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素材】从七个角度看“中国诗词大会”,你怎么下笔?

时间:2019-05-13 11:45: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热素材】从七个角度看“中国诗词大会”,你怎么下笔?》,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热素材】从七个角度看“中国诗词大会”,你怎么下笔?》。

第一篇:【热素材】从七个角度看“中国诗词大会”,你怎么下笔?

【热素材】从七个角度看“中国诗词大会”,你怎么下笔? 【素材呈现】

满屏竞传飞花令,一众争说武亦姝。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火了,来自上海复旦附中的十六岁高中女生武亦姝一战成名。各方赞美纷至沓来,甚至有人对能背两千首诗词、写得一手好字的她给出了这样的评价,“满足了我对古代才女的所有幻想”。夸张的言辞背后,是由衷的欣赏之情。除了武亦姝,观众也被很多热爱诗歌的选手感动着:农民大姐白茹云曾患淋巴癌,诗词给了她用朴实乐观直面清贫家境和病痛煎熬的力量,也让人看到了文化滋养如何对抗命途多舛。65岁农民王海军,一边摆着修车摊,一边和众人“推敲”诗词语句,如果有人帮他改一个字,他就请对方喝一瓶啤酒。

据央视数据显示,该节目全部10期累计收看观众达到11.63亿人次。“春节期间,全家人每晚必会守在电视机前看《中国诗词大会》。当节目中出现曾经学过、背过的古诗时,全家人还会开口对上两句。”王女士是《中国诗词大会》的拥趸,节目播出后,包括自己的父母都习惯性翻开书本,对古典诗词进行品读回味。“而这也是我让孩子唯一收看的综艺节目。”王女士说,《中国诗词大会》督促了孩子自觉学习古诗词。

因这一节目收获了不少“00后”小粉丝,家长们开始呼吁学校加强和重视古诗词教学。“感觉选手们都满腹经纶,但对知识都不是说教,而是娓娓道来的分享。这正是用言行,体现诗句中前人的谦卑和涵养!”一位家长表示。在学校的教学当中,对古诗词的内容涉及不够多,甚至课外补习学校,单独对古诗词进行培训、提升的课程几乎没有,大多是放在语文科目中,作为补充内容。《中国诗词大会》走红后,有人非常乐观,认为诗歌和传统文化的春天来了;有人较为悲观,认为这个诗词大会只拼背诵,根本就是反诗词的(比赛中也暴露出一些选手只知背诵、不知其意,不懂平仄对仗,甚至不知道诗词中一些字的正确写法等弱点)。还有不少人提出了疑问:“高考语文一共才5分古文默写,背古诗词的时间可以多做好几道理科题。”“背完大纲要求篇目已经很累了,哪有精力学习课外古诗词!”一位大学生如此回应:“背诵的许多内容已经忘记,但在诵读经典时,心灵受到的触动、激发的思考和从中汲取的养分,将受益终身”。【深度思辨】

①让“腹有诗书气自华”成为更多人的追求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是电视节目中的一股“清流”,透露出的是观众对中华传统文化给予我们美的滋养的认同、享受和期待,也说明很多人愿意亲近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需要的,是有一个契机去激活沉睡的文化基因,有一种热情去延续古老诗词歌赋的青春。

有人说,传统的诗词歌赋正在引发今天国人的文化共鸣。需要看到,从对诗词节目的追捧,到大众“绝知此事要躬行”,有着不小的差距。“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这种诗兴与气势不是看几次弘扬传统文化的电视节目就能达成的。如何以诗词热为契机形成良好氛围,启迪更多人去热爱和学习传统文化,值得思考。

培养公众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既需要丰富艺术人文学习经历,引导人们逐步理解传统文化精品的意境和美感,还需要在文化普及层面做更多的探索。尤其在中小学语文教育上,需要从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的高度,更加重视古诗词等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培育。

期待在诗词热“便引诗情到碧霄”的引导下,让“腹有诗书气自华”成为更多人的追求,让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真正深植于我们每个人内心。【适用话题】

文化基因、启迪与引导、文化复兴之路、契机与转折 ②在古诗词中找寻生态保护之道 《中国诗词大会》让我们重温了古人笔下天人合一的自然——景与人不断心灵沟通,冬去春来,风花雪月,无不触景生情。

为了生存,人类会本能地利用资源,砍倒树木、捕尽鱼类、污染水源、排放废气。自工业革命以后,随着人类干预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使得对自然的破坏力达到了空前程度。我们制造出大型工具,能够移山填海,使“愚公移山”变得易如反掌。我们从自然中开发出新能源,构建起庞大的现代工业,现代化生活让人类更加舒适便利。我们用钢筋水泥,建造出现代都市,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其中,并逐渐远离自然,亲近自然已然成为现代人的稀缺享受。

今天,我们进入高科技时代,带上智能化的设备,可以沉浸到远比现实更美的虚拟现实,然而,幻梦之后,却陷入河流污染,空气污浊的焦虑之中。即使用高科技武装了我们的生活,正像《寂静的春天》作者所说的那样,“一个没有鸟啾虫鸣的世界,一个仅仅为了人类的便利而存在的世界,最终将会成为人类也无法生存的世界”。《中国诗词大会》让更多人通过诗词贴近自然,生发出保护自然的责任意识,无疑是一件正能量的事情。【适用话题】

环境保护意识、诗与自然、文明的代价、传统与现代

③热爱诗词,不应止于背诵

《中国诗词大会》暴露出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古诗词的正确“打开方式”,难道就只是背诵吗?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不可否认,背诵是创作的基础,没有数量的积累,一切都是空谈。但是,若止步于背诵、不懂欣赏、不深究内涵,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果仅停留在“知道主义”,恐怕很难形成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基因链条。

千年往事凭诗见。我们身处诗词的国度,在灿若星河的名篇佳作中,可以寻到自己的来路,探出未来的方向。只有将诗词的熏陶融汇到国民教育的各个环节,将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与社会生产生活深度融合,这些流传千年的优秀精神财富才能摆脱昙花一现的命运,真正活起来、传下去。古诗词的正确打开方式不能止于背诵,而应沿着古人的生花妙笔一路上溯,去探寻他们“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的那份执着,去用心感受诗意之美。【适用话题】

创作与复制、传统文化的内涵、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生活

④我们写不出好的古诗了,但至少还能消费

有人认为古典诗词是高雅的、精英的,不适合大众化,该节目的火爆,恰恰说明中国诗词文化已经堕落不堪,选手们只会背诵,不懂平仄,更写不出来好诗。

我认为,不要把普通人对诗歌的热情,与真正的诗人在技巧与语言上的探索混为一谈,相反可以把它看成是一种消费行为——在手机上听配乐的诗,在朋友圈敲下几行类似于诗歌的分行的语无伦次的感想,确实不高雅,但是也并没玷污诗歌的光荣。

如果我们把目光投向更遥远的古代,在《诗经》或者更早的时代,诗歌与劳动人民贴得很近,即使是今天人们津津乐道的宋词,很多也是边喝酒边吟唱,远没有今天人们所想的那样高冷。如果诗歌成为普通人生活的一部分,有什么不好呢?

《中国诗词大会》受到追捧,背后就是中国人对诗歌的需求。在任何时代,被历史挑选后的精致的汉语,都会唤醒中国人共同体的意识。中国人再也写不出那么好的古诗了,但是至少还可以消费古诗。【适用话题】

诗与生活、艺术来源于生活、文化消费

⑤不必苛求诗词大会

所有对《中国诗词大会》的争议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为诗词好”,希望中国诗词真的能够很好地被继承和发展下去,所以难免对《中国诗词大会》这个节目有所苛求,从而使讨论变得沉重。

诗词对中国人来说是植入文化基因并潜移默化到日常生活中的,很多诗词语言和意象的美感,中国人可以“秒懂”,外国人可能就云里雾里。至今在很多中国人的居家生活中,以诗词为心,以对联与书法为用,文化中国未必高居于庙堂之上,却经常安住于江湖之远。

然而遗憾的是,现代人似乎离诗词越来越远,学生在校期间还能通过语文课程接触诗词,毕业之后能拿诗词怡养性情的并不多,诗词正离年轻人的生活越来越远。在此形势下,把诗词做成一档很有参与感的节目,让很多喜欢诗词却不经意远离诗词的人们有机会重新接近诗词,获得最精粹、最方便的精神享受,可以称得上是一种功德。不要苛求诗词大会,像中国诗词大会这样的节目,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在社会道德屡屡滑坡并引发争议的当下,需要更宽松的讲文化、讲艺术的节目,进而营造一种社会氛围。【适用话题】 接近诗词的途径、精神享受、利弊功过

⑥“中国诗词大会”现象:曲高和者众

“诗词综艺热”的出现,与当代国人强烈呼唤传统文化回归的时代背景紧密相连,是国人文化自信的体现,也表明了公众依然有高层次的文化需求。通过创新的手段,让传统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何乐而不为?

