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易经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联系之易往情深
易经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易往情深
当看到老师列出的一些推荐读书的书目里有《易经》时,还是很激动的。从小就对《易经》有着一种独特的喜爱,但平时也只是粗略看了一看,没想过认真读一读。见到这次老师推荐《易经》时,便下定决心要好好读读了。由于《易经》过于深奥,时间也有限,我并不能全看完,虽然只看了《易经》的一部分,却深有感触,被我国古人哲学中的智慧折服。阅读尚浅,写出的东西略显肤浅,登不上大雅之堂,君且看之。
虽说《易经》是几千年前的作品,但很多理论在当今生活中依然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其中很多内容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是令人感叹不已。
《易经》也称《周易》或《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是中国最古老的占卜术原著,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据说是由伏羲氏与周文王根据《河图》、《洛书》演绎并加以总结概括而来,前后共经过伏羲、周文王、孔子三位圣人修改而成书,几千年里又有无数大家为其作注,可以说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易经》是一种人工编码系统。它遵循严密的相似论、相应论、相关论、相对论规律,其中的奥妙至今仍值得深入研究。它对中国道家、儒家、阴阳家、军事理论、武术、建筑学、围棋、医学、行政、文艺、民俗影响深广,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根。
《易经》中很多话语也已经广泛使用,如“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易,穷则穷,变则通,通则久”“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都是我们熟知的语句,可见《易经》影响之广。
《易经》虽然只有两万多字,在今天这个快节奏的社会,各种没营养的小说充斥着网络的时代,两万多字的书可以说是比较短的了。但《易经》能流传几千年并被很多大儒所推崇自有其道理,这两万多字字字珠玑,其中包含了世间万物变化的规律与人生变化的准则,深奥且深刻,因此被儒家推为群经之首也毫不为过。六十四卦中每一卦都包含了不同的人生,而一卦中有含有人生不同的阶段,可以说是令人十分吃惊了。每一句短短几字,却给人恰到好处的劝诫。
就拿太极图来说吧,是后人根据伏羲的阴阳八卦画出来的,名为阴阳图,也叫太极图。这个看似简单的图却代表了丰富的含义,包含了宇宙万物万象。
太极中的太,既有大又有小,所以有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之意。马哲书上说,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太极图也表明了只有矛盾合一,才能成为圆通,这个世界才能不断发展。阴与阳,明与暗完好的合在了一起,当太极转动时,代表了阴与阳相互替代,有生生不息之意,正好是这个世界变化的一种很好的诠释。而其中也同样包含了物极必反的道理。当暗的一面逐渐增大时,带表一个人最失意的时候,这时,好的一面便慢慢在里面出现了,而当暗的一面最大时,便转换为明了,这便有否极泰来之意,而明的一面最大时,但表一个人最风光的时候,这时却有暗的一面出现,虽然小,确是致命的,所以当明面最大时,便成了暗的一面,有亢龙有悔的意味。物极必反的道理却包含在一张简单的图中,古人智慧可见一斑。当其中太极衍生时,便化为两仪,是为阴与阳,这便是中国古人的高明之处,外国人总想把事物分离开来,从而一直在寻找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而中国古人却想出世间万物都是从最初的无衍生出来的,老子道德经中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种把所有事物看成整体的思想比外国不知高明多少倍。整个世界为整体便如社会主义的公有制,物质由最小粒子组成如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前者比后者高明很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让整个世界更加和谐与自然,资本主义的发展只会让两极分化更加严重。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这跟周易的精髓异曲同工,所以,一本是中古最古老的哲学,一种是现代推崇的哲学,两者的联系还是很深的,也正好符合中国社会的发展,也适应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两者虽产生时间相差很多年,却有很多相似之处。马克思说过:“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说明真理可以永存于世,而真理则是要通过实践来证明的。《易经》也是如此,《易经》能够历经七千多年的岁月,在一次次的生产活动中验证了它的合理性与真理性,一直流传到今天,足以证明真理永存的道理。
