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精神科护士职业防护现状与离职原因分析
精神科护士职业防护现状与离职原因分析
【摘要】 目的:总结精神科护士执业防护现状与离职原因。方法:对我院71例精神科护士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职业防护现状,并分析其离职原因。结果:精神科护士存在针刺伤史的有51例,遭受过患者攻击的64例,被刺伤后能够正确处理的52例,操作过程中护士的戴手套率为22.53%。理化因素、社会心理因素等为主要的离职原因。结论:医院应重视并加强精神科护士的防护教育,确保处理流程规范化,同时给予必要培训,给予护士心理支持,稳定护士队伍。
【关键词】 精神科;护士;职业防护现状;离职原因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4)03-0508-01
精神科护士的职业特点决定了其需要在特殊环境下对患者实行特殊护理,实际操作过程中,护士人员不仅受到来自消毒剂、某些药物或者病毒方面的威胁,而且还有可能遭受患者攻击,容易产生职业倦怠,久之萌生离职念头,对护士生活品质造成严重危害。因此,加强精神科护士的职业防护并总结其离职原因,以针对性的采取防护措施至关重要。为进一步分析精神科护士的职业防护现状,我院对71例精神科护士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分析其防护情况,现报道如下。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精神科的护士71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女性,平均年龄为(33.14±8.29)岁,平均工龄为(5.79±3.82)年。纳入标准:均有专门核发的护士执业资格证书;在精神科的从业工龄为3年以上;不存在意识障碍或精神病史。排除标准:返聘护士或进修护士;年龄在48岁以上。学历:大专及以上护士44例,中专护士27例。所有患者在年龄、工龄、学历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对所有护士发放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家庭背景、年龄工龄、学历职称、是否婚育、是否遭受过患者攻击、被针刺伤史、针刺伤后处理方法、操作中戴手套率等。同时发放护士离职意愿量表与离职原因调查表,量表共分为6个维度,各维度相加之和为总分,分值越高说明护士离职的意愿越强,对总分进行换算,总均分低于1分表示离职意愿非常低;分值在1~2分之间表明离职意愿相对较低;分值为3~4分表示离职意愿相对较高;分值在4分以上表示离职意愿非常强烈[1]。
1.3 统计学分析:对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所得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所得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1 护士职业危害情况:51例(71.83%)有针刺伤史,主要是在对患者注射药物或静脉采血时所伤,64例(90.14%)护士遭受过患者的主动攻击。
2.2 针刺伤后的危害性认识:65例(91.54%)护士知道患者体液、血液或者分泌物中可能存在结核杆菌、乙肝病毒或HIV并极有可能造成自身感染或疾病传播,31例(43.66%)护士认为患者的精神病不具传染性。
2.3 针刺伤后处理流程的认识:52例(73.23%)护士会采取正确的冲洗、挤压并且消毒的方式处理,5例(7.04%)护士未做处理。其中44例护士接受过乙肝疫苗的接种,与患者接触前双手进行消毒的执行率为35.21%(25/71),操作过程中戴手套的执行率为22.53%(16/71)。
2.4 离职意愿分析及原因总结:护士TIQ评分中,总均分为(2.41±1.03)分,离职医院强烈的有40例(56.33%),而离职意愿非常低的仅为5例(7.04%)。精神科护士离职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针刺伤与患者攻击致伤等理化因素;②工作压力与社会支持等社会心理原因;③病毒感染等生物因素。讨论
本研究表明:①约有43.66%的精神科护士将精神病理解为不具传染性的疾病,因此被针刺伤后认为无所谓,所以并没有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正确处理伤口,然而患者血液或体液中可能存在的HBV等对人体危害巨大,直接威胁护士健康安全。因此医院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对精神科护士的工作条件予以改善,同时提供具有保护性的医疗药品。并且应加强精神科护士职业防护相关知识的培训,树立健康思想与个人防护意识。②本次调查发现,90.14%的护士曾经被患者主动攻击而致伤过,由于某些精神病人表现为冲动、兴奋甚至伤人,护士在工作中可能遭受攻击。此类情况往往难以预测,而根据调查,受到过病人攻击的医护人员一般存在较为明显的抑郁或焦虑倾向,导致护士心理健康问题突出,甚至对家庭生活造成影响。护士在实际工作中,应在尊重病人人格的基础上,针对患者不同特征采取不同的沟通技巧,密切观察患者动态,若有暴力行为的倾向及时设法预防。③被针刺伤过的护士约占71.83%,我们发现在国外的众多报告中精神科护士亦被针刺伤的人员占绝大多数,一般发生率高达80%以上。医院应全面普及健康教育知识及正确处理方法,并建立损伤报告管理机制,提高护士的职业防护认识。④本研究中护士戴手套率仅为22.53%,据相关资料显示,若一个钢针已经受到血液污染,戴手套的医务人员所接触到的血量相较于未戴手套的人员可减少50%,所以,各项操作中戴手套非常重要。国内外,医院中精神科护士的离职率居高不下,本研究中56.33%的护士存在强烈的离职倾向,此种现象需要医院管理人员高度重视。精神科护士的工作环境具有高压力与高风险,同时还要面对社会群众的不理解和不尊重,医院管理中也对精神科的护理工作缺乏重视,医护之间差距明显,导致护士出现失落感,做出离职行为[2]。管理者应注重精神科护士的心理健康问题,引导其正确释放压力,树立健康的心理状态与工作态度,同时建立科学向上的舆论导向,高度理解并认同精神科护士的工作性质,增加护士归属感与安全感,稳定护理人员队伍,提高护理质量。
第二篇: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现状浅谈
摘要职业倦怠(burnoue)又称过度疲劳综合症(burnouesynarome)。各行各业都有程度不同的表现。椐调查研究,精神科护理人员的程度较为严重[1]。其产生的原因较为复杂,表现形式也各不相同。对行业贯彻价值理念、提升质量水平与效率的影响不可小觑。因此,本人根据十几年的精神科护理工作感受,就精神科职业倦怠尝试性地作一些浅显分析,提出个人的缓解对策,以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
keywordsmentalhealthnursesburnout
