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版职高语文(基础模块)下册 复习题 含答案

时间:2019-05-13 12:33: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教版职高语文(基础模块)下册 复习题 含答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教版职高语文(基础模块)下册 复习题 含答案》。

第一篇:高教版职高语文(基础模块)下册 复习题 含答案

测试题(一)

班级: 姓名: 成绩:

一、选择题

(一)、字音考查

1.下列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称.心(chēn)禅.让(shàn)粗糙.(cāo)B.角.逐(juã)给.予(gěi)符合.(hú)C.禅.宗(chán)埋.怨(mán)即.使(jí)D.熨.帖(yùn)差.异(chā)驯.服(xún)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A.涎.水(xián)船舷.(xuán)角隅.(yú)B.火镰.(liǎn)埋.怨(mái)结.子(jiã)C.莞.尔(wǎn)焖.菜(mân)竹篁.(huáng)D.胡诌.(zhîu)茶峒.(tîng)傩.

送(nuï)3.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够呛.(qiàng)针灸.(jiǔ)虔.诚(qián)紫绡.(xiāo)B.省.亲(shěng)呜咽.(yàn)红缯.(zēng)醴.酪(lǐ)C.珊.瑚(shān)惊惶.(huāng)绮.丽(qǐ)吮.吸(shǔn)D.绚.丽(xuàn)创.伤(chuāng)侥.幸(ráo)颤.动(chàn)4.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有恃.无恐(zhì)圭臬..(guī niâ)滥.用(làn)戚.戚(qī)B.不谙.(ān)贮.藏(zhù)宠.幸(chǒng)祠.堂(cí)C.记载.(zǎi)萌蘖.(niâ)暧昧.(mâi)俨.然(yán)D.敕.造(chì)罥.烟眉(juàn)沮.丧(qǔ)迤逦..(yǐ lì)

(二)、字形考查

5.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茶洞 山岨 黄麂 暧昧 B.敏捷 怜悯 羞惭 竖笛 C.俨然 慷慨 眸子 攀引 D.屯戍 篁竹 起卸 残忍

6.下列词语中字形有误的一组是()A.濒临 默契 跌撞 精疲力竭 B.沮丧 熹微 趴窝 恍然大悟 C.眩耀 槲树 钦佩 强弩之末 D.肿胀 僵持 充沛 油尽灯枯

7.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咀嚼 甬道 角隅 度船 B.莞尔 喁喁 烘焙 黑黝黝 C.篁竹 烘托 龃龉 钦佩 D.涎皮 肄业 举荐 荧光屏

8.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详实 词不达意 冷漠 一筹莫展 B.谚语 不经之谈 偏僻 厉精图治 C.风靡 人情世故 直接 谈笑风生 D.倾轧 气冲霄汉 弘扬 扑朔迷离

(三)、词义考查

9.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老王家的橱柜里摆满了他多年收藏的各种老旧钟表,每当他向慕名来访的参观者介绍这些宝贝时,总是如数家珍....。B.天突然变凉了,同学们衣衫单薄,一个个噤若寒蝉....

。C.我们是十多年前的老同学,这次在武汉萍水相逢....,彼此都格外兴奋。D.陕西剪纸粗犷朴实,简练夸张,同江南一带细致工整的风格相比,真是各有千秋....。10.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她为人坦诚,贻笑大方....,给人留下较深的印象。B.这篇小说的情节安排别出心裁....,既合乎情理,又出乎意料。C.他把相声演员的话转述的历历在目....,引起人们的哄堂大笑。D.只要你身临其境....地为我想一想,你就会同情我的处境,不会是这种态度了。11.下列加点词解释全对的一组是()A.不求甚.解(深入地)豁然..开朗(突然)匠心..独运(巧妙的心思)B.掉.以轻心(遗失)不名.一文(占有)迥.然不同(差得远)C.眼花缭乱..(纷乱)泽被.后世(背负)蒸蒸..日上(兴盛的样子)D.自行惭秽.(丑陋)相濡.以沫(湿润)拾阶..而上(逐步登阶)12.下列词语或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忙个不息.(停止)硬.

扎(坚强)悲悯(悲苦同情)B.忌讳(禁忌、顾忌)张冠李戴(喻指弄错了对象)涎皮(厚着脸皮跟人纠缠)C.角隅(角落)俨然(形容很像)黑黝黝(黑)

D.滨水(一条江的名称)莞尔(形容微笑)喁喁(众人景仰归向的样子)

(四)、修辞等知识考查

13.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但日啖三百颗,究竟能有几人呢?(反问)B.壳如红缯,膜如紫绡。(比喻)C.“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里”(夸张)

测试题(二)

班级: 姓名: 成绩: 4.第②段中加着重号的“竟”在这里有什么作用?(2分)

15、王熙凤是一个精明能干,惯于玩弄权术的人。为人刁钻狡黠,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由于

对上善于阿谀奉承,因此博得贾母欢心,从而独揽了贾府的大权,成为贾府的实际掌权者。5.第②段中的“叹息”、“高兴”表达了母亲对合欢树一种怎样的寄托?(2分)()

16、《四大名著》是中国文学史上四部划时代的优秀文学作品。《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的全称。()

17、林冲的特点是:武艺高强,扶危济困。正直善良,侠肝义胆。忍辱负重,随遇而安。忍无可忍,反抗杀敌。()

18、《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三国演义》的作者是:罗贯中; 《水浒》作者是:吴承恩;《西游记》的作者是:施耐庵。()

19、小说的三要素是:故事情节,人物塑造和环境描写。()20、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

四、阅读理解 一 《合欢树》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①母亲去世后,我们搬了家。我很少再到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儿去。小院儿在一个大院儿的尽里头,我偶尔摇车到大院儿去坐坐,但不愿意去那个小院儿,推说手摇车进去不方便。院儿里的老太太们还都把我当儿刊、看,尤其想到我又没了母亲,但都不说,光扯些闲话,怪我不常去。我坐在院子当中,喝东家的茶,吃西家的瓜。有一年,人们终于..

又提到母亲:“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心里一阵抖,还是..

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大伙就不再说,忙扯些别的,说起我们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女的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②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含羞草”,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竟.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瓦盆里。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又过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时念叨,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再过一年,我们搬了家,悲痛弄得我们都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1.选文的第一段中两个加着重号的词语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2分)①人们终于..又提到母亲。

终于: ②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

还是:

2.从选文中邻居对我的态度,你得到了哪些信息?(2分)

3.第②段开始就说“我没料到”合欢树还活着,为什么会“没料到”呢?(2分)

6.文中画线句子中的“别处”是指什么而言?(2分)

二 《南州六月荔枝丹》

①荔枝呈心脏形、卵圆形或圆形,通常上大而下稍小。蒂部略凹,周围微微突起,称为果肩;有的一边高,一边低。下端叫果顶,浑圆或尖圆。两侧从果顶到蒂部有一条沟,叫做缝合线,显隐随品种而不同。旧记载有细长如指形的“龙牙”,有圆小如珠的“珍珠”,这些品种缺少经济价值,现在已经没有了。

②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余克到二十余克。20世纪60年代,广东调查得知,有鹅蛋荔和丁香大荔,重达四五十克。还有四川合江产的“楠木叶”,《四川果树良种图谱》说它重19克左右,《中国果树栽培学》则说大者重达60克,不知哪一本书记载正确。③荔枝不耐贮藏,正如白居易说的:“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

味尽去矣。”在21摄氏度的环境里,可贮藏一二星期。人们一直在设法延长贮藏期,以利于长途运输。早在1800多年前,即东汉和帝时,唐羌曾谏阻从南方向洛阳贡献生荔枝和龙眼。唐代杜牧诗云:“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当时是“昼夜奔腾,有

毒虫猛兽之害”,“颠坑仆谷相枕籍”,“惊尘溅血流千载”。为了封建统治者个人口腹之发,竟如此劳

民伤财!但也足见当时荔枝贮藏与运输不易。

④荔枝原产于我国,是我国的特产。海南岛和廉江有野生的荔枝林,可为我国是原产地的明证。

据记载,南越王尉佗曾向汉高祖进贡荔枝,足见当时广东已有荔枝。它的栽培历史,就从那个时候算起,也已在2000年以上了。唐代对四川荔枝多有记述。福建荔枝旧无记载,自从蔡襄的《荔枝谱》(1059)成书以后,就最为人所重视。荔枝也产于广西和云南,却很少有人说起。

1.①、②段文字说明的主要内容是:(2分)

2.第①段的说明顺序是:。(2分)

3、文中所列东汉和唐代两个事例说明了什么?(2分)

4、哪些证据可以证明“荔枝原产于我国”?(3分)

测试题

(三)班级: 姓名: 成绩:

五、语言运用(2题,每题5分共10分)。

1、根据下面提供的语言环境,回答后面的问题,说话人要符合人物的身份。(1)中考临近了,小明却还在看电视。这时妈妈走过来,生气地说:“马上就要中考了,你居然还在看电视?”

小明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怎样说,才可能不让妈妈生气?

小明说:

(2)几个不同身份的人围绕“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这一话题进行探讨,都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国脚说:“最宝贵的东西是激动人心的进球。”商人说:“最宝贵的东西是源源不断的利润。”画家说,“最宝贵的东西是绚烂丰富的色彩。”面对此,小孩和病人会怎么说?请你代他们回答。小孩说:

病人说:

2、请仿照下面朱自清《春》中的句子,以“旭日”或“晚霞”中的一个为话题,写出两个比喻句。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3、展开联想,在下面的横线上续写一个句子。

大自然能给我们许多启示:成熟的稻穗低着头,那是在启示我们要谦虚;一群蚂蚁抬走骨头,那是在启示我们要齐心协力。

4、下列两个句子都写到“虚伪”。前一句直接表述,言简意赅;后一句连续类比,形象生动。请在“友谊”、“勇敢”、“信任”中任选一词,仿写两句话。

虚伪和欺诈产生罪恶。([美]爱迪生)蚜虫吃青苹,锈吃铁,虚伪吃灵魂。([俄]契诃夫)

(1)

(2)

5、请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上恰当的话。要求:①句式与标有波浪线的一句相同。

②语意与标有波浪线的一句连贯,并与之构成排比。

故宫像一部卷帙浩繁的史书,凝结着历史的烟云,记载着岁月的沧桑,每一座殿宇楼台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

6、仿照下列句子,续写两个句子,使之与前文组成意义相关的句子。

钱能买到佳肴,不能买到胃口; 钱能买到药品,不能买到健康;

7、根据下面这段话的意思与句式,补写一个句子,然后得出结论。

千里马若不长鸣,就不会引起伯乐的注意,可能要一辈子同于常马;

8、在横线上补写出恰当的语句,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

春天从天外轻盈地飞了回来,化作雏燕和云雀;春天从地里悄悄冒了出来,化作草叶和芽苗;

六、应用写作。

(一)、据所给内容写一份寻物启事。

内容:李明在学校餐厅内丢失雨伞一把。请帮李明写一张启事。

(二)、写一张请假条。

内容:李林身体不适,医生诊断为急性阑尾炎,急需住院治疗。李林不能到公司上班了。

(三)、写一份借条。

内容:张明向好友李丽借了人民币2678元,请你代张明写一张借条,并说明半年内还清。

(四)、拟写一张领条。

七、作文题目

1、请以“天道酬勤”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2、请以“活到老学到老”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3、请以“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4、请以“为实现理想而努力”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第二篇:《管理学基础》复习题含答案

《管理学基础》复习题

(答案参见实时授课课件、教材等相关教学资源)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四个选项中选择一个正确的选项。)

1.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是(A)。

A.泰勒 B.法约尔 C.韦伯 D.梅奥 2.营销人员的营销策划能力属于管理者的(A)。

A.技术技能 B.人际技能 C.概念技能 D.分析技能 3.管理具有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一面,这指的是管理的(B)。A.自然属性 B.社会属性 C.科学性 D.艺术性 4.古人所说的“运筹帷幄”是对管理(B)职能的最形象的概括。A.决策 B.计划 C.控制 D.指挥

5.某建筑工地的包工头王某对其手下的民工采用一种“胡萝卜加大棒”的管理方法,他常说的口头禅就是“不好好干的回家去,干好了下个月发奖金”。可以认为王某把他手下的民工看做是(B)。

A.社会人 B.经济人 C.复杂人 D.自我实现人 6.“弹性计划”体现了计划工作的(C)。

A.限定因素原理 B.许诺原理 C.灵活性原理 D.改变航道原理 7.某公司在2015年年初的工作会议上提出,力争在本实现利润2亿元。如果从计划工作的表现形式看,此计划属于(D)。

A.战略 B.宗旨 C.规划 D.目标

8.某项目网络图如下,且该项目的活动关系与时间耗费如图所示(单位:天),该项目的关键路线是(D)。

A.A—D—J B.B—F—H—J C.A—E—H—J D.C—I—J 9.某项目网络图如下,且该项目的活动关系与时间耗费如图所示(单位:天),该项目的关键路线是(C)。

A.A-C-G-J B.A-C-F-I C.A-C-F-H-J D.A-B-E-H-J 10.企业进行环境分析时,常用的分析方法是(A)。

A.PEST分析法 B.波特五力模型 C.SWOT分析法 D.波士顿矩阵法 11.企业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机遇和威胁、优势和劣势来确定战略选择的分析方法是(C)。

A.PEST分析法 B.波特五力模型 C.SWOT分析法 D.波士顿矩阵法 12.直线型结构的优点是(A)。.A.结构简单,权力集中,责任分明,命令统一,联系简捷

B.分工较细,能够适应现代组织技术比较复杂和管理分工较细的特点 C.实行了集权与分权的较优结合 D.集中决策,分散经营

13.最适用于在大型企业的各个事业部之间进行共同的科技研发的组织结构是(C)。A.直线型 B.直线职能参谋型 C.超事业部制 D.矩阵型 14.银行设立商业信贷部属于(B)。

A.职能部门化 B.顾客部门化 C.地区部门化 D.过程部门化 15.实行集中控制与分散经营的组织结构形式是(D)。

A.直线制 B.职能制 C.矩阵制 D.事业部制 16.下列最适宜采用矩阵式组织结构的是(C)。

A.汽车制造厂 B.医院 C.电视剧制作中心 D.学校

17.某贸易进出口公司设有:市场开发部、人力资源部、公关部、质检部、财务部等,该公司是采用(B)来设置部门的。

A.地区部门化 B.职能部门化 C.顾客部门化 D.过程部门化 18.一家超级市场分为以下几个部门:日用杂物、肉类、冷冻食品、瓜果蔬菜、乳制品。该超 2 市是按照(B)来划分部门的。

A.职能 B.产品 C.地区 D.顾客

19.某公司销售经理被批评为“控制的太多,而领导的太少”。据此,你认为该经理在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有可能是(C)。

A.对下属销售人员的疾苦没有给予足够的关心 B.对销售目标任务的完成没有给予充分的关注 C.事无巨细,过分亲力亲为,没有做好授权工作 D.没有为下属销售人员制定明确的奋斗目标

20.将直线人员原来属于自己行使的直线权力委托给参谋人员去行使的那部分权力称为(C)。A.直线职权 B.参谋职权 C.职能职权 D.辅助职权

21.按照费德勒模型,当组织内上下级关系好、任务结构明确、职位权力强时,应选择的领导者类型是(A)。

A.任务取向型 B.关系取向型 C.工作与人际关系并重型 D.以领导者为中心型 22.根据领导寿命周期理论,适用于下属低成熟度的情况,由领导者告诉下属应该干什么、怎么干以及何时何地干的领导风格是(A)。

A.命令型领导 B.说服型领导 C.参与型领导 D.授权型领导 23.通过人格魅力来影响和改变下属的做法,利用的是(B)。

A.权力性影响力 B.非权力性影响力 C.职位影响力 D.行为影响力 24.在构成领导影响力的各项权力中,属于非职权影响力的有(C)。A.法定权 B.强制权 C.专长权 D.奖赏权 25.领导生命周期理论提出的变量因素是(A)。

A.下属的成熟度 B.任务结构 C.上下级关系 D.职位权力

26.按照双因素理论,诸如管理政策、福利待遇等能够导致员工对工作不满意的因素属于(A)。A.保健因素 B.激励因素 C.工作因素 D.制度因素 27.“挨饿的艺术家”与(A)理论相矛盾。

A.马期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B.期望理论 C.双因素理论 D.公平理论 28.根据双因素理论,下列各项中属于激励因素的有(A)。A.某工程师刻苦钻研技术获得尤里卡奖

B.一位MBA学员在毕业后找到一份新工作,单位分给他100平米的住房 C.某单位效益较好,全体员工年末人均奖金1万元

D.某公司为网罗人才决定将在异地的“电脑大王”小李及妻子调到大连,公司负责代他们交纳城市增容费

29.有那样一些因素,如果得到满足后则没有不满,得不到满足则产生不满。赫茨伯格将这类因素称为(C)。

A.物质因素 B.精神因素 C.保健因素 D.激励因素

30.目前,有关反腐败题材的电影《生死抉择》引起轰动。各个单位的组织或宣传部门组织党员和干部及家属进行观看,并进行观后讨论。这种行为属于(C)。

A.现场控制 B.反馈控制 C.前馈控制 D.事后控制

二、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的正确性,正确打“ √”,错误打“”。)

