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教育教学的几点看法
对教育教学的几点看法
薄滕飞
进入到教学一线岗位已一年。这一年,本着抓紧时间学习,集中精力教学的原则,脚踏实地,心无旁骛,顺利完成了一学年的工作。工作中,也有点滴感悟,现将几点粗浅看法汇报如下。
一、教学管理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是其生命线。但在实际工作中,仍有部分教师存在严重的应付心理,不求上进,思想观念落后,仅凭以前的老经验教学,导致教师专业得不到提高,教学质量一直没有突破。我认为,解决这一问题,除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之外,必须重点应在集体备课、作业布置等细节上下功夫。
(一)集体备课。尽管学校一再要求要有集体备课,但大多数学科组只是为了应付,每次安排一个人(所谓的中心发言人)备课,打印好迎接检查,其他的教师仍然各自为战。往往导致同一学科的进度、作业,甚至是知识点都是不一致的。所以要搞好集体备课,一是要确定好备课组长。称职、负责的备课组长很关键,没有备课组长就没有组织者,没有负责的备课组长也不会有理想的集体备课。由备课组长负责再组织学习,选定备课题目,定时间、定地点、定中心发言人,制订出切实有效的实施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二是坚决克服集体备课中的“两个误区”(假备课和浅备课);三是强化集体备课中的“六个流程”(①个人研读,形成初案②集体研讨,形成预案③个人品读形成个案④做课听课,教学实践⑤集体评议,总结经验 ⑥个人反思,形成理念);四是搞好“四个结合”(集体备课与日常备课相结合、文本教案与电子教案相结合、集体备课与业务培训相结合、拿来与创新相结合);
(二)作业布置。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作业太多,几乎每晚的作业都在5-7科,而且几乎没有分层作业,优秀学生熬夜到10点多能完成,但对于多数同学来说,这么多作业就是一种负担了。不会做的绝不会有时间去思考怎样解决,做不完的就会应付,更有可能抄袭,或者不做。当然就没有复习和预习的时间了。所以在作业布置上,要设计合理的作业,尽量只把当天所学知识的重点难点,以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巩固;各年级每天的作业量不超过2小时,杜绝布置机械重复和大量抄写的作业。对于其他教辅上的练习,要有针对性的挑选习题,不必要让学生对同类型的题目机械重复,以减轻学生负担,使学生不开夜车,保证充分的休息时间。
二、班级管理
班级管理的对象是学生,班级内学生个性的差异,班主任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一个班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也就是班风和学风。所以班级管理工作尤为重要。
(一)目前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管理方法陈旧。在传统管理模式下,只重视常规活动,通过纪律、卫生、成绩等量化班级工作,班主任班级管理以经验型为主,其方法主要为压迫法,久而久之,教师与学生的对立情绪愈演愈烈。
2、现在的班主任大多十分辛苦。为了管好一个班级,每天的常规工作就要占据一半以上的时间,如早操、早自习、课间操、诵读、晚自习,更别说各类集会、活动及突发事件的处理。有的还要替本班的一些任课教师看自习、监考,如果哪个 学科考试不理想,会得到任课老师的埋怨,说班主任做得不够好,这样班主任就要时刻关注这个学科的课堂纪律。久而久之,班主任沦为事务型,而非研究型,管理水平得不到改进和提高。
3、学生自身的一些不良倾向。常规管理问题中突出表现的学生很多不良行为习惯的存在日益成为班主任头疼的问题。如缺乏爱心和诚信,没有责任心,心浮气躁,纪律涣散等,这些问题大多是因为家庭原因和小学时的遗留问题,因此要针对学生特点,及时跟家长沟通,注意引导他们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4、家庭教育的缺失或不配合。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家长们忙于生计和生活,加上自己文化水平有限,对孩子的学习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就意味着班主任老师在教育学生的同时,还要承担起“教育”家长的责任。
(二)优化班级管理的对策:
1、制定班级管理制度。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必须有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它是班级成功的保证。在班级管理中,应给学生一个明确的行动方向,制定必要的班级管理制度,这个制度应与学校的校规校纪相符合。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将会使他们终身受益。
