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电影企业家张石川先生

时间:2019-05-13 13:56: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纪念电影企业家张石川先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纪念电影企业家张石川先生》。

第一篇:纪念电影企业家张石川先生

纪念电影企业家张石川先生

作者:徐绥之

张石川,男,(1889~1953.6.)【清光绪十五年(己丑)生,享年64岁】

张石川是中国人拍的第一部电影长故事片的导演,也是在大陆创办电影企业的第一位中国人。1922年,他主持的“明星影片股份有限公司”从万把块钱起家,后来不仅成了电影界龙头老大,而且聚集了大批精英共事,对中国电影造成了广泛影响。他的成功诀窍,被其妻概括为一句话:“他从小在洋行当奴仆,听惯、看惯了外国资本家那一套唯利是图的生意经。因此,在他的心目中,拍电影就是天公地道的赚钱的买卖”。〔注1〕

张石川,浙江宁波人。少年丧父,随舅父到上海经商,办过文明戏班,经营过新世界游艺场。1913年和郑正秋〔简历附后〕合作,为美商亚细亚影戏公司拍摄影片《难夫难妻》,任导演。1916年创办幻仙影片公司,拍摄揭露鸦片毒害的影片《黑籍冤魂》。1922年再和郑正秋等组成明星影片公司,任总经理。翌年,他认识到自己导演的滑稽打闹片已不受欢迎,遂接受郑的意见,转而拍正剧长片。郑编剧、张导演的《孤儿救祖记》,是“中国第一部比较成功的长故事片,在艺术处理上也有所突破”。1928年,张导演武侠神怪连集片《火烧红莲寺》,掀起长达4年的“武侠片拍摄热潮”。两年后,他拍成“以蜡盘配音的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1932年以后的抗日怒潮中,他支持左翼电影人,自任明星公司顾问,拍了不少进步电影,包括自己导演多部。1937年,明星公司的摄影场沦为战区,他用抢救出来的机械和底片作价,加入国华影片公司。1942年,他加入中华联合制片股份有限公司,任分厂厂长兼导演、制片部长等。抗战胜利后,他又导演过几部影片。张石川导演的影片的特点是,“故事有头有尾,剧情发展清楚,故事性强,通俗易懂。在当时很受市民阶层欢迎”。〔注2〕

追溯本世纪中国史,电影该不该占一席之地?权威史家对此似乎不以为然。例如,剑桥“晚清史”、“民国史”、“新中国史”中,提到小说、诗歌、戏剧的名目数以百计,却基本上没涉及电影(一个例外是《苦恋》,但只提到编剧白桦受批判〔注3〕)。然而,电影从业者和广大影迷,恐怕未必赞成这作法。毕竟,“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电影所产生的效果与影响是各种各样的,从小范围内的个人生活到大范围内的社会生活或政治生活。这不仅是因为它的观众多而复杂,而是在于它的‘逼真性’”。〔注4〕比如二三十年代,“《火烧红莲寺》给明星公司发了一笔大财,可害苦了一般血气方刚的青少年观众。那一阵子经常听说谁谁家的孩子,看了《火烧红莲寺》,受了飞仙剑侠的蛊惑,上山寻仙访道去了”。〔注1〕此外,直接影响政治的国产影片,令人至今印象深刻的还有:以《义勇军进行曲》作主题歌的《风云儿女》,50年代遭批判的《清宫秘史》、《武训传》,以及《甲午风云》、《创业》„„ 电影史家说:“当你想到仅是纽约市在一个星期天就有五十万人去看电影(1909年),而且其中大多数是儿童„„你就不会以耸耸肩膀的轻蔑态度对这种罐装戏剧不加理睬了”。〔注5〕中国也有类似的数字,以1990年为例:全国共有162亿人次,看了约200部中外故事片及若干其他电影,平均每部或全年每天的观众,均为几千万人次。〔注6〕往后,相应的数字逐年缩水。但即使缩十倍几十倍,仍属可观;即使考虑电视的普及,也不应无视电影对可预见未来的影响——何况,至少在20世纪,电影电视之间不仅在制作上,而且在市场上都有着明显的继承乃至互补的关系呢。简而言之,对于电影影响社会的效用,既无须夸大,却也不可低估。在这前提下,榜上选择一位电影人,是必要的。

