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现代校长的教师观范文
“ 众 里 寻 她 千 百 度 ”
——谈现代校长的教师观
徐 跃 前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发展教育,师资先行。在新的一轮课改如火如荼的进程中,作为现代校长,要管理好学校,笔者认为最重要的莫过于管理好教师。因为教师的角色具有双重性,既是被管理者,又是管理者,校长只有先管理好教师,才能通过教师管理好学生,管理好学校。校长要管理好教师,需要树立正确的教师观。而教师观作为进行教师管理和师资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方式,不仅仅是一个态度和方法的问题,从根本上说,它反映了校长的管理观和教育观,表明校长对理想教师形象的勾勒和追求,依靠什么样的教师,办什么样的学校,实现自己的办学观。那么,校长该树立怎样的教师观呢?
一、知心朋友观
我们常常可以听到校长们的一句流行语:“作为‘一校之长’,我一定要„„”在“一校之长”的观念支配下,校长容易把自己当作是学校最大的一个“官儿”,而把教师当作是自己麾下的“士卒”。校长立足在校园的制高点,在工作决策中习惯于发号施令,对教师管理习惯于指手画脚。校长对教师持这种“士卒观”,必然使自己疏离教师,降低自己对教师的凝聚力和教师对自己的信任度。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校长应当确立“朋友观”,坚持“平等”的原则,把教师当作自己的知心朋友看待。这样,校长与教师之间便会无所顾忌,无所遮掩,直言不讳,直抒胸臆,思想与思想交流,感情与感情融汇,最终在认识上趋于一致,在行动上形成合力。校长设计办学方案,思考工作策略,就能够自觉地将自己的主观意志与教师的客观要求有机结合起来。再者,朋友间具有牢固的情感依赖,常常表现出不计得失,亲密无间,有困难会甘愿赴汤蹈火,甚至勇敢到两胁插刀。这种关系是以相互信赖、相互忠诚为基础,经过长期友好相处,甚至患难与共而建立。很多时候,我们都说是给“老大干”。只要你去走访,校长在处理很多棘手问题时,往往喊的就是他的朋友——信得过关系好的人。由此,如果我们的校长把每一个教师都当朋友,在教师有困难的时候,真心地帮助和关怀,那么,校长与教师之间就会形成一种认同、默契、感激的朋友关系,进而深化为相濡以沫的情感依托。试想,这种关系一旦建立,能有推行不了的工作吗?这样,校长在管理中就会收到“一呼百应”的效果。
二、合作伙伴观
校长把教师看成是自己的合作伙伴,是实现校长办学价值观的依靠力量。将教师纳入学校组织管理系统中,使之成为管理的一员,不仅是被管理者,同时又是管理者,因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们的管理效能。校长与教师利益共享,责任共担。
合作伙伴就是主人。校长要激发教师主人翁精神和工作中的自主意识,突出教师在教学关系中对学生的引领和促进作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功能,放手让教师用自己的智慧之光去辉映学生的心灵。即使是学校改革的大计方针,校长也要广泛听取教师的意见或建议,容纳教师的聪明智慧,使学校的决策能够代表广大教师的心声和意志。真诚地尊重教师,为教师施展自我才华,发挥自我能耐搭建平台。让教师感到与校长是伙伴,是合作者,学校的利益就是我的利益,学校的成败就是我的成败。从而树立教师的主人意识,并以主人的脚色参与工作。只有如此,校长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合作伙伴需要民主监督。长期以来,“监督”一词成为许多校长的“心疾”,虽然校长口头上常常讲“欢迎民主监督”,但是在校长“说了算”的管理环境中,始终没有建立起“民主监督”的有效机制。好像“民主监督”是一道“防线”,一旦突破了,学校管理就会出乱子,而只有让校长“当家作主”,学校才能“大治”。学校教育是一项很特殊的人际交互影响、心智提升发展的活动,其中的规律性的内涵丰富而复杂,校长一个人的认识毕竟有限。如果不运行有效的“民主监督制”,调动广大教师的力量,上下一心参与管理,校长的管理行为必定会陷入僵局。所以,校长一定要从学校发展大计出发,建立和运行有效的“民主监督制”,让广大教师也掌握学校管理的主动权,生发出协同力和向心力,从而让学校管理达成和谐的状态。
三、发展创新观
一些校长认为,教师是知识的“成型模具”,需要发展的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在教师“成型观”的左右下,校长忽略对教师的继续培养,最终使教师像“蜡烛”一般燃尽光,像“春蚕”一般吐尽丝,以致“囊中羞涩”。新教育理念关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而学生的能力只有在科学的氛围里,通过教师正确的引导、机智的激励和合理的组织,才能获得不断地发展。学生的良好发展必须以教师的良好发展为前提。因此,校长对教师要树立“培养观”,认识到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永无止境的,建立和运行教师培养机制,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持续性、终身性发展。要鼓励教师结合自身学科教学实际,在先进的思想理念引导下,自觉地致力于教科研,探索规律,创新模式,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培育绿色的环境。校长在教师专业发展的培养上,要建立必要的投入机制,辟出教师培养专项经费,为教师培养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的保障。
