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妙用信息技术创新作文教学
妙用信息技术创新作文教学
重庆万州白土中心小学:黄持勤
在语文学习中,学生最怕是作文;对于我们教师来讲,最难教的也是作文。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普及,恰如一股源头活水,汩汩注入学生的心田,使学生的作文异彩纷呈,精美无比。
一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写作兴趣
电教多媒体计算机能提供形象逼真,生动新颖的图片,声像,从而为学生的学习情景提供了强烈的外部刺激,使学生产生一种积极的学习兴趣,并迅速转化为一种强烈的写作欲望,变“要我写”为“我要写”。而激发兴趣又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基础。
《我可爱的铅笔》是一篇属于写物的文章。教学生学生写这类文章,一般采用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的方法。学生虽然能写但语言贫乏,很难表达出对自己学习的小帮手铅笔的喜爱之情。而运用电教多媒体课件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一个卡通形象的铅笔在动听的背景音乐的伴奏下,以动态的形式弹出,并配有文字说明——“我可爱的铅笔”。学生马上被吸引了:“咦——它会动”。接着铅笔又可爱地站着,用力拍拍身子,指指自己身上的图案,又讲述自己的形状。形象的表演自己为小主人的学习而尽心尽力的劳作。国外有些教育家认为:“天才就是强烈的兴趣和顽强的入迷。”形象的画面和可爱形象的卡通人物使学生产生了兴趣,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在电教多媒体的感染下,每个孩子思维都得到了不同层次的发展,有的孩子以“我有一个学习的好伙伴”写出了铅笔的形状、颜色、作用;有的以“我们的苦恼”为题,写出铅笔的作用以及小主人对铅笔的破坏。学生下笔时,语言丰富多彩。运用电教多媒体既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又提高了学生写作兴趣。
二运用信息技术,激发想像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想象力是丰富的,作文教学中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创设集形、声、光、色为一体的真实、恰到好处的情景就会更有效地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和调动学生的创造潜能。作起文章来,更有一番洞天和情趣。
如:在六年级指导学生看图作文《假文盲》时,课上教师只用挂图,尽管做不少启发,可因学生的生活经历少,想象空间小,大部分学生只对图中的人物动作、语言和的心理活动简单的描写。在第二节作文课上,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了公交车上不给老弱病残的人让座位的不文明行为,激发学生对这些行为的不满情绪。再把四个身强力壮的男人是怎样视若无人的站在母子上车处,而不顾母子俩的情景再现出来,让学生亲临其景的去感受这位身体瘦弱的母亲抱着生病的孩子,站在刺骨的寒风中等待上车的心情。从而去体会这四个男人行为的可恶。激发学生们对这四个男人的愤怒,对这母子俩的同情。这样学生眼前浮现的情景是形象的,心里认识感受是十分深刻的,写出的文章内容充实而具体,含义深刻爱憎分明。”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帮助者和促进者,给他们提供创新思维的感性材料和空间,让他们自主地去捕捉想象的光环,实现语言的创新和表达能力上的提高。
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学生的思维想象力,既能开发其创造力,又能收到喜人的作文教学效果。
三运用电教多媒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一切发明创造的基础,伟大科学家巴甫洛夫的曾说过“观察,观察,再观察”。进行作文教学,只靠几篇范文和阅读是远远不行的,应有丰富的生活实践经验。观察可让学生发现新事物,激发学生去探究生活的兴趣、开拓智慧,丰富自己的写作素材。但一个人的观察力不是生来就有的,要靠学习有目的的培养,其方法就是引导学生在实际观察中去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运用电教多媒体可以再现或创设具有具体生动的形象或场景,激起学生的真情实感,给学生以生动深刻的印象,促进学生的观察和思维的发展。
学生在写《美丽的家乡》之前,为了加深学生对自己家乡的印象,我首先用照相机多角度地拍下家乡美丽的风景,以及带领学生开展了解家乡的民风民俗的活动,配上优美动听的音乐,输入电脑保存。上课开始,在屏幕上播出家乡特写照片:(1)优美家乡图片;(2)农民勤劳耕种图片;(3)传统节日的民风民俗图片。熟悉的画面唤起了学生心中强烈的真实感,注意力迅速集中。接着在图下呈现文字:你喜欢自己美丽的家乡吗?最喜欢家乡哪些方面?学生反映强烈:通过简单操作——击键选择,随机使计算机呈现自己最喜爱的连续的动态画面。欣赏画面之后,大屏幕又呈现文字:(1)家乡的美丽要从哪些面来写(2)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然后按照电脑里储存的家乡的图片依序播放:美丽风光——美丽的风景图片,如画如诗;民风民俗——传统节日的热闹非凡;勤劳农民——农民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电教多媒体提供的大量直观图片,既能直观展示各种事物的生动形象,又能栩栩如生地把内容具体、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具有身临其境之感,加深了对事物的理解和感知。电教多媒体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丰富形象的图片,使学生生动形象的写出精彩纷呈的文章来。
总而言之,灵活运用电教多媒体,可以优化我们的作文教学过程,给作文教学提供一个宽广的空间,从而提高了作文教学效率。
第二篇:信息技术创新教学设计方案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创新
禄丰县腰站小学 刘波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语文是一门培养人们学习和掌握其他知识必备能力的、重要的基础学科,所以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语文教学改革,从本质上讲,就是为了探索出一条既能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又能适应未来教育发展需要的语文教学新路。改革是手段,创新是目的。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体的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广泛运用,促进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同时又伴随着每个教育教学环节。
