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每日一诗·“思与诗”--西方哲理诗系列
《独涉者的歌》
每日一诗·“思与诗”--西方哲理诗系列
前言
本期主持:西门小醉
这个春天将有些冷。
《非理性的人》、《论语今读》两本书,将让我们不再像读哲学史那样身在看台,而是走进书籍深处,拿我们生命的意义和哲人的思考进行对话。
这种对答,从第一个人仰望星空,问自己是谁的时候就已经开始。
在此之后,有一些人从迷雾弥漫的河流中独涉而出,披荆斩棘,带着被俗尘流放般的苦痛,沿着历史的时间寻求答案。旅途之中,歌声渐起。有的浪漫低吟,有的悲凉高亢,有的沉郁怅然,有的铿锵激越„..他们记录下这种音符,于是,有了诗。
在西方、在东方,这样的诗歌以各种旋律飘扬在大地之上。
这是一群在神圣的黑夜中走遍大地的人们,他们边走边歌唱出了心中的热爱、犹豫、期盼、思索和痛楚。他们拒绝肤浅的视觉语言,抗拒修辞的迷惑,沉浸于自我的生命思索中,让笔下的诗行成为烈火,成为潮汐,成为精神的安静的神秘的中心。
这些神秘,隐藏在普通的语言之下,如一场原始的海,只在潮水退去大地真实地浮现之时,我们才可以赤脚接触到那一种力量----来自文明深处,来自我们的本原。
因为他们是孤寂的,是艰难的,甚至是绝望的,才有了一种改变生命的力量。正如,只有雪来,透骨的寒才会带来大地的纯净一样。
在接下来的两周内,我将选择西方诗歌中的一些经典逐一推出。聆听着这些曾经走在大地上的独涉者们的歌声,我们在清晨的微寒中抖擞自己,开始又一天的前行。
2010年3月1日
夸西莫多:《转瞬即是夜晚》
每个人孤立在大地心上
被一线阳光刺穿:
转瞬即是夜晚。
诗人简介:
塞尔瓦多·S·夸西莫多(1901-1968)生于西西里岛。原在罗马大学学工程,后辍学从事社会工作,当过绘图员及技师,后又担任编辑工作。
1929年,他结识了隐逸派主要代表人物蒙塔莱。1930年,他的诗集《水与土》问世,声名大振,以后又陆续发表了许多诗集,成为隐逸派大师之一。1958年获得维亚雷焦奖,1959年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金。
除《水与土》外,他的主要诗集尚有《消逝的笛音》(1932)、《诗集》(1938)、《新诗集》(1936-1942)、《日复一日》(1947)、《生活不是梦》及《无与伦比的土地》(1958)等。夸西莫多还曾翻译过荷马、维吉尔、莎士比亚和莫里哀等人的作品。
夸西莫多的早期诗集大多缅怀故乡和对亲人的思念,流露出哀伤、忧愁的情绪,同时又表达了对自由的渴求和人的热爱。抵抗运动开展后,他的诗风有了显著变化。在《日复一日》等诗集中,他着力描写战争和法西斯主义带给人类的苦难,爱国热情跃然纸上。他的诗句富于隐喻、象征和联想,情景交融,形象鲜明。(2010年3月1日)
诗歌赏析:
诗短短的三行,如同生命一样短暂。但在诗中,人的诞生、成长和死亡,犹如舞蹈、雕塑、摄影,以一种美的形式成为三个造型,将人生的复杂定格在瞬间,形成隐逸之美的效果。
首句向我们呈现了大地和人的关系,人如母亲怀抱中的婴儿,作为个体,人的根系在大地,如此生生不息,获得延续。作为群体,人类至今也依然需要大地获得生命和爱和力量。但人又是孤立的,孤单的,从一开始,这就成为了个体的宿命。在西方现代诸神死去的今天,人已无从寻觅自己的家园,这使得这种宿命被放大成一种虚无。于是,“孤立”的姿势与大地的存在对立,成为现世之人眺望原初的梦想。
第二行的是一幅画:一个赤裸裸地站在大地深处的人,黝黑的躯体被一抹从空中泻下的阳光照亮。他,承受着温暖和恩惠,也承受着曝晒和炙烤。失去了幼年时期大地的庇护,人类在拥有辉煌的同时,越发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孤寂和无力:在时间和空间的维度里,人都只是渺小的生物。从诞生到死亡,只是短短的瞬间,劳碌一生的我们,面对着广袤黯淡的宇宙,谁也不知道自己的命运,自己终极的归属究竟在何时何地。那么,当一线阳光到来时,既是一束光,也是一柄剑,在带来温暖的同时,也带来了绝望。欣喜中,是痛楚开始无边滋长。
末句“瞬息即是夜晚”——夜晚,它象征着黑暗与死亡,睡眠与梦幻,孕芽,终结和安息,是丧失、也是得到,是净化、也是混沌,是空虚、也是满盈。夜晚如魔鬼吞噬了一切,夜晚也象巨灵创造着一切;夜晚如裹尸布包裹着死的寂静,夜晚也象摇篮,栖息着新生的安恬。
人,来之于尘土,又归之于尘土,伟大者与卑微者,勇敢者与懦弱者,莫不如此。有辉煌就会有黯淡,有生存就会有死亡,这就是人的宿命,人类的宿命,万物的宿命。
可以说,这首小诗以简约的意象、凝炼的语言所包含的巨大思想内容,及其所提供给读者填充情感、驰骋想象的再创造的无限空间,是世所罕见的。在音韵上,头两行悠扬舒展,宛如牧歌,而结尾短促顿挫,似一声轻叹,嘎然而止,回旋曲般的旋律,强化了其意旨的表达,暗示了人的生死、人类的存亡就象日出日落和昼夜的交替更迭,循环往复,无穷无尽。它不绝如缕的韵律回荡在耳畔,缠绕在心头,使人扼腕叹息,痛感生命的短暂,也更觉得这只有一次的生命的可贵。
(根据网络资料整理)
布莱克:《天真的预示》 一粒沙里见世界,一朵花里见天国,手掌里盛住无限,永恒在刹那间收藏。【诗人简介】
威廉·布莱克(WilliamBlake,1757-1827)是十九世纪诗人,英国第一位重要的浪漫主义诗人。
主要诗作有诗集《天真之歌》、《经验之歌》等。早期作品简洁明快,中后期作品趋向玄妙晦涩,充满神秘色彩。他是一位复杂的多重人物:除了诗人,他同时还是画家、雕刻家。
布莱克一生都没有得到官方或公众的赏识。在当时人们的眼中,它是个反理性主义者、梦幻家和神秘主义者,一个远离尘世的人和偏执狂。他的作品没有受到重视。直到十九、二十世纪之交,叶芝等人重编了他的诗集,人们才惊讶于他的纯真与深刻。接着是他的书信和笔记的发表,他的神启式的画也逐渐普及,于是诗人与画家布莱克的地位才确立无疑。
时至今日,不少批评家把布莱克列为英国文学史上与乔叟、斯宾塞、莎士比亚、弥尔顿、华兹华斯齐名的最伟大的六位诗人之一。由于他的画在文艺复兴以后,开启了不重形似而重精神力量的新路,他又被赞誉为“英国艺术方面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诗歌赏析】
什么是永恒?什么是至善?
布莱克在渺小和伟大,有限和无限的对峙中对我们说:永恒只在生命绽放的刹那,在这一瞬间,你已把握住了人最本真的意义。唯有这种本真,才是天国,才是上帝,才是至善与永恒。
这种本真存在于孩子的天真中,也存在于人类最原始的形态之中。
在那个时间里,每一刻都是新鲜的,每一天都是快乐。任何一次小小的发现都成为天国的花朵,盛开着永恒的芬芳。人的意义与价值都存在其中。人类自己把握自己的命运,正如孩子自己寻找自己的欣喜一样。
如是,本真的面对我们的日子,有一些并非只在彼岸的意义将会显现:
在我们的职业生命里,每一个学生都是一粒沙,也是一个世界。在他们的童年记忆里,老师的每一次微笑都是一朵花,也是一个天国。
当我们无力对抗尘世的种种喧嚣时,我们以为无奈,却不知道的手中握着无数个生命的种子......在宇宙的浩瀚中,平凡如蝼蚁,渺小如尘埃的我和你,只在这一个个刹那才可能获得了存在的价值,并把握自己,不至于淹没在时间之水中。
海子说:“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是的,倘若只看彼岸的鲜花,以为今日旷野的风只是寒冷。那么,最终一切都将虚无,只有恐惧或者沉沦。
答案只在此时,在当下,在手掌之上,在一念之间。
雪莱:《哀歌》
哦,世界!哦,时间!哦,生命!
我登上你们的最后一层,不禁为我曾立足的地方颤抖;
你们几时能再光华鼎盛?
噢,永不再有,——永不再有!
