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读后感(大全五篇)

时间:2019-05-13 11:38: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17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17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读后感》。

第一篇:17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读后感

前三章为导入部分,主要讲了社会上各个领域在十七世纪到十八世纪间职业兴趣的转移,并指出核心观点:在近现代,尤其是在过去的三个世纪里,兴趣的中心看起来已经转向了科学与技术。

但是我们想探索从某一人类活动领域向另一领域的兴趣转移涉及到哪些社会过程?与任何这类领域的显著活动相关的社会条件的性质又是什么?在不同时期里一种科学向另一种科学的兴趣转移或某一技术应用领域向另一领域的注意力转移是受哪些社会学因素(如果存在的话)影响的?这也是莫顿创作本文的目的:探究科学与其外部环境的关系。

为了论证这个说法,他将生活在十七世纪期间并且重要得足以被收入《词典》的每个人做了摘录(一部分人除外),尽可能精确地估计各个人物对其事业领域第一次表现出兴趣的时间。

在对有着非常数目的智力巨人出现的时期进行思考时,待解释的现象“也许并不是超凡的自然才能的倍增,而是超凡才能在有关的几种职业上的集中。”这种现象不能轻易归结为偶然共生,而是应该从该时代的社会学状况、各种道德的、宗教的、美学的、经济的以及政治的条件中去寻找,即这种条件倾向于把该时代的天才们的注意力集聚在一些特定的领域。而这个天才的世纪提供了一个充分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可以研究这样一些社会因素,他们在大尺度上说明了科学的令人瞩目的发展,说明了兴趣被引向某些特定的探究领域的原因。

这一时期,诗歌的衰落曾被归于各种不同的缘由,如清教主义、新哲学和科学所奉行的日益增长的功利主义和现实主义。而这一时期因为涉及到对经验现象的解释和描述,人们对散文的兴趣如同对科学的兴趣一样趋向增强。

在这一世纪里教士名望的跌落部分归因于宗教改革的教义,这种教义认为,救世的重担应由个人而不是教会来承担。而在该世纪中期,对科学作为一种社会价值的评估尺度明显上升。显贵名流对科学的赞助、资产阶级对科学及其技术能够带来利益的发现也提高了科学的社会名望。正是这种对科学价值的肯定性评价引导着人们去从事科学事业。

对十六世纪与十七世纪大学里新增设的教席的考察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出现的波动与应用功利主义和实用性等准则有关。那些与改进人类的生活便利联系最密切的事业获得了最多的声望和人心。正如克拉克教授指出的“哲学、科学和文学遵循着一条标志鲜明的道路,通往功利主义伦理学和一种不包括任何奇迹或神启的自然宗教。”

这一时期清教主义是明显与占主导地位的文化价值结合的宗教运动,清教主义所激发并塑造出的思想感情渗透在这个世纪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正因为如此,它可以作为测量不同社会活动的价值的量杆。那么,它与科学的关系如何?清教主义是否向我们频繁听说的那样包含着仅仅孕育出自己的宗教目标的那种炽热的盲目信仰?倘若如此,这样一种态度的文化含义是什么?导源于清教主义的那些强大的动力对于新科学来说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四至六章主要讨论了清教主义中的变迁与科学技术兴趣增长之间的关系。莫顿分析了科学作为一个慢慢出现的社会体制和其他社会体制领域(诸如宗教和周围的经济)之间的互动方式。

一开始,默顿提出了从文化价值中寻找促进科学发展的源动力,而宗教,作为十七世纪占主导地位的表现形式自然而然地就被引出,同时选定了在这个时期渗透人们活动各个方面的清教主义作为论述与科学发展间关系的宗教代表。

“因此我们需要寻找清教主义的社会含义。”长老会有别于加尔文清教主义乃是在于它宣称不仅信仰而且善行也可使人获得释罪,这也导致出一种交易,认为坚持不懈的行善是拯世的一种手段,而后者则强行把同一种行为确认为一种皈依状态下的义务承诺。中世纪天主教和加尔文教派都认为这个世界是邪恶的,而天主教认为的救世良方是从尘世隐退,遁入修道院的精神恬静之中,而加尔文教派认为通过永不停息坚持不懈的劳作改造尘世而去征服尘世的诱惑,乃是责无旁贷的义务。赞扬上帝的两种方式中,离世隐居的静默陈思被摒弃,积极主动的试验方法被采纳。皇家学会在宣传和推广这种县观点的两个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我们一定不要把加尔文本人的教义同加尔文清教运动的教义混淆,后者是对加尔文这位大改革者的观念的重大发展。加尔文主义中所隐含的价值是一些与其他文化部门中独立发展着的倾向相适宜的价值,而且以这种方式清教主义便与处在萌芽时期的许多文化倾向结合成整体。

紧接着,他分别对清教主义和科学的核心价值观做了概括,得出了它们在以下几个方面高度的一致性:不加掩饰的功利主义、对世俗的兴趣、有条不紊坚持不懈的行动、彻底的经验论、自由研究的权利乃至责任以及反传统主义。然而,他也指出,宗教改革者的初衷可能并不是如此,促使科学的合法化也是他们始料未及的结果。

清教徒们有一句公式语:“颂扬上帝”是存在的目的和存在的一切,而制度方面的控制把这种赞颂引导向一些特定的带有各色各样的社会效果的方向。其中一个便是有用性和功利性,因为“虽然上帝不需要善行但善行会使上帝欣悦,因为这是出于对他的赞颂,也是我们自己和他人获益。”这种说法被推向极端就是“公益服务是对上帝最伟大的服务”。由于功利主义原则适宜于便利可行的具体应用,它便成为现实实践的指导性信条。

加尔文教派所特有的一种基本教义是命定说:上帝拯救一些人纯属出于他自己的自由意志,而不论这些被选中的人有何过错或功德。而行善可以增加人们中选的信心。这证实了不同新教教条的社会含义中存在着一种实质上的一致性。

在命定说和善行赎罪说上建造起来的另一种支配行为的学说认为在个人的(神召)职业中刻苦劳作是必要的,而既然刻苦劳作能使人取得职业的成功,这类成就本身就成了一个值得追求的目标。

在职业选择上有着同行善、刻苦劳作相同的宗旨:选择那种使你能最有效地为上帝服务并且对公共福利最有贡献的职业,假定其他条件不变,则应选择最能为公众行善的职业。众多职业中,学识型职业的突出地位与清教徒崇尚教育相一致。

另一类信仰认为理性值得赞扬,因为只有人被上帝所选中而拥有理性,理性使人区别于原野上的走兽;理性可以约束控制作为罪薮之首的欲望;理性对盲目崇拜的恶习倾向有限制作用;理性帮助人欣赏上帝的杰作从而使人能够充分的赞颂上帝。为理性大唱赞歌的倾向使其具有了一种严峻的权威性甚至是强制性,有些人要把宗教学说理性化,以此去证明理性和信仰二者并不是矛盾的。经验-理性主义的地位被抬高以至于被接受为一种标准来论证各种宗教信仰的有效性,这种做法为后来的世俗化过程打开了缺口。

