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孕母亲与子女的法律关系研究 论文

时间:2019-05-13 12:28: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代孕母亲与子女的法律关系研究 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代孕母亲与子女的法律关系研究 论文》。

第一篇:代孕母亲与子女的法律关系研究 论文

摘 要

作为生物技术的最新成果“代孕”的出现,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自然生殖方式及其所形成的一系列社会伦理观念和法律制度。我国卫生部考虑到代孕可能产生的诸多问题,通过颁布《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管理办法》禁止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使用代孕技术,但是卫生部的规定作为部门规章并没有很好地解决一系列的后续问题。随着代孕事件的时有发生,如何确定代孕母亲与子女的法律关系的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依据我国现行法显然不能解决这样的问题。如果发生代孕纠纷,则会产生无法可依的情况。面对我国婚姻法对代孕所生子女的法律地位的无所适从,我国的立法有必要做出调整以适应人工生殖技术所带来的挑战。需要对代孕母亲进行立法以确定相应的权利,从而保护代孕母亲以及子女的权益,因此,对代孕母亲与子女的法律关系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代孕母亲; 子女; 法律关系

Abstract

As a biological technology to the latest achievements “ surrogate ” appear, which greatly impact the traditional natural reproduction and is formed by a series of social ethics and legal system.China's Ministry of health takes into account the surrogate may produce many problems, through the promulgation of “ human 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 management measures ” against the medical institutions and medical personnel to use a technology, but the Ministry of health regulations as departmental rules and not well solve a series of follow-up questions.As the surrogate events occur, how to determine the surrogate mother and children's legal relationship problems before us.According to our current law obviously cannot solve this problem.If there is a dispute, will have to depend on.The face of China's marriage law of the surrogate child born of the legal status of the not know what course to take, the legislation of our country is necessary to make adjustments to adapt to the challenges of artificial reproductive technology.The need for surrogate mother for legislation 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 corresponding rights, thereby protecting the surrogate mother and child rights, therefore, the surrogate mother and child legal relationship is very important to study the.Key words: surrogate mother;

children;

legal relationship

目 录

一、代孕制度在我国实行的合法性和可行性...............................................................................1

(一)代孕制度在我国实行的合法性...................................................................................1

1.代孕的界定....................................................................................................................1 2.代孕行为合法性的认识................................................................................................1

(二)分析代孕生子合法化的可行性...................................................................................2

1.代孕母亲对其子宫享有的是身体权............................................................................2 2.不孕不育夫妇享有生育权............................................................................................2

二、代孕母亲与子女法律关系的相关问题研究...........................................................................3

(一)代孕母亲案例分析.......................................................................................................3

1.基本案情......................................................................................错误!未定义书签。2.法院判决......................................................................................错误!未定义书签。3.以案释法......................................................................................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亲子关系的认定...........................................................................................................3

1.孩子归属权的争议........................................................................................................3 2.代孕亲子关系的法律认定............................................................................................4

(三)抚养、赡养、继承问题...............................................................................................6

1.抚养、赡养义务............................................................................................................6 2.保护教育义务................................................................................................................6 3.继承................................................................................................................................6

三、针对我国目前代孕的尴尬状况的建议...................................................................................6

(一)加快和完善对代孕问题的立法...................................................................................6

1.要对代孕行为的实质要件以及形式要件做出具体的规定........................................7 2.制定相关的技术规范,对代孕技术实施严格的准入许可制度................................7 3.对违反规定实施的代孕行为应该做出严格的惩罚,甚至追究刑事责任................7

(二)加快对代孕子女归属权的立法...................................................................................7 结论..................................................................................................................................................8 参考文献...........................................................................................................................................8

一、代孕制度在我国实行的合法性和可行性

(一)代孕制度在我国实行的合法性

1.代孕的界定

代孕指的是用现代医疗技术将丈夫的精子注入自愿代理妻子怀孕者的体内授精,或将人工授精培育成功的受精卵或胚胎移植入自愿代理妻子怀孕者的体内怀孕,待生育后由妻子以亲生母亲的身份抚养①。代孕,作为一项新型辅助生殖技术,解决部分不孕不育夫妇生育问题的同时也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自然生殖方式及其所形成的一系列社会伦理观念和法律制度。我国卫生部考虑到代孕可能产生的诸多问题,于2001年颁布实施的《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管理办法》第三条规定,禁止以任何形式买卖配子、合子以及胚胎。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不得实施任何形式的代孕技术。2006年颁布的《卫生部人类辅助生殖技术与人类精子库校验实施细则》中明确规定严禁任何形式的商业化赠卵与购卵行为。虽然现行的法律对代孕的行为是禁止的。但禁止并不等于不发生,卫生部颁布的办法自实施以来,我国代孕现象并没有因此消失。在需求以及利益的驱动之下,社会上有不少人打着代孕的旗号干着非法的勾当。由此可见,代孕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1]。

2.代孕行为合法性的认识

代孕究竟是应该禁止还是应该支持,目前法律界还存在着比较大的争议。但是我国支持代孕的人数也是与日俱增。我国法律对代孕采取的禁止态度也导致日渐增多的代孕现象呈现出了无法可依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之下,由于代孕双方缺乏基本的法律地位,当受到利益上的侵犯的时候,很难受到法律上的保护,尤其是代孕母亲。我们可以对代孕进行禁止,但是代孕母亲的权利受到侵害需要法律上的保护也是无法回避的。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代孕的合法化是前提条件。只有代孕合法化,那么由“代孕”引起的纠纷也会相应减少。

另外我们已经清楚地意识到,随着代孕子女数量的不断提高,代孕母亲与子女法律关系的确定也是刻不容缓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建立起合法的代孕制度不失为一个有效的途径。

①:陈明侠.亲子法基本问题研究.民商法论丛(第6卷). 1997

换一个角度说,对代孕进行绝对的禁止并非上上之策,法律应有一种务实的态度来对待,与其进行简单地禁止,不如审慎地防范,对代孕进行全面而正确的认识。我们有必要立法建立起理性的代孕伦理以及人工辅助技术方法[2]。

其实对于广大民众来说,代孕并非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只要对代孕进行合理地利用,是可以为人类造福的。毕竟生育作为人类繁衍的唯一途径,对于任何家庭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就目前的情形分析的话,虽然法律明令禁止代孕行为,但是代孕市场不仅没有萎缩,而且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势头。但是在繁荣的代孕市场的背后,更多的是充斥着金钱以及利益的交易。如果代孕失去了本质上的人道主义思想,纯粹地成为了人们赚钱的工具。那不仅仅伤害到代孕母亲以及委托人的利益,更多的是社会秩序的紊乱。代孕行业已经逐渐成为社会上的一种暴利行业,正是由于其背后存在的巨大利益,才使得相关的中介机构钻了法律的空子,最后只会演变得问题重重,比如法律上的权利义务不能够明确、亲属权纠纷、对于代孕母亲身体健康上的保护、分娩出的孩子是否有遗传病等等。由此可见,与其让它成为灰色地带,成为法律与道德上的盲点,倒不如尽早与世界接轨,制定与时俱进的法律,建立合法完善的代孕制度,使代孕行为变得更加地规范化以及严格化。这样使得我国的代孕行为不仅能够更好地为广大民众服务,同时也能够减少新型犯罪的发生,对于整个人类的发展进程都有其积极的意义[5]。