那么,在数以千计的明星、编导、摄影家、音乐家、美术家以及制片家、评论家当中,选谁?或许,业内人多认为理所当然该是郑正秋、蔡楚生、夏衍,或者被称为“中国无声电影最杰出的先驱”的洪深〔注7〕;而影迷首先想到的,似乎更可能是阮玲玉、赵丹、白杨等等。但我选张石川,并在榜上把他排在前面几位企业家的后面。这既是基于张石川参与创始中国电影的史实,也考虑到电影本身所兼具的文化——商业双重性。窃以为,惟有张石川,在这两方面对中国电影的综合影响最大。

讲中国电影史,都会把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谭鑫培《定军山》京剧折子戏定为起点。但马军骧指出:在当时,此片其实“没引起什么反映”;8年后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的《难夫难妻》,才标志“电影由发明而在中国试摄成功”。更重要的是,张石川自始至终把电影看作一种“投机事业”,一种“冒险的商业事业”,其“制作理想,是一个典型的资本主义时代享乐主义的体现,‘处处惟兴趣是尚,以博人一粲,尚无主义之足云’”。只是后来在“一系列商业上的失败之后”,他发现观众所需要的,乃是“一种大众神话、社会写真、民族命运喻写的混合体”,即“郑正秋的‘改良’、‘自救’主义”;这才“基本上放弃了‘无主义’的制作原则”。〔注6〕张石川也曾应蒋介石当面之请,不甚情愿地拍摄了反映国民党军“围剿”中共红军的纪录片《剿匪纪实》。但更多时候,“他一回家,不是床上一躺,就是马桶上一坐,干什么?看鸳鸯蝴蝶派的小说,想法子编剧本!”〔注1〕总之,他“一有机会,就试图摆脱‘主义’电影而转向纯粹的娱乐电影”。〔注6〕

在张石川看来,不论“主义”或“纯粹娱乐”,涉及的都是对观众需求的判断,顶多再加上创作者的能力和兴趣。而电影的本质在于,没有任何影片“逃避得了在生产、发行和放映上必需投入的巨额成本。电影业对大量金钱的需求,总是与购买昂贵的工艺技术和网罗难得的人才相联系„„没有一部电影是在经济语境之外创作的”;电影生产的投入,只是在千百万观众一毛钱一毛钱买电影票的过程中,才得以收回,并进而赚取利润。〔注5〕从这个意义上说,跟只知“主义”或者“艺术”的电影人相比,或者就后来计划经济时期的电影体制而言,难道不是张石川,更深刻地理解和始终把握了电影的本质与方向吗?最近20几年,越来越多电影人——不仅制片家,而且包括“艺术家”,不是越来越自觉地回到了张石川半个多世纪前长期身体力行且富有成效的这个方向上了吗?

作为企业家,张石川既有过辉煌,也曾一败涂地。毕竟,他所涉足的电影,乃是他以前的资本家和企业家们创业时尚未出现的一个全新行当。因此,他奉行的以市场——观众为终极对象的“资本主义管理”,包括“投机性经营”,不仅在当时具有创新意义,且至今不失鉴借的价值。

作为导演,张石川从同代和后代电影人得到的评价,可以说是贬损多于赞许。以致他妻子追忆他的事业时,免不了也要时时揶揄几句,诸如“俗不可耐”之类。〔注1〕不过,阿城在说到中国电影是“鸳鸯蝴蝶派”的“影像版”时,不但无贬义,反而是以此来佐证当年以至今日的“世俗文学”之影响力和生命力的。〔注8〕

窃以为,张石川的业绩以及阿城的看法,如今正在而且将继续引起更多人——包括影视作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共鸣。不言而喻,随着观众精神需求的衍变和欣赏水平的跃进,创作者们也需与时俱进。至于电影“商业性”与“艺术性”之关系的深入辨析,既与本榜排行无关,所以超出了本文讨论范围,就只好存而不论了。

〖附〗郑正秋(1888~1935)

