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整理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整理
一、通假字。
1、暴秦之欲无厌。(同“餍”,满足)
2、当与秦相较。(同“倘”,如果)
3、万几宸翰之宝。(同“机”)
二、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⑴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遇)⑵义不赂秦。(坚持正义)⑶以地事秦。(侍奉)
⑷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焚烧/化成焦土)⑸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自取下策)⑹未云何龙?(出现云/出现龙)⑺朝歌夜弦。(唱歌/弹琴)
2、名词作状语。
⑴日割月削。(一天天/一月月)⑵骊山北构而西折。(向北/向西)⑶辞楼下殿,辇来于秦。(乘辇车)⑷朝歌夜弦。(早晨/夜晚)
3、形容词做动词。
⑴不能独完。(保全)
⑵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底)⑶始速祸焉。(招致)
4、动词做名词
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收藏经营的金玉珍宝)
5、使动用法。
⑴李牧连却之。(使„„退却)
6、意动用法。
⑴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以„„为鉴)
三、古今异义。
⑴ 其实百倍。
古:它的实际情况。
今: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表转折意,副词)⑵ 思厥先祖父。
古:祖辈与父辈。
今:父亲的父亲。⑶ 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古:可以凭借。
今:表示可能或能够。⑷ 可谓智力孤危。
古:智谋和力量。
今:理解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⑸ 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古:旧事,成例。
今: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⑹ 至于颠覆。
古: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相当于“以致”、“以至于”。
今:①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②表示令提一事。⑺ 后秦击赵者再。
古:两次。
今:表示又一次。⑻ 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古:指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
今:比喻各用心机,互相排挤。⑼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古:可惜。
今:怜悯。
四、虚词归纳
1、焉
⑴盘盘焉,囷囷焉。(相当于“然”)⑵风雨兴焉。(“于之”)⑶始速祸焉。(语气词)
2、而
⑴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表修饰)⑵与嬴而不助五国也。(表转折)⑶二败而三胜。(表并列)
⑷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表承接)⑸骊山北构而西折。(表承接)⑹后人哀之而不鉴之。(表转折)⑺谁得而族灭也?
3、之
⑴破灭之道也。(的)
⑵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主谓之间)⑶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主谓之间)⑷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主谓之间)⑸子孙视之不甚惜。(代土地)⑹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的)
⑺奉之弥繁,侵之愈急。(代秦国/代贿赂的各国)⑻此言得之。(指上面所说的道理)⑼胜负之数,存亡之理。(的)
⑽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代秦国/的)⑾苟以天下之大。(定语后置的标志)⑿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往,去)
4、以
⑴不赂者以赂者丧。(因为)⑵秦以攻取之外。(凭借)⑶以有尺寸之地。(连词)⑷举以予人。(把)
⑸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用)⑹洎牧以谗诛。(因为)
⑺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用)⑻苟以天下之大。(凭借)
5、于
⑴其势弱于秦。(比)⑵以趋于亡。(向)⑶赵尝五战于秦。(跟)⑷齐人勿附于秦。
⑸辞楼下殿,辇来于秦。(到)⑹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比)五、一词多义
1、为
⑴以荆卿为计。(作为)⑵邯郸为郡。(成为)
⑶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做)
⑷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治理/被)
2、灭
⑴六国破灭。(灭亡)⑵薪不尽,火不灭。(熄灭)
3、向
⑴向使三国各爱其地。(以前)⑵并力西向。(介词,朝)
4、兵
⑴非兵不利。(兵器)⑵而秦兵又至矣。(军队)⑶斯用兵之效也。(战争)
5、犹
⑴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如同)⑵良将犹在。(还)
6、或
⑴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有人)⑵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或许)
7、得
⑴大则得城。(得到)⑵此言得之。(适宜,得当)⑶诚不得已。(能够)
8、势
⑴有如此之势„„(形势)⑵其势弱于秦。(势力)
9、始
⑴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起初)⑵始速祸焉。(才)
⑶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曾经)⑷游于是乎始。(开始)
10、终
⑴终继五国迁灭。(终于)⑵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始终)⑶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底)
11、故
⑴故曰:弊在赂秦也。(所以)⑵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
12、胜
⑴强弱胜负已判矣。(胜利)
⑵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战胜)
13、暴
⑴暴霜露。(暴露)
⑵暴秦之欲无厌。(凶暴)⑶虽有槁暴。(同“曝”,晒干)
14、欲
⑴则秦之所大欲。(想要)⑵暴秦之欲无厌。(欲望)
15、一
⑴六王毕,四海一。(统一)
⑵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专一)
16、爱
⑴秦爱纷奢,人亦爱其家。(喜爱)⑵使秦复爱六国之人。(爱惜)
17、族
⑴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灭族)⑵士大夫之族。(类)⑶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家族)
18、缦
⑴廊腰缦回。(像缦一样)⑵缦立远视。(同“曼”,久)
19、举
⑴举以予人。(拿)
⑵函谷举。(拔,攻占)
20、下
⑴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自取下策)⑵是又在六国下矣。(与“上”相对)⑶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下)⑷方其破荆州,下江陵。(攻下)
21、极
⑴尽态极妍。(达到顶点)⑵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至,到)
22、使
⑴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假使)⑵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让)
23、固
⑴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顽固)⑵至于颠覆,理固宜然。(本来)
24、事
⑴以地事秦。(侍奉)
⑵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事情)
25、亡
⑴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丧失)⑵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灭亡)
26、与
⑴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结交,亲附)
⑵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介词,跟,同,表比较的对象)⑶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连词,和,同,表并列)
六、文言句式
1、判断句
⑴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⑵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⑶明星荧荧,开妆镜也。⑷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2、省略句
⑴举以予人。
⑵长桥(于)卧波,未云何龙?
3、状语后置
⑴赵尝五战于秦。⑵其势弱于秦。
⑶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
4、定语后置
⑴苟以天下之大。
5、宾语前置
⑴并力西向。⑵秦人不暇自哀。
6、被动句
⑴函谷举。
⑶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⑷洎牧以谗诛。
六国论(苏洵)
翻译
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锐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在于割地贿赂秦国。割地贿赂秦国,自己的力量就亏损了,这是灭亡的原因。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全都是由于割地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割地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割地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因为他们失去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割地贿赂秦国‟啊!” 秦国除用攻战的方法取得土地之外(还得到诸侯的割地贿赂),小的就获得城镇,大的就获得都市,把秦国由受贿赂得到的土地与战胜而得到的土地比较,实际上有一百倍,把诸侯贿赂秦国所失去的土地与战败所失去的土地比较,实际上也有一百倍。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诸侯最大的祸患,当然就不在于战争了。回想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霜露,披荆斩棘,因而才有一点土地。可是子孙们看待它却很不珍惜,拿它来送人,就像抛弃小草。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座城,然后才能有一夜好眠。待起床一看四周境况,秦国的军队又打来了。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暴秦的欲望没有满足;谁送给它土地越多,它侵犯谁就越急。所以还没打仗,谁强谁弱、谁胜谁败就已经决定了。六国落到灭亡地步,按理本来就应当这样。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像抱着柴草救火,柴草没有烧完,火就不会熄灭。”这话说得在理。
齐国不曾割地贿赂秦国,最后也随着五国灭亡,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它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五国。五国灭亡之后,齐国也就不能幸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君主,起初有远大的谋略,能够守住自己的土地,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因此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灭亡在后,这是用兵抵抗的效果。到了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与秦国多次作战,败少胜多。后来秦国又两次攻打赵国,李牧接连打退了它。等到李牧因受谗言被赵王杀害,都城邯郸就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它用兵抵抗却没能坚持到底啊。况且燕赵正处在秦国灭亡别国的时候,可说是智谋已尽,力量单薄,战败而亡国,实在是没有办法的事。假使当初韩、魏、楚三国都各自珍惜自己的土地,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秦国,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如果与秦国较量,也许还不容易估量呢。
