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柘林学校自评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 -
小学阶段实施“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自评总结
奉贤区柘林学校
根据沪教委基[2013]59号《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小学阶段实施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的意见》精神,我校认真贯彻“让每个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要求,积极践行“快乐生活,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身心发展规律,改变个人经验和主观愿望的教学与评价现状,全面提高学校教师准确把握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与要求的能力,尤其是明确低学段的教学内容及要求,掌握其科学教学与评价的基本方法,形成科学的教育质量观、评价观,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和心理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成长。具体工作如下:
一、认真学习,加强培训,统一认识
为了让学校领导、教研组长、任课教师牢固树立基于课程标准的意识,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教育教学规律,落实课程标准,明晰低年级起始阶段的教学内容与要求,掌握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的基本方法,尊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差异发展与个性发展,同时为了引导广大家长树立科学的成才观和教育质量观,切实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和心理负担,深入推进课程改革,我校加强各层面的学习培训活动,统一认识,确保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全方位推进。
1、分层培训
学校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区级的各种培训活动,同时通过学校层面、行政层面、教研组层面、教师层面,将“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作为日常教学研讨的重要主题。校内通过行政工作例会、全体教师会议、教研组长会议、低年级任课教师会议等形式,学习《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小学阶段实施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的意见》、《奉贤区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实施意见》、《上海市小学学习准备期教学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的具体要求。
2、专题教研
在各个教研组内开展专题教研活动,针对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突出问题,灵活采用集体备课、教学研讨、案例分析、主题论坛等方式,开展有关学习准备期、单元教学设计、学科评价等方面的专题学习和研讨,结合教学工作实践,全面理解“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的内涵,让教师能确立以“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为课程实施的新取向,改变教师个人经验和主观愿望的教学与评价现状。
3、家校合力
通过学校网站、家长学校、家长开放日和上门家访等活动,向家长、社会宣
传“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意义,及时告知学校的工作举措,开展孩子身心发展专题辅导,提出相关的家庭教育建议,加强学校和家庭的沟通,提高全社会对此项工作的关注度及认可度,形成合力,促进学生的成长。
二、加强管理,落实责任,有效实施
1、责任落实到位
成立以校长为组长,教导主任为副组长,其他行政班子成员、教研组长、年级组长等为组员的“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领导小组。校长是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负责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和评价工作的研究,制定学校推进方案;教导处、德育处负责方案的细化、教师和家长培训,做好“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的学习、宣传、指导及评价反馈工作,下移工作重心,深入教学第一线,在教学各环节中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发挥示范引领,指导教师教育教学工作,切实根据方案落实推进。
成立以教研组长、年级组长为首、任课教师为辅的工作实施小组。工作小组积极组织组内教师开展学习研讨活动,探索科学的方法,认真落实学校实施方案及学科教学推进措施,主要是落实教学规范、把握教学节奏、渗透习惯培养、培育学习兴趣等,即严格执行学校2014学年课程计划,严格控制周课时总量和学科教学课时,规范课表执行,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身心发展规律,落实课程标准,切实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和心理负担。
2、加强教学管理
校长室和教导处加强调研,组织研讨课和观摩课,深入学科教研组与课堂进行面对面的指导,组织各项专题研讨活动,帮助教师攻坚克难,提炼有效经验。尤其是我们加强教师备课、上课、作业设计布置批阅、检测等常规工作的检查,确保理念到位、实施到位、管理到位。
三、以点带面,有效结合,整体推进
1、与学习准备期工作相结合
为顺利实现幼儿园到小学的平稳过渡,学校加强小学与幼儿园的衔接,六月组织幼儿园大班学生入校入班体验活动,八月组织一年级新生认识新学校、新老师活动。同时,在开学后的学习准备期阶段,我们制定各学科准备期教学计划,以培养习惯、强化习惯为目标,把握学科教学节奏,关注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养成,增进师生情感交流。设计综合活动,在相关课时中予以落实,注重培养孩子们的文明礼仪、习惯规范,注重孩子在学习和生活等常规内容上的教育和引导,注重为学生创造更多展示、表现、分享、交流的机会和平台,在活动中让学生体验、感悟学科学习的乐趣,养成良好的学科学习习惯。
