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反思中重建新的课程观

时间:2019-05-13 04:23: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在反思中重建新的课程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在反思中重建新的课程观》。

第一篇:在反思中重建新的课程观

在反思中重建新的课程观

楚雄州禄丰县金山镇科甲小学

姚洁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施工蓝图”,它体现一个国家对学校教育的基本要求,影响着学校教育的水平和人才培养的质量。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最重要的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的主要依据。课程集中反映一定的教育思想,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策略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决定着学校教育活动的性质、特点和效益。

我国的基础教育国新一轮的改革,不同于建国以来已经进行的前七次课程改革,其总目标是要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新体系,它必然是课程理念、课程功能、课程结构以及课程实施与评价的大变革。对于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来说,新课程正一步步向我们走来,我们将成为新课程实施的主体。我们也将在这一场课程改革的洗礼中提高自己的素质,实现自身的价值。

因此,课程反思与重建就是对课程实践中蕴含着的观念或理论加以系统、全面、深刻地审视、解释、理解、批判和重建,这是实践者自我理解、自我超越的过程。有系统地反思实践中各种理解和观念,使之清晰化,并形成一种批判与自我批判的习惯,使过去的经验得以纯化,并成为发展和进步的工具,这对实践者本身既是有益的,也是必要的。因此,课程的反思与其说是反思课程的现状或当前的课程实践,还不如说是反思当前课程及其课程实践中蕴含着的观念和理论。

一、在新课程的反思中应该确立怎样的课程观

新的课程观应当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个课程观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是学生的“发展”指什么?它的涵义应该是:①全体学生的发展;②全面和谐的发展;③终身持续的发展;④个性特长的发展;⑤活泼生动的发展。

其次是“学生为本”指什么?它的涵义应该是:①价值观:一切为了学生;②伦理观:高度尊重学生;③行为观:全面依靠学生。

二、在新课程的反思中应树立什么样的教学观

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又怎样具体地体现出来呢?

1、教学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而且要使学生在智慧、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就实现课程的功能而言,就是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教学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要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要激励和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并提供充分的条件,促使学生尝试、探索、观察、实践,让他们动口、动手、动脑,成为自主的、“发现的”学习者。

3、教学要注重教会学生学习

“教”是为了“用不着教”。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就必须把“教法”与“学法”统一起来,发展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使他们成为“策略的学习者”。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引导学生收集、处理和运用信息,用于分析、研究和处理各种问题。

4、教学要尊重学生差异因材施教

学生在经验储备、发展水平和个性特征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教学应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视差异为一种“资源”和“特点”,采用适当“调适”的方法和各种“差异教学”的策略,“因材施教”。要记住,面向全体学生的实质,就是面向每一个有差异的学生个体;教学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尽可能好的发展。

应当特别指出,教师的教学观总是建立在他的学生观的基础上的。科学的、先进的教学观念以正确地认识学生为前提。教师的教学观和学生观是内在地统一的。

5、研究者概括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是:

①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②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学生与成人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③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学生是在教育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是在教师指导下成长起来的,学生的最佳发展与健康成长,他们的生活和命运,与所在学校与所遇到的教师有极大的关系。

④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都是独立于教师头脑之外,不以教师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⑤学生是责权主体。学生是权利主体,学校和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学生也是责任主体,学校和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对学习、对生活、对自己、对他人负责,学会承担责任。

三、新的课程观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哪些新的要求

1、教师要调整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地位

教师要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2、教师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

教师要注重改善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面,适应课程综合化的要求;要增强课程整合和课程开发的能力;要善于把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教师还要学会寻求和利用各种教学信息,加强同事之间的协调合作,善于分享别人的经验。

3、教师要积极变革自己的教学策略

总起来看,教师的教学策略要由重知识传授向重潜能开发和促进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4、教师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教师要引导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精心指导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要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在“用中学”,通过各种“活动”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总之,只有在反思中重建新的课程观,才能在实践中树立新的学生观和教育观,真正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在课程实施中应该做到:①把德育目标与时代要求联系起来;②突出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环境意识教育;③把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与终身学习联系起来;④既强调健康体魄、健康心理,又强调健康生活方式。只有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新课程蕴含的理念,我们才能认清新课程改革的方向,才能明确新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第二篇:新课程理念下学生观的反思与重建

新课程理念下学生观的反思与重建

[内容提要]基础教育中,在学生观问题上,存在着认识的偏差。为适应新课程所提出“一切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的要求,我们必须对学生现进行反思和重建,构建起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型学生观。

