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修辞小故事集锦
咏絮才女谢道韫——妙用比喻
比喻是拿一个事物比作另一个事物的修辞手法,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打比方。比喻有什么特点呢,请看下面的故事。
东晋时的一个冬天,北风呼啸,天气寒冷,纷纷扬扬地下起了大雪。宰相谢安同侄儿谢朗,侄女谢道韫一块儿赏雪。谢安忽然想考考孩子们的才学,他指着空中飞舞的雪花,激发了谢安的诗兴,他脱口而出:“白雪纷纷何所似?”几个侄儿、侄女一听,知道伯父又来考他们了,一个个凝眉静思,都想显显自己的诗才。侄儿谢朗抢先答道:“撒盐空中差可拟。”谢安一听,就皱起了眉头:“比喻不恰当,谯能有那么大力气把盐撒得满天空都是,何况,盐在空中很快成直线落下来,一点也不像雪花飘落的样子。”侄女谢道韫听了也摇摇头,她不慌不忙地说:“未落柳絮因风起。”谢安一听,点点头,连声称赞说:“比得好!比得好!风吹柳絮上云宵,正像雪花漫天飞舞。絮白似雪,雪轻如絮,这个比喻又贴切又形象。你有诗人的气质,也许你能当个女诗人呢。”后来,谢道韫果然成了文学家,人们称她有“咏絮才”。
“雪花”和“柳絮”是两种不同的事物,但二者又有共同之处:如颜色都是白的,看去都是软绵绵的。这就构成了拿“柳絮”比“雪花”的条件。利用两类不同事物之间的相同特点,拿一种事物比另一种事物,这种修辞手法就是比喻。
“飘飘的雪花好像乘风飞舞的柳絮”这个比喻,我们把它分作三部分:一是被比喻的东西——雪花,这叫“本体”;二是拿来作比喻的东西——柳絮,这叫“喻体”;三是用来联系本体与喻体的词语——好像,这叫“比喻词”。由于本体与喻体关系的不同,比喻词的不同,因此就出现了不同类型的比喻。一般来说,比喻有三个类型:明喻、暗喻、借喻。
例如,谢道韫的比喻就属于明喻。出现了本体和喻体。还出现了“好像、好似、像。”这一类比喻词。
苏联著名诗人马雅可夫斯基坐火车去莫斯科,车上他为了向一位青年妇女表示自己是个纯洁的人,就对她说:“我是一朵穿裤子的云……”两年后,诗人写了一首揭露资本主义制度罪恶、号召人民起来斗争的诗,题目就是《穿裤子的云》。“我是一朵穿裤子的云”用的其实就是一个比喻。与前面谢道韫提到的比喻相比,有不同的地方。“飘飘的雪花”(主体)和“乘风飞舞的柳絮”(喻体)之间是相似的关系;而马雅可夫斯基的比喻中,本体(我)和喻体(穿裤子的云)却是相同的关系,比喻词用法也不同。一个是像、好似等,另一个是用成了、构成了等,前者一目了然。比喻关系明显,而后者比喻关系比较隐蔽,不太明显。前者我们叫它“明喻”,后一种叫“隐喻”或“暗喻”。明喻格式是:“甲象乙”;暗喻的格式是“甲是乙”。暗喻是比明喻更进一步的比喻,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精炼、含蓄,能引起人们的思索和想象。
一鸣惊人——借喻
春秋时代,楚庄王刚当了国君,看见令尹斗越椒的势力大,他想除掉这位令尹,但又不知道朝廷里哪些大臣可以信托。于是,他就装成天天只知打猎、喝酒,不问国家大事的样子。三年过去了,许多人都把他当成无能的国君,那斗越椒自然更不把他放在心上了。有几个人劝楚庄王要以国事为重,楚庄王见他们也没有说到点子上,就故意下了道命令:“谁敢多嘴,我就惩罚谁!”一些大臣吓得更不敢说话了。
一天,申无畏偏要见楚庄王。楚庄王问道:“你来干什么?喝酒还是听音乐?” “我来同您猜谜儿。”
“这倒怪有意思的,来吧。”
申无畏说了个谜语:楚国山上,有只大鸟,身披五彩,可真荣耀。一停三年,不飞不叫,人人不知,是个什么鸟?
楚庄王知道申无畏不是来猜谜儿,而是来劝自己的。敢于冒险来劝国君,胆量不小,楚庄王暗暗喜欢,笑着说:“这不是普通的鸟。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你别急。申无畏知道楚庄王是在准备力量,决心有所作为,心里也很高兴,他向楚庄王磕个头说:“大王到底英明。”
不久,楚庄王从这些敢于冒险劝告他的人当中选了一些人才,加以重用,积极改革政治,训练军队,削弱了令尹的权力,亲自安排国家大事。没过几年,楚国更加强大了,楚庄王也成为春秋时期五位霸主之一。
申无畏的谜语,实际是个比喻。他把楚庄王比作一只大鸟。但这个比喻同明喻、暗喻不同,它不像明喻、暗喻那样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三部分,而其中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直接用喻体(大鸟)来代替本体(楚庄王),也就是说只有喻体这个部分。它通过对喻体——大鸟的描述,表达了所要表达的内容。表面上句子描述的是大鸟,实际上句子说的都是楚庄王。申无畏使用的是借喻。借喻是比暗喻更进一步的比喻,它不露比喻的痕迹。它可用公式“乙代甲”来表示。
是为了寻饭碗吗? ——借代
著名数学家苏步青,十七岁那年留学日本。他虽然缺吃少穿,但学习非常刻苦。一些好心的同学劝告他,说:“小苏,毕业后有个饭碗就行了,何苦拼命呢!”苏步青严肃地回答:“我到日本这个岛国来,是为 了寻饭碗吗?你们怎么不想想受难的祖国……”
啊,小苏是“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同学们对他更敬佩了。
这里的“饭碗”不是“吃饭的碗”,而是“工作”,寻“饭碗”就是“找工作”、“找职业”。;因为有个职业,才能有饭吃,职业、工作同“饭碗”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人们就拿“饭碗”来代替“工作”了。这就是用借代的修辞手法了。所以借代就是不直接就说出事物的原名称,而借用和这个事物有密切关系的东西来替代这个事物的一种表达方式。
为什么要用借代呢?其实运用借代的方法能使人对事物留下鲜明、生动的印象,引起人们的联想和想象,有时还使语言具有一股特殊的魅力。
白眉毛
三国时代有个马良,马良的长相有个特点:眉毛像雪一样,白得闪光儿。马良兄弟五个,个个都有丰富的知识,因此他们年纪轻轻就很有名气。这五个兄弟的名字里都有一个”常“字。马良,字季常,他弟弟马谡,字幼常。他们五兄弟里,马良的才学最高。刘备派他去办外交,他每次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因此,当时就流传一句话:“马家的五个常,白眉毛最优良。”
这里不说马良最优良,而说“白眉毛最优良”。用“白眉毛”这个长相特征来代替马良,这便是借代了。正因为用了借代手法,马良这个人物形象上的特征就更加突出,给人留下了鲜明的印象。这不正是借代的作用吗?
借代是常见的修辞手法。使用借代要注意:如果用事物的特征来代替时,一定要用事物最明显、最有代表性的特征,并且在上下文里交代明白,像用“白眉毛”来代替马良,一方面这是马良最突出的长相特征;另一个方面上文也交代了,所以不会误会。
再如陈毅《梅岭三章》中,就有多处借代。你能找出来吗?“旌旗十万斩阎罗”、“人间遍种**”。就都采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其中“旌旗”借代指“军队”,“阎罗净”借指“国民党反动统治”,“**”借指“自由美满,没有剥削压迫的幸福生活”。
七岁写诗——夸张
夸张就是为了突出鲜明地表现某一事物的特点,故意“言过其实”的一种修辞手法。高尔基就说:“艺术的目的在夸大好的东西,使它显得更好;夸大有害于人类的东西,使人望而生厌。的确,夸张手法通过突出强调事物的特征,会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如:宋朝有位出名的宰相叫寇准。他小时候就有志气,人也很聪明,他陕西渭南县人,有名的西岳华山就在这个县里。他七岁时就写了一首咏华山的诗: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他的老师看到这首诗时,十分赞赏,立刻对寇准的父亲说:“你的孩子将来怎么能不当宰相呢!”果然。寇准长大后真的当了宰相。
寇准为了突出地描写华山的高峻,故意夸大其辞。诗的前两句说,只有高高的天空凌在华山的顶上,再没有别的山有华山那么高了。后两句是想象站在华山顶上的景象:抬头看,鲜红的太阳就在身边,回头看,白云还在自己的脚底下飘动。实际上华山海拔只有二千四百多公尺,比起昆仑山,珠穆朗玛峰来要低得多。诗里偏说没有山能跟华山比高低,显然是夸大了;即便站在华山顶峰,太阳也还远着呢,绝不会真的离太阳近了,这也是夸大了。寇准用了夸张手法,所以华山的高险就给人留下了那么深刻的印象。
机智的回答——排比
排比是把范围或性质相同的事物,用结构相同或相像、意义相近的三个以上的句子或词组连用在一起表达内容的修辞手法,为了理解排比的特点,请看下面的故事。
唐代开元年间,大诗人李白拜访当时宰相杨国忠,自称为“海上钓鳌客李白”。鳌是传说中的海龟,其大无比。据说远古一场战争后,天塌地陷,女娲便砍了鳌的四只脚当柱子把大地重新安置平稳了。可见鳌是多么大了。李白竟然自称是“钓鳌客”,杨国忠便想难为他,说:“先生去沧海,钓这鳌,拿什么去钓呢?”李白机智的回答:“我去钓鳌,拿虹霓做丝绳,拿明月做钩子,拿天下恶人做鱼饵。”杨国忠听了一哆嗦,心想:“李白真是不好对付的人啊!”
李白的答话里,那“拿虹霓做丝绳,拿明月做钩子,拿天下恶人做鱼饵。”三句,结构相同、语气一致,内容紧密联系,这种修辞手法,便是排比。
排比句的特点是用一连串形势一致的语句来表达思想感情,把一串有关的意思一口气说出来,表现出一种磅礴的气势,深厚的意味,使人感到语言有股强大的力量。这正是排比句的修辞效果。
似曾相识燕归来——对偶
北宋诗人晏殊,他做了大官,特别注意选用人才。一次,他路过扬州大明寺,看见庙里墙上有许多游客题的诗,他闭了眼,慢慢走,让手下人将诗读给他听,但不要说出题诗人的名字,以免有“先入为主”的框框。一会儿,他听到有诗写得好极了,就问:“作者是谁?”手下人回答:“江都县尉王棋。”晏殊立即派人把王棋请来。那时正是春末夏初,落花满地。晏殊有意当面考考王棋的学问,就说:“我很喜欢诗,每逢想到好句子就写在家里的墙壁上,有的经过几年也没有对出对子,比如有句„无可奈何花落去‟,到现在还没有对上哩。”王棋听后应声答道:“似曾相识燕归来。”
对得真好啊!晏殊听后大喜,以为王棋确有真才实学,就加以推荐,使王棋获得重用,两人也因此成了好朋友。
这里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就是对偶句。对偶就是俗称的对对子。这两句,从内容上看,写的都是类似的事物。花儿掉落下去,燕儿飞了回来,两者的内容互相对应,互相补充,恰切地描绘了春末的景物特征。从形式上看,两句不多不少都是七个字,字数相等,而且两句的结构也基本相同。所谓对偶就是一种用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的两个句子或词组来表达一个内容相对称的意思的修辞手法。对偶的前一句叫“出句”。后一句叫“对句”。由于“出句”与“对句”的意义关系不同,对偶就有不同类型。“出句”与“对句”叙述的内容相同或者相近,这就叫“正对”。
妙对羞官僚
明朝的大学士解缙,少时家贫,由于苦学,掌握了丰富的知识,后来终于当了大学士。他年轻的时候,尽管很有学问,一些官僚仍然看不起他,甚至奚落他。一次,有个大官蓄意拿他取乐。当着很多人的面,那大官冲着解缙说:“我听说你会对对子,我出一句给你对对吧。”随后,他大声念道:“二猿断木深山中,小猴也敢对锯(句)。”显然,这是讽刺解缙不会对句了。而且,他的“出句”很刁:上句叙事,下句议论,结尾用“锯”来谐“句”,用的是谐音双关。大官念完,得意地笑着,说:“解缙,你对呀!”解缙性情刚直,才思敏捷。他略加思索,张口念道:“一马陷足污泥内,老畜生怎能出蹄(题)。”满座的人哈哈大笑,只羞得那老官僚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解缙对得工整极了。从字数说,是十五个字,上句七个,下句八个。从词性来看 “二”对“一”,数词对数词;“马”对“猿”,名词对名词;“陷”对“断”,动词对动词;“足”对“木”,又是名词 对名词;“污泥内”对“深山中”,都是方位结构;“老”对“小”,形容词对形容词。从句子的结构说,两人的句子都是主——谓[1]——>宾——补。从结尾看,老官僚用“锯”谐音“句”,解缙用“蹄”谐音“题”,都是双关,可见对仗十分工整。解缙真不愧为机敏的大学士。
老官僚的出句通过猿猴锯木头讥讽解缙不会对偶,解缙的对句通过一马陷污泥,反击老官僚不配出题目,内容相同,所以是正对了。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老学庵笔记》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叫田登的人当了州官,他官气十足,架子很大。百姓和下属见了他的面只许称他“大人”、“老爷”,不许人直呼其名。谁若违反了这个规定,他就说人家对他不尊重,就要治人家的罪。因为田登的“登”与“灯”同音,全州的人就把“灯”叫做“火”。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也叫灯节。这天要放花灯,让大家热闹热闹。田登的手下人要通知百姓放灯,但又不敢说出“灯”字来,于是就在告示上写道:“本州官依照历年规矩允许放火三天。”老百姓看了告示后说:“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这句话流传开来,后来就成了成语,意思是比喻反动统治者可以任意做坏事,而百姓的正当言行却受到种种限制。从修辞手法来看,“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是个对偶句。同解缙的那个对偶句不同的是:出句和对句的意义恰恰相反。这种对偶就是反对。
才思妙对娶佳人 ——对偶
(一)明朝时候,山西省有一位名医叫乔嗣祖,家有二女,大女儿叫珍姐,二女儿叫珠妹,姊妹出落得像花一样,眼看到 了出嫁的年龄。乔老不想把祖传的医术传给外人,于是决定招婿入赘。怎么招呢?他理想的女婿是既懂医道又有学问的人。想来想去,他想出了出联应对招婿的办法。他出的上联是: 珍珠双花红娘子
此举公开后,虽有不少读书人前来一试,但因不懂医术药物被拒绝。有一天,来了一位身穿绿棉袍的少年,彬彬有礼地上门对道:
枸杞二丑绿宾郎
乔老爷怕受骗上当,就问少年这下联作何解释。少年笑答:“我叫吴杞,兄叫吴枸,兄有事在家,叫我穿绿棉衣前来。兄长的医术和文才胜我十倍。”乔老先生听后,心中大喜,当即决定招吴氏兄弟入赘。
这副对联传开后,都啧啧赞美,说它不仅对仗工整,而且切合有情事理。朋友,你能说出它是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撰成的吗?
(二)从前有个中药店主人,膝下有一女,貌美聪慧。为了给女儿选择一位才华出众的男子结良缘,他决定用中药名作上联,哪个对出下联,就把女儿相许。上联是: “玉叶金花一条根”
许多求婚者望联兴叹,一筹莫展。忽然来了一位英俊少年,挥笔对出“冬虫夏草九重皮”。店主一看此青年才貌出众,于是又出了一上联:“水莲花半枝莲见花照水莲”,那青年马上对出下联:“珍珠母一粒珠玉碗捧珍珠”。店主十分高兴,随即又撰一上联:“白头翁牵牛耕熟 地”,那个青年稍加思索,又对出下联:“天仙子相思佩红娘”。店主非常满意,当即把女儿许配给他。你知道对联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吗?
六岁神童斗和尚 ——对偶
明代林文斌六岁时游庙,和尚见他梳着三叉小辫,就说:“三叉似鼓架。”林文斌随口对答:“一秃似锣槌。”和尚又惊又气,马上出联叫他对:“三尊大佛坐象坐虎坐莲花。”林文斌不加思索就说:“一个秃驴偷鱼偷肉偷酒菜。”母亲在一边听见就批评他太不文明了。他说:“我说的是,„一个书生攀龙攀凤攀桂枝‟。”后来又一次,他改梳两条小辫到庙里去玩,和尚又笑他:“牛头且喜生双角。”林文斌毫不怯懦,顺口应道:“狗嘴何曾吐象牙。” 故事中的林文斌凭着自己的机智聪明,运用对句的修辞手法,敢于与不怀好意的和尚机灵应对,使和尚的取笑变成了自取其辱。
奇特的自荐诗——篇喻
有时为了含蓄委婉表达自己的意愿,一般不会直接向人表达。如“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这句诗就表示作者希望得到有识之士垂青。以日常所见情愿为上钓之鱼表达自己急切出仕的心情。传说朱庆余在《边试上张水部》中是这样说的: “昨夜洞房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头问夫婿: 画眉浓浅入时无?”
