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形象解读(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3 15:29: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雷雨》形象解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雷雨》形象解读》。

第一篇:《雷雨》形象解读

一、虽是血脉相连,不同的人生境遇造就不一样的性格

周萍一个具有苍白空虚的懦弱性格、一切都打着他那个家庭出身的烙印的人,他总是在是非之中摇摆,不能忘却前世与继母的失足情网,也不能割舍后世对鲁四凤的爱恋纠缠,他活得过于矫情,淡薄了尊严,丢弃了理想,湮灭了自由。对父亲是欺骗,对后母是悔恨与懊怯,对周冲是谦然,对鲁四凤是希望,对生母宿命难逃。

鲁大海这个人物虽然写得还不够丰满,但作家对他赋予了很大的热情,这是体现作家社会理想的形象。他是工人阶级的典型代表,而中国的工人阶级受着多重压迫,反抗得就异常激烈。他的性格更是倔强的,他满蓄着精力,年轻的激情和热情就像即将爆发的火山,他的反抗精神被彻底地展现出来。最后《雷雨》中的那些人都毁灭了,他却走向自己应该走的道路。鲁大海的出现给作品的阴郁气氛带来了明朗与希望。

二、资本家的代表

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都市里,资产阶级往往带有浓厚的封建气息,周朴园正是他们中间的代表。他既是尊崇旧道德的资本家,又是在外国留学过的知识分子。对于这个人物隐藏在“仁厚”、“正直”、“有教养”等外衣下的伪善、庸俗、卑劣的精神面貌,以及由此产生的罪恶,作家通过富有表现力的戏剧情节给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批判。例如口口声声的说他一直留着鲁侍萍喜欢的家具,保留着她的习惯,珍视那绣了梅花的旧衬衣,可说到底,这些都是在彰显他那早就不存在的良心,其实哪里有什么情呢!即使曾经有过,那也在三十年的时光中消失殆尽,他如今一切的一切——包括给鲁侍萍五千大洋,承诺包管她的生活开支,要她们永远不再踏入周家的大门——全都,全都,是为了他自己。对他而言,爱情早已是漫长生命中的一点佐料,可有可无,如梦一般不切实际。这个资本家的代表,早已在商界的“熏陶”下血肉模糊,面目全非,不成人形。

三、《雷雨》的灵魂人物

性格更为复杂和矛盾的一个人物是周繁漪,在这个人物的塑造上,特别显示了曹禺优异的艺术才能。周繁漪是一个“五四”以后的资产阶级女性,聪明、美丽,有追求自由和爱情的要求;但任性而脆弱,热情而孤独,饱受精神折磨,渴望摆脱自己的处境而又只能屈从这样的处境,正像作者所说,她陷入了“一口残酷的井”。她生命的一半已经沉沦,但是在感情崩溃的边缘却忽地惧怕起了死亡,露出对现实的无尽渴望和激情,于是她本能地抓牢身边最后的一棵救命草,不顾一切地疯狂地向上攀爬,但却不料,她所有的希望最终还是土崩瓦解在一个懦弱卑微的男人手里。

作者曾说:“在《雷雨》里的八个人物,我最早想出的,并且也较觉真切的是周繁漪”。作者用力刻划了这个人物的内心世界。她对周家庸俗单调的生活感到难以忍受,对阴沉的气氛感到烦闷,对精神束缚感到痛苦,她要求挣脱这一切。在一定意义上她也是一个被侮辱与被损害者。而剧本又使她在难以抗拒的环境中走向变态的发展:爱变成恨,倔强变成疯狂。悲剧的意义于是就更加深刻和突出。然而更可悲的是,周蘩漪最终没有获得死亡超脱的权利,她将终生带着遗恨和罪责感孤守在爱人和儿子的墓冢前,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这类的女人许多有着美丽的心灵,然为着不正常的发展,和环境的窒息,她们变为乘戾,成为人所不能了解的。受着人的嫉恶,社会的压制,这样抑郁终身,呼吸不着一口自由的空气的女人,在我们这个现社会里不知有多少吧。”作者强调形成这种悲剧的社会原因,同情象繁漪这样人物的内心苦闷,当然都是应该的,但说她的一切是“值得赞美的”,她的心灵是美丽的,则表现了作者在着重控诉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对于人的摧残和损害的同时,对这些人自身的弱点给予更多的是同情,而非批判。

三十年的漫漫时光,三十年的爱恨纠葛,三十年的泪与鲜血铸就了一场悲天恸地的雷雨。这雷雨下冲刷的,是中国封建旧社会吃人的礼教传统,是剧中人痛苦与矛盾交织的情情仇仇,是命运之神狞笑的薄薄嘴角。《雷雨》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到了今天,照到了如今的二十一世纪的人们。我们生活在一个快节奏的时代中,不会有包办婚姻,或是一些强人所难,违背良心的事。我们的父母不会专制,而我们拥有的是自主。我们所应该做的就是好好把握人生,千万不要迷失做人的方向。

第二篇:浅析《雷雨》中蘩漪的形象解读

残缺的生命

可叹的形象

——浅析《雷雨》中蘩漪的形象

著名剧作家曹禺先生在《雷雨》中,为我们塑造了八位栩栩如生的人物,特别是作为整个剧本灵魂的蘩漪写得更为出色。她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少有的、极富个性特征的文学形象之一,也成为大家讨论和研究的焦点。人们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去探讨、去挖掘,有说不完的话题。下面我就蘩漪形象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蘩漪的艺术形象。

㈠雷雨般的性格。

蘩漪被人们称为《雷雨》中“最为炫目的一道闪电”①,她具有雷雨般的性格。具体表现在:

1、敢爱敢恨,勇于反抗。

蘩漪是一个具有强烈反抗精神的人,她敢爱敢恨,不计后果。正如剧作家在《雷雨·序》中所说:“在遭遇这样的不幸的女人里,蘩漪自然是值得赞美的。她有火炽的热情、一颗强悍的心,她敢于冲破一切的桎梏,做一次困兽的斗争。虽然依旧落在火炕里,情热烧疯了她的心,然而不是更值得人的怜悯与尊敬吗?”

蘩漪的反抗性,主要表现在她对周家人人惧怕的周朴园的反叛上。剧中,在她与周朴园的四次交锋中,她的言行表现得越来越激烈。最后终于完全撕碎了周朴园的“尊严”,彻底破坏了周家的秩序,显示出“雷雨”般的性格。第一次冲突是周朴园逼蘩漪喝药。这次蘩漪的反抗性是表现出来了,但还属于消极抵御。第二次冲突是周朴园催蘩漪去看病。这次蘩漪却是以挑战者的姿态出现的。这次冲突中蘩漪的态度有所改变,但优势仍在周朴园一方。因为最后周朴园还是让周萍陪着柯大夫上楼替她看了病。第三次冲突是蘩漪雨夜跟踪周萍从鲁家归来遇到周朴园。这次蘩漪的反抗性更表现得淋漓尽致。她对周朴园的每一次问话的回答,都使周朴园感到惊愕骇异,这可以看出优势转到了蘩漪一方。第四次冲突是在结尾。这次蘩漪更以一个审判者的姿态,将周朴园叫出来,当着众人的面,撕毁了他庄严的外衣,扯下了他的虚伪面具,让周公馆见不得人的黑暗暴露无遗。而周朴园此时

处于消极的被动地位。每次冲突之后,都使他们的关系发生变化。蘩漪对周朴园的反抗,也由消极到积极,越来越不可遏制。

蘩漪是她那个年代里为数不多的个性派女性的代表,她有自己的思想,敢于做出自己的决定。为了生命中的情和爱,她无所顾忌。即使在嫁给周朴园成为封建婚姻的牺牲品后,她仍然敢于冲破封建纲常,大胆追求自己的爱情。对于她与周萍的“乱伦”关系,她并不像周萍那样为他们的恋爱关系感到羞耻。她发自肺腑地喊道:“自从我把我的性命、名誉交给你,我什么都不顾了,我不是他的母亲,不是,不是,不是,我也不是周朴园的妻子!”