唉!如果六国把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下非凡的人才,齐心协力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担心秦国人连饭也咽不下喉呢。可悲啊!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制,土地天天削减,月月割让,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切不要让自己被敌人积久的威势所胁制啊!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可是还有能够不割地贿赂而战胜秦国的优势。如果凭着一统天下的大国,反而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阿房宫赋(杜牧)
翻译
六国的君主灭亡了,全国(为秦所)统一;蜀地的山(树木被砍尽,)光秃秃的,阿房宫建造出来了。它(面积广大,)覆压着三百多里地面,(宫殿高耸,)把天日都隔离了。它从骊山向北建筑,再往西转弯,一直走向咸阳。渭水、樊川浩浩荡荡的,流进宫墙里边。五步一座楼,十步一个阁,走廊如绸带般萦回,牙齿般排列的飞檐像鸟嘴向高处啄着。楼阁各依地势的高低倾斜而建筑,(低处的屋角)钩住(高处的)屋心,(并排相向的)屋角彼此相斗。盘结交错,曲折回旋,(远观鸟瞰,)建筑群如密集的蜂房,如旋转的水涡,高高地耸立着,不知道它有几千万座。没有起云,为什么有龙?原来是一座长桥躺在水波上。不是雨过天晴,为什么出虹?原来是天桥在空中行走。(房屋)忽高忽低,幽深迷离,使人不能分辨东西。歌台上由于歌声响亮而充满暖意,有如春光融和;舞殿上由于舞袖飘拂而充满寒意,有如风雨凄凉。一天里边,一座宫殿中间,气候却不一样。六国的宫妃和王子王孙。辞别六国的宫楼,走下六国的宫殿,坐着辇车来到秦国。他们早上歌唱,晚上奏乐,成为秦国的宫人。明亮的星星晶莹闪烁,这是宫妃们打开了梳妆的镜子;乌青的云朵纷纷扰扰,这是宫妃们在梳理晨妆的发髻;渭水涨起一层油腻,这是宫妃们抛弃了的胭脂水;烟霭斜斜上升,云雾横绕空际,这是宫中在焚烧椒、兰制的香料;雷霆突然震响,这是宫车驶过去了;辘辘的车声越听越远,无影无踪,不知道它去到什么地方。每一片肌肤,每一种容颜,都美丽娇媚得无以复加。宫妃们久久地站着,远远地探视,盼望着皇帝来临。有的宫女竟整整三十六年没能见到皇帝。
燕赵收藏的金玉,韩魏营谋的珍宝,齐楚的精华物资,在多少世代多少年中,从他们的人民那里掠夺来,堆叠得像山一样。一下子不能保有了,都运送到阿房宫里边来。宝鼎被当作铁锅,美玉被当作顽石,黄金被当作土块,珍珠被当作沙砾,丢弃得到处接连不断,秦人看起来,也并不觉得可惜。
唉,一个人的意愿,也就是千万人的意愿啊。秦皇喜欢繁华奢侈,人民也顾念他们自己的家。为什么掠取珍宝时连一锱一铢都搜刮干净,耗费起珍宝来竟像对待泥沙一样。(秦皇如此奢侈浪费,)致使承担栋梁的柱子,比田地里的农夫还多;架在梁上的椽子,比织机上的女工还多;梁柱上的钉头光彩耀目,比粮仓里的粟粒还多;瓦楞长短不一,比全身的丝缕还多;或直或横的栏杆,比九州的城郭还多;管弦的声音嘈杂,比市民的言语还多。使天下的人民,口里不敢说,心里却敢愤怒。(可是)失尽人心的秦始皇的思想,一天天更加骄傲顽固。(结果)戍边的陈涉、吴广一声呼喊,函谷关被攻下,楚项羽放一把火,可惜(华丽的阿房宫)化为了一片焦土。
唉!灭亡六国的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啊。族灭秦王朝的是秦王朝自己,不是天下的人啊。可叹呀!假使六国各自爱护它的人民,就完全可以依靠人民来抵抗秦国。假使秦王朝又爱护六国的人民,那就顺次传到三世还可以传到万世做皇帝,谁能够族灭它呢?(秦王朝灭 亡得太迅速)秦人还没工夫哀悼自己,可是后人哀悼他;如果后人哀悼他却不把他作为镜子来吸取教训,也只会使更后的人又来哀悼这后人啊。
第二篇: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整理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整理
一、通假字。
1、暴秦之欲无厌。(同“餍”,满足)
2、当与秦相较。(同“倘”,如果)
3、万几宸翰之宝。(同“机”)
二、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⑴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遇)⑵义不赂秦。(坚持正义)⑶以地事秦。(侍奉)⑷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焚烧/化成焦土)⑸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自取下策)⑹未云何龙?(出现云/出现龙)⑺朝歌夜弦。(唱歌/弹琴)
2、名词作状语。⑴日割月削。(一天天/一月月)⑵骊山北构而西折。(向北/向西)⑶辞楼下殿,辇来于秦。(乘辇车)
三、古今异义。⑴ 其实百倍。
古:它的实际情况。
今: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表转折意,副词)
⑵ 思厥先祖父。古:祖辈与父辈。今:父亲的父亲。
⑶ 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古:可以凭借。
今:表示可能或能够。⑷ 可谓智力孤危。古:智谋和力量。
今:理解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⑸ 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古:旧事,成例。
四、虚词归纳
1、焉
⑴盘盘焉,囷囷焉。(相当于“然”)⑵风雨兴焉。(“于之”)⑶始速祸焉。(语气词)
2、而
⑴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表修饰)⑵与嬴而不助五国也。(表转折)⑶二败而三胜。(表并列)⑷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表承接)⑸骊山北构而西折。(表承接)⑹后人哀之而不鉴之。(表转折)⑺谁得而族灭也?
⑷朝歌夜弦。(早晨/夜晚)
3、形容词做动词。⑴不能独完。(保全)⑵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底)⑶始速祸焉。(招致)
4、动词做名词
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收藏经营的金玉珍宝)
5、使动用法。⑴李牧连却之。(使„„退却)
6、意动用法。
⑴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以„„为鉴)
今: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⑹ 至于颠覆。
古: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相当于“以致”、“以至于”。今:①表示达到某种程度。②表示令提一事。⑺ 后秦击赵者再。古:两次。
今:表示又一次。
⑻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古:指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今:比喻各用心机,互相排挤。⑼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古:可惜。
今:怜悯。
3、之
⑴破灭之道也。(的)
⑵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主谓之间)⑶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主谓之间)⑷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主谓之间)⑸子孙视之不甚惜。(代土地)⑹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的)⑺奉之弥繁,侵之愈急。(代秦国/代贿赂的各国)⑻此言得之。(指上面所说的道理)⑼胜负之数,存亡之理。(的)⑽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代秦国/的)⑾苟以天下之大。(定语后置的标志)⑿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往,去)
4、以
⑴不赂者以赂者丧。(因为)⑵秦以攻取之外。(凭借)⑶以有尺寸之地。(连词)⑷举以予人。(把)
⑸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用)⑹洎牧以谗诛。(因为)
⑺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用)五、一词多义
1、为
⑴以荆卿为计。(作为)⑵邯郸为郡。(成为)
⑶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做)⑷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治理/被)
2、灭
⑴六国破灭。(灭亡)⑵薪不尽,火不灭。(熄灭)
3、向
⑴向使三国各爱其地。(以前)⑵并力西向。(介词,朝)
4、兵
⑴非兵不利。(兵器)⑵而秦兵又至矣。(军队)⑶斯用兵之效也。(战争)
5、犹
⑴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如同)⑵良将犹在。(还)
6、或
⑴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有人)⑵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或许)
7、得
⑴大则得城。(得到)⑵此言得之。(适宜,得当)⑶诚不得已。(能够)
8、势
⑴有如此之势„„(形势)⑵其势弱于秦。(势力)
9、始
⑴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起初)⑵始速祸焉。(才)
⑶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曾经)⑷游于是乎始。(开始)
10、终
⑴终继五国迁灭。(终于)⑵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始终)⑶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底)
11、故
⑻苟以天下之大。(凭借)
5、于
⑴其势弱于秦。(比)⑵以趋于亡。(向)⑶赵尝五战于秦。(跟)⑷齐人勿附于秦。
⑸辞楼下殿,辇来于秦。(到)⑹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比)
⑴故曰:弊在赂秦也。(所以)⑵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
12、胜
⑴强弱胜负已判矣。(胜利)⑵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战胜)
13、暴 ⑴暴霜露。(暴露)⑵暴秦之欲无厌。(凶暴)⑶虽有槁暴。(同“曝”,晒干)
14、欲
⑴则秦之所大欲。(想要)⑵暴秦之欲无厌。(欲望)
15、一
⑴六王毕,四海一。(统一)
⑵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专一)
16、爱
⑴秦爱纷奢,人亦爱其家。(喜爱)⑵使秦复爱六国之人。(爱惜)
17、族
⑴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灭族)⑵士大夫之族。(类)⑶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家族)
18、缦
⑴廊腰缦回。(像缦一样)⑵缦立远视。(同“曼”,久)
19、举
⑴举以予人。(拿)⑵函谷举。(拔,攻占)20、下
⑴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自取下策)⑵是又在六国下矣。(与“上”相对)⑶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下)⑷方其破荆州,下江陵。(攻下)
21、极
⑴尽态极妍。(达到顶点)⑵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至,到)
22、使
⑴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假使)⑵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让)
23、固
⑴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顽固)⑵至于颠覆,理固宜然。(本来)
24、事
⑴以地事秦。(侍奉)⑵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事情)
25、亡
⑴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丧失)⑵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灭亡)
26、与
⑴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结交,亲附)⑵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介词,跟,同,表比较的对象)⑶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连词,和,同,表并列)
六、文言句式
1、判断句
⑴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⑵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⑶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⑷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2、省略句 ⑴举以予人。
⑵长桥(于)卧波,未云何龙?
