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道德讲堂之尊师重教:讲一个故事
道德讲堂之尊师重教:讲一个故事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今天是9月7日星期五,再过两天便是9月10日,我们将一起迎来我国的第34个教师节。所以,今天我讲的两个故事都跟尊师重教有关系。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国度,从古至今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有了“弟子事师,敬同于父”的古训。《礼记·学记》中记载:“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之敬学。”《荀子·大略》中说:“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
春秋时期的孔子,带领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在去陈国和蔡国的路上被困,一连好几天没吃上一顿饭。孔老夫子实在受不住,只好大白天躺下睡大觉,想以此来忘却饥饿。孔子的大弟子颜回见老师饿得很,心中十分忧伤,心想,老师上了年纪,怎能经得住这般折磨啊!再不想出办法,怕是要出危险了。颜回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可想,只好去向人乞讨。这一次真是天不绝人,居然碰上一个好心肠的老婆婆,给了他一些白米。颜回高高兴兴地把米拿回来,急忙把米倒在锅里,砍柴生火,不一会儿,饭就熟了。
孔夫子这时刚好醒来,突然闻到一股扑鼻的饭香,好生奇怪,便起来探看,刚一跨出房门,就看见颜回正从锅里抓了一把米饭往嘴里送,孔子又高兴又生气:高兴的是有饭吃了;生气的是,颜回竟然如此无礼,老师尚且未吃,他却自己先吃了起来。过了一会儿,颜回恭恭敬敬地端来一大碗香喷喷,热腾腾的白米饭,送到孔子面前,说:“今日幸好遇到好心人赠米,现在饭做好了,先请老师进食,”不料孔子一下子站起身来,说:“刚才我在睡梦中见到去世的父亲,让我先用这碗白米饭祭奠他老人家。”
颜回一把将那碗米饭夺了回去,连忙说:“不行!不行!这米饭不干净,不能用它来祭奠!”孔夫子故作不解地问道:“为何说它不干净呢?”颜回答道:“刚才我煮饭时,不小心把一块炭灰掉到上面,我感到很为难,倒掉吧,太可惜了,但又不能把弄脏的饭给老师吃呀!后来,我把上面沾有炭灰的饭抓来吃了。这掉过炭灰的米饭怎能用来祭奠呢!”孔夫子听了颜回的话,才恍然大悟,消除了对颜回的误解,深感这个弟子是个贤德之人。
我今天讲的第二个故事是程门立雪,宋朝的时候,有一位有学问的人,名叫杨时。他对老师十分尊敬,一向虚心好学。“程门立雪”便是他尊敬老师、刻苦求学的一段小故事。杨时在青少年时代非常用功。后来中了进士,他不愿做官,继续访师求教,钻研学问。当时程颢、程颐兄弟俩是全国有名的学问家,杨时先是拜程颢为老师,学到不少知识。四年后,程颢逝世了,为了继续学习,他又拜程颐为老师。这时候,杨时已经四十岁了,但对老师还是那么谦虚、恭敬。有一天,天空浓云密布,眼看一场大雪就要到来。午饭后,杨时为了向老师请教一个问题,约了同学游酢一起去程颐家里。守门的人说,程颐正在睡午觉。他们不愿打扰老师的午睡,便一声不响地立在门外等着。天上飘起了鹅毛大雪,雪花在头上飘舞,凛冽的寒气,冻得他们浑身发抖。他们仍旧站在门外等着。过了好长时间,程颐醒过来了,这才知道杨时和游酢在门外雪地里已经等了好久,便赶快叫他们进去。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得有一尺多厚了。杨时这种尊敬老师的优良品德,一直受到人们的称赞。正是由于他能够尊敬师长,虚心向老师求教,学业进步很快,后来终于成为一位全国知名的学者。各地的人,都不远千里地来拜他为老师,大家尊称他为“龟山先生”。“程门立雪”这一典故表达了古代中国尊师重教的教育传统和诚心求学的精神。
煌煌史书,有许多关于尊师的记载,列列青卷,更有数不清的尊师的传说。在我们求学的道路上,老师永远是奉献的代名词。在我们张掖市职教中心,永远不缺少兢兢业业、甘于奉献的老师,他们每天和学生们一样,早上伴着晨光走进教室,和学生一起早读,白天顶着烈阳走进课堂,及时解决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晚上踩着月光走进寝室,待学生们入睡后才就寝。他们把整颗心都掏给了学生们,他们默默的把自己的一生托付给光辉的事业——教书育人。
同学们,尊师重教不应只是一句口号,更应该落实在每个人的行动上,一个学校有了尊师的风气,这个学校的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向师性,他就会牢记老师的谆谆教诲,勤学好问,学有所成;一个国家形成了尊师重教的风气,这个国家的国民就会崇尚知识,尊重人才,这个国家必然会繁荣昌盛,所向无敌。同学们,让我们将心底的那份对老师的感激和挚爱以最淳朴方式和实际行动表达出来,以更加阳光的心态,更加饱满的激情,更加高昂的斗志,更加刻苦的精神投入到学习中去!以实际行动和优异成绩尊师重教、感恩老师!
