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体验磨练8年高考现代文阅读评析

时间:2019-05-13 11:34: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0体验磨练8年高考现代文阅读评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0体验磨练8年高考现代文阅读评析》。

第一篇:200体验磨练8年高考现代文阅读评析

2008年高考现代文阅读评析

北京新东方中学“优能”全科中心语文组刘祎琳 大阅读分析:

根据目前已有发布的试卷来看,今年的高考大阅读总体上看水平与去年持平。很多作者再次出现,譬如迟子建、史铁生、季羡林„„迟子建的文章《泥泞》在07年广东卷中出现。史铁生的文章《合欢树》在05年北京卷中出现。季羡林老先生是高考热门候选,果被命中。再如韩少功、茅盾、与鲁迅先生有关的作者和文章(以前是鲁迅先生追思刘半农,今年是萧乾怀念鲁迅先生)等,都是值得我们特别关注的。随着其它各省考卷的陆续揭秘,相信更多的高考露脸率排行榜前几甲的作者,考生一定不可忽视。另外,从文章题材角度看,全国卷的文章和题目十分稳定,符合大视野、大局观、大气魄的全国卷风貌。从2005年开始,全国卷的文章题材从生活中感悟美、从小中见大发现美转到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情讴歌,视野变得宏大、气魄变得雄浑。地方省市的大阅读文章也与往年水平持平,更加突出地方特色,往往小处见大,不注重宏观题材而偏重与本地更贴近的内容。不仅阅读题这样,作文题也大体呈现出这样的特点。

08年全国卷《阳光古道苍凉美》VS07年《总想为你唱支歌》 《阳关古道苍凉美》,作者寅公。这篇文章和试题均依循规律,可以说与07年高考大阅读如出一辙。试题分为四道主观题。下面分别从文章解析和题目解析两方面来进行总结说明。

从文章看,体裁均是散文,题材均为对我国大西北风貌的抒写和联想讴歌。07年文章为《总想为你唱支歌》。结构上看,是从左公柳、民勤人、胡杨林、戈壁石四个意向为轴,分别描写和联想抒情。戈壁石这一意象在文章结尾,点明并升华了主旨。文章总体结构是平行兼在结尾加重分量。中心来看,这篇文章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大西北的热情讴歌和赞美,并表达了号召人们去支援大西北建设的呼唤。08年《阳光古道苍凉美》,文章题目和07年的题目字数都是一样的。从结构上看,是从现实—联想—现实的线索行文。主体结构依次按照阳关地名的含义由来、阳关的自然风貌及破坏、阳关的历史文化风物特产、阳关的历史沧桑和哲人诗人笔下的形貌这四个方面进行抒写。在文章结尾引用郭小川的诗句点名深化了主旨。文章总体结构是由表及里、逐层递进在结尾加重分量。

从试题看,均为22分。07年四道试题的分值分布是6—4—6—6,08年四道试题的分值分布是4—6—6—6。其实本质上依然是相同的,因为07年第二问分为两小问,各占2分;08年第二问分为三小问,各占2分。让我们来详细看一下07年试题的具体特征。第14题.文中刻画的“左公柳”和“民勤人”两个形象具有哪些相同的特点?作者描写这两个形象的用意是什么?(6分)第15题,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1)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2)南方的天地太玲珑剔透了,太经不起摔打了。第16题.文章第五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枯死的胡杨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第17题.文章后一部分写到了“戈壁石”,这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08年试题的具体特征是:第14题,根据文意,说说古阳关为什么闻名遐迩。(4分)第15题,格局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6分)(1)就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2)好像这凄冷的阳关古城也有几分暖意了。(3)这些走过生死之劫的将军和士兵,便成了哲学家与诗人。第16题,结合文中对阳关古道的描述,谈谈你对“苍凉美”的理解。(6分)第17题,文章末尾引用郭小川的诗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第14题,均为对文章第一部分内容的概括考查,是信息筛选整合题。第15题,均为画线句子理解题,需要从句子本身和文章背景进行联系阐述。第16题,均为对文章第三部分内容的理解,考查层次深了一些,需要从内容形式上兼容考虑作答。第17题,均为对文章结尾处深化和升华的考查,本质上都是对中心主旨的提问。

重庆卷《时间怎样地行走》,作者迟子建。安徽卷《我与地坛》(节选)史铁生。江西卷《朦胧的敬慕》,作者萧乾。广东卷《河的第三条岸》,巴西作家若昂.吉马朗埃斯.罗萨的作品。湖北卷《雾》,作者季羡林。

小阅读分析:

今年小阅读特点,从目前来看,科技类文章多于社会类文章。但是笔者认为,过分偏重社会类文章或是过分偏重科技类文章都不是最佳的。任何一种偏重也许都会对文理分科的学生造成一种事实或潜在的不公。然而,今年全国卷小阅读的文章,为我们指引了一条比较科学合理的方向,即题材是科技类和社会类的混合,既有天文知识又有历史知识,读起来相映成趣。下面对已公布的高考各省小阅读题目进行汇总和说明。全国卷《盖天说与浑天说》(摘字秦建明的《盖天图仪考》);重庆卷《生物钟》;江西卷《白日梦》;广东卷两篇文章,一篇社会类朱光潜先生的《诗与直觉》,一篇科技类的美国作家刘易斯.托马斯的《绝妙的错误》;湖北卷《湿地》;安徽卷《我们的宇宙外面是什么》讲述了人择原理。

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部分 北京新东方中学“优能”全科中心语文组周帅

就已经公布的试卷来看,总体而言,今年高考语文的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部分仍然是紧扣考试大纲,稳中有变,常中见新;既强调了对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也体现出了相当的时代精神和创新意识。以下结合已出试题分述之。

字音,考查能力层级为A(识记),要求考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对于字音的考查在2008年得到突出和强调,2007年未考字音的全国卷

1、北京卷和安徽卷今年均恢复了对于字音的考查,而在已经公布的各省试题中,均考了字音的识记。考查的侧重点仍是学生容易误读的多音字、形声字和音近形近字,而前些年试卷中出现的对于“地方音”的考查则被淡化。北京卷在2007年未考查字音,今年则恢复了对于字音的考查,并且是与字形糅合在一道题中,这种综合的现象和思路值得注意,2007年的浙江卷也是采取了这一考查方式。

字形,考查能力层级为A(识记),要求考生识记现代常用汉字的字形。与字音正好相反,对于字形的考查在2008年有所淡化,作为高考风向标的全国卷1和北京卷均是如此。北京卷将字形与字音糅合在一道题中,而全国卷1则干脆没有单独考查字形;安徽卷、广东卷同样没有单独设字形题。究其原因,可能有二:一是高考语文考试越来越注重考生的分析、理解和表达能力,对于单纯的识记性内容的考查日趋式微,上海卷和课改的福建、宁夏海南卷就是典型;二是今年高考在作文部分加重了对于错别字的“处罚”力度,因此可以认为这一部分的考查在作文中已得到了体现。而就已考的字形题而言,依然是学生平时易错的形声字和音近义近字。

词语,考查能力层级为D(表达应用),要求考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对于成语的考查,这些年来形成了两种题型,一种是选词填空,一种是熟语辨析。对于前者,主要考查的是对常见易误用的实词(主要是近义词,一般有一个字相同)和虚词(主要是关联词)的理解和使用;对于后者,主要考查的是对常用易误解熟语尤其是成语的理解和使用。就近些年尤其是2008年的试题来看,对于成语的考查历久不衰,几乎是每省每年每每考之;而对近义词和关联词填空的考查,由于其组合选择题的性质和排除法的使用,使得题目的难度和区分度均难以实现,因此有逐渐失宠的趋势,不过北京卷倒是年年在考,乐此不疲。2008年的重庆卷、湖北卷将实词、成语和熟语糅合在一道试题中,不失为一个中庸的选择。而就已经考查的词语的内容,仍然是日常容易误用(实词)和误解(成语)的词语,如量入为出、叹为观止、骇人听闻等。

标点,考查能力层级为D(表达应用),要求考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标点符号的使用在早年间的高考语文试题中几乎是必考题,近些年却几乎成了必不考题,在今年已出现的试题中仅江西卷对标点符号的使用做出了单独的考查。标点符号的使用是重要的,且是考纲要求的,但其在考题中失宠的原因可能在于其与考生及生活实际的脱节。考生写作文由于行文和结构的简单化,一般不大会出现标点使用的错误,而考题中出现的标点错误仅在于纯技术性的体现特殊标点符号的使用规则,这也就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标点题考试难度和区分度的不被看好。

