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美术教学中关于教师现代课程观的树立(大全)
在美术教学中关于教师现代课程观的树立
郭露凯
内容提要:
素质教育的展开美育教育也逐渐变得越来越重要。而由于历史原因所导致之前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形式也给现在的美育教育带来了很多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要转变教育理念,树立现代的课程观。现代课程观的树立是美术课改的关键,本文针对中小学美术教育,提出一些可行的教学方法,以为将来研究做一些基础性工作。当然这只是一些个人的实践观点,还需要经过长期的检验。关键字:
主体 个性 创造力 教学形式
正文:
随着素质教肓的全面展开,素质教肓的观念也已经深入到学校各个领域,因而美术教肓也显的越来越重要。当前,美术课程改革已经开始,而中小学美术课程改革若想取得成效,首先要求美术教肓工作者转变观念,树立现代美术课程观。这也是美术课改的关键。下面就自己在美术教学实践中的滴点体会,谈些现代课程观的看法。
一、认识学生是美术学习的主体
长期以来,美术教学以纯技术性传授为主,即“传统教育法”。这种教育法以传授基础技能为主,注重临摹,教师以样画葫芦的方式进行教学,并以一个标准来衡量学生的成绩,学生的功底也会随时间的推移而递增。但这种教育下的孩子我们大多可以看到,每个孩子的画几乎千篇一律,看不到他们内心的感受。学生只是记住了老师的画法,这样就会使学生对美术学习毫无兴趣可言,不仅造成了学生的惰性,影响其想象力及创造力的发展,而且使学生缺乏敏锐地观察力,对生活中的美无动于衷。
课改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即在今后的美术教学中,要更加重视师生的双边关系,也就是调整引导与传授的比例,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教师是课堂教学唯一主角的现象,即减少教师传授的比重,增加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学习美术的方法和发现自己的美术表现方法的比重。让学生自己在学习中探索,去体验,从而获得知识。至于他们获取知识的多少并不重要,而是要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使他们喜欢美术这一学科,并且终生关注美术,这样就自然而然地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从而使我们的美术课程改革也取得成效。例如:在我们学校的教学中,就要求课堂的45分钟其中只有20分钟是做为老师授课的时间的,剩下的25分钟是学生根据当堂课所讲述的内容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动手实际操作的时间。这也就达到了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的目的。
二、用多种教学形式和使用现代教学手段
当今已经进入了21世纪,远程通讯和信息技术的进步,是当代社会重要的变革力量。这种力量打破了地域和社会的疆界,促进了人与物在世界范围内的流通,进而推动了国际化和全球化的形成。而随着传播手段的丰富多彩,美术课程也变得内容丰富和形式多彩,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能再像以前一样用单调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而要用丰富多彩和生动有趣的方法进行教学。例如:可以利用电脑或者是幻灯,甚至是电影、电视和录像,给学生展示名画或者是著名艺术家的成长历程,让他们对优秀的艺术品有直观的感受,而能有自己的一种审美体验,不再像以前一样是从老师的口里听说到,是和教师一样的审美感受。在有条件的地区,我们也可以把美术欣赏课上到博物馆和展览馆,形成多样的学习方式,营造一种文化氛围,让学生直接面对艺术品,使他们大开眼界的同时而扩大信息量。或在教室中更换桌椅板凳的排列方式,以故事、游戏等方式开展活泼多样的学习活动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发展感受能力与想像能力。
根据美术教学的直观性特点,让学生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去写生,领悟自然风光之美。大自然是多姿多彩的,对学生永远有着新鲜而神奇的魅力。但是在我参加美术教学的这段时期内,由于学校出于安全或者是种种其它原因的考虑,校方一般不允许教师把课堂搬到校外或者是离学校较远的地方去,我也没有看到过有哪位中小学美术老师会带着学生走进大自然中去写生,这是一种让人遗憾的事。大自然本身就是一幅色彩绚丽、和谐的画卷,应该让学生去走进大自然,观察大自然,让他们能在大自然中吸取充足的养料,从而让他们能在大自然中去寻找美与发现美,充分发挥其创造力和表现力。
三、把美术课和其它学科及其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过去,我们总把美术课与其它学科孤立起来,着眼培养单一的人才,这样就不能让学生积极灵活地适应21世纪的社会变化,即不利于社会的发展,也不能使学生能在未来社会中很好的生存。现在,我们要从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高度提出了艺术教育的目标要求,要让学生从“纯粹艺术”教育中解脱出来,提倡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强调不同类型知识整合的课程知识观,这样也会有助于学生今后整体素质的发展,当然这种提倡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还是应该在学科特点基础上进行,在视觉艺术和其它相关艺术领域中丰富美术课程的内涵,树立“大美术”的理念,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美术和音乐的融合,可以达到图文并茂,声色具全的效果。在上美术欣赏课时,将图片配上音乐,会使学生对静止的画面产生动态的感受。在绘画过程中配上音乐,可以使学生的线条充满节奏感,让学生的画面有韵律美。把美术与音乐结合起来,可以更好的拓展艺术空间,增强艺术趣味,培养学生的艺术想象力与创造力;在上美术课时,可以给学生讲解一些历史知识,讲述一些名画诞生当时的历史条件以及它的历史价值和地位,让学生对名作有更进一步的深刻体会与了解;也可以让学生为自己喜欢的诗歌或者是作文配上插图,以速写的形式来记日记,这样就可以使美术与语文巧妙的联系在一起;在为学生讲解构图的过程中,让学生观看一些优秀的摄影作品,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取景,来组织自己的画面;把自然学科和美术联系起来,为学生讲解一点生物知识,了解人体的结构以及一些自然现象的本质,让学生能把它们正确的表达在自己的画面上。