近年来,职业倦怠在社会各行各业中都有所表现,已引起医疗卫生[2]领域许多研究者的关注。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也逐渐引起了相关人员的调查研究[1],masiach等人将职业倦怠看作一种综合征,它包括情感枯竭、冷漠以及个人职业效能减退[3]这一观点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并广为引用[1]。
精神科护士由于职业的特殊性,经常承受着社会的偏见与不理解,工作责任心较重、工作环境中应激强度较高,还要承受避免精神病人突然攻击威胁的精神压力以及病人家属的合作性较差等方方面面的精神压力,因此成为职业倦怠表现突出的一个行业[4]。对此,本人根据自己十多年的工作总结,归纳出以下原因。
1原因分析
1.1护士编制不足,工作强度大基础护理落实不到位目前我国,大部分医院护理人员未能按编制的规定配置。1987年卫生部颁布护理人员的编制为病床与护士之比为1:0.4。然而,近年来有研究认为,平均床护比为1:0.5~0.6较为适宜[5]。而现实临床上,1:0.4的配比都不能保证,如:我院护理人员与床位比是1:0.17。护理人员少,工作量大,基础护理工作繁重,功能制护理不能得到较好落实,护士为此只能避轻、就重,抓重点而轻全面护理工作,因此无法满足患者生理、心理需要,造成患者与家属的不满,使护理人员不仅增添了工作量,也增加了心理压力。
1.2待遇不公平,社会地位低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人都有享受公平对待的要求。如奖金分配、工作安排、学习进修的机会等方面,如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护士的内心就会产生怨气。加上社会对护理工作存有偏见,少数人把护士工作视同于佣人和保姆,不尊重她们的人格和所付出的辛勤劳动[6]。同时,精神科护士长期要面对精神残疾的病人,没有语言沟通、情感交流,甚至有的病人连吃、喝、拉、撒都不知道,需要护理人员来帮助。以我院为例:200张床位,目前收治住院的169位精神病人中,男病人有128人,女病人有41人,男、女病人比例为3.12:1,而护理人员男女比例为1:3.25。众多的女护士(很多是未婚女护士)面对身形高大、体魄强健、没有自知力和自制力的男性精神病人,她们的精神长期处于高度戒备与恐惧中,即使如此,时常还要无法避免地遭受意外攻击[7]、骚扰,其心理承受的压力不言自明。姑且不论专科护士职业,单就从人性角度看,这些人有思想、有情感,却长期得不到交流,长期紧绷着的精神和压抑的心情,必然会使她们情感枯竭、冷漠、厌倦,工作的持续性受到挑战、积极性受到抑制。
1.3工作风险大,责任性强精神科护理工作是高风险、责任性较强的服务行业。由于职业的特殊性,精神疾病的复杂性及患者缺乏自制力和自控力以及医疗技术的局限性,使风险无处不有,无处不在。我国精神科目前大多采用封闭式管理。病人将封闭式医院自喻成“监狱”,把住院比作“坐牢”,因此不安心住院治疗,他们面对封闭的大门和铁窗,心理产生厌恶和反感,常出现逃跑或自杀的行为。由于自由受到限制,他们对护理人员很容易产生敌意情绪,经常攻击、骚扰护理人员。已颁布实施《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使医疗民事诉讼案日益增多。我国加入了wto后,医疗卫生行业已实现与国际接轨,一种全新的护、患关系正在形成。由于护理模式的转变、工作职能的拓展和新技术、新业务的推广应用,使护理工作风险越来越大。进一步增强了护理人员的风险、责任心与学习应用新技术的心理压力。
在130多种压力较大职业中,精神科护理工作名列榜首。在精神科护理工作环境中,常存在疾病传染给自身的高危险性,如穿刺、注射、处理污染伤口及分泌物等职业性接触,从而造成护理人员心理上的谨慎与恐惧。规范的无菌技术操作要求,又使护理人员倍增了对患者的高度谨慎,增添了护理人员心理压力。有研究表明,0.004ml带有hbv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针刺伤可传播20多种血原性传染病[8],hlv感染者和alds病人,工作中被hlv血液污染的针头或利器刺伤皮肤会有0.3%感染的危险[9]。精神病人由于不配合摄片、b超等检查,需要护士协助,不可避免地接触x线,这些都容易造成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造血功能低下,甚至诱发肿瘤[10],从而导致护理人员身心耗竭。而在玩世不恭等职业倦怠的表象下,掩藏着的就是对传染性疾病的恐惧和处理重大疾病无能为力的实质。
1.4睡眠紊乱,导致神经衰弱睡眠是人生最重要的生理活动。良好的睡眠能解除护理人员日常工作疲劳,保持充沛的体力和旺盛的精力,从而能更好、更有效保正护理工作的质量和病人的安全。而精神科护士的工作实行的是8小时倒班制,人员少,频繁上夜班,生活无规律,大脑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体能消耗也大。大量的生活护理、病情观察及治疗,都由护士来完成。特别是夜班护士,因为是单独工作,要独立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紧急、危重病情变化等情况,经常因为一个人忙不过来而心理紧张。同时夜班工作后容易产生疲劳、不良情绪,如碰上患者死亡,护士执行终末处理等,都会使90%左右的护士处于恐惧、害怕中,这些不良因素的刺激会影响护士的正常生活和工作。此外,在精神科护理队伍中,有不少是20多岁的年轻女护士,她们正处于恋爱、婚姻、生育阶段,容易为琐碎的生活问题而困扰。频繁的夜班工作,既影响她们的生活规律,又影响对家人的照顾,使她们觉得与恋人、伴侣、孩子、父母相处时间少,易引起情绪波动、突增怨恨。加之交接班准时,易造成护理人员睡眠不实,引起生物钟紊乱导致失眠、焦虑、抑郁、等疾病[11],使工作效率下降。
1.5社会舆论因素精神科护士为病人付出辛勤劳动而得不应有的尊重与承认。如:当病人病情痊愈出院时,病人往往只感谢医生,而忽略护士。工资及福利待遇相对较低,晋升和继续深造的机会少,所作的贡献得不到社会完全认可。特别是媒体亦真亦假的炒作,常给医护人员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严重挫伤了医护人员工作积极性。同时,多数护理人员为女性,在家中还要承担家庭主妇的角色。许多护理人员为了晋升、提高学历和更新知识,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培训和自考学习,常背着工作、学习、家庭的沉重负担,对生理和心理造成很大影响。
1.6护理人员自身因素护士对护理工作的主动性、自觉性不高,特别是对精神病患者的生活护理、心理护理,往往认为无关紧要,可做可不做,只要不耽误病人的药物治疗,康复训练制护理能免就免。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护理差错,并发症,如病人外逃、自杀、褥疮等违规和失职行为时有发生。医疗行业的本质特点是治病救人,这就对技术性、紧张性、高度的责任性提出了高标准与严要求,护理人员的文化素质、道德修养、应变能力决定着医疗护理效果。知识的匮乏、技能的不足常使一部分护理人员工作处于被动和受制状态,这也会引起护士的焦虑、烦躁的心理情绪,形成较大的心理压力。
1.7工作满意度由于工作缺乏规律性,频繁倒班,心理、体力透支较大,护士很少有机会参加各种护理学术活动,就连继续再教育、自学参加学历教育,都会受到班次工作的制约。因此,排班制度的灵活性、科学性不足,也会使护士对工作产生不满。倒班制度和工作人员少,使想学习的护士没有时间,想补休息的护理人员得不到及时补休,从而对工作产生厌倦和抵触情绪。同时,对规定的年休假、节假日休息补偿不够,也会使护理人员产生不满情绪。对精神病人攻击护理工作人员后,造成身体和精神的伤害关心不到、处理不妥,也会产生不满情绪。