[关 键 词]新课程学生观反思与重建

新课程改革强调“一切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这是新课程改革的宗旨和核心理念。在实施新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应确立起正确的学生观,为学生的学习、成长构筑起“平台”。只有正确地认识学生,把握住学生的共性与个性,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有针对性,才能对学生的学习、成长提供有效帮助,从而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与和谐发展。

一、新课程理念下对学生观的反思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学生观的问题上,一直存在着学生必须服从教师的认识偏差。这种认识偏差既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也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当前在新课程背景下,教育工作者必须走出认识上的误区,树立起正确的学生观。现代社会的学生,他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与以往相比,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他们的观念之新、信息之灵、个性突出都为今天的教育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我们教师必须对现代学生的发展和变化有一个客观的认识。由于青少年思想解放、精力充沛、记忆力好、接受新事物快,他们所掌握的信息量往往超过成年人,在许多方面与成年人有了同等的地位,甚至高于成年人。美国人类学家M·米德从文化传递的角度,将人类社会由古及今的文化分成三种基本形式: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前喻文化是指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并喻文化是指长辈和晚辈的学习都发生在同辈人之间;而后喻文化则指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通过对三种文化模式尤其后喻文化模式的深入分析,M·米德令人信服地论证了在急速的社会变迁的巨大推动下,新的文化传承模式出现的历史必然性。具体说,原先处于被教化者地位的晚辈所以能够“反客为主”,充当教化者的角色,是因为古往今来没有任何一代像他们一样经历了如此巨大而急速的变化,也没有任何一代能够像他们一样了解、经历和吸收在他们眼前发生的如此迅猛的社会变革,由于社会文化的多元化趋势,打破了同一文化的标准,青少年也开始了自己的亚文化。社会多元文化的形成,使得青少年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发展,而不必要认同在成人眼里看出来的文化标准,如果我们仍然再简单地把学生看作是不懂事的孩子,甚至否认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体验,并据此来评价学生,就会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激发师生矛盾,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必须对学生观进行反思和重建,构建起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型学生观。

二、新课程背景下要正确认识学生的本质属性

1.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学生作为发展过程中的人,也就意味着他们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在他们身上所展观的各种特征都还处于变化之中,趋向与逐渐成熟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承认他们与成人有质的区别,不能求全责备,更不能施以讽刺、挖苦、辱骂,甚至体罚和变相体罚。要理解他们的不足,允许他们犯错误,更要善待他们,用教师的一颗爱心去温暖和感化他们,只有充分认识和理解这一点,才能以一种培养的观点去对待学生,积极发挥教育的作用。

2.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

应该看到,现实生活的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都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都存在着身体和心理等各方面的发展需要。因此,教育要促进学生心理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为学生将来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新课程背景下要求我们每一位教育者必须牢固树立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全面的人的观念。

3.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以学习为其主要任务是学生学习的一个特点。这种特点区别于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学习,也是学生区别于社会上其他人的特点。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需要、兴趣、动机、性格、气质和思想基础。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主动探究的人,忌讳教师代替学生读书、代替学生感知、代替学生观察思考、代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道理和掌握任何一条规律,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剥夺学生的学习权利,教师应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组织者,吸引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主动发现,主动探索。

4.学生是有差异的人

每一个学生都具有与他人不同的个性,都处在各自的发展水平线上,都是独特的,在知识、智能、兴趣、特长、性格、个性品质等方面存在着差别。在教学中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提倡个别化或个性化教学,就是要尊重学生的知识、智能、兴趣、个性、学习方式等诸多方面客观存在的差异性,承认学生间的差异也是现代科学学生观很重要的基本内涵。

5.学生是具有社会意义的人

学生是具有社会意义的人,每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的独立人格、尊严、个性和心理世界。教育工作者应当义不容辞地担当起促进学生社会化的责任,在课程的开设及教学设计过程中,要切实考虑学生的社会性需求和社会性情感。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体验除了包括兴趣、爱好、愉悦、成功感、理智感等非社会性体验,还包括自尊、关怀、公开、公正等社会性体验。社会性体验是新课程背景下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在学习方式上进行合作学习,体验角色转换,提高人际交往的技巧,学生也是具有责权的个体。在现代社会中,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无论是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评价的设计中都要考虑学生的需求,尊重学生的愿望。另一方面,学生作为责任的个体,学校和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学习、对生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学会承担责任。换言之,即学校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和管理,要对他们有制约,不能放任自流,使之逐步学会负责。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时刻提醒自己,学生是一个有责任的个体,也是一个有权利的个体。在新课程背景下承认学生是具有社会意义的人,是有效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前提,也是现代教育所要求的、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

