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看《致命ID》论犯罪心理学
河 南 科 技 学 院
犯 罪 心 理 学 期 中 小 作 业
院系:*********** 班级:******* 姓名:********
学号:************
河 南 科 技 学 院
看《致命ID》论犯罪心理学
大二下学期,开了一门新课叫犯罪心理学,起初对这门课一点都不了解,直到老师让我们在课堂上看了一部名叫《致命ID》的电影,里面有很多是和心理学有关的,尤其是和人格障碍与变态人格方面联系较多。也正是通过这部电影才让我真正领会到犯罪心理学对我们每个人的重要性!
电影的情节是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荒芜人烟的郊外,十一个来自不同地方的陌生人因为各种偶然事件聚集在一个破旧的汽车旅店(Motel),他们之中有警察,有押解的犯人,有影星,有小孩儿,有妓女,有新婚夫妇,有假旅店老板。女影星的被杀拉开了这个混乱之夜的帷幕,女影星的头颅被割,扔在滚筒洗衣机里,旁边有她的10号房间钥匙。谋杀事件引起了大家的恐慌,警察试图安抚大家的情绪,结果是徒劳。紧接着,人们陆续被杀,死者的身旁都有他们房间钥匙的号码牌,从10号开始依次死亡。然后他们发现了他们11个人的共同点:他们的名字都是美国的地名,他们的生日都是5月10日。最后,只有那个妓女幸免于难,在天亮的时候驾车而逃。
然而这一晚上发生的事情都不是真是存在的,这十一个人是麦肯瑞福的十一个人格。麦肯瑞福是一个重度人格分裂者,拥有多重人格,而这十一个人格交流控制他的肉体。四年之前,在邪恶人格的控制下,他在一个汽车旅店残忍地杀死六人,而被警方逮捕。在执行死刑的前夕,他的主治精神病医生发现了他小时候的一本日记,从而强力地证明了医生关于麦肯重度人格分裂的主张。然后医生请求法官紧急提审
河 南 科 技 学 院
麦肯,试图在法官面前证明麦肯犯罪时是受邪恶人格的控制,而麦肯本身是存在善良人格的,应该让麦肯消灭邪恶的人格,而判处麦肯肉身无罪。然后医生与麦肯展开了对话,迫使麦肯的十一个人格互相面对,于是在麦肯的心中便虚构了雨夜旅店连环杀人事件。医生与其中一个善良正义的人格对话,鼓励他揪出那个邪恶的人格,消灭他。然而最终经过了一番精神上的战斗,只有那个妓女的女性人格存活下来。
然而在故事的最后,在大家认为麦肯已经成功的时候,真正的邪恶人格才现身,在内心活动中杀死了那个幸存的妓女,在现实中的押送车上杀死了医生和司机。而那个真正邪恶的人格就是雨夜旅馆杀人事件中被大家认为遇害了的小男孩。
这个小男孩就是麦肯小时候扭曲了的人格。麦肯的母亲就是一个妓女,在麦肯小时候经常打骂他,虐待他,从而使麦肯畸形地成长,并逐渐形成了多重人格分裂。病理性的家庭环境对儿童人格的早期发展意义重大。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也说过,儿童的发展分为口唇器,肛门期,生殖器期和生殖期。若是这四个阶段的其中一个发展出现了问题,里比多就会固着在这一阶段上。在以后的发展出现障碍时就会倒退到固着的阶段去。
麦肯小时候的遭遇,对于他的人格产生了两种影响:一:对于人格分裂的影响。由于经常受打骂,又是单亲家庭,所以麦肯在郁闷委屈的时候无法向他人倾诉,而且他又是内向的性格,于是久而久之他的倾诉对象就变成了他自己。他会幻想出一个并不存在的另一个
河 南 科 技 学 院
“他”,在精神层面与“他”进行交流,抱怨他的不满,发泄他的愤怒。当麦肯分裂出
河 南 科 技 学 院
培养出来的邪恶灵魂人格的心声。
该电影可以说是精神分析和人格分裂中比较标志性的一个电影,其中很多心理学知识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探索,而多种人格互相之间的对话和精神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交叉也很刺激我们思考。因此这也正体现出我们学习犯罪心理学这门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第二篇:致命ID 影评
1楼
《致命ID》是一部探讨分裂人格者心理的电影。影片从一开始就表现了不同人格之间的关系和厮杀,最后真正邪恶的人格是那个孩子的设定,情理之中,又是意料之外,仔细回味,不难发现motel剧情部分写照着一个分裂人格内心的世界。