“如果我们考虑到这类建立在宗教基础上的态度在当时所具有的力量,这种仔细的把智力兴趣引导向一些特定的领域和引离开另一些领域的做法就显得十分重要了”。这种力量影响了教育领域和研究领的域选择。当时数学作为有机知识的组成部分因其用途广泛而占据了突出位置,物理学一直被理解为从上帝的作品中研究上帝,是清教徒偏好的科学学科,而作为获得关于事物的更深入的知识的一种手段,掌握多门语言也受到推崇。宗教就是也这种方式赞许并认可了科学,又通过强化和传播对科学的兴趣而提高了社会对科学探索者的评价。赞许科学的依据除了颂扬上帝,还有第二个“功利主义原则”。“知识应按其有用性来评价”,不管什么行为,只要它能改善人类的物质生活,在上帝眼里就是善行。科学被当做强有力的技术型工具,扩大人类支配自然的能力,被宗教赋予了巨大的价值。科学和技术的社会功利性证明是对这些事业做出很定性评价的最有效的论据之一。而在该世纪对世俗功利的思考显示出清教主义越来越强调改造现世的价值。结果是科学至少部分作为社会经济功利的仆人得到肯定的赞许。该世纪两大运动即新教改革运动可科学运动的鲜明特征是对经院哲学的反叛、对哲学意义上理性主义的反叛。在商业和科学时代的清教徒眼里,理性采取了新的含义:对经验材料的理性思考。逻辑被降低到从属地位。逻辑有时是思维中的一种有用的因素,但对实在的检验并不来自学究的逻辑,而是来自于对事实的观察,逻辑并不增添任何知识,却可能是谬误长存。正是这种强调重点,同对科学的校验性和功利性的无理性的信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清教主义和近代科学二者的特征。

特定的发现和发明属于科学内部史且在很大程度上与那些纯科学因素以外的因素无关。然而,科学变得为社会所接受而不是令人讨厌的职业,这个事实肯定把才能引导到科学事业上来,而在其他时期这些才能就会表现在其他的领域里。

宗教作为一种十分有效的社会力量,对当时的行为和兴趣分布施加着程度可观的影响。十七世纪以前的科学没能繁荣起来有两个原因:一是科学的性质内在的原因,及科学发现的出现一定存在一种固定的顺序,每个发现必须等待某些先决条件的发展;二是缺乏必需的、把科学活动当作高度可取的那种文化意向。

新教伦理不仅引导人们走上特定的活动轨道,而且施加出经久的压力使人们忠贞不移地献身于这种活动。它的苦行禁欲的教规为科学研究建立起一个广阔的基础,使这种研究有了尊严、变得高尚、成为神圣不可侵犯。

一旦科学成为牢固的社会组织之后,除了它能带来经济效益以外,还具有一切经过精心阐发、公认确立的社会活动所具有的吸引力。

宗教改革已把拯救个人的重担从教会哪里推卸到个人身上,正是这种为自己的灵魂负责的千钧压身之感,部分的说明了对宗教的辩护的渴求以及对个人职业的执着追求。

实验是清教徒的那些注重实际、积极活跃、有条有理的倾向在科学上的表现。这有助于说明为什么那些眼睛盯着来世、双脚却牢固踩在现在的人们会如此热忱的支持新实验科学。加尔文主义摒弃了上帝的绝对之善,而倾向于强调个人、强调经验型、强调对一切的事物做出实际上不受妨碍的功利主义的判断。虽然清教的精神气质对科学的方法并无直接影响,但通过一定的思想和行为的模式的赞许,这类态度合在一起便使得一门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科学得到人们的赞许。简言之,清教主义改变了社会的定向。结果是建立起一个新的、以不可避免的使自然哲学赋有声望的标准为基础的职业等级制度。这对于某些才能转型科学领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随着清教理论中科学含义的全部显现,科学的世俗化过程逐渐开始,直至最后成为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价值。在清教价值体系中理性和经验开始被认为是确定宗教真理的独立手段。巴克斯特宣称,不引起疑问、未经理性权衡过的信仰不是信仰,而是一种梦幻或想象或意见。实质上这给予了科学一种势力,它最终起限制宗教的势力。正是这种通常未预料到的反作用构成了世俗化过程中及价值体系的转变或瓦解过程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宗教制造了一种社会气氛是科学贡献能被人们欣然接受,为科学家提供最终目的——赞颂上帝和人为之善。雷把这一概念推广至逻辑结论:倘若自然是上帝威力的表现,则自然界中没有任何东西过于卑贱而不能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这里隐含着一个结论:宗教是自变量,科学是因变量。

这是这一时期宗教所具有的强大的社会主导精神,通过驱逐贬损的社会态度并灌输有利于科学的态度促进了科学的发展。

在后继者们的科学体系中,实验的检验是真理的最高标准。而这基于一个假设:自然界构成一种可以理解的秩序。

新教领袖甘愿让理性和经验对所有宗教信仰加以 “检验”,这同科学一样,这种心甘情愿就是简单的将之作为一种信仰加以接受,其部分的基础是认为一切知识,不论是感性的还是超感觉的,都具有一贯性、一致性以及互相肯定的性质。因而看起来,种种新教主义和科学的假设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种共性,二者中都存在那种不受质疑的基础性假设,以它为基础,整个体系便通过理性和经验的应用建立起来了。

所有这些仅仅说明了对自然秩序的寻求和新教主义态度之间有某种联系的可能性。因此需要对这个假说进行检验——判决性实验。

默顿为了加强论证的说服力,在第六章从各种角度论述信奉清教主义的科学家的优势地位。

从人数上看,皇家学会中清教徒的比例远大于全英格兰清教徒占总人口的比例。显而易见,皇家学会会员的请教理念对当代科学的迅速传播和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默顿举出的第二个论证证据是教育改革中清教徒门对功利主义、经验型的新型教育的宣扬导致的对科学技术研究的强调。第三,默顿指出新教徒在由天主教占统治地位的法国也做出了相当多的科学贡献。第四,默顿引用帕克博士的方法,将英国的清教学院和德国的虔信派与科学技术兴趣的关系进行了比较。由于清教主义与虔信主义的伦理原则几乎相同,因此,前者与科学的关系必定能延伸到后者。事实上,这种推论与实际完全相符,更加有利地论证了最开始的假设。第五,默顿统计了新教徒、天主教、犹太教学生在选择各类学校的比例,发现占总人口数最少的新教徒恰恰在以科学训练为重点的实科学校中占了最大的比例。这成为了不可否认的证据之一。最后,默顿统计了优秀学科中新教徒的人数,毫无疑问地得到了与预想一致的结果:新教徒在优秀科学家中占压倒性多数。

结论最后指出:“清教的不加掩饰的功利主义、对世俗的兴趣、有条不紊坚持不懈的行动、彻底的经验论、自由研究的权利、乃至责任以及反传统主义——所有这一切的综合都是与科学中同样的价值观念相一致的”。

第七、八、九章是从具体的领域:采矿业、交通运输业来说明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其中,默顿详细说明了研究和“需要”是“科学发展”的必要非充分条件。因此,将科学与经济需求之间的关系总结为两个方面:一是人们经过深思熟虑后为了功利主义的目的进行的科学;二是某些课题由于技术上的重要意义收到人们的充分重视而被选出进行的研究。

第十和十一章对科学的外部因素对其的影响做了简单的概括,最后呼应了全论文的总观点:十七世纪英格兰的文化土壤对于科学的成长与传播是特别肥沃的。

第二篇:十七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读后感

内蒙古大学学期论文

《十七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读后感

学院: 专业: 学号: 姓名:

“什么是科学?”“什么是技术?”“科学在我们的社会中该摆在哪个位置?”······带着许许多多的疑问拿起了这本《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没能说看完之后立马对“科学”“技术”“社会”以及它们的关系有了很清晰的理解,但至少有了点入门的感觉。这,是我在知识层面上的收获。另外,在阅读方式、问题论证模式上,我也产生了一些改变。