1.管理是一门艺术,管理实践具有创造性。√

2.对于高层管理者来说,其拥有的最重要技能应是技术技能。

3.科学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工作定额与标准化,差别计件工资制,职能工长制和例外原则等。

4.组织行为理论是由人际关系学说发展而来的。√

5.在霍桑实验的基础上,梅奥提出了职工是“经济人”而不是“社会人”的观点。 6.X理论认为人们有消极的工作源动力,而Y理论则认为人们有积极的工作源动力。√ 7.古人所说的“运筹帷幄”,是对管理决策职能的最形象的概括。 8.计划按职能可以划分生产计划、营销计划、财务计划、人事计划等。√ 9.按照限定因素原理,计划必须有期限要求。

10.灵活性原理是指制定计划时要留有余地,而执行计划一般不应有灵活性。√

11.在企业面临外部威胁并且明显处于劣势的时候,企业应选择的战略方案是防御型战略。

12.网络计划法既是一种计划技术,又是一种有效的控制手段。√

13.“田忌赛马”是一个流传了几千年的脍炙人口的故事,内中的道理体现了扬长避短战略原则。√

14.目标管理的目的之一是让下属在目标的制定过程中参与进来,共同达成各项工作目标。

15.银行设立商业信贷部属于职能部门化。 16.扁平型是一种管理跨度比较小的组织结构。

17.管理宽度与管理层次之间存在反比关系。较大的宽度意味着较少的层次,较小的宽度意味着较多的层次。√

18.军队陆军的集团军、师、(旅,其直属于集团军)、团、营、连、排、班是按人数来进行划分的。√

19.参谋部门通常应是专业性质的,参谋人员都应是某些业务的专家。√

20.直线型结构的优点是结构比较简单,权力集中,责任分明,命令统一,联系简捷。√ 21.组织结构设计成果包括组织图、职位说明书和组织手册。√ 22.授权就是把一部分权利分散给下属,同时也将相应的责任分散下去。 23.领导者要具有指挥、协调和激励三个方面的作用。√ 24.领导者可以不运用正式权力来影响他人的活动。√

25.根据领导寿命周期理论,说服型领导风格适用于下属低成熟度的情况,由领导者告诉下属应该干什么、怎么干以及何时何地干。

命令型

26.按照需要层次理论,管理者要激励某个员工,就必须了解此人目前所处的需要层次,然后着重满足这一层次或在此层次之上的需要。√

27.赫茨伯格认为管理者首先应确保足够的保健因素,然后创造机会为职工提供激励因素。

28.口头沟通最基本的优点在于其准确性。 29.书面沟通的问题之一在于反馈速度慢。√

30.公告牌是向下沟通的常用方式之一。√

三、名词解释:

1.战略: 在企业经营中,企业战略同军事战略一样,是企业实现长期目标的方法,是企业的最高层领导人为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通过对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全面佰和分析,从企业全局出发对企业做出较长时期的总体性的谋划和活动纲领,目的是使企业的经营结构、资源和经营目标等因素,在可以接受的风险限度内,利用市场环境所提供的各种机会取得动态的平衡。根据企业战略内容,可以很容易地归纳出以下4个特征。a)高度的全局性 b)长期的目的性 c)竞争的对抗性 d)相对的稳定性

2.许诺原理:任何一项计划都是对完成各项工作所做出的许诺,许诺越大,实现许诺的时间就 5 越长,实现许诺的可能性就越小。计划必须有期限的要求。

3.限定因素原理:是指妨碍组织目标实现的因素,也就是说,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仅仅改变这些因素,就会影响组织目标的实现程度。

4.组织结构设计: 就是先把为实现组织目标而需完成的工作,不断划分为若干性质不同的业务工作,再把这些工作“组合”成若干部门,并规定各部门的职责与职权。总之,组织结构的设计就是对组织内的层次、部门和职权进行合理的划分。

5.管理宽度:又称“管理跨度”或“管理幅度”,指的是一名主管人员有效地监督、管理其直接下属的人数是有限的。

6.扁平结构: 就是管理层次少而管理宽度大的结构。

7.直式结构: 直式结构具有管理严密、分工明确、上下级易于协调的特点,但层次较多,带来的问题也较多。

8.授权:就是指上级委授给下属一定的权力,使下属在一定的监督之下,有相当的自主权和行动权。

9.目标: 是根据企业宗旨提出的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所达到的预期成果。10.集权:意味着职权集中到较高的管理层次。

11.参谋职权: 是参谋所拥有的辅助性职权,包括提供咨询和建议等。

12.职能职权: 指参谋人员或某部门的主管人员所拥有的原属直线主管的那部分权力。13.组织图:也称组织树,它用图形的方式表示组织内的职权关系的主要职能。

14.正式沟通:在组织系统内部,以组织原则和组织管理制度为依据,通过组织管理渠道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

15.管理控制:指管理者要对员工的活动进行监督,判定组织是否正朝着既定的目标健康地向前发展。并在必要时及时采取矫正措施。

四、简答题:

1.简述霍桑试验的结论。教材P29-30 答:改变监督与控制的方法能改善人际关系,能改进工人的工作态度,促进产量的提高。2.权变组织理论的核心是什么? 教材P36 答:就是力图研究组织的各子系统内部和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组织和它所处的环境之间的联系,并确定各种变数的关系类型和结构类型。3.什么是目标管理? 教材P102 答:它是以重视成果的管理理想为基础,由成果的生产者,包括主管人员及下属共同参与制定,6 一定时间内每个人必须达成的各项工作目标,明确相应的责任和职权,每个人朝着这些目标,自觉工作、自我控制,并定期进行考核评价,实行反馈,管理人员以有效实现预定目标为中心进行管理的一种体制和方法。

4.组织结构设计的成果有哪些? 教材P156 答:表现为组织图、职位说明书和组织手册。

5.什么是管理的扁平结构和直式结构?各自的利弊有哪些? 教材P 145-146 答:

6.什么是集权?什么是分权?如何判定集权或分权的程度? 教材 P155 答:集权就是职权集中到较高的管理层次。分权则表示职权分散到整个组织中。一般来说,集权或分权的程度,常常根据各管理层次拥有的决策权的情况来衡量。7.简述直线参谋型组织结构的特点、优缺点,并画出组织结构图。教材P142 答:

8.组织结构的类型有哪几种? 教材P141-144 答:直线型、职能型、直线参谋型、直线职能参谋型、事业部制、矩阵型、多给立体矩阵、网络型。

9.什么是非正式沟通?其优缺点是什么? 教材P229 答:在正式渠道之外,通过非正式的沟通渠道和网络进行信息交流,常用来传递和分享组织正式活动之外的“非官方”信息。

五、论述题

1.结合企业实际,运用PEST分析方法对企业的宏观环境进行分析。教材P115 2.什么是SWOT分析?如何进行SWOT分析? 教材P120 答:SWOT分析应是把组织内外环境所形成的机会、风险与威胁、优势和劣势4个方面的情况,结合进行分析,以寻找制定适合本组织实际情况的经营战略和策略。

(1)运用各种调查研究方法,分析出组织所处的各种环境因素,即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能力因素。(2)通过SWOT矩阵制定对策。

3.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教材P210 答:一是人人都有需要,某层需要获得满足后,另一层需要才出现;二是在多种需要未获满足前,首先满足迫切需要;该需要满足后,后面的需要才显示出其激励作用。

六、案例分析:

案例1:李莉扮演的角色(教材P9)

李莉是某市有名的女强人,典型的职业女性,担任某宾馆的总经理已经10年了。该宾馆为商务和旅游旅行者提供高质量的旅馆服务,现拥有150名员工,4个部门,每年上缴国家利税2000多万元。

李莉信奉“业精于勤”这四个字。2010年3月12日,她早上5:00起床,5:30上路,16分钟后到达办公室,一天的工作开始了:

5:46 李莉开始浏览报纸。

6:00 李莉召开高层领导班子碰头会。会议的议题是:由运营副总经理汇报全面质量管理计划的进展情况;讨论资金预算情况;解决第二分部春节期间由于供热系统出现问题而引起的顾客投诉;针对今年的“五一黄金周”如何做广告来提高宾馆的收入。

7:30 参加公司的早操、早歌。李莉认为这是企业文化的一项主要内容,早操锻炼身体,早歌凝聚人心。10年来,她基本上是利用这个时间和这种形式激励员工,使每位员工一天都有好心情和奋斗力。

7:50 李莉坐上前往第三分部的汽车。虽然总部有计算机决策支持系统,可以帮助她根据各分部的入住率、客户投诉次数和其他服务质量指标来评估业绩,但她仍然坚持每月一次实地考察。她说:“走动管理至少有三个好处:一是可以直接获得计算机不能提供的、更可靠的信息;二是可以激励员工、振奋人心;三是可以拉近与顾客的距离,使我更加准确地知道他们想要什么样的服务。”8:40到达目的地,她走访了每位员工及一些顾客,与他们进行了亲切的交谈,对于他们提出的问题,都进行了记录,以备改进。后来又察看了分部的餐厅、游艺厅等。

11:30 视察结束,李莉吃完简单的午餐后,于13:00 回到办公室,准备写演讲稿。13:30 秘书进来告诉她某装饰公司的胡经理来了。李莉想公司是胡经理的老客户,以前胡经理对公司非常优惠,装修质量也不错,但最近装饰材料价格上涨,公司若按以前的报价,胡经理肯定不会承揽即将进行的总部翻新工程。翻新工程不大,领导班子决定预算在30万元,假如胡经理不同意这个价格,公司将在全市招标,她知道毕竟他们也不想失去老客户。

15:00 送走胡经理后,李莉的注意力又回到了演讲稿上。16:00 演讲稿完成。李莉喜欢像今天这样紧张而有序的日子。问题:作为管理者,李莉在这一天中都扮演了哪些角色?

答:监督者、传播者、领导者、联络者、发言人、代表人、谈判人。案例2:

某地方生产传统工艺品的企业,伴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逐渐发展壮大起来,销售额和出口额近十年来平均增长15%以上,员工也由原来的不足200人增加到了2000多人。但企业一直采用过去的类似直线型的组织结构,企业一把手王厂长既管销售,又管生产,是一个多面全能 8 型的管理者。最近,企业发生了一些事情,让王厂长应接不暇。其一:生产基本是按订单生产,基本由厂长传达生产指令。碰到交货紧,往往是厂长带头,和员工一起挑灯夜战。虽然按时交货,但质量不过关,产品被退回,并被要求索赔;其二:以前企业招聘人数少,所以王厂长一人就可以决定了,现在每年要招收大中专学生近50人,还要牵涉到人员的培训等,以前的做法就不行了;其三:过去总是王厂长临时抓人去做后勤等工作,现在这方面工作太多,临时抓人去做,已经做不了也做不好了。凡此种种,以前有效的管理方法已经失去作用了。问题:请从组织工作的角度说明企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案例3: X媒体的组织结构

早上8:30,当一般的上班族拎着早点走进公司的时候,X媒体资讯科技公司的经营团队队员,早已坐在会议室和董事长翁女士一起开会了。

技术研究和营销是公司的两大支柱。总经理施先生负责带领技术研发团队,翁女士十分倚重他对于网络未来趋势的分析和软件技术的研发;负责营销的是副总经理柯女士,翁女士对她也十分倚重。

另外,翁女士相当依赖的幕僚包括技术研发执行长施先生、负责财务的副总经理陈先生和担任公关及发言人的副总经理李女士,这三个人被称为公司的铁三角。翁女士尊重他们的工作,也善用他们的专长。翁女士最大的愿景就是结合互联网路、销售渠道与广告媒体,使X媒体成为亚太地区电子通路应用服务商的领导品牌。

问题:

(1)X媒体的组织结构属于哪种形式?请画出组织结构图。

(2)对于日新月异、竞争激烈的网络行业,你认为X媒体的组织结构应如何调整,才能适应市场发展?

第三篇:六年级下册基础复习题

一、请根据要求写出相关诗句。

1、春节:

2、重阳节:

3、中秋节:

4、清明节:

5、描写景物的:

6、体现朋友间的友谊:

7、关于送别的诗:

8、感恩老师的名言:

9、表示纯洁:

10、本学期积累的描写景物的:

11、本学期积累的描写节日的:

12、描写春天的诗:

13、描写夏天的诗:

14、描写冬天的诗:

15、描写秋天的诗:

二、写上一句合适的名言。

1、聪明但骄傲的同学:

2、心胸狭窄的同学:

3、对不珍惜时间的同学:

4、反应慢但勤奋学习的同学:

5、遭受失败和挫折的同学:

6、劝勉对读书不敢兴趣的同学:

7、对没有诚信的人:

8、有关劳动的:

9、表达兄弟手足情:

10、劝勉贪玩的同学:

11、有关读书的:

12、不爱读课外书,总写不好作文:

13、节约粮食的名言:

14、感恩父母的名言:

三、照样子写词。清秀之美叫秀丽;雄壮之美叫壮丽

俊俏之美叫()鲜艳之美叫()光彩之美叫(灿烂之美叫()异常之美叫()华贵之美叫(四、姓名的故事出自哪部作品?请写出书名及作者。

1、负荆请罪--《》()

2、刘姥姥进大观园--《》(3、求学巴学园--《》()

4、青铜一家收养葵花--《》(五、马上就要毕业,请写两句赞美母校的话。

1、2、六、毕业在即,同学之间总免不了要互赠留言,请你写两句。

1、2、七、写一句给老师的赠言:))))

第四篇:《基础模块》下册复习题测试题之二

《基础模块》下册复习测试题之二

班级姓名学号得分

一、基础题(40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A.据沈从文,边城。记载,这位老人默守渡口,不管刮风下雨、严寒酷暑,天天渡船载客,已有五十载了。.

B.暑假里小王跟随旅游团去观赏塞外风光,没想到半路上车辆严重堵塞,只得胡乱塞几块饼干干权充午餐。..

C.他行伍出身,野营拉练、行军打仗,自然在行 ...

D.翠翠为人天真活泼又纯朴本分,为爷爷分担劳务占据了她生活最重的分量。.

2.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雕梁画栋纨绔高梁姬妾丫鬟华冠丽服

B.衔玉而诞放诞无理寻愁觅恨痴狂疯癫

C.掩面涕泣怯弱不胜甜言密语顾盼神飞

D.小巧别致伺候陪侍漱口盥手娇生惯养

3.下列各组中的同形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精力充沛精疲力竭聚精会神B.声嘶力竭声名狼藉声东击西

C.遥不可及望尘莫及状元及第D.强弩之末强手如林强词夺理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写作爱好者是应该从古人的话中的到一些启示的。

B.我们要养成爱读书,特别是读经典、读名著,让“书香满城”成为甬城亮丽的名片。

C.当林俊杰凭专辑《江南》击败了候选名单上的劲敌周杰伦后,成为大赢家,并最终获得包括“港台地区最受欢迎男歌手”在内的4项大奖。

D.在伦敦奥运会上,中国队包揽并囊括了乒乓球项目的所有金牌,5.对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方法的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通感)

B.风儿俯临,在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拟人)

C.人们喜欢晴天,有时也喜欢阴天,如果阴与晴中体现了两种审美趣味,则鱼和熊掌是可以兼得的。(比喻)

D.洛阳一似黄河激扬雄浑的音符,洛阳又像春之神明媚动人的笑靥。(拟人)

6.下列全是描写托尔斯泰墓地的形状和环境的一组文字是()

①完全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②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③就在自己的庄园的某块地上。④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阴里。⑤围在四周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⑥埋骨于那些他亲手栽种的树木之下。⑦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⑧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⑨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

A.②③④⑤⑧B.②④⑤⑧⑨C.②③④⑥⑨D.②④⑤⑥⑧

7.下列描写林黛玉的一组句子是()

①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②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③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媚。

④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⑤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⑥两弯似蹙非蹙罥烟媚,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A.② ④ ⑥B.① ② ⑥C.② ④D.② ⑥

8.对下列语句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这句话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苦闷,心绪的烦乱;这也正是作者夜深人静出游荷塘的缘由。

B.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在行文上,这是一个过渡句,提挈下文重笔写荷塘月色;从内容上看,作者的感情在此起了变化:他没有陷入哀愁的泥淖,而是要追寻美来自慰,反映了不满现实而又幻想超脱现

C.风儿俯临,在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

——用“俯临”“和暖”“嬉戏”“温柔”等富有温情的词语,让人感受到在这样的环境下,一位伟人安睡其中的幸福。

D.衣服湿了,颜色变深,湿衣服穿在身上不舒服,但是湿了的大自然景色却格外地有韵味,——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了作者观察自然的独特感悟,并从中找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

实的心态。

9.对“即席发言”的特点、要求的把握不当的一项是()