在剧情的开端,男孩自我告白式的颂诗、剪报上那被丢弃在汽车旅馆的孩童、诗的内容暗示母亲是为妓女,种种迹象表明了一种心理分析人格不健全发展最重要的因素 ――童年生活的阴影。一场暴风雨,穿插式的叙事方式,暗示着某种分裂、紧张、无逻辑的想象,是导演赋予分裂人格的间接诠释。分裂人格者正进行的实验剧场表演,不停地冒出新芽,没有逻辑似的时间与空间,气氛是雷电交加,大雨滂沱的夜晚。罪犯被诊断出拥有十种人格却不自知,而故事就是那十个人格所化身的人物,至于人的出生日期都一样,那是因为那些人全都是他的人格,不是真实的人。这不经意相聚的十个角色实际上是人格分裂者兀自的妄想。
影片一开始一大段对人格分裂症病情描述、对罪犯童年母亲是妓女的交代也是不容忽视的。心理分析学家认为人格分裂者会有三种病态的倾向:其一是恋母情结,其二是恋尸性格,其三是自我迷恋。因母亲身为妓女,将他关在汽车旅馆的记忆,于是幻想出一个汽车旅馆的场景,一个巴黎的妓女,十分厌恶妓女的假旅馆老板。恋尸性格的隐喻出现在那看似诡异的钥匙不停伴随尸体,其它分裂出来的人格有些代表懦弱、有些意味自尊心强、有些是劣根性、有的则是理性般的自我反省能力。他有时回想起母亲,偶尔爱恋着他,用警探的人格说着“我没去过巴黎”试图勾引着母亲,却被拒绝;有时她决定置母亲死地,便故意让她遭到横祸;片中警察说自己有时会失去意识,大概就是转换成光头胖子的另一个人格去了;而他在弥留之际说的“我一直都在想你”可能就是恋母情节的体现吧; “婊子没有第二次机会”,随着罪犯那阴冷的笑容凸现,那种不寒而栗恰如其分让观众再度回味那个杀人场地,与其说这位人格分裂症的罪犯依靠幻想在进行自我摧毁,不如说他真正想处理掉的正是妓女母亲这一角色!许多的剧情都是一个人格分裂者的心理层面形象化,一但我们一一审视,便能体验许多的暗示与隐喻。
现实中,他蕴藏十个分裂的人格,每当换了眼神、换了面容,也就无法认识另一个自己。他的心理医师试图治疗他,引导他自我知觉并自行整合人格。于是他在自己的幻想场景中挣扎、净化过多的人格,以讨伐罪恶般一一杀之。剧中每死了一个人就少了一种人格。最后一个活着的人,就是光头胖子的最终人格。所有的凶杀案都在光头胖子脑中进行,而凶杀案的目的是为了消灭多余的人格。医生是希望他能保留住最好的人格把坏的去除掉,没想到最后剩下的人格却是真正邪恶的人格,把试图治疗他的心理医生给杀了。
在充满人格分裂的幻想场域,如惊悚片般的剧情正上演,不间断离奇的谋杀,直让人错以为是场骇人的杀戮。一旦我们领悟剧情不过象征着心理状态,便可了解许多剧情的转折,许多不合逻辑的地方其实是最深刻描绘内心交战的过程。真正让这部电影跳出条条框框,带来一场骗局的正是尸体消失的一段情节,巧妙的暗示了这场骗局不过是多重人格并发症的病人所幻想出来的一切。人的思考总是无逻辑地跳跃,尤以分裂人格者,或许他不停的想要逃离锁链,但他走了一圈却回到了MOTEL被捕,他的理性战胜了某个自己。如此我们了解到《致命ID》是一部探讨分裂人格者心理层面的电影。
结局颇值得一提,孩童最后以不可思议的魔鬼形象出现,让整部片更充满了多元阅读的可能。首先,孩童的人格杀害象征母亲的妓女是基于童年的记忆,一种永远挥不去的仇恨,是根深蒂固的。另外一种解读,孩童的人格无法铲除,代表着犯人最终还是无法彻底根除自己分裂人格中最坏的劣根性。当然,你也可以解读成自始至终犯人便如导演狡猾的手法一般,不停隐瞒他的意图,让我们看不见那个凶手是谁,误以为一切迷团都已经解开,导演的功力实在不凡。
第三篇:致命ID 观后感
影片开始,是医生剪裁关于胖子犯罪来龙去脉的信息。
接着影片进入了倒叙方式
当所有的主角们都汇聚到这个汽车旅馆中后一个惊悚恐怖的情节就开始了……
直到结局,我才恍然大悟,远来发生的一切事件是胖子人格分裂的臆想!这得怪我影片开始的提示我没仔细观看,中途我以为是胖子对过去的回忆,没想到真的是臆想,胖子单年受到的虐待造成了如今的人格分裂,他生活在自己臆想的悲剧中,将在剧中悲惨的思想幻化出现实恶行的动力……
结局真的不太好,让我挺感动也挺忧伤的,不论是幻想的还是现实,那小男孩子是凶手确是大出意外,而他最终杀死女主角——妓女,也让我十分伤心,由其是当胖子以女主角的人格哼唱着她归回田园的温馨歌曲时,那段心酸和感动是无以言表的……但现实总是残酷的,就像那医生疏漏的治疗胖子,司机没有判断对正确的杀人人格,最终导致被杀的惨果!