生于广东潮州,原名芳泽,号伯常,笔名药风。幼年随家到上海,入学堂。因对新剧产生兴趣,以“丽丽所剧评”为名发表一批文章,后被聘为《民言报》剧评主笔。1913年应张石川之约,编写电影剧本《难夫难妻》,和张联合导演。1922年,张又约请他共同组织明星影片公司。他除任编剧、导演外,还任附设明星影戏学校校长。最初为明星公司编写《滑稽大王游华记》等4部短片,其中《劳工之爱情》系中国目前保存完整的最早的故事片。翌年底,由他编剧、张导演的《孤儿救祖记》上映,受到热烈欢迎。该片的成功使长故事片在中国风行起来。郑正秋致力于中国电影民族化的探索。此后7年中,他编、导、演53部影片。由于电影公司制片以利润为目的,他往往不得不违背自己意志创作一些神怪荒诞的影片。但他称自己从事创作,是要“为弱者鸣不平”。他最重要的成就,是1934年编导的影片《姊妹花》,以妇女和家庭伦理道德为题材,笔触深入社会矛盾,揭示了贫富对立的不平等现象;艺术上采用一人同时演两个角色的方法,表现同胞姊妹走上不同道路。这种对比,故事性强,矛盾尖锐,引人入胜。更由于著名演员胡蝶的表演而轰动一时,成为当时上座率最高的影片之一。(据《中国大百科全书》电影卷)

〔注1〕何秀君(口述),《张石川和明星影片公司》(1965),载《文史资料选辑》(第69辑),中华书局1980年。

〔注2〕《中国大百科全书》(电影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电子版。

〔注3〕〔美〕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966-1982》(1991),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中译本。〔注4〕邓烨撰,《电影作为大众传播媒介》,载《电影学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

〔注5〕〔美〕R.C.艾伦 D.戈梅里著,《电影史:理论与实践》,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年中译本。

〔注6〕马军骧,《民族主义所塑造的现代中国电影》,载刘青峰编《民族主义与中国现代化》,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4年。

〔注7〕〔法〕乔治·萨杜尔,《世界电影史》(1967),载红旗出版社《家庭藏书集锦》中译本。

〔注8〕阿城,《闲话闲说——中国世俗与中国小说》,作家出版社1997年。

第二篇:千米网CEO石正川先生演讲致辞

千米网CEO石正川先生演讲致辞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尊敬的媒体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

首先感谢大家在百忙中抽出宝贵的时间来参加千米网的发布会,特别感谢罗市长、杨主任、池处长等政府领导及汪建国董事长等商界领袖拨冗出席,见证和支持千米网的诞生。同时,也感谢远道而来的媒体朋友、客户代表和合作伙伴,以及千米网的各位同仁。没有大家的支持,就没有千米的今天。

今天我万分激动,因为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召开新闻发布会。尽管我已经创业十年,是电商行业的一名老兵,但开新闻发布会对我来说却是第一次,很是紧张和激动。我想借此机会跟大家讲讲自己的心里话,与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千米网的现在与未来。

我先简单介绍一下,我叫石正川,现任千米网CEO。我算是标准的GEEK,是个坚信自己能够改变世界的行动派。正是因为有梦想,2003年我离开工作了6年的华为自主创业——现在华为南京公司跟我们是斜对楼。这些年,我先后创办了欧飞网、猎宝网,取得了一些成绩。欧飞目前是国内最大的游戏及话费电子商务运营平台,2012年的销售额是120亿元;猎宝则是国内第二大的虚拟物品交易平台,2010年初曾获得了阿里巴巴千万级投资,2012年猎宝的销售额突破了20亿元。

现在,同样是因为有梦想,相信电商终将改变世界。所以我又重新出发,创办了千米网——致力于解决困扰电商业界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所以叫千米网。我的理想是日后无论线上线下,都要做到1000米之内,必有千米网的终端或应

用。所以我们的广告语就是“千米之内,必有千米”。

对于创办千米网这件事,我们已经默默筹备了三年,投入了数百名工程师的开发人力和几千万的开发费用,扎扎实实投入了三年,吃了三年苦,直到不久前才正式把产品开发完成,开始独立筹备公司。千米网的定位是电商系统和服务的提供商,面对的客户是线下传统的零售和分销企业,希望能用自身的产品和服务帮助他们搭上电商快车。千米的使命是让电商变得更简单,更容易让线下零售企业理解和上手,从而实现从线下到线上的全面发展。

