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沧浪诗话》有感

时间:2019-05-15 10:57: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沧浪诗话》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沧浪诗话》有感》。

第一篇:读《沧浪诗话》有感

读《沧浪诗话》有感

严羽的《沧浪诗话》是宋代最负盛名、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部诗话,也是中国著名的诗歌理论著作。全书系统性、理论性较强,对诗歌的形象思维特征和艺术性方面的探讨,论诗标榜盛唐,主张诗有别裁、别趣之说,重视诗歌的艺术特点,批评了当时经文字、才学、议论为诗的弊病,对江西诗派尤表不满。又以禅喻诗,强调“妙悟”,对明清的诗歌评论影响颇大。

严羽论诗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将禅宗的思维方法引入诗学,并借用禅宗话语进行言说,即“以禅喻诗”。整个《沧浪诗话》贯穿着禅学思想,因此表现出极为鲜明的禅学化色彩。严羽说:“以禅喻诗,莫此亲切。《沧浪诗话》论诗方式的一个特点是“以禅喻诗”。

《沧浪诗话》,它的“别材别趣”“兴趣”、“妙悟”、“气象”、“入神”诸说以及诗歌体制之辨,都紧紧围绕这一中心展开。“妙悟”说为中心的的审美主体论,以“兴趣”说为重心的审美特征论和以“入神”说为极诣的审美理想论,成为构建严羽美学思想内在体系的三大理论主干。别材、别趣说所谓材,指题材,非指天才;所谓趣,指旨趣,非指风趣。这里严羽提出了一个诗歌创作的题材选择和思想倾向的问题严羽主张诗要用形象思维,要意境莹澈,反对纯议论化和概念化。别材”反对依赖书本,“别趣”反对依赖说理。

“兴趣”说是严羽美学思想中最具本质意义的理论纲领。严羽“兴趣”说的审美内涵包括下列两个方面:(一)诗歌的内在质素为“吟咏情性”,亦即抒发诗人的情感意绪。(二)诗歌以少总多的艺术手法和含蓄隽永的审美效果或艺术魅力,亦即外现途径及诗成后的境界。其《沧浪诗话·诗辨》说:“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严羽用了“空中之音”等四个象喻,似乎比较玄虚,但这段话的落脚点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可以说,严羽在此提出了自己的审美理想,这“四中”之说重在无迹,重在委曲,重在空灵。“镜象水月”之空灵迷离,浑成无迹,被严羽借来说明诗歌的艺术美所体现的极致,或曰“理想境界”,简言之就是“兴趣”。

与“兴趣”和“入神”二说相比,“妙悟”说是严羽美学理论中突出审美主体性、弘扬自我性灵的最具独创性的命题。这是宋代禅宗美学在诗歌理论中结下的硕果。“妙悟”说主要是针对北宋以来诗坛上弥漫的一股“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恶劣风气,特别是针对江西诗派的雕琢剿窃与四灵、江湖诗派的步趋晚唐的陋习有感而发的理论主张。“妙悟”说的思想渊源,主要本自不立文字、直指本心、一朝顿悟的佛教禅宗学说。“妙悟”之义域为:通过熟参历代诗歌特别是汉魏晋盛唐诗歌,诗人创作由自为质变为自在的艺术创造的自由无碍的最佳审美境界和学习诗歌创作的上乘之法。所谓“学诗者以识为主”,“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严羽的“妙悟”说其实是突出“心”的作用。“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严羽独探骊珠,相到精当而深刻地揭集了诗之所以为诗、有别于哲理议论文字的独具的美感特征。严羽的诗歌理论与当时诗歌的发展变化有密切的联系。对江西诗派过多地讲究“出处”、“来历”和“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的作诗方法,一般江湖诗人都是持批评态度的。而以“四灵”为代表,通过标榜晚唐诗,已经带有对宋诗的知性倾向加以反拨的意味。但严羽比他们高明的地方在于:第一,严羽的诗论虽然带有札记、语录式的特点,论说并不周详(这可能与他受禅宗影响有关),但他还是能够从一定理论高度上对诗歌的某些关键问题作总体把握,这是当时其他人所不具备的。第二,对于诗歌取法的对象,“四灵”是专注姚、贾,刘克庄以后的诗人虽范围有所扩大,但仍局限在中晚唐,或至多加上个别盛唐诗人。而严羽虽然最推崇盛唐,同时却主张“从上做下”,要求对汉魏六朝、初、盛、中、晚唐诗,乃至被他批评的苏轼、黄庭坚,都要加以关注,不可偏废。这样的眼光当然更全面公允。第三,从学习古人的方法来说,江湖诗人大多数是停留在学习个别、具体诗人的诗风以及写作手法上,模仿的痕迹仍然很深,难以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而严羽则要求在熟读细参、多方吸取的基础上从“悟”而入,虽然他对个人独创的强调不够,仍没有跳出古人窠臼,但毕竟以“全在气象,不可寻枝摘叶”这样的见解提出了融汇贯通、以我为主的学习方法。第四,尤其重要的是他的“妙悟”一说,实际上涉及了中国古典诗歌创作构思、欣赏心理中最核心的直觉体验与感悟等问题。虽然他未能深入分析这种心理活动的真正内涵与科学道理,但毕竟比较敏锐地从禅悟上体会到诗歌的构思与欣赏都与逻辑思维不同,既不是知识积累的结果,也不是理论分析的结果;诗歌的语言,在根本上不是说明性的,而是暗示性的。