2.确立集体奋斗目标。在班级管理中应实行目标激励法。为了实现班级管理的目标,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应为全班学生确立一个共同奋斗的目标。激励学生确立个人的奋斗目标,鼓励学生勇于超越自我。
3.树立优秀学习榜样。争强好胜、不甘落后是学生的显著特点。因此,“比、学、赶、帮、超”这样激动人心的口号往往在学生群体范围内喊得最响亮,激励的效果也最明显。
4.建立健全班委会班级管理自责化制度。班主任工作是一 项烦琐、费时的工作,把几十个生龙活虎、个性不同的学生管理好,需要有一个高素质的班委会协助班主任做好这项工作。教师每接一个新班后,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做到对学生的情况心中有数。其次,要通过竞争上岗的办法,挑选一些组织能力强、思维敏捷的学生当班级干部,实行“干部竞选制”和“干部责任承包制”,实现班级管理自责化,做到班级里事事有人做、事事有人管。
5.发挥科任教师的群体效应。班主任应教育学生对所有科任老师采取尊重的态度,努力为科任教师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鼓励学生,每堂课都要情绪饱满、精神振奋,要通过各种形式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学生与科任教师发生矛盾,班主任决不能一推了之,而应主动承担责任,深入了解情况,排除一切干扰,妥善解决问题。班主任还应利用班会和开家长会的机会,向学生和家长大力宣传每位科任教师的优点,用班主任的信任度提高科任教师在学生和家长心目中的地位。班主任是授课组的核心,只有调动授课组的每一位教师的积极性,才能做到班级管理最优化。
当然,要想提高教学质量,要想把班级管理搞好,只有理论和目标是不行的,需要长期、耐心细致地层层落实到实际工作中,落实的过程也体现了一个人的能力。能力的大小因人而异,但责任胜于能力,一个人只要对敢于对自己的事情负责,相信会有好的结果。粗浅体会,敬请批评指正。
二〇一四年七月九日
第二篇:对教育的看法
对教育的看法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强国必先强教。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教育。但是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教育还不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教育体制机制不完善,学校办学活力不足;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滞后;教育投入不足,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得到完全落实。接受良好教育成为人民群众强烈期盼,深化教育改革成为全社会共同心声。
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中提到,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在这里我要谈谈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损害儿童少年身心健康。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共同努力,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把减负落实到中小学教育全过程,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率先实现小学生减负。以前各大学校为了提高自己学校的升学率以及父母们对自己孩子的期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不仅在学校给同学们排满了课程,回家还给他们一大堆的作业,据说大部分同学每天晚上做作业要到12点过,才可以把老师和父母安排的任务完成。每天几乎没有时间休息,没有课余时间,没有周末,没有假期,没有快乐的童年。你看我们的孩子,正直青春年华,但是一个个都带着厚厚的眼镜,两眼呆滞。真的是几十岁的老人,我们祖国的未来怎么放心交给他们。虽然一直都在说要给孩子们减负,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很重视这个问题,但是在
第三篇:对未来教育的看法
教育要面向未来
职继学院
市场营销
20091090030