2缓解职业倦怠的基本方法职业倦怠,是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与人的生理、心理、环境需求间的矛盾所引发的职业病态。纵观此类病态的深层原因,本人认为:有自然生理原因,而更多的则是社会原因。为此要缓解职业倦怠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2.1全社会都要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在考虑行业快速、高质量发展的时候,也要充分考虑到人的生理承受力和心理需求,避免与防止职业倦怠周期加快带来的负面影响。要在全体医护人员中贯彻“以病人为中心”、树立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行业理念,从多方面入手,采取物质的、精神的等各种措施、方法,调动每位医护人员的行业积极性,使良好的医德、医风与稳步扎实的优质服务协调一致,使人员素质、技能与长期贯彻中的立业之本理念相匹配。同时,把解决长远问题与解决各类具体问题、解决迫切问题与解决隐患问题合二为一,合理谋划,分步落实。如:要保证护理人员与床位的合理比例。尽可能创造出贯彻医疗行业立业理念的客观环境。具体落实中,要毫不懈怠地紧抓优质服务和救死扶伤这一恒定不变的工作主题,积极营造业务技能和优质服务方面的比、学、赶、帮、超氛围,着力解决好护理人员正常的生理承受力、心理需求与做好主题工作的客观要素问题,如:按照人性化管理要素,根据个体差异合理安排班次;提供一切便利条件,积极倡导和鼓励继续学习教育;按照能者上、庸者让的选贤用人机制,公开选拔中层管理人员;建立健全医护人员服务态度和护理工作质量监督考评考核责任机制,细化、量化、护理人员与患者间的医德、医风管理等等。尽可能使护理人员的生理承受力、正常的心理、环境需求达到现实条件下的平衡,延长职业倦怠的周期。
2.2营造公正、公平、和谐与积极健康向上的工作环境首先,要从改革管理观念、管理体制、机制方面着手,敢于破旧立新,完善责、权、利公平机制、体制,使护理人员充分感受到公正、公平为自己各项权益保障带来的精神愉悦。其次,要坚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与业务技能学习教育。通过多形式、多内容的学习教育,可以把医院管理者的意志变为全体护理人员的自觉行动,促进凝聚力、创造力的膨发。特别要把护理人员业务素质的提高,作为医院与时俱进发展的基础纳入重点管理日程,狠抓岗位技能培训、继续教育学习,使越来越多的护理人员认识到:知识是挽救他人生命和自己职业生命的“有力武器”,时刻不能偏废,从而激发起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习形式上,可以提倡鼓励自学为主。如:自学考试、夜大、函授、远程教育等。
内容上,多倡导基础理论和前沿理论的掌握与应用,如:护理专业新理论、新知识、新技能等。操作应用上,倡导“以病人为中心”,把生理护理延伸到心理护理、院内服务扩大到院外服务、技术服务扩大到社会服务,紧追现代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的前沿护理工作。在服务上主动树立“五心”:观念,即诚心、虚心、耐心、细心、爱心,专业上履行:“五勤”标准,即脑勤、眼勤、嘴勤、手勤、腿勤。真正实现对病人的整体护理,融洽护患关系,提高病人和家属的满意度。同时,抓好护士岗前服务态度的培训举办专题讲座,从护士的着装仪表、行为举止、语言规范等教育入手,组织护理人员收看护士服务礼仪展示的电视录像等,使新护士在上岗前就认识到社会对护士的期望,培养新护士带着良好的服务态度走上工作岗位。开展护士服务礼仪评选活动,使护士对病人和蔼可亲、一视同仁,工作积极认真、仔细、高度负责,给人以信任感,既保证了病人的护理安全,又减少了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
2.3建立完整的工作管理体系护理工作要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加强思想教育,改变旧的思维方式。通过一定的制度来制约,加强管理、检查、督促,定期对清楚的住院病人进行满意度的调查,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病人的满意度是医院管理工作中一项最重要的评价内容,也是对护理工作最客观、最公正的评论[12]。提高病人满意度作为日常管理工作内容来抓。针对不安全事件易发点,服务不到位的隐患进行监管,以一流服务质量为目标,加强规范化管理,将以人为本的护理服务理念运用到护理工作中。提高病人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减少护理工作上的纠纷和差错。
第三篇: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现状浅谈
摘要职业倦怠(burnoue)又称过度疲劳综合症(burnouesynarome)。各行各业都有程度不同的表现。椐调查研究,精神科护理人员的程度较为严重[1]。其产生的原因较为复杂,表现形式也各不相同。对行业贯彻价值理念、提升质量水平与效率的影响不可小觑。因此,本人根据十几年的精神科护理工作感受,就精神科职业倦怠尝试性地作一些浅显分析,提出个人的缓解对策,以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
keywordsmentalhealthnursesburnout
近年来,职业倦怠在社会各行各业中都有所表现,已引起医疗卫生[2]领域许多研究者的关注。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也逐渐引起了相关人员的调查研究[1],masiach等人将职业倦怠看作一种综合征,它包括情感枯竭、冷漠以及个人职业效能减退[3]这一观点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并广为引用[1]。
精神科护士由于职业的特殊性,经常承受着社会的偏见与不理解,工作责任心较重、工作环境中应激强度较高,还要承受避免精神病人突然攻击威胁的精神压力以及病人家属的合作性较差等方方面面的精神压力,因此成为职业倦怠表现突出的一个行业[4]。对此,本人根据自己十多年的工作总结,归纳出以下原因。
1原因分析
1.1护士编制不足,工作强度大基础护理落实不到位目前我国,大部分医院护理人员未能按编制的规定配置。1987年卫生部颁布护理人员的编制为病床与护士之比为1:0.4。然而,近年来有研究认为,平均床护比为1:0.5~0.6较为适宜[5]。而现实临床上,1:0.4的配比都不能保证,如:我院护理人员与床位比是1:0.17。护理人员少,工作量大,基础护理工作繁重,功能制护理不能得到较好落实,护士为此只能避轻、就重,抓重点而轻全面护理工作,因此无法满足患者生理、心理需要,造成患者与家属的不满,使护理人员不仅增添了工作量,也增加了心理压力。
