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在数学课堂常规教学中落实探究式教学
如何在数学课堂常规教学中落实探究式教学
闵希海
内容摘要:作为数学教师应彻底转变角色,更新观念,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性学习方面多动脑筋。本文着重从五个环节,就如何在把握新课标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如何在数学课堂常规教学中落实五段式教学,提出自己的看法。教师要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积极创造条件,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不断提高。
关键词:培养;探究式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高中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训练,还应体现出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敢于创新的学习理念。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还应彻底更新观念,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和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体验探究中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
数学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着眼于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爱因斯坦曾说过:“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负担。”那么在教学中应如何引导学生迫不及待地要求获取新知识的情感,激发起学生积极思维的动机,进行自觉主动地探究数学知识,在数学课堂常规教学中落实探究式式教学,从而逐步培养探究能力呢?就如下方面谈谈我的几点认识:
(一)、巧妙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激情
要使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必须精心创设情境,让他们的思维处于兴奋的状态,这样才能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通过创设一些情景悬念,启发学生把现象与问题变为数学的对象,把生活实际和数学紧密结合起来,这样可以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同时也可以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探究生活中的有关问题;不仅能引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好奇心,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也能使学生陶冶情操,热爱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单纯的数学问题往往枯燥乏味,难以激发学生的热情和探究数学问题的乐趣。因此,老师可以从实际中的热点问题出发创设问题情境,给出一些生动具体的实例,引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积极动脑勇于探究的思维习惯。数学教师若经常开动脑筋,设法寻找恰当的生活例子,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探究数学的兴趣和能力。
(二)、提高探究效率,加强师生合作
现代课程教学力求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发挥个体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课堂,可促进个体的不断发展。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无疑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的重要手段。
1(1)创建有效的课堂提问
恰到好处的提问可以揭露学生认识中的矛盾,引发探究知识的欲望,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情绪处于最佳状态,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2)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敢于主动在同学和老师面前发表自己的见解,才能展现自己的真实思维,同时也能暴露问题和误区,如忽略题目的隐藏条件,忽视变量的范围等。这样不仅可以从学生的思维活动中了解他们掌握知识的情况和漏洞,更重要的是找到他们思路上存在的问题,以便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点拨,疏导和强调,其实质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名副其实的主体,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最佳匹配,也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最佳途径。(3)倡导相互间的争论
争论是一种形成学生求异思维的情境。在数学教学中,应善于引导学生敢于提出新的见解和异议,善于探究解题途径。它包括同学间的争论,师生间的辩论,如此举动必然引导学生纵横联系所学知识,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同时也促进同学间的深厚友谊和师生间的关系融洽,增进彼此间的感情交流。
(三)、发挥教师的才能,点拨到位
为学生提供探究性学习是《新课标》的显著特点,它是改变学生以单纯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并不排斥老师的知识传授。在数学教学时,为了使学生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持续长久,可利用情境创设,恰当构建探究任务,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只有学生愿意学,主动学习,学会学习时,才可能成为探究式学习。教师的适时点拨和指导有时会加速探究进程,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同时,这种必要的引导,有利于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渗透,避免学生走太多的弯路或花费太多的时间。因此在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师的合理点拨是必不可少的,它好比是精彩文章的点睛之笔。当然教师的指导要把握一定的尺度,既不能包办代替学生的自主学习,也不能放任自流,不闻不问。
(四)、正确地进行评价
在数学教学中,评价是一个带有导向性的非常重要的手段,其目的是全面考查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探究学习的热情,促进能力的全面发展。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既要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对学习过程的评价。作为数学老师不仅要激发学生心灵深处强烈的探究知识的欲望,而且要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成功能让学生保持足够的探究热情,鼓励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内部动力。为 2 此要有效实施评价策略,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评价在日常教学中主要有两大功能:一是激励功能,即通过评价考试,测验来调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二是诊断功能,即通过评价来了解诊断学习状况和存在的问题。但两者相比更要注重评出自信,使学生产生激励效应,从而更自觉地参与探究活动。学习探究成功者,会自我激励,然而未必人人都能顺利如愿,对于遭受挫折的同学,老师不能简单予以批评责备,而应更多的予以关怀和鼓励。学生解题的错误中往往有正确的成份,教师应该尽量发现其中的优点给予肯定,并启发学生自己找出并纠正错误,使每一位同学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当学生提出探究设想或在活动中取得一定进展时,哪怕是微不足道的成绩也应得到及时的表扬鼓励.(五)善于组织探究形式,提高探究效率
数学学科的任务之一就是探索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规律。因此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讲究策略,提出切实可行的研究目标,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引导他们进行广泛的研讨,在学生中形成研究风气。(1)利用教材,开展探究活动