(二)分析代孕生子合法化的可行性

代孕自产生之初便备受争议,正是由于代孕的出现给社会道德以及法律政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但是它的存在还是有一定的合法性。代孕母亲的身体权以及不孕不育夫妇的生育权为代孕行为提供了合法化的可行性[6]。

1.代孕母亲享有身体权

代孕母亲在整个代孕行为中,自由地行使了生育权。生育权作为一种身体权,我国《民法通则》中并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身体权作为一种区别于生命权、健康权之外的一种独立的人格。身体权是公民维护其身体的完整并支配其肢体、器官以及其它组织人格权。代孕母亲有权按照自己的意愿对自己的身体权进行支配,帮助委托夫妇实现其生育的梦想。

2.不孕不育夫妇享有生育权

众所周知的事情就是由于外部条件的变迁,必然也会引起一系列在法律上的

变革。“代孕”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现阶段的立法现状与社会现实的严重脱节造成了司法实践中无法可依的尴尬处境。如果从人权角度分析的话,妇女的基本生育权是人格权的一项重要内容,生育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包括以下内容:决定生育子女的权利;决定不生育子女的权利;决定生育子女的时间;决定生育子女的方式[8]。生育权的享有并不以生育能力为条件,不育夫妇也享有选择生育方式的选择权,那么他们也就有了选择“代孕”作为他们生育方式的权利。国外不少国家或地区已经对代孕行为给予了法律上的保护。社会上对代孕的需求也不断增加,但是我国卫生部对代孕技术明令禁止,这也导致了民间广泛存在大量的代孕行为。因此,从保护人权、保护生育权角度出发的话,应该承认在适当范围内代孕生子的合法性,并且予以立法调节[9]。

二、代孕母亲与子女法律关系的相关问题研究

(一)代孕母亲案例分析

厦门一企业主张某的孩子因车祸不幸死亡,求子心切的张某经中介找到了晓玲(化名)为其代孕生子。张某每月支付晓玲生活费1.5万元,先后累计达20余万元。

通过人工代孕的方式,晓玲成功怀孕。2012年3月,晓玲生下了非婚生女。但事后,晓玲拒绝将孩子交给张某夫妇抚养。在多次沟通无效后,张某不再支付孩子的抚养费,晓玲于是将张某告上法庭,要求获得孩子的“抚养费”。

思明区法院经审理认为,本案原、被告对非婚生女都有抚养的权利和义务。但是,哺乳期的子女应以跟随哺乳的母亲抚养为宜,被告应当支付非婚生女的部分生活费、教育费直至孩子独立生活为止。最终,法官将非婚生女判决给晓玲抚养,张某每月需支付孩子抚养费3000元,抚养费累计达64万元。

(二)亲子关系的认定

1.孩子归属权的争议

怀胎十月对于每个母亲来说都是漫长与艰辛的一个过程。这一过程也是母亲与孩子之间产生血浓于水、骨肉情深的深厚感情的起源以及基础。不少代孕母亲由于与腹中的胎儿产生了比较浓厚的亲子感情,因而在生下孩子拒绝交还给委托方,从而引发了委托方与代孕母亲的一系列矛盾与纠纷[12]。本案中代孕母亲由

于在怀胎过程中与腹中的胎儿产生了比较浓厚的亲子感情,因而在生下孩子拒绝交还给委托方,即使面临着起诉的危险也要抚养孩子。从而引发了与委托方的一系列矛盾与纠纷。而这些矛盾与纠纷也引发了人们对代孕行为的深深反思。众多案例的实质性问题也是孩子归属权以及抚养权的判定问题。孩子的抚养权属于遗传学父母,亦或是生物学父母,亦或是社会学父母?这些问题没有法律的明文规定是很难解决的。

2.代孕亲子关系的法律认定

无论哪个国家,对于代孕协议的态度是允许还是禁止,对于亲子关系这个问题的回答都无法回避。在立法上尽管禁止代孕协议,规定代孕协议无效,但是依然仍有人会订立代孕协议。一旦争议发生时,就需要确立代孕行为产生的亲子关系。亲子关系也就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也是在出生以及法律的基础上所拟定的。

在本案中,由于张某一直“咬定”自己与晓玲之间存在代孕协议,因此孩子应该由自己抚养。对此,思明区法院民一庭法官俞伟强表示,从本案的案情来说,仅从张某提交的证据看,尚无法做出明确认定是代孕合同;即便双方在现实中签订代孕合同,仍然不具有法律效力。

目前,仅仅从医学上来分析的话,代孕只是人类辅助生殖的一种方式,并没有特别的地方。但是从法理的角度去分析的话,就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最典型的问题就是代孕行为打破了我国传统婚姻家庭体系,使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基于代孕行为所产生的亲子关系。

主要是代孕亲子关系的法律认定问题,也就是说究竟谁是孩子母亲的问[13]题。由于代孕在我国未得到法律上的认可,因此,代孕母亲与子女的法律关系存在着一定的分歧,下面对几种观点进行简单地介绍:(1)分娩说

分娩说主张“谁分娩子女,谁是孩子母亲”的判断标准。这种学说认为,母亲怀孕生下孩子之后成为孩子法律上的母亲是理所当然的。这种传统的母子认定方式,体现了人类对十月怀胎孕育着的尊重。这种说法在人工生殖技术出现之前是完全可以适用的。但是,随着代孕技术的出现,分娩说也面临着一定程度的挑战。在我国,如果以分娩说将代孕母亲作为孩子法律上的母亲,有可能违背我国

的计划生育国策,且对代孕的实际目的并不符合,从而使代孕失去它应有的价值。(2)血缘说

血缘说,也就是通过血缘关系来对孩子的身份进行确定。也就是说提供卵子的母亲来确定谁是孩子的母亲。在传统的社会,这种说法也是可以成立的。但是随着代孕技术的出现,这种说法也出现了很大的缺陷:首先,血缘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代孕母亲在怀孕期间对胎儿的保护。其次,血缘说造成分娩者与婴儿在出生之后无任何亲属上的关系,这也是有违传统道德的,大多数人都不能够接受这种说法。最后,如果仅仅通过卵子才确定谁才是孩子的母亲的话,那么通过合法途径捐赠卵子的人将会“平白无故”地出现子女,而这些子女的供养父母却没有对孩子的监护权。这将会造成极大的不公平以及不公正[14]。(3)子女最佳利益说

子女最佳利益说认为对孩子母亲的确定应当从子女的最佳利益这个角度作为法律上的判断标准。无论是分娩说还是血缘说都是站在当事人的角度对代孕子女的亲子身份进行一系列的考量,难免忽视子女在自身利益上的保障。因此,子女最佳利益说也逐渐被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所采纳。在这种学说的背后,是一种将孩子作为国家以及社会的公共事物对待的价值观。不过,该学说并不适用于对婴儿身份的确定。尤其在我国这样人口众多的国家如果对每一个出生的婴儿就向国家相关部门申请对孩子最佳利益的审查,不仅会造成行政资源的分配不足,而且会使得审查流于形式,缺乏实际上的可操作性。另外,我国广大民众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接受这种说法也需要一段时间[15]。(4)合同说

合同主要是指当事人双方确定权利义务内容的意思而达成一致的协议。合同说认为孩子在出生之前,以签订的相关合同来确定谁才是孩子的母亲。这种学说从民法理论的角度分析是合情合理的。然后,从现行的法律来分析的话,这种合同是不能够成立的。代孕行为涉及了人体器官的转让,其民事权利也不在合同法调整的范围之内。另外,由于婴儿的成长也离不开子宫的环境以及孕母的供养。因此,合同的标的不仅仅包括孕母的子宫空间也包括了婴儿[16]。

