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中的感恩教育 徐玲莉
小学语文中的感恩教育
徐玲莉
感恩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是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重要的教学内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发掘教科书中的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一、感教育的内容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所表现的“恩”是丰富多彩的,有自然之恩、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等。
(一)自然之恩。大自然不仅保证了我们生存的物质条件,还以壮丽秀美的山川哺育我们的精神。如,《只有一个地球》告诉我们生我养我人类的是地球母亲;《黄河魂》能让我们心潮澎湃,壮怀激烈,《桂林山水》能让我们心灵小憩。
(二)父母之恩。“哀哀父母,生我够劳”,天大地大不如父母之恩大。教科书中多角度表达父母之恩,有《慈母情深》中年年辛劳无怨无悔的母亲,有《钓鱼的启示》中给儿子道德力量的父亲等。有感天动地的地震中的父与子等。
(三)祖国之恩。祖国是具体的,祖国不仅是疆土,还有文化和她的万千子女。我们不仅要从描写祖国各地风景的文章中感知祖国的地大物博,更要从民族文化中感知祖国的博大精深,丰富底蕴,从祖国的优秀儿女特别是在祖国危难时刻为祖国而献身的英烈中感知祖国的凝聚力和无尽的恩情。课文中的几十首古代诗歌,《长城》《赵州桥》《颐和园》等课文能让我们感受到祖国的灿烂文化;《十六年前的回忆》《狼牙山五壮士》等课文能让我们感知英烈的祖国心、民族义,《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詹天佑》等课文让我们体会到什么才是祖国的优秀儿女。
(四)社会之恩。我们不仅要把学生培养为有个性的人,还要把学生培养为社会人,教育学生爱社会,爱人类,培养学生博大的胸怀。我们要引导学生,从《画杨桃》等课文感受师恩,从《她是我的朋友》等课文感受友恩,从《尊严》等课文感受陌生人之恩。
二、感恩教育的价值取向
语文课中的感恩教育,要在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感恩的价值观。感恩——珍惜生命
珍惜自己的生命,对大自然、对父母,对祖国、对社会,都是一种感恩的表现。每个人来到人世间都只有一次,珍惜生命,是对大自然的最好的回报;父母茹苦含辛养育我们,就是希望我们长大成人,一生平安,珍惜生命,是对父母的最好的回报;祖国,社会,为我们提供健康成长的阳光土壤,珍惜生命,是对祖国对社会最好的回报。珍惜生命,就是要爱惜自己的身体,滋养自己的精气神,就是要远离危险,包括交通违章、吸毒、艾滋病,还有形形式式的犯罪。感恩——承担责任
在感恩教育,要渗透承担责任的教育。感念父母之恩,要孝敬父母,听父母的话,不让父母为自己的成长过分忧心;感念祖国之恩,就要报效祖国,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作贡献,在祖国和人民的的生命财产安全遭受威胁时,要挺身而出,甚至不惜献出宝贵的生命。这和珍惜生命的教育不是相互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珍惜生命教育不是苟且偷安的教育,“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舍生而取义”,是古人早已弄明白的道理。感恩——学会和谐相处
感念自然之恩,要形成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要学会和大自然生灵的和谐相处;感念社会之恩,要学会和不同性格的人相处,和不同阶层的人相处,和不同文化背的人相处,做到人际关系的和谐。
三、感恩教育的策略与方法
(一)信息筛选——知恩
感恩教育,首先要让学生知恩。要根据文章特点,引导学生筛选信息,明白要感谁的恩,感什么恩。表现大自然之恩的,一般是写景的记叙文或是说明性质的文章,要引导学生抓住要点、抓住景物的主要特点,从景物特点、从事物特点中感知大自然之恩。写人记事的文章,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特点或事情的意义,感知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
(二)情感体验——感恩
没有情感体验的感恩教育是肤浅的。我们要通过情感体验,让学生对感恩教育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
1、在朗读中体验
