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力(5篇模版)

时间:2019-05-13 13:22: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故事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故事力》。

第一篇:故事力

“故事力”:儿童作文的核心素养

江苏

管建刚

从“全面平庸”里解放出来

儿童写作文,处于马不停蹄的“奔波状态”:才写了“事”,又得写“人”;才写了“人”,又得写“景”;才写了“景”,又得“状物”;才“状”了“物”,又得写“建议”„„

你方唱罢我登场,教师教得力不从心,学生学得应接不暇。“教得力不从心”,老师要对付那么多种类的作文,真不是个简单的活儿;“学得应接不暇”,这个刚上手,还没焐出点热气,又塞来个新东西。“猫头上抓抓,狗头上挠挠”,什么都学,什么都没学出个样,只好“猪头肉,三不精”。

这怨不得教师。教材里,看图作文、编写童话、状物作文、写景作文、写人作文、记事作文、写日记、写新闻、写建议书、写请假条、写调查报告、搜集资料写作文、扩写改写、写信、写读后感„„教材这么编,老师自然这么教呀。

钢琴、手风琴、小提琴、大提琴、琵琶、吉他、笛子、箫„„乐器种类繁多,学乐器,没人说要从“钢琴”到“箫”,所有乐器,通学一遍。篮球、排球、台球、乒乓球„„球类很多,也没人说,学球要把所有的球通学一遍。

一个人再有天赋,也禁不起瞎折腾。每个人只有找到自己的“点”,才能成为“最好的自己”。一个人若浑身上下都是“点”,这些“点”还要同时“开花结果”,那就不是“人”了。人身上的“花”,大都一朵一朵地开,果,要一个一个地“结”。“全面发展”,不是一上手,什么都要学,“全面展开”地学。“全面展开”的“全面发展”,产出的往往是“全面平庸”,“全面平庸”又生出“全面憎恶”:人,处在平庸的位置上,要么憎恶“位置”,要么憎恶自己。

作文这东西,放眼望去,哪个学生适合写童话,哪个学生适合写诗歌,哪个学生适合写新闻,谁也没那个眼力啊。

那么只有挨个儿去试?这不失为一个好方法。但问题在于,你试出了这个孩子适合写新闻,那个孩子适合写童话,另一个孩子适合写报告,接下来,你怎么教?你若还跟着教材一个接一个地教,所有的“试”都是“白试”。

儿童作文,要从“全面展开”的“全面平庸”里解放出来。

抓住“故事”这个“牛鼻绳”

其实,作文教学不必在外在形式上折腾;要在内在的“核”上做文章。

找到儿童作文的“核”,也就找到了突围之路。我以为,儿童作文的“核”,名叫“故事力”——让儿童讲清、讲好自己的故事,那是一个人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作文能力。

“故事力”训练是作文的“童子功”,好比练武之人的桩功、掌功;而各种文体训练,便是各路拳术的一招一式。桩功、掌功没练好,招式再漂亮,一上阵,马脚尽露,花拳绣腿,禁不起人家结结实实的一巴掌。

童子功,什么时候练最适宜?——当然是“儿童期”。

小学三到五年级的作文教学,要让孩子老老实实地学写故事。咬定“故事”不放松,就能打好“写故事”的功底。六年级,再学写信、写新闻、写读后感,一点也不迟;桩功、掌功练好了,其他的都好办。

盯住故事,写上两三年,每个孩子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一个会写故事的人,不用担心他不会描写、抒情,乃至议论;一个会写故事的人,也不用担心他不知道写外在的景、内在的情;一个会写故事的人,更不用担心他不会其他文体的写作„„抓住故事这个“牛鼻绳”,儿童作文便能从千头万绪中解脱出来。

儿童天生的“故事属性”

“最简单的写作就是最好的写作”,因为“简单”到你不以为自己是在“写作”,那才是真正的写作。

儿童作文,一旦指向儿童自己的故事,便有了写不完的事儿。儿童的生活本身就是由故事构成的,他们是天生制造故事的高手。只要他们讲起自己的故事,便会手舞足蹈,忘乎所以;只要他们写起自己的故事,很容易忘了作文这回事,只是一次重新经历,这是最好的作文状态。

你要知道,没有一个儿童想过“平静的生活”。孩子憧憬故事,迷恋故事,渴望故事。没有故事,儿童似乎就失去了“活泼”的气息:学习成绩一般而在伙伴中有较高威信的孩子,往往都有制造故事的“领袖”才能。他们还把握不住“故事”和“事故”的差别,一不小心,“故事”成了“事故”,于是,一个个可爱的“调皮鬼”,都成了“可恶”的“捣蛋鬼”。对于作文而言,“事故性”故事,更曲折、更迷人、更吸引读者。

“后进生”、“头疼生”,往往拥有丰富的故事。他们只是没有意识到,也从没有人告诉他们,他们经历的“事故”到了作文里,居然会是“宝藏”。作文很简单,无非是用自己的笔写自己的事儿。然而,我们的作文教学,很少真正让儿童写自己的故事。有老师说,我也让学生写自己的故事,他们没故事呀。——不是儿童没有故事,而是他们没有老师“要的”那种故事。

儿童故事的价值观和大人“要的”故事的价值观,是如此的不同。小时候,裤兜有一回破了个洞,烟壳从洞里跑掉了,好一阵子,我都提不起神来。那烟壳,在大人眼里只是扔掉的垃圾而已。反过来,大人眼中重要、重大的事情,在孩子的眼里,可能根本不是那么回事:一个幼儿园孩子的眼中,脖子上的白金挂件,远不如伙伴们手里正玩着的“肥皂泡泡”。

一位同学在作文里称吴凡为“狗凡”。我说,绰号是美好童年的一部分,不过,绰号不应伤害当事人,当事人若不接受,以后就不要叫了。我问吴凡:“你接受‘狗凡’吗?”我原以为,吴凡一定不会接受,我可以顺着“不接受”往下“教育”。没想到,吴凡说“我接受”。课后吴凡告诉我,狗,在他们眼里,是跑得很快的动物,叫他“狗凡”,是夸他跑步速度快。