校长还要鼓励教师在新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利用课程改革的契机,破除因循守旧,不断开拓创新。要求教师追求成功,形成个人的教育魅力,在教育态度、教育艺术、教育成效方面,对学生产生心理吸引力,达到最优教学效果。校长则为他们创造条件,对教师大胆“放行”,尊重教师个人智力运作的特点和脑力劳动的规律,鼓励教师发扬探索精神,生成闪光的思想和观念,创新特色鲜明的教育教学行为方式。只有让教师获得教学创新的自主权、自由权,才能使教学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灿烂局面。校长还要对教师的教学创新提供政策性支持,为教师教学改革排忧解难。
四、快乐幸福观
大师王国维用宋词表达的人生三境:从“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式的明确方向,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式的执着追求,最后到“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爛珊处”的终有所获,其实也就是追求做一个幸福教师,追求幸福教育过程的三种境界。一直以来,校长对教师过度地推崇其奉献精神,聚焦于他们的“吃苦”、“辛劳”等精神品质,而对教师物质和精神方面“幸福”、“享乐”的追求则不予认同。在校长的价值体系中,教师要像“春蚕”、“黄牛”、“蜡烛”,要为学生献出无私、无尽的“爱”,而不应该计较个人“得失”,追求自身的“幸福”,否则就是“违背师德”,“失去风范”。许多校长在敲定教师管理制度时,强制教师必须“付出”,压抑教师合理“索取”(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广大教师在工作中很难体验到快乐,在职业生涯里很难享受到幸福。试想:连自己都不快乐、不幸福的教师,又怎么能让学生快乐、幸福?因此,校长在培养和使用教师智力资源的同时,应该更新观念,让学校管理的制度、方法等不要成为教师的“枷锁”,而要成为激发和生成教师幸福感的动力,让规章制度生发出人文的光彩。校长要把学校精心地营造为教师的快乐家园和事业栖居地,让教师对学校集体产生浓郁的皈依感。校长不仅要关心教师的工作幸福、精神幸福,而且要关心教师的生活幸福、物质幸福。只有这样,校长才能与教师共同快乐,共同幸福!
曾有统计公布,教育工作者的心理疾病、工作焦虑、职业倦怠等指数都居行业前列,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担心。教育是唤醒灵魂、人格塑造的事业,如果教育工作者本身就是“心残者”,是不可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的。就教师个体的生命而言,教育教学活动占据了核心部分,如果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寻找不到人生的幸福,那么他整个人生的幸福又在何处?做个幸福的教师,幸福地做教师,既是教育事业的必需,也是教师个体生命的必需。教书育人的根本目的,已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主要的是提升人的生命质量,其中幸福感是最重要的要素。有心的地方就会有发现,有发现的地方就会有欣赏,有欣赏的地方就会有爱,有爱的地方就会有美,有美的地方就会有自由,有自由的地方就会有幸福!幸福应成为教育追求的重要目标。
综上所述,学校管理是一种充满了创造精神与生命色彩的过程,它要求管理者一定要注重人文关怀。因此,我们反对简单机械的充满了功利色彩的教师观,提倡民主合作的充满了生命意义的教师观,这不仅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也回归了教育管理的本源。校长在新旧观念冲突中,要尽快完成观念的转变、思维方式的转换,不断端正教师观,改进领导作风,提高领导素养,以校长的人格魅力吸引教师群体,不断开拓前进,在教改实践中带出一支现代教育的实践者和开拓者的队伍。
第二篇:现代教师要更新职业观
龙源期刊网 http://.cn
现代教师要更新职业观
作者:许粉善
来源:《当代教育探索》2013年第11期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建设实践发展的客观要求。无论是更新知识观,还是更新育人观,最终都要落实在更新职业观上。如果说,师之“智”是教学的前提,那么,师之“德”则是教学的保障。从这个意义上说,更新职业观念,这是现代教师心理素质的决定因素。