古诗词虽然“曲高”,但“和者众”,从“50后”“60后”到“00后”,都有着牙牙学诗的共同经历和共同记忆。正是这共同的文化记忆,构成了文化传承的大众基础,所以《中国诗词大会》能够靠着“熟悉的陌生题”,大面积地唤起观众的参与感。很少有哪个民族,能像我们这样,拥有灿若星汉的经典诗篇;也很少有哪个国度,能像我们这样,无论童叟都能念诵几句古典诗词。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诗歌缘起,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盛唐气象,再到“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革命情怀,《中国诗词大会》以其纵横捭阖的集纳,让观众不禁发出对传统文化的由衷钦佩,激发起不少人学习传统文化的自觉。既有丰富多彩的内涵,也注重切身感、共同性,正是《中国诗词大会》触发“传统文化热”带给我们的启示。【适用话题】

曲高未必和寡、新思路产生新现象、意识决定结果

⑦国人需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滋养

生活的平凡,挡不住内心里对诗意远方的向往。而古典诗词的力量,正在于穿越千年而与普通个体的人生和命运发生关联,并在个体面对生活的惊涛骇浪时给予他们平静的力量。诗心是个人的,而诗意是共同的,诗歌里有的是古今一脉的文化印记,有的是慰藉人生的精神给养,有的是耐人寻味的审美趣味。正像一位参赛者所说,热爱古诗词,只因其中有太多“现代人完全给不了你的这种感觉”。

我们重温那些代代相传的诗词文本,不是因为它们行将消失、即将毁灭,也不是因为我们忧思古人、恋旧复古,而是因为它们记述着我们民族所特有的精神追求、人文精神和智慧力量,是我们生生不息的文化滋养,是我们走向复兴的精神支撑。在今天这个文化多元、选择多样的时代,我们应有视通万里、贯通中西的容纳胸怀,也要激发返本开新、别开生面的时代创新力,但决不能脱离传统文化的根脉。说到底,现代中国人的心灵仍然渴望着古典诗词的甘霖,恰如现代中国的前行,同样需要从传统的文化原乡汲取精神力量。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文化是流动的历史,让古代的精粹流入今天的生活,让古人的哲思照耀今人的征程,我们才能怀着自信从容前行。【适用话题】

传统文化的滋养、文化力量、文化和现实

第二篇:我看中国诗词大会

我看中国诗词大会

今天,我观看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它使我的感触很深。开始的时候,先是四位点评老师送给挑战者和百人团们鼓励的诗词,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蒙漫老师说的诗:“劝君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通过老师们送的鼓励的诗词,我能感受到老师们对我们中国诗词有很大的理解。四位挑战者都是从平常的比赛中脱颖而出的,四位挑战者中,年龄最小的武亦姝用她的淡定从容、出口成章笑到了最后夺得了冠军。她们中陈更挑战的时候,让我觉得遗憾的是她明明只有三关就可以把所有的题目答完的,并且还有17分就可以追上武亦姝了,我心里想:就17分了,她在三关内的分数一定可以超过武亦姝的,谁知出乎意料的是她竟然在倒数第三关的时候回答错了,她与成功失之交臂,就连我也在为她惋惜。武亦姝又和最后一个从百人团中出来的陈子龙答题,在答题的时候,看到她回答不出来,我为她捏了一把汗,当看到她回答正确了,我比她还高兴。在这场比赛中,武亦姝又赢了。最后一场比赛是擂主争霸赛,武亦姝和上期擂主彭敏PK“飞花令”,最后武亦姝还是赢得了冠军和擂主。通过《中国诗词大会》它让我知道了中国诗词的博大精深,同时,我也要多向武亦姝学习,要多读一读中国的诗词,说不定就会有所收获的哦!

第三篇:从公共关系角度看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

从公共关系角度看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

摘要: 新闻发言人制度作为国际通行的新闻发布制度,是沟通媒体、社会公众和政府部门的桥梁,是一种政务公开的良好运行机制,已经越来越受到我国国家及地方政府的重视。他的主要职责是让政府、企业等机构与社会公众进行良好的沟通。世界各国均在政府的管理过程中大量使用新闻发言人制度,向社会各界及大众媒介发布权威信息,以此提高政府在公众中的美誉度和公信力。本文将从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历史,发展过程,必要性和亟待完善的地方说一下自己的认识。

关键字:公共关系

新闻

发言人

发展

优势

必要性

公共关系(Public Relation)是指某一组织为改善与社会公众的关系,促进公众对组织的认识,理解及支持,达到树立良好组织形象、促进商品销售的目的的一系列公共活动。它本意是社会组织、集体或个人必须与其周围的各种内部、外部公众建立良好的关系。它是一种状态,任何一个企业或个人都处于某种公共关系状态之中。它又是一种活动,当一个工商企业或个人有意识地、自觉地采取措施去改善和维持自己的公共关系状态时,就是在从事公共关系活动。作为公共关系主体长期发展战略组合的一部分,公共关系的涵义是指这种管理职能:评估社会公众的态度,确认与公众利益相符合的个人或组织的政策与程序,拟定并执行各种行动方案,提高主体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改善形象,争取相关公众的理解与接受。政府公关作为公共关系的一个重要领域,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新闻发言人”是公共关系学里的概念。新闻发言人制度是指国家机构任命或指定专职新闻发布人员,在一定时间内就一重大事件或时局的问题,举行新闻发布会,或约见个别记者,发布有关新闻或阐述政府部门的观点立场,并代表有关政府部门回答记者的提问。他的主要职责是让政府、企业等机构与社会公众进行良好的沟通。世界各国均在政府的管理过程中大量使用新闻发言人制度,向社会各界及大众媒介发布权威信息,以此提高政府在公众中的美誉度和公信力。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公民意识的觉醒,政府面对的工作环境变得更加错综复杂,由于人们对政府的期望越来越高,今天的政府不仅面临如何做好工作为人们服务的任务,也面临如何与民众实现良性互动并争取社会各界支持的压力,政府公关的地位与作用日益突出。新闻发言人制度作为国际通行的新闻发布制度,是沟通媒体、社会公众和政府部门的桥梁,是一种政务公开的良好运行机制,已经越来越受到我国国家及地方政府的重视。以下,本文将从六个方面阐述我从公共关系角度所看到的新闻发言人制度。

一、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历史

我国早已设有新闻发言人,1983年3月1日,外交部新闻司司长齐怀远成为中国外交部第一任新闻发言人,并举行首次新闻发布会。从八十年代改革开放早期到2003年抗击非典前,是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的起步阶段。多数政府部门对这一新生事物处于懵懂状态,这一阶段主要局限在中央一级部分政府部门领域,即使已经迈开步伐的部分政府部门也是稚嫩、小心翼翼,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的起步阶段特征是稚嫩、懵懂、被动,不敢越“雷池”半步。SARS之前,对国新办的新闻发布,有的部委不配合,遇到地方突发事件,信息渠道也不通畅,搞的非常被动。一个具体表现是2003年SARS初期,政府有关部门和部分领导人观念落伍,有意封锁信息,政府形象、政府声誉和政府公信度都受到严重影响,国民经济也遭受到巨大的损失,但同时也让政府意识到政务信息公开的必要性。①

