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中注定的大头——读美国小说《白鲸》

时间:2019-05-13 13:10: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命中注定的大头——读美国小说《白鲸》》,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命中注定的大头——读美国小说《白鲸》》。

第一篇:命中注定的大头——读美国小说《白鲸》

命中注定的大头

——读美国小说《白鲸》

“跟人的心脏在跳一样,一切有形的东西可又多么无形呀,除了无法估量的思想以外,有什么真实的东西?”

《白鲸》里的这句话,让我沉思良久,不禁想起艺术与生活的由来已久的关系,生活是有形的,可是它凭借艺术才能保留过去时光。

命中注定我爱你——白鲸。我在电影里爱上这个兽,然后在书里又到处寻找它。然后找到了题目上那四个字:命中注定。然后我又想起作者“一切多么无形”那种思想,我在想一条存在于艺术中的鲸,是如何进入我的头脑,成为一个人精神生活的基石。

2006年长江文艺出版社所出版的曹庸译的这部书,是我在2006年年中看过这部电影之后,买下的吧。但直到2010年春节前后,我才开始读。碰到“命中注定”四个字,我眼前一跳,像被雨滴击中了眼皮一般。我赶紧把这一页的书角卷起来,这是我这本书厚厚的705页里唯一的一处读书标记。

这四个字出现在第701页,这时大海上发生的那旷日持久的追踪大白鲸的悲剧已经快要拉上大幕了,大白鲸被激怒了奋力迎接挑战:

“这会儿,差不多所有的水手都一动不动地挂在船头上;手里都还死板板地拿着锤子、板片、捕鲸枪和标枪,正如他们都打各人的工作中一下子歇了下来,所有他们那些着了魔似的眼睛都紧瞪在大鲸身上,大鲸则奇特地晃来晃去,闪动着它那命中注定的大头,它一边猛冲,一边就在它面前喷出一大串半圆形的雾沫。它整个相貌是一种报复、雪耻心切、无穷恶毒的神气,而且不管人类的一切能耐,它那只硬得像拱架般的白额头拼命撞船头的右舷,直撞得水手和木头都晃个不停。”

这画面何等真切啊。曾经,电影《白鲸》就让我深受触动,使我朦胧地感觉到故事的象征意义,它将一种悲剧精神留在了我的眼里、心灵深处,那就是透过大白鲸超自然的生存意志,主人公的命运映射出人类意志的强悍与局限。我当晚曾写下一个激情磅礴的散文《没顶之感》。之后,是我的同学夫妇的仙逝。之后,好像世界变了,我随时和死亡生活在一起,意志与意外都可能导致的死亡,似乎不再面目狰狞地窥探,也不再对我造成难以言表的困惑,而且生命的太阳居然平添了一份平和之光,我觉得我都可以不用写作了,因为我们无法战胜死亡。但事实上我后来又从遗忘中意识到,写作不是我的人生价值的实现,而是我活着的理由。写作不但叫我要面对生,而且叫我要面对死。为人们说出死的伟大,比说出死的必然,更有意义。

在电影里,我往往是看不出什么有形的东西的,比如别人已经看到情节先笑了,我却还在莫名其妙,要问怎么了,好像我的视力是要慢一拍的。但是我看电影是讲究感觉的,我感觉到的是气质、气度,而非外形、情节、确然的那些因素。

只看看电影是不够的,《白鲸》这样的题材,毛姆是大加赞赏的。又因为当初论坛的某个文章里,有朋友说到《白鲸》是象征手法很重的小说,我于是想读它。买来一本,读了很久,读得很慢,我在学习作者那种跌宕的笔法,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想从开头读出一群人与一个人的关系,人的意志与海洋的关系,人是如何决定与兽决战的。但我终于没有按照这样的耐心去读下去,我在读到六百页的时候,开始年轻时候的读法,跳读起来了。然后我的视线停留在人们与大白鲸决战的时刻。我知道那个高潮会导致结束,但是我还是开始了快速地展开那个人类悲剧的结局。人们如果不能宣泄自己命运的悲伤,或者为了自己内心不可告人的狂想,为了一睹大海里滚动的“岛屿般的身体”,为了灵魂深处跳出的“像是高耸云霄的一座雪山”的“头角峥嵘的妖物”,为了那个有着魔鬼撒旦般的名字的大鲸莫比·迪克,是不是非要到海水里去泡一泡呢?

美国作家麦尔维尔的宏大叙事,对于读者是一个巨大的考验。这样长的一部书,我读了前面就忘记了后面,我读了五六十天,中间由于对科学史性质的介绍没有兴趣,又随时中断。这样一来,我对于那个追击大鲸的船长的心理悲剧,了解得就更加少了,何况对于他这个灵魂人物,作者并不是一味主观地去揣摩他的心态,所以到他死的时候,我也不能说出他到底有多么伟大或者渺小。他是个罕见的有目标的人,但是他的狂热病,却是要他拖曳着自己不可思议的狂想并且死无葬身之地的罪人。他要是代表一个唯我的权利主义者,会怎么样呢,那么狂热的大众难道不会昏头昏脑地跟随他走向死亡之渊吗?而且他是那么沉醉,死的时候,他是有觉醒的,但是他不能放弃他的目标,哪怕这个目标意味着死亡。幻想是可以的,而耽于幻想,并且把这种不可能实现的幻想当作个人意志,甚至强加给平平众生,则是更深沉的悲哀。