适宜感恩教育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适宜在朗读中体验恩情和深深的感激之情。因此,在知恩之后,要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感情朗读的重点,一是直接抒发感恩情感的语段,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可反复朗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体会对父母的感恩之心;二是景物描写细致的语段,要在反复的朗读中深入意境,体验大自然的美,激发敬畏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如《山雨》,要抓住描写山雨的语段反复朗读,体会大自然的神奇,愉悦自己的情感。此外,要腾出时间让学生朗读全文,鼓励学生课外多读全文,把对课文的体验留下深深的痕迹。
2、在想象中体验
表现大自然美景的课文,通过想象深入意境,能使大自然之美深入人心,如,《黄河魂》对壶口瀑布的想象,能更加体验到大自然的造化之功,祖国的雄伟壮丽;表现祖国优秀儿女包括英烈的课文,通过想象,能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对人物高尚品质的认识更加深刻,如《狼牙山五壮士》,想象五壮士英勇歼敌的情景,能够激起我们抵御侵略的万丈豪情。
3、在思维中体验
对表现事物意义的课文,我们要引导学生深入思维,在思维中深刻认识事物的意义,体验恩情的深广。如,《只有一个地球》,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深入认识地球对人类的意义,体会地球对人类的恩情是不可代替的。《圆明园的毁灭》,通过体会圆明园毁灭的意义,从而体会到一个强大的祖国对人民的意义,激发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情感。
总之,充分利用教科书中的丰富的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感恩、知恩、报恩和施恩,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只要做有心人,完全可以有所作为。
2014年7月
第二篇:我和医院共成长徐玲莉
我和医院共成长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不知不觉我在中医院工作和成长了八年,在这八年里我参与并见证了医院所经历的风雨历程,乃至今天所取得的成就。我想说:作为永康市中医院人,我由衷的感到欣慰与骄傲,这里就是我的家,医院的发展也就是我学习和成长的过程,我与医院共成长!
记得2005年我刚来医院的那天,踏进中医院的大厅的那刻,我的心情无比的激动澎湃,厅口林立着两排大树,古色古香的住院部大楼,如亭台般的门诊大厅,瞬间我喜欢上了这里,我的家,我即将为之奉献的地方,面对着一位位护理前辈,我内心想着:我行吗?我能像她们一样自信、微笑吗?我能成为一名优秀的“白衣天使”吗?然而,随着对医院的了解,通过各种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培训,让我充分意识到自己的担心是多余的,作为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三级综合医院,在自身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同时是年轻人成长的摇篮。我们在护理前辈的带领下,在技术上不断进步,精益求精,精勤笃学,承古汇今,服务至上,关爱生命是我院的宗旨,在这一精神动力的鼓舞下,我看到了希望并怀着期待的心投入工作。医院给我们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学习机会,使工作经验、社会经验不足的我慢慢走向成熟。
在医院里我体会到了团队的和谐与激励,医院定期为职工进行体检,关爱每一位职工的健康;医院每年组织文体活动,丰富了职工的业余生活;院里和科室定期组织医疗专业知识培训。作为中医院人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奉献,医院职工多年来如常加班加点,为挽救病人的生命,恢复病人的健康,为更好的为病人服务,使护理工作做到最好,甚至工作到通宵达旦,在这精神感染下,我也懂得了奉献,并体会到了奉献的快乐!一份耕耘,一份收获,通过在中医院的不断学习和工作中,我觉得自己的业务知识明显提高了,团队意识提高了,协助精神增强了,同时我也组建了幸福的小家庭,有了聪明乖巧的女儿,我见证了医院飞速的发展,同时也在医院发展中自我成长了!
十年的时光弹指一挥,我曾经身为永康中医院人而感到自豪,现在自豪中又多了一份责任,医院要继续发展,医院的发展壮大还需我们每个人从自我做起,从身边做起,前面的道路不会平坦,任重而道无,但常言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我要用满腔的热血,百倍的精力,不断学习,探索实践,充实自己,与医院共成长!