马哲中有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辩证统一:认识世界是人们从观念上把握世界,把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变成自己的知识和智慧;改造世界是人们现实地把握世界,按照自己的目的改造客观事物的结构和形式,使其满足自己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要互相促进。而易经也是古人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产物。伏羲的八卦便告诉人们宇宙的状况,让人们知道怎样去适应和改善。其中的阴和阳相互融合便是这个世界最好的诠释。它是完全根据自然发展出来的一套系统。
易经如一块璞玉,还有很多部分值得人们开发与珍惜。易经的玄妙之处在科学已经很发达的今天依旧有着莫大的用处,很多知识甚至超越了当今的水平。学习易经,不仅是为了学习中国的古典哲学,还有其更加深处的意义:要纠正似是而非的观念,易经的神秘性与道德性也值得人们研究,当然,还有一点,也是易经中的精华之一:就是在当今竞争激烈、各种文化相互促进,却又相互吞并的社会,我们要学会求同存异,才能让这个社会更加和谐。就像太极图一样,阴与阳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世界才能和谐统一。
第二篇:马克思主义哲学之以人为本(推荐)
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论述“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作为当代中国科学的发展观和社会经济管理的基本理念,在各个领域里 都得到了广泛的认同,甚至受到衷心的拥护。那么,哲学又是什么态度?它是否接受“ 以人为本”呢?这个问题现在未必有一致的答案。
马克思深刻地意识到,人是智慧动物,从不满足于对事物的感性直观;超越感觉经验,达到对事物本质的 深层理解是人之为人的本性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把对世界之本的追寻置于人的生活实 践中。马克思首先确定了世界的存在前提,即我们所说的世界是现实的世界,是人的生 活世界,而不是离开人的虚妄和抽象的世界,讨论这种世界之本的问题是没有意义的。马克思曾批评费尔巴哈说:“他没有看到,他周围的感性世界绝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 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 代代活动的结果。”(《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6页)至于“先于人类历史而存 在的那个自然界,不是费尔巴哈生活其中的自然界;这是除去在澳洲新出现的一些珊瑚 岛以外今天在任何地方都不存在的、因而对于费尔巴哈来说也是不存在的自然界”(同 上,第77页)。所以,我们必须把人的生活世界作为讨论的基点,去追寻什么是现实世 界之本。
当我们把视角移向生活世界,人作为世界之本的意识就立即被召唤出来了。人的生活 世界包含三个层面,即自然界、人类社会和精神世界,它们无一不是人类实践和创造的 结果。马克思说过,自然是人化的自然,“被抽象地理解的,自为的,被确定为与人分 割开来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35页)。“在人 类历史中„„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本学的自然界”(同上,第307页)。所以人 是自然界的奥秘所在,人按照自己的意志、价值、需求重塑了自然界,“作为自然界的 自然界,„„是无意义的,或者只具有应被扬弃的外在性的意义”(同上,第336页),只有人才是自然界的真正之本。而人类社会本身就是人的集合,社会之本无疑是人自身,因为人以生产实践而生存自立,而“人本身是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基础,也是他进行的 其他各种生产的基础”(同上,第300页)。在生产中形成的生产关系就是社会关系,“ 社会本身即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本身”(《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第226页)。所以马克思又说:“人始终是一切实体性东西的本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52页),“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 9页)。人不仅是自然界之本,而且也是社会之本。而精神和意识本身就是人高度进化的 产物,是人的思维的结晶,它以人的存在为载体,自然也是以人为本的。