从白天和黑夜的胸怀
一种喜悦已飞往天外;
初春、盛夏和严冬给我的心头
堆满了悲哀,但是那欢快,噢,永不再有,——永不再有!
【诗人简介】
珀西·比希·雪莱(1792年8月4日-1822年7月8日),英国文学史上最有才华的抒情诗人之一,被誉为诗人中的诗人。其一生见识广泛,不仅是柏拉图主义者,更是个伟大的理想主义者。创作的诗歌节奏明快,积极向上。
8岁时雪莱就开始尝试写作诗歌,与其表兄托马斯合作了诗《流浪的犹太人》并出版了讽刺小说《扎斯特罗奇》。1810年,18岁的雪莱进入牛津大学,深受英国自由思想家休谟以及葛德文等人著作的影响,1812年2月12日,同情被英国强行合并的爱尔兰的雪莱携妻子前往都柏林为了支持爱尔兰天主教徒的解放事业,在那里雪莱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并散发《告爱尔兰人民书》以及《成立博爱主义者协会倡议书》。此后的一年里雪莱完成叙事长诗《麦布女王》,这首诗富于哲理,抨击宗教的伪善、封建阶级与劳动阶级当中存在的所有的不平等。
1818年至1819年,雪莱完成了两部重要的长诗《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和《倩契》,以及其不朽的名作《西风颂》。1822年7月8日,雪莱乘坐自己建造的小船“唐璜”号从莱杭度海返回勒瑞奇途中遇风暴,舟覆,雪莱以及同船的两人无一幸免。
雪莱的墓碑上镌刻着援引莎士比亚《暴风雨》中的三行诗句:“他的一切并没有消失,只
是经历过海的变异,已变的丰富而神奇。”
(2010年3月3日)
【诗歌赏析】
《哀歌》并非简单的对于生命即将逝去的伤感,尽管这首诗冥冥之中出现于雪莱死前的创作。当首句之中时间、世界、生命三个抽象语象并列而出的时候,这一首短诗已蕴含了巨大的时间,空间的神秘,奥妙。光阴流转,历史沧桑的融入让人一种悲凉沉郁萦回,与古老中国的另一个诗人的感叹遥相呼应:“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于是,人类一种共通的情绪---面对生命背景下的无奈与孤独成为诗中隐约的色彩。
雪莱的诗篇永远激荡着一种音乐的旋律。起句铿锵激越,中间对经历的辉煌和遗憾,喜悦与忧伤,像一曲变奏,优美惆怅。每一节的最末一句反复渲染,形成余音,诗人咏叹的此刻不正是如此的彷徨吗?
在整首诗中,生命的死和生,世界的变幻莫测和伟大其一,时间的有限和永恒,世事的阴影风暴和绚丽美妙,奋斗的恐惧与成功的喜悦,白天和黑夜,盛夏与严冬,悲哀和欢快,交织成一首骊歌,一篇编织生命色彩的诗篇。在这里,激情不再仅仅单一的高昂,在回荡的曲调里,可以发现诗人内心对于生命思考的沉重。
当我们读起这首诗,细细回味着,想象诗人书写的那一刻,生命诸多斑驳的记忆是否凝聚,从时间的灰中清晰起来。因为属于我们的世界正开始走远,而唯有那些记忆,属于今日,属于明日的故事才可以证明我们存在。
(根据网络资料整理)
里尔克:《我过的生活》
我过的生活,像在事物上面兜着
越来越大的圈子。
也许我不能兜完最后的一圈,可是我总要试试。
我绕着上帝、绕着太古的高塔
已兜了几千年之久;
依旧不知道,我是一只鹰,一阵暴风,还是一首伟大的歌。
【诗人简介】
赖内·马利亚·里尔克(RainerMariaRilke1875~1926)奥地利诗人。大学攻读哲学、艺术与文学史。会见过托尔斯泰,给大雕塑家罗丹当过秘书,深受法国象征派诗人波德莱尔等人的影响。
里尔克的早期创作内容偏重神秘、梦幻与哀伤。如诗集《生活与诗歌》、《梦幻》等。但欧洲旅行之后,他改变了早期偏重主观抒情的浪漫风格,著名作品有借赞美上帝以展现资本主义没落时期精神矛盾的长诗《祈祷书》、《新诗集》和《新诗续集》。晚期代表作为长诗《杜伊诺哀歌》(1923)和诸多14行诗。
里尔克的诗歌浪漫主义和神秘主义的结合体,艺术造诣很高。它不仅展示了诗歌的音乐美和雕塑美,而且表达了一些难以表达的内容,扩大了诗歌的艺术表现领域,对现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2010年3月3日)
【诗歌赏析】
没有人可以知道未来,但总有一些人在不断的寻找自己。
生命是一场风暴,有人因此激动如海,有人因此而退缩,寻岸停航。
《我过的生活》是一首诗,同样也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将自我投注在盘旋的生活中,如同放逐,因为你无法预知一圈又一圈之后会发生什么。生命因此而孤寂、劳累、疲倦。只是你会热切的期待下一圈,下下一圈,与其说是追求更多的未知,不如说是追求自我的存在。
人的价值或许不在于发现和获得什么。一生短暂。上帝?人性?这永远都是不可知的词语,但这并不妨碍我将可能是一只鹰,一阵暴风,甚至是一首伟大的歌。不妨碍有人总会试试。
我们都面临如此的困境,我们渴望一些梦想,却又害怕未知的路。于是,我们停留,不再继续等待圈子的扩大,世界、生活、自我一切都安定下来,停留在一个小小的世界。青春的火成为残灰,在拥有热量的时候停止热烈的歌唱。
多年以后,谁也不知道,谁也不曾想过,也许你的天空里应该有一只鹰,应该有一阵暴风,应该响起一首雄壮的、恢弘的、伟大的歌。
(西门小醉)
罗托克:《插枝》
插在瞌睡中,低垂在糖一般的土上,它们错综的绒毛干了;
但是纤细的枝条还在诱水上升,微小的细胞膨胀着。
一个生长的节点
把沙屑推松,苍白的卷须似的触角,穿透了朽烂的芽鞘。
【诗人简介】
西奥多罗特克(1908-1963)美国诗人。受其父影响,自由热爱大自然。曾自建温室,视其是“一切生
命现象的象征、发祥地和乐园”
罗特克曾就读于密执安大学和哈佛大学,后从事大学教学工作。赋诗乃是业余爱好,但成就和影响却很
大。诗集《醒来》、风之歌、《远方的土地》等,曾获美国普利策文学奖和全国图书奖。其诗多以大自然为
题材。把物化为诗歌,烛照人生。
1963年罗特克与友人同游华盛顿的本布里茨岛时恶性心脏病发作。在最后的日子里他创作了61首新诗,并收在1964年于他死后出版的诗集《远地》(此书获得国家图书奖)和1966年的《诗选》中。
(2010年3月3日)
【诗歌赏析】
这不是诗,语言只是一个镜头,清晰地讲述生存的欲望,生命的能量。
这是一根脱离了母体的树枝,渐渐苍白。此时,它将拥有两种选择,一种是酣睡着死去,一种是用微小 的细胞吸收水分,奋力的突破自己,获得新生。
一个隐喻在镜头中诞生了。
人类在成长后,脱离母体的庇佑之后未必死亡。但显然,许多人的生命能量已经酣睡,沉沉的在“糖一
样的土上”-----安宁、安静、安详。
只是总有一种生长的欲望会让故事发生,它们膨胀起来,成为生命的节点,挥舞苍白的
无力的卷须,在
沙屑和朽烂的芽鞘之中突围。
一个新的故事即将开始,一个新的生命,独立的开始成长。尽管故事的开端就意味着许多艰难。但无可
否认,人类的奇迹全部在于拥有这种伟大的力量。
你和我,在面对这个镜头时,是一声叹息,还是微笑着想起了自己?