读这本小说,我不能不说它时时让我感到震撼,它使我想到国家命运。白鲸或者亚哈船长,都有强大的生存意志,可是相比之下人类的意志是多么脆弱,多么不堪一击啊。有时脱离这两个具体对象去想,我觉得白鲸给我的启发更大,它是一个终极理想,一个不可战胜的意志,它强大而边缘,它不向人类挑衅,而只是求一个平和。它的复仇是极具人性意味的。我甚至想象到地球就是一只白鲸,不断发生的旋风与喷发的灾难,就是它白鲸似的雾一般的喷水。人们在它面前难道不感到敬畏吗?绝望是不会的,人们那么有信心,我猜他们只会觉得自己越来越强大。

作者并没有抑制人类的野心的意图。他的小说里有这么一段话,在亚哈老头子第一天的追击受挫,被白鲸莫比·迪克搞掉了一只腿的他,又一次被搞掉了那半截牙腿之后:

“可是,他这种体力上的剧烈虚脱,却反而来得快也消得快。伟大人物,刹那间所积起的深重痛苦,往往等于常人终其一生所经历的全部平淡痛苦。因此,这种人物,尽管是一桩一桩苦难加起来的,然而,如果天意已定,他们一生的经历便成了整整一个时代的悲痛;而且完全是多次的刹那间的剧烈痛苦积聚起来的,因为哪怕是他们的最微末的一点痛苦,就其高尚的性质说来,就抵得上低劣的人整整一生的痛苦。”

一心沉醉于征服与复仇迷梦中的老船长,已经被死亡和交战的狂喜攫住了神经,怎么会有这种对于痛苦的表白呢?我想这种感觉上的痛苦,一定是叙述者作为旁观者,哲人式地揣测着当局者的痛苦,甚至就是他作为旁观者因为感觉到人类普遍的痛苦,而发出的披肝沥胆的心声吧。只这样一段话,我以为就足以酬报一切伟大的生,和这样悲剧的死。

最后请让我把毛姆对《白鲸》这部巨著的评论写下两段吧,因为我知道有无数的人们会遇到这个伟大的艺术品,但我的读后感言也许太过平淡,并且是不可能像毛姆那样切中肯綮:

“麦尔维尔描写新贝德福德风光,描写事件,刻划人物——尤其是那惊人的艾哈伯的时候,确实不同凡响。有悸动、神秘、征兆、激情,显示人生的险恶和恐怖、命运的无可抗拒、以及罪恶的力量,令人噤口咋舌。你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但精神境界却奇异地提高了。如果你是个作家,你会感到骄傲,你所从事的艺术能够达到如此高度、能够对人心、对人的思想感情发生如此重大作用。”

“尽管他的人物,至少是主要人物,是美国人,他们也不过恰巧是美国人而已。他们的形象比真实的人高大些,实在是不属于任何特定国家的人,而是土生土长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中的人们和《呼啸山庄》中狂风暴雨式的人们生活其间、并相互折磨的那个惊人而奇异的世界中。”

(2010-3-8)

第二篇:白鲸小说读后感

白鲸小说读后感

在上周六就收到了保老师的《白鲸小久》,早在上周二就已经听老师分享过这一本的。当时我想了我中的试读要是这一本就好了,没想到真是如愿了。感谢下地带,感谢下保老师,因为她的创作,才有如此成功的作品面世。让我拥有一本海洋类的绘本,带领了我们遨游了一次海洋。《白鲸小久》是老师分享的第一本书,相信大家也都还记忆犹新。保老师的经典解说,显得我现在写的很苍白无力。我也想能像老师一样完美的演绎,让大家再次认识下这本书。但是看着分享的内容,心忍不住被牵着走了。我需要一点时间来缓冲,所以我没有马上动笔写。虽然这是一本简单的绘本,但是我想让我儿子来帮帮我。

读完保老师《白鲸小久》,儿子哭了。儿子说白鲸妈妈没有死,不要让白鲸妈妈死的。看来儿子也是善良的人,容易心软的人,也是和我一样重感情的人。这样是好还是坏呢?我和他解释了,这是环境所迫,适者生存。这个就是生物链的,在北极北极熊为了生存,必需练就了一身游泳的本领,他们需要捕鱼为生,要不冰天雪地的去哪里寻找食物。白鲸是一种生活于北极地区海域的鲸类动物,通体雪白,生性温和,现存数量约10万头,十分珍稀。因此白鲸也是他们猎杀的食物之一。因为书上说到小白鲸是从尾巴先脱离母体的,因为我还带着怀疑的态度找了下百度,也搜索到了相关视频,感觉老师写作很细心负责,连这个小细节都没有放过。

泉泉说封面的这一只白鲸是白鲸妈妈的,可是我认为应该是白鲸小久。不过泉泉发现了,白鲸妈妈吐了很多的泡泡好像在说话,是啊,那些泡泡就是母爱的表现,无声的语言是用形状来体现的。特别是文中有很多很多的泡泡都是爱心形状或者是圆形的。这些是母爱无形的力量。