数学课本是供教学用的材料,但是,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仅凭借课本,而应认真钻研和熟悉教材,针对教材中的知识点,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组织学生探究,以培养他们的研究能力。精心设计的探究活动,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增加学生探索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2)故意示错,开展探究活动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抓住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或学生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故意出错,引导学生去探究、纠正。这对保护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很有好处。学生通过主动探究活动,经过跟老师智力的一番“搏斗”,最后战胜老师,“夺取”知识,增强了立体空间的观念。这样的活动,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自信和科学的探究精神。(3)抛出课题,开展探究活动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有应用于生产实际。因此,教学时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布置一些实践性的题目,指导学生参加探究活动,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逐步培养他们把数学作为观察周围事物、分析和研究各种具体现象的工具的意识,增强他们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作为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应当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关注和思索。在新课改背景下,积极创造条件,让更多的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数学探究活动,不断促进探究能力的提高,将是每一位老师的美好愿望。
第二篇:探究式教学方式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浅议探究式教学方式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探究式教学方式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该是在教师通过对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化整合,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通过“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体验成功和教师激励评价等方式探究知识,实现数学知识的再创造和学生探究能力的再提高。
关键词:探究式 欲望 自主 合作 体验 评价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让学生进行独立的脑力劳动——研究性学习法》一文中说:“在优秀的教师那里,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教师并不是把现成的结论,对某一定理的正确性的证明告诉学生,教师让学生有可能提出好几种解释,然后在实际中去对所提出的每一种假说进行肯定或否定,学生通过实践去证明一个解释和推翻另一个解释。在这种情况下,知识是积极探索获取的。”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数学的探究活动如何设计和实施才能让学生通过自己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来获取知识呢?怎样使探究性学习落到实处呢?现在,就如何在数学课上开展探究性学习谈几点自己浅显的看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数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一堂课的开头就像一块无形的“磁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打动学生的心灵,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教师简短的导入是为学生探究作铺垫,学生对“问题”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地进入探究阶段。例如在分数应用题的教学时,我用多媒体设计了这样一种教学情境:在一片平静的河面上游着5只鸭子,河岸上长着树,岸上还有3只鸭子在嬉戏,远处还有山和蓝天白云,画面不可谓不美。老师可以让学生围绕着河里和岸上鸭子的数量提出分数和百分数的应用题,比如河里的鸭子比岸上的鸭子多几分之几?岸上的鸭子比河里的鸭子少几分之几?鸭子比岸上的鸭子多百分之几?岸上的鸭子比河里的鸭子少百分之几? 这比教师干吧吧地提出问题让学生解答更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了动力之源。
二、拓展多元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探究,是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去发现规律的过程。自主探究,就是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的过程。因此,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掌握探究方法尤为重要。
1、在动手操作中探究 心理学家提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在数学教学中,结合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我都精心设计一些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游戏、活动,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以求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探究过程。例如在《圆面积的计算》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已掌握了长方形的计算方法,于是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我采用“猜测——验证——归纳”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我鼓励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研究圆的面积公式,接着提出如何把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计算面积,让学生大胆的猜测,并尝试数方格、割补法、拼摆图形等多种方法进行探究。通过用眼看,用手做,通过和老师交流,与同伴讨论孩子们很快发现了圆面积的计算方法,总结归纳出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2、在实践中探究。
现代教学论认为:“要让小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听科学。”儿童的动作思维在学习中占优势,他们的智慧出在手指尖上。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小学生直接经验的体验,把教学过程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化实践活动,让小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情境中,谈出感受、谈出方法、谈出数学思想,进而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如在教学《圆锥体积的计算》时,师提示学过圆柱体体积公式,让学生拿出制作好的圆柱和圆锥进行倒水实验,从中找出圆柱体和圆锥体体积之间的关系。学生边动手操作边记录,通过分析得出圆柱体积是它等底
1等高的圆锥体体积的3倍,从而推导出圆锥的体积=3圆柱的体积。这样,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验,在探究中得出结论。
3、在猜想中探究。
猜想,是对研究对象或问题进行观察、实验、分析、类比、归纳后,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合情合理的推测性想象。提出数学猜想是发展合情推理能力的重要基础。先对数学问题进行大胆猜想,再通过探究寻找规律。如在《植树问题》的教学中我采用:猜想(树苗棵数)——分析推理(画线段图)——发现规律、构建模型(植树问题两端都栽和两端都不栽的情况)——活用模型规律解决同类型问题”。通过先猜想后验证的数学教学策略,让学生体验在解决复杂问题的时候,可以借助简单的问题入手,通过分析推理、寻找规律,构建解决同类型问题的模型,最终得到问题解决的方法。