更新职业观,要崇尚理性。虽然现代社会存在“知识有偿、科技重奖”或受“经商热、拜金凤”诱惑,但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毕竟负有不可推卸的社会使命与人民教师职业道德的重任。就拿自己来说,从教近二十年,我从来不后悔自己是一名教师,反以被尊为灵魂工程师而自豪。这里既有育天下英才之荣耀,又包孕着“吐尽蚕丝,温暖学子”之崇高。这实际上是教师的本质属性及其心理素质的体现,就像抒写着一首理性追求的“师德教育课”。在这种心理素质的稳定性与积甸性的大氛围中,我们中的大多数又何尝不是如此,我们不会因为经济利益的驱动迷失方向,或“向钱看”或“心躁动”,妨碍了自己的本职工作,削弱了教育所应具有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我们既要理性对待自己,又要理性对待学生,这是教师心理素质成熟、成型的外在反映。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来看,要坚持“三原则”的理性结合,即改变过去那种灌输说教,居高临下的僵化对峙模式,以“理解、尊重、关心”为原则,协调教学心理关系。当教学双方的理和情相通时,不论是主导审美的教师,还是主体唤美的学生,都会产生引力作用,“理解、尊重、关心”正是其最佳作用的理性传染因素,同时,在对待理性与情感关系上,应侧重于理性,晓之以理比动之以情更持久,更具有活力。
因此,我们必须构筑“三转变”的人才培养管理机制,一是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二是变零星化教学为规范化教学,主要指科学管理。如电化教育和信息网络等技术的教学应用。三是变保姆型教育为引导型教育,主要指自我教育。如:从学生学到什么到会学什么等。现代教师是人类科学文化知识的主要继承者和传播者,是培养现代知识经济人才的启蒙和先导。面对多层面、多人面的教学实践,我们常有“脱节”之感,所以,作为现代教师我意识到专业不仅要专,更要拓展;工作不仅要尽责,更要有新的职业观。
第三篇:孔子的教师观及其现代价值
孔子的教师观及其现代价值
----今天我们怎样当老师
安徽师范大学孙 德 玉
孔丘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思想学说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影响重大,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他的思想遂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文化教育上的统治思想,人们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无论是官学还是私学教育,都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人们学儒崇儒,以儒为荣。孔子本人也受到历代帝王的推崇。(有“圣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等称谓)其地位越来越高,一直被抬到吓人的高度。这完全是“权势者”所为,与孔子本人毫无关系。孔子的思想学说对世界文化、思想的发展,也产生过深刻的影响。早在十六世纪,基督教的传教士,曾将孔子的学说包括教育思想传入欧洲,并引起了巨大的震动。如欧洲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百科全书派”的领袖伏尔泰,曾盛赞孔子为“真理的解释者”和“道德的化身”。他认为孔子只讲道德,而不传授任何神奇事物,从不声称神灵和先知,仅此一点就是无可比拟的伟大。从16世纪至今,世界上曾经几次掀起研究孔学的热潮,有些国家(如日本、韩国、新加坡、朝鲜等)还把孔子的伦理学说列入学校的教育内容,这都说明孔子思想影响的巨大深远。孔子作为一个私学大师,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是一位尽职尽责且深受学生欢迎与爱戴的好教师,在许多方面确实具备了优秀教师的品质。从《论语》一书的记载来看,诸如热爱学生,忠于教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言传身教,知行统一;立志乐道,持之以恒;克己内省,改过迁善;后生可畏,教学相长;因材施教,启发诱导等等思想,均有值得我们借鉴之处。
一、热爱学生,忠于教职。他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宪问》)意思是说爱学生,自己能不任劳任怨吗:忠于教职,自己能不谆谆教导吗?这种精神正是他作为一名优秀教师的优良品质的具体反映。他不仅是这么说的,也正是这么做的。他一生历经磨难,不屈不挠,孜孜以求,献身教育。“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也正是他热爱教育事业的真实写照。