纵观先进国家课改经验,我们发现,日本在课改中砍去了三分之二的教学内容,增加了与生活相关的课程,美国的课改根据今后学生不断变更的职业需要,随时增删课程的内容。我国的课程内容存在“难、繁、旧”等问题。新课程改革就要学生去学习生活中有用的知识,降低学科知识和技能的难度和要求,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独特的价值,从学以至用的角度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加强设计应用美术课程,努力追求生活的艺术化。
例如:让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历史变化与风土人情,课上给学生欣赏有关表现家乡的作品以及音乐等,让学生带着美好的感情来表现自己的家乡特色,这样他们表现出来的也不仅仅是一幅绘画作品,也可以更加地激发他们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促使他们自觉的来保护自然环境;让学生利用学过的美术知识,自己来动手制作新年贺卡,即增加趣味又有纪念价值;通过对颜色的知识的学习以及了解,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利用色彩来搭配自己喜欢的衣服,甚至是将自己的房间或者是卧室改变成自己喜欢的颜色和样式;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来为自己喜欢的电影或者是其它产品画宣传画或者是设计广告等。这样也就培养了学生观察的兴趣,让学生学会发现和思考,而让学生有内容可画,有感而发。
四、审美性、个性和创造性是美术教学中的主题
审美性是美术课程的重要功能之一。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重要的载体之一,应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动,其发展有自身的规律。审美有时代性,现代审美观是要把美术的相关知识和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增加对自然的热爱及责任感结合起来,并培养他们尊重本民族的传统的优秀文化特色,保护自然环境的审美态度,以及客观地接纳世界多元文化的能力。个性是社会组织中丰富和多样性的基础,同时也是个人价值实现的基础。美术课程是尊重和保护人的个性的课程之一。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在促进学生形成社会共同价值观的同时,也应该要努力保护和发展学生的个性。要保护和发展好学生的个性,应该在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注重因材施教,在全面了解学生个性特征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按照学生艺术才能和兴趣爱好组成小组,为他们制订教学程序,确定教学内容,定时的来为学生训练,以促进他们的发展。对有个别特殊要求的学生还可以进行个别指导。如几人合作设计版面、创作自己喜欢的漫画作品等,将学生的个性充分的展现出来。
现代社会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因此。美术课程特别重视对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例如几岁的儿童喜欢涂鸦,给他一张纸,他常常画得面目全非,问起他时,他还会得意地告诉你:这是飞机,这是他家的小狗......。这正是孩子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萌发,处于这个阶段的孩子我们应该给予鼓励,发展他的想象里和创造力。到了一定的年龄,开始学习绘画的时候,再给他一张纸,他就会想我该怎么画?画什么呢?着时候他已经有一定的思维能力了。学生本身就具有独特的个性,而我们教师所做的只是把他们身上的创造力尽可能地激发出来。老师应适当地去控制学生的绘画技巧,但不是去规范他们的想法。我在教学过程中曾使用过一种被称作为“半创作法”的教学方法,也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半创作法”即是一半临摹一半想象或写生的方法,学生可以借鉴范画或名作的绘画技巧,根据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进行绘画。其实这里已经包含着创作的雏形了,如对构图的安排,色彩的搭配等。
我们的美术教育,应当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审美能力,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是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成为有个性,有思想,有活力,有创新意识,多能力的人,对他们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
第二篇:读后现代课程观有感
读《后现代课程观》心得体会
玉兴镇中心小学校
曾宏英
当前世界正由工业文明向知识经济时代迈进,与此同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正经历一场史无前例的经济转型, 教育从计划经济的模式中挣脱出来, 面对市场经济、知识经济对人才培养的双重挑战。教育观念变革成为整个教育领域思考的一个重点方向。而我也想结合最近在读的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谈谈多尔的后现代课程理念中些许对于我国的教育观念变革的启示:
第一,重新解读与建构课程与教学观, 实现两者有机地整合。课程的含义是复杂的, 但是很显然当前人们对其认识存在许多分歧。多尔把课程不再视为固定的跑道, 而是个人转变和发展的通道, 它只强调“ 跑道过程” , 而不把它作为“ 模式”。我国目前的课程强调统一性、标准型;强调对书本知识的服从和机械记忆, 不鼓励批判精神,导致人文和自然科学的持久对立, 造成学生目光短浅、视野狭窄等问题。因此我们应该也有必要将我们的课程设计成如多尔在书中所述的具有丰富的多样性、疑问性、和启发性的课程,“并且需要达成一种促进探索的课堂气氛,”这样我们才能做到“环境具有足够的丰富性、开放性以便促成多重用途、解释和观点”。