一、利用信息技术,更新教育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网络以及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出现,打破了长久以来的僵局,通过网络与多媒体技术的整合,就可以替代以前的古老教学模式,为语文教学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这种新型的教学环境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可以真实地再现当时的背景,快速灵活地获取信息、共享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可以实现一种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全新学习方式。
面对当前的教育改革,教师首先应该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应充分发挥自身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导、组织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把自己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体会等体现在教学过程中,从而达到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1 的目的,这就是“成于内,而行于外”。其次,教师还要坚持创新,通过教学过程把自己的创新的经验和心得体会以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告知学生,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热情。语文教师必须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念,在教授知识同时还要兼顾其他非智力因素的全面协调发展,根据语文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选择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学习方式,从而使学生能够对所学的科目产生学习兴趣,有了学习兴趣就可能会产生求知欲,从而使学生在不断求知和不断探索中去主动创新。再者,教师应该树立全新的学生观,变以前单纯的教师的“满堂灌”为“师生互动”,将关注重点转变为学生的“学”,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的“学”来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发扬课堂民主,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创设生动、活泼、平等、和谐、探索、质疑的课堂气氛。在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教育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发展创新能力。
(一)精心研究教材,搜集资料,认真制作教学课件
教师作为引导者,其作用尤为重要,因此,如何设计一堂精彩的课就成了重中之重。这里讲的“精彩”是指教师设计的课易于学生接受,且能让学生乐于陶醉其中,并且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基于上述理由,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就应该以课本为蓝本,以《课程标准》为导向,再以多媒体和网络资源为辅助手段。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便能产生积极的情感和主动性,学习效率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迅速地建立起正确的直观印象,这样有助于他们继续深入地学习。所以2 教师应在潜心研究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教案,将一些可能出现的预设详细写在教案中。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雷雨》一课时,导入新课这一环节可以设计用雷雨的图片导入、也可用雷雨前的动画导入;在学习课文时,可以让学生观察图画,也可放动画录像,可以逐段放映,也可以是整篇课文放映;巩固提高时可以设计配乐朗读;生字的学习可以安排单个词语依次出示,也可同时出示,还可以分笔出示指导书写。教师要充分考虑各个教学环节可以利用的学电教手段,编写出适合本班学生教学课件。
二、适当采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过程,激发学习兴趣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语文教学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就必须创设情境。多媒体的运用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充分显示出其优势。教学时,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出现课文情境的氛围,让学生在声音、图形、文字的效果下,学会理解作者的思想和运用文字的技巧。效果会好很多。如《金色的草地》,这是一篇叙事文章,本文描写了生活在俄罗斯乡下的两个小朋友经常在草地上玩耍,发现草地颜色变化及其变化的原因。通过对这两个发现的描写展现出大自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快乐,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于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草地变色的原因很难明白,于是,教师就设计了教学课件,通过动画的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草地是怎样变色的,从而使学生能够理解,自己归纳出草地变色的原因。这样的设计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一种浓厚的学习气氛。
(二)利用信息技术帮助理解课文重难点 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被一些课文中出现的重点和难点所烦恼。而这些重难点恰恰是绕不开的本课书的灵魂,因而如何让学生自己通过学习发现问题,并且能够自己解决问题就成了语文课的关键。多媒体以及网络技术的应用帮助我们解决了这一难题。例如《爬天都峰》一课,在学习体会天都峰的特点时,配合出现天都峰的图片,让学生观察,然后学生自然而然地总结出天都峰又高又陡的特点。对描写天都峰的特点的文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三)利用信息技术巩固训练