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在孔子看来,做为一名教师,必须有不断进取,认真负责的态度。具体地说就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里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自己,为了教育好学生,应该不断学习,努力提高业务水平,活到老学到老。(终身学习;一泓流动的清泉;爱自己)他自己也正是这样做的:“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二是对学生,不仅要不知疲倦地为他们工作,而且还要毫不保留地把自己的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做到“无私、无隐”、还要使受教育者不倦,(“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孔子还无私、无隐,他曾对学生说:“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述而》)他不仅是这样说的,而且也是这样做的。他从未隐其学而不教的。《论语〃季氏》记载了这样一侧感人的故事:孔子的儿子孔鲤在孔门受业,弟子陈亢怀疑孔子给儿子以特殊的教导,于是便问孔鲤“有异问乎?”孔鲤说吾父教导我“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故退而学诗、学礼。陈亢没有听到什么“异闻”,便得出“夫子远其子”的结论,即孔子对儿子和学生没有什么不同的指教,而是一视同仁。这就是以说明孔子具有教育家的伟大胸怀。孔子的学生子贡曾赞美说:“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孟子,公孙丑上》)在这里“圣人”并没有什么神灵之光,不过是一个具有“仁且智”品格的优秀教师而已。但要做到这一点,又是谈何容易的。
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工作态度,是中国教师的传统美德,在今天也是难能可贵的,值得我们大加发扬。
三、以身作则,知行统一。孔子认为教师应该言行一致,成为学生的表率。为此他强调教师应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又说:“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子路》)。在这里,他看到了身教重于言教的道理,这也是道德教育的最重要的原则和方法。其含义包括知行统一和言行一致两方面。孔子特别注重道德行为的训练,把“行”作为道德教育的目的,以“行”作为衡量一个人道德品质的标准。在道德践履过程中,做到身体力行呢?孔子特别强调:第一,“慎言敏行”,不说假话、大话、空话,言必及义,言必中伦,言必见行,做到“言中伦,行中虑”;“君子耻躬之不逮”第二,“言必信,行必果”,一切言行都要用结果和效果来检验。反对言而无信,行而未果。第三,从教者要“率身正行”,成为学生效法的典范。(学高与身正哪个更重要?)
四、立志乐道,志存高远。首先,强调立志的重要性。他要求人们必须树立远大理想和宏伟目标,即所谓“志于道”,成为弘道扬道的仁人志士,为“道”奋斗终生。
其次,强调正确处理远大理想与眼前利益的关系。孔子主张眼前利益必须服从远大理想,为了实现远大理想能够牺牲眼前利益。此即所谓义、利关系。他要求士君子必须做到“见得思义”,“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德财兼备、义利并行)我们能够做的和应该的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再次,要坚持长期艰苦磨炼,持之以恒,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做到“磨而不磷,涅而不缁,”能经受任何困难考验,才能坚守志向,实
现理想。
五、克己内省,改过迁善。这是孔子强调的一种重要的道德修养方法。道德修养贵在自觉,道德教育贵在培养人的道德自觉性,一切道德行为都是成于内而形于外的自觉行动。因此,这是自我教育的重要方法。首先,他强调严以责己,宽以待人,即所谓“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反求诸己”,“不尤人”;其次,要善于自我省察,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再次,自我克制,要克制一切私欲、贪念和非礼行为的产生,做到视、听、言、动皆中礼。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道德教育和修养的过程,就是长善救失、扬是抑非的过程。孔子认为,社会没有完人,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长处和短处,关键在于是否有正确态度,怎样对待“过”。这也是“君子”和“小人”的根本区别。因此,他要求:第一,有过必改,闻过则喜,“过则勿惮改”,“过而不改,是谓过也。”(《学而》)“不二过”,“内自讼”,不文过饰非;第二,要“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虚心学习别人长处,以别人错误为戒。此外,要“乐多贤友”,(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以友辅仁”,要相互“忠告而善道之”。
