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入门知识 古诗常识五篇范文

时间:2019-05-13 14:10: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六章 入门知识 古诗常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六章 入门知识 古诗常识》。

第一篇:第六章 入门知识 古诗常识

入门知识 古诗常识

一、体裁常识

诗歌从时间角度分为古代诗歌和现(当)代诗歌,从格律角度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中国古代诗歌以抒情诗为主,兼有部分叙事诗。中国古诗从发展源流角度又可分为诗、词、曲三种。

1.诗

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1)古体诗,是与“近体”相对而言的诗体。亦称“古诗”“古风”。这种诗体产生较早,唐以前各种形式的诗歌都是古体诗,唐以后把凡不遵守近体诗规则的诗歌也叫古体诗。这种诗体依据每句字数的不同可分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唐以后五言和七言古体诗成为主流,简称“五古”“七古”。“五古”主要从汉代五言诗发展而来,“七古”则是从七言和杂言歌行发展而来。杂言有一字至十字以上者,但一般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惯上归入“七古”一类。古体诗的特点:章无定句,句无定字,句式可整可散,篇幅可长可短,每句字数可多可少。不讲平仄,不讲对仗。用韵押韵,自由灵活。一般押宽韵,大多是隔句押韵,韵脚可平可仄,而且可以换韵。乐府诗是古体诗的一种。乐府,原为汉武帝刘彻设立的专管音乐的官署,因兼及创作和搜集民间诗歌、乐曲,后遂称这类诗歌为“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属古体诗的一种,除要求配乐歌唱外,其形式和古体诗没有区别。后世将魏晋至唐可以入乐的诗歌和后人袭用乐府题名仿作的不合乐的作品,统称乐府。宋元以后,配乐歌唱的词、散曲等,有时亦称乐府。(2)近体诗,亦称“今体诗”。中国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由于有严格的格律要求,所以人们又把它称作格律诗。律诗的格律十分严密,其要求主要有:①诗的每句字数整齐划一,有五言和七言两种,简称“五律”“七律”。②诗句的数量有不同限制,通常每首八句;超过八句,即在十句以上的律诗,称排律或长律。③有特定的对仗要求。八句者每两句为一联,计四联,依次通常称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每联的上句称为出句,下句称为对句。每首中间两联,即颔联、颈联必须对仗。④声韵格律的要求严格。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限平声韵;二、四、六、八句押韵,而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说来,五律首句多数不押韵,七律首句多数押韵。绝句也称“截句”“断句”“绝诗”。每首仅有四句,每句五字的,简称“五绝”;每句七字的,简称“七绝”。绝句的声律要求与律诗相同。具体说来,有四种:①截取律诗的首尾两联,完全不用对仗,这是常式。②截取律诗的后两联,即颈联和尾联,这也是一种相当普遍的情况。它要求第一联对仗。③截取律诗的中间两联,即颔联和颈联,都必须对仗。④截取律诗的前两联,即首联和颔联,则要求后一联对仗。区分古体诗与近体诗的方法:①看句数。古体诗句数不限,近体诗每首句数有限定,绝句都是四句,律诗通常是八句。②看字数。古体诗不拘字数,有五言、七言,也有杂言。杂言往往以七言为主,夹杂着三言、五言,也有夹杂四言、六言以至十言不等的。近体诗都为五言或七言。③看押韵。古体诗用韵较宽,不受韵书限制,押韵可平可仄,也可换韵;近体诗用韵严格,只用平声韵,不可用仄声韵,更不可换韵。④看平仄。古体诗不拘平仄,近体诗讲究平仄,并一定要符合平仄格式的要求——七绝、七律句中一、三、五字的平仄可不论,二、四、六字的平仄须分明;五绝、五律句中一、三字平仄不论,二、四字平仄要分明。

2.词

词,亦称“乐府”“长短句”“诗余”“琴趣”等,是我国古代诗歌园地中的一朵奇葩。起源于唐,定型于中晚唐,盛行于宋代。原指合乐歌唱的歌词,故又称为“曲”或“曲子词”等。后依照乐谱声律节拍而写新词,叫作“填词”,或称“倚声”。再后,则依前人作品的字数、句数、声律、韵律而填定。自此,方与音乐分离,成为诗的别体,故称为“诗余”。词有“令”“引”“近”“慢”等。“令”一般较短,“引”“近”一般较长,“慢”又比“引”“近”长,盛行于北宋中叶以后。随后又出现了“小令”“中调”“长调”:(1)小令,限58字以内;(2)中调,指59字至90字;(3)长调,指91字以上者。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的格律,即词律,其特征是:(1)字数一定。每一词调都规定一定字数。短的如《十六字令》只有16个字,长的如《莺啼序》有240字。(2)讲究平仄。(3)句式参差不齐。少的为一字句,多到十几字句,各种句式都有。(4)押韵的位置各个词调不同。有上下句押,有隔一句押,有隔两句押,有隔三句押,还有句中押;有一韵到底的,也有中间换韵的。

3.曲(一般指元曲)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两种形式。杂剧属戏剧,散曲属诗歌。

散曲是继词之后兴起的可供歌唱的新诗体,它有一定的乐调和一定的歌词格式,是按节拍来歌唱的。在形式上,散曲分为小令和套曲两大类别。小令因其体制短小而得名,又叫“叶儿”,通常指独立的、只有一支曲子的散曲形式。如[越调·凭栏人《]寄征衣》:“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身难上难。”它跟词中的小令近似,但含义不同。词中的小令是对中长调而言的,指的是篇幅较为短小、曲调比较活泼的词;而曲中的小令则是对成套的曲子而言的,只要是单独的一支曲子,不论长短都叫小令。套曲,又称“套数”“散套”。它是由同一宫调、不同曲牌的多支曲子联缀而成的组曲。它有头有尾,头一般是一支曲(称为“引曲”),中间部分可以从一支到数十支(称为“正曲”),结尾一般要用“尾声”或“煞调”结束。如[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就是由八支曲子组成。

小令形式短小,常用于写景、抒情;套曲更适宜于叙述比较复杂的内容。

曲,是和乐的诗,每首曲都有一定的乐谱,即“曲调”,每种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即“曲牌”,每种曲调都属于一定的宫调。所以一般都在小令或套曲的前面写上宫调名、曲牌名,并根据内容写出题目,如[越调·天净沙]《秋思》、[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等。

对下列句子按不同角度分类。(只填序号)①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②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③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④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⑤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⑦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⑧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⑨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⑩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

(1)古体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近体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②⑤(2)③⑥⑨(3)④⑦⑧(4)⑩

二、诗史常识

1.先秦诗歌——《诗经》《楚辞》

(1)《诗经》: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中国诗歌最早、最为重要的源头。

《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句式上以四言为主,章法复沓,回环往复;语言上双声叠韵的现象较为普遍,韵律和谐。(2)《楚辞》: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

它是在战国后期南方的诸侯国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奠基人和代表诗人是屈原。句式多以六言、七言为主,多用“兮”字。

2.两汉诗歌——乐府诗和《古诗十九首》

(1)乐府诗(见前面“

一、体裁常识”部分)的代表作是《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2)《古诗十九首》因有十九首被南朝梁萧统编入《文选》而得名,主要是文人写的五言律诗。

3.三国两晋南北朝诗歌——建安文学和山水田园诗(1)建安文学

建安文学是文学的自觉时代,它始于建安(东汉末汉献帝的年号)前几年至魏明帝这段时间的文学,实即曹氏势力统治下的文学。代表作家主要有“建安三杰”(曹操、曹丕、曹植)和“建安七子”(王粲、刘桢、徐干、陈琳、阮瑀、孔融、应玚),其诗作多情怀慷慨、纵横,语言清新刚健,史称“建安风骨”。(2)东晋、刘宋时代,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是陶渊明、谢灵运。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或“田园诗人”。谢灵运是中国诗歌史上大力描写山水的第一人,开创了山水诗派。

(3)南北朝时期民歌有新发展。代表作有《木兰辞》和《西洲曲》等。4.唐诗宋词——巅峰时期(1)唐诗

唐诗分为初、盛、中、晚四个时期。初唐诗歌的代表人物是“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及陈子昂,逐渐形成刚健有力的新诗风。盛唐诗是诗峰的顶点。名家辈出,流派纷呈。最杰出的是李白和杜甫。李白(诗仙)风格以浪漫主义为主,诗体以七言古诗和五、七言绝句为主。杜甫(诗圣)风格以现实主义为主,其诗被称为“诗史”,其七律写得最好。盛唐诗还有两大流派特别引人注目,一是以孟浩然、王维、常建、储光羲等人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一是以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人。中唐诗人力求新变,诗风走向多元。韩愈、孟郊诗风奇崛雄豪,元稹、白居易走向平易,刘禹锡诗寓意深远,李贺诗诗境诡谲。晚唐诗坛以李商隐、杜牧、温庭筠为代表。他们感慨盛世不再,诗中充满迟暮黄昏的情调,预示诗国余晖。

