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言之美阅读答案

时间:2019-05-13 12:39: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无言之美阅读答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无言之美阅读答案》。

第一篇:无言之美阅读答案

无言之美

张楑辅

①一次在朋友家做客,吃过饭天已 大黑。快10点了,我们仍然聊兴很高。忽然朋友拨了一串号码,等了一会儿,传来电话接通的声音。只是接通之后却不见她说话,电话那一端也是静悄悄的。

②朋友的眼睛微微闭着,一副悠然神往的表情。过了五六分钟,她把电话放下了,回头对我一笑,说:很奇怪吧?

③我点头。

④她说:我在给我的母亲打电话。

⑤我问:那你们怎么都不说话?

⑥她说:我母亲是个聋哑人。

⑦我奇怪地问:那她怎么能听见电话铃响呢?

⑧她说:我母亲的电话就放在床头柜上,她每晚都侧着睡,就是为了能看见来电话时话机上的来电显示。其实那个电话就是我和弟弟打,因为母亲什么也听不见,看见话机上的来电显示就会知道是我或者弟弟。母亲接起电话的时候,虽然不说什么,可那一刻我知道我们和母亲的心离得很近!有时深夜我会打电话回家,就是想知道母亲有没有睡,她睡着了就不会接电话了。

⑨我的心中忽然涌起一种很深很深的感动,一下子想起了远方的母亲,我很久没有给她打电话了。朋友打电话的事就像一枚落入我心中的石子,激起了我沉积已久的亲情。

⑩朋友那一刻的无言,实在胜过千言万语。她让我看到了亲情的另一种美丽,安静深沉,却 又直指人心。这种美丽的亲情,就是我们眷恋的一切,就是我们好好活着的理由!

(摘自《感动人生》)

1.说说文章第①段的作用?

2.指出第②段画线句子所用的刻画人物的方法并加以分析。

3.你怎样理解文章第⑩段中加点的另一种美丽?

4.生活中你一定感受这样无言之美,请你写出当时的情景。答案:

1.一是交代背景,是在天已大黑,朋友家做客时打电话;二是点题,用不见他说话电话那一端也是静悄悄的来点出题目中的无言;三是设置悬念,接通电话而不说话,技法读者的阅读兴趣;四是铺垫,为下文写母女电话中的无言做铺垫。

2.方法:神态;分析:通过对人物神态描写,写出了朋友拨通母亲电话的满足感。

3.是一种安静深沉,却又直指人心的亲情。

4.略。

本文来源于查字典语文网yuwen.chazidian.com,查字典语文网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如有什么问题或建议请加查字典语文网的QQ群315357333沟通交流。

第二篇:无言之美读后感

无言之美读后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体会呢?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无言之美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无言之美读后感1

当朱光潜先生的《无言之美》中的话出现的时候,我倍加感激。他说:“我们所居的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为它是最不完美的……假如世界是完美的,人类所过的生活——比好一点,是神仙的生活,比坏一点,就是猪的生活——便呆板单调已极,因为倘若件件事都尽美尽善了,自然没有希望发生,更没有努力奋斗的必要。人生最可乐的就是活动所生的感觉,就是奋斗成功而得的快慰。世界既完美,我们如何能尝创造成功的快慰?这个世界之所以美满,就在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机会,有想象的田地。换句话说,世界有缺陷,可能性才大。”在这之前,他还说了一句:“人生有价值正因其有悲剧。”

于是,我用这样的话语来开导自己。有一些生气而且想不通的问题,就有点儿通了。工作是不可能完美的。学生身上有各种的不完美,正如我们做老师的也一样,我们才要去追求更好的境况,不是吗?生气,是不可避免的,但不要生得太久。要是生气生得太久,会影响身体健康,会直接影响生活的美好。很多学生,现在并不明白自己的现状,竞争的压力,或者明白了而不去追求,他还不懂得人生的悲剧在于有缺陷,人生的喜剧在于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弥补缺陷。

我想,如果能改变一个学生的态度,或者影响一个学生的生活与追求,我就应该感到快慰了,我就有了我的职业价值。何况,从教至今,我至少影响过一批学生了吧——这样一想,得到了一些安慰和动力。我毕竟不能影响我的所有学生,似乎也没有谁可以做到。那天上课和学生谈论庄子的处世哲学,有些学生不能理解也不赞同。我倒是看到了自己曾经的样子——以前,我又何尝不是。到了现在,才终于真心地觉得应该学一点庄子。

曾经有一句警句:“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是的,作为一个老师,我的职业生涯注定会有很多的云翳,等它们足够多的时候,我也就有了美丽的黄昏。

无言之美读后感2

“无言之美”,是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提出的文艺创造必须遵守的一个美学原则。

他在《无言之美》一文中指出:“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全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接着,他从美术作品、文学作品、音乐、戏剧、雕刻塑像诸方面举例,论述了这个观点。他以美术为例说:“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与其吐肚子把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

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生的印象和美感,有含蓄比较尽量流露的还要更加深刻。换句话说,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刻越真切。”

他告诉我们:“文学之所以美,不仅在有尽之言,而尤在无尽之意。”在谈到诗词和散文的区别时,他说:“诗词比散文的弹性大;换句话说,诗词比散文所含的无言之美更丰富。散文是尽量流露的,愈发挥尽致,愈见其妙。诗词是要含蓄暗示,若即若离,才能引人入胜。”他强调:“现在如果要提高文学,必须提高文学欣赏力,要提高文学欣赏力,必先在诗词方面特下功夫,把鉴赏无言之美的能力养得很敏捷。”

他还以男女爱情为例,说道:爱情摆在肚子里比摆在口头上来得恳切。“齐心同所愿,含意俱未伸”和“更无言语空相觑”,比较“细语温存”、“怜我怜卿”的滋味还要更加甜蜜。

无言之美读后感3

为了一场美学读书会,通过作者的大名,翻看这本书。之前看过朱光潜的《谈美》,毕竟读书的时候太过于年轻,总觉得很理论派的文字,看完后之对潜意识有点作用,对本我意识影响不大;而现在看同是朱光潜的《无言之美》,可能年岁增加了,也多多少少多感受了一些艺术作品,反而觉得说的挺有道理的。美学,的确是应该主动接触的学科,如果能抛却艺术作品中本身所代表的含义,就通过最基本的感知,从作品中感受到生命之美,感受到对自我心灵的触碰,的确是一件很美好的体验。

第一:无言之美,指的是语言作为一种有限的媒介,是无法传达出无限的意境和美感的。一个作者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作品和观点,而读者或者受众都是通过自己的思维对作品进行再加工再理解,这两者之间无法相同,必然有区别,这与马东曾说过的“表达就是用来被误解的”是同一个概念。