这样,马克思在哲学史上就实现了一次历史性的颠覆:他不仅对旧唯物主义的“人是 自然界产物”的历史传统补充以“人化自然”和“人化世界”的崭新结论,从而在历史 上第一次真正置人于“本”的地位,而且把对人的理解建立在崭新的实践基础上。在马 克思以前,人本思潮并不乏见,费尔巴哈就是一个著名的人本唯物主义者。但他用生物 学的自然主义眼光来看人,和18世纪旧唯物主义者一样,把人仅仅看成是自然界长期发 展的产物,不理解人的实践和感性活动在自然界和人的生成中的决定作用。马克思批评 费尔巴哈说:“诚然,费尔巴哈比‘纯粹的’唯物主义者有很大的优点:他承认人也是 ‘感性对象’。但是,他把人只看作是‘感性对象’,而不是‘感性活动’„„他从来 没有把感性世界理解为构成这一世界的个人的全部活生生的感性活动。”(同上,第77-78页)马克思不仅为现实世界找到了真正的人本基础,而且还对人作了科学的解说,指出实 践是包括人在内的全部世界的根基所在。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不是一般的唯物主义,而是 经过划时代哲学革命变革而创生的实践唯物主义。实践是人的实践,人是实践的主体,没有作为生命个体和生命需求而存在的人,也就不会有人的实践。在这个意义上,“以 人为本”是对世界本质的正确认识和如实反映,它对一切时代、一切社会都是天经地义、至高无上的。社会主义要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对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的首肯 和认同。“三农”问题的提出及采取的相关措施就映证了这一点。
从我党开始关注“三农”问题起,依次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三农” 理论,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突出体现在:揭示了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解决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土地问题。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由于近代中国的经济政治发展极端不平衡,形成了近代特殊的城市和农村“二元”关系。
第二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明确提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的观点。“全党一定要重视农业。农业关系国计民生极大。”1956年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应该以苏联为鉴戒,正确处理好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第三阶段
是改革开放时期。我国的改革是率先从农村突破,走了一条从农村到城市的发展道路。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安徽、四川等省的农民群众创造的以家庭为单位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试点成功,改革率先从农村突破,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与成功,解决了我国社会主义农村体制的重大问题。
要认识“三农”问题的阶段性发展
无论是革命时期、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时期,每个时期都有它的时代内容和鲜明特点。新阶段新世纪关键是人民生活水平的全面提高,是民生问题的进一步深化。解决“三农”问题必须树立长期战略。
中央政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首要条件。2004年中央的一号文件的主题是“增加农民收入”,它的9个部分22个方面都围绕着让农民分享经济增长和改革成果。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题,推出了支持农业农村全面发展的综合政策。这三个一号文件都充分体现了中央重视农民利益,重视农业发展,重视农村改革的新重农思想,体现了稳定、完善、强化“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
农民主体地位的回归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中心。农民工进城部分地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但是经济状况并没有根本的改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却少了主体何以建设?新农村建设除了经济问题还有很多内容,其出路应该还是在农村。农民进城打工可以提高收入改善生活,接受城市的生活气息,但是农村发展依然缓慢。这既是原因,经济不发展才到城里去,又是结果,发展缺少了主体因素反过来又限制了发展。日益增多的农村留守人员也会引发一些新的问题。不管农村走城镇化道路还是改变城乡二元结构,还是搞活农村市场经济提高农民收入,还是发挥地区优势,没有农民主体的回归一切将难以实现。提高农村的教育水平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智力保障。教育条件的不平等也限制了农村的发展。农村的落后不仅是经济的落后还有教育的落后。在今天的信息时代,知识已经成了发展的核心要素。如果农民的知识水平依然很低,农村的生产和生活仍停留在较低层次,城乡差距也会越来越大。教育机会的公平,教育条件的改善,农民知识水平的提高已是刻不容缓。转变地方政府的职能多为农民办实事搞好服务。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又一重要条件。地方政府起着沟通和桥梁的作用,要上传和下达贯彻。中央政策的贯彻和实施要由地方政府来施行,农业的生态发展,地区作用的发挥要靠地方政府来引导和支持。充分发挥服务功能,是地方政府在新时期要面对的挑战。【参考文献】