她就是这样一个敢于大胆释放自己的女人。正是这一点才把她与那些默默忍受政权、族权、夫权、神权捆绑,“在阴沟里讨着生活”②的一大群妇女分开来,显出一丝耀眼的锋芒。她的抗争导致了周公馆的崩溃,也赢得了剧作家对她的“困兽之斗”的赞赏和尊敬。

2、自私、阴鸷。

蘩漪又是一个艳厉的女人,作为一个资产阶级女性,她的性格上也有着自私、阴鸷的一面。正如剧作家所说,她虽有着美丽的心灵,然而为着不正常的发展和环境的窒息,她变得乖戾,成为人所不能了解的。为了自己的感情,她可以不择手段地百般阻挠周萍与四凤的感情,甚至不顾尊严、死搅蛮缠地跟踪周萍,下跪哀求周萍。为了夺回周萍,她完全失去了理智,她嚎叫着要周冲去折磨四凤:“我要是你,我就打了她!烧了她!杀了她!你真是糊涂虫,没有一点生气的。你还是父亲养的,你父亲的小绵羊。我看错你了——你不是我的,你不是我的儿子!”作为一位母亲,不惜以牺牲最爱她、尊敬她的儿子的纯洁感情来满足自己的欲望,深刻地反映出她的自私。在她施展了自己的全部聪明才智也没能拉住周萍之后,她竟残忍地做出玉石俱焚的举动,当着全家人的面揭露周萍说:“你不要装!你告诉他们,我不是你的后母。”如此撕破脸皮宣布她和周萍不可告人的关系,充分反映了她极端自私的、利己的本质。那种深藏在她灵魂里的,不能占有就要毁灭它的疯狂的自私心理,就赤裸裸地暴露了出来。

(二)蘩漪的悲剧——人性的悲剧。

蘩漪原本是一个文弱、哀静、明慧而又美丽的女人,她接受过较好的教育,爱好诗文,充满幻想,有一个正常人的感情冲动和原始的一点野性。与一切年轻的女人一样,她是能被人爱,应当被人爱的。是周朴园用骗取侍萍的“同样手段”,把她骗到周家,成了周朴园的第三任妻子。作为一个女人,蘩漪最大的愿望无非是丈夫把她当作一个平等的妻子对待,能够过上真正的夫妻生活。可是,她的这个小小的愿望也无法实现。此时的周朴园早已对女性没有了应有的爱心和温情,更不会去考虑一个年轻少妇的感情需要。他只要求她恪守妇道,不允许她有任何独立意志。要求她在儿子面前成为“服从的榜样”;要求她“当了母亲的人,应当替孩子着想”,成为唯丈夫之命是从的驯顺的女人。更让她不能忍受的是周朴园对她的无爱与冷淡。十几年来,周朴园对他“死去”的侍萍情有独钟,蘩漪只是他名义上的妻子。周朴园的专制、冷漠以及周公馆的封闭性、凝固性,渐渐地把蘩漪磨成了石头似的女人,但作为一个被压抑了欲望的少妇,蘩漪心中还郁积着爱的焦渴。恰在此时周萍从乡下来到周公馆,给蘩漪与世隔绝的、窒闷的生活带来了“新鲜”与“诱惑”,特别是周萍对她十几年来的处境和命运的同情,使蘩漪把他视为可以倾吐心声的知己,情感与性的欲求使她抑制不住内心的冲动,与周萍发生了不自然的性关系。

自从同周萍在一起,蘩漪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尽管她与周萍的爱情生活是在一种极不舒畅的环境中,不能充分享受应有的爱情生活,尽管周萍的闯入,把她引到了一条母亲不像母亲,情妇不像情妇的路上去,但她满足了。然而,周萍并不是真正爱她,事后不久他就认识到这种乱伦的罪孽,不断地忏悔,为了逃避与她的接触,决定一人离家到矿上去。可蘩漪则欲罢不能,在得不到对方爱的回应时,她恨周萍的胆小怕事,恨他的不负责任。她想尽一切办法想保持与周萍的暧昧关系,甚至希望周萍将她带走,离开魔鬼似的周公馆,哪怕是与四凤共同分享一个男人的感情。她这样做,反而使周萍越来越讨厌她,像父亲一样把她看作疯子。丈夫的专制、冷漠,情人的遗弃,家庭的阴森可怖,终于激起了她的仇恨。她不惜当着全家人的面宣布自己母亲不是母亲,情人不是情人的真相,以至引起了周家一幕幕惨剧的发生。她看到儿子的触电身亡,目睹周萍自杀的惨相,受到过度的

二、蘩漪艺术形象形成的原因。

1、蘩漪的悲剧首先是没有爱情的婚姻的悲剧,这是封建婚姻制度自身的矛盾(即爱情与婚姻的不一致)造成的。她本来就不该嫁给思想、性格、道德观念都与她格格不入的周朴园,因为她与周朴园之间根本谈不上有什么爱情。嫁到了周家她无法体验到家庭的幸福,只是无爱无望地被禁锢在监狱似的周公馆,过着违背自己本性的生活。由于环境所迫,她才又爱上一个不应该也不值得她爱,而又不得不爱的周萍,这才导致悲剧的发生。在她与周萍的这场“不伦之恋”中,她之所以阴错阳差地爱上了丈夫前妻生的大少爷,并不是因为她天生的变态,而实在是因为她的周围无人可爱,是环境所迫。正如田本相在《曹禺剧作论》中所说:“只有在这样畸形的家庭,才能产生这样畸形的乱伦关系,而归根到底它又是那个畸形的社会的产物。”在客厅里,她阻止周萍与四凤出走,直至最后的总爆发,更是她生命激情毁灭性的发泄。在周家,她经历了虽生如死,死而后生的人生历程又残酷地走向死亡。正如她对自己儿子所说:“你的母亲早死了,早叫你父亲压死了,闷死了!现在我不是你的母亲。她是见着周萍又活了的女人,(不顾一切地)她也是要一个男人真爱她,要真正活着的女人!”