严羽的《沧浪诗话》作为南宋最重要的诗歌理论著作,具有比较完整的体系和纲领。它对明清两代的诗歌理论和创作的影响极为广泛而深远。并且给后世留下了许多玄思,也开启了“以禅喻诗”更为广泛的诗论方向,尤其是对意境理论的发展,奠定了一个新的里程碑。

第二篇:读《石林诗话》有感

读《石林诗话》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独特的内涵,文学理论也有着迥异于西方文学理论的特点,中国文论在自身内涵与特质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话语体系。叶梦得的《石林诗话》是宋代文论的重要著作之一,它是传统中国文论诗话体著作的一个典型代表,并以其独特性在宋代诗论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有着重要地位。

一、“杂谈+纯文学评论”的自由评点结构

叶梦得的《石林诗话》与许多冠名诗话类的著作不同,它既有文坛趣事、文人掌故、诗人杂谈,但更有相对鲜明的诗歌评论的文学价值指向与美学追求,避免流于一般性的杂谈类书目。我们在阅读此书时可将其视为一本多维立体的文论著作,既有社会杂谈、文人掌故趣事,又有精准专业的纯文学批评。全书表面结构与以往文论没有什么不同,但三卷内容中,专论诗词的章节要相对增加,体现了作者较为鲜明的美学追求。

在杂谈部分,全书许多部分读之令人觉得人物事件都活灵活现,如在目前,可以从中看到《世说新语》的影子。如此看来,从另一个角度观之,相对脱离诗文评论的文坛逸事也具有独立的文学价值,是笔记体作品的精品。如卷上有一则记述苏轼因一首《桧诗》遭人在神宗面前曲解攻击的事:

……苏子瞻系大理狱。神宗本无意深罪子瞻,时相进呈,忽言苏轼于陛下有不臣意。神宗改容曰:“轼固有罪,然于朕不应至是,卿何以知之?”时相因举轼《桧诗》:“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蛰龙知”之句,对曰:“陛下飞龙在天,轼以为不知己,而求之地下之蛰龙,非不臣而何?”神宗曰:“诗人之词,安可如此论,彼自咏桧,何预朕事!”时相语塞……

短短数行,便把几个人物刻画地跃然纸上。同是,也让人真切深入地认识到北宋党争之严重与士人仕途之凶险。几句对话,就把神宗、王珪等人的形象表现得形象生动。

在诗文评论上,叶梦得也写得饶有趣味,令人信服。如写作者对黄鲁直诗句“马龁枯萁喧午梦,误惊风雨浪翻江”的理解,刚开始不懂后句的“风雨浪翻江”,某日“憩于逆旅,闻旁舍有澎湃鼞鞳之声,如风浪之历船者,起视之,乃马食于槽,水与草龃龊于槽间,而为此声,方悟鲁直之好奇。”(卷上)作者对诗句仔细推敲,以及对生活的细致观察,终于体悟到黄诗此句的妙。叶氏并未直接写黄诗句之新奇,以及应该如何欣赏诗文,而是讲述自己的一个有趣经历,巧妙而又生动。

二、叶氏真的是“专主半山而抑苏黄”吗?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是编论诗,推重王安石者不一而足。而於欧阳修

诗,一则摘其评《河豚诗》之误„„於苏轼诗,一则讥其„„皆有所抑扬於其间。盖梦得出蔡京之门,而其婿章冲则章之孙,本为绍述馀党。故於公论大明之後,尚阴抑元诸人。然梦得诗文,实南、北宋间之巨擘。其所评论,往往深中窾会,终非他家听声之见,随人以为是非者比。略其门户之私,而取其精核之论,分别观之,瑕瑜固两不相掩矣。

四库全书代表着封建社会晚期官方正统学术的最高水平,以上内容可以看出清朝官方学界对叶梦得《石林诗话》的认识。编纂者们依据“梦得出自蔡京之门”且“其婿章冲则章之孙”,又根据书中有数处对欧苏的批评和对王安石的夸赞,得出“皆有所抑扬于其间”,但总体评价仍不失公允。我认为这种观点可能受到了传统观点的影响,或者根据北宋党争的严峻形势加了个人的揣测,细细观察,并非叶氏真的因党派关系而对欧苏怀有偏见。研究叶氏的文论主张,我们发现他的这些批评与褒扬皆有所依据,并与自己一惯的论诗主张相吻合,如对苏轼石建牏厕之误的批评,是对创作态度不谨慎这种现象的批判,而非因党派而攻讦。卷上王珪利用《桧诗》那一则,就可明显看出叶氏是站在苏轼一边的。卷上另一则推崇杜甫的几句名句之后,有云“近世王荆公‘新霜浦漵绵绵白,薄晚林峦往往青’,与苏子瞻‘浥浥炉香初泛夜,离离花影欲摇春’,皆可以追配前作也。”卷上又有一则叶氏讲诗之用事不可强求,便是以苏轼的诗句为例,“苏子瞻尝为人作挽诗云:‘岂意日斜庚子后,忽惊岁在己辰年。’此乃天生作对,不假人力。”