不充分认识儿童、儿童故事,不充分尊重儿童、儿童故事的价值取向,作文教学不可能指向儿童的心灵,不会有实质性突破的一天。有人说,一切教育的幸福,在于我们理解了儿童;一切教育的不幸,在于我们误解了儿童。作文教学亦然。当儿童写出了自己眼里、心中的故事,成人一棍子打过去:你那也叫故事,这些也能写成作文?——一切都完了。

成人眼里毫无“价值”、“意义”的游戏,儿童可能制造出纯粹的故事。游戏的本质是故事。有游戏、有故事的儿童,才生活得精神抖擞。排除在游戏、故事之外的儿童,总显得萎靡不振。儿童与故事的关系,恰似人和影子的关系,只有阴暗的日子,影子才会消失。哪怕一丁点的星光,影子就回来了。然而,儿童自身并不清楚,自己一天到晚活在故事里。生活在故事中的人不知道真相,正如地球上的人时常忘了地球引力一样。没有感觉到在制造故事,这本身说明,儿童天生具有“故事属性”,儿童与故事浑然一体。

有人说,“故事”是人的基因遗传的组成部分。这话不一定能从“遗传学”角度考证,不过,儿童真的离不开故事,有故事的童年才是充满生命质感的童年。儿童的作文指向自己的故事,那么,作文一定具有童真、童趣。儿童的作文指向自己的故事,那么,作文就成为儿童心灵的窗口,经由这个窗口,语文老师将步入儿童的心灵世界,作文将成为师生之间一座心灵的桥梁。

进入作文训练的“核”时代

儿童天然具备讲故事的冲动。当然,这不等于说,不用老师教,儿童便能写出一个个精彩的故事。指向“故事”的儿童作文,学生的学,有了向心力;教师的教,有了主心骨。这个主心骨,即“故事力”。

孩子怕作文,第一怕“字数”不够。如果拿起笔来,能轻而易举写上五六百字,作文还有什么可怕的?大凡写不长的故事,故事里的“人” 都是不开口的“哑巴”。如:

有一天晚上,我有一道数学作业不会做,她就跟我仔细解题,但我怎么搞也搞不懂。妈妈就跟我一字一句地慢慢说,最终我们在11点前完成了。

妈妈“跟我仔细解题”,说了多少话呀;“我怎么也搞不懂”,“我”又说了多少话呀。可小作者呢,偏不让妈妈和“我” 说一句话。所以,只有让故事里的“人”“开口说话”,学生才能摆脱“字数”的困扰。

“故事力”训练,从“对话”人手,最直接、便捷,因为听觉语言转化为书面语言,基本上是听到什么,写下来便是了。

“说话句”具有较强的包容性,能将人物说话时的动作、神态、心理,全都“揉”进来。人物的对话,由“提示语”和“说的话”组成。提示语,往往要描写“人”说话时的种种表现、想法。

作文中的“对话”练习,大致要有如下步骤:(1)认识作文中的“人”原来如此会“说话”。(2)“说话句”的五种形式。(3)表示“说”的字词有很多。(4)精彩藏在“提示语”中。(5)提示语位置的细微差异。(6)说的话要符合人的特点、身份。(7)各种说话句的综合使用。(8)“直接说话句”和“转述”的差异。(9)哪里写“对话”,哪里不写“对话”。(10)返璞归真的提示语。(限于篇幅不展开,下同。)

绝大多数的故事,都伴随着一连串的“对话”,写好了“对话”,故事也就“有声有色”地写出来了。

也有的故事,极少有人物“说话”。如:

到了考试,我领到卷子一看,还好,这都是我做得来的题目,我认真地做考试卷,终于写完了,然后,我一丝不苟地检查,下课铃响了,我趁着最后的时间再次检查了一遍,确保没有问题后,才放心地交了试卷。

考试,没有“人”说话,要写“考试故事”,怎么办?

与“外部语言”相对的是“内部语言”,一个人会闭上说话的“嘴巴”,但内部的心理语言,则永远也断不了,哪怕你睡着了。因此,做考题、检查考卷,嘴巴不动,内在的心理语言却几乎可以把人“淹没”。

有了内部语言的注入,看似无声无息的故事也能讲得绘声绘色。“下节是语文课,老师说要检查背诵情况”,“老师说”就那么几个字,注入内心的感受,文字便飞起来了:

●糟了、糟了,我以为明天老师才检查,昨天做完作业,还上了一小时的网。怎么办、怎么办,要是背不出来,传到妈妈的耳朵里,不骂死我才怪呢。

●我有两个地方不是很熟,老师都有火眼金睛的,专门抽你背不出的地方。要是抽到我不熟的段落,那就惨了。快,趁课间还有几分钟,临时“抱佛脚”,“抱”得熟一点……

“故事力”训练的第二步,即关注内部语言,大致步骤有:(1)讲故事:认识到内部语言是相对外部语言的真实存在。(2)猜谜语:体察活跃的内部语言。(3)闭气60秒:感受并捕捉内在的心理感觉。(4)谁写的:有一种内部语言叫“推理”。(5)选哪个:内部无处不在的隐性选择。(6)突然袭击:有层次地写出内心体验。(7)一次特殊的听写:作文要忠实自己的内部语言。(8)经常性练习:和内部语言对话。

好的故事,不需要构思。但世上完美的故事实在太少,故事也要“化妆”,好的构思,能补救故事的不完美。

比如一只小鸟和一只驯鹿在森林里一起游玩。这故事初听没什么吸引人的。但某版教材的课文《会走路的树》这么写:春天的早晨,一棵金色的小树在树林里走来走去。小鸟看见了,好奇地问:“你能让我到你身上坐一坐吗?”“当然可以。来吧!”小树带着小鸟玩了好一会儿,才把小鸟送回家……这里,作者巧妙的构思,将故事救活了。

如何帮助学生构思好的故事,小学可有一些适当的训练:(1)构思,一件十分常见的事情。(2)构思,弥补故事的不完美。(3)构思,有一定的游戏规则。(4)起步,让读者看出你的构思。(5)升级,力争拥有几条“构思线”。(6)高明地藏起你的构思。(7)构思,发现内在的关联。(8)构思,把“布”想成“衣服”。(9)构思,材料的整理与取舍。(10)构思,寻找故事的“曲折点”。(11)构思,只是一种新习惯。