蘩漪的悲剧无疑是人性的悲剧,是人性本应得到正常满足而得不到的悲剧。只有从人性的角度,设身处地地去理解蘩漪,才能真正弄清她的性格的成因。她对周朴园的禁锢和摧残感到痛苦,使出一切力量进行反抗,却从没想到要与周朴园彻底绝裂,到周家以外去呼吸更为自由的社会空气;她对爱情的渴望与追求是完全合理的,但却没有得到正常发展。她不知道怎样去争取得到真的、起码的爱情、幸福和人格独立,而是陷入了盲目的荒唐的“爱”之中,把同周萍的暧昧生活作为最大的满足;她虽竭力反抗,但她并没有正确地估计一下自己与对手之间悬殊的力量对比,对她自己的反抗前途没有作更多的考虑。这就使她的反抗带有某些苍白的病态,所以她没有也不可能通过惊吓与刺激,最后竟变成了一个疯子,一个真正的精神病患者。

个人的力量去挣脱周朴园的控制,争取到真正的自由。

2、其次,这里还有一个经济上的原因。虽然蘩漪对周朴园的反抗,带有追求个性解放,跟封建专制斗争的性质,具有较积极的社会意义。但她却不是一个有开创性的能力和思想的人,她的反抗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为什么要受周朴园的压迫?其实周朴园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威很大程度上是用金钱铸造起来的,是一种看不见的、但又无处不在的经济的权威。蘩漪作为这种金钱关系的精神奴仆,受主子的管辖、调遣,也属必然;她视周公馆这个死气沉沉的家庭为囚牢,为地狱,然而十几年了她为什么不离开它?因为她根本就没有独立生存的能力;同样地,她哀求周萍,盼望他不要遗弃她,除了感情的原因外,也是因为她要活命,除了依靠周朴园以外,就只能依靠周萍在经济上养活自己。仔细研究一下剧本就不难发现,在蘩漪身上确实带有非常浓厚的封建色彩。虽然她对周朴园充满了怨恨,但蘩漪根本就没打算过要冲出周公馆这座“死牢”,到更广阔的自由世界去寻找自己的幸福。她根本没有独立生存的能力,更不愿舍弃养尊处优的阔太太生活。她对周朴园表面的对抗,更像是由失望和绝望产生的报复心理的表现,而不像是她思想觉醒、追求个性的表现。因为蘩漪与周朴园之间矛盾的表面化、尖锐化,是发生在私通关系被周萍主动中止之后的。可以设想,如果蘩漪与周萍的私通并未中止,那么蘩漪与周朴园的家庭矛盾就不会那么激烈了。前十几年,虽然她感到虽生如死,但不还是忍受过来了吗?为什么没有特别强烈的反抗?

3、再次,追求资产阶级个性解放、个性自由也是造成蘩漪悲剧的重要原因。她受过“五四”新思潮的影响,渴望自由和爱情。妄想以资产阶级的个性解放、个性自由的思想,去追求个人的幸福,盲目地去爱。但因为她活着只为了自己,而没有想到别的任何事情,可在利己主义的发条上产生的反抗力量毕竟是极其软弱的,不能持久的。她走的这条路,实际上是一条置她于死地的绝路。在新版《雷雨》中,曹禺说:“她是一个受过一点新教育的旧式女人,有她的文弱、她的明慧。”《雷雨》入选中学语文课本以后,在一次和中学语文教师的见面会上,他又说:“蘩漪是受五四时代影响的阔小姐,读过一点新的东西,又不大通。她要恋爱,要爱一个她所爱的人,不愿意嫁给周朴

园这样一个比她大的有权有势、专横冷酷的人,热烈地要求自由解放。”一再指出蘩漪是“受过一点新的教育的”,实质上是强调蘩漪具有反封建、追求个性解放的要求。蘩漪出生在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末年,又经历了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三个时期都必然在她的身上打上自己的烙印。蘩漪受封建思想的影响前面已作分析。

另外,她上过私塾,“受过一点新的教育”,这不仅使她具有了较高的文化水平,丰富了她的感情,开阔了她的精神世界,更重要的是使她具有了较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的条件。所以当资产阶级革命的浪潮掀起以后,受到资产阶级个性解放思想的影响,使她不能安守“三从四德”的道德标准,她要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改变身为“工具”的命运,力图作为一个“人”而“真正活着”。这就为她的反叛性格提供了依据,增加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而在此之前,对她的反叛性格只能用她身上的原始的野性来解释。缺乏性格依据,人物形象不够丰满。

三、蘩漪艺术形象的意义。

1、蘩漪是《雷雨》中塑造得最为成功的人物,也是作家赋予深刻同情的人物。作家借蘩漪这个角色折射出封建势力的强大压力,反映出旧中国那可怕的环境,是怎样一步一步地把一个有着自由要求的现代知识女性逼到一条绝路上去的。也向人们昭示:在“五四”这一新旧交替的时期,蘩漪这一类妇女,尽管她们渴望个性解放、个性自由,但她们很难走出女性的生存困境,只能扮演悲剧角色。因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实现妇女解放的主客观条件尚未具备。

2、蘩漪艺术形象的典型意义就在于通过尖锐的戏剧矛盾,揭露了带有封建思想的资产阶级家庭的罪恶,激起了人们对妇女悲惨命运的同情和对于人的地位、人的尊严、人的权利的深沉的思考。把反封建家庭的罪恶与个性解放联系起来,赋予这部剧本以崭新的时代内容,也赋予了繁漪“雷雨”式的“叛逆”形象。繁漪这个“叛逆”的形象正是传达反封建与个性解放的五四主题的写照,是封建专制对人的压迫与虐杀的呐喊。作为一个追求自由的女性,繁漪在家庭生活中陷入了周朴园封建专制主义的精神折磨与压迫的悲剧。周萍背弃爱情的行径,又使这位要求摆脱封建压迫的女性,在家庭生活中再次陷入了绝望。若问繁漪为什么会爱上周萍这个不负责任的人,这只好问她的命运,为什么她会落入周朴园这样的家庭中?这是时代的不幸,而周萍的卑劣灵魂是周朴园直接造成的。双重的打击与痛苦,使繁漪成为了阴鸷性格的女性,终于从她那颗受尽蹂躏的心灵中升腾出不可遏压的力量。在第一幕喝药时,她痛苦地忍受了周朴园的威压,想到的是她与周萍的特殊关系。随着她与周萍关系的渐趋紧张,她对周朴园的专制始而顶撞,继而嘲弄,最后爆发为反抗与报复。

3、蘩漪的艺术形象对后世的文学作品也有深远的影响。曹禺曾说过,蘩漪的性格是最“雷雨”的。她是雷雨的化身,也是剧本的灵魂。蘩漪是个“爱起来像一团火那样热烈,恨起来也像一团火,把人烧毁的女人”。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里面的皇后本是梁国公主,不幸成为一桩政治婚姻的牺牲品。20年来,她从未在丈夫那里品尝到真正的爱情。孤单寂寞中,她与继子发生了不伦之恋。后来继子移情别恋,而他俩的私情也被国王发现,于是她成为国王密谋毒害的对象。父子两人双重的伤害,让这个女人决定铤而走险,寄希望用一场宫廷政变彻底改变自己的命运③。皇后这一人物是导演用力最深的一个形象,她似蘩漪,却又不是。《雷雨》中,蘩漪总体上性格还是内敛的;而《满城尽带黄金甲》中的皇后面对不甘的命运,并不是被动地承受,而是主动地筹谋,伺机而反。剧情和《雷雨》如此相似,两人性格虽然有所不同,但《满城尽带黄金甲》中的皇后,无疑是受到《雷雨》中蘩漪艺术形象的影响。