六、后生可畏,教学相长。孔子十分重视年轻一代的成长发展,并寄予后生很大的希望。他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子罕》)孔子自己觉得不如颜回。他说:“贤哉,回也,不幸短命也”。(荀子的“青出于蓝”、韩愈的“师不必贤于弟子”)在人类发展的进程中,后代与前代总有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但是,后代总是站在前代的肩上,比前人高。孔子的“后生可畏”正是揭示了这一真理。孔子主张师生关系要有一个共同的基础,那就是在真理面前完全平等。他有一句格言:“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仁”是孔子最高的道德原则。他教导学生在“仁”面前不分师生,一律平等,学生不要因位卑或年龄小而谦让老师。同时他还反对学生对老师的盲目服从,不赞成“对吾言无所不悦”的态度。这种“当仁不让于师”的思想,在教育过程中就表现为师生之间可以相互批评的民主学风。也正因为有了这种民主的风气、师生关系才得以融洽,老师也深受学生的尊敬。孔子虽和子路、冉求、樊迟等争执很多,但孔子仍将他们培养为高材生。同时,他们对孔子也十分爱戴。难怪孟子说:“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公孙丑上》)
七、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因材施教是孔子教学上最常用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他教学获得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这个概念是由宋代教育家朱熹给予概括的:“夫子教人,各因其材”。其基本含义,就是根据学生的资质、性格、才能、特长、志趣、程度等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孔子的主要做法有:第一,深入了解学生,掌握他们的特点;第二,针对学生的特点,采取因人而异的教学方法;第三,引导学生发挥特长,扬长长善;纠正学生的偏短,解偏救弊。启发诱导是孔子教学的最高深的一条原则。他把启发式教学表述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实行启发式教学必须把握学习者“愤”、“悱”的时机,适时地进行启发、诱导,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积极性、自觉求知;二是实行启发式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推理能力,做到触类旁通。其核心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地学习,发展思维能力。孔子使用启发式教学的主要方法:第一,掌握学生“愤”、“悱”的心理状态,“当其时”而教;第二,教学内容要难易适度,循序渐进,“当其可”而授;第三,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由已知到未知,温故而知新;第四,教师要“罕譬而喻”、“言近旨远”,善于运用“切问近思”、“叩其两端”等方法,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思维能力;第五,存疑问难,使无疑者有疑,使有疑者无疑。“小疑小进,大疑大进,无疑不进”;最后,教师要“循循善
诱”、“谆谆教诲”,使学生始终处于欲罢不能、欲进不已的状态,这是启发式教学的本质特点。
第四篇:浅论现代公文生态观
浅论现代公文生态观
作者/ 史文青
“生态观”一词最早来源于自然科学,是论述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与自然的客观存在之间关系的学说。近年来,由于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生态问题备受关注,更有许多学者开始探究“生态观”背后各主体的深层关系,并将其嫁接到其他领域,形成了“生态哲学”“生态文化”等新兴概念。在全社会高唱生态之歌的大背景下,公文作为实施社会管理的重要工具,积极加入“生态论”体系,更是大势所趋。
一、公文生态观的概念与时代背景
“生态观”在其他领域的运用,为将其引入现代公文领域提供了可能性:
公文生态观具体是指用健康、有序、可持续的眼光来审视现代公文发展系统,着力解决公文写作与文书运行中存在的资源不合理运用、发展进度不平衡,以及外在因素对公文环境的污染等生态问题,对公文发展领域的各类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利用与保护,维护公文运行的良好秩序。这一观念的践行,不仅是公文领域发展与时俱进的表现,也是广大文书工作者与研究者正视现代公文发展中的不和谐现象,从根本上修补目前我国公文发展中的一些漏洞,将现代公文写作与处理引向规范、全面、有序的发展轨道,营造我国公文写作更为健康的大环境的需要。这一观念的践行与推广,要求广大公文研究者敏锐地捕捉“维护生态平衡”这一潮流化的社会认知趋势,为现代公文写作与运行研究提供新角度新方法,并结合现代公文性质特征、发展现状等客观因素,对公文写作与处理进行系统化的分析与诊断,尽可能实现公文领域的“生态和谐”。