3、状语后置
⑴赵尝五战于秦。⑵其势弱于秦。
⑶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
4、定语后置
⑴苟以天下之大。
5、宾语前置 ⑴并力西向。⑵秦人不暇自哀。
6、被动句 ⑴函谷举。
⑶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⑷洎牧以谗诛。
第三篇: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归纳
《蜀道难》知识点归纳
一、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字的通假意义。所守或匪亲。“匪”,同“非”,不是。
二、找出下列句中含古今异义的词,并解释其古今意义。
地崩山摧壮士死。壮士,古义:年轻强壮的力士;今义:豪壮而勇敢的人。
三、找出下列句中的词的词类活用意义。猿猱欲度愁攀援。愁,为动用法,“为„„发愁”。
使人听此凋朱颜。凋:使动用法,译为“使„„凋谢”。砯崖转石万壑雷。转:使动用法,译为“使„„滚动”。侧身西望长咨嗟。西:名词作状语,译为“向西”。
四、解释下列句中一词多义词的意义。尚: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尚且。尚贤使能。崇尚,尊重。
赵王使使视廉颇尚能饭否。还。危:
危乎高哉。高。危如累卵。危险。正襟危坐。正,端正。上屋骑危。屋脊。去:
去门十里以为界。距离。阳虎去齐走赵。离开。除残去秽。除掉。
有敢去柳下季垄而采樵者,死不赦。前往。
五、指出下列句中文言特殊句式。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介词结构后置句。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宾语前置句。但见悲鸟号古木。省略句,省略介词“于”。
雄飞雌从绕林间。省略句,省略介词“于”。
六、重要虚词。
难于上青天。于:介词,译为“比”。
开国何茫然。何:多么。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尚:尚且。
但见悲鸟号古木。但:只。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胡:为什么。
《杜甫诗三首》知识点归纳
一、找出下列句中含古今异义的词,并解释其古今意义。
画图省识春风面。春风面,古义:形容王昭君的美貌;今义:得意的样子。万里悲秋常作客。万里,古义:远离故乡;今义:遥远。一去紫台连朔漠。去,古义:离开;今义:到。
百年多病独登台。百年,古义:年暮垂老;今义:很多年,一辈子,终生。艰难苦恨繁霜鬓。恨,古义:遗憾;今义:仇恨,痛恨。
二、找出下列句中的词的词类活用意义。
四、解释下列句中一词多义词的意义。语
千载琵琶作胡语。话,言语,名词。又闻此语重唧唧。话,内容,名词。琵琶声停欲语迟。说话,动词。语曰:唇亡齿寒。古话,名词。亡去不义,不可不语。告诉,动词。独
百年多病独登台。独自,单独。鳏寡孤独。独身。
独亮自以为死灰有时而复燃者。唯独。哀
风急天高猿啸哀。悲哀,形容词。君将哀而生之乎。哀怜,哀叹,动词。秦人不暇自哀。哀伤,悲哀,动词。谁为哀者。悲伤,形容词。向
独留青冢向黄昏。对着。回车叱牛牵向北。面向。秋天漠漠向昏黑。接近。向吾不为斯役。从前。失向来之烟霞。刚才。
《琵琶行》知识点归纳
一、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字的通假意义。曲终收拔当心画。“画”通“划”,钿头银篦击节碎。“篦”通“鎞”,密齿梳。
二、找出下列句中含古今异义的词,并解释其古今意义。
老大嫁作商人妇。老大,古义:年纪大了;今义:长子,兄弟排行第一。
铁骑突出刀枪鸣。突出,古义:快速冲出;今义:①冲出;②鼓出来;③超出一般地显露出来;④使超出一般。
整顿衣裳起敛容。整顿,古义:整理;今义:今义:使紊乱的变为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明年:古:第二年 今:指今年的下一年。又闻此语重唧唧。唧唧:古:叹息声 今:一般指虫鸣。
因为长句。因为:古义:因此写了,于是创作;今义:表原因。暮去朝来颜色故。颜色:古义:容貌 今义:色彩。
梦啼妆泪红阑干。阑干:古:参差错杂,纵横散乱。今:用木、石、钢材制成的拦挡物。凄凄不似向前声。向前:古义:刚才 今义:朝向前方(面)。
三、找出下列句中的词的词类活用意义。歌以赠之。歌:名词作动词,作诗。浔阳江头夜送客。夜:名词作状语,在晚上。
商人重利轻别离。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重,看重;轻:意动用法,以„为轻,看轻。
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遂命酒。酒:名词作动词,摆酒席。
四、解释下列句中一词多义词的意义。是:
是夕始觉有迁谪意。这,此。
自言本是京城女。表示肯定、判断。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认为„正确。觉今是而昨非:正确。命:
命曰《琵琶行》。命名。死生有命。命运。
遂命酒。叫,吩咐,命令。
自命不凡。认为。言:
感斯人言。言: 话语。凡六百一十六言。言:字。自言本是京城女。言:说。为:
因为长句。写、作。
初为霓裳后六幺。为:弹奏。
为君翻作琵琶行。为:介词,为、替。暂:
凝较不通声暂歇。暂:副词,短暂。
如听仙乐耳暂明。暂:副词,顿时、忽然。幽:
别有幽愁暗恨生。幽:深沉。
幽咽泉流冰下难。幽:形容低微,隐晦,不畅达。野芳发而幽香。幽:清幽幽的。
较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幽:昏暗。语:
琵琶声停欲语迟。语:说话,回答。今夜闻君琵琶语。语:曲。暗:
寻声暗问弹者谁(轻声地)别有幽愁暗恨生(隐藏的)偏听则暗(糊涂,愚昧)泣:
满座重闻皆掩泣 哭泣,动词。座中泣下谁最多 眼泪,名词。
五、指出下列句中文言特殊句式。送客(于)湓浦口。省略介词。转徒于江湖间。“于江湖间转徙”,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句。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尝于穆,曹二善才学琵琶”,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句。感斯人言。被动句。歌以赠之。状语后置句。本(是)长安倡女。省略谓语。送客(于)湓浦口。省略介词。使(之)快弹数曲。省略宾语。
沉吟放拔插(于)弦中。省略介词。
《寡人之于国也》知识点归纳
一、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字的通假意义。直不百步耳。“直”,通“只”,只是。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斑白。涂有饿殍。“涂”,通“途”,路途。
二、找出下列句中含古今异义的词,并解释其古今意义。
河内凶。凶,古义:谷物收成不好,荒年;今义:常指人或运动暴躁,心肠狠。邻国之民不加少。加,古义:更,再,副词;今义:常指增加。或百步而后止。或,古义:有人,有时;今义:选择连词。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兵,古义:兵器;今义:战士,士兵。走,古义:逃跑;今义:行。
谷不可胜食也。胜,古义:尽;今义:胜利。
数罟不入洿池。数,古义:细、密;今义:数字或者数数。
树之以桑。树,古义:种植,动词;今义:常指较高大的林木。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同意,认可。
三、找出下列句中的词的词类活用意义。填然鼓之。鼓:打鼓,名词活用作动词。
七十者衣帛食肉。衣:穿,名词活用作动词。
然而不王者。王:为王、称王、统一天下,名词活用作动。树之以桑。树:种植,名词活用作动词。
王无罪岁。罪:归罪、归咎,名词活用作动词。请以战喻。战争,动词作名词。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生:活着的人。死:死去的人,动词作名词。谨庠序之教。谨:认真从事,形容词作动词。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丧,为„„办丧事,为动用法。王无罪岁。罪,以„„为罪,意动用法。
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移,使„„迁移,使动用法。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名—动,跑五十步,一百步。2.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动—名,活着的人,死了的人。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名—动,穿。
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名—动,称王。
四、解释下列句中一词多义词的意义。于: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比,介词。寡人之于国也。对,介词。
颁白者不复戴于道路矣。在,介词。之:
填然鼓之。音节助词,无义。
王道之始也。结构助词,主谓间取消独立性,无义。五亩之宅。结构助词,的。
申之以孝悌之义。代词,百姓,然:
河内凶亦然。代词,这样。
填然鼓之。助词,地、„的样子。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连词,然而、但是。太后曰:“然。”形容词,对的、认为„对的。王:
然而不王者。为王、称王、统一天下wàng,名作动。梁惠王曰。君王wáng,名词。食:
谷不可胜食也。吃,动词。狗彘食人。食物,名词。时:
不违农时。季节,名词。
无失其时。机会、时机,名词。以:
请以战喻。用,介词。
可以无饥矣。凭借,介词。以时入山林。按照,介词。申之以孝悌之义。把,介词。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认为,动词。则:
则移其民于河东顺接连词。就、那么。
人死,则曰:“非我也,兵也。”转接连词,却。胜:
沛公不胜桮杓。shēng,能承担,能承受。谷不可胜食也。shēng,尽。二败而三胜。Shâng,胜利。
日出江花红胜火。Shâng,超过。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Shâng,战胜、超过。予观夫巴陵胜状。Shâng,优美的。数: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数目。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几。扶苏以数谏故。多次。数罟不入洿池。细,密。发:
百发百中。发射。发闾左滴戍渔阳九百人。征召。涂有饿殍而不知发。发现,赈济。野芳发而幽香。开花。直: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笔直。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是。系向牛头充炭直。价值,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径直、直接。兵:
非我也,兵也。兵器。穷兵黩武。战争。
是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军队。草木皆兵。士兵。于:
寡人之于国也。对于,介词。则移其民于河东。至,动词。不求闻达于诸侯。在,介词。赵氏求救于齐。向,介词。以:
请以战喻。用,介词。
斧斤以时入山林。按,介词。申之以孝悌之义。把,介词。之:
填然鼓之。衬字,不译。
树之以桑。音节助词,衬字,不译。顷之,烟炎张天。音节助词,不译。胜:
谷不可胜食。尽,全部。予观夫巴陵胜状。美好的。日出江花红胜火。超过。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胜利。驴不胜怒,蹄之。能承受。兵:
非我也,兵也。兵器。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军队。将兵万人。士兵。穷兵黩武。战争。
五、指出下列句中文言特殊句式。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是亦走也。判断句。非我也,兵也。判断句。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判断句。
申之以孝悌之义。介词结构(状语)后置句。树之以桑。介词结构(状语)后置句。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介词结构(状语)后置句。可以无饥矣。省略句,省略宾语。
六、解释下列句中固定格式的词的意义。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直„„耳,是„也:只是„„罢了,那还是„„ 固定句式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或„或„:有的„有的„.固定句式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介词结构(状语)后置句;是何异于„:这与„„有什么不同呢? 固定句式
七、重点词语。
1.尽心焉耳矣:都是句末助词,重叠使用,加强语气。2.无如寡人之用心者:没有像。3.邻国之民不加少:更。
4.请以战喻:请允许我,表谦;请回答,请你„„,表敬。5.数罟不入洿池:密;网;池塘,洼地积水。6.鸡、豚、狗、彘之畜:鸡、小猪、狗、猪。
7.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谨,谨慎,认真从事;庠、序指学校;教,教化;申,反复陈述;义,道理。
