读结束后,要求学生复述大意、浓缩要点,编写提纲,及时反馈,检查有效阅读的效果。必要时还可以让学生做好读书笔记,摘录一些好词、好句、好段等。正如唐代大诗人杜甫所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六)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增大他们的阅读量
《新课标》中指出: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的社会进入了信息社会。在课堂教学的同时,我们有必要让小学生扩展自己的阅读面,增大自己的阅读量,尽可能多地摄取更多的知识。教师要帮助学生选择适合的阅读材料,提示阅读方法,组织学生进行信息交流,让学生从中能接触新观念,学会独立思考。
“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一堂语文课真正出彩的地方就是让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味,读出美感,进入文本世界,与主人公情感共同起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获得启迪智慧,扩大阅历,丰富人生体验,认识逐渐趋于理性,精神产生积淀。在阅读教学的灵魂对话中,教师要以真挚情感唤起学生对人的生命和生活的尊重,丰富其追求真善美的心灵世界,随着教育改革的步伐,多反思我们的教学行为,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第三篇:小学语文教学目标与有效途径
小学语文教学目标与有效途径
实施素质教育离不开语文教学,语文教学必须有机地渗透素质教育。换句话,语文教学必须为实施素质教育奠定基础。
何为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根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为培养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语文学科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着重应该解决的问题
语文学科教学位其自身的特点,一般应解决四个问题:一是结合语文学科思想性教学,促进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转变。二是结合语文学科的课文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结合语文学科的基本功训练,培养学生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能力。四是对照课文中的英模形象,树立自己奋斗、追求的目标。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确立的依据
首先,语文学科既是工具学科,又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活教材。工具性特征,表现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依赖于语文学科的学习。试想,不会拼音,又不会释字义,怎么能读懂文章呢? 但是,说语文学科是一部活教材,一点也不过分。语文学科多数篇目,都是写人叙事。凡这类文章,作者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去着力于刻画塑造人物形象。由于语言生动形象,描写细腻,塑造的人物形象往往栩栩如生,读后,令人仿佛身临其境,如闻其声,其感染、教育作用是潜移默化易人们所接受。《司马光》中的司马光的机灵、果断的性格,人们只要读了‚……‛一段文字,人物形象就跃然纸上,人们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其次,语文教学传授语文知识的过程,也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小学语文中的《铁棒磨成针》、《种子的力》等课文,既向学生传授了科普知识,又揭示了一个真理:《铁棒磨成针》告诉人们,要做成功一件事,不在于能力的大小,而在于持之以恒,不断拼搏、进取。‚世上无难事,只有肯攀登。‛一个人的力气是有限的,但持之以恒,能将铁棒磨成绣花针。一粒种芽向上的力是微弱的,但它不断向上生长,终于掀开阻挡它前进的绊脚石而长出地面。语文教学中,如果结合这类课文让学生想一想,学与学,做一做,学生在无声的讲学中便长了才干---从‚认知‛到‚用知‛的转化过程。
第三,培养学生‚求知‛的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转变,学会做人、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的过程。小学语文《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的邱少云形象,就是一个国际主义、爱国主义战士的形象。如果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刻认识邱少云为了保证战斗的胜利,宁肯牺牲自己,也要忍住极度的烈火燃烧的疼痛,遵守战场纪律,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他的意志、毅力,学生就会联想到支配他行动的思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起决定作用。倘若他想‚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即苟且偷生的人生观占了上风,他就会置战场纪律于不顾,想办法扑灭身上的烈火,贻误战机,牺牲革命的利益来保全自己。但邱少云一心想的是为了朝鲜人民,为了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即使自己死了,也是直得的。因而,谱写了一曲国际主义、爱国主义的凯歌。通过教学,就是要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无私奉献的精神,潜移默化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学不但要紧扣素质教育这个主旋律,而且要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去实现‚素质教育‛的最佳效果。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
在长期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坚持语文学科教学全面渗透素质教育通常采用的训练思路有‚德教‛开路,‚智教‛铺路,‚能教‛创路三种。
‚德教‛开路。即精选课文,充分挖掘课文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因人制宜,贯穿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始终突出一个‚德‛字教育,江泽民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 :‚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重要因素。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譬如,我在执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文时,重点挖掘新中国来之不易---它是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的结晶的德育因素,教学中重点启发学生,应像革命前辈一样,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联系重庆‚11.27‛惨案中牺牲的英烈们的英雄壮举,弘扬红岩精神,‚爱国、团结、奋进、拼搏。‛并用红岩精神,指导自己的学习,潇洒自己的人生。
‚智教‛铺路。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至始至终把教学生正音、释词、造句、写作的过程,变成一个学生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擅长社会交际的能力培训过程。始终强调一个‚智‛字教育。