A.即席发言的特点是就事而发、缘情而发、因人而发、借机而发。一般无法事先准备,都是现想现说、边想边说。

B.要讲好即席发言,首先要从实际出发,为发言寻找一个切入点。

C.即席发言,不仅要迅速构思,还要注意克服紧张心理。

D.发言中停顿的一般规律:一句话说完要有较小的停顿,一个意思说完要有较大的停顿。

10.下列对课文作者和作品的介绍有误的一项是()

A.沈从文,湖南凤凰人,其30多个小说集大致可分为两个相互映照的世界:一是病态的城市,二是表现湘西世界。代表作中篇小说《边城》发表于1934年,文中描写了山城茶峒码头团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与摆渡人的外孙女翠翠曲折的没有结局的爱情,具有悲剧意味。

B.兰晓龙,当代著名作家、编剧,创作了《红星照耀中国》、《步兵团长》、《士兵突击》、《我的团长我的团》等剧本,曾获老舍文学奖、曹禺戏剧奖、电视剧“飞天奖”优秀编剧。他的长篇军事题材的小说《士兵突击》是在话剧剧本《爱尔纳·突击》和长篇小说《士兵》的基础上改变而成的。

C.曹雪芹是明代小说家,名霑,字梦阮,号雪芹。他的小说《红楼梦》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艺术精湛,把中国古典小说的创作推向最高峰,在文学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D.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他的长篇章回体小说《水浒传》取材于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农民起义,是在民间故事、宋元话本、杂居的基础上写就的。

11.下面对课文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荷塘月色》是一篇有没的写景抒情散文,它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素淡、朦胧、和谐、宁静的荷塘月色,表现了作者希望在自由宁静的环境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

B.《画里阴晴》是画家吴冠中先生的一篇耐人寻味的散文,文中着重谈论不同地域的画家用不同的技法表现出对阴晴的感受。

C.《世间最美的坟墓》中作者用拿破仑等三人的坟墓来进行比较,突出了托尔斯泰坟墓的朴素之美,抒发了对托尔斯泰的无比敬仰之情。

D.《士兵突击》这篇课文主要描写了三个普通士兵在严酷的特种兵选拔赛中“不抛弃,不放弃”的故事,着重塑造了许三多这个极具个性特点的现代士兵的形象。

二、阅读题(5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2—18题。

(一)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

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

老船夫不论晴雨,必守在船头。有人过渡时,便略弯着腰,两手缘引了竹缆,把船横渡过小溪。有时疲倦了,躺在临

溪大石上睡着了,人在隔岸招手喊过渡,翠翠不让祖父起身,就跳下船去,很敏捷的替祖父把路人渡过溪,一切皆溜刷在行,从不误事。有时又和祖父黄狗一同在船上,过渡时和祖父一同动手,船将近岸边,祖父正向客人招呼:“慢点,慢点”时,那只黄狗便口衔绳子,最先一跃而上,且俨然懂得如何方为尽职似的,把船绳紧衔着拖船拢岸。

12.上文的主要内容分是描写了。

13.用简短的语言分别概括这两段文字描绘的画面。

前一段:

后一段:

14.作者描写翠翠用了不少叠词,试加以分析比较。

(1)比较“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变黑)。”这个句子中加点的词与括号里的词,说说叠词用得好的理由。

理由:

(2)可不可以把上文中的“处处”、“光光的”、“从从容容的”这些叠词删掉?请说明理由。

理由:

15.对上文第一段赏析,错误的一项是()(4分)

A.作者描写翠翠健康优美自然的形象,用的简直是童话般的语言,那么清丽动人。

B.作者把翠翠比作“小兽物”、“山头黄麂”,说明了她是山水中的活物,与风、与大自然浑然一体,是纯粹的自然之子,活泼可爱、单纯质朴的性格跃然纸上。

C.写她“作成随时皆可局部逃入深山的神气”一句,透露出她曾经受骗上当,所以自然而然就具有了警惕性。

D.作者写她的眼睛“清明如水晶”,非常透明、清澈,即是寓意她没有沾染人世间的一切功利是非杂念,心灵纯净,不含渣滓。

(二)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

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

却更见风致了。

16.作者的语言准确生动而又充满诗情画意,说说上文中的“田田”是指,“有袅娜地开着的”是指“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是指。

18.读上文的理解有误的的一项是()(3分)

A.上文描写的是月下的荷叶、荷花、荷香和流水。B.上文描写的是荷塘上的月色。

C.上文描写的月下的荷塘。D.上文描写了月下荷塘的静态美与动态美。

18.作者将荷花比作“明珠”和“星星”,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荷塘上的荷花呈圆形而且闪闪发光。B.塘上的荷花是名贵的品种,而且朵儿不大。

C.在月光下,白色的荷花给人一种如“明珠”般润泽的感觉,在绿叶的映衬下,又像碧天里的星星了。

D.这种荷花能像“明珠”和“星星”那样光芒四射。

19.指出上文中划线的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方法,并说说这样的写的好处。

答:

20.从全文看,上面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三)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

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chī)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kèn)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黛玉正不知以何称呼,只见众姊妹都忙告诉他道:“这是琏嫂子。”黛玉虽不识,也曾听见母亲说过,大舅贾赦之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之内侄女,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学名王熙凤。黛玉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试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意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

21.上文描写的主要人物是,采用的描写方法有

22.作者写这个人物“人未到,笑先闻”的目的是()

A.突出其平易近人的性情。B.刻画其直率开朗的性格。

C.彰显其在贾府中无拘无束的地位。D.说明其感情丰富、精力充沛。

23.对作者极力铺写这一人物服饰的主要用意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表现了这一人物对荣华富贵的无厌追求。B.展现了当时社会的时尚服饰。

C.暗示了这一人物的贪婪和俗气。D.反映了这一人物内心世界的空虚。

24.这一人物见了黛玉有一段极其精彩的表演,可归纳为“笑、哭、喜、问、吩咐”等几出。对此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表现了此人喜欢玩弄权术以显示自己精明强干的泼辣性格。

B.表现了此人在贾府威重令行、敢于“放诞无礼”的特殊身份。

C.表现了此人善于察眼观色、逢迎讨好贾母的本领。

D.表现了此人对寄人篱下的黛玉的深切同情和真心喜爱。

(四)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柳永《雨霖铃 》下阕)

25、下列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又哪能忍受 ..

B、此去经年:年复一年表示日期很长 ..

C、应是良辰好景虚设:美好的时光,特指洞房花烛夜 ..

D、便纵有千种风情:深情密意 ..

26、上麦这部分词以之情,其中最能体现这种感情也最为人称到的词句是。

27、下列句中“柳”的意象,与柳永词中的“杨柳”相吻合的一组是()

①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采薇》)

② 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李白《忆秦娥》)

③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

④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苏轼《蝶恋花》)

⑤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晋·谢灵运《登池上楼》)

⑥ 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得倩疏林挂住斜晖。(元·王实甫《西厢记》)

⑦ 我仇祝与苑清楚,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渭城区》)

A、①②④⑥⑦B、①②⑥⑦C、①②③⑤⑥D、③④⑤⑥⑦

28、下列诗词中,象柳永这样运用生动的艺术联想,把未来之境与当前之情进行对比或烘托,以虚衬实来抒情的一项是()

A、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唐·钱起《湘灵鼓瑟》)

B、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宋·秦观《鹊桥仙》)

C、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D、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三、写作。(10分)

29.演讲是现代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作为当代职高生,应学好演讲,练好口才,为今后社会交际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请以《扬起生命的风帆》为题,拟一个提问式的演讲开场白。字数100字左右。

30.青春是什么?是玫瑰花,是橄榄枝,是勿忘我?是朦胧的月色,是闪烁的星辉,是明丽的的阳光?是黄昏白塔夏翠翠的凄凉,是贾府大院里宝黛的相悦,是特种兵选拔许三多的坚强„„青春的色调五彩缤纷,青春的旋律美妙动人,青春的故事诗意盎然„„步入青春,每个同学

一、都会有属于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请以“走进青春”为主题,写一个属于自己的青春小故事,题目自拟,字数500字左右。

第五篇: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全册教案(职高、职业中专、中专学校用)[word86页]

高教版·中职 语文教案

(基础模块)下册

目录

第一单元......................................................................................................1

一、合欢树.............................................................................................1

二、善良.................................................................................................3

三、人生的境界.....................................................................................7 第二单元....................................................................................................13

五、科学是美丽的...............................................................................13

六、南州六月荔枝丹...........................................................................14

七、飞向太空的航程...........................................................................17 第三单元....................................................................................................19

九、边城...............................................................................................19

十、林黛玉进贾府...............................................................................25

十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33 第四单元....................................................................................................36

十三、荷塘月色...................................................................................36

十四、世间最美的坟墓.......................................................................41

十五、画里阴晴...................................................................................44 第五单元....................................................................................................50

十七、现代诗二首...............................................................................50 我爱这土地...........................................................................................50 雨巷.......................................................................................................53

十八、雷雨...........................................................................................57

十九、窦娥冤.......................................................................................60 第六单元....................................................................................................63 二

十一、唐诗二首...............................................................................63 二

十二、宋词二首...............................................................................69 念奴娇 赤壁怀古.................................................................................69 雨霖铃...................................................................................................74 二

十三、师说.......................................................................................78

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 语文(基础模块)》下册 教学设计--

一、合欢树

第一单元

一、合欢树

教学目标:

1.体会无私的母爱以及作者对母亲浓浓的思念和沉重的内疚交织的感情。

2.理解“合欢树”在文中的寓意。教学重点: 品味词句意蕴 教学难点: “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课时安排:1课时

授课方法:颂读法,归纳法,探讨法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但丁说“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就是母亲的呼唤。”古往今来,关于母亲的故事、文章很多,大家熟悉的故事有孟母三迁、岳母刺字,文章有《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母亲绵绵的爱化作了密密的针脚。冰心在《繁星》中写道“母亲呵,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进它的巢里,我心中的风雨来了,我躲进母亲的怀里”可见,母亲还是儿女心灵的港湾,这一类的文章还有很多。每个人笔下的母亲都不尽相同,因为发生的事情不一样,个人的体验不同。今天,我们学习史铁生的《合欢树》,再一次感受伟大的母爱。

二、课文分析

(一)通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老师朗读第一段,指定一排学生依次朗读课文,熟悉文本,看作者写了人生中哪几个年龄段的哪些事情,以理清课文思路(出示课件)明确:年龄 “我” 母亲

十岁 作文获奖 做裙子

二十岁 双腿残废 做各种事情

三十岁 小说发表 不在人世 三十多岁 聊起合欢树 已死多年

(看幻灯提问题)由这张幻灯片我们可以看到本文是以时间为线索。

1/86

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 语文(基础模块)》下册 教学设计--

一、合欢树

文章题目叫《合欢树》但在文章后半部分才写到合欢树,有什么好处? 明确:(1)条理清楚(2)与邻居闲聊时提起,真实可信,亲切自然。

(二)分析把握母子间的亲情 母亲对儿子

1、在这篇描写母亲的文章中,你认为最能体现母爱的是哪些段落? 明确:第2、3两段,也就是作者二十岁的时候。

2、在这两段中写母亲为“我”做了哪些事情?

明确:为“我”治病;为“我”借书;推“我”看电影;鼓励“我”写作

小结:可以看出母亲不仅关心“我“的身体,更关心“我”的精神,这正是母亲的伟大之处。

3、这两段运用了怎样的人物描写方法?各找出相应的句子来。明确: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 句子(略)

4、通过这些事情体现了母亲怎样的性格?找出相应的句子来,全文还体现了母亲怎样的性格。

明确:乐观、坚强、执著 聪明 美丽 善良 热爱生活 儿子对母亲

1、对这样一位为自己付出太多的母亲,在母亲死后多年,儿子对母亲又是怎样的感情呢?找出相应的句子。明确:感激、内疚、句子(略)

重点分析内疚之情。(1)母亲原本是一个聪明、爱美、善良、热爱生活的人,在自己没得病的时候,他们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但是突如其来的灾难让母亲陷入了无止境的忙乱,一次次的失望,而且,史铁生的母亲在49岁时就死去,他一直觉得母亲的早死与自己有关,所以,对母亲,史铁生是怀有深深内疚的。

(2)对母亲住过的房,栽种的合欢树,作者的态度是有变化的。从不愿去到想去看看一直到后悔没早看。不愿去既是无法从失去母亲的痛苦中解脱出来,也是无法面对自己深深的内疚之情。想去看,表明作者从内疚中解脱出来,终于可以理智的接受现实。因为他觉得母亲太苦了,死亡或许是一种解脱。

2、句子理解

理智起来的作者可以静静回忆与母亲曾经的事情,所以文末写道“悲伤也成享受”可见对母亲怀念之深。小结: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与内疚之情并不是完全隔离开,也没有先后之分,两种感情是交织在一起的。

(三)理解合欢树的象征含义

1、文章主旨是母爱,合欢树与母爱有无联系?这运用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有联系,合欢树是母亲亲手栽种。运用的是象征的手,也就是托物言志,借物写人的手法。

2/86

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 语文(基础模块)》下册 教学设计--

二、善良

2、你认为合欢树象征的是谁,为什么? 合欢树既象征母亲也象征作者。合欢树是母亲亲自栽种,寄托着母亲的希望,所以象征着母亲。同时,合欢树从弱小到花繁叶茂,象征了作者的成长。(出示课件)

3、作者有没有成长起来呢?让我们来看史铁生的介绍,请大家注意作者的笑脸。(出示课件)

小结:史铁生在人生的黄金年龄,在最该张狂的时候突然瘫痪,这是他的不幸,但他有这样一位可敬可爱的母亲又是他的大幸,难怪史铁生在好几篇文章中满怀深情的回忆母亲,让我们一起阅读相关资料。

三、课外拓展(出示课件)提问:这些片断反映了史铁生对母亲怎样的感情,与课文中的感情是否一致?(明确:一致,感激与内疚)小结:史铁生的这些文章之所以感人至深,主要的原因是他写的是真人真情,是肺腑之言,所以,我们作文时要抒写自己熟悉的人和事,抒写自己的真性情。

四、质疑

大家对这篇课文还有什么问题?(略)

五、布置作业(选做)

1、课外阅读史铁生的文章,体会其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的特点。

2、亲情是永恒的主题,学习本文以物为感情载体的方法作文。

六、结束语:

让我们在满文军的《懂你》这首音乐中结束这节课,愿母爱的光辉永照每个人心田,更愿我们都能理解自己的母亲,二、善良

教学目标:

1、理清本文的论证结构,培养严密的思维习惯。把握善良的含义,做一位善良的人,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2、反复阅读,揣摩作者的思维流程,并掌握文章的写作手法。教学重点与难点:善良过时了吗? 教学课时:1课时

3/86

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 语文(基础模块)》下册 教学设计--

二、善良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

播放歌曲《爱的奉献》,教师:“‘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只要人人都坚守善良,幸福之花将处处开放。’当代有这样一位作家:他在强调斗争的年代,被错划为右派,然后被‘自我流放’到新疆生活了十几年才得以回到北京。可是他在一场场的政治运动中劫后余生,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善良,而是更加感到善良的可贵,升华了对善良的认识。他就是王蒙。”

二、王蒙及其作品的介绍

三、整体感知

1、学生阅读课文,揣摩作者的思维流程。

2、字词积累:

① 字音:不足恃(shì)滥(làn)恶 圭(guī)臬(niè)稚(zhì)弱

② 字形:恃才傲物 对峙 凄厉 励精图治 弘扬 一泓深潭

参透 渗透 迷彩服 兴高采烈 负隅抵抗 喁喁私语

3、理清文章思路:(请学生归纳,教师点拨)

第一部分(1—4)针对社会生活中善良似乎过时,善良被看作愚蠢的情况,提

4/86

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 语文(基础模块)》下册 教学设计--

二、善良

出自己的思考。

第二部分(5—11)阐述自己对善良的理解与认识,并把善良与凶恶作对比,强

调了善良的力量和作用。

第三部分(12)总结强调自己喜欢善良,¬并且相信国人会变得越来越善良。

四、重点探究,分析理解(学生思考,举手发言)

1、本文为什么用大量篇幅深入挖掘两个寓言故事?

明确:作者从两个有关善良的传统故事切入话题,这样不仅能获得读者情感上的共鸣,而且这样切入,使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不突兀,有说服力,这也恰恰是作者独具匠心之处,从逆向的角度使人们认识到施与善良的必要性,为下文的论述做了准备。

2、第6自然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明确:排比 喜欢—欢迎—向往表现迫切之情。“„„才(有)能„„”充分展示善良的功能作用,表示善良是必要的条件,强调了善良对于幸福和平、天下太平的重要性。

3、在文中找出“善良”和“凶恶”作对比的段落。① 第5自然段:

凶恶 善良 强大 稚弱 毫不犹豫 不设防

5/86

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 语文(基础模块)》下册 教学设计--

二、善良

无所不为 有所不为 武器多 武器少 作用:取材于生活,让人产生共鸣。②第8自然段

阐述了作者自己的看法。凶恶每战胜一次善良就把自己压缩了一次,善良每败于凶恶一次,就把自己弘扬了一次。见解独到,醒人耳目。这是作者根据自己坎坷的生活经历悟出的哲理,它能帮助人们解开心中的郁结,更坚信善良,坚守善良。

4、小结主旨:本文围绕善良这一话题,通过对比论证,阐明了善良的重要意义、作用、属性和本质,暗示了新形势下人们应该学会善良的道理,具有很强的哲理性和时代感。

五、联系现实,发散思维

1、说说课文中你最有感触的一句话。(学生思考,自由发言)

2、联系生活,讨论交流:

① 请说说在你周围发生过有关善良的故事。

② 你曾经有过“好心没好报”的经历吗?你是怎么对待的?(学生分组讨论,请代表发言,教师适时加以情感上的引导)

3、思维的诗意拓展:善良是什么颜色?(学生可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4、朗读有关善良的名言。

6/86

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 语文(基础模块)》下册 教学设计--

三、人生的境界

六、教师提出希望:从今天起坚持做一个善良的人!