方回在《瀛奎律髓汇评》里说:“石林诗论专主半山而抑苏黄,非正论也。”实施真的是这样的吗?我认为不尽其然。首先,方回本人人品堪忧,为世人所讥。他先攀附贾似道,在贾衰落之后又上疏斩贾;元军攻来之前他写诗誓言忠贞到底,元军一到他就投降了。方回作为江西诗派的殿军人物,叶梦得在《石林诗话》里面对江西诗派的弊端批评的毫不客气,自然让他不满,所以方氏此番言论自然是反驳叶,为自己和江西诗派辩护,仅供参考,不足为据。要想判定叶氏是否故意贬低苏黄而追捧王安石,还应当依据其具体论断细加考察。

所以,叶氏并未“专主半山而抑苏黄”,也并非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说“皆有所抑扬于其间”。

三、独特的美学追求——“自然”与“精工”的融合中国文学的发展往往围绕着言与意而双向运动,与西方文论中形式与内容的概念类似。美学追求也体现出两个方向,一是追求形式语言的精巧,一是追求对感情的自然表现与抒发,这也是一对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关系。六朝前质朴刚健的文学逐渐发展为“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甚至沦落为宫体诗。有唐一代,经过初唐四杰与陈子昂的大胆开拓,终于使唐代诗歌达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臻于完美。叶氏论诗以杜甫为标准,这也体现了他对诗歌的美学追求:既提倡缘情

而发自然淳朴,又讲求诗句的锻炼与精工。

在讲求自然之神妙方面,叶氏引用了钟嵘《诗品》中自己很赞同的一段来说明自己的观点。“‘思君如流水’,既是即目,‘高台多悲风’,亦惟所见,‘清晨登陇首’,羌无故实,‘明月照积雪’,非出经史。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卷二)”。这番引用,鲜明体现了在当时江西诗派占领诗坛,诗人竞相实践“资书以为诗”、“无一字无来历”的背景下叶氏的清醒认识。而这一则的后几句,则是用钟嵘的话来曲折批评当时江西诗派的缺点,“颜延之、谢庄尤为繁密,于时化之,故大明、泰始中,文章殆同书抄。近任昉、王元长等,辞不贵奇,竞须新事。迩来作者,寖以成俗,遂乃句无虚语,语无虚字,牵挛补衲,蠹文已甚,自然英旨,罕遇其人。”(卷二)

对自然纯朴、抒情真挚诗句的推崇,并不意味着叶氏对文学作品形式的忽视,而是对二者采取了一种中和,达到内容与形式的融合。而王安石以其精工与天然,达到了叶氏的这种要求,故而《石林诗话》处处推崇王安石。同时,叶氏也看到了王安石诗歌的前后变化。“王荆公少以意气自许,故诗语惟其所向,不复更为涵蓄。如‘天下苍生待霖雨,不知龙向此中蟠’,……之类,皆直道其胸中事。后……博观而约取,晚年始尽深婉不迫之趣……”(卷二)。这又可以佐证叶氏并非“专主半山”,而恰好是王安石的诗歌符合他的美学追求。那么,在叶氏心中,最优秀的诗歌应该是什么样的呢?在第三卷的一则里,他给出来准确描述,即“自然”与“精工”的融合。“诗语固忌用巧太过,然缘情体物,自有天然工妙,虽巧而不见刻削之痕。老杜:‘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此十字殆无一字虚设。雨细著水面为沤,鱼常上浮而淰,若大雨则伏而不出矣。燕体轻弱,风猛则不能胜,唯微风乃受以为势,故又有‘轻燕受风斜’之语。至‘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深深字若无穿字,款款字若无点字,皆无以见其精微如此。然读之浑然,全似未尝用力,此所以不碍其气格超胜。(卷三)”

《石林诗话》作为北宋一部重要的诗话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无论是在结构还是内容上,都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对陆机《文赋》“诗缘情”、钟嵘《诗品》诸多观点的继承,以及对后来严羽《沧浪诗话》的开拓作用,都显示出自身的独特内涵与价值。叶梦得本人作为文坛上的“南北宋间之巨擘”,连同他的《石林诗话》,都应得到更多的关注与研究。时人往往站在既有的西方文论的范式上对中国传统文论进行审视,故而常常讥讽中国文论无理论体系与基本近代意识,我认为这是一个狭隘的观点。中国哲学主张天人合一,贯通宇宙,并不拘泥于狭小的具体之物 ;中国文学更是非常具有灵性,逃脱凡俗,是一种诗性的文学,所以中国文论也大多表面看去如蜻蜓点水、驳杂兼容,但不失浑然之