2、与“快乐星期五”活动相结合
每学期我校均认真贯彻《市“快乐活动日”要求》和《奉贤区中小学“快乐星期五”活动方案》,坚持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多样的课程,每周周五下午安排
半天时间让学生开展活动,具体是“阅读”拓展活动、“走班式”自主大拓展活动、“阳光健身”体育活动和主题班队活动,通过活动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学校在一年级开设综合活动、普乐课堂等课程,以限定拓展课的形式寓教于乐,引导学生适应小学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良好习惯。本学期学校还组织开展读书节、艺术节以及拓展课程成果展示等活动,丰富学生校园生活,发展学生特长能力。
3、与教研组研讨活动相结合
学校以教研组为单位,利用校本教科研活动时间,开展基于课标的研讨活动。一是基于课标的备课研讨。组织教师共同研读课标,深入研究教材、教法,研究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经验方法,让每位教师明确年段要求,设计出符合课程标准的学生学习活动,做到功在课前,利在课堂,真正做到基于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处理好预设内容与生成内容、知识与能力、智能发展与人格发展等之间的关系,为实现课堂转型奠定基础。
二是基于课标的课堂研讨。学校、教研组组织多层次的听评课活动,如教研组内研讨课、新教师亮相课、行政推门课、师徒之间互听课等,要求教师备课、上课、作业一致性,体现课程标准的理念,处理好学、教、练三者之间的关系,使教学过程中的内容和结构符合课程标准,方法和手段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同时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带教力度,以拜师结对的形式帮助青年教师尽快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在多层次、多方位的学习实践中真正体现“生本课堂”,实现课堂转型。
三是基于课标的作业设计研讨。学校要求教师以“课程标准”为依据,进行学情分析,深化作业效能研究,常规作业符合课程目标要求,增强作业与学科基本要求及课堂教学的匹配性,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为严格执行“
一、二年级不得布置书面回家作业,控制口头作业量”的有关规定,开展“有效作业”的研究,相关任课教师加强研究与精心设计每天的口头作业,在班级QQ群中家校互动。其他年级各科教师通过精选习题,控制每天作业时间。
4、与校内课堂观察日调研监控活动相结合
为了全面、扎实、有序推进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 学习准备期的工作,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我校于9月24日专门对一年级开展“课堂观察日活动”,学校行政领导全部进入班级随堂听课与观察。本次活动所涉及的课程有语文、数学、英语、自然、体育与保健等当天课表上的所有学科,一年级三个班级保证每班每节课都有老师进行听课与观察。本次课堂观察活动不仅对三个班级学生的常规表现进行了验收,同时也对老师的课堂教学进行了一次评价与分析。活动中,我们认为一年级学生的常规习惯培养是有成效的,比去年要进一层,但是班级之间还存在差距;课堂上老师们都能严格按照课标教学,没有随意拔高的行为,为学生减负的意识较强,但是在方法和策略上还不够科学灵活,学
科之间存在差异。
5、与校本培训工作相结合
围绕“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的实施,我们通过理论学习、观摩研讨、实践探究等途径,凝聚共识,促进教师课程文化自觉。教研组落实区教研室培训要求,制定各学科“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的实施细则,组织教师再次细读各学科课程标准,真正依据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和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明确单元教学目标及课时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依据学校与教研组“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要求与各学科课程实施计划表,制定个人学期教学计划。主动对接区域课程与教学工作重点,加强校际合作互动,积极参与区域组织开展的各项教学研讨活动,在学习实践中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和课程执行力。
6、与“小红星儿童团”入团活动相结合
小红星儿童团是中国少年先锋队的预备队。从入学开始我们就激励小朋友争获苗苗章,戴上绿领巾,引导孩子们为加入“儿童团”这个梦想而努力。为此,我们通过三年级学生担任一年级的小辅导员,利用课间休息和班会课时间组织团前教育活动,渗透良好的习惯养成教育。学习和教育内容具体涉及四块:一是儿童团知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二是生活习惯“四会”,三是学习习惯“四能”,四是文明礼仪“四讲”等。同时我们通过隆重而快乐的入团仪式,让孩子们进一步感受小学生活的丰富多彩。
7、与家长学校活动相结合
学校把“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纳入学校依法办学、民主管理的重要内容,通过“家长学校活动、家长课堂开放日活动,运动会家长观摩、艺术节和科技节”等校本主题实践活动、学校网络平台及公开教学观摩,学生作品展示等形式,向社会、家长汇报,广泛听取意见,主动接受家长和社会监督和评估,积极倡导家校携手,共创学生美好未来的环境。8月底我校召开新生家长会,让家长对学习准备期有认识、促了解;10月10日开展“集中家访日”活动,深入学生家庭,与家长面对面的交流沟通;12月5日家长到校观摩“我是爱国好苗苗”小红星儿童团入团仪式,参与亲子趣味运动会;12月8日邀请部分家长来校观摩、参与班级主题活动;12月26日家长进入课堂观摩学科教学,全面了解孩子的学习表现;1月16日组织一年级家长与孩子开展期末学生表现性评价——“快乐闯关游园”活动,共同见证孩子一学期的成长与进步。
8、与表现性评价相结合
为严格执行“
一、二年级不得进行书面考试”的有关规定,学校要求教师把评价建立在课程标准的基础之上,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年龄特征,合理设计评价目标、评价内容与评价方式。尤其是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我们注重表达表现、探究活动、社会实践、作品展示等表现性任务的设计。