第三篇:小学语文中修辞手法
小学语文中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比喻: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2.拟人:作用:把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3.夸张: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4.排比: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
5.对偶: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6.设问: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7.反问: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8、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
9、联想的作用:在阅读文章时注意分辨事物和联想,就能按照作者的思路,理解文章思想内容。平时观察时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得具体,并能恰当地加上自己的联想,文章的内容就会更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深刻。
10、首尾呼应、前后照应的作用:前有伏笔,后有照应,可以使内容更为完整,结构更为紧密,引起共鸣.11、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12、侧面(间接)描写:侧面烘托出该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
13、过渡句的作用: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14、总起句的作用:总领全文或全段,有时起到点明本段或本文中心的作用,要根据具体情况判断。
15、总结句的作用:总结全文或全段,有时起到点明本段或本文中心的作用,要根据具体情况判断。
16、中心句:可能是总起句,也可能是总结句,或者别的句子,要根据具体情况判断。作用:点明中心。如果是总起句,就是总领全文或全段,如果是总结句就是总结全文或全段,常用说明方法的作用
举例子——使文章更直观,更有说服力;使说明的对象具体形象,便于读者理解。列数字——更具体,更准确;
作比较——鲜明突出;
打比方——生动形象;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还有: 作诠释——补充说明,更易理解;
画图表——形象直观,便于比较; 分类别——条理清晰;
第四篇:语文中的三生教育
论语文教学中“三生”教育的渗透
普洱市景谷二中鲁明英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挖掘丰富的教材内容、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有效地渗透“三生教育”,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珍爱生命、学会生存、幸福生活,最终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关键词:语文教学 三生教育 渗透
教育贵在以人为本,语文学科是集知识性、科学性、思想性于一体的综合学科,作为语文教师,应让学生在快乐创造中学习语文,更应关注学生健康成长,所以,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应注重“三生教育”。“三生教育”以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为内容,关注学生的生命质量、生存质量、生活质量,通过教育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生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系统工作,“三生教育”真切地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以人为本,以德为先,注重基础,强化创新,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中学生。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表述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它是一门以人的发展为本的学科。其实质就是通过语文教学,充分地认识人的生命价值和地位,充分调动生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展示生命的个性,从而最终提高生命的质量。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决定了在语文教学中开展三生教育的必然性。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但要“授业”、“解惑”,还要“传三生之道”,更要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应如何渗透“三生教育”呢?
一、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生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一个未知而难解的话题。生命意识是每一个现存的生命个体对自己生命的自觉认识,其中包括生存意识、安全意识和死亡意识等等。生命意识是人关于自身存在的价值与意义的思考,也是对于一切有生命存在意义的事物的思考。无论是逝去的生命、现存的生命还是未知的生命,都应该得到我们的敬重。有了生命意识就能唤醒人的内在情感,从人的心灵深处驱动人去思考自己、思考他人、思考社会,从而更自觉地生活。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是工具性和人文性,而人文教育的核心是情感教育,1
情感教育的核心就是生命意识的教育。而对于这些,教材中的篇章为我们的情感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典范。语文教育过程应该是陶冶学生情操的过程,是唤醒学生生命意识的过程。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充分挖掘,带领学生共同认识和思考生命现象。