美,字字珠玑,言简意赅,感情碰撞,千古逢知己。可谓庄子“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有一种浑然天成圆润之美感。正有但正是这种文论模式,看到了文学的抒情朦胧与不确定性,显示出西方文论所没有的眼界与智慧。

对于笔者本人来说,阅读诗话更是更加激发了对于古人的敬仰之情,千古之下,文人雅客,诗酒风流,思想碰撞,感情共鸣,恨不能同生一个时代,挑灯夜话,聆听古训,人生憾事!只能三五好友感怀古风,附庸风雅。才疏学浅,时间匆匆,以上便是本人阅读此书时的一些简单感想,班门弄斧,贻笑大方,惭愧。止笔。

第三篇:《读沧浪之水有感》

权力是个好东西吗

——读《沧浪之水》有感

在这个寒假里拜读了阎真先生的《沧浪之水》,看似在阅读一本小说,又像是在体验现实。在文章的开头,序篇里他这样写道: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一开始,我不明白什么意思,感觉很深奥的样子,但是随着故事的深入,好像慢慢体会到一点其中的意思了。大概是说无论在什么形势下都要去适应这个世界,而不是世界去适应你,在一个特定的角色下,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毕业才工作的池大为锋芒很锐利,对一些违背原则和良心的事他是不沾边的,也不屑去争斗。看不惯同办公室的丁小槐,对于丁小槐的行为,池大为是不屑的,说他们这一类人是猪人、狗人,可是渐渐的才发现自己所谓的那些清高并不能换来任何实质性的东西。随着儿子一波的来到,家人给他的压力,他渐渐的转变了想法,像丁小槐那样的小人的儿子就能进机关幼儿园,而自己的儿子不能的时候,他觉得自己没用,无法给家人一个好的生活,不能解决孩子的教育问题。只因为自己的职位太低,在厅里说话没有分量。只是一个小小的办事员,在中医学会的那些年虽然专心学术,也发表了不少的科研论文,但是又有几个人知道,几乎是没有人问他的。而丁小槐此时已经是处长了,自己还是一个办事员,只因为自己坚守的那些信条,自己的儿子烫伤了自己说话没分量,还是丁小槐的一个电话才把问题解决,这些都动摇了他坚持多年的那些信条,并逐步的放弃。

权力真是个好东西吗?一开始,池大为饱受无职无权之苦,但是当他尝到了一点权力的甜头,就发现自己以前真的是白白的荒废了那么多年,于是向权力进发,虽然他知道,很多事情都是违背良心的,但是还是会去做,因为在晏老师的开导下,他懂得了只有做到那个最高的位子才能够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才能够让其他人毕恭毕敬地接受自己的意见和思想。果然,在马厅长的青睐和扶持下,池大为步步高升,读了博士,拿了国家科研立项的项目,做了厅长助理,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搬了大房子,从前冷眼相对的人都巴结起自己来了,没有人再看不起他了,这种感觉好极了。

然而,高处不胜寒,当他当了厅长之后,总是怀疑身边的人没有真感情,对他好也都是怀有一定的目的,是他的职位让他们亲近,如果不在这个位置上,就没有人会知道他这个人。一旦一个人到了一定的高度,总是会用特殊的眼光来看待身边的人。围绕身边的人有几个是真心的呢?落魄的时候无人问津,一将功成万骨枯的俗语不是空穴来风的。最高的领导看人都是最为通透的,什么样的人有什么心思,一眼就能看透,这就是所谓的领导。他是村里出的一个人物,衣锦还乡的同时,与父亲灵魂的对话让他颤抖。父亲是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村里的人民,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而自己却在别无选择的口实中随波逐流的走上了另一条路,鲜花掌声、虚拟的尊严和真实的利益让他放弃了自己的信念,放弃了坚守,已不能回头。他没有足够的勇气去审视自己的灵魂,所以跪在父亲坟前把父亲留下的那本《中国历代文化名人素描》烧掉。面对现实,他的内心是挣扎的,是痛苦的,但是又不得不继续将这个角色扮演下去,因为身边的人都在演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这似乎是命运早就决定好了的。

权力是个好东西吗?一方面,权力的确是个好东西,它能够帮助你得到实质的外在利益,得到一些虚拟的荣誉和尊严,但是,一旦权力失去,又能剩下些什么?比如马厅长,比如马厅长前面的施厅长,因为之前受过他的恩惠,所以池大为才会在过年的时候去看看,厅里其他的领导也是,不过都是程序化的,机械的,根本没有什么人情味,正所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在那个位置上了,说话也不起什么作用,我看到了这赤裸裸的现实,人情冷暖。父亲只是乡村的一个普通的乡村医生,在去世时秦三爹只说了:“照规矩办!”马七爹更是将自己的棺材送给了父亲。可见父亲在村民们心中的地位。