二、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发展

到抗击SARS后期,中央政府调整了战略部署,国新办举办了8场新闻发布会,193政府新闻发言人频频出现,开始扭转了初期的被动局面。从那以后,政府开始全面推广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修改保密法,制定信息公开条例。这时我们新闻发言人的制度呈现出主动、推广、普及的特点。2003年是我国新闻发布工作中具有里程碑性质的一年,如果说这之前,中国的新闻发言人制度是被动起步的话,从抗击非典之后就开始了主动性的发展。

从四川汶川发生的特大地震灾害的第一时间起,中央政府、各级地方政府以及社会团体的新闻发言人表现出了另人吃惊的敏捷、冷静与成熟,各大新闻媒体也都作出了众多及时有效的一线采访和报道,地震灾难在考量着政府能力、考量着媒体记者的责任,也在考量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成熟。

在这次抗震救灾催生新闻发言制度成熟的过程中,最亮眼的莫过于中国国防名片的首次亮相。这也是中国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走向世界、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在此之前国防部新闻发布制度尚在酝酿筹备过程中,没有准备好,也要出台。军队的信息公开也是政府对于突发事件反应的重要一环,国防部新闻发言人选在这样一个时期亮相是最合适不过的。第29届北京奥运会的成功筹备与胜利举办,是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又一新的里程碑。在整个奥运筹备举办过程中,中国一直在探索提高新闻媒体的开放、透明和公开,中国政府对待中外媒体采取了全方位的开放策略,允许外国记者对奥运、对中国实施透明的采访与报道,而且这种媒体开放绝非短期举措,而是长期趋势。这既符合中国的利益,从长远看,也更加彰显中国要以更加开放的胸怀面对世界公众。

在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传统的新闻发言人制度显然已经不能满足方方面面的需要了。这时又顺势出现了一中新形势的发言人方式,即网络发言人制度。

统发言人制度相比,网络发言人制度多了些尖锐,少了些含蓄;多了些隔空角力,少了些正面交锋。但网络上的草根精神往往会弥漫在尖锐的发问上,所提问题也常常不容回避。网络信息传播形态的急速变化,让中国各级领导干部面对的舆论压力陡然增加,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们在互联网上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传播信息,甚至出现了“公民记者”,但目前各级政府应对能力却参差不齐。和传统发言人制度相比,网络发言人制度多了些尖锐,少了些含蓄;多了些隔空角力,少了些正面交锋。但网络上的草根精神往往会弥漫在尖锐的发问上,所提问题也常常不容回避。

总体来说,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发展表现出有如下几个现状:

(一)传统的新闻发言人,基本上可以视作是单向传递“声音”的。基本上是你说我听。但网络的互性特点,对网络发言人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是“你说我也说”。网络发言人如果在政策水平,解读能力,表达水平上不如人意的话,那将是很难适应代表不同利益群体的网民的各种提问的

(二)鉴于对现实中各式发言人的普遍印象,人们担心网络发言人会否将现实中的“外交”辞令、行话套话和“打太极”照搬上网。当前不少地方的网络发言人名不副实,要么回帖针对性不强,含糊笼统,应付的多,质量高的少;要么回复迟缓,反应愚钝;要么高高在上,亲和力不够。这些问题极大地影响了网络发言人作用的发挥。”因此,有网友断言,衡量网络发言人制度能否走远,在于网络发言人如何纾解直面的戾气,腾挪出有限的空间,用网民们熟悉的讲话方式而非“网八股”,用网民可以接受的态度而非“无可奉告”,来解释和解决网民们的问题。

(三)网络发言人制度进入普遍的实践层面,尚不止于信息公开这么简单。政府与民间网络上的信息和观点的交流,指向的依然是某个特定问题的解决,政府相关部门不仅要赋予发言人相当的自主权力,更需要构建一套联动的制度体系作为支撑,能够将文字的表述转化为解决的切实手段,而不要让网络发言人成为形同虚设的招牌,或者作为应付新兴网络舆情工具。

至于网络发言人制度未来的发展,重要的不仅仅在于形式的新颖,而在于实质性的信息沟通。归根到底必须回到大力推进政府信息公开的现实进程中来。没有现实中实质的政府信息公开,而期待“网络发言人”化腐朽为神奇,这只能是一种本末倒置。在我们看来,网络发言人制度进入普遍的实践层面,尚不止于信息公开这么简单。政府与民间网络上的信息和观点的交流,指向的依然是某个特定问题的解决,政府相关部门不仅要赋予发言人相当的自主权力,更需要构建一套联动的制度体系作为支撑,能够将文字的表述转化为解决的切实手段,而不要让网络发言人成为形同虚设的招牌,或者作为应付新兴网络舆情工具。

三、新闻发言人制度存在的必要性

新闻发言人作为公共关系学概念,是指负责政府、企业等机构与社会公众进行良好沟通的人。政府的公共关系管理是指政府通过发挥传播沟通、行为规范等职能与社会公众建立良好的关系,为树立政府良好形象而主动开展的一系列活动。

设置新闻发言人的初衷是要增强权力与大众的沟通,发言人背倚公共部门而面向社会,要披露政府信息,形成互动。信息公开法规定了政府义务,新闻发言人是主动达成这一愿景的法定中介。他们的真正价值就在于尽可能多地挣脱部门束缚,尽可能深切地投向公共性。这是新闻发言人必须要选择的左右之境,它们对应于可能获致的职业境界。

从西方国家的实践来看,新闻发言人制度就是一种有限的信息源,作为一种润滑油,协调政府和媒体以及公众之间的关系。同时,在此基础上隐蔽地引导舆论

(一)、随着现代政府的行政事务日趋复杂,政府逐渐发现很难在一切问题上获得公众的赞同。要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就必须赢得公众的舆论支持。在这一局面下,政府受工商界主动利用媒体进行公共公关的启发,也设立起新闻发言人与记者招待会等制度以向公众及时提供资讯,力图通过公众的参与来获得公众的形象认可与施政支持。从此新闻发言人制度作为政府公共关系框架的一个组成部分,成为现代政府高效施政的重要方式。

其主要含义是:大众媒介注意某些问题、忽略另一些问题的做法本身可以影响公众舆论,人们将倾向于了解大众媒介注意的那些问题,并采用大众媒介为各种问题所确定的先后顺序来安排自己对于这些问题的关注程度。随着研究的深入,传播学者发现议程设置过程并非如此简单,传媒议程背后存在着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力量博弈的关系。

(二)、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能促进政府形象的建设。

我认为,政府领导是政府形象的代表,新闻发言人也是政府形象的代表。新闻发言人制度将新闻发布会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定期举办,新闻发言人的形象留给公众的印象是作为政府的形象,并将政府的形象立体化、生活化了。中国最早设立的外交新闻发言人就是代表中国的形象和外国记者打交道的,现在设立的发言人主要代表政府的形象和媒体和民众沟通。地方政府的新闻发言人对于地区形象的建设也是个名片。2oo3年9月22日,国务院新闻力举办了首次新闻发言人培训班。在新闻发言人培训的开课仪式上,国务院新闻办主任赵启正就新闻发言人面对记者的姿态给大家提了一条,“讲究逻辑,有理有节,善待记者”。在面对媒体的时候,新闻发言人要讲究技巧,做好案头功夫。②

(三)、大众传媒在价值取向上也应将长远利益与现实利益相结合。在当前传媒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的态势下,对于媒介经营者来说谁先发现和培育了潜在受众谁就能在未来的市场中获得先机,当前弱势群体正处于信息“饥渴”状态,比起其他群体,弱势群体无论是在生活、工作还是思想、情感等方面都更需要媒体给予帮助、支持和慰藉,他们需要大量的与他们生活相关的资讯和帮助他们摆脱困境的信息,而当前的传媒又无法满足他们的信息需求,因此传媒经营者应有前瞻意识,在弱势群体这一潜在受众群体中寻找媒介可持续发展的路径,要将这些“潜在受众”转变为“现实受众”,就必须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整体关注,研究对这一报道领域的深度歼发,这种努力一旦得到受众的认可,获得的回报也会是丰厚的。