为把握课程的拓展点,加强学习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本学期结合读书节活动,我们设计切合学生年龄特征、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年级拓展长作业,如一年级制作读书书签,二年级制作读书卡等,以拓宽知识来源,把学生引向课外,让学生掌握更多知识,体验更多角色,增长更多智慧,切实提高学生学习、创造及协作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期末,学校组织一年级开展“快乐闯关游园”表现性评价活动,本次快乐“闯关”游园活动共设四个活动园区,有些活动内容可以由家长和学生共同合作完成。四个活动园区分别是活动内容“火眼金睛、奇思妙想、记忆超人、妙语连珠”等的语文园,活动内容有“我来造数墙、图形大发现、讲讲说说、速算园”等的数学园,活动内容有“看图说单词、趣味猜猜猜、快速问答”等的英语园,以及活动内容主要为“跳绳”的体育健身园。二年级学期阶段性评价同样采用闯关口试形式,由各学科组随堂进行。
学校严格执行“采用等第制和评语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的相关规定,利用教职工学习时间组织全校教师解读《学生成长记录册》的填写规范要求,要求小学学段全部采用等第和评语相结合的形式,将学生课堂表现、表现性任务完成情况、各类考查情况等用等第记录,综合反映学生学业发展状况。同时要求教师从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知识理解、学习能力等方面选择若干要素进行评语描述,真正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激励性。
四、反思问题,寻找差距,提升品质
于学校和教师而言,我们认为“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是课程实施的新取向,课程标准是对学生在校期间应达到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阐述,课程标准限定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而非教学内容。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给了教师一种方向感,它既为教学确立了一定的质量底线,又为教学预留了灵活实施的空间,因此它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适当处理教学内容,根据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而且还要求教师开展基于课程标准的评价。如何让老师们从基于教师经验和教科书的课程实施,走向基于课程标准的课程实施(教学与评价),这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不能一蹴而就的问题。
于社会和家长而言,在社会大环境影响下,分数是最能直观反映学生学业水平的方式,如何让广大家长真正达成共识是一项综合工程。在实施中,我们发现一年级课程知识浅显,根据不留书面家庭作业的规定,老师一般希望家长在和学生听、说、读的互动中了解孩子在知识上的收获和欠缺,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渐形成独立学习的能力。但是我们的家长在快节奏的工作中不太适应孩子的“慢成长”教育,也缺乏科学的育儿方法,理想与现实之间还存在着矛盾。
2015年1月
第二篇:文明学校评价指标自评
文明学校评价指标自评
2、有先进的现代教育理念——相爱纽带管理教育真爱
积极推进学校现代管理,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学院教学管理职能部门,贯彻执行中宣部、教育部和省教育厅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置、学时及学分的要求。2006年至今,学院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中共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件的精神,顺利实现了98方案向05方案的平稳过渡。开齐了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所要求的课程(含实践教学环节),其中《形势与政策》(2学分)、《三生教育》(2学分)、《大学生心理健康》(1学分)。学院将“三生教育”课程建设列入学院课程总体建设规划,并作为学院重点课程来建设。全面实施“三生教育”,落实课程开设和活动开展要求
充分认识到“三生教育”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建立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专兼职教师队伍相结合、学院各部门紧密配合、学生自我教育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学院每年定期召开学院德育工作会议,对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做出全面部署和安排。学院分管校领导经常深入“三生教育”教研组,了解情况,参加听课活动,指导教学不断提高质量。在课程实施阶段,由任课教师组织同学观看有关案例视频和外出体验。重视全体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在德育方面。5年来,学院指导德育办、院团委认真组织各类丰富多彩的政治活动、文化娱乐活动,从老师开始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自觉抵御封建迷信和黄赌毒活动的影响。
在智育方面。明确职业院校的教学目的、努力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技能型人才,通过组织和参与院级、省级、国家级各类技能大赛来提高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和实战经验。学校还订阅有关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程教学方面的社科报刊、学术性报刊、参考报纸、期刊、图书资料等来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知识和文化。
在体、美、劳方面。学院非常重视体育活动与生活劳动,本着提高学生身体健康水平,锻炼了学生的坚强意志为原则,每年都要举办一次全校性的综合性运动会;在平时的课余活动中,学院组织同学分班级分区域对学院的公共环境卫生进行清扫和维护,让同学们懂得劳动能创造一切的道理,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同学的审美能力。
培养学生有爱心和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为真人做真事,重诚信,知感恩,遵守社会公德