同样的,为什么我们会觉得断臂的维纳斯就应该断臂,不应该去苦苦追问手臂到底是什么状态一样,只有当它是断臂的,它才有无限想象的空间,才能激发观者最多的遐想和共鸣。

因此,不同的艺术手段,比如绘画、雕塑、诗歌、音乐等等,都是意犹未尽才是更为高杆。表达的方式越是含蓄耐人寻味,引而不发的东西越是在作品中多次出现,越能激发观看者最多的美感联想,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我们,经常通过不同的艺术作品去寻求心灵理想生活,越是现实生活中诸多限制,我们越希望心灵自由理想生活不受抑制,而无言的美感,才能充分的释放心灵驰骋在广阔的理想境界中,成为更加丰饶的自我。

第二:美既是客观的,也是主观的。同一个艺术作品,在不同人眼中有不同的感受,因此,如何给美下一个判断标准,让人们能却分美与不美,书中郑重其事的探讨了。甲之砒霜乙之蜜糖,任何一件艺术作品都很难甚至基本不可能在人类史上达成一个美的共识判断,书中也无法举出这样的例子。但大部分人对于美是有共同认知的,一个艺术作品在大概率上能触动大部分人,它便是美的,这说明了美是客观的,是可以有判断的。

同时每个人对于艺术品的理解和认知是不同的,这种差异会直接影响艺术品在个人心中的评分,甚至有些艺术品没有一定的基础了解很难让人产生美感,这说明美又是主观的。

因此,正确的看待艺术品,看待美是十分必要的。毕竟没有任何艺术作品是人民币,不可能得到全国人民的喜爱,更何况即便是人民币,在某些物质欲望很弱或者基本不差钱的人眼中,也没有太多吸引力。所以,欣赏美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你认同一件事物或者艺术品的美感,可以将之推荐给朋友以便推广开来,至于朋友们是否能如你一般感受到同样的美,不要太过于强求。在你感受美的那个瞬间,美已经在你心灵中种下了最友好的影响,细细体会和感知它,本身就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

第三:对真善美的分析。真是从适用的角度来判断一个物品,善是从社会的角度来判断一个物品,而美是不从任何角度看待一个物品。一个最简单的比方,用失明二十年后突然能看到世界的人的角度去看待物品,就是从美学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其实类似于从婴儿的角度看待物品,便能看到物品的美。现在很多艺术家都追求返璞归真,很多儿童画尤其是自闭儿童的画反而有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就是因为他们的作品是从一个看待美的角度出发而创作出来的。

另外,快感并非美感,因为快感是从人类欲望即实用角度出发而得到的一种情感。其实现在很多美学都追求吸睛、快感,尤其是美女照片,在很大程度上,这是一种快感,而不是美感。而很多艺术家,都将目光放在身边最普通的劳动人民身上、放在充满了肉感的躯体身上,其实就是尝试剥脱快感后,从人体本身的曲线中寻找美感的过程,从中寻找最难以捉摸但又最能感染人心的生命力,进而形成作品,才能让更多的人产生美的共鸣。

这本书其实是朱光潜的只言片语的小集子一般,而通过这本书,能让人对美产生兴趣,进而主动去接触和学习美,是很好的进步。我们成长过程中,大多数美术课其实变成了自习课,不仅我们画不出来,甚至我们也缺少对优秀作品的学习和感知,美育的缺乏或者也是引起现代人过于焦虑总是快节奏的恐慌的一个原因。因为感受美的过程,必然是一种心灵逐渐得到滋养甚至放缓的过程,或许通过学习美、感知美,我们能找回更加从容的自己。

无言之美读后感4

朱光潜先生的《无言之美》中说:“我们所居的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为它是最不完美的……因为倘若件件事都尽美尽善了,自然没有希望发生,更没有努力奋斗的必要。

人生最可乐的就是活动所生的感觉,就是奋斗成功而得的快慰。世界既完美,我们如何能尝创造成功的快慰?这个世界之所以美满,就在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机会,有想象的田地。换句话说,世界有缺陷,可能性才大。”在这之前,他还说了一句:“人生有价值正因其有悲剧。”

于是,我用这样的话语来开导自己。工作是不可能完美的。学生身上有各种的不完美,正如我们做老师的也一样,我们才要去追求更好的境况。生气,是不可避免的,但不要生得太久。要是生气生得太久,会影响身体健康,会直接影响生活的美好。很多学生,现在并不明白自己的现状,竞争的压力,或者明白了而不去追求,他还不懂得人生的悲剧在于有缺陷,人生的喜剧在于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弥补缺陷。

我想,如果能改变一个学生的态度,或者影响一个学生的生活与追求,我就应该感到快慰了,我就有了我的职业价值。何况,从教至今,我至少影响过一批学生了吧——这样一想,得到了一些安慰和动力。我毕竟不能影响我的所有学生,似乎也没有谁可以做到。

第三篇:无言之美-作文导写

命题作文“无言之美”导写及模拟评阅

江西 余水金

【文题设计】

江西景德镇昌江一中2010届高三月考作文题

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知北游》)司马迁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李将军列传》)李白说:“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张潮说:“山水是大地的文章。”(《幽梦影》)

请以“无言之美”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自定立意;自选文体;不少于800字。【写作指津】

一、审清题意,明确重点。

命题作文虽有标题,却需认真审题,一定要注意题目中包含的写作范围和写作重点。本题为“无言之美”,写的是一种美,可以是人,是物;可以具体,也可以抽象。但必须是一种“无言”的美。“无言”二字可作两种解释,即无需用语言表达,说出来反而不妙,有词不达意之感;或用语言表达不出,表达不了,有言尽词穷之窘。作文时,两个意思可自由选择,即所写的美必须在这个范围之内。

二、展开联想,选好素材。

明确了写作重点后,就要围绕重点展开想象、联想,搜罗可用的素材。题目前的导语可作提示,孔子和庄子说的基本是一个角度:天地滋养万物,运行有序,其间有美有理,却无言无语。司马迁说的是高尚的精神和美好的人格的无声的感召力和凝聚力以及人们对这种人的倾慕和爱戴。李白和张潮说的也大致相同:自然是美好的,人们可以在美好的自然中诗意地栖居,在静穆的审美活动中安顿自己的灵魂。

读懂了这些导语,既可以帮助我们快一点找到合适的素材,也有利于明确作文的主旨。搜寻素材可以按照自然、社会、文艺的角度,从古今中外四个方向展开。三个角度代表了三种美学形态,四个方向可以扩张文章的表现领域,但要力求素材新鲜、典型。

三、确定主旨,避免套用。

命题作文只是给了一个写作范围和对象,文章的主旨、主题仍需要写作者去表现、去表达。主旨、主题应根据素材的内涵合理演绎出来,作者也应在文章中明确的表达出来,不能含混不清,不能只有叙事描写,却没有议论说理。要根据所选的素材,或表现自然的无言之美,或表现人性的无言之美,或表现科学的无言之美,或表现艺术的无言之美,并在文中明确阐释,一般在结尾处点出来,这叫卒章显志。