围绕着“故事力”,教师教得明确,学生练得明白,两三年下来,学生的作文能力,一定会有清晰的变化。这两三年间,如教师能见缝插针,相机训练诸如场面描写、环境描写等写作技巧,便是锦上添花。没有,也不碍事。

作文指向了儿童自己的故事,他们不再为“写什么”发愁,作文教学的重心自然也就从“写什么”转移到了“怎么写”。

第二篇:故事力比赛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三年级三班的王立强,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8周年,也是少年先锋队建队68周年。通过看电视、看书和听大人讲故事,我已深深感受到伟大祖国60多年来的巨大变化,内心十分自豪,非常喜悦。我感到自己也要与时俱进,为自己汲取更多的“知识能量。” 今天我要跟大家分享的是:周恩来总理少年时期的梦想。

周恩来12岁那年,因家里贫困,只好离开苏北老家,跟伯父到沈阳去读书。伯父带他下火车时,指着一片繁华的市区说:“没事不要到这里来玩,这里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没处说理啊!”周恩来奇怪地问:“这是为什么?”伯父沉重地说:“中华不振啊!”周恩来一直想着伯父的话,为什么在中国土地上的这块地方,中国人却不能去?他偏要进去看个究竟。

一个星期天,他约了一个好朋友,一起到租界地去了。这里确实与其他地方不同,楼房样子奇特。街上的行人中,中国人很少。忽然,从前面传来喧嚷声,他俩跑过去看。在巡警局门前,一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向两个穿黑制服的中国巡警哭诉,旁边还站着两个趾高气扬的洋人。他俩听了一阵就明白了,这位妇女的丈夫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中国巡警不但不扣住洋人,还说中国人妨碍了交通。周围的中国人都忿忿不平,心怀正义感的周恩来拉着同学上前质问巡警:“为什么不制裁洋人?”巡警气势汹汹地说:“小孩子懂什么?这是治外法权的规定!”说完走进巡警局,砰的一声把门死死关上。从租界地回来,周恩来心情很沉重,他常常站在窗前向租界地方向远远地望着,沉思着。

一次,校长来给大家上课,问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读书?”有的说:“为明礼而读书。”有的说:“为做官而读书。”当问到周恩来的时候,他清晰有力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校长震惊了,他没料到,一个十几的孩子,竟有这样大的志气。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13岁的周恩来经过思索而定下的人生志向。他不仅说到,还努力做到,因此功课门门名列前茅。15岁那年,周恩来以优异成绩考进天津南开中学。在南开求学期间,伯父的生活也很困难,他就利用节假日,给学校抄写材料,挣一点钱来做饭费。生活虽清苦,但他的学习愿望却很强烈。他在课上认真听讲,课外阅读大量书籍,获得了丰富的知识。他的考试成绩总是全班第一。全校师生都很敬重他,说他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周恩来总理的故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和鼓舞,“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让这句不朽的名言不再空谈,不再成为口号。同学们,以天下为己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吧!为了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我一定要好好地向少年周恩来总理学习,学习他说到做到,学习他迎难而上,学习他锲而不舍。他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仰!再想想,现在的生活是多么地幸福,因此我们要珍惜学习的机会,既不满足于现状,也应该深知自己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现在,如果问我为什么而读书?我一定也会大声回答:“为中华之腾飞而读书!”

谢谢大家

第三篇:5则故事教你如何借力

5则故事教你如何借力

故事一:整合身边的资源

一个小男孩在院子里搬一块石头,父亲在旁边鼓励:“孩子,只要你全力以赴,一定搬得起来!”但是石头太重,最终孩子也没能搬起来。他告诉父亲:“石头太重,我已经用尽全力了!”父亲说:“你没有用尽全力。”小男孩不解,父亲微笑着说:“因为我在你旁边,你都没有请求我的帮助!”

很多时候,我们就是那个小男孩。判断一件事情能不能做到,往往是看自己的能力够不够。其实一件事情结果的达成,谁又规定只能用自己的能力呢?很多成功者并不是他的能力有多强,而是他能整合更多的资源。我们也把这个叫“借力”。故事二:三国时候的诸葛亮是“借力”用得最好的人之一 有一天,周瑜对诸葛亮说:“你3天之内,给我打造10万支箭来。”这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诸葛亮还是满口答应。为什么?打造不出可以借嘛!他跟曹操说“我想杀你,借我10万支箭好吗?”你肯定会说曹操除非脑子进水了才会答应。

曹操脑子没进水,他真的借给诸葛亮10万支箭。在一个大雾蒙蒙的早上,诸葛亮派出几千艘木船,船上扎满了稻草,佯装攻打曹营的样子。曹操一看诸葛亮你真的要杀我呀,我先用箭射死你,命令所有的弓箭手万箭齐发,结果箭一支支射到了船的稻草上。不到一个时辰,诸葛亮就收到曹操送来的10多万支箭。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草船借箭”的故事。谁说借力只能面向“我的同事、我的朋友、我的亲人”,有时候你的竞争对手也是很好的借力对象。突破“我”的局限,世界才会更宽广。故事三:一个国外的故事

英国大英图书馆,是世界上著名的图书馆,里面的藏书非常丰富。有一次,图书馆要搬家,也就是说从旧馆要搬到新馆去,结果一算,搬运费要几百万,根本就没有这么多钱。怎么办?有人给馆长出了个注意。

图书馆在报上登了一个广告:从即日开始,每个市民可以免费从大英图书馆借10本书。结果,许多市民蜂拥而至,没几天,就把图书馆的书借光了。书借出去了,怎么还呢?大家给我还到新馆来。就这样,图书馆借用大家的力量搬了一次家。你肯定也想像大英图书馆那样“四两拨千斤”。如果你能发现自己的“四两之力”(图书),并且敢于把“四两之力”用出去(免费借阅),一切就都不是问题。给予,有时也是一种借力。