总之,她是一个集“善”与“恶”于一身的形象,让人很难用“同情”、“厌恶”“坏人”、“恶人”或者“善人”、“好人”……去评价她,这样一个女性形象可以说是一个多面性的人物。无可否认蘩漪悲剧的深刻性,从一个侧面揭示了这个家庭和社会,犹如一个封闭禁锢的黑匣子,是连一点人的自由都不可能的。人性被扭曲异化,美的心灵被扼杀窒息。“雷雨”的世界,是一个令人灵魂战栗的世界。同时还表明了一个客观的事实:在中国追求资产阶级的个性解放、个性自由的道路是行不通的,以追求个性自由所产生的拼搏力量毕竟是软弱的。

如果过高的评价繁漪的个性解放和民主自由追求,好象太牵强了些。所以笔者认为蘩漪只能是一个可怜的人,她的生活时代注定了她人生的悲剧。

注:

①温儒敏、赵祖谟:《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第105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②曹禺:《雷雨·序》,文化生活出版社1957年版。

③http://www.xiexiebang.com/yule/n2189c5.aspx 《满城尽带黄金甲》剧情介绍——“皇后—巩俐”。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第三篇:案例评析 项羽形象解读

案例评析 项羽形象解读

【案例信息】

案例名称:《项羽之死》

讲课教师:李晓甜(北京市第十中学高级教师)评析教师:李朝晖(北京市第十中学高级教师)

【教学设计】

《项羽之死》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材料的阅读分析,学会从不同角度解读项羽形象

2、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学会点评人物,能提出自己对人物的观点和看法

3、了解诗歌、散文在解读形象上的不同的特点和作用

4、在研究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提升审美水平教学重点:根据不同的材料解读项羽形象

对人物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教学难点:对人物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教学过程:

导入:西楚霸王项羽是《史记》中性格最为复杂的人物之一。“项羽之死”是《项羽本纪》最后一部分,司马迁用一千多字的篇幅浓墨重彩地描写项羽这个英雄留在历史舞台上的最后一幕。这节课我们首先通过在这最后一幕项羽的言、行来解读项羽这一形象的性格特点。(35分钟)

一、分析《项羽之死》课内材料:学生朗读课文,体会这一场面所体现项羽的性格特点。

1、四面楚歌(5分钟)

教师提问:分析“四面楚歌”这一场面所体现的项羽的性格特点 教师板书:至情至性(多情善感,侠骨柔肠)不够冷静

教师引导:项羽在这一刻难以割舍的不只是美人,宝马,还有那八千将士,江东父老,但在当时四面楚歌的困境之下,项羽作为一军的统帅,他的眼泪无疑会使将士们丧失斗志。

2、东城快战(10分钟)

教师提问:分析项羽在人生最后一次战役中所表现出来的性格特点

教师板书:骁勇善战(有勇有谋,豪情盖世,霸气十足)刚愎自用(非战之罪)教师引导:有勇(汉军皆靡,斩汉将,杀十数百人,吓退赤泉侯;面对数十倍于自己的敌人毫不畏惧)临危不惧

有谋(分其骑为四队,期山东为三处)临危不乱

教师引导:这种以少对多的情况项羽曾经历多次,我们来对比其中著名的一次巨鹿之战,看看项羽有什么不同?

巨鹿之战,项羽破釜沉舟,将自己和将士置之死地,只为激起将士求生、求胜的欲望; 而东城快战的目的还是“求生”“求胜”吗?

“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如果是四年前的项羽,是会选择和汉军“决一死战”,就算是死地,也要求生,而此刻项羽选择“快战”。

项羽打东城快战的目的不再象巨鹿之战那样为了能取得战役的胜利,为了战胜敌人,是为了证明“天之亡我,非战之罪”,虽然他不承认自己在指挥作战上有失误,但“天亡我”说明他在心里其实已经认同了自己失败的事实,他已经认输了。所以作战的目的已经不是求生,求胜。

3、乌江自刎(10分钟)

教师引导:项羽放弃东渡乌江的原因是什么?(从文中找语句分析)“天之亡我,我何渡为”项羽意识到大势已去,自己再也难改变失败的局势,(引导:无法面对失败的耻辱)

愧对江东父老(无法面对江东父老的怜悯)教师引导:项羽选择了什么?

他选择了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然后结束自己的生命。教师引导:乌江自刎,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项羽?

生命只为了轰轰烈烈的战斗,面对失败,他不会忍辱偷生,卧薪尝胆。他可以坦承失败,但绝不会屈服,即使命运无可改变,他也要斗争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让生命燃烧到最后一刻。这种始终不屈的气概让我们看到一个傲骨铮铮的英雄。

教师板书:傲骨铮铮

教师引导:项羽明知必死,明知失败也要斗争到最后一刻,这样的“失败”英雄一样值得我们尊敬。(10分钟)

补充材料

(一)初七八九三日,君复与侠士谋救皇上,事卒不成。初十日遂被逮。被逮之前一日,日本志士数辈苦劝君东游,君不听。再四强之,君曰:“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卒不去,故及于难。君既系狱,题一诗于狱壁曰:“望门投宿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盖念南海也。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春秋三十有三。就义之日,观者万人,君慷慨神气不少变。时军机大臣刚毅监斩,君呼刚前曰:“吾有一言!”刚去不听,乃从容就戮。呜呼烈矣!

(《谭嗣同传》梁启超)

戊戌变法失败,谭嗣同拒绝和梁启超一起逃往日本,他选择了为变法而死。补充材料

(二)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留中者数月。尝曰:“此人可方比干,第朕非纣耳。”会帝有疾,烦懑不乐,召阁臣徐阶议内禅,因曰:“海瑞言俱是。朕今病久,安能视事。”又曰:“朕不自谨惜,致此疾困。使朕能出御便殿,岂受此人诟詈耶?”遂逮瑞下诏狱,究主使者。寻移刑部,论死。狱上,仍留中。户部司务何以尚者,揣帝无杀瑞意,疏请释之。帝怒,命锦衣卫杖之百,锢诏狱,昼夜搒讯。越二月,帝崩,穆宗立,两人并获释。帝初崩,外庭多未知。提牢主事闻状,以瑞且见用,设酒馔款之。瑞自疑当赴西市,恣饮啖,不顾。主事因附耳语:“宫车适晏驾,先生今即出大用矣。”瑞曰:“信然乎?”即大恸,尽呕出所饮食,陨绝于地,终夜哭不绝声。既释,复故官。俄改兵部。擢尚宝丞,调大理。

分析海瑞和项羽的相似之处

海瑞准备好棺材,和妻子诀别后向嘉靖上疏,他知道嘉靖采纳他谏言的机会很小,他却抱着必死的决心来上疏。

在这些人身上,我们看到的是铮铮傲骨,感受到的是一种悲壮的抗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补充材料

(三):

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据载:公元1127年,强悍的金兵入侵中原,砸烂宋王朝的琼楼玉苑,掳走徽、钦二帝,赵宋王朝仓皇南逃。李清照夫妇也开始了飘泊无定的逃亡生活。

不久,丈夫赵明诚被任命为京城建康的知府。一天深夜,城里发生叛乱,身为知府的赵明诚没有恪尽职守指挥戡乱,而是悄悄地用绳子缒城逃跑了。叛乱被定之后,赵明诚被朝廷革职。李清照深为丈夫的临阵脱逃感到羞愧,虽然并无争吵,但往昔的鱼水和谐已经一去不返,她从此冷淡疏远了赵明诚。

1128年,他们向江西方向逃亡,一路上两人相对无语气氛尴尬。行至乌江,站在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刎的地方,李清照不禁浮想联翩,心潮激荡。面对浩浩江水,随口吟就了这首诗。赵明诚站在她身后,闻听之后愧悔难当,深深自责。从此便郁郁寡欢一蹶不振,不久便急病而亡。李清照对项羽的仰慕,“人杰”“鬼雄”,一生轰轰烈烈,刚强不屈,和赵明诚相比,这样的傲骨怎能不让人折服?