通过院团委组织的社团文化活动,引领广大青年同学在业余时间参加各类社会活动,如:形成的几个品牌活动“春风送和谐,青年志愿者服务”、“爱驻夕阳关爱老人”、“爱心送考”已形成使一定的校园文化。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
与重视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思想形成交叉统一,在学生入学伊始,每个专业教研室就为各自专业制定了既符合国家要求又满足当前就业要求的专业性教学计划,使每位同学通过学习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就能快速适应将来岗位要求的教学模式,注重开发同学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定位在每周必修课和选修课不超过25学时的合理课程安排。
充分落实国家奖学金、助学金、生源地贷款等政策,不让贫困生因经济负担而辍学,同时在课余时间,学院还利用自筹经费为贫困生提供一些列多样性的勤工助学岗位。
开始的团体心理健康教学课和个体心理咨询等教学活动,大大疏导学生的各种心理负担。积极开展帮困助学活动
学院充分利用各渠道经费解决贫困生读得起书的问题,一方面学院提供校园内一些列多样性的勤工助学岗位,另一方面,院团委在学生会内部专门成立勤工助学部这样的学生组织,专门负责组织、带领贫困生联系社会各类岗位进行课余时间的兼职工作。
3、有正确的教育价值取向——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立德树人,认真落实《德育纲领》(《德育大纲》)
德育纲领是规范和加强职业教育课程育德的纲领性文件,结合所教学科,充分开发和提炼教材中的德育资源,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和品德教育内容,积极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境,发挥学科育德的价值作用。把握学科特点,增强德育渗透的实效性、加强教学研究,提高教师课程育德的水平、认真总结经验,推进课程育德工作,德育办在成立之初就将课程育德成效纳入对学校工作的考核范畴,对课程育德工作不力的教师,将影响到教师教学考评;对在课程育德工作中表现突出的教师将给予表彰鼓励,树立典型,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采取具体措施,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学校利用平时政治学习时间以及暑假放假时间对教师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方面的校本培训。同时进一步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奖惩和监督机制,把职业道德作为考核教师工作的重要内容和职务聘任的重要依据。三是完善并推行全员劳动聘任制。四是引进教师实行公开招聘。全面竞争上岗,择优录用,严把“进人关”。五是开展评优创优树典型活动,对职业道德好的教师进行表彰,通过树立师德师风先进标兵来推动师德师风建设。科学、全面、综合、公正地评价学生
以往的学生评价机制突出反映在: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功能;注重文化学习成绩,忽视学生全面发展与个体差异;关注结果而忽视过程,评价方法单一等。学院每学期进行一次的综合素质评价,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以综合素质评定为手段,促进学生健康发展。设置德育分管领导和专职岗位,配备专职负责人
建立健全德育工作机制。我院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实行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党委书记既是德育分管领导又是党委一把手,同时学院设置了德育专职办公室,配备德育专职负责人和工作人员,配置办公场所与设施。安排德育专项工作经费
学院每年划拨德育专项工作经费与学生活动经费基本持平。做到“五有”:有领导,有岗位,有专人,有场所,有经费。学校党委充分发挥政治核心和监督保证作用,支持和协助德育办主任做好师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有切实可行的德育工作方案和人人参与德育的良好氛围
每年在党委的指导下,由德育办牵头组织落实,都有针对性的根据本新情况及学院发展状况制订德育工作要点。分别从重视班主任工作、强化德育管理制度及时反馈整改、行为规范专项整治、制定丰富多彩的活动,推进环境文明建设,提高学生道德品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构建师生沟通和德育教育桥梁等方面入手对整个德育工作进行有效规划。
在市级以上的综合评比、文明工作评比、德育工作评比或绿色学校创建中获得表彰奖励
省委高校工委在2010年对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检查中给予了高度肯定,并鼓励我院按照目前计划继续推进德育课程建设和加大对学生社会实践的投入。
第三篇: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小学阶段实施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的意见
各区县教育局:
为贯彻落实上海市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让每个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要求,深化本市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切实减轻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的学业负担,经研究,决定自2013学年起,在全市重点推进小学一、二年级“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并逐步扩大至小学中高年级。鼓励区县和学校采用“以点带面”的推进策略,选择若干学校和若干学科先行先试,积累经验后再行推广;鼓励区县和学校在做好小学低年级“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的基础上,探索小学中高年级的改革实践。现就有关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目的与作用
课程标准规定了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体现了国家对不同学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和评价的基本依据。
