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作文教学的现状及其对策

时间:2019-05-13 15:12: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一作文教学的现状及其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一作文教学的现状及其对策》。

第一篇:初一作文教学的现状及其对策

初一作文教学的现状及其对策

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初一年级的作文教学具有上承小学、下启中学的作用。中学作文教学要想取得大面积的丰收,就必须切实抓好初一作文教学。当前,初一作文教学有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深思和探讨:

一、没有解决好有“东西”可写的问题。众所周知,写作需要有“东西”,这“东西”需要从生活中积累和提炼。从当前来看,中学生作文最大的问题不是表达问题,而是对生活的观察问题。当然,在观察生活后,要对生活进行思考,能够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认识。在初一年级,如果教师不注意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和思考生活,以后是很难解决学生作文难的问题。

二、封闭式的陈旧的作文指导,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一般来说,教师在让学生作文前,都会给学生一些启发和提示。殊不知,这种启发和提示,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不利于学生个性和独立思维能力的发展,因而导致了中学生作文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现象的产生。

三、常规的作文批改方法,抑制了学生作文的积极性。作文往往是老师自己批改,置学生于不顾。尽管批改时,教师精批详改,满篇红字,批改得焦头烂额、心力憔悴,可是作文本发下去了,学生只是看一下分数和评语,至于老师为什么给这个分数,为什么给这样的评语,他们根本不去考虑。这样的评改,收效如何,就可想而知了。

四、狭隘的课堂作文教学束缚了学生的手脚。长期以来,两课时课堂作文加一课时讲评的作文教学模式,严重地束缚了教师和学生的手脚。学生长期囿于课堂之中,走不出学校,接触不了社会,感觉不到社会的脉搏,他们的作文里怎么会有新鲜血液呢?

总之,上述诸因素严重地阻碍了中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因此,要使中学作文教学有较大的改观,就得从初一作文教学开始,大胆革除种种弊端,在短时间内突破束缚学生手脚的种种模式,以大面积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那么,初一作文教学又该从什么角度突破呢?

首先,必须从雷同、陈旧的题材中突破出来。要解决学生无“东西”可写的问题,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让学生有写作的材料储备和思想储备。而作为整个中学作文教学起始阶段的初一,尤其要重视学生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的培养。一开始教师就要指导学生从身边熟悉的人和事着手,留心观察周围的一草一木、一人一物,随时发现并紧紧捕捉生活中那些极有意义而又稍纵即逝的镜头,并用观察日记的形式记下来。另外,教师还可以定期出一些题目,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作文。如《街头一瞥》的习作训练,就可以让学生利用休息日到街上去实地观察,然后分析思考集市见闻所说明的问题。总之,观察和认识生活,是学生作文的源头活水。

其次,从封闭式的命题和指导中突破出来。学生写课本中的现成题目,或教师自己命题,都无可厚非。关键是看这些题目是否有利于学生发挥个性并写出新意。所以教师要高度关注命题:1.题目要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他们有话可写。2.题目要具体,要容易让学生写出深意。3.题目要有亲切感。板着脸孔的题目会使人望而生畏,老得发霉的题目又会使学生胃口不开。总之,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并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命题。譬如,初一新生入学后,笔者就出了《老师,我悄悄地告诉你》这样一个题目,结果发现有不少学生写出了具有真情实感的好作文。另外,在不违背训练要求的前提下,可允许学生自拟题目。至于作文指导,教师只宜在作文训练的要求上作些指导,不宜在写作内容、结构、语言表达等方面作过多过细的指导。教师应大胆让学生去独立思考,去接受新事物,树立新观念。

再次,从传统的评改方法中突破出来。“学生作文教师改”这种千年一贯的评改方法,有着严重的片面性。在这种评改方法的影响下,学生只将作文当作一般作业来看待,很难高度重视作文。因此,教师要让学生重视作文,提高他们的作文能力,就要改变传统的作文评改方法。组织学生评改,具体的方法有很多,如集体评改,即同桌的学生或前后排学生相互评改。这样做由于学生有作文公诸于众、任人品评的心理准备,所以,他们在写作时更会“尽心尽力”。当然,作文批改最主要的还是自己批改,这样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凡此种种方法都可以极大地提高作文评改的效果。

最后,应该从单一的课堂作文教学模式中突破出来。两课时课堂作文是作文教学的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教师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作文竞赛,如口头作文竞赛、即兴作文竞赛、情境作文竞赛,等等。笔者在课堂上批评了某个学生后,即布置他们写一篇《受到老师批评之后》的作文,要求学生写出受批评学生及其他学生的反应,着重抓住心理和神态来写,效果很好。

综上所述,初一作文教学只有在选材、命题、指导、评改等方面有所突破和创新,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独立思维能力,才能为整个中学作文教学获得大面积丰收迈出坚实的一步。

(张波江苏省新沂市王楼中学 221433)

第二篇:浅谈高中作文教学现状与对策

浅谈高中作文教学现状与对策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听说读写是语文能力的四大支柱,听与读为“吸收”,说与写为“输出”。就输出而言,口头表达为说,书面表达为写,作文教学的任务,实质上就是教会学生“用笔说话”的本领,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用笔说话”的能力,就必须要重视作文教学。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曾经适应当时的教学观念在指导教学活动时,开始变得苍白。教学双边活动的科学化,日益成为每一个教师必须面对、付诸行动的命题。在中学作文教学这一范畴,教师缺乏具体的教学方法,学生没有具体的学习规则,教与学同处于感性、经验的层面。这一局面越来越使教师、学生和家长感到困惑,而解决这种困惑,也就成了所有语文教师理所当然的义务。基于此,我们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

二、理沦依据

于漪说:“学生应具备相当程度的写作能力,不仅是学生今日学习语文、学习各门功课的需要,更是为明日做真正的合格公民打基础。写作能力与阅读能力一样,陪伴人工作,陪伴人继续学习,陪伴人的一辈子。”这种写作教学培养能力观可以说是十分中肯的,对于走出写作为应试的阴影无疑是一剂良药,而且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所以通过作文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让作文成为学生倾吐心声的窗口,也是我们研究的理论依据。