二、人物评价练习

教师示范对人物的评价(5分钟)

“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项羽选择了留在乌江江畔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材料概述)在这一刻我们看到了一个铁血男儿不屈的铮铮傲骨(人物形象)。就算明知前方是失败,是死亡,也绝不妥协屈服,这才彰显英雄气概,男儿本色。(评价)准备好棺材,诀别妻儿之后向嘉靖上疏的海瑞;拒绝逃亡,为变法斗争到最后一刻的谭嗣同;历史从来不缺乏这样的“勇士”,他们虽然失败了,但他们不屈的精神却足以激励后人继续前行。(联系历史现实,分析)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失败的项羽比成功的刘邦更让我们震撼。

教师示范,注意强调:概述材料——表达观点——阐释理由——总结(150字左右)

学生阅读延伸材料,分析评价材料中的项羽。

坑杀屠城:项羽坑杀二十万秦兵,西屠咸阳,在他做出这些残暴行为之时,他就已经失去了逐鹿天下的资格,自古得民心者的天下,是项羽自己将天下百姓推到了刘邦一边。(政治家)

霸王别姬:为战马,为亲人而落得英雄泪使英雄更真实,更感人。(普通人)在四面楚歌这种危险的境地伤感哭泣会使军心离散,而此时的项羽也再没有了巨鹿之战破釜沉舟的斗志,说明项羽缺乏冷静的头脑,坚强的意志,也预示了战争的结局。(战略家)

乌江自刎:但是在历史中我们也会看到另一类人,他们忍受屈辱,抛弃尊严,只为保全生命,以求得东山再起的机会。他们用尊严去换取一次机会。比如越王勾践(为吴王养马,驾车,洒扫,百依百顺)。比如韩信(甘受胯下之辱)

(PPT链接——项羽之死)

【课堂实录】

【案例评析】 李晓甜老师的案例《项羽之死》教学目标明确,从内容理解,到鉴赏评价,都关注到了,也抓住了文本的重点难点。特别是能够突出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和评价,并且与对内容的理解有机结合,给学生以方法和思路的指导,同时还注重对学生有理有序的表达能力的训练,这些都很有教学实效。

但是,此案例中的对项羽形象的探究,仅仅局限在对其穷途末路时表现的认识与评价上,显得不够深入。基于课堂几乎用一半的时间放在对“阅读延伸”这一题型的训练上的处理,本人认为,如果适当减少“阅读延伸”写作指导的比重,让学生有更充分的时间去阅读、比较、思考不同时期项羽的不同表现,相信他们对项羽的了解会更加全面,对人物的理解认识会更加到位。

第四篇:旅游形象口号解读

1、南充,嘉陵江上最美的记忆

这是一条既有一定明确指向又充满诗意、想象、涵义丰富的口号,用“嘉陵江”表征南充城市的特质,用“最美的记忆”表述南充城市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山水人文、名胜古迹等魅力所在,因为南充这座城市美的元素太多,这样就打破了局限于城市旅游某一两个具体特征展开创意的思路,给广大受众以更广阔的解读空间,此口号创意新颖独特、虚实并用,也体现了旅游口号的引领性、涵盖性和通俗性。

2、誉满天下《三国志》千年人文南充城

这是一条虚实结合的旅游形象口号,上半句实指,下半句虚指。上半句“誉满天下《三国志》”释义:两千多年南充人文历史中, 陈寿的《三国志》在全世界影响最大,罗贯中据此改编成《三国演义》。所以“世有《三国志》,始有《三国演义》,遂有三国文化”。故用誉满天下的《三国志》宣传南充影响大效果好。下半句“千年人文南充城”释义:南充是一座富有历史文化积淀的城市,是一个有陈寿、落下闳、司马相如等文化名人,有三国文化、巴文化、红色文化、丝绸文化和美丽的嘉陵江、阆中古城、相如故里等旅游景点,人文历史文化交相辉映成的一个多元历史文化城市。突出南充的“千年人文”,就是要让游客在感受南充秀美风光的同时,感受南充人文、历史、文化的熏陶与魅力。

3、水边城市梦幻老家

这是一条雅俗共解、妇孺能悟的口语化作品,浅显的语句蕴含诗意张力和丰富的想像空间,比较精准地把握住南充这个城市的地理表象和内在气韵。有美感、有悬念、有回味。水边的水,自然就是嘉陵江,而只有占据了这条江水最美一段的城市,才能够被叫做水边城市,这自然非南充莫属,是很准确很独一的概括。梦幻,喻指南充多姿多彩的多元文化,组合成梦幻一样,绚美得给人无限向往;老家,既指南充多元文化历史悠久,同时也是一处精神家园,是人们怀旧情绪的凝聚点,是心灵寻梦的归来地。

4、南充,一座收获微笑的城市

这不是巧合:从空间看,展开南充这张地图,其形似一张美丽的笑脸;从水文看,南充处在嘉陵江众多曲流的中段,其态也是一张张美丽的笑脸;从域名南充解读,南充历史上位于“充国”之南,有充裕、富足之意,700多万南充人从来就有微笑的底气;从文化艺术层面看,桑果煮酒,笑谈三国,丹凤求凰,相如、文君千古绝唱;巴渝舞,大木偶,灯戏,剪纸等民间艺术,都给人们带来欣喜的文化大餐。

5、三国源头南充风水古城阆中

口号以写实的手法,突出南充旅游资源的独特性。陈寿所著《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齐名,三国文化是南充独有的旅游资源。风水古城阆中是南充旅游的亮点,唐代风水大师袁天罡、李淳风长眠于此,“山水城一体,天地人和谐”的风水格局在全国具有特殊性。用写实手法彰显旅游资源的独特性,是很多知名度不高的旅游城市的最优选择。

6、“嘉陵江上迎朝阳——中国·南充”

此语系从国人耳熟能详的歌曲《我为祖国献石油》中的歌词演化而来。其策划创意是:“形象广告”定位,用大家熟悉的元素来介绍不熟悉的对象,使人在记忆的同时产生向往。

这句虚实结合的“形象广告”用语,突出的是南充独特的地理位置、地域文化和环境风貌。比较容易使人联想到南充的好山好水好环境。突出了南充最美的自然景观——嘉陵江,体现了南充旅游开发的方向和南充人美好的未来与向往。

7、六百里秀美嘉陵江,两千年人文南充城

这句口号高度精炼、形象准确地概括了南充主流旅游资源。前一句,表达了南充最有特色的自然风光——嘉陵江源远流长1100多公里,她把最美的身段300公里留给了南充;后一句,体现了南充诸多的人文景观的本源——南充是一座拥有2200多年建城历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古有纪信、陈寿,现有朱德、张澜、张思德等,可说是人杰地灵。口号对仗工整,大气磅礴,承上启下,互为联系,相得益彰,是城市形象口号中写实派代表。

8、魅力南充:一江山水等你来

纵贯南充版图的嘉陵江,将南充的历史文化名城、名人故里、千年绸都、三国之源、红军遗址、359度曲流、梯级航电等众多旅游资源聚集在一起。承前启后地担当起推动南充旅游融入全国、走向世界的宣传重任。

