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的男性形象解读

时间:2019-05-14 15:56: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诗经中的男性形象解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诗经中的男性形象解读》。

第一篇:诗经中的男性形象解读

“彼其之子,美无度”——论《诗经》婚恋作品中的男性形象

【摘要】《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较为集中地反映了社会群像,人间百态,而其中的婚恋诗更加为人称道。提起婚恋诗,人们想到的大多是敢爱敢恨,热情奔放的女性,对其中的男性形象则并无太多关注。本文试图通过对一些作品的分析,简单概括《诗经》中男子的独特风貌。

【关键词】《诗经》;婚恋诗;男子形象

《诗经》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的诗歌共305篇。作为最早的现实主义诗歌总集,它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其中的婚恋诗内容尤为丰富。《诗经》中的婚恋诗大多以女子口吻来自述,使得或热情奔放或温婉窈窕的女子形象深入人心,而男子形象却鲜少有人涉及。固然,《诗经》中女子自述的手法有相当的主观性,这使得男子形象稍显逊色,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男子形象也有其自身的独特魅力,并且通过男子形象的适度挖掘,显然有助于对女子形象的进一步塑造。本文试图通过对《诗经》文本的分析,力求对男子形象进行粗浅的塑造。

一、暗恋中的男子形象

作为追求女子的男子们,在这些诗中大多作为抒情主体而存在。《诗经》的首篇《国风·周南·关雎》就是表达了男子对窈窕淑女的爱慕之情。这首诗可以当做表现夫妇之德的典范,他所写的爱情以明确的婚姻为目的,最终又归结于婚姻的美满,而这种负责任的婚姻更为社会所接受。这首诗的突出特点的“格言其情”(1),它为我们描述了一种纯洁而含蓄的爱,一种典雅中正的柏拉图式爱情。柏拉图认为:“真正的爱情,就是要把疯狂或是近于淫荡的东西赶得远远的。”这种爱情也符合儒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审美观点。从诗中的描写可以看出,诗中的男子温文尔雅,风流倜傥。他对采摘荇菜的姑娘产生爱慕之情,却并没有采用不道德的手段,而是日复一日的“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和这首诗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经·周南·汉广》。“汉有游女,不可求思”体现诗旨;“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重叠三唱,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在水一方的“游女”,瞻望勿及,企慕难求的感伤之情。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在《汉广》这首诗当中,这种纯洁的感情,对爱情的追求非常完美的诠释了“无邪”的意义。《诗经》当中大多是爱情诗,朱熹说《诗经》是淫词艳曲,这显然是欠妥的。在“存天理,灭人欲”思想当道的时代,人们的思想被各种纲常伦理所约束,自然认为男女之间的情爱是所谓淫荡的东西。当今早已破除这种思想,从今人的角度来考虑,《诗经》中的爱情诗都是赞颂了人类对美好感情,对幸福的追求,是非常朴素和单纯的。这首《汉广》也正是如此。因此有着一种纯洁的美。而诗中的男主人公内心丰富,他钟情于一位美丽的姑娘,却始终无法实现自己的心愿,只能面对浩渺的江水倾吐自己的愁绪,每章结尾的四句将那女子的形象,江面上浩渺迷茫的景色以及诗人心中思慕痴迷的心情,一唱三叹地表达出了诗人的绝望。

二、热恋中的男子

在《诗经》中,大多数的爱情诗歌都是以女性口吻来写的,所以《邶风·静女》以男子口吻来叙述更加能体现古时男女恋爱的情趣。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姑娘按照约定在城角楼等他,偷偷躲在别处看着他搔首踟蹰,在他急不可耐时突然出现、并送他彤管以表达自己的情意,幽静的墙角,情侣之间的柔情,一派温情脉脉的场景。热恋中的男子心思细腻,在约会后余兴未尽,认为女子送的嫩茅草是世界上最美的东西,这也许就是对“爱屋及乌”的最完美的诠释。全诗共三章,依次从约会、赠物、回忆等三个方面抒写,逐层深入,生动形象的表现出静女聪明善良、天真活泼的美好性格,也表现出了男子对静女的爱恋之情,流露出青年男子沉浸在幸福、满足的热恋之中。相比之下,《邶风·静女》中的男子固然细腻温情,恋爱中患得患失的心情也展露无遗,但深情款款的痴恋之心用《王风·玉葛》中的“一日不见,如三秋矣”表现得更为贴切。“夫良友情亲,如同夫妇,一朝远别,不胜相思,此正交情浓厚处,故有三月、三秋、三岁之感也。”①这首诗中他的恋人去采葛,只是短短一天,对这位热恋期的男子而言都如三年一般难以忍受。开始“如三月兮”,继而“如三秋兮”,最后“如三年兮”,这种逐步推进层层递进的心理时间,形象地描绘出男子对小别的爱人的思念和深切的爱恋。