三、研究内容

目前的现状

1、缺乏系统的写作素材。迄今为止,国内外对于作文研究的专家很多,但却没有研究出适合中学生写作的系统的训练素材,虽然市场上有关作文的辅导书很多,但其写作的基本原理几乎同出一辙,异口同声,缺少完善的体系,缺少科学的阐述,它不能适应中学生语文的素质教育。

目前正在使用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其中虽然编有“写作、口语教材”,但是脱离教科书的另一部分“阅读教材”,脱离中学生写作的实际情况,因此,很多中学生都讨厌写作文。

2、作文教学的热忱急剧降温。作文在语文考试中占有半壁江山的位置,有40%分值。但是由于作文水平提高时间周期长,花了许多气力,收效甚微。在急功近利的心理作用下,单不说学生,就说老师的积极性都大打折扣,对于平时的作文教学,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只是在学校要检查作业时相应地布置几篇作文,学生自然也是应付式地“胡画”或“移植”几篇。一个学期下来,虽然作文本上也有几篇作文,但从质量上来看,都不敢恭维。仔细看题目都还停留在同类题目或同种文体的机械性的反复训练,缺少系统性、梯度性、序列性、针对性的训练。长此以往,学生自然作文写的不少,水平提高却不多,陷入一种“不爱写不会写,更不爱写更不会写”的恶性循环中;老师也自然不能从这样的作文中发现学生思想的闪光点,久而久之,师生对于作文的关注程度自然“降温”。而假话作文、套话作文的现象屡见不鲜,要学生作文提高就成了“天方夜谭”。

3、作文评改效率低下,也是作文很难提高的一大障碍。时常是作文收一周、改一周,经过很长时间的消磨,等我们再评讲时,作文记忆早已消失殆尽,讲评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4、封闭式的教学方法,阻塞了学生从丰富多采的生活中获取新鲜信息的渠道,压制了学生活泼的天性和丰富的想象力,最终导致学生个性萎缩,才智散失,灵感枯竭,这种失去活力的作文训练,根本不可能提高作文能力和水平。

根据目前作文教学存在的现状,本课题采取了以下研究对策:

(一)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1、通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并学以致用

在语文教学中,让作文训练处处体现,可以进行口头训练,也可以展开书面训练。我校的自主教学模式中有当堂训练和拓展延伸,我们充分的利用这一环节。比如在学习《这个世界的音乐》,让学生讨论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问题;学习《〈兰亭集〉序》时让学生结合名人事例讨论生死观的问题,从而树立正确的生死观。课堂上同学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这种开放式的课堂,既能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增强学生积极的参与意识,从而加深文章的深刻性。

分析课文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写作情绪。写作需要心境,需要情绪,“观山则情满山,观海则意满海”的写作情绪也是习惯使然,平时读文章时我们要点燃学生激情,适时引领学生体会“从平凡处走向极乐世界”的惊喜,多一些心灵共鸣的快感。这样来培育一颗颗写作的心灵,为写作文做情绪上的铺垫和积蓄。比如学习《我与地坛》,它是史铁生的一篇语言精美、感情厚重、思想深长的散文。字里行间渗透出领悟生命的豁达态度,热爱母亲的深挚情怀。师生研读时,内心砰然,共鸣阵阵。在这种情况下,我随即布置几个作文题目,供学生参考:《感悟生命》、《生命的意义》、《我思故我在》、《享受母亲的唠叨》、《母亲的玉照》等带着阅读课文中的情绪,学生成文时毫不费力,洋洋洒洒,佳作迭出。

鼓励学生“学以致用”。一是引用课文当中有意味的句子,这可以和名句名篇的背诵结合起来。二是概述课文中出现的能说明某些观点的事例。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能从妻妾客的赞美中体悟出感情亲近与有失公正的问题;《鸿门宴》中项羽则不善听取他人意见放虎归山的教训;《勾践灭吴》中勾践面对“变化”而适时改变自我,从而取得胜利的经验。另外,作者写文章本身就是一段意味深长的故事。朱自清在黑暗的年代里能沽身自好,不失铮铮铁骨;李乐薇能在繁杂的生活中为自己建立清新宁静的精神家园;史铁生在遭受命运的打击之后,选择了思考,重新审视生命的价值,在创作中获得了新生;川端康成能从“海棠花未眠”中发掘独到的审美感受。引导学生反复体味这些高尚、美好、深刻的思想,写作时,或信手拈来,随手征引,或将其思想内涵渗透其中,自然能提高作文的品位。

2、通过阅读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经常会有“无米之痛”。作文是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没有丰厚的知识,是很难写出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新颖别致的好作文来,所以教师要教育学生,多读课外书籍,特别是那些名著,甚至自然科学知识,也要了解一些。正如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巧意,数学使人精微,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辨”。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阅读和作文,我校的图书馆也为学生开放,班级可以组织集体去借阅,图书馆也开展了读书月活动,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写作兴趣。同时可组织一些读书班会或专题沙龙,让学生交流读书心得体会,或以讲故事、开辩论会等形式来锻炼口才。再通过办墙报、校园文学报等形式提高学生的书面作文水平。学生在广泛阅读中,从古今中外名著和大量诗文中汲取了健康的思想和艺术精髓,同时也积累了大量词汇和第二手作文材料。通过阅读,学生视野开阔了,知识丰富了,思维活跃了,再不会为“无米之炊”而苦恼。

(二)“始于模仿,终于创新”

朱熹曾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汉代扬雄善于模仿司马相如;晋代陶渊明模仿《古诗十九首》而作《拟古九首》,并在其佳作《闲情赋》序中坦言效法张衡《定情赋》和蔡邕《静情赋》;唐代王勃模仿北朝庾信《马射赋》中“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句,写出了《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绝句;唐代李白模仿汉乐府《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而有“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鲁迅的《狂人日记》模仿果戈理的同名小说;现当代许多作家也大量模仿了欧美作品。古往今来,模仿他人者不计其数,但唯有那些“继往而开来,模仿以创新”者能名闻天下。国画大师齐白石先生说得好:“学我者生,似我者亡。”所以鼓励学生模仿高考优秀作文的章法,模仿课文里的表现手法等。