但是,当前小学教学与评价还存在一些偏离课程标准要求的现象,如教学要求、作业要求和评价要求被人为拔高,学生必要的学习经历被忽视,针对学生差异进行有效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比较缺乏等。这些现象影响了小学生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健康成长,引起了家长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对小学阶段课程改革的质疑。
推进实施小学阶段“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有利于引导学校和教师牢固树立课程标准在教学与评价中的地位,准确把握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与要求,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以及教育教学规律,科学开展教学与评价工作;有利于促进教育行政部门、教学研究部门和学校逐步建立相应的保障体系,完善相应的工作管理机制;有利于引导家长和社会树立科学的成才观和教育质量观,尊重孩子的差异发展和个性发展。
推进实施小学阶段“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需要,是保障全体学生接受公平且高质量教育的需要,是切实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和心理负担的需要,更是当前深入推进小学阶段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
二、内容与要求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是要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要求、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相关要求,开展教学和评价活动。“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和评价”并非单纯地控制或降低教学基本要求,而是要根据课程标准科学确定教学基本要求和评价要求,在教学与评价过程中既要关注知识与技能维度,更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个维度课程目标的落实,以及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一)落实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
1.依据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学校要通过教研活动和业务学习活动,积极推动和引导教师改变基于个人经验和基于教材内容设定教学目标的做法,真正依据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和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制定阶段教学目标及课时教学目标。鼓励教师编制“学期课程实施计划表”,明确各学期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进度安排与评价方法等,并具体到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据此确定教学方案及实施方式。
2.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学习活动。教师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为基础,参照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建议,精心设计与教学目标相匹配、适应学生年龄特征、难度适宜的学习活动。要围绕激发兴趣、培养习惯、丰富经历、探究体验和表达交流等要求,精心设计“学习准备期”和“快乐活动日”综合活动。要在实践中总结阅读、表达、探究、实践、交流、游戏等活动的实施经验。
3.有效调控教学进程。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差异,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要认真倾听学生发言,多给学生充分表达的机会,并适时予以鼓励。要探索课堂观察与分析的途径与方法,根据学生在知识掌握、问题表达、思维水平、合作交流等方面的课堂表现,及时调整教学进程,改进教学策略和方法,落实教学目标。
(二)落实基于课程标准的评价要求
1.科学设计评价内容与要求。学校和教师要把评价建立在课程标准的基础之上,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年龄特征,合理设计评价目标、评价内容与评价方式。要在日常教学中加强过程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探索通过课堂观察及时评价学生表现。要注重表达表现、探究活动、社会实践、作品展示等表现性任务的设计,细致观察、有效记录、深入分析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综合评价学生的知识、方法、态度、兴趣与习惯等。要设计符合课程特点和本校特色的评价体系,采用多种评价手段,实施多元评价,探索学年、学期等阶段性评价。要严格控制考试次数,一、二年级不得进行书面考试。
2.采用等第制和评语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学校和教师要注重积累学生课堂表现、表现性任务完成情况、各类考查情况等的记录,采用等第和评语相结合的形式,综合反映学生学业发展状况。要加强对等第制和评语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的研究与实践,对学业成绩、学习表现、学习动力等评价结果采用等第表达,并结合学生个体学习情况,从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知识理解、学习能力等方面选择若干要素进行评语描述,真正提高评价的科学性。
3.注重评价结果对学生的促进作用。学校和教师要淡化评价的甄别、选拔功能,强化评价的诊断、改进与激励功能,明确基于课程标准的评价不是对学生进行评定或比较,而在于发现学生在目标达成过程中的差距,进而调整教学方案或向学生提供反馈信息,促进学生的学习。要重视评价数据的统计、分析,客观反映课程标准的达成情况,如实反映学生个体发展情况。要及时、明确、有针对地反馈评价结果,实现对学生的精准指导,并采取有效措施改进教学。
三、措施与保障