《诗经》的婚恋诗中除了描写恋爱中男女之间的相互爱慕和思念外,更加着重于描写对恋爱这一美好情感的忠贞不二。《郑风·出其东门》中的男子在“有女如云”“有女如荼”中只独倾心于“缟衣綦巾”的朴素女子,以城门云集的众多女子陪衬自己的爱人,以色彩描绘出女子的形象,鲜明突出,表现出心中对女子爱慕之深刻。在美女如云的诱惑下能够保持清醒头脑,足以表现出其对爱情的忠贞。所以紧守男女大防的朱熹也叹曰“是时淫风大行,而期间乃有如此之人,亦可谓能自好而不为习俗所移矣。”②

三、婚姻中的男子形象 婚姻中的男子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薄情寡恩,始乱终弃的负心汉形象,另一种则是琴瑟和鸣,夫唱妇随的君子形象。下面笔者将对这两类人物做进一步分析。

一、负心薄幸的渣男(?)

这类男子形象与上文中提及的忠贞专一的男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他们的形象大多是通过弃妇诗中被抛弃的女子自述中刻画出来的。

《邶风·谷风》中被抛弃的女子悲痛的自述:“不我能畜,反以我为仇。既阻我德,贾用不售。昔育恐育鞫,及尔颠覆。既生既育,比予于毒。”女主人公被丈夫遗弃,她满腔幽怨地回忆起旧日家境贫困时,她辛勤操劳,帮助丈夫克服困难,丈夫对她也体贴疼爱;但后来生活安定富裕后,丈夫就喜新厌旧,另觅新欢,忘恩负义地将她抛弃,因此她唱出这首诗以谴责她只可患难而不能同安乐的丈夫。作品一唱三叹,反复吟咏,从首章的“黾勉同心,不宜有怒”、“德音莫违,及尔同死”,到第二章的“行道迟迟,中心有违”,从第三章的“毋逝我梁,毋发我笱”,到第四、五章的前后对比,再到第六章的“不念昔者,伊余来墍”,在反复的述写中,淋漓尽致的表现弃妇沉溺于往事无法自拔的复杂心理,作品中一再出现的“燕尔新昏”,突出表现了丈夫的薄情寡恩对她的强烈刺激,所以反复吟咏,以表示铭心刻骨,难以遗忘。从弃妇的悲愤自述中,我们不难看出弃妇的丈夫是一个背信弃义的卑劣男子,他不顾妻子在危难时对他的不离不弃,反而在生活安定后将其弃若敝履,所谓恩将仇报不外如是。而《氓》也是如此。《卫风·氓》中的女子“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在美好的年华里灼灼其华,在陷入情网之后冲破了媒妁之言的桎梏,执意要与氓结为夫妻,但在经历了一系列操劳、被虐之后转而心灰意冷,自伤不幸,最终落得被休得悲惨结局。全文通过叙述幼时彼此的友爱和今日的乖离,斥责氓的虚伪和欺骗,坚决表示与氓恩断义绝。“总角之宴,言笑晏晏”最终落得个“及尔偕老,老使我怨”的下场,不得不让人深思这场悲剧婚姻的原因。《毛诗序》以为,“桑未落之时,其叶则沃沃然盛,以兴己色未衰之时,其貌亦灼灼美。”那时,氓对年轻的女子情深意笃,但多年操劳后“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氓便对不在年轻的女子失去了兴趣。桑之荣落,寓意着色之盛衰,而随着女子美貌不在,氓也渐渐露出其好色的丑恶面目,所谓色衰而爱弛,从“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可以看出女子虽然伤心却依旧冷静自持,相比较之下,就更加突出了氓见色忘义的丑恶嘴脸。

二、和美家庭中温情脉脉的“贤夫”

《郑风·女曰鸡鸣》: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子兴视夜,明星有烂。将翱将翔,弋凫与雁。弋言加之,与子宜之。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女曰鸡鸣》可以称为赞扬夫妇之德的典范之作。本诗选取了生活中极平凡、极普通的小场景,借助于对题材的深入挖掘和恰当表达,用一对恩爱夫妻间平常有趣的对话,歌颂了他们永结同心的坚贞爱情与和谐美满的家庭生活。全诗谱写了一幅琴瑟和谐,莫不静好的夫妻和乐图。《齐风·鸡鸣》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诗歌描绘的是夫妻床笫间的对话,丈夫留恋床笫,妻子则催促上朝,全诗洋溢着幽默温馨的气氛,也生动地刻画出了一位温情脉脉且风趣幽默的翩翩君子形象。四. 悲痛欲绝的鳏夫