大家知道,不久前马云和王健林打过一个1亿元的赌,马云认为十年后电商占零售总额的比例会超过50%,而王健林则认为不会。我是坚定的挺马云派,但我也对线下门店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现在线上的众多电商企业特别希望线下传统流通企业立刻死掉,但我认为他们真的想多了。线下也会升级的,会越来越有特色,会活的有滋有味的,而线上线下也会越来越紧密的交织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分割。而千米网,就是为这个目的而生的,我们会跟线下零售商户并肩作战,一起走向未来,让分销零售业务更加性感,更有想象空间。千米网已经试运行了两个月,现在每个月的流水已经达到25亿元左右,也拥有了一些像五星电器这样的大客户。这里我要说一下,我指的是流水,就像淘宝去年的流水是破了1万亿一样。我希望千米网三年内的流水超过1500亿,并在2014年实现盈亏平衡,与我们的客户一起建设好电商的最后一公里。

毋庸讳言,实现这个目标,既需要千米网全体员工不懈努力,也需要客户和合作伙伴的鼎力支持,以及政府部门和媒体朋友们的关心、支持和帮助。这里我特别要感谢罗市长、杨主任等政府领导的厚爱和支持,大家都知道南京是中国软件业重镇,我相信南京也一定能成为中国电子商务产业的重镇和中心,而千

米网会积极进取,不断努力,力争成为南京市、江苏省的一张电商名片,为建设南京的电子商务产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最后,再次感谢出席此次发布会的各位嘉宾和媒体朋友,希望大家日后一如既往的了解、关注千米网,多提意见和建议,和我们一起改变世界,做好电商的最后一公里建设。

第三篇:大师风采:纪念石鲁先生诞辰96周年

大师风采:纪念石鲁先生誕辰96周年

石鲁作品 《转战陕北》

中国山水画艺术网编者按 2015年的12月13日,时逢石鲁先生誕辰96周年(1919.12.13--1982.8.25),为纪念这位享誉中国画坛的大师巨掣,由中国山水画艺术网和石鲁先生家人洽商后,决定为石鲁先生制作本期纪念性展示资讯,本期将推出石鲁大师的珍贵生活照片及多幅绘画、书法作品,借以怀念经历无数风霜、命运多舛而能开宗立派的石鲁大师。石鲁(1919-1982)

石鲁(1919-1982),当代中国画家。原名冯亚珩,四川仁寿人。早年就学于成都东方美专,1940年赴延安入陕北公学院,从事版画创作,后专攻中国画。1959年创作《转战陕北》,名声日隆。后与赵望云创立长安画派。擅长人物、山水、花鸟。早期画风偏于写实,用笔坚实谨严,多画革命题材;后期画风奇崛劲健,常以华山、荷花为题,笔力纵恣雄豪。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主席、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主席、陕西省国画院名誉院长、中国画研究院院委等职。著有《石鲁学画录》、电影剧本《暴风中的雄鹰》等。

摄于1936年。石鲁17岁时在成都东方美专上学,与同学老师的合影。前排左一为朱万村,中间为石鲁二哥冯建吴,当时东方美专教务处长兼国画系主任,前排左三为诸化平;后排左一为罗维纲,左二为石鲁,当时名为冯亚珩。

何家英:石鲁比八大、虚谷还伟大

人物: 何家英(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天津美院教授)采访:徐 华(博士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作为当代人物画大家,您是如何看长安画派创始人石鲁的绘画?

石鲁八十年代曾在北京做过一个展览,我的老师就带我们去看的。早在文革期间,我就看到过一些石鲁代表性的作品,当时感觉很新很经典。由于他的绘画实验性很强,也会有一些不如意的作品流向市场。那个时候觉得石鲁是一个勇于创新的革新家,对于当时注重传统的画家来说,他被看成那种不顾传统的一类画家,个性较强,显得有些怪诞。他是一个中国梵高式的画家,有一点神经质的感觉,但是他对生活充满了激情,他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热爱,感情非常真挚,没有半点虚伪。为什么这么多年以来大家都很崇敬他,这和他的人格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石鲁是一个说真话不虚伪的很真实的人。他的神经疾病的问题,在我看来是和他在文革期间受到的打击有大关系。其实我觉得他文革前的状态正是一个艺术家的最佳状态,(艺术家都有点神经质)有点神经质,不过火,恰到好处。一些艺术家杂念与顾虑太多,加之过于理智,冷静,反而会影响其艺术的发展。

1953年石鲁(右)与李琦在北京北海公园

石鲁的艺术感觉非常好(不是靠理性的支撑),他对自然的观察以及将自然与艺术之间的联想能力非常强,他能将看到的东西转化成自己的语言,一种新的语言,前人没有的语言,他可以创造。比如画家王金岭,他画面用水分的那个胆量,就是从石鲁而来。不是谁都有的。对美的理解,石鲁是个天才,石鲁的绘画所容纳的气质和气象博大,从某种意义上讲,石鲁甚至比八大、虚谷还伟大,八大、虚谷的艺术是历史的长河中的一个延续而石鲁的艺术则是一种突破。我认为这个意义重大。