(西门小醉)
欧内斯特·道生:《这些都不会长久》
这些都不会长久,哭泣和笑靥,爱恋,欲望和怨恨。
依我想,这些都将同我们无缘——
当我们走过了那门。
充满酒和玫瑰的日子不会长久,从一个朦胧的梦中,我们的路浮现了片刻,然后又在梦中失去了影踪。
【诗人简介】
欧内斯特·道生(ErnestDowson1867-1900),英国唯美主义诗人。崇拜爱伦·坡、波德莱尔、魏尔伦和斯温伯恩。因酗酒以致贫病交加而去世,死时年仅33岁。
他是英国唯美主义的代表诗人,以《诗集》(1896)和《装饰》(1899)见称于世。他的诗感情真挚,音调优美,多抒写自身不幸的生活和爱情。《我一直按自己的方式对你忠诚,西纳拉!》被西蒙斯誉为“当代最伟大的抒情诗篇之一”,说“在它里面他一举说尽了一切,并为它配上了令人陶醉的、也许是不朽的音乐。”
(2010年3月3日)
【诗歌赏析】
人们因此死亡的恐惧开始意识到生命的危险,意识到美好的往往是容易消逝的。如青春的笑靥,玫瑰和酒以及那些哭泣和哀伤。
他们是生命的一部分,往往存在于我们众多的时间里。但却又手中之沙,水中的月光,最后总是空空。
诗人的敏感以及犹豫使得这些让每个人都曾经叹息过的情绪,在诗行里飘动。生命的不确定是一场梦。恍惚而来,杳然而去的岁月的歌,总是让人叹息。
读这样的诗未免会有一些黯淡。但黯淡也是一种美。它提醒我们今日的存在,今日可以把握的一切。在放弃那些永恒的、固定的真理之后,人的生活方式才可以归属于自己。
但这样一来,我们失去了外在的依靠。没有什么答案是正确的,没有什么家园是可以栖息的。唯一的可以肯定的,可以抵御虚无的是自己的存在。
于是,怎样让这种忧伤、恍惚以及敏感仅仅作为情绪,而不是生命的底色,只有我们自己才可以做出回答。
(西门小醉)
叶芝:《随时间而来的真理》
虽然枝条很多,根却只有一条;
穿过我青春的所有说谎的日子
我在阳光下抖掉我的枝叶和花朵;
现在我可以枯萎而进入真理。
【诗人简介】
威廉·巴特勒·叶芝(1865~1939),亦译“叶慈”、“耶茨”,爱尔兰诗人、剧作家,著名的神秘主义者,是“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的领袖,也是艾比剧院的创建者之一,被诗人艾略特誉为“当代最伟大的诗人”。叶芝对戏剧也有浓厚的兴趣,先后写过26部剧本。
1939年1月28日在法国曼顿(Menton)的“快乐假日旅馆”逝世。他的最后一首诗作是以亚瑟王传说为主题的《黑塔》。他的墓志铭是诗人晚年作品《班磅礴山麓下》的最后一句:“投出冷眼/看生,看死/骑士,策马向前!”
(2010年3月3日)
【诗歌赏析】
里尔克告诉我们,一个个人在世上好比园中的一棵棵树,它们的枝叶或许呼应,但根却深深入到土壤之中,沉静而孤单。很多人忘记了根的存在,只在枝叶的喧嚣里度过一生,忽略了体察生命的真实意义。
叶芝的诗中,这种喧嚣是青春的谎言,是那些欲望享受和自我解脱的方式。它们无所不在,诱惑并遮蔽着我们本真的使命-----做为人,何以证明自己的存在。
时间的意义因此而来。它胁迫着站在大地上的人们认清自己的处境,认清唯一的真理来自于唯一的根-----我们与大地的故事,我们存在的意义和使命。
抖落那些耀眼的花和枝叶吧。让自己忘记阳光,干净的、朴素的走向内心,审问自己为何而来,如何叙述这一场由时间见证的故事。
忘记这些,意味着人可以纯净的面对自我,袒露自己隐藏的过错,躲藏的小。勇敢的修正自己行走的轨迹,一步步向大地深处进发。
真理的面目将在那一刻得以显明,正如海德格尔所说的那样----“向死而生”。
(西门小醉)
帕斯:《朦胧中所见的生活》
在大海的黑夜里,穿梭的游鱼便是闪电。
在森林的黑夜里,翻飞的鸟儿便是闪电。
在人体的黑夜里,粼粼的白骨便是闪电。
世界,你一片昏暗,而生活本身就是闪电。
【诗人简介】
帕斯是二十世纪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墨西哥伟大诗人、作家,199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在他的诗歌世界里,强烈的瞬间经验和复杂的历史意识、个体的生命直觉和人类的文化传统达成了高度统一。他的创作还成功地将拉美大陆的史前文化、西班牙文化和现代西方文化融为一体。他的作品充满激情,视野广阔,渗透着感悟的智慧并体现了完美的人道主义。
(2010年3月10日)
【诗歌赏析】
先来读另一首我们熟悉的诗。这一首,在东方,由一个同样体会到生命深度的诗人吟出: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就诗歌的意象来说,无论是20世纪现代墨西哥城的帕斯先生,还是古代中国被贬永州的柳宗元,都选择飞鸟、鱼儿、孤独中永恒的人这三个丰富的意象。两首中如闪电而出的强烈 的生命特征和生活中蕴藏的内在力量,是生命的光源和动力,能划破黑暗,照亮大地。有了这样一种力度,生命才能有自由、内心充满光亮的生活。
海子也有句诗中提到了闪电,----“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王家新在解读海子的时候,就从这个意象入手:“我们首先来看‘闪电’这种自然现象:它是一刹那的闪耀,但又是一种震撼和照彻,尤其是对处于黑暗中的人们,有一种使他全身心战栗的力量。更重要的,这闪电是来自‘天上’,来自‘上界’,或者说是来自大地之上的‘另一个世界’的。”海德格尔说“在这贫乏的时代做一个诗人意味着:在吟咏中去摸索隐在神的踪迹。”
闪电,是灵光,类似于神谕。而它,只有在我们真正理解生命这个名字的时候,才会出现。
(根据网络材料整理)
黑塞:《七月的孩子》
我们,七月里出生的孩子,喜爱白茉莉花的清香,我们沿着繁茂的花园游逛,静静地耽于沉重的梦里.
大红的罂粟花是我们的同胞,它在麦田里,灼热的墙上,闪烁着颤巍巍的红光,然后,它的花瓣被风刮掉.
我们的生涯也要像七月之夜,背著幻梦,把它的轮舞跳完
热衷于梦想和热烈的收获节,手拿着麦穗和红罂粟的花环.
【作者简介】
赫尔曼·黑塞德国作家。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彼得·卡门青》、《荒原狼》、《东方之行》、《玻璃球游戏》等。
【诗歌赏析】
“我们的生涯也要像七月之夜,背著幻梦,把它的轮舞跳完。热衷于梦想和热烈的收获节,手拿着麦穗和红罂粟的花环.”
这是一句充满着原始力量的诗歌。它在讲述诗人对于生命另一种色彩的意象。
七月,这首诗中象征着我们经历的时间。它是我们的全部。在七月,我们拥有纯真,拥有闲暇以及寂寞,拥有一个又一个沉重的梦。
但这不是生命的本质。生命本该是热烈的,绚烂的奔放的,有着狂热的对于收获的向往和执着。这种力量来自我们的心灵深处,它驱使着我们热切关注着每一个夜晚和白天,关注着梦想和收获。
七月只是瞬间,生命也必然走向死亡。在这个不可逃避的终点到来之前。我们的舞蹈,是将自己的幻梦认真的演绎,如罂粟花一样,曾那样美,闪动着灼热的光,颤巍巍的„„„„„„
那么,尽管离开,如被风吹落的花瓣。在生命有过梦想的时间里,我们也曾燃烧,像七月的孩子一样,单纯、狂热。
(西门小醉)
尼采:《最孤寂者》
现在,当白天厌倦了白天,当一切欲望的河流
淙淙的鸣声带给你新的慰藉,当金织就的天空
对一切疲倦的灵魂说:
“安息吧!”——
你为什么不安息呢,阴郁的心呵,什么刺激使你不顾双脚流血地奔逃呢„„
你盼望着什么呢?