三、新课程背景下学生观的重建策略

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新的教育理念在不断萌生,而旧的教育思想和行为方式依然顽固地存在。重建是在新旧观念斗争中进行的,只有对旧有观念进行反思、批判,才能孕育出新的观念。我们对原有的学生观进行批判,在扬弃的基础上重建新型的学生观,根据新课程的宗旨和理念,应采取积极有效的策略重建正确的学生观。

1.确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新课程的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教育的内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以往的学校教育注重知识、技能、过程和方法,而新课程除此之外,更加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其促进学生发展的着力点更多地落在形成的过程中而非结果上。这就要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目中有人”、“心中有人”,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注意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和改善学生的学习心态与学习行为,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并创造获取成功的条件和机会。

2.尊重学生人格,建立起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学生是人,他具有与教师平等的人格,因此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不伤害任何一个学生的自尊心,同时要赞赏每一位学生,教师要设法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过去那种“学生毕竟是学生”,教师处于长者的地位,强调“尊其师才能信其道”,学生是“弟子”、“门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要“听话”,尊重教师的权威,这样的观念已经完全过时了。现在新型的师生关系完全是平等的,学生可以毫无顾忌地指出对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意见。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共同探讨教学的问题,师生双方始终保持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课堂气氛,以求得新的发现。

3.在教学方法上建立起新型的学习方式

要创造一种宽松、宽容,富于活力的教学气氛,构建起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等方式,以促进学生和谐的个性发展。新课程改革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提出了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个性的发展目标,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新课程要求教师重新思考学生,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来看待,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发现、合作交流,从而拓展学生学习知识的渠道,拓展学生发展的空间。

4.切实转变教师的角色身份

新课程的重要任务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起一个自主、体验、探究、合作、交往的学习的平台,学习方式的转变期待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学模式的转变始于教师角色的转变。而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这也是确立新型学生观的具体体现。作为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应努力做到这样几个转变:第一,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成为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第二,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成为学生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第三,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成为动态知识的研究者。

5.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来施教

人的成长其身心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提出不同的学习任务,采取相应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教给学生知识和本领,强调在尊重学生发展多样性的基础上,满足学生多样性发展的需要,提供多样的发展空间和资源,为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形成提供最好的环境和条件,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良好的发展,成为一个有个性的人。

第三篇:《新课程的反思与重建》教学反思

《新课程的反思与重建》教学反思

在新课程实施中,什么是一堂真正的好课,怎样才能上好一堂课,无疑是各位参加课改教学的老师们共同关注和努力想要解决的焦点问题之一。尽管这些问题有不同的答案,但我以为,在教学实践中多向自己发问,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并在反思中提高,这才是解决好上述问题的一个重要的前提。下面我就结合我自己的实际,对新课改中的教学活动进行一下反思,归纳如下:

课堂上对学生的关注

新课程实施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尽管老师们的教学设计很新颖,但学生的学习方式并没有改变,仍然是在配合老师完成教学任务。有的老师对学生有创意的想法置之不理,甚至对于学生有胜过老师的独到见解也不予以鼓励。我们往往会听到这样的声音,“这道题就这么答,不能改了”,“教参”便成为问题的标准答案。为什么?因为老师在潜意识里依然关注的是教案,关注的是作为唯一标准答案的“教参”,总希望学生沿着自己事先设定的思路回答问题,在自己事先安排好的空间开展“自主”活动,最后圆满地实现预定目标。岂不知,这种教学恰恰把学生的学习引入死胡同———为认同而学习,为标准答案而思考。这些看似正确、深刻、全面的标准答案,实际上限制了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

老师们的这些表现说明了什么?说明我们的老师们仍然没有真正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为学服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等教育新理念仅仅停留于口号,谁都会说,而其实在老师思想深处并未得到真正认可。因此,新课程理念下,老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需求,给学生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让课堂成为充满创造和神奇的过程,成为充分展示学生独特个性的过程。

知识是你直接“给”的,还是经过你的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努力获得的?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老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管理者和控制者,学生的一切活动都处于老师的监控下,课堂教学是一种“你讲我听”、“你问我答”、“你给我存”的填鸭式教学。老师庄严神圣、高高在上的权威角色使学生不敢与其平等对话。我们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不应对学生有太多的限制,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并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学会质疑,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