(三)抚养、赡养、继承问题

1.抚养、赡养义务

我国《婚姻法》第21条规定,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父母不履行抚养义务时,未成年的或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有要求父母付给抚养费的权利。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时,无劳动能力的或生活困难的父母,有要求子女付给赡养费的权利。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抚养义务是无条件的,除了法律另有规定以外,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够免除。

2.保护教育义务

我国《婚姻法》第23条规定,父母有保护和教育未成年子女的权利和义务。在未成年子女对国家、集体或他人造成损害时,父母有承担民事责任的义务。每个人都有受教育权,父母对于未成年子女更有教育义务。父母应该承担起教育好子女的责任。

3.继承

我国《婚姻法》第24条第2款规定,父母和子女有相互继承财产的权利。综上所述,亲子关系得到解决之后,相关的抚养、继承以及赡养问题也将会得到相继解决,因为代孕所生子女均与婚生子女一样,享受权利的同时也承担义务。

三、针对我国目前代孕的尴尬状况的建议

(一)加快和完善对代孕问题的立法

我国卫生部于2001年3月出台的《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管理办法》中的第三条规定: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不得实施任何形式的代孕技术,从2001年8月1日起正式实施。然而,这一规定事实上很容易规避,因为该办法仅仅是禁止国内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从事代孕手术。但当事人完全可以找非医疗机构非医务人员进行地下代孕手术或选择去国外医疗机构实施此项技术。《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办法》作为部门规章无行业外的法律效力,更无域外法律效力。因此这样的规定在操作上存在着某些漏洞,这也让一些非法分子钻了空子。因而,我国必须加快制定和完善针对代孕问题的立法工作,这无论从伦理层面还是政策层面,都是具有相当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24]。

1.要对代孕行为的实质要件以及形式要件做出具体的规定

在实质要件可以通过双方的条件,委托形式即对代孕协议进行明确的规定。比如要求委托的夫妻在法律上是存在合法有效的婚姻关系,委托妻子患有不孕症,委托丈夫以及代孕者不患有法律上生育的疾病等等,同时委托夫妻具有抚养孩子的条件。在形式要件则采取登记申请制,以便于加强管理[25]。

2.制定相关的技术规范,对代孕技术实施严格的准入许可制度

在代孕技术管理层面上,制订相关的技术规范来明确技术实施的对象和范围,同时,有关行政部门还必须对代孕技术的实施实行严格的准入许可制度,制定出医疗机构被批准开展此项技术的条件,对提供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技术机构和人员实行严格的考核管理,加强技术使用质量监测力度和建立技术使用资料的申报制度等[26]。

3.对违反规定实施的代孕行为应该做出严格的惩罚,甚至追究刑事责任 对违反规定实施的代孕行为应该做出严格的惩罚,甚至追究刑事责任,未经批准就擅自开展辅助生殖技术的,将给予一定数额的经济处罚以及行政处罚;对于不符合条件的委托方以及代孕者进行代孕的应当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二)加快对代孕子女归属权的立法

我国法律对社会上存在的各种代孕现象采取了明令禁止的态度,但是法律的一味禁止反而迫使当事人采取更加隐蔽的地下方式,使得问题变得更加地复杂化。对于代孕子女归属权的认定成为了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我们更应从法律上确定代孕技术所生子女的法律地位,规范其父母子女的关系,使代孕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在这一领域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做法,对代孕子女归属权进行立法。我国从对代孕行为的目的进行考量,所生子女将其视为委托夫妇的婚生子女,即只要委托夫妇协商一致采取代孕方式生育,那么生育的子女就应该直接视为婚生子女。代孕母亲并不是基于普通妇女生儿育女的理由来生育孩子的,她们只是按照与委托夫妇的约定,履行人工生殖的行为,一般没有抚育的意愿。将婴儿的归属权交予委托夫妇,更有利于养育、管教和保护子女。对此,可在婚姻法中作出规定或者制定单独的实施办法,将代孕子女的归属问题予以规范化和合法化,杜绝代孕方和委托方相互争抢或推诿现象的产生,保护代孕子女的利益[27]。

结论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如何制定有关代孕的法律才是目前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主要办法。因此,我们应该足够重视代孕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我国的立法机关应该及时出台与代孕有关的相关法律,即使填补法律上的空白。在立法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全方面、全方位的问题,从而切实有效的保护代孕母亲以及委托方的合法权益。因此,可以说提出与代孕相关法律的建议,发挥其在社会中的积极意义,并从法的制定、法的价值、法的监督以及法律与道德的关系等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具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曾培芳,吴洁.代孕及其相关法律问题初探[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7(01)[2] 蔺宇星,张津津.代孕情况下亲子身份的确定[J].法制与社会.2007(12)[3] 柏青.代孕网,在法律的边缘破土而出[J].健康必读.2005(08)[4] 阿雅.代孕婴儿让人欢喜让人忧[J].健康必读.2005(08)

[5] 谭冰涛,段勇.代孕生育中的亲子关系[J].人民司法.2010(13)[6] 李俊敏.代孕合法化及代孕契约适用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11)[7] 姜柏生.论人工生殖子女的法律地位[J].法律与医学杂志.2004(04)[8] 蒲菊花.试论意思自治与法律行为效力的关系[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02)[9] 张月萍.浅析完全代孕的有条件合法化[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03)[10] 樊林.生育权探析[J].法学.2000(09)[11] 谈大正.生命法的价值取向和立法原则[J].法治论丛(上海政法学院学报).2008(01)[12] 裴立琴.我国生殖技术立法有关内容的探讨[J].法学杂志.2001(04)[13] 张跃铭.试论医师知情权与患者隐私权的冲突与协调[J].前沿.2007(03)[14] 叶剑,吴敏.代孕技术的伦理与法律反思[J].河南医学研究.2006(02)[15] 张燕玲.论代孕母的合法化基础[J].河北法学.2006(04)[16] 黄鹏.代孕合同合法化的理论证成[D].吉林大学 2012 [17] 滕艳军.代孕合法化研究[D].广西大学 2008 [18] 李磊.论我国代孕行为合法性的确认[D].苏州大学 2011 [19] 谢菲菲.论代孕行为的法律规制[D].暨南大学 2011 [20] Arthur Serratelli.Surrogate Motherhood Contraets:Should the British or Canadian Model Fill the U.S.Legislative Vaeuum.Geo.Wash.J.Int’’’’1 L.&Eeon.1993

第二篇:借腹生子引发子女抚养权纠纷 代孕协议应属无效

借腹生子引发子女抚养权纠纷 代孕协议应属无效

发布时间:2010-8-18

近日,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人民法院对一起抚养权纠纷案件作出

一审判决,判决双方签订的“借腹生子协议”无效,儿子小涛归被告郭某抚养直至18周岁,驳回原告刘某的诉讼请求。

【基本案情】

法院审理查明,被告郭某与妻子李某结婚后多年但一直未能生育。2008年,被告认识了刚刚大学毕业的原告刘某。同年6月,两人有了关系,原告怀孕。同年10月8日,双方签订了第一份协议书,约定:原告承诺不破坏、不拆散被告的家庭,而被告向其支付10万元作为生活费并在其怀孕期间每月支付2500元、承担产检及分娩的所有费用;孩子出生后入被告的户口,由两人共同抚养等。协议签订后,被告依约支付了相应款项。