(2)宋词

词起源于唐。晚唐五代,文人词有了长足发展,产生了以温庭筠、韦庄等为代表的花间词人;南唐时期有冯延巳、李璟、李煜等代表词家。北宋前期,以晏殊、欧阳修为代表的词人承五代余绪,至柳永、苏轼登上词坛,宋词始盛。柳永大力发展慢词,扩大了词的容量。苏轼“以诗为词”,冲破词的音律束缚,达到了“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境地。后有周邦彦妙解声律,李清照词情景交融。尤其是辛弃疾以文为词,词风豪放。

5.元明清时期——继续发展

元代出现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小令。小令也叫“叶儿”,是元散曲中的一种,即单支曲子。前期以关汉卿、马致远、张养浩为代表,后期以张可久、乔吉、睢景臣等为代表。明初高启诗才最高,风格豪迈。以后虽有以李梦阳为首的“前七子”和以李攀龙为首的“后七子”,但成就不大。清词素有“中兴”之誉。纳兰性德尤以清新自然的小令著称。

请把下列句子按时代先后排列起来。(只填序号)①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②兴,百姓苦;亡,百姓苦。③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④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⑤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⑦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⑨周公吐哺,天下归心。⑩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⑨⑩⑧⑦⑥⑤④③②①

第二篇:古诗入门

古诗入门

今天咱们从基础讲起,简单的了解一下我国诗歌的发展和律诗的基础知识,对于想要学习诗词的朋友来说,可以有一个大概的认识。我所讲到的都是有处可查的,不是我的原创,我只是负责串联起来供大家学习和认识而已,所以不要盲目崇拜。首先咱们大致了解一下古代诗歌的发展史:

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诗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在中国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后世将两者统称为诗歌。诗歌的源头是歌谣,他产生于文字发明之前,它是在人们的劳动、歌舞中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上古时代的诗歌只在口头传唱,没有文字记录。

到了周代,不但涌现了大量的歌谣,还产生编定了诗歌的集大成者——《诗经》。它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305首诗歌精华,不仅时间长,内容大,范围广,而且艺术性高超,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典范,也是世界源头诗歌史的典范。

楚辞是中国诗歌史上另一个灿烂的高峰。它是在战国后期,由南方楚国(今两湖地区)的屈原创造的一种新诗体,句式长短不齐,以六言、七言为主,多用“兮”字。楚辞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发展到诗人独立创作的更高阶段。两湖地区大约就在咱们的诗友黄老邪和静雅轩主老师的所在地,怪不得那么会忽悠。

《诗经》和楚辞,是后世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共同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并驾齐驱、融会发展的优秀传统。此后诗歌的发展,无外乎都是这两大类别的分支和发展。

许多同学从零起步,想学古诗,不知道该从哪里学起,学习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国古代诗歌最常见的两种形式,那就是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对我国古代诗歌按照体裁形式进行分类的结果。【一】什么是古体诗?

古体诗(古风)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包括近体诗形成前的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有“歌”、“行”、“吟”三种载体。古体诗一般又叫古风,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5字一句,七言是7字一句。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而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古体诗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古风从诗句的字数来分,有四言,五言,七言诗,和杂体诗。杂言,顾名思义,就是诗体句数不统一,比如七言掺杂三言,五言,等等

古体诗在发展过程中与近体诗有交互关系,南北朝后期出现了讲求声律,对偶但尚未形成完整格律的诗体,唐代一部分诗词有律化倾向。基本上,我们把唐代以前的诗称为古体诗,但是唐代以后一些不和格律的诗也称为古体诗。唐代一部分古诗有律化倾向,乃至古体作品中常融入近体句式。但也有些古诗作者有意识与近体相区别,多用拗句,间或散文来避律。所以我们会见到许多似律非律的作品,这也是诗歌发展过程中相互渗透影响的结果。

【二】什么是近体诗?

再说说近体诗,近体诗是在齐梁时代开始萌芽,而到初唐时期正式形成的一种格律诗。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诗体。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近体诗押韵有四项基本要求:一是句数、字数有规定;二是按规定的韵部押韵且一韵到底,不许邻韵通押。所谓押韵(也叫压韵、叶韵),就是把相同韵部的字放在规定的位置上。近体诗包括绝句(绝句每首4句,五言的简称5绝,七言的简称7绝。)、律诗(一般每首8句,五言的简称5律,七言的简称7律)、排律(超过8句则成为排律或长律)三种,以律诗的格律为基准。绝句的格律是半首律诗,排律则是律诗的延长。

【三】近体诗和古体诗的区别: 古体诗,除需用韵之外,不受格律限制近体诗,除需用韵之外,受到格律限制 古体诗有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杂言体近体诗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形式 古体诗从两句到百句都有

近体诗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排律八句以上 一:古体诗的押韵

1.古体诗既可以押平声韵,又可以押仄声韵,有时可随意转为其他的,一般地说,不同声调是不可以押韵的。古体诗用韵,比律诗稍宽;一韵独用固然可以,两个以上的韵通用也行。但是,所谓通用也不是随便乱来的;必须是邻韵才能通用。古体诗的用韵,是因时代而不同的。实际语音起了变化,押韵也就不那么严格。中晚唐用韵已经稍宽,到了宋代以后,古风的用韵就更宽了。

2.一首诗中每句都可以用韵,用于韵的字可以重复。3.诗中用韵不限定在偶数句子上,奇数句也可以用韵。4.诗中可以用邻韵和上去声通押。5.允许散文化的句子。二:近体诗的押韵:

1.一首诗限用一个韵,除第一句可以用韵或不用韵之外,其余句子都是双数句用韵。2.用于韵脚的字不能重复。

3.不用韵句子的末一字,平仄声不能与用韵句子的末一字相同。4.除起句外不能用邻韵。

【四】近体诗写作的第一个门槛,平仄、律句以及用韵和押韵的知识

格律诗也就是近体诗,是韵律的文体,我们叫韵文。通俗了说韵文就是押韵的文体,韵文是讲究格律的,甚至大多数要使用同韵母的字作句子结尾,以求押韵的文体或文章。包括了如赋、诗歌、词曲等。不同时代有其流行的韵文文体。那些只有具备格律要素的诗体,我们才称之为格律诗,格律是诗创作里比较独特的1种文体,主要是通过汉字的平仄进行分配,就相当于音乐的节拍,当然,诗的格律,是根据格律表,其实他的本质就是1种节拍音乐性的东西。它是将汉字语言以节拍的形式固定成一定的形式,这就是格律,格律在诗的每1句里,2字或3字为1组,当然,可以是连绵词,也可以是单个汉字,它的平仄是相间的,每一句成为律句。

一:什么是平仄?什么是律句?平仄在律诗中如何交替? 1.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简单来说,区别平仄的要诀是“不平就是仄”。学习习近平体诗,就必须学习习近平仄,我们知道,近体诗的特点就是把汉字划分平仄,以平仄的规律排布为基础进行创作的,人分男女,汉字的平仄就好比是汉字的性别,不同的字有不同的性别,当然,多音字会有多个性别,这需要我们在运用中具体判断。2.什么是律句?

汉语要造成声调上的抑扬顿挫,就要交替使用平仄才能不单调。汉语音节基本上是以两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位的,重音落在后面的音节上,以两个音节为单位让平仄交错,就够称了近体诗的基本句型,成为律句。3.平仄在律诗中如何交替:

“平仄”在律诗中又是怎样交错的呢? 我们可以概括为两句话:(1)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2)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

例如,毛泽东《七律.长征》诗的第五、六两句: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诗的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为一个音节,平起句:“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 “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又是“仄”;仄起句:“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最后一个又是“平”,这就是交替。就对句来说“金沙”对“大渡”是“平平”对“仄仄”,“水拍”对“桥横”是“仄仄”对“平平”。“云崖”对“铁索”是“平平”对“仄仄”,“暖”对“寒”是“仄”对“平”,这就是对立。

正因为“平仄”在律诗中的这种交错使用,在吟颂的时候才可以得到抑扬顿挫的美感。这种语言的美感,是汉语所特有的,世界上其它任何语言都不能与之媲美。我们应该为古人留给我们的这些优美的文化瑰宝而感到骄傲。大家可以试着吟颂律诗的格律,单单“平、仄”两个字的交错,是不是就能感觉到抑扬顿挫之美呢!它是最具有音乐性的文体。它不仅要求句子间的节拍要分明,更需要在读起来的时候有旋律感。节拍,就是通过平仄分配来进行。旋律感,那当然就是要靠押韵来体现了。如果我们在诵读中出现不适和别扭的感觉,那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出现了格律的问题。

二:什么是押韵?