值得肯定的是,现阶段,公文生态观的运行已经具备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众所周知,公文是用于公务活动的应用文书,它承担着传递国家治理策令的特殊使命。要真正发挥公文的社会功用,公文撰写者就必须正确把握公文运行的政治环境,这也是公文撰写者最基本的业务素质。四川省秘书学会会长叶黔达教授在《树立新的公文环境观》一文中指出: “树立新的公文环境观,是办文工作中有待树立和强化的一个新观念,在历史的新阶段,树立新的公文环境观,就必须以世界眼光、法律眼光、民主眼光、现代眼光、规范眼光、群众眼光直至政治眼光来要求、审视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公文。”这里所指的“公文环境”,即指党的十七大召开后,党中央对当时政治格局提出的新认识、对治理国家提出的新要求。现如今,随着党的十八大的召开,公文环境又发生了新的变化,生态文明建设在社会建设中处于更为重要的地位。这种公文环境为公文生态观的推行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生态文明建设第一次被纳入“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之中。公文虽不具备很强的文学性,但在一定范围内也具有某种精神导向作用,它的发展与完善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应有之义。从公文的性质及发文、受文者的关系看,它作用于政令的上传下达,周转于各级党政机关之间,它的发展理应属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一部分。因此,在举国上下投入生态文明建设之时,在公文发展领域推行公文发展观显得尤为必要。只有认真学习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反观公文运行系统内部的“生态指数”,实现公文自身“生态和谐”,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促使整个国家全方面的“生态和谐”。
二、现代公文写作与文书工作中的“非生态化”现象
在公文写作与处理中,逐渐显露出了一系列“生态失衡”现象,这使得用现代生态观来指导文书工作显得尤为必要。公文领域的生态失衡现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公文写作与运行的内部环境受到污染。2012年发布的《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第五章第十九条指出,公文拟制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内容简洁,主题突出,观点鲜明,结构严谨,表述准确,文字精练”。概括而言,可以说准确、严谨、精练是国家对公文写作与运行的内部环境的具体规定,而一切破坏这种基调的行为均可视为这里所说的“污染”。回顾近几年的公文发展现状,这种情况屡见不鲜。首先要说的是伪造公文的现象。2011年8月23日,新浪财经转载了《中国经济周刊》的报道,称“有人”竟盗用国家税务总局的名义伪造了《关于修订个人所得税若干问题的规定的公告》,即“47号公告”,该公告严重误导了纳税人;2012年10月25日,华夏经纬网发表了题为“台“环保署”批云林县府:假公文误导环保团体”的评论文章,指出云林县府公然出具“捏造数据、篡改事实并推卸责任”的公函,行为恶劣。这种现象的出现严重影响了公文的社会公信力,大大降低了公文服务政府管理的功用,说其污染公文运行环境不足为过。另外,2012年网络语言进入政府公文的现象同样引发了争议。2012年6月7日,新浪网新闻中心公布了福州警方用网络流行的“淘宝体”撰写的一条通缉令:“亲,现在起至12年31日止,您拨打24小时免费客服热线110,包全身体检、包吃住,还有许多聚划算优惠套餐……您对此满意吗?满意请给全五分评价噢!。”除此之外,“咆哮体”“甄嬛体”也相继进入公文,虽然有公众认为公文中适量使用一些网络语言,有利于改变公文一直以来给人的死板印象,增加政务工作的活力。但是,我们必须承认,这些网络语言的大面积混入,已经开始污染公文原本的运行环境,它不仅会削弱公文的威严性,还可能影响公文原有的行政效用。诸如此类的“污染”还有很多,譬如公文用语不当导致观点变味、模糊语言大量使用影响公文的准确性等,若此类现象继续蔓延,就容易造成公文性质模糊不清、公文效力减弱,甚至导致政府信息传达的阻塞。
(二)公文写作中文种不合理的开发利用。2012年4月16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傥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中办发[2012] 14号),明确列出了15个公文种类,并用法规形式对各类文种的适用范围作出了明确规定,公文撰写者在公文写作中必须严格遵守。但在实际公文运作中,依然存在着许多文种使用不当的情况。譬如,有的公文作者不了解或不会正确运用文种,以致长期只使用通知、决定等几个文种,从不考虑文种的具体适用范围;有的公告、通告、通报不分,运用时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有的不知有命令(令)、批复函、纪要等公文,遇到该使用这些公文的场合则都用通知代替;有的在一篇公文中混用多个文种,如《关于请示领导出席旅游节开幕式的报告》《关于召开第x届党代会的请示报告》等;还有的自创文种,将汇报、建议等列入公文范畴,套用公文格式进行写作,如《关于认真贯彻××副省长批示精神的情况汇报》《关于加强和改进民兵组织建设的建议》。这郁是不合理开发运用文种的表现。其实,在公文写作与运行的各个环节,资源不合理的开发运用还不止这些,诸如文头不规范、标题成分残缺、主送机关排列混乱等公文格式方面的不规范现象,越级上报、多头行文、请示一文多事等行文规则方面的混乱现象,都有悖于公文法规的具体规定,均可理解为对法规规定不合理的实践运用。长此以往,容易造成公文书写规范的不统一、公文办文秩序的混乱,从而破坏公文写作与运行环境的“生态和谐”。
