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庄子故事》两则导学案(师用)
广平二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121—126)编制时间:2014.11.17.主备人:聂小玲 二次备课:九年级语文备课组 领导审核: 班别: 姓名:
20.《<庄子故事>两则》导学案
导学目标:
1、了解庄子及其思想;
2、积累文言实词与虚词,抓关键词翻译课文。
3、理解文意,把握故意的寓意,理解庄子与惠子不同的志趣。导学重点:
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导学难点
理解庄子与惠子不同的志趣 导学方法指导:
1.朗读法。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体会人物的志趣。第二篇还可以采用对话的形式展开争辩,表现二人的差异。
2.比较法。比较惠子与庄子的思想志趣的不同
3.延伸拓展法。拓宽阅读视野。多介绍一些有关庄子的故事,了解庄子的生平及其思想。导学过程: 【走近作家】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战国时期宋国蒙(今 安徽省蒙城县,又说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民权县境内)人。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 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难点解析】
1.《惠子相梁》比喻意义: 鹓雏的故事里,鹓雏比喻志向高洁之士。鸱比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庄子将自己比作鹓雏,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讥讽了惠子。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讲故事的方式来使惠子自己觉得愧疚,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说明庄子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稀罕功名利禄的人。惠子是个醉心于功名利禄,见利忘义,没主见的人。
2.在《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中,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事物有一种刨根问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欣赏,对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感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的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写作特色】
《惠子相梁》:①巧妙地采用了寓言的形式。②善于运用比喻。
【词语积累】 1.一词多义:
①吓 仰而视之曰:“吓”(模仿鸱发怒的声音)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吓用作动词,威胁)
②于 鹓雏发于南海(起飞、从)于是鸱得腐鼠(在)而飞于北海(到达)③固 固不知子矣(固然)子固非鱼也(本来)④见
庄子往见之:看望,拜见。胡不见我于王:引见。2.古今异义
①非梧桐不止
止: 古义:栖息 今义:停止
②于是鸱得腐鼠
于是:古义:在这时 今义:因果关系 ③国:古义:国都 今义:国家 3.特殊句式
①判断句: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②倒装句:搜于国中三日三夜(状语后置)发于南海,飞于北海(状语后置)③省略句:惠子相(于)梁
【主旨解说】
1.《惠子相梁》庄子将自己比作鹓雏,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表明自己鄙弃功名利禄的立场和志趣,讽刺惠子醉心于功名利禄且无端猜忌别人的丑态。表现庄子天到无为而自然的哲学思想。
2.《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写了惠子和庄子在濠梁上游玩,并就庄子能否知道“鱼乐”的问题发生辩论,展现了两人不同的认知态度,同时表现了他们思维的敏捷。在辩论中,可见庄子认为的“鱼乐”其实是他内心的愉悦心境的一种折射。【基础知识积累】
1.给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注音。
(1)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yuān chú)(2)非醴(lí)泉不饮 ...(3)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háo)(liáng)之上(4)鯈(tiáo)鱼出游从容 ...2.解释下列加点字。
(1)惠子相梁(做宰相)
(2)非梧桐不止(栖息)
..(3)是鱼之乐也(这)
(4)安知鱼之乐(怎么)
..3.《〈庄子〉故事两则》节选自《庄子•秋水》
《庄子》是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集,为
道 家经典之一,庄子即 庄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哲学家。4.下列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D)
A.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国:国家)B.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于:在)...
