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怎样对待爱哭的学生
怎样对待爱哭的学生
在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中,常常会遇到爱哭鼻子的孩子。这就给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困扰和麻烦。对于我们二年级的老师来说,对待爱哭的孩子更要耐心细致,注意从其身心发展的阶段性遗传性教育环境的不适应性上寻找原因,只要对症下药,自然会受到良好的效果。
例如我班的翁某某,性格内向,一般不愿想别人吐露心声。当她伤心时,你想了解原因,问十句他都答不上一句。每当遇到这种情况,我都很恼火。不过这个时候可不能大声呵斥。我一般都是在她心情好时找她谈谈心聊聊日常生活和学习,慢慢地取得她的信任,和她建立感情,成为知心朋友,推开她虚掩的心门。只有了解学生爱哭的真正原因,教师才可以对症下药,事半功倍。
爱哭的学生需要教师更多的关爱来抚慰脆弱的内心。当学生因为小事哭个不停时,即使你感到厌烦也千万别用威吓责骂的方法让他停止哭泣,这样强制的压抑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严重的可能导致性格的扭曲,使学生变得更加脆弱或叛逆。当学生止不住哭声时,教师可以把他带到一个安静的地方,让他把内心的不满、委屈发泄出来,教师在一旁默默相伴,或者拍拍学生的肩膀,让学生觉得老师能理解她,没有嫌弃她,感受到老师深深的关切之情。同事带他们离开人群,并要关照在场的学生日后不要取消,以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
当学生发泄完情绪渐渐平静下来后,教师就要扮演起心里倒是的角色,用和平亲切的语调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这样做不太合适,哭非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使自己变得脆弱,让自己的自信溜走。应该让学生明白人从小就要学会坚强,那样才是勇的孩子,是学生形成“爱哭是不对的”意识,一遍接受以后的辅导。
有些学生爱哭是因为不够坚强,不敢面对自己的错误和失败,不敢面对挫折。当遇到困难无法解决时,就用哭来逃避。这时,班主任可以从以下几个反方面来做:
(1)讲讲身边的事。把班级中其他同学的事例讲给学生听,这类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虽小,但贴近学生的生活。
(2)坐下来和孩子谈谈。通过交谈让孩子明白敢于面对自己的错误、失败,敢于面对挫折是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只要自己不服输,跌倒了爬起来继续往前走,还是好样的。
(3)讲著名人物的故事,让孩子在感受人物光辉形象的同事学会坚强。
(4)引导学生反思总结。让学生回忆自己以前懦弱的行为,认识自己的不足,写下决心书,以此为目标和动力,一点点克服爱哭的毛病,使之逐步成为坚强的人。
也有一部分学生的哭闹只是任性,当他不如意想表示不满时,经常用哭来引起别人的注意和重视。在家里,哭这一招往往凑效,久而久之便养成毛病。
常言道“笑比哭好”让学生开心是治疗爱哭毛病的良药,拥有乐观开朗的心态能让人充满活力。但愿通过老师的努力,最终会驱散爱哭的学生心中的阴霾,让快乐的心境在微笑中度过每一天。
第二篇:怎样对待不听话的学生
怎样对待不听话的学生
太东小学阎立萍
每一个班都会有几个调皮捣蛋的学生,尤其是男生,经常不遵守课堂纪律,带东西进来吃喝,更有甚者,直接和老师“对簿课堂”唱对台戏。教师常常需要在上课的时候去干涉这样的同学,可是效果不是太好,还影响上课。对待这样的学生我们要做到:
一、心态
保持平和心态,这是非常重要的,不可与这样的学生生气,更不能由于愤怒而和学生发生冲突,怒伤肝,对自己身体也不好。无论怎么说,他们都是孩子,调皮一点也是很正常的。
二、谈心
开学之后,学生刚刚露出调皮捣蛋的苗头之后,要立即引起重视,课余找机会交流一下,侧面指出他的错误。这是讲道理的阶段,苦口婆心的谈心也是很必要的。
三、肢体语言