三、注重小组合作,在探究中达成共识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曾经说:“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合作探究是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重要形式。通过小组合作充分展示自己的智慧并进行交流,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小组讨论合作时,教师不是一个旁观者,而应积极参与到学生中间,这样既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还可以密切师生关系,真正做到学生的合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我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技巧,通过训练让学生学会“听”、“讲”——别人发言时,注意力要集中;别人说的和自己想的不一样,要在肯定别人的基础上讲自己不同的想法;别人提意见时,要先听,再讲自己的理由。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怎样表达意见,而且学会了怎样倾听别人的想法。如在教学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图时,我拿出圆柱体模型,让学生观察并提出:要给这个圆柱体的侧面包上包装纸那要多大?提完问题后,学生前面两人转身和后面的两人组成四人小组,说自己的想法,2分钟后,师组织学生交流和汇报。
师:怎么办? 生:剪曲面
师:怎么剪? 生:垂直剪,沿着高剪„„
师:为什么沿着高剪以后展开就是包装纸的面积? 生: 因为包装纸的面积和圆柱的侧面积完全相等,在讨论的基础上,学生开始动手剪开曲面,并展示作品。老师问学生是怎么剪的,有的说沿高剪,有的说用尺子量,师追问怎么量?学生回答:垂直量,沿高剪,(师用模型边剪边示范。)从而得出圆柱体的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
四、加强课后延伸,培养自主探究意识
数学教学,我们应当让学生自己体验和经历过程。因为学生不是一张白纸,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空间和学习空间。首先,教师要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合作探究情况,简要归纳、概括讨论要点,掌握什么方法,理清什么概念,明白什么道理,几句画龙点睛的话,就给学生以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交待。然后,要求学生运用自学和讨论探究获得的知识,学会举一反三,解决类似或相关的问题。当然在这“巩固应用体验探究成果”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基本练习”和“综合练习”的习题要达到一定的数量,保证其正确率。二是在订正和交流中,要注意学生间的相互启发,注意发现有创造性的思维,进一步加深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提高已有的认识。三是“提高、拓展性练习”作为选做题,不作统一要求。在处理“提高、拓展性练习”时既要调动优等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其体验探究成功的乐趣,又要保护好学困生的自信心,让其感受自己有学习的必要。因此,开放教学活动,让学生自己去构建数学世界,对于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是有利的。
五、凸显点拨引导,体验探究成功乐趣
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欲望和需要。当学生通过探究,终于解决一个对他们来说新奇和富有挑战的数学问题时,他们能从中体验到一种成就感,这是一种强有力的令人愉快的情绪体验。学生一旦有了这种体验,就会产生再次体验的愿望。因此,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而且要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因为只有让学生获得成功,才会保持足够的探究热情,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以争取新的更大的成功。在教学中,教师应不断给每一位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对学生探究过程中的点滴成绩,给予及时的表扬鼓励,要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异,实施分层评价,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探究成功的喜悦,从而获得更强烈更主动的学习欲望。我在教学中深深地体会到了这一点,学生在探究中哪怕获得了一点点微小的成功,我都及时给予表扬、鼓励、赞赏。看到一张张洋溢着快乐的笑脸,我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
总之,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在学生探究时,教师应做到引中有探,探中有引。同时,还要把握“引”的度,步步深入地引导学生逼近结论。应提倡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索心理和自主探究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让学生主动探索学习。教师要认真去挖掘教材并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将教材中的知识结论变成探究的问题。只要给学生以学习主人的地位,在学生心中播下自主探究的种子,就能发掘学生个体的自我潜能,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结论,习得方法,丰富体验,进而在“再创造”的活动中,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并成为一种习惯。
参考文献:
1.钟启泉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4.(荷兰)弗赖登塔尔著,陈昌平,唐瑞芬等译。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第三篇: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创设教学情境
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创设教学情境
与问题情境教学
所谓的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指如何给学生营造一个问题氛围,让学生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索,最终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我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还可以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质量。
教学情境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服务于学生学习的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教学情境可以贯穿于全课,也可以是课的开始、中间或结束。创设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在需要,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帮助学生有效解决问题,促进情感与态度的发展。下面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创设教学情境与问题情境进行探究:
一、教学情境的几种形式 1.导趣引思,创设引入新课情境
创设使学生在认识上产生矛盾和冲突的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求知的心理状态,产生学习的迫切需要,上课伊始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思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1】在讲解《有理数的乘方》新课时,可以“印度国王奖赏象棋发明家的故事”为素材,设置问题情境来引入新课,从而发现规律,尝试“以此类推第五个、第六个格子中应放多少粒麦子”,再列出计算第64个格子中麦粒数的算式。以此来引入新课,增加了趣味性,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效果立竿见影,学生立刻就集中了注意力。从而使学生在观察思考、尝试、列式中,感受到有学习新知的必要,继而形成稳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并依据问题与故事中麦粒放置规律,引发联想,使学生思维迅速活跃了起来,使学生的全部心理活动参与到了这节课的学习中来。2.设问导疑,创设探究新知情境
教师要善于提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探究情境,努力给学生提供自主发展的空间和亲身感受、体验的机会,使学生的认知水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提升,在数学学习中得到和谐统一。
【案例2】为了使学生巩固掌握相切两圆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的问题探究意识,渗透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在复习课上我安排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已知⊙A、⊙B外切,它们的半径分别为1cm、3cm,半径为5cm的⊙C与⊙A、⊙B都相切,请问这样的⊙C一共可以画出几个?