病句,考察能力层级为D(表达应用),要求考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病句题也几乎是每年每省必考,以客观辨析题为主,偶尔放在主观题中考修改。早年间病句题是分为语病题(结构错误)和歧义题(表意不明)的,现在将其放在一道题中进行考查,一般是选出没有语病且表意明确的一项,就考查的内容而言,成分残缺和搭配不当仍然是考查的重点(尤其是涉及宾语中心词),而这与日常生活的表达习惯和考生平时易犯的错误是一致的。

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考察能力层级为A(识记),要求考生能识记文学常识,能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以前这两道题都是必考而且单独命题,后来名句名篇的默写一直被保留着,因为名句默写和古诗文阅读一起构成了考生可能关注语文教材的两大理由;而文学常识则长期不被重视和考查。2007年北京卷开始恢复考查文学常识,2008年这一趋势得到了延续,但考查方式有所创新,将文学常识作家作品与名句名篇结合在一起,不失为一种尝试;无独有偶,2008年的重庆卷在名句名篇的默写中加入了文学常识的填写。体现人文素养和回归教材两个精神在文学常识的回暖中得到了体现。

语言表达,考查能力层级为D(表达应用),考纲中对考生的要求有扩展语句、压缩语段;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8种)。历年的高考语言表达题都是体现创新意识和时代精神的用兵之地,今年也不例外。2008年大事不断,雪灾、地震、奥运的主题不仅在作文中时有体现,在语言表达题中更是被直接“拿来”就用,如全国卷1的“灾难”概括、畅想奥运,北京卷的14:

28、奥运奖牌,重庆卷的火炬登顶珠峰、以地震语段为背景填关联词等,无一不是在考纲要求的基础上体现时代精神,考生只要平时多积累这样的感性材料,辅之以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答这样的题目完全没有问题。在考查的内容和方式上,语言表达的连贯更多以客观题形式(排序)出现在第一卷中,而其他部分的考查总体上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于信息的提取概括,一是对于主题的扩展表达,即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考查考生如何把话说得简洁精辟、如何把话说得丰富生动。就题目的形式而言,既有经典题型的延续,如压缩概括语段、扩写仿写等,也有新题型的闪现,如重庆卷的对联(04年风靡一时,之后沉沦),安徽卷的“言外之意”,湖北卷的“电影镜头”等;值得注意的是,图文转换类的题目,在近年的高考中出现并得以保持,体现了相当的生命力,如今年北京卷的“14:28”,重庆卷的漫画《孵蛋图》,广东卷的剪纸画等,“看图说话”对于学生形象思维和语言能力表达的考查,又不断被重视起来。因为语言究其本质,是传达说话者对于其所见所闻所想的描述和理解,而其所见,绝不应仅仅是文字本身。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考查能力,是高考语文考试的题中应有之义。

(首先,纠正一个网上所流传的错误,本次北京卷并没有所谓的“小作文”,那只是一道要求学生用45字去完成的语言运用题。题目是一幅漫画,让你去写感想。故不在本文所评述的范围内。)北京卷:从目前掌握的信息看,本次的作文题目依旧秉承了北京卷去年在出题尺度上的特点。即以较为开放的方式主打新材料作文。采用材料加提示的格式在提出要求的同时给出指引和范围,同时又不失自由度与时效性。而这一切又以丝毫不故弄玄虚的方式呈现,其目的直指对考生的实际写作能力的考查。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这道题目:

材料:老师给学生做了这样一个试验。一个空的玻璃杯,先在里面装满石头,装不下的时候再放沙子,沙子装不下了再放水。这时老师又拿出一个空杯子先装了沙子和水,装满后问学生如果现在要装石头怎么办?一个学生上来将沙子和水都倒掉然后装了石头,随后有几位同学针对这一现象又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材料本身平淡无奇,相信很多学生之前也都看过类似的故事。但能否写的清楚,写的深刻,写得新颖,这就非常值得探讨了。

北京的题好在什么地方呢?如果仅仅是一则这样的故事让大家自由立意,那可能有好多同学会写得很偏。所以这里比照去年高考作文题一样给你若干种提示,而上过新东方语文课的学生,尤其是上过我课的就应该知道,为了保证作文题目公平性的特点,对于材料作文,材料固然重要,但是比材料更加重要的就是提示部分。

我现在还没有拿到全部的提示,掌握的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 有的同学认为这是一个关于极限的问题,表面看似达到极限,其实还没有。所谓的极限就好比这个杯子,你放了石头后发现这个杯子已经放满了,然后沙子还可以放进去,放完了沙子以后还可以再放水进去„„所以我们从生命的极限这个立意来看,同学大可以结合自身的经历和故事去谈谈自己对于极限的认识。从成长过程中的种种自我超越出发,比如不敢在人前表现的人第一次克服了内心的羞涩;身体素质不好的学生通过努力终于体育达标;原本不会写作文的考生在上过新东方的课程之后竟拿到了满分„„最好再提出类似“极限只不过是个具有时效性的字眼儿”之类的观点揭示主旨。然后再结合当前时事和社会热点,以小见大的深化主题。这也就找到了高考题目的“谱”。比如对于地震中很多人认为灾后72小时之内是“黄金解救时”,这就是一个关于生命的极限。而极限一定是要拿来超越的。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再比如奥运赛场上,每一个记录的产生都伴随着一个又一个人类极限的超越。这样自然的引出“二类材料”(在我课堂上将社会热点等“新闻”归为二类材料)自然就达到了发展等级中的“深刻”的要求。

二 有的同学觉得这里强调了一个顺序。

你到底先放石头,再放沙子,再放水,还是把水放满了,你那个石头就没法放进去了,这有一个顺序的问题。对于我们自身而言,什么时候就应该做什么事。学习的阶段就应该尽量的自我充实,这样才能为以后踏入社会做好充足的准备,这里的顺序就不能颠倒。如果过早的接触社会,可能之后的生命里只能选择不断的为生计奔波而没有一个时间去安心读书,吸取知识,收获思想。而这里所落下的部分也势必在将来彰显出来,就好比那些再也放不进杯中的石头。还有的同学理解为应该要先抓重要的。

这里可以理解为上一条观点的引申。石头是几样东西里最重的,体积也最大。自然可以理解为重要的,所以要先放。这里仍然存在一个次序问题,只是更加强调有主有次,先主后次。这点在同学们的生活当中则更加常见。只有做完了作业才能去娱乐,而不是反过来,不然就要出问题。也可以进一步强调做计划的重要性而不是盲目行事,没有条理。这个观点仍然可以在写完一类材料(我的课堂上将学生自己的经历和故事称为一类材料)之后再以小见大的引出二类材料深化论点。比如在抗震救灾中有很多事情要做,尽管都很急迫可是仍然有最重要的。那就是解救被困的生命,而这也恰恰是我们的政府和人民所作的。而其他的诸如灾后防疫,灾后理赔,灾后重建则应暂时往后放。这就让文章又有了“谱”,想不拿高分都难。

由此可见,这还是非常具有人性化的一道题,这也是近几年北京卷的趋势。这道题开始的时候光看材料觉得好像不太好写,但一看底下的提示,稍作联系也就可以很快的解决了。属于“知难行易”类。

全国卷I作文题目是与“抗震救灾”有关的材料作文。提供了包括捐款、救援队等六条与抗震救灾有关的素材,要求考生完成作文,不限题材。这显然就是在考前最被人看好的一类题目,即明确提出社会热点,要求学生作文。题目难度和高度都不尽如人意,考察性不高。而要想写得真,写得新,写得深则有一定难度。属“知易行难”类。

其他省市如上海卷“我们,他们”突出换位思考;重庆卷“生活在自然中”强调人地和谐;还有四川卷“坚强”和天津卷“人之常情”等等„„只要保定社会热点稍作思考和联系就会有豁然开朗之感。

于是又想到在考前就对学生们说过的一句话,即使08年作文不直接考奥运,地震等热点问题,仍应该主动与之联系。在深化文章主旨的同时表明自身关心社会现实的积极态度。而事实也证明了我的推断。

第二篇:现代文体验磨练阅读[范文模版]

现代文阅读

实用类文本阅读

【把脉高考】

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访谈、调查报告:新闻、传记、社科论文等实用类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这一考点要注意“筛选并整合文章的信息”,也要以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为突破口,今年是体现新课程改革后的第一年高考,而这题又是新课程理念表现突出的一题目,所以备考时特别要以“鉴赏评价”和“探究”中的六个考点为主攻方向。