第二,破除教师绝对权威神话, 建构新型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在我国的传统教学活动中, 教师是教学课堂的主导者,学生是接收者,教师在知识传授中居于主体地位。但在多尔的理念中却教师界定为“平等中的首席”, 正如多尔所说“作为平等中的首席, 教师的作用没有被抛弃, 而是得以重新建构, 从外在于学生情境转向与学生共存,权威也转入情境中, 教师是内在情境的领导者, 而不是外在的专制者。”因此, 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首先,教师不能仅仅是教材的讲读者, 而且必须成为教学的组织者与促进者;其次,教师不仅是课程的执行者, 还应是课程的研究者与实施者, 实施时要创造性地开发教学过程, 使教学成为一个动态的、多方交流的、发现和发展知识与文化的过程;最后,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伙伴, 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
第三,立足时代发展, 开发具有丰富的多样性、不确定性和启发性的课程内容。一直以来我国的课程内容整齐划一, 统一成一个标准, 忽视现实情况的复杂性、丰富性和差异性。课程的内容应该具有动态性, 让动态性在时间与空间的特性中体现出来。如农村地区的课程内容应有意识的注意加强现代科技基础知识的内容, 而城市地区则应注意体现孩子们与自然接触的内心需要,这样可以补充不用地区教育的短板。
第四,解构传统的教学方式, 探索新的教学手段。当今知识经济已初露端倪, 社会在快速的发展。教育已不再限于校园,深入社会, 走进千家万户, 终生教育、继续教育更加完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手段上不断改进, 将我们探索出的教育理论付诸实践,从而满足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 可以将我们原来在理论上建构的、可行的, 但实践上受限制的得以实现。后现代主义对智能机器寄予极高的期望,认为 “ 对传递确定的知识而言, 教师并不比存储网络更有能力。” 尽管这些看法似乎有些偏激, 但积极的采用新的教学手段无疑是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教育意义。从理论上讲, 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大存储容量、高速运行性、对话性和开放性是与多尔课程的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和严密性相一致的, 并为其实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 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可以给我们多方面的启示。如在教育的目的观上启示我们, 培养“ 完人” 的教育主张实际上是忽视多元文化和区域差异的产物, 是忽视个人差异的表现, 是难以在实践上达到的,但这些理念对于当下的中国教育观念的转变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因此,我认为我们需要从后现代课程观得到更多更丰富的启示。
第三篇: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万载县第二小学
林建华
【内容提要】信息技术利用它强大的获取和处理信息的优势,在教学中发挥了提高质量,提高效率的作用。更把教学内容所涉及的事物、情景和过程等收集整理,重新整合,通过声光视听的多渠道刺激,让学生在变化中产生兴趣并获得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信息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美术活动的积极性,又为丰富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都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 美术教学 作用
美术是一门视觉为主的艺术,欣赏、实践是孩子们学习的关键。现代信息技术的信息采集、加工、存储、交流、应用的手段和方法以其高速度、数字化、网络化、宽频带、智能化和多媒体化的特点,成为人们学习交流的重要手段、途径和资源。现代美术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既是教学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美术内容上,电脑美术作为美术领域的新成员,有着极为强劲的发展势头,各种版本的小学信息技术与小学美术教材中,有很多学习是相互关联的,美术教材渗透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内容,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很多内容本身也是在美术的任务驱动下开展学习的。教学手段上,美术教学的部分内容如果结合信息技术能更好的达到学习目标。在美术教学中运用现代的信息技术,对提高我国的教育质量将会起重要作用。
一、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美术活动的积极性。新课程强调:美术教育是以愉悦学生的感受和使其积极体验、参与为出发点,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为目的的基础素质教育。而乐观的学习太度使人充满朝气、生机勃勃,是人不可缺少的健康心态。作为教师,除了教学生学习知识以外,还要培养学生乐观的品质,让他们对学习和生活充满自信。为了使所有学生能充分领悟美术的无穷魅力,在美术教学中,我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全体学生积极的、自信的、快乐的参与各项美术活动:
学生认识美术主要是依赖视觉的直觉感知来完成,要感受美术的美,就必须投入到美术中去。随着鲜艳的色彩、流畅的线条,展开丰富的想象,只有这样才能动之以情、积极参与、快乐的学。如教学《运动场上》一课时,让学生透过在屏幕上重温过去校运动会的影象资料,丰富学生的形象记忆。学生看到人物运动的生动画面,听到激昂的《运动员进行曲》,自然地进入了运动会的情境中。学生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想在运动会中大展身手。抓住这有利时机,我和同学们进行游戏活动——猜猜运动项目。让一个同学背对大屏幕猜,其他同学根据屏幕上显示的各项运动项目做动作给提示。所有的同学都积极表现,做出相应的动作,完全融入了课堂情境,并在情境中感受不同运动美的形态以及形态特征。在欣赏运动员各种动态造型时,我选用了有鲜明动态特征的泥塑造型以及运动员运动瞬间的图片,引导学生从色彩搭配、立体造型、半立体造型等方面进行想象,为学生的创作提供探索空间。