2009年2月22日,原告产下一男婴小涛。同年3月11日,双方又签订第二份协议书,约定:原告同意小涛由郭某和李某夫妇抚养,原告承诺不破坏、不拆散其家庭,并离开被告独立生活;被告给予原告13.8万元的一次性资助;在孩子18周岁前,不告知其亲生母亲的身份,且不得单独与孩子见面,不管以后结婚与否都不能找任何理由要回孩子。因产后对儿子思念不已,原告向法院起诉索要孩子的抚养

权。

【法院判决】

法院审理认为,原、被告签订的上述两份“借腹生子”协议,违反了法律规定和公序良俗原则,当属无效。关于非婚生子女小涛的抚养权问题,综合分析比较原、被告的抚养能力与抚养条件,被告明显优于原告,故判决小涛由被告携带抚养至小涛年满18周岁时止,之后随父、随母由其自行选择。

【以案释法】

近几年来,买卖子宫、代孕生子等新名词在社会上不断涌现。一方需要金钱,一方需要孩子,荒唐的交易一拍即合。

本案主审法官林降雄说,原、被告双方的这种“借腹生子”的金钱交易违背了公序良俗原则,破坏了家庭和伦理道德,应认定无效。对于孩子的抚养问题,林降雄分析,依据婚姻法的有关规定,非婚生子女享有与婚生子女同等的权利。

对此,有专家指出,代孕生子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孕育孩子的过程是个充满爱的经过,父母和子女之间血浓于水的哺育亲情才是孩子成长最宝贵的财富,可是代孕的孩子一旦出生就面临骨肉分离。对于代孕母亲而言,金钱只能换来一时的物质满足,却可能毁掉无辜孩子一生的幸福。如果将女性的身体和婴儿商品化,那么,社会赖以

为继的伦理基础将不复存在。

来源:法制网

【 收藏 】 【 打印 】 【 关闭 】

第三篇:人类辅助生殖技术与代孕的区别

想学法律?找律师?请上 http://hao.lawtime.cn

人类辅助生殖技术与代孕的区别

核心内容: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包括人工授精、试管婴儿、代理孕母以及以后可能发生的人体克隆,而我们国家严格限制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应用,它只能针对不孕不育者本身,涉及代孕则是违法。

人类辅助生殖技术是指根据生物遗传工程理论,采用人工方法生育出子女的生殖技术,包括人工授精、试管婴儿、代理孕母以及以后可能发生的人体克隆。是相对于自然生育为了解决不孕不育的难题而出现的一种生育技术,指生育过程中的某一环节被人工技术替代。

人工授精,即用人工方法将精子注入女子生殖首内,任精子和卵子自然结合,以达到妊娠目的的一种生殖技术。根据所用精液来源不同,可将人工为授精分为同质授精和异质授精。同质授精是指用丈夫的精子对妻子进行人工授精的方法。异质授精是指用捐赠精子对妻子进行人工授精的方法。体外授精是指用人工方法取卵,使卵子和精子在试管中结合形成胚胎植入子宫妊娠的一种生殖技术。这样生出的婴儿也就是人们通常所称的“试管婴儿”。

我国有关法律对“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实施做了严格的规定。人类辅助生殖技术技术只能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医疗机构中实施,只能以医疗为目的,并符合国家计划生育政策、伦理原则和有关法律规定。

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只是针对不孕不育者本身,并不需要借助第三方即代孕妈妈怀孕。

代孕并不是一种新的人工生殖技术,它只是将前两种人工生殖方法——人工授精和体外授精(试管婴儿)应用在被委托的代理孕母身上而已。由此可知,代孕是人工辅助生殖技术中的一种,如果将人类辅助生殖技术以是否借助了第三方进行分类,可以分为配偶间的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和非配偶间的人类生殖辅助技术。配偶间的人类生殖辅助技术因为是夫妻的精子和卵子结合所生的子女,只是生殖方式的差异而已,在法律上无太大争议。而非配偶间的人类生殖辅助技术(包括供精、供卵、供胚胎),也即通常代孕所采用的形式,则不然,它们引发的法律问题较多。

法律快车知识拓展:

有法律问题,上法律快车http://www.xiexiebang.com

代孕引发的法律风险有哪些?

1、虽然双方事先都会有协议书,但求孕方和代孕方的行为都是不受相关法律保护的,一旦出现跟协议书有差异的情形,如何处理双方才满意,有时很难达成共识,容易出现非法“人钱交易”的纠纷;

2、另外,在这种行为中,婚姻法规定了生母才是孩子的母亲,一子两母如果不能完全分开的话,万一孕母在怀孕过程中想法有所改变,可能出现生下孩子后不肯交还委托方的情形,引出“争子大战”。

3、若孩子出生后患有疾病,委托代孕方与孕母同时拒绝孩子的抚养权,严重的,可能会涉及遗弃罪。

有法律问题,上法律快车http://www.xiexiebang.com/

第四篇: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调查与研究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调查研究

摘要:在我国城乡之间,每天流动着上亿农民,农民工已经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存在于大中城市的角角落落。而在这些农民工的身后,有着数千万未成年的子女。这些孩子是一批游走于城乡之间的特殊群体,他们的教育问题也是这些流动农民的心头之痛。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是当前农村和城市义务教育中的难点之一。随着市场化、工业化及城市化的发展,我国将有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农业转到非农业,从农村转到城镇,流动农民及农民工子女的数量将不断增加。农民工子女是一个数量庞大且不断增加的群体,其权益保护不容忽视。

关键词:农村和城市义务教育农村经济农民工经济收入农村子女教育状况正文:

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化过程必然出现的教育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春光表示,要警惕农民工子女心理“边缘化”倾向,他说,农民工子女本身就在经济条件等方面处于弱势地位,好不容易能与城里孩子坐在同一个教室里接受质量较高的教育,却又要承受来自城市孩子的种种不理解,生活上的困难没有让他们退缩,可这样心灵的创伤却难以抚平。

民工子女教育工作稍有失当就可能增加社会边缘人群,他们就有可能滋生出多种反社会心理,这种心理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抚慰和恰当的矫正,就有可能外显为非正常的,甚至违法的社会行为,其中一部分,可能会走上犯罪,乃至反社会道路,其结果必然给社会治安带来压力,给城市生活造成威胁。据悉,部分城市出台了多项举措保证民工子女的就读,给他们以同等的“市民待遇”,使他们与城市儿童一起茁壮成长。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34.4%的外来打工者全家月收入不足800元,而每学期要为孩子花费400元以上的打工者占81.7%。62.5%的外来民工子女将课余时间花在看电视上,生活极其单调,只有13.5%有课外阅读的习惯;48%的孩子渴望能得到与当地孩子同等的待遇,他们在学校里常常感觉自己是一个异类,这使他们缺乏自信;73%的孩子成绩中等偏下,他们幼小的心灵承受着家庭经济压力和来自社会的压力,地域差别与成绩不理想的现状使他们在学校里更多地选择沉默和独处,学校因此要及时制定应对策略,不断缩小民工子女与本地生的差距是当前迫在眉睫要解决的问题。