首先,我们还得来理解它的概念,我们知道汉字的音吧,是不是有声母或韵母的区别??那么押韵,就和这个有关系了,押韵,就是把同韵母或韵母相近的汉字,放在作品句子的末尾。为什么在作品句子的末尾?是为了让作品读着有韵味。一篇(首)韵文的一些(或全部)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通俗的说就是一首诗的一些或全部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采用韵腹和韵尾相同的字,这就叫做押韵。(一个完全的汉语韵母、可分为韵头、韵腹、韵尾三部分,押韵的字,一般都是韵腹相同或者韵尾相同)下面,我例子来说明

通、红、东、空,这4个字它的韵母是什么 ?ong 韵母相同,声母不相同。

所以,我们不去管声母,把韵母或韵母相近的字放诗篇某些句子的末尾,就是押韵。押韵,是要求押在诗的偶句的末尾字上。近体诗在押韵上只可以押平声韵,那么,怎么押韵呢?,大家注意,所有的近体诗它的第一句都是可押韵,可以不押韵的除了第一句,单数句一般不许押韵,只能在偶数句押韵,知道什么叫单数句吗?就是13579。押韵常用的韵书古代有《平水韵》,现代有《中华新韵》

三:什么是平水韵?什么是中华新韵? 1.什么是平水韵?

学习习近平体诗,首先就要知道《平水韵》这个工具,那么,为什么写诗需要《平水韵》呢?首先重要的1点就是近体诗里的平仄认定是不以汉语拼音为准的!因为创作诗,它的每个字的平仄认定,都是以旧韵为准.所以,我们需要去熟悉《平水韵》平水韵,就是帮助我们在声韵方面学习的好工具,“平水韵”由其刊行者宋末平水人刘渊而得名。平水韵依据唐人用韵情况,把汉字划分成106个韵部(其书今佚)。每个韵部包含若干字,作律绝诗用韵,其韵脚的字必须出自同一韵部,不能错用。如果我们不了解平水韵,或者取消平水韵,那么我们就无法很好的欣赏和理解古人的作品,平水韵代表了一千多年以前唐代时期我们古人的发音习惯,相当于那个时期唐人的普通话,当然和今天我们的普通话新韵有很大的区别。2.什么是中华新韵?

中华诗词学会《21世纪初期中华诗词发展纲要》指出:“为促进声韵改革和推行新声韵,很有必要组织学者、专家尽快编出新韵书。新韵可先出简本,以应急需,然后在简本试行的基础上再出繁本。”据此,《中华诗词》编辑部组织力量,对去年公布的两种简表以及诗词界传用的几种简表,进行了分析、研究、比较和归纳,征求了一些诗词作者的意见,经过集体讨论,由中华诗词学会于2005年5月颁布,共分十四韵----《中华新韵(十四韵)简表》。

中华新韵的韵部划分以普通话为读音的依据,以《新华字典》的注音为读音的依据,将汉语拼音的35个韵母,划分为14个韵部:麻波皆开微豪尤,寒文唐庚齐支姑。为了便于记忆,可用两句七言韵语来代表14个韵部:中华诗国开新岁,又谱江涛写玉篇。其中多音字的归属原则是音随意定,韵依音归。对于多音字,根据其不同的读音,分别归属于相应的韵部。在使用时,根据该字在句子中的具体含义确定其读音,从而确定其所属韵部及其平仄划分。有的时候一个多音字会分别出现在两个不同的韵部,当然需要我们具体判断。

一般近体诗,都是用平水韵,词用词林正韵和现在的中华新韵是有差别的。当代、现代我们一般用中华新韵。

平水韵和中华新韵的关系是倡今知古,双轨并行;今不妨古,宽不碍严。创作旧体诗,提倡使用新韵,但不反对使用旧韵,如《平水韵》。但在同一首诗中,对于新旧韵的不同部分不得混用。为了便于读者欣赏、便于编者审稿,使用新韵的诗作,一般应加以注明。一般说来,新韵比旧韵要简单、宽泛,且容量大,这对于繁荣诗词创作应该是有促进作用的。但这并不妨碍继续使用旧韵,这就是“今不妨古”的原则。而且,即使使用新韵,也可以使用比《中华新韵》更严、更细的韵目,这就是“宽不碍严”的原则。关于格律方面,古仄今音都不合,才叫出律,有些一知半解的群友,不要急着给他人定性。

四:什么是韵脚?什么是白脚? 1.什么是韵脚?

韵脚说白了就是押韵的那只脚,一般是指一首诗的2.4.6.8句的最后一个字。也见于一首诗的第一句。官方的说法,韵脚是韵文(诗、词、歌、赋等)句末押韵的字。因为押韵的字一般都放在一句的最后,故称“韵脚”。例如 2.什么是白脚?白脚就是一句诗中,句末不押韵的那个句脚,成为白脚,通常在1.3.5.7 等句的句末最后一个字,通俗的说就是不押韵的那只脚。奇数除去首句可押可不押之外,逢偶数必押平韵。

例如:

五:近体诗的押韵的要求和规律

近体诗的押韵,是非常严格的,它的严格特性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1,要求押平声韵

仄声入韵的,多为古体诗起句。2,是一韵到底,不许换韵

就是说,选择了一个平声的韵部,就不可以去换其它韵部里的字。这就叫一韵到底,不许换韵,就如夫妻的关系,既然选择了对方,就应该从1从终。我们在创作的时候。选取一个韵,那么作品中的韵脚就只能限制在我们选择的韵书中的这个韵部里!如果押错了,就是犯落韵。所以,我们要重视。

3,单数句不能押韵,而只能用仄声的字去结尾。起句,也就是第一句,它是不受这点要求限制的。也就是说,起句可以押也可以不押。基本是上面这几条要求和规范了近体诗的押韵,比如李白的作品: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我们看4个句子末尾的4个字,间是起句不论,2、4偶数句“还,山”为平声,3单数句“住”是仄声

一般的情况下,7言诗它的首句入韵的比较多,但是同样是绝的5言就不相同了,5言首句以仄声字收尾的比较多。

六:什么 叫邻韵?

就是指韵母相同或相近的不在同一个韵部里的一些字,这些字,是在古韵中能互相通转的字,《词林正韵》里有对韵字的划分和归类。比如诗的飞雁出群格。

常见的这类运用比如拼音里的eng、ong、ing 比如,何妨梆鼓惊晓梦,从来白屋出公卿。莫笑此间坐中客,他年未必不英雄。

它就是起句用邻韵,其余用本韵的形式

当首句入韵时,首句所押之韵,和其他韵脚所押的韵不是同一韵部的。但在古音韵里又是可以通转的。这些是属于通押的旁韵的方法

推荐大家一个工具网站:

韵典:http://sou-yun.com/QR.aspx

七:关于1.3.5不论,2.4.6分明 1.1.3.5不论。2.4.6分明的原因:

汉语要造成声调上的抑扬顿挫,就要交替使用平仄才能不单调。汉语音节基本上是以两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位的,重音落在后面的音节上,以两个音节为单位让平仄交错,就够称了近体诗的基本句型,成为律句。这些句型有一个规律,就是逢双必反,4.与2相反,6与4相反,如此反复就形成了节奏感,逢单却可反可不反,因为重音落在双数音节上,单数音节相比较而言就显得不太重要了。写诗的时候很难保证没一句都完全符合格律,那如何变通呢?只好牺牲掉不太重要的单数字,保住比较重要的双数字和最重要的尾字,因此就有了1.3.5不论,2.4.6分明。

2.1.3.5不论.2.4.6分明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吗?

注意:1.3.5不论.2.4.6分明,是在避免了三平三仄尾以及孤平和排除拗救的情况下才适用,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总之是避免了以上几种情况的情况下适用的。

例如在五律中:平平平仄仄一句,如果按照1.3不论,那么,第三个字的平仄不论,就有可能变成平平仄仄仄,出现三仄尾,是不允许的。又例如在拗句中:平平仄平仄 如果按照2.4分明的话,也是不对的,因为这里第四字的平仄也不分明。再例如:平平仄仄平,如果第一字不论,就会变成仄平仄仄平,又出现了孤平,所以第一字也得论。同类,七言诗也是如此。

八:什么是三平尾和三仄尾和孤平

如果一句诗的后三个字是“平平平”或“仄仄仄”那就是三平尾(三平调或三仄尾)。通俗点说,就是一句诗最后三个字的平仄一样。“三平尾”和“三仄尾”都是写律诗的大忌,但这个“三仄尾”,在很多古人的诗句也都有“三仄尾”。在我们习作中,尽量避免出现。什么是孤平?