随着网络和多媒体课件制作软件的诞生,这一切烦恼便迎刃而解了。现在几乎每一所学校和每一间教室都配备有实物投影仪和电脑投影设备。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同步选取适宜本班学生练习巩固的资料做成课件,一些不太容易理解的题目,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搜集易于为学生所接受的图片、动画等资料,这样就可以把抽象的知识通过直观形象的印象传授给学生,从而使学生形成先入为主的深刻印象,产生学习兴趣,记忆深刻。对于一些枯燥的字词练习,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小游戏来帮助学生消除疲劳感,从而加深理解及记忆。例如上三年级上册第九课《古诗两首》时,我制作了一个多媒体动画课件,先逐个出现本课生字,点击一下出生字,再点一下,出解释,再点出组词,整个都出示完毕后,有一个单词闯关的游戏,形式与学生平时玩的游戏相似,完全答对则可以进入下一关,没答对就需要停留在这一关,反复训练最终得以通过。通过学生反馈,知道了这一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不仅带给学生欢乐,而且还加深了记忆,强化了生字,真是一举两得。
三、恰当采用信息技术全面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一)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朗读感悟能力
朗读是锻炼语文感悟力的金钥匙。教材中很多课文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通过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阅读能力。在信息化环境中,为学生提供了有声语言、文字、音乐、图像有机结合的感性材料,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优美和谐的音乐、生动活泼的画面,把学生带到美妙的艺境中去。如教学《雷雨》时,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播放带有电闪雷鸣的声音,并适时配乐朗读示范,使学生在不断变化的背景音乐和抑扬顿挫的朗读中不知不觉地融入到课文体现的美妙的境界里。在生效的渲染声中,每位学生都读出了自己对文章的感悟。从而迅速而准确地感悟出文章的精要所在。
(二)利用信息技术提高阅读能力
《课标》提出让学生喜欢阅读、并能从中感知阅读的乐趣。在阅读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警句。背诵优秀诗文 50 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 5 万字的阶段目标。因此,我们要大胆地放开思路,指导学生边识字边阅读,让他们学以致用。
以往我们所提到的阅读大部分都是文本阅读,但随着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一种新型的阅读方式——超文本阅读已进入了我们的生活、学习之中。它可以运用图形、图像、声音、视频、三维动画等多种媒体,给予人们直观、立体的感受,而且可以促进学生的速读、略读水平的发展。如:我在教学名人故事这一单元时,给学生布置了课外作业,让他们上网收集和“名人故事”有关的故事,并且开展了读书展示活动,让同学们互相交换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丰富和扩展了5 自己的阅读量和词汇积累。只有将课内、阅读相结合,文本、超文本相结合才能真正领略读书的乐趣,从而达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境界。
(三)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思维和创新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利用信息技术,能营造更好的创造环境,引导学生想象、创新。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赖于营造良好的氛围。学生有了浓郁的情感,欢乐的情绪,那么他们就会精神振奋,思维活跃。在教学《卡罗尔和她的小猫》时,当电脑课件播放不同品种的小猫的调皮动作时,这一情景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孩子们的眼前时,他们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太可爱了!”“真漂亮啊!”„„这时让孩子们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小猫?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恰当地运用课件这种直观手段,不仅激发学习兴趣,还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并且进行了语言表达的训练。
(四)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写作能力
学习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培养学生从听到说,从阅读、理解课文到运用和写作。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实际运用,可以带动学生从身临其境的感知,领会中过渡到图画的解说,由对课文的理解过渡到学生自己的作文训练。从而激发了学生内心的情愫,产生了写作的欲望。
教师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要改进作文的命题、指导、批改和讲评。网络作文教学具有传统作文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中年级习作教学首要的任务是拓宽学生的思路,调动生活的积累,激发学生的习作欲望。在写“课余生活”这次习作中,我利用网络资源搜集资料,先出示几篇有关“课余生活”的文章,开阔思路,再引导学生朗读、评价,从读中学写。然后在听、说、评的一系列活动的基础上,选择自己的“课余生活”,将它们写下来。通过一篇篇美文的赏析辅以多媒体软件创设的情境,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同时,还可利用网络互评、互改作文,进行协作学习,实现多元评价。上课时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作文制作成教学课件,重点的精彩段落可以用其他颜色显示。同时还可以利用电脑对文本当场删改,让学生直观感受到选词炼句的好处,为四十分钟的课堂节省了宝贵的时间。
总之,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有着丰富的创新空间。小学语文课堂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要阵地,所以我们必须从小学语文这门学科的特点出发,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增加自身修养,不断积累学识,在精心研究每堂小学语文课的过程中努力探索新的教学途径,而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则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和活力。我们在教学中合理充分地利用网络资源,为现代教育发展奠定基础,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将创新教育落到实处!