《邓小平文选》,1983年,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963年、1972年、1980年,人民出版社。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95年,人民出版社。
第三篇: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人生
自动化1003班 王慧勇 2010001150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人生
我想马克思主义哲学课交给我们的是如何认识世界,为人,处世之道。其意义就在于结合自身,寻找到适合自己的一种活着的姿态。哲学渗透于生活的诸多方面,任何事情都可以用哲学的思想加以解释,所以我想感慨一下自己平时对生活的想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讲的是道理,而往往很多人都对所谓大道理有着排斥心理,认为大道理谁不会说,谁不知道,当别人对自己讲大道理时,往往有人会抱着厌恶的情绪。你认为自己懂,我认为你不懂,也许道理听起来并不复杂,但是若是让我们自己去阐述,恐怕没有这个本事,也就是说,所谓的懂,太过浮浅。平时的生活中,我觉得人们对普遍的真理充满的亵渎,现在的很多人往往不注重道理中的真正含义,而是大多数时候当做调侃和强词夺理的凭借。所以我觉得我们是需要一个完整的思想的体系的,让一个健全的人格指引着我们的大学生活。一月在天,万月在江湖,若自己心如明镜,放眼望去,一片明朗。你需要的就是头顶那轮明澈的月。个人觉得,它就是你抓住主要矛盾的依据,你行为的主导。心灵的修炼,带来的不只是精神上的快乐,生活上的自在,身体上的舒适。最终你的人生模式将不会是虚度了,后悔了,而是幸福了,满足了。
曾经有人多人向我倾诉过诸如孤单,无助,空虚,无聊的好多情绪,现在的大学生,身体不够健康,心理更是处于不佳的状态,已经成为普遍现象。所以我们需要哲学,需要健全自己,强大自己的心灵,让心灵旺盛起来。具体做到,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我们行为的指导,在思想上坚持马克思主义,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抵制不良思想,不良文化的侵袭,培养自己的爱国热情,投身于对生活的创造中。
上马原课,有些内容我真的很喜欢,特别摘录了一些比较感兴趣的东西保存。老师说过我讲的课可以让你们受用20年甚至更多,我觉得不夸张,有人不予理会,我倒是觉得,人在困难面前做不到勇敢,在真理面前却敢很骄傲,不去虚心。我倒是觉得哲学和心理学对个人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因此也买了像《通向心灵旺盛的十堂课》,《通俗哲学》,正准备研读。
学习这门课,我觉得快乐或是忧伤,幸福或是不幸,睿智或是愚钝,乐观或是灰暗,自在或是束缚,轻松或是压抑,坦荡或是虚伪,没有人可以去评判你,但是人应该怎样的活,从哲学中,从普遍真理中,体会到一种属于自己的平和的心态,是件幸运的事。
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但是精神却越来越空虚,幸福感越来越下降,当我们看到大道理当中那些细致的部分(其实每个道理都可以很细致,很具体),我们就能得到充实。
世界是矛盾的存在,每件事物都是其对立统一的。事物的矛盾体系,有两个侧面,事物的性质由矛盾主要方面决定,起支配主导作用,决定发展。生活中我们面对很多事情都会犹豫不决,不知所措,用辩证的方法看待问题,多方面思考,取其优。世界上不存在完美,只存在豁达的心。这样我们便不再患得患失,才能抉择,才能果断,才不会庸人自扰。然而生活中诸多烦恼,诸多不顺,这时候,我们需要磨练心智,幽默化解。乐观不是麻痹自己的痛苦,而是心的强大,不畏惧的优质人格。我自己觉得,乐观是一个过程,幽默是一种及其具有智慧的处理问题的方式,是慢慢培养的一个过程,是一件一件解决问题后积累的过程,在困难面前首先不迷失自己,其次积极寻求解决的方式,慢慢的,你就练就了乐观,学会了幽默,心变得强大便不会在被恐惧,被挫折侵蚀。应激的艺术,同时也是虚构的艺术(我觉得和幽默化解是一个道理),摒弃虚假,但是要懂得幽默。
人从生下来似乎就没有过真正的自由,由于生活在这样的社会里,我们要做得事情,我们要走的道路,有多少是自己的选择,每时每刻,我们都那么的被动,上课,下学,等等。然而怎样从被动中获得主动,从必然中获得自由。人活在固有的体制中,何来自由。但是主动基于被动之上,自由源于对必然的认识。我们清楚的了解我们的社会后,对我们的生活有了较为完整的认识后,我没便会少了很多对生活,对体制的不适应感,面对不公的时候,由于我们认识这个社会,我们也就不会再大惊小怪,去抱怨,去不满,面对社会黑暗,我们也不会举世皆浊独清,而是在纷杂的社会中保持本心。不再烦躁,不再焦虑,不再愤懑,因为我们的心脏的跳动可以跟着社会不紧不慢的随之跳动。因为我们在适应。所谓得道自在,人是可以获得自由的。