(四)、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可以弱化政府工作专业化与社会公众沟通之间的矛盾。

新闻发言人制度作为政府之间公共关系框架的一个组成部分,致力于向媒体和公民及时的提供信息。在公众中努力的塑造良好的形象,获取公众参与和支持,是现代高效政府工作的重要方式。据美国全国政府传播者协会估计,在美国各级政府大约有4万名政府传播者。③ 在西方,不光是在政府的,新闻发言人更像是公关人员,常常被称作“公共信息官员”或“公共事务官员”,是作为一种真正的职业而存在。而中国的新闻发言人现在却更像一个职务,政府机构的专业化容易淡化政府与公众的直接联系和沟通,并造成政府工作人员中的享受主义和政府工作低效率。

(五)、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能建立和完善政府公共危机处理机制。

公共危机是具有突发性的,可能严重地危及组织机构生存和发展的危机性事件,大都为恶性事件,具有影响大、破坏性强、冲击性强等特点。如严重的交通事故,环境或其他污染,火灾等安全事故,还有诸如“非典”这样的新型急性疫病等等。在面对突发的危机事件,公众自然会出现恐慌,社会上自然会出现谣言,这时就需要政府出来坦然面对公众。澄清事实并表明政府的立场和态度。据研究发现,危机事件中谣言产生并迅速传播主要由于公众缺少真实的、可靠的、正式的信息资料和新闻。政府组织各部门各司其职,互相推诿责任,导致时间拖延也会使得谣言四起。在“非典”最早爆发的广东,开始时政府犹豫不决,没有及时发布情况,甚至不让新闻媒体报道,结果小道消息盛行,造成极大的恐慌。后来政府宣布新闻解禁,主动召开新闻发布会,说明事实,谣言顿时下去,政府很好地发挥了组织传播的作用,清理了社会流言,安定了民心。④处理公共危机事件,新闻发言人一定要有备而来,对突发公共危机进行深入研究,建立起公共危机的准备机制、检测机制与反应机制。

四、我过新闻发言人制度存在的问题

必然的,我们也必须看到,由于我们国家实行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滞后性,导致了我们制度的发展在很多方面仍然非常的不完善。这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我国的新闻发言人制度目前仍然存在明显的制度缺陷。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缺乏法律上的支撑和保证,还有待相关机制的改进与完善。行政职务系列到现在还没有新闻发言人的位置,多数新闻发言人都是由其他岗位人员来兼任,很少有专职的新闻发言人。新闻发言人可以披露哪些消息,披露消息的具体程序应该怎样,披露的对象是谁,新闻发言人享有哪些权利,承担哪些义务和责任,都没有一部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和调整。新闻发言人制度在实施中无法可依,监督机制的不健全,将导致新闻发言人制度形同虚设。⑤22多年来,政府新闻发言有一种“报喜不报忧”的倾向,对政府官员的报道较多,对民众的呼声和要求反映得比较少,对政府机关的表扬多批评少等。这样的报道倾向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新闻发言人制度通过发布公共信息、公众自由反馈意见实现传播沟通监督的目标。政务信息的公布与获取是个双向互动过程,目前只局限于我公开你接收,我不公开你就无从获取信息,政务信息公开对公众来说还远非常态。

(二)、缺乏必要的公关知识,公关意识淡薄

著名学者喻国明说:“新闻发言人制度的一个功能是政府公关。新闻发言人制度在我国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法制化的缺乏、发言人的常任、专门的教育机构的设置等等什么叫公关?公关之父伯奈斯说,最好的公关就是说实话。当你不说实话的时候,即使你有很高的技巧,能蒙人于一时,但最终还是要受到时代、舆论和历史的惩罚。设立新闻发言人并不是为了要把一个事情‘抹平’。” 然而,在我国不少部门虽然建立了发言人制度,但大家并不敢于说实话,也不懂得应该怎么说实话。这和我国政府人员公关意识的淡薄、缺乏必要公关知识有很大的关系。和西方政府长期迫于外界给予的压力从而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不同,我国的许多部门的新闻发言人制度是在突发危机后因行政命令迫不得已才建立起来的。因此虽然在形式上发言人制度在不少部门建立起来了,但实质上观念并没有转变过来。大家并没有认识到公共关系对于政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没有意识到新闻发言人制度是政府主动维护政府信誉、树立政府形象的重要根基。民主社会中,我国政府的职能正在向公众服务型转换,政府部门负责人的观念也应随之转换。

(三)、新闻发言人团队不协调,机构不合理,合作不通畅。成熟的公众服务型政府都有专门的公关部门。作为一个组织,公关部门一般要5—6人,另外还必须配备专人对资料进行搜集和整理。新闻发言人,作为沟通政府与媒体的桥梁,相当于这一公关部门中负责与媒介沟通的媒介人员。发言人背后同样需要一个强大的工作集体,从事材料收集和了解情况等各项工作,跟进政府工作实施情况,来做好与媒介沟通的工作。事实上,新闻发言人制度成立较早、发展较成熟的外交部就是这样开展工作的,一个新闻发言人都要配备几名资料员来搜集各部门的信息。只有这样建立起来的新闻发言人团队才可以让新闻发言人工作落到实处,真正起到政府公关活动的作用。另外,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同样很需要。新闻发言人与其他有关部门的合作和沟通是信息全面性、准确性和权威性的保证。长期以来,我国的体行政设置“条块分割”严重,即使在同一个单位不同部门之间也缺乏沟通,这十分不利于信息收集工作。所以在准备发布信息前,必须有一支得力的团队和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作支持,而这些在我国都还有待于建设和进一步发展。⑥

五、针对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存在问题的对策

找到问题和缺陷所在,我们就要针对性的制定策略。政治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让社会公众真正拥有知情权,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就是要让社会公众的知情权能从制度上得到保障。

(一)、完善中国特色的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框架。现代社会不能光靠少数人决策,必须要有一个社会各个成员共同参与的过程。作为政府新闻发言人,应该比记者还要有新闻敏感,必须专业化和职业化,将来应该有一批专业的新闻工作者转行到政府当新闻发言人,政府新闻发言机构也应该逐步引进新闻专业的毕业生加以培养,并且要进一步加强政府新闻发言制度与实践的研究工作,使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真正成为政府政务信息公开的平台。新闻发言人实际上是专门用于向公众沟通政府的信息,有针对性地回答社会对于公共管理方面的疑问的专门制度安排。

(二)、加强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沟通,一方面让公众了解政府的工作和决策过程,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另一方面及时掌握公众具体想法与意见,随时做出调整,从而使政府决策更能得到公众的真心拥护,因为政府存在最重要的条件是信息沟通、取得民意。定期的新闻发言人制度能将政府部门的情况及时向社会公布,对政策进行解释,对公众问题进行解答,这样形成政府与公众之间双向、多点和适时的信息交流渠道。新闻发言人主要在信息交流、政策咨询、沟通协调等方面实现该职能。所以有人认为新闻发言人制度可以视作中国政府信息公开走向制度化的又一个信号:高素质的、掌握政府部门有关业务、熟悉媒介运作规律、能够最有效地通过媒介把信息发布出去的新闻发言人,将带给公众更多、更深入也更完善的政府信息。⑦

(三)、培养健全综合能力,加强中国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管理。政府新闻发言人业务素质要有全局感,口齿要伶俐,表述要逻辑清晰,面对媒体不能发怵,在公共场合不会过分紧张等。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人力资源管理,应该从招聘、挑选、录用、培养、训练、提拔、重用、提高、普及等一系列环节入手,打造独具中国特色的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

(四)、提高政府新闻发言人的专业素质,塑造中国政府新形象。政府新闻发言人提供信息越多越快,记者才越重视,公众也会更快了解。我们虽然都非常重视数字,但发言人要学会用更直观的数据说话,不能只摆数据,要会向受众解读数据。新闻官员要习惯与记者打交道交朋友,特别是要善于面对国外记者,提高应对国外记者的经验和能力。中国新闻发言人要参与决策,发言时才能做到自信,愿意讲话也敢于讲话。新闻发布时既要把概念术语讲准讲透,要深入浅出,让大众人士也能听清听懂。调查显示,有越来越多的外国记者开始主动采访中国地方新闻官员,并给他们打了很高的印象分。但从总体看,地方政府新闻发言人的专业能力还有待于加强和提高。中国各级政府新闻发言人要打破传统习惯,提高自身新闻发言的专业能力。