例如,笔者在指导学生认识‚瞻仰‛一词时,训练思路分以下四步:
(1)是感知。释词,懂得词意,让学生懂得‚瞻仰‛,就是观看的意思。(2)是深化。区别‚瞻仰‛不同于一般的‚观看、瞧、看、望‛的不同点,在于有强烈的思想感情和观看的方位、顺序。‚瞻仰‛的对象,一般是令人敬佩的有纪念意义的建筑象征物。如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塔。方位顺序是由下往上。(3)是巩固。即指导学生用‚瞻仰‛一词造句,查意。(4)是拓宽。即指导学生选择、创造环境去运用。
经过‚四步‛训练,学生在日记中便出现了这样的语段:‚今年‘清明节’那天上午十点,我们全班同学伫立在柏林陵园的纪念碑前,瞻仰革命烈士纪念碑,久久地、久久地,不愿离去……‛
能教‚创路‛.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设法让不同素质的学生树立正确的苦乐观,锻炼毅力,懂得生活,正视困难,苦中寻乐,苦中奋进,拼搏人生,始终把握一个‚能‛字教育。一方面‚打气‛,鼓勇气;另一方面创造条件让学生品味,战胜困难的乐趣,添信心。
‚打气‛,即,凡是学生在遇到不懂、不会的东西,便启发他们‚知难而进‛.如,命题作文题目一出,有学生便喊:‚我写不起‛.教师便纠正‚我能写‛.然后,教师鼓励他要无顾忌地写,写不好不要紧,不敢写才是可怕的。学生写好之后,教师再注意引导他自我修改、定稿。
第四篇:浅谈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浅谈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摘要:打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要求教师用尽可能少的时间获得最好的教學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发挥自身主导作用,采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手段减轻学生的学习难度和压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及学生的学习效果,最终达到提高语文整体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结合实际课堂教学,对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进行简要探讨。
关键词:高效课堂;有效途径;自学能力
一、打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重要意义
语文作为小学教育阶段的主要学科,是基础教育的教学重点,帮助小学生学好小学语文可以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和沟通能力,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以及今后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因而教师需要格外重视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
二、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1.课前准备,让每一个教学问题都发挥作用
课堂中教师简洁明了的教学语言,更利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课堂效率起着尤为关键的作用。在实际语文教学中,不免有教师在讲解课文时过分重复同样意思的教学语言,提出的问题也过于琐碎,这种教学风格不仅浪费了大量的课堂时间,还增加了学生的厌学感和消极情绪。由此,教师如若不注意教学语言的设计,则很难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而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之前,需要对教学环节
中的课堂提问和语言讲解进行精心设计。
同样的问题,如果提问的方法和语言的表达不够准确,不仅会影响学生的解答质量,还会降低他们的反应速度,从而导致整堂课的有效教学时间受到影响。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孔子拜师》一课,我在教学时打算从文中所蕴含的道理入手进行讲解,于是在让学生熟读课文之后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读了这篇课文你们有什么感想呢?”由于这个问题学生可以联想和回答的范围较广,他们也就给出了许多不一样的答案。在公开教学时,我改变了这一问题的问法,直接问学生这篇文章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许多学生都能够快速地在文中找到这一问题的答案,从而为课堂教学节省了大量时间。由此可见,对问题的精心设计及准确表达,不仅可以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情境教学是教学活动中的有效手段之一,所谓情境教学,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而创设带有一定情感基调且直观形象的具体场景,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教学需要及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出发点,教师创设的情境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情境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发展其创造型思维能力、合作式探究能力以及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比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狮子和鹿》一课,为使学生能够初步理解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完美无缺这一道理,我在课堂中带领学生熟读课文之后,让他们对狮子和鹿的面部表情进行趣味模仿,并让他们对狮子和鹿的身体特征进行描述。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注意力格外集中,他们模仿得不亦乐乎,还对两只动物的身体特征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与此同时,我在这样和谐有趣的教学氛围中为学生揭示课文的主题,并进行深层次的讲解。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学生能够快速地将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中来,并对知识点的学习产生强烈的欲望,相比较单调的语言讲解,有趣的教学情境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地思考并投入
学习。
3.调动学生的感官,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
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活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巧设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同时还应对其加以指导和点拨,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实践获取新知识。所以说,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活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前提。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不断启发学生动脑想、开口讲并动手做,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新知并努力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