1953年石鲁在青海藏区写生

在我看来石鲁的绘画发展经历了写实、写境与大写意的三个阶段。

我认为石鲁绘画的第一个阶段还是处于状物阶段,以写实的观念来对待物象,但不是超写实,是不到位的写实,感情是真挚的,也是那个时代统一的意识,很古朴、气息很正,也很好。石鲁最有价值的就是你所说的“写境”阶段,这个时期艺术创作是很难把握的,要既写实有不完全写实。在绘画上的这种高度提炼、概括、朴拙的美的东西,往往很容易受到真实物象的影响很难画好。有很多人也想创新,但最后组成不了形式。

1956年在西安美协院内石鲁画室前合影。左起:余文戈、石鲁、李梓盛、刘旷

石鲁他很明画理,对形式特别的敏感。他并不只是对事物的真实表达,而是注重自然事物之间的丰富联想(不直接表现),这恰恰是中国画的思想。石鲁很明白中国画理,每张作品都以高度的概括力,来表现出一种单纯的形式感。我觉的国画家对于形式感的欠缺,这一点也是区别“大家”和“小家”的关键所在。大师往往能把画面组织的单纯、响亮、又有丰富的内涵,小家就会很琐碎,什么都想要。石鲁的作品具有版画的形式,画面黑白灰处理的很好(包括色彩关系)。由于他自身的气质,使得作品很有张力(构图之类)。

1958年全家照。左起:石果、石鲁、石丹、闵力生、石坚、石强、奶奶(石鲁的岳母)、李志俊

我为什么说他对形式感很敏感,因为在文革期间,我在天津群众艺术馆陈列的一个石鲁作品展,看到他画在小卡片上的作品,数量很多,每一个小构图都很可爱。他能将生活中看到的东西变成一个构思,一个画面,这太可贵了,太可爱了,看完以后让我们汗颜。以前,我看过一些石鲁的代表作,包括其在《美术》杂志上发表的,我都很喜欢,但是我怎么都没想到,他底下的这个功夫。之后我在1981年到山西的黄土高原去写生,我就是以石鲁的这种方式来画草图,直接用毛笔画小稿水墨,很有意思,这就是石鲁对我的影响。

我的老师白庚岩很崇拜石鲁,白老师把石鲁当圣贤一样看,老师在创作中吸取了石鲁绘画中的很多营养,诸如用笔及色墨的表现技法。我的老师特别强调绘画要敢于把笔墨撂在纸上不动,保留住笔墨的精神头,反对在画面上凿来凿去。他说,石鲁就具有光明磊落、掷地有声的精神气概。对于绘画中的线条,他重方而轻圆,重折而不重转,更多的是折笔,注重线条之间气息与趣味。他用长锋泼墨,这样毛笔着力于软纸上就会轻,轻就会厚,硬就会薄,所谓绵里藏针,就是这个道理。

1959年在西安美协合影。左起:蔡亮、何海霞、石鲁、方济众

作为人物画家,您怎么看石鲁提出的“山水即人、人亦山水”的绘画理论与“以神造型”的绘画思想?

一件艺术作品要分三个层次,画山是山,到画山不是山,最后又回归画山是山。状物和物我两忘的境界,是天人合一的境界。在理论上来讲,石鲁的画也是天人合一的翻版,是对画理的高度的认识,也是绘画三种境界的飞跃。他所谓的“山水即人”的理论建树实际上是对实践的总结,前者是理智的,后者则是真真的达到物我两忘。他已经忘掉自然本身的结构的描绘,画山水完全是书写自己胸中意气,他把画山水作为体现自身人格的媒介。画华山就是画自己,画一种真实的自我写照,他完全把山与“我”融为一体了。

关于“以神造型”,我认为画面的神与形是不可分割的,有神必有形,把神放在前面的话,带动形,就算形不准的话也舒服,这两种说法道理是一样的。石鲁提出来的“以神造型”就是说主次的问题,用“形”来促进“神”的形成,在一个则是用“神”来带动“形”的产生。石鲁提出非常高明,神在形具,而且有禅宗意味,(能够给人以联想的语言叫感觉,感觉就是以神先行取得形就有感觉,)最后是希望达到神形兼具的状态。