首先来说说这本书的大概内容。加上导言,一共有十一章。我按照自己的理解把它分成了四个部分。

第一二三章为导入部分,主要讲了社会上各个领域在十七世纪到十八世纪间职业兴趣的转移,并指出核心观点:在近现代,尤其是在过去的三个世纪里,兴趣的中心看起来已经转向了科学与技术。为了论证这个说法,他将生活在十七世纪期间并且重要得足以被收入《词典》的每个人做了摘录(一部分人除外),尽可能精确地估计各个人物对其事业领域第一次表现出兴趣的时间。通过数据统计,他分别绘制了人们对海陆军、美术、音乐、诗歌、教育、医学、宗教、科学等职业的兴趣转移图。图表清楚地表明了科学在十七世纪内人们对科学的兴趣成逐渐上升趋势。据默顿描述,科学在这个时期得到了人们的高度赞许,他们甚至认为一个“有文化的绅士”忽视科学的“魅力”是近乎反常的事。引入科学领域后,默顿对其内部的兴趣趋向进行了归纳整理,得出结论:对无机届科学的兴趣直到十七世纪八十年代末一直比对有机界科学的兴趣高一些,在八十年代后期,兴趣日益明显地转向了后一类科学。默顿论证这部分时从社会的大范围一步步缩到科学的小范围,为后文分析科学以外的因素对科学注意力集中于一定的探究领域的影响提供了一个事实性的背景,即支持了他的论点:科学家通常总是选择那些与当时占主导地位的价值和兴趣密切相关的问题作为研究课题的。

四至六章主要讨论了清教主义中的变迁与科学技术兴趣增长之间的关系。一开始,默顿提出了从文化价值中寻找促进科学发展的源动力,而宗教,作为十七世纪占主导地位的表现形式自然而然地就被引出,同时选定了在这个时期

渗透人们活动各个方面的清教主义作为论述与科学发展间关系的宗教代表。紧接着,他分别对清教主义和科学的核心价值观做了概括,得出了它们在以下几个方面高度的一致性:不加掩饰的功利主义、对世俗的兴趣、有条不紊坚持不懈的行动、彻底的经验论、自由研究的权利乃至责任以及反传统主义。然而,他也指出,宗教改革者的初衷可能并不是如此,促使科学的合法化也是他们始料未及的结果。对于清教主义,我们都知道,“颂扬上帝”是他们最强烈的情感信念和最终目的。那么怎样才能在现实生活中做到对上帝最极致的敬仰呢?信徒们相信功德善行就是对上帝最大的服务。在他们眼里,“善行”既是在实际生活中做出实用的和有利的成就。这显然体现了清教主义的功利主义目的。需要坚持不懈地劳作被看做颂扬上帝的另一种方法。他们认为是上帝召唤着自己去劳动,它是利于公众福利的手段和遏制肉欲的有效途径。恰恰肉欲是需要靠理性去控制的,因此,清教徒极度推崇经验和理性的作用。在科学这一方面,功利主义体现在它对人类的物质生活的改善上。而以逻辑性为显著特点的科学最强调的就是经验的验证,理性的指导。如此就摆明了它们两个看似完全对立,实际却高度相似的特征。但这还仅仅是从各自的领域中总结出来的,并没有直接地阐明两者之间的关系。因此,在第六章中,默顿从分析英国皇家学会的清教成分为入点来验证两者存在相关关系的假说。从人数上看,皇家学会中清教徒的比例远大于全英格兰清教徒占总人口的比例。显而易见,皇家学会会员的请教理念对当代科学的迅速传播和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默顿举出的第二个论证证据是教育改革中清教徒门对功利主义、经验型的新型教育的宣扬导致的对科学技术研究的强调。第三,默顿指出新教徒在由天主教占统治地位的法国也做出了相当多的科学贡献。第四,默顿引用帕克博士的方法,将英国的清教学院和德国的虔信派与科学技术兴趣的关系进行了比较。由于清教主义与虔信主义的伦理原则几乎相同,因此,前者与科学的关系必定能延伸到后者。事实上,这种推论与实际完全相符,更加有利地论证了最开始的假设。第五,默顿统计了新教徒、天主教、犹太教学生在选择各类学校的比例,发现占总人口

数最少的新教徒恰恰在以科学训练为重点的实科学校中占了最大的比例。这成为了不可否认的证据之一。最后,默顿统计了优秀学科中新教徒的人数,毫无疑问地得到了与预想一致的结果:新教徒在优秀科学家中占压倒性多数。默顿用以上六个取自具体生活的例子以极强的逻辑思维对自己提出的假设进行了论证,让我们对清教主义和科学发展间的关系有了清晰明了的认识。

第七、八、九章是从具体的领域:采矿业、交通运输业来说明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其中,默顿详细说明了研究和“需要”是“科学发展”的必要非充分条件。因此,将科学与经济需求之间的关系总结为两个方面:一是人们经过深思熟虑后为了功利主义的目的进行的科学;二是某些课题由于技术上的重要意义收到人们的充分重视而被选出进行的研究。

最后一部分是第十和十一章,对科学的外部因素对其的影响做了简单的概括,最后呼应了全论文的总观点:十七世纪英格兰的文化土壤对于科学的成长与传播是特别肥沃的。

从全文的论述来看,一环连一环,思路清晰,证据鲜明,让我知道了怎么去清楚地论述和充分有力地论证问题。当然,这只是指导性的思想,真正的高逻辑性思维的形成还是要通过不断的训练才能达到,这是接下来必须不断前进的方向。在阅读上,我慢慢地养成精读的习惯,不再泛泛而读,长期的积累才会有质的改变!

第三篇:科学技术与社会

科学、技术与社会单选:1.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揭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是(马克思)2.科学一词源于(拉丁语)3.近代第一次技术革命发生于(18-19世纪)4.近代科学革命发生于(16-17世纪)5.英国哲学家培根提出的哪种论断反映当时人类已经看到科学的重要作用(知识就是力量)6.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7.英国科学家和数学家(罗素)率先发起了和平运动8.雷切尔与1962年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环境科学的研究力作叫(寂寞的春天)9.1969年第一个直接以STS命名的计划的制订者是(康奈尔大学)10.发现能穿透物体的X射线的是(伦琴)11.提出“四体液说”的是(希波克拉底)12.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数学著作是(汉代周髀算经)13.标着着我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初步形成的是(九章算术)14.(几何原本)以严密的演绎逻辑把建立在一些公里上的初等几何学知识构成一个严整的体系。15.《数论》的作者是(丢番都).16.(古印度人)是最早使用烧制砖建房的人。17.第一次科学革命的起点是(天文学革命)18.1873年物理学家(麦克维斯)完成了著作(电磁学通论)建立了完整的电磁理论。19.第一次技术革命至19世纪40年代在英国宣告完成,其标志是(瓦特蒸汽机)的发明。20.(爱因斯坦)

提出了E=mc2

质能关系式。成为研究原子核裂变现象转化为原子能技术革命的理论基点。21(1957年苏联第一课人造卫星上天)标志着人类终于可以摆脱地球引力的束缚。22.证伪主义的创始人是英国奥地利裔犹太哲学家(波普尔)23.研究纲领模式的创始人(拉卡托斯)24.在历史之一的模式中,范式论发展模式创始人(托马斯.库恩)25.从技术