如果多次谈心交流之后,效果仍然不大,这时候就要考虑 别的手段了,多采用肢体语言的交流。我的方法就是拍拍肩膀,摸 摸脑袋,最严重的就是“掐”了。在巡视课堂的时候,轻轻拍拍调皮孩子的肩膀,悄悄告诉他课堂要注意纪律,或者摸摸 他的脑袋。注意不是体罚学生啊,那是违法的,也是教师职业道德 所不允许的。
第三篇:我们该怎样对待学生
我们该怎样对待学生(2)
--语言如何更能打动学生
在我们日常的德育工作中,谈话、说服、报告、传授等手段,都是依靠语言来实现的,而语言的运用又直接影响着德育工作的效果。
如何让我们的语言更能打动学生的心灵呢?回答是四“言”四“有”。
言之有情。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学生,要使他们对教师所传递的内容有所理解、体悟、内化,并转化为自己的品德、言行,教师就必须用真挚的感情去打动学生。要有爱生之情。有爱的教育,学生才会欣然接受;有爱的教育,才会硕果挂满枝头。
要以诚待人。在真诚的前提下,即使是坚持原则的告诫和实事求是的批评,学生也会理解和接受。
要平等对待。今天的学生自主性、独立性较强,渴望在教师面前得到平等地位。唯平等待生才会有师生的互动和感情的交融。
要“不战而屈人之兵”。在做学生思想工作的时候,我们要充满感情,鼓起激情,饱含真情,目的只有一个:感化学生。
言之有物。“言传”,能否打动学生,起到作用,关键在于内容。
我们的教育,只有目的明确,有的放矢,针对性强,才能切中要害,产生教育效果。要通过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分析,使我们的“言传”以学生需要为目标,触及焦点,揭示主题,从而达到教育之目的。
要体现道德伦理的知识性和理论性,要有一定的思想深度。我们的讲话要有观点、有分析、有结论,要运用逻辑的力量、真理的力量去说服学生。
在我们既往的教育中,陈词老调是最为学生所诟病的。我们不妨试着换一种思路,换一个角度,换一个例子,换一种语言;不妨正面反面结合说,道理事例结合讲,既摆现象又析事理,既回答“为什么”又回答“怎么样”,使讲话内容更加全面、丰富、充实。
言之有趣。生动有趣的讲话才会吸引学生,触动学生,产生效果。从内容角度考虑,运用典型事例是一种有效的办法。今天的青年学生,有自己的思想,不看重权威,也不轻信既有的理论,所以运用事实材料来说明问题,会有更好的效果。而且,如果例子选得好,形象具体,典型生动,常能成为讲话出彩之处。
从表达角度考虑,除了把握好语音、语调、节奏,使讲话抑扬顿挫外,要注意运用鲜活通俗的口头语言,使讲话形
象生动。笔者学会开车后,曾与学生算过一笔账:如果我学车需要30个小时的上车时间的话,那么,同学们大概只要花10至15个小时就够了,也就是说,我学一样东西花的成本是你们学同样东西的两三倍,甚至更高。而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的使用时间呢,正好相反。我50多岁了,用到75岁,使用时间20年;你们十七八岁,使用到75岁,有近60年,你们的使用时间是我的3倍,甚至更多。我们学点东西困难,而且使用时间短暂,尚且还在学习,你们就更应该努力了。通俗的语言,对比的形式,给学生的教育比较深刻。
言之有方。因为德育既是科学又是艺术,而艺术就是创造性的方式、方法,它没有固定不变的办法和模式,它也拒绝陈旧和老套。我们也需要讲究“言传”的方式、方法。一要把握好时机。一般性问题,不必急就,尽可择机而行;突发性问题,先制止安顿,使头脑发热者先冷静下来再做工作较为有利;在某种情况下,故意延宕时间,留下“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空白,待到“非说不可”的时候说,往往说的“理”最易为学生接受。
二要把握好形式。个别问题个别谈,班级问题班会谈,倾向性问题校会讲。批评、了解情况,宜个别进行;表扬、嘉奖宜大张旗鼓。
三要善于“调动”学生。在我们的讲话中应该有娓娓道来的叙说、丝丝入扣的分析、慷慨激昂的陈词、一字一顿的评点,以调动学生的情绪,提高讲话的效果。
四要让学生有说话的机会。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尤其是个别谈话,要让学生有述说情况、发表意见、甚至为自己申辩的机会,形成交流探讨的氛围。
五要有耐心和韧性。不急于求成,也不图立竿见影,不要指望一次谈话能解决所有问题,要有反复多次做工作的思想准备,而且每次的时间也不宜过长。
(浙江省诸暨市荣怀学校 陈善钊)
《中国教育报》2007年6月13日第5版