1.2待遇不公平,社会地位低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人都有享受公平对待的要求。如奖金分配、工作安排、学习进修的机会等方面,如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护士的内心就会产生怨气。加上社会对护理工作存有偏见,少数人把护士工作视同于佣人和保姆,不尊重她们的人格和所付出的辛勤劳动[6]。同时,精神科护士长期要面对精神残疾的病人,没有语言沟通、情感交流,甚至有的病人连吃、喝、拉、撒都不知道,需要护理人员来帮助。以我院为例:200张床位,目前收治住院的169位精神病人中,男病人有128人,女病人有41人,男、女病人比例为3.12:1,而护理人员男女比例为1:3.25。众多的女护士(很多是未婚女护士)面对身形高大、体魄强健、没有自知力和自制力的男性精神病人,她们的精神长期处于高度戒备与恐惧中,即使如此,时常还要无法避免地遭受意外攻击[7]、骚扰,其心理承受的压力不言自明。姑且不论专科护士职业,单就从人性角度看,这些人有思想、有情感,却长期得不到交流,长期紧绷着的精神和压抑的心情,必然会使她们情感枯竭、冷漠、厌倦,工作的持续性受到挑战、积极性受到抑制。
1.3工作风险大,责任性强精神科护理工作是高风险、责任性较强的服务行业。由于职业的特殊性,精神疾病的复杂性及患者缺乏自制力和自控力以及医疗技术的局限性,使风险无处不有,无处不在。我国精神科目前大多采用封闭式管理。病人将封闭式医院自喻成“监狱”,把住院比作“坐牢”,因此不安心住院治疗,他们面对封闭的大门和铁窗,心理产生厌恶和反感,常出现逃跑或自杀的行为。由于自由受到限制,他们对护理人员很容易产生敌意情绪,经常攻击、骚扰护理人员。已颁布实施《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使医疗民事诉讼案日益增多。我国加入了wto后,医疗卫生行业已实现与国际接轨,一种全新的护、患关系正在形成。由于护理模式的转变、工作职能的拓展和新技术、新业务的推广应用,使护理工作风险越来越大。进一步增强了护理人员的风险、责任心与学习应用新技术的心理压力。
在130多种压力较大职业中,精神科护理工作名列榜首。在精神科护理工作环境中,常存在疾病传染给自身的高危险性,如穿刺、注射、处理污染伤口及分泌物等职业性接触,从而造成护理人员心理上的谨慎与恐惧。规范的无菌技术操作要求,又使护理人员倍增了对患者的高度谨慎,增添了护理人员心理压力。有研究表明,0.004ml带有hbv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针刺伤可传播20多种血原性传染病[8],hlv感染者和alds病人,工作中被hlv血液污染的针头或利器刺伤皮肤会有0.3%感染的危险[9]。精神病人由于不配合摄片、b超等检查,需要护士协助,不可避免地接触x线,这些都容易造成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造血功能低下,甚至诱发肿瘤[10],从而导致护理人员身心耗竭。而在玩世不恭等职业倦怠的表象下,掩藏着的就是对传染性疾病的恐惧和处理重大疾病无能为力的实质。
1.4睡眠紊乱,导致神经衰弱睡眠是人生最重要的生理活动。良好的睡眠能解除护理人员日常工作疲劳,保持充沛的体力和旺盛的精力,从而能更好、更有效保正护理工作的质量和病人的安全。而精神科护士的工作实行的是8小时倒班制,人员少,频繁上夜班,生活无规律,大脑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体能消耗也大。大量的生活护理、病情观察及治疗,都由护士来完成。特别是夜班护士,因为是单独工作,要独立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紧急、危重病情变化等情况,经常因为一个人忙不过来而心理紧张。同时夜班工作后容易产生疲劳、不良情绪,如碰上患者死亡,护士执行终末处理等,都会使90%左右的护士处于恐惧、害怕中,这些不良因素的刺激会影响护士的正常生活和工作。此外,在精神科护理队伍中,有不少是20多岁的年轻女护士,她们正处于恋爱、婚姻、生育阶段,容易为琐碎的生活问题而困扰。频繁的夜班工作,既影响她们的生活规律,又影响对家人的照顾,使她们觉得与恋人、伴侣、孩子、父母相处时间少,易引起情绪波动、突增怨恨。加之交接班准时,易造成护理人员睡眠不实,引起生物钟紊乱导致失眠、焦虑、抑郁、等疾病[11],使工作效率下降。
1.5社会舆论因素精神科护士为病人付出辛勤劳动而得不应有的尊重与承认。如:当病人病情痊愈出院时,病人往往只感谢医生,而忽略护士。工资及福利待遇相对较低,晋升和继续深造的机会少,所作的贡献得不到社会完全认可。特别是媒体亦真亦假的炒作,常给医护人员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严重挫伤了医护人员工作积极性。同时,多数护理人员为女性,在家中还要承担家庭主妇的角色。许多护理人员为了晋升、提高学历和更新知识,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培训和自考学习,常背着工作、学习、家庭的沉重负担,对生理和心理造成很大影响。1.6护理人员自身因素护士对护理工作的主动性、自觉性不高,特别是对精神病患者的生活护理、心理护理,往往认为无关紧要,可做可不做,只要不耽误病人的药物治疗,康复训练制护理能免就免。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护理差错,并发症,如病人外逃、自杀、褥疮等违规和失职行为时有发生。医疗行业的本质特点是治病救人,这就对技术性、紧张性、高度的责任性提出了高标准与严要求,护理人员的文化素质、道德修养、应变能力决定着医疗护理效果。知识的匮乏、技能的不足常使一部分护理人员工作处于被动和受制状态,这也会引起护士的焦虑、烦躁的心理情绪,形成较大的心理压力。
1.7工作满意度由于工作缺乏规律性,频繁倒班,心理、体力透支较大,护士很少有机会参加各种护理学术活动,就连继续再教育、自学参加学历教育,都会受到班次工作的制约。因此,排班制度的灵活性、科学性不足,也会使护士对工作产生不满。倒班制度和工作人员少,使想学习的护士没有时间,想补休息的护理人员得不到及时补休,从而对工作产生厌倦和抵触情绪。同时,对规定的年休假、节假日休息补偿不够,也会使护理人员产生不满情绪。对精神病人攻击护理工作人员后,造成身体和精神的伤害关心不到、处理不妥,也会产生不满情绪。
2缓解职业倦怠的基本方法职业倦怠,是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与人的生理、心理、环境需求间的矛盾所引发的职业病态。纵观此类病态的深层原因,本人认为:有自然生理原因,而更多的则是社会原因。为此要缓解职业倦怠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2.1全社会都要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在考虑行业快速、高质量发展的时候,也要充分考虑到人的生理承受力和心理需求,避免与防止职业倦怠周期加快带来的负面影响。要在全体医护人员中贯彻“以病人为中心”、树立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行业理念,从多方面入手,采取物质的、精神的等各种措施、方法,调动每位医护人员的行业积极性,使良好的医德、医风与稳步扎实的优质服务协调一致,使人员素质、技能与长期贯彻中的立业之本理念相匹配。同时,把解决长远问题与解决各类具体问题、解决迫切问题与解决隐患问题合二为一,合理谋划,分步落实。如:要保证护理人员与床位的合理比例。尽可能创造出贯彻医疗行业立业理念的客观环境。具体落实中,要毫不懈怠地紧抓优质服务和救死扶伤这一恒定不变的工作主题,积极营造业务技能和优质服务方面的比、学、赶、帮、超氛围,着力解决好护理人员正常的生理承受力、心理需求与做好主题工作的客观要素问题,如:按照人性化管理要素,根据个体差异合理安排班次;提供一切便利条件,积极倡导和鼓励继续学习教育;按照能者上、庸者让的选贤用人机制,公开选拔中层管理人员;建立健全医护人员服务态度和护理工作质量监督考评考核责任机制,细化、量化、护理人员与患者间的医德、医风管理等等。尽可能使护理人员的生理承受力、正常的心理、环境需求达到现实条件下的平衡,延长职业倦怠的周期。