律诗中讲到的“一三五不论”并不完全正确,在某些情形下一三五必须论。

比如五言的平起平收句:平平仄仄平

这一句的第三个字是可以不论的,用平声也可以。但是第一字如果改用仄声,就成了: 仄平仄仄平

除了韵脚,整句只有一个平声字,这叫“孤平”,是近体诗的大忌,在唐诗中极少见到。

那么,仄仄仄平平,是否属于孤平?当然不是,有人说了,仄仄仄平平刨除韵脚之外,他也只有一个平音字,仄仄仄平平这个是五言近体诗的正规句式,并且两个平音相连,所以说他不是孤平。【五】:律诗的基础知识:

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要求非常严格。常见的类型有:五律,七律和排律三种。

律诗发源于南朝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就开始出现广义五律,其成熟于中晚唐时期。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七言句,简称五律、七律。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超过8句,即10句以上的,则称排律或长律。

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排律:

一,.律诗的形式:

律诗的格律非常严谨,在句数,字数,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

1,每首限定8句:5律规定每句5字,全首共40字;7律规定每句7字,全首共56字。

2,限定用平声韵,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五律以首句不入韵为正例,入韵为变例;七律以首句入韵为正例,不入韵为变例。第2、4、6、8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3,每句的句式和字的平仄都有规定:讲究粘和对。

4,每首中对仗联可以多到三联、也可以少到一联,这是律诗的重要特点。一首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共4联: 第一联(第1,2句)称“首联”(或起联)第二联(第3,4句)称“颔(hàn)联” 第三联(第5,6句)称“颈联”

第四联(第7,8句)称“尾联”(或结联)。

律诗的容量比绝句增加了一倍,所以可写更多的事或景,可抒发更多更细致的情感。“它散中有整,常中有变,对仗工整,内容充实”;“五律显得简短,朴直,有力,七律显得畅达,悠扬,纡徐。律诗既讲平仄,押韵,又讲对仗,故写作较难。二.律诗的对仗:

近体诗的对仗,基本上和楹联的对仗是一样的,所以我们说,想学好律诗,先学楹联,这对于我们掌握律诗的对仗可以说的必修课,也是学习对仗入门最快的一个途径。

按照规定,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绝句的两联也是可对可不对。排律的首联可对可不对,中间各联都必须对仗,最后一联不对,以便结束。但也有最后一联相对的。1.对仗的第一个特点,是句法要相同。颔联上句的句式是“主谓定宾状”,下句也用相同的句式相对。颈联用的也是相同的句式。2.对仗的第二个特点,是不能用一样的字相对。像“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种对仗,在词、曲中是可以允许的,在近体诗中则绝不允许。实际上,除非是修辞的需要,在近体诗中必须避免出现相同的字。注意,这个要求不是绝对的。3.对仗的第三个特点,是词性要相对,也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代词对代词,虚词对虚词。如果要对得工整,还必须用词义上属于同一 类型的词(主要是名词)来相对,比如天文对天文,地理对地理,数目对数目,方位对 方位,颜色对颜色,时令对时令,器物对器物,人事对人事,生物对生物,等等,但不 能是同义词。基本上如果是同义词就涉及到合掌了。

例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星”对“月”是天文对,“ 野”对“江”是地理对,而“垂”对“涌”,“平”对“大”,“阔”对“流”,也都是在词义上属于相同类型的动词、形容词的相对。象这样的对仗,叫做工对。

有一些对仗,是借用了同音字形成工对,叫做借对。象《野望》: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唯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首联“西”对“南”是方位对,“山”对“浦”是地理对,“三”对“万”是数目对,而“白”对“清”,则是借用“清”的同音字“青”,而构成了颜色对。这样的借对,也属工对。一联之中,如果大部分字都对得特别工整,其它字就可以对得马虎一点。比如《春望》颔联 :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玉不胜簪。

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时”和“别”算不上是相对,但其它各字都对得非常工整,合起来也还算是工对。

对于七言来说,第五字可以不拘。比如杜诗《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颈联“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第五字“天”和“老”未对。有一些对仗,表面上看起来不对,实际上是用了别义相对,象这一联,“朝”对“顾”用的是“朝 ”的别义来相对,“下”对“臣”,用的是“下”的别义来相对,而不是用它们在句中 的意思。另外有一些对仗,要明白其出处才知道是相对。

下句承接上句而来,两句实际是一句,这称为“流水对”。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尾联下句描述的是紧接上句的行程,就是一流水对。流水对一般也被认为是不俗的佳对,如果尾联要用对仗,经常就用流水对收住全诗。

三.下面咱们从五言律诗入手来了解一下律诗的知识要点:

(一).总述

五言诗,在一段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乐府》、《文选》、《杜甫全集》,分别代表着不同阶段五言诗的高峰。

其中左思、曹植、刘桢、陶渊明、谢灵运、张九龄、陈子昂、王维、杜甫等诗人成就非凡。五言律诗,讲究的是对现实世界、自然世界、内心世界的表现。在五言诗当中,往往诗人是融入到情景之中。大家熟悉的: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等等

诗人总是不自觉的将自己的心境融入到自然之中,有一种天人合一的气魄。

五律之于七律,语句虽殊,法律则一。也就是说在格律上没有大的区别

(二)五律的基本格式

(一)五律,仄起首句不入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二)五律,仄起首句入韵。(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三)五律,平起首句不入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四)五律,平起首句入韵。(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从上面的格式可以看出,律诗的格律除去首句入韵式在第1句和第5句略有不同外,他的句式是绝句的格律再重复一遍,相当于两首绝句的叠在一起。注解:

1.○平声,●仄声,◎平可仄,⊙仄可平,△平韵,▲仄韵,“平可仄”其实是“宜平可仄”,“仄可平”则是“宜仄可平”。平时我们经常遇到的平仄符号表示都是如此。至于咱们讲到的上边括号里的字的平仄,都是属于可以变通的。2.平起就是第一句的第二个字是平; ? 仄起就是第一句的第二个字是仄; ? 仄收就是第一句最后一个字是仄;

?平收就是第一句的最后一个字是平(韵字)。

(三).:五律的格式选择

我们写五律的时候,尽量用 仄起首句不入韵和平起首句不入韵的格式

五律以首句不入韵为正例,以首句入韵为变例,且仄起式常见。七律以首句入韵为正例,首句不入韵为变例。

这可能是根据古人的用韵习惯划分的,也或许是根据汉语言诵读的节奏的美感来决定的。

(四):五律的对仗 1.对仗要求:

第1.2句 可对仗 可不对仗 第3.4句 必须对仗 第5.6句 必须对仗 第7.8句尽量不要对仗

2.《对偶与对仗的区别》:

对偶,是一种修辞格。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例如: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这两个句子各方面都符合对偶的要求,由于其平仄不相对,音律欠和谐。

并在同一结构位置重复使用了“天下”、“之”、“而”等这样的词语,所以不合对仗的要求。

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及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

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 同一结构位置上 重复使用同一词语。例如: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白乐天》)

这组联句是原诗中的颈联,无论哪个方面都完全合乎 对仗原则,而且对得极为工稳,是最为典型的 对仗联句。

对于对仗,我们应该讲求,但不必过执。因为,古人的很多五律 对仗并不是很严格。平时读诗的时候可以注意一下 个人认为: 只要词性、意义、平仄相对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太过工整。太过工整的诗,往往显得雕琢而死板,宋诗比唐诗纤巧,可是宋诗的艺术成就却不如唐诗。

对仗的原则是:宁粗毋弱,宁拙毋巧,宁朴毋华,只要不流于俗就好。

但有一点需要注意

但有一点需要注意对仗,不允许上下句是一个意思,这种情况叫合掌,一定要避免。

例如:《猎》 空空如也 这是我早期的一首作品 五律仄起首句入韵 中华新韵

跃马厉风寒,扬鞭入木兰。修弓/拾/狡兔,试箭/倒/鸣獾。放眼/鹰/惊色,回头/雀/汗颜。逐空天野阔,斩获复金銮。

其中,修弓,试箭,放眼,回头,词性一样,四同头。句式也缺少变化,读起来缺少节奏感,太过顺溜儿的感觉。为什么要强调中间两联呢?因为中间两联在整首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调节作用,无论是诗意或是句式的变化,他都起着支配主导作用,首联尾联的结构、名词位置以及韵字的使用对于整首诗的影响就基本上被中间两联的变化冲散了,形成不了连续呆板的作用。对仗到是对仗了,可惜缺少灵动之感,懂得鉴赏诗词,可以很好的规避诗词的弊病

(五):写诗首选--情景交融。例:

《五律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首联(不对仗)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颔联(对仗)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颈联(对仗)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尾联(不对仗)

律诗可以情景交融,也可以先情后景,也可以八句都写景。一般初学者,要写好起承转合最快的捷径就是 先学 《先景后情》。起、承写景的目的是 给后面的情做铺垫。可是,景不是随便写的。后面的情快乐 则前面的景要晴朗。反之,后面的情悲伤 则前面的景就要阴暗(当然,也有乐景哀写的,这个毕竟是少数。初学者最好不要那样写。)转的时候,要跟承句不断裂,要很自然地转到情上,合句,要下足了功夫。要让人感觉 笔尽意不尽。也就是 读完后还沉浸在那首诗里面,有如余音绕梁三日而不绝耳的感觉。