(三)多渠道获取写作资源,让学生有真话可写

作文教学从源头抓起,把源泉开拓得宽一些,广一些,让学生多接触目益向前发展的社会,要接触人与人的关系,接触人和物的关系。不局限在课内,要拓展到课外、校外,抓好课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并通过课堂演讲、周记等形式让学生仔细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

(四)作文教学加强针对性训练

“攻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在系统的训练的基础之上,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对于学生的写作知识储备,作为教师应当充分了解。我认为可以这样进行:建立每一位学生的作文情况登记表,可以设计十项内容(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语言表达、文采、谋篇布局、审题、立意、材料积累)分别为每一次学生的作文进行分值量化,经过几次的打分量化,学生的作文知识情况一目了然。教师就更有针对性的要求某一位同学在作文中有意识的注意某些写作环节。

戏剧界说:“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写作更是如此,“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多读多写仍是提高写作水平方法,写作的路上虽有荆棘密布,但更有艳丽的花朵招摇,一旦学生走进了流光溢彩、顾盼生姿的文字世界,相信一定会由衷的爱上她。

(五)提高作文的时效性,多维度评价

传统的作文评价往往是通过一篇作文,一次命题考试加上平时作文成绩的平均分来衡量学生的作文能力。这样的评价,只重视了学习结果的评价,而忽视了其它诸多因素;这样的评价只是判断,是为评价而评价,而现代教育观告诉我们,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教育,评价的功能是认识、反馈、导向,更是激励。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对学生作文采用的是多元化评价。这样,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提高作文的时效性,多维度评价,必要时要随改随批随纠正,让学生有信心写作。书面作文采用自评、互评、教师评,作文课由教师、学生当场点评。让学生成为作文的“裁判”,增强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六)鼓励老师“下水作文”

在学生进行写作的同时,也适当鼓励老师下水作文,这样不光有说服力,而且还利于老师自身把握准教材。

四、研究成果

通过实验研究,实验老师的作文教学设计能力和模式的灵活运用普遍得到提高,加速了实验教师观念的转变和由“经验型”教师向“科研型”教师的转变。实验班的学生养成了良好的作文习惯,消除了学生害怕作文的心理,激发了学生作文的兴趣,使学生写作文由厌写转为喜写、乐写。

1、实验老师总结汇报

实验老师的教学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明确树立目标,平时在作文教学中以结构和语言的训练为主,因为近几年的高考均为话题作文,立意较为明确,审题比较容易。清楚了这些,就等于拨开了云雾,我们找到了作文训练的主攻方向。

结构也有许多的模式,经过比较,我们确定并列式结构是高考作文最佳的结构模式。首先,它开宗明义,于开头便提出观点,入题比较快。其次,它把中心话题分化成为若干个小话题,说理议论比较充分,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在于这种模式层次特别清晰,开头结尾反复强化中心论点,首尾呼应,中间每段的开头句,都是这一段的中心句,连起来读恰成排比,是对中心话题的不同侧面论述。这样文章一目了然,又突出了中心。我们的作文训练,就从众多的作文结构模式中“删繁就简”,选定一种。根据“扣得住”、“分得开”、“排得顺”的要求反复训练,往往在高一时期,学生基本能掌握这一模式,且能活用于别的文体。

我们还特别重视学生的语言功夫。苏轼说:“少小文章须绚烂。”我们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训练学生的语言:

一、会用修辞,特别是排比,让它成为学生作文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会用成语,每篇文章不少于十个。

三、会引用诗文、名言,学以致用。

四、善用举例,举例精当,举例新颖,举例丰富,通过举例展示学识,充实文章内容。

五、会描写,让细腻生动的描写为全文增色,成为既能打动人又能使文章出彩的亮点。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通过对结构和语言的有意强化,学生的作文便像“二月花”一样,领异标新。

去年仅一学期,青年教师作文教学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07年5月组织学生成功举办了“郑州七中读书月”活动,并且配合政教处组织学生参加郑州市举办的“八荣八耻”征文比赛,其中五位老师被评为“优秀辅导教师”称号。

2、学生作文获奖情况

通过去年的教学,学生写作兴趣有了很大的提高,积极参加各种作文竞赛,我所带的两个班级中,上学期就有14位学生获奖,其中曹一彪在征文比赛中获特等奖,大大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

实验结论

实践证明,“高中作文教学现状与对策的研究”课题实验已取得较明显的成绩,课堂教学结构是科学的、高效的,是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研究课题,是完全符合当前创新教育的理念和教学改革的方向的,是符合中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我们的结论是:以培养兴趣、加强学生阅读、在模仿中学会创新并且改变评价方式,构建一次作文全过程的基本模式,可以优化作文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走过来再回头看,我们对“高中作文教学现状与对策”的教学思想和教学原理有了更真切、更深刻的认识。

第三篇:中学作文教学现状分析及其对策

中学作文教学现状分析及其对策

摘 要:作文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更是评价学生语文水平和素质的重要指标。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为主。但目前,中学作文教学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作文教学质量不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较低。本文就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和对策进行研究分析,以便有效的提高中学作文教学的质量,从而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关键字:中学;作文教学;现状;对策

0.引言

目前,中学的作文教学没有独立的教学课程,也没有完整的作文教学体系,缺乏独立的写作教材等,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考试仍然是不可或缺的选拔人才的一种重要的途径和手段。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门之一,在考试中作文的比重越来越突出。然而当前作文教学的不足已经严重阻碍了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作文不仅成为了教师头痛的问题,也是学生厌烦的问题。根据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失分最多是作文,作文阻碍了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相关教育工作需要重视这一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来提高作文教学质量[1]。