发展的实践综合模式来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三者并重的是(美国模式)26.从技术发展的实践综合模式来看,政府适度干预及跨国联合创新的是(欧盟模式)27.对科学技术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是(生产实践)28.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著作中提出“异化劳动”学说。29.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中认为科学技术发展促成物质生活的丰富,导致人的生存异化30.成功的克隆了第一个人类胚胎的是(韩国)31.2004年英国政府向(纽卡斯尔大学)颁发了克隆人类胚胎的合法执照,这是人类第一张关于克隆人的许可证。32.世界上第一个将安乐死合法化的国家是(荷兰)33.《新唐书.魏知古传》的作者是(欧阳修)34.清雍正二十年允礼主持编纂的是《工程做法》

35.作为现实的生产力,其发展的质与量、水平与规模直接反映着一个社会文明状况的是(21世纪工程哲学知道委员会)36.导致三门峡水库成为问题工程的原因是(工程决策环节)37.自20世纪40年代起,以美国“曼哈顿”计划位标志,各国纷纷制定各种科技规划或计划,使科技研发活动进入以计划规划为主导的时代。38.加强美国信息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庞大计划是(“信息高速公路计划”)39.最早提出生态学的概念的是(恩斯特.海克尔)39.世界上第一个为全面控制CO温室气体排放,应对全2 等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的不利影响的国际公约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40.根据“巴厘岛路线图”的规定,2009年在哥本哈根召开的缔约方第15次会议将诞生一份新的(哥本哈根议定书),以代替2012年将要到期的《京都议定书》。41.十八大

报告指出(科技创新)

是提高社会生产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42.古埃及人的计数法是(10进制)42.美国发射阿波罗号飞船,把阿姆斯特朗送上月球是在(1969年)43.(集成电路)的诞生使得第三代电子计算机出现。44.(普朗克)与1900年建立量子论。44.系统总结了古希腊医学自希波克拉底以来的成就,创立了自成体系的医学理论的是(盖伦)45.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召开的地点是(里约热内卢)46.在古希腊开创了生物学分类之先河的是(亚里士多德)46.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1946年)问世.47.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是(汉代《神农本草经》48.(古代两河流域人)绘制了世界上最早的星图。49.1876年(贝尔)发明了电话并设立了第一个电话公司。50.1883年戴姆勒发明用于汽车的(燃油发动机)51.超循环论的建立者是(艾根)52.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空间站发射于(1971年)53.提出了求任意次幂正跟方法的是北宋贾宪的《黄帝九章算法细草》。54.联系最为广泛的科学组织是(科学学会)。55.李伯聪教授的《工程哲学引论-我造物故我在》标着着哲学的创建。56.被后人称为“古代科学巨匠”的古希腊最著名的物理学家的是(阿基米德)57.1893年在翻译介绍日本书目时首先使用科学一词的是(康有为)58.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创立于(1905)年59.当代最热门的生物工程技术的核心是(基因技术)。60.古代《数学九章》的作者是(秦九韶)。61.当代主导技术群的核心是(信息技术)62.“医学之王”伊本森纳的《医典》是阿拉伯医学的一本百科全书,既论述了卫生学、生理学、药物学又承载了大量的临床实践。63..交流电动机发明于(1888年)64.科学发展模式中进化注意模式的代表人物是(马诺.邦格)65.美国政府自1992年提出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等一系列高技术经济导向政策,对美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起了巨大作用。66.1896年发明无线电的是(马可尼)67.1870年发明电力炼钢炉的是(西门子)68.人体血液循环理论建立的标识是(哈维出版《心血循环运动论》。69.世界上第一部建筑学著作《论建筑》的作者是(维持鲁维)70.(黄帝内经)中提出脏腑学说和经络学说为中医药学理论的奠定基础。71.1847年(亥姆霍兹)出版了《论力的守恒》,论证了能量守恒定律并建立了热力学第一定律。72.建立了量力学理论,并提出著名的测不准关系的是(申农的《通讯的数学原理)多选 1.科学与技术的主要区别表现为他们的(目的和任务不同、解决问题、研究过程和劳动特点、发展进程、社会功能和价值标准)2.按照技术为生产服务的功能可将技术分为(生产性技术非生产性)3.从社会条件的角度看,STS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土壤是(和平运动、环境运动和人权运动)4.交叉学科的特点包括(研究问题的实践性、研究对象的复杂性、研究主题的群体性)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发源地是(美、英)5.(沃森、克里克)发现和建立了脱氧核糖核酸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揭开了生物遗传密码。6.20世纪60年代,(河外星系的谱线红移和微波背景辐射)现象的发现,使多数天文学家认可了宇宙大爆炸的假说。7.第三次技术革命形成了以(原子能、计算机、空间技术)为核心的技术群。8.属于跨学科研究成果的是(申农的《通讯数学原理》、维纳的《控制论》、贝塔朗菲的《生命问题》、哈肯的《协同学导论》、曼德布罗特的《大自然的分形几何学》9.我国古代杰出的天文学家

是(张衡、祖冲之、郭守敬)11.一般所谓的科学发展模式主要有(知识论、历史主义、结合实践模式)10.科学决策的过程包括(信息收集、问题设计、方案择优、行动实施)12.技术发展的经典模式有(仿生学发展模式、科学拉动模式、社会需求推动模式)13.科学的谁会支持系统包括(教育支持、实验技术装备、经济支持、信息支持、科技管理支持)14.20世纪下半叶,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意志高度重视和发展科学技术,发展高科技产业,其中分别由美国、欧洲、日本的(星球大战计划、尤里卡计划、人类新领域研究计划)15.科学和技术对经济生活的影响主要影响表现在(科学和技术在生产关系变革中起重要作用、对生产关系基本环节的影响、对管理与经营的影响、降低劳动者的劳动强度)16.科学与技术既是人类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对人类精神文化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具体表现为(科学技术推动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推动人们思维方式的改进、推动人们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推动社会明主的扩大、推动文化的繁荣和教育的发展)17.从科学和技术发展的路径可表现出知识的转向问题,其表现为(唯理化、标准化、中立化、外在化)。18.马尔库塞的观点认为,工业社会是一个新型的极权社会,它包括的内容有(政治方面、生活方面、文化、思想方面)19.现代科学技术提出的伦理问题包括(克隆技术、安乐死合法化、基因工程、新材料科学、网络信息技术)20.工程的本性包括(集成性、人文性、社会性、实现性)21.规避工程灾难的基本路径有(尊重自然规律、科学决策、健全法治、增强工程主体的责任意识、增强工程主体的伦理观念)22.工程批评的特质包括(明确的社会主体性、特定的对象性、公开的透明性、深度的明主