三、人生的境界

教学目的:

1.理清文章思路,概括大意。

2.认真理解文中语句的含义,并深入探究。

3.提高学生对人生的认识,讨论我们应该追求怎样的人生境界。4.品味随笔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探究语句的含义。教学难点 :四种境界的认识。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品读法。教学过程 :

一、教学导入 :

在生活中,面对一些人或事,我们经常会发表意见,或是感慨万分,或是啧啧称赞,或是义愤填膺,等等。我们发现,甚至对同一件事,人们的处事态度也会有很大分别。为什么呢?我们常常得出这样的结论,人的素质真的是有高有低。殊不知,这里的素质高低就是人生境界的高低。什么是人生境界,是什么造成人生境界的高低,我们该如何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呢?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的教诲吧。

二、作者介绍:

冯友兰(1895-1990),哲学家、哲学史家。字芝生。河南唐河人。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19年赴美留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中州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哲学教授。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47年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1952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第二至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30年代初出版两卷本《中国哲学史》,把中国哲学史分为“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肯定了传统儒家的价值。40年代写《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以程朱理学结合新实在论,构建其“新理学”体系。建国后著有《中国哲学史新编》等,论著编为《三松堂全集》。

三、预习检测: 1.选词填空:

7/86

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 语文(基础模块)》下册 教学设计--

三、人生的境界

①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 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②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 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③中国哲学总是 强调,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A.程度 严肃 趋向 B.程度 严格 倾向 C.水平严肃 倾向 D.水平严格 趋向

2.作者所认为的哲学的任务概括地说是什么?其具体内容是什么? 提示:作者认为中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也就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哲学要使人觉解道德原理,从而达到道德境界。哲学要使人了解宇宙,从而达到天地境界。

作者划分人生的境界其依据是什么?分为哪几种境界? 提示:作者所说的人生境界是根据人们对人生意义的觉解程度来划分的;分为自然境界(一种蒙昧状态,不知道或者不大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有什么意义)、功利境界(心胸狭隘,他做事只知道对自己的功利意义)、道德境界(明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为社会的利益做事,事事讲道德,事事都有道德意义)和天地境界(心目中有宇宙的整体,他为宇宙的利益做事,他是自觉的天民,是圣人,他与宇宙同一。

四、文意概括:(板书)

本文围绕“哲学的任务是什么”这个问题,逐层深入地阐述了人生的不同境界,明确了哲学的崇高任务——即教给人怎样成为圣人的方法,并由此引出中国哲学的特征,展望了中国哲学的贡献。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提出“哲学的任务是什么”的问题,并简要作答,是提高人的

精神境界。

第二部分(第2—7自然段):阐述人生四种不同的境界。

第一层(第2自然段):概述由于每个人的觉解程度不同而形成从低到高四个不同等级的

人生境界。

第二层(第3—6自然段):分别阐述什么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第三层(第7自然段):综合评价人的四种境界。第三部分(第8~12自然段):照应第1自然段。

第一层(第8、9自然段):在明确什么是人生境界的前提下,进一步明确哲学的任务,阐述实现哲学任务的方法,回答哲学任务的问题,指出哲学的任

务是帮助人们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特别是达到天地境界。

8/86

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 语文(基础模块)》下册 教学设计--

三、人生的境界

第二层(第10—12自然段):中外哲学家对于如何到达天地境界的不同阐述以及由此引

出中国哲学的特点和对中国哲学发展的展望。

这样看来,本文的行文逻辑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先是明确文章 的中心论点:即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进而阐述什么是人生境界,有几个等级、有什么不同,从而更加明确了哲学的崇高任务是教人怎样成为圣人的方法。于是顺理成章.弛提出如何成为圣人的方法的问题,从中外著名哲学家的角度来阐述,得出了中国哲学既出世又人世的特征,展望了中国哲学的发展。

因此,从文章的整个思路看,是层层深入的,纵深至中国哲学的特点及发展,文章不仅深刻,而且旁征博引,容量极大;横断面上剖析了人的四种境界、中外哲学思想的相通之处,因而形成了思维缜密、纵横交错的结构特点。

五、语句研读: 1.“我曾提出,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哲学不也是一种知识吗?为什么说“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

注意“知识”前面的定语,说的是“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是关于实际的知识。而哲学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宇宙观的理论形式,它的任务在于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而不在于增加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的实际的知识。

2.“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 “觉解”是什么意思?这一句意味着没有这种觉解,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为什么意义的有无决定于党解与否?

看有关的句子可以理解“觉解”的意思。上一句说“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倒数第二段中说:“禅宗有人说,‘觉’字乃万妙之源。由觉产生的意义,构成了他的最高的人生境界。”“觉”者,悟也,就是觉悟,明白。觉解,就是觉悟,了解。说对于他有没有意义,说的是,主观上不认识,觉解不到某种意义,就是处在“无明状态”,那么事情对于他来说,就没有某种意义了。

3.为什么生活在功利境界的人,“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

后面一句说,“他所做的事,其后果可以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己的”,这就是说,他单有利己的动机,至于行为的社会效果,他是不想的,实际情况有两种可能,可能是有害于他人,也可能是有

9/86

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 语文(基础模块)》下册 教学设计--

三、人生的境界

利于他人。有害,不道德;有利,说明他并非不道德。这里所说的利己的动机,跟损人利己还是有区别的。4.冯友兰先生把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低级的是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这两等人心都不坏,至多是做事对于他没有意义,或者只有功利意义,但是社会上有人道德败坏乃至违法犯罪,他们的人生境界作何解释呢?

文章说,功利境界中人“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这句话也意味着还有一类人是不道德的、只有生活在道德境界的人,他的行为才能真正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才是真正有道德的人。只知道功利意义,只知道利己,很容易滑到损人利己、损公利己的地步、功利境界中人是容易分化的。

5.“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人是生活在社会之中的,难道惟有道德境界中人才了解社会的存在,而功利境界中人连社会的存在也不了解吗?

所谓“了解社会的存在”,是在一定的意义上说的,那就是了解社会的整体利益,了解他人的利益,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意识到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自己也应该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

6.儒家所提倡的“正其义不谋其利”,将“义”与“利’完全对立起来,冯友兰先生又将这一套奉为道德境界的要义,是否合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不是把义和利结合起来,求得二者的一致才现实?

这里我们确实可以看到儒家义利观的影响。义与利的关系是值得研究的、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是集体主义。在社会主义社会,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集体主义是调节三者利益关系的重要原则。义,归根结底,就是正确处理各种利益相互关系的原则,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而这种服从是在两种利益发生矛盾时的要求。在两种利益一致的情况下,把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结合起来,也是义。把义和利绝对对立起来,认为“正其义”就绝对不能“谋其利”,反而使某些人嘴上一套心里一套,口是心非,导致人格分裂。还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说得合情合理:“要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协作、先富与共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关系,提倡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为人民为社会多做好事,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形成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促进社会主义币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良好道德风尚。”

7.“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这里所说的“宇宙”是个什么概念?还有“宇宙的利益”,又是一个什么概念?

说“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这就是,宇宙

10/86

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 语文(基础模块)》下册 教学设计--

三、人生的境界

这个更大的整体,既包括人类社会这个整体,又比人类社会大得多。即使只说地球吧,社会整体之外,还有自然界,而地球在宇宙之中,又只是一个小小的整体。从“天地境界”这个概念中,可以看出,作者所说的宇宙是包括地球在内的一切天体的无限空间。“宇宙的利益”,包括社会利益而又不限于社会利益。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宇宙之中,除了社会利益之外,确实还有自然界的利益,宇宙的利益是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8“是人现在就是的人”是什么意思?“人应该成为的人”又是什么意思?

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自然的产物。没有受过道德教育、哲学教育的人,就处在自然境界、功利境界。所谓“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意思就是没有受过教育就如此的人。所谓“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意思就是应该把成为贤人、圣人作为自我修养的目标,应该不断提高精神境界,成为道德境界的人、天地境界的人。9.“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何谓“超道德价值”?

天地境界的人,“他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他的行为不仅于社会有利,而且于宇宙有利。他的精神境界最高,他生活于最高的人生境界,取得了“人作为人的最高成就”,这样的价值比道德价值又高出一个层次,是“超道德价值”。

10为什么说“道德境界,也是哲学的产物”?研究道德现象、揭示道德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叫做“伦理学”,为什么把伦理学也说成哲学?

注意下文“道德行为,并不单纯是遵循道德律的行为;有道德的人也不单纯是养成某些道德习惯的人。他行动和生活,都必须觉解其中的道德原理,哲学的任务正是给予他这种觉解。”这种道德原理,则是哲学的一部分。并不是把伦理学说成哲学,只是说道德原理也是哲学。

11.“道德行为”“道德习惯”两个概念有什么区别?

道德行为是人们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能够进行道德评价的行为。是行为主体自由选择的结果。有益于他人或社会的行为,是有道德行为;反之是不道德的行为。不涉及他人和社会的利益。没有道德意义的行为,或不是在道德意识支配下的行为,称为非道德行为。

道德习惯,也称“道德行为习惯”,是个体稳定的道德行为方式。指个人的某种道德行为已经不需要意志努力,可以自然而然地完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是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经过长期的训练、培养而形成的。具有一贯性、稳定性等特点。

12.什么是人与宇宙同一?为什么说在人与宇宙的同一中,他也就超

11/86

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 语文(基础模块)》下册 教学设计--

三、人生的境界

越了理智?

天地境界的人,他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也就是他到了理智世界,他的行为完全符合宇宙规律,达到“人道与天道”合一,人与宇宙合一,也就是中国哲学所说的“天人合一”。宇宙是物质的,人与宇宙同一,也就超越了理智。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与天本来合一,只是由于人的主观区分才破坏了统一。达到天人合一,也就超越了主观,超越了理智。13.冯友兰先生认为天地境界的人,“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觉解,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有不同的意义”。这样说来,人生境界不同的人,实际上还不是那么一回事,那有什么意义呢?

人不但有物质生活的要求,而且有精神生活的要求,人有对于超越人世的渴望,生活在天地境界的人,精神上达到了最高境界,人生有了最崇高的意义。另一方面,人生境界高,他做事,当然比别人做得好,更有利于社会,更有利于宇宙。

14.怎样理解中国的圣人,中国的哲学“既入世而又出世”?既然向来如此,为什么说未来的哲学才可能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

又出世,意思是,既投身到社会里,又能超越人世。这跟宗教不一样,宗教是一味追求出世,而逃避现实。也不像西方哲学那样;讲究入世而不能超脱人世。中国的圣人,如孔子孟子,都置身于社会斗争之中,又以天地境界为自己的人生境界,意识到自己是宇宙的一员,是“天民”,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正是既入世又出世的表现。这里所说的“未来的哲学”是指世界未来的哲学。作者认为,世界未来的哲学很可能走中国哲学的方向,这样,中国哲学就可能对世界哲学的重构有所贡献。

15.冯友兰先生把哲学的任务单纯地界定为“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教人以怎样成为圣人的方法”,是不是过于简单了?

冯友兰先生一再提到“中国哲学的传统”,确实,“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用世界眼光来看,中国哲学的内容也不能说不偏狭。拿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冯友兰先生所说的提高人生境界确实是哲学的一个任务,但是把哲学的全部任务说成惟此而已,恐怕也不行。所以,说“哲学的任务之一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似乎才适当。

六、依冯友兰先生的看法,你认为老庄哲学在中国的历史上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讨论,引导学生抓住老庄哲学的一些观点去分析,使之大胆阐释自己的看法)

七、完成课后练习三之后,写一篇小评论,说说我们应该读怎样的哲

12/86

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 语文(基础模块)》下册 教学设计--

五、科学是美丽的

学,追求怎样的人生境界。(留作课后作业)

第二单元

五、科学是美丽的

教学目标:

1、在整体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品读关键的词语、句子,领会其含义 ;

2、通过训练点拨,提高学生对具体语境中的词、句的理解、辨析和解题能力;

3、掌握理解句子含义的方法,并能准确表述。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通过品读关键词、句,完整深入地领会它们的含义;

教学难点:掌握理解句子含义的方法,并提高表述的完整性与规范化;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提到科学,我们就会觉得深奥、难懂、枯燥,一讲到从事这一行的科学家我们也总觉得他们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今天有位科普作家——沈致远将会告诉你:科学是美丽的。

二、课文分析

1.通读全文,字词疏通 2.划分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2)提出论点“科学是旷世奇美、美不胜收”的。

第二部分(3-10)以威廉斯的科学歌舞表演论证科学之美。

第三部分(11-14)探讨科学美之源泉:简单、深刻、普遍三位一体。

3.总结全文思路:提出观点----阐述理由-----得出结论

4.重点部分探讨:为说明科学是美丽的,作者列举了那些理由,陈述了那些事实?

——三部分理由:天文物理学、物理学、数学 事实:画家用中国画表现科学美

科学家威廉斯用诗歌、乐曲、舞蹈

13/86

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 语文(基础模块)》下册 教学设计--

六、南州六月荔枝丹

现代派雕塑家和画家表现了几何形体的视觉美

电子云、叶绿素、DNA、纳米等研究对象也是美丽的全文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课堂重点)5.重点语句的理解

A.第一自然段的手法和作用--------先抑后扬 引起读者兴趣 B.第二段开头问句------设问句 作用上强调,模拟读者语气,为下面正面立论做铺垫

C.第三段中运用的句式------排比反问句式

D.结尾的叹号和问号作用------感叹号加强反问力度;问号与读者对话、交流,既表现作者的自信,有不失对读者的尊重。

三、写作特色 1.思路清晰

2.观点明确,理由充分(例证)、祥略得当 3.表达方式:以叙述为主、夹叙嘉议

4.语言风格:既准确、严密,有活泼、生动

六、南州六月荔枝丹

教学目标

1、了解荔枝的结构、生长等知识。

2、领悟作者引用古诗文典故的作用。

3、学习本文生动、准确的语言。

4、尝试用文艺性笔调写一篇说明文。教学设想

1、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因此本文的重难点应放在对荔枝知识的了解上和一些生动说明手法的运用上,而对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初中有所提及,故可略及。

2、用文艺性笔调写作,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与延伸,对作文要求不应过高,能会一些方法与技巧就行。

3、在教学方法上,以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为主,教师适当引导为辅。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猜谜语:像球样的圆,像血样的红,像珠样的亮,像蜜样的甜。

14/86

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 语文(基础模块)》下册 教学设计--

六、南州六月荔枝丹

——打一水果(樱桃)

脱了红袍子,是个白胖子,去了白胖子,是个黑圆子。——打一水果(荔枝)

红颗珍珠诚可爱,白发太守亦何痴。十年结子知谁在? 自向

庭中种荔枝。——白居易《种荔枝》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苏轼《惠州一绝》

二、作者及文体介绍

1、贾祖璋: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科普作家。生于1901年,浙江省海宁县人。他的《鸟类概论》,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现代鸟类学著作。

贾祖璋的科普作品大多以绚丽多彩的生物为写作对象,把丰富的科学知识、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融为一体,有着相当高的思想性、科学性和艺术性。

2、本文属于科学小品,属于说明文。所谓小品就是随笔之类的小文章,科学小品则是介绍科学常识的文艺性说明文。其特点是以通俗有趣的写法介绍科学知识,篇幅短小,形式灵活,语言生动,既有很强的科学性,又有一定的文学情趣。

三、重点难点及目标达成过程

1、解题 思考:标题给我们提供了关于荔枝的几点信息?这一标题有何创意?