1.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

1.1重视语文课文教学,忽视作文教学

根据调查研究发现,大多数中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针对语文课文教学会认真的去教完教好,主要是由于课文的知识点和考试有着密切联系。如果课文知识点没有教好,在考试的时候就会拿不到高分。大多数教师忽视了作文教学的重要性,认为作文教学次数多少无所谓,认为在考试的时候,无论是什么题目和类型的作文,每个学生都可以拿到一些分数。但课文知识点没有学好,就会考不到高分。另外,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另一个原因是目前的统改统考作文阅卷中没有使用客观性强的方式,使得在改卷的时候随意性较大。同一水平的两篇作文在不同的阅卷教师或同一阅卷教师在不同情绪、不同阶段中对作文的评价和打分也就不同,分数差距较大。因此,大多数教师和学生认为就算平时花费较多的时间练习写作,在统改统考的模式下也会出现不公平的现象,因此使得大多数教师忽视作文教学,学生也会出现怠慢的心理[2]。

1.2无计划的作文教学

大多数教师在进行教学之前对语文教学制定出一个比较适当的教学计划,但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有部分教师会按照教学计划进行课文教学,但作文教学就不会按照计划进行。甚至有的教师对作文教学根本没有进行预先准备和考虑,随意性较大。有的教师制定了相关的计划,但这些计划比较局限,严重影响到作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1.3重视写作方法教学,忽视了生活体验

在当前的作文教学中,通常只注重写作方法的教学。在写作指导课上,教师通常会从开头、过度、呼应、照应、结尾等写作技巧入手,例如在作文的开头应该使用开门见山、悬念式、回忆式等写作方法,在结尾处又可以使用展望式、总结式等方法,让学生套用固定的模式来写作。另外教师还会让学生买一些写作技巧之类的书,学习当中的写作技巧。这种教学方法对学生思维模式的创新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忽视了学生个性化体验,使得学生的思维禁锢在一定的模式中,无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另外,如果要写好一篇文章,就必须要重视生活体验,只有充分了解生活,对生活具有一定的体验和感悟,才会写出富有情感的作文。

2.中学作文教学的策略

2.1转变教学观念,树立现代的教学观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例如忽视作文教学、偏重作文技巧而忽视生活体验等问题,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的时候,就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重视作文教学。引导学生走向自然、走进社会,关注民生,观察周围所发生的事情,鼓励学生积累生活体验,将写作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3]。另外,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的时候,需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需要激发学生学习作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将学生从固定的写作思维模式中解脱出来,引导学生将生活中的体验和感悟等逐渐转变为写作的能源。

2.2实行开放式作文教学。

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全体学生参与的全面的开放式的作文教学活动。首先,向学生开放。注重学生生活、思想、情感、兴趣等方面的发展,注重写作主体的个性特点的开发和培养。另外,还需要和各个学科联系起来,为写作提供有效的帮助。其次,面向社会生活的开放。将学生的视野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中,对社会各种现象和热点话题进行思考、调查等。从近几年的中考作文和高考作文题目来看,越来越重视对社会现象和话题的探讨,例如“那些年”、“平凡中的伟大”、“对世乒赛中国对包揽全部金牌的看法”、“关于亲情”、“对儿童节变消费节的看法”等。教师可以采用这些热门话题和现象为写作素材,让学生进行写作学习,将自身的生活体验和感悟表达出来。另外,学生还需要具备较强的观察能力。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需要引导学生学会从观察外部世界进而转变为观察内部世界,用心体会和积累。

3.总结

通过对当前我国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可以看出,目前的中学作文教学仍存在较多的问题,需要语文教师和教育工作者重视作文教学。根据中学作文教学的问题制定出相关的解决措施,首先就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使得教学理念跟上时代的步伐。另外,需要解放学生的写作思维,不能将其固定在现有的套路中,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陈雪梅.当前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J].新课程(中学),2010,16(04):102-103.[2]胡显锋.对中学作文教学现状的反思[J].网络科技时代,2011,24(08):167-168.[3]刘庭燕.初中作文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安徽教育,2010,27(04):162-163.

第四篇:浅谈小学作文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

浅谈小学作文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

兴国县洪门小学 郭显清

写作教学一直以来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许多刚毕业的语文教师初次接触到作文教学时,或许会感到很茫然,现就结合我十多年的语文教学经历谈一谈在作文教学上的一点感悟。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作文的自信心;要懂得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在教学中,我感觉到大部分学生以为作文太难写,没有灵感,找不到素材,绞尽脑汁也不知道该写什么,对作文失去信心,不乐于写作文,我觉得造成这种局面与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作为语文教师的我深感作文教学工作的艰巨与困难。在此,我结合自身对当前小学作文教学的认识和感受,谈谈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现状以及相关的对策。

一、当前小学作文教学现状

时下小学作文教学远远跟不上教学改革的步伐,由于农村相对闭塞、落后的教育教学条件的限制,学生受到各种各样条框束缚,作文的内容大多是表达课本上教的,老师天天讲的思想和见解,抒发的也不是自己的真实情感,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种状况。

(一)表达与育人不能协调统一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写作是学生思想感情的文字表露。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来说,写作是学生展现个人思想情感,以及价值观的最佳方式,就像叶圣陶老先生所说的“作文即做人”,即“文如其人”。在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一味追求创新,个性化的文章,只讲究作文的结构和技巧,至于作文内容与思想情感是否真实已不重要,导致许多学生在作文中弄虚作假。这跟我们七十年代的作文教学如此类似,如有的学生在习作《我敬佩的一个人》一文中,把做农民的父亲写成了工程师,这其中的情感自然是虚假的,把实际生活中所不曾出现的事物妄加想象,如写《参观XXX》一文,有些学生从小未离开过农村家乡,不知什么叫参观,却写出星期天全家去度假参观的文章。农村生活条件落后,有的学生从未见过公园,却也写出习作《我家的星期天》全家去公园游赏的经历。凡此种种,不得不使人深思:表达得如此完美的,却是虚伪的情感,失却的真情实感哪里找寻?如何才能让学生说出真实的经历,道出内心的情感,是我们老师苦苦寻找的答案,然而路在何方?