对于我们而言,最重要的是如何过好当下的生活。每晚睡觉前,我都对自己说,明天又是美好的一天,室友会笑我。然而每天的阳光是多么的明媚,既然起床了,就打起精神,我是这样对自己说的,既然上课了,就不去想上课是多么累人,因为一旦想这些,那上课就不只是身体累,还有思想也累了。该做什么的时候就放下心中的种种情绪,简简单单的去做就好了。也许有时候感觉到迷茫,然而我非常喜欢知名心理学家岳晓东的一句话:痛并快乐着,烦但不闲着。人总要有当下正在做的事情,做好目前该做的,此时你便是充实的。善于把社会实践需要转化为个人的兴趣,你的奋斗就是快乐的充满斗志的。化内因为动力。例如,假如你不喜欢你现在学的专业,但是又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那么在现在积累,先学好本职,以后才有选择的资本。人应活得有计划,有目标,就算目标尚未明确,但是至少目前的计划不会让你迷茫和空虚。慢慢认清自己,认清自己需要的生活状态,认清追求。最终,体会到生活的美,充实之美,奋斗之美,心灵之美,与人相处之美,梦想之美,爱人之美,那生活便充满了美感。
我自己把成长阶段的人和生活的关系分为三段,开始是懵懂的心灵观望懵懂的世界,然后是复杂的心理理解思考着复杂的社会,最后是简单的态度面对更加复杂的世界。复杂的思索比不上简单的心态,因为思索中尽是疑惑,简单中充满了智慧。崇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在巨人的肩膀上,让生活充满从容的智慧。
第四篇: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人生
西南财经大学 证券与期货学院
马克思主义哲学
对人生的积极影响
2012/4/15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生的积极影响
【摘要】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却说:哲学就是对人生有系统的反思。本文作者运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浅薄的理解,联系大学生对人生的多种困惑与迷惘,简单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生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人生价值;人生目标;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正文】
我想马克思主义哲学课交给我们的是如何认识世界,为人,处世之道。其意义就在于结合自身,寻找到适合自己的一种活着的姿态。哲学渗透于生活的诸多方面,任何事情都可以用哲学的思想加以解释,所以我在此文中探讨一下马哲对我人生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哲学讲的是道理,而往往很多人都对所谓大道理有着排斥心理,认为大道理谁不会说,谁不知道,当别人对自己讲大道理时,往往有人会抱着厌恶的情绪。你认为自己懂,我认为你不懂,也许道理听起来并不复杂,但是若是让我们自己去阐述,恐怕没有这个本事,也就是说,所谓的懂,太过肤浅。平时的生活中,人们对普遍的真理充满的亵渎,现在的很多人往往不注重道理中的真正含义,而是大多数时候当做调侃和强词夺理的凭借。所以我觉得我们是需要一个完整的思想的体系的,让一个健全的人格指引着我们的大学生活。一月在天,万月在江湖,若自己心如明镜,放眼望去,一片明朗。你需要的就是头顶那轮明澈的月。个人觉得,所谓明月,就是你抓住主要矛盾的依据,你行为的主导。心灵的修炼,带来的不只是精神上的快乐,生活上的自在,身体上的舒适。最终你的人生模式将不会是虚度了,后悔了,而是幸福了,满足了。
曾经有人多人向我倾诉过诸如孤单,无助,空虚,无聊的好多情绪,现在的大学生,身体不够健康,心理更是处于不佳的状态,已经成为普遍现象。所以我们需要哲学,需要健全自己,强大自己的心灵,让心灵旺盛起来。具体做到,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我们行为的指导,在思想上坚持马克思主义,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抵制不良思想,不良文化的侵袭,培养自己的爱国热情,投身于对生活的创造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宗明义,他强调: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可以反作用于物质。他要求我们的实践活动都要坚持物质第一性,客观看待我们的世界。可以说,马克思的唯物论思想是对唯心主义最彻底的打击。他对人们的思考方式,实践方式都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人生是一个实践的过程,而实践的前提是认识我们的世界。有人把实践建立在“想当然”的基础上,因此有了空中楼阁这样的闹剧;有人把实践的成败寄托给“神仙魔法”,于是有了邪教这样的社会毒瘤。1可见,认识的偏失直接导致实践的失误。好在,马克思主义用强有力的证据向我们展示了科学的认识方法,他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是物质的,没有神仙魔法,要改变世界,要完善人生就只能靠自己去实践。因此,我相信,一个头脑清醒的人,才会有能力科学的规划自己的人生,而清醒的标准是什么?是能看清世界的本质,正确认识自我。可以说,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华。他不但指出了事物的联系,还提出了科学的方法论。