性、双向或多项的沟通性)23.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包括(可持续能力不断增强、人口总量得到有效控制、经济结构取得显著成效、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24.《京都议定书》在减排途径上提出的灵活机制包括(情节发展、联合履约、排放贸易)。25.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的使命是(推动科学的发展、推动国家的健康、繁荣和福利事业的发展、保障国家安全)26.NSF的核心价值观由下列哪方面构成(远景、追求卓越、扩大范围、责任感)27.在传统的科学教育体系中,教师的职责不能充分发挥,其主要表现在(教材几乎是学生全部的知识来源、应试教育是目前任然普遍存在的教育状态、科学信息对于学生生活的影响都被忽略了、教师成为治丧创的专断者)28.科学、技术与社会教育的教师素质的特点包括(综合性、开放性、社会性)29.科学、技术与社会教育的具体课程设置,一般来说要遵循的原则包括(一体化教育的原则、复核科学发展规律的原则、一体化教育的原则)30.科学家特定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包括(探索创新、实事求是、崇尚真理、严谨踏实)31.人的心里来源于人的实践活动又影响着人们的现实活动,人的心理主要包括(感觉、记忆、情绪、意志、性格)32.(发现电磁感应规律、提出电磁场的概念、发现电解定律)33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基本导向包括(科学技术与公共政策导向、科学技术研究导向、科学技术与社会教育导向)34.微积分的创立者是(牛顿、莱布尼茨)35.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主要数学贡献有(证明了勾股定理、证明了关于平行线的定理)36.当今科学技术异化表现在(生态的破坏、社会的单向度、知识的转向、心理的变异)37.3C革命中的“3C”指的是(通信、计算机、自动控制)38.1955年奥巧阿和孔勃用酶促法人工合成的是(脱氧核糖核酸即DNA、核糖核酸即RNA)39.社会管理信息化主要表现在(管理内容信息化、管理方式科学化、管理队伍知识化)40.按照劳动手段在劳动过程中不同的地位和作用可将技术分为(直接劳动手段、简接劳动手段、劳动对象的技术)41.现代生物工程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过程、蛋白质工程)42.科学、技术革命引起的生活方式变化的总特征有劳动工具从简单到复杂再到简化的过程、人类活动空间的不断扩大、人类生活的日益改善、物质产品来源与品种的更新)43.“大科技”的特点是(科研项目规模大、靠大型科研集团联合攻关、所需经费投入总额巨大、科研管理网络宏达巨型、科研设备尖端、庞杂)填空题1.科学结构的门类应该划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交叉科学)2.较早的给技术下完整的定义的人是18世纪末法国科学家(狄德罗)3.1972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一次规模空前的人类环境会议,这次会议形成了《只有一个地球》的报告.STS形成和成熟的标识是(获得科学化发展)形成三大导向,实现了基本立场的转变。4.1991年美国《科学新闻》杂志在对世界重要科技新闻进行全面回顾时,将(科学、技术与社会)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单独列出来。5.古代科学及时是指近代科学产生之前世界各文明古国所产生的科学技术,他包括东方四大文明古国、古希腊、古罗马、和(古阿拉伯)的科学技术知识。6.(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7.科学技术一体化最深刻的根源在于当代科技革命,本质上是场(技术革命)8(决策)时现代管理的核心。9.科学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理性活动),而且是人类理性的典范和集中体现。10.在人类的思想史上,最早看出技术影响力的是英国(弗兰西斯培根),他关于知识就是力量的论断影响深远。11(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诸要素中的主导因素,成为决定生产力发展的第一要素。12.(社会生产)是科学和技术成果的检验标准。13.1996年,英国的罗斯林研究所的威尔模特博士缔造的绵羊(多利)的诞生,标志着人类第一次用动物体细胞无性繁殖的哺乳动物获得成功。14.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全球环境和气候)问题。15.2007年,中国政府正式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表示中国将采取一系列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减缓温室气体排放16.国际公认解决全球气候问题的基本准则就是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在环境利益和责任,特别是历史责任和现实责任分配方面作出安排。17.建设创新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18.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高级状态,也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新的文明)19.古希腊最早研究人体解剖的认识(阿尔克芒)20.为了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必须继续大力推进科教兴国战略和(国家创新战略)。21.科技进步)已经成为国际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较量的焦点。22.《中国21世纪议程》是制定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计划的指导性文件。23.1783年拉瓦锡创立了(氧化燃烧说)引起了化学革命。24.《圆锥曲线》一书的作者是古希腊的(阿波罗尼)。25.中国的造瓷技术与11世纪,传到了波斯和阿拉伯国家。26.亚历山大里的亚的工程技术在公元1世纪达到高峰,(希罗)在他的《机械术》中记载了很多机械说明。27.1820年(奥斯特)发现了电流使磁针偏转的效应,第一次展示了电和磁的联系。28.1992年,在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上,包括中国在内的与会各国承诺把(可持续发展)之路作为未来长期发展的道路。29.约在公元前4世纪我国的丝织品就远销国外,汉代以后形成了著名的(丝绸之路)30.在苏美尔人建立起奴隶制城邦时期他们就发明了文字开始时是(象形文字)后来演变成楔形文字。31.监狱公元70-82年的古罗马最大的建筑物是(罗马大角斗场)32.1986年(杜柏克)主张从整体上研究人类基因组程序列。33.科学和(民主)支撑近代文明的两大基石。34.在进入科学高技术时代,(信息)的作用是日益重要,成为与人力、资本并列的第三大战略资源。35.科学共同体以(科学奖励)作为内部的运行机制,一次对科学家的行为起到激励作用。36.科学理性)是现代文明的灵魂,是提高人的意识,促进社会行为理性化的强大精神力量。37.1755年(康德)的《宇宙发展史概论》发表,提出星云说,打开了形而上学自然规律的第一个窗口。名词解释:1.社会组织结构是指社会组织个构成部分之间所确定的、相对稳定的关系形式。2..科学技术与社会是关于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一个领域。总括来说STS就是探求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互动机制的综合性研究领域。3.交叉科学:指若干门单一学科相互结合,相互渗透交叉而形成的新的学科。4.科学革命:狭义的科学革命是指某一学科领域发生的重大变革,即一个新的科学理论取代或推翻原有的科学理论;广义的科学革命是指一个历史时代的科学活动所发生的重大变革。5.技术革命是指某一项技术领域或某一技术系统中的重大突破;广义的技术革命是指改变社会生产技术基础的整个技术体系的根本性变革。6.社会管理的信息化:就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成果,使社会生产和社会组织程度越来越有序化的过程。7.信息管理:就是通过信息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即在信息的收集、检索、分类、存储和传输的基础上,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人、信息与过程联系起来,以进行不断创新。8.科学技术化 :是指在总体的科学活动中包含着大量的技术科学研究、技术发展研究和技术应用研究作为其辅助部分。9.产业结构:是指社会生产领域中各个生产部门之间的关联方式和量的比例关系,它是国民经济各个组成部分以不同规模和速度发展的综合结果。10.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中结成的一定的客观的经济关系,是主要以生产资料的所有制为本质,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构成的统一体。11.生活方式:是以人们生活活动的形式和行为特征表现出来的体系。狭义的生活方式指包括衣、食、住、行在内的人们日常生活方面的生活方式,广义的生活方式是指包括物质的、政治的、精神的等一切生活活动领域的生活方式。12.思维方式:是人类理性认识的形式、方法和程序,它反映了人们对世界的理解水平以及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是人类精神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总的体现。13.科学技术的异化:是指科学技术的产生、发展及其应用原本是为了造福人类,但现代工业化社会由于单纯执着于工具理性下的合理化诉求,而忽视了价值理性,结果导致科学技术的应用不是实现人的本性并解放人,而是损害、束缚、操纵人。14.科技伦理:是对科技活动的道德引导,是调节科技工作者相互之间、科技共同体与社会之间诸种关系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15.工程:是指作为有价值取向的主题,为了满足其特定需要,以一定经验知识和科学理论为基础,以一定技艺或技术为手段,以一定程序或规则为运作机制变革现实的建构性的对象化活动及其成果。它是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对科学、技术、人文以及人力、物力和财力等众多因素的集成。16.工程批评:是以广大公众为主体或主角,通过与”工程家”、决策者以及政府部门的管理者对话的形式,对特定的有待决策的工程项目发表看法或意见、提出批评与建议。17.创新型国家:是指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形成强大竞争优势的国家。18.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对自然充分认识与尊重的基础上,在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并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过程中,所取得的全部文明成果的总和,这意味着一种人类与自然相互交融的状态。19.科学:科学是关于外部世界发展和人的精神活动规律的知识体系,也是人类追求世界客观规律的精神活动及其智力结果的体现形式。20.模式: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机制、表现形式、主要特征和内在机制等规律性问题的概括和描述。21.科学理性:科学家特定的思维和行为方式逐渐被社会所采纳和接受,成为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人们指导自己的社会行为的一种规范。22.科学技术的伦理规范:是指在科技创新活动中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关系的思想与行为准则,它规定动作了科技要作者及共同体应该恪守的价值观念、社会责任和行为规范。23.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是凭借事物的形象表征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通过对事物形象的联想、想象与组合来认识事物和过程。它是一种整体思维方式,主要来自人的经验的积累,不仅带有具体性,而且带有形象性。24.技术:是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世、操作方法与技能。25.信息以术:是应用信息科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信息产生、传递、处理的技术,其中最主要的是传感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技术,他们相当于人的感觉器官、神经系统、思维器官和效应器官。26.科学共同体:科学家是科学的主体,科学家的互相联系所构成的群体。27.道行观念:是人们在社会实践生活中,在感觉和知觉的基础上,对具体现象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的认识。28科教兴国战略: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支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简答题1.怎么认识科学的本质属性:※科学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体系。※科学是一种探索真理、生产知识的社会活动※科学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建制※科学是特殊的社会生产力※科学是社会文化的基本形态2.怎么识持续术的本质特征:※技术是客观的物质因素和主观的精神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技术是直接生产力※技术是人们改造、控制、利用和保护自然的一种动态过程。3.STS提出了哪些新的理念:※新的科学观※新的价值观※新的发展观※新的教育观4.简述STS学科产生的背景:※科学和技术时代的呼唤。科学、技术与社会兴起的历史条件集中体现