【诗人简介】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WilhelmNietzsche,1844年10月15日~1900年8月25日),德国著名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他最早开始批判西方现代社会,然而他的学说在他的时代却没有引起人们重视,直到20世纪,才激起深远的调门各异的回声。后来的生命哲学,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后现代主义,都以各自的形式回应尼采的哲学思想。
(2010年3月12日)
【且为结语】
这是独涉者的歌最后一个音符,一个最孤寂者写下的《最孤寂者》。借它的寒冷、执着、呐喊在两周最后的一个早晨高高响起,以做回音。
独涉者们大多都是最孤寂的人,独涉于岁月和尘俗的河,踉跄而坚定唱着自己的歌。众人之眼中,孤僻怪异,不落寻常。
但历史的卷轴一拉开,他们的身影慢慢放大,逐渐伟岸、卓然。那些曾经不被人理解的,以为呓语的,经历时间的冲洗之后,却是阐述人类存在意义的最真诚、最坦率的声音。
这些语言的深处是灵魂黑洞里的光,一切物质的欲望的在此沉沦,赤裸裸地唯有前行者的足印和灵魂。
我不懂诗歌,甚至也可以说不懂文学。这些诗歌也并非刻意的筛选,整理,只是随意的阅读,勾画出它们,在简单的编辑以后,每一个清晨出现在大家的眼前。
选择它们没有任何可以具体言说的理由。或许只是一个内心的我,在春夜的微寒中渴望听到的一种声音。它们响亮,温暖,打击我的脆弱,让我警醒,让我意识到我为何来,我又将如何用时间的笔讲述我的故事。
点击这些诗歌阅读的你们,是否也同样在断行的节奏里听到这样的声音?当我们走进网师,走进新教育,试图从庸众的生活中走出来,寻找到自己大地的时候,是否和我一样,为这样的文字,这样的语言,这样的人们吸引,聆听他们,慰藉自己。
入到世上来,艰难而孤单,在我们的根源处,永远不会缺少这种渴望存在的声音。
它们蕴藏的力量如一座沉默的火山,要么压抑万年,要么忽然喷发,燃烧自己身体里每一个分子,起一团火,照亮冷落的寂寞的灵魂,醒来便不肯再度安息、沉睡。
那么,惟愿这些诗短暂的停留,在某个早晨或者午后,深夜或者黎明,跳跃在你的眼光里,与你的心灵共舞。用最寒冷的句子,温暖着继续歌唱在大地上的我们。
(西门小醉)
文字来源:http://bbs.eduol.cn/2010-3/1/194637966112.html
第二篇:诗与思
思与诗
唐诗和宫体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不知道这么说准不准确,至少唐诗或多或少受了宫体诗的影响,那我就先从宫体诗说起,所谓宫体诗并没有明确的定义,指以南朝梁简文帝为太子时的东宫,以及陈后主、隋炀帝、唐太宗等几个宫廷为中心的诗歌。“宫体”既指一种描写宫廷生活的诗体,又指在宫廷所形成的一种诗风,始于简文帝萧纲。萧纲为太子时,常与文人墨客在东宫相互唱和。其内容多是宫廷生活及男女私情,形式上则追求词藻靡丽,时称“宫体”。后来因称艳情诗为宫体诗。
大多数人认为宫体诗是靡乱的象征,但我认为它还是有一定的意义。首先,它相对于别的文体,更具有纯文学性,更淡化政治的影响;其次,它记录了一些历史信息,有一定的历史价值,而且,在韵律与情感表达上,又对唐诗有着重要影响。但是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更多的文人走上了仕途,再加上唐朝政治经济的发展,宫体诗向政治化,哲理化,功利化发展,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因为这时候的知识分子更加积极,更想建立功业。有很多人得志了,便借诗抒发自己的宏图大志;有些人失意了,便借以自慰,或表达自己淡薄名利之心;还有的是劝谏君王的,总之,此时的唐诗已经走出了宫闱内部,从此,唐诗便开始了崛起。
唐诗能从宫体诗中脱颖而出,首先应归功于唐代早期的一部分诗人,尤其是陈子昂及当时著名的“唐初四杰”。他们继魏晋风骨后,再次将广阔深远的思想同诗这种文体结合起来。
初唐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寥寥十个字就道出了一种孤独和无人同道的凄凉。从南北朝开始,直到唐太宗时期,宫体诗一直是“宠儿”,而魏晋风骨却已不再,可真是“前无古人”啊,可直到唐代早期,新的诗风“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说到唐诗的崛起,首先要提的便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闻一多先生认为,这首诗的是唐诗的顶峰之作,我也说说自己的看法。
。首先,我非常喜欢作者为我们呈现的画面,月光皎洁,波光粼粼,两岸生机勃勃,这种美是非常迷人的,这样的美景我同样在另外几首唐诗里看到,例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这是我最喜欢的一首唐诗,“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寥寥几笔,构造出一幅凄凉却又充满童话般美丽的夜景,这夜景更是为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奠定了感情基调和氛围。同理,张若虚也成功地构造出一幅美景,为后来的抒情奠定了感情基础。
接着,在这美丽的月光下,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又溺于言表。就在这种
感情基调下,作者更是在思考人生,思考万物的轮回,感受到大自然的无限生机,从而进一步抒发自己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在这里,张若虚成功地将原本只用来内容多是宫廷生活及男女私情,形式上则追求词藻靡丽的宫体诗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在这首诗里表现为更多地思考人生,思考宇宙万物的奥秘,较之于单单地写春闺思妇,儿女私情,美景佳夕要厚重得多,更加具有思想高度,从而将唐诗从宫体诗的束缚中解救出来,后来的唐诗内容主题更是多元化,例如山水田园派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边塞派诗人岑参的《使至塞上》,白居易通俗易懂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杜甫忧国忧民的“三吏”与“三别”,杜牧忧伤的《泊秦淮》等等,唐诗开始向它的的顶峰发展。
最后,诗人巧妙地将情与景交融,“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作者赋予了美丽的夜景一丝归乡游子之情,超出了原本宫体诗仅限于写景的范畴。有了《春江花月夜》这样一首宫体诗,不也就洗净了吗?向前替宫体诗赎清了百年的罪,因此,向后也就和另一个顶峰陈子昂分工合作,清除了盛唐的路,——张若虚的功绩是无从估计的。
就在唐朝发展到鼎盛时期的时候,唐诗也随之发展到鼎盛时期。这个时期,人才辈出,涌现出很多著名的诗人;豪放不羁,斗酒诗百篇的李白;沉郁顿挫,忧国忧民的杜甫;深居幽寺,清心寡欲的常建;寄情山水,向往隐士的王维等等。
李白诗风豪放,不拘一格,大都具有浪漫主义色彩。“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一句让后人赞不绝口。首句从香炉峰写起,阳光照射下的水气变成了紫色的薄雾,给人一种朦胧美。第二句描写瀑布,一个“挂”字,写出了瀑布奔腾飞泻的气势。后两句用夸张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进一步描绘瀑布的形象,字字珠玑。结句把瀑布比作璀璨的银河,既生动又贴切,一个“疑”字,显得意味深长。其奇特的想象和夸张将读者带入一个似真似幻的境界,《夜宿山寺》给人以更多的想象空间。
诗人杜甫可能恰恰相反,诗风沉郁,更多的是忧国忧民,著名的有“三吏”和“三别”这些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春望》大家都很熟悉,尤其是那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曾经让多少人倾倒。国破是一朝一代的悲哀,而山河是永恒的存在;破城遇到春天,草木照样生长,自然规律不会因时势的变化而改易。眼前人事和永恒时空的对比,使诗人更强烈地感受着内心的荒凉落寞,以至于所见只剩下山河草木,一片空旷。但是山河草木虽然无情,诗人即使它们都变成了有情之物,花鸟会同诗人一样因感时而溅泪,因恨别而伤心。足见人间深重的苦难也能惊动造化。花儿带露、鸟儿啼鸣不过是自然现象,而所溅之泪所惊之心实出自诗人。因此花和鸟的溅泪和惊心只是人的移情。历来称赞此诗人移情于景的手法新颖,但它能够感人还是得力于开头两句的深刻含蕴。
一春三月,烽火不息,所以家书难得,可邸万金。两句是因果关系的流水对,这一年的正月,李光弼正与史思明战于太原,郭子仪进击河东,叛将安守忠自长安向武功出兵,长安、鄜州都卷入战事,自然音问难通。这句是实写自己与家人音讯隔绝,但也概括了一个共通的道理:战乱之中亲人的平安消息比什么都珍贵。由于能将个人的感受提炼成人之常情,这两句遂成为表达人们在乱离中盼望家信的成语。杜甫做诗,正应了那句话“语不惊人死不休”
诗人常建可就特殊了,由于他身在佛门,所作的诗自是与众不同,以《题破山寺后禅院》为例:晨游山寺,看到幽静的竹林,清澈的水潭能改善焕发,鸟儿欢唱,钟声袅袅,这清幽的景色使人杂念顿失,心中豁然开朗。这首诗其实并没有掺杂任何情感,有的只是一股禅意,在这里,诗人早已超脱了凡俗,进入了一种空灵的境界
晚唐诗人,当属“小李杜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是李商隐脍炙人口的抒情短章,是诗人写给远在北方的妻子的。当时诗人被秋雨阻隔,滞留荆巴一带,妻子从家中寄来书信,询问归期。但秋雨连绵,交通中断,无法确定,所以回答说:君问归期未有期。这一句有问有答,跌宕有致,流露出诗人留滞异乡、归期未卜的羁旅之愁。诗人与夫人王氏伉俪情深,时刻盼望能速归故里,与妻子共坐西窗之下,剪去烛花,深夜畅谈。而此时,只能苦苦思念。
杜牧的《赤壁》这首咏史怀古诗,似是讥讽周瑜成功的侥幸。诗的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二句议论: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诗的构思极为精巧,点染用功。“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也在字里行间表现出作者不以成败论英雄的豁达宽广。另外,《泊秦淮》里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铜雀春深锁二乔”颇有讽刺意味,也正好呼应晚唐诗人的感伤讽刺之风。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晚唐出现了一位别具一格的诗人,他就是白居易。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赋得古原草送别》)最能体现他这一思想,这首诗平没有华美的辞藻,也没有高深的论述,但是仅仅是这直白朴素的几句诗便将野草的生命力之顽强,自然界生生不息的道理生动地阐释出来,即使没有读过多少书的人也能看懂,兑现了他的诺言,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是一位平民的诗人
大唐是诗的时代,诗是大唐的灵魂。这段岁月里,中国古代的诗歌将她最旺盛的生命力释放出来,让我们这些后人去瞻仰。唐诗的辉煌已成为中国历史中光辉的一页,她是我们华夏子孙的财富,更是人类共同的宝贵遗产。古人留给我们的,不仅是绝美的诗句,还有更多的哲理等待我们去思考和揣摩
角度不同看法不同
今天看到这样几幅图片,心理学中有一些很有意思的图,往往带给我们很多欣喜,也带来很多值得思考的东西与大家一起分享。
首先看这幅图,您看到了是么?