“魅力南充”用“实”的手法,直接指明旅游目的地及其总体特色;“一江山水等你来”则用“虚”的办法,勾画出一幅水清如镜、山水相依、包容和谐、美不胜收的嘉陵江美景,并蕴含着旅游地“主人”的期盼、热情与诚意,可唤起人们亲山近水的旅游冲动。

9、文化中的风景,风景中的南充

文化中有风景,风景中有文化,彰显了南充厚重的历史文化与自然风光的完美交融。该口号没有拘泥于具象化的旅游资源描述,而是从中进行了高度浓缩和提炼,用抽象化的语言,概括了南充旅游的资源优势和文化内涵。同时,口号运用“顶针”的修辞手法,不仅句式整齐、语气贯通,而且能够产生一咏三叹、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宣传效果,从而加深广大受众对南充旅游的记忆。

10、魅力嘉陵江记忆南充城

南充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其文化也趋于多元性,这些文化都是南充的代表,但任何一种文化都不能代表南充的全部。“嘉陵江”是南充的母亲河,孕育了一方水土一方人,也孕育了一方悠久的历史文化。“南充”和“嘉陵江”在国内外并非人人皆知,口号中凸现这两个名字,旨在提升其知名度和影响力,让大家一目了然记住这两个名字。

11、南充,让嘉陵江告诉世界

嘉陵江是南充市的名片,南充旅游口号就应该打嘉陵江这张牌,让全世界从认识嘉陵江开始,认识南充、了解南充。同时,这句旅游口号,突出了嘉陵江给人们留下的无限想象空间,可以起到吸引游客前来旅游的作用。这句旅游口号有虚有实,虚实结合,恰到好处。

12、风水古城阆中奇,嘉陵风光南充美

南充,一座拥有22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阆中是国家级4A风景区、国际最佳旅游度假胜地,孕育了独特的巴人文化、风水文化、三国文化、科举文化、饮食文化等多元文化,是中国著名的“风水古城”。美丽的嘉陵江,山水的南充城,使南充成为一个让人向往的地方。

13、一样的巴蜀风光,异样的南充风采

四川古称“巴蜀”,历来有“天下山水在巴蜀”之说,并有“峨眉天下秀,九寨天下奇,剑门天下险,青城天下幽”之誉,令人神往。在“天下四川、熊猫故乡——四川好玩”的大背景下,南充又有其独特性和多元性,如红色文化、丝绸文化、三国文化、风水文化,还有阆中古城等,确实是任何城市不能比拟的,这“异样”正是南充旅游的真正价值所在!

“一样的巴蜀风光” 令人思忆万千,“异样的南充风采”则赋予南充独特的意境,意蕴深远。二者合一,读来朗朗上口,让人心灵的想象全然释放。

14、南充——千里嘉陵第一城

嘉陵江名气在全国大于南充,是南充的地理位置坐标,以此为“形象口号”的中心词,容易让人留下记忆,留下想象,从而产生向往。就南充而言,嘉陵江文化是源,丝绸文化、三国文化、阆中古城风水文化、红色文化等都是流,都是因嘉陵江文化孕育而成。因此,以嘉陵江文化为品牌,可以包罗南充境内的一切文化资源。

“第一城”不是地理位置概念,是从历史文化地位影响等因素来讲的。把南充称为千里嘉陵第一城,与其位置在南充之前的上游城市不相冲突。

15、中国的丝绸城,世界的三国源

如果说经济是一座城市的命脉,那么文化则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南充旅游业的兴旺发达,离不开文化品牌。口号的上半句在中国的层面上展示了南充经过几千年栽桑养蚕历史积淀而

获得的“中国绸都”称号所代表的丝绸文化这个南充最大的中国品牌;口号的下半句在世界的层面上展示了由国内外学术界公认的南充是“三国文化源头”这个南充所拥有的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品牌。整句口号由以上两个能代表南充最核心特征的历史文化元素设计而成,一个在中国闻名于世,一个在世界举世无双,同时具备这两个历史文化元素的城市非南充莫属。

16、神奇之旅,人文南充

南充旅游资源丰富,但短短一句话难以包容,只能找出南充旅游的精髓和特色来总揽。于是用了“神奇”二字。因为,阆中古城是神奇的,西山是神奇的,曲流是神奇的,凌云山是神奇的,百牛渡江是神奇的……故把南充之旅定义为“神奇之旅”,以有别于其他地方的山水之旅、生态之旅、红色之旅等等。

那么,南充的神奇内涵是什么?神奇靠什么来支撑?作者以为:赋予南充神奇的根本内涵是人文。南充文化的多元化和包容性更是许多地方难以匹敌的。这句口号,仅仅8个字,但虚实相生,既点明了旅游目的地——南充,又紧扣了主题——旅游,还突出了特点——人文,同时给予了一个总的评价——神奇。

第五篇:相遇浅析《雷雨》中蘩漪形象

浅析《雷雨》中蘩漪形象

郝祥玉 26号 *** 摘要

《雷雨》是中国现代戏剧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作者曹禺曾说自己写剧本“醉心于人物的塑造”,所以,在他笔下诞生了无数个个性鲜明的人物艺术形象,蘩漪是《雷雨》中性格极端矛盾的人物,也是作者投入激情最多的形象。她身为周朴园的妻子,却没有一点儿资本家的腥腥作态,她敢爱敢恨,有自己的思想,敢于作出自己的决定,即使在成为封建婚姻的牺牲品之后,仍敢于冲破封建的纲常,大胆追求自己的爱情。本文将通过一系列典型事例来揭示社会造就蘩漪的悲剧,她的个性追求与社会黑暗产生了矛盾,她叛逆挣扎,有力的冲击了封建制度,并撕毁了自己在罪恶的封建家庭传统的虚伪面纱,她的“雷雨”式性格,揭示了在中国黑暗的社会中追求个性解放道路是行不通的。

关键词:蘩漪 文弱 形象 个性解放 引言:

“生命中交织着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得恨”这是对蘩漪的诠释。她是一个被爱情伤的体无完肤的女人,是最富有“雷雨”性格的人物。她渴望自由的爱情,但又摆脱不了家庭的牢笼,她既具有旧式女性柔弱的性格,同时又有着现代女性的抗争精神。

正文:

一、传统旧式女性

在旧中国,女性受千百年来传统封建礼教思想影响较深,她们的思想观念比较落后,缺乏民主意识和反抗意识,受一些伦理纲常的制约,较文弱,屈从。曹禺笔下的蘩漪就陷入了周家这口“残酷的井”她长期面对的就是周朴园的专制与横暴,过着没有爱情和温暖的单调、阴郁、烦闷的日子,但是我认为:经历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的末年、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三个时期的蘩漪是一个有思想﹑有个性,不寻常的女人。她屈从中的文弱是外在的传统的,是传统家庭教育社会烙印给她的,而她内心的不屈是封建家庭窒息的结果,也是受过新式教育的结果。