这里的“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是以前考纲所没有的要求,接下来对本考点提出具体要求:⑴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⑵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⑶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从这单列的三条中我们可以看出,所谓“探究”,就是有“我”有“思”的解读。探究,在词典里的解释是:探索追寻。它作为一种专门的题型,出现的时间不长,我们对它的解题规律了解不够。但相信只要我们掌握了它的一般出题规律,加以适当的训练,就一定能做好探究题。

实用类文本阅读: 考纲解读(课标卷)

必考内容

关于现代文阅读

2007年必考内容现代文阅读“阅读一般论述类和说明类文章”,2008年改成 “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范围缩小,明确说明第一卷中的现代文阅读只考查社科类文章,我们今年要好好训练。

选考内容

关于文学类文本阅读

2007年文学类文本阅读中,“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重要表现手法”,2008年变成“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只是顺序发生了变化,但是小说的阅读就不要再忽略了,应要加强一下小说阅读。

关于实用类文本阅读

2007年是“了解访谈、调查报告、新闻、传记、社科类论文等实用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2008年变成“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等实用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备考策略】

题型回顾与预测

因为全国卷大阅读没有变化,所以我们主要来看2007年课改区文学类阅读,高考改革以来一直是中国的一个热门话题,备受社会的关注。2007年高考是山东、海南、宁夏、广东四个课改试验区的第一次新课改高考,面纱揭开,神秘尽现,让我们来仔细看一看。通过全景观察四个实验省的高考题,可以看出文学类文本阅读具有以下特色:

(一)从选文体裁上来看,散文为主,小说次之。

四个课改实验区共三套试卷,海南和宁夏共用一套。山东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选用的是著名诗人叶延滨的散文《灯火的温情》,广东卷选用的是著名作家迟子建的散文《泥泞》,海南和宁夏则选用了古典名著《水浒传》的一个情节——《林冲见差拨》。与2006年高考大阅读全部采用散文相比,今年可谓是迈出了一大步,改革很见力度,尤其是优秀古典小说作为高考大阅读,这可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因此,2008年大阅读的选材有可能向古代或现代经典作品发展。

(二)从题型上看,稳中求变,趋向探究。

稳主要表现在:1.三套题均考查了文章的写法及其作用,这和2006年高考是一致的。比如:2007年山东高考卷第19题“作者在文章开头详细叙述了自己走乡间夜路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007年海南和宁夏卷第12题“小说第一段写林冲刚到牢营,就有犯人介绍牢营的情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2007年广东卷在第16题“文章在开头花了不少笔墨描写雪,这样写有哪些作用?”这是考查文章写作手法的,这种题型2008年高考肯定还会有。

2.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词语或重要句子的理解,如2007年山东考卷第20题“第一、三段都出现了‘荒野无灯’,请分别指出它们在文中的具体含义。”第21题“作者最后说:‘我不会怕冷,却会怕这荒野没有一盏唤我归去的灯„„’你怎样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深刻含意?”2007年广东卷第17题“作者为什么说‘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请联系全文回答。”2007年广东卷第18题“最后一段,作者既说‘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又提出‘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你是如何理解的?”这些题型是2006年高考常见的考查方式,2007年仍然沿用,相信2008年的高考也仍然不会抛弃。

稳中有变,变是主要的,四个省市课改新高考三套题同2006年高考试题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

首先,题量减少,难度降低,给考生留下更多的思考时间。

山东卷2006年高考大阅读是四个大题,其中16题、18题均为两个小题,实际上成了六个题了,因而分量足,难度大;2007年高考文学类阅读文本变成四个题,再没有小题了,减少了题的数量,降低了题的难度。海南和宁夏2006年用的是全国卷Ⅰ,大阅读共四个题四问,2007年两个省市还是共用一套试卷,不过文学类阅读则变成了一道选择题(11题),三道问答题(12题、13题和14题),虽然还是四道题,但是已经大大降低了难度。广东卷2006年高考大阅读是四个大题五个问题,2007年文学类文本阅读减少为三道大题三问,非常明显地减少了题量,同时也就大大降低了试题的难度。

其次,课改试验区高考试题都增加了探究题。

新课改考试大纲规定:探究,能力层级为F。(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2)探讨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根据大纲精神,四个省市实验区共三套题都考查了探究题。

山东卷2006年第19题实际上就已经考查了探究能力,题目是:“联系本文,并结合学过的知识,谈谈你对苏东坡的认识与评价。100字左右。”2007年第22题又考查了“作者说人在孤绝的环境中,往往容易采取酗酒、乞助和寻求怜悯等方式来解脱自己。你怎样看待这种人生态度?假若你处在这样的环境又会如何?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海南和宁夏2006年高考没有探究题,2007年则在第14题上设置了一道探究题,并且在题干上明确提出“探究”二字,用来指导学生做题。题目如下:“对第三段‘林冲等他发作过了,去取五两银子,陪着笑脸告道’这句话,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金圣叹评点道:‘虽是播出奇文,然亦实是林冲身份。’依据小说内容,探究‘亦实是林冲身份’指的是林冲的哪一种身份,表现的是林冲什么样的性格和心理。”这可是带招牌的探究题,货真价实。

广东卷2006年高考没有探究题,2007年文学类阅读在18题上设置了一道探究题,“最后一段,作者既说“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又提出“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你是如何理解的?”

再次,引导学生体悟感情,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

新课标与旧教材最明显的区别是,强调学生的感情体验。旧教材只强调认知,认知与感情教育是分开的,新课标则首先把认知与情意统一起来,引导学生体验教材中的情感,新课标最突出的目标是:使学生受到感动,在感情上得到陶冶,从而成为一个有情有意的人。

山东卷选取《灯火的温情》,文章由写作者在荒野黑暗中的感受写到人们在孤绝境界中的表现,表达了作者对人间真情和温暖的渴望与向往,对人生信念和人格尊严的呼唤与坚守。作者开头用“不知是不是每个人都会有这么一段经历,在记忆中留下一段对黑暗很深的、难以忘怀的感触,我把这种感触叫做:‘荒野无灯。’小时候怕黑,怕一个人呆在家里,怕窗外那些与神怪故事相连的响动。”引起同学们内心对黑暗中的灯火的感情体验,从小谁没有这样的体验呢?然后文章写孤绝境界,只要稍微长大些,有了朋友了,每一个人都会体验到孤独的:和小朋友闹翻了,到大了失恋、被诬陷、疾病等等,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体验,有了这些体验并通过阅读调动它,回答问题就事半功倍了。

海南和宁夏选取的是古典名著《水浒传》片断,写的是林冲被发配到沧州见差拨的一段。《水浒传》很多同学初中就读过了,那时无不对林冲的不幸遭遇表示同情,对差拨的无耻充满了愤恨,因而文章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共鸣。

广东卷文学类阅读选取《泥泞》由作者小时候对泥泞的体验,写到俄罗斯民族的罗蒙诺索夫,柴科夫斯基等伟大人物的成长都与泥泞有关,从而升华了文章中心,这泥泞也就成了挫折、困难的代名词了,这和我们当前提倡的挫折教育是一致的,学生读懂了“泥泞”的含义,也就读懂了文章的内涵,做题也就没有问题了。

以上这些改变适应了新课标,改变了原来那种“偏难怪旧”的局面,加强了学生对于社会生活的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

考查选材

新闻,一般选取一些具有时效性就、实用性、生活性的新闻特写、消息通讯或访谈。如水均益的《我与东方时空》等富有时代特征和时代表现力,着重新闻人物、新闻价值和反映精神价值的文章。

传记,一般选取较为典型人物的传记。传主的事迹能给读者思考和认识,具有较高的人生价值和精神高度的,能供考生欣赏、探究的文章。如《史记•项羽本纪》等这类体现奋斗与机遇,养性与修身,挫折与成功的作品。

新题预测

① 探究评价型

此类题型是针对文本阅读里的某一个疑点或难点,通过考生阅读后对文本的认识与体会,再联系考生长期积累的社会阅历、认知与判断能力,对文本的难点和疑点进行或发表自己的看法。例:通讯《银牌,重似金牌》浓墨描绘赵宏博转体三周跳的成功,更加浓墨描述张丹抛四周跳的失败,却没有详细描述张丹/ 张昊重新开始表演的完美。因此,有人认为银牌是裁判给的人情分,有人认为那只是记者写作上的疏忽,还有人认为这样写正是详略得当地表现了主题。对此,你是什么看法呢?(12分)(广东省教研室:2007年新课程标准语文考试大纲调研题B)