故事四:乌鸦吃核桃

有一个盛产核桃的村子,每年秋末冬初,成群的乌鸦总会来到这里,到果园里捡拾那些被果农们遗落的核桃。

核桃仁虽然美味,但是外壳那么坚硬,乌鸦怎么才能吃到呢?原来乌鸦先把核桃叼起,然后飞到高高的树枝上,再将核桃摔下去,核桃落到坚硬的地面上,被撞破了,于是,乌鸦就得到了那美味的核桃仁。

可是,让核桃从高空坠落,核桃壳破裂的概率很低,很多时候,乌鸦都是望而兴叹。然而,失败并未难倒乌鸦,不久后,它们又发明了一种更有效的方法:我们村子附近有一条环山公路,过往的车子很多。乌鸦把核桃摔在公路上,车轮很轻松地就轧碎了核桃。于是,乌鸦等车子过去后,就迅速落地,品尝美食。

顺天应人,懂得发现自身所处环境的特点也能使自己事半功倍,乌鸦只是把核桃带到公路上而已,就能轻松享用核桃。借力,不仅仅只局限于人与人之间,也可以向环境“借”力。故事五:穷人与富人

有个穷人,因为吃不饱穿不暖,而在佛祖面前痛哭流涕,诉说生活的艰苦,天天干活累的半死却挣不来几个钱。

哭了半晌他突然开始埋怨道:“这个社会太不公平了,为什么富人天天悠闲自在,而穷人就应该天天吃苦受累?”佛祖微笑问:“要怎样你才觉得公平哪?”穷人急忙说道:“要让富人和我一样穷,干一样的活,如果富人还是富人我就不再埋怨了。”

佛祖点头道:“好吧!”说完佛祖把一位富人变成了和穷人一样穷的人。并给了他们一家一座山,每天挖出来的煤当天可以卖掉买食物,限期一个月之内挖光煤山。

穷人和富人一起开挖,穷人平常干惯了粗活,挖煤这活对他就是小菜一碟,很快他挖了一车煤,拉去集市上卖了钱,用这些钱他全买了好吃的,拿回家给老婆孩子解馋。

富人平时没干过重活,挖一会停一会,还累的满头大汗。到了傍晚才勉强挖了一车拉到集市上买,换来的钱他只买了几个硬馒头,其余的钱都留了起来。第二天穷人早早起来开始挖煤,富人却去逛集市。不一会带回俩个穷人来,这两个穷人膀大腰圆,他们二话没说就开始给富人挖煤,而富人站在一边指手画脚的监督着。

只一上午的功夫富人就指挥两个穷人挖出了几车煤去,富人把煤卖了又雇了几个苦力,一天下来,他除了给工人开工钱,剩下的钱还比穷人赚的钱多几倍。一个月很快过去了,穷人只挖了煤山的一角,每天赚来的钱都买了好吃好喝,基本没有剩余。而富人早就指挥工人挖光了煤山,赚了不少的钱,他用这些钱投资做起了买卖,很快又成了富人。

成功,不在于你能做多少事,而在于你能借多少人的力去做多少事!

第四篇:学生“故事力”培养实施方案

关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对学生进行“故事力”培养的实施方案

故事是人的心灵得以自由舒展的地方。几乎每个孩子都喜欢听和讲故事,故事就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孩子。积极健康、生动有趣的故事,不仅给孩子带来很多知识和快乐,而且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在潜移默化中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他们的好品德。为全面贯彻落实泰安市教研室《关于在全市小学语文教学中大力推行小学生“故事力”培养的通知》精神,结合学生实际,决定在全市小学语文教学中大力推行小学生“故事力”培养。

一、指导思想

深化素质教育,坚持《语文课程标准》中倡导的理念、提出的要求和做法,大力推进“质量效益”双高工程,促进我市小学语文教学走上健康道路。推行小学生“故事力”培养,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改善写话和习作教学质量,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实施目标

1、以丰富多彩的“故事力”活动为载体,步入学生的心灵世界,引导学生感受讲故事、写故事带来的快乐,受到高尚情操和高雅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培养审美能力,进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2、对学生进行说话力、敏感力、构思力等训练,从不同角度培养学生的“故事力”。

3、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改善写话和习作教学质量,解决制约语文教学水平整体推进的瓶颈,提高学生故事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师新课程实施水平和科研能力,形成“故事力”培养的基本模式。

三、基本原则

1、整体性原则。故事力的培养应面向全体,而不是好学生唱独角戏,应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

2、主动性原则。不断激发学生对故事力的兴趣,让学生始终积极主动地参与全过程。

3、求实性原则。立足我市学生发展实际,针对现状,认真分析和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方案及办法,正确处理学生故事力培养目的与现实之间的关系,积极主动地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务求取得实效。

4、循序渐进性原则。故事力的培养是一项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的重大工程,要不断地更新理念,改进方法,积累经验,完善方案,循序渐进地推进和实施。

5、创新性原则。每一位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关注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自信心;重视学生所提的意见,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激励和尊重学生的新颖思维方式和丰富的想象。教师在实施过程中要不断学习、探索和研究,创造性地提出新措施。

四、实施途径

低年级实施途径

(一)巧设语言情境,培养学生故事兴趣

低年级的学生多数胆子小,说话轻声细语,怕说错话,怕老师批评,怕别人嘲笑。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必须先消除低年级学生胆怯的心理,才能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教师在课堂上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尽量采取正面激励的方法。学生说话时,抓住其优点给予赞赏,尽量少纠错,多指正;少批评,多表扬。这样,学生的自信心会逐渐增强,胆怯的心理会慢慢消除。

(二)听故事,培养学生听辨能力

学生首先应该学习的技巧是听课,只有有效地听课,学习才会进步。“听”与说、读、写同样重要。通过听故事,可以训练学生对语言的听辨能力和概括能力,促使他们养成边听边思考的好习惯。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开展听故事活动:

1、大声读给孩子听。“读给孩子听”是最好的阅读启蒙,是最吸

引孩子们的阅读形式,能给予孩子畅快的阅读享受,给予孩子直接的情感熏陶和丰富的语言积累。教师应自己而且引导家长给孩子读故事,在故事体验中学习倾听。

2、利用广播、电视、有声网络等平台组织学生开展听故事活动。

3、开展听故事竞赛活动。听一个小故事,然后组织学生开展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对故事人物、情节简单作出评价、说出听后的感受等活动。