心理学研究发现,学生在认识形式上具有形象大于思维的特点,他们常常用感性的形象取代思维过程,按照他们的心理年龄特点,利用生动具体的感性形象(有趣的电脑课件、精美的范画的情境的设置等),诱发丰富的形象思维,从而激发其学习欲望,使学生全神贯注地主动参与学习,从而觉得学习是快乐的。
二、信息技术丰富了美术教学资源。
由于小学生平时生活积累不多,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而课本中资料难免以偏概全,许多学生的美术作业都有背景单一,画面内容单调的弊病。教学资料的匮乏制约着课堂教学的深入开展,导致了学生绘画的单一化和模式化,无法完成美术教学的预想目标。在飞速发展的信息社会,知识爆炸,信息成极数增长。计算机可以便捷接受外界输入的照片、图像、声音等信息,并可以编辑、存储和输出。根据计算机的这些特点,利用它的多媒体音像技术,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欣赏和观察这些材料,让学生受到启迪,产生创作愿望。
在讲《老鼠嫁女》这一课时,我给学生布置了课前作业:发动同学收集有关剪纸方法、剪纸工具等资料等。那天上课前,我刚跨进教室,孩子们哗地全围了过来,他们纷纷递过来找来的资料,有图片的、有文字的,他们有的相互交流,还有的学生迫不及待的向我讲起了剪纸的故事。看着他们那快乐的神情,我知道他们这一课有许多内容说了。通过网络、图书等手段,孩子们不仅找到了有关资料,也找到了学习的快乐,丰富了知识,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都跃跃欲试的用不同的形式表现自己最感兴趣的画面。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不仅拓展学生的视野,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了热爱祖国的民间文化的意识。更重要的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大大丰富了美术教学资源。
《邮票设计》、《贺卡设计》、《电脑小画笔》这几节设计课,我充分利用电脑网络的优势,使之成为学生美术欣赏、获得视觉资料的得力工具。由于学生占有资料充分,吸收了当代大量的崭新信息,拓展了艺术视野,学生的设计思路开拓、思维活跃,而且学生还能在电脑上进行创作。如在电脑上设计的邮票《奇妙世界》、《奥运会》,利用电脑的特殊功能设计的重复与组合的作品《家乡》、《田野》等他们设计的作品都呈现出表现内容、手法、形势、风格的丰富与多样的效果。
三、信息技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孩子们的大朋友。在我的美术课堂上,最活跃的是孩子们的身影。一堂课40分钟,我留给学生创作的时间总是不少于15分钟。把大部分时间给了学生,也就给了学生足够的创作空间。制作的过程中,多媒体一边循环播放制作过程和学生作品,一边播放优美的音乐,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在这种氛围下,孩子们的想象力好像插上了翅膀,创新思维的火花被一次又一次擦亮。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主体是人,因此,各国都把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从实践来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办法。因此美术课堂应改革教育教学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精神。注重培养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仅能获得好的学习效果,而且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可以采取:语言激励、实物展示、音乐渲染、从周围的事物中提取有价值的元素等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农村的孩子生活圈子比较小。接触的事物也比较少。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帮孩子们拓宽视野,拓展思维。
在美术教学中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怎样才能让这种创新意识在孩子们的心里生根发芽呢?我一直在探索着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这个难题。
我尝试在孩子们制作泥塑之前,利用多媒体搜集大量的资料、图片、视频等,通过多媒体展现给孩子们。当他们看到大屏幕上那一幅幅优美的图片时,总是抑制不住地发出“哇、哇”的惊叹,所以尝试在教学中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发挥多媒体的更直观、更清晰、更具感染力的功能,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利用多媒体,为美术教学创设与学习主题相关的学习情境,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对以往的生活积累,可以激励他们运用相关的美术知识和经验去创造出充满个性和活力的作品。
传统美术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性课题,从更深的意义上说,它需要美术教师打破旧的教学思想观念,尝试发展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所以我认为在美术教学中,老师应不断进行教学方式的尝试,交流或共享教学资料,完善课堂教学。使美术学习方式简易、新型、愉悦,给学生一个体验探索和思考研究的过程,让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 周岩.未来的美术教育——美术教育及其观念更新[J].中国美术教育.1995年05期
[2] 丁长河.美术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初步探索[A].高等党校艺术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C].2002年
[3] 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M].2003年7月
[4] 潘耀昌.《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年
[5] 张小鹭.《现代美术教育学》[M].成都:馥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第四篇:也谈树立怎样的课程观
也谈树立怎样的课程观、教师观、教学观、教材观