②探究拓展型

这类题型主要是从文本出来,根据文本的某些与生活相关的问题,再要求考生调动自己的阅读感悟、成长经历、社会认识等等进行探究文本以外所延伸的意义、价值等。例如:文学史上,有许多作家也像巴金一样,拿起笔来是为了呼唤光明与驱逐黑暗。请你试举例阐述。(8分)(广东某重点中学2007届的月考题)

② 探究赏析型

此类题型是对文本中的一些亮点,如篇章结构安排、语言特色、文学艺术处理等方面进行探究与赏析。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居里夫人中断了伟大的镭研究工作,而去做普及的战地救护工作;“自传”顾名思义应当写自己,可传主却用了许多笔墨去写读者不一定想知道的医生、护士、学员、伤员和工作人员。请你就此二事,谈谈居里夫人这样处理的得失。(14分)(广东省教研室:2007年新课程标准语文考试大纲调研题A)

考查方向

新闻

① 对新闻常识的考查,如考新闻要素等。

② 对文章中重要句子及词语的含义考查。

③ 对文章整体或段落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④ 对新闻主题、人物形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理解。

⑤ 对新闻材料运用的作用的分析。

⑥ 对文本的价值取向和实用效果的探究。

传记

① 对传记中的重要词语与句子的含义的理解考查。

② 对传记中一些重要信息的筛选能力的考查。

③ 对传记中作者所表现出的创作意图、文章结构特征和写作技巧的考查。

④ 对作者给传主的观点态度

⑤ 对传记中的疑点和难点,文本的深层意蕴,人生价值的探究。

阅读方法

新闻

①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弄清楚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②题材上抓住人物、事件的典型意义,主要人物要了解,事件梗概要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要把握。

③要学会欣赏新闻其精练,有品位的语言。

④要注意探究其新闻价值和新闻人物内在的精神面貌,还有其新闻主题也是不可忽视的。

第三篇:天台中体验磨练学化学高考复习

天台中学化学高考复习

张慧敏

2010年的高考,天台中学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这里边也有化学老师的功劳。在这儿由我来介绍一下天台中学的化学高考复习是何做的。

一、2010年高考浙江理科综合化学卷的启示

2010年浙江理综化学试题很好地延续了2009年试题风格和考查的要点,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四大特征,即基础性、选择性、综合性和时代性,突出对化学主干知识的考查,重视对考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试题整体难度较去年有所提升,但仍然很好地体现了“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的鲜明特色。试题能充分考虑浙江省化学新课程的教学实际,有效地渗透了浙江省实施“3+综合”考试科目设置的成功经验,在试题编制上做到了创新、改革与传承、平衡的有机结合,在创新的同时也不忘给考生提供合适的解题台阶,以降低试题的陌生度,提升试题的亲和力。试题突出贡献了化学知识与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紧密联系,以帮助考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初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试题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和高考的要求,对高中化学新课程实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

1、注重传统和创新并举 考试内容与考试说明一致,很好地体现了考试说明样卷所提供的风格,主客观题各自所承担的的考试功能明确,试题所设置的知识台阶有效,能很好地帮助考生考生所设置的情景,有效地考查考生的化学素养。选择题侧重考查元素周期律、热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有机化合物结构和官团性质、原电池、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和技能等知识。主观试题则把测试的重点放在考查考生的推理、辨析、评价、计算、表达等能力,以化合物、化学反应基本原理、物质的制备与提纯、有机化学等为知识背景,在更深层次上考查考生化学学科的到头与思维品质,主观题十分有效地区分了是否在高中阶段学习中做与不做实验、搞与不搞探究,对于引导重视实验与在课程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探究实践,具有很好的导向和指导意义。

同时,在试题的设计上更加突出化学学科的思维特点和方法,如与化合、化学实验、有机化学等试题的的问题设计中更加符合化学逻辑思维。所考查的知识内容更凸现新课程的特色,特别是加强了对化学数据数据信息吸收、整合、应用及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

2、强化知识与思维的融合

试题所覆盖的知识面言广,考点的多,力求在单个试题中进行多层多角度和多方位的考查。第8题将元素周期表、周期律、晶体类型、水处理联系在一起综合考查。第13、25题融合了元素化合物、实验及探究。将化学计算融入元素化合物、化学反应原理的试题中。第25题利用质量守恒定律、气体摩尔体积的简单计算推断物质。第26题将化学化学反应原理与化学平衡常数(Ka,Ksp)的简单计算相融合。

2010年试题一个十分突出的亮点是重视了对《实验化学》模块相关知识与内容的考查,也十分有效地现了浙江省在必考内容上区别于其他新课程实施省市中所不同的内容。试题有效地体现 了化学学科特点和化学的基本方法,如研究定量研究方法、实验探究方法、模型方法、抽象方法等。25题中的探究中需要用到定量研究和模型。26题以弱电解质的平衡反应为载体,要求学生从数据和其他信息中接受、吸收和提取有效信息,检测考生化学核心知识掌握程度,知识的综合应用和化学学科的思维能力。27题以硫酸四氨合铜制备流程图的形式给出实验方案,突出考查学生利用实验原理去实验过程,对实验方案和相关相关进行正确的分析各评价,并对化学现象提出科学理解解释的能力。28题在有 物推断、官能团的转化、同分异构体的判断和书写中,突出考查了考生思维的有序性和灵活性。

3、回归实验与情景的真实

2010年浙江理综化学试题的另一个亮点是持续了去年试题中所考查的实验与知识背景的真实性,从命题的角度引导化学教学走重视实验教学之路,和关注化学科学对人类生活与进步提供物质保障,让学生了化学科学对人类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如在实验题的选材上,11题摈弃了以 一些“臆造”、“想象”、“虚假”的实验情景,在实验题的编制上抛弃了“试题型”的实验试题,让实验题所考查的实验内容、实验操作、实验目的完整地回归到真实的实验,让考生领悟化学科学的真谛。如27题所涉及的硫酸四氨合酸合铜制备实验,是高等普通化学中具有很强教学功能的一个真实实验,试题在流程展示、操作要点、问题设置等方面,有效地保持了该实验的完整与原汁原味。再如,9题所涉及的原电池,特别是电池电极材料的介绍中,也保持了该电池电极材料的真实性,而且这样的真实性题目提供了一个十分艰巨有效的干扰项,加强了该题考查考生思维门板能力的考查功能。

4、关注化学与现实的联系

以试题背景材料的形式,适度地反映了化学学科关注的热点问题,如7题所涉及低碳与环保、材料与能源、现代仪器分析、化学史等,第10、12题保持了原有的高考热点,有机化学和化学反应中的能量的考查;第9题涉及新型电池;第29题涉及汽车安全气囊的的工作原理;第27题涉及重要的染料与农药中间体硫酸四氨合铜的制备。模块题突出化学物质结构与性能关系、化工工艺考查。

试卷充分体现了新的三维目标要求,突出贡献化学学科思维方法,对中学化学新课程的教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

二、2011年化学复习策略

(一)一轮复习夯实基础,明确高考知识点

1、加强基础学习

以教材为根本,认真研究《考试说明》和《新课程标准》,全面落实《考试说明》的要求,重视基础与近几年高考精神相吻合。化学复习我们要切实改变观念,把教学的重心从“一味增新知识,新信息、搞题海战术”转移到“如何帮助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深刻把握化学学科的概念、原理”上来,回归课本,认真研究教材的每一个细节和要求,不仅让学生少走弯路,减少盲目性,同时也有效地减轻学生的负担,所以我们复习每一节课时让他们根据要求阅读教材,理顺知识点。然后按照材料上的顺序,让学生感受经典示例,体验高考题目,再做强化训练。经过作业统计将有疑问的题目分考点归类讲解评,以带出知识点进行重点剖析,再让学生整理成错题集,随身身携带经常翻看。我们老师再将这些错题不理在单元测试和月考卷中,直到学生会做、做对为止,从而达到夯实双基的目的,这也是我一直贯彻的做法,中有这样,基础知识才能得到落实,学生水平才得提高,解决问题时才能游刃有余。我们不过早地下难题,而是在基础知识能力巩固提高后,让学生自己发觉难题不难。