关于前环衬的这一只苍鹰,儿子说是猫头鹰。我也不知道生活子在北极应该是什么鹰来着,感觉天上翱翔的应该是苍鹰吧。大地是一片的蓝白相间,感觉一切是那么的和谐宁静。真不敢想象在这里也有为了猎物搏斗的一幕。

名字页是一对亲情洋溢的白鲸母子,泉说他们在亲亲。

接下来的我们看到了北极的陆地和海洋,生活着两个不同的种族,一样是都是有家庭成员的温馨的家族。隐约还能看到红色的小鱼游来游去,这些当然是白鲸们的食物啦。白鲸们还是吐着泡泡,他们好像是在互相倾述,在对话聊天吧,真是自由自在,有无忧虑过着快活温馨美满的日子。

这一页让我们见证了奇迹,白鲸种族是从尾巴先脱离母体,和老师说的一样,我也让泉泉知道了,他是怎么来的,就像白鲸妈妈生下小白鲸一样。白鲸妈妈的嘴巴边,冒着是爱心形状的泡泡。真如老师描绘的那样,这个孩子是妈妈期待已久的宝贝,所以叫小久,也因此妈妈的周围都环绕着无限的爱,小白鲸围着妈妈转来转去,游淌在充满爱和温暖的海洋。泉泉说小白鲸也是吐出爱心的泡泡,她对妈妈说“妈妈我爱你的”,妈妈也说了“孩子。妈妈爱你!”她们母女俩玩了魔法亲亲哦。

妈妈要带小久去熟悉环境去温暖的地方捕食。她们是那样的开心快活,生活很安逸。

一路上,妈妈让小久细心记住游过的每一条线路。这是爱的传递,妈妈教会小白鲸生存和独立。我们不也是这样,有时候要放手让孩子自己独立起来。可是小久不想离开妈妈,想永远和妈妈在一起的。妈妈也只是微笑不语。她们吐出来的泡泡还是爱心形状的,而且一路上遇到了很多水母。

冬天的北极,洋面覆盖了厚厚的冰,鱼儿需要呼吸就会露出海面。北极熊其实很聪明的,有点守着冰的突破口就可以捕食的,这个也是另类的“守株待兔”。在老师的提醒下,我看到了北极的冰确实裂得很夸张的,暗示着危险要降临了。

当白鲸妈妈和小久露出海面的时候,妈妈敏感的察觉不详,双方对峙了下,妈妈大声告诉小久,快游走,不要回头游得越远越好。妈妈用尾鳍最后拍打了一下小久的身体,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了向她扑来的北极熊妈妈,白鲸妈妈壮烈牺牲了。为了她的女儿,牺牲了自己。要是没有白鲸宝宝,妈妈是完全可以逃跑的。可是伟大的妈妈,把剩的机会让给自己自己的孩子。这就是母性的博爱。小北极熊和小久的战争也开始了,生生相息的生物链,这是自然界每天都在发生的事情,我们必须让孩子知道,这就是我们生活的现实的世界。白鲸群游过来,小久得救了。小久沿着和妈妈一起走过的路,拼命的游,毕竟搏斗过程中已经让她遍体鳞伤的,她筋疲力尽失去了知觉,最后被人类救了起来。

小久来到了一个巨大的箱体水域,泉没办法理解。我就和他解释,这个就像我们去海底世界,去水族馆看到的那些鱼儿。就是我们这里没见过人类能陪同鲸鱼一起嬉戏表演的。泉很向往,有一天他也想去看看小久,看看水中的女孩骑在小久的背上,和小久一起表演海底梦幻曲。而且泉都发现了,蓝色的海洋部分是一只小久的影子,小久的眼睛嘴尾巴,鱼鳍都那么的明显。小久被放大了好几倍,小久的形象变得那么的魁梧壮观。

泉泉想知道为什么小久最后还要回去大海,我说了白鲸是大海的孩子,大海才是白鲸的家。孩子能接受这个观点,毕竟都要回家的。可是小久也依依不舍人类,跃出海面许久不愿离去,而且鸣叫声婉转清脆好像在和孩子们告别。两幕白鲸在温暖海域,都能看到夕阳西下,都能看到海鸥遨游于大海和天空,都能明显的看到灯塔指引方向。相信小久还是会认识回来温暖海域的路,回来找她的伙伴的路。

最后一幕,小久的身边多了一只小白鲸,是小久的孩子吗?北极陆地上的北极熊也是一对母子,而且小北极熊骑在妈妈的背上,无忧无虑的很温馨。确实单独的每一幕都是温馨的,双方对峙才是恐怖的。泉泉说这次小久和她的宝宝很幸运,没有被北极熊发现的,可是遇到北极熊的几率还是很高的啊,这是生物链的一环,息息相关,而且也点名了小久开始了自己的生活,也重温了母亲曾经给过的生活。未来的小久和孩子要是遇到危险,也是会选择和妈妈一样,去救自己的孩子,让生命一直延续下去,生生不息……