权力能够让人成为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就意味着权力可以让游戏者在游戏规则中处于优

势地位,而权力也似毒品,让人上瘾,让人为夺取权力而不择手段,陷入迷途而无法自拔。至高权力的背后是无数人利益的牺牲。如果当权者能够正确使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实实在在为百姓谋福利,那是百姓之福,若是滥用手中的权力,用权力来交换金钱等物质利益,不惜牺牲老百姓的利益,那权力就不是个好东西,因为它无法实现大多数人的利益,只实现了当权者个人的私利。

第四篇:读《沧浪之水》有感

读《沧浪之水》有感

土豆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用水清濯缨来表明明世则仕,用水浊濯足来表明乱世则隐;可是在当今喧嚣又浮华的社会中,即便是用尽沧浪之水,也难以洗涤我们心灵的尘埃,我想这就是题目的寓意,也是本部小说的主旨所在。

《沧浪之水》以细致入微的心理刻画和令人信服的细节描写,将主人公的人生事迹娓娓道来: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一个医学毕业的研究生从怀才不遇、仕途不顺继而时来运转、名利双收。从原来自己鄙视、唾弃“猪人狗人”到自己成为一名真正的“猪人狗人”,充满了心酸和无奈。

本部小说进行了大量的心灵描写,从而拉近了读者与主人公的距离,使读者对池大为的一切感同身受,不能自已,在小说最后,池大为在父亲坟前真诚地忏悔:“而我,你的儿子,却在大势所趋别无选择的现实之中,虽波主流地走上了另一条道路,那里有鲜花,有掌声,有虚拟的尊严和真实的利益,才使我成为一个被迫的虚无主义者”.这段话点明了池大为做着一切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生存,但却在追名逐利的过程中丧失了自我,只剩下一点点虚无缥缈的虚荣,充满了无尽的痛苦和悲哀。

池大为的蜕变并不引人反感,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繁荣,也使人们更加务实;池大为作为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一个医学研究生,知识渊博、才华横溢,但却因自己太过于理想、正直、不识时务而面临着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尴尬境地,“社会是现实的,而官场更是现实的,他以这种性格在官场求生存,必然会被淘汰”.另一方面,生活的窘迫不容许他不蜕变,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困扰着他,例如:自己没钱没权,使自己的妻子怀孕还要挤公交,妻子生产没有足够的费用,与照顾孩子的岳母共处一室的窘迫,儿子被烫伤的心痛,儿子上学的烦恼等多种现实问题。这些使他最终意识到“生存才是唯一的真实,人不能成为精神的流浪者”.池大为的蜕变是后天造成的,不是与生俱来的。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关于生存的意义是历代知识分子最为关注的问题,知识分子为理想事业而义无反顾的牺牲精神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献身精神在“晏老师”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晏老师也是书中着重刻画的人物形象,池大为的成功与晏老师的指导是密不可分的。晏老师熟谙官场游戏规则,但是他并没有积极地置身于官场之中,他虽保留了自己心灵中的一方净土,但是他的一生却极其平庸;一定程度上,他就是池大为,他是没有蜕变的池大为。

本部小说通过一系列完整细腻的细节刻画和真实生动的心理描写,描绘了一些官场风云,勾勒出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再现了池大为蜕变为猪人狗人痛苦的征程和心理挣扎。池大为是一个多重人物的复合体,他是知识分子,他需要保持心灵的纯洁;他是市井小民,他必须关注一些最基本的生活问题;他是卫生局长,外表浮华而内心空虚,他是成功的,也是失败的。

《沧浪之水》是一部非常成功的长篇小说,它紧扣生活和官场中的一些小事而暗含了一些生存的大道理;文本中多用动词和副词,具有动作性和感染力;塑造了一些接地气的小人物,如:晏老师聪明机智却不与世俗,无能无耻的丁小槐,曾今显赫一时最后却落魄的王局长和马局长等。大多数人都喜欢读《沧浪之水》,因为他们可以得到启发,有的人喜欢作品中所描写的房屋、孩子等家庭生活问题;

有的人则看重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历程;有的人则关注该如何学会讨好领导以适应官场风云。

《沧浪之水》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小说,希望每一个人都能仔细品味其中的现实性,更要通过本部小说来净化自己的心灵,学会该如何更好地生活。

第五篇:读沧浪之水有感

读沧浪之水有感

(一)前段时间从党员活动室借阅了《沧浪之水》,书中所呈现的世界既熟悉又陌生,就像是把所有的旁观式传闻都变成了冷酷的现实摆在你面前,“深刻的写出了权利和金钱对精神价值的破坏,有一种道破天机的意味”,给我以极大触动。