第二篇:道德讲堂主持稿——尊师重教
“道德讲堂——尊师重教”主持稿
我们的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尊师重道是我国传统的礼仪美德。但这种美德不能只停留于过去,在现代,尊师重道的美德更要得以发扬。因此,我们确立了本次的道德讲堂主题——“尊师重道”。尊师重教这个成语出自《后汉书——孔僖传》:“臣闻明王圣主,莫不尊师贵道。”,可见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我们今天道德讲堂一共有这样七个环节:唱一首歌曲、看一段视频讲一个故事、谈一番感悟、诵一段经典、许一个承诺、敬道德、送吉祥七个环节。下面我们就进入第一个环节:唱一首歌曲.一、唱一首歌曲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道德讲堂的第一个环节,今天,我们要唱的歌曲是《老师,谢谢你》。让我们怀着感恩的心感谢我们的老师。
二、看一段视频讲一个故事
经典需要反复品读,经典需要用心感悟,经典需要世代传承。有这样一些可爱的少年,他们的身上具有高尚的美德,他们的一言一行更是对传统道德经典进行了现代的诠释。他们是大家学习的榜样,请观看《程门立雪》短片。
讲一个故事
世界上有一种情,超越了亲情、友情。那就是老师对我们无微不 至的关怀之情,对我们细心教导之情。这样一位老师她向我们诠释了什么是师爱,什么是人世间的大爱与大美。她就是最美老师——张丽莉,下面请就让我们有请陈敏彤同学为我们讲述最美老师——张丽莉的感人事迹。
小结:张丽莉老师不顾生命安危救学生的英雄壮举值得我们敬佩,让我们把掌声送给张丽莉老师。
三、谈一番感悟
看了短片、听了故事之后,相信大家一定有许多感想、感悟,下面请同学们谈一谈感受。
四、诵一段经典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传统美德在经典诵读中得以传承和发扬,它不仅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更是我们社会和谐发展的精神基石,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第四个环节:诵经典。(出示经典名言)
原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告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译文: 古时候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传授道理,传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而不从师学习,那他对于疑惑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决。出生比我早的人,他闻知道道理本来比我早,我跟从他向他学习;比我出生迟的人,他闻知道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而且把当作老师,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计较他生年比我早还是晚呢?所以,不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也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五、许承诺
刚才我们看了张丽莉老师先进事迹的视频,听了《程门立雪》的故事。诵读了古代经典的名言,相信大家一定有所感想,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第六个环节:许承诺。
古今中外,无数事例告诉我们应该尊敬老师,古代的名言警句中也向我们阐述了尊师重道的重要性,我们只有通过自身的实际行动来弘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才能在社会上树立良好的学风。那么我们平时该如何尊敬老师呢?(学生交流,指名说说)
小结: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让尊师成为一种习惯,让“尊师”之风在校园,在社会中蔓延。
六、敬道德
接下来,让我们进入第六个环节:向德鞠躬。
请大家起立,一起向德字鞠躬,用鞠躬表达崇德向德之心。请同学们向今天来到我们道德讲堂的老师们深深地鞠个躬。
七、送吉祥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这是我们这个千年文明古国所积淀下来的道德古训,有因必有果,好人必有好报。真切的希望各位同学能将今天所说的一切化为实际行动,用你们的一言一行来表达对老师的尊敬与爱戴。道德讲堂衷心地祝愿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学习上能克服困难,创造美好的人生。
今天的“尊师重道”道德讲堂到这里就结束了!真诚地希望今天走进道德讲堂的同学们都能成为道德的传播者、实践者、受益者。谢谢大家,再见!
第三篇:道德讲堂——读一个故事
道德讲堂——讲一个故事之 桥梁专家茅以升和他的桥梁事业
主讲人:蔡玲燕
我们经常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作为中国人,每个人都有热爱自己国家的义务。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说过:“做人最大的事情,是什么呢?就是要知道怎样爱国。”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爱国主义一直都有极强的凝聚力。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每个历史时期,总有仁人志士高举爱国主义大旗,为国家而战,为民族而战!我今天要分享的爱国人物,是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他23岁在美国获得工科博士学位。1919年10月,茅以升的30万字的博士论文《桥梁框架之次应力》被全票通过,获得卡利基———梅隆理工学院首名工学博士。
回国后,茅以升接二连三受到打击,但是,血气方刚的他却矢志不移:一定要为祖国造出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现代化大桥!