C.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吓:模仿鸱发怒的声音。).D.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全:完全,确定是).解析:本题A项中“国”应理解为“国都”,B项“于”是“向、到”之意,C项“吓”应解释为“吓唬”。D项解释正确。4.解释下列一词多义
⑴于
发于南海(于:介词,引出动作处所,从)
于是鸱得腐鼠(于:介词,在)
⑵固
子固非鱼也(固:副词,本来。)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固:副词,固然)
解析:一词多义是我们学习的重点,平时要注意积累辨析。解答本题时,根据该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及其作用来理解,该词的含义应能将其前后的词语连接起来。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属古今异义的一项是(A)
A.于是鸱得腐鼠
B.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C.请循其本
D.鹓鶵过之 .....解析:本题中A项中“于是”在句中并非一个词,而是一个介宾短语,这个短语是由介词“于”加上代词“是”构成,可译为“在这时”,它不同于现代汉语中作为表承接关系的连词。
6.下列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D)
A.人恒过然后能改 B.惠子相梁 C.庄子来,欲代子相
D.我知之濠上也 ....解析:本题中有三项属于词类活用,A、B、C三项中加点词语都是名词用作动词,A项中“过”由名词“过错”变为动词“犯过错”,B、C选项“相”由名词“辅助君主的人”变为动词“当宰相”,只有D项是一般用法。
7.庄子见了利欲熏心、薄情寡义的惠施,用讲故事的方法奚落他,这与直言痛斥惠子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解析:当惠子在城里进行了大搜捕后,庄子大大方方地来到惠子的面前,他并没有对惠子破口大骂,而是从鸟的故事讲起,直到最后勾连一句,才让惠子意识到原来这个故事是在骂他,这种绕弯子奚落对方的方式,既含蓄又尖锐。
答案:用讲故事的方式绕着弯子奚落惠子,既尖锐痛快又余味无穷。8.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解析:文中体现出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他俨然具有艺术家的风貌。因而庄子说鱼乐,其实是他自己的愉悦心境的体现。
答案: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创新能力运用】
(一)阅读《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完成第9~12题。9.解释下列加点词。
(1)鯈鱼出游从容
(2)请循其本
(3)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解析:解答本题要结合本文理解,根据上下句的意思,准确地理解加点词语的含义。答案:(1)悠闲自得(2)最初
(2)既然
10.句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修辞方法是 反问。
11.翻译句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解析:翻译本句,关键区别句中两个“固”的含义,前者为“固然”,后者为“本来”,然后将每个词语的含义逐一对译即可。
答案: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
12.就《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这则故事看,惠子觉得每个人无论如何不会知道第三者的心灵状态,对此,你是否赞同?为什么?
解析:惠子在文中体现其好辩、重分析的性格,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对知识的探讨,带有逻辑家的个性,对此,允许有不同看法,但要言之有理。参考答案:略。
(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一文,在庄子与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
解析:本题从不同角度来分析二人的论辩就会有不同的结果,我们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这段充满机智的文字描写,我们可从故事本身、逻辑角度、二人的思想气质差异等角度来解读、探究。
参考答案:从故事本身来看,庄子占上了上风。结尾处,在惠子巧妙地援引庄子的反驳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后,庄子似乎无言以对了,但他却又返回争论的起始,借偷换概念而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上面说过,庄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争论中得以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而这种做法显然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所以说,惠子是胜者。从二人的思想、性格、旗帜插一上来看,惠子是名家,好辩,对于事物更多是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缺乏美学意义上的欣赏,而庄子则带着观赏的态度来看待事物,因而他们的看法完全不同。
【课后反思】
第二篇:《庄子》故事两则导学案
《庄子》故事两则 惠子相梁(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1.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2.熟读“惠子相梁”,积累文言实词与虚词,抓关键词翻译课文。3.理解“惠子相梁”中的比喻,把握故事的主旨。
一、导入新课
先秦诸子散文,虽然主要是政论文,但也是文学艺苑中的奇葩异蕾。《论语》平实质朴,富含哲理;《孟子》文笔雄健,铿锵有力;《荀子》行文气魄雄浑;《老子》清远深邃;《墨子》质朴;《庄子》恣肆。今天,我们一同欣赏《庄子》散文中的片断。
二、基础互查
1.简介庄子及《庄子》,学生互相解说为主。
庄子(公元前约369—公元前286年),名周,战国时宋国蒙(在现在河南省商丘县东北)人,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相传,庄子自幼聪明好学,与惠施为同学、挚友,曾南游楚越,探访古风,率性认真,崇尚自然,非毁礼法,傲视王侯。楚王曾以厚礼聘其为相,被他拒绝,从此终身不仕,退隐江湖,以编草鞋为生,寓言传道,著书十余万言。
《庄子》是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集,是道家学派继《老子》以后的经典著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庄子》一书,据《汉书·艺文志》载有五十二篇,现在仅存三十三篇,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第一,想象奇幻;第二,构思巧妙;第三,善用寓言故事和比喻故事;第四,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风格。2.检测词语,学生互查为主。
相梁(xiàng)鹓鶵(yuān chú)醴泉(lǐ)鸱(chī)恐吓(hâ)
三、疏通文意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惠子相梁(相:宰相,这里用作动词,做宰相的意思。)(2)或谓惠子曰(或:有的人)(3)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国:国都,京城。)(4)子知之乎(子:你。)
(5)非梧桐不止(止:停止,这里是栖息的意思。)(6)非练实不食(食:吃。)
(7)非醴泉不饮(醴泉:甘泉,甜美的泉水。)(8)于是鸱得腐鼠(于是:在这时。)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2)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
(3)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4)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
(5)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6)于是鸱得腐鼠。
(7)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四、研读赏析
1.庄子用什么比喻自己?这说明庄子是个怎样的人?