作者保冬妮和绘着卢瑞娜的简介,还有保老师的创作笔记。我深深的被打动,特别是保老师说了“透过她的这六本作品,你可以直视她的内心。”这里讲到的是卢老师,她是一个海边出生,热爱大海,内心阳关单纯的画家,保老师把她“心中的大海呈现给她,引领她去了解海洋,和她切磋每一张画片,商榷每一笔不同的角度带给生命的原始力量,讨论每一张构图怎样才能展现出自然的张力。”

儿子对这本书是既爱又恨的,他说不喜欢北极熊的,为什么要吃了白鲸妈妈的。他还说北极熊为什么会游泳,白鲸为什么要露出水面让北极熊遇到。也许是孩子的善良,没办法接受弱肉强食,但是这个就是真实的要他去面对的世界,他内心需要有一定的承受能力去面对这样的世界,因为每一天都不知道有多少生物出生和死亡的,只是我们没仔细去看不是没有。你看他,既想读这本书,又读得不是很开心。嘴巴嘟嘟的,我想接受这个现实需要一定的时间,我和他一起等待啊。虽然读完这本书,我的心也久久不能平静,但是我感受到最深的是潜藏在冰洋之中那种眷眷的爱,我深知动物都能如此牺牲自我,为什么有的人类还在伤害自己的孩子,我们人类是不是应该反思,应该挑起保护下一代完美成长的重任。

第三篇:读美国著名小说《在路上》有感(本站推荐)

我还年轻,我渴望上路

--读美国著名小说《在路上》有感

一.调研目的1957年,美国著名作家杰克•凯鲁亚克发表了他的个人第二部小说《在路上》,这部小说后来被视作所谓“垮掉的一代”的精神宣言书。作为“垮掉的一代”的代言人凯鲁亚克,其代表作《在路上》一经问世即令舆论哗然,毁誉参半。不可否认的是,此书影响了整整一代美国人的生活方式,公认为60年代嬉皮士运动的经典。它是一部关于勇气、尝试和生命的不确定性的小说。就像这本书的至理名言“我还年轻,我渴望上路”,带着满满的期待开始了我的暑期“读寓行”活动。

二.调研的主要方法

读:第一遍粗读;第二遍精读。

寓:读完后思想总结,让自己思想跟随作者一起遨游。

行:来到深圳这样一个陌生的城市,开始一个人的行走。

三.调研对象

认真品味完《在路上》后,去深圳开始一个人的行走。

四.内容及分析

《在路上》是杰克•凯鲁亚克的第二部小说,是多年前凯鲁亚克本人作品主要代表,并称为“垮掉的”那一代最清晰、最重要的表述。一群美国青年,漫无目的地漂泊在美国大地上。他们过着一种脱离了惯常轨道的生活,酗酒、吸毒、四处流浪。他们介乎流氓与圣徒、浪荡子与朝圣者之间。没有信念的信念,就是他们的宗教。在西方古典文化走向黄昏的背景下,这些文化游离分子在路上投下的长长的身影,则是对古代东方哲人和游方僧的片面模仿。主人公迪安•莫里亚蒂半夜三更喝得烂醉,在街头喊出了他们的困惑和质问:“人类啊,你的道路是什么样的呢?无外乎是圣童的道路,疯子的道路,虚无漂渺的道路,闲扯淡的道路,随你怎么样的道路。”这或许可以理解为一种现代主义风格的哈姆雷特式的质问。“垮掉的一代”游走在路上,只有行走,没有目标,混合着颓废与反叛的双重精神,构成了二战后一代人的精神特质。

《在路上》的出版,在当时的美国乃至西方世界,都是一个重大的精神事件。当时的中国人并没有机会了解这一事件。在这一年,中国人有更多的事情要做。况且,“在路上”

有什么值得可说的呢?《我们走在大路上》就是那个时代的中国人的精神宣言。尽管都在道路上行走,但后者是阳关道,前者是独木桥,彼此泾渭分明。

事实上,在几年之后,《在路上》就有了中文节译本,译者署为石荣,1962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不过,这个译本是作为内部发行的“黄皮书”中的一种,只有极少数人能读到。这一阅读禁忌,让广大中国民众失去了一个了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腐朽没落的机会,并很可能因此而缺乏抵御西方没落的“文化病毒”之感染的免疫力。此后的情况的确证实了这一点。经过“文革”高潮时期的混乱,一些内部发行的“黄皮书”流落到民间,其中就包括《在路上》。一批经历过“文革”造反运动的年轻人,以炽烈的热情秘密传阅着这些“黄皮书”。据当事人回忆,他们甚至手抄了这部几十万字的作品。尽管流传的范围并不大,仅限于北京、上海知青群体中的少部分人,但引发的精神裂变的力量却是难以估量的。一些人被书中那些被禁锢的思想和情感所蛊惑。时为知青的芒克、彭刚等人在看了《在路上》后,甚至模仿着离开知青点,去四处流浪。当然,他们很快穷途末路,不得不求助于当地警方,才得以返回。这些人当中的一部分,日后成为中国当代文化史上的重要角色,如北岛、多多、芒克、赵振先等“今天派”群体。