8.而不知发:打开粮仓,赈济百姓。9.王无罪岁:归咎,归罪;年成。10.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吃。
1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吃;食物;约束。
12.黎民不饥不寒:黎民、庶人、布衣、黔首、百姓均指平民百姓。
《劝学》知识点功纳
一、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字的通假意义。
輮以为轮,輮使之然也。輮,通“煣”,用煣的方法。虽有槁暴。“有”yòu,通“又 ”。虽有槁暴。“暴”pù,通“曝”,晒。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同“于”,对。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zhì,通“智”,智慧。君子生非异也。“生”xìng,同“性”,资质禀赋。
二、找出下列句中含古今异义的词,并解释其古今意义。
学不可以已。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够,行,表示答应。輮以为轮。以为,古义,把„„制成;今义,认为。
故木受绳则直。绳,古义,墨线;今义,泛指所有绳索。金就硕则利。金,古义,金属制的刀剑等;今义,指黄金。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君子,古: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今:人格高尚的人。博学,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广博精深。省,古义:检查;今义:探究并领会。而神明自得。神明,古义,指人的智慧;今义,指神。
下饮黄泉。黄泉,古义,地下水;今义,人死后埋葬的地方,迷信的人指阴间。蟹六跪而二鳌。跪,古义,蟹腿;今义,跪下。
蚓无爪牙之利。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帮凶、走狗。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寄托,古义:藏身;今义: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用心一也。用心躁也。用心,古义,因为思想;今义,集中注意力,怀着的某种念头。
三、找出下列句中的词的词类活用意义。
輮以为轮。輮:动词活用作状语,用煣的方法。輮使之然也。輮:动词活用作状语,用煣的方法。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词活用作状语,每天。吾尝跂而望矣。跂:动词活用作状语,抬起脚跟站着。不如登高之博见也。高: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高处。登高而招。高: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高处。非利足也。利: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走得快。非能水也。水: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游水,游泳。积善成德。善: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善行,好事。不积小流。流:动词活用作名词,流水。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词活用作状语,向上,向下。
四、解释下列句中一词多义词的意义。于:
青取之于蓝。介词:从。
而青于蓝。介词:比。善假于物也。介词:向。者: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特殊指示代词,组成名词性结构,表示“„„的人或事物”。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表示略作停顿,并提示下面要说明原因,„„的原因。而:
知明而行无过矣。连词:并列关系,并且。吾尝终日而思矣。连词:修饰关系,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连词:转折关系,但。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连词:顺接关系,就。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连词,递进关系,而且。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表转折,但是,连词。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表递进,而且,连词。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表顺接,就,于是,连词。蟹六跪而二螯。表并列,连词。为:
水为之。变成。由也为之。做。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介词,被。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介词,给。何辞为?语气助词,呢。疾:
声非加疾。快,大。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迅速。疾言厉色。严厉。利:
非利足也。走得快。金就砺则利。锋利。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对„„有利。生:
君子生非异也。资质,禀赋。养生丧死无憾。活着的人。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产生。用 :
用心一也。因为。
进不用命,退则无耻。尽。焉用亡郑以陪邻?使用。赵太后新用事。执掌。绝: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停止。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绝。以为妙。极点。
佛印绝类弥勒。非常。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
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断绝。闻:
声非加疾也,而闻闻者彰。听见。博闻强志。见闻、见识。初闻涕泪满衣裳。听说。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使„„听见。况草野之无闻者欤。声望、声名。以勇气闻于诸侯。闻名、出名。扫后更闻香。用鼻子嗅。望:
吾尝跂而望矣。远看。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希望。先达德隆望尊。声望
在丁卯三月之望。农历十五日。假: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借用。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借助、利用。乃吾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假装。强: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有力的。
弓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强健、强壮。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有余、略多。乃自强步,日三四里。qiǎng,勉强。如此则荆吴之势强。强盛。
五、指出下列句中文言特殊句式。学不可以已。省略句。青,取之于蓝。判断句。冰,水为之。判断句。
青,取之于蓝。介词结构后置句,于,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可译为“从”。青于蓝。介词结构后置句,于,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寒于水。介词结构后置句,于,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介词结构后置句,乎,相当于介词“于”,引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对”。
輮以为轮。省略句。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君子生非异也。判断句。无以至千里。省略句。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六、固定格式
无以至千里。无以,表示“没有用来„„的(办法)”。无以成江海。无以,表示“没有用来„„的(办法)”。
《过秦论》知识点归纳
一、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字的通假意义。约从离衡。“衡”通“横”。
合从缔交。“从”通“纵”,战国时六国联合抗秦的策略。
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突出。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像影子一样。百有余年。“有”通“又”。
陈利兵而谁何。“何”通“呵”,呵问、盘问。孝公既没。“没”通“殁”,去世。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困乏,疲惫。威振四海。“振”通“震”,使„„震动。
二、找出下列句中含古今异义的词,并解释其古今意义。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河,古:黄河;今:泛指河流。因河为池。河,古义:黄河;今义:泛指河流。赢粮而景从。赢,古义:担负;今义:输赢的“赢”。
山东豪俊并起。山东,古义:崤山以东;今义:指山东省。流血漂橹。橹:古义:盾牌;今义:划船的工具。
九国之师。师,古义:军队;今义:军队的一个编制单位。
三、找出下列句中的词的词类活用意义。过秦论。过,名词作动词,指出过失。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席、包、囊:名词作状语,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样。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名词作状语,向南,向西,向东,向北。
天下云集响应。云、响: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像声音一样。
赢粮而景从。景:名词作状语,像影子一样。
内立法度。内:名词作状语,在国内。南取百越之地。南:名词作状语,向南。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北:名词作状语,向北。履至尊而制六合。履:名词作动词,登上。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瓮、绳:名词作动词,用破瓮作、用草绳系。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帝王:名词作动词,称帝当王。将数百之众。将:名词作动词,率领。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南:名词作状语,向南。
外连横而斗诸侯。外:名词作状语,对外;斗: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争斗。约从离衡。约:名词作动词,招致;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离散。
序八州而朝同列。朝: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朝拜。却匈奴七百余里。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吞二周而亡诸侯矣。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流血漂橹。漂: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漂起。
追亡逐北。亡、北:动词作名词,逃跑的人,溃败的军队。争割地而赂秦。争:动词作状语,争着。
会盟而谋弱秦。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弱,削弱。以弱天下之民。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弱,削弱。以愚黔首。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愚蠢。废先王之道。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作废。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亡,督促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小、弱:形容词作动词,变小,变弱。
尊贤而重士。重:形容词作动词,敬重、看重。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固:形容词做名词,坚固的地势。因利乘便。利:形容词做名词,有利的形势,方便的条件。
四、解释下列句中一词多义词的意义。北:
追亡逐北。名词,败逃的人。