明确:①标题给我们提供了三点信息: 产地南州——泛指我国南方。成熟期六月——阳历七月。颜色丹——红色。②以诗为题,新颖,同时也很有概括力(荔枝的重要信息)。

2、齐读第一节,思考:在文中,作者如何引出说明对象? 明确:引用《荔枝图序》,质疑,引起下文。

3、白居易认为荔枝“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作为生物学家、科普作家的作者认同吗?浏览课文,分组探讨。

明确:白居易的话有对有错。

壳如红缯——不足(粗糙)膜如紫绡——错(误作)瓤肉莹白如冰雪——完全正确 甘酸浆液如醴酪——对

4、文中除了介绍荔枝的壳、膜、肉,文中还有不少有关荔枝的介绍。再读课文,通过找关键句的方法归纳每小节的内容,完成图表。(图表见附录)

说明:通过这个结构提纲,使学生明确本文由主到次、由外及内

15/86

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 语文(基础模块)》下册 教学设计--

六、南州六月荔枝丹

(由表及里)的条理清晰的说明顺序。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二、重点难点及目标达成过程

1、作为说明文,阅读文章时,我们没有感到枯燥,却觉得很有趣味。那么作者主要通过什么说明方法来增添文学趣味的呢?找出相关语段,诵读诵读,并举例分析。

①诗文及作用

《荔枝图序》说明荔枝的外形及内部特征 《咏荔枝膜》说明荔枝的膜的轻薄

《过华清宫绝句》说明荔枝的不耐贮藏

《惠州一绝》突出苏轼对荔枝的喜爱,建议大力发展生产荔枝,满足广大人民的需要。

②掌故及作用

唐明皇宠幸杨贵妃兼程送荔枝说明荔枝的不耐贮藏 宋徽宗移荔枝于宣和殿说明荔枝的性喜温暖特点 文徵明说顾氏种活荔枝事说明荔枝的性喜温暖特点 ③比喻及作用

绛囊、红星、珊瑚珠说明荔枝颜色红的特点

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说明荔枝成片林的绚丽美景 教师小结:这些内容极大地丰富了文章的知识性和趣味性,使得文章生动了许多,也极大地激发了我们阅读的兴趣。

2、科学小品文是以生动活泼见长,但这是必须以准确为前提,那么你认为本文语言的准确性体现在何处?

①适当的数量表述。如: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

②恰当的限制性词语的运用。如:现在科学发达,使荔枝北移,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又如:古代讲荔枝的书,包括蔡的在内,现在知道的共有13种,以记福建所产的为多,尚存8种;记载广东所产的仅存一种。

三、总结课文

文章运用了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作引用等多种说明方法,由主到次,由表及里地描写了荔枝的生态特征,介绍了有关荔枝生产方面的知识,科学性、知识性极强。同时,本文引用了大量诗句和掌故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文学意味,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16/86

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 语文(基础模块)》下册 教学设计--

七、飞向太空的航程

七、飞向太空的航程

教学目标

知识教育目标

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能力训练目标

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德育渗透目标

引导学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激发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教学设想

1.本文字里行间充满了这种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以本文的学习为契机,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和国际时事,培养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

2.课文结构很简单,是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都很清楚,要求学生阅读这篇新闻报道,弄清其结构特征,以之为范本,进行新闻写作练习。重点、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2.难点: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古代的万户,身绑土制火箭,要勇敢地飞向天空,虽然没有成功,但他的探索精神令人敬佩。万户可以算是人类历史上尝试乘坐火箭升上天空的第一人,今天我们的航天人终于实现了飞天梦。(板书课题)

二、明确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2.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3.引导学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激发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17/86

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 语文(基础模块)》下册 教学设计--

七、飞向太空的航程

三、整体感知

1.写作背景介绍

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富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这篇新闻就回顾了这段历史。

2.通读全文,弄清文章的基本结构

【明确】本文的导语部分是1、2、3段,点明这则新闻想要传达的最主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并且指明“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这一方面指明了这一事件的意义,同时点明这则新闻的新闻价值所在。

后面的部分是新闻的主体,作者并没有继续叙述“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经过,而是叉开一笔,用一个过渡段过渡到对中国航天研究史的回顾中。这一部分所占篇幅最长,引用的都是一些背景材料,这就使得本文和同题材的其他新闻报道有了很大的不同。大多数新闻都是很详细地描述火箭发射的经过,党中央以及国人对于此事的关注,飞船上天后杨利伟的所见所感等,即使有一些背景材料,也只是寥寥几笔。本文作者立意的角度更高,他们认识到“神舟”五号发射的成功是中国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事件,我们的目光不应该只是关注这样一些琐碎的场景,读者急需了解这一事件背后的故事。所以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历史的深处,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中国的飞天梦以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也正是因为把事件放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去考察,也使得事件本身更加凝重。

在这一段回顾中,有几个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需要把握:

一是1958年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指示。二是1960年中国第一枚火箭的成功发射。三是1970年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四是1992年中共中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五是“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六是“神舟”四号飞船的成功发射。

文章的结尾部分,作者又用了一个过渡段把笔拉回到了现实事件中,这样从头至尾形成一种首尾圆合型的结构。

四、分析与探究

1.【提问】本文标题有什么含义?

【明确】本文标题有两层含义:其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

18/86

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 语文(基础模块)》下册 教学设计--

九、边城

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认为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其二,中国的航天梦经过了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

2.【提问】新闻报道强调及时性,强调关注当下的事件。这篇文章用了很大篇幅叙述中国航天史,是不是有点不像新闻了?

新闻报道的确有及时性的特点,关注当下的事件,也是它的特质,但允许引入一些背景材料。这样的材料虽然可能不是最新的信息,但对于补充说明新闻事实有很大的作用,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虽然用很大的篇幅叙述中国的航天史,但也是建立在叙述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而那些航天史的材料也主要是作为新闻背景材料来用的。面对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同时也迫切想知道中国的航天工程走到这一步,到底经过了什么样艰辛的历程。在这个时候,本文提供了翔实的资料,更有一些首次披露的资料,而且把这些资料以历史的形式系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对于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无疑是及时的。另外,这种狂欢之中的冷静回顾,也使得事件本身的意义更加突出。

第三单元

九、边城

教学目标:

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和优美的环境描写。2.把握对人物的描写,分析主要人物重点是翠翠的形象。3.结合人物分析,领会作者的创作目的,小说的主旨。4.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小说的情节;借助情节和环境,鉴赏人物形象 难点:分析探讨文章的文化内涵,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

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多媒体辅助法,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繁华的大都市,令人目不暇接、心醉神迷。林立的高楼、琳琅的商品、穿梭的人流、怡人的乐园。闲暇时,我们是不是也想让生活增

19/86

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 语文(基础模块)》下册 教学设计--

九、边城

添点儿古朴意趣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拜读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的《边城》,神游于作品描写的几十年前的湘西,感受那里闪烁着的正直朴素的人性美。现在我们就一起去沈从文的“边城”看看,看看那里的山、水、人吧。

(放录象,在音乐的伴奏下朗诵)“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人家。这户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只黄狗„„”

这就是沈从文笔下的《边城》,小说写的就是这户人家的故事,其中的“女孩”名叫翠翠。她是怎样的姑娘呢?(放录象,女声朗诵)“翠翠在风日里长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清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养 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这就是翠翠。小说中的天保、傩送兄弟俩都爱上了她,为爱情展开竞争。按当地习俗,要在大月亮的晚上用歌声向姑娘求爱。阴历十四到了,月也快圆了。

二、检查预习情况:请学生通过阅读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语句或语段,并与学生共同研讨:这些景物描写有何共同特点?又有什么作用?

参考:第一处,首段“天已快夜了„„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第二处,第一部分“翠翠坐在溪边„„就忽然哭起来了。”第三处,第三部分“她在月光下坐了一阵„„翠翠的心被吹软了。”第四处,第一部分“月光如银子„„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安睡了。”

文中集中写景的共有4处。它们都是夜景,而且都有着温柔、美丽和平静的特点。这些描写既为文中人物的活动提供了一个真实可感的环境,又使得人物的活动和美丽、平静甚至于有些单调的景物和谐地融为一体,为翠翠性格的形成做了一个最好的诠释。另外,这些景物都是冷色调的,字里行间都透出一种淡淡的哀伤,较好地烘托了气氛。

三、作者介绍

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人,现代散文家、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炯之、璇若等。他的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展示民性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和返朴归真的牧歌情调。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中篇小说《边城》、《长河》是其代表作。

四、交代学习重点:

“边城”这个词在许多读者眼里已经凝定为“湘西人性美”的文

20/86

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 语文(基础模块)》下册 教学设计--

九、边城

化概念;《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的赞歌,是一首用小说形式写成的无韵之诗,是一幅用水墨绘就的无彩之画。沈从文在说到创作动机时也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因此,欣赏《边城》,需要有一种独特的眼光,如果仅拿它当一般的小说,就不能领略个中真趣。

五、情节归纳,整体把握。

(分小组讨论,派代表发言,教师明确)

1、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主要抓住翠翠心理,理解课文。

翠翠心中的凄凉——翠翠的父亲、母亲——翠翠的梦——爷爷上城——爷孙谈“唱歌”——翠翠爱听“歌”

第一部分:1.第一段中,翠翠为什么会感到“薄薄的凄凉”?

2、第二段中,翠翠为何要“胡思乱想”?为什么对母亲“神往倾心”呢?(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薄薄的凄凉:因为规矩中唱歌的日子快到了,在期待和担忧(对碾坊作陪嫁的事有所耳闻)中,内心骚动不安,看万物生机勃勃,而自己却不能像草木、泥土、甲虫那样热烈勃发;并且此时祖父作为唯一的依靠又不在她身边,去忙自己的事了,似乎把她给忘却了,于是感到生活“太平凡了”,“好象缺少了什么”;“杜鹃叫个不息”恰反映出内心的寂寞惆怅。这种感觉既源自当时的特殊时间,特殊情境,又由于人物独特的内心感受。

胡思乱想,惩罚爷爷:当自己内心躁动不安,有不可名状的苦衷,无法倾诉,连唯一的亲人爷爷也不能理解时,要让爷爷尝尝失去自己的痛苦。

一遍遍喊爷爷回家:无法想象没有祖父的生活,希望得到安慰。爷爷没有意识到翠翠的心事,依然去忙自己的事,翠翠心中对祖父的埋怨、委屈便一齐涌上心头,感受从凄凉转到“悲伤”。当然,“很觉得悲伤”,“祖父不理会”只是外部表象,渴望情感抚慰是真。

听爷爷讲父母的事:对于母亲的神往倾心,源于自己内心对爱情的朦胧的期盼,渴望爱的自由与坚持。父母的爱情是个悲剧,对于情窦初开对爱满怀憧憬的翠翠,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对爱的恐惧。百感交集,无从排遣,所以“似乎心中压上了些分量沉重的东西”。

第二部分:问:翠翠的梦,有什么深刻含义?为什么平时攀折不到的虎尾草轻而易举摘到了翠翠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说明了什么?

做梦:沉醉在爱情的美梦里:梦中很容易地摘到了“平时攀折不到手”的虎耳草,展示出潜意识里对现实中还未得到的爱情的向往,显出内心里对傩送的朦胧感情明确起来了。虎耳草,俗称金线荷叶,叶肾状、心形,下面紫红色,供观赏。虎耳草的叶子是心形的,在中

21/86

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 语文(基础模块)》下册 教学设计--

九、边城

国人的心态中,心形的东西是一种爱的寄托和象征。虎耳草可以说是翠翠爱情的象征。提示:一方面可以配合二老“走马路”这一事件,正是因为这个“梦”,翠翠错过了听歌的时机;另一方面翠翠“不知道把这东西交给谁”又暗示了爱情故事将会无果而终。

第三部分:问:爷爷问翠翠选哪一个,翠翠为什么不答?翠翠在月光下吹着芦管,为什么“觉吹得不好”?老船夫长长的曲子,为什么“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

与爷爷交谈中流露:愿意听歌,明知故问,不直接回答(沉默、回避)等都体现出翠翠的矜持与羞涩。

等歌:听祖父说傩送“想走马路”为自己唱歌,就“出了屋外”坐到岩石上去,“似乎为了等着这样的歌声,沉默了许久”。其实,是在等待傩送爱情的表白,好让自己的感情找到归宿,以使自己驿动的心找到港湾。以翠翠那样的性格,这当然已经是以心相许的明确表白了。

吹芦管,又吹不好。月光如水,等待的人却没有来。“一片草虫的清音复奏”,更使翠翠心乱,连芦管也吹不好了。祖父吹了长长的曲子,婉转的曲调使“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表明她被柔柔的曲子所感染,浸润在自己憧憬的爱的温柔甜蜜中。要爷爷唱歌,“又摘了一把虎耳草了”。爷爷唱的是“那晚上听来的歌”,是傩送对自己爱的表白,于是心里塌实了,又沉浸在爱的美梦中。

课文节选的三章没有直接写到几个青年男女相爱的动机,但却写到了他们表达爱情的方式,最动人的当然是傩送的歌声和翠翠梦里的虎尾草。傩送用整夜的歌声表达对心上人的爱慕,让人不由想起《诗经》《乐府》里咏叹爱情的美丽诗章,这是湘西古风犹存的明证,更是这里的人把爱情视作圣洁感情的表现。同样,翠翠在睡梦中受到歌声召唤,她摘取了一捧虎尾草,准备送给意中人,一个少女纤尘未染的心豁然眼前,让人感动。

六、教师总结:

当爱情来临时,翠翠的内心躁动不安,她热切地期待着傩送的歌声,期待着爱情的实现;渴望着感情的抚慰,渴望着心灵的归宿。但,只有在梦中她才能品尝到爱的温柔甜美;矜持羞涩的个性、一系列或人为或天意的误会,让她只能长久地执着地等待„„

这节课我们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初步感受到文中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性,下节课我们再进一步品评文章的人物形象和主旨。

第二课时

一、导入:有人说:“《边城》是一首圆润悲婉的乡土抒情诗,是二老唱给翠翠的一支情歌,是一曲灵秀惆怅的田园牧歌。他描绘了一种充满化外之风的天人合一的境界。为被现代文明撕裂灵魂的人们提供了

22/86

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 语文(基础模块)》下册 教学设计--

九、边城

一个恍若隔世亦真亦幻的人性理想。是一块行将失落而未曾失落的古朴的生命绿洲。”那么今天的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眼光来看待呢?下面我们将继续走进《边城》。

二、进一步研习(学生讨论,然后自由回答。)

1、分析翠翠形象

(1)请一女生朗读课文(从开头至“忽然哭起来了”。)①提问:翠翠为何在成熟的生命中觉得缺了什么,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态? 明确:此时的翠翠是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朦胧的爱情已经注入了她的情怀,她怀着满腔心事,无人能诉说。渡船上人们悠闲地过渡,又有谁能了解她的心事呢?船上的人的安闲和翠翠内心的波动,形成动与静的对比,表现出翠翠那看似无来由的哭的深意。

②提问:翠翠为什么要想象离开爷爷? 学生讨论,然后自由回答 明确:翠翠感到日子有点痛苦,“好像缺少了点什么”,她觉得委屈,自然地迁怒到唯一可以向之撒娇的祖父,她并不当真地胡思乱想着自己出走以后带给爷爷的惩罚。注意,翠翠的“惩罚”手段仍然是建立在两人亲情深厚的基础上,她深知祖父爱她,所以让他尝尝失去她的痛苦。

③“翠翠不敢生祖父的气”,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她可能生谁的气呢?

翠翠对爷爷明知自己心思还要追问自己选大老还是二老,很不满。但她明白爷爷是一番好心,希望自己忘记二老,答应大老的提亲。可感情不是买卖,翠翠实在不愿意做违心的选择,她面对百般疼爱自己的祖父,“不敢生气”,只能勉强笑着。她可能气二老不和自己一样对爱情执著,不再坚持唱歌示爱;也可能气自己,明知王团总想把女儿许配给二老,还心存幻想,气自己不能和王团总之千金平等竞争。④最后,祖父唱了十个歌,翠翠为什么自言自语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

明确:翠翠最后听祖父唱歌,就是傩送昨晚唱的歌,心里踏实了,她知道傩送也像自己爱他一样,爱着自己。她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这时她已经 知道虎尾草要交给谁了。

⑤翠翠的爱情比起现代都市人的爱情有什么特点?从中你体会到什么样的美?(开放性题目,联系实际)

明确:翠翠爱得自然,爱得朦胧,爱得执着,爱得纤尘不染,爱得水晶般纯洁透明;翠翠爱的方式,她在爱情来临时的表现孕育、脱胎于湘西古风犹存的风土人情,典型地体现了人情人性美。

2、想象人物形象:人物可爱是沈从文小说的一大特点,他特别擅长描写女子,他曾说“我是天生就一种理解女子的心。”故而翠翠是尤

23/86

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 语文(基础模块)》下册 教学设计--

九、边城

其可爱的。但在节选的文字当中我却找不到关于翠翠的外貌描写,你认为翠翠应该是什么样的?如果要把《边城》拍成电影,请你作一回导演,你打算选一位什么样的演员来饰演翠翠,如何来给她造型。学生讨论,发言;教师点评,参与。(题目具有开放性,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参考:情窦初开,“在成熟的生命中,觉得好像缺了什么。„„想要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渴望新的生活,“好像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于是胡思乱想:”下桃源县,过洞庭湖。深深的依恋爷爷,担心爷爷会离她而去。当她设想到爷爷要搭下水船去杀了她的时候,就吓怕起来,“一面锐声喊着祖父,一面从坎上跑向溪边渡口去”喊爷爷,看见爷爷依然后,小“小心子还跳跃不已。”朦胧中渴望着爱情。听父母的故事,神往倾心。间或吸气,释放心中被压抑的“分量沉重的东西”。对傩送一见倾心,但又含蓄而不善表白。在梦中听到傩送唱的歌,梦见自己摘到了平常摘不到的虎耳草。当爷爷提及到傩送向她攀交情的时候,先是“吃了一惊”,然后借故走开。天真而幼稚。爷爷在溪中渡船,她一个人坐在悬崖上,觉得很悲伤,看见萤火虫闪着蓝光,便又想“看你飞得多远”便把眼睛随着那萤火虫的明光追去。可以说,翠翠是淳朴的边城一个天真、善良、温柔、清纯的女孩形象。她过着自由的生活,关心爷爷,也被爷爷宠爱关心;但她已经到了情窦初开的年龄,祖父并不能真正理解她,她的内心是清纯的,同时又是孤寂的。

三、探究文章的文化内涵和主题

讨论:作者在创作谈中说,他要表现“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你认为这篇小说所表现的这种人生形式究竟是什么样子?