故事梗概

本书的主人公池大为研究生毕业后分配到了省卫生厅工作,他的父亲是一个一身正气的老知识分子,对他影响深刻,使他正直坚韧有骨气。他从开始的一个清高、无权无职、空怀壮志的理想主义者,在经历了人世间人情冷暖、一系列生活窘迫后,对人的尊严、清高的价值发出了质疑,最终向现实生存法则作了妥协,从而一路顺风平步青云,成为了该省最年轻的厅长。

读好书 强素质

本书的心理描写比较细腻,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人对于自我的坚守以及犹豫。他坚守过、迷茫过、反思过,他清清楚楚的明白哪些可为,哪些不可为,甚至是在做违背自己本性的时候,并没有忘了自己的良知所在,为了向上爬,他放弃了自己衡量体系之中的尊严,爬到了人生的高峰。

读好书 强素质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面对外部世界的喧嚣与浮躁,无论身在何处,都应该心灵平静。儿时的理想,年少的坚持,不要让它随着岁月流逝,不能实现却也不要搁浅,请封存在记忆里、镌刻在脑海中,这样即使在纷纭繁杂的环境里也能保留一份内心的平和,给烦躁的心灵一个宁静的归宿。

市委老干部局机关党支部第一党小组 聂国刚

读沧浪之水有感

(二)熊机灵

很久未能如此快速且兴致勃勃地去读一本书了。但《沧浪之水》,38万字,两天两夜一气呵成。此书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甚至某节某段通篇的心理素描还会压抑着你窒息,让你不得不硬着头皮看下去,但正是这样一个个无比合理的琐事罗列和近乎繁冗的心理分析,直如一股无可抗拒的合法性、合理性和真实性的力量,将此书变得惊骇,甚至道破天机,让我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故事的主人公池大为出身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因为坦护同事而被划为右派并最终失去了一切不得不在村坳行医一辈子,这在“文革”时期是再平常不过的经历。但父亲的忠厚耿直、对尊严原则的坚持,深深影响着他,在他眼中,父亲就是屈原,就是苏轼,就是嵇康。我池大为也要成为这些人,舍身取义、信善性善、内不愧心、外不负俗。

当他考入北京中医学院毕业后,以研究生的身份被省卫生厅马厅长相中并留在厅办公室。厅长的赏识和有意栽培,外加自身的学历学识,他的前程可谓一片大好,这从行政科申科长对他的态度和给他的分房待遇就可见一斑。周围同事的羡慕嫉妒恨从他踏入卫生厅大门那一刻起就表露无遗,各种排挤算计和打压也接踵而至,但他无动于衷或不屑一顾。当他观闻同事丁小愧为讨好上级、谋蝇头小利而无所不用其极时,他甚至恶心到想吐。正是这种不愿谄媚不愿屈服自恃清高的心态,让他在还未开始的仕途中就迷途忘返渐行渐远,直至因为两次无关痛痒的“谏言”而被调离厅办公室,“下放”至厅属中医学会。

这是一个无法让人不遗忘的边缘角落,甚至这座办公大楼内的很多人都不知道卫生厅还有这样一个地方。七年的光景池大为就在这里虚度。在这七年里,丁小愧这个他最看不起的“猪人狗人”已升任副处长,房子也从一间变成两间再住上两室一厅,老婆的工作孩子的学校也不费吹灰落实到位,权力带来的金钱利益、尊严尊重和享受的一切都让池大为看在眼里。而池大为的境遇和因此遭受的打击将他一步步拽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妻子董柳挺着个大肚子还不得不每天挤两个小时的公交车来回颠簸,直至临产请天假都不予准许;儿子池一波出生后还不得不与丈母娘一起挤在这个筒子楼的“蜗居”;为了让儿子能上省政府幼儿园,找遍了所有可以找的人都不能成功;儿子烫伤了就因为钱没带够都被所属医院拒之门外而不得不托人说情方可挂号……而所有的这一切,在丁小愧看来那都不叫个事。

一连串带血的现实给他带来的痛苦打击和无限惆怅,终于让池大为大彻大悟痛彻心扉:这是个速朽的时代,一切即生即灭随荣随枯;喝一肚子水把腹部腆起来装阔佬,装得了一时,装不了一世,个体生存的年代,生存才是生存者的最高法则,这个事实无法用逻辑摧毁;人转了多少弯,还是为了一个活字,活得好点,有自尊点,就是一辈子,有些东西,一定要在那个位子上才会有,否则什么都没有,连尊严感都没有,清高和善良都只是怯懦和无能;人需要一个终极,否则他的心就会一直悬着而得不到安宁,而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天地不限人,人自限于天地……

虽然很多纠结都是他一直的纠结,很多道理都有他明镜般的洞悉和认知,但当他真正带着这份“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的转变去面对一切时,他的内心依然无法释然。()但他已经顾不得那么多了,也由不得他去顾及。接连的机缘巧合,让池大为又回到了马厅长的视野并成为他的心腹之人,并从一个普通办事员一路平步青云,官至科长、副处长、处长、厅长助理、副厅长,最终在马厅长退休时的大力举荐下升擢为卫生厅厅长,成为全省最年轻的厅长。个中经历和缘由、之后的施政阻力和压力自不必提,令人欣慰的是,当他最终走上了这个位置之后,他没有完全迷失自我,仍心怀千秋、心系大众。