北收要害之郡。名词作状语,向北。将军战河北。名词,北方。因:
因利乘便。介词,趁着。
因遗策。动词,沿袭。
因河为池。介词,凭借。
后因伐木。介词,因为。
因得观所谓石钟者。连词,因而。
相如因执壁却立。介词,趁机。策:
振长策而御守内。名词,鞭子。
蒙故业,因遗策。名词,策略。可以策励期望者谁乎。动词,督促。策之不能尽其道。动词,鞭策。制:
覆至尊而制六合。动词,控制。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动词,阻止。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动词,限制。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规模。固: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名词,险固的地势。君臣固守以窥周室。形容词,牢固。人固有一死。副词,本来。向:
非及向时之地。名词,先前。向吾不为斯役。连词,假使。秋天漠漠向昏黑。动词,将近。信: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形容词,忠诚。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动词,讲信用。
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
低眉信手续续弹。形容词,随意。信口开河。形容词,随便。延:
延及孝文王。动词,延续。秦人开关延敌。动词,引进。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动词,邀请。弱:
会盟而谋弱秦。形容词的使动,削弱。弱国入朝。形容词,弱小。
不若孀妻弱子。形容词,年少。举:
包举宇内。动词,夺取。西举巴蜀。动词,攻取。举国欢庆。形容词,全。
杀人如不能举。形容词,尽。爱:
不爱珍器重宝肥沃之地。动词,吝惜。吴广素爱人。动词,爱护。
爱莫能助。动词,隐而不露、心理愿意。乘:
因利乘便。介词,趁着、凭借 chãng。
致万乘之势。量词,一车四马为一乘shâng。李白乘舟将欲行。动词,乘坐。通:
乐毅之徒通其意。动词,沟通。指通预南,达于汉阳。动词,到达。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形容词,广泛。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形容词,通畅。亡: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丢失、失去。追亡逐北,伏尸百万。逃亡的敌兵。吞二周而亡诸侯。使„„灭亡。利:
金就砺则利。锐利、锋利。因利乘便。有利的形势。遗: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候已困矣。丢失。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遗漏、忽略。度: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规章、制度。试使山东诸国与陈涉度长絜大。量、计算。及:
非及向时之士。赶得上,追得上,动词。及至秦始皇。到,介词。兵:
赵奢之伦制其兵。军队,名词。收天下之兵。兵器,名词。行军用兵之道。军队,名词。之:
有席卷天下„„之意。结构助词,的。当是时也,商君佐之。代词,代秦孝公。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结构助词,的。东割膏腴之地。结构助词,的。收天下之兵。结构助词,的。聚之咸阳。代词,代天下之兵。
有宁越„„之属为之谋。指示代词,这类的。有田忌„„之伦制其兵。指示代词,这类的。而: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转折连词,却。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修饰连词,地。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转折连词,却。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结果连词,因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修饰连词,地。
五、指出下列句中文言特殊句式。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判断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宾语前置句。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被动句。为天下笑者,何也?被动句。陈利兵而谁何。宾语前置句。崤函之固,自若也。宾语前置句。
锄耰棘矜,非銛于钩戟长铩也。介词结构后置句。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介词结构后置句。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状语后置句。南取百越之地,以(之)为桂林、向郡。省略句,省略宾语。伏尸百万。定语后置句。
铸以(之)为金人十二。定语后置句;省略句,省略宾语。倔起(于)阡陌之中。省略句,省略宾语。威振(于)四海。省略句,省略宾语。身死(于)人手。省略句,省略宾语。委命(于)下吏。省略句,省略宾语。
《师说》知识点归纳
一、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字的通假意义。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不。
二、找出下列句中含古今异义的词,并解释其古今意义。
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古义: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今义: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古义:①用来„„办法,表方式、工具、依据等;②„„的原因(或缘由)。今义:表因果关系连词。
吾从而师之。从而,古义:跟随而且;今义:合成一连词,表目的或结果。是故无贵无贱。无,古义:无论,不论;今义:没有。
句读之不知。句读,古义:句子停顿的地方;今义:看字发出声音。今之众人。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许多的人。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所以,古义:①用来„„办法,表方式、工具、依据等;②„„的原因(或缘由)。今义:表因果关系连词。
小学而大遗。小学,古:①小的方面学习;②一般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圣人无常师。常,古义:没有固定;今义:变化不定;鬼名。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不必,古义:不一定;今义:不需要。
余嘉其能行古道。古道,古义:古人从师的风尚;今义:旧路,厚道。
三、找出下列句中的词的词类活用意义。
吾从而师之。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下:名词用作动词,低于。
而耻学于师。耻: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可耻。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耻: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可耻。
不耻相师。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可耻;名词作动词,学习。孔子师郯子。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位卑则足羞。羞: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羞。
小学而大遗。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是故圣益圣, 愚益愚。前一个“圣、愚”:形容词作名词,圣人、愚人。孰能无惑。惑:形容词作名词,疑难的问题。惑而不从师。惑:形容词作代词,疑难问题。吾从而师之。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吾师道也。师:名词作动词,学习。
圣人之所以为圣。圣:形容词作名词,圣人。愚人之所以为愚。愚:形容词作名词,愚人。
爱其子。其:第三人称代词作第一人称代词,自己。则耻师焉。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可耻。或师焉。师:名词作代词,学习。
四、解释下列句中一词多义词的意义。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吾师道也。动词,学习。
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十年春,齐师伐我。名词,军队。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朔气传金柝。动词,传递,传送。舍相如广成传舍。名词,客舍。从: 惑而不从师。跟从。动词。乃大惊,问所从来。自,介词。道:
有碑仆道。名词,道路。吾师道也。名词,道理。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策之不以其道。名词,规律。何可胜道也哉。动词,说。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惑: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疑难的问题。惑而不从师。动词,有疑难问题。则耻师焉,惑焉。形容词,糊涂。之:
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择师而教之。代词,他。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句读之不知。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类,这些。辍耕之垄上。动词,到,往。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它们,代“六艺经传”。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词,我。
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代“疑难的问题”。
蚓无爪牙之利。助词,定语前置的标志。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助词,的。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他。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结构助词。取消独立性。吾欲之南海。动词,到、往。其: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表领属关系,他(它)的,他(它)们的。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代词,他,他们。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表远指,那。
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推测、估计语气,大概,或许。其可怪也欤。副词,表感叹语气,真的。
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代词,前指老师的;后指学生的。其出人也远矣。代词,指圣人。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指“闻道先乎吾”的人。于:
皆出于此乎。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从。拜送书于庭。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在。学于余。介词,表动作行为的趋向,向。
于其身也。介词,表动作行为对象,对,对于。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比较,比。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受。
五、指出下列句中文言特殊句式。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判断句。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就是“不知句读,不解惑”。“之” 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而耻学于师。介宾后置句,介词“于”组成的介词结构后置。
不拘于时,学于余。介词结构后置,介词“于”组成的介词结构后置。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结构后置,介词“于”组成的介词结构后置。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固定格式,“庸„„乎”,表示反问,意思是“难道„„吗?”