特别要注意的是,不要简单地套用人家的观点。比如,罗丹说过:生活中不缺乏美,缺乏的是发现的眼睛。这句话重在说“发现”,虽跟“美”有关,但跟“无言”没什么关联,不必非拉进自己的文章不可,以免老师对误判自己对题意的理解。

四、章法自然,善用表达。本题未限制文体,在主旨确立后,应根据素材特点选用自己擅长的文体。文体因人而异,但首先一定要用己所长,不要盲目跟风,照搬照套;其次要突出文体特征,不能不伦不类。

写文章要注意结构章法。要根据行文特点,合理分段,长短搭配,前后呼应。考试的文章一般控制在800-900字之间,所以长的段落应该在250字左右,300字以上的段落要从严控制,不要搞得文章只有两三段;短的段落视情况而定,短要短得精神、醒目,不要搞得文章过于零碎。表达上不必一味追求辞藻华美,应在表现自己个性的前提下突出语言的表现力和可读性,让语言更好地表现文章内容和思想,使文章内外兼美。毕竟,作文是写给人家读的,不能让人家读得无味甚至难受。

〖范文展评Ⅰ〗

无言之美

江西省景德镇昌江一中 陈美玲 分数:内容20+表达20+发展20=60分

设想一下,如果中国的大片土地都处在热带雨林气候带,那将是一个什么样子的情景呢?也许有人向往于热带雨林的生机勃勃而会大声嚷道:“好耶!”但是,我却会痛心疾首地告诉你:如果真的那样,华夏文明就不复存在了!

这话可不是危言耸听。热带雨林高温多雨,动植物没有休眠期,一切都在疯狂地生长。在热带雨林的每平方米的土地上,各种植物拥挤在一起;动物因为有丰富的食物,每天也是不停地搜捕食物,弱肉强食,你争我夺。所以,这样的环境并不利于远古时期人们的生存,更谈不上过上定居的生活,创造文化和文明。

请打开世界地图看看吧,四大文明古国都远离热带雨林气候,都在北纬30多度的地方,属于亚热带和暖温带气候。这样的气候有雨旱之分和冷热之别,特别是我国古代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四季分明。这春夏秋冬的往返有序的更替,不仅使我们的祖先开始了春种夏耘秋收冬藏的农业文明,也创造了形如图画的优美汉字和犹如四季更替般抑扬顿挫的诗歌。

翻开中国古代的诗卷读一读吧。

春天,有人用参差的荇菜和悦耳的琴瑟追求窈窕淑女,有人在黄鸟纷飞的葛草地里忙着赶完手里的活一心想着回娘家,有人在“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美好日子出嫁做新娘;夏天,有人伫立塘边享受清风送来院子里满架蔷薇的清芬而心旷神怡,有人面对江碧鸟白山青花燃的美景心中涌动着思乡的绵绵情愫,有人散发乘凉开轩闲卧却遗憾没有知音来欣赏自己的琴音;秋天,有人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时节思念着在水一方的伊人,有人仰望灿烂的银河怀想牛郎与织女的鹊桥相会,有人登高远眺惋惜“过尽千帆都不是”而把悲秋之情托付火红的秋叶;冬天,有人冒着霏霏雨雪感叹杨柳依依的美景不复再得心中悲哀一片,有人一边烧起小火炉一边烫着酒问好友能否再喝一杯,有人在冬春交替之际“共欢新故岁”并期待着“愿与梅花俱自新”。

天地四时无言,却以她不断变化的节律展现着其特有的大美。这大美中有大真,所以中国人把“天时地利人和”作为成事的依据,讲究“不违天道”、“道法自然”;这大美中有大善,所以中国人坚信“上天有好生之德”,讲究“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品味四季之美,你的心灵会更美丽、更聪慧、更悠远。〖模拟点评〗

本文有两个鲜明的特色:一是有灵动劲,二是有书卷气。文章的切入点很特别,从设想入笔,让习惯了过着春夏秋冬的我们耳目一新,新颖而富有吸引力。接下来的分析客观准确,言简意赅地说清了两种不同的气候类型对人类文明创造的深刻影响,从而很自然地引出了中国人在对四季运行周期和节律的体悟中开始了文化和文明的创造,于是就有了一段精彩的四季之美的诗意描绘,把读者带入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妙意境之中,还有一节精练的议论进一步深入开掘,提升了文章的思想内涵。最后一个短句,语短情长,三个“更”字如余音绕梁。〖范文展评Ⅱ〗

无言之美

江西省景德镇昌江一中 张世朋 分数:内容18+表达20+发展18=56分

偶然有一次,夜不能寐,见月光皎洁,于是起床赏月。虽然赤脚踏在冰冷的地板上有点凉,我还是兴味盎然地趴在窗口上,遥望着一轮明月。三两片云彩飘荡,淡淡的光晕落在白云上凹凸不平,仿佛给它披上一件梦幻羽衣,灰墨色的远山和着银白色的月光,心里有一种异样的感动,那种感动竟使我微微地颤抖起来,仿佛有张若虚在春江的望月兴叹。多美呀!明月无言,青山无言,它们却用光和影演奏着自然的美妙旋律。我能忍住寒冷伫立在夜晚的窗前,也完全是月色的诱惑。

月色的诱惑不仅是我扛不住,就是大名士苏东坡也扛不住。就在好几百年前一个深秋的夜晚,苏轼正想解衣入睡,外面明亮皎洁的月光射入房里,仿佛邀请他夜游。苏轼欣然走出门去,想到夜晚也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就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巧的是张怀民也没有睡,于是二人就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清澈透明,水中如藻似荇的阴影纵横交叉,都是绿竹和翠柏的投影。见到如此美景,苏轼不禁叹到: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只是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如此说来,我也是闲人,只是还缺一个同伴了。

看到美景,我不禁想起了旅游。旅游除了逛都市,恐怕主要是看山水风景了。山水是大地的文章,大地无言,就用山山水水来表达。你也许没有见过山腰间的湖泊吧?碧绿的湖水,微风吹过,湖面泛起层层涟漪,两旁的树木凌空生长,生机勃发。山水无言,可它却以自己的本色纯真之美给我们以心灵的慰藉。你可能会说它是寂寞的,但蓝天上云卷云舒,阴晴雨雪,何曾有过一瞬的停歇;群山中草木鸟兽,生长繁衍,何曾有过一刻的停顿。大地永远在歌唱着生命的欢歌,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养育着我们。面对大地上的山水美景,我们就像赤子扑进母亲的怀抱,亲切温馨安定,一切已经无需用语言来表达。我想,旅游中与其匆匆忙忙地照相,不如让自己静静地与山水对视,让心灵融化在自然之美中。

拂晓时分,天空褪去了部分浓黑,东方霞光微露,透出一点暗红,而满天的星斗还在,月光的温柔和阳光的热烈交织在一起,这样的景就是拿相机拍下来也找不到那种震撼,要是时间定格在这一刻该多好啊!