参考:《边城》描写的确实是一种人生形式,所有的小说也只能描写一种人生形式。《边城》所表现的人生形式确实是自然的,这里的人生善良、勤劳,质朴、真实、自然,毫不娇柔做作,毫不急功近利,体现了人性中最美的一面。这种人生形式是优美的,他们含蓄而毫不伸张,温情而毫不暴烈,他们的人生是优雅的,安详的。这种人生形式是健康而不悖乎人性的,他们有爱、敢爱,爱的深沉,爱的彻底。

讨论:作者以“边城”为题有什么用意?

“边”有边缘的意思,和“中心”相对。边城的人生形式,和处于中心的人生形式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以“边城”为题,意在说明这种人生形式的流逝,而与之相对的庸俗、腐化、浅薄、金钱至上的人生形式正在膨胀,正在风靡。

讲解:本文写于1934年,从湘西农村走出来的沈从文,看到了都市文明掩盖下的传统美德的衰落,看到了现代文明物欲横流、金钱至上,24/86

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 语文(基础模块)》下册 教学设计--

十、林黛玉进贾府

看到了质朴真诚的淡退、腐化浅薄的流行,于是写下这篇文章,表达内心的痛心和推崇传统美德的心意。

传统文明是一种封闭的农业文明。农业文明种有很多美德,需要我们去继承,但农业文明也必然有它的缺陷。那些含蓄、优美、勤劳、淳朴的可爱的人们,由于不善表达,不善争取,因此也不免打伤孤寂的色彩。固守传统还是拥抱现代,怎样把传统美德和现代意识更好的结合起来,这是一个艰难的选择,也是一个长期困扰人类生存的问题。比如过年吧,我们既希望它象几十年以前那样神圣、热闹,但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现代意识的发展,无论如何,我们再也找不到象《祝福》里描写的那种过年的味道了。

四、结束语:

故事结束了,山依然青,水依然绿,人依然那么美。如果要用两个字来概括《边城》,那就是:“美”和“爱”。翠翠是美丽的,《边城》同样是美丽的。阅读这样的作品,我们获得的不只是文学艺术的美的享受,更有着对我们心灵人性的滋养与疗补。让我们学会欣赏,学会爱,学会生活。

五、课后研读题:

1.细读课文,试着写一段关于翠翠的外貌描写。

2.阅读《边城》全文,找出翠翠与爷爷、天保兄弟之间的“爱”,进一步体会人情人性美。

十、林黛玉进贾府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分析,能圈点出有关贾宝玉、林黛玉和王熙凤等人物描写的语句,并能理解这些人物的性格特征;

2、能赏析本篇课文中多姿多彩的人物描写的艺术;

3、能在阅读过程中,抓住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线索。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在初读课文后即能抓住林黛玉的行踪;

2、能抓住课文的有关语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3、多姿多彩的语言描写艺术。课时:五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谈话要点:

1、有关中国的四大著名古典长篇幅小说:即《红楼梦》曹雪芹,《西

25/86

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 语文(基础模块)》下册 教学设计--

十、林黛玉进贾府

游记》吴承 恩,《三国演义》罗贯中,《水浒传》施耐庵。

2、《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四大名著之一。全书以宝黛爱 情为主线,揭露了封建统治的罪恶和腐朽,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灭亡的历史以展趋势。本文选自《红楼梦》故事的第三回《金陵起复贾雨村,荣国府收养林黛玉》,是全书的序幕组成部分之一。本文以林黛玉进贾府的一天行踪为线索,通过她的所见所闻,介绍了贾府的一大批批重要人物,弄错时展现了贾府与众不同“的豪华府北,拉开了《红楼梦》故事的帷幕。

3、《红楼梦》人物众多,为了使用权我们了解众多的人物关系,我们印发了下表,供同学们参考。宁府

宁国公贾 演——贾代化——堂舅父贾 敬——堂表兄贾 珍

四表妹贾惜春 荣府

荣国公贾 源——外祖父贾代善、外祖母史太君(即贾母)—— 大舅父贾 赦、大舅母邢夫人——表兄贾 链、表嫂王熙凤

二姐贾迎春

二舅父贾 政、二舅母王夫人————————表兄贾 珠

表嫂李 纨

大表姐贾元春

表兄贾宝玉

三表妹贾探春

母亲贾 敏、父亲林如海——————————林黛玉

4、林黛玉因母亲去世,她父亲决定让到外祖母家去,于是引出了本文所讲的故事。

二、学习小说,我们仍然要抓住小说的情节链。让学生在阅读课文之后,通过讨论,找到情节链。在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教师作如下的点拨:

本文的情节链是——林黛玉进贾府的一天的行踪: 步步留心——进贾府大门——贾母的正房大院,见贾母——三个姐妹——不足之

症——王熙凤来了——已经放了月钱、找缎子——去大舅父、大舅母处——去荣禧堂二舅父、二舅母处——王夫人说贾宝玉——路过王熙凤的住处——在贾母的后院正房用饭——林黛玉和贾宝玉相会——暂置碧纱橱。

26/86

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 语文(基础模块)》下册 教学设计--

十、林黛玉进贾府

三、我们学习《红楼梦》有利于了解封建社会。从本文,我们可以看到:

1、封建社会的不平等,贾府大富大路贵,穷奢极侈,令人惊讶眩目。他们自己

不会创造财富,由大批奴仆和丫环为之服务;

2、在这个封建家庭中,实行的是封建专制,家长统治,由贾母一人说了算数,由贾母一人支配一切;

3、在这个封建家庭中,封建的秩序扼杀个性,繁缛的礼仪使用权人活泼不得,空气十分压抑;

4、但是我们也从中看到了这样一点:这个封建社会已经在开始动摇了,宝玉的

对封建社会的全部意识不迷信,并对这些封建秩序有所违拗,是反叛倾向的表现。

四、要求学生在初步阅读的基础上掌握以上要点,并预期习重点的语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1、本文的情节链是:

步步留心——进贾府大门——贾母的正房大院见贾母——三个姐妹——不足

之症——王熙凤来了——已经放了月钱、找缎子——去大舅父、大舅母处——去荣禧堂二舅父、二舅母处——王夫人说贾宝玉——路过王熙凤的住处——在贾母的后院正房用饭——林黛玉和贾宝玉相会——暂置碧纱橱。

2、从本文,我们可以看到:

(1)封建社会的不平等,贾府大富大路贵,穷奢极侈,令人惊讶眩目。他们自己

不会创造财富,由大批奴仆和丫环为之服务;

(2)在这个封建家庭中,实行的是封建专制,家长统治,由贾母一人说了算数,由贾母一人支配一切;

(3)在这个封建家庭中,封建的秩序扼杀个性,繁缛的礼仪使用权人活泼不得,空气十分压抑;

27/86

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 语文(基础模块)》下册 教学设计--

十、林黛玉进贾府

(4)但是我们也从中看到了这样一点:这个封建社会已经在开始动摇了,宝玉的

对封建社会的全部意识不迷信,并对这些封建秩序有所违拗,是反叛倾向的表现。

二、重点课文阅读指导: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第一段课文。指出这里的“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和“不

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这是黛玉的行动准则。在整个小说中制约着黛玉的行动。当然,在本节选的课文中,同样也体现这一点。黛玉的悲剧,也正是从这里开始的。

2、下面我们先来阅读6至9自然段,研究一下王熙凤的性格特征。看看曹雪芹

是如何刻划这个人物的典型性格的。是通过怎么样的描写方法来刻划这个人物的。

(1)王熙熙攘攘凤的感情变化线索是:先表恭维,后表同情,最后是表 关心。

(2)一见林黛玉,有这样几个动词,十分引人注目:携着、打谅、送至、笑道、拭泪、转悲为喜、问。这些动词十分鲜明地表现了她的虚情假面具意、和精明能干。(3)她对林黛玉说:“想要什么吃的、什么样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

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这些话说明了什么?(说明了王熙凤既要讨好老祖宗,又欲在黛玉和众人面前表现自己在机房府的权势大。)

(4)课文中还有这样一段文字:“(王夫人)因又说道:‘该随手拿出两 个(缎子)来给你妹妹去裁衣裳的,等晚上想着叫人再去拿来吧,可别忘了。’熙凤道:‘这倒是我先料着了,知道妹妹不过这两日到的,我已经预备下了,等太太回去过了目好送过来。’王夫人一笑,点头不语。”请问,当时王熙凤为什么这么说?王夫人为什么笑一笑,点头不语?(王熙凤在贾母面前要表示对黛玉关心异常,说‘早已事先想到’,以讨取贾母的欢心。而王夫人明明知道王熙凤当面撒谎,却又赏识侄女机灵过人,口舌伶俐,哄得贾母欢喜。)

(5)把王熙凤在这段文字 中的言辞和行动,归纳起来,可以看出王熙 凤怎么样的性格特点?(有善于察言观色和机变奉迎;善于讨好机房母的性格特征;喜欢弄权,以显示自己的精明能干;在贾府她威重令行,有敢于在贾母面前放诞无礼的地位。)

28/86

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 语文(基础模块)》下册 教学设计--

十、林黛玉进贾府

五、学生课后阅读这段课文,预习13、14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复习课文要点:

1、“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和“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这是黛玉的行动准则。

2、第6至9自然段,下列问题:

(1)王熙凤的感情变化线索是:先表恭维,后表同情,最后是表关心。

(2)一见林黛玉,有这样几个动词,十分引人注目:携着、打谅、送至、笑道、拭泪、转悲为喜、问。这些动词十分鲜明地表现了她的虚情假面具意、和精明能干。(3)她对林黛玉说:“想要什么吃的、什么样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

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这些话说明了什么?(说明了王熙凤既要讨好老祖宗,又欲在黛玉和众人面前表现自己在机房府的权势大。)

(4)课文中还有这样一段文字:“(王夫人)因又说道:‘该随手拿出两个(缎子)来给你妹妹去裁衣裳的,等晚上想着叫人再去拿来吧,可别忘了。’熙凤道:‘这倒是我先料着了,知道妹妹不过这两日到的,我已经预备下了,等太太回去过了目好送过来。’王夫人一笑,点头不语。”请问,当时王熙凤为什么这么说?王夫人为什么笑一笑,点头不语?(王熙凤在贾母面前要表示对黛玉关心异常,说‘早已事先想到’,以讨取贾母的欢心。而王夫人明明知道王熙凤当面撒谎,却又赏识侄女机灵过人,口舌伶俐,哄得贾母欢喜。)

(5)把王熙凤在这段文字 中的言辞和行动,归纳起来,可以看出王熙

凤怎么样的性格特点?(有善于察言观色和机变奉迎;善于讨好机房母的性格特征;喜欢弄权,以显示自己的精明能干;在贾府她威重令行,有敢于在贾母面前放诞无礼的地位。)

二、学习新课内容:

1、学生阅读本课的内容,做书间笔记。要求学生弄清课文写了些什么内容,如

何 理解 这些内容。找出哪些不能理解的内容。然后学生分小组和大班研究讨论。

2、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研讨情况,讲解以下要点:(1)本段属于环境描写,是贾政和王夫人的住处:13段写的是正室,14段是王夫人时常居坐宴息是东边的三间耳房。课文以荣禧堂为重

29/86

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 语文(基础模块)》下册 教学设计--

十、林黛玉进贾府

点,描写了贾府的华贵的陈设。

(2)这段文字——环境描写的作用是:提示了贾府的社会地位和荣华宝贵。例如:匾是皇帝的御宝,大画是表示对君王的忠心耿耿和尊敬。

(3)这副对联的意思中,我们可以了解了怎么样的内容?(与贾政来往的人,都是一些豪门贵族。)

(4)我们从全文其它的描述中,还可以看到许多贾府的显赫:如荣宁两府门前的大石狮子,兽头大门,华寇丽服的守人等等。

3、学生装朗读这两段课文。并重点抄写以下词语:

万几宸翰之宝、大紫檀雕螭案、镶着錾银、座上珠玑日月、堂皇前黼黻焕烟霞、猩红洋罽、金钱蟒靠背、汝窑美人觚、茗碗痰盒、撒花椅搭。

三、学生预习下面的几段课文,着重预习宝玉和黛玉两人的性格特征。并在作业本上抄写三段文字,两段是写宝玉进来时和宝玉眼中的黛玉,一段是两首词。

第四课时

一、学生分小组和大班交流预习情况。

二、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作精要的重点分析指导。要点是:

1、关于林黛玉的思想性格:(1)“黛玉心中料定这是贾政之位。因见挨炕一溜三张椅子上也搭着半

旧的弹墨椅袱,黛玉便向椅上坐了。”——写出了黛玉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性格。

(2)在宝玉眼中的黛玉是:,这是侧面描写。“两弯似蹙非蹙罥眉,一双

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窃,病如西子胜三分。”此诗写出了黛玉的内秀外美,体弱多病。在宝玉眼中,更是聪慧灵秀,多愁善感。

2、关于宝玉的性格特征:

(1)在王夫人的口中,是个“混世魔王”。说明书宝玉的作为,与封建

社会的正统观念相抵触,与世俗格格不入。是封建社会的叛逆。(2)黛玉眼中的宝玉:容貌中透露出多情、温柔、敦厚。(3)关于两首《西江月》词:指导的有关的要点是: A、共用四组对偶句。

B、第一首刻划了贾宝玉狂放不羁,对封建礼教的叛逆,对功名利禄的淡视,追求个性的我有放。

30/86

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 语文(基础模块)》下册 教学设计--

十、林黛玉进贾府

C、第二首是对宝玉性格的褒扬,同时也斥责了当时封建社会特别是贵族家庭的世俗观念。D、两首词运用了寓褒于贬的手法,塑造了宝玉这个封建叛逆的形象。并暗示封建制度的灭亡是不可避免的。

E、这两首词,对于读者理解宝玉的形象和性格,理解全书有关宝玉的情节设置和展开,有极大的作用。

F、词中的“愁”和“恨”是宝玉欲求摆脱封建束缚而不得的苦闷心情的表现;“傻”和“狂”是宝玉痛苦中寻求新生活新理想,却又找不到出路以致陷于的食性迷惘的种种情态的表现。

G、这两首诗写出了宝玉不为人理解的对封建社会的叛逆性格。H、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写出了宝玉不愿意读孔孟的文章,被人看作是愚笨顽劣,说明书他不受封建思想的束缚,厌恶功名利禄。I、解释“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见风使舵49页注解⑩)。纨绔和膏粱,是借代用法。

J、这两首诗,似贬实褒,表面上用世俗的观念批判宝玉,实际上他对封建社会叛逆性的写照。作者用正文反写的方法,赞美宝玉。

3、学生抄写这几段文字。

三、准备听记训练和单元练习薄。

第五课时

一、练习内容:

1、王熙凤的感情变化线索是怎么样的?(先表恭维,后表同情,最后是表关心。)

2、王熙凤一见林黛玉,课文用怎么样的几个动词,十分引人注目?有什么作用?(携着、打谅、送至、笑道、拭泪、转悲为喜、问。这些动词十分鲜明地表现了她的虚情假面具意、和精明能干。)

3、王熙凤她对林黛玉说:“想要什么吃的、什么样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这些话说明了什么?(说明了王熙凤既要讨好老祖宗,又欲在黛玉和众人面前表现自己在机房府的权势大。)

4、中还有这样一段文字:“(王夫人)因又说道:‘该随手拿出两个(缎子)来给你妹妹去裁衣裳的,等晚上想着叫人再去拿来吧,可别忘了。’熙凤道:‘这倒是我先料着了,知道妹妹不过这两日到的,我已经预备下了,等太太回去过了目好送过来。’王夫人一笑,点头不语。”请问,当时王熙凤为什么这么说?王夫人为什么笑一笑,点头不语?(王熙凤在贾母面前要表示对黛玉关心异常,说‘早已事先想到’,以讨取贾母的欢心。而王夫人明明知道王熙凤当面撒谎,却又赏识侄女机灵过人,口舌伶俐,哄得贾母欢喜。)