2.2营造公正、公平、和谐与积极健康向上的工作环境首先,要从改革管理观念、管理体制、机制方面着手,敢于破旧立新,完善责、权、利公平机制、体制,使护理人员充分感受到公正、公平为自己各项权益保障带来的精神愉悦。其次,要坚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与业务技能学习教育。通过多形式、多内容的学习教育,可以把医院管理者的意志变为全体护理人员的自觉行动,促进凝聚力、创造力的膨发。特别要把护理人员业务素质的提高,作为医院与时俱进发展的基础纳入重点管理日程,狠抓岗位技能培训、继续教育学习,使越来越多的护理人员认识到:知识是挽救他人生命和自己职业生命的“有力武器”,时刻不能偏废,从而激发起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习形式上,可以提倡鼓励自学为主。如:自学考试、夜大、函授、远程教育等。
内容上,多倡导基础理论和前沿理论的掌握与应用,如:护理专业新理论、新知识、新技能等。操作应用上,倡导“以病人为中心”,把生理护理延伸到心理护理、院内服务扩大到院外服务、技术服务扩大到社会服务,紧追现代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的前沿护理工作。在服务上主动树立“五心”:观念,即诚心、虚心、耐心、细心、爱心,专业上履行:“五勤”标准,即脑勤、眼勤、嘴勤、手勤、腿勤。真正实现对病人的整体护理,融洽护患关系,提高病人和家属的满意度。同时,抓好护士岗前服务态度的培训举办专题讲座,从护士的着装仪表、行为举止、语言规范等教育入手,组织护理人员收看护士服务礼仪展示的电视录像等,使新护士在上岗前就认识到社会对护士的期望,培养新护士带着良好的服务态度走上工作岗位。开展护士服务礼仪评选活动,使护士对病人和蔼可亲、一视同仁,工作积极认真、仔细、高度负责,给人以信任感,既保证了病人的护理安全,又减少了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
2.3建立完整的工作管理体系护理工作要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加强思想教育,改变旧的思维方式。通过一定的制度来制约,加强管理、检查、督促,定期对清楚的住院病人进行满意度的调查,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病人的满意度是医院管理工作中一项最重要的评价内容,也是对护理工作最客观、最公正的评论[12]。提高病人满意度作为日常管理工作内容来抓。针对不安全事件易发点,服务不到位的隐患进行监管,以一流服务质量为目标,加强规范化管理,将以人为本的护理服务理念运用到护理工作中。提高病人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减少护理工作上的纠纷和差错。
参考文献
1.梁正英,鲍立铣,刘伦,等.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现状调查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1):81~82
2.李超平,时勘,罗正学,等.医护人员工作倦怠调查.中国临床心理杂志,2003;11(3):170~172
3.maslachc,jacksonse,andleitermp.maslachburnoutlnventorymanual.paloalto:consultingpsychologistspress,1996
4.creenglasser,burkerb,andfiksenbouwl.workloadandburnoutinnurses.journalofcommunity&appliedsocialpsychology,2001;11:211~215
5.朱冰船,付桂香,姜冬九.病房护理人员相对不足原因分析及对策.护理学杂志,2003;18(7):520~522
6.郭永松,李平.医护服务态度满意率的分析.xx护理杂志,1996;10(3):10
7.翟金国.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及相关因素研究.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99;6
8.seefflb.hepatitisbfromaneedlestickinjury.annlnternmed,1991;115:411
9.张兴友,范江.艾滋病毒感染与艾滋病.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35
10.吕晓玲,夏秋江.lcu护士的职业损伤及管理.中华护理杂志,2006;7(41):650~652
11.李映兰,罗贞.护士职业安全存在的危险及防护对策.实用护理杂志,2003;19(1):67~68
12.汪健,沈宁.护生自学能力培养方法的研究进展.南方护理学报,2004;11(5):5
第四篇:护士职业防护
护士职业防护
主讲:张 杨
随着不断更新的各种医疗设备、一次性医疗用品、新的化学药物、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护士的工作暴露于各种职业损伤因素之中,其中包括生物性因素、化学性因素、物理性因素、心理社会性因素。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职业损伤的危险正在不断增加,护士的职业安全越来越受关注,通过各种措施加强职业防护,保证护士的安全与健 康,已成为护理工作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一、职业损伤因素
1.生物性因素 1.1病毒
病毒是最常见的生物性危险因素,临床上以乙肝、丙肝、艾滋病毒为主。国内大量研究证实护士是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发生的最高职业群体,护士锐器伤的发生率为79.36%~92.3%,被乙肝污染的针 或锐器伤后的相应感染率为6%~30%.1.2细菌
护理工作中常见的致病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大肠杆菌等广泛存在于各种分泌物、排泄物及患者用过的器具和衣物中,通过呼吸道、血液、皮肤等途径感染护士。
2、化学性因素
护士在日常工作中,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接触到各种化学消毒剂而使自身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如:甲醛、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等。