难以想象小男孩的人格就是真正的杀人人格,连医生都以为坏人格不是作为胖子自身的主人格,而是其余的十个人格中的一个,其实小男孩就是因为幼年被妓女母亲殴打才产生了暴力的情绪,这是谁都没有考虑到的!特别是当小男孩疑似被炸死之后,大家更不会去考虑小男孩就是真正的凶手。
id的疑问:
1.门房号码牌是从10号开始的,而住进旅店的人有11个,暗示了其中必有一个是凶手。
2.剧情发展到中间,人格世界的揭示是一个幌子,它让人误以为几个人的死亡和消失只是医生的药物所致,而忽略了凶手的存在。
3.剧中有一句台词是这样说的:“9个人格是好的,只有一个是坏的。”明明有11个人格,医生却只总结出了10个,究竟是哪个人格让剧中的医生乃至剧外的观众都忽略了他的存在?小男孩?旅店老板?……你来说说你忽略了谁?
4次的剧情反转:
本片是少数的能欺骗观众达4次的片子,第一次是犯人嫌疑,第二次是老板嫌疑,第三次是人格揭示,第四次是小孩杀手。更妙的是它的第三次反转其实是个幌子,目的是为第四次反转做铺垫和放烟雾,这从很多有推理经验的观众一开始猜小孩是凶手,但是当剧情发展到小孩诈死、10重人格揭示(剧中非11重揭示)和男女主角的煽情诀别时,大都排除了小孩的嫌疑中可以看出。即便如大名鼎鼎的第六感、电锯惊魂、万能钥匙、搏击俱乐部也都只是在全片结尾处的一次反转而已。
关于那首揭示主题的诗:
When I was going up the stairs 当我上楼时
I met a man who wasn't there 碰见一个原本不在那里的人
He wasn't there again today 今天他又不在那里了
I wish I wish he'd go away 我希望...我希望他已经离开了......这首诗一共出现了3次:
1影片开头,医生听取胖子的口供时,出自胖子本人之口
2影片中间,旅馆场景切入人格世界时,出自司机人格之口
3影片结束,小男孩人格掌控胖子时,出自小男孩人格之口
很多人都说结尾突兀或牵强,其实编导在全片的开头第一句台词就提示了结尾,真正的首尾呼应,只不过那时大部分观众或在和人聊天或忙着找薯片瓜子之类而忽略了吧
第四篇:《致命ID》观后感
《致命ID》观后感
影片中的犯人麦肯·瑞夫患有解离性身份障碍,在他的体内分裂出了11个不同的人格,而这些人格都不知道彼此的存在。麦肯·瑞夫对自己现实生活中所犯的罪也毫不知情。
麦肯·瑞夫在童年时期,母亲是个妓女,偷东西,虐待他,父亲抛弃了他们母子,离家出走。麦肯·瑞夫被父母进行身体虐待和情感创伤造成了心灵的不健康,为了保护自己不被击垮而精神崩溃,于是产生了新的人格来面对自己既有的问题。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童年阴影与早期经历对人的一生影响很大。麦肯·瑞夫在童年时期遭受了重大的打击,他的心灵严重受到创伤,造成了他的人格的分裂。
心理医生对麦肯·瑞夫进行治疗,帮助他整合他的人格,使他破碎的人格得到愈合。心理医生让麦肯·瑞夫的多重人格互相面对,利用暴力行为的出现,逐渐减少多重人格。
影片的最后,麦肯·瑞夫的人格只剩下一个,就是小男孩提姆西,提姆西杀掉了代表他母亲人格的那个妓女帕瑞斯,可见在他的内心深处对自己的母亲是有多么的厌恶和痛恨。这个邪恶人格在无意识下也杀掉了心理医生和狱警。
第五篇:致命ID观后感 3
《致命ID》观后感
——幼年遭遇对孩子的负面影响