在此以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两圆的位置关系,在认识上已经具备了相切两圆——内切与外切的两种位置关系(图形表象),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主动探求⊙C的个数(图形想象),显然已经具备了条件。
问题一提出,我发现原先基础较差的学生也在积极地参与,很努力地画着,当他们画出了两个、三个⊙C时,脸上洋溢着成功后的喜悦。而那些尖子生同样有着他们体验的快乐,当他们把画出的第五个、第六个⊙C的方法介绍给大家时,脸上写满了自豪和自信。3.联系实际,创设生活问题情境
用实际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能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把数学与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起来,使他们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用数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3】在“一元一次方程与实际问题”中,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桂林两大购物中心微笑堂和百货大楼为迎接五一,都进行促销活动,其中微笑堂是全场物品打六折销售;百货大楼是实行买两百送一百的活动,请问在标价一样的情况下,到哪家购物更合算?
这问题一出,许多学生觉得这与自己密切相关,于是都会主动地思考,然后解决问题。可见一个好的情境,能使学生在不经意间学到有用的数学,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求知,不断地尝试探究解决新问题。
4.以人为本,创设评价教育情境
新课程标准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更关注人的发展。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对学生学习数学的行为、态度和所取得的进展的判断,积极创设评价教育情境,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获得真实的成就感。
【案例4】已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k2x2+2(k-1)x+1=0有实数根,求k的取值范围。
对于此题,学生经常犯这样的错误:因为方程有实数根,所以()≥0,从而得k≤0.5。对于这样的解答,教师本来准备这样评价:你把k≠0这个条件漏了,不符合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但这样的评价显然缺少鼓励与启发,于是改为如下的评价:你已经得到了答案的一半,思路也很清楚,再想想,当k≤0.5时,能否k=0,为什么?这一评价内容的改变,既增添了鼓励的成份,又指出了回答的不足,暗示了思考的方向,显然较原来的评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信心。5.画龙点睛,创设课堂小结情境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新课导入、新课讲解、课堂练习固然重要,但课堂小结同样不可忽视。如果课堂小结恰到好处,可以收到锦上添花的效果,使整个教学过程更加完美。
【案例5】在讲“垂直于弦的直径”第一课时,课堂小结只有两句话。即“本堂课我们学习了一个定理(垂径定理),发现了一种方法(作垂直于弦的直径为辅助线来解有关弦的问题)。”这样的小结耐人寻味,只须寥寥数语,就归纳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便于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
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地创设教学情境:比如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直观教学情境;利用类比联想创设知识迁移情境;利用信息技术创设自主学习情境;通过游戏或竞赛的方式创设合作交流情境等等,让学生独立观察、比较,主动联想、归纳、类比,来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不断地去感受、去发现、去交流、去评价,构建起属于自己的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教学情境应注意的问题
①创设的情境要面向全体学生,考虑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②创设的情境要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和世界观。
③情境创设要体现学科特色,紧扣教学目标和内容,凸现学习重点,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④情境创设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善于发现、挖掘、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
⑤创设情境的内容要科学,难易要适度,时机要恰当;要有针对性、目的性,使学生思维清晰;要考虑多样性,追求情境的高效益。
三、结合趣味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初中生由于年纪普遍不大,因此他们对一些故事都非常感兴趣。为了打破数学课堂过于沉闷的氛围,我们数学教师可以适当的结合一些故事创设问题情境。这样便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快速集中注意力。
例如,我在执教“有理数的加法法则”的时候,为了更好的创设问题情境,我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在一座原始森林里,有两只小松鼠在玩耍,玩着玩着它们发现了一棵结了很多松子的大松树,看到此种情况,两只松鼠快速的爬上了大松树。其中的一只松鼠先爬了4米,然后爬了3米终于摘到了很多松子;而另外一只松鼠先爬了5米,但是不小心又失足滑下了1.6米,结果晚了一步。”同学们听到这个故事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看到这种情况,我适时的抛出问题:“请大家算下这两只松鼠各爬了多少米,另外一只松鼠还要爬多高才能够到松子?”问题抛出之后,学生纷纷计算起来,得出了问题的正确答案。在我的引导之下,学生也逐步掌握了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结合故事创设问题情境是一种有效的问题情境创设方法之一,只要运用的合理就可以创设出高效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结合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在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中,有很多数学知识是可以与我们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的。例如,我在执教“轴对称图形”这个数学概念的时候,为了更好的让学生理解这一数学概念,我创设了下面这样一个情境:“剪纸艺术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请问同学们都会剪纸吗?”同学们有的表示会,有的表示不会。然后我出示了一段民间艺人剪纸的视频,学生看的都非常入神,纷纷对这些民间艺人的剪纸手艺表示惊叹。精美的蝴蝶、红双喜在艺人的手底下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这不得不让人佩服。看到学生如此的羡慕,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你们有没有发现艺人所剪出的图片都有什么共同特征吗?”听到这个问题,马上就有学生回答道:“这些剪纸都是对称的!”通过这名学生的回答,大家纷纷表示确实都是这样的。于是我顺势说道:“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轴对称图形,下面我们进行对轴对称图形的学习。”