石鲁先生作品《山野之花》

20世纪80年代初,您笔下的人物画改变了画坛的流行风气,为中国画坛提供了新的经典样式和别具价值的审美经验,从您的视角看石鲁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

拿西方的绘画来比较的话,傅抱石和李可染是印象派,而石鲁就是高更和梵高,起到历史的转换的作用。虽然两者的时代背景有所不同,但是自由的状态,和对艺术的感悟,已经在前人基础上的升华是一样的。但在我看来,我觉得他们的成就比不上石鲁。八大就是纵横气,在文人水墨画上做出了升华。石鲁因为有西画的基础,对色彩的敏感,没有完全选择黑白,尤其对社会和生活的热爱,所以他不会停留在文人画的基础上,而是真诚的表达生活中的美,石鲁在笔墨,形式,色彩上都表现得很充分,难度都要比他们大的多。石鲁积极向上是人生态度很难得,不世俗,不是一味的歌功颂德,这点和梵高很像。这种阳光的心态,是抚平人类心灵创伤的良药,是人类需要的,他会产生和谐之美,从思想境界来说要比他们高的,真诚的情感和齐白石艺术有异曲同工之妙。

石鲁先生作品《王同志来了》

“文革”期间,石鲁身心备受摧残和迫害,他在逆境中以惊人的毅力作画数目幅,将心灵寄托于笔墨,画风也与以往有别,多作梅、兰、竹、荷、松和山水来借物喻意,同时作书法抒发内心的不平。《华岳松风》为石鲁“文革”时期代表作之一。此作不以如实描绘华山某景为能事,而以强劲拙涩的笔法塑造雄强、刚健、泰然自若的华山品格。画面上实下虚,有崇高之势。山岩间点画松林,浓墨密皴的笔触,淡墨的点染,深化了画面的厚重感和体积感,与此前以泼墨泼彩为主的黄土高原画风洄异,也更强烈地体现出他“物为画之本,我为画之神”,及“把山当人来画”的绘画观。(本文文字及全部图片均由石迦先生提供,在此表示感谢)石鲁先生绘画、书法作品欣赏

石鲁先生山水画作品欣赏《埃及椰林》

石鲁先生山水画作品欣赏《高山仰止》石鲁先生山水画作品欣赏《高原放牧》石鲁先生山水画作品欣赏《陕北高原之秋》石鲁先生山水画作品欣赏《华岳松风》石鲁先生山水画作品欣赏《华山苍龙岭》

