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随园诗话》选读
《随园诗话》选读
二
杨诚斋曰:“从来天分低拙之人,好谈格调,而不解风趣。何也?格调是空架子,有腔口易描;风趣专写性灵,非天才不办。”余深爱其言。须知有性情,便有格律;格律不在性情外。《三百篇》半是劳人思妇率意言情之事;谁为之格,谁为之律?而今之谈格调者,能出其范围否?况皋、禹之歌,不同乎《三百篇》;《国风》之格,不同乎《雅》、《颂》:格岂有一定哉?许浑云:“吟诗好似成仙骨,骨里无诗莫浪吟。”诗在骨不在格也。
七
常州赵仁叔,有一联云:“蝶来风有致,人去月无聊。”仁叔一生,只传此二句。某《拟古》云:“莫作江上舟,莫作江上月。舟载人别离,月照人离别。”其人一生,所传亦只此四句。金圣叹好批小说,人多薄之;然其《宿野庙》一绝云:“众响渐已寂,虫于佛面飞。半窗关夜雨,四壁挂僧衣。”殊清绝。孔东堂演《桃花扇》曲本,有诗集若干,佳句云:“船冲宿鹭排樯起,灯引秋蚊入帐飞。”其他首未能称是。
八
嵩亭上人《题活埋庵》云:“谁把庵名号„活埋‟?令人千古费疑猜。我今岂是轻生者?只为从前死过来。”周道士鹤雏,有句云:“大道得从心死后,此身误在我生前。”两诗于禅理俱有所得。
二六
余不喜黄山谷诗,而古人所见有相同者。魏泰讥山谷:“得机羽而失鹇鹏,专拾取古人所吐弃不屑用之字,而矜矜然自炫其奇,抑末也。”王弁州曰:“以山谷诗为瘦硬,有类驴夫脚跟,恶僧藜杖。”东坡云:“读山谷诗,如食蝤蛑,恐发风动气。”郭功甫云:“山谷作诗,必费如许气力,为是甚底?”林艾轩云:“苏诗如丈夫见客,大踏步便出去。黄诗如女子见人,先有许多妆裹作相。此苏、黄两公之优劣也。”余尝比山谷诗:如果中之百合,蔬中之刀豆也,毕竟味少。
(清)赵翼:论诗五首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只眼须凭自主张,纷纷艺苑漫雌黄。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
少时学语苦难圆,只道工夫半未全。到老始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
诗解穷人我未空,想因诗尚不曾工。熊鱼自笑贪心甚,既要工诗又怕穷。
第二篇:随园诗话(下)学习笔记
五绝——417.随园诗话》(下)学习笔记
三二
有汉西门袁某卖面筋为业,《咏雪和东坡》云;“怪底六花难绣出,美人何处着针尖,随园诗话(下)学习笔记。”又,杭州缝人郑某有句云:“竹榻生香新稻草,布衣不暖旧绵花。”二人皆贱工也,而诗颇有生趣。礼亲王世子檀樽主人,年少多才;客春,托桐城吴种芝太史索和《红豆》诗,余尚未答。今春,又托尤水村以诗索序,读之,美不胜收。姑录其《火盆》十二韵云:“熔铸因良冶,围圆制作严。候移暄冷易,匠巧实华兼。炽炭熔拳石,飞灰散曰盐。兽环分四角,铜耳露双尖。箸拨金茎小,钳挑玉腕纤。非铛茶可沸,象鼎器无嫌。刺绣依秋阁,裁衣傍锦帽。暮霜凝北户,疏雪洒南檐。密室春先到,沉檀燕更添。冰壶初解冻,书案渐生炎。微觉披裘燠,无烦裹手拈。萧条人静后,试卷却寒帘。”以仄韵而能整练若此,是何许才力耶1
读后感: “怪底六花难绣出,美人何处着针尖。”
——“着”字字用得绝妙,顿令全篇生辉,大赏与学习了!