从上述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结合生活创设问题情境确实可以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质量,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可以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
五、结合教学重点创设问题情境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必须要把握住重点,不能在任何地方都创设问题情境,即必须要在课堂教学的重点问题上创设情境。这样可以避免创设问题情境时所产生的盲目性。重点问题事实上就是教学内容的关键部分。那么,究竟如何把握好在重点问题处创设问题情境呢?例如,在复习一元二次方程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重点问题,我创设了下面这个问题情境:假如一元二次方程(k-1)x2+2x+1=0有实数解,那么此时k应该符合何种条件呢?李丽同学回答:“由于已知方程(k-1)x2+2x+1=0有实数解,因此我们可以判断出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0,于是可以得出=4-4(k-1)≥0,由此解得k≤2”。李丽同学回答完之后,王刚则补充道:“此时还需要满足一个条件:k≠1,要不然这个过程就不是一元二次方程了,正确答案应该是k≤2且k≠1”。接下来,我又将原题目改成:假如方程(k-1)x2+2x+1=0有实数解,那么,此时k应该符合何种条件?同学朱颜回答说:“一样!”沙娟同学则回答说:“ k=1时,方程有解,解是x=。所以k≤2。”
在同学们的一片质疑和讨论当中,他们发挥出集体的力量不仅完善了本题的解法,同时也培养了全体同学的合作交流意识。完成了本题的解法之后,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的掌握也可以得到本质上的提升。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精密联系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是提高课堂效益的关键,它有利于学生学会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愿望,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创设问题情境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还有很多,比如结合游戏创设问题情境、结合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结合角色表演创设问题情境等。在此就不一一赘述。希望本文可以对初中教师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有所启发,引导更多的一线初中数学教师参与到该问题的研究当中来,不断提高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第四篇:教学中如何进行探究式教学
如何进行探究式教学
巴东一中 王才良
课堂教学要立足 “以学生为主体”、“以人为本”,要设法让学生主动接受信息,教师主要起引导和评价作用。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实践中,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注重科学探究,如何理解科学探究的内涵、怎样在教学实践中更好地进行探究式教学,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就成了我们教师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当前,如何科学实施探究教学法,是我们教师必须探讨的课题。
所谓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活动,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运用最多的,实践过程中也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教学方式。为什么在新一轮课改中,特别强调探究式教学,就是在新的课程教学中,教学的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自主获取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由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自主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学生通过探究式学习能产生深厚的学习兴趣,保持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能感受到自己的失败与错误,并且在不断地纠正错误与失败逐步走向正确的过程中,真正体验成功的快乐。
一、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探究教学中的引导作用
教师是学生学习、探索知识的“引路人”。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首先要将学生“引入”到具体的探究情境中去,当学生进入探究过程,苦苦思索、不得要领时,教师要及时引导、点拨,绝不可名曰“探究”,实则“放羊”。探究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教师的引导至关重要,学生能否有目标的投入到探究过程中去,学生能否用有效的学习方法、思维方式去探究,学生探究能否达到预期目标,教师的引导不可或缺。
二、教师在学生探究学习过程中引导的方法与措施
教师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目标、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一堂数学课,教师不妨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引导学生去探究:
1、通过“引导”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之“乐究”。
教师首先要创设探究情境,“引”学生“质疑”,也就是说要“奇思妙想创情境,千方百计激兴趣”,进而明确探究目标和方向。恰当的问题情境能成功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情绪处于高涨状态,脑海中的疑问不断增强,进而产生强烈的探究愿望,引发积极的思维活动,“激趣生疑,由疑引思”。抓住学生好奇心盛、求知欲强、好表现的特点,以“趣”、“疑”来做好引导的文章,精选素材,诱发探究兴趣,使学生迫不及待的投入到探究中去。