下面举一个例子,大家共同讨论 《五律 早寒江上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大家看看这首诗是属于哪种写法?(大致看来前四句写 景,后四句写 情)

基本上是先景后情,但景中是否带情了?这个入情不是很明显。所以,我们可理解为景情相融,承句属流水对。

律诗可以情景交融,也可以先情后景,也可以八句都写景。一般初学者,要写好起承转合最快的捷径就是 先学 《先景后情》 起、承写景的目的是 给后面的情做铺垫。可是,景不是随便写的。后面的情快乐 则前面的景要晴朗。反之,后面的情悲伤 则前面的景就要阴暗(当然,也有乐景哀写的,这个毕竟是少数。

转的时候,要跟承句不断裂,要很自然地转到情上合句,要下足了功夫。要让人感觉笔尽意不尽。也就是 读完后还沉浸在那首诗里面,如琴音绕耳,如钟声掠过,曲终而人不散,言尽而意无穷之妙。经常见到一些诗友们写作,景物堆积,拉杂,景语和情语搭配不和谐不紧密,如果你所使用的景语放到哪里都一样,那你这种感情势必很难会打动人,首先通过景语的渲染来调动读者内心的情感冲动,这就要在修辞上多下功夫,就比如这个枯藤老树昏鸦,藤是枯藤,树是老树,鸦是昏鸦,首先从景语上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这就是通过景语的客观感受首先使读者笼罩在作者预先设定好的氛围中,情感蓄势待发,那么,在结情的时候才能够触动和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

你想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和你所提供的景语是密切相关的,你心情欢快,周围的环境就明亮,浪燕,娇莺、融融恰恰,别有一番春滋味。你心情郁闷,周围环境就阴暗,劳燕,凋花、无情柳,更多几许废情怀。这些景语就是一种自我情感的暗示。结情就好像一个引子,一个导火索,一拉,读者的情感阀门就会奔涌而下。这就是共鸣,没有共鸣的作品就不是一首成功的作品。无论写景,言情,或者摆道理,要让人认可,挠到人的痒痒肉才可以。

(六):选韵的注意事项 韵字很重要

现在先注意两个问题

1:四个韵字不能都是一种词类。要有名词、动词或形容词 大家看上面的例诗

找出那里的四个韵字(寒、端、看、漫)看看词性一样吗?(寒--形容词,端--名词,看--动词,漫--形容词)2:四个韵字不能都是阴平或者都是阳平。为什么呢?为了读起来抑扬顿挫不平淡 什么是阴平?阳平?

(阴平就是一声;阳平就是二声)阴阳目前就按普通话来区分

(七):首字平仄比例要求

首字平仄比例应该是多少,谁知道? 4:4? 5:3 这个大家在平时读诗的时候可以验证一下。

(八):动词的作用

起句的名词可以多点,但是下面两联的名词不可以多,这是写五律的关键地方。

要注意动词的运用,承句、转句中动词很重要!动词的作用就是 让画面活起来、动起来,这点明白了么? 比如:

《五律 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大家找一下有几个动词?正确答案是七个 横、绕、别、征、挥、去、鸣 浮和落是形容词

一首诗里面,名词越少越清晰可读。但不能通篇都是虚词,如果都是虚词,给人的感觉是 你无话可写。还有一个要求:大家平时读诗的时候,最好多积累动词,把好的动词摘抄下来。也就是,平时多看多读,到用的时候就能够信手拈来。

(九):承、转句中名词的位置 例如:

《五律 春水图》渔舟唱晚 野渡荒原阔,遥山翠入围。落红穿柳巷,钓叟饮苔矶。酒淡和风共,香飘引橹归。隔烟呼白鹭,衔得几鱼飞。

大家请看,如果把“酒淡和风共,香飘引橹归”这句 改一下 《五律 春水图》

野渡荒原阔,遥山翠入围。落红穿柳巷,钓叟饮苔矶。淡酒和风共,飘香引橹归。隔烟呼白鹭,衔得几鱼飞。读起来是不是错落没有了。因为句式差不多,所以,如果第二个字是名词,第一个字就不用名词。因此,名词尤其在承句、转句中名词的位置不要一样。落红、钓叟、淡酒、飘香,还成了四同头,缺乏变化,缺乏变化是很不好的。所以大家要注意这个名词位置。注意:

在一句中,如果有两个名词的话,要尽量把他们分开放。第一、四 或者第二、五 或者第一、三。总之,别把名词安排得太近。

(十):第七句、第八句的作用 第七句有两个作用:

收起前六句,并且给第八句做铺垫。说起来很容易,做起来很要注意。第八句有两个作用:跟首句呼应,并且起到笔尽意不尽的作用。

我们来欣赏一首五律佳作: 《五律 南山竹海》独酌 浓翠淌南山,幽篁共水连。风含春露拭,目远倩云缠。动念折青杖,行歌踏碧烟。安恬寻梦去,隔岸不知年。

幽篁什么意思?竹林,独酌先生的诗非常的好 大家看第七句 第八句:安恬寻梦去,隔岸不知年。写的好不好 主要看这两句 颔联和颈联的注意事项:

答:颌联和颈联除了词性重复以外尽量少用词组,最后一个韵字要尽量词性不同.总之是为了避免呆板,利于抑扬顿挫。

按照一般习惯,律诗是最讲究语言锤炼的,古人有“五律如四十尊菩萨,着一俗汉不得”的说法。

(十一):入声字的基本要求

入声字读音短促 在一首诗中不可多 不然就不好读了 我们要求: 五律不得超过 4个 七律不得超过 6个 七绝不多于3个 入声字大家平时多积累

★五律的特点是:沉静,深远,细嫩。

沉静——如果说七律是战国猛将廉颇,那么五律就是贤相蔺相如。这是文字所体现的,原本属于人的风度和性格。如果说七律是三十而立的成年人,那么,五律就是知命之年的老者。不是衰老,而是人生观的成熟,不复流露太多的情绪(其实是说,五律的整体感觉平稳些,不像七律那样跌宕!)。? 深远——有史以来天下人生的境界,点破前人已经达到的认识高峰。

细嫩——就是指用字的宽裕灵活。由于主张含蓄内敛,致使五律的语境远离了概念性的词汇。另一层含义是说,用词更接近于自然和原生态。

相较之下,七律是大合唱,五律是优雅的交谈,偶尔有两三声琴瑟的铮淙。

这些区别,实际上为我们以后的写作也指明一个方向:如果多耽沉于山水之乐,不妨以五律写之;若想就社会现实或由景及人的思考,莫若七律应之。

(十二):五律的孤平问题和特殊句式与拗救:

1.孤平,顾名思义也就是在句子中只有一个平了(韵脚除外)。(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大家看一下“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式,为什么第一个字没有加括号?加了括号,第一个字要是仄音的话 就变成“仄平仄仄平”了,除了韵脚就只剩下一个平音,这就叫孤平。

2.律句的一种特殊形式“平平平仄仄”有一个变化,可以变化为“平平仄平仄”,像律句一样正常使用,可以当成律句的一种特殊形式,不算拗句。在王力教授的书中,提到这个问题时,强调了“一般用于第3句和第7句”,这种格式在唐宋的律诗中是很常见的。如: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大家看第七句“何时倚虚幌”,正是特殊句式:“平平仄平仄”。一首诗中只有两个句子是应该用“平平平仄仄”的,这种特定的平仄格式,习惯上常常用在第七句。

再如: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第七句“仍怜故乡水” 仍然用的是特殊句式,大家只需记住有这个特殊句式“平平仄平仄”。一般用于3、7句,几乎没见过1、5句用这句式。

3.拗救

凡平仄不依常规格式的句子,就叫做拗句。律诗中如果多用拗句,一般说来,就是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必须在适当的位置上?补偿一个平声。

(1)本句自救

(2)对句相救

这段不必非要搞清楚如何如何,大家平时读诗的时候注意一下即可。这种拗救的作法,以唐诗较为常见。宋代以后,讲究音律的诗人如苏轼、陆游等仍旧精于此道,我们今天当然不必模仿,也不要求大家刻意使用他,但是知道了拗救的道理,对于唐宋律诗的了解,是很有帮助的。

其实在我看来,拗救多了,势必对格律诗的固有格式产生冲突,对于格律诗特有的节奏起伏之美感造成影响,势必格将不格,律将不律,那我们选择格律诗也就没有意义了,还不如直接选择古风来的自由,好的作品,并不局限在有形的文字上面,而是表现在无形的诗意上的。当然如果能够做到两者兼顾,也是更加难能可贵的上乘佳作

还有一些古诗词,是拗救解释不了的,是属于格律诗在演变过程中的演变轨迹,无论在各个时期,新生的一些文体规则,势必要对传统的写作方法和格式在潜移默化之中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他们是相互并存或者交替出现相互影响的,即使到近体诗发展完备的今天,仍旧有人不愿意屈从格律的束缚,也是有的,到如今不还一样流传着古风作品吗?所以我们要客官看待古人的出律。出律并不能作为影响诗词作品好坏的一个依据,我们要知道一首好作品的判断标准是什么?这就是意境为大格律其次的原因所在。但是有一点需要强调的是,既然选择了近体诗,那么就必须按照近体诗的格式来做,否则你会很吃亏。有个老师比喻的很好,你是大米,经过了磨盘,他是格律,你如果本来写得就是沙子,你即使你过了格律这个磨盘,还是沙子。

作业:

试作五律一首《五律 秋》 1.要求不犯题 2.自检 自检项目:

(1).重字检索: 有无重字以及隐形重字?