经过了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对很多问题仍感到困惑与茫然,特别感到新课程改革任务艰巨,课程内容密度大,有一定难度。新课程的核心内涵就是要改变过去大一统的没有个性的课程教学理念。那么我想最重要的是首先增添我们自身的储备,让自己厚重起来,再借鉴他人经验,然后充分结合自己本校的基本学情,摸索出一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兼具个性风格和学校特色的教学之路。
教学上的改革就是要积极探索,重要的是积极投入的过程,是我们一路走来领略的风景,而非我们最后采到怎样的果子。无论我们最后采到怎样的果子,只要它是经过我们精心培育的,是我们和学生一起走来并逐级体验最终采摘到的都会是味道最香醇的果子。、那么当务之急,就应该不断为自己充电,充实自己的知识行囊,提升各方面的能力。该补充哪些知识呢?又必须提升哪些能力呢?我想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努力——
一、在专业知识的行囊中添加新的理念
我们每一个教师,都经过系统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应该说具有深厚的专业素养。然而面对时代的飞速发展、面对课程改革的形势,我们依然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这里主要需要添加的是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就品德这样的课程,知识面广,与生活联系密切,更需要教学理念的更新了,我们要根据当前世界教育的趋势转换角色,为我们的社会新课程教育生命注入新的血液。
1、深谙新课程教育理念,全面理解课程结构
品德课程的教学要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充分发挥育人功能;注重实际应用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对新的理念,我们不能简单机械地记忆,要深入理解其实质,将它化作我们品德教师生命的血液,使我们的事业充满活力。我们要把握住课程结构的框架,使自己教学方向明确,便于系统规划教学内容,为学生规划出可行的学习的蓝图,更好的为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2、明确课程目标,准确把握内容标准
新的课程标准,突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高度尊重学生的个性,面向全体学生,重新整合了知识体系,淡化处理了一些学生难于理解的理论和概念。精选内容,删减了一些偏旧知识,把更多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参与教学活动,通过设计多样的教学方法,实践、质疑探究、合作交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教育的目的。作为教师本身,我们应该认真学习课程标准中关于新课程修改中的课程目标的阐述,有针对性的对自己教学进行调整,明确目标。从宏观上把握新教材的框架设计初衷和培养目标,从微观上安排好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角度,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课程标准中对于学生能力要求,侧重知识与技能这一维度,是课程标准中较为根本性的要求。
3、树立新的教师观、学生观、教材观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定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课程管理者转变为课程组织者;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过程的参与者;由解惑者变为创新者;由主导者变为引导者;由评价的仲裁者变为探究学习的促进者;由“教书匠”变为研究型教师,成为品德新课程的开发者、探索者。在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体,强化学生作为具有生命意义和社会意义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潜能和独立个性得到充分发展。面对新的教材,我们应该树立新的教材观,不能用传统的教材观去教新的教科书。只有解决了教材观才能谈改善教学,才能使品德课程的教学有效。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只停留在“教”的层面上,我们只是“教教材”而不尝试“用教材教”。虽然我们知道教材仅仅是个例子,但在操作中仍然以书本为本,不敢越雷池。如果我们仍然以传统经验和传统方法教新教材肯定“教”不完。我们应该从学生实情出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灵活自主地处理教材,从学生实际、学习过程状况出发尊重学习个性和学习差异,树立“以学定教”的观念。
二、在不断学习中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
新课程更呼唤具有创造性的教师,这就需要我们在终身学习的同时不断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和研究水平。我们应该提升哪些能力呢?
1、提升课程改革的思维能力。这其中包括概念性思维、策略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我们应该借助概念性思维将课程改革中的重要概念想清楚搞明白,明确课程改革的目标内容。运用策略性思维迅速构思课堂教学的应变行动的可能性,提升教学反应机智,准确围绕教学核心选取最合适的策略,引导学生由山穷水尽进入柳暗花明的境界。运用创造性思维寻求新奇与独特的改变,要能够思考教学现状的不足,更要思考改变后的理想状态和改变的策略途径。教师创新学生才会创新,师生在课堂上才可以碰撞思维,对接思想,彼此呼唤,相互激发,从而展开真正的平等自由的对话,进入美丽生成的境界。
2、提升备课能力
备课是课堂教学的前奏,有什么样的备课准备就有什么样的课堂教学,备课是课程改革的切入点,是教师将教学理念直接转化为教学行动引领学生顺利走进新课程的途径。我们教师更应该注意自身备课能力的不断提高。我们要想跳出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的“导入—讲授—练习—作业—小结”的教学模式,必须变革备课思想,唯有用新课程理念做指导,才会提升教师备课的能力。那么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备课能力应在哪些方面提高呢?