这是一首描写新婚夫妇蜜月生活的爱情诗吗?不是。其实朱庆余在考试之前写了这首诗给张水部,张水部就是任水部员外郎的名诗人张籍,原是希望他先看看自己的作品,量量自己的才学,以便向当局者推荐,使自己有个进身之价。所谓“拜舅姑”、“画眉深浅”,乃至全面构思,都是比喻。这是整篇运用比喻的好例子。张籍岂有不明白的道理?于是回信说: “越女新妆出镜新,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仍是用篇喻手法,把朱庆余誉为西施,不但美貌过人,特别是歌声优美,是无价之宝。这比原作只在形体上作喻稍为高明一点了。
庄周不想当宰相——讽喻
讽喻就是用讲故事的方法来说明事理的修辞方法。
战国时代的惠施当了梁国的国相,他的朋友庄周去拜访他。有人对惠施说:“庄周这次来梁国,是想夺你那国相的职位的。”惠施听了非常害怕,立即派人去抓庄周,闹了三天三夜,没有捉到庄周。
一天,庄周找上门来,见了惠施,就给他讲了一个故事:“南方有种同鸾凤一类的鸟,名叫宛雏,你知道它的特点吗?这鸟儿从南海出发,飞往北海。在这漫长的旅途中:累了,找不到梧桐树不歇息;饿了,找不到竹果不吃;渴了,找不到醴泉不喝。一只猫头鹰拣到一只死老鼠,刚想吃,看见宛雏飞过来,吓得惊惊慌慌,说:„啊呀,它要夺我的香美食物呀‟。“庄周讲完这个故事,瞅着惠施的眼睛,说:”老朋友,现在你还认为我要夺你那宰相宝座吗?”惠施知道庄周无意同他争夺相位,便放心了,于是就同庄周友好地交谈起来。在这则故事里,庄周为了消除惠施的误会,而引用了宛雏不会争吃猫头鹰的腐鼠的故事,来 说明自己不会代惠施当宰相的道理,这便是讽喻了。一般而言,在说话写文章的时候,有的道理不便于直说或明说,或者是不容易说清楚,或者为了说得通俗、明白、有趣,于是就用了讽喻了。
有柴出卖——藏词
明代,广东有个著名文人叫伦文叙,他才华横溢,出口成章。一天半夜,他突然想喝酒,可是家里已坛干罐净,滴酒不见了。当时,明月当空,万籁俱寂。于是,他踱出家门,去敲酒店的窗户,喊道:“店家开门。”老板被他吵醒了,推开窗上的小板,说:“伦秀才,半夜买酒,有个条件。”老板边扣衣服,边朝街对面一呶嘴。那里是柴草店,挂了个“有柴出卖”的幌子。又说:“请你写首诗,既要用上柴店幌子上的字,又要表现半夜买酒的事实,否则,您老明天再来吧。”伦文叙看见店主的雅兴,也暗自喜欢,他略一沉思。随即吟道: “有心披星戴月来,柴门紧闭不肯开。出声高叫惊邻里,卖酒老翁快出来。”
店主听后,连忙开门,请伦文叙喝了一回酒,临行还送给他一瓶名酒。
伦文叙吟的就是藏头诗,取每句开头的一字连起来,便是“有柴出卖”了,运用的修辞手法就是藏词。
所谓藏词,就是将要用的词藏起来。一般来说,那要用的是常见于熟悉的成语或语句,使用时,单将成语或语句的另一部分用在话中来代替本词。运用藏词能创造语意含蓄、令人思索联想、形成幽默情趣的艺术效果。如伦文叙的诗,暗藏“有柴出卖”四字,读者一旦发现,就会引起一种惊奇、喜悦的审美情绪。藏词可分为藏头、藏腰、藏尾三种形式。藏去的本词在每句开头,这叫藏头。如: 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缺一(衣)。藏去的本词在句子中间的叫藏腰,如: 一二五六七——丢三拉四。
藏去的本词在句子末尾的叫藏尾,如: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少十(食)。
藏词的材料往往是过去已有的“成句”,一般直接摘引自古代的典籍。如: 一士人家贫,与友上寿,无从得酒,乃持水一瓶称觞曰:“君子之交淡如。”友应声曰:“醉翁之意不在。”对饮至席终。
这是《古今谭概》里的一则故事。贫困的读书人拿一瓶水去祝友人的生日,他要告诉朋友:自己送的不是酒,而是“水”,于是引用了“君子之交淡如水”这句古话,“藏”去了末尾的“水”;朋友明白了读书人的苦衷,告诉他:没关系,人好水甜。他引用了前人的文句“醉翁之意不在酒”,隐去了“酒”字,他们都用了藏词的手法,他俩的话都摘取了典籍的原句,并藏去了关键词。对方通过说出那部分词语,就明白了隐去的词语。藏词是现成一句话的截取,如果不懂得原句,那就不易理解藏去的词语。所以,藏词往往要有一定文化的人之间才能运用。
五十年前二十三——也说委婉、婉曲或折绕
从前有个书生叫詹义,他多次考秀才都落榜了。他不怕别人嘲笑,坚持参加考试,到他七十三岁那年,终于如愿以偿。消息传开,朋友们都登门祝贺,而且还吸引了不少行人。有些人问他年龄多大了。他回顾一下自己一生所走过的坎坷的道路,不禁悲从中来,提笔作了一首诗以代回答: 读尽诗书五六担,老来方得一青衫。
逢人问我年多少,五十年前二十三。
青衫,即指书生的服装。此诗看似平淡,实际却很深刻;表面俏皮,字里行间却含着辛酸的眼泪,读后颇为感人。最后一句非常生动,别人问老秀才的年岁,他若回答:“七十三”,就毫无趣味了。如今说“五十年前二十三”,反显得幽默、诙谐了。这种不直接说出该说的话,故意绕个弯子,以迂回曲折的方式说出本意的方法就是折绕。如: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
焦大以奴才的身份,仗着酒醉,从主子骂起,直到别的一切奴才,说只有两个石狮子干净。
(鲁迅《主论自由的界限》)
李清照不直截了当地说“相思苦”,偏用“非关病酒,不是悲秋”;鲁迅的文章引焦大的话,说贾府只有“两个石狮子”干净,直接的说法应是贾府没有一个干净人了。委婉的说法的确含蓄,优美而又深刻。
误解生幽默——飞白与曲解
什么是飞白呢?明明知道错了,还故意仿效就叫飞白。元代的《群书通要》卷八里记载了一个故事:石中立是朝中大官,这人滑稽,因为爱同人开玩笑,所以得罪了不少人。一天,有位叫上官泌的人劝告石中立说:“您说话可要注意点儿啊。”石中立开玩笑已成了习惯,这时脱口而出,说道:“下官口碍上官鼻什么事?”上官泌听了忍不住笑出声来:“真拿您没办法。” 石中立的滑稽里就用了飞白的修辞手法。
“泌”与“鼻”同音,石中立利用这个关系,故意说白字,达到滑稽的效果,让劝告他的人不禁笑出声来。这正好说明飞白的作用就是使语言滑稽风趣,增加喜剧气势。飞白与书法艺术中的飞白是不相同的,但飞白往往与曲解相连,其实曲解却是另一种修辞手法。所谓曲解,就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需要,故意对某些词加以歪曲的解释。郭沫若的幽默就属于这一类。
1945年,郭沫若在重庆同画家廖冰兄等同桌吃饭,有人介绍道:“画家的妹妹名冰,两人相依为命,因此取了冰兄这个笔名。”郭沫若听后,装作恍然大悟的样子,说:“哦!这样我明白了。郁达夫的妻子一定叫郁达,邵力子的父亲一定名邵力。”座上客人轰然大笑。郭沬若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由廖冰的哥哥即就是廖冰兄,那么郁达夫便是郁达的丈夫,邵力子便是邵力的儿子了。实际上都不是。这么只不过是运用曲解的修辞手法来开开玩笑而已。正因为用了曲解方法,便造成了幽默诙谐的语言特色。同时也使谈话显得轻松愉快了。这正是曲解手法的修辞效果。
曲解与飞白都能创造幽默、滑稽的语言效果,都能创造轻松愉快的气氛。而且,它们都是以“错误”制造情趣,在错误中产生趣味。但是“借”的手法都各不相同:飞白是故读“白”字或写“白”字,曲解是对别人的话的意思故意作歪曲的解释。《雅谑》里记载的一则故事最能说明曲解的特点:
刘定之升了洗马,在上朝的路上碰见少司马王伟。王伟同刘定之开玩笑,说:“你是洗马,宰相的马多,你要一匹匹地洗一洗啊。”刘定之笑着答道:“哪能只洗宰相的马呢?你们这些司马不干净,我也要好好替你们洗一洗哩。”王伟闹了个大红脸,只好尴尬地笑了。
洗马、司马都是古代官职的名称。洗马是辅导太子、掌管图书的官员,司马是掌管军队的官员,少司马相当于今天国防部副部长的职位。王伟故意将“洗马”的词义说成“洗刷马匹”,运用曲解的手法来取笑刘定之取乐。刘定之却运用曲解的手法将“司马”说成是马的名称,并表示也要将“司马”好好洗一洗,杀了一个回马枪,使王伟退身无地。可见,曲解将词语另作解释完全是故意的。
一句多感 ——通感
刘勰的《文心雕龙·物色》篇:“诗人感物,联类不穷。”物无穷,感也无穷,而且相通,所以修辞上有通感。白居易《画竹歌》:“低头忽看不是画,低耳静听疑有声。”视觉和听觉有相同之处。李白“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视觉和嗅觉也发生了转移,也有人叫移觉。韩愈《听颖师弹琴》:“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这也是听觉和视觉的相通。李贺《李凭箜篌处》:“芙蓉泣露香兰笑”,“芙蓉”和“兰”有色,“笑”有声,“香”也有。一句中写了三感了。
妙用双关
(一)双关是一种修辞手法,即利用语音或语义,使语言具有双重意义,造成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效果。一些对联妙用双关,取得了极佳的效果,往往达到了妙不可言的境地,令人拍案叫绝。
明代有人选女婿,借席上果品出一联求对:“因荷而得藕。”有人立即对出下联:“有杏不须梅。”上联说的是因荷开花才能长出莲藕;下联说的是有了杏子就不需梅子。其实际意思则是:“因何而得偶?有幸不须媒。”语意双关,含蓄委婉,把不便明说之意巧妙的一语道破。
又如五四运动以后。上海闸北有一个虫鸟店贴出了这样的对联:“三鸟害人鸦鸽鸨;一群卖国鹿獐螬。”下联三种动物即是“陆、章、曹”的谐音别字,指的是卖国求荣的陆宗舆、章宗祥、曹汝霖,承上“一群卖国”而用,犀利有力,别有风趣。
拱手让路——双关
(二)有一天苏轼去郊游,看见许多农民在挑塘泥肥田。他走到一条田埂上,迎面碰上一个挑泥的农妇。两人谁都不肯让路。苏东破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我是读书人,你妇人家应当给我让道。”那妇人一笑,说道:“既然你自称读书人,应当能对对子吧!”东坡回答:“胸藏斗牛,岂止能对!”那妇人脱口而出: “一担重泥(仲尼)挡子路”
东坡大吃一惊,半晌无言以对。两旁田埂上送泥返回的人,看见他那副窘态,不由得哈哈大笑。总算他聪明过人,见此情景,突然醒悟赶忙对道: “两行伕子(夫子)笑颜回”
他虽然对出了下联,但心里仍然吃惊。真想不到村野之中竟有如此高人,我不能等闲视之而作此狂态。随即脱了鞋祙,下水田,拱手让路。
这对联是利用谐音双关的修辞方法制作的。“重泥”谐“仲尼”(孔子);“伕子”谐“夫子”(也是孔子)。“子路”、“颜回”都是孔子的学生。“重泥”、“伕子”都是眼前的事物。它和“仲尼”、“夫子”声音类同。利用谐音双关,言在此而意在彼,显得幽默、含蓄。
演戏人巧骂皇帝——反语
后唐庄宗皇帝很爱打猎。一次,他在中牟县的地里打猎,踩坏了好些庄稼。中牟县的县官劝告他不能这样做,他一生气,反而下令要杀县官。皇帝要杀人,谁敢劝呐!独有庄宗跟前一个演戏人敬新磨,看了心里不平。劝吧,皇帝正在火头上,恐怕自己也会招来灾祸;不劝吧,眼看爱护老百姓的县官活不成了。他想了想,就有了主意。只见他冲上前去,指着县官大骂起来:“你这湖涂的东西,亏你还当县官!难道你不知道皇上爱打猎吗?”庄宗见敬新磨骂县官,支持自己,高兴得直点头儿。敬新磨又大声骂开了:“你这糊涂的东西,应该把这片地空起来,让皇上在这儿高高兴兴地打猎!你为什么让老百姓在这儿种庄稼呢?难道你怕老百姓饿肚子吗?怕国家收不上税吗?皇上打猎事大。老百姓饿肚子事小,国家收不上税事小。难道这个道理你也不明白吗?”
庄宗越听越觉得不对味儿。演戏人哪里是在骂县官,他是在批评我呢!再一想,事情是自己错了,硬要坚持错下去,就会留个不好的名声。于是 他就说:“算了,算了。把这县官放了吧!”
敬新磨巧骂皇帝,智救县官,用的全是反语。表面上,他骂县官湖涂,实际上是夸他爱国爱民;表面上,他支持庄宗,实际上是批评庄宗。反语就是说反话。使用和本意相反的语句来表达本意,用正面的话表达反面的意思。或用反面的话表达正面的意思,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反语。
反语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里往往能表达出强烈的感情,甚至比正面说话显得更有力,还能表现出一种滑稽风趣的特色。如鲁迅就是惯用反语的行家里手:《“友邦”惊诧论》、《虅野先生》等多处用了反语。我们不妨去读一读体会一下文章的深刻含意。
“五大天地”的故事——讽刺与反语
讽刺是利用语言条件,对敌人的言行或人民内部的反面现象在笑声中予以揭露批判的一种修辞手法。为了说明这种修辞手法的特点,请看下面的故事。清代有个贪官,横行霸道,欺压百姓,群众十分厌恶他。后来,贪官离任,临走的时候,他还想捞个好名声去招摇撞骗。于是他下令让当地老百姓送他一块匾额,为他歌功颂德。群众议论纷纷,最后决定在匾上题“五大天地”四个字。贪官接到匾额,得意洋洋,逢人就夸耀自己说:“瞧,我为官爱民如子,老百姓夸我的功德像天一样高,像地一样厚哪!”别人问他:“只有一 天一地,怎么是„五大天地‟呢?”贪官解释不了,就让送匾的一个老百姓代表来解释,那人不慌不忙,面向大家说:“在您大人眼里,只有„金天银地‟,您过的日子是„花天酒地‟,您办起事来是„昏天暗地‟,我们老百姓对您早已„怨天恨地‟,您调任走呀,真是„谢天谢地‟,这就是„五大天地‟。”贪官听了气得发昏,他正要处治送匾的老百姓,正巧新官来了,他只好交了印信,灰溜溜地跑了。
由此可见,讽刺就是对生活中丑恶的、不合理的、可鄙可笑的现象加以揭发和鞭笞。讽刺可以用夸张的手段,但讽刺的基础必须是真实的。怎样达到讽刺的效果呢?可以用比喻,也可以用反语,还可以用对方的言和行的矛盾来进行对照,达到讽刺的目的。
二 修辞与生活
怪体妙诗<一> ——回环
刘香文同学在阅读《今古奇观》中,看到一道像十字架一样的怪体诗,如下排列着:
天
上
飞
我 就 成 龙 飞 上 天
一
里
仙
刘香文有意抄下来,去问语文老师。老师对着这首怪诗看了一会儿,笑着说:“这是一首四句七言诗,不仅结构巧妙,情理感人,而且运用了回文顶真等修辞方法,其读法如下:……” 经语文老师一指点,刘香文感到其味无穷,从此,他更热爱祖国的语言了。朋友,你知道怎样读出这首诗吗?