第四篇:怎样对待爱打架的学生
怎样对待爱打架的学生
-----------特殊学生教育案例
我班有个陈同学学习毫无兴趣,上课无精打采,要么做小动作,要么影响别人学习,无任何学习动力;下课追逐打闹,喜欢惹是生非;回家作业不做,即使做了,也做不完整,书写相当潦草;课堂作业总是拖拖拉拉。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经常与同学发生口角,甚至打架。
造成陈同学学习散漫,逆反心理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从陈同学的家庭情况来分析。他生活在一个普通的家庭,父亲平时较少与孩子沟通,其家庭教育以母亲管教为主,母亲的教育,孩子心里根本不服气。随着时间推移,孩子在校的表现越来越不能令老师和家长满意,老师重视他的学习情况和行为规范存在的问题,反映后,母亲常常会对他教育一番,父亲、母亲多是护短,为其找理由开脱。甚至于因为陈同学打了别的孩子,他父亲来后。当着孩子的面说:“汪老师,你不用担心,孩子打了人,我们拿钱给他治,不就钱嘛!你放心,我来摆平。”
听了这话,我很无奈,心中已经清楚,孩子的问题,主要是由家庭教育不当造成的。这样的教育,在孩子的心中造成什么事情都是靠钱来解决。
从上述案例介绍可以看出,针对此生的行为特点,需要老师和家长对他进行共同矫治,方法如下:
1.我作为老师,不能讨厌、歧视这个学生,要多关心,多理解,使其感到温暖而有触动,有悔意,为教育引导打下基础,然后再跟他约法三章。
2.通过了解,我认为他的行为形成的原因之一应该是家庭不良的教育因素影响。针对他的情况,首先改变其家庭错误的教育方式方法。我同他父母进行了一次诚恳的谈心。通过谈话使他们明白,孩子的成长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孩子的一生,错误的教育会毁掉孩子的。
3.利用集体的力量影响他,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他打人,被扣分了,我告诉他,他的行为影响了全班的荣誉,也让他明白,不要打骂,与同学团结友好的相处,同时我也让全班同学都关心他,安排最好的学生与他同坐,一有进步就表扬,使他对自己有自信心,使他在大家的善意帮助下,在众多的榜样示范下,逐步向好的方面发展。
第五篇:浅谈怎样帮助学生认识和对待挫折
浅谈怎样帮助学生认识和对待挫折
作 者: 联系电话: 单 位: 邮
编:
内容摘要:一帆风顺是人们的美好希望,然而挫折是避免不了的。教育者要培养学生正确的挫折观,增强他们战胜挫折的能力,给予他们直面生活的勇气和力量,为灿烂的明天导航。
关 键 词:挫折观 战胜挫折 合理期待 意志
近年来,在快乐教育、赏识教育展示着它们美好一面的时候,我们发现,新时期校园独生子女数目日渐增多,他们多数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相互之间越来越疏远,稍有不顺就萎靡不振,甚至走极端。中小学生因心理品质差、抗挫折能力弱而导致的诸多问题仍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为什么我们呕心沥血教育出来的学生,在些许的挫折面前竟然如此的脆弱,如此的不堪一击呢?看来,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使其具有较强的抗挫折能力,依然是摆在教育者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
一、转变观念,正确看待挫折。
漫长人生,我们渴望一帆风顺,需要成功,别人的赏识和肯定可以给人以激励和鼓舞,让人扬起生活的风帆,对于个人成长和发展有意想不到的奇效。然而,挫折也是我们避免不了的。所谓“一帆风顺”、“万事如意”,只是人们的良好希冀而已。有人专门研究过国外293个著名文艺家的传记,发现有127人在生活中遭遇过重大的逆境。逆境是客观存在的,关键在于我们怎样认识它和对待它。如果有了正确的挫折观,敢于正视、挑战挫折,就能把挫折当作进步的阶石,从而走向成功。
而我们身边却有这样一些事例:
某初中学生因沉迷电子游戏,父母规劝几句就跳楼自杀。某学生因上课作业屡次不做,老师训斥几句就离校出走。今年开学初,我班上一学生连续几天上课打瞌睡,我询问原因,他收拾书包拔腿就往教室外跑。