庄子自喻为“鹓鶵”,这说明庄子是个志向高洁、淡泊利禄、厌恶功名的人。2.庄子讲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鹓鶵比喻志向高洁之士。鸱比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庄子将自己比作鹓鶵,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讥讽了惠子醉心于功名利禄且无端猜忌别人的丑态。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讲故事的方式绕着弯子骂人,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
五、总结课文,归纳主题:
故事辛辣地讥讽了醉心于功名富贵者的嘴脸,表现了庄子对功名利禄的态度。
六、布置作业
熟读《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试着翻译课文。
《庄子》故事两则(教师用)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第二课时)学习目标:
1.熟读“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积累文言实词与虚词,抓关键词翻译课文。2.感知惠子和庄子思想、性格、气质上的差异,理解庄子的志趣。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惠子相梁》中的惠子和庄子。这节课,我们再去看看《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中的庄子和惠子又有何有趣的故事。
二、基础互查
检测词语,学生互查为主。
濠梁(háo)鯈鱼(tiáo)循其本(xún)
三、疏通文意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安知鱼之乐(安:怎么,什么。)(2)固不知子矣(固:本来。)(3)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全:完全,确定是。)(4)汝安知鱼乐(安:哪里。)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2)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3)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4)请循其本。(5)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四、研读赏析
1.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2.你认为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
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关于这一点,历来争论不休。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
(1)从故事本身来看,庄子占了上风。结尾处,在惠子巧妙地援引庄子的反驳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后,庄子似乎应该无言以对而就此认输了,可是他却又返回争论的起始,借偷换概念而避重就轻地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所谓偷换概念,指他把惠子说的“安知”,解释成“哪里知道”或“怎样知道”,而惠子的本意却是“怎么(能)知道”。
(2)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前面说过,庄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争论中得以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而这种做法显然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所以说,惠子才是胜者。
(3)从逻辑上看,庄子其实并不应该输,只是他没找准方向,以至给惠子留下了可乘之机。
3.两人辩论的结果且不论谁输赢,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庄子与惠子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分析两人的性格。
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事物持认知心态。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
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事物持艺术心态。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五、总结课文,归纳主题:
故事通过庄子与惠子的辩论,表现了庄子的机智与巧妙的辩论风格,也表现了庄子的“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
六、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庄子和惠子之间的关系到底怎样?