①注重备课的活度。当下新课程的要求是“以学定教”,因此教学设计应是一个流动的过程,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多向互动,让教学过程始终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循环中进行,教师在备课时要使教学预设充满张力,为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和活动的空间,通过灵活、动态、多样和粗线条的教学设计使课堂充满活力和生机。教师通过提升自身应变能力,陪着学生完成学习之旅,在行进中彼此召唤和激发,使预设走向充实和完善,从而生成美丽的课堂境界。
②开掘备课的深度。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加强自身备课的研究性。备课本身就是一种研究活动,因为每一个新课程教学方案的设计就是对自身的一次创新,是教学改革的具体体现。所以,教师不仅要全面、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更要做到融会贯通,创造性地组织教材,使用教材,并善于开发课程资源,拓宽学生的认知视野。备课中要深钻教材,勇于探索,敢于质疑。敢于冲破原有的旧模式,大胆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创造新思想、新方法,使课堂教学向纵深发展。
③拓宽备课的广度。面对新课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和矛盾,仅凭教师个人的头脑来解决比较困难,而靠集体智慧就会提高备课质量,且省时高效。这就需要提高教师合作备课的能力。教师要在个人自备的前提下善于容纳别人,通过组内集体研讨交流碰撞出新的思想,在合作中与他人建立共同愿景,努力追求卓越,使团体智慧得以充分发挥。备课的广度拓宽了,语文课堂教学就会呈现灵活、开放、深入、高效的气象。
3、提升执教能力
衡量一个品德教师执教能力高下的办法很简单,那就是看他上的社会课是不是真正的品德课,看他的课有没有给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仔细挖掘课本,只有对课本进行深刻透彻的解读才能引导学生探求知识,从而向课本深处迈进,探究出具有价值的问题,在学生质疑的过程中,师生互相启发,互相补充,探究越来越深,学生的求知欲望不断得到激发而越来越强烈,他们的思维和能力也不断发展提高。在互动的过程中,达到“教学相长”。新课程教学需要我们品德教师把握好自主合作探究的度,不要盲目自主随意合作不知深浅的探究。课上教师不可以让学生恣意游走,就像我们到名胜游览,如果只走马观花根本不会了解其中的历史渊源,那么事例的分析也只是做表层处理也不会使学生的能力有实质上的提高。品德教师应该有自己的思想,指导学生正确分析,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对品德教师的期望很高,做一名好的品德教师更要付出百倍的艰辛,我们要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树立“终身学习,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养,不断超越自我”的理念。
第五篇:校园文化在美术课程中的运
校园文化在美术课程中的运用
邓卫民宜章一中
摘要:
本文论述了高中美术课程在学校文化建设中起着独特的载体作用;突出新课改背景下对学生进行心理及美育教育的功能研究;提出关注校园文化在美术课程中的运用,将对完善美术教学、突出学生个性、增进学校文化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
校园文化是学校办学特色和魅力的表现,是品牌建设的内核,是一所学校的精髓和灵魂。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它体现了一所学校的校风。和谐的校园文化能给师生创造一个有形而庄重的心理“磁场”,能在无形中“滋润”着全体师生的灵魂,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魅力。校园文化在美术课程中有效的运用将对完善美术教学、突出学生个性、增进学校文化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具有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本文论述了宜章一中校园文化中的物质文化、环境文化、活动文化、艺术文化等方面在美术课程中有效的运用与实践中的一些成效。
一、融合学校底蕴,营造以人为本的和谐文化环境,教学中激发爱国热情。
宜章一中有着辉煌的底蕴,自办学以来,宜章一中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各种人才三万人,他们中有为国捐躯的烈士: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工人领袖邓中夏;任长江五省总参谋长、鄂南红军军长的李烂;中国工农红军总政秘书长、红五军团总政治部主任曾日山,经毛泽东介绍入党的红二十一军政治部主任高静山;1934年任江西省区司令员的李赐凡;1928年参加湘南暴动后被授予军衔的欧阳毅中将„„他们中有为国建设的学者:著名的数学家李荣华,中国海洋研究中心负责人李飞权,冶金专家杨绍舜,微机电专家黄大绪,水稻专家杨书化,著名作家杨书案„„还有清华、北大和海外优秀的学子:吴统作、高湘
一、刘志刚、秦新华、廖德志、曾晓东、彭长征、汤世伟等„„然怎样通过这些“有形底蕴”能让学生感受到自己使命的重大,并理解学校校训“成才报国”的分量呢?