奇特的叠字诗 ——回环
还有一种叠字诗。利用顶真格,使下句前端同上句后端部分重合,14个字就可构成一首七绝。例如《醒世恒言·苏小妹三难新郎》中叠字诗之一:
“赏花归去马如飞酒力微醒时已暮”(成一圆圈形排列,在此不便操作)
从“赏”开始围绕成一个圆圈、按顺时针方向自左上角读起,七字一句,每句后三四字与下句重叠,就成为:赏花归去马如飞,去马如飞酒力微,酒力微醒时已暮,醒时已暮赏花归。你会读吗?你还知道本诗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吗?
其实,这种诗叫“回环诗”。诗使用了回环的修辞手法。回环是指什么呢?就是为了表现两种事物或情境的相互关系,交换两句话词序,从而使语句形式有回环往复美的一种修辞手法。如对联: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长江侧量队量测江长。再如:
来者不善,善者不来。
能者多劳,劳者多能。
难者不会,会者不难。
这些流传于群众日常生活中的语句,深刻地揭示了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就语句形式而言,第一句的头一个词,成了第二句的最后一个词,第一句的最后一个词,成了第二句的头一个词,首尾变换,回曲如一个“环”,读来有回曲环绕,来往反复的美感,你体会到了吗?
一个比喻救了一条命——比喻要恰当
我们说话作文,常常用比喻。有一个故事,很能说明比喻的重要。
战国时候,有一位叫惠施的人,他很会用比喻来说明道理。有人在梁王面前说:“惠施一开口说话就用比喻,如果不准他用比喻,那么他就说不清楚事情了。”梁王决定试一试,第二天,召见了惠施:“请先生不用比喻说话。”惠施反问梁王:“如果有一个人不知道„弹‟来问您,„弹‟是什么样的?您回答,„弹‟的样子像弹一样,人家能弄清„弹‟的样子吗?”梁王说:“弄不清。”惠施换了个说法:“如果你说弹像弓一样,只是以竹为弦,这样打个比方,人家能懂吗?”梁王说:“能懂。”惠施进一步说:“善于说明或描写事物的人,往往用别人所熟悉的事物作比方,来说明别人所不知道的事物,您说不用比喻能行吗?”梁王被说服了,同意了惠施的意见。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恰当运用比喻,不仅能使语言简明,而且能帮助别人理解和想象所不熟悉的事物。说话作文,总是要别人能懂得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但是,有时要说明一个陌生的事物,或是一个比较深奥的道理,如果能找到一个对方所熟悉的事物作比喻,对方就很容易听懂了。惠施就是用说“弹”这个具体、浅近的道理,说服了梁王,同意了他用比喻来说话的。
比喻用得好,不仅能让人听懂你的意思,有时还能打动别人的心,收到意想不到的感染效果,古时候就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确切的比喻竟然免去了一场杀身之祸。
事情发生在三国时期,魏王曹操有个小儿子曹植。曹植从小聪明伶俐,十多岁时,就能诗善文,曹操非常喜欢这个小儿子。不过,曹操在阅读曹植的诗文时,有时又产生怀疑:“你这是请人代写的吧?”曹植虽小,个性很强,马上顶上去说:“孩儿出口成章,落笔成文,何必请人代笔!父王不信,可以当面一试。”曹操更加喜爱这个小儿子,曾经想让曹植来继承自己的王位,最后,终于没有实现这个愿望。
后来,曹操死了,他的大儿子曹丕继承了王位,接着,他又废了汉献帝,自己当了皇帝。曹丕当皇帝后,有一桩心事,就是怕两个弟弟曹彰和曹植来和自己争夺皇位,特别是害怕曹植。他知道曹植才学过人,在大臣中又有威信,曹操又曾经想立他为世子。因此,曹丕一直想找机会除掉他们。过了不久,曹丕假装思念两个兄弟,派专人接曹彰和曹植进京。两人真以为皇兄思念手足,高高兴兴赶回京城。谁知,一到京城。两个就被软禁起来了。
曹丕首先赐新熟的枣子给曹彰吃,曹彰吃了后,当晚就中毒身亡。这一下轰动了全城,大臣们都私下议论纷纷,可是,敢怒不敢言。他们的母亲卞太后也是悲愤已极。曹丕自己也感到这样杀死弟弟太露骨了,得想个借口除掉曹植。于是,他突然变得对曹植亲近起来,不仅解除对曹植的软禁,而且和他同车出游,经常宴请曹植,并在一起谈诗作文。卞太后与大臣们都以为皇上有了悔改之意。
有一次,曹丕又宴请了曹植。席间,曹丕竭力赞扬曹杆的诗文,接着,他又话锋一转,带着怀疑的口气说:“不过,我听先王在世时说过,疑心你的诗文是请人代笔的。”曹杆一听,就明白曹丕是绕着弯子来找自己的麻烦了,但他生性孤傲,从不示弱,冷冷地回敬一句:“陛下若是不信,可以当面一试,何必抬出先王呢?”这一句正中曹丕下怀,马上命令道:“好!既然皇弟要试,我限你七步之内成诗一首,如果不成,就要以欺君罪论处。”那时犯欺君罪,是要杀头的。曹植知道曹丕变着法儿来杀自己了。但他相信自己的才华,立即应承:“请陛下出题。”曹丕当即出一首难题:“以弟兄为题,但诗中不准出现„弟兄‟一词。”这时殿下的群臣们都为曹植捏着一把汗。
曹植站起身来,两手一背,在殿上迈步向前。一步、两步、三步。。。,曹植紧张地思索着,待到第六步,曹植突然站住说:“有了!陛下请听!”“你念吧”曹丕暗暗吃惊,他的才思竟如此敏捷。
曹植不慌不忙,言语中满怀愤慨,朗声念道: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这首诗的大意是:煮豆子用的燃料是豆萁(豆萁就是豆茎)、豆子在锅子里哭泣(釜就是锅):豆子和豆茎本来是同根生,为什么对我逼迫得这样急呢?曹植在这首诗里巧妙地运用了一个通俗的比喻:用豆和豆茎同一个根生的关系,比喻曹植和曹丕的亲弟兄关系;用燃豆茎煮豆子的相煎,比喻曹丕对曹植的相逼。这样一比喻,不仅揭穿了曹丕企图杀害曹植的险恶用心,而且,委婉地批评了曹丕骨肉相残的不仁不义的行为。
曹丕听后,脸上顿时发烧,又恼又羞,但是又不好发作。他恼火曹植当众揭穿了自己内心的隐秘,羞的是这首诗中,情深意切的比喻,这个故事启发我们认识到,准确、贴切、精当的比喻,不仅能使诗文生动形象,还能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如果比喻不恰当,不贴切,就会损害意思的表达,有时还会闹出笑话。还有一个有关比喻的故事,形象地说明了这个道理。
东晋时,有一个丞相叫谢安,他很喜爱吟诗写文。有一天,他和侄儿、侄女们在一起观赏雪景。只见漫天大雪飞舞,激发了谢安的诗兴,他脱口而出:“白雪纷纷何所似?”几个侄儿、侄女一听,知道伯父又来考他们了,一个个凝眉静思,都想显显自己的诗才。侄儿谢朗抢先说道:“撒盐空中差可拟。”谢安一听,就皱起了眉头:“比喻不恰当,谁能有那么大力气把盐撒得满天空都是,何况,盐在空中很快成直线落下来,一点也不像雪花飘落的样子。”侄女谢道蕴不慌不忙地站起来说:“未落柳絮因风起。”谢安一听,连声赞道:“好!好!比喻得太好了。风吹柳絮上云宵,正像雪花漫天飞舞。絮白似雪,雪轻如絮,这个比喻又贴切又形象。”
要使比喻恰当,必须平时注意观察事物,抓住事物的各自特点,注意它们之间的联系,这样,需要使用比喻时,才能作出又准确又生动形象的比喻。
李梦阳试才——换义
换义是一种修辞手法。什么是换义呢?请看下面的故事。
明代文学家李梦阳,甘肃灰阳人。曾任户部郎中。他才思敏捷,性格诙谐,是明代文坛“前七子”的领袖。传说他在江西担任提学副使是,发现有个学生与他同名同姓,不禁觉得有趣。他想考考那个读书人的学问,说:“你怎么和我同名呢?我出个联语给你对好吗?”他不等对方点头,就吟道: “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
这一联很妙,蔺相如是战国时赵国的大夫,司马相如是汉代的文学家,意思是说这两个人名字相同,其实人不相同。暗指学生同自己同名,但两人地位却不一样。那个读书人听后,略一思索就对道: “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此亦无忌。”
对得很巧。魏无忌是战国时魏国的公子信陵君,长孙无忌是唐代大臣。意思是说:“前人取名字没有忌讳,我为什么要忌讳您呢?”
两人都用历史故事,话里套话,是弦外之音。从修辞上说,都用了换义的手法,“相如”本来是人名,而在“名相如实不相如”里,它又是“相同”的意思。这本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李梦阳偏偏把它们联系起来了;“无忌”也是人名,与“无忌讳”是不相干的,那个学生也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实际是在联系中悄悄地更换了词语的意义,这就是换义。所谓换义就是利用词语的多义性的条件,在特定的语文环境里,让原来表示甲义的词语更换为表示乙义,使两者发生 形同义异的现象,这就是换义的修辞手法。换义实际上是偷换概念,以便给人一种新鲜感、幽默感,造成生动活泼的艺术趣味,这便 是换义的修辞作用。
你知道我是谁吗?——设问
设问句是根据语言环境的需要,为了引起读者或听众的注意和思考,或为了加强某种语气,用提问的方法把确定的意思表达出来的一种修辞手法。为了说明设问的特点和用法,请看下面的故事。英国大作家狄更斯十分喜爱钓鱼。他认 为钓鱼是最具有意义的休息。一天,他正在钓鱼,一个陌生人走来问他: “怎么,你在钓鱼?”
“是啊!”狄更斯答道,“今天钓了半天,没见一条鱼,可是昨天在这里却钓了十五条啊!”
“是吗?”陌生人问,“那你知道我是谁吗?我是这地方专门检查钓鱼的,这段江上严禁钓鱼。”说着,他从衣袋里掏出发票薄,要记下名字罚款。狄更斯忙问他:“那你知道我是谁吗?”
正当陌生人惊讶的时候,狄更斯直截了当的说:“我是作家狄更斯。你不能罚我的款,因为虚构故事是我的专业。”
“那你知道我是谁吗?”这里采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陌生人这样问,是为了引起狄更斯的注意和思考,他并不要求狄更斯回答,而是自己提问后自己作了解释,即自问自答。狄更斯也问了一句:“那你知道我是谁吗?”也是为了引起陌生人注意,也是自问自答。这种自问自答式的设问是正问,即正面提出问题,有明确的答案。也即答案紧跟在问句的后面。你能回顾一下,你还见过那些设问句吗?
伊索和问路人 ——反问
正问是设问的一类,还有一类叫做反问。什么是反问呢?我们再来看伊索的故事吧。
有一天,寓言家伊索正走在乡间的路上,他遇见一个过路的人。过路人向伊索打听前面的村子还有多少路,要走多久。“你往前走吧!”伊索对他说。“我当然知道要走,我是请你告诉我,还要走多少时间呢?”“你就走吧!”伊索还是这样回答。“这个人大概是个疯子。”问 路人一边走一边自言自语地说。他走了几分钟以后,听见伊索在后面叫他,他站住了。伊索对他说:“你再过两个钟头以后,就能走到了。”“您为什么不马上告诉我呢?”过路人不满地问。“当初我不知道你走的是快还是慢,我怎么回答你呢?”
“我怎么回答你呢?”伊索用的是反问。反问是从反面提出问题,不作回答,答案已经暗含在反问句中。运用反句,能加强语气,表达确定的思想,坚定的态度。在你的学习生活中,还能发掘哪些反问句用得好的例子吗?如: 巴金《海上日出》:“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么?”
绝妙书信吐怨情——委婉
汉代蜀中才子司马相如,被拜为中郎将之后,便自感身价百倍,顿时起了休妻之念。他差人给妻子卓文君送去书信一封,信中写着“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一串数字,何意未说,要求卓文君立即回信。卓文君看完信后,知道丈夫故意刁难自己。她也算得上一位才女,看到丈夫如此对待自己,满怀怨情悲愤,提笔写道:
“别之后,二地悬念。只说三四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处传。九连环从中挫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
万语千言说不尽,百无聊赖十依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不圆。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六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石榴如火偏遇阵阵冷雨烧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心已乱。急切切,三月桃花随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郎啊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作女来我作男!”
司马相如读罢妻子的回信,惊叹卓文君的才华出众,顿消 休妻之念。朋友,你知道卓文君给丈夫的回信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巧妙在何处?
奇妙的六十七个字
王老师在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视讲授汉语修辞知识。有次,王老师走进课堂,没有像往常一样去绘声绘色地分析课文或品评同学们的作文,而是转身在黑板上写了如下一段文字: 血雨腥风里,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和竹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同学们一看,这不是我们学过的《井冈翠竹》中的一段精彩文字吗?王老师料定同学们会这么想,就说:“是的!这是我们学过的一段文字,但就要这三句话中,却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究竟有多少种呢?请同学们认真分析后谈谈自己的看法。”
不到五分钟,班里就有多数人举起了手。又过了五分钟,全班同学都举起了手。可是在回答中,有的说用了三种修辞手法,有的说用了四种修辞手法,最多的说出了六种修辞手法。
王老师认真地说:“我平时虽然给大家讲了一些修辞手法,但都运用了典型明显的例句。在《井冈翠竹》这段文字里,多种修辞手法巧妙而贴切地套用在一起,所以同学们尽管认真作了分析,也没有一个说得全,讲得充分。我可以告诉大家,作者是位善于运用修辞的高手,这段文字虽只有短短的六十七个字,却运用了八种修辞手法……”
王老师的分析和理解,给了同学们新的启迪。朋友,你能分析出用了哪八种修辞手法吗?
与韩镐论文 据说郑板桥有一位得意门生叫韩镐,家境虽然十分贫穷,但很有才华。在县试中,屡次名列前茅,因而受郑板桥赏识。为此郑板桥经常给以资助并热心辅导。有一次,当韩镐向他求教写作问题时,郑板桥当即挥笔写了一副对联,赠给了韩镐:
删繁就简三秋树 标新立异二月花
——与韩生镐论文郑板桥
在这幅对联里,郑板桥将自己的真知灼见毫不保留地传授给了这位青年人。韩镐得到这副对联后,如获至宝,挂在家中认真领悟,大受教益,最后中了举人。这副对联至今对我们的写作很有启发。为什么呢?你能解释出它的要义吗?
侍女巧对下联
清朝初年,有位喜欢舞文弄墨的宰相叫张英。他自以为通晓诗文,才思过人,不料却被一老农难住了。
一天,他闲来无事,就穿上便服到郊野去玩。这是一个插秧时节,他见一伙插秧的农民在田头上休息谈笑,便走过去与农民闲聊。他听农民们说笑谈吐粗俗,就出言责怪。一老农说:“平民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归,说笑一下轻松轻松,哪能光像你一样死板板文诌诌呢?”张英说:“以文取乐何乐而不为?”那位老农说:“也好,我有一上联你对一对吧!”接着手指一捆稻草扎着的秧苗出句道: “草捆秧父抱子” 张英听了,搜尽肚肠竟对不出合适的下联,最后不得不在农民的笑声中怏怏而归。回到相府,张英同夫人谈起这件事,夫人吟哦再三,也被难住了。
这时站在一旁的侍女失口道:“这有什么难对的!你们爱吃笋子,我天天提着竹篮出去买。你何不这样对: “篮装笋母怀儿。”
这下联,对称工整巧妙,张英夫妇连声称赞。为什么颇有文才的宰相及其夫人反被农民难倒,而侍女却轻易而巧妙地对出下联呢?其实是张英缺乏此一方面生活的原材料。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离开了自己所熟悉的生活,创作就缺乏“原料”,有文才也就“难为无米之炊。” 你认为上联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数字谐音双关趣谈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人们习惯于使用你认为吉利或者有特殊意义的数字,用它来表示一生顺畅、全家发阅、富贵双全。如电话、手机号、车牌、门牌号等都追求完美。一般都使用了带“3、6、8”的吉祥号。使用较多的如138、168、108、98、998、988、333、666、888、999等都是寄寓双关吉祥、发达、天长地久之意。如香港的“333、888”的车牌号,曾经拍出了三百多万的天价。在内地2006年4月22-23日,广州市首次拍出了“粤APC888”的吉祥车号牌,最终以237万元的天价成交。其实这些都是人们一时特殊的从众心理,希望自家多走财香运,多发财。类似使用数字双关的还有很多。如电话***双关(一生发我一定要久发久发),还有送给亲人的祝福语:5205131420、1314520,7 7 5 8 2 5 8(亲亲我吧爱我吧)。这些都是生活中较吉祥和谐的要素。当然生活中并不尽善尽美。人们对于“4”字号就不太喜欢。连电信部门也是如此。对尾号带4、47的都实行座机费半价优惠或减免。因为它们谐音是“死、死妻”。人们不是极端讨厌这一电话号码么!7424994-妻死儿死舅舅死。如此不吉利谁还敢要此类号码!再则下列也在人们少用或不用之列:如130、140(要杀您、要死您)。
听说有一个公司老总买了一台上百万元的新车。他的手下人为他上了一个“4444”的车牌。每天他开着此车就心情不好。认为太不吉利。而另一个人却从中游说,说此车如何如何不好。劝说老总另换新车。结果这人花了不足一半的钱就买到了价值百万的新车。别人问及他的玄妙,说到此车会令他大发其财,好友解开这个谜团。原来他将“4444”运用音乐之音唱出不就是“花花花花”即发么,人们听之甚是。其实发财与否并不干数字之事,全在于自身的运作发展。
还有一个是某地之地头蛇,官中一霸。不管做什么事都耀武扬威,从不将人放在眼中。他特地给自己选了一车牌“00544”谐音双关“动动我试试”,由此可见之霸道。有次他又在街道上任意胡作非为,刚好上头来了一车,车牌是“00900”(动动就动动)看到上车如此嚣张,就将他的车扣留给交警总部,并将人一并拘留,从而打消了他的气焰。
其他类似的运用数字谐音双关的还有很多。运用圆周率3.14159(山巅一寺一壶酒)来描述寺中和尚的清闲生活。给人送礼不直说而话有1.1421(即一点意思而已)。运用数字写出的书信,更是给我们久久回味之思。如以数字谐音双关代文字的信: “99:
8179,7954。76229,84069405。7918934。
1·91817。”
某君读之再三,不解其意,就去请教学校的数学老师。老师看了看,随口便译了出来。原来信的内容写的是: “舅舅:
不要吃酒,吃酒误事。吃了二两酒,不是动怒,就是动武。吃酒要被酒杀死。一点酒也不要吃。”
这封信以数字代文字。谐中寓庄,趣中含理,俗不伤雅。你发现生活中还有哪些,也是运用数字谐音双关的故事,有不妨发掘出来,让我们共赏。
两副婚联
某地中学,有两位年轻的数学教师,自由恋爱成功,开始准备登记结婚。本校一位同事为贺其新婚之喜,撰写好一副对联: 恋爱自由无三角,人生幸福有几何?