(五)、建立突发事件的信息传递网络。信息传递网络的建立,便于事发地政府在事情发生后及时向上逐级报告。目前,国新办已经制定了建设这一信息网络的有关细则。有了这个信息报告网络,突发事件报告的效率和责任将得到明确和保证。要尽快付助实施,信息传递网络要加快建设,地方政府新闻发布机制要内容清晰、责任到人,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因为新闻发言制度实行的快慢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中国各级政府的形象建设。所以,要特别鼓励地方新闻官员在情况不都清楚的情况下也要发言,知道多少,先说多少,尽量不要拖延。

下面这部分问总结

新闻发言人制度作为一项公关活动,互动本是题中应有之义。但是从目前我国建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的部门看,大多数单位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需要双向沟通的工作,因此很多部门都把工作重点放在向媒体发布信息上,而没有积极促进公众信息的反馈。很多部门公布的内容就是对本部门工作阶段性的总结或者对下阶段工作进行预告,而这些往往都是繁杂的数据统计、笼统的概括说明,信息发布成了成绩总结报告。这样做的结果只能使新闻发言人失去应有的功能。政府公关活动不是要单方面宣传,贯彻政府的意图,而是要在和公众不断沟通、获取公众意见反馈基础上推进政府的工作。

因此新闻发言人制度要强调公众利益,根据公众的合理要求调整政府行为,要推进双向信息沟通,要让公众认识、理解和接受政府,产生对政府的信任感。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迈出了政府信息公开的第一步,这体现了政府公关意识的加强和公众知情权的觉醒。在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成熟还有一段长路要走,如何保证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完整性,避免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形式化,进一步明确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权利与责任等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期待和支持的。

参考文献:①在北京市防治SARS期间临危受命的北京市市长和国外媒体的对话

②南方日报,2004年07月21日,C01版。③《喻国明:保障知情权防止新闻发言人封锁新闻》

④刘建明主编:《宣传舆论学大辞典》,经济日报出版社357-358页。⑤《中国新闻年鉴1984》,冲固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编,光明日报出版社 ⑥《有效的公共关系》,[美]格伦·布鲁姆、艾伦·森特、斯各特.卡特里普,华夏出版社

⑦新华网

第四篇:从《中国诗词大会》看董卿的形象塑造

从《中国诗词大会》看董卿的形象塑造

摘 要

随着电视产业的不断发展对主持人的各个方面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央视一姐的董卿,不管是外表还是内涵都称得上是当今中国女主持人的典范。《中国诗词大会》是继之前央视科教频道推出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和《中国谜语大会》又一档大型文化类演播室益智竞赛节目,这档节目的宗旨在于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指示精神,为让古代经典的诗词,能够深深印在国民大众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一部分。这档节目的主持人是董卿,从节目内容本身出发解读董卿的主持人形象的意义并探究主持人董卿形象塑造的成功因素。

关键词:董卿;主持人形象;《中国诗词大会》

I

从《中国诗词大会》看董卿的形象塑造

目 录

引 言...................................................1

一、“慧中”的内涵形象....................................2

(一)执着的敬业精神...........................................2

(二)深厚的知识功底...........................................3

二“秀外”的外在形象.....................................3

(一)时尚得体的服饰妆容.......................................4

(二)温暖亲切的副语言.........................................4

(三)柔和且有辨识度的声音.....................................5

三、主持人与节目完美地融为一体...........................5

四、品牌形象塑造........................................7 结 语...................................................9 参考文献...............................................10

引 言

《中国诗词大会》是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之后,为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指示精神,为让古代经典诗词,深深印在国民大众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基因”,而由央视科教频道推出的一档大型文化类演播室益智竞赛节目。

《中国诗词大会》是中央电视台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之后,由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CCTV-10)自主研发的一档大型演播室文化益智节目。

《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首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1]

《中国诗词大会》是一档以古典文学为背景尤其是古代的诗词为载体的科教节目,节目自身的定位就颇具专业性,这就对这档节目的主持人自身的人文素养和文学造诣有着较高的要求,纵观这些因素,作为“央视一姐”的董卿就成了这档节目主持人的不二人选。她有着深厚的知识功底,先后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本科班、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班,此后又获得了上海戏剧学院艺术硕士学位。除此之外,她执着的敬业精神、温暖亲切的邻家姐姐形象、柔和且有辨识度的声音等因素都促使她在潜意识里就满足了观众的期待。节目播出至今,她的表现也符合了观众们的内心期待。与此同时,董卿也用自己“卿国卿城”之态去展现着这档节目的宗旨,拉近古典文学和人们生活之间的距离。

董卿作为央视著名主持人,在她的职业生涯中一路走来主持过非常多的节目,涉及到社会和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亲亲百家人》、《魅力12》、《音乐人生》、《综艺大观》、《欢乐中国行》这些节目都是具有娱乐性质的,对主持人自身的知识储备要求不是很高,但是《中国诗词大会》与那些综艺类节目截然不同,这档节目的现场有着文学界著名的专家对每一个细微的问题进行细致的解读,这就对主持人的人文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董卿自身深厚的文学素养也成为了这档节目的一道风景线。在《中国诗词大会》这档电视节目中,董卿作为节目主持人在节目展现了自己强大的文化内涵,在与挑战者、百人团以及现场嘉

从《中国诗词大会》看董卿的形象塑造

宾的交流与沟通之中都展现出了独特的人格魅力,满足了电视机前的观众对《中国诗词大会》的内心期待。

一、“慧中”的内涵形象

观众看电视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审美的过程,而保持着这种审美过程的对象就是电视节目。一个电视节目和观众联系最密切的纽带就是每档电视节目的主持人。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形象能否最终获得观众的认同,取决于她给观众留下的印象。董卿的美是由内而外散发的,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作为主持人不仅有着“秀外”的外表,更有着“慧中”的内在涵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执着的敬业精神

董卿自小就非常热爱文艺,长大之后她不顾家里的一致反对报考艺术类院校的播音主持专业,之后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成为了浙江电视台和上海电视台的当红节目主持人,在当地变得小有名气。最终她凭借着自己实力,在没有评委认识她的情况下,全票通过,获得了主持界最高同于“金话筒”奖,后来她成为了所有主持人都曾经想要到达的最顶峰——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主持人,时至今日她已经成为了人们口中的“央视一姐”,但是她依旧保持着对工作的热情。可以说正是对于电视工作的热爱让董卿一直奋勇向前,即使成为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之后,她依然保持着对于自己对电视节目主持工作的锐意进取的努力精神,甚至在每次节目中都将这种执敬业精神发挥到了极致。在一个董卿的专访中,她身边的工作人员曾说:“在主持《中国诗词大会》这档节目中,她的背包里始终备着新华字典,趁着每次化妆的时候翻阅字典、对于生僻字认真标注,反复仔细的准备稿子这都是极其常见的事情。”董卿做事的认真程度和敬业精神让所有人敬佩。她如此细致准备主持稿,每次都是字斟句酌,就是希望自己能够在主持的过程中言之有物,希望能够在节目中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用自己的语言恰到好处的表达出来,而后再自然顺畅的告诉给观众,给观众留下身如其境的感觉。“所谓态度决定一切,世上的事就怕“认真”二字,当你用自己认真的态度对电视节目、对观众负责的态度地去完成一件事情的时候,你就会有无限的能量去发挥你的主观能动性。”将日常琐碎的工作视为自己一生的事业,将自已拥有潜能发挥到极点,这些相比较于那些只关注外表和名利的主持人,董卿真是主持人里秀外慧中的代表。