1.加强指导监督。市、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学研究部门要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切实加强对学校及教师的管理和指导。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履行加强中小学课程教学管理、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职责,严肃查处所辖中小学违反课程标准开展教学与评价的行为,保障小学正常的教学秩序。各小学要把“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作为学校依法办学的重要工作,主动接受家长和社会监督。
2.加强调查研究。市、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学研究部门要积极开展小学教学与评价现状的调研,善于发现问题和经验。市教学研究部门要开展对小学语文教材的实证研究和比较研究,适时修订小学语文教材。市、区县教学研究部门要加强教学研究,将“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作为常规教研及网络教研的重要主题;教研人员要深入基层学校,加强对教师教学的指导,解决教师在实践中面临的实际问题;要以项目为载体,探索落实“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的有效途径。鼓励区县和学校开展师生关系、学业负担、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满意度等关键因素的调查,以持续准确了解学校教学与评价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的程度,教师落实“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的能力,并以调查证据为基础,及时研究和采取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3.组织各类培训。市、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学研究部门要针对教研员、校长和教师,灵活采用教材教法分析、教学案例分析、教学展示、教学论坛、专题研修等方式,开展“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专题培训。
4.提供资源支持。市教学研究部门要梳理一、二年语文等学科教学内容与要求,修订并公布《幼小衔接家长手册》等指导性文本。市、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通过撰写报告、发表论文、出版书籍、录制视频等形式,提供多元化的“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的各种资源,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5.营造积极氛围。市、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积极组织各类交流展示活动,充分运用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新闻媒体,向家长、社会宣传“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的重要意义、典型经验和案例,引导全社会树立科学的成才观和教育观,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上 海 市 教 育 委 员会
2013年8月7日
第四篇: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
梅林小学“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总结
为贯彻落实沪教委基[2013]59号——《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小学阶段实施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的意见》,我校积极倡导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身心发展规律,牢固树立基于课程标准的意识,落实课程标准,明确低学段的教学内容及要求,掌握其教学与评价的基本方法。以此改变个人经验和主观愿望的教学与评价现状,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和心理负担,扎实推进“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的开展。
一、加强领导设计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书记为首的“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分工协作,共同做好此项工作。
领导小组:陆亚娟
黄惠娟
周鹏
工作小组:周鹏
陈妹凤
周益
丁一凡
黄平
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成员先行学习,领会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了“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学校工作计划,做好学习、宣传、指导、督察和评价反馈工作。
二、学习宣传要求
学校召开全体教师会议,组织学习市教委的文件精神,统一思想;教研组、备课组分别就《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和教研员的专题培训作为学习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明确课程标准是什么、怎么做,为指导和引领做好准备;教师认真参加各教研组、备课组组织的专题学习,一年级教师就学习准备期进行专题学习;家长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一年级家长会,向家长宣传该工作的相关精神,了解学校此项工作的开展内容。
三、细读课标教学
我们开展了2013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研读活动,通过对学科课程标准的研读,把握学科要求,做到:科学运用、创新提高、务实到位。
学校开展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研读活动,行政蹲点人员指导各教研组组织教师研读课程标准,知晓本学科各年段的学科课程标准要求;以课程标准为原则开展教学常规活动;梳理本学科各年段的核心知识点、能力点、考核点等相关内容。全体教师教师通过自主研读与集体研讨,认真研读课程标准,知晓本年段及相邻年段的学科课程标准要求,将课标理念、目标、要求应用于学科教学,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教学水平。
四、开展活动衔接