哪知风云骤起,正当他们结婚之际,“文革”的浪潮滚进学校,男方因为出身不好又爱提意见,被打成了牛鬼蛇神,两人不得已将红线扯断。后来,又因学校下放,教师回本地,他们不得 不远远分离。就这样,运动十年,浩劫十载,桃花总是无运。
有情人终成眷属,直到拨乱反正之后,他们重返原校,两人得以完婚。结婚之日,同事们重撰一联相贺。联曰: “情如几何曲线,幸福似小数循环。” 这两副对联,前一副形象地反映了两位数学教师爱情的曲折经历,后联借一个无穷数值祝愿新人美满幸福,地久天长。
朋友,你知道前后两副婚联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巧妙在哪吗?
修辞与命运、荣辱
传说朱元璋做了明朝开国皇帝后,曾与他幼时一起砍柴割草的两个穷朋友去找他,想投奔皇帝沾点光。
在朝廷上,他俩见到了朱元璋,一个开口就说道:“还记得我们一起割草的时候吗?我们偷了些蚕豆放到罐里煮,没等熟你就抢吃蚕豆,把瓦罐也打了,豆撒了一地。你抓了一把撒在地上豆子就往嘴里捂,结果把一根草棒卡在喉咙里了,多亏我俩找来片菜叶,叫你塞在嘴里哽咽。才把草棒吞下去,不然,哪有今天啊!” 朱元璋听了,登时变脸,这家伙把过去的丑事都揭出来了,连喝武士把他推出去斩首。
接着,朱元璋问另一个穷朋友:“你还有什么话说么?”这个穷朋友机智地说:“想当年,我跟随陛下东征西战,一把刀斩了多少„草寇‟!陛下冲锋在前,抢先打破了„罐州城‟,虽说逃走„汤元帅‟,但是活捉了„窦(豆)将军‟,遇见了„草霸王‟挡住了咽喉要道,多亏了„蔡(菜)将军‟助阵清除残敌。不然,哪有今天啊!”朱元璋一听这说话的口气,对方完全是跟着自己过关斩将、屡建奇功的将军。便转怒为喜说:“这才是寡人的功臣哩。”随即降旨,封他为将军。
同一件事,前者直说揭丑而遭杀,后者在讳饰的基础上巧妙地用了双关、夸张、拟人、借喻、谐音等多种修辞手法。既歌颂了皇帝,使得表面风光,又表了自己的“战功”,而受了封。这个故事一方面讽刺了朱元璋以前的丑态,及当了皇帝讳丑、草菅人命的丑恶心态,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在旧社会特殊场合下,是否善于辞令,是否运用修辞及委婉的说法,就会关乎到一个人的性命存在,以至仕途升迁的。
善于讽刺的苏轼——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
苏轼有一次游莫干山,走进一座古庙,打算歇一会儿。庙里的老道士看见苏轼穿着简朴,冷淡地指指椅子,说:“坐.。”回头对道童喊道:“茶。”
苏轼坐下来同老道士闲聊,老道士发觉来客知识丰富,不像一般的读书人,就把苏轼请到大殿,客气地说:“请坐。”又对道童喊道:“敬茶。”
两人谈了一会儿,老道士越发感到客人才华出众,不禁问起客人的姓名来,这才知道客人是名扬四海的大文学家苏轼,于是连忙起来作揖,恭恭敬敬地把客人请进客厅,说:“请上坐!”又对小道童叫道:“敬香茶!”
苏轼告别时,老道士恳求给他写字留念。苏轼一笑,挥笔题了一副对联: “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
老道士知道苏轼在讽刺自己,不由得脸红了。红得像猴子的屁股。
这个故事虽短,却生动有趣,给人留下了深刻地印象。这个故事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描写老道士对苏轼的态度,就用了对照。苏轼的对联,就是对偶。重复一个“坐”字,又是反复。最后说老道士的“脸红得像猴子屁股”,又是比喻。苏轼把老道士招呼客人和命令小道童倒水泡茶的话连起来,讽刺老道士是个势利眼,又是用的讽刺。
由此可见,人们常常不是单一地运用某种修辞手法,而是把修辞手法交错起来,综合运用。这样便于增强语言的表现力量。
红花直笑白头人——拟人与拟物
拟人就是把物当做人来描写,赋予物以人的思想感情和活动的修辞手法。唐代诗人章孝标多次参加科举考试,直到晚年才中进士。他怀着兴奋的心情回家了,走到杭州樟亭驿时,看到野外红花似火,又想到自己白发苍苍,年已及幕,好不容易中了进士,做了一个小官,不禁感慨万千,于是提笔在驿站的墙上写道: 樟亭驿上题诗客,自此寻为山下尘。世事日随流水去,红花直笑白头人。诗中流露出一种悲凉、感伤的情绪。据说,他回到故乡不久就死去了。其中“红花直笑白发人”就是用了拟人化手法。红花是植物,怎么会“笑”呢?诗人将描绘人的表情动作的“笑”,用在植物上,将植物人格化,这就是拟人。
么是拟物呢?拟物是把人当作物,或把一种物当作另一种物来描写的修辞手法。如当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提出进化论时,教会疯狂地攻击他。而英国的博物学家赫胥黎却勇敢地为其辩护宣传,进行论战驳得反动宗教势力哑口无言。因此教会诅骂他是“达尔文的斗犬”。只要一看到他就会在心中嘀咕:“当心,这只狗又东闻闻,西嗅嗅,寻找下嘴的地方来了。”“是啊,盗贼最害怕嗅觉灵敏的猎犬!”赫胥黎总会反唇相讥。从上面对话中可知:“斗犬”、“狗”的动作、“嗅觉灵敏的猎犬”都是拟物从而把人物的心理、外貌、神态活灵活现展开在人眼前。确定生动,栩栩如生。这比直接说,更有斗争的气氛。
顾恺之的画像——衬托
顾恺之是东晋时的大画家。他多才多艺,能写诗作赋,擅长书法,尤其精通绘画,被后人尊为“画圣”。一次,他给谢鲲画肖像画,却把谢鲲画在山岩之间。谢鲲是当时的名门望族,按理说给他画像,应画上高堂华屋、古物珍玩,怎能画些险岩怪石呢?有些人看了画不明白,就问顾恺之。顾恺之说:“谢鲲喜欢游山玩水,这样的人物应该把他画在山岩之间。”
原来顾恺之那么画还是为了用山岩作背景来突出人物的性格。这种方法就是衬托。俗话说:“红花虽好,需要绿叶扶持。”在绿叶的映衬下,红花就显得更加鲜艳了。所以,衬托就是为了突出某一种事物而用另一种事物加以映衬的修辞手法。如王维《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反景入森林,复照青苔上。<以有声反衬寂静,以有光反衬树林的幽暗。>“鸟鸣山更幽”,“鸟鸣林愈吵”,“会场很静,听得见人们心跳的声音”,“听得见心跳的声音”,“连一口针都听得见。”等等都是以有声反衬寂静的。
从顾恺之画像的故事中,我们看到:衬托必须是两个以上的事物同时出现,一个衬托另一个。如红花与绿叶,红花是主体,绿叶是用来衬托红花的,叫客体。运用衬托的目的,就是为了利用客体来突出主体,使主要的事物更加鲜明。然而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有时是相似的,有时是相反的,根据主体和客体的不同关系,能把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两大类。那么,顾恺之画像的故事用的是哪一类衬托呢?我们明白了正衬和反衬的特点,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女孩作诗 --正衬
什么是正衬呢?正衬就是从正面去衬托的修辞手法,特点是用事物类似的条件,采用和主体相同或相近的客体事物去做主体的陪衬,从而突出主体事物的特点。“女孩作诗”的故事,用的就是正衬。
唐朝的时候,有个七岁的女孩很会作诗。武则天闻知此事,立刻召见她。女孩的哥哥就把女孩送到京城,武则天出题让女孩当面作诗。女孩子的诗果然做的又快又好。武则天很喜欢她,便要她留在宫里,女孩的哥哥只好独自回家乡了。临别那天,武则天让女孩子写诗送别哥哥。女孩看见远处云雾蒙蒙,近处秋风吹动,黄叶纷飞,天空一行大雁排成人字飞过,她想到马上就要同哥哥分离了,不禁流下热泪,随即吟道: 别路云初起,离亭叶正飞。
所嗟人异雁,不作一行归。
诗的意思是:“离别时的道路上飘动着云雾,送别的亭子外边黄叶纷飞,所叹的是我要同哥哥离别了,不能像天空的大雁一 样一起回家乡了。”诗中流露了对家乡的思念,对亲人的留恋,对离别的伤感。武则天听了,也很同情,就让女孩同她哥哥一起回去。女孩要离别亲人,她的心情悲凉愁苦。为了突出这愁苦的心情,她用秋云、黄叶、南归的大雁这些凄凉的色调来衬托,从而使惜别的感情更为浓烈。这种用类似景物来衬托类似的心情的修辞手法就是正衬。用凄凉的景物来衬托悲苦的心情是正衬,用明朗的景物来衬托快乐的心情也是正衬。
前文说的谢鹍喜欢游山玩水,顾恺之把他画在山岩之间,用的就是正衬的手法,目的是为了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谢安为什么喜欢这几句诗——反衬
衬托的另一种就是反衬。反衬就是从反面去衬托,是利用事物相反的条件,采用和主体事物相反或相差异的客体事物去作陪衬,以突出主体事物的特点。为了更好地了解反衬的特点和作用,我们再看一个故事。
谢安是东晋时政治家,还当过宰相。公元三八三年前秦皇帝苻坚领兵南下,想一举灭掉东晋。在危急关头,谢安派弟弟谢石和侄儿谢玄领兵拒敌,淝水一仗,打败了苻坚,挽救了东晋。谢安不仅会打仗,还很欣赏诗。一天,他读了《诗经》,便问子侄们:“你们说说《诗经》里哪几句诗最好?”别人都不敢作声,独有他的侄女谢道韫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两句最好。”谢安十分高兴,称赞侄女:“你真有诗人的气质啊!”因为谢安也认为这几句是《诗经》里最有艺术性的诗句。
这几句诗的意思是:过去我离家奔赴战场,青青的柳枝拂我的衣裳;今天我返回家乡,雪花纷纷扬扬。这几句诗出自《诗经·小雅·采薇》。这首诗写的是守卫边疆士兵的劳苦。为了表达士兵的感情,作者运用了反衬。士兵被迫离家上战场,心情是十分悲苦的,偏偏赶上了明媚的春光明媚的春光,柳枝在春风中飘飘荡荡。在战场上九死一生,好不容易打完仗回来了,他的心情是愉快的,偏偏赶上刮风下雪的愁苦景物。士兵不顾下雪路难走,急着回家,这就格外显得欢乐了。用欢乐的景物衬托出悲哀的心情,用凄凉的景物衬托欢乐的心情,加倍增强了感情的表达作用。因此,有人认为反衬比正衬表现力更强。
谁是好官儿 ——对照
对照也叫对比,是一种把相反事物并举出来,形成鲜明对比的修辞手法。
战国时期,齐威王打听地方官的情况,大家回答说:“最好的是阿城大夫,最坏的是即墨大 夫。”齐威王决定先派人去调查调查,然后再进行奖励和惩罚。调查工作完毕,齐威王召回两位大夫。
那一天,他先叫人在堂上烧了一锅开水,然后把两人叫上来,说:“即墨大夫,我派人到你管理的地方看了,你那里庄稼长得好,老百姓安居乐业,只因你没给朝中官员送礼,他们就说你的坏话,我却要奖你一万户的俸禄。”
随后,齐威王又对阿城大夫说:“我也派人到你管理的地方看了,你那里田地里长满了野草,老百姓缺吃少穿,只因你给朝中的官儿送礼,他们就说你 的好话,我却要你下开水锅。”齐威王奖励了即墨大夫,惩办了阿城大夫,从此贪官污吏就收敛些了。
这个故事里,即墨大夫为国为民,不送礼拉拢人;阿城大夫为私为已,送礼拉拢人,形成鲜明的对比。朝中官员因即墨大夫不送礼,就说他坏;因阿城大夫送礼,就说他好,形成鲜明的对比。齐威王奖励即墨大夫,惩办阿城大夫,这也是鲜明的对比。从这些对比中,谁好谁坏,一目了然。这种把相反事物用比较方法加以描述和说明,很容易使人从对立中掌握事物的特点,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就是对照的作用。
这个故事讲了“对照”的一种方式,“对照”还有另一种方式。那就是对比。请看下面的故事。
名曲的代价——对比
舒伯特是十九世纪奥地利的大作曲家。他一生写了大量的作品,但生活贫困,有时穷得连顿饭也吃不上。有一次,他肚子饿了,身上却连一点儿钱也没有。他走进维也纳饭店,四处张望,也没找到一位熟人,借钱吃饭也没有希望了。这时,他的目光偶然落到一份报纸上,看见上面登了一首小诗。他拿起来读了一遍,然后走到窗前,给它谱上乐曲。他把乐曲交给店主,店主便给他做了一份土豆烧牛肉。舒伯特死后三十年,这首谱在报纸上的乐曲手稿在巴黎一家拍卖行里以四万法郎的高价售了出去。这首乐曲就是闻名世界的《摇篮曲》。一盘土豆烧牛肉与四万法郎,这是多么惊人的对比呀!这是《摇篮曲》的不同遭遇,也揭示了舒伯特的命运,控诉了资本主义的罪恶。这个对比与“谁是好官儿”的对比不同。前一个是两个事物之间的对照,这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侧面的对比。对比的方式不同,作用也不同。两种事物的对比,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其目的在于拥护真理,揭示谬误,歌颂光明,暴露黑暗。同一事物两个侧面,两种结果进行对照,往往是为了说明一个事物在不同环境里的不同情况,目的在于揭示环境,或者在于说明事物的辩证关系。
第二篇:修辞
1、比喻
(一)明喻 用“像、如、仿佛”等喻词通俗明白地打比方。如:春天的风,像是妈妈的手。黄果树瀑布观瀑亭上有一副楹联:
上联是:白水如棉不用弓弹花自散,下联是:虹霞似锦何须梭织天生成。
(二)暗喻 用“是、成为”等喻词直接将本体当做喻体的方法。如:四合院 是 一个盒子。困难是弹簧,你软它就强。作文开头:《谈诚信》
农民说,诚信是一粒种子,为了大地的丰收,就要在烈日中成长 ;工人说,诚信是一座熔炉,为了祖国的建设,就要把生铁炼成好钢;军人说,诚信是一个哨位,为了人们的重托,就要守住边疆;学生说:诚信是一棵小树,为了园丁的哺育,就要成为栋梁。
(三)借喻 不出现本体和喻词,直接用喻体代指本体的方法。如: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厚障壁了。拣了芝麻绿豆却丢了西瓜。
(四)博喻:连用几个喻体同时说明一个本体的比喻。童年像一页白纸,如一弯清泉,似一曲轻音乐。
(五)续喻:连续的几个比喻句,后面的比喻以前面的比喻(大多是第一个比喻)为基础,是用几个相关联的喻体比喻几个相关联的本体的比喻形式。如:祖国是个大花园,我们是娇艳的花朵,老师是辛勤的园丁。
仿照示例写一首小诗。海是水的一部字典,浪花是部首,涛声是音序,鱼虾、海鸥是海的文字。
挫折是人生的一段插曲:失败是曲谱,泪水是音符,酸甜苦辣是挫折的歌词。
山川是大地的一部乐章,隆起的是高音部,凹陷的是低音部,花草树木是山川的音符。友谊是人生的一首歌:真诚是词,信赖是曲,理解,尊重是友谊的主旋律。
2、比拟
(一)拟人 将非人类的事物当做人来写。如:
(1)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2)硬币正悄然“退休”。
(二)拟物 将人直接当做物,或将此物当彼物来写。如:
(3)打得日本鬼子夹着尾巴逃跑了。
(4)月亮一露脸,满天的星星惊散了。仿写句子:
()推开春天的门,()推开夏天的门,()推开秋天的门,瑞雪推开冬天的门(花儿)推开春天的门,(彩虹)推开夏天的门,(果实)推开秋天的门,瑞雪推开冬天的门
(萌芽)推开春天的门,(稻香)推开夏天的门,(红叶)推开秋天的门,瑞雪推开冬天的门
3、借代