难以缩小的地域和城乡差距,使得民工子弟小学成为城市基础教育的现实补充。中国社会是一个差异性极大的社会。这种差距已有长久的历史,今日中国社会的突出问题之一,仍然是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同处在一个历史时期,既有非常原始的农耕社区,也有达到欧美水平的后工业化发达社区,比如上海的浦东社区。一般说来,中国城市的生活水平、生活方式、基础设施、资金投入等,都是农村所无法比拟的,尤其是中西部落后的农村与东部沿海一些发达的城市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差异如此悬殊的社会结构,在世界上并不多见。

存在原因:

(一)社会现状方面

当我们在考察城乡地域差距时,更在民工子女中发现存在的隐性“心理”差距。现存的教育和社会体制使流动到城市的农村人口完全被当作廉价劳动力,且是暂时的劳动力,用完即被打发回老家,根本不被当作城市社会的一员,因此他们在城市里的种种社会性需求都被无意甚至有意地忽视。在公立学校“借读”的流动儿童,尤其是那些农民工的子女,由于户口不在当地,经济条件薄弱,常被公办学校的城市子女另眼相看;由于父母工作、家庭住址流动性太大,学校有时会疏于管理;由于没有学籍,成绩因此不计入教学考评,甚至无机会参加评三好和一些竞赛。诸多原因让一些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孩子在公办学校相处时,时刻都会在心理上感到自卑和不平等,心态扭曲,他们一方面羡慕公办学校良好的条件,但更多时候却更愿意到民工子弟公办学校上学。这是一个亟须人们警惕的现象,流动人口的孩子已感觉到了城市孩子与自己的差别,和这种差别在城市壁垒面前的难以逾越。内心世界对社会差别感受到的强烈不平等,将加深他们的被歧视感和对立感,而长期处于社会边缘的“第二代”,他们可能会趋于“激进化”。

(二)家庭现状方面

1.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程度

在受调查的508名学生家长中,认为家庭教育非常重要的不多,仅占18.3%,由此可以看出,有一小部分家长知道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他们认为家庭应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和影响是非常重要的,教育是从家庭开始的,家庭是儿童心智发展的基础,据了解,认为家庭教育非常重要的家长,其子女在学校各方面表现也都是非常不错的。表中显示认为家庭教育比较重要的家长占67.3%,占大多数(但这类家长说话模棱两可)他们认为家庭对孩子的成长有一定的影响,孩子的品格形成主要取决于家庭的早期教育,孩子成长的道路很长,很艰巨,需要家庭的正确教育和引导。此表还可看出,认为家庭教育不重要的占14.4%,这一小部分家长认识不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孩子从生下来到上学前班这段时期还不懂事,家长没法教育,孩子上学前班开始,就进入学校,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是老师的责任,这种错误的想法及做法,会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或造成严重的后果。

2.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

有些家长没有科学的教育方法,对子女的教育只能泛泛而谈,过于简单,对孩子实施“打骂”式教育的占42.3%,大有人在。据了解,经常被父母打骂的孩子,在学校里不是油滑成性,就是性格孤僻。有10.4%的家长能对孩子进行榜样教育,他们深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孩子面前非常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为人处事,希望给孩子做个好榜样,树立良好的形象。有9.6%的家长提倡对孩子进行说服教育,但据他们自己说,有时家长自己做得就不够,不能以理服人,所以根本说服不了孩子。另外,还有37.7%的家长干脆不管孩子,听之任之。据了解,大都的说工作太忙,为生活奔波,无暇顾及;有的干脆就不想管,认为有学校、有老师管,家长就不用管了。

3.学生对家庭教育方式的选择

现在很多家长不懂得如何教育子女。有些家长不是不管孩子,而是管得过多,时时事事都管,不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不给孩子动手动脑的机会,使孩子产生依赖性,也使孩子的独立意识、独立人格、自尊心和上进心受到伤害,甚至产生逆反心理。由表四可见,希望父母管得多的占总数的4.8%,据他们自己说,平时父母管惯了,离开父母什么都不会做。而希望父母少管的孩子占11.6%,他

们希望父母给孩子点自由,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小孩子都愿意听赞扬的话,不管做的对与错,都希望得到家长的鼓励,这样的学生占65.4%。没有一个孩子喜欢父母打骂,有的孩子甚至当着父母的面说:“如果你们再打我,我就离家出走。”可见,打骂这种教育方式是万万要不得的,还有18.2%的孩子希望能自我教育,要求家长给提出计划或指导性意见,让孩子自行处理一些事务,最后家长可检查验收。不过有一点值得提出,民工子女的孩子独立生活能力较强,这正应了一句老话:“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由上述调查可以看出,当前民工子女小学生家庭教育还存在很多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家长为工作生活奔波,无暇顾及孩子,对孩子听之任之的情况比较普遍。

(2)家庭教育方法不当,简单粗暴,甚至是拔苗肋长、操之过急。

(3)家庭气氛及家长的言行对孩子有不良影响。

(4)家长主观上重视,心理明白;可客观上无暇顾及,一旦子女与自己所期望的不符,出现“压服”,打骂的情况比较严重。

(5)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一致,不同步,家庭内部教育意见也不统一,使孩子无所适从。

(6)很多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的认识程度不够。

解决方法:

一.社会扶持,培育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

(1)政策扶持:放宽入学标准

政府应该更积极地落实“两为主”的政策,积极宣传,认真落实外来务工子女在本市入学的政策;减免学杂费,保证他们能接受义务教育,不得违规收费;给予外来务工子女学校财政支持,以此保证更多外来务工子女能融入上海的学校,更快乐、更轻松地学习。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的主渠道作用,扩大招生容量,完善借读手续,降低收费标准,减少收费项目,加强学籍管理,为外来务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创造良好的条件。另一方面也要重视发挥民办学校的补缺作用。外来务工子弟学校“作为不合理的教育体制下的一个特殊产物”,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政府在不可能大幅度增加投资和大量建设新校的情况下,对外来务工子弟学校应确立“疏堵结合,以疏为主”的方针,在规范外来务工子弟学校的同时,抓紧制订地方性的、符合客观实际的学校设立标准,扶植具备相应条件的外来务工子弟学校,帮助他们改善条件和提高质量。

(2)社区扶持:社区参与共建

加强社区教育对改进外来务工子女学习情况也是非常有效的。社区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体制,它不是简单的社会教育,而是整合了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大教育网络。

社区教育指的是以一定的地域为界,学校与社区具有共同教育价值观和参与意识,并双向服务,互惠互利,学校为服务社区,社区依赖于学校,旨在促进社区经济、文化和教育协调发展的一种组织体制。

二.学校方面

(1)建立档案,做到有的放矢。

俗话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教师只有掌握外地生的心理状况,才能通过他们的言行,举止,了解其心理的变化,并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地纠正不良的心理状态。为此,我们实验班建立了档案库,并要求任课老师通力合作,对

外地生的学习态度、动机、精神状况、思想表现、智力情况等较为突出的不良性格及情绪随时与班主任交流,以获得第一手材料,在此基础上,我们根据外地生的不同特点,不同心理状况,制定转化计划,选择恰当、灵活的方法循序渐进地开展“心灵”治疗工作。并建立案例,采用案例教学法。

(2)关心温暖,融入集体怀抱。

外来务工子女大多数在农村长大,由于与父母接触时间短,加上所处的环境艰苦,造就了学生都很“懂事”。进入新的陌生环境学习,他们渴望与老师、同学进行平等交流,渴望在班级中取得自己应有的地位。为此,老师应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与他们坦诚相待;多些耐心和关爱,给予及时的关怀和帮助;尊重理解他们,时常给予鼓励和赞美。正确的恰到好处的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要努力消除他们的自卑感、被歧视感与对立感,培养他们健康的心态。