(二)重视写作知识与技巧的传授指导,忽视了引导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观察、感受和积累。

在农村,为了应付各类考试,许多老师求功心切,在作文教学时,常常是不厌其烦地将一些作文知识和方法如公式般地传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套用现成的材料与模式。有的老师更甚,在考试前印制一学期来的习作范文,每生一册,让学生背得滚瓜烂熟,等到考试时再生搬硬套。于是在期末测试就出现了全班考卷作文内容完全雷同的怪现象,不禁令批卷老师大伤脑筋,最后自然是以皆大欢喜而告终。从而使得一些老师尝到甜头,学生轻松应试。却不料学生作文积极性下降,反而热衷于背范文。毕竟写作是一种综合的思维过程,这种做法,漠视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忽视了学生对生活的观察、感受和积累,使学生失去了自我。

(三)只注重书面表达,忽略口头训练。

作文教学是由书面表达与口头训练两部分组成的,而且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在农村,大多数学生的日常交流都使用当地方言,普通话只限于课堂使用,甚至于有的村级小学至今仍在课堂上实行“双语”教学,即用当方言与普通话相结合的办法进行教学。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有些教师仍然没有意识到口头训练的重要性,为追求教学进度,甚至教科书中在每个单元的“积累、运用”里的“口语交际”训练忽略不上。在后来的习作教学中更不曾让学生“先说后写”,久而久之,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普遍下降、退化。有的演变成课堂发言结结巴巴,条理不清,发言的同学急得抓耳挠腮,满面通红;可是,一旁倾听的同学如在云里雾中,不知其所以然。

(四)注重课堂训练,忽视了让学生到实际生活当中去感受和体验。

写作不能只停留在课堂上,要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融入社会,用自己的眼睛与心灵去观察周围不断变化的事物,并且时时处处能留心身边的事物。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流自然活泼的昼夜不息。”生活是作文之本,丰富多彩的生活为作文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材料。但是,在农村孩子们的生活似乎比较单调乏味,做不完的家务,繁忙的农活,这一切做得多了就习以为常,熟视无睹,也没有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因而,在习作选材的过程中常常把这些经历排除在外,其实不然。有些老师在作文教学时就是采取封闭式的训练,坐在教室里稍微指导之后,任由学生在那里冥思苦想,怎么也理不出个头绪来。曾有个学生在课堂中写《我成功了》一文,写学炒菜,经过三次试炒才成功的经历,由于没有实际去感受体验,觉得无话可说,在表达时出现了把一次经历反复叙述三次,而且是一字不漏,只不过在最后一次添了“好吃”、“成功”的字样。无独有偶,有些学生写下象棋,因为没有实践,一知半解的。同样说不出个所以来。也有老师试图走出课堂,最终因担心安全问题而早早于未然之中。就这样,原本想象丰富、思维活跃的童心,由于缺了生活之水的灌溉,无所适从,言不由衷,写出来的文章显得那么苍白无力,毫无生趣可言。

(五)注重指导,忽略讲评。

指导学生在习作中如何审题、构思固然重要,但是 作文讲评是对学生写作实践的一次全面总结,具有重要意义。它是师生思想、认识的交流,也是情感的交流。在农村,学生作文能力太差,使得有些教师采取了“揠苗助长”的做法,即在批改作文时,根据自己的理解与感受,帮学生增删文章的内容,原文的痕迹不复存在,弄得面目全非,把学生的感受与情感搁臵一旁不顾,完全是老师的意愿;然后要求学生重新抄写修改后的文章就大功告成了。殊不知学生一无所获。由于修改详细,讲评时自然简略,没有剖析习作的得与失,没有去寻找可贵的闪光点欣赏,没有鼓励,使他们丧失了信心。

二、相关的对策

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改变现状,我们力争做到以下几点。

(一)激发写作兴趣,培养自信心。

苏霍姆斯基说:“只有让学生体验到快乐,才能学写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学生开始写作时,不要用过多的条条框框,清规戒律束缚他们,努力消除学生学习习作的心理障碍,使他们在轻松环境下无拘无束的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真实地再现,激发写作兴趣,写出自己想说的话,也不必要求学生的每次习作都告诉读者一个“道理”,表明某种观点、认识。只需把事情说清楚、写明白,自己和别人能看懂就行。同时作文教学时,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不要随意提高标准,多给学生肯定和激励,尽可能多组织习作展示和交流,让学生体会到书面表达的乐趣,体验到习作成功的自信和喜悦。有了小小的成就感,旧有了写作的动力,才能有朝一日促成“大成就。”

(二)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观察能力是指写作能力的基础。鲁迅先生说过:“写作时第一需要观察”,观察能力是指学生借助感觉器官感知生活、体验生活、认识生活并觉察事物特征的能力。观察能力的培养,不能拘泥于课堂,或写什么才观察什么,而应该在阅读教学中渗透观察方法的指导,并教育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观察自然、观察社会、热爱生活、体验生活,随时记录下生活中的个性鲜明、特点突出的人和事。仔细观察上至天文,春秋季节的更替,气候环境的变化;下至地理,沧海桑田的变迁,涓涓细流的汇聚;再到飞鸟鱼虾的生活习性,牛马走兽的雄姿;从浑朴天琢的大自然到万花筒般的大千世界,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时代的活水。这样,在习作时才能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作文教学时,既要授之以鱼,也要授之以渔。《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体验是学生通过自身经历和实践获得的真实感受,形成知识和能力的一种内在活动。可以采取如“活动导写”等方法,春天,领着孩子踏青,寻找春的足迹;秋天和孩子们到田野果园中,分享农民丰收的喜悦。如习作《我成功了》,课前可以带领学生先做后写,留心做的过程;写作时对精彩环节要求“定格”、“重放”、“慢放”,使学生有更深的体验;其次,结合学校开展组织的各种活动,及时动笔,有感而发。如全校性的故事演讲比赛,观看露天电影的难忘经历等,写观后感,及时捕捉个人的独特感受。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写作时挥洒自如,意犹未尽。