直接用与本体甲有相关关系的乙代替甲的修辞格。如:
(1)正义是杀不完的,因为真理永远存在。
(2)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3)搞好菜园子,丰富菜篮子。
4、排比
用一组结构相似的语句,表达相关的内容的修辞手法。如:
(1)祖国是一座花园。北方就是圆中的腊梅,小兴安岭是一朵花,森林就是花中的蕊。
(2)理想是石,敲出了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
5、对偶
用字数相同、意义相关、形式整齐的两个句子并列表达所形成的修辞格。根据两句之间的语义关系,将它分为三类:
(一)正对 上下句从不同的侧面说明同一事理,意义上互相补充。
(1)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二)反对 上下句从正反两个方面加以叙述,意义上相反相成。
(2)横眉冷对千夫指,俯手首甘为孺子牛。
(二)串对,也叫流水对,上下句意义相承,表达因果、条件等关系。如:
(3)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6、移就
将描写甲事物的词语直接用来描写乙事物的修辞方式。这种修辞格的最常见形式是体词性偏正短语,如:
(1)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
(2)甜甜的声音让奶奶心里乐开了花。
另外一种形式是谓词性结构,如:
(3)秋天的黄昏,晚霞烧红了西方的天空。
(4)建筑也是新式,简截不罗嗦,痛快之至。
7、故意模仿现成的词语句篇而仿造一个新的词语句篇,这种修辞方式就叫做仿拟。
仿拟的修辞作用是:有助于揭示事物的矛盾对立,增强概括力,并使语言明快犀利,富于幽默感,具有讽刺色彩。
仿拟可分为三种形式: 1)仿词;
例:何为:(坐起)我是个医生,看见病人能不认真吗?可就因为认真了,才三天两头挨批,说我埋头钻业务,想成名成家,走白专道路,……算了,我走白痴道路,当个大傻瓜,行了吧?(宗福先《于无声处》)
例:搞四个现代化,不懂科学技术就要成为科盲。2)仿句;
例:洞庭湖水深千尺,不及公主送我情。
注:摹仿李白《赠汪伦》诗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例:今天考试的时候,小丹明明知道课文中有一句“一次被蛇咬,三年怕井绳”的成语,可是他自己没有蛇咬过,不如写成“一次被蜂咬,三年怕嗡嗡”更加贴切些。(叶永烈《奇怪的蜜蜂》)
注:摹仿“一次被蛇咬,三年怕井绳”这一句成语的 3)仿调。
例: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血泪横飞处。
(袁鹰《蓦然回首》
注:摹仿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一词中:“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栅处”。
第三篇:修辞
巧借诗句 扮靓语言
巧用修辞扮靓语言的运用,是写作中考查的一个重要方面。孔子说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只有文采飞扬,方显佳作本色。一篇好的文章,或主题深刻,或情节感人,或形象生动,或感情细腻,或幽默风趣,或论说严密,或介绍具体,关键离不开恰当的表述,要能做到用语言把读者深深地吸引住。一篇读起来如同嚼蜡的文章,肯定让读者不屑一顾。
对于平淡无奇的语言,我们需要对它涂脂抹粉进行包装润色,让它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生动悦耳,看起来靓丽照人。语言运用的要求包括词语丰富、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意蕴等。
一.妙用词语。
词是构成句子的基本单位,词运用的恰当与否,直接关系着语言的表达效果。
1.选词要具有音乐感和动感。
汉语的词句带给读者的音乐享受不仅表现在诗、辞、歌、赋等韵文体裁中,还表现在其他文体中。老舍先生在《关于文学的语言问题》中说:“我写文章,不仅要考虑每个字的意义,还要考虑每个字的声音。„„让句子念起来叮当地响。”这段话生动地表现了作者对语言音律的高度重视。例如:“这两种人都凭主观,忽视客观事物的存在。或作演讲,则甲乙丙丁、一二三四一大串;或做文章,则夸夸其谈地一大篇。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华而不实,脆而不坚。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钦差大臣满天飞。这就是我们队伍中若干同志的作风。”(毛泽东《反对党八股》)其中:“一大串”和“一大篇”,“之意”和“之心”,都是平仄相和;又在“实”“坚”“一”“飞”等字的平声音流中,间以“是”字仄韵,致使句群整体声调铿锵,节奏起伏,很好地体现了政论语体的口语特色,使听者易听,读者乐读。文章中弹跳的动词,犹如琴弦上跳动的音符,能强烈地叩击读者的心扉。鲁迅先生作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捕鸟”,《社戏》中的“撑船”,《孔乙己》中的“打酒”,《论雷峰塔的倒掉》中的寻“蟹和尚”所用的动词准确生动,活灵活现,具有很强的动感。
2.叠词的运用、同义词的复用、反义词的配用。
使用叠词能很好地抒发情感,展开画面,或减缓语气,且具有音乐美感。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李清照《声声慢》)十四个叠字的运用,自然妥帖,既表现了丰富的内容,又具有浓厚的抒情性,节奏上形成凄厉激越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渲染了阴冷、凄凉、孤寂的气氛,生动、贴切地表现出词人愁苦、悲惨的心情。再如“堆堆雪浪,点点白帆,声声海鸥,串串笑声。”四个叠词在读者面前展现了碧海、小舟、翔鸥、游人这样一幅海滨图画,色彩鲜明,动感清新。同义词复用可使文句生动活泼,富于变化,有时结合语境还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我心里默念:‘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从字面上看,“我的叔叔”就是“父亲的弟弟”,作者在这里复用同义词,既表达了“我”对叔叔的同情,对父母的不满,更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六亲不认、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此句中“远”和“近”、“洪大”和“细切”是反义词配用,细腻地刻画了万籁俱寂中的切身感受。
3.结合语境仿词。
仿词的使用并不少见,尤其是在广告、幽默、漫画中。像“居高淋(临)下”“默默无蚊(闻)”等等。在写作中,我们可结合语境仿词。“我惴惴不安一次次把脑袋架在刀下,又一回‘死里逃生''.考完了,终于考完了,作为发泄,我与朋友去地铁商场猛逛一圈,去肯德基猛吃一回,回家猛睡一觉,晚上却爬起来猛看一通电视。”文中的“猛吃”属规范用语,而“猛睡”“猛逛”“猛看”却似“生造”,不合情理,但结合语境看,这几个词正好充分表达了“我”考完后身心极大解放的轻松感,完全合情合理。
4.活用词性。
活用词性既能使语言新奇生动,又能收到良好的表达效果。如“他很青春”(名作形),“他天天山珍海味地吃”(句作副),“比诸葛亮还诸葛亮”(名用形)。
二.活用句式。
1.整句、散句的运用。
整句可以给读者结构匀称、语脉贯通、气势恢宏的语言美感。整句用于抒情,感情充沛,意荡神驰;用于论说,逻辑严密,增强气势。例如“真正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鲁迅《记念刘和珍君》)用两个字数相等的分句,既写出了鲁迅先生在白色恐怖下的激愤情绪,又表达了对刘和珍的无比赞佩之情。散句所表达的内容不像整句那么集中,但散而不乱,也比较灵活,容易避免单调、呆板,取得生动感人的效果。比如朱自清的《春》“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俏俏的,草软绵绵的。”此段描写春天景物的语句,短促而简洁,活泼而明快,很有魅力。用整句或散句,或整句、散句并用,要根据表达的需要来决定。
2.倒装句的运用。
各种语序不同的句式都有其潜在的表达功能。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这是一个谓语前置句,前置的谓语把智叟那种轻蔑、嘲笑、讽刺、挖苦之能事体现得淋漓尽致。再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此句中后置的定语强调了小草质地的柔软,颜色的鲜亮,突出了小草可爱的情态。
3.排比句的运用。
排比是一种富于表现力的修辞格,运用排比句能够增强语势,加深感情,提高表达效果。用排比抒情可以把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用排比说理,可以把论点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四个排比句语气贯通,一气呵成,充分表现了志愿军战士高尚的情操,可爱之情溢于言表
语言
扮靓语言 打造亮点
——文章写作中的语言技巧
大湖中学·赖应乾
语不惊人死不休。要想使自己的作文成为引人注目的佳作,除了立意、选材外,语言就是最重要的因素了。那么,如何扮靓自己的作文语言呢?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一、巧用词语和修辞。如注意动词、形容词的锤炼,多用比喻、排比、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引用古诗文、歌词、歇后语、俗语、谚语、对联等。
要想使文章有文采,功夫还在平时。一是注意摘抄好词好句,二是向生活学习鲜活的语言。
二、名称要写具体。如颧、眉、颔、颏、额,有些同学只知道“脸”或“头”就不行。又如《茶花赋》中去掉了红梅、白梅、朱砂梅、大玛瑙、雪狮子、大紫袍,而统称为红花、白花,那就逊色多了。
三、句子长短交错。不要尽用长句,也不要尽用短句,长短交错,错落有致,会使文章语言节奏更美一点。
四、故意倒装句子。如“我爱妈妈”不妨写成“妈妈,我爱你”;“我默默地看着她渐渐远去的背影”,不妨写成“她的背影渐渐远去,我默默地看着„„” 下面是笔者所指导的学生作文中成功的例子,兹作简略点评。
1.同桌燕有着一头乌黑发亮的秀发;一双又大又有神的眼睛,如一汪秋水,常泛着点点泪光。但是其黝黑的皮肤却为她招来了一个俗气透顶的外号——“黑鸡”。(赖明星《我的同桌》,原载《中学生学习报》、《三明日报》)点评:抓住人物外貌特点,选用词语进行传神描写,语言简洁如水墨画。“黑鸡”一词具体而形象。
2.燕酷爱小说,常常一手捧着课本,一手捧着小说,左眼瞄一下“刀光剑影英雄侠侣”,右眼瞅一下“彼得改革”“明治维新”。她看过的小说不计其数;有琼瑶笔下令人感动得热泪盈眶的爱情故事,也有古龙、金庸、卧龙生、梁羽生笔下的英雄传奇。(同上)
点评:抓住人物喜欢课外阅读的特点,从阅读神态和阅读题材入手,写出一个真实的小女生形象。
3.她的笑声,她的泪水,伴着我俩走过了初一的时光。我仿佛又看到:一个小女孩,伴着清风,在校园那片碧绿的草地上,捧着一本小说,时而对着书本捧腹大笑,时而对着书本泪流满面。(同上)点评:以幻想小女孩在校园草地上阅读小说的描写方式,再次勾勒其多愁善感的特征,从而加深读者的印象。
4.“还是自认倒霉吧!”“蛤蟆”哀声叹气道。
“没办法了。最后三天了啦。大家好好珍惜珍惜吧。”大炮愁眉不展。
“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呀?你们能告诉我吗?”我终于忍不住了,大声喊道。
“没事!你安心读你的书吧!什么事都没有。”班长,天生的卷发,外号“金毛狮王”,人称“老铨”,头发照例梳得一丝不乱,因为老爱出油,所以贴在脑门上,整张脸有些泛黄。穿着一条像是许久没有洗过的旧版牛仔裤,再衬一双白色的球鞋,流露出的气质深不可测,仍是一脸的威严,他大声命令着,下意识地握紧手中的书,又开始在教室内巡逻了。
(赖明星《Goodbye,初三(3)班》,原载《中学生学习报》)
点评:抓住不同人物的特点,分别采用对话描写和外貌描写的方法,区分详略,突出重点,写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生动传神,跃然纸上。5.是的,“霸王龙”、三梅子、失眠思铭、淑女茂莲、阿呆哥、远程二炮、about、手足同桌、面霸毛达、香妃、红叶大侠、YDC、班长老铨、喳哈老师、段长Miss Li、班主任、大why„„这里的一切我都舍不得,包括这个破烂不堪的教室。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片森林,那是他身边的人未曾抵达过的地方。那里绿叶闪着阳光,那里红花映着满月,那里小草吐着芬芳,那里山路铺满枫叶,那里溪水总是恬淡„„(同上)点评:优美的排比、比喻,对学习环境的真实描摹,还有那一长串稀奇古怪的人物称呼,使得这段文字特别富有情趣,愈发表露出对班级、对同学的依恋之情。6.这儿,初三(3)班教室和这个大集体已经胜过了一切。这儿有一份意志的扶持,一份心灵的慰籍,一种自我的跨越,一种思想的洗涤。就算我们的躯体倒下了,这儿的精神仍会屹立。我明白了,如果精神瘫痪,就算躯体站立,也只是一具行尸走肉。我们应该勇敢地去面对这场暴风雨。是分班的时候了。应该勇敢地站起来,去面对它,这是不可避免的。远方有鲜花簇拥的前程在向我们招手,“分班”的前提,是为了我们更加灿烂的前程。几十份像黎明的露珠一样清新晶莹纯净的友谊,结束在这阳光明媚的日子,也延续在无限辉煌的明天。
Goodbye,我的初三(3)班!(同上)
点评:这里长短句交错,又综合运用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尽情抒发了作者超脱分班的“离情别绪”之后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揉进英文单词“Goodbye”,使语言更加生动活泼。7.“喂,青,你怎么了?难道你„„”
“她早就决定了。林大师说过,要拿我们头发最长“她早就决定了。林大师说过,要拿我们头发最长的苏老班开刀;而青也想通了,已然决定遵从林大师的心愿——正式‘剃度’!”