纵观池大为的终极归宿,与他的学识、聪慧、工作能力和洞察一切特别是洞察人心的悟性不无干系,与直至退休仍是办事员的老同事晏之鹤这个军师级大Boss毫无保留的谋略指引也不无关系,但终其一点,那就是他能放下一切虚无而身践力行。这对他是一种解脱,亦是一种承受,但解脱出来的东西再去承受也会感之于轻,一如书之末池大为在父亲坟前的忏悔:“而我,你的儿子,却在大势所趋别无选择的现实之中,随波逐流地走上了另一条道路,那里有鲜花,有掌声,有虚拟的尊严和真实的利益。于是我成为一个被迫的虚无主义者。”

当今社会,到处充斥着喧嚣与浮躁,但无论身在何处,都应该保持心灵的那份平静。儿时的理想,年少的坚持,不要让它随着岁月而流逝,不能实现却也不要较真或搁浅,请封存在记忆里、镌刻在脑海中,让心灵归隐于美好,正如书中池父录孔子言: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读沧浪之水有感

(三)2008,那一年混在单位,很有点备受欺凌、举步维艰的感觉,于是我选择了给自己放大假!在上级部门当领导的学姐知悉情况后给我发了一封电邮,她写道:“单位上面有很多东西都是需要慢慢规范的,这需要一个过程。不过,人如果没有办法改变环境,那是不是能想办法去适应呢?你既然现在不上班了,有时间了,就在家看看书也不错。《沧浪之水》,就很值得一读。不是向你说教什么,是我看过,很有感触的。文学评论家李敬泽对于该书有这样的评论:‘这是一部令人惊骇的小说,生活以无可抗拒的合法性、合理性和真实性逼近着每一个人,在我们把自己交给生活的时候,是否找到了一块坚实的立足之地?’”

我立即找到了学姐推荐的书《沧浪之水》,并且开始认真地看,逐字逐句。作者阎真是湖南长沙人,很巧的,同饮湘江水。他在作品中提到了“意义的真空”,第四篇还以此为小标题。当作品的主人公“池大为”和我们所有人一起面对“意义的真空”时,我不禁想起鲁迅先生笔下的孤独者魏连殳所面对的“虚无”.意义的真空,对于人类而言该是一件何其可悲的事,同样是知识分子面临抉择时的困惑和痛苦,魏连殳在没有路的地方还可以“跨进刺丛姑且走走”,但在池大为面前,便连“刺丛”也没有,道路消失之后他茫然不知所终,从池大为的不断妥协中,我看到了个人的渺小和生活的无奈,因为我们生来就没有对抗虚无的有力武器。在看序篇和第一二篇时,我对池大为寄予了奇怪的同情,仿佛就是在同情我自己;看到第三四篇,我开始不能理解他的“堕落”,虽然我一开始就期待看到他命运神奇的转变!不得不说《沧浪之水》这部作品很奇特——它不仅给我提供了一个高高在上审视他人灵魂的机会,同时也不断迫使我不自主地进行自我反思:当面对意义的真空时,我自己应该怎样?

通读全书,我想要说的是,书的前半部分真的很棒,在池大为没有进入权力场之前,作者对池大为的性格和故事描写得很有力度,写出了一个知识分子在物欲横流、黑白颠倒、笑贫不笑娼的世界里的种种生活困境和内心矛盾。我为此付出了很多的同情心,并对他的委屈感同身受。不过,到了后面,当池大为真正进入了权力场后,作者对他的性格和故事描写让我不能理解了。池大为经受种种被排挤和人格的煎熬后,最终受不住世态炎凉的侵害,而像一个良家妇女似的,在无助的情况下选择了做娼妓,选择了放弃人格,去拍老马(马厅长)的马屁,向权力臣服。到了这里,按照人情常理来说,池大为肯定会变得像当年的汪精卫一样,由一个革命志士的角色转换到了汉奸的角色,不仅仅是外表角色的转换那么简单了,而是由内到外的变质。众所周知,我们怎么能找到一个像池大为这般能够放弃人格进入权力场做权力走狗的人还能够有着像书中池大为那般高尚的节操呢?!比如池大为面对女色的诱惑居然还能像一个旁观而又清高的知识分子那般进行一番灵魂的拷问;还有池大为在进入权力场后,在面对种种腐败现象时也要灵魂拷问一番。如果池大为这个角色的内心世界,真如作者所描写的那般高尚,我敢打赌,他肯定会变成一个斗士,不变成斗士,也会像晏老师那般因始终丢不下人格,而糊里糊涂地不向权力臣服,硬撑下去,最后因为自己根本没有认清世界观,而到老时像看破红尘的高人似的对后生来个叹息:“后悔自己当初太硬了。”可这两种结果,在池大为身上都没有发生。