董薰
现代社会的发展节奏越来越快了,教育的步伐也在不断的加大。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教育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了,人们对未来教育的期望也越来越高了。
邓小平同志说:“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所以,未来的教育越来越讲究现代教育技术,讲求整个世界连成一个整体。微软发布的未来教育视频信息整说明了这一点。未来世界经济越来越一体化,各国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科技越来越发达,语言也越来越畅通无阻,各国之间的交流应该多一些才是。众所周知,中国一直走的是应试教育的道路。素质教育必然代替应试教育,将来的个性学校必将代替现在的共性教育学校,个性教育才是孔子说的因材施教,才能培养出更多的人才,应试教育只能用大多数人的牺牲而培养出极少数的人才,应试教育是谋杀大于教育,负面大于正面。英国的夏山教育模式将是全世界的未来教育方向。
以学生为主体来看,中国式教育是由外而内的,而正真正确的教育应是由内而外的。外力强迫学习只能造就书呆子,学生发自内心的发奋学习才可能取得惊人成就。中国现行的教育根本上不知道“怎么使学生发自内心的去学习”,为例祖国繁荣昌盛随着时代变迁显然以及不是一个很好的理由了。其实非常简单给学生以尊重,注重呵护和培养学生的“个性”这几点极端重要。老师要尊重学生、父母要尊重学生、教育体制要尊重学生、社会上每一个人都应尊重学生。这样才行。
人没有“个性”就不可能有“创新”。书呆子很少会有创新的意识,基本上连思考都懒得去做,所以才称之为书呆子。中国的教育教出了多少书呆子。中国现行教育如果能注重一下学生个性的培养,我相信中国所能取得的成就远不止于此。甚至日本、欧洲、美国都将被远远抛在后面。
一句话中国的现行教育根本性忽视学生的“个性”培养和发展。中国教育不应总是把重心放在学习已有的旧知识上,应培养学生开创新知识的意识。这才是我们现在应该要做的。
第四篇:浅谈对教育的看法
浅谈对教育的看法 教育并没有直接推动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也没有主动把木质的车轮换成履带和轮胎,她只是教会人们如何操作和驾驶,时代便进步了,这便是教育的力量。
说起教育,人们自然想起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教育家们:古代中国的孔子、孟子,近代中国的陶行之、晏阳初,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蒙特梭利、史坦纳、葛林堡......今天,这些伟大而光辉的名字已经渐渐演化成了不是很生动的历史群像。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以现代的观点看,他们当时所从事的大多属于基础教育或启蒙一类,传道的成分多一些。高等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延伸和教育趋势的必然,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不言而喻,并且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
基础教育需要教育家,高等教育同样需要。教育家是实践教育的杰出人士,教育家的存在是一个民族的骄傲。当问及世上都有哪些教育家时,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喊出孔子、孟子,喊出苏格拉底,喊出柏拉图,喊出一系列耳熟能详的名字,可再当问及中国高校成百上千、教授博导不计其数,其中可以称得上教育家的都有哪些时,相信好多人都会不知所措,这不能不说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悲哀。
可事实是,教育家的要求不高,只要专心治学、一身正气、坚持以人为本;教育家的要求又极高,物欲横流的时代里似乎难以企及。
笔者作为经受过高等教育,并且正从事高等教育的亲历者,该是对此类问题的诸多方面有发言权(起码有话语权)的。当然这其中不会有‘当局者迷’的嫌疑,局内人跳出圈外,换个视角,是会观察得更为全面和通透吧。