让小组合作学习有效

当下,合作学习已成为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时尚。教学中,老师们大都采用这种形式,让学生合作、讨论,且无论什么样的课都采用,应用次数频繁。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但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讨论时间给得不够,刚刚分好组,没说几句,就被老师止住安排下一项内容了,合作学习显得匆忙、零乱。这些说明,学习要重视实效,而不能只顾形式,合作学习也不例外。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但不能机械地理解,不能认为每节课都要搞小组合作学习,也并非所有的教学任务都要通过小组活动才能完成。班级教学、个人学习仍有着合作学习所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当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有利于产生争论的、有价值的,而且是个人难以完成的内容,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换意见。老师还必须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指导,如方法多样时、学生思考出现困难时、意见不统一时。关键在于提出的问题能否提供合作的契机,是不是值得讨论的问题。如果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讨论将变成一种形式。

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应该关注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传统的课堂教学,重视教学过程中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忽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新课程倡导课堂教学要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我以为知识与能力,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是我们应该从传统教学中继承的东西;过程与方法,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是在知识与能力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的进一步开发;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理念下对课堂教学提出的深层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是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深层次的拓展。三个维度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融为一体的,共同构成一个血肉丰满的生命体。

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把握三维目标有机统一的关系,重视让学生主动经历学习适应终身学习要求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过程,积极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中发现、总结和掌握知识的规律和学习方法,使学生掌握有序、有度、有用的基础知识和适应实际需要的基本技能,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热情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应该在课堂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新课程要求老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与学生共同进行知识建构的参与者,作为参与者,老师不再是“知识的化身”,而应是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问题的合作者。为此,老师必须打破“教师中心论”,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课堂教学“文化生态”,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这样,学生的自由表达和自主探究学习才有可能。当前许多老师也越来越认识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他们正从习惯于把问题抛给学生要求学生回答,转向和学生一道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解决,与学生一起分享问题探究中的快乐,这可以说是一个质的变化。

让学生享有积极、主动、兴奋地参与学习过程,个体才能得到发展。在这种教学模式中,老师与学生同成为学习共同体中的一员,师生之间在平等的基础上展开对话、合作与交流。在这种平等的师生关系中,老师并没有高人一等的特权,而是以一个交流者、倾听者、建议者的身份出现,通过言谈和倾听进行双向沟通和交流,真正充当着这个学习共同体中的“平等中的首席”的角色。

第四篇:新课程反思与重建的教学设计

运算律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和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2、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培养符号感和推理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水平。

3、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难点:能够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运算。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让学生看教材上的情景图,说明同学们正在操场上进行体育活动。

2、提问: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能提出哪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任学生提问题,只要用加法计算的就可以

3、指出:在三年多的时间里,我们进行过好多加法计算,你知道加法运算里的一些基本规律吗?理解并掌握加法运算的规律,对我们以后的间很有用的。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加法有哪些运算规律,板书。

二、新课教学。

1、例题讲解:加法交换律 跳绳的有多少人? 让学生列式

还有不同的式子吗?再指名一人用不同的式子列式。

让学生观察和比较这两个不同算式的计算结果。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28+17和17+28的结果都是45.直接指出,这两道算式的得数相同,我们可以把这两道算式写成这样的等式。

28+17=17+28 引导学生发现,这两个式子的所有数据都相同,只是数据的位置不同,多举几个例子。让学生更好发现规律。

讨论:每组的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强调只是位置不同。

不是不几组算式都是这个特点呢?

从这些例子中得到什么规律?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他们的和不变,这就是加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为:A+B=B+A 例题讲解:加法结合律

第二个问题: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让学生列式,并让两名学生到黑板上来板演。根据学生写出的算式,强调有不同的算式,(28+17)+23=28+(17+23)

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指出:这两个算式中三个加数分别相同,加数的位置也相同,但两个算式中相加的顺序不同,左边的算式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同,右边的算式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同,再同第一个数相加,不管哪两个数先加,最后的结果都一样。

写出几组算式让学生体会这样的规律。

强调:这就叫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他们的和不变。

用字母表示为:(A+B)+C=A+(B+C)

三、课堂练习: 想想做做。

1、说说题中的等式各应用了什么运算律。

指出最后一个题运用了什么运算律。先用了加法结合律,再运用了加法交换律。

2、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解。

3、计算后加加法交换律进行难处。指名学生演示。

4、学生先计算。再进行比较,让学生初步感知,怎样算才会更简便一些。

5、连一连,学生独立连起来,发现什么,以后怎样算才方便一些。

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自己掌握得怎样?