“什么,青,你可得三思呀!”大家苦口婆心地劝道。“呵呵,三思过了!”苏老班一副超然度外的神态,看来是吃了秤砣——铁了心!(赖明星《可怜的头发》,原载《中学生阅读报》)
点评:还是十分个性化的对话描写,加上两句点睛的神态描绘,生动传神地写出了一群小女生面临被老师“强制”要求剪掉长发之时的不同心态,语言生动活泼。
8.随着中场跳球,比赛开始了。在主场球迷的助威声中,很明显步行者队更占上风,他们摧城拔寨的进攻,使活塞队毫无招架之力。更要命的是他们的进攻也全面熄火,球员们情绪低下,投篮命中率低得可怜,篮筐好象盖上了盖子,怎么投都不中。而对步行者队来说,篮筐大得像大海,谁投都进,比分也由此被拉开。(赖道超《体验篮球,体验激情》,原载《中学生学习报》)
点评:小作者是个球迷,关于球赛的语言表述非常准确,令人诧异。两个比喻十分精确,效果非凡,是文章的亮点。
9.交款期已过,我统算了一下交款人数,是33人;再一点钱数,却有170元。奇怪,怎么多出5元?上帝给我发工资吗?荒谬!(赖道超《收钱记》,原载《小天使报》初中版)
点评:文章写作者作为班级学点评:文章写作者作为班级学习委员,代收学习资料征订款的真实经历。结尾一句的自我调侃,读来令人喷饭,增加了文章的幽默感。
10.说也奇怪,我只听见手术刀的声音,却不觉得痛。我慢慢睁开眼,看见天花板上有一盏大灯。我数了数,有九盏小灯。“奇怪,怎么叫‘五眼灯’呢?” 我又看见医生聚精会神地给我做手术。后来,我见他拿了针和线,心想:这钻心疼的针又来扎了。过了一会儿,我问:“医生,好了吗?怎么还不来缝针呢?” “已经好了,你很勇敢。”
我嘘了一口气,正想坐起来,医生说:“伤口刚包扎好,不能乱动。”于是我躺住了,护士把我慢慢地推出来。
门开了,我发现门外有许多我的亲人。妈妈到我耳边轻声问:“痛吗?” 我说:“没事。妈,明明有九盏灯,为什么叫‘五眼灯’。” “那是无影灯,不是五眼灯医生说:“那是为了不让光线被灯自身的影子遮住。”(苏晓妹《第一次上手术台》,原载《农村孩子报》)点评:段落中作者对自己几处疑问的描写是语言精彩所在。通过描写自己的感觉、反应,将一场想象过去十分恐怖的手术经过,写得轻松而有趣。
11.上学后我不喜欢上课,一上课我就犯困,或睡觉或与同学聊天,考试科科挂红灯。老妈知道后,火冒三丈,一把又将我拉进猪圈往里推。我吓坏了,哭着抱住老妈的腿。老妈吼道:“你再不好好读书,我会真的把你丢进去喂猪!”我眼泪汪汪地点点头。
于是,为了不被当作猪的“美食”,我开始用功读书,不懂就问,积极发言。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的成绩一路上升。老师表扬我,同学羡慕我。殊不知我心里正想:太好了,终于不会被抓去喂猪了。(黄小芬《我的恐猪症》,原载《中学生学习报》、《三明广播电视报》)
点评:本处文字描写符合农村学生家庭的生活环境,语言真切、朴素、幽默。12.老范长着一头乌黑粗直的短发,配上那个米黄色圆脸和粗黑的短眉,使我想起了南美洲的印第安人。一双哲学家特有的眼睛时时注意着我的行动。一个奸商型小嘴和那个阴险的下巴,让人很难揣磨出他的心思。要不是仗着身高的优势,我还真怕被他算计。
说起老范,真不知从何说起。此人虽城府很深,但却出手大方,借书借笔,毫不吝啬。这对于我大大咧咧的性格来说就是上帝。由于我频繁地丢三落四,他便成了我长期的“物质”供给。就连这杆笔都是向他借来的。(魏建荣《同桌老范》,原载《中学生学习报》、《小天使报》)
点评:以调侃的语言,抓住人物的特征进行描写,将同桌写得十分真切,以对比的手法刻画出美好的心灵,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13.母亲拿了衣服试穿起来,可是那颜色真的很不适合母亲的肤色,加上她由于长期的劳累,额头已经爬上了条条皱纹,更感觉那衣服穿在母亲身上倍显俗气。顿时我的心凉透了。我觉得自己真的好没用,又让母亲空欢喜。可是母亲似乎看出我的失落,她并没有露出不悦的表情,而是欣慰地在笑,并且高兴地对我说:“妈很高兴,与你爸一起过了这么多年,他都没为我买过一件衣服。如今看到你给妈买了这份礼物,妈真的有讲不出的高兴„„”(陈健丽《我为妈妈买衣服》,原载《读写天地》《三明日报》)
点评: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此处文句能够打动人心,是由于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作者对自己愧疚的心理描写和母亲对女儿的疼爱、欣慰,都描写得十分真实到位。
14.多年来,对于母亲,我不但没有心存感激,还让她为我流泪。如果说母亲在上辈子欠了女儿的债,所以这辈子女儿是来讨债;那么下辈子我依然要做母亲的女儿,但是我并不是来要债的,而是来偿还上辈子欠下的做女儿的责任。(赵晓莉《母女债》,永安市母亲节征文获奖作品。作者系永安市中学生作文竞赛一等奖获得者)
点评:以含义深刻的语句,情真意切而独到地写出自己误解母亲后的愧疚、理解和热爱。
以上例子告诉我们:语言的优美生动与否,是作文写得好不好的一个重要因素。语言运用的技巧,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概括提炼出来的。同学们若认真向生活学习,向他人学习,在讲究立意、结构和选材的同时,努力扮靓自己的语言,打造作文亮点,一定可以写出精美的文章。(2006年9月5日整理)
多种方法扮靓作文语言
荣成市第二中学 李秀云 2010年7月28日 10:27
在学生的作文中,经常有词不达意,行文呆板、缺乏变化,感情丰富不知如何表达的现象,甚至有的学生追着我说,老师我给你解释一下我要表达的意思。古人云:“言而无文,行而不远。”作文有了文采,才能更好地表达思想。提高作文语言的表现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准确运用修辞手法
美妙的文章离不开修辞手法的修饰。文章有了修辞,才具有文采,才具有可读性。比喻、拟人、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只要运用得准确,就能提高语言的表现力,增加文采。
二、注意句式的转换
把语言运用题的训练和写作相结合,适当地变换句式,能使行文摇曳多姿,能更好地突出想表达的思想,如主动句与否定句双重否定句反问句的转换,正剧与散句相结合,长短互用等。整句是由排比句、对偶句等构成的,它体现了语言的均衡美和对称美,可以加强语势,使语言和谐,强化语言的感染力。散句则是由结构不同长短不齐的句子排列在一起,形式参差,错落有致,表意更为自由,体现了语言的变化美种句式的综合运用,灵活搭配,就能极大地提高作文语言的表现力,产生一种特殊的美感。
三、恰当运用古诗名句
古典诗词,是一座丰富的语言仓库,如能适当运用,可让作文生色。我们背诵了很多的古诗名句,不能仅仅为了默写而储备,应该把他们恰当地应用到作文中,鼓励学生平时多想想哪句古诗适合于什么样的话题,争取在作文中能准确地使用。可以直接引用古典诗词文,也可以仿用诗词名句。如“天若有情天亦老”是李贺的诗句,有的同学把它仿用成“月若有情月长吟”作为自己的作文题目,加上漂亮的构思与语言,让他赢得了作文满分。适当地引用、仿用与化用古诗词文,可让作文语言锦上添花。
四、巧用歌词。一些流行歌曲,旋律优美,歌词洗炼,易学易记;同时又不乏妙言佳句。它给枯燥乏味的中学生活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深为广大中学生所青睐。流行歌曲已经成为中学生写作中的一种时尚。有些歌词如:“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有真爱,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擦干心中的血和泪痕,留住我们的跟”“世间自有公道,付出总有回报,说到不如做到,要做就做最好。”“阳光总在风雨后,请相信有彩虹”“生活是一条路,怎能没有坑坑洼洼,生活是一杯酒,饱含着人生酸甜苦辣。”„„学生作文时学会借鉴与引用流行歌曲中的语言精华,定能为作文增添色彩。
提高作文语言表现力的途径很多,只要同学们在作文时多去思考、品悟,多读多写,照样也可以做到文采飞扬,写出语言优美的作品来。
用修辞扮靓文章的语言
俗话说“三分姿质,七分打扮。”意思是说内在的气质固然重要,但外在的表现形式也举足轻重。语言是文章的外衣,好的语言犹如给文章增添了一道美丽的光圈,让文章散发异彩。如何给文章缝补一件靓丽的语言外衣呢?最简单、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一、运用比喻,化抽象为具体。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比喻主要用来刻画人物或事物形象,突出其某方面特征,给人以深刻印象。
如把少年儿童比作“祖国的花朵”,又如《精彩一幕》的选段:“生活如诗,诗意有尽情难尽;生活如茶,茶香满口情悠悠;生活如歌,歌到深处情难留;生活如酒,酒将醉时笑语盈……”将“生活”比作“诗”“茶”“歌”“酒”,形象生动。这组精美的比喻又构成排比,富有气势。
二、运用排比,增强气势。
排比就是用三句或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语句去表达相关的内容,造成一种飞流直下、一泻千里的气势。
如《充满活力的岁月》中的片段:“菁菁校园,留下我们多少故事,这些故事是那么精彩,那么活力四射。这里有笔砚相亲、晨昏相伴的真诚友谊,有比赛场上飞扬着的欢呼与呐喊,更有落日红叶、雨打芭蕉的完美意境;这里有默默伏案的少年、勤勉的园丁,有三点一线的紧张,更有青春放歌的朝气。写下它,写下这充满活力的岁月,写下我们难以忘记的校园故事。”不大工整的句式读来铿锵有力,颇有气势。
三、旁征博引,增添文采。
引用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方法,文章中引用诗句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似的语句连接起来,表达相对或相关的意思。
如《精彩语文》中的两段:“伴着你,陶渊明的朵朵菊花点缀了朦胧的南山,龚自珍的片片落红幻化成软软的的春泥,晏殊的独自徘徊落寞了曲径通幽,温庭筠的脉脉斜晖笼罩了悠悠的碧水。”“你让我怀着“东篱采菊,南山饮酒”的心境,去“坐看云起时,行至水穷处”,赏“禅房花木,曲径通幽”,品“荷笠斜阳,青山归远”,忆“黄梅时节,棋子灯花”。前者化用诗词,后者直接引用诗词,显示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张扬了语言的迷人风采。同时,这两段还构成排比,气势贯通、充沛,读后让人齿颊留芳。
这里只介绍三种最常用的修辞手法,像拟人、夸张、对偶、借代等就不一一赘述了。需要注意的是,在一篇文章里往往存在多种修辞手法,这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在文章中根据表达的需要,综合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修辞手法。让山上的石头唱歌,山下的流水动情;让花草倾诉心中的秘密,让枯枝败叶讲述生命的真谛;让百川汇海,激清澎湃;让轻风拂琴,嘤嘤成韵。这是修辞的妙处。在平常的作文和阅读中,只要你多留心,多训练,修辞的技法自会牢记心间,在写作中收放自如,打造出文章靓丽的外衣,从而让文章的表达更富于表现力和文采,给读者以艺术的美的享受。通讯地址:433004 湖北省仙桃市胡场一中 赵俊辉
浅谈高考作文---扮靓语言 文采飞扬
吴奉根
内容摘要:鉴于学生在作文方面诸多的困惑,头脑中已拥有许多的素材,却不能灵活运用,更不能用神奇的想象和瑰丽的文字去我们的文章,使之文采飞扬。故着重从善用修辞、引用古文和化用诗词三方面谈谈如何提升作文的质量,使之彰显文化底蕴。
关健词:打造亮点 扮靓语言 修辞 引用 正文:
“四平八稳,波澜不惊”的文章难以激发读者以及老师的热情,没有亮点的文章更难以在他们的心底激起千层涟漪。何谓“亮点”?新奇的材料、精巧的构思、跌宕的情节、瑰丽的想像、丰富的形象、灵巧的语句、典雅的古诗句、深邃的意境、美好的感情、精致的标题、精彩的开头、诗化的结尾等都可以成为高考作文的亮点。
要打造亮点,先从扮靓语言入手,如花似玉语言美,大珠小珠落玉盘。有文采的句子和语段,就像“玉”和“珠”,能使整篇文章熠熠生辉。
怎样才能在考试作文中以富有文采的语言让阅卷老师为之陶醉呢? 就要学会使用语言形象化的各种修辞手法,恰当地引用化用古诗词。
一、善用修辞
善于恰当地使用一些修辞手法,这是一种使考试作文语言有文采的好方法。修辞是考试作文的神水,如能将这些神水恰当地洒在考试作文上,就可点石成金,可使文章生动形象,能平添文章的色彩与气势。
(一)对偶
对偶,从内容上看,凝炼集中,概括力强;从形式上看,音节整齐匀称,节律感强。因为对偶音韵上的抑扬顿挫,上下联的和谐应对,所以诵读时表现出音韵美,给人以听觉上的愉悦感。
例1.对偶拟题:如《晶莹雪 寂寞林》、《烟随风逝 名随史流》、《一曲红楼 万声叹息》、《浮云之上 尘土之中》、《美丽的流行 永恒的经典》、《入世效孔孟 出世法老庄》、《一点浩然气 千里快哉风》
例2.临高远眺,思潮如流,良辰美景,总看不够。朝看晨鸟啼柳绿,夕看晚霞染山红;晴看日丽天高远,雨看船行水迷蒙;春看雏燕吻桃红,夏看荷风剪莲舟,秋看风凉月如钩,冬看雪白洁如玉。
例3.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这已是被无数事实证明了的真理。邹忌直言讽谏,齐王悬赏纳谏,齐国得以强盛;王平诚心忠告,马谡固执己见,街亭终致失守;唐太宗任用魏征,开言路,纳直谏,得有贞观之治;朱元璋求教朱升,广积粮,缓称王。建立大明天下;李鼎铭的意见得到采纳,精兵简政,人民拥护;马寅初的理论遭到批判,人口激增。国家受害„„这些事例,不都有力地说明了“从善如流”的重要吗 ?
(二)排比
排比能构成排山倒海的气势,使语势得到加强,感情得到加深。用排比说理,可以把论点阐述得更严密,更充分,更透彻;用排比抒情,可以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例1.三国往事依旧,昔日覆辙岂能重蹈。是谁让一代枭雄董卓含恨离世 是他那最信任的义子吕布;是谁偷换了曹太公墙上的那些金砖 是他最宠爱的小儿阿瞒;是谁捧着张飞的头奔向敌营 是他亲自挑选的副将。往事蹉跎,不堪回首,在历史的天平上,他们都为亲密的感情所欺弄,所扼杀;在理性的尺度上,他们显得是那么渺小、那么无知。
例2.请凝视长江,你会忘掉失落,拥有新鲜的血液;请凝视大海,你会忘掉酸楚,拥有宽广的胸怀;请凝视高山,你会忘掉悲伤,拥有高大的形象;请凝视远方,你会觉得所有的挫折和痛苦都不值一提,你就会拥有世界,拥有温暖的阳光。
例3.正因为有了一诺千金的豪情,才奏出易水送别之歌。诚信——中国侠客永恒的旋律;正因为有了海誓山盟的执着,才唱出了化蝶共舞之歌。诚信——中国情人缠绵的绝唱;正因为有了为民谋福的诺言,才弹出了清正廉洁之歌。诚信——中国清官遵守的定律。
(三)比喻
运用比喻,行文就有如行云流水,有如微风吹拂水面,波光粼粼,作文就有意蕴而不显得平淡。
例1.比喻拟题:如《快乐存折》、《电脑是把双刃剑》、《走进那张“牛皮癣”》、《生活中的俄罗斯方块》、《拣出记忆里的沙子》、《意外花开在情理枝头》
例2.自信是贵如油的春雨,浇灌着理想那株饱经沧桑的芽儿;自信是直抵沧海的云帆,灌满了沉着与冷静的风;自信是黑夜里的星河,缀满了路途中的浩瀚天空。
例3.理想是前进的航标,实干是扬帆的航船;没有航标,航船就会触礁沉没;有了航标,没有航船也达不到目的。想盖大楼,必须有坚实的基础;想要流长,必须有不竭的源泉;要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必须有把理想变成实干的精神。
例4.如梦如烟的往事,洋溢着芬芳。童年是一首馨香的乐曲,伴我快快乐乐地生活;少年是一首清纯的乐曲,随我无忧无虑地成长;青春是一首蓬勃的乐曲,让我自由自在地飞翔。
(四)对比
对比来描写,事物的特征更突出;对比来抒情,感情更鲜明;对比来议论,是非更分明。
例1.对比拟题:如 《近观与遥望》、《轻轻拭去与重重铭刻》、《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例2.微笑造就成功,哭泣只会堕落。微笑是什么呢 是千年老窖,开启时酒香万里:微笑是烈火,在燃烧时无限耀眼:微笑是鲜花,送之于人,手有余香。哭泣则与之有天壤之别,它不如美酒愈陈愈香,而是荔枝瞬间美艳;它是一颗孤独的心,加上了冰冷剑,本身的无助变成了退缩。微笑迎来了春风,获得了甘泉,而哭泣只会错过星星,错过月亮,错过满园春光。
例3.试想,从古至今,有多少帝王因为选贤授能,“兼听”,而开创了一个个太平盛世。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刘备三顾茅庐,终有三国鼎立;萧何月下追韩信。方有后来刘邦的强兵壮马。而又有多少帝王因为轻信谗言。“偏听”,而使国家走向衰落灭亡。楚怀王亲小人远贤能,怒疏屈原,楚国不久就走上了亡国之途。
例4.你不似灰蒙蒙的春雨,你缺少那份“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轻巧和缠绵;你不似疏疏朗朗的秋雨,你没有那种“雨打梧桐响清秋”的冷凄;你不似那霏霏连绵的梅雨,整日整日地滴答个不停,叫人感到窒息和气闷;你不似那令人心烦的毛毛雨,像帘子似的老是挂在窗前,把一切美好的景物全给遮没„„你是独具个性啊。夏雨!哗哗哗„„哗哗哗„„“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像激雷炸塌了天河,瓢泼而下,滂沱而下,呼啸着,飞腾而下!夏雨——你这落拓不羁、振奋昂扬的雨啊!夏雨——你这开朗奔放、活泼豪爽的侠客啊!