1、同情弱者,理解和尊重生命。
同情心是决定人的情商的重要指数,我们崇拜英雄和成功人士,可以说是对生命的尊重,但是对于弱者的态度与思考,也许更能体现一个人的价值观。孔乙己是鲁迅笔下的封建社会知识分子悲剧的典型。他的极度悲惨的命运遭遇让人同情,“孔乙己的悲剧之源是封建社会,他是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苦读半生,热衷科举,最终却落到行将乞讨的境地。”让学生在阅读时挖掘孔乙己的生活观,生命意识,再去体会孔乙己的悲剧,这个过程本身就是理解和尊重生命的过程。生活中有许多的不幸,而学生能否对这些不幸和处于不幸中的人有同情心,显得尤为重要。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思考孔乙己悲剧的意义,从而形成一种对于弱势群体的关注和理解。
2.借助典型,认识和体味生命。
教材中有很多人物形象,他们都是热爱生命、执着生命的典型,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讨论思考,从而使学生得到启发。《再塑生命》中海伦这位孱弱的小女孩为何能够在无声无光的世界里摸索?她靠的是惊人的毅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她自强不息,克服巨大的困难读完大学,成为美国著名的作家。这些不都是一个生命最美好的品质吗?《荒岛余生》中坚毅乐观的鲁滨孙,他是一个充满生活热情的人,伟大的人,勤劳的人,不因为苦难而向命运屈服的人.孤身一人在这荒无人烟的孤岛上生活了27年。面对人生困境,鲁滨孙的所作所为,显示了一个硬汉子的坚毅性格与英雄本色,他敢于同恶劣的环境作斗争.同时他还有坚定的意志与恒心和改变一切的信心,他以坚韧的品格、坚定的个性,告诉我们这些感人的事迹本身就是生命意识的外显。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这些课文,能够分析并理解人物的典型性格,也就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和体味生命。
3.关注生活,接受和热爱生命。
生命教育是“三生教育”的基础,通过教育,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来之不易,生命对于人而言,只有唯一的一次,要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尊重生命,发展生命,健康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但是我们身边的一些中学生由于缺乏对生命的认识,不尊重自己的生命,把自己的生命当作儿戏,吸毒、泡网吧、轻生、群殴致伤致死等这些令人心痛的事时有发生。针对这些情况,我在在教学《敬畏生命》一文时,我让学生了解到: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来之不易的。因此我们每个人都要珍惜、热爱我们的生命。作为世纪之交的中学生,应该试着去尊重生命,热爱生命。
在教学中关于生命意义的探讨还有一篇美文《蝉》,讲作者先不喜欢蝉,后来知道蝉的幼虫在土里生活17年,成虫后只活一个夏天,秋天一到便死去,而为蝉执着追求的生命肃然起敬。上这篇课文时,我创设情境,不失时机追问学生:生命究竟是为什么而存在?生命是短暂、脆弱的,该怎样做?才能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这样的问题拓展空间较大,一般的学生也能像作者一样感悟出较深刻的道理。
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存技能教育
生存教育就是教育学生获得生存的知识,掌握生存技能,有保护生存环境的意识,强化其生存的意志,树立正确的生存观念。我在教学七年级下册《爸爸的花儿落了》时是这样导入的:作者林海音和大家一样年龄的时候,她爸爸不幸得病过早的离开了人世,家中的顶梁柱倒下了,但是,林海音知道,有些事情是无法避免的,只能勇敢面对,所以她觉得她不再小孩子了。生命总是生生不息,周而复始,现在的你们,是否也应该思考一下,怎样来面对那些不可避免的生离死别?怎样去孝敬和体贴你的父母亲长辈?帮父母完成家务,学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学生自然会在心里多了一些思考,还增加生存技能。
还有七年级下册《斑羚飞渡》是讲一群斑羚被猎人逼到一个进退维谷的悬崖上,为了赢得种族的生存,老斑羚自愿牺牲,让年轻斑羚从老斑羚的身上进行二次起跳而成功飞渡到对面的山崖而老斑羚则坠下山崖的故事,在教学中,我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想像震撼人心的惨烈场面,并不失时机地批评了人类残杀弱小动物、破坏大自然的恶劣行径,学生无不为之动容,必定学有所获。
再如七年级上册《紫藤萝瀑布》中第七自然段中有这样一句:“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迷、手足情的。”表达得极其简略、隐晦,这是作者宗璞因弟弟患绝症无法医治而悲痛欲绝之辞,经过点拨,学生能想像理解作者的这种切肤之痛,并与课文的重点句“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联系起来,教育学生正确面对生命中挫折和困难。
还有《走一步,再走一步》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写的关于童年时一次登山脱险的经历,富于哲理,我在总结课文时说:“面对一个大大的困难,我们要善
于将把分解为若干个小困难,比如大家刚从小学升上初中,课程量比以前多了许多,但我们在心理要先战胜自己,总结一套好的学习方法,科学合理利用时间,一定可以消化完,学好这些初中知识,提升自己的学习成绩。”面对学习阶段的转型,许多学生一下子有些吃不消,产生厌学情绪,结合课文如此进行疏导,对于解开学生心结甚有益处。
有关生存教育的文言文也大有其在,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阐述了生存的忧患意识对人的健康成长的重要性。
三、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活教育