1933年8月,茅以升辞去北洋大学教授工作,毅然南下杭州。到杭州以后茅以升才发现,时任中国铁道部顾问的美国桥梁专家华德尔已做了一套大桥设计。茅以升迅速组织中国工程师精心设计了上层为公路桥,下层为铁路桥的新方案,两相比较,中方设计远胜美方!
1933至1937年,他主持设计建造钱塘江大桥期间,深入现场,言传身教,在实战中带出了一支成熟的建桥队伍。抗战中,作为唐山交通大学的老校长,他召集流亡学生复课;1943年,他还创立了中国桥梁公司,在危局中惨淡经营,让流离失所的桥梁工程技术人员既有实践场所,又有生活来源。
30年代以来的我国大型桥梁的建设,都留下了茅以升的智慧和汗水,而他始终在考虑的是,培育更多的高素质的建桥人才,带出一支我国自己的建桥人才队伍。爱国主义感情不仅表现在对祖国壮丽山河、灿烂文化的歌颂,而且表现在对民族前途命运的关心。革命老人徐特立说:“人民不仅有权爱国,而且爱国是个义务,是一种光荣。”
第四篇:道德讲堂故事
《最美乡村教师朱敏才、孙丽娜的事迹》
10年前,退休的外交官夫妇朱敏才、孙丽娜并没有选择在北京的安逸生活,而是来到贵州偏远山区义务支教。
他们将义务支教作为新生活的支点,也是圆了自己未圆的梦--1965年从贵州大学英语系毕业时,朱敏才填写的志愿是到贵州山区当一名英语老师,而国家的统一分配让他成了一名外交官。本来是小学教师的孙丽娜,因为跟随丈夫常驻外国使馆而不得不放弃心爱的工作,她总觉得当老师还没当够。
把光鲜靓丽的西装和礼服留在北京,背上简单的行囊,他们来到了偏僻的尖山苗寨。寨里有200多个孩子,在他们之前,这儿只有一名代课老师。
尽管做好了吃苦的准备,但条件之艰苦还是超出了他们的预料。他们的卧室跟男厕所共用一面墙,夏天臭气熏天,孙丽娜晚上要戴着两层口罩才能睡觉。高原强烈的紫外线照射让孙丽娜的右眼全部失明,左眼视力只剩下0.03。朱敏才患有高血糖、高血脂、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危险疾病,山区湿冷的气候又让他得上了风湿病。这里缺医少药,朱敏才干脆硬扛着。为省下钱购买教学器材和孩子的学习用品,那条大窟窿连着小窟窿的秋裤,他们都不舍得扔,缝缝补补接着穿。
这些年,夫妇俩行了上万公里,支教了5所乡村小学,不仅为学校新开设了外语、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还募集善款350多万元,为孩子们建了电脑教室和学生食堂。偏远的山寨因为他们的出现而看到了希望,他们也因为孩子们的面貌一新而感到莫大满足,“整个寨子都飘着他们朗读的读书声,那声音太美了。”
2014年9月,在支教的第9年,扎根贵州山区的朱敏才第一次回到北京,他和孙丽娜一起,接受“最美乡村教师”的颁奖。谈起未来的打算,年逾古稀的他表示“只要还能动,就在那里教下去”。但让孙丽娜没有想到的是,仅仅一个月之后,丈夫就因突发脑溢血被送进了遵义县人民医院。突然见不到朝夕相处的朱老师了,孩子们总是问:“朱老师什么时候回来呀?朱老师您快点好起来吧!”
穿一件充满生机的绿色上装,孙丽娜来到“感动中国”的舞台,含泪接过属于他们夫妇俩的荣誉。她带来了丈夫的近况:“他右半边还没有知觉,但神智开始清醒,可以连着说两三个字了。”回到孩子们中间,这是朱敏才最大的心愿。“感动中国”为他们写下的颁奖词是:“你们走过半个地球,最后在小山村驻足。你们要开一扇窗,让孩子发现新的世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夕阳最美,晚照情浓。信念比生命还重要的一代,请接受我们的敬礼!”