2、加强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学好化学就要掌握好实验。不仅要在学校动手动脑,更要在生活中用心观察。学校化学实验虽然不断被寇以“重视”、“加强”等词语,但现行的的高新教材没有单独编排学生实验,所以很多实验只是老师演示,学生多是停留在动眼、动耳、动嘴上,学生能亲自动手的学生实验在很多学校事实上被取消了,导致目前的考生面对新课程下的实验题时,感觉与平时的训练差别很大,心理压力增大,从而在实验设计的严密性、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实验过程的完整性、实验观察的全面性、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实验结论的科学性等方面都只能如镜花水月,无法企及。为此,我们认为实验复习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从中学化学实验常用仪器的基本操作到整套装置的作用,一种仪器多种功能,一种装置可以抽取多种气体;多种装置同一用途,归类梳理,举一反三,注意从理解原理、掌握方法、学会分析、学会表达四个方面巩固深化。

(2)查漏补缺,强化起始年级教学的薄弱环节及盲点。要尽量创造条件再现高

一、高二及实验化学教材中的实验,或重做或演示。

(3)加强实验设计训练。根据实验习题的要求,设计出实验方案,让学生限时限量训练。实验设计的内容非常广泛,但从高考考查特点看,实验设计题型大致可以分为:制备实验方案设计、性质实验方案设计、物质鉴别实验方案设计等,其他题型不外乎是在此基础上的变形翻新衍变非而来的。另外就是开放性的实验试题也已经在高考题材中被高度重视和密切关注,并逐渐成为命题的新动向。其原因是开放性试题具有条件的不完备性、过程的探究性、知识的综合性、思维的敏捷性和答案的不确定性等特点,能有效地考查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和语言表达能力,我们应高度重视。

3、加强规范训练,增强学科学科语言表达能力

化学用语的使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贯穿在整套化学试题中,可以看出其重要所在。但是据统计,得分率并不高,这都与平常学习时书写不规范、态度不认真,或者说我们老师强调不够造成的,或者是我们强调了但落实不够。所以在今后的复习中,要时刻强调规范,要从化学式、结构式、结构简式、电子式、化学方程、离子方程式、水解方程式、电解方程式、电极方程式的书写等方面下功夫;从简答题的规范答法上下功夫;再在计算题中的格式、步骤、量纲和有效数字方面也要强化规范。我们不仅要随时给学生做出表率,还要时刻让学生口述、板练,经常抽查学生书写,让学生有机会暴露自己的弱点,以便让学生知错、纠错,并在纠错中达到规范训练的目的,让学生会题会做,不在卷面上失分。

4、重视新增内容的复习

注意比较2010年和2011年高考考试说明,对说明中新增的内容,当然要引起我们的关注,还有一些考点在语言描述上作了一些调整的,也都有一定的目的性。

5、选修教材的处理

选修模块在师生眼里,误认为高考选做的,选多了模块复习是负担,其实选修绝不是附属,而是凌驾于必修之上的,选修的学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构建整个化学知识框架,还对必修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大有益处。我们学校两个模块都认真地进行了教学,也将认真地进行复习。

(二)二轮复习突出重点,强化学科主干知识

二轮的复习老师的水平往往对学生的影响远远超过一轮,学会钻研,引领学生抓重点、练方法、作规范是二轮复习的核心所在。

1、研究高考试卷,寻找高频考点 认真研究上一的各省高考试题,寻找高频考点,研究上一年各地市模拟题,结合“考试说明”,搞清重点和热点,给学生以明确的复习内容,以免面面俱到,影响主干知识的复习。

在高考卷的研究上,我们根据试卷画出细目表,从试题考点和知识内容的角度进行分析,逐一分析 考点的难度和易失分的原因,总结出高考中高频失分考点、高频得分考点,然后精心准备练习,让学生训练,查找到失分的原因,进行纠错。

不管高考卷如何出题,它肯定不脱离考试说明的要求,高频考点依旧,所以我们的二轮复习重点和主干知识的明确,只要通过练习发现学生在哪些主频的考点易失分和得分,做到主中有数,有的放矢。

2、比较样卷与高卷,寻思高考题型特点

研究上一考试说明样卷与高考试题的异同点,发现大同小异。从而分析2010年的样卷试题题型与考试方式,一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精心选题,规范训练,提高训练的有效性

学生的能力是练出来的不是讲出来的,所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训练,精心选题是关键,我们备课组在选题上做到

1、紧扣大纲,参照考点,在选题时将考过的知识作了记号,方便下次便命题老师参考,避免知识的多次重复和遗漏。

2、老师跳进题海,从各种信息来源中精选基础性强、思维灵活、重能力、有梯度的试题,进行改编、整合,使选编习题符合学生实际,让学生可以节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把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

习题要精选,训练更要规范。要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首先要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从语言表达到化学用语的的书写,教师要身体力行,做好表率,要重视自己的言行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要做好学生训练的规范化,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营造训练氛围,将规范化训练寓于平常训练之中。

2、限时限量,对学生进行解题速度和准确率的规范训练。二轮复习,训练很多,但要多搞定时练习,形式不一,套题训练、专题训练均可。

3、结合高考评分标准及阅卷实际,对学生进行规范书写、规范答题训练。如方程式、结构式、电子式等化学用语的书写,简答题的语言表达式各描述,计算题的格式、步骤、精确度等。

4、对学生进行审题方法、审题能力的训练与指导。审题不严谨,是学生考试最常见最容易犯的毛病,培养学生审题能力的方法很多,其中“读、划、联、挖”四字审题训练法就是很常用、很具具实效性的一种方法,值得借鉴。

5、大考过后,要深化、细化试卷分析,开展反思活动,如开展“规范试卷”上墙活动,开展查失分原因活动,帮助学生改进陋习,培养提高训练的有效性。

三、答题技巧

1、合理分配时间

拿到试卷后,先粗略将题目浏览一遍,了解题目的概况,然后再细读,一般是先做选择题,每个选择题用时不能超过两分钟,先做比较熟悉且觉得容易的题,遇到不熟悉或觉得不会做题目,请不要着急,这很正常,先把它放一放,在草稿纸上标好,以主漏题,待多数题已做完且情绪稳定时再返回头来,对题目的文字、所给已知条件、注解和图表关键之处,细心审读,就会找到思路,理化生三科题目可交叉做,先做易再做难,各个击破、步步为营,抓紧时间忙而不乱,不要前松后紧,也不要慌乱做答非所问,要注意正确率,做到快、稳、准。

2、在化学学科的考试中,审题主要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审题型:审题型号是指 看清清辨析概念类型的还是计算类型的,发球考查物质性质的,还是考查实验操作的等等。审表题目的类型对于解题目是至关重要的,不同类型的题目处理的方法和思路不太一样,只有审清题目类型才能按照合理的解题思路处理。

(2)审关键字;关键字往往是解题的切入口和核心信息。关键字可以在题干中,也可以在问题中,一个题干下的问题可能是连续的,也可能是独立的。关键字都为与化学学科有关的,也有看似与化学无关的。常见化学题中的关键字有:“过量”、“少量”、“无色”、“酸性(碱性)”、“短周期”、“长时间”、“小心加热”、“加热并灼烧”、“流动的水”等等,对同分异构体的限制条件更应该注意。

(3)审表达要求:题目往往对结果的表达有特定的要求。如写“分子式”“电子式”“结构式”“名称”“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数学表达式”“现象”“目的”,这些都应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避免“答非所问”造成不必要的失分。

(4)审突破口:常见的解题突破口有:特殊结构、特殊化学性质、特殊物理性质(色、4

味、态)、特殊反应形式、有催化剂参与的无机反应、应用数据的推断、枢图断重复出现的物质等等。

(5)审有效数据:①使用仪器的精度,如托盘天平(0.1g)、量筒(0.1ml)、滴定管(0.01ml)、PH试纸(整数)、精确PH试纸(0.1)等。②试题所给数据的处理,如“称取样品4.80g……”,根据试题所给有效数字进行合理的计算,最后要保留相应的有效数字。③题目的明确要求,如“结果要保留两位有效数字”,就按试题要求去保留。

审题时要看清每一个字,特别是关键信息,谨防因粗心大意落入“陷阱”,这就要求学生在读题时养成用笔在题目下作标记的习惯,才能防止落入“陷阱”。

3、轻松避开“陷阱”正确解题

(1)正确理解基本概念,避开“陷阱”。一些题目往往围绕基本概念设置“陷阱”,如果概念掌握不清、理解不够就难逃一“劫”。因此一定要吃准吃透每一个概念。

(2)灵活运用物质的化学性质避开“陷阱”。物质的性质不能只停留于记住,关键是能够灵活应用,避开命题人设置的“陷阱”,以不变应万变。

(3)准确把握限定条件避开“陷阱”。(4)克服思维定势避开“陷阱”。人们往往习惯用固定的思维模式解决问题,命题人根据根据的这一弱点,常在题中偷梁换柱或弱化信息巧设陷阱。