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坟墓,回头对跟随他的人说:“楚国郢人捏白垩土,鼻尖上溅到一滴如蝇翼般大的污泥,他请匠石替他削掉。匠石挥动斧头,呼呼作响,随手劈下去,把那小滴的泥点完全削除,而鼻子没有受到丝毫损伤,郢人站着面不改色。宋元君听说这件事,把匠石找来说:‘替我试试看。’匠石说:‘我以前能削,但是我的对手早已经死了!’自从先生去世。我没有对手了,我没有谈论的对象了!”(《徐无鬼》)
提示:惠子死后,庄子再也找不到可以对谈的人了。在这短短的寓言中,流露出纯厚真挚之情。能设出这个妙趣的寓言,来譬喻他和死者的友谊,如此神来之笔。非庄子莫能为之。
第三篇:人教版九上20.《庄子故事两则》导学案(公开课用)
《庄子》故事两则导学案
课题:20、《庄子故事两则》 班级: 姓名: 成绩:_________
知识目标:
1、了解庄子及其思想;
2、积累文言实词与虚词,抓住关键词翻译课文。
能力目标:能够自主学习疏通文意;学习对比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能讲述故事,了解人物形象。
情感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习古人淡泊名利的情怀与开朗机智的性格。重点难点:学习对比手法,了解人物形象。
知识链接:
一、庄子和《庄子》
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身处乱世,博学多才,家境贫寒而又有志节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二、庄子故事
《庄子·秋水》中还有这样的故事:楚王打算让庄子做国相,派人去请他。庄子却借乌龟的故事表示,他宁愿在荒泽草野间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三、庄惠关系故事
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墓地,回头来对他的随从说:“郢人在他的鼻尖上涂像蚊蝇翅膀那样大小的白粉,让匠石用斧子把白点砍掉。匠石挥动斧子呼呼作响,漫不经心地砍削白点,鼻尖上的白泥完全除去而鼻子却一点也没有受伤,郢地的人站在那里也若无其事不失常态。宋元君知道了这件事,召见匠石说:‘你为我也这么试试’。匠石说:‘我以前砍过,但是,我的搭档已经死去很久了。’自从惠子离开了人世,我没有辩论的对象了!”(《徐无鬼》节选)
教学过程
预习案
一、课前预习,导入新课。
1、了解庄子
庄子是(朝代)人,名周,他继承并发扬了老子思想,是 家学派的重要的代表人物,世并称“老庄”。《庄子》是庄子及其后学所著。
2、生字词注音
鹓鶵()醴()泉 鴟()....濠()梁 鯈()鱼 循()其本 ...
3、准确而熟练地朗读课文。
二、自主学习,组内过关检测
1、理解重点词语。
惠子相梁()或()谓惠子曰 子()知之乎 ...夫()鹓鶵发于()南海 安()知鱼之乐 ...固()不知子矣 请循()其本 ..
2、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自己的话复述两则故事。(每组一个代表,随机抽取故事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案
思考讨论,合作探究:
1、在《惠子相梁》中,庄子用什么比喻自己?又用什么比喻惠子?请分别说明庄子和惠子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了《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你认为庄子与惠子的辩论,谁胜出?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两则故事,比较庄子与惠子在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认为庄子是一个怎样的人?他这种“无为”思想与淡泊名利的情怀在今天我们该如何看待呢?谈谈你的想法。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训练案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__ ; ..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非梧桐不止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是鱼之乐也 ..
2、《〈庄子〉故事两则》,均选自。庄周,是(朝代)哲学家,是诸子百家中 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3、《惠子相梁》中比喻巧妙贴切,“鹓鶵”比喻 ________,“鸱”比喻 ______,“腐鼠”比喻,表现了庄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4、涵咏品味文章美点。
例: 情节出人意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物形象鲜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喻巧妙贴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描摹生动传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秋水》译文】秋天的河水随着季节涨起来了,千百条江河注入黄河。水流巨大,两岸的水边,洲岛之间不能辨别牛马。于是乎河神欣然自得,认为天下的美景全集中在自己身上。他顺着河流往东走,到了北海,面朝东看,看不见水的尽头。于是乎河伯转变了原先欣然自得的面貌,抬头仰视海洋对着海神若感叹道:“俗话有这样一种说法:‘听到的道理很多,就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这话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呀。并且我曾听说过有小看仲尼的学问、轻视伯夷的仁义的人,开始我还不相信;现在我亲眼见到您的广阔无垠,我要不是来到您的面前就危险了。我会永远被有学识的人所讥笑。
第四篇:《〈庄子〉故事两则》学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庄子〉故事两则》学案
史口镇中学郭荣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借助工具书能读懂课文,掌握并积累必要的文言词义、句义、文义。