美是不需要用言语表达的,其实语言亵渎了圣洁的美。上帝给了我们美景,不就是送给了我们思想的温床吗?如果我们运用语言不断地制造糜烂的文字来驱赶美的高雅,那么我们面对的,很可能就是俗不可耐的文字了。〖模拟点评〗

本文是一篇浮想联翩、借景抒情、即事说理的散文,最突出的特点是把情与理巧妙交织,贯穿全文,并推动行文的展开。开头的写景情景交融,然后用同类关联想象,把苏轼的千古美文化用于自己的文章中,不仅增色不少,而且也没有丝毫的别扭,很好地衬托了月色之美。由月色到旅游的延伸联想,进一步拓展了文章的思想内涵。一通联想后,作者把笔一收,又回到眼前,一方面使文章结构完整,另一方面也使最后升华主题的议论作了坚实的铺垫。作者娓娓道来,语言如一泓山泉,亲切、清新、优美。〖范文展评Ⅲ〗

无言之美

景德镇昌江一中 金松霞

分数:内容20+表达18+发展18=56分

语言是一种介质,让人与人之间沟通无距;无言是一种意境,让心与心之间相互融合。

——题记

还依然记得,佛祖与众弟子一起论佛。说话间,佛祖拈花而坐,问弟子谁能解得其中真意,众人无语以对只能静坐其位,彼时唯有迦叶洒然而笑。这种意会是心灵的相通,那无言的微笑让传说变得更美。那拈花一笑的故事,在历史的长河中依然清芬。那神秘美丽的意境,在智慧的山林中依然苍翠。

还清晰记得,伯牙抚琴,琴声时而悠扬时而激荡,时而凄婉时而欢快,无人能解其中意。唯有子期听得出那是“巍巍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琴音中彼此寻到了知己。伯牙慨然曰:“唯君乃吾知音也。”一曲高山流水,让心灵共鸣,心心相印,让友谊升华,忠诚不渝。无需过多的交流,无需过多的言语,他们注定彼此相知。后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还时常记得,司马迁参透生死的醒世名言如雷贯耳。他无言,自己忠心报国坦陈直言,竟遭如此惨祸。他无言,自己饱受谤议,为人耻笑,却不得不苟活于世。只因为“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于是,他于无言中以周文王、孔子、屈原等古圣先贤为榜样,愤而著书。最终,他的无言换来的是名留青史,他的无言让中国的过去有史有据。

还欣喜记得,邰丽华和她的20位聋哑演员用真心真情演绎《千手观音》,一舞世界惊。以善为核心的观世音文化,借助姑娘们妙曼而又庄严的舞姿,古朴如同天籁的音乐,金色似有玄机的灯光,华贵而又祥和的氛围,让人们沐浴善良、智慧、美好之氤氲。成名的邰丽华拒绝了许多国际性大品牌厂家开出的一个个做形象大使的高价,只义务为一直支持和理解残疾人的企业做宣传。

还永远记得,汶川地震发生后,子弟兵日夜兼程、出生入死、拼命抢救老百姓的英雄壮举。还记得废墟中紧握着笔的小手,那是中国少年对知识的不懈追求。还记得躺在担架上的孩子向解放军战士行的少先队礼,那是中国人的坚强勇敢和厚道温存。还记得解放军撤离灾区时,老百姓用各种材料书写的标语和条幅,那是中国军民血肉相连的亲情和“试看天下谁能敌”的气魄。

还激动记得,体操王子李宁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腾空而起的奔跑,他的上面是璀璨的夜空,他的下面是欢呼的人群,他的眼前是熊熊的奥运圣火,他的身后是不断展开的画卷。在如潮的欢呼声中,他点燃了北京奥运会的圣火。那一刻,中国人民只有欢呼喜悦激动;那一刻,中国向世界作了一个华美的亮相;那一刻,中国和世界紧紧地拥抱在一起;那一刻,只需分享喜悦和欢快,无需言语絮絮叨叨。

无言的美,胜过了华丽辞藻的修饰,胜过了锦绣丝绸的装扮,胜过了铅华粉黛的涂抹。〖模拟点评〗

本文特点有三:一是选材丰富而有层次。六个素材,从个人到群体,从历史到现实,每一个材料都很典型,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二是结构清晰,层层递进。结构很好地配合素材和表达的需要,前面的题记如凤头亮相,最后的议论如豹尾响鞭,文章章法严谨,布局合理。三是语言整散结合,反复咏叹。反复、比喻、引用、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更具有感染力,不知不觉中把读者的情感带动起来。

第四篇:感受语言之美

感受语言之美

言之有物,合情合理,用字吐词,准确清爽,这是日常语言的ABC。头文字A代表accurate,B代表Brief,C代表Clear,也就是准确、简洁、清晰。不过,倾耳细听,我们周遭ABC不合格的人多的是。香港的电视新闻记者,以及立法会议员,开口“其实”,结句必“啰”的不在少数。言谈间“捞”、“捞”不绝的高官,其俚俗风格与职位、身份不符,也使我们听后叹息。北京有一个路牌,上书“上帝”地名。“上地”成了“上帝”,真正的上帝望能在天上一笑置之。在台湾,民众言谈间句句以“然后”或“那”颇极端的,已成为不良的风尚;更差的是“典型范在”、“馨竹难书”等错字或误用竟出自高层的笔下或口中。唉,日常语言的种种不善不美,真是罄竹难书。不美的还有美国的总统布什。布什举兵侵略他国,这是大恶;其出口成障———言语的障碍———是小恶。他荒谬地生造字词如Arbolist,惊人地用错语法如The illiteracy level or our Children are appalling;布什在美国现代诸总统中,其语言之不美,成为一个特殊的个案。最近有研究指出,布什的智商在历届美国总统中排倒数第二名。

日常生活里,如果有人言语清通,我听后觉得悦耳赏心,一定大呼爽啊爽啊;如果出口成章,则我大饱耳福之余,几乎要为这样的美事大书特书了。

章就是文章,美的文章就是文学。在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中,我们寻找、发现、感受语言之美。羊大为美。《说文解字》谓:“美,甘也,从羊从大。”充实为美。《孟子》谓:“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文学由语言构成,文学及其所用的语言之美,在充实丰富,在有益有趣。从希腊的史诗、悲剧、喜剧,印度的《罗摩衍那》,中国的《诗经》、《楚辞》到李白、杜甫、但丁、莎士比亚、歌德,到曹雪芹、鲁迅、艾略特,文学及其所用的语言包罗万象的是数之不尽的小千中千大千世界。读文学,“可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文学包括有很多科学知识,有百科全书式的特点”。文学可以兴观群怨。2001年9月11日纽约世贸中心遇袭后,纽约以至全球的反应如何,千千万万所写的诗、小说,所拍的电影,描写了、述说了。文学描述的自然社会人生诸貌,博大丰富,读之有益有趣,正是充实之美。