首先,让高中美术课程在学校文化建设中起着独特的载体作用。
学校通常的做法就是每年新生必修的“第一课”:参观学校的校史展览室,让学生了解学校的渊源与历史变迁,以自己的人生经验去了解学校丰富的历史积淀。问题是学生真的能树立自动珍惜爱护自己的学校和奋发拼搏的精神吗?笔者曾经看到学生在参观的时候就“怨声载道”,随后教学运用中产生一课题:《 “经济人”、“时尚人”还是“一中人” 》,在课堂设计中:老师让学生关注一下我们的周围:一人遭受车祸后横躺马路,行人纷纷避让;乘客公交车上遭人偷窃,周围众人漠然而视;高中生沉沦网络不可自拔,终至退学;现代化的写字楼里充满了在巨大的压力下忙碌,但他们不知道事业的意义在哪里的“经济人”、“时尚人”。另一方面,老师让学生了解国文教员李文香的故事:李文香,青年时决心用现代科学拯救苦难的中华民族。他在青年中秘密发行〈〈第周评论〉〉和〈〈新青年〉〉;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当选为中共宜章县首任书记,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1926年,他亲自起草〈〈告全县农民书〉〉,提出组织农民协会和减租减息;次年大革命失败后,白色恐怖笼罩宜章县城,李文香被捕,经过了敌人割耳、断舌、挖眼、敲齿的酷刑后,壮烈牺牲,是年48岁。教学中重点告诉学生:理想、激情,一个人的精、气、神,这些其实都是我们的追求,是个人安身立命的支点。
其次,具体教学运用:“李文香学习小组”标志设计,学生在标志设计中确定了小组的组徽、组歌、组训等;实践中学生了解的不仅是一两个符号而已,能体会到标志的真正意义在于以对应的方式把一个复杂的东西用简洁的形式表达出来。比如:学生合作设计了蓝底白色飞鸟图方形组徽,意喻:一飞冲天,奋发拼搏;又一学生结合实际设计了圆形的“学生禁烟”组训标志;一学习小组的组歌是用剪纸形式的《同桌的你》„„标志设计作品形式多样、内容有形而庄重,师生都以“一中人”而骄傲,无形中“滋润”着全体师生的灵魂,起到“德润人心,文化天下”的目的。古人云;‘‘桃李不言,自下成蹊。”“桃李不言”能“自下成蹊”,是桃李内在的魅力感召,更是高中美术课程在学校文化建设中起着独特的载体作用。
所以,校园文化建设首先要挖掘自己的内在魅力,以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去吸引人,感化人;其次在美术课程中有效的运用将完善高中美术教学;既能让学生树立正确全新的价值观念,又能突出学生个性、增进其发展。
突出课堂活动文化,构建精神文化,铸塑和谐人文精神
庄子说“与人和者,谓之人乐”,认为“与人和”是人间最大的乐事。因而,以人为本,构建和谐人际关系,是建设和谐校园的中心任务,是学校办学特色和魅力的表现,是品牌建设的内核,是一所学校的精髓和灵魂。良好的人际关系, 不仅会给教师、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愉悦, 更会给他们带来学习和工作上的活力和创造性。校园文化建设除了提升校园文化“物”的品位外,还要重视“人”和塑造。它在多维变化的过程中通过辨正批判的取舍,经过提炼和升华,形成具有核心意义的学校精神。铸塑人文精神,简单地说,就是学校的生命活动力,是学校独特的财富和资源,并反映了学校历史传统、办学特色、精神风貌的一种校园精神文化形态。这又如何在美术课程教学中得以体现呢?
首先要求搭建民主平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管理”氛围,让教师学生都参与教学的环节与管理, 让学生感到“家”的温暖,不以“一言堂”压抑学生的个性,让学生的精神和人格得到自由的舒展,给学生一片能够自由发挥才能的空间。在教学活动中, 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 鼓励学生建立自己的学问思想, 支持学生进行学改实验, 形成自己的学习风格。在具体美术课程中重点是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意识、角色认同、学习理念、学习风格、价值取向等与学校的主体文化协调一致。在合作中建立浓郁而温馨、严谨高雅、务实进取的教学主流文化。
其次,精心设计课程、认真组织课堂教学,美术课是孩子们各显神通的绝佳时机。课程中布置各种各样的版块,这些版块上都有不同的名字:“艺海拾贝”、“我们的故事”、“成长的足迹”、“酷眼看校园”„„比如,“成长的足迹”版块中:“温馨提示”,是孩子们品德“养成”的又一途径。在设计课堂上,你会发现教室每一角落上有着孩子们温馨的提示:“建文明校,做文明一中人。”、“学校是我家,洁净靠大家。”、“你轻轻的一关,不带进一丝寒意。轻轻地带上我,我给您贴心温暖!(*^__^*)”、“生命因你而精彩,世界因你而美丽。”、“有清新的环境,才有清醒的头脑。”、“珍惜一份绿,留于千人赏。”、“小桌叮咛,手下留情;粉墙亮堂,践踏可惜。”„„字体优美,形象可人,恰如陶行知先生所言“一草一木皆关情”。这些儿童化、人文化的“温馨提示”设计对学生良好品德习惯的形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教育无闲处,处处熏陶人”。课堂教学创新不仅是还给学生一片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空间,是培养学生文明素质的载体,是实施素质教育有着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
所以,我们发掘、利用校园的环境,创造运用到美术教学中,形成了浓厚的立体人文文化,使一草一木、一墙一板、一事一物都能说话,都起到教育人、启迪人的作用。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精神是宜章一中的文化精神,更是新课改背景下我们教学改革的精神。
三、打造精品艺术文化,促进学生成才。
有了校园文化“物”的品位,又有“人”的塑造人文精神,还要有精品艺术文化的“精品意识”,这往往将决定我们工作的成败。当今社会,各行各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靠着各自的独门绝技在刀光剑影的市场浪潮中争夺一席之地。而精益求精,追求完美,追求卓越,是那些获得成功的人士的生存之本、胜利之基。倘若在观念上因循守旧、故步自封,在成绩上自我陶醉、满足现状,在战略上目光短浅、急功近利,任何人最终都会被对手无情地淘汰。所以,无论做什么事,都需要有精品意识。近年来,我校极力提高基础教育,着力打