石鲁先生山水画作品欣赏《家家都在花丛中》

石鲁先生山水画作品欣赏《翠柏行》1962年

石鲁先生山水画作品欣赏《山鸣图》1973年

石鲁先生山水画作品欣赏《夜风晓雨湿山花》1972年

石鲁先生1973年山水画作品《雪霁华峰》

石鲁先生1974年山水画作品《苍苍白月挂高松》

石鲁先生山水画作品《华岳剑门同一脉》

石鲁先生山水画作品《华岳晨辉》

石鲁先生山水画作品《黄河两岸度春秋》

石鲁先生山水画作品《移山》

石鲁先生山水画作品《宝塔山下的驴车队》

石鲁先生山水画作品《铁打江山》

石鲁先生山水画作品《华山一丈峰》

石鲁先生山水画作品欣赏《云横秦岭》

石鲁先生人物画作品《采桑图》

石鲁先生画作品《美典神》

石鲁先生人物画作品《春满桃花天》

石鲁先生人物画作品《高原人的脊梁》石鲁先生人物画作品《西天有何乐 还看舞婆娑》石鲁先生人物画作品《春影图》

石鲁先生作品《小米加步枪》

石鲁先生花鸟画作品《娇雪图》

石鲁先生花鸟画作品《雨荷图》

石鲁先生花鸟画作品《白玉荷风更淡青》

石鲁先生花鸟画作品《花逢时雨俏》

石鲁先生花鸟画作品《红秋火柿》

石鲁先生花鸟画作品《秋高图》 石鲁先生花鸟画作品《风荷图》

石鲁先生作品《独有凌霄上玉峰》

石鲁先生书法作品《大风吹宇宙,红日照高山》

石鲁先生书法作品《平生惯惹千夫气,两手勤浇万木春》

石鲁先生书法作品《真理的标准只能是实践》

石鲁先生书法作品《中原厚土,大地耕诗》

第四篇:《纪念孙中山先生》

读毛泽东《纪念孙中山先生》有感 姓名:李泽田 学号:2015110055 摘要:孙中山是中国革命史上的先驱,是时代的巨人。

关键词:孙中山辛亥革命民主革命毛泽东三民主义

孙中山先生可谓是中国革命史上的先驱,早在1905年孙老就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后来,孙中山先生又把这个纲领诠释为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即三全主义。民族主义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主义就是“创立民国”;民生主义就是“平均地权”。这个纲领在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的胜利中,至关重要。毛泽东所带领的中国共产党就是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为核心所建立的,因此,中国共产党一直都是孙中山先生的支持者,伴随者。这也是毛泽东极其敬仰孙中山先生的原因,他推动了中国走向民主革命的大潮。

1925 年,在孙中山先生去世不久,毛泽东就在《〈广东省党部代表大会会场日刊〉发刊词》中写道:“我们的伟大领袖孙中山先生应乎中国被外力、军阀、买办、地主阶级重重压迫的客观环境,为我们定下了革命的三民主义。我们的伟大领袖虽死,革命的三民主义不死。”(《毛泽东文集》第1 卷,第15 页),这足以看出毛泽东对孙中山的尊敬。在书中有这么一句让我印象深刻“孙先生是一个谦虚的人。我听过他多次讲演,感到他有一种宏伟的气魄。从他注意研究中国历史情况和当前社会情况方面,又从他注意研究包括苏联在内的外国情况方面,知道他是很虚心的。”(摘自《纪念孙中山先生》)毛泽东通过孙中山,学会了很多优秀的品质,谦逊、内敛。我觉得,作为一个政治家,谦逊是很重要的一个品质,在许多优秀的人物中,他们都有这个美好的品质。谦逊即谦虚和逊,在对待别人的意见时谦虚聆听,这样不会让一些忠言错过,而犯下大错,无论自己的地位有多高,都要保持谦逊,为人处世而是如此。谦逊的人,对待别人善于倾听,而不是没等对方把话说完就打断对方。谦逊的人往往会得到大家的认可,会帮助自己树立可靠的形象。

毛泽东那么尊敬孙中山,是有原因的。我们喜欢一个人,是因为我们喜欢那个人身上的某些特质,我们所不具备的但是很想拥有的特质。我想,在孙中山的身上,毛泽东看出了一股强烈的爱国救国之情。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说:“孙中山先生之所以伟大,不但因为他领导了伟大的辛亥革命,而且因为他能够„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对三民主义作了新的解释,树立了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义。”(《毛泽东选集》第2 卷,第700 页)孙中山心中有国,面对中国的独特的国情提出了独特的纲领,这个纲领后来就是新中国的最低纲领,可见孙中山对中国理解之深刻,爱国之心之强烈。

还有一点关于孙中山的最伟大的贡献—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一次具有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国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华民族振兴中华提供了武装推翻君主专制的革命实践,并且开创了中华民族复兴道路的新起点。以孙中山为领导的辛亥革命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让人们摒弃了封建的陋习,许多男人开始减掉他们的长头发,女人再也不用裹小脚,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辛亥革命也绝非偶然,他是长时间的累积,是国内与国外的形式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间产物。今年是辛亥革命105周年,在1911年,在中国的土地上,民主革命的嫩芽破土而出,逐渐成长,到如今新中国的繁荣。想想一路的艰辛,有国共两党一致抗日的光辉岁月,有内战时的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时的艰辛,有改革开放的春风,有两弹一星的辉煌,还有很多很多巨大的进步,都要归功于这一次伟大的革命。

同时,也不是说孙中山是完全完美的,他也有他的性格上的缺陷,但总的来说,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是中国现代化的开创人,也是维护国家统一的捍卫者。他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是世界的巨人。在二十世纪,他的影响力无人可以替代。

第五篇:《荆川先生》工作总结

《荆川先生》工作总结

文献记录片《荆川先生》从2012年2月7日正式开拍,到2月26日完成了大部分的前期拍摄过程。这次的拍摄为了高速、高效、高质量的完成任务,摄制组全体成员卯足干劲、分工明确、各尽其职。期间共跨度三个省份一个直辖市,涉及15个城市的拍摄任务;共采访了研究唐荆川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10余位;拍摄素材30余盘;拍摄时长仅为20天。