对于1970年代初的这些知青来说,“在路上”,显然并不是当时主流观念中的那种被组织起来的集体行走,也不是在某种狂热信念驱使下的“文革”大串联,而是一种对惯常道路的偏离和叛逃,是行走在漫无目的的迷途中的怅惘和游移,还混杂着一丝朦胧的希望、一种漂渺的诱惑和冲动。但他们还称不上是“垮掉的一代”,而更像是“迷惘的一代”。

“文革”结束后,官方媒体也发现了年轻一代人对于人生道路的焦虑。一场关于“人生之路”的大讨论由是展开。1980年,《中国青年》杂志上发表一篇署名“潘晓”的“读者来信”,标题为“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当信仰的虚热退烧之后,年轻一代精神虚脱,已经无力上路。这些被信念的道路抛弃的孤儿,在歧路上啜泣。主流文化对《在路上》式的精神难题的积极回应,是将青年规劝到国家经济建设的“新长征”大道上,鼓励他们沿着校园“熟悉的小路”晨读,在“画着大问号”的小道上勤奋工作,借此建立起新的理想主义价值体系和乐观主义人生态度。但也依然有人不爱在人群拥挤的路上行走。

1990年《在路上》又出了两种版本,1990年漓江出版社出版的陶跃庆、何晓丽译本,1998年漓江出版社出版的文楚安译本。据称,后者为全译本。我们终于得以完整地一览凯鲁亚克这部名作的全貌。然而,与此同时,“在路上”精神经过了1990年代“小资”式的柔性化之后,开始变得亲善起来。这一代人的精神时尚,既不是垮掉和堕落,也不是浪漫和希望,而是混合了波希米亚和布尔乔亚两种文化精神的所谓“背囊族”的文化消费。他们也将

《在路上》奉为精神教科书。“背囊族”行走在康庄大道上,既不是无望的自我放逐,也不是愤怒的精神叛逃,更不是未知的心灵历险。相反,它成为一种时尚,一种结合了旅游、健身、休闲等诸多时尚元素的流行运动。道路成为一种时尚消费品,被“背囊族”的捷足所消费。

1970年代生人组成的麦田守望者乐队,其精神毕竟是塞林格和凯鲁亚克的混合物,另一方面,其演唱风格则像是崔健和“小虎队”的媾合。一首《在路上》听上去就是对崔健的柔软化模仿。从精神柔软化的层面上讲,“背囊族”一代人的生存状态看上去像是“在路上”,而也有人将其本质描述为“在床上”。过一种舒适、慵懒、安全的“床上”生活的同时,又渴望有某种冒险刺激。“在路上”只是其在有安全保障前提下的惯常生活的一次小小的越轨,是为自己百无聊赖的日子准备的一份鲜美的调味品。总体上说来,称得上是一次有益于身心的愉快旅程。小资歌手许巍的专辑《在路上„„》,唱出了这种慵懒中的几分忧郁的情绪。不过,这些歌手的“在路上”主题,虽然损失了“垮掉的一代”的那种痛苦的反叛精神,但尚且保持某种“在路上”的外表,那种茫茫然无所事事的漂泊感。另一种“在路上”却把这种漂泊感也抛弃了,在路上成为追名逐利的奔忙。2006年,中央电视台的“赢在中国”真人选秀节目的主题歌,名字就叫《在路上》。歌手刘欢以其嘹亮的歌喉唱道:“那一天/我不得已上路/为不安分的心/为自尊的生存/为自我的证明/路上的辛酸已融进我的眼睛/心灵的困境已化作我的坚定/在路上 用我心灵的呼声/在路上 只为伴着我的人/在路上 是我生命的远行/在路上 只为温暖我的人/温暖我的人”。这种温情脉脉和循循善诱的励志辞令,包含着成功与财富的郑重承诺。被这种承诺所鼓舞,追逐名利的人们匆匆上路,投入到一场“在路上”的表演当中。在刘欢的清越歌声里,精神的伤痛被成功的承诺所治愈,“在路上”的内在焦虑和撕裂感被修复。表演者实际上是在听从表演和成功的诱惑和召唤,但在表面上装成一副“无为在歧路”的表情,并为自己的姿态所感动。于是,“在路上”不再是一曲无奈和焦虑的哀歌,而变成了一幕热烈的享乐主义的精神喜剧。

在2007年时,当人们开始纪念《在路上》发表50周年的时候,回望半个世纪以来《在路上》所引导的蜿蜒曲折的精神小径,应该是饶有兴味的事情。作为这个纪念的前奏,上海译文出版社在2006年10月推出了由著名翻译家王永年先生翻译的《在路上》的中文新译本。据称,该出版社还有出版“杰克•凯鲁亚克作品系列”的计划。这些出版计划,当然会在读者中引起某种反响。然而,当我们穿过半个世纪的光影变幻而瞩目当下的路标,《在路上》的精神之旅似乎也已经走到了尽头。这些纪念也将成为一个时代的精神葬礼上的时尚狂欢。《在路上》50年了,凯鲁亚克如果健在,也85岁高龄了。可是他依然很年轻,而年轻的我们似乎早已衰老。