中国革命的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都表明唯物辩证法有着科学的本质和惊人的魅力。对人生而言,辨证的看待人生,规划人生也极为重要。比如,眼下正处于高中阶段的我,我要知道我所面对的主要矛盾是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我要学会抓住知识的重点;学科之间要统筹兼顾,清楚不同学科,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还要有举一反三的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勿容置疑,生活里处处都是哲学,处处都有辩证法。马克思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生的真正价值是贡献。
任何违背人民意愿,伤害人民利益的行为都会被人民的力量所消灭。因此,马克思主义教会我们如何去做一个有价值的人,如何去实现人生价值。作为一名普通的公民,作为这个国家的一员,我很欣赏里根总统的那句名言:不要问祖国给了你什么,先问问自己为祖国做过什么。是呀,当我们这样或那样抱怨我们的社会时,我们问过自己的责任吗?问过我们为国家贡献过什么吗? 如果一个人的人生追求只是为了自己的功名利禄,这样的人生还算有意义吗?古往今来,死去的王侯将相多得多,但能被人记起的又有几人。能被人们记住是大义凌然的民族英雄,是甘于奉献的正人君子。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但是精神却越来越空虚,幸福感越来越下降,当我们看到大道理当中那些细致的部分,我们就能得到充实。
摘自“哲学与人生——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生的意义” 历史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可以理解并运用这些辩证法,按规律办事,势必会有所斩获的。钱学森先生曾在一封信里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他的工作和生活都起到了很大的指导作用。由此可见,一个懂得规划人生的人,就要辨证的看待自己的人生,为人生的不同阶段制定不同的目标,在不同人生的环境里用不同的方式自我发展。
世界是矛盾的存在,每件事物都是其对立统一的。事物的矛盾体系,有两个侧面,事物的性质由矛盾主要方面决定,起支配主导作用,决定发展。生活中我们面对很多事情都会犹豫不决,不知所措,用辩证的方法看待问题,多方面思考,取其优。世界上不存在完美,只存在豁达的心。这样我们便不再患得患失,才能抉择,才能果断,才不会庸人自扰。然而生活中诸多烦恼,诸多不顺,这时候,我们需要磨练心智,幽默化解。乐观不是麻痹自己的痛苦,而是心的强大,不畏惧的优质人格。
人从生下来似乎就没有过真正的自由,由于生活在这样的社会里,我们要做得事情,我们要走的道路,有多少是自己的选择,每时每刻,我们都那么的被动,上课,下学,等等。然而怎样从被动中获得主动,从必然中获得自由与成功。人活在固有的体制中,何来自由。但是主动基于被动之上,自由源于对必然的认识。我们清楚的了解我们的社会后,对我们的生活有了较为完整的认识后,我没便会少了很多对生活,对体制的不适应感,面对不公的时候,由于我们认识这个社会,我们也就不会再大惊小怪,去抱怨,去不满,面对社会黑暗,我们也不会举世皆浊独清,而是在纷杂的社会中保持本心。不再烦躁,不再焦虑,不再愤懑,因为我们的心脏的跳动可以跟着社会不紧不慢的随之跳动。
当然,于我们而言,最重要的是如何过好当下的生活。每晚睡觉前,我都对自己说,明天又是美好的一天,室友会笑我。然而每天的阳光是多么的明媚,既然起床了,就打起精神,我是这样对自己说的,既然上课了,就不去想上课是多么累人,因为一旦想这些,那上课就不只是身体累,还有思想也累了。该做什么的时候就放下心中的种种情绪,简简单单的去做就好了。也许有时候感觉到迷茫,然而我非常喜欢知名心理学家岳晓东的一句话:痛并快乐着,烦却不闲着。人总要有当下正在做的事情,做好目前该做的,此时你便是充实的。善于把社会实践需要转化为个人的兴趣,你的奋斗就是快乐的充满斗志的。化内因为动力。例如,假如你不喜欢你现在学的专业,但是又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那么在现在积累,先学好本职,以后才有选择的资本。人应活得有计划,有目标,就算目标尚未明确,但是至少目前的计划不会让你迷茫和空虚。慢慢认清自己,认清自己需要的生活状态,认清追求。最终,体会到生活的美,充实之美,奋斗之美,心灵之美,与人相处之美,梦想之美,爱人之美,那生活便充满了美感。
我自己把成长阶段的人和生活的关系分为三段,开始是懵懂的心灵观望懵懂的世界,然后是复杂的心理理解思考着复杂的社会,最后是简单的态度面对更加复杂的世界。复杂的思索比不上简单的心态,因为思索中尽是疑惑,简单中充满了智慧。崇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在巨人的肩膀上,让生活充满从容的智慧。【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央党校出版社
第五篇: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社会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社会
---怎样构建和谐社会