(五)引用
文章不可能字字珠玑,但那些闪着智慧光彩,蕴含着丰富思想的名人名言以及“他山之石”的诗句却可以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令人赏心悦目,意旨典雅。
例1.引用、化用诗文拟题:如《大隐隐于市》、《淡妆浓抹总相宜》、《奇迹与情理齐飞》、《国在山河破莫把情云遮慧眼》
例2.自信使鉴湖女侠秋瑾具有“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的豪迈;自信使“忍”的斗士鲁迅具有“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执著;自信使一代伟人毛泽东具有“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魄。
例3.小楼之夜,推开小窗,遥望莽莽天穹下眨眼的繁星,如钩的新月:领略“天街夜色凉如水”的韵味,体味“月移花影上阑干”的意境,让人琢磨不透这天造地设的“绿叶婆娑”“香风弄影”。偶有和风细雨,风摇翠竹,雨打芭蕉,淅淅沥沥,缠缠绵绵,像羽片撩拨我的心弦。
例4. “浅深春色几枝含,翠影红香半欲酣”,走进春天,你会发现春天是美好、馨香的。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走进春天,你会发现春天还是自由、灵动的。
(六)拟人
拟人便于表达爱憎感情,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增强人们对它的厌恶感,从而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例1.那桃花一树树,一片片,无边无垠,是花的天空,花的海洋。白色的,是蓝天上飘浮的云彩,是草原上游动的羊群:粉色的,是怀春少女含羞的面颊,是初生婴儿绽开的笑靥:红色的,是闪烁跳跃的火焰,是朝阳映红的彩霞。他们抢在绿叶之前挥出了头,你挤着我,我拥着你,嘻嘻哈哈,热热闹闹,争着向人们诉说春的故事,争着向人们展示春的风采。
例2.当春天悄悄地来到人间,城市也换上新装,嫩绿的柳芽,嫩黄的迎春,释放出她们积蓄一冬的力量;诉说着她们对春的渴盼。你看她伸展开腰身,招展起手臂,似乎笑着、喊着,向人们报告春的来临。
例3.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 万木萧索叶落山瘦,落月残照,清秋凉多 ...
二、引用古文
纵观高考作文:孔子周游列国著《六经》,屈原怀石投江,孙膑获膑刑著《孙子兵法》,司马迁著《史记》,李白的自信飘逸,杜甫的忧国忧民,苏东坡三贬显示出乐观旷达之情怀等等成就了一代又一代的学子,我们的先贤真可谓是当下高中生作文中的偶像,一下笔,他们的形象就跃然纸上。长此下去,高中生的思维定会走向困惑,其创新思维又如何培养,而作文又何谈“百花齐放”,以致了无生趣。如果说所有这些先贤的事例是“山珍海味”,那么是否应改换成“粗茶淡饭”,或许可以让我们的头脑更清新些。
(一)在写景上:
例1.细草微风,两岸晚山迎短桌;垂杨残月,一江春水送行舟。例2.一抹万家,烟横树色,翠树欲流,浅深间布,心目竞观,神情爽涤。例3.几分春色,全凭狂花疏柳安排;一派秋容,总是红蓼白苹妆点。
(二)引用事例
例1.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与?——孟子:何等的自信,积极用世
例2.天生我材必有用——李白:自信,豪迈
例3.《镜喻》:五官莫明于目,面有黑子,而目不知。客有任目而恶镜者,视世所称美人,而不知已面之黑子,泰然谓美莫已若。左右匿笑,客终不悟,悲哉。——人有“黑子”,太阳也有“黑子”,意在表明“人无完人”须日三省吾身,方能不悲。反面事例
例4.《吕氏春秋.先已》夏后相曰:“吾地不浅,吾民不寡,战而不胜,是吾德薄而教不善也。”于是乎处不重席,食不贰味。琴瑟不张,钟鼓不修。期年而有扈氏服。——故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日三省吾身——正面事例
例5.公孙仪相鲁而嗜鱼,谓于诸弟子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既受全,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能长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动既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恃人不如恃已;坚守自己的信念;
例6.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桓公患之,谓管仲曰:“寡人好服紫,紫贵甚,一国百姓好服紫不已,寡人奈何?”管仲曰:“君欲何不试勿衣紫也。”于是日郎中莫衣紫,三日境内莫衣紫也。——君王的一言一行都对下面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在上者时时处处应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
例7.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以身作则。
以上片言只语,是否有一点耳目一新的感觉,用之,或许不会让老师们目之疲倦,定然 刮目相看。可所有这些文段皆来自高考试卷或练习中,我们高中生既练又要背诵且运用之,这样一来,作文也就多一些端庄典雅,同时也能张显你的古文功底。
三、化用古诗词
把古诗词化用到考试作文中,能营造优美的意境,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给阅卷老师以美的享受,而且能很好地显示你深厚的文学功底,从而赢得阅卷老师的青睐。
例1:我看见一个狂人正倚剑高歌。对长安有如火的相思,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于是他选择在痛苦中咽断箫声,关天下千古登临之口:他选择在悲寂中立于清冥长天之际,痛饮四万八千个日月。他受尽了抽刀断水水更流的长恨,但他的选择让他名垂青史,让后人为之赞叹!他就李白。
例2:还记得那支梅吗?凌霜傲立,却引得群英嫉妒,她不怨;同样是她,即使是零落成泥碾作尘,她也不恨。因为她的骨子里流着一股血。透着一种精神;因为有一团火在芳香中燃烧,那是她的全部啊!是的,她用她的全部啊!是的,她用她的全部在诠释着一如既往的香味——因为执着。
一言以蔽之,优秀作文必须要有“光辉”。没有“太阳”,总得有个“月亮”;没有“月亮”,总得有个“星星”;没有“星星”,总得有个“萤火虫”吧!考场作文想得高分,必须在“光辉”上下功夫,写出“文采”来。
第四篇:修辞
专题二: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的作用:
(1)比喻的作用是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形象,使说理更透彻。
(2)拟人的作用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3)夸张的其作用是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引起联想,使表达的事物更突出、更鲜明。
(4)排比的作用是增强语言气势,深化思想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5)对偶的主要作用是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有音乐美。
(6)对比的作用是能使语言色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
(7)反复的作用是突出思想,强调感情,有时能够加强节奏感。
(8)借代的作用是可引人联想,形象突出、生动、具体、使特点更鲜明。
(9)设问的作用是提醒人们注意、引起思考、突出某些内容。
(10)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感情,以使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实战操练:
(一)风
杨绛
为什么天地这般复杂地把风约束在中间?【A】硬的东西把它挡住,软的东西把它牵绕住,不管它怎样猛烈地吹,吹过遮天的山峰,挣脱缭绕的树林,扫过辽阔的海洋,终逃不到天地之外去。或者为此,风一辈子不能平静,和人的感情一样。
也许最平静的风,还是拂拂微风。果然纹风不动,不是平静,却是酝酿风暴了。蒸闷的暑天,风重重地把天压低了一半,树梢头的小叶子都沉沉垂着,风一丝不动,可是何曾平静呢?【B】风的力量,已经可以预先觉到,好像蹲伏的猛兽,不在睡觉,正要纵身远跳。只有拂拂微风最平静,没有东西去阻挠它:树叶儿由它撩拨,杨柳顺着它弯腰,花儿草儿都随它俯仰,门里窗里任它出进,轻云附着它浮动,水面被它偎着,也柔和地让它搓揉,随着早晚的温凉、四季的寒暖,一阵微风,像那悠远轻淡的情感,使天地浮现出忧喜不同的颜色。有时候一阵风是这般轻快,这般高兴,顽皮似的一路拍打拨弄。有时候淡淡的带些清愁,有时候润润的带些温柔;有时候亢爽,有时候凄凉。谁说天地无情?它只微微的笑,轻轻地叹息,只许抑制着风拂拂吹动。因为一放松,天地便主持不住。
假如一股流水,嫌两岸缚束太紧,它只要流、流、流,直流到海,便没了边界,便自由了。风呢,除非把它紧紧收束起来,却没法儿解脱它。放松些,让它吹重些吧;树枝儿便拦住不放,脚下一块石子一棵小草都横着身子伸着臂膀来阻挡。窗嫌小,门嫌狭,都挤不过去。墙把它遮住,房子把它罩着。但是风顾得这些么?沙石不妨带着走,树叶儿可以卷个光,墙可以推倒,房子可以掀翻。再吹重些,树木可以拔掉,山石可以吹塌,可以卷起大浪,把大块土地吞没,可以把房屋城堡一股脑儿扫个干净。听它狂嗥狞笑怒吼哀号一般,愈是阻挡它,愈是发狂一般推撞过去。谁还能管它么?地下的泥沙吹在半天,天上的云压近了地,太阳没了光辉,地上没了颜色,直要把天地捣毁,恢复那不分天地的混沌。
不过风究竟不能掀翻一角青天,撞将出去。不管怎样猛烈,毕竟闷在小小一个天地中间。吹吧,只能像海底起伏鼓动着的那股力量,掀起一浪,又被压伏下去。风就是这般压在天底下,吹着吹着,只把地面吹起成一片凌乱,自己照旧是不得自由。末了,像盛怒到极点,不能再怒,化成恹恹的烦闷懊恼;像悲哀到极点,转成绵绵幽恨;狂欢到极点,变为凄凉,失望到极点,成了淡漠。风尽情闹到极点,也乏了。不论是严冷的风,蒸热的风,不论是哀号的风,怒叫的风,到末了,渐渐儿微弱下去,剩几声悠长的叹气,便没了声音,好像风都吹完了。
但是风哪里就吹完了呢。只要听平静的时候,夜晚黄昏,往往有几声低吁,像安命老人,无可奈何的叹息,风究竟还不肯驯伏。或者就为此吧,天地把风这般紧紧的约束着。
1.第一段中说,“风一辈子不能平静”;第二段中又说,“只有拂拂微风最平静”。
(1)“风一辈子不能平静”?
(2)什么情况下,“一辈子不能平静”的风可以成为“最平静”的风?
2.作者认为应该如何对待“风”?
3.文中画线【A】【B】语句,任选一句加以赏析。
4.你从文中“风”的形象得到什么启迪,请联系语境,展开联想,谈其中一点看法。
(二)荷 赵文美
无数次邂逅荷,从未像现在这样令我感到心灵的震撼。这个夏天,天大旱,烈日炙烤着大地,热浪蒸腾着大地。
渐渐地,碧波荡漾的湖泊干涸了„„此时此刻,荷临危不惧,坦然自若,正满面春风地迎接着更严酷的考验的到来。
这是怎样一番惊人的情景!往日蓄着一池清洌洌碧水的荷塘滴水不见。在早已焦渴得干巴巴龟裂的土地上,一群群壮硕挺拔的荷昂扬如常地站立,周围还有倔强地从地缝中钻出尖尖角的小荷。原来在水里生水里长的荷,虽无雨洗尘、无水滋润,但它依然绿干亭亭翠叶田田,片片相连相拥相依,充溢着一派勃勃生机。一枝枝饱满的花蕾,在灼灼阳光下,显得出奇的艳丽、鲜亮,摇曳在清新、生动的碧绿中,丰润鲜灵有留香。
荷,在恶劣的环境中创造着生命的奇迹。它勃发的英姿,是对肆虐旱魔的冷冷嘲讽,更是不言屈服的顽强抗争。
早就听说过荷的故事。一颗在地层深处沉睡几千年的古莲子,一经挖出,只要给它充足的阳光和水分,它便奇迹般地长出绿叶,绽放花朵,结出果实。这就是生命不甘泯灭的勇敢而执著的荷。唯有它在风风雨雨的岁月中,卓然傲立,风吹不退缩,雨淋不着痕,一副以不变应万变的王者风范。生命的高贵、圣洁与它不屈不挠的精神伟力相随相伴。
每有狂风袭来,静静的荷便如千万勇士高举着盾牌,凝聚起强大的力量,战无不胜。最终,狂妄的风在它的面前乖乖地败退。荷,静立如山,依然故我。
若遇秋雨骤至:站成一林舞姬的荷:便如玉指纤纤弹起无数古筝:那顿挫有致、浸透着生命高贵气息的缕缕清音,挟着空灵、洒脱的美韵轻轻飞扬。“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活得精神,活得清白,即使红颜褪去青春不再,生命的歌也是回肠荡气。
当凛冽的寒风裹着雪片飞来,在荷的周围疯狂地咆哮、翻卷时,荷的叶,被撕碎了,荷的枝,被折断了。荷还是不肯摧眉折腰,还是不肯跪倒于地,唯见冰天雪地中屹立着它独立自尊、不馁不屈的铮铮傲骨。
在风霜雨雪的洗礼中,在百般磨难的锤炼中,荷,洗尽铅华,风清骨俊,矫健中自有别样的典雅端庄、柔媚明艳,真正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它不受风尘诱惑的潇洒,不惧艰险摧残的神韵,不知令多少爱荷的人如痴如醉!那些精神的种荷者,更是将荷看做高尚人格的化身和楷模。
楚楚动人的荷,永远是一段迷人的旋律。穿行在画屏般的荷塘,风吹绿叶送爽,缕缕荷香盈袖。今夜,不知谁会沉醉忘却归路,在这高雅、脱俗的净地,细拂心尘,顿开茅塞,静静聆听一次有关生命真谛的诉说?
荷,不答,只有被它感动得宠辱皆忘的人,才能走进它满载生命之花的梦中。
1.请参照示例,用简洁的语言补写荷在恶劣的环境中创造的生命奇迹。
示例:烈日炙烤下,荷临危不惧,坦然自若,迎接考验的到来。沉睡千年后,狂风袭来时。
秋雨骤至时,冰天雪地里,2.文中有两个画横线的句子,请任选一句加以品析。
①原来在水里生水里长的荷,虽元雨洗尘、无水滋润,但它依然绿干亭亭翠叶田田,片片相连相拥相依,充溢着一派勃勃生机。
品析:
②若遇秋雨骤至,站成一林舞姬的荷,便如玉指纤纤弹起无数古筝,那顿挫有致、浸透着生命高贵气息的缕缕清音,挟着空灵、洒脱的美韵轻轻飞扬。
品析:
3.下面赞“荷”的诗句中,你认为最能体现“精神的种荷者,更是将荷看做高尚人格的化身和楷模”的一项是[ ]。
A.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唐·李白《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B.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唐·杜甫《绝句漫兴其七》)
C.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宋·周敦颐《爱莲说》)
D.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4.文中结尾说:“只有被它感动得宠辱皆忘的人,才能走进它满载生命之花的梦中。”对这句话你怎样理解?
(三)落叶是疲倦的蝴蝶
①夕阳老去,西风渐紧。
②叶落了,秋就乘着落叶来了。秋来了,人就随着秋瘦了,随着秋愁了。
③但金黄的落叶没有哀愁,它懂得如何在秋风中安慰自己,它知道,自己的沉睡是为了新的醒来。
④落叶有落叶的美,它是疲倦了的蝴蝶。我甚至能感觉到落下来的叶子们轻轻的叫喊。
⑤我看到了故乡,看到了老家门前那棵生生不息的老树,看到了炊烟为游子的归来而晃动。对于远走他乡的脚,对于飞上天空的翅膀,炊烟是永不能扯断的绳子。就像路口的大树,它的枝干指着许多的路,而起点只有一个,终点也只有一个,每个离开村庄的人,都带走了一片绿叶,却留下一条根。
⑥我看到了故乡的山崖,看到石头在山崖上,和花朵一起争着绽放;看到羊在山崖上,和云一起争着飘荡。
⑦我看到了我的屋檐,冬天结满冰凌,夏天蓄满鸟鸣,一串红辣椒常常被看作是穷日子里的火种。守着屋檐上下翻飞的麻雀,总是那么和谐地与庄户人家好好地过日子。时时刻刻缠绕着那颗在路上的心的,就是这个屋檐。
⑧我看到了母亲,为了不让我们在冬天里挨冻,她拾起一节节枯枝,犹如把那些破碎的日子一一点缀,然后,把温暖交到我们手上。柴垛越码越高,母亲却越来越矮。我看到母亲那对干瘪的****,像两只残缺不整的讨饭的碗,却为我们讨来了一生的盛宴。母亲在灶坑里点燃的红色的昏暗的火焰,成了那些夜里我们唯一可以依靠的肩膀,唯一可以握住的暖暖的手。
⑨远行的人,是什么声音使你隐姓埋名?是什么风将你吹往他乡?秋天就是这样,把叶子纷纷抖落,把人的思念纷纷挂上枝头。是该回去了,去看看那棵生下我、让我因成长而绿又让我因成熟而黄的大树,还有落叶里沉睡着的母亲。母亲,我匆匆的脚步就是你密密缝合的针脚。母亲,背着破烂行李的我要归来,找到了天堂的我也要归来。
⑩一层层落叶铺在回家的路上,我要踩着温暖的地毯去看望母亲。母亲也像这落叶,从灿烂的枝头缓缓地落下来,只是,她没有再醒来。
⑾这个世界,能留住人的不是房屋,能带走人的不是道路。岁月无法伸出一只手,替你抓住过往的云。如果一切还能重新拾捡回来,母亲,我要去拾取你的笑容、脚步和风,用你的爱做灯油,用你的善良做捻儿,我要点燃它,放到心里,一辈子不忘回家的路。
⑿天冷了,树的叶子落下来,树离我很近。我似乎听见了它们在缓缓凝固。
⒀天冷了,它们一排一排地站着,心中坚守着的秘密一阵阵地疼痛起来。但叶子落下来,掩盖了一切。
⒁母亲的坟上有一棵树,那是我写给母亲的诗。每到秋天,叶子纷纷落下,把母亲的坟头遮盖得严严实实。那些在风中微微呻吟着的落叶,远远望去像一群疲倦了的蝴蝶,静静地收拢着它们一生的美丽瞬间:一朵红晕,一个誓言,或者是简单的一声叹息。
1、显然,作者把落叶比喻成“疲倦了的蝴蝶”不仅仅是写落叶,你认为作者想借此表达什么?为什么要这样表达?