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科学技术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二是科技发展带来重大的社会问题;三是对科技发展需要深刻的社会人文反思。※社会运动的推动。科学技术和社会兴起的社会条件有:和平运动、环境运动、人权运动。※学术思想的演变。从学术条件的角度看,对STS的产生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因素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对科学技术的批判;二是对科学技术的研究转向;三是交叉科学的兴起。5.简述STS形成的历程。STS形成和成熟的标志是获得学科化发展,形成三大导向,实现了基本立场的转变。※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学科化。※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三大导向。※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基本立场。6.简术21世纪STS发展的趋势:※全球化趋势。※多样化趋势※有机化趋势※技术化趋势※人文化趋势※生态化趋势。6.简述交叉学科的基本形态:※边缘学科。※综合学科※横断科学。7.简术古代中国的主科学技术成就:古代中国在辉煌的历史文化中创造了独具特的科学技术,构成这一独特的科技体系的有农、医、天、算四大学科,以及陶瓷、丝织、建筑三大技术和闻名于世的四大发明。(1)技术。※陶瓷技术※丝织技术※建筑技术※四大发明(2)科学。※农学※中医药学※天文学※数学8.库恩的科学发展模式有哪些特点:※以动态的历史主义方式看待科学发展,具有证伪主义发展模式所没有的优点,强调了收敛式思维对科学发展的促进作用。※突出了科学革命发生的主体性条件,突出了新生力量、年轻人在科学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具有鲜明的面向未来,着眼于未来的积极的科学研究心态。※把“范式”变革作为科学技术发生的标志,突出了认知结构和学科思维方式在科学研究中重要的关键性作用。9.简术技术发展的经典模式:※仿生学发展模式。仿生学发展模式是起源最早的技术发展模式,德国技术哲学创立者卡普提出的人体器官投影说,揭示了技术手段是人体外化和自然人化的结果,认为技术得化的过程是人体不断外化和自然不断人化的过程,实际就是技术发展的仿生过程。※科学拉动模式。这是由技术的自然属性,即技术的科学规定性所决定的,由于人们认为“技术是科学的应用”或“科学是技术之母”并基地于科学理论向技术转化速度加快的现实,于是推断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是科学的推动作用。※社会需求推动模式。这是由技术的社会属性,即技术的社会依存性所决定的,由于技术的最终成果是产品,而只有满足社会需要,为市接受的产品技术,才有生存和发展机会,因此,社会需求、市需求是技术发展的根本动力。10.科学技术对决策方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高效、可靠的信息技术,可以比较全碉搜集有关信息,迅速、准确地整理信息,为正确决策奠定基础※预测手段的发展和预测的科学化,早用科学的定性或定量方法,如直观判断法等,对未来进行科学预测,作为确定目标和制订计划方案的依据。※决策研究定量化,即利用运筹学、统筹法、决策论等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对所确定的决策目标进行量化论证。※评价和选择方案手段的科学化,也就是利用科学的方法,如价值分析法、决策树分析法、系统分析法等,对各种不同方案进行比较评价以确定最优方案。11.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领导我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密切注视科技发展的现关和趋势,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体现了他一贯重视科学技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学说的思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内涵。“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具有丰富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诸要素中的主导因素(2)科学技术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3)科学技术引导着社会生产的发展方向(4)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知识经济模式的出现。12.简术科学技术对经济结构的影响:※科学技术对产业结构的影响※科学技术对社会劳动结构的影响※科学技术对消费结构的影响※科学技术对国际结构的影响。13.简述科学技术对政治生活的主要影响。※科学技术导致新的社会阶层出现。人们利用所掌握的知识、信息、技术去获得货币和物质财富。这是人类历史上早就存在的途径,随着科技的发展,知识致富、信息致富、技术致富正在变成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形成人们致富的新途径,由此也相应地形成三种新的社会阶层;科技企业家阶层、经营管理阶层和工人中的富裕阶层。※社会各阶层的人数比例正在由过去的金字塔形结构转变为纺锤形结构。当代工业发达国家中,由于科技企业家阶层、经管理阶层、工人中的富裕阶层的形成和发展,社会的中产阶级人数迅速增加,这就形成了中两头小的纺锤形结构※传统的廖方式受到挑战,随着居家工作、电信上班人数的增加,随着全日制工作方式向弹性时间工作方式的变化,在工业发展国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的工作已不再是过去传统意义上的那种廖工作。14.简述科学技术是决定生产力发展因素的原因。※科学技术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科学技术改进和革新劳动资料※科学技术扩大了劳动对象的来源※科学技术扩了劳动对象的来源※科学技术使生产管理科学化和现代化。15.怎样理解社会生产实践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物质生产的需要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工具改革、工世和劳动技能中的成功经验需要加以概括、总结,从而推动了科学技术从经验形态向理论形态的发展。二是生产技术的革新和进步提出了许多人们从未研究又急需解决的新课题,从而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16.简述经济对科学技术的推动作用。※经济支持与经济况争的推动性。※经济体制的推动性。17.为什么工程是具象化的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最为具体、最为丰富、最为现实的体现就是工程,因为工程处于自然—科学—技术—工程—产业—经济—社会这一链条的关节环节,一端连接着科学、技术与自然相涉,一端连接着个业、产业、经济与社会相关涉。※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根本说来是通过工程活动这一媒介发生的。如果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话,那么只能是在潜在意义上而言的,工程才是现实的生产力,并使作为潜在的生产力的科学、技术得到社会实现,发挥其应有价值。18.从科学、技术、工程序的三元关系说明工程的多维性。※工程有集成性、社会性、人文性和实现性等本性※技术、工程可以转化为科学※科学的应用可以转化为技术、推动技术的发展,而技术利用科学又能拉动科学的发展。※技术能应用于工程,表现为对工程的推动,而技术一旦应用就转化为工程。19.简术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战略。※为了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必须继续大力推进科教兴国战略和国家