3、物理性因素
临床护士在工作中,体力劳动多,强度大,下腰背疼痛、静脉曲张很普遍。护士常需要定期消毒病室,不可避免要接触紫外线,可能 会造成皮肤红斑、紫外线眼炎等不良反应。
4、心理社会因素
在工作领域中存在着很多负性因素,会直接影响到护士的心理和工作行为,护士往往保持着谨慎的态度,会带有紧张情绪。
二、防护操作措施
1、切断传播途径的防护措施 1.1洗手
洗手是预防传染病传播的最重要措施之一,在医院内非紧急情况下,护士在护理患者前后,无菌操作前,接触患者后等均应认真洗手,洗手时应掌握正确的“六步”洗手法。如果手被体液或人体组织污染,应在安置患者于安全的环境中后,立即用肥皂和水清洗,必要时用消毒液泡手。
1.2戴口罩及防护目镜
戴口罩及防护目镜可以防止悬浮在空气中的含有病原微生物的飞沫吸入和阻止感染性血液、体液、碎屑等物质溅到医务人员眼睛、口腔及鼻腔黏膜。口罩经常清洗、消毒;口罩变湿后或被血液、体液污染后要立即更换;口罩应盖住口鼻部,不能挂在颈上反复使用或备用,口罩两面不能混用。
1.3戴手套
戴手套进行相关操作既可以保护患者免受感染,一旦针刺伤发生后也可以减少体液进入人体的量而减少职业感染的机会,有研究表明: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比未戴手 套时可能减少50%以上。操作中手套破损应立即更换,脱手套后仍需彻底洗手。
1.4穿、脱隔离衣
正确穿脱隔离衣既可保护工作人员或患者,避免相互间交叉感染,又可避免无菌物品或无菌区域被污染。隔离衣每天更换,如被血液、体液污染后或打湿后应立即更换。
2、控制感染源的防护措施
2.1隔离已感染的患者及病区携带者
控制感染源的主要措施是隔离,不同疾病的传播途径不同,其隔离措施也不同,不同种类的隔离均应严格遵守隔离原则。2.2按规定程序处理污染物及废弃物
所有医疗废物,包括一次性锐利器械、各种废弃标本、感染性敷料及手术切除的组织器官等,都应放在有标记的塑料袋或专门容器内,送往规定地点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医护人员误伤或在运送 途中流失。
2.3环境储源的防护措施
医院环境的清洁和消毒是控制感染传播的基础,在有明确 感染源存在的情况下,应采取措施进行随时和终末消毒。
3、保护易感人群
护士与患者或病原携带者接触密切,极易受传染。因此,通过改善营养,提高自身非特异性免疫力,有计划进行预防接种,提高主动和被动的特异性免疫力,加强个人防护和药物防护,减轻护士的工 作压力,改善精神面貌,从而减少职业伤害。
三、职业防护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合理的人员编制
2、充分重视防护用具
数量充足的防护用具,是防范护士职业伤害的重要工具。
3、切实增强职业防护意识
护士在临床一线是各种操作的执行者,最易受到职业暴露的伤害,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各种因素的潜在职业性伤害,加强防护知识教 育,增强自我防护意识,制定护士职业暴露的防护措施,以保证临床护士的身心健康。
4、建立健全职业伤害报告和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护士职业伤害报告和管理制度,建立起救助及时、管理科学、操作规范、保障有力的护士职业伤害预防、报告、救助、保险 及赔偿机制,是减少护士职业伤害的根本途径,也是促进和完善现代医疗体系建设的重要手段。
手卫生
主讲:罗 荣
医生、护士作为与病人接触最多的医务工作者,做好手卫生,可减少1/3的医院感染,减少国家资源浪费,同时也减轻病人的经济负 担和痛苦。
1、手卫生现状及存在问题
1.1 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低 主要表现为洗手意识薄弱。1.2 工作繁忙时手部细菌量成倍增加,从而使医院交叉感染的机会大大增加。
1.3 对手卫生的认识误区 大部分人认为戴手套可避免手污染,甚至戴一副手套为很多病人操作。其实戴手套只是手卫生的辅助手段,只戴手套而不注意手卫生的做法只是保护自己而不能避免细菌的传播。
1.4 客观因素影响医护人员洗手的效率 部分医疗机构洗手设施不完善,这主要是由于过去对手卫生重要性的认识不够所致。1.5 手卫生经费支持乏力 1.6 手卫生监督监测不到位 2、手卫生预防与控制措施
2.1 加强宣传培训 要求医务人员掌握并熟练应用六步洗手法,张贴六步洗手法彩图,提醒医务人员勤洗手、正确洗手。同时应将手卫生纳入医务人员“三基三严”培训与考核内容,不断强化其对手卫生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的意识与知识水平。2.2 改善手卫生设施 医院应加大经济投入和支持力度,改善手卫生设施,充实洗手设备,增加洗手池的数量,配备非手触式水龙头开关,特别是高危科室,使医务人员做到洗手高效、方便易行,从而提高洗手依从性。
2.3 大力推广速干手消毒剂的使用
2.4 加强监督 监测与指导 3、手卫生注意事项
对手部皮肤进行清洁与消毒,可有效地减少或消灭细菌,通常采用的方法有二种,即机械清洗法和化学消毒法。手部卫生清洁经常疏忽的地方:拇指、手指之间、指尖、手腕;注意随时清洁水龙头开关(最好装感应水龙头),水流不可过大,以免溅湿衣服;用于洗手的肥皂或者皂液应当置于洁净的容器内,容器应当每周清洁和消毒,禁止将皂液直接添加到未使用完的取液器中,使用的固体肥皂应保持干燥;手洗净后一定要用一次性纸巾或干净的毛巾擦干双手,集体采用一块毛巾会造成大量病菌积聚在毛巾里,导致相互感染,应禁止使用。
护患沟通技巧
主讲:陈晓云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交换意见、观点、情况或情感的过程。沟通与交流普遍应用于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但是对护理工作来说,沟通却有着特殊的意义。作为一名护士,只有掌握了沟通交流的原则,并能恰如其分地运用一些沟通的技巧,才能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才能取得病人的信任,从而获得与病人有关的全面的、有用的信息,制定出适合个人特点的护理计划,使患者处于一种最佳的身心状 态,帮助病人早日恢复健康
1、护患沟通的原则
1.1 首先赢得患方的信任 护患沟通的实效取决于患者对护士的信任程度,微笑接待患者是护患之间沟通的桥梁,自身着装整洁,言行举止端庄,以及良好的气质、风度都能拉近与患者的距离,它可使患者产生安全感和被尊敬感。同时,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坦诚,乐于助人和富有同情心,这样可使患者产生愉快感、依赖感。在实际操作中要以娴熟的业务技能让患者放心、满意。在此基础上,患者对护士有了良好的心理定位,在沟通中自然愿意交流,愿意同你接近。
1.2根据不同性格、年龄层次,采用不同方式沟通 护患沟通的方式因人而异,沟通前护士应了解病人知识水平,理解能力,性格特征,选择对方易于接受的形式沟通。
1.3掌握恰当的沟通时机 我们在术前一日及患者进手术室前与患者进行心理沟通,可明显减轻患者对手术的紧张情绪。与患者交流方式可灵活多样,如在为其做治疗及护理中,可以边操作边交流,这 样既分散了患者的注意力,又达到沟通的目的。2、护患沟通的技巧 2.1 言语沟通的技巧