2、请你写出⑧段画线句的含义。
3、请你从文中选取一个富有修辞特色的语句进行赏析。(不少于 60字)
4、⑨段中画线句与我们传统观念里的“事业不成誓不回”有较大出入,请你就这一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四)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评析]:首联:写诗人到山西村做客受到热情招待,描写了淳朴的风俗、善良的农民、美丽的风景。颔联:意境优美而含蓄。诗句的字面意思是山西村山环水绕,正当诗人觉得无路可走的时候,看见前边绿柳飘飘,花团簇拥,一个村庄出现在了他的眼前。现在用来比喻人在遇到困境时,豁然开朗,突然生出许多希望(突然想到了解决困难的办法)。
1、赏析陆游的《游山西村》并答题。
①一个“ ”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一个“ ”写出曲折多变的景色,点明这变化的景色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所致。
②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的句子是:()
2、下面是对《游山西村》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紧扣“游”字,按时间推移展开叙述,记叙了当地的风俗以及得到山西村主人的盛情款待。
B、三、四两句流传最广,写了村庄周围的景色。山西村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簇拥的景象。现在作为成语富有生活哲理。指遇到困难,前途渺茫时,不丧气,只要坚持不懈,会生出许多希望。
C、这首诗结尾与开头呼应,写如果有机会要“闲乘月”“夜叩门”,但说得不肯定,说明再也没有希望了。
D、这首诗描写了游山西村古朴的民风,也表达诗人的向往之情。虽是写游的诗,未必与政治无关,因为当时世风衰颓,跟山西村这种古朴的风尚形成鲜明的对比。
3、诗人游山西村有哪些亲切感受?
4、这首诗的尾联意蕴丰富,余味无穷。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5、诗的颔联写景中蕴涵哲理,是脍炙人口、千古传颂的名句,就此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6、这首诗表达了对()的陶醉,对()的喜爱之情。
7、“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与“ ”意境相似。
第五篇:语文基础知识(修辞例句)
语文基础知识D校对
修辞
修辞:是研究如何选用各种语言手段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一门语言科学。主要包括选词、炼句、运用修辞方法等内容。
修辞要求:准确、鲜明、生动。
常用的修辞方式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一、比喻:就是打比方。它是根据两种不同的事物之间相类似的特点,把一种事物比作另一种事物的修辞方式。
1、明喻:常用“象”、“好象”、“好比”、“如”、“如同”、“宛然”、“跟(象)„„一样”、“象„„一样”、“如同„„一般”、“仿佛„„似的”等比喻词。有的时候不出现比喻词。
例句:①探照灯把广场照如白昼。
②他跑得象羚羊一样快。
③他被挤兑得好象要发疯。
④在天好比鸳鸯鸟。
⑤冬天里的寒风吹在脸上如同刀刻一般。⑥眼前的景象宛然如梦。⑦老朋友的性情跟从前一样。
⑧上了高速公路的宝马车象风一样消逝得无影无踪。⑨明媚的月光透过窗纱把卧室照得如同童话世界一般。
⑩和煦的春风仿佛少女的妩媚撩拨着他那颗尚未麻木的心灵。
2、暗喻:(隐喻):常用“是”、“等于”、“成为”等比喻词。
暗喻有的不用比喻词,而是采用喻体在前,本体在后的平行句式,这种暗喻有的书上称为“引喻”。例句:①奔腾的黄河成为华夏文明的摇篮。
②美好的记忆是人生宝贵的精神财富。③剥夺他读书的权利等于要了他的命。④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⑤
3、借喻: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直接把喻体当作本体来说。例句:①两代人之间存在着代沟。(“本体”指两代人之间对事物认识的显著差异;“喻体”指“代沟”)
②当过兵的人吃饭常常狼吞虎咽。(“本体”指吃饭快的样子;喻体是“狼吞虎咽”。)③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红线部分是喻体,“一叶”指眼前细微事物;“泰山”指事物的本质)④她,一本精典的书,值得用一生去读。(“本体”指女人丰富的人生内涵;“喻体”指“精典的书”
——运用比喻的注意事项。若无相似点,就不能构成比喻;本质特征有相似之处,但并不是全部相等;运用时要注意感情色彩;必须为人们所常见和熟知的。
二、借代:不直接把它的名称说出来,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关系的另一种名称来代替。
1、以特征代本体;
2、以具体代抽象;
3、部分代替整体;
4、用有关的人与事物来代替。
⑪以简代繁;⑫以实代虚;⑬以奇代凡;⑭以事代情。
例句: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以特征代本体,“黄发”和“垂髫”分别为老人、小孩头发的特征,这里分别代指老人和小孩。)②巾帼不让须眉。(以特征代本体,“巾帼”指女人;“须眉”指男人)③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以具体代抽象,“枪杆子”指武装斗争。)④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陆游的《诉衷情》】(以具体代抽象,“天山”指前线抗敌)⑤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以部分代整体,“一针一线”指群众所有财物)⑥我们的人民军队里有千千万万个王成,何愁无往而不胜。(以有关事物代替,用《英雄儿女》里“向我开炮的”专有名词“王成”代替泛称。“千千万万个王成”指众多不怕牺牲的革命战士)⑦姜昆的相声令人捧腹。(以有关事物代替。“捧腹”是笑的结果,这里是用结果代原因)⑧青灯黄卷易腐儒。(以有关事物代替,青灯、黄卷是与古时候愚腐的读书人成长有关的。这里代指寒窗苦读)⑨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以相关的人代物,杜康是传说中的酒神,是用粮食酿酒的鼻祖)
——借代构成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借喻构成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借喻中的喻体是拿来作比方的事物,它和要说的事物是有本质区别的。借代的作用在于代替,并无喻意;借喻是以喻体相代,其作用在于打比方。借代必须抓住事物的最典型特征,对于所借代的事物一般应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有所交代。另外,借代的借体和本体事物不能同时出现。
三、比拟:是把物当人,把人当物,或把这类物当作那类物来写。常常需要特定的语境。比拟是物的人化或人的物化或把甲物拟作乙物,具有思想的跳跃性,能使读者展开想象的翅膀,捕捉它的意境,体味它的深意。
1、拟人,使事物人格化。
2、拟物,将人当作物来描写,或是把一种事物当作另一种事物。
特点:⑪色彩鲜明;⑫描绘形象;⑬表意丰富。
例句:①初绽的荷花羞涩地打着朵儿!(拟人)
②月亮害羞地躲到云彩里去了。(拟人)
③老天都被她感动得流下眼泪(感人的行为结合雨天的环境)。(拟人,把“天”当作“人”来描写)④饱满的麦穗低着头向人们展示着成熟。(拟人)
⑤神女峰目睹了这条黄金水道几千年沉沦与悲欢离合。(拟人,把“目睹”这一人的行为赋予了神女峰。)⑥群山肃立,江河垂泪,为他的英雄儿女哀悼。(拟人,“肃立、垂泪”,都是人的行为。)⑦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拟人或拟物,作者把寒舍拟成人或动物,“含”是动物的行为)⑧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岳阳楼记)(拟人或拟物,范仲淹把岳阳拟成人或动物。“衔”、“吞”都是人和动物的行为。)
⑨茶山上的江南姑娘扇动着美丽的翅膀舞动在茶树枝头。(拟物,翅膀是属于鸟类的。此句将江南姑娘采茶的活动,拟成茶树枝头的蝴蝶。把人当成动物来描写)
⑩文艺复兴的阳光普照进知识分子的心田,自由的思想被插上翅膀飞出樊笼。(拟物,把思想这一事物当作能飞的动物来描写。抽象的东西拟成动物。思想是抽象的,作者赋予它动物的翅膀。)
11在村民们的愤怒谴责声中,骗子们夹着尾巴史逃跑了。(拟物,骗子指的是人,夹着尾巴是动物的行为,把人○拟成物。)
※比喻和比拟的不同点(拟物与比喻最容易混淆)。
a、比拟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模写本体,重点在拟;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重点在“喻”。b、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现或不现,而喻体必须出现。)
四、夸张:对所描写、说明的事物的某种特征,故意夸大或缩小,从而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1、性状夸张;
2、数量的扩张;
3、时间的夸张;
例句:①这巴掌大点的房间能藏住人么!(性状夸张)
②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数量夸张)③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时间夸张)④教室里静得连根针掉地上都能听到。
⑤这种小把戏不过是他高深莫测功夫的九牛这一毛。⑥这个西北汉子的骨头比钢铁还要硬。⑦当时的情景真乃千钧之一发。⑧青涩的果子酸得我牙都掉了。⑨这才是万里长征走完的第一步。⑩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以过万重山。
——注意真实,从本质上看,有根据合理;合乎逻辑,防止误解。
五、反语:故意说反话
——常用于讽刺。运用时,要分清对象,掌握分寸;明朗防止误解。也可借助标点符号。——运用反语必须在上下文中点明正意,或者把正反词语放在一起。
例句:①中国军队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鲁迅《纪念刘和珍君》;反意正说。)
②女人们叹了口气,纷纷埋怨到,我家那个死鬼就没这么着女人喜欢。(正意反说,“埋怨”实际是在夸自家男人,是正意反说;“死鬼”含贬义,是正意反说,是民间妇女对自家男人的爱称;“这么着女人喜欢”正意反说,是指自家男人不“沾花惹草”)③他总是给人诚实的印象,诚实得让绝大多数人都不怀疑。(反意正说,这句话的意思是在说表述一个表面诚实,而实际不诚实的人。描写诚实的人一般这么写“人们从来都没有怀疑过他的诚实”)
六、双关: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故意让一个词语或一句话获得双重意义。
1、谐音双关:用语音相同或相近的条件构成。
2、意义双关:一句话包含两种意思。
例句:①东边日出西边雨,到是无晴还有晴?(谐音双关,“晴”谐音“情”)
②拉着胡子上船——牵须过渡。(歇后语,谐音双关,牵须过渡——谦虚过度)③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蝶恋花·答李淑一》)“杨柳”表面上指的是杨花、柳絮,实际上指的是杨开慧、柳直荀两位烈士。作者在这里使用了谐音双关这一修辞手法,高度赞扬了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英勇献身的杨开慧、柳直荀两位烈士。④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谐音双关,“净是书”——“尽是输”)⑤虽为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语意双关,理发店对联,“毫末”本指头发,表指微不足道的技艺;“顶上”本指头顶上的头发,表指最上乘的技艺。)
⑥爱新觉罗·溥仪三岁登基,大哭大喊,其父摄政王说:“别哭,别哭,快完了,快完了!”这引得文武百官心中嘀咕,认为乃不祥之兆,怎么能说“快完了”呢?(语意双关,“快完了”,摄政王是指登基仪式快结束了。百官认为不祥,是因为当时大清王朝风雨飘摇,“快完了”隐喻着大清王朝快完蛋了。)
⑦天堂中学礼堂在为关玉秀同学举行追悼会,侯征老师致悼词,最后先生老泪纵横地说:关玉秀同学一路走好,天堂里永远有你的位置。(语意双关,即表达了天堂中学不会忘记她,也确信她善良的灵魂一定能够上天堂。)
——双关的意义。一种是表面上的,一种是实际上的。实际上的意义才是主要的。但实际含义一定要表达明确。双关语常常需要特定语境。
七、对比:把正反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对照比较。它包括两物对比,一物两面对比。
例句:①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一事物的两个方面)
②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牧民篇》)(一事物的两个方面)③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一事物的两个方面)④失败乃成功之母。(一事物的两个方面)
⑤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终究不过是苍蝇。(两物对比)
八、对偶:用数字相等、结构相似的两个句子或句子成份来表达意义相近、相关或相反的一种修辞手法。
例句:①“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属于正对,意义相近,互为补充)
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属于反对,意义相反,互相映照)③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属于串对,意义相承,表示连贯、递进、因果等关系。)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属于串对)⑤满招损,谦受益。(属于反对)
⑥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属于正对)⑦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属于正对)
⑧大度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楹联,正对)⑨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属于反对)
——从形式上看可分工对、宽对。从起句和对句关系上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正对:从事物的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同一事理,在内容上相互补充。上句和下句在意思上相似、相近、或相补或相衬的对偶叫做正对。
严对:要求上下两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性相对,平仄相对,不能重复用字;古诗中的对偶句,一般是严对。宽对:对平仄韵律没有太严格的要求。
九、排比: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相近或相关而语气相一致的词组或句子,成串排列、加强气势。
例句:①年龄越大,越懂得并能够把“我错了!”这句话说出口,那是一个人的修养,是一个人的风度,是一种能够自我完善不足的自信,是一种追求更高目标的勇气。(褦襶子《天堂夕阳》第二章)
②关爱是一句问候,给学生春天般的温暖;关爱是一缕青风,给学生身心的舒畅;关爱是一场春雨,给学生心田的滋润;关爱是一份温馨,给学生心灵的抚慰。
③您不是雨露,却带来了新生的希望;您不是泉水,却带来了生命的甘甜;您不是太阳,却带来了人间的温暖。④书是钥匙,能开启智慧之门;书是阶梯,帮助人们登上理想的高峰;书是良药,能医治愚昧之症;书是乳汁,哺育人们成长;书是你的最好伴侣,与你共度美好时光。
⑤谅解是一股和煦的春风,能消融凝结在人们心中的坚冰;谅解是一束温暖的阳光,能驱散积聚在人们心头的阴云;谅解是一场绵绵的春雨,能洗涤飘落在人们心头的尘埃;谅解是一阵柔和的清风,能熄灭堆积在人们心中的怒火;谅解是一滴晶莹的甘露,能滋润人们心中干涸的土地。
十、反复:把同一词语或句子连续地或间隔地反复运用。
例句:①父亲的背影渐渐远去,消失在视野的尽头,可是他仍然朝着父亲离去的方向望着,望着,仿佛父亲高大身影仍然在眼前。(连续反复)
②再见了,我的同胞!再见了,我亲爱的黄土地!飞机在机场上空盘旋,仿佛知道我对亲人割舍不下的牵挂,明白我对这片黄土地的深深眷恋。(间隔反复)
1、连续反复。只有反复而无排比。
2、间隔反复。常同排比结合在一起。
——反复着眼于词语或句子的字面相同;排比则着眼于句子结构的相同或相似。反复的主要作用在于强调突出;排比的主要作用在于加强气势。
十一、设问和反问:
例句:①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设问)
②我们能够就这么一走了之吗?不能。(设问)③不入虎穴,焉得虎仔。(反问)④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反问)⑤人非圣贤,谁能无过。(反问)
1、设问:为了强调某一意思,常常无疑问而问,然后自己作答;或者无疑问而问,而答案是人所共知的。
2、反问:用疑问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它的特点是问多而不答,答案就在句子之中。
十二、修辞方法的综合运用:连用、兼用;
例句:①在那天筛塞北雪(夸张、比喻兼用)的隆冬季节,大地银装素裹(拟人),山川凝重威严(拟人),天池冰封得象面镜子(比喻),身临其境恍如进入童话世界(比喻)。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三句话都使用了暗喻,同时三句话放在一起又是排比的修辞手法兼用。)
③高粱涨红了脸,稻子笑弯了腰。(即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同时又兼用对偶的修辞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