(三)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自主写作。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写作不仅是为应试,它是生活和发展的一种需要。要大胆放手,想怎样说就怎样说,想怎样写就怎样写,只要是学生发自内心的话,都是珍贵的。自由表达是儿童的天性,既能发展作文能力,又有助于他们的个性、才智等方面的健康发展。只有不拘形式的说自己的心里话,才能做到感情真挚,避免“口是心非”的现象,让学生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在自由表达的过程中,教师也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的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为了更有利于学生自由表达,习作时多给学生一些好题,把命题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主选材,自主命题,让学生能流露真情,表白内心世界,使他们人人有话说,人人能说好。使写作从外在要求转为内在需要。在语言与感情表达方面,不必去统一要求,写作其实是最富于个性和创造性的活动,所以要鼓励学生有创意、有个性地表达,才能表达出真情实感。

(四)让习作与阅读相辅相成。

叶圣陶先生还说过:“课文是例子,凭着它要教会学生举一反三的本领。”阅读重在吸收,作文重在倾吐。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习的内容,进行片段训练,如语序结构的训练,进行仿写拟人句、排比句、比喻句等语言感染力训练,还可以借鉴课文的表达方式进行人物动作、语言、外貌、神态的描写训练,还可以对课文进行扩写、缩写、续写、改写。正如丁有宽老师所说:“读写结合,相得益彰;读写分离,两败俱伤。”

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作文成功的最近通道。阅读能力是指学生积极涉猎书海,不断接受文化熏陶,主动培养审美情趣,为作文储备知识的能力。大文学家杜甫也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如果没有书本知识的积累,写作时就会腹空笔涩。茅盾先生曾说:“一个作家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而能领会其构思、剪裁等好处,并且每读一遍就有新的心得,这就意味着他的欣赏能力在一步步提高,反过来也会提高表现能力。”实践告诉我们,大量阅读文学名著以及各类书籍,既可以继续扩大学生视野,拓宽知识面,又可以引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提高鉴赏能力;还可以逐步丰富他们的语言词、写作素材,领会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规律。因此,可以在班内组建“小小图书角”,多种渠道收集各类书籍,让学生能有条件、有机会欣赏学习各种文章。所谓“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就是要广积博蓄,厚积薄发。

(五)评价的角度由“挑刺”转为“插花”。

第斯多惠说:“我们认为教学不在传授本领,而在于鼓励、唤醒和鼓舞。”另外,《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这就要求评价由注重甄别转向注重激励,因为评定学生的作文是提供给他们一种正确的反馈,从而完善自我的学习;所以,评价应尊重学生的思想感受、情感认识和创造性的思维,对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取得的点滴进步给予积极评价。教师要用一种欣赏的态度去阅读学生的习作,从他们的习作中找出闪光点,哪怕是几个优美的词语或句子,使学生在接受老师点评时不再是垂头丧气,心灰意冷,而是眉飞色舞,跃跃欲试,充满期待和自信。

(六)教师身体力行,下水作文。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不会写作文,最简单的原因就是教师不会写作文。”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语文教师教学作文,要是老师自己经常动动笔,就能更有效地指导和帮助学生。”所以我们应该亲自尝试写作,身临其境,体味写作中的酸甜苦辣,更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习作从生活中来,从老师的范文中受到启发、鼓舞。

总之,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任重而道远,作文教学这块热土给教师提供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相信在教改潮流地推动下,《语文课程标准》将指引我们走向成功的彼岸,我们期待并努力探索着。

此外,我认为还应注意:

一、作文教学不能流于形式,要精心地创设情景,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解决学生“想写”的问题

二、鼓励学生说真话,表真情。——解决学生“写什么”的问题

三、教给学生作文方法,落实作文指导——解决“怎样写”的问题

四、重视作文的修改讲评———解决“写好”的问题 以上就是我在作文教学上的一些理解和感悟。我相信教师只要在新教学理念的沐浴下,引导学生立足与生活实际,做生活的有心人,在新理念的指导下,再给予学生合理有效的作文指导,给他们表达的自由和空间,宽容每个个体的个性,一定会改变不愿意写作文的局面,每个人都会乐于作文,乐于表达, 让作文成为学生表达生活的、体验生活的一部分。

第五篇:文言文教学现状调查及对策

文言文教学现状调查及对策

桃源县第九中学 谢一彰

有人说,掌握祖国的语言好比得到了一把打开本国文化的钥匙。那么,在中学教学文言文,就好像在学生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能穿越时空,去阅读、去思考、去吸取,与两千年前的大师直接对话,了解并深刻地认识我们的祖先,懂得我们的历史,从而继承和发扬我们的文化。在2002年10月经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通过“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教材中(目前我所用的教材),文言文单元一共16个单元,占总数的47.1%,且不说老师们教授这16个单元付出了多少劳动,花了多少心血。单说本人在高三复习时,针对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不尽人意的情况,就课本中的十个文言文单元进行了长达一个多月的时间复习。以单元为单位,抓每篇文言文的知识要点。同时积累关键实词、虚词的常见意义和用法,并每单元进行一次检测,再从课内辐射到课外。可是当用课内的实虚词及句式用法等知识呼应贯通课外文言语段时,学生却不会用已掌握的课内文言知识去解决课外文言语段碰到的问题。我困惑。这必须反思:是不是学生对所复习的知识只是一知半解?在我看来,高三阶段复习任务繁重,用一个多月的时间来复习课内文言文,算是一种奢侈,可学生是不是认为复习时间太仓促,在走过场?于是我调查所教班级的学生,得出的结论是:如果建立在对课文熟悉的基础上按照上述方法进行一个多月的时间复习,那效果肯定会不错。关键是有70%左右的学生在复习前对以前所学的文言文,脑中一片混乱,有的学生连文章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都是在近期复习是才知一鳞半爪,更谈不上对整篇课文内容的理解。即使有平时的背诵,但也就成了“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这肯定与我们的教学思想及教法有关系。

一、教学内容贪多求全

这是文言文教学的一个目标定位问题,恰恰又是语文教学中常常被忽视的问题。新大纲规定:“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120个、文言虚词15个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可是我们无论哪个年级,无论是什么篇目,无论什么教学对象,教学时必然按照时代背景、作者介绍、逐字逐句串讲、理清结构、领会主旨、分析写作特色等模式进行教学。显然这没强化《大纲》的要求,没弄清楚文言文与现代文教学本质上的不同点。现在中学生读文言文感到难,难就难在语言文字和句法上,难在古文化知识上,而不是难在文言文的篇章结构和思想内容上。显然这样的全面是基于教师、基于教材,而决不是基于学生的需要、学生的发展。