(5)正确运用语法知识避开陷阱。化学虽不象语文在语法上那么讲究,但正确运用语法完全可以避开陷阱准确答题。

(6)谨防因一字之差源程序陷阱。

4、高考化学答题技巧和准确(1)选择题答题技巧

在理综试卷中化学有7个单选题,解答时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仔细考虑各个选项,把选项与题干,选项与选项之间区别联系看清楚。合理采用排除法、比较法、代入法、猜测法等方法,避免落入命题人所设的陷阱,迅速地找到所要选项。选择题的答题方法是多样化的,既能从题干出发做题,也 从选项出发验证题干作答,合理地选择解题方法,快而准确地找到答案,将做选择题的时间尽可能压缩到最短,为解决后面的大题腾出更多时间。

(2)填空题答题技巧

在理综试卷中按照近几年的情况看,化学了是四道填空题,一般来讲元素周期律和无机化合物推断一题、化学原理一题、化学实验一题和有机推断一题、其他题目一个。对于填空题在答题时有些共性的要求。

推断题要善于从已知信息中寻找题眼(即突破口),大胆假设,注意联想,运用正向推、逆向推,从中间往两头相结合同。

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要完整无误。没配平、条件错、有机反应少写物质(水等)会造成该空不得分。反应物和产物之间的连接(等号、箭头、可逆符号)、气体沉淀符号要标清,点燃、加热、高温有区别,催化剂不能简写为“催”,这些问题出现都会扣分。

②专业用语不能错。化学上常用的专业词汇是绝对不能写错别字的,一字之差会使整个空不得分。如:砝码——法码、熔化——溶化、萃取——卒取、坩埚——坩锅等等。

③当答案不唯一或有多种选择时,以最常见的方式作答不易失分。能用具体物质作答的要用具体物质作答,表达更准确。

④对于语言叙述性题目答时要注意,从“已知”到“未知”之间的逻辑关系必须叙述准确,且环环相扣,才能保证不丢得分点,才能得满分。回答问题要直接,不要拐弯抹角;表尽可能用唯

一、准确的主语,不要过多写无用的话,无用的话说错了就会扣分,5

作答要有明确的要点。

⑤对于计算型,要注意该该单位的要书写单位,或者是要注意空后面的单位是什么,不要因为没有书写单位或是数量级不对而丢分。

5、

第四篇:200体验磨练7年高考政治备考策略

2007年高考政治备考策略

1.以本为本,以纲为纲,夯实基础,记死学活,注意与大学教材靠拢。

基础知识成为高考的第一依据,越是基础的就越有决定性意义,基础不实是学生失分的第一原因,越是基础的就越有区分度,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均离不开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教学和复习中做到以本为本,狠抓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以纲为纲,认真研究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将识记、理解、运用的知识烂熟于胸,在复习中认真研究考试大纲,做到点点清、点点明、点点通,真正将基础知识落实到位,构筑完整的知识体系,对原理的理解要准确简练,使用政治术语要规范。就建构完整、准确的知识体系而言,应做到点、线、面的结合。要全面地掌握《考试大纲》所列考点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原理等决不遗漏。大纲中规定了166个考点,2006试题中涉及到十几个,不到考点总数的10%,需要学生全面掌握全面的考点知识。只有如此,方能“以不变应万变”。试题无论怎样的新、奇、巧,终究“万变不离其宗”,比如复习货币时,联系银行。对知识点的复习还要注意把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加以区分,例如:“商品流通”和“商品交换”,通过联系、比较,那今年的24题就好做了。要注意适当用多种语言说话,如矛盾的对立也就是作为矛盾双方是不同质的事物, 要注意适当扩展,矛盾双方有对立、有统一、可依存、可转化、可包含。对知识线的归纳要“清”,形成基本线索。弄清各知识点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弄清知识点之间的逻辑结构,达到融会贯通,触类旁通。否则,零散的识记肯定是不牢固的或会因某些疏漏而遗憾。例如当复习“国家宏观调控”这一知识点时,首先应该回忆一下“市场经济优点”,接着复习“市场经济缺点”,然后再复习“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和手段是什么及如何调控”。这样围绕“国家的宏观调控3w”把相关的知识点串联在一起。对知识面的辐射要“宽”,把教材的内容按性质或特征分门别类,并在各个类别中划分出若干层面,做到“纵横”延伸和辐射。从纵向可把经济常识的八课、哲学常识的四块和政治常识的五课分别融会成一个有机整体。如经济常识,可以把这八课内容按经济理论、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进行整合。从横向来说,关心时事政治,关注社会热点,也不要放弃冷点,用复习到的理论分析现实鲜活材料,从而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的把握,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并适当拓展,靠拢大学教材。

2.关注现实、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体现政策取向,反映国家意志。

大政方针成为高考命题的热点,热点不熟是学生失分的又一因素,时政教育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考查能力成为高考命题的主要功能,思维不活跃是学生获不了高分的关键原因,培养能力成为教改研究的重点课题。高考改革一直致力于“素质考查、创新精神”的探索,今年也在史实热点中情景化,以材料题形式出现,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入源源不断的活水去充实教学内容,去更新我们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与时俱进中养成终生受益的学习思维,从而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去综合分析解决现实问题,在分析解决现实问题时提高自己多方面能力。高中政治课还应是学生德育的主渠道,因此,提高学生的政治科素质也是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的,高中生的政治科素质主要体现在政治觉悟的提高上。反映在卷面上,反映在思维过程中,就必须体现政策取向,反映国家意志,坚持与国家立场相一致的原则。总的来说,这点基本不成问题,但学生最大的缺陷是不会说政治术语,学生腔严重。因此,我们在平时就应不断地向学生灌输政治术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国家意志。一些重要句子的表述,应强化记忆。在平时的复习中更加注重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一是联系教材中的事例,以往很多学生并不注重课本中的事例,只是满足于对教材黑体字的掌握,美国的金钱政治就在书上,处理好黑体字与楷书、小体字部分的关系相当重要,所以不可忽视课本。二是联系日常生活中的事例,特别是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用所学知识与校园内外、高三学生思想倾向相联系,然后运用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来分析。如:“农业税”问题,可以从社会主义本质、税收作用、普遍联系、党的宗旨、国家性质、职能、组织和活动原则等基本原理去分析;对丛飞认识可以用人生价值等知识来分析说明。三是联系国内、外重大时事,把社会热点与高考考点有机结合起来,深入浅出,以此把握时代脉搏。要把以知识复习带动社会热点的学习和以分析社会热点带动知识复习结合起来。具体做法是:以某个热点问题去分析其所反映的基本原理(一题多理法),或以某个知识点去统率热点问题(一理多题法),两种方法互相渗透,交替使用。

3.更新教学观念,培养思维方法,树立人文精神。

思想指导行动,为适应综合考试,要求教师必须树立科学的教学观,由传授记忆变发现、加工、研究知识;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师观,由知识传授者变学习指导者;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由使学生被动接受变学生主动探究,在培养兴趣中去关注科学,在收集各方面资料中培养人文精神。抓住抓好综合思维。人类的思维可以基本分为两类:分析思维与综合思维。分析思维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整体到要素;综合思维是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要素到整体。多年来,我国的教育重视培养分析思维,却忽视了综合思维,而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应该二者兼备,且是有机地统一。现在,高考改革无论是从综合考试的设置还是单科考试来说,都强调考查综合能力。所以,在继续重视分析思维的同时,要注意强化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政治科目中很多知识点是相互关联的,在复习时一定要把各个知识点联系起来,不能孤立。还要关注热点,透过现象把握本质。高考试题往往以重大现实问题立意并作为问题的切入点。2006高考文综试题,在对热点问题的处理上,“冷”“热”结合。但是热点问题较多且可以以不同的角度来阐述,这样以来,全部应付是不可能的。我们必须对问题进行筛选,冷静处理很热的问题。与考纲及中学生知识无关的问题,考试可能性不大,要关注学科知识中与生产、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知识,如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关系,可持续发展问题,科技发展动态,文化思想的发展,培养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质,关注国家、世界和人类的命运,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当然,在处理这些问题时应与理论结合,回归教材,突出基础性,加强对知识的迁移。同时对常识性的知识给以必要的关注,避免完全时政化。