蘩漪作为名门之女,正值花样年华,十八岁那年便被迫嫁给了比她大十几岁的周朴园,一个足以做她父亲的男人,周朴园不但不尊重她,珍惜她,反而更加对她专制,就是大家庭里的霸主。在第一幕搬家中蘩漪无奈的对四凤感叹说“什么事自然要依着他,他是什么都不肯将就的。”不难看出蘩漪这个旧式女人对自己的丈夫的百依百顺、迁就顺从的特点。再如第一幕中周朴园逼蘩漪喝药,她的文弱屈从都能从她的语言中看出来:“我不愿意喝这苦东西”,“我不想喝”,“留着我晚上喝不成么?”她最后还是屈从了,带着极大的愤怒把药喝了。虽然这主要不是为了周朴园,但是从这些我们都可以看到周朴园的蛮横专制,以及蘩漪一味的屈从,真是令人悲悯。

蘩漪与周朴园的结合,无论是在年龄上还是在思想上,他们两者之间都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她虽然可以过上贵族太太的优越生活,但其精神上却是空虚的。“她一望就知道是个果敢阴鸷的女人,她的脸色苍白,只有嘴唇微红,她的大而灰暗的眼睛同高鼻粱令人觉得有些可怕。但是眉目间看出来她是忧郁的,在那静静的长的睫毛的下面。有时为心中的郁积的火燃烧着,她的眼光会充满了一个年青妇人失望后的痛苦与怨望,她的嘴角向后略弯,显出一个受抑制的女人在管制着自己。”这些无不表现出她内心深处的苦闷与忧郁,她也曾哀痛地表白:“你的父亲只叫我生了冲儿,然而我的心,我这个人还是我的。”

周家对蘩漪来说,无异于一个不透气的“铁屋子”,她只是一只失去自由的“金丝鸟”在周公馆的压抑,周朴园的专制下,磨去了青春与热情,乃至生命的光泽,成了任人摆布的“笼中鸟”,成了“像死一样的女人。”剧中第二幕被迫喝完药后,蘩漪对周萍说的话:“可是人家说一句,我就要听一句,那是违背我的本性的。”可见她内心有多么的压抑,明明知道已经违背了自己的本性,可是还是默默的忍受着这一切。就这样,周朴园的凶横以及蘩漪自身的地位,都使她再

也难跨出周家大门一步,这使得她不得不另想办法来逃脱这一切。

蘩漪是个“旧式女人”,但她又接受了“很好的教育”,我认为这很容易使她接受新思想、新事物。她对周朴园的奢望,对周萍的追求,实际上是她对自我价值实现的一种憧憬,是她对自然人性的狂热追求,她表现的种种暴烈的反抗是向命运的一种挑战,但是她仍受到封建伦理道德的束缚,在这样的矛盾的下,她无力挣扎,这样形象的对比,更现实出这个旧式女人的怯弱,色厉内茬的一面。

蘩漪受过“五四”新思潮的影响,聪慧美丽,思想进步,我认为她一定对自己的生活充满希望,为自己设计了美好的明天。可是命运却偏偏和她开了个玩笑,或者说是命运捉弄了她,让她嫁给了一个根本不爱她的人,并且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专制,陷进了牢狱般的周公馆,苦苦的挣扎着。但是她又不愿也不敢走出周公馆,因为她没有独自生活的能力,没有自立的能力,所以她选择继续留在这里。但是留在这里虽然物质上满足了自己,可是内心深处还是一样的孤独寂寞,她多年向往的美好生活和爱情永远都不可能实现,所以她必须找一个能够给她爱情的人。直到看见了周萍,他就是她的希望,因此她不顾一切地狠狠的“抓住”了他,最终导致了她一步一步地走向悲剧的结局。

蘩漪又是一位新旧结合的人物,按剧中的提示,她是一位“受过一点新式教育的旧女人”,“有她的文弱,她的哀静,她的明慧--她对诗文的爱好,但是她也有更原始的一点野性”自从她被骗到周家以后,便被禁锢在监狱似的周公馆,过着违背自己本性的生活。周朴园与蘩漪之间格格不入的思想性格、道德观念和那种不真实的生活,使蘩漪处在被压抑、摧残的地位。但是她有火炽的热情,一颗强悍的心,敢于大胆释放自己。蘩漪对压迫的反抗、对人的意志自由的追求,完全出于她身上的野性。她的反抗精神和她内心矛盾、复杂都主要表现在对周朴园的反抗上:

第一次反抗是喝药。“我不愿意喝这苦东西”,“不,我喝不下”

从这一段对白中表现出了蘩漪的反抗性,但这属于消极抵御,最后还是咽下愤恨。

第二次反抗是看病。

这次蘩漪可以说是一个挑战者,因为周朴园曾经两次派仆人催蘩漪去看病,可是蘩漪都没有去,最后周朴园只能自己亲自去催,企图以家长的威严逼她看病,但他没有想到,蘩漪并没有被他吓住,她仍没有去看病,而是径自回楼上去了。这次反抗蘩漪的态度有所改变,但优势仍在周朴园一方。因为最后他还是让周萍陪着柯大夫上楼替她看了病。

第三次反抗是雨夜归来。

这次蘩漪的反抗性更表现得淋漓尽致。她对周朴园的每一落千丈次问话的回答,都使周朴园感到惊愕骇异最后又只能摆出家长的架势命令蘩漪到楼上去,但他得到的回答却是:

“(轻蔑)我不愿意,告诉你,我不愿意。” 这可以看出优势转到了蘩漪一方。第四次反抗是在剧尾。

这次蘩漪可以说是一个审判者,她将周朴园叫出来,当着众人的面,撕毁了他的庄严外衣,揭下了他的道德面具,让周公馆见不得人的黑暗暴露无遗。这个时候的周朴园完全是一个被动者,每一次反抗之后,都使她们的关系发生变化。蘩漪对周朴园的反抗,也由消极到积极,越来越不可遏制。

可是蘩漪性格中的封建性,使她的反抗不能不带有旧式女人的痕迹,就这样,在新与旧的矛盾冲突中使得她在这个旧社会、旧制度、旧家庭里被凌辱、被摧残、被遗弃。

二、爆发“雷雨”是时代的产物

蘩漪就是“雷雨”。周平的背叛,把她的现实处境与理想追求之间的距离拉的更大,她的精神受到现实和理想的反向撕扯,所以她才从脆弱走向倔强,由冷静走向疯狂,变为可怕的复仇女神,爆发了“雷雨”性格。我认为这是既复杂又独特的,她悒郁而乖戾,热情而冷漠、任性、傲慢而又孤芳自赏孤不是恨便是爱,不是爱便是恨,一切都走向极端,因此她的生活里交织着最“残酷的爱”与最“不忍的恨”。

从蘩漪嫁入周家开始,他幻想的美好爱情便破灭了,起初是和周朴园,他只是把她当作一个摆设,对她加以控制,然后还认为她有“精

神病”逼着她喝药,剧中第二幕周朴园逼着蘩漪喝药,并让周萍、周冲跪在她面前请求她喝下去,蘩漪只能泪痕满面的把药喝了。之后,她告诉周萍这样的事情不是一天两天的啦,这里蕴含着她生活的艰辛,和药一样是苦的。更不用说爱了,爱也一定是比药更苦。

不难看出,在这样的家庭中,只能静静的等死,不料却意外的得到了一个“爱情”,这个人便是周萍。周萍的出现使蘩漪的内心燃起了希望,多年来对自己默默忍受的压抑全部释放出来,不顾及伦理辈分之见,义无反顾的爱上了自己名义上的儿子。但是好景不长,她发现周萍开始对她冷漠,并且有些后悔,但是这还没有完全打破她心中的爱情火焰。直到她发现周萍深爱的人是四凤,而并非自己,她痛彻心扉,开始由挚热的爱转为极大的恨。