(三)从词入手,打开故事思路

一年级的学生,一般都能用一些简单的字组词,可以要求学生试着用自己组的词说一句话故事,学生在说话时,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时间久了,学生就知道了什么是一句完整的话。到了二年级,学生的认识、思维能力提高了,语言表达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由原来的说写一句话扩展为说写一段话故事。在引导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做到先说后写。故事训练时,要注意培养学生表达有序、用词恰当、语句通顺等能力。

(四)利用教材、图画等,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语文课本是最好的故事训练材料,从一年级起,就应有意识地利用语文课本加强学生的故事训练。比如:每当学完一篇课文,都要求学生给家长汇报学习内容。如果是一篇故事,就要求学生回家给家长讲故事,家长对孩子的汇报写出评价。如:“我的孩子给我讲的故事真动听,我喜欢听。”等。家长的鼓励、肯定,无疑增强了孩子们讲故事的信心,同时孩子们在讲述的过程中,积累了词汇,增强了口语表达能力。还可以经常里利用一些课文让学生续编故事,如续编《坐井观天》,学生在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把青蛙跳出井口以后编成了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让学生在快乐中完成了说话训练。

看图编故事也是说话训练的一种主要形式,它是让学生充分观察图画,思考图意的基础上进行口头表达训练。在看图写话前,首先指导学生看好图,编故事。注意遵循看——想——说这一顺序,在学生

明确图意要求后,让学生说说图画的主要意思是什么,抓住重点,尤其是针对图中想象部分的描述鼓励孩子敢想敢说。把自己想说的内容表达完整后,再互相交流对图的理解。这样相互填补彼此头脑中的空白,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五)汉字加拼音,提前写故事

由于一年级刚入学的新生识字不多,会说不会写,表达能力受到阻碍。为此,事先教他们用汉语拼音做拐杖,把自己要说的故事用汉语拼音写下来,提高孩子写的兴趣。教师应顺着他们的情绪,因势利导,紧抓不放,也用拼音给他们写回话、评语等,促进了提前读写。在孩子们学完拼音,利用汉语识字教学时,可以采用这样的做法:用当堂学的生字先口头组词,再用组的词进行口头编故事,然后将编的故事写下来。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刚开始要求他们只要用几句话写清“时间、地点、人物,干什么,干得怎么样”就行了。写故事时,会写的、学过的字一定要使用汉字,不会写的字则用拼音代替。这种拼音加汉字,汉字带拼音的方法,不但巩固了所学拼音和汉字,提高了讲故事、写故事的能力,而且养成了动手、动脑的好习惯,为作文起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六)坚持写日记,厚积薄发

俗话说:“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学生的讲故事能力得到了提高,写故事自然而然就迎刃而解了。当然在提高低年级写话能力方面,培养学生坚持写日记的习惯也非常重要。从一年级起,可以开始训练学生写一句话故事日记。日记内容不限,可以写你看到的,你听到的,你心里想到的,你干了什么,你学了什么,你玩了什么。只要你觉得有意思,就写下来。”学生刚开始都只是一句、两句话,随着说话能力的提高,写的日记内容就丰富多彩了。当然,教师要负责检查批阅,应多鼓励,少批评,多批少改。对于写的好的日记故事,教师要在班里读一读,进行认真评价,树立榜样,同时也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和成就感,学生写日记的热情会越来越高。

中年级实施途径

(一)讲“故事”

1、创设情境,体验“故事”。

在小学中年级阶段“听别人讲话要专心,能了理解别人说话的内容”。课堂教学中很多情况下,大部分教师是通过听、说的途径来传授知识的,学生听、说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学习成绩的提高。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有目的地选择一些学生喜爱的小故事穿插在语文教学中去,达到培养学生听、说的能力。例如:讲《田忌赛马》时,可以补充“孙庞斗智”的历史故事;讲《鲁班学艺》时,补充“伞的传说”。学生听完以后,要求他们把故事的内容口头复述出来。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听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说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故事的理解能力。

2、对话训练,表演“故事”。

从故事入手,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丰富作文内容的机会,因而学生常能满怀信心地写出生动活泼、语言流畅的故事。用“表演之星”或“模仿秀”的形式让学生复述对话或把对话创作成小故事进行表演。通过各种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各个器官,让他们动脑、动口、动手、动耳,实现“动中学、学中动”。

三年级时,每周进行一次“我是小小故事王”活动,一周三位学生进行讲故事竞技,全班同学轮流进行。将自己熟知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评价标准:大胆、声音宏亮;能大致说说故事内容即可。在四年级时,每周进行一次“我是小小演讲家”,要求学生据主题准备一份比较短小的演讲稿,半脱稿进行演讲。评价标准:大胆、声音宏亮;口齿清楚;有一定的主题。通过这样的活动意在培养学生乐于表达,激发表达的兴趣,增强表达的自信心。

3、深入实践,练说“故事”

指导学生进行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故事力的提高。调查采访活动;为社区服务活动等。比如:指导学生调查生活中滥用成语现象。让学生走到街上的店铺针对滥用成语现象进行追根溯源。还向老师、家长、学生(包括校外)发出调查表统计滥用

成语的数量,回收后再分析、归纳、总结。这个活动不仅能让他们认识到不会说或不善说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人的生活情趣、工作效率,而且体会到生活中的“说”与社会活动中的“说”有着质的区别和不同要求,而要适应社会活动中“说”的要求,就必须在扎扎实实学好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加强 “说”的基本功训练。

4、闭目沉思,忆画“故事”。

这是以现有的故事题材来进行延伸创作的形式,能够有效地培养儿童的创造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为了上好“画故事”课,教师首先要查阅与故事有关的背景资料,在此基础上启发孩子们关于故事的联想,再根据这种联想确定自己用什么样的表现形式来作画。

⑴教师讲故事,学生“画故事” 通常采取的教学步骤为: ①教师讲述故事;

②学生对最感兴趣的故事情节或场景进行构思; ③学生采用不同的创作手段,进行构图; ④学生进一步处理画面,完成作品。⑵教师给主题,学生“画故事”