4.谋划复习策略,改变复习方法,做好“知识重组”,施展“立体复习”。首先,科学安排教学与三轮复习。第一轮(2月底前):看好自己的门,适当串串门,将本学科知识理解记忆清楚,重组成网,在这个过程中,用基本知识去分析现实问题。第二轮(3月-4月底):内强素质,苦练内功,以学科内综合的复习为主,注意“走出去”用本学科知识去分析其他学和有关知识,寻找结合点,“请进来”──用其他学科知许分析本学科的有关知识,寻找交叉点,适度进行跨学科综合训练。用热点问题带基本知识,着重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能力,分析评价及解决问题能力。事实上,在第一轮复习基础上进行的第二阶段复习,从本质上讲,就是要将学过的知识和已经具备的基本技能和方法运用于解决问题的一种复习。因此,本轮复习应不再注重知识结构的先后次序,应本着解决问题的目的,将知识进行必要的拆分、加工和重组。做好“知识重组”,施展“立体复习”,是首选策略。最好构建新型的强调知识结构和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专题复习模式:纵向延伸-横向拓宽-学科渗透-强化训练。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复习并不意味着死记硬背,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不能理解为是章、节、框题知识的简单压缩,需要找出联系这些知识点的主线,把握其内在的本质的联系。比如复习“意识”时需要把意识-意识能动性-主观能动性-认识(理性认识、真理、科学理论)-实践等概念联系起来理解,用一条主线把相关的知识联系到一起。按照这一复习思路,可以把经济常识分为市场经济主体、客体、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分配制度、经济结构调整五个板快。政治常识按上述原则可以划分为国家(国际)、公民,政党、民族、宗教五个部分。在本轮复习中,切忌简单的机械重复和平面化的“复述教材”,要打破教材原有顺序和框架结构,优化组合教材知识,选择最能体现该知识运用的角度,跨框、节、课甚至跨知识体系地进行知识梳理。为此必须构建知识体系、编织知识网络、突出知识主干,因为无论是学科内综和,还是跨学科综和,都在强调综合,而把知识融会贯通起来最有效方法莫过于构建知识树,编织知识网,将知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成体,做到宏观在胸,微观在手,一拉一条线,一抓一大串,能够针对问题充分调动知识储备,整体把握,全方位思考。由于文综考查不求点全,但求点精,不求知识覆盖,但求灵活运用、融会贯通,不求问题适应知识,但求知识适应问题。所以在教学时应注意全面把握,在复习时应突出重点。

第三轮(5-6月份):则应提升修养、巩固强化、三科并举、全面开花,即进行全方位的跨学科综合训练,进行重点、热点、焦点问题与各学科知识交叉点专题的训练,以实现全面提升跨学科综合能力的目的。高考命题是以“现实问题立意”的形式来体现“能力立意”原则的,而客观事物并不是按照人安排好的学科路线进行发展的。因此,在复习时就要根据客观事物本身发展的内在联系,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评价和论证这些事物。就拿文综来说,政、史、地三个学科尽管在知识上有许多内容互相渗透,但这三个学科在能力要求上大相径庭。地理重在考查较为形象的空间判断和思维能力;政治考查的是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历史重在对事件的回顾和思考。文综试题要求考生在同一单位时间内将大脑中储存的三个学科的信息不断地进行转换使用,具有较大的难度;更难的是要求考生将三个不同学科的学科能力不停地变换运用。鉴于此,我们在跨学科复习过程中,要从现实生活和历史中选取能够承载多个学科的学术信息,适合不同学科进行设问的情景材料,或对某些材料进行加工处理,使其内容延伸,触及到多个学科领域,从不同的角度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对过去所学知识进行重组整合,并运用所学知识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解释、评价、论证这些问题,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要分析、整理、归纳前一阶段练习、作业及模考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从相互的联系上归纳出若干个基础知识和方法体系中的问题。应该分析错题错在什么地方,是概念问题还是思路问题?需从知识与知识的联系中,从知识的体系中进行分析认识,得到正确的结果。弥补知识网络体系的漏洞。边练习查缺、边复习补漏是这一阶段又一特点。

5、加强学法指导,培养答题技巧,突出做题能力,突破表达能力。当前高考命题已由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在完成基础知识复习的前提下,培养能力和强化能力训练是下一阶段复习的首要任务。做题能力是核心,表达能力是外显。就做题能力而言,从我们现在的学生实际看来,主要应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审题的问题。要让学生养动笔答题前反复研读试题设问指向的习惯,要杜绝一看试题就动笔,凭感觉答题的马虎作风。审好题是答好题的关键,模拟训练要从审题入手,而审好题的诀窍就是多读题,审题最好的办法是抓住主要概念,抓住主要概念就可以进行适当的发散:从概念到课,从课到节,这样整理出相关的知识体系,然后组织相关语言做答案。二是实际联系理论的问题。要让学生养成看到材料、看到事例就联想、思考理论的习惯。在具体操作策略上,要求学生在解每一个训练题时,都应养成用语言描述自己思维过程的习惯,树立对于一个问题,你可以不写答案,但不能不会思考的理念。学科表达能力是通过试卷外显出来的,主要反映在主观性试题的解答上。长期以来考生中普遍存在的“答不到点上”、“逻辑性差”等问题都是这一能力欠缺的表现。在本轮复习中,我们要求学生对每一道练习题都要按照高考要求答卷,做到严谨、精练、准确。我们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要求学生写意思完整的话、写有条理的话、写有专业术语的话、写有逻辑性的话,要求学生尽最大可能地减少错别字、减少不通顺的句子、杜绝卷面脏、乱、差现象。只有从这些最基础性的工作做起,才能逐步提高考生的表达能力。

无论是知识记忆还是理解运用以及答题规范都要注重学法指导,如关键词记忆法、奇特联想法、编顺口溜法、分层记忆法、抓来龙去脉法,分层理解法、概要理解法、比较理解法、迁移理解法等,使学生记得清、记得牢、理解得深、理解得透。从今年试题来看,如果审题不清极易跑偏。如38题(6)问要求的角度是政治不是历史。因此在平时练习中应该注意答题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要做到习题精选、精练、精讲。如选择题注意看背景、抓立意、思设问、联考点;主观题注意做到审清题意明要求,回忆考点细思量,根据问题找原理,分析材料不离题,原理材料联一起。文综试题尤其是主观性命题大多通过运用新材料、设置新情境来考查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少考生文综考试中得分低的重要原因是缺乏综合理解、分析、推理能力,无法拓展思维。因此做好这类试题,一要认真审读材料及设问要求,特别要注意设问的规定性条件。二要进行信息筛选,找准关键词,它们是答题的依据和切入点。三要寻找试题与课本的关联点,作为解题的依托。最后,要恰当地使用政治术语,条理清楚、逻辑严密地表达自己对问题的认识,真正落实新考纲的能力要求。

6、调整好心态,考出自己正常的水平,以最佳状态复习迎考。

高考七成考实力,三成考心态。学会正确调整和放松、合理分配有限的时间,做到月、周、日有计划,心中有数,一切按部就班地去做,就不会出现紧张和慌乱。反对提出超出自己正常水平的目标。因为如果背上超出自己承受力的负担,高考时思维会僵化,可能会做的也做不出来了。

李德明 李玉芹

第五篇:高考现代文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8-10题。(9分)

日本这次大灾难让所有人对科技文明的脆弱有了深刻的体验。现代人看上去很强大,他能建核电站,能建规模很大、功率很高的水电站,因为他有许多关于这方面的科技知识,但仅仅这些知识对人类的存在而言就是真理吗?显然不是,只有当这种技术的后果呈现在人类面前,被人类充分意识到,人类才看到自然向我们敞开的完整真理,黑格尔说“真理是整体的”就有这个意思。“改造自然”是科技文明的一个基本观念,但它却蕴含着摧毁我们生存根基的各种危机。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自然是不可改造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而是人类适应与协调自己与自然的关系。“改造自然”的本质是人要以自己的意志和愿望为目标,让自然服从自己,而不是在天地间不可逆转的规律之内,争取人与自然的共济。结果,人类强行向自然索取的地盘全部都被自然以诸如洪水、海啸等各种方式抢回去了。每每谈到这点,我都要对中国先人曾经的睿智心生敬意。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人创造的都江堰四六分水的治水法,直到今天都令人叹为观止。它是一个体现人类与自然天人合一的规则。堰意味着对水的因势利导,在达到人的引水目的同时,并不违背水的自然本性。而坝则意味着对水的强硬抗衡,对水流方向的强力阻遏,是人与自然的迎面撞击。哲学家指出,这才是现代技术的本质。

但从哲学角度看,对我们生存性命攸关的根本自由是我们对真理开放的自由,行动的自由乃是后发于它的。如果我们看不清我们的真实处境,我们的思想还被各种偏见、流行的概念所蒙蔽,那行动对我们造成的后果就可能是灾难性的。对真理开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这些所谓的正常人往往也不能摆脱怪癖的意志、扭曲的心理、知识的局限所造成的视野的偏狭,也许,退后一步,放弃(至少是暂时放弃)那种疯狂的自我表现,包括由此而生的扭曲行为,倾听自然,还事物以本来面目,存在的真理就可能向我们敞开。

其实,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生活中正在发生许多我们在思想上尚未做好准备的变革。以遗传工程为例,难道我们已经想好我们打算排列出何种遗传基因组合吗?我们完全可以掌握遗传工程的手段,但并没有产生出把这种手段用于造福人类最高利益的人的智慧。哲学家在这里是想提醒我们这样一个事实:除了技术性思维外,我们还必须进行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思维。以洞察到我们真实的存在,明了这项新技术对我们的存在究竟意味着什么。这次的核灾难是自然向人类的又一次敞开:人怎样对已主宰人类的技术施加影响?