第三篇:数学信息技术创新教学培训心得体会
数学信息技术创新教学培训心得体会
2013年11月28日——11月29日,我参加了在深圳广东省教育技术中心举办的为期2天的“广东省小学数学信息技术创新教学培训研讨会”,本次两天的培训学习对我来说很实用,收获颇大。
在培训中,我明白了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要求教师必须提高职业的专业性。而且清楚地认识到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教师不是像以前那样,单凭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即可进行教学,而是综合应用多种媒体技术,利用多媒体和网络,以及利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等电教设施开展教学。所以这种教学必然要打破传统的传授式的教学模式,而构建出适应信息社会的新型教学模式来。我深深的体会到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密切联系,信息技术今后将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未来教育应溶入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最新的信息技术,致力于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有效应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冲击着传统教学模式。学生通过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让学生利用各种渠道收集数据,并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对所收集的数据加以综合分析达到学习的目的,使学生可以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习水平。
1、培训形式新颖有趣,着力培养学员们的合作意识。特别是以小组为单位,设立小组代表,既有趣又能激发大家的创新思维,迅速树立团队合作意识,增强团队的凝聚力,为后续培训打下基础。
2、培训内容和我们平时的教学工作紧密联系,实用性很强。比如创建教学设计方案,规划主题单元等一系列学习活动能梳理我们的教学思路,促使我们整合各方面的资源,更好的理解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意义,为我们今后能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3、学习收获巨大。在学习内容方面,不仅理解了教育技术的基本内涵,深入理解了教设计的一般过程,掌握了信息资源的获取方法、处理方法,还通过案例的研讨,掌握了探究型学习和授导型学习的设计方法及评价方法,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也有了一定的认识,提升了教学设计的整合水平等等,可以用“收获颇丰”来概括。在学习方式上,老师们感受最多的是小组学习和探究型学习的优势。专业上的互补,使老师们能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同时增强了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探究型的学习,能充分调动每位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各展所长,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和热烈的学习气氛。如果能有效地将它们应用到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必将有力地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4、课堂属于开放式,气氛轻松。各组员可以自由的发表自己的意见。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教学规律。对于我们来说,虽然只有短短3天的培训,但受益匪浅。在这里我们见识了很多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鲜活的案例,在集体讨论和辅导老师的点拨下,我们进一步理解了信息技术对现代教学产生的重大意义,了解了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优化方法。不但丰富了我们的教学基本理论知识,而且对我们今后的教学活动有很大帮助,可以将这些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对所任教的学科进行教学规划设计,梳理教学思路,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此次培训使我受益非浅,真正领会到了新的教育技术理念,也发现了自己身上许许多多欠缺的地方。其感触非一一能言尽。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我一定扎实工作,努力学习,把用所学到的教育技术知识更好地应用教研教改中,做一名对学生负责,对学校负责,对社会负责的优秀教师。利用本次培训成果,积极开展学科教学活动,探讨新的教育理论,新的教学模式努力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特色。最后,我想说,在紧张而繁忙的工作之余再培训会收获些须的欣慰吧!我仍会继续学习各种关于信息技术的知识、持之以恒,不懈的努力优化课堂教学,培养新时代所需要的具有高信息技能的新兴人才。这将是我以后的最终目标。
第四篇:应用信息技术创新方案
应用信息技术创新方案
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和思想感情的发展。一堂课的成功与否,不只在于教师事先精心设计好的每一句教学语言是否精彩,更在于师生双向交流过程中教师有没有充满教育机智的教学评价的有效发挥。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不是停留于表层的作秀,也不是可有可无的衔接,而是在整体深刻理解文本和学生实际后焕发的自然而然的创设和生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才能做到有效评价呢?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准确得体,催生活力 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的活动,是主体对客体满足需要程度所做出的判断。在语文课堂上的直接表现就是教师用常用语言等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过程、结果等进行判断,再行褒奖、指导。首先课堂教学评价必须准确。准确性是课堂教学评价的灵魂,没有“灵魂”,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就没有了生命力。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应该客观地指出学生的长处和存在的缺点,既不能一味的肯定评价,也不能一味的批评,要让学生知道哪是好的,哪是不好的;哪是对的,哪是错的,错在何处。准确的课堂教学评价还需我们关注课堂中生成的细节,及时提醒学生,有效地帮助学生纠正错误。