文学的语言还有种种艺术之美。其一是绘画美。“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玉霞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氛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李白和杜甫,“不务正业”地在参加绘画比赛,这种绘画的、视觉的美,包含了比喻。“疑是银河落九天”这类的比喻,今人沃罗丝姬(Shira Wolosky)教授在其近著《诗歌艺解》中说,“诗歌的烟花,往往被视为诗歌的特色”。

文学语言还有音乐之美。中国绝句律诗宋词元曲的作者,西方十四行诗等诗体的作者,无不精心致力于诗歌的音乐美;其中,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以声拟情,而下Nash更在其《春天》一诗中,用“Cuckoo,jug-jug,pu-we,to-witta-woo”模仿花香中的鸟语。

文学语言还美在建筑。闻一多认为绘画、音乐、建筑为诗之三美,建筑美指的是形式上的整齐匀称。我认为建筑方面还有内在的,这就是作品内容的严谨结构或如柳宗元《江雪》的层递,或如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对照,这些都是谋篇之美。

文学语言美得如羊之甘之大,美得充实光辉。感受、吸收文学语言之美,可使我们的日常语言化丑为美或美上加美。

第五篇:唐诗语言之美

唐诗语言之美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

简介:

唐诗作为中华灿烂文化的代表,在中国文学史甚至世界艺术史上都有独特而不可取代的地位。唐诗作为一座不可超越的文化高峰,它的艺术特色及内在质感是任何一个朝代的诗歌所不能表达的。但唐诗的美感到底源自何处?我认为源自唐诗语言。本文试着从元古典、音乐、绘画、建筑等角度分析阐释,又从结构比例等数学角度、中国传统五行元素甚至和谐论等美学角度进行阐释,从而发现唐诗语言之美。

正文:

不管一首诗如何繁华缛丽,或者如何简单质朴,当把它解构到最后它就只徒留语言;不论情感多么凄凉悱恻,或者如何深沉悠远,当体验到源头它还是只现语言;不论多么高深的思想,也不论多么空旷的意境,离开了语言,就都是那朵未开放的花,那支等待弹奏的古琴。曾不止一次的说起唐诗之美,这也是唐诗世界里一个最初的也是最终极的问题,因为创造美和发现美本来就是没有先后的。因此,斗胆用漫话一词,赏析唐诗词语句子,且将妙处试着道来。

唐诗语言之美,首先美在元古典。这种古典特色的东西在当代被称为中国风,例如中国风歌曲《寂寞沙洲冷》就是根据苏轼的《卜算子》改写的,浓郁的复古气息,鲜明的诗词意象让整首曲子很自觉地带上了时间和空间的双重距离之美,对于唐诗来说,先秦的文学典籍、两汉的诗歌作品以及魏晋的词汇短语就成了唐诗“中国风”的特色的重要来源,可以说,唐诗在遥远的唐朝就已经有了一种古典气息之美,唐代之前诗歌文学已经创造和积累固定了一批经典的词汇、典故、意象和意境。当唐诗的句子里出现《诗经》里最早出现过的“未央”、“白露”等词,或者诗歌中出现屈原、西施等形象时,这首唐诗已经在无形中与读者产生了第二层距离(第一层为语言本身符号性不具体所产生的距离),加剧诗歌含蓄性,这种恰到好处的距离是唐诗意境产生的重要原因,也是唐诗之美的重要原因。例如,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六朝古都金陵是前朝形成的古典意象,金陵一词浓缩了说不尽的感慨与兴叹,吴宫和晋代衣冠更是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展开,浓浓的历史感慨情调瞬间化开,李白的这首诗也就笼罩上一层古典气息之美。诗歌可以简单的化为意象和意境两部分,因此诗歌的古典美也就主要来自意象的古典和意象的经典,或者意象与意境组合二形成的错落的时空感。

唐诗风格多样,每种风格都有独特的个性之美,例如豪放、雄浑,秀丽、沉郁、婉转等字眼常是我们来概括一首诗整体风格时候用的词语,但我始终觉得所有的风格在本质上都是一致的——和谐。雄浑、悲壮、清丽等词语只是对一首诗歌整体面貌的概括,它内部一定不是一种因素,而是多种因素在相互协调与作用,而风格只是对一首诗给人的第一或者整体感受的形容,例如李白的诗歌特色是豪放,因为太白诗句多用夸张、想象和比喻等手法将诗歌意象进行超现实化的改变,“燕山雪花大入席”、“白发三千丈”、“飞流直下三千尺”以及“桃花潭水深千尺”等句子特色尤其明显,艺术的夸大和想象形成超现实的意境,力的夸张和变形最终要归结到气,具体到李白,也就演化成豪放之气,但我们必须看到李白的豪放是以文学手法和艺术技巧的高超成就为前提的,历来都说“大入席”的比喻和“三千尺”的夸张做得好,实际上就是首先承认了诗歌文学艺术成就,然后在此基础上才有了李白豪放特色的形成,很难想象,一组单纯极度夸张比喻而没有艺术特色的句子会被人认可。因此每种艺术风格内部都是艺术性和情感性的斗争,两者在根本上是相互作用形成的和谐。