2、启发、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探究方法,使之“善究”。
探究的重点应放在训练学生的学习方法、思维方式上,放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因此,学生进入探究情境后,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善于运用实际素材和各种工具、使用有效的探究方法和思维方式,培养、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也就是说教师引导的重点应放在学生使用的工具、素材上,放在学生运用的方法及学生呈现的思维方式上,而不是把引导的重点放在“得出正确标准的答案”上。好比“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教师不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辩明方向。”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适时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启发、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探究方法。
3、鼓励支持、评价反馈,激发学生成就感,使之“好究”
“当学生登山畏惧了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同样,当学生不相信自己的探究能力,消极等待、观望时,教师要给他们以启迪和信心,支持他们;另一方面,及时评价反馈也是一种很好的引导手段。一个人只要体验到成功,就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探究中品尝成功的乐趣,获得成就感。这是一种最有力、最有效、最持久的激励,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再者,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了探究活动,还要引导学生不断操作、不断总结,让探究成为学生的一项能力。总之,要让学生爱好探究。
三、把握好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
1、提出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如果没有发现问题,不能提出问题,科学探究就无从谈起,所以说,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前提。正是因为有了“问题”,才使得科学探究能围绕提出的问题而展开,才使科学探究有了明确的方向,使学科探究能一步步走下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创造性过程,学生要在通常的已习惯的实践中,发现不寻常的因素,就需要敏锐的观察力,所以寻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最直接也最能体现物理学科特色的提出问题的方式就是:通过实验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2、猜想与假设。猜想并不是胡猜乱想,它是要与现有的经验和知识为基础,是对问题的解决提出预见性的思考,对科学探究起到引导性的作用,为科学探究指明方向。如在《串联电路电流特点》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在教室前方挂了一串串联的小彩灯,并在提出了“串联电路中电流的大小有什么特点”这一问题后,让同学们猜想,同学们一边观察一边猜想假设,提出八、九种假设:从电源正极开始电流逐渐变小(因为每个用电器都消耗电);从电源正极开如电流逐渐变大(因为电流最终回到了负极,负极“存”了许多电);电流的大小与用灯泡的发光有关(灯光较亮的通过的电流大,较暗的通过的电流小);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就像水管中的流水一样,入口多在出口就多大)等等,还有许多很有创意的假设,每个同学在陈述自己的假设时,都简述的自己的猜想理由,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学生在简述理由的过程,正是学生对自己猜想的评价,是自我评价与交流的过程,也就是他们并不是也没有“胡猜乱想”。
3、制定计划与设计方案。对众多的猜想最好的验证方法就是实验,实验前就必须制定可行的实验方案,实验方案的设计也是教学的难点所在。教师应将方案的设计变成更加具体的要求,如:列出实验中要用的器材、仪表;画出实验装置图或实验电路图;写出简单的实验操作步骤;估计出实验过程中应测量的物理量;规划出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等等,这样学生就好完成一些。
4、实验与收集数据。实验不是游戏,它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要求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带着学习任务去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快乐。教师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始终要关注全体学生,在某些关键环节进行必要的铺垫、引导,这样可能消除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畏惧感,从而增强学生对科学探究的自信心。在数据记录时,一定要尊重实事,如实记录,同时,对不规范的操作教师应及时的指出纠正,以培养学生实验的科学态度。
5、分析与论证。对于收集到的大量的数据不去分析,就不会有结论,科学探究也只能是半途而废。教师应引导学用分析归纳的方法找出规律,在分析的过程中,不仅认真分析自己测到的数据,还应主动的关注别人的测量数据,认真比较,全面分析,才能排除误差带来的影响,得出最正确的结论。
6、评估。这一环节是我们以往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实际上,这一环节也是很重要的。如:让学生评估在实验操作中有什么失误?测量结果如不正确,其原因是什么?学生在对自己探究活动中的失误进行评估,可进一步地优化探究方案,可引出一些新的发现,也有利于同学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7、交流与合作。其实,交流与合作应该是贯穿于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的。交流的方式有两种:书面交流和口头交流,书面交流就是完成的探究报告;口头交流就是用准确、规范、科学的语言陈述自己的观点。教师应激发学生表述自己观点的欲望,鼓励学生实现自己的表述欲望。交流过程中,要新生他人,听取别人的意见,认真思考别人的观点,但也要坚持原则,不随风倒,不人云亦云。合作就是我们所说的团队精神,这在科学探究中学生间有分工又合作,要群策群议,充分调动各人的积极性,发挥每一个的聪明才智。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每个学生不能只强调发挥自己的特长,而应全面的锻炼自己,在不同的探究活动中扮演不同的角色,这样才能培养探究能力的全面发展。