也许您会说,很明显吗,是只青蛙那么现在请换个角度看一下,您发现了什么东西吗?
很奇异吧,过程是这样的
下面我们来看第二幅图
您可以看到的是个花瓶,也可以看到的是两个孩子的头像,关键是您关注的白色部分还是黑色部分。
下一幅图叫做“天使与魔鬼”,您看倒是天使还是魔鬼?
最后这幅图叫“老夫和少女”相当经典
这很明显是为老妪,但是换个角度再看看有什么不同发现?
哈老妪变成妙龄少女啦,下面看一下过程:
世界就是如此奇妙,很多时候,我们会碰到不顺心的事情,觉得心情很郁闷,很烦恼,那么换个角度,换个思路,重新考虑一下,满脸皱纹的老太太就变成了魅力少女,同一件事,也许您看到的就是天使而不是魔鬼。所以在前面没有路的时候,在遇到不顺心的事的时候,换个
角度,你会发现,世界大不一样,愿我们的视野永远有笑没有累,愿我们的生活永远美丽似鲜花。
========================================= ==============================
换位思考 文/塞上江南雪
换位思考是人对人的一种心理体验过程。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它是达成理解不可缺少的心理机制,从客观上说,它要求人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如情感体验,思维方式等与对方联系起来,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验和思考问题,从而与对方在情感上得到沟通,为增进理解奠定基础,它即是一种理解,也是一种关爱。
换位思考的实质,即想人所想,理解至上。人与人之间少不了谅解,谅解是理解的一个方面,也是一种宽容,人与人相处都有被“冒犯”“误解”的时候,如果对此耿耿于怀,心中就会有解不开的“疙瘩”,如果能深入体察对方的内心世界,或许能达成谅解,一般说来,只要不涉及原
则性问题,都是可以谅解的,谅解是一种爱护,一种体贴,一种宽容,一种理解!
比如,同是一朵花摆在面前,会有“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感怀,也会有“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舂泥更护花”的深刻,同是一轮明月挂在夜空,张若虚会吟出“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思索,李太白会叹出“床前明月光,已是地上霜”的乡愁。因此学会换位思考,你就不会嘲笑路上的清洁工,你会有一分“劳动光荣”思想的支撑,学会换位思考,就不会再见朋友反目成仇,或许,学会换位思考,天若有情天亦老!
在生活中的矛盾常有发生,更要学会换位思考,能够化干戈为玉帛,重建良好的亲情友亲友乃至爱情,当遭遇挫折时,不妨化消极为希望,阳光就会向你微笑。当学会并做到换位思考的时候,就会发现原来生活其实很美好,心情也会随之阳光灿烂的。
人们都说“一千个读者眼中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这话真的是精辟。你也许会认为哈姆雷特是个只热衷于胡思乱想而怯于实践的懦夫,而我却认为他那句“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深刻至极,读书亦如此,生活中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不同的生活,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人生观,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身份决定了思考角度的不同。或许两个人的思想会有冲突,但能够设身处地的为对方想一想,涌入内心的埋怨或是愤怒便会消失。(正在
尝试)正如读者眼中的哈姆雷特,谁能说出哪一个绝对正确?不能,所以要容纳对方的观点,换位思考,才能获得对方这部喜剧更透彻的认识。
有人问1+1=?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计算方式,而得出的结论、答案也不尽相同,数学家为了证明1+1=2而穷尽了半生的精力。有人说“1+1=3是作家,1+1=2是数学家,1+1=0是哲学家”。太对了,数学家是实事求是,那是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作家喜欢在原来的故事上进行加工,夸大事实,笔下生辉,哲学家是正反两个方面看问题的弊和利同在,所以归零。设想作家、数学家、哲学家们坐在一起讨论1+1=?的话题时,相信他们都会拿出自己认为答案正确的依据,可是彼此之间却互不信服。基于他们仅是处于自己所在的位置去看待同一个问题,因为位置的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看法,看法不同就会得出结果的差异。放眼整个社会也是一样,一件事因为处理的人不同,使用的方式也可能有差异,得出来的结果也许更有差别。比如,换位思考执法并不意味着执法可以任意打折扣,而是在遵守法规的前提下,探求一种让执法者与被执法者双方都满意的方式,对顽固不化,违法违规经营行为要用“刚”的手段加以制止,对遵纪守法的经营业则要有“柔"的一面,只有刚柔相挤,把握好“度”,才能在一种和谐的气氛中发展、壮大。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都在为生活奔波、忙碌应该多一些换位思考,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观念,努力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社会氛围,以达到双赢的目的。
所以当你学会换位思考的时候,就会在遇到问题时多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设身处地的为别人着想,做到真正的顺道、重人、求和!
2010.12.10发博
第三篇:四月每日一诗
四月每日一诗 四月一日: 汽水
(罗青)
跟你握握手 你就冒气 请你脱脱帽 你就生气 干干脆脆
一口把你喝下去 看你还 神不神气
赏析:
这首诗用比喻的手法,把汽水当成一个易怒的人来写,语言生动有趣,形象活泼可爱。可见,只要富有想象力,任何东西在童诗里都可以是有生命、有感情、有思想的。
四月二日:
消防车
文:康博慧
一间房子着火了!那家人哭得好大声,妈妈打电话给消防队。消防车来了,同情那家人,也哭得很厉害,眼泪像河水那么多!
✄赏析
消防水龙头的水,是消防车的眼泪!泪水像河流一般。小诗人的观察力、想象力、情感全集中在笔端。我们被深深地震住。火灾的场面,令人煎熬啊!
四月三日: 橡皮擦 文:董宗妮
橡皮擦是
最没学问的东西 因为
他所读过的字 都是错别字 ✄赏析
橡皮擦的作用是“消灭”错别字,那是它的工作。它的能耐可大了,需要“火眼金睛”。可是,小诗人从另外一个角度对它进行观察——只读错别字——它就是“没学问”的了。诗歌的趣味就产生了。
四月四日: 古井和月亮 文:林焕彰
我家有一口古井,他知道月儿最爱漂亮,每天晚上都拿着镜子,坐在庭院里,等着月亮来,照她又圆又亮的脸儿。
✄赏析
小时候,我也常趴在井栏上,看月亮倒映在水中。诗人的感觉实在奇妙:古井似一面镜子,照月儿圆圆的脸蛋。诗人家的古井,井栏是方的还是圆的?古井真是月儿的好友哦,多少年了,天天拿着镜子等爱漂亮的她。美!
四月五日:清明 日 出
—————
林焕彰
早晨,太阳是一个娃娃,一睡醒就不停的 踢着蓝被子,很久很久,才慢慢慢慢的 露出一个 圆圆胖胖的 脸儿。
{ 赏 析 } 大海是一床宽宽大大,还是厚厚的蓝被子。这个想象夸张而奇妙!睡觉时踢被窝,几乎是每个孩子的专长,太阳宝宝也不例外。只是,这床被子太大、太厚,我们等待好久,才看到那慢慢露出的圆圆胖胖的脸蛋。
四月六日: 鹅
文:林良 我游水
像一艘白色游艇。我走路
八字脚不好看。所以我
最喜欢的是池塘,最怕的是上岸!
✄赏析
大师的语言,总是不动声色。
一、二两行,白色的鹅,如游艇般高贵,从眼前划过,那样宁静、美丽。第三、四行突然峰回路转,关注那双走路时的“八字脚”,似乎大煞(shā)风景。不怕,看诗的末句两行,把爱美的鹅表现得多么痛快!