二、讲解分析烦琐不堪

所谓烦琐既指讲解的内容,又指讲解的方法。教文言文时,我们总是担心学生“吃不烂”、“夹生饭”,于是注重串讲,灌得很满,惟恐疏漏,极力奉行“字字落实,句句串讲”的箴言,教法僵化,即便是自读课文,教师也是小心翼翼扶着走,使学生日生厌倦之情。方法的烦琐导致文言文教学的程式化和模式化。

三、学生主体意识失落 文言文教学在不同的层面上存在着以教师的串讲分析或者以串讲串问的形式代替学生的思考,代替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探究的现象。渐渐地学生上文言文养成只要带着耳朵机械地听,自觉一些的学生机械的在书上做笔记。这样他们课前不会去预习,课后合上课本万事大吉了。心想:反正书上有笔记,考前再看一遍。但考前往往会因为各种原因很难实现这一想法。于是,一拖再拖,知识一忘再忘,到了高三复习时,旧内容成了新内容。

对策研究

在实施语文新课标的今天,我们应以新课标的理念来审视自己的教学,所以我认为今后的文言文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㈠、优化文言文教学的目标意识

教学过程的目标指向如何直接关系到教学效率的高低。高中生学习文言文的目的很明确——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亦即离开老师能独立读懂一般的文言文。所以把教学的重心从翻译课文、分析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转移到字词句的学习上来(学习字词句,也是新教材文言文教学的训练重点)。也许有人认为,翻译课文的过程不就进行了字词句的学习了吗?其实不一样。这里说的字词句,主要是指文言文中与现代汉语意义、用法不同的实词,文言虚词,以及文言句子的特殊形式。如果把教学的重心放在翻译课文上,字词句的学习就会湮没在整个翻译过程及译文中,学生对它们的印象就必然不深。学生没有掌握基本的“建筑材料”(词语)和“建筑方式”(句式),就谈不上知识的迁移。当然,配合教学需要的必不可少的翻译还是要做的。同样,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分析文章的微言大义和写作的技巧上也大可不必了。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学生学的现代文远远超出文言文,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阅读分析文章思想内容、篇章结构等方面的能力了,即使还没有具备这种能力,完全应该通过继续学习现代文来提高。所以对文言文的学习,学生只要扫除了文字障碍,能译成现代汉语,便完全可以用从现代文里获取的阅读分析能力,去领会文言文的内容和写法技巧。由此可见,把这一教学内容留给学生自己去学习。如对《促织》的教学只用两教时,不用分析小说的思想内容及写法特点,只要结合课后练习题有意识地检查学生对小说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点的掌握情况,学生都能较准确地指出来。因为作为“例子”,分析小说跌宕起伏的情节特点,在学习白话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等小说时已进行过,如果老师再把《促织》在这方面的写作成就当“例子”讲一遍,岂不多余?

当然,我强调教学中应有目标,有重心是就文言文教学的整体来说的,是针对教学面面俱到而提出的,但不能绝对化。比如,就文体来看,古文里有而现代文里没有的,例如赋、骈体文。从修辞的角度看,文言文里有互文,而现代文里没有,这些我们还是有必要讲。但这种讲只能是点拨式地,重点还是让学生自己通过诵读去体味,去积累。

㈡、重视诵读与积累教学

⑴、先谈重视诵读教学。“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前人的读书经验,对我们仍有借鉴意义。多读,熟读,读中反复体味,才能读懂,才能增强文言语感。由于许多篇目需要背诵,所以我们更强化学生诵读。诵读是把躺着的书面文字,用声音立起来,所以除了读准字音、读准句读,还要读得流畅,声情并茂,一位老师上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时简要地介绍了作者的家世后,对课文内容未作任何分析讲解,就开始用她沉静的语调动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们深深地被感染,都不约而同地低下了头,可见声情并茂的诵读,具有巨大的言语感染力,能让学生通过感觉和心灵在感受课文言语的同时,发挥出对语言的直觉的感知判断,从而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使学生不等老师讲解,就理解了课文的意思,甚至连文章的主题都能明确地表达出来。学生要达到如此水平,还需反复训练,教师可通过朗读比赛,设计一些选填虚词的题目让学生做等手段促使学生去读去揣摩。进而培养学生的语感。

⑵、再谈重视积累教学。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就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当然,读文言文已不写文言文。)对学生来说,学习文言课文,作为“例子”的应是这篇课文的词语、句法、文化知识等。只有一课课学下来,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词和古文化知识,掌握常用文言句式及词类活用的特点等,才能为“举一反三”打下基础。当然,对这些知识的积累也不能光靠死记硬背,必须在阅读体味中积累。而积累的重点应放到词语(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特别是实词)和古文化知识上。因为“语汇联系人们的生活最为紧密,因而变化也最快,最显著。”(吕叔湘《语言的演变》)又因为文言文是反映古代社会现实的,要想读懂文言文,对涉及到古代社会生活的典章制度、礼仪习俗等方面的文化情况必须了解。而“古今语法的变化不如词汇的变化那么大。”(吕叔湘《语言的演变》)故句法与现代汉语不同处无外乎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臵句、省略句等,这方面量少容易积累。

如何进行积累教学呢?我认为可行的方法是,从高一第一册进入文言文单元学习起,每人准备一个笔记本,用来整理积累文言词语,并把它称作“文言词语仓库”,告诉他们如何使自己“仓库”里的东西保存有序,便于查找(规定都按音序排列)。学第一篇古文时老师先做整理积累的示范,让学生学着做,以后便完全放权给学生。但有一个原则,那就是课本后的《常用实词表》里规定的每一课词语,以及单元短文里整理的那32个虚词,人人都必须整理积累。此外,对每课词语的整理积累又不能局限于该篇,要回顾翻查从前学过的意义和用法,并随着新课的学习去丰富,即做到纵向积累和横向积累相结合。整理过程中,每种意义用法都必须附有准确的例句。为了使积累教学落实到实处,定期检查学生的笔记本,指出不足,肯定成绩,鼓励他们继续积累。为了高效率的整理积累,还要求学生互通有无,只要认真扎实地去积累,势必会为阅读文言文奠定坚实的基础。