探究式教学是实现新课程三维目标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探究式教学关注的不仅仅是问题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关注学主动探索问题的过程,关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高效的探究式教学应该表现为学生主体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自觉、主动、自信进行创造性探索式的学习活动,我们既要了解探究式教学七个环节的内涵,又要意识到探究式教学不是一种僵化的教学模式,不要面面俱到,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所侧重,做到创造性的实施探究式教学,更好地为课程目标服务,为教学服务。
第五篇: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实施合作探究
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实施合作探究
[内容提要]理念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要让学生在数学方面有特长,既要着眼于当前教学任务的完成,又要看到适应学生今后长远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作为教师要不断的更新理念、调整思路、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中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学生的人生添彩。
[关键词] 数学课堂 合作 探究 创新
一、问题提出 国际数学教育界提出“大众数学”、倡导“人人学‘有用’的数学” “人人掌握‘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等口号。终身学习与终身教育时代的到来,终身学习已成为 21世纪的一个生存概念。以人为本,强调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以及个人能力的充分发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合作探究主导数学课堂。这样学生不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认知的主体、实践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学生接受结论转向探索知识自己去解决问题。以学生的“合作探究”为实践的切入口,旨在以一种新的教育思想、观念,新的教学形式和新的学习方法,全面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
二、《课标》中说:“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深入开展教改,面向全体学生,全力推进素质教育。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立足点是:每个学生都有无限的潜能,学校教育则是要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合适的环境——创建一种对知识主动追求、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及校园自主学习的环境氛围。因此,以此为基础以“探究性学习”为突破口,合作探究改革数学课堂。旧有的填鸭式教学存在如下问题:
(1)重知识掌握,轻探究能力。传统教育偏重于知识掌握,忽视能力的培养,不是追求成才率,而是追求升学率,使学生的青春活力和探究潜能消磨在为此而设置的沉重的课业负担之中。(2)重“教”轻学。传统的以教师传授为主的灌注式教学方式造成学生被动学习。主要反映学生多“唯书唯上 ”,死记硬背,人云亦云,依葫芦 画瓢,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不敢大胆质疑和推测,不会自己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缺乏变通地分析问题能力,形成思维封闭状态,原有的探究学习潜能完全被扼杀在萌芽状态之中。
(3)重结果,轻过程。课堂上较重视的是将知识的结论传授给学生,很少让学生了解知识形成的过程及知识用于何处。教学评价追求的是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的结论,甚至强调现成的唯一的标准答案。
(4)重知识掌握,轻非智力因素培养。心理研究表明,非智力心理因素的综合效应性,在个体实际的探究活动中,其兴趣、爱好、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相关而发挥综合性作用。由于一度偏重以教科书为主的知识掌握,忽视了非智力因素开发,造成了学生兴趣爱好狭窄,情感脆弱、探究欲望减退,意志品质下降。
这样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创新精神及探究能力的下降,限制了学生身心的发展。这是关系到一代人的素质,甚至是整个民族素质的重大问题。我们深感作为教育工作者肩负的重任。素质教育呼唤“探究性学习”,强调素质教育不能仅停留在口头上,更应付之于实践。端正教育思想,革新观念,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三 新课程的根本目标是学生的发展。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目标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注重基础性和发展性相结合,突出目标的发展性
发展为本的课程学力目标包括基础性学力目标和发展性学力目标。•基础性学力目标对所有学生而言都是统一的,•是学生课程学习的最低标准,目的是使学生的基本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具备进一步发展的潜能。发展性学力目标是基础性学力目标的拓展和延伸,•具有开放性、多元性和灵活性特征,对学生没有统一的要求,•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征自主选择,自由发展。它以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为宗旨,最终目的是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发展为本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根本目的是造就创新型人才。
(2).注重适应性和超越性相结合,突出目标的超越性
发展为本的课程目标强调适应和超越两者之间的辩证结合,•突出对现实的超越,•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协调发展。现实的发展并不代表未来的发展,未来的发展有赖于超前的教育和对现实的把握。•突出目标的超越性,有助于课程把握时代的脉搏,•把最基本的知识、最有效的方法、最新的社会科技动态介绍给学生,•有助于把塑造完善的人格放在教育的首位,以培养能力为中心来统领教育教学过程,使学生不断发展和完善终身发展的能力。
(3).注重科学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突出目标的人文性