四月七日: 草莓
文:张月环
草莓
是妈妈的口红 常把我们的嘴巴 涂得好红好红
✄赏析
小小的红红的草莓,正如妈妈的口红,把我们的嘴唇“涂”红,漂亮!那么,大大圆圆的柿子、番茄,会把嘴唇涂成什么颜色?好像还把脸颊、下巴、衣服都涂起来了吧?哈哈哈……
四月八日: 眼睛和镜子 文:谢武彰
妈妈的眼睛是 明亮的镜子 照着爸爸 照着我爸爸的眼睛是 明亮的镜子 照着妈妈 照着我我的眼睛是 明亮的镜子 照着爸爸 照着妈妈
✄赏析
眼睛是窗子,让我们通过它欣赏美丽的世界;眼睛是镜子,照见你、我、他。多留出时间,大家坐在一起,相互照照镜子。那时候啊,就会把对方藏进心里。
四月九日: 弟弟的工作
文:陈玉德(6 岁)
弟弟整天就会吵人。我一写字,弟弟就来吵人。妈妈要做事,弟弟又去吵妈妈。弟弟的工作,就是吵人。
{ 赏 析 } 这首诗的作者只有6岁。我想他的弟弟也就4、5岁吧?他会有工作?读完整首诗,你是不是和我一样忍不住笑了?“吵人”,就是弟弟的工作。谁说不是呢?弟弟工作的态度,可认真负责了。某一天,弟弟不干这个工作了,家里的气氛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四月十日: 柳鞭儿 文/邓秀力
小河哭着脸 一遍一遍 倾诉着怨言 冬天,冬天 欺负俺
岸边的柳鞭儿 一杆一杆 不停地抽打 冬天,冬天 快走远
导读:
这首小诗读过了,眼前就浮现出一个受了委屈的小孩模样,多可爱的柳枝到这里变成了抽打人的凶手,脱离众人的思维,形象立即就有了大大的不同,新意也就这样的显出来了喔!
四月十一日: ✎画鬼脸 文:冯辉岳
比一比,哪个更像鬼?
有的鼻子眼睛挤一堆,有的舌头伸得长又长,有的脸上涂得黑又黑。嘻,我画的是贪吃鬼,张着大大的嘴。猜一猜,她是谁? 嘘(shī)——
不许告诉我妹妹。
✄赏析
画鬼脸,那眼睛、舌头、鼻子、脸蛋挤着,颜色扎堆,奇丑无比,还是个贪吃鬼哦。大大的嘴,可爱,一点也不恐怖,那是因为,画的是作者的……你看,捏着画笔的他,坏坏地笑着,目光里是甜甜的爱意。
四月十二日: ✎微笑 文:郁化清
当微笑挂在脸上 脸就显得 特别漂亮 好像花朵 开在春天里
✄赏析
生命的成长,需要阳光、空气和水。你是否知道,要让生活美好,还得加上很关键的一样营养:微笑。没有它,世界上所有的美丽都要减去好几分。
四月十三日: 《风筝》
华丽而轻薄的外表 几乎没有内涵 借助风的力量 飘然而上 晃悠悠的灵魂 握在别人的手里 一旦从高处跌下 再回头看看来路 竟然没有一行足迹
导读: 风筝因为轻薄借助外力而上升,必然会有失去外力而跌下的时候。这和做人是一个道理,人不能只想着靠别人,要积淀,要有内在的力量,自己的力量,扎实走好每一步,才不会有风筝的命运。
四月十四日: ✎太阳和月亮 文:张荣权
白天,太阳值日。晚上,月亮星星值夜。大家嘲笑 太阳没胆子。
✄赏析
太阳白天上班,晚上月亮值班,自然规律,谁都熟知。正因为熟知,我们就没了小诗人的发现,诗意也就丢失了。诗意中的一种味道叫趣味。“太阳没胆子”就是那浓浓的诗意。
四月十五日: ✎气球的旅行 文:林淑茹
第一次,我出远门。我红着脸,从小弟弟手中走出去。
我向上飘—— 飘过红屋瓦,飘过绿树梢,飘向
蓝蓝的天。我的旅馆,是高高的那片 白白的云。
✄赏析
旅行,多么美妙的一件事。一路的风光在气球眼前展开,由低到高,房子变成积木,大树变成秧苗……结尾的那一句才叫奇妙:高高的那片白云,竟然是“我”的旅馆。推开旅馆小窗,又能看到怎样的风景呢?
四月十六日: ✎戴假发
文:杜荣琛
树的头发可真多,发型也五花八门; 冬风一吹,哇,个个变成了秃头。
嘻,原来你们都戴假发,为什么不早说?
冬风不好意思地溜走了。
✄赏析
树干不同,高矮胖瘦;树冠不同,发型各异;树叶不同,染色或烫卷了。春天里美丽过,夏天里展示了,秋天里拍完演出照,急冲冲的北风不小心给捅了娄(lóu)子:啊?都是一头假发。好窘哦!
四月十七日: ✎刺猬 文:林良
可爱的刺猬,你身上有那么多 扎人的刺,教我怎么抱你呢?
✄赏析
浑身是刺的你,再可爱,我也无法拥抱啊!轻轻地托着你,能感受我给的温暖吗?读着读着,诗人写的好像不只是刺猬,说话带刺,做事带刺……那样,大家怎么走到你身边、你心里?
四月十八日
都是它不好
文:林焕彰
风是个坏孩子,不肯读书,只爱捣蛋。我在灯下看书,他就趁我不注意,来敲敲我的窗户; 当我抬头往外看,他马上就溜走了。
等我再低头看书的时候,他又来了,害我不能专心读书。
✄赏析
哈哈,确实是风儿不好,瞎胡闹。撒一把落叶在屋顶,绕着我的屋子整夜地奔跑,推拉隔壁家没关紧的门,这一切的一切,都影响“我”的学习。我却要表扬你,能倾听、感受世界上各种声响。有时间就让父母陪着你,用这一对灵敏的耳朵,去聆听大自然的美妙之音。
四月十九日: 春天得了流行感冒
文/邓秀力 春风伸出一个小手指 在柳芽的腋窝轻轻一挠 柳芽儿憋不住
小脑瓜一摇,小嘴巴一翘 噗嗤就笑
春风笑了 桃花笑了 梨花也笑了 于是,整个春天 就得了流行感冒 导读: 春天的美好是需要用心去感知的,没有诗意的心怀,所有的美好都是枉然。这首诗前半部分用最早吐芽的柳树作为开始,这是大自然的规律,铺天盖地的春天到来,柳树是首当其冲的,紧接着桃花杏花梨花都赶趟似的探出脑袋了,在诗人眼里,这就成了一场流行感冒了。四月二十日: 蛋
————
胡安妮(7 岁)
这皮球不圆嘛!也可以滚吧。啊!破了!哈哈!太阳
流出来了。
{ 赏 析 } 从第一个字开始,我就在大声读。我把每一个感叹号的味道读出来。一连串的惊喜迎面扑来。蛋是不圆的皮球。我想不出来。薄薄的蛋壳,怎么经得起地面的磕碰?果然破了!心中一惊。哇,“流”出的蛋黄,居然是“太阳”!再读,大声地读,依然惊喜连连。
四月二十一日: 闹钟的话 文:林武宪
昨天晚上,小明跟我说: “明天早上六点钟,一定要叫醒我,可别忘了哦!” 还拍拍我的头。
今天早上,我准时叫他。他怎么捂住我的嘴巴,向我吼着:“别吵别吵!” 然后翻了一个身,又睡着了。
✄赏析
对“懒虫”来说,和闹钟订合约是没用的。谁说读诗和作文关系不大?你来细细琢磨一下,诗人怎样把人物写透,对话描写,动作描写,无不淋漓尽致。
四月二十二日: ✎大力士 文:严友梅
每逢下雨天,小小水珠流过屋檐。一滴、一滴、一滴,一串、一串、一串,像握着钢钻的大力士 把台阶的石头 洞穿!
✄赏析
成语“水滴石穿”,大家都知道。读过这首诗后,你的感受是不是更加丰富、强烈?小、滴、串、钢钻、大力士、穿……凝聚在一起,力量就呈现出来。让你用诗歌写“白驹过隙”“万里无云”,会有怎样的“力量”?
四月二十三日: ✎蜈蚣 文:詹冰
小蜈蚣说: “爸爸,新年到了,我要穿新鞋子。” 蜈蚣爸爸说:
“你是要我的老命是不是?”
✄赏析
我们两条腿,一双鞋,所以常常有新鞋子穿。大象一下子要穿两双鞋子,饲养员阿姨舍不得,只在它表演的时候给穿一下。蜈蚣要穿多少双鞋子,最少得穿15双,最多得要151双,家族又那么庞大,那还真的要族长的“老命”喽。
四月二十四日: 笋
文:金波
悄悄地 拱出大地 想来打听 春天里 树绿的秘密 花开的消息
赏析:
因为作者以孩子的眼光来观察春天,所以,简单的诗句,就能给我们清新甜美的感受。看看这首诗的格式,是不是像一棵小笋?形、神、意在这里结合得多么美妙。
四月二十五日
〈小猫〉
作者:林焕彰
午睡时,风走过窗口,摇了几下风铃—— 叮当地,就走了。
我养的一只小猫,跳上床来,很惊奇地瞧着 窗外。
那时
一片白云飘过 以为是一条鱼 它很快地冲出去。导读: 淘气的风,可爱的小猫,就这么快乐开心的活着。它把白云当作鱼儿,美丽的想象一下子让人禁不住乐了起来,猫冲出窗外会如何呢?