根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上海市中小学2013学课程计划及其说明的通知》,在一年级设置为期4周的 “学习准备期”,全面推进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帮助孩子更好地进行幼小衔接。
1、计划先行——学校制定了“学习准备期”综合活动实施计划,一年级组各任课教师按照计划认真执行。
2、课时安排——利用拓展型课程的课时,每天安排1课时,每周5课时,共20课时的学习准备期综合活动。
3、理论学习——认真学习《上海市小学学习准备期教学指导意见》、(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上海市小学一、二年级课程调整方案》的通知)等有关文件,对一、二年级的所有任课教师进行培训。
4、加强宣传——利用家长会、家校联系等方式及时做好宣传工作,让社会了解一年级学习准备期的内容及课程调整的目的、调整内容与要求、评价要求等,积极发挥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和监督力量。
5、设计案例——学校综合活动重点围绕学习兴趣培养、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养成以及师生交往,参考《学习准备期综合活动的实施指导意见》,安排教师编写了“学习准备期”的综合活动内容(教学案例):熟悉新环境、了解新规范、养成好习惯、锻炼好身体,为任课教师的教学提供典型的实施案例。
6、评价总结——教师在实施教学案例后撰写教学反思;9月份,对学生进行了一年级学习准备期综合活动学生达标情况的统计;平时注重资料积累,及时总结教学经验。
六、落实教学
围绕“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细化教学常规管理,规范教师教学工作,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
1、备课——注重兴趣,培养习惯,激励评价。A、依据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教师编制“学科学期课程实施计划表”,明确本学期教学目标→阶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进度安排与评价方法等,并具体到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据此确定教学方案及实施方式。
B、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根据区学科培训要求,一年级第一个月的学科教学以“学习准备期”为主,注重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在备课中体现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针对性的教学评价等。坚决做到:不超进度,不增加难度。
2、上课——把握目标,营造活力,提升幸福。
A、改革课堂教学模式。营造民主、和谐、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增强师生间的合作交流,从学生的学习、情感、身心发展等方面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
B、有效调控教学进程。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正视学生的差异,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根据学生在知识掌握、问题表达、思维水平、合作交流等方面的课堂表现,及时调整教学进程,改进教学策略和方法,落实教学目标。
C、开展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的“同主题”教学展示活动。同级组老师基于课程标准,围绕同一主题展示课堂教学。教研组成员必须全部参与听课,课后上课教师说课,听课教师评课,指出不足,达成共识,上课教师反思。
3、听课、评课 ——及时评价,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从第1周开始,校长协同教研组长、同年级组教师执行“推门听课制度”,一年级教师的课必听,课后形成书面意见,作出评价。听课重点是检查“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的落实情况,课堂中更关注师生关系的互动,教师对学生的激励评价。对存在问题的班级、学科教师我们进行了跟踪性诊断听课。教研组活动时组织教师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开展说课评课活动。
4、课堂练习设计和批改——精选精讲,减轻负担,形成个性。
认真学习县语文、数学、英语学科的《单元作业指导建议》,在二次备课的基础上优化作业设计,减轻作业负担,提倡分层作业、个性化作业。教师根据具体学情设计多层次的作业,让不同的学生能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和需要,在一定的范围内自主选择练习,获得自我发展。严格落实“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回家作业,三、四、五年级的课外作业保证绝大多数同学能在1小时以内完成。
5、教学质量——健全机制,关注发展,切实提升教学效益
继续把控命题质量,命题前以课程标准为基础。严格控制考试次数,学生学业评价实行等第制及学习诊断书的形式。一年级采用游园会、游戏活动等学生喜爱的方式考核教学质量。
七、改革教学评价,快乐学习
1、评价要求:
A、科学设计评价内容与要求。把评价建立在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年龄特征,合理设计评价目标、评价内容与评价方式。
B、采用等第制和评语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对学业成绩、学习表现、学习动力等评价结果采用等第表达,并结合学生个体学习情况,从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知识理解、学习能力等方面选择若干要素进行评语描述,真正提高评价的科学性。
C、注重评价结果对学生的促进作用。明确基于课程标准的评价在于发现学生在目标达成过程中的差距,进而调整教学方案或向学生提供反馈信息,促进学生的学习。
2、评价方法:
A、即时激励评价法(小奖品+激励性语言)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激励性的语言加小奖品(五角星、粘纸等小朋友喜爱的形式)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鼓励和赞扬,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诱发其学习兴趣,进而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各项活动中。
B、过程积累评价法(笑脸或五角星+激励性语言)