(3)转变意识,家校密切配合。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经调查,外地生的许多不良习惯与家庭环境密切相关。为此,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定期召开家长会,分析解决民工子女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并举办讲座,指出压抑孩子发展,有损孩子人格的种种不当的教育行为及其危害性,并指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以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方式去影响和教育孩子,还要与那些优秀家长多交流,多向他们学习先进的教子经验。

(4)加强师德教育,开展融合教育。

教师在对待学生的态度和期望上应该是一视同仁,体现平等。⑴.加强教育教学研究,保证来厦务工子女受到良好的基础教育。教师应针对来厦务工子女的学习现状以及他们在学习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积极开展对务工子女的教育教学研究,加强对教师进行必要的培训,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个别辅导。⑵.重视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该热爱和关心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学生都充满信心和希望,帮助消除来厦务工子女进入公办学校的心理门槛,克服这一群体因为户籍等原因而产生的自卑、消极心理,培养自立、自信、自强的心理形象,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

(5)构建校、社、家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

学校作为教育的主体实践者和执行者必须主动带动家庭。一方面,学校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及时地把学校对学生的要求、评价反馈给家长,并了解家长对子女、对学校工作的期望,以争取家长对学校教育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另一方面,学校要主动承担起家庭教育的指导任务。

(6)推行电子学籍制度,强化流出地政府的责任

“今天注册,明天走人”的现象时有发生。给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更为不利的是,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难以有效监控这类学生的受教育状况。因此,可推行建立电子学籍制度,规范电子学籍管理系统,建立全国统一标准的电子学籍管理系统,实现全国电子学籍管理系统联网,在为来厦务工子女入学、转学提供有效服务。也有助于全程跟踪每个学生的发展水平、学习情况、辍学情况,保证务工子女受教育的权利。

参考文献:朱晓斌,《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政策的价值分析》朱力,《中国民工潮》[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

3庞翠明,《谁来照看孩子——从“托教”中探析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的困惑和需求》 4沈百福,《关于流动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思考》[J],教育科学研究

5段成荣、刘伟、李贺、杨轲,《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人口学特征》张斌贤,《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第五篇:关于流动人员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的论文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很快进入了城镇化以及工业化的重要阶段,中国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外出打工,从2005年以来流动人口剧增,流动人口由最早独自(或携伴)外出打工,逐渐过渡到举家外出打工。城市中进城务人员及其子女的数量逐年递增,如何解决进城务工子女就学问题已成为我国教育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难点问题之一,已引起社会的会广泛关注。由于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地位、身份特征和工作性质,使其子女在受教育权利的保障上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进城务工人员下一代的成长和发展,对整个中国未来的发展将会产生深层次、潜在的不良影响。应该高度关注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受教育权利问题,将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帮助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享受到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保证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公平接受义务教育,不仅有助于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真正普及和质量提高,从长远来看,还有助于国家的繁荣富强。

关键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公平;制度保障

一、不仅仅是经济问题

“打工子弟学校是一个过渡时期的产物,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有它的必然性,随着政策的调整、整个社会氛围的改变、城里人对这些孩子的接纳和教育体制的改变,这些学校会自然消失。”长期从事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调查和研究的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史柏年如是评说。

对于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这一变化,政府始料未及,造成大批务工人员子女无学可上。史柏年的调查发现,一个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要到城里的一所非重点小学上学,每年要交纳2000元左右的借读费,6年小学就需要12000元的借读费,这个数目对于刚来到城里而且处于社会底层收入微薄的农民工家庭来说,是一笔庞大的开支。除了借读费,还有名目繁多的赞助费、服装费、春游费等各种费用。所以,城市公办学校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吸纳毕竟是少数。

缘于巨大的社会需求,一些进城务工人员自己办起了专门招收打工子弟的学校,并迅速发展。这种情况需要政府作出回应,教育部和公安部曾两次发文,要规范解决此类问题,并提出了两个为主的原则精神,即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学校接收为主,这对过去教育属地管理的体制形成了冲击。在实际操作中,有的地方政府应对较好,有些地方则徒劳地取缔、驱逐、解散,处理得很被动,打工子弟学校的生存发展异常艰难。后来,社会呼声日渐高涨,人的权利的观念深入人心,一些地方政府看到城市化、人的流动是大势所趋,于是态度也发生了转变,开始承认并规范这类学校。

长期以来,城市公立学校在招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时收取高额的赞助费、借读费,成为他们进入公立学校享受优质教育的一道壁垒。现在,公立学校取消或降低这些费用,对务工人员子女来说是个好消息。然而,仅仅降低费用还远远不够,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

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有人这样说过:你想了解中国的国情吗?请从走近一个农民工、走近一个农民工家庭开始吧!农民工一边连着乡村,一边连着城市;一边连着苦难,一边连着希望;一边连着昨天,一边连着明天······正是由于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如此沉重,以至于思索的心情一直难以轻松。

(一)学校教育机会不均,教育质量堪忧

国家一直提倡教育公平,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数量与“可能就读”学校的数量不成比

例,教育质量不容乐观,歧视性收费现象比较普遍,失学问题日趋严重。目前,接受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城市公立学校主要包括城市中基础薄弱的学校和城郊的乡镇学校。除此之外,便是打工子弟学校,这是存在于国家义务教育体制之外的一种办学形式。打工子弟学校的特点一般包括:私人办学,不少学校被完全置于追求利润的私人操控之下;许多学校不具备合法的办学手续;主要招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收费低廉且方式灵活;教师流动性大,缺乏责任感;教学质量普遍不高;校舍简陋,教学器材缺乏;缺乏有力的监督和指导,学校突发性事件频发。许多城市公立学校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单独编班,这样人为地将城市与农村孩子分校或分班而治,无疑是将他们隔离了,这些对务工子女在情感上是一种严重的伤害。

(二)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不力与缺失

在城市文明的熏陶下,进城务工人员对提高生活质量、改变社会境遇,特别是对改变下一代的命运,普遍持有较高的期望,对孩子们进行全面的、正确的教育,也是每一位家长的愿望。但是,大多数进城务工人员的文化素质较低,从事的主要是简单体力劳动,工作环境没有保障,工作时间也不固定,经济收入在整个城市生活中居于偏下水平,居住条件及环境普遍较差,这些因素导致他们的家庭教育不力甚至缺失,在配合学校教育上基本处于受动性位置,教育引导能力不足。尤其令人担忧的是,进城务工人员流动频繁,导致其子女变换学校也很频繁。

由于经济、心理、语言、文化、地域等方面的差异,进城务工人员与城市居民实际上处于近乎隔绝的状态,人际交往具有相对的封闭性,这就大大影响了他们在文化层面与城市文明的融合。城市居民的自我优越感和对进城务工人员的误解、偏见与歧视,势必引发进城务工人员对城市居民的不满与对立,从而加剧二者之间的隔阂与紧张,形成社会的不稳定因素。所以,今天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就是明天的社会问题,社会教育责无旁贷。

(三)文化融合的艰难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一项名为《打工子弟择校意向》的调查发现,在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不同的择校意向中,经济因素很重要,但不是惟一的决定因素,他们还面临和城市文化的融合的难题。城里人对这些孩子的态度问题十分关键。这类孩子大都非常敏感,城里人有意识或无意识的一些做法都会在他们心灵中留下伤害,他们最害怕的是城里人看不起乡下人。