创新战略,这两大战略是影响中国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宏观战略。※科教兴国战略,是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国家创新战略,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使之成为推动我国科技和经济社会进步的主导力量。20.简述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持续发展,重视协调的原则※科教育兴国,不断创新的原则※政府调控,市场调节的原则。※积极参与广泛合的原则※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原则.21.哲学对科学技术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哲学能够为科技工作者提供世界观和方法的指导。※哲学思考能够味为科学技术研究者提供具有启发意义的理论推测※探计哲学问题有助于解决科学问题。22.简述实现科学、技术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途径:※科学和技术发展必须服务从社会发展,科技工作必须面向社会需要。※科技、经济、社会在运行机制方面互相协调,即科技、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运行机制与三者自身的运行机制之间的协调。※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建构新的社会道德观。23.简述科学技术社会化与科学技术化的特征。※科学技术活动的社会化※科学、技术和生产一体化。※社会行为理性化※社会管理信息化※社会发展生态化24.简述工程的社会功能:※吸纳社会劳动力,提供个人必要的就业场所※创造物质财富,满足人的基本需要※塑造文价值,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建造“属我世界”,拓展“类”生存空间※打造生活样式,成就人类文明。25.我国实施国家创新战略所具备条件:※我国经济

持续快速增长和社会

进步,对科技发展提出了巨大的需求,也为科技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我国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学科体系,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部分重要领域的研究开发能力也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具备科学技术大发展的基础和能力。※坚持对外开放,日趋活跃的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使我们能分享科技革命成果。※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能够把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和发挥市场机制有效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结合起来,为科技事业的繁荣发展提供重要的制度保证。※中华民族有5000年的文明史,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兼容并蓄,更有利于形成独特的创新文化。26.简述中国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认识和理解。※可持发展的核心是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要求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利益的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和

行为规范。

第四篇: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读后感

《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

读后感

默顿作为美国著名的社会科学家,他为何要以十七世纪的英格兰作为案例来研究近代科学的兴起,而不以美国本土,或者欧洲其他国家,那正是因为十七世纪的英格兰所具有其独特的社会文化环境,为近代科学的兴起奠定了基础。默顿的博士论文——《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详细论述了17世纪英国的社会文化环境对近代科学技术产生的重大影响,开阔了科学之文化因素研究的新视野,从而使该文成为科学社会学的奠基之作。深入探究默顿对英国近代科学产生的文化环境的分析,对于我们优化科学发展的社会文化环境有重要的启示。

文化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不同学科对它有不同的界定。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第一次给文化一个整体性的概念,并给后来的研究者研究文化现象界定了一个基本的范围。他说:“文化是一种复合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从社会上学得的能力与习惯。”泰勒所说的“文化是一种复合体”的概念,包括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除了定义中所列举的内容外,其他像社会制度、社会组织等等,也无不属文化内容。而十七世纪影响英格兰近代科学的文化环境是多方面的,其中,英国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和社会环境,乃至清教主义的宗教观念起着重要的作用。

英国得天独厚的岛国环境为其海运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极为便利的条件,同时也就孕育了英国人民独特的岛国情结:自信、民主、开拓、拼搏和乐观的民族精神。在此种民族精神的指导下,以及充分利用其重要的地理优势,英国政府加紧了对外扩张,从而也就极大的推进了军事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频繁的对外贸易交流和极度的殖民扩张,极大的加速了国内资本主义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大批新兴产业的涌现,激发了人们新的职业兴趣转移,更多的聚焦到研发适应新兴产业和促进经济发展的科学技术上,此时的科学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从而得到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推崇。这为英格兰能够成为近代第二科技中心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持。

此时的英格兰资本主义的各个行业以其蓬勃的态势发展,从而可以窥见这时的科学与经济的关系,科学家们的注意力聚焦在迎合社会及经济重点发展的研究课题上,以此推动科学和经济的同步发展。科技的进步,经济的促进,英格兰的资本主义得到极大程度的发展,英国的经济进入了极度繁荣的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为英国的海外扩张创造了条件,开始了所谓的大英帝国“日不落”的历史,同时也为科技发展创造了物质基础。

16世纪末、17世纪初的英国思想家、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在《伟大的复兴》中着重

阐述了有关知识的价值,强调科学实验,倡导研究自然科学,因而在英国乃至遍及整个欧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时的英格兰政府也高度重视科学技术,批准成立了皇家学会等学术活动中心,这时皇家学会与军事研究的关系更加密切,皇家学会10%的研究项目是与军事有关。至17世纪,著名科学家牛顿出现了,他被称为“跨世纪人才”,他发表了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1687年),此部著作以科学实验和观察事实作为基础,但同时又明显被欧氏几何体系所影响。牛顿的科学思想把英国科学革命理论推到了顶峰。不太严格的等级制度,倡导自由民主的政治环境以及鼓励商贸活动的政策等等都促使国内频繁的商贸活动与人口流动。1650年以前的一百多年英国人口持续上升,使英国伦敦成为欧洲工商业的中心,而且也是政治、文化的中心。

十七世纪中期英格兰的科学已经被认可并且被组织起来,皇家学会是它的最好例证。科学的生成并非自然生成,生成它的先决条件乃是长期哺育它的主流文化土壤——清教伦理。索罗金曾认为,每一个时代的社会文化系统由其文化前提决定,尽管其中各子系统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但它们有着深刻的一致基础.默顿受索罗金思想影响,指出“由清教主义促成的正统价值体系于无意中增进了现代科学。”任何社会,每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都有一种主流文化,清教伦理在十七世纪英格兰占主导地位的主流意识,它是宗教改革的产物,也就是资本主义文化的改革,同时也是为了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因而它是近代科学崛起的强大精神支柱。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盲目的,没有宗教的科学是跛足的。”由于清教伦理是一种社会文化价值观,一种信仰,一种精神,它作为十七世纪英格兰占主导地位的主流文化,在社会中起着决定作用的精神因素。它的一系列价值观念与科学的一系列价值观念具有某种相容性,也就是指清教的精神气质与科学的精神气质在某些方面是互相交叉的,更有甚者,在某些观念是不谋而合的。

我认为以上几个方面是孕育十七世纪英格兰的主要文化土壤。通过探究十七世纪英格兰近代科学发展的文化环境,纵观我国当今科学发展的文化环境,是非常有利于我国科学的发展的。当今是经济全球化的信息时代,国际竞争日益激烈,这种竞争实质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现代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还是科技实力的竞争,科技的发展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命运与前途。所以当代科学已成为一种强势文化,它的地位越加凸显。因此我面对由于科技的发展当今世界上出现的种种能源危机和多种生态环境问题,以及科技伦理问题,我国决策者也开始对科技发展进行了新的反思,提出了发展绿色、循环节约型经济发展模式,使我国经济发展走在一条健康良性、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实现科技的发展真正成为造福人类,给人类

带来福祉。如今我们已经看到了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一次又一次的可喜佳绩,以及我国在军事、航海、航空事业的飞速发展,这些都是我国综合国力实力的强有力证明。科技的发展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而形成了一个政通人和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我国能够强有力的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由此可知,在当今我国科教兴国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营造了一种浓厚的既注重人文关怀又强调科技创新的文化氛围,在不断借签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的同时,为我国科技发展打造了一个良性发展的文化环境,我国的科学技术在此种文化环境下一定能突飞猛进,能够赶超世界先进发达国家,从而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真正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