一年级语文、数学、英语学科在“学习准备期”阶段,“立足过程,促进发展”,让学生在尝试中获得成就感,培养自信心,分别设计了“课堂学习评价表”。评价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态度的考查、学科知识的理解、学习能力的提高”等方面及时、明确、有针对地反馈评价结果,实现对学生的精准指导,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并采取有效措施改进教学。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基于课程标准,深入研究,完善学科评价表。比如:语文学科在学习准备期以后的教学中的课堂教学评价,参照数学学科的评价表,以“一级指标、二级指标、指标说明、评价形式”等维度,从语文学科的“学生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知识理解、能力培养”等方面设计评价,更加全面、客观地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对学生予以评价,真正提高评价的科学性。英语学科也将同样进行相关的调整。
C、总结表彰评价法(等第+评语)
在为期一个月的学习准备期结束之际,为了表彰和鼓励在各方面取得进步的学生,需要进行总结性评价。评价分为两个部分:展示性评价——邀请家长走进学校听课,向家长展现一个月以来的孩子的学习成果,如作业展示等。表彰性评价——根据学生的日常表现,从不同的行为习惯养成角度出发,教师、家长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学习表现、学习动力等各方面的表现予以个性化的评价,激励学生进一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
3、评价措施:指导、调研,科学评价:
通过常规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分析→反馈沟通→落实整改”,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减负增效,有效落实“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我们还处在尝试的阶段。教师对于课程标准的把握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在课堂教学中围绕课标用好教材的能力还有待加强,评价策略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也需要通过长时间的实践检验成功与不足。我们也期待教研室能过给予我们更过的业务指导与帮助。
2014年11月
第五篇:“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心得体会
学习《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的心得体会
2014年8月28日、29日两天,我校对全体教师进行了《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的培训,这次培训让我认识了新形势下国家的教育方针与政策,也为我今后的教学指明了方向,确定了目标。
通过本次学习的《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让我对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有了直观的感受;使我明白了,我们平时的教学多数是基于教材或基于评价的教学,我们必须深入思考“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等问题。
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是学生学习方式上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强调的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如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等。教师必须树立新的学生观,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努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学科素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平等、融洽、和谐的氛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其中还提出“学习目标和课标相关陈述要有相应内容,方法与学习目标要相匹配”。从学习的反思中使我深刻的领悟到了,要从课标出发,处理好教材;尊重教材,灵活运用教材,研发教学资源;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关注做好教学设计。
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因此我们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及评价方法多样化的评价体系。评价目标多元,不仅指评价知识,技能,还包括认真、态度、乐于助人。评价方法多样,不只是测验、期中考试、期末考试,要关注评价是课程实施的一个非常重要环节,它对课程实施具有很强导向,评价的主要数学学习结果、过程、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把理念变成行动,实施促进学生发展的数学评价。
促进学生发展,指目标多元,方法多样,重过程结果。评价目标的多元化,知识技能评价与解决问题能力评价相结合。我们还要尽量减少单纯的知识技能的评价。教学中要在解决综合性问题和任务性问题的过程中完成多种目标的评价。正确把握知识与技能评价的要求。评价多元不是不要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我们是要改变过去单纯重知识,技能评价方法。评价还要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指学习过程,解决问题的过程,前者是在教学过程中评价,后者是通过情境性问题进行评价。过程评价不是对做题过程进行评价,还包括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学习过程的评价靠教师平时的观察,而且应把课堂表现作为评价学生的重要部分。另外,还要看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我们在评价中应改进评价标准,将认知评价与情感评价相结合,体现评价方法多样化。
这次课程评价要真正跟上时代的发展和课程的改革,须保持开放的态势,不断吸收新思路、新观念,更新评价内容,采用新方法,以新的内涵和形态给学生以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