5、熙凤在这段文字 中的言辞和行动,归纳起来,可以看出王熙凤怎

31/86

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 语文(基础模块)》下册 教学设计--

十、林黛玉进贾府

么样的性格

特点?(有善于察言观色和机变奉迎;善于讨好机房母的性格特征;喜欢弄权,以显示自己的精明能干;在贾府她威重令行,有敢于在贾母面前放诞无礼的地位。)

6、第8、9、10段课文:

(1)属于什么描写?(环境描写,是贾政和王夫人的住处:8段写的是正室,9段是王夫人时常居坐宴息是东边的三间耳房。课文以荣禧堂为重点,描写了贾府的华贵的陈设。)(2)这两段文字——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什么?(提示了贾府的社会地位和荣华宝贵。例如:

匾是皇帝的御宝,大画是表示对君王的忠心耿耿和尊敬。)

(3)这副对联的意思中,我们可以了解了怎么样的内容?(与贾政来往的人,都是一些豪门贵族。)

(4)我们从全文其它的描述中,还可以看到哪些贾府的显赫?(如荣宁两面三刀府门前的大石狮子,兽头大门,华寇丽服的守人等等。)

7、关于林黛玉的思想性格:

(1)第10段“黛玉心中料定这是贾政之位。因见挨炕一溜三张椅子上也搭着半旧的弹墨椅袱,黛玉便向椅上坐了。”写出了黛怎么样的性格?——写出了黛玉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性格。(2)宝玉眼中的黛玉是:第14段,是侧面描写。“两弯似蹙非蹙罥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窃,病如西子胜三分。”此诗写出了黛玉怎么样的性格?——内秀外美,体弱多病。在宝玉眼中,更是聪慧灵秀,多愁善感。

9、关于宝玉的性格特征:

(1)第10段,在王夫人的口中,是个“混世魔王”。说明什么?——宝玉的作为,与封建社会的正统观念相抵触,与世俗格格不入。是封建社会的叛逆。(2)第13段,黛玉眼中的宝玉是怎么样的?——容貌中透露出多情、温柔、敦厚。

10、于两首《西江月》词: A、共用四组对偶句。

B、第一首刻划了贾宝玉狂放不羁,对封建礼教的叛逆,对功名利禄的淡视,追求个性的我有放。

C、第二首是对宝玉性格的褒扬,同时也斥责了当时封建社会特别是贵族家庭的世俗观念。D、两首词运用了寓褒于贬的手法,塑造了宝玉这个封建叛逆的形象。并暗示封建制度的灭亡是不可避免的。

E、这两首词,对于读者理解宝玉的形象和性格,理解全书有关宝玉

32/86 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 语文(基础模块)》下册 教学设计--

十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的情节设置和展开,有极大的作用。

F、词中的“愁”和“恨”是宝玉欲求摆脱封建束缚而不得的苦闷心情的表现;“傻”和“狂”是宝玉痛苦中寻求新生活新理想,却又找不到出路以致陷于的食性迷惘的种种情态的表现。

G、这两首诗写出了宝玉不为人理解的对封建社会的叛逆性格。H、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写出了宝玉不愿意读孔孟的文章,被人看作是愚笨顽劣,说明书他不受封建思想的束缚,厌恶功名利禄。I、解释“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见风使舵49页注解⑩)。纨绔和膏粱,是借代用法。

J、这两首诗,似贬实褒,表面上用世俗的观念批判宝玉,实际上他对封建社会叛逆性的写照。作者用正文反写的方法,赞美宝玉。

十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教学目的:

1.知识与能力:

①理解林冲性格的转变是怎样随着情节的发展而完成的,学习在矛盾斗争过程中刻画人物。培养学生通过情节、环境、言行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的能力。

②了解封建社会“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事实及其必然性。③注意分析景物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2.过程与方法:

通过研读文本,理清小说情节发展和林冲情感变化的线索,理解林冲性格转变是怎样随着情节的发展而完成的。解决“为什么说林冲是被逼上梁山的”这一问题,进而认识小说的主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封建社会“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事实及其必然性。学习人物身上的“侠义”精神。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分析林冲思想性格的发展变化和景物描写、细节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林冲思想性格的发展变化的过程。教学过程:

一、设情景,导入新课。

用一曲《好汉歌》导入新课,强烈的音乐节奏感驱使学生去领略英雄好汉们的悲剧故事。

二、说作者,介绍《水浒》。

33/86 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 语文(基础模块)》下册 教学设计--

十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施耐庵,元末明初人(约1296─1370),钱塘(杭州)人,曾中元朝进士,在钱塘做过两年官,因与当道不合,弃官闲居在苏北故乡。代表作《水浒传》。《水浒传》是一部著名的描写农民革命的长篇小说,作者是在民间故事、话本、杂剧等集体创作的基础上再创作而成的。《水浒传》艺术地再现了梁山泊农民起义队伍的产生、发展和失败过程。它愤怒地揭露了朝庭的腐败和官吏豪绅的罪恶,热情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也具体描述了起义军失败的悲惨结局。

《水浒传》是一部描写北宋末年农民起义的著名长篇古典小说。这部章回体小说是在《宣和遗事》、民间故事及话本的基础上,经过元末明初的施耐庵整理加工,进行再创作而完成的。北宋末年,封建统治者昏聩淫逸,外族入侵,加之连年自然灾害,民不聊生,正如书中所写的:“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家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见《水浒传》第十六回)于是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接连地爆发。《水浒传》生动地描写了一支以宋江为首的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军诞生、发展、失败的全部历程;深刻地揭示了“官逼民反”的社会根源以及起义终于演为悲剧的历史原因;揭露了封建地主阶级的黑暗统治,歌颂了农民阶级的革命斗争,塑造了一个个为人民喜爱的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英雄人物。也可以说《水浒传》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小说。

三、想相关,讲述故事。

联系相关情节,理清与林冲有关的情节。

四、析情节,概括要点。

沧州遇旧——酒店密谋——寻仇未果——接管草料场——亲闻原委——手刃仇敌

五、品细节,评点人物。①林教头有什么样的性格。②林冲形象的社会意义。

林冲性格的转变,关键在于一个“逼”字,“官逼民反”、“逼上梁山”。从林冲的遭遇我们可以看到加害于他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凶残、卑劣、阴险、狠毒。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虽然安分守己,忍辱求全,也被逼得走投无路,愤然而起;至于广大的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群众,他们所遭受的迫害,他们所承受的痛苦就可想而知了。因此,只有奋起反抗进行斗争才是唯一出路。林冲由逆来顺受、委曲求全,走向反抗道路,体现作品中心思想——“官逼民反”。

六、赏环境,品味效果。

1)筛选有关“风雪”的文字,分析描写的方法。

(1)直接描写风雪。课文有三处对风雪进行直接描写。

34/86 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 语文(基础模块)》下册 教学设计--

十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2)用侧面描写衬托风雪。①通过环境描写衬托风雪。

林冲看住处草屋时,只见:“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林冲沽酒回到草料场,“那两问草厅已被雪压倒了。”写的是草屋,给人的印象却是风很猛,雪很大。②通过人的动作、感觉衬托风雪。

如写林冲在草屋内“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是用人物感觉暗写风雪。写林冲则神庙里,“先取下毡签子,把身上的雪抖了”,上盖白布衫也“早有五分湿了”。因为风雪大,天气冷,所以吃酒时,林冲“把被扯来盖了半截身”。总之,作者在描写人物的动作、感觉时,时时不忘风雪二字。

2)关于风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课文中描写风雪虽然着墨不多,但非常精彩,对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都起了很好的作用。

七、悟精神,拓展延伸。

探讨研究“《水浒传》与 ‘侠’文化” ①“侠”的产生及其表现 ②林冲身上的“侠义”精神 ③当代人的“侠义”精神

八、巧练习,巩固反馈。

练习一:有关人物思想性格的分析。练习二:人物语言与人物。附:板书设计

沧州遇旧——酒店密谋——寻仇未果——接管草料场——亲闻原委——手刃仇敌

忍——反

“侠义”精神

35/86

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 语文(基础模块)》下册 教学设计--

十三、荷塘月色

第四单元

十三、荷塘月色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1)字词的理解和运用;(2)朱自清和他的散文;(3)通感的手法。

2.阅读能力:(1)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2)体会散文的语言特点,学习文中词语鲜明的感情色彩。

3.写作能力:写一段鉴赏本文语言美的文字。教学重点 :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直接抒情的语句的含义,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教学难点 :

对本文语言技巧的鉴赏。教学时数 : 二 课 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简介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原名自华,号秋实。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文学研究会早期成员。江苏东海人,因祖父、父亲都定居扬州,又自称扬州人。

幼年受士大夫家庭的传统教育,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20年毕业后在江、浙的中学任教,极受欢迎。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31-1932年在英国伦敦学语言学及英国文学,回国后仍在清华大学任教授并兼中文系主任。

1948年8月12日病逝前,谆谆嘱告家人,说已签名拒绝美援,不要买政府配售的面粉。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代表作品:长诗《毁灭》、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

二、朗读课文: 1.朗读课文。

2.初悟作者的思想情感

36/86

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 语文(基础模块)》下册 教学设计--

十三、荷塘月色

三、简介创作背景

本文写于1927年7月。当年4月12日,南方发生“四一二”政变。

面对“南方这一年的变动”,朱自清觉得是“人的意想所赶不上的”。他认为:“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一法„„在这三条路里,我将选择哪一条呢?„„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以姑作安心地过日子„„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目。”(《那里去》)“这几天心里似乎有些异常„„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一封信》)

简而言之,此时的朱自清正处在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存疑虑。陷入了不知道往“哪里走”的“惶惶然”中。

四、作品结构分析。

指导:《荷塘月色》的每个自然段有其独立内容,但从作者的行踪变化上看,无论是紧扣文题的主体文字,还是荡开笔墨写联想的“闲笔”,这8个自然段还是可以划分成几个大部分的,把文章的基本框架弄清了有助于我们对内容的分析和对主旨的探索。

(一)学生提挈每个自然段的内容(用语要简明、准确)。第1段 独游荷塘的时候、地点和缘由。(心境:“颇不宁静”)

第2段 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 行在小路时的感受。(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

第4段 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5段 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 荷塘四周的景物。(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

第7段 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8段 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二)综合、归纳。

从写景状物的角度上看,第4—6段显然是文章的主体内容,应归为一部分。前三段,写夜赏的缘由。

7、8两段,由现实写及想象中古时候的旧俗,突转一笔(回到家门)收束全篇。

这样分析,全文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写“观荷缘起”(情)

第二部分(第4—6段)写“荷塘月色”(景)第三部分(第7—8段)写“月下遐思”(情)

37/86

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 语文(基础模块)》下册 教学设计--

十三、荷塘月色

四、小结写作线索。

《荷塘月色》的行文线索,很有特色,如同经、纬两条线穿织在一起。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作者欣赏荷塘月色前后心情的变化好似一条经线,作者的游踪、对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写犹如一条纬线。

清代学者王国维言“一切景语皆情语”,所以“贯穿全文的是一条前后心情变化的思绪线索”。

五、找出直接抒情的语句,体会其情感。1.“这几天心里颇不安静”。

不加掩饰直抒情怀显出作者内心有苦闷,心绪烦乱。这也正是夜深人静出游荷塘的缘由(欲排遣苦闷之情)。

2.“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是独处的妙处”)

这一段抛开了写景,句句都在内心活动。这样写,是不是偏离了文章的中心呢?

①抒发月下独处的自由感正是对“心情颇不宁静”的自我调节。抛开了写景直抒胸臆也反映了作者的痛楚心态—烦扰的思绪压抑不住,一定要说出来。只有在清冷的环境里独处才“觉得是个自由的人”,这其中不就蕴含着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吗?

②从行文上看这一段似乎是“游离”出来的抒情段,但从时空上看,这一段与第2自然段是同步的。实际上,这“情”还是离不开“景”的,如果不是月下独行在那条极幽僻的路上,又怎么能抒发所谓“独处”之情呢?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①在行文上,这是一个过渡句,提挈下文重笔写荷塘月色。它与第2自然段有什么关系,则容易被忽略。这句是对“去荷塘”文字的一个接续,2、3段便浑成一体了(再次证明第3段并非“游离”出来的段落)。

②这一句感情上起了变化,作者没有陷入哀愁的泥淖不能自拔。他要追寻美来自慰,反映了不满现实而又幻想超脱现实的心态。

六、小结、布置作业。

通过对全文结构的分析,我们对《荷塘月色》的内容、写作线索都比较清楚了;结合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我们对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感情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些都为我们进一步学习、欣赏《荷塘月色》奠定了基础。

下一课时,我们将认真研读作品中写景状物的段落,欣赏其高超的语言艺术和独特的表现手法;我们还要进一步体味作者是怎样把深沉、复杂的感情寄寓在“景语”之中的。

作业:背诵课文第4、5、6段。

38/86

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 语文(基础模块)》下册 教学设计--

十三、荷塘月色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1.集体背诵《荷塘月色》第4自然段。2.请两位同学各背诵一遍第4段。

二、解析第4自然段,讨论重点:多角度来描摹荷塘美景。

1.写满眼茂密的荷叶,次写多姿多态的荷花,顺笔写及缕缕的荷香,最后写叶子和花的一丝颤动和流水,层次井然,形象精确。

“荷叶——荷花——荷香——流水”这是按观察的角度,视线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的空间顺序来写的。

2.深层探究作者的匠心:

①抓静态与动态的结合,把荷塘写“活”。

实际上,作者笔下的景物都是“动”的,“静”不过是“动”的瞬间表现,物静而情动。花、叶、流水的人格化表现了景与情的交融,潜在的韵致也就流动起来了。作者把叶子比成“亭亭的舞女的裙”,说是静,却有动,也许叶子静静地铺展着,可喻体中的女郎是在旋着舞着的,否则,那裙裾怎能临风伞开呢?再如,朱自清先生用“羞涩”一词来形容待放的花朵,更是耐人寻味,不仅暗合古人对荷花“绰约若处子”的赞誉,更让读者浮想不已,既然“羞涩”于颜内心怕更怦怦吧!这“动”已溢于文字之外了。

②抓可见与可想的结合,写出散文的神韵。所谓“可想”,是指由“可见”引起的合理联想,把不可见的景物写得很有风采。

第4段的最后一句,荷叶田田,满遮荷面,塘水看不到;作者却断定那叶下的水“脉脉”有情,这是由于叶子的“风致”引起的合理想象。这是很精彩的一笔。

从“视觉—嗅觉—听觉”这一角度来欣赏作者怎样描写荷塘,进而解决一个问题:第4段是“人在景外”还是“人在景中”(实际上是“情景交融”的问题)。

三、关于“通感”问题。

1.分析下列这一句的比喻特点: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本体—花香 作用于人的嗅觉)喻体—渺茫的歌声(作用于人的听觉)

“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 ——钱钟书

2.把作用于嗅觉上的花香“错置”到听觉上合理吗?

39/86

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 语文(基础模块)》下册 教学设计--

十三、荷塘月色

合理!而且把花香的特点写清了,形象生动。荷花的香味清雅宜人,立于微风中的赏花人嗅那馨香,时有时无,这种体验是真实的;听那从远处高楼飘来的歌声,时断时续,同样是真实的体验。这两个“真实”便把不同类的感官功能沟通了。作者在感觉上的体验是细腻而丰富的。这一句也恰恰说明“人在景中”。

3.从第5段中找出有通感修辞现象的句子,并进行欣赏。(“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同梵娜玲上奏着的名曲。”)

四、欣赏第5、6段。

欣赏重点:品味语句或句中所蕴之情。

1.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泻”字精确在哪儿?

写月光照在荷叶荷花上,“泻”字给人一种奶白色而又新鲜欲滴的实感。

2.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

这里的比喻与拟人,准确形象,但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作者为什么不割爱此句,以使通篇流溢着美呢?

(引导学生从借景抒情的角度来思考,体会作者心中难以排除的哀愁,烦怨)

五、课堂作业。

《荷塘月色》的语言艺术是很高超的,美的语言,有丰富表现力的语言并不是靠词藻堆砌,靠粉饰来写就的,散文的语言美就要表现在语言的“生活化与艺术化的统一”上。例如: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一句,除“亭亭”一词外,都是口语,“叶子出水很高”是“写实”的一笔,不需修饰已经达到“准确”了,但作者不满足“摹形”,他要传荷叶之“神”,于是抓荷叶的状态特征以裙作比,“亭亭”二字便成了点睛之笔,一位临风起舞的窈窕淑女的美姿出现了,那展开旋动的裙与硕大舒展的荷叶融合为一体,荷叶的动态美便跃然纸上,心形兼备。

请同学们也找这样的例句进行欣赏,并写一段文字表述你的理解(一百余字即可)。

六、课后作业:

1、背诵第4至6段。

2、书面完成“练习”二、三、四题。

40/86 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 语文(基础模块)》下册 教学设计--

十四、世间最美的坟墓

十四、世间最美的坟墓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鉴赏美的良好习惯。

2.引导学生理解朴素美、人格美的内涵,争做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3.体会景、情、理的完美结合。4.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体会景、情、理的完美结合。教学难点:“朴素”、“最美”的深刻内涵。

教学设想:运用提问、讨论法,借助多媒体使学生更形象、更具体的理解作者所要表达情感。教学教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提问法、讨论法、阅读法。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美”是我们人类古老而永恒的话题。关于“美”的诠释,历来都是众说纷纭,五彩缤纷,美的事物更是不胜枚举。我们也学过不少描写美的文章,如描写月下荷塘“朦胧美”的《荷塘月色》,写北平秋天的“清”、“净”、“悲凉”之美的《故都的秋》等,那么,如果美和坟墓联系在一起,你认为合适吗?