四月二十六日
小河(艾青)小小的河流,青青的草地。
河的这边,是白的羊群,河的那边,是黑的、褐的牛群。天是蓝的,河是蓝的。导读: 这首小诗,思考了很长时间,不知道作者要表达什么。可是,许多天后,终于明白,这就是一份自然界真实的自然生活。因为有河流,所以草地青青;因为有河流,所以这边那边成群的各色的羊群可以安然的存在着;这一切多么美好,所以心情就好多了,蓝蓝的天空下,有着蓝蓝的小河流。
四月二十七日: ✎雪 文:李冰
雪,拥挤在北方,像一群淘气的白猫,偷偷爬上屋顶,树梢……
顽皮的孩子们抓破它的面孔,它眨着眼笑,睡在马路上却被车轮辗(niǎn)哭了。
✄赏析
没有见过雪的孩子,无法感受雪的魅力。诗人的感受强烈而丰富:雪,一群白猫,爬上屋顶、树梢,柔软、蓬松,温顺地伏在那里。逗它玩的孩子即使抓破它的脸,它还是眨着眼睛笑,多么传神!路上穿梭的车子,却把它辗哭了,一地的泪水。北方的雪啊,一定要去拥抱一回。
四月二十八日
✎猴子摘月亮 文:张世坤
猴子站在树上,很容易就摘到了树顶上的果子,心里很得意:
“月亮只不过比树高一些,我也可以摘到月亮。”
它爬到树顶上,向上一跳,摔得四脚朝天,只抓到一把树叶。
✄赏析
不知高低,就不知深浅。诗中的猴子,和童话《猴子捞月》里的猴子一样,闹了个大笑话。猴子聪明,似乎也被“聪明”误。
四月二十九日: ✎动物的保护色 文:陈贞儒
上自然课的时候,老师说: 动物的保护色
可以逃过敌人的眼睛,不会被发现。
我问老师:
但万一还是被发现呢? 老师微笑地对我说: 那就放过它吧!
我们不要成为它的敌人。
✄赏析
动物的保护色,首先是为了保护自己不受伤害。有了爱,就会少许多的侵害;没有“保护色”,世界要增添多少色彩?
四月三十日: ✎图书馆附近的小麻雀 文:林焕彰
住在图书馆附近的小麻雀,它们都很喜欢念书; 经常飞到阅览室的窗前,啁啁啁(zhōu)地念着。
有一天,它们都壮大了胆子,停在我翻开的一本图画故事书里,对着我羞羞羞地说:
我们读过的字,已经比你还多。✄赏析 清朝有诗句:“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风儿,你又不识字,翻那书页干吗呢?图书馆旁的麻雀就不一样了,天天隔着玻璃窗,读着大家读的书。听,它“啾啾啾(jiū)”地背着哪段我没读过的诗文呢?
第四篇:一诗一美文
每天一诗一美文
1、《论语》三则
2、三字经(节选)
3、弟子规(节选)
4、相鼠
5、送别
6、春雪
7、渔歌子
8、遗爱寺
9、大林寺桃花
10、赋得古原草送别
11、春兴
12、田家
13、蜂
14、芙蓉楼送辛渐
15、凉州词
16、夜雨寄北
17、浣溪沙
18、春游湖
19、蚕妇20、饮湖上初晴后雨2122、客中初夏
23、游园不值2425、石灰吟
26、题画竹2728、七律·长征
29、乡愁3031、蝴蝶
32、顽强的小笋3334、春天的小雨
35、草叶上的歌3637、三月晦日送春
38、小鸟,请原谅我3940、我的小马
41、拥抱大树4243、义鼠
44、猎人之歌4546、苹果里的星星
47、苏珊的秘密4849、留住今天的太阳50、童心悠悠5152、骑象
53、人生难忘第一次5455、送给妈妈的阳光
56、美好的约定5758、一碗馄饨
59、一条红围巾6061、我与因特网62、好大的地球6364、生物的“睡眠”65、花中的另类6667、六月的世界68、我有一个梦想6970、心愿71、马可·波罗7273、古诗两首74、云霞村的红杜鹃7576、桃太郎77、龙宫传奇7879、燕子80、咏柳8182、荷花83、翠鸟8485、亡羊补牢86、南辕北辙8788、惊弓之鸟89、画杨桃9091、检阅92、可贵的沉默9394、七颗钻石95、太阳9697、一面五星红旗98、乞巧99100、一杯牛奶可以温暖一辈子、泊船瓜洲、墨梅、己亥杂诗(之一)、感谢、春天来了、春风、爸爸,我恨死了你的猎枪、假如大地到处有树木、寓言两则、心田上的百合花开、没有一种草不是花朵、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女娲补天、深夜,那盏灯、月亮也曾是个“贼”、现代机器人、“你看!”、为了黑孩子的一条胳膊、代父出征的女英雄、世界最初的七天、春日、燕子专列、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和时间赛跑、她是我的朋友、太阳是大家的、嫦娥
第五篇:每周一诗
北陂杏花
一、作者简介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也有情韵深婉的作品。
二、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咏物言志的短诗。诗人王安石是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尽管他的“变法”由于种种原因而以失败告终,但他执著地坚持理想,矢志不移,至死不渝,故有“拗相公”之称。这首诗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他的“拗”,诗中作者以“北陂杏花”自况,既写出了它的“妖娆”多姿,更表现了它即使被风摧凋零也保持洁白的风骨气节,决不沦落尘土而自污。
三、翻译
池塘的春水环绕着杏花,花朵争奇斗艳春色满园。即使像雪样被春风吹落,也胜过南阳杏花碾为尘。
四、赏析
诗中第一、二句“一陂春水绕花身,身影妖娆各占春”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北陂杏花的美好身姿与形态。以“春水”围绕来衬托春天杏花之美,同时为“花影”预作铺垫。“妖娆”一词正面写出了杏花的曼妙、美丽与柔弱,而“花”与“影”相映,虚景与实景相交,构成一幅令人神往而韵致绵绵的图画,其间透出的春光使人陶醉。第三句“纵被东风吹作雪”,写杏花被风吹落的情景,虽离别树枝而飘零于水,但仍然保持着“雪”一样的高洁纯白。第四句“绝胜南陌碾成尘”是点晴之笔,与落在田间小路被碾为尘土的杏花相比,飘零入水的北陂杏花结局实在要好得多。由此可见,落入水中的北陂杏花正是特立独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始终坚持高洁品格的诗人的自我写照。这首诗的用词也非常精准。如三、四句中的“纵”与“绝”两个虚词充分展现了杏花的坚定决心与执著精神,由此我们不难看到诗人高大的形象与独立的精神世界。
五、中心
全诗融情于景,寄意于物,辞浅而味永。表面上显得冲旷萧散,实则健朗豪逸,可谓“丰肌健骨”。诗中流露出悲壮的情感,表现出坚持自己的理想情操,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借杏花写自己的纯洁心态。
六、赏析补充
诗中“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两句运用的修辞方法是对偶,它表现了诗人坚持高洁,特立独行而绝不流俗的思想感情。诗的后两句中“纵被”体现了杏花迎接风雨的勇气,“绝胜”突出了杏花的决心与乐观。
这首绝句写于王安石贬居江宁(今南京)之后,是他晚年心境的写照。一、二句写景状物,描绘杏花临水照影之娇媚。首句点明杏花所处地理位置。“陂”,此处是指池塘。一池碧绿的春水环绕着杏树,预示着勃发的生机。“绕”字用得精巧,既写陂水曲折蜿蜒之流势,又写水花之相依相亲。王安石爱用“绕”字摹写山形水势,如他《江上》一诗中说:“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在《书湖阴先生壁》(其一)中写到:“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又在《钟山即事》中说“涧水无声绕竹流”,无一不给人以清婉、柔媚、幽静之感。