2.过程与方法:以“读”为主线,按“通读──朗读──诵读”层进式推进课堂流程,在教学中充分“以生为本”,充分体现自主性原则,让学生自行预习,自行搜集资料、自行朗读、自行体验揣摩,自行质疑讨论,师生平等对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两人在不同故事中表现出的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世界,明确正确对待自然、社会、他人等所应有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惠子相梁”中的比喻,把握故事的主旨。
2.感知惠子和庄子思想、性格、气质上的差异,理解庄子的志趣。
教学难点
1.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
2.引导学生鉴赏庄子寓言的艺术特点。
【教学过程】
板块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一)导入设计
1、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民族多灾多难的一个时代,同时又是中国文化最为有幸的时代。百家争鸣,各种流派纷纷登场,给我们带来了光彩眩目的文化第一次大繁荣。其中有一个独立特行的一派,一个独立特行的人,他的散文以汪洋恣肆著称,他其貌不扬,长脖子,脖子还长有一个瘤子,脸色蜡黄,他曾经去见过几位国君,后者都被他的长相吓跑了。这就是庄子,庄子和孔子一样,同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智者。但庄子与孔子的面貌截然不同,今天让我们走近庄子,感受他的机敏、幽默与诙谐。
2、先秦诸子散文,虽然主要是政论文,但也是文学艺苑中的奇葩异蕾。《沦语》平实质朴,富含哲理;《孟子》文笔雄健,铿锵有力;《荀子》行文气魄雄浑;《老子》清远深邃;《墨子》质朴;《庄子》恣肆。今天,我们一同欣赏《庄子》散文中的片断。
(二):文学常识(解题、作者、作品、背景)
1、我会解题目:
2、我能介绍作者及作品:
板块二:整体感知
(一)通读课文,突破语言关
1.请通读课文,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
2.参考多媒体显示的课文译文,与自己的译文对照,找出错误的地方,并思考译错的原因。
多媒体显示:
1.惠子相梁
惠施做了梁国的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鸩鹑,你知道吗?鸩鹑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鸩鹑鸟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鸩鹑,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
2.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3.归纳总结重要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多媒体显示: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横线的词:
(1)惠子相梁
(2)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3)非梧桐不止
(4)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5)于是鸱得腐鼠
(6)鱼出游从容
(7)是鱼之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朗读课文,突破内容关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看清读准、边读边思、注意表达人物的语气。
2、尝试复述课文。要求:抓住时间、地点、人物、语言、情节。
3、小结测验:
(1)找出你认为重要的字词,写下来:
(2)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如个读、齐读、分角色读等)
(3)复述课文内容。
明确: 要能抓住以下几点复述课文:
A.抓住时间、地点、人物、环境、语言、情节。
B.意思准确、语言生动。
C.口齿清楚,态度大方,条理清晰,能正确表达感情。
板块三:赏析提高
请你诵读课文,过好下面几关:
(一)过好寓言关。
问:(1)庄子讲鹌鸨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这样写,有什么特殊的表达效果?
(2)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二)突破思想关。
问:庄子与惠子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有什么样的差异,怎样理解庄子的人生态
度?
(三)完成鉴赏关。
美点寻踪:欣赏《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要求:分小组,自主合作,涵泳品味文章的美点,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在在班内展示。
学生成果展示:板块四:课堂总结(主题、写作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一定对庄子的思想及其散文特色有了一些了解。请以“我眼中的庄子”为话题,发表1分钟的演讲。
板块五:拓展迁移
设计
(一)你能翻译这篇文章吗?
庄子送葬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斲之。匠石运
斤成风,听而斲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斲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注释:①郢:春秋战国时楚国的国都。“郢人”指楚国都城里的某人。垩:石灰慢:
通“墁”,涂抹。②匠石:工匠名。斲:削,清除。③运:挥动。斤:斧头④听:任凭。⑤宋元君:宋国国君。⑥质:对手。⑦夫子:指惠子。
设计
(二)请你们从课文的两则故事中选一则改编成课本剧,可以在原有故事基础上补充情节。注
意要对人物的表情、动作、心理等有所提示。只有展示自己,才可能获得肯定!