通过查阅资料,我了解到:“垮掉的一代”是出现在美国五十年代的一个作家群体。维系他们的主要是私人的朋友关系,他们的观念不尽相同,但互相影响很深。(现在认为的中心成员是杰克·凯鲁亚克、艾伦·金斯堡、和威廉·伯罗斯。“垮掉的一代”这个词是凯鲁亚克1948年“发明”的,但凯鲁亚克对于这个词的含义要强调的是,处在社会底层,作为异类,潦倒,的特别的神圣性和至福感。凯鲁亚克从来没有让批评家们相信“垮掉的一代”基本上是“信仰宗教的一代”,但《在路上》的任务实际上是在“寻求”,他们寻求的特定目标是精神领域的。虽然他们一有借口就横越全国来回奔波,沿途寻找刺激,他们真正的旅途却在精神层面,如果说他们似乎逾越了大部分法律和道德的界限,他们的出发点也仅仅是希望在另一侧找到信仰。

五.主要体会与思考

生存是什么?生存是——不断从我们身上排除任何会趋向死亡的东西。生存是——对即将就木的人,可怜的人和年老的人毫不留情。也就是一种持续的谋害。尼采在《知识》中这么写。这样,人们的责任其实就是在谋害对方,是一种自私自利的表现。当然尼采的言论并不一定是正确的。但责任看的太重一定不是什么好事。为了获得责任,有的人选择受人摆布,有的人选择一意孤行,受人摆布者若是没得到甜头就逐渐转变成一意孤行者,反之亦然,这就形成了我们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不管怎么看都是病态的。所以,我们可以这么看,凯鲁亚克应该是很负责任的写了《在路上》这样一个不负责任的作品。导致美国出现了垮掉的一代。矛盾的东西总是无法诠释清楚,所以有了《圣经》。

我认为最理想的生活方式可以比喻为两种:在一个绝对协调的世界里,一种是被关在笼子里,却饱吃饱住,这是物质的绝对满足;另一种是在笼子外面,但需要冒着性命去未知的领域给笼子内的人和自己找食物,不过他们拥有更宽广的世界,这是精神的绝对满足。《在路上》描述了第三种生活方式,吃饱了从笼子里逃出来,跑去外面送死。吃饱证明你有生活,愿意去送死证明你有理想,既有生活又有理想活着似乎很有意义。但责任告诉你,你的理想是追求第一种或第二种生活方式,这永远是个悖论。你若追求第一种,你的送死显得毫无根据。若是第二种,你又愚蠢到否定自己。所以,大多数人都是不负责任地在为责任埋单,这种压力让活着显得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只是为了消费生命。

《在路上》书中有一句名言:“我还年轻,我渴望上路。”这句话充分地反应出了凯鲁亚克对于青春的态度和理解。年轻的心总是不安分的,年轻总想让人感觉与众不同,超凡

脱俗,年轻总 有发泄不完的精力。年轻的人儿总幻想着创造出一番让后人津津乐道的伟绩。于是年轻的我们开始象夸父追日一样追逐幻想。也许《在路上》根本就不是一本小说,它所有的激动人心之处,只在于它的真实。“远走高飞”这个词,总是对年轻的心有着太大的诱惑,再没有什么比“为所欲为”更令人神往的事情了:半夜搭乘陌生人的汽车,陌生的城镇,新鲜的朋友,彻夜的狂欢,酒精,眩晕,睁开双眼后看见的黎明,一望无际的大平原,不见尽头的公路,等等,就算是将这一切写下来,也要采取最激烈的方式,而年轻的冲动与热力,就像熔岩一样,从字句的背后,从纸张之下,喷涌而出。对于凯鲁亚克来说,年轻,有什么不可以?年轻,就是用来放肆的!而杰克"凯鲁亚克的幸运在于,他不需要面对年轻之后的事情。看看《在路上》那段忧伤的结尾吧:“„„除了衰老以外,谁都不知道谁的遭遇„„”或者,我们不需要知道谁在年轻之后的遭遇,相比那种没有青春期,生下来就已经成熟,年纪轻轻却已经学会了圆滑世故的人,再激烈再荒唐的青春,也不需要后悔!我们忘记一切,只是想上路,去感受这个真实的世界,那些真实的人,他们各自不同,但都极其精彩的生活,真实地记录下来,或者忘记。世界并不因为我们自由的流动而美好,但我们可以通过自由的流动而美好,但我们可以通过自由的流动来检验和感受这个在我们面前越来越自由的世界。也许自由和真实,才是这本书在中国得以流行的原因。

六.结束语

很喜欢里面的一句话:我还年轻,我渴望上路!在这里我送给我的深圳个人驴行以及临近毕业时一句话:我还年轻,我就要上路。

江城“读寓行”读书实践

活动成果报告

选题类型课外书籍成果名称读《在路上》有感所在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部学生姓名余小龙班级学号3700080429成绩

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部

2011 年9 月12日

第四篇:读大头儿子小头爸爸有感

读大头儿子小头爸爸有感

《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是我们小时候十分喜欢的一部动画片,至今动画片的歌曲还回响在耳边:“大头儿子,小头爸爸,一对好朋友,快乐父子俩,爸爸的头小手儿大,儿子的头大手儿很小,大手牵小手,走路不怕滑,走啊走啊,转眼儿子就长大。”转眼间,女儿也长大了,上小学二年级了,这本书正适合她来看。书邮寄来的第二天,越越就把书带去学校看了,晚上回来时说书被同学借走了。第二天再向同学要的时候,说是还的时候她没在座位,放进书桌了,书却不见了,找了好几天,老师还帮着问了,班级群也让家长帮着找了,书还是没有找到,我伤心了好几天,越越做梦还惦记着这件事,说梦见她的前桌有5本《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希望我们的书还能找回来。