五、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对于运算律的探究过程比较多,在教学思想和方法上也下了不少功夫。但相对而言,在用字母表示运算律的教学上显得表面化,对为什么用符号表示,它的价值所在体现不够,因而对学生符号感的培养不太够。

以后还需要加强两种运算的自身关联,对两种运算的运用。

四1班 2012年11月

第五篇:《新课程的反思与重建》学习心得体会

《新课程的反思与重建》

学习心得体会

朱加鑫 2009年8月

《新课程的反思与重建》学习心得体会

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这是一个说得非常好的公式。

一个好的教具能够在课堂上起到主导作用,因此,制作出活灵活现的教具对课堂非常重要,利用业余时间动手制作教具,不会制作的多向别人学习,利用业务学习时间请学校的美术教师及上科枝活动课的教师对自己进行培训。

每个人的心智模式与成长环境、性格、智商、情商有关,具有明显的个性特征。改善心智模式,是学习、自我超越的前提条件。没有心智模式的改变,任何新的改变和发展都不可能。只有不断改善心智模式,才能不断地自觉实现自我超越,不断发挥创造性。

在新课程标准实施背景下,教学内容,教学模式都需要相应的变革,变革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其实践活动的反思质量。

凡是对看到的听到的亲身经历过的教育教学现象所进行的一番认真思考。教师用批判和审视的眼光看行自己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并做出理性的判断和选择。反思之后用自己的观点、看法,评价用于自己的实践教学就是改进教学的行动。

反思是教师教学中一种内省活动,也是课改背景下教师应该具备的一种能力。要不断地对自我及教学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要有自我监控能力:提高自我的观察、判断、评价和设计的能力。要求有教学效能感。对教师自身教学效果的认识,评价进而产生的价值感、自我满足感,自我信赖感。要求有职业意识。

要用批判和审视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并做出理性的判断和选择,从而实现自己思想观念和行为的巩固、完善和变革。

教师把自我作为意识对象,在学习活动中,把学习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对自我及学习进行积极、主动地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

1.确立现代化学习观。面对新课程,教师应树立全新的学习观,学会终身学习,适应未来教育的发展需要;学会创新学习,能够把知识转化成智慧,在实践中形成新的方法论、价值观;学会利用网络进行学习、交流和研究,快速完善自我、更新自我和超越自我,加快自身专业化发展的进程。

2.采用多元化的学习方式。通过自主学习,及时更新知识结构,保持专业知识的先进性。

总之,通过学习我得到了很多。根据单元学习方案中具体学习活动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之间的差异,可以将课程中的某些具体学习活动分为八类:表征学习(符号学习)、信息知识的学习、数理规则的学习、问题解决、阅读理解与鉴赏、创作、动作技能的学习、态度与价值观的学习。课程设计也就是对学习方案中的上述八个基本方面加以规定。以素质教育的观念审视、反思与重建课程,也就是对这八个方面加以审视、反思和重新设计。要真正落实素质教育,必须从以上八个方面全方位着手;其中任何一个方面背离了素质教育,素质教育都将最终落空。

下载在反思中重建新的课程观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在反思中重建新的课程观.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在新课程改革中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师不能单单地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励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

    在新课程教学中

    在新课程教学中,怎样“用好教材,超出教材” 王敏勤 这次课程改革在使用教材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如:教师在教学中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用好教材,超出教材”;......

    浅谈教学反思在物理新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教学反思在物理新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所谓教学反思,就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是教师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

    新课程评价观

    新课程评价观一、原课程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1、在评价观念上,评价就是一种检测,通过评价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知识掌握情况,重在对知识结果的评价,忽略了过程和方法的评价; 2、......

    新课程改革中的反思

    新课程改革中的反思摘 要:新课程改革提倡以学生为本,但是由于教师受到传统教学观念、教学模式的束缚,在课堂上仍然占据“一言堂”的主体地位,没能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新课程中的教学观[五篇范例]

    新课程中的教学观 一、全面发展的教学观 全面发展的教学观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结论与过程的统一 结论与过程的关系反映的是学科内部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的关系。从......

    感受,在新课程中积淀

    感受,在新课程中积淀 湖北省安陆市孛畈镇中张守斌联系电话:*** 感受,在新课程中积淀 【摘要】新数学课程已经走进了我们师生的生活,在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

    浅谈教学反思在物理新课程教学中的作用(xiexiebang推荐)

    浅谈教学反思在物理新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对于教师来说,课堂就是你的舞台,学生就是你的观众,那一节节精心准备的课,就是你征服观众的节目。新课改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充满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