设计
(三)庄子的《逍遥游》中说“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
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的体积,真不知道大到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鹏。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还说:“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再说水汇积不深,它浮载大船就没有力量。倒杯水在庭堂的低洼处,那么小小的芥草也可以给它当作船。)庄子
主张“无为而治”,向往自由无束缚的生活。庄子思想虽有消极虚无的一面,但其根本目标却在于要使人的生活和精神达到一种不为外物所束缚、所统治的绝对自由独立的境界。同学们有兴趣可以去试着阅读《庄子》的作品,但作品较深,同学们只做了解,不必深读。
板块六检测评价
检测题A1、《〈庄子〉故事两则》,均选自。庄周,是(朝代)哲学家,是诸子百家中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2、《惠子相梁》中比喻巧妙贴切,‚鹓鶵‛比喻,‚鸱‛比喻,‚腐鼠‛比喻。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惠子相梁()(2)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3)是鱼之乐也()(4)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4、翻译下列句子。
(1)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2)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5、就《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这则故事看,惠子觉得每个人无论如何不会知道第三者的心灵状态,对此,你是否赞同?为什么?
检测题B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题目。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岸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秋水时至:(2)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3)东面而视:(4)而轻伯夷之义者:...
2、下列句子中的‚于‛与‚至于北海‛的‚于‛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C.吾非至于子之门D.生于忧患
3、翻译句子
‚我之谓也‛译为 :
4、本选段主旨为:
自测题C:(悟一悟,写一写)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后面问题。
大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皇后谏曰:‚昔 齐景公以马死杀人,晏子请数其罪云:‘尔养马而死,尔罪一也。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诸侯闻之,必轻吾国,尔罪三也。’公乃释罪:陛下尝读书见此事,岂忘之邪?‛大宗意乃解。又谓房玄龄曰:‚皇后庶事相启沃,极有利益尔。‛(选自《贞观政要》)
1、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答:
2、皇后谏言中讲到晏子历数养马人的罪状,晏子的真正用意是什么?
答:
3、文中有几句活没有标点符号,请用‚/‛线标示出需要加际点符号的位置。
大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
4、对对联。
上联:足智多谋,孔明巧借箭
下联:,参考答案
板块一:
(二)庄子与《庄子》:
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鲁迅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阉,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庄子》散文对后世的影响:
《庄子》在先秦诸子中,无论就他的思想或文风来说,都是属于南方一系,即楚国文化的代表,所谓“庄狂屈狷”,正道出了他们独具的浪漫主义精神。
李白纵浪恣放的诗篇,直承《庄子》且不说,后如柳宗元论文,主张“参之庄老以肆其端”,龚自珍《病梅馆记》那种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感,显然汲取了庄周《秋水》篇的精神。
板块二
(一)3.明确:(1)相:名词用作动词。做宰相。(2)国:国都、京城。(3)止:栖息。(4)安:疑问代词,怎么。(5)于是:在这时,与现代汉语中表意不同。(6)从容:安闲自由;现在多指“在危险面前冷静不慌忙”。(7)是:这。
板块三
(一)明确:(1)鹌鸨的故事里,鹎鸨比喻志向高洁之士。鸱比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庄子将自己比作鹌鸨,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讥讽了惠子。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讲故事的形式绕着弯子骂人,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体现了《庄子》语言机敏、幽默、诙谐,富有想象力的特点。
(2)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引申:《庄子•秋水》中还有这样的故事:楚王打算让庄子做国相。派人去请他。庄子却借乌龟的故事表示。他宁愿在荒泽草野间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庄子》从不干巴巴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形象、幽默机智的寓言故事说理,把哲理和诗情艺术地交融在一起。
(二)明确:《惠子相梁》中,惠子利欲熏心,薄情寡义,以自己的心思猜度庄子,却不知庄子清高自守,视爵禄如“腐鼠”,避之惟恐不及。《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中,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总结:庄子心境旷达,视荣华富贵如敝屣,他有着高雅的生活情趣。《秋水》一文所宣扬的是庄子一贯的思想,即人的生死、寿夭、祸福、穷通、贵贱、贫富、得失、成败等等都是完全相对的东西,并且是人力所不能左右的,应一切顺其自然。庄子鄙视功名富贵,追求快乐自由便是这种思想支配下的心灵选择。