孔融让梨
孔融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
有一天,家里吃梨。一盘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让弟弟先拿。你猜,孔融拿了一个什么样的梨?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个最小的。爸爸看见了,心里很高兴:别看这孩子才四岁,还真懂事哩。就故意问孔融:
“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
父亲又问他:“你还有个弟弟哩,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
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
你看,孔融讲得多好啊。他父亲听了,哈哈大笑:“好孩子,好孩子,真是一个好孩子。”
孔融四岁,知道让梨。上让哥哥,下让弟弟。大家都很称赞他。
广东十大新闻人物”彭彩金孝老爱亲的故事
1992年秋,出生才30多天的小彩金便被养父母抱来抚养,其养母早年罹于疾患,是个难做体力活的残疾人,全家靠养父耕种几分责任田、干些修锁等杂活挣钱养家。
2003年,不幸降临。养父不慎在家门口摔成重伤,更使苦难的家庭雪上加霜。老两口担心小彩金以后无人照顾,托人叫来小彩金的亲生父母将女儿领回去。虽然回到亲生父母身边会有比较安逸的生活环境,比较优越的学习条件,而在养父母家里,除了当地政府每月40元特困补贴外,几乎没有任何经济来源,生活和学习环境都相当艰苦。但是小彩金放心不下残疾的养母、瘫痪的养父,她选择留在养父养母身边,用稚嫩的肩膀挑起了家庭的重担,撑起了这个风雨飘摇的家。
从此,年仅11岁的小彩金成了支撑这个家庭的小脊梁。她包揽了家里所有的大小活儿,种地、耕田、浇菜、挑水、做饭、洗衣、捡柴„„因为没钱,她还学会了配制药水为养父打针。一日三餐,她把饭菜做好端到二老床前;晚上,她把洗澡水烧好提到二老身边;上午课间操时,她总是来去匆匆地跑回家为养父倒屎倒尿、打针、喂药;下午放学后,她要忙地里活、替养父擦身、洗衣服;晚上还得几次侍候养父大小便。每天从早上5点到深夜甚至凌晨,她就像个小陀螺般转个不停。虽然家务繁重,小彩金却从未放松过学业,她从不迟到或早退,学习成绩总是在班上名列前茅。
2006年春,养父安然去世,养母又病倒了。养母患的是严重的风湿病,平时佝偻着腰,严重时卧床不起。彭彩金对养母更是悉心照顾了,每餐总是做好饭菜端到养母面前,每天都替养母擦洗身子,为了让养母尽量舒适一些,她总是谨慎小心地侍候养母大小便,把家里家外的活儿全部包揽下来,直到2007年底养母安然辞世。
第五篇:讲一个故事
讲一个故事:
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讲的故事是一名恪守孝道的女孩孟佩杰的故事。【故事】
2012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孟佩杰:恪守孝道的平凡女孩 【颁奖词】在贫困中,她任劳任怨,乐观开朗,用青春的朝气驱赶种种不幸;在艰难里,她无怨无悔,坚守清贫,让传统的孝道充满每个细节。虽然艰辛填满四千多个日子,可她的笑容依然灿烂如花。
【事迹】命运对孟佩杰很残忍,她却用微笑回报这个世界
五岁那年,爸爸遭遇车祸身亡,妈妈将孟佩杰送给别人领养,不久也因病去世。在新的家庭,孟佩杰还是没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养母刘芳英在三年后瘫痪在床,养父不堪生活压力,一走了之。绝望中,刘芳英企图自杀,但她放在枕头下的40多粒止痛片被孟佩杰发现。“妈,你别死,妈妈不死就是我的天,你活着就是我的心劲,有妈就有家。”
从此,母女二人相依为命,家中唯一的收入来源是刘芳英微薄的病退工资。当别人家的孩子享受宠爱时,八岁的孟佩杰已独自上街买菜,放学回家给养母做饭。个头没有灶台高,她就站在小板凳上炒菜,摔了无数次却从没喊过疼。
在同学们的印象中,孟佩杰总是来去匆匆。她每天早上六点起床,替养母穿衣、刷牙洗脸、换尿布、喂早饭,然后一路小跑去上学。中午回家,给养母生火做饭、敷药按摩、换洗床单„„有时来不及吃饭,拿个冷漠就赶去学校了。晚上又是一堆家务活,等服侍养母睡觉后,她才坐下来做功课,那时已经九点了。
“女儿身上最大的特点是有孝心、爱心和耐心。”刘芳英说,如果有来生,她要好好补偿女儿。为配合医院的治疗,孟佩杰每天要帮养母做200个仰卧起坐、拉腿240次、捏腿30分钟。碰上刘芳英排便困难,孟佩杰就用手指一点点抠出来。
2009年,孟佩杰考上了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权衡之下,她决定带着养母去上大学,在学校附近租了间房子。大一那年暑假,孟佩杰顶着炎炎烈日上街发广告传单,拿到工资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买养母最爱吃的红烧肉。
“我只不过做了每个女儿都会做的事。”不少好人心提出过帮助,都被孟佩杰婉拒了,她坚持自己照顾养母。孟佩杰的毕业愿望是当一名小学老师,安安稳稳,与养母简单快乐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