我收到的是《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经典彩绘故事全集的下册,粉色16开全彩印刷,字体大共100个故事,看起来很过瘾。翻开书的第一页是“大头儿子”妈妈的话,写的是作者是怎样创作出这部作品的,很多故事的灵感都是来源于现实生活,在家庭生活中曾经发生过的。现在我们大多都是三口之家,孩子多是独生子女,大头儿子、小头爸爸、围裙妈妈正是一家三口的故事,充满乐趣的生活,十分贴近我们的现实,也有很多共鸣。每一个故事的标题都很有趣:你拥有过一座石头房子吗?没有羽毛的鸟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裤子也可以做风筝吗?游戏都是很有趣的,怎么还会有可怕的游戏呢,你有木有自己打过自己的屁股呢?听说过宇宙飞船渴死还没有听说过宇宙拖船呢,一起来看看吧!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其中一个大头儿子给流浪猫送鱼的故事,大头儿子不喜欢吃鱼,却让妈妈做鱼吃,为了给流浪猫送鱼,孩子们都喜欢小动物,都很有爱心,可是妈妈们大都怕脏怕麻烦不让养小动物,所以大头儿子只有偷偷地给小猫送鱼,多可爱的孩子啊!

这本书的故事让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培养她们的幽默感和乐观精神,将来从容应对社会压力;让孩子在点滴生活中学会用自己的办法化解矛盾。看了这些故事后,我们会感到亲切,感到有趣,感到温暖,感到快乐,而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也一定会联想到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以及自己对爸爸妈妈和所有人的爱!充分享受亲情,享受父爱,身心愉悦地健康成长。

第五篇:读《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有感

读《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有感

读《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有感1

在幼儿时候,我看了《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的动画片,里面的画面记忆犹新。在我识字后又读了《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这本书,主要讲述的是:一个头像大西瓜一样的大头儿子,一个头像小甜瓜一样的小头爸爸,还有一个心底善良、美丽动人的围裙妈妈一家三口幸福生活的故事。

我最喜欢的是《地铁马戏团》。这一节写了大头儿子的精明古怪。当大头儿子去看马戏的时候,听到演马戏的.人说:看马戏不如演马戏,那才叫过瘾,怎么样,愿意吗?大头儿子说愿意。他就钻到马戏团里面去演马戏,他表演的少林武术,逗得观众哈哈大笑。当大头娃娃反复打滚、转圈,他的大头总也不掉时,观众看的又惊奇又兴奋。可他忘记告诉爸爸他去马戏团演出的事,结果害的爸爸到处找他。小头爸爸在人群中听见大头娃娃后才在马戏团中找到了儿子。马戏团的人对小头爸爸说:欢迎你们随时参与。哈哈!大头儿子真是可爱。

《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的故事就好像发生在我的身边,我多么希望我的爸爸也像小头爸爸一样幽默,随时陪伴我,多么希望我能像大头儿子一样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读《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有感2

阅读时间,我选择了《斑点狗过生日》这节故事。

它讲的是一天早上,大头儿子在刷牙时想起一件重要的事:第二天是斑点狗的生日。

斑点狗是大头儿子家的宠物狗,名叫“男子汉”,大头儿子一直把它当成家里的一员。他想给“男子汉”过一个独一无二的'生日,他让围裙妈妈给斑点狗准备了世界上最大的香肠作为生日蛋糕,他还套路围裙妈妈说要请几个“朋友”,围裙妈妈还答应请五个,结果来的却是哈巴狗、卷毛狗、香肠狗、沙皮狗、贵妃狗五只不同品种的小狗,看着它们六只小狗“汪汪汪”地唱着生日歌,“呜呜”“啊啊”的争夺“香肠蛋糕”,虽然大头儿子那句“香肠代表男子汉的生日蛋糕”还没有说出口,但是大头儿子还是感到很高兴,很快乐!

大头儿子这种可爱,善良,大方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读《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有感3

我很喜欢《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这本书。这本书讲的是大头儿子、小头爸爸和围裙妈妈一家人发生的有趣的故事。

里面有很多好看好玩的小故事。比如“很妙很妙的主意”,讲的是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很聪明,把棉花做成了胖娃娃,把草帽涂上颜色,变成水果篮和花篮。“十个会变魔法的鸡蛋”,调皮的大头儿子把爸爸买的鸡蛋煮熟了。“一共二十五只大包”,讲的是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出去度假,丢三落四的没有准备好行李,最后怎么样了呢?大家自己去读一读这本书吧。

故事里面的.所有字都带有拼音,我读起来很方便,不用爸爸妈妈帮忙。还有一些写得很好的句子。比如:“金黄的稻子在风中摇摆,把香味传到了四面八方”,让我闻到了米饭的香味。