(二)深厚的知识功底

第一是,她的文学储备深厚。电视节目的主持人是每一档栏目最终的呈现者,也是节目形象或者媒介形象最终的体现者,对于电视节目的成功与否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像主持《中国诗词大会》这类学术氛围相对浓厚的节目时,主持人应该具备很高的文学知识储备才能够有强大的信心和能力去呈现节目,才能够在工作中显示出强大的个人魅力。董卿对于自我修养的提高尤为重视,她本人先后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本科班、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班,此后又获得了上海戏剧学院艺术硕士学位。在很多采访中,她都曾经说过自己对校园、对知识的渴望。她说:“学习能够给你一个缓冲,让你有时间反思自己,进行能量补充的机会”。“她作为央视的“当家花旦”,最少也是三天就会有一次录制。但是不管工作多忙,多累,她每天都会保证有一到两个小时的阅读。董卿认为只有不断地吸纳知识,才能有不断地释放能量。”

第二是,沉着灵活的控场能力。“对于综艺类节目主持人来说,他们素质结构中的最重要的部分就应该是自我的控场能力。无论是电视录播还是直播节目,主持人现场的控场能力的强弱某种程度上决定着电视节目的精彩与否”。[2]因为即兴主持基本都是没有准备的,如果是在电视节目的直播过程中,就对主持人的现场控场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情况对于每个综艺节目主持人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考验,但是董卿却能很好地把握这个分寸。在出题时出现“古稀”这一词时,“古稀”表示的是人到70岁,河南大学的王立群教授恰好也是70岁,董卿就说:“中国自古就有这样的话‘人到七十古来稀’,在我们的现场就有一位已经七十岁的人了,那就是我们的王立群老师”,这样就把观众的注意力引导了现场的王立群教授身上,王教授讲述了自己的求学之路,即使在这么大的年纪,即使节目要录制到很晚,他从来没有抱怨过一句,让现场和电视机前的观众对王立群教授的敬业精神肃然起敬。

二“秀外”的外在形象

《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后,由科教频道进行自主研发的一档大型演播室文化益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首档全民进行参与的诗词节目,节目的宗旨是“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期望通过对中国古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

从《中国诗词大会》看董卿的形象塑造

民重新回顾那些古代的经典诗词,节目分享诗词的美好,感受诗词的乐趣,在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去吸取营养,涵养心灵,提升素质。这档电视节目的主持人是董卿,她那秀外慧中的主持人形象,在节目中展现的淋漓尽致,让观众印象深刻。] 电视是视听兼备的传播媒介,因此它对主持人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整体形象要求也是非常高的。这种综合素质的要求既包括主持的专业素养,也包括其它各方面的素质;而展现的整体形象则包括了内在形象和外在形象两个部分。节目中董卿“秀外”的外在形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时尚得体的服饰妆容

主持人作为电视节目信息的传达者,作为电视化审美的传播主体,他们的服饰妆容是否得体,这是能够最直接的能够引起观众视觉效果的。十几年前,董卿从地方台的主持人开始进入央视综艺频道工作。电视观众在赞扬她的主持风格时也会发现董卿的服饰妆容的风格有和倪萍、周涛等传统央视综艺节目主持人明显的大红大绿的着装风格有着很大的区别。从受众最直接的感觉来说,董卿在服装搭配上给央视女主持人的大舞台注入了一股迎面而来的清新气息。在《中国诗词大会》这档节目中她的服饰选择也是下了很大的功夫,这是一档和中国古典文化联系相当密切的节目,所以她每期的服饰风格都展现着古典文化之美。在每期的节目中,她会选择一些有着古典文化印痕的服装。如果她在这期节目中穿连衣裙,那么裙子上必然会有象征着中国的花朵样式。

(二)温暖亲切的副语言

主持人的表情和体态在自身形象塑造和传播中占有很大的比重。电视节目的主持人如果要想准确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情感,除了要有声音和语言表达之外,面部表情和和肢体语言也是缺一不可的。主持人在摄像机面前的每一个动作和她的一颦一笑,都能够深切的反映着她的心理活动,同时也起到了传播信息和与观众交流的作用。电视观众可以通过对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表情体态进行观察,看到某种主持人独具风格的审美情趣。

董卿对自己在节目中的肢体语言和表情态度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因为电视节目主持人在摄像机前表现出的每一个细小的动作都会被无限的放大,如果处理得好效果就会事半功倍,处理不好则会事倍功半。这点在她主持的大型公益晚会上体现得尤为突出。比如董卿在主持《爱的奉献——宣传文化系统抗震救灾大型募捐晚会》上,董卿带领着一位刚刚在四川灾区遭受了特大地震灾害的孩子从后台走向舞台上时。她用自己的手臂紧紧的抱住身旁的小孩子,和他们相拥着出场,作为一名晚会的女主持人,她这一刻,通过她简单的动作展现着一种闪光的“母性”光辉。在主持开始之后,她用左手紧紧握住话筒,而右手却紧紧牵着来着灾区少年的手。这几个简单的动作,无意间表达了董卿对灾区孩子的关爱和同情,这能够真切的体现着种“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关怀。所以在电视节目传播的过程中,作为主持人的董卿始终坚持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她的每个简单的动作都能够表现出一个电视媒体工作者对灾区少年儿童的无限关怀和同情,更代表着来自全国人民对灾区人民最真诚的安慰和问候。

(三)柔和且有辨识度的声音

董卿的声音温婉、柔和而且又非常富有感染力。她知性的声音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语言交际,在特定的环境中,围绕节目的中心主题,借助语言的表达和行为等载体,来表达主持人对中心主题的真实情感,用自己的声音和语言的表达去打动听众,这是主持人自我能力的重要体现。在《中国诗词大会》这档对主持人的内在人文素养和主持能力要求相对较高的节目中,作为主持人的董卿那种细腻、情感丰富的声音非常适合诵读节目中会谈及到的各种古诗词,每每朗诵不同背景、不同风格、不同作者的作品都能给人带来身临其境的感觉,让人仿佛重新回到那个作者创作的时代。董卿柔和又有辨识度的声音和知性的语言往往可以迅速抓住受众内心潜在的感情需求,并及时唤起人们内心感情的抒发。

三、主持人与节目完美地融为一体

董卿能够将自身的人文素养和文学造诣与《中国诗词大会》完美的融合到一起。这称得上是董卿成功地主持《中国诗词大会》最重要的特质,她能够从细节到整体都与节目融为一体,与现场的选手、嘉宾有机地互动,展现着自己作为主持人同时也是邻家姐姐的美好形象。在《中国诗词大会》中董卿充当着的不仅仅是个串场说流利的说着主持词的花瓶式主持人,她能够深刻地领会到《中国诗词大会》这档节目“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基本主旨,把和我们有年代距离的古诗词从现代人可以理解地直白话语解释,但又不失文学的高雅与情趣。比如:在《中国诗词大会》的节目对于教授和选手们的诗词背景探讨,作者当时所处境的分析,董卿也会参与到其中。有一期节目在谈到古代诗词创作

从《中国诗词大会》看董卿的形象塑造

者愿意采用对比、反衬的手法去反映社会现实,这时董卿随口就说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句子反映古人的观点。其实在古代诗词中作者用对比和反衬的手法去反映社会现实的数不胜数,但是董卿却选择了一个选手和电视观众一听就明白是什么意思的例子,拉近了这档科教节目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在节目中董卿依靠自己平时的修养可以和嘉宾无障碍的对话,与选手沟通依靠自己充满人文关怀的内心,与观众和嘉宾互动依靠主持人自身的业务能力,从细节到整体将《中国诗词大会》这档节目的各部分完美地融为一个整体,使一个科教节目更具可看性和观赏性。