高分子学院 1143041173 许文凯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提出额当届政府的重要执政理念。而社会主义的提出不是偶然的,通过阅读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理论,我们会发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着深厚的渊源。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谐社会实践自然
【引言】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概论这门课的学习,让我了解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近现代社会中的发展中起到的巨大作用,它对世界现有的经济体系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起到不可代替的作用。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了马哲原理和概论让我们学会怎样理性的去面对问题,并通过现象看本质,从中学会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且被老师对待生活的态度所感染,并且对对待生活中的事情的态度有了更近一步的理解,老师在课堂上给我们进行了很多拓展,扩大了我们的视野。
随着各种事业的飞速发展,当代社会的观念和价值观正在一步步的发生改变,社会上的诸多领域早已不能同日而语,而这些都与马克思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它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文社会发展和自然界的某些理论。当代人的生活也与它密不可分。然而,现今,十分重要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与它密不可分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提出额当届政府的重要执政理念。而社会主义的提出不是偶然的,通过阅读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理论,我们会发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着深厚的渊源。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郝立新在《人民日报》上曾指出: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充分彰显了自身的价值和活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和创新的轨迹,突出地表现为遵循科学理论发展的规律,立足我国和世界发展的实际,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有益成果,围绕我国建设和改革的重大问题,破解社会实践和社会发展提出的难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是在不断的实践中羽翼丰满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再好的理论不能付诸实践也只是镜中之花,水中之月。马克思社会主义唯物史揭示了社会会的本质,发展
动力和发展规律。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中,马克思恩格斯一句资本自由主义阶段的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状况,曾得出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资本主义发达的国家同时发生的结论。然后,面对日益成熟的革命条件,是抱着“本本”不放,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针对于当时情况做出个别的论断,还是从变化了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深刻的理论探索和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列宁以一个真正马克思主义者的态度,深刻的分析了19世纪末20世纪出世界历史条件的变化,认为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已经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出现了马克思恩格斯生前不曾有的新变化,新特点,经济政治的发展不平衡已经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规律。因此,他科学的剖析了帝国主义的经济基础,深刻的矛盾和统首先取得治危机,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判断的论断。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不失时机的领导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创了马克思主义的新纪元。