生乎吾前。介词结构后置。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结构后置。吾从而师之。省略句,省略宾语“之”。生乎吾后。介词结构后置。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介词结构后置。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判断句。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判断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省略句,省略宾语“之”。
第四篇: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总结 2
《氓》 ——诗经
1、通假字: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说,通脱,摆脱,脱身)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泮,通畔,岸边)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通吁,叹息。无,通勿,不要)匪来贸丝(匪通非,不是)将子无怒(无通毋,不要)
2、古今异义:
泣涕涟涟(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三岁食贫(三岁,古义多年,今义三岁的年龄)送子涉淇(子:古:你 今:孩子)
将子无怒(将:古:请,希望 今:将要;将军)总角之宴(宴:古:欢聚,快乐 今:宴会)
至于顿丘(至于:古:到达 今:连词,说完一事,要说另一事时用 至于)
3、词类活用:
夙兴夜寐(夙,夜: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夜晚)
4、特殊句式:
秋以为期(宾语前置)
5、一词多义
夙
夙兴夜寐(早)
夙夜忧叹(日)
夙志已酬(素有的,旧有的)《采薇》
——诗经
1、通假字: 岁亦莫止(莫通暮)
彼路斯何(路通辂,大车)孔棘(棘通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尔通草字头尔,花盛开的样子)维常之华(华通花)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常通棠,棠棣)
2、古今异义
薇亦作止(止:古:句尾语气词 今:停止)
不遑启居(启:古:臂部离开脚后跟的叫启 今:启发。)
(居:古:臂部贴在小腿上叫居 今:居住)岁亦阳止(阳:古:指农历十月 今:阳光、太阳等)今我来思(思:古:语气词,无实意 今:思考,想)
3、词类活用
岂不日戒(日:名词作状语,每日、每天)雨雪霏霏(雨:名词作动词,降下)《离骚》 ——屈原
1、通假字:
偭规矩而改错(错通措,施行)忳郁邑余侘傺兮(郁邑通郁悒,忧愁苦闷)何方圜之能周兮(圜通圆)芳菲其能弥章(章通彰,明显)进不入以离尤兮(离通罹,遭受)延伫乎吾将反(反通返,返回)
2、古今异义;怨灵修之浩荡兮(浩荡,古义荒唐,今义形容水势广阔而壮大)偭规矩而改错(改错,古义改变措施,今义改正错误)吾独穷困乎此时也(穷困,古义处境困窘,今义经济困难)宁溘死以流亡兮(流亡,古义随着流水而消逝。今义因灾害或政治原因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长余佩之陆离(陆离,古义修长的样子,今义形容色彩繁杂)固时俗之工巧兮(工巧:古:善于投机取巧 今:技艺巧妙)
3、词类活用
步余马于兰皋兮(步:使???步行,动词使动用法,可译为“赶着???走在???”)高余冠之岌岌兮(高,使„.加高,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使动用法)长余佩之陆离兮(长,使„..加长,形容词作动词,使动用法)余虽好修姱以几羁兮(几羁:名作动,约束)固前圣之所厚(厚,推重,形容词作动词)鸷鸟之不群兮(群:名作动,合群)
屈心而抑志兮(屈、抑:使动用法,使„受委屈,使„受压抑)谣诼谓余以善淫(淫:动作名,淫荡的事)伏清白以死直兮(死:为动用法,为„而死)
4、虚词
余虽好修姱以革几羁兮(虽,唯)既替余以蕙纕兮(以,因为)
驰椒丘且焉止息(焉,兼词,于彼,在那里)苟余情其信芳(苟,只要)
5、句式(1)倒装句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不吾知:不知吾,宾语前置)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岌岌、陆离分别作定语,后置)(2)被动句
余虽好修姱以革几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6、一词多义
长 长太息以掩涕兮(副词,长久)
以为 制芰荷以为衣兮(用„.做)
长余佩之陆离(使„加长)
余独好修以为常(认为)
虽 余虽好修姱以革几羁兮(唯,只是)
善
亦余心之所善兮(以为是好的)
虽九死其犹未悔(即使,纵然)
谣诼谓余以善淫(擅长)修 余虽好修姱以革几羁兮(美好)
退将复修吾初服(整理)
余独好修以为常(美,美好)
《孔雀东南飞》并序
一、实词
1、通假字 终老不复取(“取”通“娶“)箱帘六七十(“帘”通“奁”,嫁妆)蒲苇纫如丝(”纫“通”韧“)摧藏马悲哀(“藏“通”脏“)合葬华山傍(”傍“通旁”)
府吏见丁宁(”丁宁”通”叮咛“)虽与府吏要(要通邀)槌床便大怒(槌通捶)感吾区区怀(区区通拳拳)
2、古今异义
泣涕涟涟(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可怜体无比(古义:可爱;今义:同情,怜悯)千万不复全(古义:无论如何;今义:再三叮嘱)
叶叶相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感吾区区怀(古义:真挚的情义;今义:数量少,事物不重要)汝岂得自由(古义:自作主张;今义:不受拘束和限制)本自无教训(古义:教养;今义:从错误失败中取得知识)共事二三年(古义:一起过日子;今义:在一起工作)
处分适兄意(古义:处理安排;今义:对犯罪或犯错误的人按情节轻重做出处罚决定)便利此月内(古义:吉利;今义:方便)
多谢后世人(古义:多多劝告;今义:多多感谢)便可白公姥(白:古:告诉,今:常指一种颜色)槌床便大怒(床:古:坐具 今:睡觉的地方)
蹑履相逢迎(逢迎:古:迎接 今:常指奉承、拍马)再拜还入户(再:古:两次 今:下一次)
自可断来信(来信:古:使者,指媒人 今:书信)
渠会永无缘(渠:古:他 今:常指人工开凿的河道)
3、词类活用 ①名词作状语
孔雀东南飞(方位名词“东南”作“飞”的状语;朝东南)手巾掩口啼(名词“手巾”作“掩”的状语;用手巾)卿当日胜贵(名词“日”作“胜”的状语;一天天)晚成单罗衫(名词“晚”做“成”的状语;在晚上)昼夜勤作息(昼夜:在白天黑夜里,名词作状语)②名词作动词
仕宦于台阁(名词“仕”作动词;任官)头上玳瑁光(名词“光”作动词;发光)
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马,车:名作动,骑马,乘车)事事四五通(事事:每试穿一件衣服,名词做动词)③动词作名词
留待作遗施(动词“遗施”做名词;遗施之物,纪念品)④形容词作动词
千万不复全(形容词“全”作动词;保全)兰芝惭阿母(惭,形容词做动词,惭愧地说)⑤使动、意动用法 足以荣汝身(“荣”形容词使动;使—-荣耀)以此下心意(“下”名词使动;使—-委屈)戒之慎勿忘(“戒”,动词意动用法,“以—为警戒”)逆以煎我怀(煎:使„煎熬,使动用法)
4、偏义复词
便可白公姥(公姥:偏姥)昼夜勤作息(作息:偏作)
5、一词多义 ①适:
始适还家门:适,出嫁
处分适兄意:适,适合,依照 适得府吏书:适,刚才 适彼乐土:适,往、到 ②为
为诗云尔(做;动词)非为织作迟(是;动词)始尔未为久(算;动词)阿母为汝求(替;介词)时时为安慰(作为;介词)自名为鸳鸯(叫做;动词)③谢
谢家来贵人(辞别;动词)阿母谢媒人(辞谢;动词)多谢后事人(劝告;动词)④若
今若谴此妇(如果;连词)腰若流纨素(像;动词)君既若见录(如此;代词)⑤故
大人故嫌迟:故,仍旧 故作不良计:故,故意 知是故人来:故,旧的
君何以与项伯有故:故,旧交情、老交情 ⑥得
幸复得此妇:得到 汝岂得自由:能够 ⑦应
汝可去应之:答应 六合正相应:合适 零泪应声落:随着 以我应他人:应许 ⑧举
举动自专由:动作 莫令事不举:成功 举手长劳劳:举起
举言谓新妇:开口,发言 举身赴清池:跃身,纵身 ⑨区区
何乃太区区:愚蠢 感君区区怀:情意真挚(10)相
誓不相隔卿(副词,表示一方对一方的动作)叶叶相交通(副词,互相)儿已薄禄相(名词,命相)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动词,帮助)
二、虚词
1、相
及时相谴归(代“我”;副词,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动作)会不相从许(代“你”;副词,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动作)好自相扶将(代“她”;副词,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动作)登既相许和(代“它”;副词,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动作)誓不相搁卿(代“你”,与“卿”复指;衬词,无意)儿已薄缘相(xiang 相貌,名词)相间常日稀(相互、彼此;副词)六合正相应(相互、彼此;副词)叶叶相交通(相互、彼此;副词)枝枝相覆盖(相互、彼此;副词)黄泉下相见(相互、彼此;副词)
2、且
吾今且报府(将要;副词)且暂还家去(暂且;副词)四体康且直(又;副词)
3、自
自可断来信(既;副词)本自无教训(是;副词)好自相扶将(亲自;副词)物物给自异(无意;助词)不图子自归(自己;介词)自君别我后(自从;介词)我自不驱卿(本来;副词)
4、何
何乃太区区(怎么;疑问代词)隐隐何甸颠(何等;副词)何意致不厚(哪里;疑问代词)言何复来还(什么;疑问代词)
三、特殊句式:(1)判断句
1、汝是大家子(判断句)
2、非为织作迟,君家难为妇(2)被动句
今日被驱谴(被动句)[以“被”为标记] 为仲卿母遣(被动句)[以“为----所”为标记](3)倒装句
何言复来还(宾语前置)仕宦于台阁(状语后置)誓天不相负(宾语前置)君既若见录(宾语前置)亦自缢于庭树(状语后置)(4)省略句 省略主语
十三能织素(省略主语 吾)相见常见日稀(省略主语 吾)便可白公姥(省略主语 汝)结发同枕席(省略主语 吾与汝)嬉戏莫相忘(省略主语 汝辈)还部白府君(省略主语 某人)勿复怨神鬼(省略主语 汝)摧藏马悲哀(省略主语 人)
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省略主语 吾愿母)愁思出门蹄(省略主语 兰芝)转头向户里(省略主语 府吏)省略介词