引申:庄子思想虽有消极虚无的一面,但其根本目标却在于要使人的生活和精神达到一种不为外物所束缚、所统治的绝对自由独立的境界。多少年来,庄子思想曾给乱世中饱经沧桑的心灵以莫大的安慰,即使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也有它独特的作用。
(三)学生成果展示可能有:(学生的每一点发现都必须珍视)
1、情节出人意料。朋友来贺,不喜却疑;搜捕在即,不躲自迎;义愤填膺,泰然相答;委婉相叙,一针见血。、人物形象鲜明。惠子利欲熏心,庄子清高自守。
3、比喻巧妙贴切。巧借鹓鶵故事尖锐地批评了惠子的卑劣。
4、描摹生动传神。鸱卫护“腐鼠”,丑态十足,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点拨明确:《惠子相梁》这则故事富有趣味。情节出人意料。朋友来贺,不喜却疑;搜捕在即,不躲自迎;义愤填膺,泰然相答;委婉相叙,一针见血。人物形象鲜明。惠子利欲熏心,庄子清高自守。比喻巧妙贴切。巧借鹩鹌故事尖锐地批评了惠子的卑劣。描摹生动传
神。鸱卫护“腐鼠”,丑态十足,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轻松闲适,诗意盎然。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让人读后会心一笑而沉思良久。
板块四
明确:这两则故事集中表现了庄子的思想和《庄子》散文的寓言特色,形象生动,耐人寻味,如甘醴似琼浆,让人百品不厌。希望大家课后阅读《庄子•秋水》,全面了解庄子,包括他的人生观、政治观、社会观,探究庄子与孔孟的区别。
板块五
(一)明确:(庄子给亲朋送葬,经过惠施的坟墓,回头对随从的人说:“郢人在他的鼻尖上涂象苍绳翅膀那样大小的白土子,让匠石把白点砍掉。匠石运斧如成风,声声作响地砍它,砍尽了白土子而没伤鼻子,郢人站立面不改色。宋元君听到此事,召匠石说:‘试试为我砍一次看看。’匠石说:‘我以前砍过,但是,我砍的对象已经死很久了。’自从先生死了后,我没有对手了,我没有辩论的对象了!”)
小结:惠子死后,庄子再也找不到可以对谈的人了。在这短短的寓言中,流露出纯厚真挚之情。能设出这个妙趣的寓言,来譬喻他和死者的友谊,如此神来之笔,非庄子莫能为之。
检测题A1、《庄子秋水》战国道
2、志向高洁之士(文章中喻庄子)醉心功名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文中比喻惠子)功名利禄
3、(1)动词,做宰相(2)前“吓”为拟声词,后“吓”为动词,吓唬(3)这(4)怎么
4、(1)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2)白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5、略。
检测题B1、(1)按季节时令而发洪水(2)认为(3)面朝东(4)轻视
2、C3、这是说的我啊。
4、不要自以为是,不要有点成就就沾沾自喜,不要坐井观天,须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要虚怀若谷.自测题C:
1、(唐)太宗因爱马暴死欲杀养马宫人,经皇后劝谏才改变主意。
2、劝谏齐景公不要杀养马宫人。
3、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
4、宽对即可。
示例:①艺高胆大,悟空勇斗魔②义盖云天,关羽私放曹
③多愁善感,黛玉悲葬花
第五篇:《白杨礼赞》导学案 师用.
14、《白杨礼赞》导学案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散文特点。
2、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找出富有感情的句子,体味其中蕴含的感情。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象征手法的理解。
资料链接:
1、简介作者: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省桐乡县,著名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茅盾逝世后,党中央给予他“我国现代进步文化先驱者和伟大革命文学家”的高度评价。
2、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的重庆,当时,蒋介石积极反共消极抗日。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和解放区进行疯狂“扫荡”。中国共产党积极发动群众,壮大抗日力量。1940年5月,茅盾在延安参观访问,在鲁迅艺术学院讲学。10月和董必武同志从延安到重庆。这期间,茅盾耳闻目睹在党领导下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沸腾生活,体验到抗日军民质朴、刚强、团结一致、艰苦奋斗的精神,受到极大的鼓舞,对民族解放的光明前途充满信心,满怀激情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3、解题: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文学家,在这篇散文里,他把视线投向了白杨这种在西北高原极为常见的树。“礼”是敬礼、致敬,“白杨礼赞”是宾语前置,实际上是“礼赞白杨”,即带着敬意赞美白杨树。那么,茅盾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他又是怎样赞美白杨树的呢?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自主学习】
1、字词积累
主宰.()
开垦.()
倦怠.()
婆娑.()晕.圈
()虬.枝()
参.天()
秀颀.()坦荡如砥.()妙手偶.得()恹.恹欲睡()纵横决荡.()
2、朗读全文,梳理本文的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第1段):直接抒发对
的崇敬和赞美。
第二部分(第2—4段):描写
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第三部分(第5—6段):描绘白杨树的 和
,突出它的不平凡。第四部分(第7—8段):揭示白杨树的,点明主题。第五部分(第9段):将白杨树与
对比,再次赞美白杨树。【合作探究】
朗读课文,感受“不平凡”。
1、课文开头开门见山地说“我赞美白杨树!”在全文起何作用?