“竹榻生香新稻草,布衣不暖旧绵花。”
——弦外有音,妙在结句!
“熔铸因良冶,围圆制作严。候移暄冷易,匠巧实华兼。炽炭熔拳石,飞灰散曰盐。兽环分四角,铜耳露双尖。箸拨金茎小,钳挑玉腕纤。非铛茶可沸,象鼎器无嫌。刺绣依阁,裁衣傍锦帽,读后感《随园诗话(下)学习笔记》。暮霜凝北户,疏雪洒南檐。密室春先到,沉檀燕更添。冰壶初解冻,书案渐生炎。微觉披裘燠,无烦裹手拈。萧条人静后,试卷却寒帘。”以仄韵而能整练若此,是何许才力耶!
——更是喜欢“萧条人静后,试卷却寒帘”!耐人嚼味,发人深思!清代评论家袁枚认为:“一切诗文,总须字立纸上,不可字卧纸上。人活则立,人死则卧。”
痴梦潇湘更认为:“得意境者成佳作,得境界者是大家!”
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讲过:“艺术是思想的结晶。艺术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体现了最大量的思想!”
诗贵别趣,意忌直出!
景以情见,物由志显!诗句要点在于要转的出,更要结得妙!
更有,诗不难于结而难于神!
好的画境,一定是把作者的精神融与其中。
其中的点染法,我正在尝试中。
诗贵于创新,而不是一味地嚼别人的馍!
意志沉潜,何理不可得?!
志气奋发,何事不可为?!
读薄《人间词话》!听懂《潇湘诗话》!
作穿《随园诗话》!
我的习作:
七绝——417.随园诗话》(下)学习笔记
笔走山河唱古今,诗成必响宋唐音。
东坡太白当惊喜,浩荡雄风正纵深!
五绝——417.随园诗话》(下)学习笔记
极目秦时月。
身披七国风,光阴如有页,我去解群雄!
附注:
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潇湘诗话 2.3.
第三篇:随园诗话(下)学习笔记——画家与英雄赋
五绝——420.随园诗话》(下)学习笔记——画家与英雄赋
五绝——420.随园诗话》(下)学习笔记——画家与英雄赋
三六
诗有通首平正,无可指摘,而绝不招人爱,随园诗话(下)学习笔记——画家与英雄赋。晋人称王安北相对不厌,去后人亦不思是也。唐霍王元轨有贤名。或问人,“霍王何长?”其人曰;“无长。”问者愕然。乃答曰:“人必有所短也,而后见所长。霍王无所短,又何所见其长?”二事皆可参悟。
读后感: 诗有通首平正,无可指摘,而绝不招人爱。晋人称王安北相对不厌,去后人亦不思是也。唐霍王元轨有贤名。或问人,“霍王何长?”其人曰;“无长。”问者愕然。乃答曰:“人必有所短也,而后见所长。霍王无所短,又何所见其长?”二事皆可参悟。”
——“人必有所短也,而后见所长”,诗美在平仄及韵律!
清代评论家袁枚认为:“一切诗文,总须字立纸上,不可字卧纸上。人活则立,人死则卧。”
痴梦潇湘更认为:“得意境者成佳作,得境界者是大家!”
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讲过“艺术是思想的结晶,读后感《随园诗话(下)学习笔记——画家与英雄赋》。艺术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体现了最大量的思想!”
诗贵别趣,意忌直出!
景以情见,物由志显!诗句要点在于要转的出,更要结得妙!
更有,诗不难于结而难于神!
好的画境,一定是把作者的精神融与其中。
其中的点染法,我正在尝试中。
诗贵于创新,而不是一味地嚼别人的馍!
意志沉潜,何理不可得?!
志气奋发,何事不可为?!
读薄《人间词话》!听懂《潇湘诗话》!
作穿《随园诗话》!