造“名师优校”工程,走内涵发展之路。实现教师“无纸化”办公,在“用实”、“用好”信息化装备上做文章;通过鼓励教师走出校园,获取先进的教学方法,走进新课程,使教学内容达到“板长水满”。美术教学如何在学生、教师、学校多方实现“双赢”呢?我们提出:打造精品艺术文化,促进学生成才的思想。我认为,依托校园文化建设做好以下几点:一是要具备和提高履行专业技术职责的能力。美术教学需树立精品意识,体现的是一种进取精神、一种拼搏精神、一种创新精神。精品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它需要殚精竭虑的推敲,呕心沥血的探索,需要为之付出大量辛苦的汗水和心血。打造精品要求具有永不自满的忘我拼搏,不知疲倦的积极进取,要有打破传统思维、敢于超越前人、勇于标新立异、大胆革新创新的勇气和魄力。
必须坚持服务学生意识,尊重学生,帮助学生;美国的教育口号是: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宜章一中的校园文化是历任校长的口头禅:只只蚂蚁捉上树。它的核心思想是关心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成才。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社会、家长赋予学校的使命。
在美术课程教学中要学会用“养成”塑造学生;用“创新”培养学生;用“理想”鞭策学生,用“挫折”锤炼学生,用“赏识”感染学生,用“爱心”温暖学生,用“协作”团结学生;用“礼仪”亲和学生,用“感恩”感染学生;用“责任”督促学生,使美育的春风淋浴每一颗成长的心灵,为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一种良好的校园文化。美术课程教学要摆脱“弱势群体”的心态,要打造精品艺术文化,促进学生成才。
所以,美术课程教学的“精品”重要体现的还是学生是否“认可”与“喜爱”。几年来,我们在课改实践基础上着力突出一个课题:校园文化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应该注重什么?我们提出几点:
1.注重文化自然生成。我们在准备课的过程中,是要预设课堂中的各种情形的,但课堂上存在着许多的不确定性,很多情况不是我们所能预见的,好多老师不喜欢这种“不确定性”,认为“防碍教学任务完成”,其实,不按教师的预设而出现的情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自然生成,才是难能可贵的,它反应的是学生学习的真实状态,恰恰是值得我们认真对待的。比如,在美术设计《你能让我满意吗?》一课中课前准备时布置学生分组收集相关资料,学会运用探究式、合作式学习方法。例如,“最美校园”,可针对此题材做生活调查,在其范围、造型特点、材质美学、用途、甚至人文情况等方面做出分析比较;上网收集服装大师的作品,了解设计动向,设计校服;针对自己喜欢的生活用品进行资料搜集和市场调查,了解不同消费者的消费需求。课程中开展多种活动进行教学,分组讨论,针对学习用品的造型以及它用起来并不很方便,但却全球畅销这一矛盾展开讨论;对服装大师风格独特的设计作品与我们的传统观念的服装之间的差异展开讨论,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获取知识。辩论,学生可针对“最美校园”进行分组辩论,每组学生可积极策划,推出各自独特的创意和卖点,也可对对手提出质疑,挑毛病。模拟设计,似乎这是一个游戏,但学生在模拟设计时,能第一手了解设计与市场的关系,这也正是许多优秀设计师要经常与销售人员进行沟通的原因。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生活背景,充分调动他们的主体意识,为他们创设参与体验、主动探索、积极实践的条件,鼓励他们开展个性化活动,帮助他们形成个性化的审美趣味。如分组选取不同设计的同种商品(杯子、文具盒)进行模拟推广销售。个性服装秀,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可以根据他们各自的特点自己设计、自己表演服装秀,可以拉近学生与大师们的距离,使学生更加主动地获取知识。
作为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在课堂上所注重的不是预设好的过程,而是课堂中的自然生成。
2、注重自主学习。高中美术教学有“必修”与“选修”的课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速度,去同化或顺应新的学习内容,从而实现促进自我发展的目的。高中美术教学不要“一刀切”,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把偏重教师给学生讲明白转变为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而自己学明白。比如,美术设
计《我怎么没有想到》教学设计中:引导学生假设,如果灾难(火灾、伤亡)发生,怎么办?引导学生对各种设想进行分类归纳,并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得出通过各种标志引导、帮助人们避免灾难的结论。组织学生以6人为小组单位,对校园标志的关注程度及原因进行研究性学习。与学生共同分析成功标志设计的要素。“校园标志设计的要素”不是老师“给”的,是学生自主学习总结出来的。
3.注重学生多数参与。我们的经验是:学生参与教学,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也是教师教学方式的根本改变。作为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部分我们安排了“活动与探究”、“动脑筋”、“酷眼看校园”等版块。有的已经“模块化”了,成了学生眼中的“精品”。
总之,依托校园文化建设,发展美术课程教育;关注校园文化在美术课程中的运用,将对完善美术教学、突出学生个性、增进学校文化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
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