许多家长情愿把孩子送到打工子弟学校,一方面是因为打工子弟学校收费较低,另一方面是这些孩子在打工子弟学校能找到认同感,他们在这里没有歧视,身心愉快。那些在城市里的打工子弟虽然在城市生活多年,已成为城市的二代移民,但他们生活的圈子依然比较封闭。另外,从社会认知的角度来讲,许多孩子不认为自己是城里人,是大城市的一分子,下意识里自己还是乡下人等。

三、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归因分析

2006年3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强调:城市公立学校不得向农民工子女加收任何费用,以流入地政府为主,负责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以全日制中小学为主,接受农民工子女人学。我国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规定: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在非户籍所在地工作或者居住的适龄儿童、少年,在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工作或者居住地接受义务教育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为其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中共十七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导致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的根本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现行制度的制约

由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公平问题主要是现行的体制和制度造成的,因此,要保证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能公平接受义务教育,必须为其提供制度保障。户籍是享受义务教育的主要依据,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具有明显的居住地与户籍所在地相分离的特点,与义务教育

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管理体制和资源配置方式产生矛盾。因为这种管理体制使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基本处于“无责任”境地,消解了政府管理、扶助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的积极性。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门槛最低的应该是公立学校,而现在一些城市公立学校却以收取高额的借读费或赞助费为名,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拒之门外。而对于他们能够上得起的打工子弟学校,有的流入地政府又往往采取两种极端措施:或是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政策,任其自生自灭;或是采取粗暴的全部取缔手段,致使打工子弟学校陷入一种畸形的生存状态。这就相当于政府放弃了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的责任,是政府公共职能的一种缺失。

(二)资源与环境的制约

由于城市公立学校的吸纳量有限,因此,在公立学校辐射不到的流动人口密集区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打工子弟学校,但是,打工子弟学校存在的悖论又始终困扰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必须采取制度化措施,这种教育的财政责任不能仅仅由流入地政府负担,中央和省级财政也要负担相应的投入比例,对流动儿童较多的城市,中央政府应该实施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四、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教育的重要性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土地家庭承包后解放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使得进城务工人员越来越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进城务工人员已超过1亿人,进城务工人员已经成为我国城市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他们在现在和未来都是城镇建设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或者他们的子孙后代的角色也将由城市的边缘人物逐渐转为城镇居民,融入城市的生活。1亿多人进城务工农民带来的至少9000万的子女是个庞大的群体,他们的受教育水平的高低将影响到城镇整体的水平和城镇的长远发展,关系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

教育被视为实现社会平等的“最伟大的工具”,它给人提供公平竞争、向上流动的机会,帮助弱势群体改变命运,减少社会的不公平。作为弱势群体,进城务工人员把摆脱贫困生活、融入城市生活的希望寄托在他们的下一代。如果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不能享受到公平的教育,他们可能离城市生活越来越远,弱势群体与强势群体的距离也会越来越大,这与和谐社会的构建要求格格不入。因此,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与“三农”问题和社会的公平性密切相关,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二)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义务教育的必要性

每个公民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我国《宪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都有相关的规定,每个学龄儿童都有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权利,受教育者在入学、升学、就业等方面依法享有平等权利,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进城务工农民的子女有权利接受与城里人平等的教育,政府应该保障他们的基本的受教育权,为他们创造一个公平的成长环境。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在流动中出现了不少精神方面的问题,特别需要得到更为公平宽容的待遇。他们不同于纯粹的农村小孩,也不同于纯粹的城市孩子,介于两者之间;跟随父母漂泊,经常会有或长或短的辍学经历和转学经历;在城市孩子优越感面前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或激进态度;素质差参不齐;个人的奋斗色彩较浓,独立能力较强等。在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教育部门更应该根据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的特点,因材施教,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这对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加快城镇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人才保障。

五、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的措施

(一)实现制度性保障

人口流动是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然历史现象,只有打破教育二元结构,实行适应中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户籍制度,人口的合理、自由流动才有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权利也才能得到真正实现。为了最终建立以纳税人身份为基础的享受义务教育权利的体制,目前可以建立学龄儿童义务教育登记卡制度作为过渡。登记卡由各地教育部门、公安部门和家长三方持有,当人口流动时,登记卡连同流动人口的“三证”(暂住证、身份证、计划生育证)一起经有关部门登记检查,并作为随时入学的依据。

同时,还要采取积极措施开通并强化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转入城市公立学校以及接受城市初中后教育的“绿色通道”,努力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融入城市主流教育,最终实现城市教育一体化,体现教育公平。

“教育机会均等的原则意味着任何自然的、经济的、社会的或文化方面的低下情况,都应尽可能从教育制度本身得到补偿。”因此,必须建立并完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扶助制度,对他们进行利益倾斜,逐步缩小其在受教育方面的差距。

(二)创建欢迎所有学生的学校,承认并赞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差异

各级政府应该为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认真挑选实验学校,从宏观上为教育公平提供计划支持,以确保学校切实执行全纳计划。由政府牵头,教育研究机构与各地教师培训机构合作,在各地组织培训小组指导实验学校的全纳计划实践。教师培训机构与实验学校密切合作,成为传播全纳实践的地方资源中心。

在政府选定好学校之后,实验全面铺开。首先政府要在尊重学校自主性的前提下,推动学校进行系统改革,采用多样化的课程、教学和评价,通过让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随班就渎的形式,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其次,要帮助教师树立全纳理念,并提供专业指导与培训,使他们能够承认并赞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差异,充分利用差异资源和学生的多样性自主开发教学策略。最后,要积极争取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家长的密切配合,通过家校合作,促进学校不断调整全纳实践,成为真正的全纳学校。

同时,学校还应加强校际合作,包括实验学校之间的合作和以实力较强的城市公立学校为主要责任方,与打工子弟学校“结对子”组成城乡教育共同体,从而构建合作平台,实现共享,创造一定的规模效益,集中力量实现共同目标。

“实施此种新型方针的普通学校,是反对歧视、创造欢迎残疾人的社区、建立全纳性社会和实现人人受教育的最有效途径;进而言之,他们为绝大多数的儿童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教育,提高了整个教育体系的效益。”

(三)重视合作精神,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合力

在学校(教师)、家庭(家长)、社会(社区)之间营造全纳氛围,努力实现社会公正、机会均等和民主参与的社会。在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中,社区不仅是一个社会空间概念,而且更是一个文化群体概念,应该建立、健全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所在社区的登记管理制度,由社区牵头为其家长开办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提高他们的家庭教育能力。同时,倡导学校发展要以学生为本,并强调家庭与社会的广泛参与,这是一个以信赖为基础的渐进过程,尤其需要边缘人群的加入,加强对教育排斥的监督。为此,我国必须改革当前封闭的学校管理模式,通过法律或法规的形式,保证家长和社会拥有对学校的监督管理权和参与决策权。

(四)在教育教学模式上尽量做到因材施教,关注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心理健康

认识到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在素质方面的较大的差异性,努力探索有效的教学模式,开发针对性强的教材。特别是教师首先要树立平等的教育观念,减少歧视,一视同仁,加强融合教育,不断激励学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尽量把个性化的辅导与集体教育结合起来。在教育评价方面,逐步由“绝对分数指标”转向“相对素质指标”,用“进步了多少”的评价方式来衡量。例如福建省龙岩市的东新小学,针对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特点,组织编写具有区域特点的校本教材《百家姓》、《平寨十八巷》、《农民工子女的养成教育》等,推行“养成教育”,着重从行为规范进行指导教育,积极推进教学模式创新,值得借鉴。