2.1.1 恰当运用沟通语言 一是运用礼貌性语言;二是运用安慰性语言;三使用鼓励性语言;四运用劝说性语言;五是运用指令性语言。说话时的语调、强度、以及抑扬顿挫等超语调性提示都会帮助我 们表达语言,使用得当,也会增强沟通效果。
2.1.2 避免运用对沟通不利的言语 沟通过程中,护士应做到该说的说,不该说的坚决不说。一是要避免刺激性语言,病人往往缺乏专业知识,又处在特别焦虑和恐惧的心理状态下,如果受到训斥、指责、讥讽等不当语言的刺激,很容易造成不可弥补的后果。二是避免消极语言。病人是脆弱的,特别是在损伤较大的医护措施面前往往举棋不定,护士一句无意的消极提示,有可能催毁病人的勇气,丧失治疗的信心。三是避免应用造成负面作用的暗示语言。病人唯恐患上“绝症”,又怕大家瞒着他,这样患者往往过于敏感地从其他人的言语、表情上捕捉信息,护士与家属窃窃私语式的谈话,被患者发觉,极易被病人误认为有情况瞒着他,患者从他们的谈话判断自己的感觉是正确的,因此对病人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这些都应在沟通中避免。2.2非言语沟通技巧
非言语的信息传达包括眼神、表情、动作等,在沟通中所起的 作用是言语不能代替的。2.2.1 护士的仪表
2.2.2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是沟通交流中最丰富的源泉。2.2.3目光的接触 目光的接触通常是希望交流的信号。2.2.4 触摸 触摸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是一种很有效的沟通方式。
3、促进有效沟通交流的技巧
3.1 做有准备的会谈 3.2 耐心倾听 3.3 保持沉默
第五篇:护士职业防护
护士职业防护
护士主要的工作场所是医院,而医院是病人集中、病原体聚集的地方,护士在履行救死扶伤的职责时,潜在的职业危害日渐突出,对护士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护士应能辨别职业损伤的危险因素,并采取积极、科学的防范措施,自觉做好职业防护,保障自身职业安全。
一、概念
1.护士职业防护 是指在护理工作中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保护护士免受职业损伤因素的侵袭,或将其危害降到最低程度。
2.护士职业暴露 是指护士在为病人提供护理服务过程中,经常处于感染病人的血液、体液及排泄物等的环境中,有感染某种疾病的危险,称为护士职业暴露。如接触污染的注射器、针头、各种导管等,以及光、热、电磁辐射等各种理化损伤因子的影响。
3.标准防护 是指假定所有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等体内物质都有潜在的传染性,接触时均应采取防护措施,防止因职业感染传播疾病的策略。
二、职业损伤危险因素
(一)生物性因素 护士职业损伤的生物性因素主要是指细菌、病毒、支原体等微生物对机体的伤害。护士在护理工作中,每天与感染这些微生物的各种分泌物、排泄物,及患者用过的各种器具、衣物等密切接触,因而容易受到病原微生物的侵袭。常见的是细菌和病毒。具体为:①细菌:常见的致病菌为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和大肠杆菌等,主要通过呼吸道、消化道、血液、皮肤等途径感染护士。②病毒:常见的为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冠状病毒等,主要通过呼吸道和血液感染护士。其中最危险的、最常见的是艾滋病病毒、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
(二)化学性因素
1.化学消毒剂 护士在日常护理工作中,经常接触到的化学消毒剂(如甲醛、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戊二醛等),可通过皮肤、眼及呼吸道等途径对护士造成损伤。轻者可引起皮肤过敏、流泪、恶心、呕吐、气喘等症状,严重的可引起眼结膜灼伤、上呼吸道炎症、喉头水肿、肺炎等,甚至造成肝脏和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2.化疗药物 化疗药物不仅会使病人出现毒性反应,对经常接触化疗药物的护士,如果防护不当也会造成潜在危害。护士在进行药物的准备、注射及废弃物丢弃过程中,化疗药物均有可能通过皮肤、呼吸道、消化道等途径入侵护士体内。长期接触化疗药物的护士更有可能受到伤害,常表现为:白细胞数量减少、流产率增高,甚至导致畸形、肿瘤及脏器损伤等。
(三)物理性因素
1.机械性损伤 常见的有跌倒、扭伤、撞伤等,特别是负重伤对护士造成的危害不容忽视。护士由于职业关系,在护理工作中常常会搬动病人或较重物品,如身体负重过大或用力不合理,易导致不同程度的身体损伤。负重伤比较常见的是腰椎间盘突出症。引发主要原因包括:①工作强度大:临床护士长期处于工作压力大、工作强度高、工作节奏快、精神高度紧张的状态中,身体承受力下降;在搬运病人、协助病人翻身时,腰部负荷过大,如用力不均衡或弯腰姿势不当,很容易造成腰部损伤。②外界温差的刺激:较大的温差刺激会阻碍腰部的血液循环,减少营养的供给,加快椎间盘的退变,引发腰肌劳损,使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生的危险大大增加。③长期的积累损伤:临床护士在执行护理操作过程中,弯腰、扭转的动作较多,长期积累可使腰部负荷过重,更易发生腰部损伤。
2.锐器伤 锐器伤是最常见的职业损伤因素之一。是一种由医疗锐器,如注射器针头、各种穿刺针、缝针、手术刀、剪刀、安瓿等造成的意外伤害,引起皮肤深部足以使受伤者出血的皮肤损伤。锐器伤是导致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最主要因素。常见原因包括:①准备物品时被误伤;②掰安瓿、抽吸药物时被划伤;③双手回套针帽时被刺伤;④注射、拔针时病人不配合被误伤;⑤注射器、输液器毁形时被刺伤;⑥分离、浸泡、清洗用过的锐器被误伤;⑦整理治疗盘、治疗室台面时被裸露的针头或碎玻璃刺伤处理医疗污物时导致误伤;⑨手术中传递锐器时被误伤。
3.放射性损伤 护士在为病人进行放射性诊断和治疗的过程中,如果防护不当或发生泄漏,也会导致放射性损伤,引发皮肤、眼部,甚至血液系统的功能障碍。如皮肤的炎症、溃疡、癌症,眼部晶状体混浊等。
4.温度性损伤 包括:热水瓶、热水袋所致烫伤;氧气、乙醇等易燃易爆物品所致烧伤;烤灯、高频电刀所致灼伤等。
5.噪声 长期处于声音强度超过35dB的环境中,可引起听力和神经系统的损害。医院噪声的主要来源包括:监护仪、呼吸机的机械声、报警声,病人的呻吟声、小孩的哭闹声,电话铃声等。
(四)心理、社会因素 护理工作导致护士出现心理卫生问题的主要原因包括:人力资源不足、危重病人增加使临床护理工作更加繁忙;非常态的人际环境、护患纠纷时面临的潜在暴力损害;面对患者痛苦、死亡等的负性刺激;担心发生差错事故所致的压力;频繁的倒班所致身心疲惫等。这些因素不仅影响护士身体、心理的健康,也影响社会群体对护士职业的选择,是不容忽视的。
三、主要防护措施
(一)洗手
1.在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污染物品后,无论是否戴手套,必须洗手;摘下手套及接触另一名病人前,必须洗手,以避免微生物转移给其他病人或地方。