第五篇: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读后感

《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

读后感

研一的政治课,老师推荐了这本书让我们品读,《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在忙碌的的研究生活中,品读了这本富含哲理的书籍。这本书是由罗伯特-金-默顿(Robert King Merton)所著。

该书著于美国大萧条之后,刚刚获得哲学博士学位的默顿写作此书似乎与时代相隔离,或者说只是站在的时代的边缘。默顿对此书颇为自傲,在出版60年之后写作的中文版前言《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的预示》中,已经进入耄耋之境,俨然科学社会学权威的他得意地引用熊彼特的话,将该书视为自己一生思想得以生发和完善的雏形。在这篇前言中,默顿梳理了自己长达60年的对科学社会学的研究成果,他认为,他此后的许多深入的思考其实大多是在此书基础上必要的理论推衍,并不无自恋地将这些观点称为该书的预示,如科学的精神气质、科学作为公共遗产的特质、科学发展的累积优势、科学奖励制度的出现等。这些对所谓“科学本身的社会文化结构”的研究,是对该书过于偏重社会与科学相互影响的纠正和深化,也是更立足于科学体制本体,也就是科学本身变化着的体制和组织结构的研究,但是我对这本书的兴趣却恰恰不是科学体制的组成和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制度性张力,而是该书所想揭示的问题:科学与其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

默顿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清教主义作为一种宗教,其所包含的伦理价值和精神气质推动了科学在17世纪的英国的发展。同时,默顿在论文的后半部分也用了许多历史统计资料来说明社会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因素对科学进展的影响。

在宗教与科学完全对立观点十分盛行的历史情境下,“默顿命题”勇敢地冲破了时代的思想藩篱,率先指出清教与科学虽然在许多方面是对立的,但在文化层面清教伦理与科学的精神气质却是交叉和耦合的。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宗教与科学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人类的向往和追求,它们都与人的本性和人的需要息息相关,因而这两套价值观念体系必定会出现某种交叉和耦合,这在历史上成为宗教与科学联姻的逻辑始点。

谈到清教思想对近代社会形成的作用,我们很容易想到马克思•韦伯所著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在书中,他在指出中世纪将科学视为与撒旦的非

法联系或者是谬论蠢见的同时,着力挖掘清教的精神气质以及它对科学发展的影响。他指出:清教主义隐含着一种世俗的或入世的禁欲主义。这一主义将“颂扬上帝”作为思想情感的汇聚中心,并认为对公众服务就是对上帝最伟大的服务。而且,在现世辛勤而刻苦劳作是必要的。这是颂扬上帝、服务公众和克服肉欲诱惑的手段。同时,清教主义还有“神佑理性”的观念,默顿引用了巴克斯特的话:“上帝在灌输信仰时,的确以理性为前提,并且在运用信仰时,运用理性”来说明清教与理性的结缘。不过他又指出:清教主义的理性是理性和经验的一致,而不是与经验对立的。在教育上,清教主义厌弃文学艺术和充满虚假教义的经院哲学,而注重可以获得实用知识的学科,如数学、物理学和语言学。尤其是物理学,一直被理解为从上帝的作品中理解上帝。而且,只要知识能够改善人们的物质生活,在上帝眼里就是善行。宗教就这样直截了当的赞许和认可了科学,并通过强化和传播对科学的兴趣而提高了社会对科学探索者的评价。正是在新教伦理的引导下,科学研究逐渐有了尊严,变得高尚,成为神圣不可侵犯的事业。人们开始认为:这些世俗活动和科学成就反映了上帝的辉煌,增进了人性之善。而且有助于“人类的安逸”。重视理性和试验的清教伦理,成为了新科学发展的强劲动力。而科学则在世俗化过程中,逐步脱离宗教,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价值,一个新的,以自然哲学家拥有声望的标准为基础的职业等级制度也随之建立。默顿为了加强论证的说服力,特地专辟一章从各种角度论述信奉清教主义的科学家的优势地位,如分析英格兰皇家学会的清教成分、欧洲大陆上的清教徒对科学发展的作用和新英格兰新科学的发展与清教的关系等。作为结论,作者最后指出:“清教的不加掩饰的功利主义、对世俗的兴趣、有条不紊坚持不懈的行动、彻底的经验论、自由研究的权利、乃至责任以及反传统主义。——所有这一切的综合都是与科学中同样的价值观念相一致的”。

但是,默顿又指出:即便清教主义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社会文化价值体系,并在超验的的信仰和人类的行为之间架起了一座新的桥梁,为新科学提供了一种动力,宗教的重要性仍然首先在于一般的影响着对科学的兴趣的程度,而不在于把科学研究引导向某些特定的方向。承担这一任务的是社会经济的需求。在17世纪英格兰科学家的研究课题中,大约有30%—60%受到了社会经济需求的影响。这个结论我们并不难想见。但默顿又深入一层:需求本身并不足以导致

发明,而只是起到促进和指导作用的影响力量。而且在扮演这种角色时还要有特定的文化史境:即该社会对于社会革新赋予很高的评价,具有成功发明的传统,而且惯于通过技术发明,而不是其他手段满足这一需要。某些经济压力通过迁移“过剩”人口,战争、掠夺和其他经济压力就能得到消除。举例来说,罗马的军事技术并不发达,他们的军事优势主要在于纪律、军事战略和战术。达到军事成功的目的不通过技术进步就可以实现。因此,正是在这一意义上,作者指出:“需要是发明之养母”。技术发明有赖于传统知识的积累和社会对科学技术重要性的高度认知,传统中国欠缺的也是这一点。

下载17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读后感(大全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17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读后感(大全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论文

    科学技术发展对社会的意义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彼此都需要依靠对方的发展来实现自身的发展。一方面,科学技术社会化。当今的科学技术研究活动已经从分......

    《十七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读后感

    内蒙古大学学期论文 《十七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读后感(读书笔记) 学院:计算机学院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号:姓名:赵海龙 31309023 《十七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

    科学技术与社会和谐的思考

    科学技术与社会和谐的思考 社会的和谐需要人类正确使用科学技术的发展成果来维持。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人类向和谐社会迈进,但如果使用不恰当的话,科学技术也会阻止人类的进步,......

    浅论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浅论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摘要:作为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工具和手段,科学技术的作用在于促进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本文针对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影响分析,从社会的......

    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

    一.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特点 1.科学技术与生产的一体化 (1)科学的技术化和技术的科学化。科学日益技术化,它的发展有赖于现代技术的最新发明,技术科学化与科学技术化已经成为现代......

    冰河世纪读后感

    《冰河世纪》读后感随着人类生活质素的不断提高,人类的贪念也越来越大,人类经常过分地捕杀动物从而破坏了自然环境。 就拿我最近看的电影《冰河世纪》来说吧,这里面讲述了长毛......

    诸世纪读后感

    《诸世纪》读后感 放寒假前因为老师强烈推荐畅销400多年的《诸世纪》,所以在寒假里我便买了一本诸世纪解读的书粗略地读了读。读后我才觉得那叫震撼啊。 《诸世纪》的作者也......

    《科学技术史》读后感

    《科学技术史》读后感 《科学技术史》一书正如其名所示,讲述的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从科技起源到现代科技,从东方科技到西方科技,从独立的各个学科到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的大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