(2).格律检索:有无三平三仄孤平以及出律等现象。(3).韵字词性检索:四个韵字不能都是一种词类。要有名词、动词或形容词。

(4).首字比例:正常比例是:4:4或者5:3,符合要求。(5).韵律检索:无挤韵撞韵等拗口词组。

(6).合掌检索:有无词组合掌和意境合掌以及结构合掌。(7).句式检索:中间两联的结构是否合理

(8).对仗检索:有无对仗不工或者失对等现象出现?(9).韵字入诗检索:

(10).扣题检索:诗意是否紧扣题目,有无跑偏?(11).隔景检索:有无隔景,太阳雨等现象。(12).意脉检索:有无断裂。

(13).总体评分:好,中,差,自评。

第三篇:关于格律诗的入门常识

关于格律诗的入门常识

一,几个基本概念:

格律诗:既要押韵,又要对仗、平仄,还要限定句数与字数,具备这四项要求的诗歌,就是格律诗。有人将这四大特点概括为4句话12个字:“限篇幅,讲音韵,论平仄,用对仗”。

绝句:每首4句。

每句5字,共20个字,称五言绝句,简称五绝。登鹳雀楼 唐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每句7字,共28个字,称七言绝句,简称七绝。

清明 唐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律诗:每首8句。

每句5字,共40个字,称五言律诗,简称五律。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每句7字,共56个字,称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古诗:又称作古风、古体诗。古诗是一种只讲押韵,而不要求平仄、对仗,也不限字数、句数的诗。在唐诗的格律兴起之前,亦即南北朝及以前的诗人们写的诗,都没有平仄和对仗,那样的诗即称之为古诗或叫古风、古体诗。因此,相对于“古体诗”而言,隋唐时期兴起的格律诗,又称之为“近体诗”。唐以后的诗人写的一些不用平仄和对仗的诗,同样也称之为古诗。

古诗每句的字数可以不受五言、七言的限制,三言、四言、六言、杂言等等都有。古诗的句数既可以4句、8句,也可以突破4句、8句的限制,可以更长,句数更多。

以下列举几首实例:

每首4句:

赠范晔 南朝 陆凯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每首8句:

怨歌行 北周 庾信 家住金陵县前,嫁得长安少年。回头望乡泪落,不知何处天边。胡尘几日应尽?汉月何时更圆? 为君能歌此曲,不觉心随断弦!

每首6句:

七步诗 三国魏 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每首10句:

饮酒 东晋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每首14句:

龟虽寿 三国魏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首联:指一首律诗的1、2两句。颔联:指一首律诗的3、4两句。颈联:指一首律诗的5、6两句。尾联:指一首律诗的7、8两句。

二,押韵:

无韵不成诗。只不过现代诗押韵要求较宽泛,格律诗押韵要求则很严格。如前鼻音与后鼻音则分属不同的韵:en in 属“人臣”

韵,eng ing 属“中东”韵,如此等等。还有,格律诗是将古音韵与现代音韵捏在一起的。如:

《客至》 唐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餐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 来、开”与“醅、杯”为同韵,但现代音韵却是分属的。

又如:

《念奴娇〃昆仑》 毛泽东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 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 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 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词中的“色、彻、雪等”与“说、国、热”均为同韵,而在现代音韵里显然是分属的。这方面,在某些南方地区(如湖南、湖北)的方言中仍保留着古音韵,在他们的方言里,这几个字均为同一音韵。

绝句中,一、二、四句末字押韵。律诗中,一、二、四、六、八句末字押韵。第一句的末字也可以不押韵。七律、七绝第一句末字押韵的居多,这是正体;而不用韵的较少,称为变体。五律、五绝第

一句末字不用韵的为正体,用韵的为变体。格律诗中一般押平声韵的居多,押仄声韵的较少。而且押韵必须是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古诗则可以换韵)。如果押错了韵,那叫“出韵”。

首句如果用韵,那就可以通押邻部的韵,这叫“借韵”。如:歌与波、鱼与姑、东与庚、支与儿与齐皆为邻部韵,“借韵”时即可以通押。

例:

秋野 唐 杜甫 秋野日疏芜,寒江动碧虚。系舟蛮井络,卜宅楚村墟。枣熟从人打,葵荒欲自锄。盘餐老夫食,分减及溪鱼。

首句末字“芜”为平声韵,这种情况下,这首诗就可以“借韵”。“芜”字与后边的“锄”字属“姑”韵部,而“虚、墟、鱼”均属“鱼”韵部。它们出现在同一首诗的韵脚里,就是“借韵”而成。

同一个字在同一首诗里不能重复用作韵脚,那叫做“叠韵”。即使是用同义的字也要尽量避免。如:“忧”与“愁”,“芳”与“香”,“仇”与“讎”,“花”与“葩”等等,那叫做“同义相押”。而且,在同一首诗里,如无特殊需要,还必须尽量避免同一个字几现的现象,那叫做“重字”或“叠字”。

三,对仗:

在格律诗里必须有对仗。对仗,也叫对偶。即一首格律诗的颔联(3、4句)和颈联(5、6句)必须是对仗句。尾联不用对仗,首联可用对仗也可不用对仗。绝句一般不用对仗,但有的也可以用对仗。

所谓对仗,有点象对联,但又不完全是。它主要要求是上下句字数相等,意义相关,字面相当,平仄相反,结构相同。词性也要求相对,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数词对数词,虚词对虚词。诸如天对地,雨对风,婆娘对老公之类。

对仗句的上句(也叫出句)的末字应该是仄声,下句(也叫对句)的末字应该是平声,这与对联的要求完全一样,此即“上仄下平”的规则。如果是押仄韵的律诗,平仄格式与押平韵的律诗反过来就是了。对仗的上下两句中不能使用相同的字相对,因为同字相对就无法作到平仄相反了。

对仗有正对,有反对;有工对,有宽对等等。例: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四首》其三首联,工对,数词、颜色、鸟类、动词均一一相对。)

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迭青钱。(杜甫《漫兴》九首之七首联,工对,糁径对点溪,杨花对荷叶,铺对迭,白毡对青钱。)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颔联,正对,春蚕吐丝,丝尽而亡;蜡炬自煎,泪尽成烬。都是借以表明对情的执着痴迷,痴情苦意,缠绵沉痛。)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颔联,工对,绿树对青山,村边对郭外,动词合对斜。)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杜甫《咏怀古迹》其五颈联,正对,都是借以肯定诸葛亮的军事才能。)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刘禹锡《蜀先主庙》颈联,反对,前句说“能”,后句说“不”。)

以上例句不仅是词义、词性两两相对,平仄对对相反,而且语言结构上或主谓,或联合,或偏正、或动宾、或动补,上下句也都完全一致。这些都是我们学习的经典范例。因此,对仗是一首格律诗四大特点的基本要求之一。

四,平仄: 1,怎样分平仄:

懂四声就懂平仄。在现代四声里,阴平、阳平字为平声字,上声、去声字为仄声字。但有个特例,即分散在现代四声之中的入声字,都为仄声字。在古四声里,则比较清楚,平、上、去、入四声中,只有发音为平声的字叫平声字,发音为上声、去声、入声的字均为仄声字。古四声改为现代四声时,将平声分为阴平、阳平;取消了入声,将原属入声的字分散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之中。而格律诗的平仄则必须分出入声字。在现代教育里,只学现代四声,而不学古四声。如今的字典、辞典、学校教材都是按现代四声标注的。所以,学平仄时,难点是了解入声字。如一至十这十个数字中,在现代四声中,“一、三、七、八”为阴平,“十”为阳平,“

五、九”为上声,“二、四、六”为去声。但“一、七、八、十”为入声字,都属仄声字。这十个数字只有“三”是平声字,其余九个数字都是仄声字。

怎样分入声字呢?有个简单的方法,即单韵母的字,都含有入声字,双韵母的字则不含入声字(只有 ie ue 例外)。至于在单韵母字里哪些字是入声字呢?这就没有简单的方法了,只有去查韵书,要靠死记了。2,格律诗中的平仄:

① 5字句一般是2-3的句式,7字句一般是2-2-3的句式。在 这些句式中,每两个字为一个音节。七言诗中有4个音节单位:“顶节”、“头节”、“腹节”和“脚节”(第七字独立成为一个音节单位)。五言诗中,去掉七言诗中的“顶节”(即第一、第二两字),就是五言诗的音节节奏。

每句律诗中的第二、第四、第六这三个位臵上的字,必须是平仄交替使用,即:或用“平、仄、平”,或用“仄、平、仄”,同一个音节单位的奇数字则用相同的平或仄。偶数位臵上的平仄不能与相邻偶数位臵上的平仄相重复。只有在偶数位臵上交替使用平仄,才能使格律诗中语音的高低长短既和谐又有变化,朗读起来,才会有一种抑扬顿挫的韵味。“论平仄”,这是格律诗的又一个最大特点之一。

运用平仄时要有对有粘。

1、2句,3、4句,5、6句,7、8句要平仄相对,即上句若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下句则反过来,应是仄仄平平仄仄平,这叫相对。如若不相对,那叫“失对”。

3与2句,5与4句,7与6句要平仄相粘,即下一联的前句与上一联的后句必须平仄相似。如第二句是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句也要类似于仄仄平平仄仄平,这叫相粘,如若不粘,那叫“失粘”。

七言律诗的两联之间,第二字和第四字必须要粘;五言律诗两联之间的第二字必须相粘。这几个关键点上的字决不能“失粘”。

总起来说,一首律句中的平仄必须有“四对三粘”,一首绝句中必须有“两对一粘”。

失对和失粘,都是格律诗中不准出现的现象。

奇数位臵上的字(不含末字)平仄可以灵活点,即可平可仄,不强求绝对的一律。偶数位臵上的字则必须平仄分明。

前人总结了两句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五言诗的 口诀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

④ 一句之中,必须有两个相连的字是平声字。即在平脚之外,还必须有两个与平脚没有连在一起的平声字。否则就是“犯孤平”。但在仄脚的句子里,即使只有一个平声字,也不算犯孤平。同时,在平脚的句子里,最后三字不得全都用平声字,那叫“三连平”(或叫“三平调”)。“三连平”是古诗中常用的一种形式,这种形式常常被人用来作为区分古诗与格律诗的标识之一,只要句末出现“三连平”,那就必定是古诗,而不会是格律诗。因为在格律诗里是不可能在句末出现“三连平”的格式。

五言里“平起平收”的句式(平平仄仄平),第一字必须是平声,不能拗。“仄起平收”的句式(仄仄仄平平),第四字必须是平声,也不能拗。七言里“仄起平收”的句式(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字必须是平声字,不能拗。这些位臵上如果出现拗字,就容易造成“犯孤平”,这都是诗家之大忌,都是不合格律诗的规则。

有些字由于遣词造句的需要,虽然明知不合平仄,但又不得不用。这就出现了平仄不合规则的病句,这些病句就叫“拗句”。出现了拗句就必须补救,如果不补救,那这首诗就不能成为一首标准的格律诗了。因此,有拗就要有救。救的大原则是“平拗仄救,仄拗平救”,实用中多数为“以平救仄”。诗句中的拗字情况各易,有的是必须救,有的是可救可不救,有的则是无法救而必须另选新字。具体救拗的办法多种多样,那些就不仅仅是入门常识范围之内的问题了。作为初学者,应当尽量避免使用不合平仄的字,等到有了一定基础之后,再研究那些救拗的方法。

不论是五言还是七言,首句第二字不能拗。因为这个字正处在节奏点上,它决定着全诗的平仄格局。首句末字也不能拗,因为它关乎是否押韵,是否相对。

⑤ 格律诗的平仄格式有4种。即第一句:平起平收,平平仄仄仄平平。平起仄收,平平仄仄平平仄。仄起平收,仄仄平平仄仄平。仄起仄收,仄仄平平平仄仄。

第一句如果是平收的格式,必须要用韵;而仄收的格式则可不用

韵。仄收的格式如果用韵,则必须把第五字与第七字的平仄互换,那也就变成了平收的格式了。

例:平起平收:

早发白帝城 唐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平起仄收: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仄起平收:

回乡偶书 唐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难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仄起仄收:

苏轼

绝句四首其三 唐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只要第一句的平仄定下了,后面句子的平仄则按先对后粘、再对再粘的规则排下去就行了。

五律的平仄格式还是这4种,是把七律格式去掉第一个音节单位,即把最前面那两个字去掉就成了。

⑥ 不管是4句的绝句,还是8句的律句,其首句和末句的平仄必定是基本一致的,特别是第二字与第四字这两个关节点上的字,其平仄必定是一致的。

五,在此基础上,再去追求意境,格调,比兴,修辞,用典,炼字等等,那都属于进一步提高的范畴了。

2014年2月10日

第四篇:桥牌入门知识

桥牌入门知识

发牌、叫牌、打牌都是按照顺时针方向进行。

桥牌所使用的52张扑克牌,共分梅花、方块、红心、黑桃四个花色,从低到高。四种花色有高低之分,按照英文各自开头一个字母的顺序排列而成,即梅花(Club)为C,方块(Diamond)为D,红心(Hearts)为H,黑桃(Spade)为S。其中梅花和方块为低级花色,基本分每墩20分;红心和黑桃为高级花色,基本分每墩30分。每一种花色有十三张牌,顺序如下: A(最大)、K、Q、J、10、9、8、7、6、5、4、3、2(最小)。

52张牌平均分配,每人13张(墩);其中6墩为本底墩数,6张以上的牌方可算作赢墩。如果用户做4H定约,就是红心为将牌,取到10墩牌。桥牌规则规定,定约基本分达100分以上者方算成局,否则为未成局。成局分别奖300分和500分,未成局只奖50分。也就是说,要想成局,梅花和方块必须定约到5以上,即拿足11墩牌;红心和黑桃只需定约到4,即拿到10墩就行了。除了有将定约以外,桥牌中还有无将定约(No Trump),即打无主牌,这种定约第一墩为40分,第二墩以后均为30分,也就是说,无将定约达3级时,即拿到9墩牌时便成局了。大牌点力

A=4点,K=3点,Q=2点,J=1点 叫牌

发牌之后出牌之前要进行叫牌。叫牌要用特定的符号和用语来进行。按规定由发牌者首先叫牌(通常是北,以后轮换),根据牌点的高低,发牌者可叫也可不叫,此后,再由他的下家(左方)叫牌,依次顺时针轮流进行。如果四家全都不叫,这副牌就宣告作废,由下家重新发牌。

当一家开叫后,任何一家可以根据花色类别的次序在更高水平上争叫,只要在前一家同类墩数上叫更高一个数或在更高一类(花色或无将)上叫同一墩数均可。类别的排列如下,无将(最高)、黑桃、红心、方块、梅花(最低)所以叫一个黑桃比叫一个红心高,叫二个梅花比叫一个无将高。直到三家不叫表示承认为止。叫得最高的那个花色就是将牌花色(或无将),而该级别的数字就是定约的水平,两者合称定约。叫牌的目的是使同伴之间互通牌情,以便找到最佳定约,或者干扰对方选择出最有利的定约,以此达到战胜敌方的目的。

在叫牌过程中,后一位叫牌者所叫的内容必须在花色或数量上超过前一位叫牌者所叫的内容。例如北开叫1NT,东争叫2H,南持梅花套,必须应3C;西支持同伴,叫3H即可。? 局况:为了给游戏的双方创造较为复杂的形势,从而让牌手能够更好地发挥出自己的水平,桥牌活动特意设置了“局况”这一关目。有局的一方胜则多得分,败则多输分,而无局的一方则又可以利用败了输分少这一条件与对方竞争。有局方和无局方的不同奖分和罚分将在下面论述。桥牌的有局和无局是人为规定的,不可变更。通常,人们用EW代表东西有局,NS代表南北有局,B代表双方有局,“-”代表双方无局。定约

所谓定约,是指经过叫牌最后由一方确定经另一方同意的一个叫牌级数协定。确定定约的一方称定约方,其宗旨是要完成定约;同意的一方称防守方,其目标是击垮敌方的定约。

定约分有将定约和无将定约两种。有将定约是确定某一花色为将牌。将牌除可以在本花色中赢墩外,还可以将吃其他三门花色(假如没有这个花色的话)。

无将定约就是没有将牌的定约,其输赢只根据同一花色中的每一张牌的大小来大家假如用户没有这个花色,只好出其他花色,这称为垫牌,不论大小,都不能赢墩)。

定约又分成局定约和不成局定约,定约分数满100分的,叫做成局定约,定约分数不足100分的,叫做不成局定约。两者的奖分和罚分都不一样。加倍

加倍是叫牌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一个名词,它的原意为防守方的一家认为定约方的定约 肯定会被己方击败,他就叫“加倍”以示惩罚。