和谐的表现还有很多,首先是两极的和谐,诗歌的对偶和平仄就是这种和谐关系的代表,一种单纯的因素不能形成和谐,只有不同因素“和”的动作才会有诗境“谐”的效果,偶数对是和谐最准确的代表和解释,对偶才能形成对称,对称式最理想的和谐。平仄则作为诗歌内在韵律结构,起起伏伏,高高低低,急急缓缓形成音律的和谐。两极和谐的主要表现为两极因素有规律的相互作用,例如唐诗中的数字诗就是代表。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夜“对“万树”既是时间对空间也是短暂的一夜寒光与广袤的万树白雪直接强烈的对比,是一种收缩和扩展的对表,而且数字诗总会存在一种暗地里对表,例如岑参此句就有夜色之黑和山雪洁白的对比。总之两极的和谐在唐诗中体现的极为明显。另一种和谐表现是五行的和谐,也就是金木水火土的组合美。美的本质是和谐,和谐的具象化就是具体的美,例如唐诗中经典的意象组合“秋雨滴梧桐”就是雨水和梧桐的组合,也就是水和木组成的和谐;“烟花三月下扬州”一句里,烟字带了火的属性,花的带了草木的属性,“下扬州”也很容易让读者联想到“乘舟下扬州”,水的属性也体现出来,诗句的美也就一下子被组合出来;“独怜幽草涧边生”则是山涧和幽幽草木的属性组合,同时山涧还有泉水的暗示性,读者总会从此句感到涓涓的细流,因此也有水的属性组合。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唐诗以一种潜在的和谐规律营造着诗歌的美。和谐是唐诗美的根源,诸如此类的和谐有很多,例如动静相形,古今相呈,黑白相衬等两极因素的相互作用,比较简单。第三种值得的说和谐是“四季与方向和谐”在唐诗中表现,具体说就是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和东西南北中五个方向的展开。诗歌作为传情达意的题材,一般以写景与叙事为方式,一般视角与内容总会在固定和有限的时空中展现出来,但时间的更替与方向的辗转会使时空在运动中夸大,扩大的时空也是语言赋予唐诗的一种美。虽然诗歌所写的时间、地点、人物是固定的,但真正称得上佳作的唐诗总是在背后拓展被固定的时间和空间。这种和谐在唐诗中也有很多,例如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四句,回乐峰和受降城确定了两个方向的坐标点,而不是两个大环境,(因为两处无法展开)“何处吹芦管”则又在两个确定的坐标点之外的一个点,因为回乐峰是“前”,受降城是“外”,“吹芦管”是另一个独立的空间意象,而征人即是士兵,肯定也是和“吹芦管的人”是独立的,即便有重合也是突出的和明显的,这样四个地点就确定了四个坐标,一下子将空间大大拉开,至于季节表现在这首诗中也很明显,“沙似雪”是对黄沙的比喻,但雪本身就是冬天的意象,“月如霜”更是将朗朗明月比作秋之白霜,颈联“吹芦管”芦管是乐器,但仿佛“绿琴”和“玉箫”一样,乐器名称本身就具有丰富的延伸性,芦管让人联想到芦苇,明显的春夏意象,而尾联“一夜征人尽望乡”虽无明显的季节意象,但仔细思考却会发现“归乡”和“回归”都和“四季轮回,春之回归”有密切的联系,因此结局有春色。将四季和方位概念融入唐诗的句子,无意间就将诗歌的境界在时间上和空间上进行了双重扩展。这样的例子在唐诗中还有很多,尤其是篇幅较长的诗歌更为明显,再次不再类举。总之,和谐是唐诗最本质的美。

语言的和谐主要体现在词语组合成句的过程中,因为有“和”才能和谐,和谐的过程也是修饰和重组的过程,无论这种雕饰是刻意的还是无意的,这种“和谐的美”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化的方式,但作为和谐美形成的元素——意象本身就是美的,这些意象都具有自然自然属性。把唐诗语言提炼到最后的时候,就会发现几乎全部的唐诗都是由“山、水、石、泉、风、月、雨、花”等自然意象组成的,例如“千山鸟飞绝”、“一水护田将绿绕”以及“好雨知时节”等等句子都是其中代表。诗歌在一定程度上是对自然的模仿,而自然本身就是美,因此在诗人艺术地再现自然地时候,这种美就以语言为媒介将自然的美进行摹写或者扩写。唐诗无论是写景还是抒情,无论是记叙还是议论,总少不了自然意象的使用,中国传统文化心理本身就有对自然回归的倾向,因此对自然进行观察就成为必然,再加上诗歌含蓄的特点,比兴手法的发展成熟,在寄托言志的时候,唐诗的意象最会和自然产生联系,例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人的情感寄托总是借优美或者典雅的自然意象“朱雀桥”、“野草花”、“夕阳”、“飞燕”等进行传达,切不说这首诗歌的思想主题有多么深刻,单是这些意象的组合就是美的,这些意象本身就包含了作者需要的情感和感受,一座简单的桥,用“朱雀”修饰,一下子就“雅”化了,于是意象组合:古桥旁野草野花,小巷口夕阳西下。优美的自然,优美的意象,本身就让唐诗句子洋溢着美的影子。

唐诗千百年不衰的原因在于唐诗是鲜活的,与之相比,唐朝以前的诗歌显得古朴单纯,而唐以后的诗歌显得呆板死寂,唐诗的鲜活表现在作为一门语言的艺术,它具有音乐的律动,建筑的结构,绘画的色彩等特点。唐诗的音乐性合拍主要体现在平仄相对上,汉子主要分为字和词(一般两个汉子),而且诗歌无论是五言还是七言都是奇数,所以诗歌的节奏是“平平”或“仄仄”中间再用一个相反的平或者仄来连接,基本句式: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两句平仄相对,在此不必细说,拗救也不说)等四种句式结构,而且唐诗平声入韵,使诗歌在声音上具有悠绵的阐发性和延续性,好的唐诗总是平仄暗合,这种内部音乐性的和谐是唐诗语言美的重要原因。例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汉语音节重音一般放在词语的最后一个字,所以奇数字可以不论,这两句平仄相合,而且,“在”和“深”一个是去声强调语气和感情,一个阳平声具有延展性,使情绪无限扩展开来,在音韵上为诗歌主题思想埋下了伏笔。而且唐诗语言的音乐性之美还由于回环重复产生的美感,例如仄起仄收式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如果是律诗就再重复组合,这种音乐性的重复会产生升华与扩展的效果,唐诗的一般叙述模式也符合起承转合的规律,而且唐人一般习惯先写景,然后抒情,节奏的重复在保持和谐循环的同时,也在升华与前进,这个道理很好理解,比如周杰伦的《东风破》后半部分歌词作为高潮重复唱了三次,虽然一样的节拍,却无意中在加强节奏,对于唐诗来说,稳定的和谐是外在形式,内在的爆破与前进才是本质。平仄韵律节奏让唐诗语言自有一种可以拓展的美。

诗歌是以语言为传播载体,从始至终以塑造文学形象作为表达自我的方式,而形象的生动性则和语言是否能扩展成立体效果有直接关系,当读者阅读诗歌时,他脑中的形象丰富程度决定他对这首诗歌的理解程度,因此从一开始,好的诗歌就注意语言的立体效果,追求艺术形象的生动性与构图行,因此诗歌语言是具有图画性的,唐诗语言高度凝练,但它却会通过意象的巧妙组合,让诗歌迅速转变成一幅动态或者静美的画面,从而让读者很容易深入其中,去感受它丰富的内涵与美丽。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强调意境的营造,主要使用散点构图方式,这就更有利于诗歌画面的展开,而且诗歌语言的凝练,必然造成语言语法和意义的双重跨度,增加了意象的不确定性,也有利于意境的丰富与营造。例如杜牧《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一诗中,通过“千里”和“水村山郭”进行定位,然后用莺啼、绿草、红花、酒肆、旗帜等意象营造出一幅江南春天黄莺声声,花开遍野,草绿满地的山村酒店旗帜迎风招展的优美画面。而且千里一词在视觉上是扩展的,从北方到南方,一路景色花红柳绿,千里一词也就具有了时间和空间的双重概念,诗歌的画面也一下子扩大和鲜活了。而水村山郭则将画面的重点定格在一个山村,然后酒旗招展,则对画面进行工笔细描,成为画面的核心意象,于是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无尽的山峦,遍地江南春色的花红柳绿,而画面的核心是一座山村的酒肆。整个画面自然是散点透视,诗歌于是通过语言组合瞬间将美画面化了。而且诗歌画面构图讲究颜色,几乎每首诗歌都包含颜色,例如例子中的“绿映红”,“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是雪花的白色,“黑云压城城欲摧”是乌黑色,“更教明月照流黄”是月光的明黄色,“两个黄鹂鸣翠柳”是黄色与绿色,等等,因为诗歌由意象组成,而每个客观存在的意象都具有自己本身的颜色,颜色有个属性就是无可挑剔性,因为自然界每一种颜色都是美的,你没法说那一种颜色是最美丽的,那一种是最丑的。唐诗总是充斥着颜色的影子,因此唐诗也始终存在风格各异的美,这是自然的艺术,也是语言的艺术。