(三)公文运行状况发展不平衡。随着现代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以及政务工作中信息量的与日俱增,办公自动化得到社会各界大力提倡,公文载体由纸质转向电子文书成为公文处理和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国内公文管理呈现出三种不同进度:一是完全进入了电子公文化办公模式,二是半电子公文化模式,三是纸质公文化模式:这体现了如今公文运行环境下公文模式发展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的存在,既不利于我国各地区实现政务数据的共享、公文信息的汇总与管理,也影响了全国上下公文发展大环境的统筹协调。
三、“生态观”在公文领域的践行
现阶段要大力倡导公文发展领域的生态观,即要求文书工作者“格物穷理,知行合一”,在充分认识公文写作与运行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观念更新与实行其事并行,理论传播与实际监管并重,促使公文“生态观”建设全面化、系统化。
(一)树立正确的公文生态观念
推行公文生态观念,即用人们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提倡的健康、平和、持续、发展的观念,指导现代公文写作与处理工作,力求营造纯净、有序的公文运行环境,确保公文工作健康、持续发展。在实际工作中,秉持公文生态理念,必须坚持以下三个原则:切实原则、有序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坚持切实原则,即要求文书工作者切实保证公文的纯真性,用真实的政令、确切的数据支撑公文,用真诚的态度、淳朴的语言撰写公文,严厉杜绝公文语言华而不实、内容千篇一律、数据漏洞百出的现象;要努力提高公文的实际功效,有针对性地进行公文写作,避免大量使用批转文件、普发文件传达信息造成信息堵塞;要努力提高公文的应时功效,保证公文发布的及时性,以免对政务工作带来负面影响。坚持有序原则,即要求文书工作者遵循公文写作与运行的普遍规律,从文种选择到行文方式的运用,都严格遵守已有的规定。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即要求文书工作者用发展的眼光审视公文工作,防止现代公文工作止步不前。现阶段,推行电子公文与实行无纸化办公是公文领域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具体体现。为此,就要在公文载体的节约与环保、公文归档的持续与便捷上谋求可持续发展;另外,在公文领域实现人力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公文文种的节能减压等,也是今后走公文可持续发展之路应该考虑的实际问题
(二)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现代公文领域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问题、新机遇现代公文工作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更多更新的素质和技能要求,只有具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广大文书工作者才能在这个岗位施展才华,实现人生价值。现代公文生态观的推行,同样需要广大从业人员积极配合首先,在思想政治方面,从业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养,认清自己的角色定位,在纷繁复杂的事物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这就要求从业人员严格遵守党和国家公文写作与运行的各项规定,不将个人情绪带入公文创作之中,不受外界文风影响随意改变公文的写作基调等二其次,在职业道德方面,从业人员要秉持求真务实的观念,不弄虚作假,保证办事流程的公正公平、办事方法的合情合理,不为一己私利做任何有悖职业道德之事。在业务能力方面,从业人员必须了解公文运行的大的政治环境,熟悉各类文种的适用范围、使用方式、行文特点及党和国家对公文写作与运行的相关规定等。另外,新时期的从业人员还要有敏锐的观察力、思维力,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能准确全面地掌握信息,精准地概括情况,周到地汇报情况。在工作态度方面,从业人员应戒骄戒躁、严谨细致,小到一个词语、一个标点的使用,都要仔细斟酌,确保自己制发的公文“零差错”。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盛行和无纸化办公方式的推行,从业人员在保持务实的工作态度的同时,更要勇于接受新事物,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与能力,顺应不断发展的公文工作的需要。