8.下列不属于“对真理开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的原因的一项是

A.我们往往不能摆脱怪癖的意志、扭曲的心理所造成的视野的狭隘。

B.洪水、海啸等诸多自然灾害使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自然是不可改造的。

C.科技飞速发展,但人类并不清楚怎样对已主宰人类的技术施加影响。

D.真理是整体的,而我们对技术、知识的认知常常存在局限。

9.下列各项中,最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一项是

A.人类应顺从自然。

B.真理是整体的。

C.人类应与自然共济。

D.使真理向人类敞开。

答案:D

10.联系全文,指出最后一段画线句中“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思维”的具体内涵。(3分)

提示:人类与自然天人合一、在哲学上对真理开放,以洞察到我们真实的存在,明了新技术对我们的存在究竟意味着什么。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20分)

第9车厢

【俄罗斯】

米哈依尔 扎多尔诺夫

我要坐15次列车从里加去列宁格勒。我来到了火车站,我买的是第2车厢的票。我走近列车一看,前三节车厢根本就没有!最后,买了前三节车厢票的旅客一半被安排到了其他车厢,一半换了下一次列车。最后大家总算是一腔怒气地到了列宁格勒。

回到莫斯科后,余怒未消的我在《文学报》上发表了一篇讽刺小品。一个月后,我收到了一位基辅读者的来信。信中说:“□□□□□□(此处删去两句话)”我正好有事去基辅出差,就在一个傍晚去拜访了写信人。他果然真的没让我白跑一趟。

如果说我坐的那次列车是没有前三节车厢的话,而这位读者在基辅坐的那次列车竟然挂了两节第9车厢。买了第9车厢票的乘客当然都坐进了前一节第9车厢,因为所有的正常人从小就知道,第8车厢后就是第9车厢,谁会想到第9车厢后还是第9车厢呢?

列车开动后,后一节第9车厢的乘务员看着空无一人的车厢,莫名其妙,于是去找了列车长:“我的车厢里一个乘客也没有!”可列车长说:“肯定是售票处又弄错了!” 列车长说完,马上就通知了下一站卖第9车厢票。

列车在下一站听了3分钟。买第9车厢票的人也都是一些思维正常的人,车一停稳,大家就顺序跑到前一节第9车厢门口排队上车。乘务员看着这么多乘客,惊慌失措的挡在车门口说:“我这儿只有两个空铺,去找列车长吧,在第1车厢,让他把大家都安排到其他车厢去,跑快点,要不车就开了!”愤怒的乘客们拎着大包小包你追我赶的朝第1车厢跑去。列车长看着这么多远远跑来的乘客一头雾水:“你们这是从哪儿来啊?”乘客们说:“从第9车厢来的……”“那个车厢早就满了……”列车长此刻没时间研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他需要马上把这些乘客安排好。一阵忙碌之后,乘客们终于安顿好了,他松了一口气发出了发车命令。

这时,后一节第9车厢的乘务员又来了,还是说:“我的车厢里一个乘客也没有。”“怎么可能呢?”这次列车长认为这个乘务员肯定疯了。于是,列车长决定和这个乘务员一起去车厢里看看,这才发现原来这趟列车有两节第9车厢。列车长现在终于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他长长地松了一口气后,回到自己的包厢通知了下一站:“摘掉第9车厢!”

当时已是半夜,负责摘车厢的人也是正常人,也会从一数到九。他们数到前一节第9车厢,就把它摘了下来,拖到了备用道上,然后重新组装好列车就通知了列车长。列车长再一次松了口气后发出了发车命令,然后回自己包厢睡觉。可后来后一节第9号车厢的乘务员又找来了,“我的车厢里还是一个乘客也没有〃〃〃〃〃〃”

我不知道这次行车后列车长是不是疯了,只是边吸着烟边想:“列车怎么停这么长时间呀?”然后他往窗外望了一眼,这才发现前面后面的车厢都没了踪影。就更别说半天了,四周是一片大草原,光秃秃的,一轮圆月冷冷照在停着第9车厢的备用道上。他急忙叫醒了所有的乘客,大家连外衣都没穿就从铺位上跳了下来,猜测着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他们现在是在哪儿。

听他讲到这儿,我忍不住哈哈地笑出了声来,结果讲故事的人走了:“我一点都不觉得这有什么好笑!我们第9车厢的这些旅客本来打算去保加利亚旅游的!”

(本文有修改)

11.小说开篇写了“我”的一次乘车经历,有什么作用?

提示:内容上表现车站工作人员的不负责任,结构上为发表讽刺小品,引起读者回信,我拜访写信人,引出第9车厢的故事做铺垫。

12.补写第二段中“基辅读者”来信的内容。(不超过50字)

提示:您的遭遇与我和我妻子上次坐火车时的遭遇比起来简直就不值一提。请你们赶快派一名记者来,我肯定不会让你们白跑一趟的!

13.故事的主体部分采用第几人称叙述?有什么效果?

第三人称,全能视角,有助于写出各个人物做出的各种反映,让读者全面了解时间的发展。

14.赏析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

提示:(1)点明时间,渲染氛围;(2)表明车站工作人员不负责任到了极致,深化了主题;

(3)衬托了人物的心理;(4)为下面情节发展奠定了基础。

下载200体验磨练8年高考现代文阅读评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0体验磨练8年高考现代文阅读评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江苏省体验磨练2011年高考报名工作备忘

    江苏省2011年高考报名工作备忘 一、关于报名工作的组织 1.报名时间 根据教育部招生工作的总体安排,结合我省实际,2011年我省高考报名为11月1日-4日。各市、县(市、区)招办可以结......

    江西省体验磨练2006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江西省2006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命题人: 周流清 第Ⅰ卷(选择题,33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的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安详 层见迭出 陨落 真知灼见B.蔓延 和颜悦色 泻漏......

    200体验磨练8年高考备考工作总结英语科

    2008年高考备考工作总结——英语科 广东两阳中学 英语备课组 胡红樱 2008年高考已经圆满结束。在校长、下级领导和级长的正确指导下,在英语备课组成员以及学生们的共同努力......

    高考英体验磨练语二轮讲座讲稿5篇

    北京清大师德教育研究院 北京清大师德教育顾问中心 中国教育教研协会 2010年 高 考 英 语 二 轮 讲 座 讲 稿 南开中学姚卫盛 一.2009年高考英语命题综述 试卷简评 (1)语言知识......

    浅析2体验磨练005高考英语湖北卷及其对策

    浅析2005高考英语湖北卷及其对策 2005湖北省2005年高考英语试卷与全国高考试卷基本保持一致。试题的选材、设题与《考试大纲》的要求保持一致。本试卷的知识覆盖面较宽。试......

    200体验磨练9高考语文黄金复习指导(五篇材料)

    2009高考语文黄金复习指导 自由复习阶段,应该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在复习前首先应该对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有一个清楚的把握,做到心中有数。 对前面所进行的复习加以整理,包括所有......

    200体验磨练9年福建高考语文语文质量分析[合集五篇]

    2009年福建高考语文语文质量分析 今年的福建高考语文试卷,总的指导思想是稳步推进,适度创新。卷子符09福建语文考纲的要求。总的来说,有几个特点: 一、 名著阅读考查学生是否“......

    200体验磨练8年高考英语作文写作的一些实用技巧

    2008年高考英语作文写作的一些实用技巧 (一)掌握技巧: (1)注意篇章结构,合理布局 开始部分(opening paragraph)——说出文中的要点、核心问题。 正文部分(Body paragraphs)——围绕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