唐诗之美还体现在语言形成的结构与比例上。唐诗很好的运用了奇数和偶数的节奏,将对称与突出很好地运用到诗歌中。唐诗也叫近体诗,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其中律诗和绝句又分五七。绝句由首颔颈尾四句组成,律诗也是起承转合的八句,排律虽多于八句但也是偶数,而且唐诗要求两句一对,这种对称结构式准求平衡的效果,而且上面说到的唐诗音乐性的回环与效果加强也主要依靠这种对称的和谐,对称(偶数)符合中国人审美心理需求,从结构上说,对称具有稳定性和一种庄严地工整,看着舒服放心,而且对偶、对仗、互文、夸张、比喻等几乎所有的艺术修辞在唐诗中都必须依赖对称,对偶、对仗等还好理解,比喻、夸张等看似和句型没大有关系的手法为什么也是如此呢?举个例子就好理解了,先看夸张: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再看比喻: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遥望洞庭山水色,百玉盘里一青螺。可见唐诗中由于语言就有高度概括性,夸张、比喻等艺术手法的使用也要依赖句型结构,在夸张中,诗人写会夸张说出眼前事物的扩大等超现实特征,然后再补一句这种效果的具体表现或造成的影响,从而将这种夸张的效果完整表现出来,比喻也是如此,先把甲事物比作乙事物,然后点出原因或者效果,从而使这种艺术手法完整,而不至于太突兀。可见唐诗语言的这种建筑美是艺术表现手法展示的重要前提。然后要谈一下奇数美在唐诗中的表现,奇数一般是中国人表达极致,追求高远的见证,例如当我们说“雪花茫茫一片”、“一大把”等一表示数目或多或少的不可数,极言其多,或者极言其少;再例如“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三生有幸”以及“三年五载”等这里面的三也不是确指,而只是往大出说,再说小说中常用“七七四十几天或者”、“九九八十一难”等都是用奇数表达一种极致的情结或者效果,可见奇数造成一种运动和上升的效果。唐诗中的绝句与律诗都是五言或者七言,《诗经》已经经过了四言体的尝试,语言显得不够丰富,并且已经也营造不出来,到了屈原加上了“兮”节奏和情绪性一下子加强了,到了乐府诗以及汉魏六朝逐渐将五言和七言定性并发展,到了唐诗里,无言和七言的节奏格式大大流行并称为规范,那种221或者212等的节奏让诗歌具有了丰富的扩展性,而且这种奇数结构也让名次、动词以及形容词的自由组合称为可能,唐诗的能指和所指一下子都得到了拓展,诗歌的意境也一下子容易营造。例如刘禹锡的《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如果改成四字句可以为(姑且试之,水平拙劣,让高师见笑了):杨柳青青,江水维平。有郎江畔,踏节为声。东有昊日,西畔雨鸣。维尔维何?有晴且情。将七言绝句改为四字短句,诗歌本有的意境有了很大改变,诗歌的画面感和音乐节奏都在一定程度上被打破了,而且最重要的是,七字句内部有一种极致的追求,是一种主动打破对称的力量,是一种流畅自然的动态和谐,在阅读唐诗句子时,那种明显的节奏感能造成轻重音的区分,是一种跳跃的艺术,在第一句的结束,它会自己主动把叙述内容很自然的过渡到第二句,然后在第二句结束时,实际上它已经为后一句的出现作了铺垫。杨柳青青江水平,重点在“江水平”上进行延续,从江水到江岸,于是就有了下一句,以此类推,而四字句则不会有这种效果。

概括来说,唐诗的基本语言美主要来源词语和句式。词语的优美程度和内涵是语言美的显性因素,而句式的美则是一种规则的美和力度,是一种隐形的因素。炼字是美化词语的主要途径,炼字有不同的境界:第一重境界是词语的去俗化;第二重境界是通过炼字营造意境;第三重境界是通过炼字是词语“美而孤绝”。

首先说第一重境界——词语的去俗化。诗歌作为一种浓缩而含蓄的艺术形式,即使有不少民歌的成分,但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最高雅的文学形式。因此好的诗歌会在有限的字数要求内做到尽量高雅,诗歌中的几乎每一个词都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每一个词语都有丰富的内涵。例如诗歌中“以汉代唐”的传统就是避俗字的体现。“韩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以及“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等等唐诗句子,在唐朝的 句子中出现唐,仿佛在诗歌中出现“计算机”、“克隆”等概念差不多,我想“以汉代唐”绝不仅仅是出于避讳的需要,更是为了在唐诗中避免俗字,达到诗歌的绝对高雅。再如“重围深深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用“莫愁”一词代指伊人,就是为了直写其名造成的俗化,而清宵一词是形容词和名次组合达到美化名词的效果,清宵只是一个单纯的时间概念,但这个词语本身却传达高雅的文化气息。炼字第一重境界做的最明显的我觉得是李贺。他总是喜欢用高雅华丽的词语,但这些词语却很难和作者情绪结合起来,例如他的《将进酒》:琉璃锺,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蒸龙炮凤玉脂泣,罗帏绣幕围香风。短短的几句,琉璃代指酒杯,琥珀颜色代指酒水,罗帏绣幕之类词语更是华丽高雅。这样的诗句很难不让人觉得美。

炼字的第二重境界是追求诗歌情绪和色彩的和谐统一。词语在达到自身高雅的同时也要体现诗歌本身的意境与情绪,这重炼字不再拘泥于高雅,而是深入诗歌内部,词语的斟酌选择只是为了作者的情绪与思想,这样的词语不一定让你感到华丽的距离感,而是让你有种心动的引力。例如杜牧的?《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银”、“秋”、“冷”、“画”、“轻”、“小”、“流”等字都是下了功夫的,银色的烛光,不明亮也不昏暗,营造淡淡的静谧,“秋”字无论在何种环境之中都会带给人一种冷冷的忧伤,而画屏就指屏障,但“画”屏不仅让词语更华丽,而且能让情绪有一种像“画”一样的静止感,轻罗小扇更是用两个看似简单的形容词造成一种清丽幻美的情绪和意境,流萤就是飞动的萤火,但“流”让一个萤火虫有了时间一样的“虚无”的概念,这个萤火虫仿佛是不能被看到一样。可见,仅仅这两句就浓缩了作者为诗歌情绪所做的努力,词语的挑选与凝练和意境密不可分,这是炼字的第二重境界。