今天我们共同讨论的就是茨威格的《世间最美的坟墓》。(出示课题及作者)

二、作者简介:

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生于维也纳一个尤太工厂主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1904年后任报社编辑。他早期致力于诗歌创作与翻译。欧战爆发后,流亡瑞士,从事反战和平活动。战后埋头写作。曾出访过苏联,与高尔基相识。1933年法西斯上台,他再次流亡,加入英国国籍,后辗转流寓巴西,终因对欧洲前途的绝望偕妻自杀。他一生中著有多种名人传记,突出再现了人物的精神面貌,并用精湛的心理分析手法,在中短篇小说《狼子野心》上取得了独特的成就。其著名作品有刻画中产阶级妇女感情生活和不幸命运的《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及谴责法西斯迫害的《象棋的故事》等。他仅有的一部长篇小说《烦躁的心》。出示图片:

奢华浩大的秦始皇墓(兵马俑)、金碧辉煌的明十三陵、奇特神秘的41/86 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 语文(基础模块)》下册 教学设计--

十四、世间最美的坟墓

古埃及法老墓金字塔、典雅华丽的印度泰姬陵、简陋寒碜的托尔斯泰墓。

提问:你们认为哪座墓最美?

答案不会统一,在这里,不要多做解释,给学生留下疑问,然后直接进入教学的下一个环节。范读课文

结合上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此为个人维托尔斯泰墓是“时间最美的坟墓”? 设疑

问题1、文中最能概括坟墓特点的词语是什么? 问题2、“朴素”的具体的外在表现在哪里? 问题3、托尔斯泰为什么愿意埋葬在这样一个荒郊野外“小小的长方形土丘之中”呢?

问题4、作者认为他获得安宁、幸福吗? 问题5、人们参观此墓式的心情如何? 问题6、人们为什么会这样庄重肃穆?

问题7、人们如此敬仰他,是否仅仅因他的坟墓极为朴素?

问题8、文中还提到拿破仑、歌德、莎士比亚墓地的奢华,其作用是什么?

问题9、文中还是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有什么作用? 问题10、为什么说托尔斯泰墓是最美的? 学生自行朗读课文,解答上述问题。

第二课时:

一、答疑; 问题1:文中最能概括坟墓特点的词语是什么?(请同学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教师明确:朴素 问题2、“朴素”的具体外在表现在哪里?(请同学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1)远离尘嚣的长方形土堆;(极为普通)2)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入土为安,不劳顿他人)3)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甚至连名字也没有(淡泊名声)问题3:托尔斯泰为什么愿意埋葬在这样一个荒郊野外“小小的长方形土丘”之中呢?

首先插入介绍一下托尔斯泰的一些情况,同时出示幻灯片。

十九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第一流的地位。代表作有《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其它作品还有《一个地主的早晨》、42/86 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 语文(基础模块)》下册 教学设计--

十四、世间最美的坟墓

《哥萨克》、《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琉森》等。评价:他以自己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列宁称他为“伟大的艺术家”

教师明确:文中第一段“饱经忧患的老人突然从中获得一个新的、更美好的启示。”(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很自然的去下文找寻答案)教师继续提问: 1)“饱经忧患”在文中表现在哪句话? 教师明确:“比谁都感到被自己声名所累的伟人。” 2)“新的、美好的启示”是什么? “埋骨于那些亲手裁种的树木之下”就能获得幸福。托尔斯泰生前精神饱受痛苦,希望死后在这样朴素的坟墓中灵魂获得安宁、幸福。问题4、作者认为他获得安宁、幸福吗? 教师明确:获得了。

继续提问:从哪里体现的? 墓地的宁静,写景部分即:“夏天,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

再问:这段话在文艺工作者中起到什么作用? 教师明确:1)用“风儿”、“俯临”、“嬉戏”、“温柔”等温情的词语,让人感到在这样的环境中,这位伟人安睡其中是何等幸福。2)选取“夏天”“冬天”两个季节中的景物来装饰托尔斯泰墓,表明时间在行进中,让人感到一颗伟大的灵魂永恒不变,永世长存。问题5、人们参观此墓式的心情如何?(用原文回答)教师明确:“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大声说话。”

“没有一个人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

问题6、人们为什么会这样庄重肃穆? 教师明确:“因为人们尊敬、敬仰这位伟人。”

问题7、人们如此敬仰他,是否仅仅因他的坟墓极为朴素?

教师明确:不是,因为他生前具有伟大的成就、高尚的人格,即人格美(不重名声,淡泊名利,品格高尚,精神崇高)

问题8、文中还提到拿破仑、歌德、莎士比亚墓地的奢华,其作用是什么? 教师明确:这里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反衬托尔斯泰墓逼人的朴素。伟人与伟人比,使人体会到这幽暗小土丘的“宏伟”,更能震撼人的心灵。

问题9、文中还是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有什么作用? 教师明确:无名墓冢与托尔斯泰伟大声名的对比,庄严肃穆的气氛与

43/86

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 语文(基础模块)》下册 教学设计--

十五、画里阴晴

观赏闲情的对比,这些对比都形成极大的反差,无不使人感受到托尔斯泰墓的“逼人的朴素”和托翁的崇高精神境界,突出了托尔斯泰墓是“世间最美的坟墓”这一主题,表达了作者的崇敬之情。除此之外,文中还有一处正面对比,即托尔斯泰与“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的正衬,强化突出了托尔斯泰的平凡普通。问题10、为什么说托尔斯泰墓是最美的? 教师明确:墓的外形:朴素美 墓的实质:人格美

二、教学延伸: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领会到美的真正内涵,即朴素美有时比华贵之美更加感人。

三、总结:

尽管这是一个极普通,极朴素的墓地,但它和伟人高尚的心灵联结在一起,也可以说,正是墓地惊人的朴素与墓主人的伟大形成鲜明的对比,更感动了作者。作者又将自己被剧烈震撼的情感通过朴素的语言传达出来,多少情思、多少感慨,都包含在《世间最美的坟墓》平淡朴素的文字中,使文章的形式与内容、情感的表达与理性的思考都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具有了震撼人心的力量。作者深切的歌颂托尔斯泰不重名声、追求朴素自然的高贵品格。在作者对托尔斯泰的歌颂中,也体现了作者的价值判断――最朴素最动人。

四、作业布置

完成课后练习。

十五、画里阴晴

教学目标

1.接受艺术信息,感受艺术之美。2.学习借鉴作者的艺术观点——既要继承传统,又要借鉴外国文化。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论述的中心:艺术贵在创新。

2.学习本文起、承、转、合的独特行文结构;了解作者如何自然地引入话题,最后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

44/86

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 语文(基础模块)》下册 教学设计--

十五、画里阴晴

3.把握文章中运用的比喻、引用、衬托等修辞手法。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是如何在画作中体现它的创新思想的。2.将创新理念迁移至学习生活中来。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画作导入 出示中西方画作(《蒙娜丽莎》、吴冠中的《舞》)同学们区分感受中西方画风。

出示画作,目的有二:吸引学生很快进入课文意境;感受中西方截然的画风,为理解本文观点作直观导入。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画里阴晴》,来共同聆听著名画家吴冠中对绘画创作的真切感受。

课文理论性较强,通过欣赏flash作品可以更直观地感受课文信息,接受艺术之美。本文选自《美丑缘》,是一篇文艺随笔。

作者吴冠中(1919—)著名画家,江苏宜兴人。曾留学法国,1950年返国后曾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等校。在国内外已出版画集四五十种,文集近十种。

二、课文朗读 flash作品欣赏。

三、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是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作铺垫的,重点把握文章思路及阐明的观点。

此环节应在教师引导下,用小组活动法让学生充分发言,在交流中提高认识,总体把握文章内容。

难点在观点的把握,教师应适当点引。1.结构

由结构小组的同学负责。

第1自然段:由“默看细雨湿桃花”起笔。第2自然段:承上赞美湿的景色格外有韵味。

第3自然段:转而说明喜欢画阴天和微雨天景色的因由。

第4自然段:综上所述,借用鱼和熊掌可以兼得作比喻,说明阴和晴两种审美情趣可以并行不悖。

文章在结构上的特点大致符合起、承、转、合的传统写作技法。2.观点

在层层铺垫、步步蓄势的基础上,正面提出自己的看法:“我感到在45/86

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 语文(基础模块)》下册 教学设计--

十五、画里阴晴

生活中每次表现不同对象时,永远需寻找相适应的技法”,换言之,即艺术贵在创新。3.文题

以“画里阴晴”为题,既是对全文内容的高度概括,又隐含了作者的观点:阴晴可以同画,中西应该合璧,艺术在于创新。同时,这样的文题又突出了文章的诗情画意。

开阔眼界,以本文为引子,接受更多关于绘画的知识积累。文章思路很有特色,起、承、转、合,既传统又实用,可引导学生仿写。

四、画坛信息

收集中西各派画作,在欣赏过程中增加对画坛信息的了解。

五、课文小结

作者采用起、承、转、合的传统方法来安排文章段落,使得文章结构清晰、明白,一目了然。第1自然段由“默看细雨湿桃花”引起话题;第2自然段紧承上文,说湿的景色有不同一般的欣赏价值;第3自然段转而说明特别喜欢画阴雨天的景色;第4自然段在层层铺垫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要中西兼用、阴晴兼画,创造一种新的绘画方法和技巧。至此,文章完成了它的论述。

六、作业

搜集中西方名画家的作品及评论。

第二课时

一、诗心雨韵

学生回想跟“雨”有关的诗句。

“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绿垂风折柳,红绽雨肥梅。”“晴来喜鹊无穷语,雨后寒花特地香。”

“天街小雨润如酥。”“梨花一枝春带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导入:面对“阴雨”,有的人感到遗憾和无奈,而有的人却感到韵味无穷。同样是风景画,西洋风景画崇尚阳光,对“晴”过分追求;而作者却更推崇“阴”的朦胧,更偏爱风雨归舟的朦胧美。

以此入题,既自然地进入意境,又增强了诗情画意,很容易激起

46/86

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 语文(基础模块)》下册 教学设计--

十五、画里阴晴

兴趣,引起共鸣。

此环节还可采用小组比赛的方式,以活跃气氛。

二、中西差异

辩论赛方式可吸引不同层次的同学从各个角度发言,可将课文内容与所搜集的课外知识融会贯通。

在辩论过程中,双方各执一词,既可以阐明观点,又训练了同学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及思辨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此环节须课前搜集大量资料,否则辩论效果是显示不出来的。尤其是对西方画派知识的积累是决定辩论效果的关键。学生活动:双方辩论 甲方:阴为美 乙方:晴为美 甲方材料: 第1自然段:

“车窗外雨洗过的茶场一片墨绿,像浓酣的水彩画。”(“浓酣”一词除具有浓重的意思之外,还具有尽兴、畅快的意思,表达雨后湿景带给人的酣畅淋漓的快感)

引用“默看细雨湿桃花”的诗句,“湿”字透露了画家敏锐的审美触觉。

第2自然段:

“湿”渲染了山林村落,改变了大自然的色调。而且作者从“斜风细雨不须归”的传统文化中找到了渊源,觅到了知音。因为雨改变了大自然的色调,使本来不协调的颜色也协调了起来,增加了大自然的另外一种美感,所以作者觉得雨后的大自然很有韵味。这是作者以画家的眼光观察自然的独特感悟,加进了作者的主观感受。苏轼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中写到:“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表达的也是这种感受。第3自然段:

作者喜欢画阴雨天景色,他的水彩画其实是水墨画的变种,模仿西洋画的手法少,受益于中国画的成分多。乙方材料:

西方油画家崇尚阳光。19世纪后半期出现了印象画派,一些青年画家在描绘自然景色时,他们重视光、色和大气的表现,他们把光看作是“绘画的主人”,光的强弱变化在印象派画家的作品里得到了充分的表现,他们大多用原色作画,因此色彩特别清新、明亮。印象画派对光和色有着浓厚的兴趣,认为光和色就是表现的目的,大千世界、万物造化的生动和美感,统统归于光和色的作用;印象画派作品的画面明亮灿烂,令人耳目一新;画面表达了丰富生命力和光色和谐的艺术风格。

47/86

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 语文(基础模块)》下册 教学设计--

十五、画里阴晴

莫奈的画《日出·印象》更是令人瞩目。这幅画表现了在勒阿弗尔港口一个多雾的早晨,透过晨雾观看太阳初升的瞬间印象。荷兰画家梵高的作品表现出追求光明、热情、热爱生命的主题。《向日葵》写意重于写形,表达了主观的热情。

这是本节难点。可采用老师提问小组讨论交流的方法;也可让学生质疑,老师解惑的方法;还可结合作者画作特点来理解。

总之,想方设法让学生接受并理解作者的观点。

三、中西合璧

自读第四自然段,讨论下面的问题。问题用投影出示。

1.为什么有人认为江南不适宜画油画,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明确:大概就是因为江南阴雨多,或者他那油画技法只宜对付洋式的对象。讲解:对于这句话应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油画家只注重强烈的色彩感觉,或者他的技法不高,所以觉得阴天不宜画油画。

2.本段中哪个句子表明了作者的观点,请用简短的一句话来概括。明确:“数十年来,我感到在生活中每次表现不同对象时,永远需寻找相适应的技法,现成的西方的和我国传统的技法都不很合用。”这句话表明了作者的观点,可概括为一句话:艺术贵在创新。这是文章论述的中心。讲解:这个观点是文章的灵魂,前面一系列阐释都是为这个中心而服务的。

3.作者是如何在实践中体现创作观点的?文章说明自己的创新风格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作者既继承了传统水墨画的技巧,又借鉴现代西方绘画技法。在他的画作中,同时体现了阴和晴两种审美情趣;在文中,作者用鱼和熊掌可以兼得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自己的创作风格。4.最后一句是不是表明作者对自己的立场产生了动摇? 明确:不是。作者终生追求的,就是油画的民族化和中国画的现代化。这样说是用幽默诙谐来表现他的自谦。5.“人们喜欢晴天,有时也喜欢阴天,如果阴与晴中体现了两种审美趣味,则鱼和熊掌是可以兼得的。”这个句子采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句子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暗引和比喻。这个句子的含义是:作者在自己的绘画中同时融汇了中西方两种绘画技巧和方法。鱼和熊掌出自《孟子·告子上》,原意说两种美味不可兼得,这里反其意而用之,说可兼得。比喻既借鉴西方技法,又承袭传统绘画技巧,创造出一种新的画风。

本文观点:艺术贵在创新,特设此活动。单纯的圆形或矩形虽可以拼出不少图形,但两者结合会出现更多更新的图形。这就如文中观点所倡导的贵在中西合璧,阴晴同画。

48/86

下载高教版职高语文(基础模块)下册  复习题  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教版职高语文(基础模块)下册 复习题 含答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五单元教案 文档

    十七 现代诗二首 教学目标 1.明确诗歌感情基调,能够有感情、节奏正确地朗读并通过朗读体会诗的内在旋律,感受诗的节奏美,在理解体味本诗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基础上背诵诗歌。 2.......

    职高基础模块语文期中考试卷

    职高二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4分) 三、现代文阅读(共30分) (一)科技文阅读(每题3分,共9分) 人类总是依据自身的利益评价外部事物,将......

    高教版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练习题(精选合集)

    2012——2013学年度上学期高一语文补考题 一、 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家谱 yǎn 灯盏 zhǎn 款待kuǎn .pǔ敷衍...B. 溃烂guǐ 瞬间 sh......

    机械设计基础复习题(含答案)--北方民族大学

    一、单项选择题 2.若组成运动副的两构件间的相对运动是移动,则称这种运动副为 A.转动副 B.移动副 C.球面副 D.螺旋副 3.渐开线齿轮的齿廓曲线形状取决于 A.分度圆 B.......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课外阅读复习题含答案

    五年级语文下册课外阅读复习题及答案 班级 姓名 五年级语文下册复习题(课外阅读一) 一、阅读短文,回答下面问题。(18分) 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是广阔美丽的。 蓝天底下,满眼绿色,一......

    职高语文基础模块上古诗词原文(本站推荐)

    将进酒(唐代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

    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复习题(含答案)

    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复习题 一、积累及运用 1、下列各组词语中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A 战栗lì恶劣liè姗姗shān来迟 B 泅qiú水阴霾lí毛骨悚sǒng然 C厄è运吞噬shì海市蜃sh......

    山东职高语文第三册期中总复习题

    《语文》第三册期末总复习之常识部分 抄在练习本上背过(周四) 1、《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是(马克思)1835年8月12日参加中学毕业考试时写的论文。青年时代的他早已对如何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