这种方式,即由教师提供一个主题,学生自己进行故事的编创,再进行绘画作品的艺术创作的过程,称之为“双重创作”。当然,这里的故事创作不是真正文学意义上的高要求的文字表现,而是指许多学生都会在无意识间作出的用语言、线条甚至玩具表达的某些听到、看到或在梦中、现实生活中经历过的情节或片段。

“双重创作”的教学步骤为:

①教师给主题,学生发挥生活经验或丰富的想象力,进行大胆构思;

②学生根据构思用绘画的形式在纸上构图; ③学生处理画面,完成作品;

④学生“说”画。从某种意义上说,最后一个环节“说”画的设计能提供孩子在绘画创作之后,用语言再现故事的机会。这对于锻炼

学生的思维,培养语言的组织表达能力方面,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写“故事”

1、关注构思,补救故事。

好的故事,不需要构思。但世上完美的故事实在太少,故事也要“化妆”,好的构思,能补救故事的不完美。

比如一只小鸟和一只驯鹿在森林里一起游玩。这故事初听没什么吸引人的。但某版教材的课文《会走路的树》这么写:春天的早晨,一棵金色的小树在树林里走来走去。小鸟看见了,好奇地问:“你能让我到你身上坐一坐吗?”“当然可以。来吧!”小树带着小鸟玩了好一会儿,才把小鸟送回家……这里,作者巧妙的构思,将故事救活了。

如何帮助学生构思好的故事,可有一些适当的训练:(1)构思,一件十分常见的事情。(2)构思,弥补故事的不完美。(3)构思,有一定的游戏规则。(4)起步,让读者看出你的构思。(5)升级,力争拥有几条“构思线”。(6)高明地藏起你的构思。(7)构思,发现内在的关联。(8)构思,把“布”想成“衣服”。(9)构思,材料的整理与取舍。(10)构思,寻找故事的“曲折点”。(11)构思,只是一种新习惯。

2、见缝插针,相机训练。

随着学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故事后,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合理想象,大胆创造,编出生动有意义的属于自己的故事。围绕“故事”进行写作练笔,是成功的教学经验。基本形式有:看图写故事、给开头写故事、续编故事、读儿歌、古诗写故事、组合词语写故事、模仿生活情景写故事、观察生活现象写故事、故事新编、自由创作故事等。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记自己的成长故事、班级成长故事等。学生写故事,也就是在写自己的生活、愿望、灵感,学生建构故事必然要融入自己的情感态度,从而反映了自己的人格,完善生命意义。

高年级实施途径

(一)进行故事课堂模式研究

1、听一听故事

在故事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应注重生动形象和富有感情。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喜欢生动的、有趣的、形象的、活泼的语言,特别是加上教师丰富的表情和适当的动作,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和模仿,更能引起学生对故事的关注。要通过教师讲故事、媒体播放故事等方式,让学生接受和模仿所讲故事的语言、神态、动作,感受讲故事的方法、技巧,为学生后续的提高作铺垫。故事讲述中教师的语言运用技巧十分重要。教师讲述故事应做到:(1)语言要抑扬顿挫,富有音乐感,要用普通话,吐字清楚,语句流畅,声音响亮,速度适中,随着故事情节的变化语调也随之有所变化。(2)语言要符合作品中角色的性格特征。(3)适当地夸张使用象声词和语气助词,渲染气氛。

2、想一想故事

故事即是文学作品,同时它也是教育的好阵地,故事中往往都蕴涵着一定的思想道理或 科学道理。听完故事后让学生想一想故事,使学生在听故事的同时明白一些科学道理、做人道理等。像科学童话《老鼠打天敌》,幻想中的老鼠有了枪,打死了黄鼠狼、蛇等天敌,老鼠无限地繁殖下去了。讲完后引导学生讨论:这样世界会怎样?又让学生讨论:假如把老鼠都消灭光,世界又会怎样?这样一堂活动课,气氛必然十分活跃,学生争论不休。这个小故事里所含的生态学知识和哲理能让学生思考一生,故事在教育中的作用,也充分显示出来了。如《望远镜的故事》、《电机的发展过程》等等,这类故事通过文艺和科学相结合的形式向学生介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在学科课程中,往往侧重于科学技术结论的传授;在校本活动课程中,通过科学史中的故事,可以使学生了解一些科学过程,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创新思想。

3、讲一讲故事

通过讲一讲故事,不但能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故事,而且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讲故事时,要适当指导学生做到有声有色,富于感情。故事中的对话要力求用不同的语调,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尽量使用明白准确、生动的语言,讲故事主要形式有看实物说话、看图片说话、看场景说话,以完整地讲故事为主,可以配以旁白、音乐、简单的动作,力求将故事情节真实、贴切、生动地展示出来。

4、演一演故事

学生通过自由选择,担任教材中自己喜欢的角色,通过使用角色语言,模拟角色行为,遵从角色规范,体验不同的角色情感,从而促进了学生的言语交流,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体验合作与协商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学生在活动中互相交流后,可以表演得惟妙惟肖。

5、编一编故事

学会运用联想和想象编写故事,能使感觉更敏锐,文笔更凝炼,而新编故事因其原创性的特点,更有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活动中使用“补白”、“续写”、“改写”、“讨论”、“创作”等办法,让学生在故事中活动起来,成为故事的主人。例如几幅连环画,其中的一幅没有文字说明,或者根本没有画,让学生自己去写、去画,去讲故事。

(二)辅以有效的教学策略

1、创设故事情境引发学生的注意。

根据故事内容创设情境,让学生走出教室,臵身于故事情节中,使其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教学内容从枯燥乏味的文字变成直观形象的景物,这种视觉效应也利于学生产生兴趣,主动参与观察以至动手操作。

2、将故事教学与音乐、美术等相结合。

故事教学与美术活动相结合,其方式有排图讲故事、拼图讲故事和构图讲故事。如排图讲故事,即教师提供给学生一组顺序打乱的图片,让学生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将图片排序,并且按排好的图讲述故事。这种形式的教学对于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创造性,发展语言的连贯性有积极作用。故事教学也可以与音乐活动相结合,如给故事配上优美动听的音乐,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3、运用问题法进行故事教学。为改变导语雷同的现象,教师必须善于在开始讲故事时运用各种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浓