二、机智应对,化险为夷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过:“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在进行课堂评价时,机智幽默、生动优美的语言更是不可或缺的。幽默的和风细雨、诙谐轻松,可以使它既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又能达到匡正纠谬、明辨是非的目的。在课堂上,教师机智幽默、生动的评价语言,更是可以创造出一种轻松愉快、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能以愉悦的心情去主动、生动地学习,从而使课堂生花,为教学增色。特级教师支玉恒老师在教学《第一场雪》时,以风趣的语言暗示学生如何通过有声的语言把“雪的大”读出来。当第一个同学读时语气比较平直、轻短,老师风趣地问同学们:“这是什么雪呀?”大家笑着说:“这是小雪。”于是再请一学生读,读得稍好些,大家又笑道“这是中雪”。又再请第三、四位同学读,终于读出了大雪”,教师又幽默地激励道:“还有谁读得比他下的雪还要大的吗?”课堂上笑声此起彼伏,学生在书声琅琅、语言交流、思想碰撞中获得求知的欢乐,真是“别有一番„趣味‟在心头”!教学过程充满着各种变化、发展,始料不及的情况,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评价时,灵活运用教学机智,将预设性语言和随机性语言结合起来,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突发情况,临时调整预设的流程,快速反应,巧妙应对,就能化险为夷。因此,教师课堂教学评价应因境、因事和因人而随机应变,用自己内在的魅力,创造性地对学生进行评价,激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
三、捕捉亮点,学会赏识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需要教师的激励,激励能激发人的潜能,能使人心智开启,灵感涌动。学生在宽松、和谐、民主的自由空间里与老师、学生进行心灵的碰撞、生命的融合,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并在成功中走向成功。例如二下语文《找春天》,一学生在朗读“树木吐出点点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吧?”这一自然段时,老师夸奖道:“你也是我们班里一个活跃的音符,请你再带领大家读读吧!”顿时她变得更自信,领读的同时自豪之感油然而生。同时,班里的学生也开始一个个争做活跃的音符了,可谓一举两得。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捕捉学生的闪光点,给以鼓励。成功,哪怕只是一点点,对一个学生树立自信意识也是极为有益的。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不要吝啬对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赏识与赞许,要及时送上充满激励的评价,让学生不断获得前进的动力,增强自信心,检验成功的快乐。也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会折射出智慧的光芒,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
四、尊重差异,期待成长 教师的评价要做到因人而异,要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因此,教师要了解他们的基础,关注他们的发展状况和努力程度,尊重差异,为每个学生的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并给予具体指点和引导,耐心期待学生一点点成长、进步。著名的教育评价家斯塔佛尔姆强调:“评价不在于证明,而在于改进”,因此,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要求教师评价时不只是简单的判断或褒奖,而应注重具体引导,应更多的从内容、方法等方面去点拨和启发。有位老师在教学《兰兰过桥》总结课文时启发到:“请同学们想想,你头脑中神奇的桥是怎样的?”话音刚落,一个小男孩站起来一口气说了四种神奇的桥,教师评价说:“你真聪明。”仔细瞧瞧,那个学生一脸平静,不经意地坐了下去。显然,学生听多了这样泛化的评价,早已产生审美疲劳,不感兴趣了。这样泛泛而又单一的评价缺乏针对性,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久而久之,以直觉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对如此的评价会麻木不仁,心理效应为零,评价也就失去其应有的作用。“你真聪明”,聪明在哪里?“你真棒”,棒在何处?都应大声给出具体参数,让孩子感受到老师对于自己的关注和重视,获得学习方法和习惯的正确导向,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和提升。上述例子中老师的评价如再具体形象些:“看来这位同学对桥特别感兴趣,等你学习掌握了更多的知识,长大后也会是一位会变魔术的桥梁专家。”这样具体的语言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想象,把自己和“会变魔术的桥梁专家”联系起来,幻化出自己也是桥梁专家的美好形象,从而获得极大的心理满足,进入更加积极的思维状态,产生出奇思妙想,这也正是学习的最高境界。教育,是一种温暖的抚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评价学生时,心中要有“爱”,要做到“每句话背后都是一颗心”,从爱护学生的角度出发,不管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评价一定是发自内心,真心实意,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的深处。”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真诚,才会接受老师的评价。教师情真意切的评价,定会让学生如临春风,如沐春雨。总之,课堂教学评价是一门艺术,它植根于深厚的教学功底、良好的口语素养和正确的教学理念。相信我们在课堂上关注和体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学会认真倾听,在反思中增强研究意识,培育教学机制,在教学中不断实践探索,一定能步入这座有效评价的艺术殿堂。
第五篇:妙用动词定稿 - 教学实录
《妙用动词,让人物形象更生动》教学实录
恩施书院中学 薛卫
导入:
师:同学们熟悉动词么? 生:熟悉。
师:能随口说几个动词吗?