还有一些调查表明:我国儿童、青少年的自杀率呈上升趋势。在回答“遇到困难怎么办”时,中、小学生多想到的是找家长或教师,而不是自己想办法解决。在生活中,青少年学生已经历过挫折,并伴随着不愉快的、消极的情绪体验,因而形成了对挫折的态度:心生胆怯而消极回避。
针对于这些成长在社会主义的小康生活蜜罐之中的孩子们,如果不给他们足够的风雨,实在不能想象如何期待他们成长为参天大树。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说过:挫折未必总是坏的,关键在于对待挫折的态度。因此,首先要端正对挫折的态度,要改变学生内心对挫折的“害怕”认知,可以通过讲解、典型示范、生活体悟等方式使学生明白:挫折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要客观地对待它;挫折是成功的基石,要善待它;对挫折应该持从容面对、积极应变的态度。端正了学生对挫折的态度,然后就可以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挫折情境,让学生在“挫折”中成长。法国拿破仑说:“人生之光荣,不在永不失败,而在能屡扑屡起。”我常想,现在的社会竞争就如此之烈,将来的社会竞争会更加的惨烈。到了社会这个大熔炉里,谁会去让着你、哄着你、赏识你,我不敢想像将来这些孩子们怎样的生活。无论从教育者的角度还是从家长的角度来讲,“挫折教育”不应该成为我们遗忘的角落。
二、提升能力战胜挫折
人都说独生子女毛病多,应对挫折能力差,但有没有想过这一切都是谁造成的呢?孩子是一张白纸,问题出在拿画笔的人身上。正是家长和老师的有意无意的过度关注和保护,导致了今天的局面。那么如何使学生们在挫折面前从容面对呢?
(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站在生命教育的高度培养学生耐挫力 关于远大理想,妇孺皆知的当属周恩来总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同样著名的还有汉朝韩信,他出身贫寒,但却胸怀鸿鹄之志。当他面对纨绔子弟的羞辱时,能够忍气吞声,坦然接受“胯下之辱”,而不图一时之快。这个真实的历史故事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用于教育下一代。回头看看我们的历史英雄人物,“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勾践,“同志仍需努力的”孙中山,“风流人物”毛泽东,“三起三落”的邓小平,“苦战能过关”的陈景润等等,他们无不是遇到过大挫折的人,正是因为胸怀远大的理想,所以他们面对大苦大累的考验不屈服,不仅为人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也成就了他们的旷世英名。
(二)家长、老师对学生要形成合理的期待
现今的社会竞争激烈,家长们为了“望子成龙”,除了安排他们夜以继日的学习,还要孩子们课外承担沉重的补习负担。赏识教育家周弘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许多家长口上整天说着爱孩子,其实爱的是自己的面子。孩子学习不好了,成绩下降了,名次下滑了,轻者恶言相向,重者棍棒交加。面对许多“不听话”的孩子,家长常常抱怨自己命运不济,摊上了这么一个费心伤神的主。我们有没有想过,当我们对他们忆过去、讲现在、谈未来、论工作压力、摆生存风险的时候,其实是将一些生活压力过早地强加给孩子,无形中用不合理的期望涂灰了孩子们多彩的童年。
我们不妨将心态归零到孩子刚出生时的状态。那时,幼小的孩子在我们身上拉屎撒尿,我们毫无怨言甚至兴高采烈;孩子学走路跌跌撞撞,经常摔跤,我们不仅没有打骂,反而一直加以鼓励;孩子学说话,口齿含混不清,我们耐心启发、循循善诱、亲自示范,从不会怒目而视、破口大骂。想想那时,我们的期望值不高,每当孩子出现一点微小的进步时,我们都会欣喜若狂。那时的我们能理智地认同孩子身上存在的差异,可是,从孩子踏入校门的那一天起,我们发现有那么多的孩子比我们成绩好,美丽梦想被打碎了,怎么办?于是家长们行动起来,对孩子旁敲侧击、当头棒喝,甚至拳脚相加。不久前,看到《中国青年报》有篇文章,由于未能准确读出“菠萝”的拼音,一位母亲竟将自己的3岁女儿活活地打死了!是孩子真的不行,还是我们自己的期望值过高?