“不做声地走进来,雨衣上的是还在往下滴,发鬓有些湿。颜色是很惨白,整个面都像石膏的塑像。高而白的鼻粱,薄而红的嘴唇死死地刻在脸上,如刻在一个严峻的假面上,整个脸庞是无表情的。只有她的眼睛烧着心内疯狂的火,然而也是冷酷的,爱和恨烧尽了女人一切的仪态,她像是厌弃了一切,只有计算着如何报复的心念在心中起伏”这是第四幕中一段描述蘩漪的,可见她是一个敢爱敢恨的新时代女性。

当周萍想要离开她,摆脱她的时候,这对蘩漪来说是不可能能接受的,如果失去就意味着她还会回到以前的生活当中去,过着令人窒息的生活。所以她不会让这样的事情发生,决定要从四凤的手中夺回周萍。直到当她知道周萍已经下定决心要抛弃她时,她才开始进行报复。

在第二幕中,蘩漪已经提醒了周萍说“但是最对不起的人有一个,你反而轻轻地忘了”“那不是她!你最对不起的是我,是不曾经引诱的后母!”“你欠了我一笔债,你对我负着责任;你不能看见了新的世界,就一个人跑。”可是周萍并没有在意。当蘩漪认清了眼前的周萍和他父亲是一样伪善、冷酷、自私的,她才感到自己的真情受到了蹂躏,人格受到了伤害,于是才说出“一个女子,你记着,不能受两代的欺侮,你可以想一想。”这显示出蘩漪心灵深处失望后的痛苦与怨望。这是多么残酷的爱啊!

蘩漪是最具雷雨性格的艺术形象,她就是一个敢于大胆释放自己的女性,“我不是周朴园的妻子,我不是周冲的母亲!”这是她说的话。蘩漪陷入对周萍的爱中不能够自拔,疯狂的情欲燃烧着她,使她本来就不安定的灵魂、被压抑的生命力更加灼热,最终引发了近乎疯狂的“雷雨式”的情感大爆炸。

从《雷雨》的第二幕,蘩漪对周萍说的一些话中,譬如:“小心,小心!你不要把一个失望的女人逼得太狠了,她是什么事都做得出来的。”“ 好,你去吧!小心,现在(望窗外,自语,暗示着恶兆地)风暴就要起来了!”我们可以看出,蘩漪是尖锐的,她的恨像一柄犀利的刀,她愈爱的,她愈要划着深深的创痕。这些话也显示出她的恨一旦爆发是什么事都能做得出来的,还有虽然她说的是天空中的暴风雨,可是实际上是在暗示她心里的暴风雨快来了。我想就是这样,她爱的疯狂,也恨的彻底。她是见着周萍又活了的女人,(不过一切地)她也是要一个男人真爱她,要真正活着地女人!因此,这种是非(是主人非主人,是情人非情人,是母亲非母亲)处境中,成功塑造了她“雷雨”式性格。这种成功不在于她思想如何崇高,而在于她用辛辣尖锐而不得已的反抗,折射的反映出封建势力压力的强大,反映出那个时代可怕的环境是怎样把一个怀揣着自由要求的女性逼到绝路上来的,她被逼上绝路是对她所生存的社会坏境的血泪控诉。

蘩漪身上的强悍、倔强是反封建专制的个性解放色彩,她大胆的追求自由和爱情。她是周公馆这个死寂的封建专制家庭的一场突发“雷雨”一道划穿夜空的闪电,她照亮了所有的黑暗与罪恶,发出了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叫。但她身上又有着封建落后女性的局限性,最后只能被黑暗吞噬。

结论

蘩漪作为《雷雨》的主角,她是整个剧本的灵魂,作者在写《雷雨》时最先想出的人物就是蘩漪,他把他的同情与赞美毫不隐讳地给了蘩漪。她的悲剧是人类意志向往自由,摆脱命运主宰而不能的一曲悲歌,她所承受的是人性的扼杀与命运的打击。

综上所述,不管怎样,我们都应该辨证的对待蘩漪,她是一个跨在门坎上的女人,醒着的、醉着的,前面一脚、后面一脚,退到哪一

边都不甘心,该放不放,结果把自己毁灭了,也许,她的“不可爱”正是她的可爱之处。我认为只有这样,蘩漪形象丰富、复杂、而微妙的内涵才能大放光彩。

用现代人的角度思索,蘩漪在黑暗中寻找爱情,这是一种力量,她有着一颗火热的心,有着自己的思想和人格。这种性格的蘩漪在现在是生活中也存在。不管男人还是女人,都希望为自己而活并且幸福快乐,经过浅析了《雷雨》中的蘩漪后,我希望像蘩漪一样的女人能够在迷茫的世界中寻找到自己的位置,更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找到自己真正的幸福!

参考文献

[1]《雷雨》原著,曹禺,人民教育出版社。[2] 曹禺选集.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

1年10月版。

[3]《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自学指导,李平,北京大学出版社。

[4]《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黄修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

年第一版。

[5]《中国现代文学》参考书,王泽龙、刘克宽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第260页。

你的摘要可以做文章的第一段,否则开篇显得太单薄了。摘要不用写那么长。

下载《雷雨》形象解读(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雷雨》形象解读(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析《雷雨》中蘩漪的形象

    残缺的生命可叹的形象 ——浅析《雷雨》中蘩漪的形象 著名剧作家曹禺先生在《雷雨》中,为我们塑造了八位栩栩如生的人物,特别是作为整个剧本灵魂的蘩漪写得更为出色。她成了......

    《雷雨》中周朴园形象分析

    《雷雨》中周朴园形象分析 话剧《雷雨》是曹禺先生的代表作,作者塑造了周朴园、蘩漪、周萍、鲁侍萍、周冲、鲁大海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并通过这些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制......

    《桃花源记》渔人形象解读(5篇)

    《桃花源记》渔人形象解读 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 惠军明 《桃花源记》是脍炙人口的经典文学作品,它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描绘了一幅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

    论《雷雨》中周朴园的形象[精选]

    论《雷雨》中周朴园的形象摘要: 本文从总体上概括了周朴园的特征:既具备封建家长的专制、冷酷的一面,首先他教育子女要顺从,不许他们有任何独立的见解,其次他处处压抑自己的妻......

    解读祥林嫂形象的深层意义范文合集

    解读祥林嫂形象的深层意义 河南省信阳市实验高中 齐泽民 作为文化战线的一面光辉旗帜,鲁迅先生对现实有着深刻而清醒的认识,并以坚韧的战斗精神,与反动统治者进行不屈不挠的......

    诗经中的男性形象解读

    “彼其之子,美无度”——论《诗经》婚恋作品中的男性形象 【摘要】《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较为集中地反映了社会群像,人间百态,而其中的婚恋诗更加为人称道。提起婚恋......

    张成良《西游记》女性形象解读

    《西游记》女性形象解读 2013年(春)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 姓名:张成良 学号:***98 目 录 摘要……………………………………………………………………………………………......

    《我是猫》特殊形象解读

    ——读夏目漱石《我的猫》别解 夏目漱石的长篇讽刺小说《我是猫》发表于1905年,给日本文坛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让他摇身一变,从学者的身份一跃成为著名的作家。小说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