第三重境界在形式上是第一重境界的回归,但在内容上却是升华的。好多道理都是如此,最高境界往往在内容上是极致但形式却是简单初级的,好比“无招胜有招”、“大音希声”之类。第三重境界是脱离意境的词语的炼造,词语的艺术高度要和意境脱离从而达到独立,但又不是第一重境界的单纯修饰。这样的字往往具有丰富的生命力与阐发性,是脱离意境的本身创造。例如“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这一句,“吐”字让山有了人的生命力和动态,从而让这个句子活了起来,而“明”让形容词有了动词的效果,也就达到了一种既是形容词又是动词的效果,从而让明的色彩和动态都兼备,也一下子把这个句子点燃了。诗歌语言的美之基础还来自句子的调整。但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结构文学,实际上并不遵守主谓宾定状补的逻辑结构,诗句的结构和诗句的语音要求,总是要求诗歌语言进行紧缩与顺序调整的变动,唐诗的语言的精炼简明,唐诗意蕴的回环拓展由此而出。

诗歌语言(以五言诗为例)的节奏一般是221或212结构,因此主谓宾的结构并不能做到应有的和谐,但这样打破应有规律的句式结构一是会造成陌生化的效果,而是会突出形象。例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本来顺序应当“新雨后空山”,但新雨和空山两个名词顺序调换却造成了“空山”这种结构的突出,下了一场秋雨,寂静的山谷因此显得空荡了,空山在前,意境一下子被打开,而且空山新雨后这种组合让“后”处在结尾,随着音调的加重,空山是因为雨后的因果关系也变得突出和明显。因此诗句的顺序调整是诗歌美的重要来源。还有一种句式变化就是紧缩。诗歌由于字说要求严格,因此紧缩就是诗歌写作的必然要求,诗歌的原则是尽量保留实词而省略虚词,尽量省略主语而体现谓语等等。因为实词包含的意义远远大于虚词,而主语在唐诗中显得多余,因为诗歌本身就是“一个角色的艺术”,在诗歌中主语是确定的,而动词是最有力量的词语,因此动词在诗句中是必不可少的。例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歌的叙述主体无疑是“我”因此这个主语也就没有出现的必要。诗歌的主要内容是名词的连接,而动词就负责“连接”,“依”、“入”连接了四个意象,这首五言诗是紧缩到了极致,已经不能再缩,也不好再添加,这样最好。用最短的时间,用最短的空间呈现最丰富的景色,日暮西沉,水自东向,山水都被包括了进来,本来山水出现时为了对仗的需要,但就是这种紧缩让诗歌的境界更大更开阔了。

语言作为诗歌的基础单位,主要是以化身意象的方式出现在诗歌中的。但诗歌的妙处就在这样,语言的组合会产生多种丰富复杂的阐释,也正是这个原因,唐诗的意境和韵味总是阐发不净,这种永恒的生命力也来源于语言。例如张九龄的《感遇》:蓝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这首借物抒怀的诗歌却可以同时被阐发仕途不顺、自命高洁、爱情感伤、亲情忧伤和友情不合等多种主题。这首诗的前两种主题很好理解,后几种爱情、亲情、友情该如何理解?先说爱情,兰草和桂花两种植物生长不同季节,当兰花如期在她最美的季节没有遇见桂花,而当桂花如期盛开时,兰草也已经凋零,这很符合爱情相遇、相知、相爱的错位主题。因此这种时间的距离造成空间的悲剧也很好地符合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当我们年轻不理解父母的爱,当我们某一天长大终于深刻体验父母的辛苦时,已是多少沧桑岁月之后等等,可见一首唐诗由于语言的凝练,意象的特别,和时代的发展,会有不止一种阐释,这也是唐诗的魅力所在,也是语言的艺术。

唐诗的语言美可以从多种角度阐释,但作为一个喜欢唐诗的学生,我对诗歌的态度是虔诚的,以上是我在和唐诗相伴的岁月里得出的体会与感悟,我觉得一个人可以不读诗,但却不能不领悟生活的诗意。唐诗的语言美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此还是希望我鄙陋的观点没有贻笑大方,在以后的岁月,我会一如既往的热爱诗歌,相信我以后的观点不会如此偏颇吧。

下载无言之美阅读答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无言之美阅读答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感受英语语言之美

    感受英语语言之美 英语语言蕴涵着丰富的美的因素,只有真正领会了英语语言的美,才能激发出审美的兴趣,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英语的愿望。从而让晦涩难懂的英语语言展现出美的一面,......

    语言之美提高作文颜值

    “ 语言之美提高作文颜值” 【文题】 根据以下某网站聊天室几个网友的对话内容,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A:快乐的人生,也会有痛苦。有......

    论应用写作语言之生动美

    论应用写作语言之生动美 [作者:邱安昌 安东妮 来源:yyxz 点击数:483 更新时间:2014-6-25 13:53:17 文章录入:yyxz] 文章的“第一要素”是语言。语言是写作的基石和最基本的建筑......

    充分领悟视觉艺术语言之美(推荐阅读)

    充分领悟视觉艺术语言之美 教材分析: 本课是关于美术欣赏理论知识的第一课。美术欣赏,是欣赏者对美术作品进行知觉、感受、体会和解释、评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 ,其 中既有感......

    品味阅读芳香 感受语言之美

    品味阅读芳香 感受语言之美 上传: 宋和路 更新时间:2013-1-6 16:11:41 品味阅读芳香 感受语言之美 语文学习的根本是语言,所以品味语言和领悟语言是阅读教学中的重点。如何引......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5课《无言之美》导学案

    《无言之美》学案(附答案)学习目标1、掌握本课生字词,了解作者朱光潜2、理清文章论述思路,学习“举例论证”的方法3、理解艺术中“无言之美”的含义,培养良好的审美观,提升个人的......

    数学课堂魅力源于教师语言之美

    数学课堂魅力源于教师语言之美 【摘要】: 教师应熟练驾驭自己的教学语言,优化和丰富自己的教学语言,使之富有亲和力,学生就会在潜移默化的感染中受到熏陶、激励和鼓舞;教师通过......

    在语文教学中品味语言之美(推荐5篇)

    在语文教学中品味语言之美 【摘 要】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引导学生对经典作品的语言进行感受和鉴赏,通过对作品中极具表现力的语言进行教学,不但可以让学生领悟其丰富的思想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