为什么没有发生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池大为不仅是言行已经向权力臣服了,而且人格也被权力毒化了,按照人情常理和分析那些贪官污吏来论,就可以看出,当一个官员把人格丢弃而沦为权力的走狗时,他是里外都彻底变质的人。良心的拷问在他的心里,只是一个极其次等的东西,尤其是那些甘愿臣服权力的贪官,在他们的心里,良心已经变成他们伪装自己欺骗别人的工具,像贪官那种死要面子,死不要脸的无耻行为,就是最佳的证明。再说了池大为臣服权力,原本就不像当年的邓小平似的,是在忍辱负重什么的,而是这个世界在他看来已经黑白不分了,他不加紧时机往上爬,就会永远被人踏在脚下,他臣服权力的目的,完全是为了替自己争口气,想活个人样。这种人根本谈不上什么良心拷问的问题,因为他在臣服权力的同时,已经很现实地将良心看成是无用的东西而抛弃了。人一旦抛弃了良心,他什么事情都能干得出来,臣服权力是必然的,我想他不可能是作者所描写的那般内心矛盾重重的,他唯有的是认准一条往上爬的目标,这种官员,好一点的会像王跃文先生笔下的朱怀镜,做人和做官多少有点原则性;而坏一点的就像本小说中的丁小槐,什么原则都不顾。在权力场里,现实中绝对不可能有池大为这种“怪物”存在的。

一个内心真正懂得人格为何物的官员,他会宁愿舍生取义,像海瑞那般会跟邪恶势力斗争到底,或者在无用武之地的时候,像陶渊明一般退隐山林不为五斗米而折腰。这些官员之所以如此选择人生的活法,原因是他们首先过不了自己良心拷问的这一关。他们深知人格的重要,他们不会把高贵的人格降低到“狗格”去与“狗儿”们为伍,你们要扼杀他们的人格,就等于要扼杀他们的生命,他们的生命被你们扼杀时,他们能不极力反抗才怪。但池大为那种能够像“狗儿”一样去臣服权力的知识分子,是不可能像作者描写的那般时常会有良心的拷问和总是带着一副悲天悯人的心态来看世界的。

坦诚地说,这本书看得令人非常郁闷,他写得太现实了。单从一部作品而言,我觉得阎真先生没有给我一个首尾相接的结尾!我想,过不了多久,我一定会彻底忘记池大为,这个人物真的没有什么性格也没有什么形象可言!

学姐也许以为我看过《沧浪之水》以后,会有认清时势之类的收获,“人如果没有办法改变环境,那是不是能想办法去适应呢?”很遗憾,我不能!生而为人,属于这个社会,但更应属于自己。尽管我就是个不成功的小人物,但谁也不能阻止我谈理想,谈生命的意义!

下载读《沧浪诗话》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沧浪诗话》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沧浪诗话》阐释与评价

    《沧浪诗话》阐释与评价 摘 要 宋代诗话种类繁多,作品丰富,严羽的《沧浪诗话》是宋代诗话中的精品,是宋代最系统、最优秀的诗话论著。针对诗坛上“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

    读《饮冰室诗话》有感

    读《饮冰室诗话》有感梁启超是中国近代社会著名的思想家,他对近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著作《饮冰室诗话》便是重要体现。 梁启超在书中记录了康有为,谭嗣同、黄遵......

    读《绿水源诗话》有感1000字

    读《绿水源诗话》有感1000字王导此前,我与利庆伟先生并没有交集。如果说有那么一点关联的话,就是我与利庆伟先生的公子利青云同处广州传媒界的大圈子里,仅此而已。当青云在电话......

    理想与现实—读《沧浪之水》有感

    理想与现实 ——读《沧浪之水》有感 在拜读中南大学阎真教授著的《沧浪之水》之前,我是不知道《渔父》这首诗的。“沧浪之水”出自屈原的《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

    沧浪之水有感(5篇)

    读有感 为了证明我读过过沧浪之水,下面简要介绍一下沧浪之水。本人觉得是一部拷问良知的书,书是基于屈原的辞中”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思想来......

    读《沧浪之水》有感:跟自己来一场道别

    跟自己来一场道别——读《沧浪之水》有感原创: 任异光看书的名字,很难想象得出这是一本久负盛名的官场小说,它写的是官场,却也不仅仅限于官场。小说里讲述的故事,可以用八个字来......

    清明诗话

    清明诗话黄 健2008-03-30解放日报 清明是中华民族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历代文人墨客写下了大量关于清明的诗篇,令人回味无穷。 清明时节,风和日丽,桃红柳绿,草长莺飞,常常引得诗人诗......

    于谦诗话

    以诗明志 清廉自守 ——于谦诗话赏析 崇廉敬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从古至今社会普遍认同的道德规范,是为官者都应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在历史的长河中,涌现出了一大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