《中国诗词大会》现场有答题的百人团,也有作为嘉宾的古典文学教授,这些人员都成为了这档节目的有机组成部分,主持人想要融入节目,就必然要和现在的嘉宾和答题者有着必要的互动,这一系列的互动拉近节目与电视观众之间的距离,让高雅的节目也有平易近人的效果。主持人在电视节目中对观众始终保持着微笑、用自己好听的声音给广大电视观众传递着信息,除此之外,似乎找不到还有其他办法能够拉近他们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但是事实上主持人传播的信息不应该流于表面的,也不仅仅是学院派教育出身的声音好听、外表出众的“传声筒”,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要站在受众的角度上去表达出受众的心理和需求。而董卿就是这样一位可以与现场观众有机互动、与节目融为一体的主持人。在《中国诗词大会》中,她经常会采访百人团的成员,比如在最近一期节目中,她即兴采访了来自突尼斯的混血儿王子西,因为年纪小,把“白云千载空悠悠”中的“悠悠”看成了“愁愁”,这就使得他在回答问题的时候答错了,对于这样一首耳熟能详的诗词背错了,现场气氛有点显得尴尬,但是董卿却说:“小朋友是外国人,你爸爸要在家是不是不经常说中文啊”,虽然王子西说:“爸爸会说中文”,但是主持人的话还是给了小朋友一个台阶下,缓解了小朋友不知道该怎么回答问题的窘境,并且现场还播放了他爸爸和妹妹给他加油的视频。董卿还说到:“王子西因为要录节目,要在北京呆一段时间,不能经常见到爸爸和妈妈,我们应该给他鼓鼓掌,这种发自内心的关怀想必王子西会一直记得吧。但是现在很多主持人通常就会忽略了这种来自人民群众的关怀。我们虽然承认了因为大众传媒的特有属性使得电视媒体被重新赋予了一种社会地位的功能。虽然作为电视节目主持人并不是事件或者新闻的报道对象,但是因为他们长期都出现在电视的屏幕上,就会在短时间之内被观众所熟知,这种社会地位赋予功能自然就会在他们身上得以体现。[3]尤其是在大型晚会的主持上,怎么才能够用观众感到亲切、自然方式而没有选取那些华而不实的语言来进行主持,这就更加难能可贵。董卿在节目主持中使用的语言都是平实简约的,但这字字打动人心的语言都是出于她平常对生活的总结,对观众深切的关爱以及对未来的期待。正是因为董卿从基层成长起来的主持人,她的职业生涯是从基层开始的,所以她的风格始终与电视观众保持着近距离,这就使得董卿自身散发着亲切真诚的气质,能够拉近她和电视观众之间的距离,不管做什么类型的节目能够最大程度上地与节目融合在一起。董卿如朋友、如亲人的形象,就好像一种标志,把她与央视很多风格较为刻板的主持人划分出来,不敢说她是电视观众的代言人,但是她一定是观众的知心人,她的这种朋友型主持人风格得到了无数电视观众的认可和欢迎。

四、品牌形象塑造

“从大众传播学的理论角度来讲,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传播是节目主持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通过和嘉宾、现场观众的互动配合,主持某一主题的节目,为广大受众提供传递信息、检测社会、传承文化、娱乐身心、发展经济等服务的一个信息流动的过程”。但是同一个主持人,在不同的电视媒体平台、主持不同的类型的节目或者晚会都会呈现出不同的主持人形象。所以,面对着什么样媒体就应该扮演其对应的角色,这一点地方台和中央电视台一定是有着很大不同的。媒介平台的不同,“不同文化语境、地域语境、时代语境都对董卿的主持人形象提出了各自的要求”。[5]董卿在地方台工作的时候,地方台必然针对本地特有的文化特点和地域特点对主持人提出要求,不同的平台不同的节目必然会呈现它与众不同的气质。但是中央电视台这个中国最具权威性和专业性的传媒机构必然是每一个有着成为成功主持人的梦想之地,作为主持人期待从地方台调到中央电视台发展都在情理之中,这样人人都期待的选择,当然也是身为主持人董卿得心头所愿。而董卿就是在一步一个台阶的拾级而上中,实现了她作为主持人的形象塑造。想必在很多电视观众的眼中,董卿是从默默无闻到一举成为万众瞩目的多届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主持人的。“但是看过熟悉董卿的工作履历就会知道,在央视主持节目是她经过多年努力水到渠成的结果”。[6]就董卿曾经就职过的电视台可以列出一个简单的清单:浙江有线电视台、上海电视台、上海卫视,即现

[4]

从《中国诗词大会》看董卿的形象塑造

在的东方卫视、中央电视台。作为主持人的董卿这一路走来一直都在努力,说的上是拾级而上,从地方台的一个小窗口走到万人瞩目的舞台中央,董卿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美丽、智慧的她在这里用自己的实力绽放自己的个性魅力。

一路走来董卿的每一步都是走的坚实而努力的,《快乐大篷车》、《人世风情》、《流金岁月》、《相约星期六》、《视听满天星》、《海风伴我行》、《从星开始》、《新上海游记》、《亲亲百家人》、《魅力12》、《音乐人生》、《综艺大观》、《欢乐中国行》等董卿主持过的节目,即使现在看也是别有一番韵味的,每个节目虽然都有不同的核心主题,但是董卿都能够恰如其分的把握,她能取得今天的成绩与她一直以来的努力都是密不可分的。很多电视观众知道董卿这个主持人基本上都是从她主持的2005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开始的,她当年春晚的主持得到电视观众的一致好评,此后奠定了她成为央视“当家花旦”的坚实基础,这标志着董卿在此后将会以台柱形式出现在中央电视台的舞台上,从表面上来看,董卿从地方台到中央电视台的每一步都是非常顺利的,许多人都说董卿是个天才。但是董卿却说做主持人这个职业没有天才,也没有捷径可走,她唯一能够做的就是准备准备再准备。她说的是对的,从1993年入行到2005年主持央视春晚,她已经为春晚这个舞台准备十多年了,真可谓是“十年磨一剑”。董卿一路走来,拾级而上,在不同的电视台都业绩斐然。

结 语

通过从《中国诗词大会》这档电视节目,可以看到董卿作为央视女主持人的形象塑造的特点。不同的媒体平台、不同的电视节目,对主持人的要求也是不尽相同的,并不是说主持人只是做了一档电视节目的主持工作,但是其自身所具有的综合能力一定要符合节目的某一方面或者某几方面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传播的节目的主旨。从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这档节目可以完美的展现董卿“秀外慧中”的主持风格,不管是外在形象还是内在文化修养,她都称得上是当今央视女主持人典范形象。

从《中国诗词大会》看董卿的形象塑造

参考文献

[1].360百科.http://baike.so.com/doc/7056752-7279660.html [2].韦玉萍.董卿的主持人形象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6(05).[3].邹超,张晓伟.女性时尚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形象塑造[J].新闻爱好者.2011(18).[4].马滢.浅谈如何做好电视综艺节目主持人[J].新闻世界.2012(12).[5].于洁丽.浅谈服饰视觉效果对主持人形象的作用[J].新闻研究导刊.2015(18).[6].鹿馨.董卿的主持人形象解读[D].黑龙江大学.2013(05).

第五篇:由“中国诗词大会”掀起的国学热看国学发展之路

由“中国诗词大会”掀起的国学热看国学发展之路

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的播出,掀起了一股“国学热”,参赛选手展现出的超强的文化底蕴和对古诗词熟稔于心的知识素养,主持人董卿亦可游刃有余的驾驭诗词,令人们得以重新认识中华文化,唤醒“荒废”的国学教育。

一、腹有诗书气自华:“中国诗词大会”

(1)核心要义

近来,由央视科教频道倾力打造的一档大型演播室文化益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受关注程度不亚于任何一部高人气网剧或综艺,该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带动全民重温耳熟能详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

“中国诗词大会”聚焦古诗词,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表现形式相结合,摆脱乏味的诗词诵读模式,引入时下流行的知识问答挑战,配合诗词赏析,将古典文化重新带入大众视野。节目自2016年2月开播,目前已播出三季(截至2018年4月4日),每季分为10期,每期时长90分钟。第三季总决赛收视率(央视数据)达1.27,排在同时段各电视节目首位,且第三季全网收视次数超2.57亿次,是第二季的3.9倍,收视人数达1.58亿人,是第二季的3倍。