而十月革命的炮火一响,给中国带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从此马列主义在中国这片温暖而滋润的土地上展开了燎原之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中国命运的工具,根据自己的国情,产生了在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在长期奋斗中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并经过长期的探索,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理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八荣八耻。它领导者中国人民走向了繁荣富强的道路。
现在的中国社会上还有一些非常严重的问题,要想让人们更好的生活,就必须解决掉他们。
两极分化越来来越严重,贫富差距不断拉大,人们收入不均衡,这样就会衍生出一个问题:就是物价。物品的价格是一样的,但人们所有的购买力不同,就会使人们的幸福感大大降低。首先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解释并提出相关的建议。改善两极分化的唯一办法是从根本入手,在维护现有市场经济主导地位不变的前提下,从政治体治的骨髓入手进行改革,真正使政府成为民本政府,目前的政治构架不可能实现这一点,当然中国之现状绝不适合通过政治运动或革 命来改变格局,这是逆历史潮流而动,无异螳臂挡车,我比较富于幻想的方式是通过党内改革,在党的内部形成不同政治派别,分配不同社会利益,同时赋予相互监督之职能,党的总书记立于各派之上,统一全党,但不具体管理事务。民主党派则可以有更大的自主权选择自己的政见,站到想站的队列中去,这样一来,于内推动了政治的进步,对外则脸面不失,于民有利,于国得安,唯有政治清明,才有经济持续的繁荣,否则市场经济最终会被政治体治的龙袍裹死,更不要谈什么改善两极分化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不
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其中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最大优越性."但是目前我国贫富差距状况已经比较严峻了,基尼系数达到0.53.当然贫富的差距也不能是越小越好,那样的话就会制约中国经济的发展,要是贫富差距减小,就要增加收入低的人的工资,减少那些工资高的人的工资,这样那些有才能的人便没有了工作的积极性,国家的进步肯定会受到严重的影响。这可以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不能把事情规定的太绝对,太教条化。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纲领性文件。深刻理解和认真把握文件中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全面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具有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以社会存在矛盾为前提的,以化解矛盾为目的。这完全符合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唯物辩证法认为:对立和同一性是矛盾的两个根本属性,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斗争,相互转化。最终促成事物的发展。
我们就是要不断的话不和谐的因素为和谐的因素,化不利的条件为有利的条件。在矛盾的斗争中积极寻求二者的动态平衡,是社会处于一种健康,良好,和谐的状态。正如主席所说的:“我们要抓住重要战略机遇,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应对这些矛盾和问题,花更大力气去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关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大力促进和谐社会。如果认为我们说要构建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矛盾完全消失的社会,那么这完全是空想,是违背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普遍性原理的,在现实社会中,我们会“栽跟头”的。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个将科学社会主义原理,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规律与中国改善发展实际相结合的过程。这完全是符合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关系的原理。
社会和谐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与自然的和谐。
一、自然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