现在在加倍的含义已经被引伸为各种意义,不再单独作为惩罚而用。如定约方对防守方所叫的“加倍”不以为然,相信己方仍有把握完成定约时,可叫“再加倍”来惩罚加倍方。再加倍定约,定约方的得失分均按四倍(基本分乘以4)计算。加倍的符号用“x”表示,再加倍的符号用“xx”表示。

综上所述,加倍和再加倍与定约人的定约得失分密切相关,尤其是本来不够成局(基本分不足100分)的定约,加倍或再加倍后而达到成局时,得分相差会超过500分,失分相差一倍。因此使用加倍及再加倍都要特别慎重。打牌

一个定约(无将或有将)在叫牌时被确定之后,防守方位于庄家左手的一家称为首攻人,也就是由他打出第一张牌。首攻人的下家在首攻实现后将自己的牌全部摊开,按同花色摆成四列,此家称为明手。明手的对家是庄家(又称定约人、暗手),他负责打明、暗两手的牌。明手出牌后,就轮到首攻人的同伴出牌,最后轮到定约人出牌。至此,桌上共有四张出过的牌,每家一张,称为一墩牌。每家必须随出牌者出同花色的牌,如手中已无这用花色,则可用将牌(任何一张将牌都大于大于种花色的牌)将吃或垫掉一张闲牌。在一墩牌里,如果有将牌,则最大的将牌是赢牌。第二轮的出牌由赢得第一墩的那家先出,其它仍依顺时钟方向出牌,直至十三张牌全部出完。

作庄

定约方谁最先叫出定约花色谁就是庄家,庄家的搭档就是明手,另一方就是防守方,庄家的目的是完成定约,防守方的目的就是击败定约。桥牌游戏积分说明(得分、加分、扣分、清零)

桥牌比赛的计分方法分为定约方的得分和防守方的得分两种。定约方的得分=基本分+奖分。

基本分便是某一定约的墩分与定约数字相乘的结果。各种定约的墩分如下:低级花色梅花或方块每墩20分,高级花色红心和黑桃每墩30分,无将定约第一墩40分,从第二墩起均为30分。定约方如果完成加倍定约,墩分要乘以2,如果完成再加倍定约,则乘以4。如:完成6S再加倍定约得分等于6 x 30 x 4 = 720。

奖分分为完成定约和超额完成定约两大类:

超额完成定约每一墩奖分

局况

未加倍

加倍 再加倍 无局

方块、梅花=20红心、黑桃、无将=30

200 有局

方块、梅花=20红心、黑桃、无将=30

200

400 完成定约奖分表

局况

未成局定约

成局定约

小满贯

大满贯 无局

300

500

1000 有局

500

750

1500

如果完成加倍定约,还要再加50分,完成再加倍定约再加100分。防守方的得分,实际上就是定约方的罚分。定约方完不成定约,要视局况和是否加倍给予不同程度的罚分。具体如下:如果无局每墩罚50分,有局时每墩罚100分,加倍定约还要乘2,再加倍定约还要乘4。

打成定约的估计:

1.按两家的总牌点计算:

两家总牌点合计 通常可以打成 20~22点 1NT或2花色 23~24点 2NT或3花色 25~26点 3NT或4花色 28~29点 5花色 32~33点 小满贯 36~37点 大满贯 2.按两家的大牌点计算:

⑴无将定约:满贯定约要具有足够的控制 牌型 3NT 6NT 7NT 4-3-3-3 26 33 37 4-4-3-2 25 32 36 5-3-3-2 23 30 34 6-3-2-2 22 28 32

⑵有将定约:满贯定约要具有足够的控制力。牌型 将牌配合 4阶 5阶 6阶 7阶平均牌型 4-

4、5-3 25 28 30 34 不均牌型 4-

4、5-3 23 26 28 32 不均牌型 5-

4、6-3 20 23 26 29 畸牌型 5-

4、6-4 18 20 23 26 怪牌型 5-

5、6-4 16 18 20 23

第五篇:选调生入门知识

选调生考试入门知识(不了解选调生的要看)

概述

各省级党委组织部有计划地从高等院校选调品学兼优的应届大学毕业生(以下简称选调生)到基层工作,重点培养。

招考的目的及意义

目的:培养党政领导干部的后备人选,同时为县级以上党政机关培养高素质的工作人员。

意义:是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加强领导班子及其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文件依据:《关于进一步做好选调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培养锻炼工作的通知》(组通字[2000]3号)

发起机构

省级党委组织部

笔试组织实施机构

省级党委组织部、省级人事部门

举办的统一性

大多在每年1月至3月报名,3月至4月组织笔试和面试。

报名条件

可以参考下2010年湖南省选调省的报名条件:

1.政治素质好,品行端正,是中共党员、预备党员或共青团员,在本科和研究生学习期间至少有一次被评为校、院(系)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党员”、“优秀团员”;

2.有一定的政治理论水平和组织协调、文字综合、语言表达能力,有培养前途和发展潜力,担任过班以上学生干部;

3.学习成绩优良,本科或研究生毕业必须获得相应学位;

4.有志从事基层工作,本人愿意并服从组织分配;

5.身体健康,本科生年龄在25岁以下(1985年1月1日后出生),硕士研究生年龄在28岁以下(1982年1月1日后出生),博士研究生年龄在31岁以下(1979年1月1日后出生),“三项基层服务人员”年龄在32岁以下(1978年1月1日后出生)。

同时,“三项基层服务人员”报考,必须符合全日制本科及以上毕业、服务期满2年(计算到2010年8月31日)、考核合格和组织推荐的基本条件。

报名方式

分为自愿报考和组织推荐两种方式。报名方式分为网上报名,但要先邮寄报名表格、推荐材料进行确认,程序是本人填写表格、院系党组织初审、高校党委审核、地市和省级党委组织部逐层审核,向高校反馈审核结果,网上报名,网上确认。

笔试考试科目

国家公务员考试通用的《综合知识及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申论》。笔试结束后,分职位按照选调人数与面试人数1:3的比例确定面试人选。

分数计算

一般采取百分制,按笔试成绩和面试成绩各占50%的比例计算最后得分,并按照选调人数与考察对象1:1.5的比例分别确定各职位考察对象人选。

编制

公务员编制(试用期一年,期满考察合格后进行公务员登记,转为正式公务员身份)

面试考试组织方法

省委组织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组织集中面试。

招考公告发布网站

各省人事考试网

试题难度

难度低于公务员录用考试

上报职位需求

省委组织部根据基层单位用人单位确定

发布考试大纲

各省自行发布

报名审核

从高校院系到省委组织部,逐级审核。具体规定请参考各省招考公告。

其他

选调生必须通过统一录用考试

下载第六章 入门知识 古诗常识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六章 入门知识 古诗常识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山地车入门知识

    山地车入门知识 山地车入门--必修课 有些长 请耐心细看近年来,骑自行车已成为一种时尚,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这个行列。是什么原因使大家这样投入呢? 因为它既环保健身又磨练......

    资料员入门知识

    资料员入门知识 房屋建筑工程资料工作 《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生效后,我国推行“建设工程竣工备案制”,备案制文件先后颁发了: ①建设工程竣工验收报告 ②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备......

    对讲机入门知识

    对讲机常识:为什么要使用对讲机, 使用对讲机通讯有什么优势? 经济:对于移动用户来说,使用对讲机,每年需要支付的是频点使用费;而使用手机,需要支付的是每次通话的通话费, 对......

    简谱入门知识

    简谱入门知识一、音符 音符是记录乐音的高低、长短的符号。 1、乐音的高低与音阶 简谱使用七个阿拉伯数字1,2,3,4,5,6,7作为音符,音符的唱名依顺序为:do(多)、re(瑞)、mi(米)、fa(发)、sol(梭......

    古诗鉴赏入门技巧(五篇范文)

    古诗鉴赏入门 一、了解古诗的基本常识 (一)古诗定义: 中国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现代一般统称为诗歌。《尚书》:“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礼记》:“诗,言其志也;......

    古诗知识

    姓名: 1.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 )"出自《汉乐府• 长歌行》。(1)悲伤 (2)伤悲 (3)忧伤 2.晏殊的《洗溪沙》中"无可奈何花落去"的下句是( )。(1)似曾相识鸟归来 (2)似曾相识......

    文化常识及古诗鉴赏

    高三语文练习·文化常识及古诗鉴赏 一、文化常识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受禅,本指中国上古时期的禅让制,后来中国的王朝更替,也有以禅让之名,行......

    资料员入门知识汇总表

    资料员入门知识 房屋建筑工程资料工作 1 资料的编制依据和历史沿革 1)原上海市建筑工程管理局1988年11月23日以 沪筑管(1988)技字第315号文件印发的《单位工程施工技术资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