厚的兴趣。问题式最能调动学生情绪,在整个故事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但难于驾驭。关键在于教师必须掌握提问的时机和技巧。如采用重复启发式导入语的方法,步步引导,层层深入,在多种假设问题的启发下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4、故事教学中设疑激发学生的思维。

学生的好奇心很强,对一些有趣的事总爱刨根问底。我们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如:在开展《送你一把伞》故事教学时,教师拿出一把小花伞,提问:“这把小花伞是送给谁的呢?为什么要送给他?想知道的话,就请你们竖起耳朵听仔细了。”用提出疑问开始,使学生处于一种十分想知道答案的心理状态,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兴趣,让每个学生都开动脑筋,积极思维,使学生由“要我学”变成主动的“我要学”。

(三)加强互动评价交流

在编写故事实践中,要还学生以自主权,设立新的故事写作流程为:学生初写→生生互评→师生共赏→自改或互改→誊写→再改……,把故事写作玩的特性,练的本源尽力张显出来,这样就把写作前的观察与构思,拟稿与初步的修改权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在独立自主的状态中最大限度地张扬个性,发挥自主能动性。这样,教师在指导前可以借助学生的初稿,了解到最真实具体的学情,从而针对学生个体制定具体的点评指导方案,使学生乐于接受。

合作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新课程倡导合作学习,因为这种学习方式能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活动时间和互相交流的机会,充分体现了教学民主性。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故事水平等不同的情况寻找伙伴组成“故事互助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团体中互帮互学,取长补短,变被动为主动,改变习作单兵作战孤立无援的困境。

诚然,指导学生自主故事,不是说教师可以“清闲”,在自主编

故事、讲故事、写故事的同时,我们需要考虑学生发展的正确性、科学性,既不能自由放任任其发展,又不能完全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因此,只有在学生积极主动的前提下,加以有效、适当的指导,才能给学生的自由飞翔加上强劲的双翅;只有二者和谐地在故事教学中共生,才能真正有效地促进学生故事力的发展。

五、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健全组织,确保“故事力”活动顺利进行。各乡镇、学校要层层抓好活动的落实,形成健全的管理网络,成立“故事力”活动领导小组、工作小组等,负责组织、管理、开展各项活动。

2、各单位要充分认识这项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结合单位实际制定科学有效、富有特色、具有可操作性的分学段实施方案。在活动过程中应注意积累、完善各种过程性资料(数字、图片、文字等),并分类立卷。

3、为使活动得到持久、深入、有效的开展,各单位要广泛发动,利用宣传栏、黑板报、广播站、红领巾电视台、校园网等阵地,大力营造良好的“故事力”培养环境。要做好宣传工作,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社会各界充分认识开展“故事力”活动的重大意义,并逐步将该活动由学校延伸到家庭和社会。

4、各单位要适时进行研讨课、讲故事、编故事大赛等系列活动,促进“故事力”深入开展;市、乡镇教研室在组织教学调研以及语文考试、考查中要加大考查学生“故事力”的题目,有效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和导向作用,充分调动学生、教师、家长和学校的积极性。

5、我市将结合实际,实地调研,注重过程性指导,及时发现典型,推广经验,通过现场会、比赛等形式促进活动有效开展,促进本项工作高位运行。各单位要制定符合本镇实际的具体措施,不断研究,不断探索,不断提升,力争用三年时间做出成效,真正为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做出积极贡献。

第五篇:“好故事”的对外传播力

“好故事”的对外传播力

记得还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上大学期间,就读过著名意大利女记者法拉奇的《风云人物采访记》,她采访基辛格、阿拉法特、布托等著名政治人物的报道,给我留下深刻印象。1992年我进入新华社对外部开始了我的记者生涯,对人物报道也情有独钟,当年的深刻影响开始显现,只是我关注更多的是文化名人。

如今我从事对外报道已经24年了,至今已采访了近百位文化艺术及科技界名人,作品在海内外报章杂志发表,产生过较大反响,其中《访李政道博士》和《送别冰心》被收入中小学课本沿用至今。

2015年,我将曾经采访过的40位文化名人专访重新补充整理后,由新华出版社出版了《大家:40位文化名人采访记》一书。应《对外传播》杂志之邀,结合这本书从挖掘“好故事”的角度,谈谈多年从事人物报道的经验和体会,既是总结,也是分享。

以文学为入口的记者生涯

我的记者生涯是以文学为入口的:我做人物报道是从采访作家开始的,因为我本科是学文学专业的,对现当代作家作品比较熟悉,于是就从采访作家开始。从当初熟悉这些作家的作品,到走进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作品之外的人生经历,这是记者得天独厚的视角,也是读者感兴趣的话题。

早期印象比较深刻的一次采访,是听说夏衍去世,编辑部派我去位于北京六部口的夏府采访。闹中取静的老北京四合院,灵堂布置在西侧的一间客厅里,菊花挽联,人来人往。望着他曾经坐过的藤椅,我忽然感到自己来晚了一步:为什么没有在他健在的时候采访他呢?尤其是在看了他晚年写的《懒寻旧梦录》之后,更想听听他对很多问题的看法,可惜„„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决定开始“抢救式采访”――寻访那些依然健在的现当代文化艺术大家。于是,冰心、杨绛、季羡林、端木蕻良„„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很快采访的领域就从文学拓展到艺术、科学和人文。多年后,一个时代的群像,渐渐地清晰起来。

这些人物报道在海外播发后反响都非常好,因为海外读者对这些作家并不陌生,他们很想知道这些作家的近况和完整的人生故事,有些读者读过这些作家写的小说但并不了解作家本人的人生经历,有些读者虽然没读过作品但对这些作家的名字耳熟能详,所以这些文化名人报道刚好满足了他们了解名人背后故事的需求。记得1994年1月下旬我在值班时根据国内报道编了一条《曹禺病重再度住院》的消息,没想到在海外引起高度关注,很多海外报纸都采用了这条消息。于是我马上联系曹禺先生的夫人李玉茹进行详细采访,对曹禺晚年的生活作了更为详尽的报道。1996年12月13日,全国作协、文联大会召开在即,突然传来曹禺去世的消息。他任职文联主席多年,在这个时候突然去世,谁来执掌全国文联充满悬念,也成为海外关注的焦点。凭着之前采访李玉茹建立起的联系,我第一时间赶到设在曹禺家中的灵堂,并再次采访了李玉茹,一篇《文坛巨匠曹禺安然辞世》的稿件迅速向海外播发,中国作家协会机关报《文艺报》也在报眼的位置刊发了这篇报道,在海内外产生了较大反响。