出置(于)南窗下 窈窕艳(于)城郭 长叹(于)空房中 严霜结(于)庭兰 我命绝(于)今日 徘徊(于)庭树下
自挂(于)东南枝《短歌行》 ——曹操
1、通假字
契阔谈讌(讌通宴)
2、词类活用、乌鹊南飞(南,名词作状语,向南方)
3、特殊句式
何以解忧(宾语前置:“何以”为“以何”)
《兰亭集序》 ——王羲之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悟言一室之内(通“晤”:面对面)虽趣舍万殊(趋:趋向,取向)
2、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
一觞一咏(觞 意为“喝酒”)(2)形容词作名词 群贤毕至:(贤:贤才)不知老之将至:(老:老年)
少长咸集(少长 意为“少者、老者”)况修短随化(修、短:寿命长;寿命短)死生亦大矣(大:大事)(3)形容词作动词
齐彭殇为妄作(齐:把„„看作相等)(4)数词意动用法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一:把„„看作一样)
3、一词多义 修
修禊事也(动词,做,从事)茂林修竹(形容词,高)况修短随化(形容词,长)之 仰观宇宙之大(助词,的)
不知老之将至(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及其所之即倦(V.向往,追求)
以之兴怀(代词,指向之所欣„„已为陈迹)一
一觞一咏(一边)
若合一契(数词,一个)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把„„看成一样,视为同等)其致一也(一样)
夫
夫人之相与(句首发语词)悲夫(语气助词)
二、虚词 1. 以
(1)介词,把。
引以为流觞曲水(2)介词,因为。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3)连词,用来。
亦足以畅叙幽情 2. 于
(1)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2)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
当其欣于所遇(3)介词,对或在。
暂得于己(4)介词,到。
终期于尽 3.为
(1)动词,作为,当作。
引以为流觞曲水(2)动词,成为。
已为陈迹 4.之
(1)结构助词,的。
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虽无丝竹管弦之盛(2)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仰观宇宙之大
(3)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夫人之相与/不知老之将至(4)动词,到,往。
及其所之既倦
(5)代词,它。
感慨系之矣/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5.所
构成所字结构,相当于名词短语。
或因寄所托/当其欣于所遇/及其所之既倦
三、特殊句式 1.判断句
(1)死生亦大矣(直接表示判断)(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动词“为”,表示判断)
(3)齐彭殇为妄作(动词“为”,表示判断)
2.省略句
(1)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省略宾语“之”和介词宾语“之”)(2)列坐(于)其次(省略介词“于”)(3)悟言(于)一室之内(省略介词“于”)3.倒装句
(1)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介宾短语后置)(2)仰观宇宙之大(仰观大宇宙,定语后置)(3)俯察品类之盛(俯察盛品类,定语后置)(4)不能喻之于怀(不能于怀喻之,介宾短语后置)
四、重要词释义
引以为流觞曲水(引:疏导、引来)悟言一室之内(悟言:晤言,)虽趣舍万殊(趣:趋向,取向)终期于尽(期:至,及)未尝不临文嗟悼(临:面对)是日也(是:指代词“这”)茂林修竹(修:长)
所以游目骋怀(所以,古义:指用来;今义:表因果关系连词)信可乐也(信:指确定)向之所欢(向:指过去)列坐其次(次 :指旁边)及其所之(及:指等到)《赤壁赋》 ——苏轼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乘)(2)山川相缪(缪:通“缭”,环绕)(3)举酒属客\举匏樽以相属(属:通“嘱”,劝人饮酒)(4)杯盘狼籍(籍:通藉,狼藉)
2、古今异义词(1)徘徊于斗牛之间:(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今义:一种竞技方式)(2)白露横江:(古义:白茫茫的水汽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3)凌万顷之茫然:(茫然:古义:旷远的样子
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凌:古:超越
今:欺凌)
(4)望美人兮天一方(古:内心所思慕的人
今:美貌的人)
(5)况吾与子渔櫵于江渚之上(古: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
今:儿子)
3、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状语: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向南)/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向西,向东)(2)名词用作动词:
①歌窈窕之章(唱歌)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打鱼砍柴)③下江陵(攻占)④顺流而东(向东进军)(3)名词的意动用法:
侣鱼虾而友糜鹿(以„„为侣,以„„为友)(4)动词的使动用法:
舞幽壑之潜蛟(使„„起舞)/ 泣孤舟之嫠妇(使„„哭泣)(5)形容词用作动词:
正襟危坐(整理)/ /不知东方之既白(显出白色)渺沧海之一粟(渺小得像„„)
4、一词多义
①望
七月既望(名词,农历每月十五)
②如
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往)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远看)
如诉如泣(副词,像)
(3)虚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太空)
(4)白
白露横江(白色的,adj)
盈虚者如彼(指月缺)
不知东方之既白(发白,即天亮了)(5)于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介词)(6)长 抱明月而长终(永远,ady)
月出于东山之上(从,介词)
而卒莫消长也(增长,v)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介词)
于是饮酒乐甚(于是,连词)
(7)然 其声呜呜然(拟声词词尾,表状态)
(8)歌
歌窈窕之章(唱,v)
何为其然也(这样,代词)
歌曰(歌词,n)
倚歌而和之(歌曲的 声调或节拍,n)
二、虚词
1.而
(1)连词,表转折: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2)连词,表修饰:
倚歌而和之/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3)连词,表承接:
正襟危坐而问客(4)连词,表并列: 侣鱼虾而友麋鹿 2.之
(1)助词,的:
月出于东山之上/哀吾生之须臾
(2)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凌万顷之茫然(3)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苟非吾之所有/吾与子之所共适
(4)代词,它、它们: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耳得之而为声/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3. 于
(1)介词,在: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徘徊于斗牛之间/渔樵于江渚之上/托遗响于悲风/于是饮酒乐甚
(2)介词,从:
月出于东山之上
(3)介词,被: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4.乎
(1)语气词,表示疑问:
此非盂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而又何羡乎
(2)介词,在: 相与枕藉乎舟中
(3)形容词词尾:
郁乎苍苍/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三、句式
l.判断句 :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2.疑问句
(1)何为其然也(“何”与“也”表疑问语气)
(2)而今安在哉(语气词“哉”,表疑问语气)
(3)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语气词“乎”,表疑问语气)
(4)此非曹孟德之诗乎(“乎”表反问语气)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乎”表反问语气)
(6)而又何羡乎(语气词“乎”,表反问语气)
3.省略句
(1)(其声)如怨如慕,(其声)如泣如诉(省略主语“其声”)
(2)(其声)舞幽壑之潜蛟,(其声)泣孤舟之嫠妇(省略 “其声”)
(3)(苏子与客)相与枕藉乎舟中(省略主语“苏子与客”)4.倒装句 ①
状语后置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于赤壁之下泛舟游,介宾结构后置)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于东山之上出,于斗牛之间徘徊,介宾短语后置)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于周郎困,介宾短语后置)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于江渚之上渔樵,介宾结构后置)②定语后置:
凌万顷之茫然(茫然万顷,定语后置)
③主谓倒装:
渺渺兮予怀(予怀渺渺,主语后置)
④宾语前置:
而今安在哉?/ 何为其然也
5.被动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乎?