生活教育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获得生活体验,树立正确的生活观,追求个人、家庭、集体、国家和人类的幸福生活。我在教学《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普希金)时,让学生反复诵读该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该诗朗朗上口,富含诗意和哲理,学生能在诵读中受到感染,得到教育。“三生教育”实际上就是个体的整体生命成长过程,彼此间并不能割裂开来,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联系,相辅相成,教师在教学时要灵活机动,创造地挖掘与“三生教育”相关联的教学内容,构建和谐语文课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语文教材中的精美文章是实施“三生教育”的优质素材,语文新教材中的作品多为精挑细选的佳篇美文,认真阅读这样的作品,对学生的人生观、生命观、意志等都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教学中从教学内容上实现课内外信息的重组,在教学方法上实现以情动人,这样的教学无疑是“使知识恢复到鲜活的状态,与人的生命、生活息息相关,使它呈现出生命态。具有内在生命态的知识,最能激活、唤起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兴趣、信心和提升他们的主动探求的欲望及能力”,从而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三生教育”。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三生教育”,是实施“三生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把语文教学和“三生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教学中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积极和谐向上的生存观和乐观健康的生活观,最终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参考资料:
1、《关于现代教育价值建设问题的思考》罗崇敏
2、《生命·生存·生活》(初中版七—九年级)云南教育出版社
3、《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及教学参考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五篇:小学语文中修辞手法有哪些
小学语文中修辞手法有哪些
1.比喻: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2.拟人:作用:把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3.夸张: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4.排比: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 烈的感情(表达效果)。
5.对偶: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7.设问: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 人物的思想活动。
8.反问: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 说服力。
举例子是把抽象的事物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
分类别是将纷繁复杂的事物有条理地清晰地介绍给读者; 列数字是从数量的角度说明事物的特征;
打比方是用比喻的方式,具体生动地介绍事物的特点;
作比较是将事物的相同、相反或相似的特点加以比较,突出被说明事物 的主要特点。
画图表是指用示意图、表格、插图等来说明事物。画图表对文字说明起到节助 作用,增强了说明的直观性,使事物的特点一目了然。常用说明方法的作用
举例子——使文章更直观,更有说服力;使说明的对象具体形象,便于读者理解。列数字——更具体,更准确; 分类别——条理清晰; 作比较——鲜明突出;
打比方——生动形象;增强文章的趣味性。作诠释——补充说明,更易理解; 画图表——形象直观,便于比较;
一、下面各句属于哪种说明方法,把序号填入括号内。A.下定义 B.作比较 C.列数字 D.打比方 E.举例子 F.画图表
1、有智慧的机器人,据统计,日本有15000具,美国有3200具,西德有1000具。
2、螃蟹在挖洞时,把四对小足当作“挖土机”,把“蟹钳”当作“挖土机”。
3、假如大气没有灰尘,强烈的阳光将使人无法睁开眼睛。
4、虎鲸胃口大得令人惊骇,有人发现一头虎鲸竟能一次吞下60头海狗崽子。
5、蓝鲸是动物世界的大力士。一头蓝鲸前进所产生的功率相当于一个中型火车头的拉力。
6、“电脑病毒”就是悄悄地把自己复制到其他有用的程序上去,抹掉电脑中原来有用的程序并占据存储信息的空间。
7、图书馆的藏书,按国别分,有中国的、外国的;按时代分,有古典的、现代的;按性质分,有科技的、文学的以及政治经济方面的等等。
8、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
9、我身高有二三十米,胸围三到五米,使用液体发动机时体重一百多吨,使用固体发动机时体重二三十吨。
10、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
11、鲸的种类很多,总是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须鲸,没有牙齿;一类是齿鲸,有锋利的牙齿。
12、不同种类的鲸,喷出的气形成的水柱也不一样:须鲸的水柱是垂直的,又细又高;齿鲸的水柱是倾斜的,又粗又矮。
13、鲸的鼻孔长在脑袋上,呼气的时候浮出海面,从鼻孔喷出来的气形成一股水柱,就像花园里的喷泉一样。
14、高科技带来的气态污染也直接对人类的生存构成巨大的威胁。如制冷行业、塑料工业的重要原料——氟氯烃,对臭氧层已造成严重破坏。
15、鳕鱼一次产卵竟达千万粒,真正能变成幼鱼的卵可能还不到1%。
16、长须鲸刚生下来就有十多米长,七千公斤重,一天能长三十公斤到五十公斤,两三年就可以长成大鲸。
17、噪音像一个来无影去无踪的“隐身人”,难以对付。
18、假如自然界真的没有灰尘,我们将面临怎样的情形呢?(19、余震好比人说话的回声,虽然能量不及前面的大地震,但威力叠加起来,经过多次打击的建筑物可能就承受不住了。
20、冰雹,俗称雹子,在春末和夏季最为常见,它小如绿豆、黄豆,大似栗子、鸡蛋,特大的冰雹比柚子还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