经常有年轻记者问我,怎样才能写好人物报道?我也曾在新华社对外部做过“人物报道的十大关键词”的业务培训,在高校新闻系也做过“人物特稿采写:别样人生的发现之旅”的讲座。归结起来,我认为人物报道最重要的是要做到三点:一是要做足功课,这听起来好像是老生常谈,但在实践中确实非常重要。因为指望在一两个小时的采访中就充分了解一个人是不现实的,所以采访前就必须尽可能找到关于这个人物的各种相关资料,全面熟悉他,并且梳理出采访中提问的线索,做到有备而来;二是要挖掘出故事,好故事不仅能使报道生动,而且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读者常常是因为记住了故事而记住了这个人物,生动、有趣的故事常常能使文章增色不少。所以,好故事的感染力是惊人的,但提炼故事的能力却需要千锤百炼,不妨向电影学习讲故事的技巧;三是要在采访中观察和捕捉细节,这不仅能增加报道的感性元素,使报道更生动,而且有些细节本身就有特别的寓意,它能反映出一些被采访者潜意识层面的东西。

好故事的传播力因其感性色彩而更易打动人心

前不久我在香港采访时遇到一位香港学者,他问了我一个问题:为什么关于内地的负面新闻传播得更快?他得出的结论很出人意料:因为这些负面新闻里面有故事,人们在传播故事时格外有兴致,听者也爱听有细节的故事。而我们的正面报道中常常没有故事或缺乏有生动细节的故事。所以,“有故事”的负面新闻比没有故事的正面新闻传播得更快。

这件事让我重新思考“好故事”在对外传播中的作用,换句话说,感性传播相较于理性传播来说更为受众喜闻乐见,这种更加丰富、有趣和生动的传播方式效率更高。

1994年7月,我第一次采访著名画家吴冠中的时候,他刚从巴黎举办个人新作展归来,那一年他75岁,在画界已声名鹊起,但还没有被普通读者尤其是海外读者广泛认知。从跟他的交谈中,我发现他一生中三次到访巴黎:一次是1946年考取教育部公费留学,以中法交换生的身份远赴巴黎,学习3年多后于1950年回国;1989年他在经历坎坎坷坷后再访巴黎,写生一个月后与这座城市依依惜别;1993年11月,吴冠中三赴巴黎,这一次他携“吴冠中水墨新作展”而来,并载誉而归。以这三次别具意蕴的艺术之旅为线索,《吴冠中三度巴黎行》一文被海外多家媒体采用,产生很大反响。较之报道画展成功或平铺直叙画家艺术成就,这样于近半世纪的艺术求索中一波三折的故事,是打动海外读者的关键。

人们的意识活动中感性层面更活跃和直接,因此感性传播是自然而然发生的,既是价值沟通也是信念传播,是真正意义上的大众传播,因为被打动的读者成了主动的传播者,他们可以以微博、微信、跟帖等方式展开网络传播。互联网时代的沉浸式传播,使得每个人都既是新闻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传播者,换句话说,以往的“口口相传”,在新媒体时代已经升级换代,微信、微博上的发帖和分享,其传播效果与以往不可同日而语。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好故事的传播效率自然也更高。

正是因为这个缘故,当2004年6月林徽因百年诞辰之际,因应海外读者对“一代才女”林徽因的热诚关注,我采访了林徽因和梁思成的女儿梁再冰,写了《音容宛在魅力绵延百年――儿女眼中真实的林徽因》,透过她女儿讲述的故事还原一个曾经激情绽放、也曾贫病交加、最后憾然凋谢的林徽因的一生。让读者在感同身受的同时,也令充满传奇色彩的林徽因的形象更为贴近、丰富、立体,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下载故事力(5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故事力(5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困境儿童——苏力空的故事

    光爱孩子的故事—他想当兵 他从没喝过母乳,母亲生他的时候身体虚弱,没有奶。当时父亲和三爹一天要跑出去十几次,挨家挨户向村子里的人“借”牛奶给他。他就是苏力空,一个父母双......

    法的故事 朱苏力(5篇)

    “法”的故事 朱苏力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上传时间:2005-1-29 浏览次数:7749 字体大小:大 中 小一. 翻开当代中国的几乎任何一本法理学的教科书――无论其名为《法理学》还......

    《我的读书故事》刘力玮(定稿)

    我的读书故事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的营养品” 在很小的时候我就非常爱看书,那时我得到一本书就会快快读完,往往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每当我读完一本书妈妈就会问我这......

    观看学习全市第二届故事力大赛心得体会[全文5篇]

    观看学习全市第二届故事力大赛 心得体会 5月15日,龙山小学凤山校区的校园里异常热闹,全市第二届故事力大赛在这里拉开了帷幕。我有幸参加了观看学习。 故事力大赛,紧紧围绕“社......

    三个故事教你如何借力,二两拨千斤!(推荐阅读)

    一个小男孩在院子里搬一块石头,父亲在旁边鼓励:“孩子,只要你全力以赴,一定搬得起来!”但是石头太重,最终孩子也没能搬起来。他告诉父亲:“石头太重,我已经用尽全力了!”父亲说:“你没......

    《力》教案设计[合集]

    《力》教案设计 洛南县庙坪中学韩鹏 教材依据:人教版物理第十二章《运动和力》第四节《力》 设计思路:本节内容是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二力平衡、重力、弹力、摩擦力之前让学......

    专题2力

    专题二 力【知识梳理】一、常见的几种力1.重力⑴产生:重力是由于地面上的物体受到地球的万有引力而产生的,但两者不等价,因为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要提供物体随地球自转所需的向......

    学习力

    学习力论文 学习力=学习动力+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效率+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时刻学习,终身学习,开拓创新,使自身的价值不断的得到提升和增值,用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不被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