生1:打、拍、摇 生2:坐、站、走 生3:踩、拿„„ 师:那你们知道怎么样让这些动词发挥最大的功效么? 生:不知道
师: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在写人作文中怎样妙用动词,让人物形象更生动。
一、赏析动词,认识妙用动词的重要性
1、师:先来看看这些文字,大家觉得熟悉么? 生:熟悉
师:它们来自哪里? 生:语文课本。
(ppt展示)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魏巍《我的老师》 ① 师:加粗的字属于什么词性的词? 生:动词 师:你们觉得这些词用得好吗? 生:好
② 师:好在哪里?你们从这些动词中分别体会到了什么?
生1:第一个“挡”说明妈妈很爱“我”,第二句话中的一个“落”一个“迎”一个“敲”字表现了老师很温柔,不是真的想打我们。
生2:第一句话中,当时史铁生双腿瘫痪了,她妈妈为了不让他看到外面飘落的树叶而想到自己不能动,所以用到了一个“挡”字,体现了妈妈内心对我的关爱,害怕我伤心。第二句话中老师看起来要打我,用了一个“落”字,平常谁要打人都会“啪”的一声打下来,说明老师要打我本来就只是吓吓我,我一“迎”,老师的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说明老师很温柔,并没有真的想打我,表现出了老师对我的疼爱。
③ 师:同学们对于老师上课讲的内容还记得非常清楚,通过刚才的分析你们觉得妙用动词可以达到什么效果呢? 生1:可以让人物活灵活现
生2:可以表现出人物内心的真实感受 生:3:可以体现出人物的内心活动。
师:是的,妙用动词可以体现人物的心理活动。
2、师:再来看一段同学们没学过的文字,看看这段文字里作者又是怎样巧用动词的呢?
(ppt展示)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朱自清《背影》 ① 师:文段中写他父亲用了哪些动词? 生:戴、穿、走、探、穿、爬、攀、缩、倾 ②师:你们从这些动词中读出了什么呢?
生1:前面的几个动词“戴、穿、走”没觉得有什么,一个“探”和“爬”字最感动,我仿佛看到了胖胖的父亲在艰难的为我买橘子。生2:我从最后一句看出了作者对父亲的爱和感激。
生3:父亲本来就胖,动词“探、穿、爬、攀、缩、倾”形象的写出了父亲为我买橘子的不易,对于别人来说很简单的事情,对父亲来说却那么艰难,但父亲并没有因此放弃不去做,他做一切都是为了自己的儿子,所以通过这些动词看出了父亲对我的疼爱。
生4:可以看出父亲内心的想法,是一心在想把为我买橘子这件事做好,不管有多么困难都要去完成。
③ 师:同学们分析得非常到位,那学到这里你们觉得妙用动词可以达到什么效果呢?
生1:可以表达人物的内心情感。生2:可以传达人物内心的真实感受。生3:可以表现人物的情感倾向。
师:是的,妙用动词可以反映人物的情感态度。
3、师:下面我们再来做一道选择题,看看妙用动词还有没有其它的功能?(ppt展示)①刘姥姥到了荣府大门前石狮子旁,只见满门口的轿马。刘姥姥不敢过去,衣服,又 了板儿几句话,然后 到角门前,只见几个挺胸叠肚、指手画脚的人,坐在大门边,说东谈西的。刘姥姥只得 上来问:“大爷们纳福。(曹雪芹《红楼梦》)A.拍拍、说、走、跟 B.理理、训、跑、走 C.掸掸、教、溜、蹭 D.打打、唠、来、跑
师:同学们如果不确定答案,可以小组讨论交流一下,觉得哪个选项最合适,为什么呢?
生讨论,师补充:刘姥姥当时属于社会底层的人物,现在有一句话说“刘姥姥进了大观园” 就是比喻没有见过世面的人来到陌生新奇的花花世界。文段中的这个板儿是刘姥姥的孙子。
生1:我们组觉得应该选C 因为我从后面两个词看出来,刘姥姥明显是巴结别人去的,所以就“溜”到角门前,然后巴结讨好的蹭上来。
生2:觉得文段对刘姥姥带有一种批判的味道,所以只有“溜”和“蹭”带有贬义,所以我们觉得应该选C 生3:我们组觉得也是选C,因为刘姥姥有点害怕,看到门口有几个挺胸叠肚的人,所以只能小心翼翼的溜过去,然后蹭上来问。
师:同学们都选的C,那到底对不对呢?一起来看下正确答案。多媒体展示正确答案(C)
②师:同学们认真的想想这几个词,为什么C项是正确答案呢?C项的第一个词读什么?生齐答。
师:“掸”,鸡毛掸子,掸掸是个什么样的动作?为什么要做这样一个动作? 生演示掸掸动作,答:当时她要去巴结人家,害怕自己身上有灰,所以做了这样一个掸灰的动作,显现了刘姥姥当时的地位。师:那第二个词呢?读jiāo还是jiào?