发展为本的课程目标强调科学教育,•强调以培养科学素养、科学方法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通过对科学精神的塑造、科学知识的获得、科学方法的实践、科学技术实用能力的训练,•来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创造思维能力、•探究与发现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此外,发展为本的课程目标还强调突出加强人文教育,•突出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思想情感、•道德观念、人格品质的培养,突出人的潜能的开发、创造力的培养和人的自我实现等,来塑造完善的人格,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四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要遵从如下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发展的主体,教育者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将教育内化为学生自身发展的自觉需要;教育者要承认学生的差异,通过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使每个学生都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主动发展。
2、自主性原则
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是起主导作用的,但这种主导是以保证学生自主性为前提的。教师要想方设法创设学生的自主学习方式,并且要充分考虑到学生自主活动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对策。
3、活动性原则
学生的学习是在活动中进行的。教师所设计的自主学习活动既包括“外显”活动和外显活动的内化。这种活动必须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能使每个学生在自身感受中得到发展。
五 根据我校实际,结合洋思经验、杜郎口的“三、三、六”课堂教学模式形成我们自己的“学、议、导、练”课堂教学模式,以自学探究问题研讨为中心,一切教学活动围绕自学探究展开。整个教学活动过程分为自学学习、小组交流讨论、展示点评、反馈拓展四个部分,其中课堂教学活动以小组讨论展示的形式展开。学生在此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尝试解决问题,集体研讨问题,自主解决问题,感受求知的激情与学习的快乐。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体现,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动力源泉。古往今来,很多教育家都非常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引导和利用。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说明“好学”对教育的重要性。作为教师要做到以“趣”引路,以“情”导航。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们坚持做到:①课堂上多给学生留出一些让他们自主学习和讨论的空间,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独立思考、相互讨论,并发表各自的意见。②利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数学思维活动。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在于教学生去学,既要帮助学生学会,也要帮助学生会学。不仅要鼓励学生参与,而且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才能充分发挥、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不断提高数学教学效果。③指导学生合作、探究、拓展创新。进而实现 “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主动参与、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逐步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重视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数学能力实际上是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听、说、读、写、想等方面的能力,它们是数学课堂学习活动的前提和不可缺少的学习能力,也是提高数学课堂学习效率的保证。例如:我们在学完“勾股定理”后,提出“怎样探求勾股数?”以及学完“圆的性质”后提出“车轮为什么作成圆的?”,让学生充分发挥自由想象,在想象中去感受、体验,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在想象中对所学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为学生创造有利于形成听、说、读、写、想能力的条件,并不断摸索培养的规律和方法。(四)将“开放式问题”带入课堂
数学教学中将开放式问题带入课堂是一种探索,也是当前数学教育的发展潮流。
数学开放式问题的显著特点是其思考空间广阔,思维活动的自由度较大,学生的思维活动易于展开,在思考中能提出更多的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也更多,它具有与传统封闭型题不同的特点,在数学教学中有其独特的效果,可以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交流与合作的机会,能促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了条件,有利于培养学生“开放式”的数学思维和开拓进取精神。
围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发现学习中的成功与不足,反馈矫正,拓展应用,以学为主,开拓进取。在这样自主的总结、矫正中,学生看到自己的点滴知识的积累过程,体会学习的艰苦,同时也感受学习的幸福,逐步形成科学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良好的意志品质、自主学习的能力。
总之,合作探究给学生了解教材、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研究教材、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营造积极的、宽松的、和谐的气氛;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并使之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参考文献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社的《数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修订本)(叶尧城 向鹤梅 编著)
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社的《杜郎口旋风》(李炳亭 编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社的《课堂教学有效行动策略》(韩立福 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