总之,不合理的期望,会阻碍孩子对自我进行客观的评价,使原本不应引发挫折感,给成长中的孩子造成过多的困扰。家长、教师的合理期望可以引导学生对自我进行正确的评价与判断,对自己在实现目标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挫折能有适当的预期,当面对挫折时也就会客观、冷静的应对,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获得战胜挫折、困难的成功感。
(三)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与心理 首先,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有一些中学生说:“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很能干,很聪明。但有时候我又会觉得自己很笨,连一件小事都做不好。我究竟是聪明的还是笨的呢?”发出这种感慨的学生,实际上是不知道如何正确地认识自我。如果一个人看不到自已的价值,就会对自我失去信心,产生自卑感,失去了生活的力量,一旦遇到失败和挫折就会一蹶不振。如果一个人只看到自己的长处,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和弱点,就会盲目自信,夸大自我,目空一切。因此只有全面、正确地认识自己,才能保证一个人的个性健全良好地发展。
其次,帮助学生保持开朗的心境,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我们有的学生,只是分数的机器,而不是一个能面对风雨的人。陶行之先生曾明确指出,学生的学习光靠智力不行,光有学习的热情也不够,还得有坚持到底的意志,才能克服大的困难,使学习取得成功。
我在培养学生顽强意志力的时候是这样做的:
1、有意创设挫折环境,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意志力的目的。如利用考试、体育、劳动、班会、课外活动等,经常给学生设置一些顺境下的“障碍”、“陷阱”,故意制造一些使他们失误的机会,让学生在攀越教师有意设置的障碍中,既能获得成功的感受,也能够体验到失败和不如意,磨练意志以提高受挫能力;其次,应充分利用社会实践活动创设挫折情景。学校和教师应组织学生走出学校,参与一些稍有难度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从单纯的学习中解放出来,在活动中经受锻炼,增加阅历,开阔视野,加深对社会的了解,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
2、克服赏识教育的片面性,对待出错的学生该严格一定不要宽容。最近听了几节公开课,只见每当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总会充满激情甚至煽情地说:“你真行”“很聪明”“很了不起”。溢美之词,不绝如耳。与老师们一交谈,原来他们认为实施新课程了,就不能批评学生了,于是这种所谓的“赏识教育”便大行其道。这样未免也太绝对了,孩子本不完美,赏识并非万能。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对待打破玻璃的学生的做法是:让犯错误的学生独自呆在房中,让其体验寒冷、体验孤独,使其发现自己的错误,继而改正。
第三,培养学生对受挫的恢复力
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不仅要给他提供受挫的机会,让孩子体验受挫,而且还要培养孩子对受挫的恢复力,让他从挫折的痛苦中解脱、振作起来,有信心重新开始。这就要求老师首先要理解孩子,要有进入孩子内心世界的能力。其次才是寻求解决的办法。和孩子交谈时,认真、耐心地听取,千万不能漠不关心,更不能一味埋怨、批评。要让孩子感到你对他的理解和支持。如果用老师的权威,以咄咄逼人的架势堵住孩子的嘴,孩子就会把委屈和痛苦憋在肚子里,这样每一次挫折都会增加他的自卑感。无论对错,我们都不要急于指手画脚地评头论足,否则孩子会因为担心受到批评和攻击而中止谈话,把自己封闭起来。理解是爱的语言,老师的爱会温暖孩子受挫的心,给予他战胜挫折的信心和力量。
突然感到挫折是可爱的,因为挫折的来临更像是机遇的来临,翻过他,就可以见到成功的大海。挫折也像是海中的礁石,不遇见他,永远激不起成功的浪花。记住,昨天的挫折会为今天的顺利铺路,为明天的灿烂导航!
参考文献:
董奇:《孩子成长中不可缺少的营养 》 林崇德著:《教育的智慧—写给中小学教师》 鲁洁、王逢贤主编:《德育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