就从学生说起吧。当‘天子骄子’的帽子从大学生的头上摘下时,他们的社会优越感和时代幸福感就被一扫而光,大学生蜕变成了‘大’学生,真正回归了学生的本色。这种打击险些是致命的。按理说,重新认识自己,重新在社会坐标上寻找正确的位置该是好事,可事实适得其反。‘地位’的下降并没有让他们真正意识到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和优胜劣汰的自然结果,相反,他们将诸多不解和叛逆的目光投向了培养自己的老师和生活惬意的校园。也就是在这个时候,监管的失控使得科技的发展产生了极强的副作用。随着网络世界的骤然兴起,流行事物也瞬间到达了徘徊在十字路口的大学生身边。在学校、网络、社会这三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大学生成了三重角色的扮演者:学生、网民、社会青年。学校的引导和教育声势浩大,可在不动声色的网络和流行风面前却显得体力不支,结果是,学校在这场持久的争夺战中费尽心血,奋力挽留住的还是未毕业就走出校门的大学生的背影。
为什么有时候高校会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显得力不从心?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市场类型’的转变。从经济学的角度讲,现今的市场类型正由卖方市场逐渐转变为买方市场,消费者有了更多的讨价还价能力。学校作为出售知识的超市,学生当然是消费者,这一点同样得到了广大学生的认同。在高校,‘市场类型’的转变来源于师生关系的转变。很多人知道,中国高校流行着一种叫‘学生评教’的专门机制,教师的工作能否得到认可,年终考核能否优秀,职位能否升迁这些关系教师生计的大事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打分,分数低,一切免谈;分数高,幸运之至,下一年又是战战兢兢。这就使得大部分教师无论在授课还是在平时都会有意无意的小心行事,甚至会刻意讨好,生怕哪里做得不周引来学生的不满,然后在评教的过程中手下无情,让自己的美好愿望化为泡影。同时,部分学生也因手中握有这一必杀的利器而显得‘信心十足’,有时甚至会对教师的好言相劝恶语相加,让千百年来备受世人尊敬的教师颜面扫地,从说一不二的长辈变成了乞食的阿呆和逗人开心的小丑。
一个现象可以说明这个问题:以前,恋爱的大学生撞见老师会有意躲避,现在,教师撞见他们唯恐避之不及。
而这种做法的直接后果是触目惊心甚至是惨痛的。因为要以学生为本,一切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加上‘学生的需要’的短视特征,导致教师学术水平高低、授课效果好坏还在其次,只要期末考试划范围,或者不‘挂’就是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这样一来,相对严格的教师就要‘吃亏’,‘毫无准备’又自制能力差的学生只能以作弊的形式‘偷’一个及格的名额。问题又出现了:揭发作弊学生的老师就不是好老师,因为你没有‘一切为了学生’,待到教他们课时,评教的结果就可以提前知道了。学生同样揣测透了老师的想法,更加肆无忌惮,于是群体作弊事件在全国各高校时有发生,也见怪不怪了。经常在某一科的考试结束后,听到学生的议论:‘多亏看了一眼,不然就挂了’,‘带进去的东西一点儿没用上,这个老师真变态,换卷子了’,‘我们监考的老师像个杀手,吓得谁也不敢抄,真想掐死她’......再后来呢?学生靠玩手机打发上课,靠作弊过关,靠运气找工作,靠所剩无几的诚信在人世间行走。为什么我们常说大学生的素质在下降?为什么四年的大学时光过后一事无成?为什么每年会有那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并且有增无减?制度上存在缺陷?社会发展的必然?除此之外呢?
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孔子在今天的教育背景下该不是个称职的老师,因为就业率(或者升学率)太低。但他老人家培养出的是‘贤人’,我们却培养出了无数‘闲人’。严师出高徒,看来是对的。做一对比:基础教育的师生关系与高等教育的师生关系截然相反。而现今的高校教师真正意义上的严肃何在、严格何在、严谨何在?是什么让高校教师丧失了一些最为宝贵的东西?
第五篇:我对教育的一些看法
我对教育的一些看法(二)--谢校长在初一年级家长会上的讲话选
二、适合孩子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
我先讲个故事:我小时候经常没鞋子穿,我们家孩子多,母亲做一双鞋不容易,再加上我们小孩子脚长得快,经常要换鞋子,于是母亲就想了一个法子:把鞋子做大点,布料加厚点,做的结实点,以便来年还可穿。可是我穿着的时候就特别不舒服,特别是不能走长的路程,也不能跑快,心里特别难受,于是就想了一个坏主意,把鞋子搞破了,结果爱了母亲一顿骂,也不准换鞋子,我心里恨死这个不合脚的鞋子了。鞋子对于脚而言,合适就是好的。如果不合适,无论款式、质地、颜色还是其他怎样怎样好都不是好的。
教育对于学生而言也是如此,适合孩子的教育就是好的教育,否则就不是好的教育。每个孩子的性格不同,习惯爱好也有差异,接受能力、记忆习惯等等都不一样,所以教育的方式方法也会不同,总的要求是要适合孩子。但我们现在有一种不好的现象,家长不顾孩子的客观实际,一味追求名校、名师、重点班等等,我不是说不应该追求,应该的,但也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学校、老师或者班级。教育不能讲面子,也不要互相攀比。