为了让学生尝到积累词语的甜头,还应经常印一些课外的文言语段去进行知识的迁移,检查他们是否会用从课本上学到的“例子”去解决新问题,成功了自然会增强学习文言文的自信心。会更乐意积累。

㈢、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⑴、凭借“注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现在的学生学习文言文仍是采用“对照式”的学习方法,即边看原文,边看注解,边记忆的方法。如果只考书本上的文言文学生还可以应付,如果考试内容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学生就不会用课内的知识解决课外内容。为什么?我认为缺乏的是一种思维能力。难怪在强调能力的高考题面前,他们常常是望洋兴叹。可不可以利用课文注释采取“掩藏法”。首先要求学生将课文注解遮盖起来,然后自读课文,碰到有注解的,不要急忙“偷看”课本注解,不妨学一学求仙学道之人的苦思冥想,从已有的知识中去寻找链接点。在自读中,学生如果领悟错了或者没有领悟出来,也并不意味着前功尽弃,毕竟他们的思维已经经受了一次磨练。长此以往,他们的内功将潜滋暗长。学生不仅能在领悟中掌握知识,而且能在领悟中发现注释上的不妥之处。会凭借工具书自己去寻找答案。

⑵、凭借“空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张志公先生曾多次指出,教材的注释说明不能太详尽,应留给学生一定的空间,让学生有思考的余地。在这方面,教材的编者可谓惨淡经营,凡是学生能“跳一跳,摘得到”的知识内容,教材一般不注解,留下“空白”。如果我们在课堂上,不厌其烦,精嚼细喂地塞给学生,结果教材预设的“空白”被老师填补了,编者的目的落空了。其实我们可以利用这个“空白”运用“猜读法”,让学生根据上下文的语境,进行领悟确认。如关汉卿的《窦娥冤》中:“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该句中的“合”是什么意思呢?学生可根据上下文进行“猜读”,应解释为“应当”比较切合语境。并会引用白居易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中的“合”来进行印证。让学生经过从已知到未知的探求,经过了从无到有的内化创造,所学的知识也就自然深深地烙在他们的脑海里了。

⑶、凭借课文中“关键语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文中那些关键语句,必须重点讲解并要学生掌握。例如,有一位教师讲“祸患常积于忽微”(《伶官传序》)一句中的“忽微”一词时,做了三件事:一让学生查注释,弄懂“忽微”的意思;二让学生找出类似“祸患常积于忽微”一句意思的成语、俗语;三让学生举出生活中 “祸患常积于忽微”的典型实例。这三件事一做,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而且使学生真正弄懂了“祸患常积于忽微”一句所蕴涵的深刻哲理。更重要的是训练了学生思维能力。如果我们在像这样的关键地方多下功夫钻研备课,学生收获的还不只是以上这些。(还可为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等)㈣、尝试让学生自主课堂

我们当教师的都有这样一个体会:自己讲一篇文言文比自己学一篇文言文的所得要多的多,我们的学生也是一样,让他讲一篇文章比他学一篇文章所学到知识要多。因此,可以尝试着叫学生来上课。当然,教师不可以完全把课堂交给学生,对于一些较难的部分,教师应该作适当的点拨。学生试讲之初,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根据学生的报名,确定备课组组长和成员,由备课组长扮演老师的角色,备课组成员是帮手,而教师则是顾问。在备课期间,组员根据组长的要求,积极查找资料,了解韩愈生平作品、疏通文字、理解文意,并讨论如何设计问题,如何讲解练习等,教师必须反复审阅学生的备课教案,修订后还要讲给教师听,过关后才能上讲台。试讲最好一个片段或一个段落,参与面也可以广一点,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锻炼的机会。对于学生没讲透的地方,教师要加以补充。讲者全力以赴,听者精神专注,台上台下常常展开讨论,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当然,这种尝试要有个度。上述的对策研究是本人在文言文教学中进行反思的结果。不管采用何种方法进行文言文教学,我的体会是:教文言文不必急着赶进度,让学生弄懂弄透一篇文言文,它会让学生终生受用。

下载初一作文教学的现状及其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一作文教学的现状及其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学语文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

    中学语文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摘要:随着新课程标准推行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时间相对减少,因此,清醒地认识当前语文教学实际,同时对其学科特点和学习目的要有准确、全面的认识,采取有......

    浅谈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现状与对策

    浅谈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现状与对策 摘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水平和素质的重要尺度和综合表现。在新课改如火如荼的今天,农村小学由于经济文化等诸方面的原......

    初中作文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

    初中作文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与影响,语文的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相比较而言,逐渐淡化,甚至沦落到可教可不教......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农村小学习作教学大有改进。但是部分农村小学语文教师语文教师不重视习作教学,习作教学缺少应有的连续性,习作......

    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现状思考及对策

    成功作文 ——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现状思考及对策贵州习水三岔河中学 母建林内容摘要:农村初中作文教学普遍存在重视不够,方法陈旧,故而学生头疼,教者堪忧,效果欠佳;认真反思,不难发现......

    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与对策

    作文教学的现状与对策 摘 要:作文教与学的现状:学生作文水平低,教师作文教学难;作文课教师抓头挠脑,学生咬笔杆;学生作文采用“拼、凑、压、挤、抄”等“合作”方式。究其原因:一是......

    现状于对策

    ◇第四届中国(海南)生态文化论坛论文◇ 四川省农村环境保护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 杨雪鸿 杜 明 叶 扬 李国栋 (四川省环境保护厅,四川 成都 610015) 摘要: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

    家庭教育现状及其对策

    家庭教育现状及其对策 安岳县启明九年义务教育学校 杨宜桃蒋小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决定着孩子的未来,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一生的。然而,夫妻有了孩子后自然而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