2.常规洗手应使用肥皂或洗手液(肥皂应保持干燥)。在某种特殊情况下,如感染或传染病流行期间,应使用消毒液洗手。
(二)防护用物的使用 防护用物包括帽子、口罩、防护镜或面罩、隔离衣、鞋套、手套等。用于防止血液或其他传染性物质接触医务人员的身体和衣物。防护用物种类和数量的选择取决于微生物的特点、所做的操作和接触的类型。
1.护理可能产生血液、体液、分泌物及排泄物飞溅或飞沫的病人时,应戴上口罩、防护镜或面罩,以保护眼、鼻及口部的黏膜。
2.隔离衣污染后,应尽快脱下,立即洗手,避免把微生物带给其他病人或地方。
3.戴手套 ①有伤口时应戴手套操作,加强防护。虽然戴手套不能防止针刺伤,但可以减少血液进入人体的量从而减少感染的机会。②操作中,手套破损后应立即更换,脱手套后仍需立即彻底洗手。③接触黏膜或未污染的皮肤时,应更换清洁的手套。④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污染物品时,必须戴上清洁手套(不需消毒)。⑤手套使用后,应注意脱掉并洗手。特别是接触非污染的物体或表面前,以及诊治其他病人前,以避免把微生物转移给其他病人或地方。
(三)锐器伤的防护
1.防护措施 锐器伤防护的关键是建立锐器伤防护制度,提高自我防护意识,规范操作行为。(1)进行侵袭性(有创性)操作过程中,光线要充足;严格按规程操作,防止被各种针具、刀片、破裂安瓿等医用锐器刺伤或划伤。
(2)使用安瓿制剂时,先用砂轮划痕再掰安瓿,并垫棉球或纱布以防损伤皮肤。
(3)抽吸药液时严格使用无菌针头,抽吸后立即单手操作套上针帽;经三通装置静脉加药时须去除针头。
(4)制定完善的手术器械如刀、剪、针等摆放及传递的规定,规范器械护士的基本操作。(5)手持针头或锐器时勿将针尖或锐器面对他人,以免刺伤他人。
(6)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禁止直接用手传递锐器,可以使用小托盘传递锐器。
(7)禁止将使用后的针头重新套上针帽(除外某项操作,如抽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禁止用双手分离污染的针头和注射器,禁止用手折弯或弄直针头。
(8)严格执行医疗废物分类标准。使用后的锐器不应与其他医疗垃圾混放,须及时并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锐器盒内,以防被刺伤。锐器盒要有明显标志。(9)为不合作的病人做治疗、护理时,须有他人的协助。
(10)选用有安全装置、性能好的护理器材,如采用真空采血用品采集血液标本;使用自动毁形的安全注射器、带保护性针头护套的注射器及安全型静脉留置针等。
(11)加强护士职业安全教育与健康管理。护士在工作中发生锐器伤后,应立即做好局部的处理。建立护士健康档案,定期为护士进行体检,并接种相应疫苗。建立损伤后登记上报制度;建立锐器伤处理流程;建立受伤护士的监控系统,追踪伤者的健康状况;做好心理疏导,有效采取预防补救措施。2.紧急处理方法
(1)发生针刺伤时,受伤护士要保持镇静,立即用手从伤口的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挤出伤口的血液,禁止进行伤口局部挤压或按压,以免产生虹吸现象,将污染血液吸入血管,增加感染机会。
(2)用肥皂水彻底清洗伤口,并在流动水下反复冲洗;用等渗盐水冲洗黏膜。(3)用0.5%碘伏或75%乙醇消毒伤口,并包扎。(4)向主管部门报告并及时填写锐器伤登记表。
(5)根据病人血液中含病毒、细菌的多少和伤口的深度、暴露时间、范围等进行评估,做相应处理。
(四)化疗药物损害的防护
1.配制化疗药物的环境要求 条件允许应设专门化疗药物配药间,配备空气净化装置,在专用层流柜内配药,以防止药物对配制人员产生危害。操作台面应覆以一次性防渗透性防护垫,以吸附溅出的药液,减少药液污染台面。有条件的医院应设置化疗药物配制中心。
2.配制化疗药物的准备要求 ①配制前用流动水洗手;戴帽子、口罩、护目镜,穿防渗透隔离衣,戴聚氯乙烯手套;若需戴双层手套,则在外面再戴一副乳胶手套。②割锯安瓿前轻弹其颈部,使附着的药粉降落至瓶底。掰安瓿时应垫纱布,避免药粉、药液外溅,避免玻璃碎片飞溅,划破手套。
3.执行化疗药物操作的要求 ①溶解药物时,溶媒应沿瓶壁缓慢注入瓶底,待药粉浸透后再晃动,防止药粉溢出。②瓶装药液稀释后抽出瓶内气体,以防瓶内压力过高,药液从针眼处溢出。③抽取药液后,不要将药液排于空气中。④抽取的药液以不超过注射器容量的3/4为宜。⑤操作结束后擦洗操作台。脱去手套后彻底冲洗双手并行沐浴,以减轻药物的毒副作用。⑥静脉给药时戴手套;确保注射器及输液管接头连接紧密,以防药液外漏;加药速度不宜过快,以防药液从管口溢出。
4.化疗药物外漏和人员暴露时的处理要求 ①若化疗药物外漏,应立即标明污染范围,避免他人接触。药液溢洒在桌面或地面上,应用吸水毛巾或纱布吸附,若是药粉,则用湿纱布轻轻抹擦,以防药粉飞扬污染空气,再用肥皂水擦拭污染表面。②在配制、使用化疗药物和处理污染物的过程中,药液溅到工作服或口罩上,应立即更换;药液溅到皮肤上,应立即用肥皂水和清水清洗污染部位的皮肤;眼睛被污染时,应立即用清水或生理盐水反复冲洗。③记录接触情况,必要时就医治疗。
5.污染废弃物的处置要求 ①凡与化疗药物接触过的废安瓿及药瓶、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棉球、棉签等,须放置在专用的密闭垃圾桶及有特别标记的防刺破、防漏的专用容器中,由专人封闭处理,避免污染空气。②所有污染物、一次性防护衣、帽等须焚烧处理;非一次性物品如隔离衣等,应与其他物品分开放置、标记,高温处理。③处理48小时内接受过化疗的病人的分泌物、排泄物、血液等时,须穿隔离衣、戴手套;被化疗药物或病人体液污染的床单等应单独洗涤。④病人使用过的洗手池、马桶用清洁剂清洗。⑤混有化疗药物的污水,应在医院污水处理系统中专门处理后再排入城市污水系统。
(五)负重伤的防护
1.加强身体锻炼 健美操、广播体操、太极拳、瑜伽等,可以提高肌肉的柔韧性,关节的灵活性,预防下肢静脉曲张;加强腰部锻炼,尤其是腰背肌、腰椎活动度的锻炼,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预防椎间盘退变。
2.保持正确的工作姿势 ①工作间歇适当变换体位或姿势,缓解肌肉、关节疲劳,减轻脊柱负荷;尽可能抬高下肢或锻炼下肢,促进血液回流。②站立时,双下肢轮流支撑身体重量,适当做踮脚动作,促进小腿肌肉的收缩及静脉血回流。③站立或坐位时,保持腰椎伸直,使脊柱支撑力增大,避免过度弯曲造成腰部韧带劳损。④弯腰搬重物时,伸直腰部,双脚分开,屈髋下蹲,后髋及膝关节用力,挺身搬起重物。
3.使用劳动保护用品 ①工作期间,护士可以佩戴腰围以加强腰部的稳定性,休息时解下,以免长时间使用造成腰肌萎缩。②协助重病人翻身时采用合适的辅助器材。③穿弹力袜或绑弹力绷带,减轻肢体沉重感或疲劳感,促进下肢血液回流。穿软底鞋。
4.养成良好生活习①选用硬板床或硬度、厚度适宜的床垫。②从事家务劳动或活动时,避免长时间弯腰,或尽量减少弯腰次数。③减少持重物的时间和重量。④合理膳食,均衡营养,适当增加蛋白质的摄入,多食富含维生素B、维生素E的食物,以营养神经,促进血流、改善血液循环。
5.避免过重工作负荷 合理排班,避免护士工作强度过大,或一次性工作时间过长,以减轻身体负荷和职业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