之所以产生如此强烈的共鸣,除了节目呈现方式新颖以外,更多的是世人对于快餐式生活的反思和厌恶,渴望追求心灵的纯粹和净化,寻找某种精神层面的表达,而“诗歌大会”恰好营造了这样一个环境,人们可以通过重温经典,感受中华文化独特魅力,暂时远离纷繁的网络世界,重新开启对于先贤智慧的探究并在领悟之后加以运用到现时生活中。

(2)对国学的启发

“中国诗词大会”等弘扬中华文化的节目究竟能否重振国学教育尚不得而知,其留给社会的思考或许更具现实意义。国学教育不应仅停留在精神文化教育层面,而应该纳入基础教

育,乃至整个国民教育领域,国学教育除了涵盖儒家、法家、道家等传统文化精髓,对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思想、文化,培养国民意识和民族精神有积极影响的思想体系也应囊括其中。

二、国之精粹:何为国学

(1)国学起源

中国古籍《周礼·春官宗伯·乐师》、《礼记·学记》等便有关于“国学”的记载,最初“国学”特指高等教育学府,明朝时期设中都国子学,后变更为国子监,教授礼、乐、律、射、御、书、数等科目。近代为探明本土固有的文化,遂引入“国学”一词,如1902年,梁启超与黄遵宪等人商议在日本创办《国学报》,1934年,章炳麟在苏州创办章氏国学讲习会,对国学做了总结性的讲解,以及顾颉刚、钱穆等国学大家先后著书立说,在“西学东渐”之风下,为了与当时的“西学”区分,诞生了“中学”即后世所谓的“国学”,指代“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的概念。

(2)国学定义

对于国学的定义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说法,国学一般泛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并融入后期各朝代的各类文化及学术,包罗了教育、伦理、文化、哲学、政治、经济等范畴。先秦诸子的学问专著对于中国历朝历代的治国理政都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各种思想体系的碰撞、摩擦,某一思想在特定历史时期对于中国社会的统治起主导作用,经过时间的洗礼逐渐形成中国传统的文化观念。

儒学在国学教育中占据核心地位,这和儒家思想长期作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有很大关系,儒家文化极强的包容性,可以同各类学术思想相互交融,对其他学说的形成、发展产生影响。而儒学的影响范围又不仅局限于中国,经由海外华人的传播,使得中华文明的影响力波及全球。国学则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同时,将修身养性与经世致用相结合,另辟蹊径地找到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

三、我在这头,你在那头:台湾国学教育简述

(1)台湾国学教育“前世今生”

在台北孔庙附近的街巷行走,若听见郎朗的读书声,切莫惊讶,这可能是大龙小学的学生们在诵读《弟子规》、《三字经》或是《论语》。自上世纪40、50年代,国学开始在台湾蔚然成风,在全岛实现光复之后,民众渴望回归传统文化、寻求民族认同的情绪高涨,“培养民族文化”等教育政策相继推行,自此国学教育开始在台湾世代传承。

台湾国学教育的发展有其独特的历史因素,是社会安定与发展的需要,是皈依中华文化的内心驱使。20世纪50年代,出于巩固政治基础、统一民众思想的意图,台湾当局极为重视国学教育,强调传统文化在全岛的传播,竭力将儒家文化作为台湾国学教育的思想基础。“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成为每个人都需牢记的道德准则。

成立于1946年的“台湾省国语推行委员会”主导台湾的国语普及工作,并在各县市设立国语推行所,从大陆引进国语教学人员,还在大学专门开设国语课程。1970年,台湾当局颁发《加强推行国语运动办法实施要点》、《加强推行国语办法》,推动了国语在台湾的全面普及,为国学教育发展奠定了语言基础。发展至近代,台湾国学教育的目标即“培养具备人本情怀、统整能力、民主素养、传统思想与国际视野兼备,能够终身学习的健全的人”,自小学起,教授古文和中国传统文化,国学学时需占到正规学习时间的30%以上,国中(同初中)阶段,文言文比重上升至50%,毛笔字的研习也必不可少。高中国学教育最主要的三套教材:《高中国文》、《中国文化基本教材》、《国学概要》涵盖经史子集等各类国学经典。而某些高等院校则特地设立一些冷门的国文学科(系)供学生学习研究。至此,台湾建立了完整的国学教育体系,国学教育的传统也一直延续至今。

(2)台湾国学教育的“至暗时刻”

现如今国学教育在台湾如火如荼地开展,孰不知在其发展过程中也曾数次经历过“生死存亡”的时刻。

20世纪50年代末,伴随台湾经济的发展,执政当局的腐败日益突出,西方文化的入侵,道德败坏、犯罪中小学率上升,社会问题越发严重。部分居心不良之人打出“全面西化”的论调,在中华文化遭遇巨大冲击之下,民众自主发起“文化复兴运动”,力保国学教育根基不动摇。20世纪90年代,执政党力主“去中国化”,篡改国文和历史课纲,到2000年民进党主政,对中华文化的扭曲和篡改更加变本加厉,即便如此,台湾民众仍将国学放在全民

教育的首位,当局最终迫于社会各界压力,不得不重新将《中国文化基本教材》科目从选修改为必选,抹杀国学的各种尝试也宣告失败。

四、回归本源:大陆国学教育发展及现状

(1)大陆国学教育漫谈

学术界通常认为,大陆“国学”概念兴起于20世纪初,当时西方列强对中国文化入侵加剧,社会急需一班有识之士扛起“国学”的大旗,对国学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的高知分子层面,到20世纪90年代,“国学热”在全国蔓延开来,国学课程陆续在中小学校推出,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和南京大学先后成立国学院,拉开了大陆国学教育新篇章。2006年,弘扬国学经典的栏目《百家讲坛》吸粉无数,生硬难懂的古文学经过名家们生动有趣的 解读,原本精深的道理变得简单易懂。各类国学培训机构雨后春笋般在全国遍地开花,民众对于国学的热情达到顶峰。

大陆国学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国学的内涵不谋而合,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仍有极大的指导意义,另外,社会的进步衍生出一系列棘手的问题,人与自然的矛盾越发突出,人们试图从儒学中寻找化解问题的办法。

(2)大陆国学教育面临的问题

在经济腾飞、社会进步,对于中国传统文化需求急迫的背景之下,国学教育得到长足发展,然而在此过程中国学教育也面临若干问题:

① 国学教育教材过于工具化,古文重视程度低。大陆的语文教材缺少系统性的国学经典教学,对于古文的编排篇幅少、文章解释不到位,所学习的内容主要为通过课业考试而准备,师资投入有限,大部分教师本身并不具备良好的国学基本功,难以将国学的精髓传授给学生;

② 国学教育流于形式,效果不理想。目前大多数国学授课仍强调死记硬背,学生无法领悟古典文化的深意,更不必提将提炼出的思想精华应用于实践中,教学方式过于形式主义;

③ 大众对国学教育的定位存在偏差。国学教育是一个漫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所积淀下来的价值观、道德品行等不可能仅依靠短时间的教学就能够掌握并体悟,而人们学习国学则更多出于功利主义,偏离了国学教育的初衷。

五、他山之石:台湾国学教育对大陆国学教育的借鉴

台湾的国学教育历经7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一个完整的、以儒家文化为基础的教育体系,并且在不断摸索、检验的过程中,逐渐发现国学所折射的哲学观与社会运转的驱动因素是相契合的。大陆民众应注重弘扬中华文明,积极传承文化精髓,如民间习俗、古风古韵、传统节日等,为国学在新社会形势下的扎根创造有利的条件。

大陆家庭应提高对国学的重视程度,甚至在孩子尚未识字、懂事前就尝试让他们接触国学经典,通过讲述历史故事、背诵古诗词、讲解经文等方式,潜移默化地输出正向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构建完整的人格。大陆须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以鼓励发展国学教育,民间和政府的学术机构须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开展国学方面的研究,进一步巩固国学教育水平。推崇国学教育有望实现中华文明的复兴大业,提高民众的道德素养和文化水平,有利于维护民族的团结和社会的稳定。

文章来源:元立方金服 李宸帆

下载【热素材】从七个角度看“中国诗词大会”,你怎么下笔?word格式文档
下载【热素材】从七个角度看“中国诗词大会”,你怎么下笔?.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