生:读jiāo 师:你们觉得刘姥姥会教给板儿一些什么话呢? 生:一些巴结讨好的话,阿谀奉承的话。
③师:很好,后面两个词同学们刚才已经做了比较详尽的分析,一个“溜”字显现了刘姥姥当时步伐的不自然,然后一个“蹭”字,极尽了刘姥姥巴结讨好的样子。那刘姥姥的这一切都和她自身的什么有关呢? 生:身份、地位。
④ 师:看到这里已经很明显了,妙用动词的另一个好处是什么啊? 生齐答:可以揭示人物的身份地位。
师:很好,学到这里同学们能不能总结一下妙用动词可以达到哪些效果呢? 生:体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反映人物的情感态度;揭示人物的身份、地位。师:很好,让我们再次齐读妙用动词的好处。(PPT展示)
二、妙用动词,学会让人物形象更生动
1、师:同学们觉得妙用动词重不重要呢? 生:重要
师:下面就让我们通过一些具体的练习,来让同学们学会怎样妙用动词。(ppt展示)学生习作展示:天啊!要迟到了!我匆匆忙忙的来到了学校„„
①师:你觉得这段文字够具体,够生动么? 生:不够
②师:你能对“匆匆忙忙”进行动作分解吗?匆匆忙忙的做了哪些事情?(学会让内容充实)
③师:你能妙用动词吗? 小组合作讨论,把讨论出来的答案写下来。小组展示:
生1:天啊,要迟到了!我套上衣服,抹了把脸,拿起面包往嘴里塞,提起书包就跑出了家门。
生2:天啊,要迟到了!我从床上跳起来,左手拿着馒头,右手拧着书包,身体一侧一蹭门,赶快奔了出去,箭一般的冲到了学校。
生3:天啊,要迟到了!我匆匆忙忙的扣好扣子,顺手拿了块面包叼在嘴上,提上书包,冲出家门,连跑带跳的来到了学校。
生4:天啊,要迟到了!我衣服还没穿好就冲进了洗手间,接了点水,抹了把脸就开跑了,左手提着书包,右手拿着早餐,跑向学校。
师:同学们刚才展示的内容都体现了匆匆忙忙没有? 生:体现了 师:那你们觉得他们写的够不够具体? 生:不够
2、师:他们对动作已经进行了分解,但是好像还不够具体,下面看看老师也对“匆匆忙忙”进行了分解(看ppt)可惜老师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动词填进去,请你们帮帮老师的忙,小组合作填上十个最恰当的动词,争取做到妙用动词。(ppt展示)天啊!要迟到了。我(①)开被子,(②)下床来,(③)过校服,(④)上鞋子,(⑤)进洗手间,(⑥)出牙刷,(⑦)上牙膏,然后(⑧)下毛巾,在脸上(⑨)了几下,(⑩)出屋子。
①师:请四组同学到黑板上写下你们组讨论出来的动词,已经有答案的自己到黑板前去板书。
组1:掀、跳、拿、穿、跑、抽、挤、拉、抹、冲 组2:掀、蹦、抓、穿、冲、拿、凃、扯、抹、跑 组3:掀、蹦、扯、套、飞、抽、挤、抓、凃、冲 组4:掀、跳、抓、套、冲、拔、凃、扯、抹、冲 师:你们觉得哪些词用的好?哪些是还可以改进的?
生1:我觉得第一个“掀”可以换做“踢”开,这样更显得急切。生2:我觉得套上鞋子比穿上鞋子要好,更快捷。
生3:冲进洗手间和冲出屋子有点重复,我觉得可以用闯进洗手间,更能显现出当时的急切。
②师:我觉得同学们有些词语是用的不错的,但还有些词还用得不够妙,那我们来看看老师原本是填写的哪些词语呢?看看和你们写的答案有什么不一样呢?(ppt展示)天啊!要迟到了。我踹开被子,跳下床来,拽过校服,蹬上鞋子,蹿进洗手间,抽出牙刷,涂上牙膏,然后扯下毛巾,在脸上抹了几下,冲出屋子。③师:细细品味一下,你们觉得老师填的词和你们的有什么不一样?