在前期拍摄过程中,我们每天都是早出晚归,基本是每天都会进行大转场,会赶往另一个城市。有这么辉煌的成果主要和三位主创是分不开的。总撰稿、总编导是曹锡华,曹导精通历史博览史书是全摄制组的灵魂。每次都是亲临现场掌控全局,每一个拍摄地点都会点明拍摄重点。在采访专家时能深度交流,甚至以最短的时间引导专家切入采访的中心问题提取精华部分大大的节约了时间。每天收工以后还会开个短会总结下,并说明第二天的制片计划。王从熙是导演的眼睛,是一个富有经验的摄像。拍摄时大家在现场总能看到他执着的眼神,力求完美。取景拍摄时一边一边的不断调整光圈使影调的效果体现出层次,只为达到最美。制片主任是辛毅,辛老师是为人和善、工作严谨的好制片。每天把工作安排的仅仅有条,想尽一切办法取得采访对象联系方式并衔接好拍摄时间。不断了提醒我拉紧弦,经常会因为要赶进度把午饭简化为饼干和蛋糕,甚至连夜赶路。平日里,我们现场

拍摄,他总是在一旁联络,手机几乎不离手。还有司机小刘、场记小曹、制片助理小徐、摄像助理小冯都付出了辛勤的汗水,虽在寒冷的冬却季燃起了创作火焰。

在为期20天的前期拍摄过程中我们驱车赶往了江苏、浙江、山东、上海,这三个省一个直辖市。拍摄地点主要分两大块。像台州、临海、顺和等这些城市都能凸显出唐荆川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家,而且是有名的抗倭英雄,刀枪骑射,无不娴熟。他在抗倭战斗中屡建奇功,从正面或是侧面体现出他在武学上的造诣。像绍兴、徐州、邹城等城市则是显现出唐荆川在文学、理学、数学、书法等方面的杰出成就,包括他的《左》、《右》、《文》、《武》、《儒》、《稗》六《编》相传于世,当之无愧的“学者多宗之”。总是在追寻唐荆川的足迹中总是能切身感受到,他登高远眺、吟诗作词、挥墨题字的那种不凡的气度。这一文一武的结合不禁的让人由衷去感慨去敬畏。

正是有大家辛勤的耕种相信一定会换来收获的喜悦!

徐 龙

2012年2月29日

下载纪念电影企业家张石川先生word格式文档
下载纪念电影企业家张石川先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张川反思

    张川镇中教育教学交流研讨 __________心得体会 此行张川,可谓良处颇多;带着诸多学术和教学问题上的疑虑,自己和学校同仁们11月20号来到县镇中观摩教学并听取专家报告;借此机会,我......

    张辛:纪念书法大家李志敏先生

    大墨淋漓气象刚严 ——怀念书法家李志敏先生 北大书画协会会长张辛 李志敏先生离开我们20年了。违教既久,思念益殷,感慨良多。 李先生是我们的老会长,燕园书画会的老会长。燕园......

    纪念孙中山先生读后感

    《纪念孙中山先生》读后感《纪念孙中山先生》是1956年毛泽东同志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九十周年写的。在这一年,中国基本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华大地上破......

    《纪念孙中山先生》读后感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读书活动 “读文献·勤思考” 题 目 《纪念孙中山先生》读后感 姓 名 学 号 班 级 指导教师 日 期 2013年 11月3日 《纪念孙中山先生》读后感 “人固......

    纪念李默然先生策划书

    纪念李默然先生系列活动 策 划 书主办单位:毕节学院团委 承办单位:大学生普通话推广协会 大学生演讲与口才协会一、活动目的: 为纪念有“中国的活李尔”、永生的“邓大人”之称......

    纪念孙中山先生发言稿

    11月12日,是孙中山先生的诞辰日。1866年11月12日孙中山先生出生在广东省香山县翠亨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里。孙中山先生是我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卓越......

    纪念张永生

    纪念张永生逝世十周年 编者按: 见义勇为英雄少年张永生同学是临淄梧台镇温家岸村人,1982年7月10日出生,生前系临淄实验中学96级二班学生,共青团员。他在校是一位品学兼优的好学......

    读《纪念孙中山先生》有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读《纪念孙中山先生》有感 1956年11月12日,适逢孙中山先生诞辰九十周年。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