教育不能讲面子,为什么呢?因为越是讲面子,就越有可能违背教育规律,采取不“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方法,导致孩子对教育的反感、厌恶或者恐惧。家长可以反省一下,我们要求孩子做的事里面有多少事是对孩子有益的。例如送孩子“培优”(姑且这么称呼,其实不是培优,可以叫培训)这件事,有多少成分是对孩子有益,又有多少成分是关乎面子。以我的经验来看,孩子学习不是一个“培优”就能解决问题的,如果培优能解决一切问题,就不需要学校了,学习也就简单了。学习没有任何捷径可走,有许多家长送孩子“培优”是图省事,把孩子交给一个人管着;或者你们都这么做,我不做就没面子;或者别人孩子都培,我孩子要是不培,就会落后。我可以这么说,孩子学习会否落后与培训无关。孩子必须自己学会学习,这是关键。有的孩子学习上遇到一点困难,家长首先想到的不是鼓励孩子自己去克服学习上的困难,而是立即请所谓的“家教”,有的甚至请四五个家教,这样一来,孩子就省事了,不需要动脑筋,什么都可以依赖家教,孩子不仅没有了克服困难的决心,也会变得更加怕困难。有的小孩子成绩不好,家长却无地自容,家长把孩子成绩的好坏当做是一种荣耀或耻辱,但小孩子并没有这种荣耀或者耻辱感。他们会通过察言观色知道:“哦,原来我读书跟父母有这么大的关系呀。”于是就找到了对付父母的办法,“我不跟你读书了”,只要父母不满足我的意愿,不管合理不合理,都以此相威胁,这样就助涨了孩子骄横的脾气,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还有的孩子遇到点困难或者不开心的事就在家里闹脾气,啼哭、不吃饭等等,家长一看小孩子不开心就像要塌天一样,不是正确引导孩子去正视困难,想办法克服困难,而是立马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这样的事情有几次之后,孩子就从中得到启示:只要我发点脾气,父母就会满足我的要求,办我想办法解决问题。这样教育孩子肯定是会出问题的。我认为,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百分之五十或六十的满足孩子愿望,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在生活中,孩子有愿望,有梦想是好事,最好是他自己通过努力去实现自己的愿望或梦想,但由于能力、条件等因素所限,孩子不能一下子实现自己的愿望或梦想,家长可以给予一定帮助,但这种帮助应该是有限的,也应该是次数不多的,否则会养成孩子的依赖思想。留一些空间让他自己去奋斗。
教育也不要攀比。只要攀比,教育就会变味。教育就是教育,不应该让他承担本不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什么名利荣辱都不是教育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教育就是让孩子的心智得到健康发展。她以培养和提高能力为核心,以服务社会、幸福生活为宗旨,她也不能简单的等同于读书学习。我们明白了这一点,教育应该会轻松许多,和谐许多,不会有这么多的焦虑与不安了。穷,未必教育不好孩子;富,也未必能教育好孩子。只是根据自己的实际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就可以了,不必攀比。
教育不是一场竞赛。现在很多人把教育当做竞赛,还认为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是一种急功近利的面子观念,正是这种教育观念,导致了我们教育中的急功近利,社会上蔓延着对教育的焦虑情绪,使教育工作者不能够很好的按教育规律办事。家长巴不得孩子能一夜成才,社会巴不得我们的孩子一出学校就能承担社会重任,我们的孩子没有接触社会认识社会的机会,社会也缺少深层次的对教育的理解与宽容,再加上我们这一代家长的成长道路(好好读书,考好大学,过好生活)非常单一,使得我们的教育更加走向极端化,人人参与教育,人人指责教育,但是很多人不愿认真研究教育,动物本能似的沿袭着老旧的传统教育观念,如棍棒教育等。在这样一个多元发展的时代,这种单一的成才观念仍然制约着教育的发展。
教育应该回归到它的本来面目,教育工作者应该是高度专业化的,就像医生一样,在这一领域,他们应该拥有绝对的权威,家长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参与对象,特别要加强学习,不能用上一代人教我们的办法再去教我们的孩子。我们家长也要放宽心,把更多的教育方面的事交给老师去做,交给学生自己去做。当然,我们的教师应该以更专业的知识和方法为家长服务,用更适合每个学生个性发展的方法去教育我们的学生,这样我们的学生一定会成长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