六、正视解决问题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难度

(一)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教育资源有限

教育经费长期不足,1993年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内提出,到2000年,国家财政教育性财政支出占GDP的比例要达到4%,但是到2001年时,只达到2.4%,到2003时才达到3.28%。特别是义务教育投入体制不合理使得教育经费有名无实。中央政府财政收入占财政全国总收入的57.22%,只负担2%,县级财政却负担了教育经费的87%,县级财政在上级政府分享个人所得税、取消农业税后,财政收入下降的状况与增加教育经费的要求不相适应。这使得农村和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都存在不足,特别是1亿多的农民进入城市,带来至少9000多万的子女,这一群体更是给城市的教育带来巨大的压力。城市的许多学校已是人满为患,所编制的班级人数远远超过计划数,许多进城务工子女仍被挡在学校之外。有关部门对这一教育压力的估计也存在不足,回应的措施缺乏及时性和长远性,加据了教育需求巨大与教育资源不足之间的矛盾。

(二)政策执行不力,思想认识不到位

“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教育体制使得教育的责任很大程度落在地方政府身上。但地方财政普遍困难,在政策面前常常是无可奈何,但更为关键的问题是,对待城市居民子女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仍然存在较为严重的不公平性。一些城市划定的农民工子弟学校都是师资力量较差、办学条件不好的周边学校。根据2004年一些地方的规定,在给进城务工子女免除借读费后,地方财政如数补贴给学校相当数额的经费,但执行一年后就不灵验了。接收进城务工子女的学校有的还在观望中,有的“卷土重来”暗地里收取借读费,或者变相收取其他费用,以维持学校的运转。缺乏财权的教育部门对此也无可奈何,更多的是采取谅解的态度,毕竟“正常运转”对许多接收农民工子女的学校来说是头等大事。但是,城市中一些非农民工子弟学校的经费基本是如期到位。这源于教育的不公平,加据了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的问题,也进一步拉开了城市居民子女和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差距。再者,有关部门对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教育问题重要性的认识不到位,有的认为农民子女应该到农村接受教育,农民子女教育不是城市的任务,有的认为农民子女的教育会拉城市教育的后腿等,因此在解决这一问题时积极性不高,力度不够,政策执行大打折扣,教育难以实现公平。

(三)尚未形成有效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办学体系

进城务工子女跟随父母漂泊,流动性强,这对传统的“地方割据”的办学体系是一大冲击。目前城市提供给他们的教育机会主要是通过农民工子弟学校,或者划定城市周边地区的几所公立学校让进城务工子女与城市居民子女同班就读,以及少数的私立学校。但是城市里的一些相关部门尚未真正重视进城务工子女的教育问题,观念上存在误区,歧视务工农民,人为划清城市和农村的界限,致使一些公立学校不顾政策的规定,想方设法抵抗接收,一些

政府划定的农民工子弟学校也是碍于政策规定勉为其难地接收,针对进城务工子女的办学体系不清晰。同时,接收进城务工子女学校的管理和运作存在也诸多问题,如学校评估、学生管理、经费保障、对农民工子女的统计和认定等问题目前尚处于摸索阶段,许多政策均带有试用性的特点。对此,进城务工农民家庭、接收进城务工子女的学校都存在较大的困惑和盲目性,影响到进城务工子女的正常教育。

(四)城市的教育教学模式不完全适应进城务工子女

素质教育已经提倡许多年,但目前的教育很大程度上仍“以分数为主导型”,且城市中的教育其假设前提是学生的素质都相对较高,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充分重视,因此城市的教育教学模式有其层次较高的特点,不完全适用于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教育。进城务工子女具有流动性强,受教育情况不同,素质参差不齐,家庭教育相对薄弱等特点,更加需要因材施教。特别是在城乡混合的学校、班级中,差别就更大,歧视现象也更严重,存在更大的城乡融合的问题。在这样的环境中,如何有效评价学生、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如何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克服差距下产生的自卑心理,给孩子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公平和谐的教育氛围都是目前面临的挑战。

(五)进城务工子女家庭教育存在误区

进城务工人员由于学历不高、劳动强度相对较大、工作时间长、职业不稳定、收入也不高,在家庭教育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往往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对孩子的教育不够科学;缺乏与孩子必要的交流沟通,负面激励多于正面激励,亲子之情较为淡薄,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更多的人认为教育是学校的责任,忽视了家庭教育,缺乏对孩子必要的行为规范、为人处事、生活习惯等的教导。再者,家长在城里为孩子择校的时候,往往只考虑学校的优劣,较少分析孩子的成长状况、学习情况、心理特征,存在盲目性,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

总之,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同其他孩子一样,也是国家的未来。对转型期出现的这一庞大特殊群体,如果现在不采取措施保证他们公平接受教育,后果不堪设想。因此,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能否公平接受义务教育,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这一难题的破解,是一个系统工程。但只要进一步加大现行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的力度,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问题就不难解决。

参考文献

[1]陈晓蓓.中国九城市流动儿童大部分就学有保障[N].中国教育报,2003

[2]吴霓.落实“两为主”政策,保障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6

[3]李陈春.构建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农村基础教育投资体制[J].中国发展.2007

[4] 教育部、中央编办、公安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劳动保障部.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2004

[5] 冯丽,曾曦.“取消借读费”:政策离农民工子女还有多远?

[6] 王阿娜.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义务教育问题与对策的思考

[7] 魏广文.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2012

[8] 于晓燕 梁朝阳.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受教育权利的问题分析与对策.2009

[9] 范先佐.教育公平与制度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现状分析.2007

下载代孕母亲与子女的法律关系研究 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代孕母亲与子女的法律关系研究 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国际物流与货代论文(推荐阅读)

    浅析FOB术语下卖方货运过程中的风险摘要: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联系不断加强,尤其是贸易联系越来越紧密了。而其中80%贸易都是由海上运输完成的,同时在......

    职业教育调查与职业教育研究论文

    当前,我国正在开展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教育改革。因此,素质教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更是高职院校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但是当前一些素质教育的理论知识并......

    职业教育调查与职业教育研究论文

    浅谈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职业教育改革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改革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 就业引导 论文摘要:根据我国职业技术院校的性质,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

    教育研究与论文简答(★)

    教育研究与论文简答与论述题。 1.学前教育研究的意义。 1开展学前教育科研,为深化学前教育改革提供科学依据。2探索学前教育规律,为学前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3丰富学前教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

    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分析 (昆明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马贵鹏2013207037) 摘要: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

    海商法论文研究与分析

    海商法论文 试论海商法的调整对象 作者 倪学伟 提 要 我国是世界十大航运国之一,远洋运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占居重要位置。1993年7月1日起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是近......

    企业文化与研究论文(5篇可选)

    企业文化与研究论文院系:艺术学院 班级: 姓名:康红深 学号:081-1班200837501135由中国移动企业文化建设成效与经验——浅论企业文化的重要性 论文摘要: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社会主......

    封装与部署研究论文

    前言 :从Windows95到现在的Windows Vista,Windows优秀的图形界面和可操作性,赢得了目前广泛的使用人群。虽然Windows各方面性能,特别是稳定性方面,依然有所不及Unix、Linux这些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