如,在教授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奇怪的大石头》时,我在揭示了课文主题后,鼓励学生围绕课文提出相关的问题,然后让他们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自学课文,并将文中与答案有关的内容标记出来,遇到疑难点用红笔打上问号。自学过程中学生在动口阅读课文的同时,开动脑筋思考并动手做笔记,这样有利于他们发挥自己的才智和动手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掌握了知识点,提高了自身学习能力。
由此可见,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注重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精炼自己的教学语言,给予学生有效的教学指导,创设恰到好处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通过调动其身体感官,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打造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
第五篇:浅谈强化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途径
浅谈强化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途径
王艳
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第六小学(719300)
【摘要】朗读是小学阅读教学中最重要、最常用的教学形式,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阅读教学的首要要求。朗读,在阅读教学中,既是目的,又是手段。作为目的,要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作为手段,它是促进学生细读文本、深入理解、体验情感、揣摩语言、强化语感的有效策略。本文从“学前读、学中读、学后读”三个方面来寻求朗读教学的途径,提高小学生的诵读兴趣,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
【关键词】语文朗读训练途径与策略
朗读教学,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阅读教学的首要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但是,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主要表现为“四多两少”:空洞繁琐的分析多、不必要的提问多、作用不大的板书多、矫情做作的腔调多;学生潜心读书时间少、有感情地自然朗读少。致使学生朗读不自然,朗读中没有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的情感,逐渐对书面语言感到生疏,不能运用书面语言来表情达意,造成学生的阅读和写作困难。因此,必须从应试教学中转变过来,加强朗读教学,从语音、语调、语气等方面综合指导学生阅读文本,提高其朗读能力。
如何强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教学?笔者认为:要做到学前读、学中读、学后读,将朗读训练贯穿于阅读教学始终,落实到每个环节,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把教学立足点转移到以读为主的教学实践上来。要学前读
讲课前,先让学生默读,由学生不出声地自由朗读,多读几遍,克服那种不给充分时间,只是浮光掠影地读上一、二遍的现象,应从语言文字到思
想内容的“读懂”。重视预习的功能,强调初读,变集体读书为人人参与的读书活动,主要做到三读:一要读得正确,结合查字典,清扫阅读障碍;二要读得通顺,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三要读得流利,做到琅琅上口,了然于心。训练过程中,教师只起指导作用,不对课文内容串讲、串问,只作适当的背景介绍及个别难于理解的词句点拨,以增加学生多练的机会。让学生四会:一会利用工具书读懂词句、读懂课文;二会围绕课后问题边读边想,自己解决问题;三会动笔在读过的课文上圈、点、批、注;四会自己提出疑问,参与讨论。在读的训练中,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在思考问题中,提升思维品质;在讨论质疑中,发展语言。要学中读
引导学生领会作者是怎样表情达意的。以语言文字训练为切入口,彻底摒弃传统的情节分析法,使学生在获得对全文深刻、全面的理解中去领悟阅读或写作的各项基本功,做到“从语言表达上理解内容,从写作方法上指导阅读,从语言运用上掌握语言”。其训练过程要注意三点:一要紧扣重点,不面面俱到;二要根据教材确定重点训练项目的前提下,适当安排基本功训练,引导学生自己去品尝、琢磨;三要建立整体性观念,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课文是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高度统一,切忌“东一榔头西一棒”,孤立进行词、句、段的训练,要从整篇课文着眼,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引导学生在词句段篇的联系中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弄清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部分与部分之间的联系,获得对全文更透彻的理解,感悟精妙的语言表达形式。要学后读
无论学什么,都要有个练习过程,熟读才能生巧。读书训练要从技巧与形式上给予指导:形式上如个人读、小组读等,技巧上如语调的高低和停连的处理等。让学生或吟诵、或推敲或揣摩,多角度地去拔动学生的心弦。结合多媒体课堂教学,可试用配乐朗读,利用电教媒体播放与课文意境相吻合的音乐,在乐声中声情并茂地朗读。例如,《飞夺泸定桥》一课,为了让学生充分感知红军战士奋不顾身的英雄形象,选择琵琶古曲《十里埋伏》和第八
乐段“九里山大战”为课文第七、八自然段(即“攻天险”部分)配乐。这段音乐是传统名曲的高潮部分,以其丰富的表现手法和高超的演奏技巧,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古战场刀光剑影、呼号震天、铁骑纵横、万军厮杀的激战场面。那扣人心弦的旋律,正好形象地反映出红军战士的强大攻势和英雄气概,再配以教师抑扬顿挫的表情朗读,使人仿佛身临其境,受到强烈的形象感染。
总之,朗读训练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作为支撑,比如内部技巧的“情景再现、逻辑层次、感情基调”,外部技巧的“重音、停连、语气、节奏”。有的老师只会一味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但究竟怎样读出感情、并且是恰如其分的感情,就缺少具体的指导。不少小学教师在朗读教学中养成了学生“夸张的、大起大落、拿腔捏调”的习惯,这种矫情做作的朗诵腔,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加以矫正和克服。
把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朗读教学新理念,强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教学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加强“学前读、学中读、学后读”这不仅使其具有程序简洁的特点,更重要的是学生的主体观在这样的流程中得以真正确立,训练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培育学生感性力量和理性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
【参考文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北京师范大学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