生1:我们写的是抓过校服,老师写的是拽过校服,我们写的是套上鞋子,而老师写的是蹬上鞋子,老师选用的词更加急切,突出了人物当时急切的心理。生2:我觉得“踹“开被子这个动词用得非常形象,仿佛就看见了当时一脚被子踹到床下面去了,也没时间去理会的样子,还有窜进洗手间也是,因为情况紧急,所以像个无头苍蝇一样窜了进去,门都没看清楚。
生3:我觉得老师用得最妙的就是那个“踹“字,我们刚才写的还是慢慢的掀开被子,甚至还有的去叠被子,但在当时那种急迫的情况下,我们最迅速反应就应该是一脚踹开被子,这个词让我想到了我踹被子的情景。
生4:老师用的窜进洗手间然后冲出屋子,然后我们只想到了冲进洗手间然后冲出屋子,就显得重复,而且这个窜比冲更加的生动和急切。
④师:你们都觉得老师用得动词特别的好,那假设这是一篇作文中的一个片段的话,你们觉得这段文字完不完整呢? 生:不够完整。
4、师:那你们能不能尝试着在动词前加上修饰词,然后让人物形象,让这个文中快要迟到的你更加具体生动呢?比如我踹开被子,是怎样踹的呢?是狠狠的踹,还是轻轻的踹?找几个你感兴趣的句子添加适当修饰。学生展开讨论。
生1:我猛地踹开被子,飞快的跳下床来,使劲的拽过校服,一溜烟的窜进洗手间。
生2:我猛地踹开被子,一下跳下床来,一把抓过校服,迅速的窜进洗手间,随手扯下毛巾,在脸上胡乱抹了几下,急切的冲出屋子。
生3:我最后一句和他们的不一样,我写的最后一句是箭一般的冲出了屋子。生4:我们这组把动作交换了一下顺序,然后再加上了修饰,我狠狠的踹开被子,立马跳下床来,手还没来得及拽过校服,身体就早已窜进了洗手间,慌慌忙忙的抽出牙刷,在脸上胡乱抹了几下,便飞一般的冲出了屋子。师:你们觉得我们在加过修饰以后的句子有什么变化吗?
生齐答:有变化,显得更加生动形象了,更加表现出了当时的急切。
(ppt展示)天啊!要迟到了。我狠狠地踹开被子,慌忙跳下床来,一把拽过校服,蹬上鞋子,三步并作两步蹿进洗手间,抽出牙刷,随意涂上牙膏,然后飞快地扯下毛巾,在脸上胡乱抹了几下,火急火燎地冲出屋子。
5、师:学到这里,请同学们总结归纳一下,怎样可以让人物具体生动起来? 生齐答:分解动作 ;妙用动词 ;恰当修饰
三、学以致用,学会利用动词写出生动的人物形象
1、师:下面呢?老师要给同学们表演一个魔术,同学们不要去研究老师这个魔 6 术是怎么回事,或者有没有穿帮,你们觉得应该重点观察什么啊? 生:观察老师的动作。
师进行“硬币穿杯子“的魔术表演。
2、师:请写下老师表演的动作,用到分解动作、妙用动词、恰当修饰。
3、学生展示:
生1:老师一手抓着杯子,一手捏着硬币,笑着对我们说:“这是一枚硬币,这是一个货真价实的玻璃杯子。你们相信老师能把硬币给穿越进杯子吗?”我们都说不能,老师却一下把硬币给穿越进去了,我们都看呆了。师:这位同学用到了哪些动词,他主要是在用动作描写吗? 生齐答:不是,是语言描写。
生2:老师笑着走上讲台,一手拿着一个玻璃杯,一手捏着一个一毛钱硬币,老师不停的摇晃着硬币,突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杯子与硬币猛地一碰,硬币就溜进了杯子,看得我们都傻眼了。
师:他写得好不好?用得动词妙不妙?要不要跟他一点掌声?
生3:不知老师在讲台下面摸着什么,只见老师走下讲台,一手抓着一个玻璃杯,一手捏着一枚硬币,老师用硬币轻轻的敲了几下硬币,然后将硬币放在手掌心里,用手掌用力的去碰撞玻璃杯的底部,然后硬币就莫名其妙的跑进了玻璃杯。师:观察的非常仔细,由于时间关系,非常遗憾,我们不能继续展示了。但我相信在今天上了这节课后很多同学已经将老师的动作写得活灵活现了,我们课后有时间再给同学们展示展示。
课堂结束语:妙用动词可以体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反映人物的情感态度、揭示人物的身份、地位。我们在写作中想要把人物写得生动形象,一定要学会妙用动词!但学会了妙用动词只是学会了写作的冰山一角,我们要想把作文写得好,把人物写得生动形象,还要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去探索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