“当我走上楼梯,我看到一个不在那的人,今天他又不在那,我希望他会永远消失。”这句话在电影中出现了三次,本以为翻译的不到位,但看了原文之后依然不明白这句话究竟意味着什么。但最后这句话是那个小孩人格说出来的,那也是胖子最初开始人格分裂的时刻。毫无疑问,是幼年心灵上不可磨灭的创伤导致了胖子的人格分裂,童年对于每个人的重要性都毋庸置疑,这种重要性足以改变一生的人格,童年的经历与记忆会在人的心灵上打上深深的烙印,这种烙印也并不是与心理医生的几次聊天就能将之抚平的创伤。
看电影时,我们一开始曾经将许多人列为嫌疑人(尽管旅馆内并无现实中的人死去),但鲜有人想到那个男孩,包括治疗的心理医生都没有把他当回事儿。无疑这里的心理医生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心理学中最为基础的理论他竟然给忽视了,心理学在分析一个人的人格时候,最首先的就是了解他的生活环境、经历和遭遇,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母亲是妓女,犯有盗窃罪、妨害风化罪,还违反假释(想必是因为有孩子需要养护才被假释的)条例,又被遗弃在汽车旅馆,这样被忽视被遗弃被伤害的自我意识,怎能不给幼小的心灵埋下丑恶的隐疾?
影片讲的是人格分裂,人格分裂又名解离性人格或多重人格,是心理疾病的一种,较早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版本将其命名为多重人格障碍,后来改名为解离性身份障碍,在此手册中
1归类为第一轴的解离性障碍的一种。多重人格即具有超过一个人格存在(若只有两个则称为“双重人格”),就有如“在一个身体里住着好几个灵魂”。据最新的研究结果表明:“多重人格患者的每一个人格都是稳定、发展完整、拥有各别思考模式和记忆的。分裂出的人格包罗万象,可以有不同的性别、年龄、种族,甚至物种。他们轮流出现控制患者的行为,此时原本的人格对于这段时间是没有意识也没有记忆的。分裂出的人格之间知道彼此的存在,称为“并存意识”,如果并存意识较好的,他们甚至可以内部沟通,或进行内部会议;也有一些情况,人格之间并没有察觉彼此的存在,这会导致严重的“遗失时间”现象。通常在此分裂现象开始时,原本的人格并不知道“他们”的存在,所以即使患者发现自己的记忆有截断(记忆断层)的现象,也无法知道自己已有多重人格,也有一些严重的病例,原人格甚至“沉睡”十多年,但分裂出的人格中往往会有一个是知道所有事的,如果这个人格愿意合作,治疗人员才能从中得知有用的资料。”
而根据国际创伤与解离学会对人格分裂的成因研究认为:7岁以前/学龄前有冲击过大或重复发生的身体虐待、情绪虐待,以及强大的压力事件,当受到难以应付的冲击时,患者以“放空”的方式,以达到“这件事不是发生在我身上”的感觉。
因此,片中心理医生忽视了年幼时候的创伤,在发现10个人格之后却恰恰忽视了幼年时期便已分化出来的恶的人格是一个重大的失误,也直接导致了最后被小孩人格控制的胖子杀死的结局。对于孩子来说一个正常的家庭环境是那么重要,片中胖子的家庭是破碎的,而
且丑陋和残酷,有着一个常虐待儿子的妓女母亲,抛妻弃子、嗜赌成性的父亲,这一切都慢慢的扭曲了他幼年时候的人格。为了逃避这可怕肮脏的过去,胖子只能人格分裂,企图逃避,认为这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从幼年生长环境的角度上讲,或许每一个罪犯的犯罪都能在其幼年的时候寻找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