(1)从内容来讲:首赞白杨树,赞美它的“不平凡”;
(2)从结构来讲:点明文章描述的对象——白杨树;定下全文的感情基调——抒发赞美之情;提出讴歌白杨树的主线——白杨树的不平凡。总之,开头起了统领全文的作用。
2、“礼赞”是表示崇敬和赞美,看看文中哪些句子和段落是直接对“白杨”进行“礼赞”的?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我赞美白杨树„„”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这些直接抒发赞美之情的段落,形成本文的抒情线索,与标题形成呼应。
3、齐读直接礼赞白杨的句子、段落,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极力赞美白杨树?作者从
哪几个方面来展述它的“不平凡”?
提示:白杨树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作者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展述它的“不平凡”:(1)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不平凡,辽阔坦荡、气象雄伟、色彩分明的西北高原,是白杨树赖以生存的典型环境——境美;
(2)白杨树自身的形貌不平凡,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干、枝、叶都“一律向上”“绝无旁枝”“紧紧靠拢”——形美;
(3)白杨树内在的气质不平凡,力争上游,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挺拔,坚强不屈——神美。
第二课时
【合作探究】
再读课文,礼赞白杨。
1、作者仅仅是在赞美白杨树吗?请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不是。
第7段:“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那种精神和意志?”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第二个“难道”点明白杨树象征北方农民;第三个“难道”点明白杨树象征北方农民中的战士;第四个“难道”点明白杨树象征民族的抗日精神和意志。
2、作者借赞美白杨树歌颂北方抗日军民,为什么他不直接赞美北方抗日军民呢?
文章含蓄隽永,与当时的写作背景有关。《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广大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团结一致,粉碎日寇“扫荡”的战绩。茅盾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由于当时处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表达自己对抗日军民的赞美之情。
3、象征手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试举几个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言之成理即可。
提示:(1)蜡烛,光明磊落,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可以使人联想到甘于奉献的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2)梅花,不畏严寒,独自开放,可以使人联想到坚强不屈的精神,因此梅花是品质高洁的象征。
4、文章要赞美白杨树,第二段却没提白杨树,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这一段描绘了西北高原的壮美景色,抓住“黄与绿主宰着”这一特色,突出“雄壮”“伟大”,同时又用“单调”“恹恹欲睡”与白杨树的“傲然地耸立”相对照,从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说明它的不平凡,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文章第7段也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作者先虚写一笔,用否定句暂退一步,说白杨树“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这是“抑”。接着,突然转折,连用七个感情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是“扬”。
本文抑扬手法的使用,一是使文章波澜起伏,富于变化;二是更加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突出了白杨树的精神风貌,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5、结尾处为什么提楠木?
把楠木和白杨树对比,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与顽固派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斥责“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国民党反动派。茅盾自己也曾说过:“贵族化的楠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
6、文章反复强调白杨树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你认为“极普通”和“不平凡”矛盾吗?说说理由。
不矛盾。“极普通”是单纯从树的生物角度而言,因为这种树在西北很多很常见。“不平凡”是从树的象征意义角度讲的,因为它象征北方的抗日军民。【教师小结】
写作手法:象征手法,托物言志,对比衬托,欲扬先抑。描写景物:由点到面,由近及远,由下到上,由平视到仰视,由外在形象到内在品质。语言句式:多用修辞(排比、反问、比喻 拟人)语言优美,富有感情。【达标检测】
课外阅读《白杨礼赞》的姐妹篇《风景谈》,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