我的习作:
七绝——420.随园诗话》(下)学习笔记
笔走山河唱古今,诗成必响宋唐音。
东坡太白当惊喜,浩荡雄风正纵深!
五绝——420.随园诗话》(下)学习笔记——画家与英雄赋
壮士足风高。
心中尽略韬,长云收袖里,大海出宽毫!附注:
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潇湘诗话 2.3.
第四篇:随园食单读后感
《随园食单》读后感
旅馆0602 3号 冯羽亮
在老师的要求下,简略了读了一遍《随园食单》,由于是文言文体裁的,读来很是吃力,真的又考验了一次我的古代语言功底。非常感谢李老师给了这次机会,让我把都快曾遗忘的东西捡了回来。当然了重要的感想肯定不是这些,而是书中所蕴含的烹饪技术、传统菜点以及烹制方法真的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随园食单》是清代著名文学家袁枚所著。袁枚是一位有丰富经验的烹饪学家。他所著的《随园食单》一书是我国清代一部系统地论述烹饪技术和南北菜点的重要著作。《随园食单》出版于1792年(乾隆57年)。全书分为须知单、戒单、海鲜单、江鲜单、特牲单、杂牲单、羽族单、水族有鳞单、不族无鳞单、杂素单、小菜单、点心单、饭粥单和菜酒单十四个方面。作者结合了古代烹饪文献和听到的厨师关于烹饪的技术,将烹饪的丰富经验系统地归纳整理,形成一本兼具烹饪学理论与实践的著作。中所列菜肴和点心,自山珍海味到小菜粥饭,品种繁多,其中有著者常居的江南地方风味茶肴,也有山东、安徽、广东等地方的风味食品。书中讲述的饮食烹饪理论,有许多是至今仍有实用价值的妙理与高论。自问世以来,这部书长期被视为厨者的经典,不仅在国内广泛流传,甚至还受到国外烹饪界的重视,早先有日文译本,后又有英文、法文译本出版,成为世界著名的中国古代烹饪专著。读完全书,我觉得要了解中国的美食文化,要谈论中国的美食和烹饪,就必须去阅读《随园食单》。它是一本很实用的书,是一本永远都不会过时的美食指南,它从最基本、最常用、最大众化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不但告诉你怎么做,还告诉你为什么要这样做。所以要想学习烹饪美食,这是一本最好的入门读物。首先,它结合了古代烹饪文献和袁枚听到的厨师关于烹饪技术的谈论,将有关烹饪的丰富经验系统地加以归纳总结,形成一本兼具烹饪学理论与实践的著作。它讲述的烹饪饮食的理论,有许多是至今仍有应用价值的妙理与高论,比如对各种食物特性的分析以及具体的烹饪方法。再次,它研究的是大众的菜肴;说的是一最普通、最常见的菜谱,吃的喜悦来自“豆腐得味,远胜燕窝”这种信念。阅读《随园食单》,我领悟到一种快乐的人生哲学,一种雅致的生活。甚至有时能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饭菜的香味,忍不住去食堂买饭吃了,可惜的是吃食堂饭,真的食不知味,纯为填饱肚子而吃的,而未能感受的到书中作者所能达到的境界。《随园食单》之妙,不但在于食单本身,亦是作者真性情的表现。袁枚在开头说,“学问之道,先知而后行,饮食亦然。”所以食单之前,先讲须知,用料讲求顺其天性,洗涮讲求顺其纹理,调剂因物而异,火候相时而动,另外诸如时节、忌戒种种,都一一讲解清楚,毫不马虎。任何事物都可以成为艺术,只要你给予足够多的关注,饮食也不例外。比如作料一节,“厨者之作料,如妇人之衣服首饰也。虽有天资,虽善涂抹,而敝衣蓝缕,西子亦难以为容。善烹调者,酱用伏酱,先尝甘苦;油用香油,须审生熟;酒用酒酿,应去糟粕……”在这样的讲究和品味之下,做出来的东西自然非同凡品,即使山野小菜,也风味独特,至少读来食指大动,口水不绝如缕,大生一试身手之心。
吃是一种享受,人,一出娘胎,不教自会。会吃,却是一门学问,并非所有张嘴就吃的饭桶,都能把到嘴的美味佳肴,说出子午卯酉,讲得头头是道。而提起笔来写吃,写得令人读起来津津有味、口舌生香,那才是作为一个美食家的最高境界。
总之,《随园食单》作为缩微版的“中国古代餐饮文化的百科全书”,对于爱吃或者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的人,人人有必要去读一读。甚至我个人设想开一餐馆,名曰“随园”,餐馆中的菜品全部按书中单上所列来做,其他诸如茶酒,点心,饭粥也都一一搜罗。重新把古代饮食文化结合现代烹饪技术演绎出来,岂不妙哉!!