读了这本书,我也希望我和爸爸妈妈、弟弟,一起做游戏,一起旅行,像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一样,一起去解决小困难,每天都开开心心的在一起。

读《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有感4

在这个暑假里,我读了不少书,其中一本书叫《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的故事至今仍令我记忆犹新,难以忘怀。

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他们两个父子情深,是一对好朋友,一对好伙伴,一对好搭档,发生的故事非常特别,非常有趣,三天三夜也讲不完。聪明的大头儿子和好玩的小头爸爸还在装电器的'盒子里睡觉呢!这种充满创意的事在现实生活中肯定遇也遇不到。

写到这儿,我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了我和爸爸,联想到了我们两个之间发生的许许多多的事情……记得在暑假里的一天,爸爸带我去报名学兴趣班,可我一点儿也不想去,因为前几次暑假里我也没有报名学兴趣班,所以自然而然地就不想去啦。可爸爸给我讲我小时候发生的事,改变了我打的主意:“在你小的时候,我们一起去海边玩,到了海边,你死活不肯下海,我的忍耐是有限度的,我发了个小火,把你抱住往海里走,到了海里,我把你扔了下去,你只闹腾了一会就在海里玩起来。你是‘不玩不知道,一玩吓一跳’,过了两个小时,你又死活不肯上来,我又硬把你抱了上来。”我们报的是游泳兴趣班,只学了一天,我就不想学了,爸爸又耐心地对我说:“别急,再学三天,要不就二天,如果你不想学,我们就不学了。”又学了几天,我竟然真的喜欢上了游泳,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学会了一些,我还想学,爸爸就陪我来练,我又进步了许多。

我们两个多像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一样的父与子。我非常自豪,不仅因为我是个好儿子而自豪,而且更因为我有这样一个好爸爸而自豪!

读《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有感5

在前一段时间,我读了一本儿童经典读物——《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我相信,大家听到这本书名,都感到很好奇吧!这只不过是一对快乐的父子俩在一起生活的故事。

在这本书中,令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一集是——《没有父母的小女孩》。这集主要讲述了一位小女孩被父母抛弃后,在街边流浪,遇见了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他们父子俩就把这位可怜的小女孩领回家了。这父子俩在家里买了许多吃的和穿的来照顾小女孩,还带小女孩到儿童乐园玩呢!小女孩顿时感到了有了父母的幸福。

我觉得这位小女孩的父母非常无耻,大概是因为生下来的.是女孩吧!虽然是个女孩,但不代表女孩就什么都不能做,就像居里夫人一样,她也是个女人呀,她还一生两度获诺贝尔奖呢!这说明女孩并不是被抛弃的垃圾,而是宝贵的珍珠。所以我们应该忘掉“男尊女卑”这个词,去关爱女孩。其实关爱女孩就是关爱女性,就是关爱人类的自身。

女孩男孩都是祖国的花朵,都是民族的希望,都是未来的接班人。我们都要向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学习:关爱男女孩,关爱孤儿,关爱世界上的每一个人!

下载命中注定的大头——读美国小说《白鲸》word格式文档
下载命中注定的大头——读美国小说《白鲸》.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电影《白鲸2010》对小说《白鲸》的改编也是对美国文化的传承与升华[优秀范文五篇]

    电影《白鲸2010》对小说《白鲸》的改编也是对美国文化的传承与升华 一、引 言 电影《白鲸记2010》(2010:Moby Dick)是根据美国19世纪著名浪漫主义小说家麦尔维尔的海上传奇小说......

    19世纪美国小说研究教学大纲

    《19世纪美国小说研究》教学大纲 一、开课时间:硕士生2010级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 二、适用专业: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三、教学目的: 1. 帮助学生掌握美国19世纪小说的创作......

    读张爱玲小说有感(精选合集)

    读张爱玲小说有感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张爱玲小说有感,欢迎大家分......

    读卡夫卡小说有感

    读卡夫卡 卡夫卡一直是我很钟爱的一个作家——写出这句话时,我突然感觉自己是那么的附庸风雅。是啊,他的作品,我连一篇都没有真正读懂过,谈何钟爱。卡夫卡的作品,情节是那样的支......

    读毕淑敏小说感触

    读毕淑敏小说《女心理师》 我是毕淑敏的读者,我欣赏、尊敬并喜欢这位勤恳耕耘着的女医生、女心理师、女作家。最近在密集的时间里,读完了上下两册的小说《女心理师》。终于读......

    读张爱玲小说有感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人物形象颇多,在她们身上隐射出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女性独有的个性以及她们的悲惨的命运。初读《半生缘》总觉得曼桢的不幸是曼潞和祝鸿才害的,质问曼璐怎么可以......

    读《鲁迅小说》有感

    读《鲁迅小说》有感读完《鲁迅小说》,至今还意犹未尽,这本书有分为《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怀旧》四个小说集,全书内容结构严谨,通俗易懂,语句精炼,极富幽默又带有讽刺意味......

    读金庸小说有感

    读金庸小说有感 还记得接触的第一本金庸小说我记得是《血溅迷宫图》当时不知是谁写的,且只是短篇,没想到读下去一发不可收拾,毫无间隙的读完了,随后就没读过他的小说,直到后来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