(三)强化标准化管理
要切实增强公文生态观,就要在确保已有制度有效施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公文管理制度,建立公文写作与运行的各项标准,杜绝出现公文“非生态”现象,保障整个公文体系的健康、和谐。
目前,党和国家发布的《傥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 《傥政机关公文格式》等标准法规,虽然有效保证了公文运行大环境的基本稳定,但文种乱用、行文混乱等影响公文运行秩序的现象依然存在,而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不外乎法规落实不力及法规自身不合理、不完善,这就凸显了强化标准化管理的重要意义。这就要求各级政府乃至各个部门认真组织学习国家的有关规定,增强公文法规意识,并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更为详细、更具针对性的公文管理规章;注重对公文撰写者写作能力的培养,明确对公文质量的具体要求;加强对公文是否合格的鉴别以及对办文程序合法化的监督;建立严格的奖惩机制,在一定范围内对优秀公文撰写者进行表彰,组织学习优秀公文的撰写方式,对违规办理公文的人员进行严惩。另外,对法律法规中存在的问题,有关部门应高度重视,及时修正完善。譬如,现行法规中有些文种之间界限不清,在用途上多有重复; “通知”的用途太广,负担过重,导致某些公文撰写者为减少文种使用错误,频繁使用一种公文;《傥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不完全适用于电子公文处理等。为此,有关部门及现代公文研究者,应积极地收集现行条例的各种漏洞,分析原因,并尽可能提出最为完善的行文标准。针对电子公文的特殊性,可制定具体的电子公文处理法规,来保证无纸化办公的顺利进行。
四、结语
公文生态观在当代社会形势下有着良好的推广前景,这种观念的合理运用必将净化现阶段国内公文的发展环境,有针对性地清除公文写作与运行中的不和谐现象,营造绿色、生态的公文环境。另外,公文作为政务管理的工具,它的健康、完善同样会影响整个政治环境,可以说推行公文生态观是党中央整顿文风口号最实际的行动回应。公文领域生态体系的建立必将影响社会其他领域,这种行动的接力,最终出现的必是全社会、各领域的生态和谐,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全面和谐。但是,新事物的产生与发展总会有一定的曲折与坎坷,一种新兴观念更是如此。用生态观来指导现代公文写作与运行,在公文发展领域推行“生态观”,现阶段虽只是一个大胆的设想,要真正融入现代公文研究之中,还会面临更多的挑战与磨合。纵使它的发展道路充满荆棘,这种紧跟时代步伐、勇于创新的研究方法,仍是新时代每一位公文研究者的追求,只有将创新与尝试的理念带人现阶段的公文研究之中,我国现代公文发展才会越走越远。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第五篇:现代企业市场营销观
现代企业市场营销观
经营者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就需要不断地提高管理水平和经营能力,适应市场的变化。在新一轮市场竞争中,企业应持怎样的市场营销观念呢?
现代市场营销观念要求企业的计划与策略应以消费者为中心, 正确确定目标市场的需要与欲望, 比竞争者更有效地提供目标市场所要求的满足。要求企业营销管理贯彻“顾客至上”的原则, 将管理重心放在善于发现和了解目标顾客的需要, 并千方百计去满足它,使顾客满意, 从而实现企业目标。
建立关系营销观。企业在赢利的基础上,建立、维持和促进与顾客和其他伙伴之间的关系,以实现参与各方的目标,从而形成一种兼顾各方利益的长期关系。关系营销把营销活动看成是一个企业与消费者、供应商、分销商、竞争者、政府机构及其他公众发生互动作用的过程,正确处理企业与这些组织及个人的关系是企业营销的核心,是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
逐步形成网络营销观。网络营销可视为一种新兴的营销渠道,它并非一定要取代传统的渠道,而是经由信息科技发展,来创新与重组营销渠道。但不可否认的是,网络营销必然会给传统营销造成冲击,因此商业界必须要注意这种趋势,并与软件产业作密切的联系与合作。以广告业为例,在最新媒体时代,销售是从开始到完成的一贯作业,就是说由吸引注意、引发兴趣、造成购买欲、进行采购,一气而成,而广告公司将参与营销的全程。商业企业也有必要改变传统的组织形态,提升新媒体部门的功能,引进兼具营销素养与电脑科技的人才,未来才能具备市场的竞争优势。
竞争的国际化和市场需求的个性化,客观上要求企业不仅要适应快捷变化的环境而且更重要的是创新市场和独占市场。在新一轮市场竞争中,企业只有不断创新市场营销观念,才能迎接21世纪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