第五篇:清明诗话
清明诗话
黄 健2008-03-30解放日报
清明是中华民族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历代文人墨客写下了大量关于清明的诗篇,令人回味无穷。
清明时节,风和日丽,桃红柳绿,草长莺飞,常常引得诗人诗兴大发。最脍炙人口的当推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堪称扛鼎之作。
黄庭坚的《清明》写道:“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垫,雨足郊原草木柔”,别有情趣,意境不凡。
唐代诗人韦庄的“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清新飘逸,美不胜收。
清人孔尚任的“清明寒食多风雨,特特今宵月照花”,则带有不胜惊喜之情。还有韩的“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崔橹的“一百五日又欲来,梨花梅花参差开”、厉鄂的“节近清明,一池春绿蛙催雨”等,都是久传不衰的佳句。
清明是传统的祭祖扫墓、追思故人的日子。白居易在《寒食野望吟》中生动地描述了当时清明扫墓祭祖的情景:“丘墟郭门外,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离别处。冥漠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宋代诗人杨万里的《寒食上冢》:“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则表现了诗人扫墓时睹物伤怀的感伤心境。
清明又叫“踏青节”,以踏青为题的诗数不胜数。欧阳修的《踏青》写得生动传神:“南国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
宋代吴惟信的“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真实展现了万人郊游、尽兴方归的宏大场景。北宋诗人张先有“芳草拾翠莫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的佳句,描绘了郊野踏青游人往来不绝,时已黄昏仍流连忘返的盛况。
古人在清明还有寒食禁火、戴柳、放风筝、荡秋千、蹴鞠、拔河、斗鸡等习俗。“大历十才子”之一的韩翃写有《寒食即事》一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在当时尤为知名。韦庄的《长安清明》诗:“早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正芊芊。内宫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真实地描写了清明时节踏青、拔河和打秋千等活动的热闹景象。清代高鼎的“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成为吟咏风筝之绝唱。宋代诗人洪觉范的《秋千》:“花板润沾红杏雨,彩绳斜挂绿杨烟。下来闲坐从容立,疑是蟾宫谪降仙”,将杏杨绿中佳人在秋千上飘飘欲仙的姿色写得惟妙惟肖。唐代花蕊夫人的“寒食清明小殿旁,彩楼双夹斗鸡场。内人对御分明看,先赌红罗被十床”一诗,专咏斗鸡乐趣。
关心人民疾苦,关心家国兴亡,历来是文人的优良传统。就是在清明这个节日,诗人们也不忘忧国忧民。张继的《阊门即事》:“耕夫召募逐楼船,春草青青万顷田。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清明本是春耕生产的大忙时节,农夫却被“召募”去服劳役,倾诉了对统治者的强烈不满。明代诗人高启也有“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的诗句,反映出元末明初战乱过后人烟萧疏、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近代弘一法师李叔同的“一杯浊酒过清明,觞断樽前百感生。辜负江南好风景,杏花时节在边城”,则凄恻伤感,堪称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