四、其他重要词语: 客亦知夫水与月夫:(夫:那,代词)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适:享有)《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长乐王回深父: 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2、古今异义词
①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古:十分之一;今:数词。)②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古:不平常,不一般;今:很,十分。)③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古:到;今:连词,表示另提一事。)④于是余有叹焉:(古:“于”,介词,译为“由”;“是”,代词,代这种情况。今:合用为连词。)
(5)而卒葬之:(古:终于。今:士兵)
3、词类活用(1)名词做状语 有泉侧出:(侧:名词作状语,在一侧)(2)名词做动词
始舍于其址:(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名之曰褒禅:(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3)动词做名词 而其见愈奇:(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4)形容词做名词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5)形容词做动词 好游者亦不能穷也:(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穷尽,走到头。)火尚足以明也:(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形容词作动词,尽情享受。)(6)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
4、一词多义 ①“道”
有碑仆道
名词,路、道路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名词,道理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名词,主张 何可胜道也哉
动词,说、讲 策之不以其道
名词,方法 ②实词“盖”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助词,有“大概”的意思(补充)日初出大如车盖
名词,车盖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连词,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是因为“是由于”等 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
动词,超过,胜过 ③“文”
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名词,文字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
名词,纹理 属予作文以记之
名词,文章 文过饰非
动词,掩饰 ④实词“然”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代词,如此,这样 吴广以为然
形容词,对、正确 有穴窈然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连词,表转折,但、但是(5)观
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不在也(v.观察)而世之奇观、瑰怪、非常之观(n.景象)大王见臣列观(宫廷中的 楼台、宫殿)(6)得
此余之所得也(得到)
古人之观于天地„..往往有得(心的、收获)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能够)
二、虚词
1、虚词“乃”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 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
副词,竟,竟然,居然 良乃人,具告沛公
副词,于是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
副词,才
2、“其”
①用作代词,可以作第一、二、三人称代词;可以作指示代词(这,那);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第三人称代词,它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第一人称代词,自己
则或咎其欲出者。
指示代词,指代“欲出者”,译作“那”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指示代词,指代“好游者”,译作“那些”(补充)②用作副词
Ⅰ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我们还是回去吧)
Ⅱ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Ⅲ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其可怪也与?
(补充)③固定用法“何其”,译作“多么”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多么衰落啊!)
三、句式
(一)固定句式
1、其孰能讥之乎?
(其??乎:难道„„吗?)
2、何可胜道也哉!
(何??哉:哪里„„呢!)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此所以??也:这就是„„的缘故。)
(二)特殊句式 状语后置
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天地„„”:“于天地„„”作状语修饰限定动词“观”,“对„„” ②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于其址”作状语修饰限定动词“舍”,“在„„”
(三)省略句、判断句
1.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之)以怠。(省略宾语)2.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省略宾语)3.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第五篇:高中语文必修文言文
导语: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中包括了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及鸿门宴三篇重要文言文,三篇文章的学习,对于我们积累文言文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有很大帮助。下面小编为大家提供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翻译荆轲刺秦王,供大家参考。
原文: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为装遣荆轲。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乃令秦武阳为副。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译文:
秦国的将军王翦攻破赵国,俘虏赵王,大部分占领了赵国的国土,进军向北侵占土地,到达燕国南部的边界。
燕国的太子丹很害怕,就请求荆轲说:“秦军马上就要渡过易水,那么虽然我想长久地侍奉您,又怎么能够做得到呢?”荆轲说:“即使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假如空手而去,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现在的樊将军,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悬赏来购取他的头颅。果真能够得到樊将军的首级及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一定高兴地召见我,我就有办法来报答太子了。”太子说:“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处境困窘而来归附我,我不忍心由于自己个人的私仇而伤害长者的心意,希望您另外考虑对策吧!”
荆轲知道太子不忍心,于是私下里会见樊於期,说:“秦国对待将军,可以说是刻毒透顶了。父亲、母亲和同族的人都被杀死或没收入官为奴。现在听说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悬赏来购买将军的首级,您将怎么办?”樊将军仰天长叹,泪流满面地说:“我每当想起这一点,常常恨入骨髓,只是想不出什么办法罢了。”荆轲说:“现在有一个建议,可以用来解除燕国的忧患,报将军的深仇大恨,怎么样?”樊於期于是上前问道:“怎么办?”荆轲说:“希望得到樊将军的首级来献给秦国,秦王一定高兴而又友好地接见我。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用匕首)刺他的胸膛。这样,将军的仇报了,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将军是否有这个心意呢?”樊於期脱下一只衣袖露出一只胳膊,左手握住右腕,走近一步说:“这是我日日夜夜咬牙切齿、捶胸痛恨的事,今天才得到您的指教!”于是自杀。
太子听说了这件事,赶着马车跑去,伏在樊於期的尸体上大哭,非常悲伤。事已至此,没有办法挽回了,于是就收拾安放樊於期的首级,用匣子装好它。
于是太子预先寻求世上锋利的匕首,得到赵国徐夫人的匕首,用一百金把它买到,叫工匠在淬火时把毒药浸到匕首上。用人来做实验,血沾湿衣褛,没有不立即死亡的。于是整理行装,派遣荆轲上路。
燕国有个勇士秦武阳,十二岁的时候就杀过人,人们不敢同他正眼相看,于是叫秦武阳做助手。
荆轲等待着一个人,想同他一起去。那个人住得很远,没有来,因而停下等候他。
过了一阵还没动身,太子嫌荆轲走晚了,怀疑他有改变初衷和后悔的念头,就又请求他说:“太阳已经完全落下去了,您难道没有动身的意思吗?请允许我先遣发秦武阳!”荆轲发怒,呵斥太子说:“今天去了而不能好好回来复命的,那是没有用的小子!现在光拿着一把匕首进入不可意料的强暴的秦国,我之所以停留下来,是因为等待我的客人好同他一起走。现在太子嫌我走晚了,请允许我告别吧!”于是出发了。
太子和他的宾客中知道这件事的人,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给他送行。到易水上,祭过路神,就要上路。高渐离敲着筑,荆轲和着节拍唱歌,发出变徵的声音,众宾客都流着眼泪小声地哭。荆轲又上前作歌唱道:“风声萧萧悲鸣啊易水彻骨寒冷,壮士这一离去啊就永远不再回还!”又发出悲壮激昂的羽声。众宾客都睁大了眼睛,头发都向上竖起顶住了帽子。于是荆轲就上车离去,始终不曾回头看一眼。
到达秦国后,拿着价值千金的礼物,优厚地赠送给秦王的宠臣中庶子蒙嘉。
蒙嘉替他事先向秦王进言,说:“燕王确实非常惧怕大王的威势,不敢出兵来抗拒,愿意全国上下都做秦国的臣民,排在诸侯的行列里(意为:燕国愿意同别的诸侯一起尊秦王为天子)像秦国的郡县那样贡纳赋税,俾能守住祖先的宗庙。他们诚惶诚恐,不敢自己来陈述,恭谨地砍下樊於期的头颅和献上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用盒子封好,燕王在朝廷上行跪拜大礼送出来,派使者来禀告大王。一切听凭大王吩咐。”
秦王听了蒙嘉的话,非常高兴。于是穿了上朝的礼服,安排下隆重的九宾大礼仪式,在咸阳宫接见燕国的使者。
荆轲捧着装了樊於期头颅的盒子,秦武阳捧着地图匣子,按次序进宫,到达殿前的台阶下,秦武阳脸色都变了,十分害怕,秦国的群臣对此感到奇怪。荆轲回过头来对秦武阳笑了笑,上前替他向秦王谢罪说:“北方蛮夷地区的粗鄙人,没有拜见过天子,所以害怕,希望大王稍微原谅他些,让他在大王的面前完成他的使命。”秦王对荆轲说:“起来,取来武阳所拿的地图!”
荆轲拿了地图捧送给秦王,打开地图,地图全部打开,匕首就露了出来。于是荆轲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拿着匕首刺秦王。还没有刺到秦王的身上,秦王非常惊骇,自己伸直身子站起来,挣断了袖子。秦王拔剑,剑太长,就握住剑鞘。当时秦王心里又怕又急,剑插得很紧,所以不能立即拔出来。
荆轲追逐秦王,秦王绕着柱子跑。秦国的君臣都惊呆了,事情突然发生,意料不到,大家都失去了常态。并且按照秦国的法律,臣子们侍立在殿上的,不能带一点兵器;那些宫廷侍卫握着武器,都排列在宫殿的台阶下面,没有君王的命令不能上殿。当危急的时候,来不及召唤阶下的侍卫,所以荆轲追逐秦王,大家仓猝间惊惶失措,没有武器用来击杀荆轲,仅仅用空手一起同荆轲搏斗。
这时,秦王的随从医官夏无且(jū)用他手里捧着的药袋投击荆轲。秦王还正在绕着柱子跑,仓猝间惊惶失措,不知道怎么办。侍臣们就说:“大王背着剑!大王背着剑!”秦王于是拔出剑用来攻击荆轲,砍断了荆轲的左大腿。荆轲倒下了,就举起他的匕首投击秦王,没有击中,击中了柱子。秦王又砍击荆轲,荆轲被砍伤了八处。
荆轲自己知道事情不能成功了,靠着柱子笑着,像撮箕一样地张开两腿坐在地上,骂道:“事情之所以没有成功,是想活生生地劫持你,一定要得到约契来回报燕太子啊!”
秦王的侍臣上前,斩杀荆轲。事后,秦王还头昏眼花了好长一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