次句从花与影两个方面写杏花的绰约风姿。满树繁花竞相开放,满池花影摇曳迷离。“妖娆”二字本用于写人,这里移用于杏花,展现了杏花争奇斗妍的照人光彩。一个“各”字,表明在诗人眼中,花与影一样地美艳、多情,一样令人流连忘返、沉迷自失。宋人许顗《彦周诗话》说:“荆公爱看水中影,此亦性所好,如‘秋水泻明河,迢迢藕花底’,又《桃花诗》云:‘晴沟涨春渌周遭,俯视红影移鱼舠’,皆观其影。”王安石写花善于从本体和投影两方面着手,如此刻画,虚实相生:一方面使景物更具立体的美,另一方面也透露出诗人的审美趣味,即对虚静恬淡之美的情有独钟。
三四句议论抒情,褒扬北陂杏花品性之美。这两句对偶精工,如陈衍《宋诗精华录》说:“荆公绝句,多对语甚工者,似是作律诗未就化成截句(绝句)。”这两句托物言志,耐人玩味。“东风吹作雪”,这一笔淋漓地描绘出风吹杏树,落英缤纷,似漫天飞雪,而随波逐流的凄美景象,比喻生动,浮想联翩。即便是春风轻拂,娇媚的花儿也不堪吹折,它凋谢了,零落了,这本是让人黯然神伤的。但诗人却偏说它胜过南陌杏花,矜持与自足之意溢于言表。这一对比启人深思:“南陌”在此诗中与“北陂”相对立,这两个背景意象包含着一种空间的隐喻。若说清幽静谧的“北陂”是远离浮世喧嚣的隐逸之所,则“南陌”正是熙来攘往、物欲横陈的名利之场。“南陌”繁华,“北陂”僻静;“南陌”热闹,“北陂”空寂;北陂杏花即使零落了,尚可在一泓清波中保持素洁;而南陌的杏花要么历尽亵玩、任人攀折;要么凋零路面、任人践踏,碾成尘土,满身污秽。若说这南陌杏花是邀功请赏、党同伐异的得势权臣的影射,则北陂杏花是诗人刚强耿介、孤芳自赏的自我人格的象征。王安石从1070年(熙宁三年)到1076年(熙宁九年),两次拜相,又两次罢相,最后退居江宁,寄情于半山。罢相之后,他虽被迫退出政治舞台,但仍然坚持自己原有的改革信念与立场,积极倡言“天命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一“纵”,一“绝”,呼应紧密,激浊扬清,掷地有声地表明他的政治立场与人生操守。
王安石是宰相中的读书人,到晚年,他的绝句尤好。曾有人言,唐代以后无诗,此论太极端了点。王安石晚年的绝句有不少是直追唐人的,在议论入诗上,他的议论与描叙结合得很紧,而且议论不浅白直切,而是含蕴有味。
和《淮上遇便风》
一、字词解释
①浩荡:形容河宽水盛。②清淮:点出淮河水色澄澈。③天共流:水天一色。
④喧卑地:喧嚣低湿之地。卑地:低湿之地。卑:低。⑤沧溟:指水弥漫貌,常用以指大海。
二、翻译
清澈的淮河浩浩荡荡与天际共流,长风万里吹送着远离故乡的归舟。最怕夜晚停泊在喧闹的低湿之地,只愿驶入沧海去自由自在地遨游。
三、作者简介
苏舜钦(1008—1048)北宋诗人,字子美,开封(今属河南)人。曾任县令、大理评事、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等职。因支持范仲淹的庆历革新,为守旧派所恨,御史中丞王拱辰让其属官劾奏苏舜钦,劾其在进奏院祭神时,用卖废纸之钱宴请宾客。罢职闲居苏州。后来复起为湖州长史,但不久病故。与梅尧臣齐名,人称“梅苏”。有《苏学士集》,诗文集有《苏舜钦集》16卷,《四部丛刊》影清康熙刊本。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苏舜钦集》。
四、赏析
一二两句描写现实。淮水浩荡,与天共流,水天一色,交相辉映。长风万里,吹送归舟,顺风顺水,轻快如飞。意境何等壮阔,气象何等雄浑,感情何等欢悦。后两句描写浪漫的想象。诗人发愁,因为晚上船不得不停泊在狭窄而吵闹的小港口。结尾笔锋一转,顿生豪情。但愿乘长风里,破白浪滔滔,驰入无边无际的茫茫大海,只有在这浩渺辽阔的天地中,诗人才能获得真正的大自由大自在!全诗现实的描绘和浪漫的想象紧密结合,相辅相成,感情层层推进,一泻千里,表层流露的是乘风破浪之快意,而深层表达的则是诗人豪迈壮阔的情怀。迹其生平,诗人数次上书朝廷,于朝政无所回避,疾愤群小,屡为佞人所冤陷,其“愤懑之气,不能自平”,故有“吹入沧溟始自由”之想,意即冲破一切人为羁绊,求得个性充分自由的发展。诗人就是这样借江流天地、长风万里、沧溟浩渺来抒写自己豪迈不羁,壮志凌云的自由之情。
五、中心
宦海浮沉,人生苦短,诗人不管是贬官降职,流放他乡,还是为人构陷,壮志未酬,不管是路遇不平,前途凶险,还是思有郁结,心灵不展,他们都能够在观照自然,神游天地的审美愉悦中解除痛苦,超越自我。是天地山川赋予他们包容万象的博大胸怀,是江河湖海赋予他们生生不息的生命活力,是自然造化赋予他们自由奔放的生命激情。
六、赏析补充
1.从全诗看,首句中“天共流“的作用是描绘水天相连的浩荡景象,营造壮阔氛围,并与诗尾照应。
2.“和”表示是对《淮上遇便风》这首诗的唱和。3.“应愁”句和“吹入”句具有比较的关系。4.“应愁”表示想到“晚泊喧卑地”会发愁。
七、赏析
此诗为作者和友人舟行淮河之作,抒发行舟淮河之上得遇便风之快感,表现了诗人放情万里的豪壮心怀。“浩荡清淮天共流”,“浩荡”点出河宽水盛,“清淮”点出水色浪激,“天共流”是说水天一色。只此一句,既写出了沧波浩瀚之势,又写出了登舟如行青冥的快意,加之“长风万里送归舟”,让诗人凭虚御风,不久即可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应愁晚泊喧卑地”句写诗人感到忧愁,惟恐晚间停泊之地既喧闹又低下潮湿;并由此推出下句“吹入沧溟始自由。”从这富于启发和象征意义的诗句中,使人想象到诗人冲决羁绊、背负青天作逍遥游的胸怀。联系诗人在朝之日,就曾疾愤构陷之徒,“愤懑之气不能自平”,“嵘竑于胸,一夕三起”,这“吹入沧溟”之想,实是诗人清白、高远精神世界的写照。
这首诗从“浩荡清淮天共流”到“长风万里送归舟”,再到“吹入沧溟始自由”“ ,都是写乘“便风”的快意,其感情是层层递进的。其中,前两句是现实,末一句是遐想。无现实而写遐想便没有生活基础,无遐想而只写现实则淡而无味,二者相辅相成。其次,“应愁晚泊喧卑地”一句十分巧妙。这一“垫句”,也是诗中“波折”。从“垫句”而言,是为了给下句蓄势,通过一收一放,让语势更加酣畅。从“波折”而言,正是由于对船泊喧嚣卑湿之地的忧虑,才更显得对“吹入沧溟始自申”的向往,令人读后产生痛快淋漓之感。
此诗立意高远,耐人寻味。诗的前两句既写出了沧波浩瀚之势,又写出了归途顺风行舟的快意。“送归舟”则是诗人阔别故乡、归心似箭的真情流露。诗尤贵在曲曲中陡生新意,“遇便风”而生云帆沧海之思:“应愁晚泊喧卑地,吹入沧溟始自由。”从这极富启发和象征意义的诗句中,可见诗人欲冲决羁(jī)绊、无拘无束地遨游沧溟的强烈愿望和广阔胸怀。诗人在朝之日,就曾疾愤构陷之徒,这“吹入沧溟”之想,是诗人清白、高远的思想写照。
苏舜钦的《和〈淮上遇便风〉》抒写万里行舟,快风顺水的大自由大自在。“浩荡清淮天共流,长风万里送归舟。应愁晚泊卑喧地,吹入沧溟始自由。”一二两句描写现实。淮水浩荡,与天共流,水天一色,交相辉映。长风万里,吹送归舟,顺风顺水,轻快如飞。意境何等壮阔,气象何等雄浑,感情何等欢悦。后两句描写浪漫的想象。诗人发愁,因为晚上船不得不停泊在狭窄而吵闹的小港口。结尾笔锋一转,顿生豪情。但愿乘长风万里,破白浪滔滔,驰入无边无际的茫茫大海,只有在这浩渺辽阔的天地中,诗人才能获得真正的大自由大自在!全诗现实的描绘和浪漫的想象紧密结合,相辅相成,感情层层推进,一泻千里,表层流露的是乘风破浪之快意,而深层表达的则是诗人豪迈壮阔的情怀。迹其生平,诗人数次上书朝廷,于朝政无所回避,疾愤群小,屡为佞人所冤陷,其“愤懑之气,不能自平”,故有“吹入沧溟始自由”之想,意即冲破一切人为羁绊,求得个性充分自由的发展。诗人就是这样借江流天地、长风万里、沧溟浩渺来抒写自己豪迈不羁,壮志凌云的自由之情。综上所析,宦海浮沉,人生苦短,诗人不管是贬官降职,流放他乡,还是为人构陷,壮志未酬,不管是路遇不平,前途凶险,还是思有郁结,心灵不展,他们都能够在观照自然,神游天地的审美愉悦中解除痛苦,超越自我。是天地山川赋予他们包容万象的博大胸怀,是江河湖海赋予他们生生不息的生命活力,是自然造化赋予他们自由奔放的生命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