《邶风·绿衣》为我们塑造了一位深情悼念亡妻的痴情男子。“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心之忧矣,曷维其已。”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曷维其亡。” “绿兮丝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无訧兮。” “絺兮绤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伊人已逝而衣服尚在,衣服精巧合身使男主人公深深意识到妻子事事合于自己的心意,这是其他任何人也代替不了的。这位鳏夫从衣联想到治丝,惋惜亡妻治家的能干,表现自己对亡妻的极度思念。本诗描写细腻,情感丰富,含蓄委婉,读来缠绵悱恻,催人泪下。悼亡在今天已经属于过时了的古典情怀,两情殷殷,永驻心间。魂兮归来,这是男子的真挚呼唤,也正是全诗的灵魂所在,通过“我思古人,实获我心”这样直抒胸臆的表达,更能体会出这位男子的深切痛楚。

以上笔者对《诗经》中的男子形象做了简单粗略的分析,他们或重情尚义,却木讷得不知如何表达自己炽烈的情感;或背信弃义,暴露出人性的诸多卑鄙;或温柔缱绻,于竹篱茅舍中享受家庭的温馨。他们都是漫漫历史长河中的一个微不足道的人物,是那个历史时代的产物,但他们有着时代的特殊性,所以分析其形象对于研究古代文学而言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后世的男子在封建传统礼教的浸淫下,或多或少都存在着男尊女卑的大男子主义,以至于不屑或不愿去直面自己的爱情生活,也就不会写诗去歌颂合乎道德伦理的美好婚姻。所以虽然后世的诗歌大多都由男性创作且婚恋诗不在少数,但这大多数都是为了自己的仕途服务,一旦爱情诗委身于政治,成为政治的附庸,那么蕴含在其中的美好情感也就荡然无存。唐代朱庆馀的《闺意献张水部》:“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其描写闺情细致入微,将新嫁娘的忐忑娇羞描写得淋漓尽致,然而其真实目的却是向张籍行卷,以此试探自己的作品是否能让考官们满意。而张籍的《节妇吟》更是一首借男女爱情来表明自己政治立场的政治抒情诗:“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即便豪放不羁如李白,他的《长相思》反复抒写男女相思:“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实际上仍是表明自己无法实现自己抱负的苦闷。,历代诗人作品中除了借男女情爱来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的类婚恋诗之外,就鲜少有涉足爱河的了。诗圣杜甫终身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却只有《月夜》勉强算得情诗,东坡居士写诗三千多首,唯有《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才堪堪提及爱情,陆游一生留诗近万首,也经历了刻骨铭心的爱情,真正的情诗不过《钗头凤》和《沈园》两首。而李煜、柳永等人终日流连秦楼楚馆,于烟花之地留下靡艳诗篇,但这只是饮酒狎妓纵情过后的宣泄,坠入了恶趣,也毫无美感可言。而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女诗人,她们的诗中也鲜有男性的影子,即使有,也正是从旁给女子作为陪衬。总体看来,中国的诗歌史上,对婚恋诗中的男性形象描绘得最细致的,竟是《诗经》这样远古时代的纯净诗篇。

所以,与后代的男子相比,《诗经》中的男性充满了健康之美,与那些圣贤的道貌岸然不同,他们并没有满嘴仁义道德却三妻四妾,也不像那些故作清高的文人借婚恋诗大做文章,他们只是在属于自己的时代里熠熠生辉。虽然他们并没有在后世被过多传颂甚至被刻意忽略,但历史是掩盖不了事实的,《诗经》中的男子形象具有古今一致的思维和情感,期待《诗经》的研究者们可以裨补缺漏,填补《诗经》男子形象的空白。

参考文献:朱熹《诗集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郑群 重情尚义:《诗经》婚恋诗中男性群像 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18卷第4期

郑群 《诗经》研究的盲点:婚恋诗中男子形象的整体关照

第二篇:浅析《诗经》婚恋诗中的男性形象

浅析《诗经》婚恋诗中的男性形象

摘要:《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的爱情诗更是像文学宝库中的闪闪明星,散发着夺目的光彩。这些情诗大多以女性为为主角,对于男性的表现关注不多,笔者试图通过对一些作品的分析,捕捉诗经时代恋爱中和婚姻中男性在情感生活中的独特风貌。

关键词:《诗经》

爱情诗

男性形象

前言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里,我们已经没有办法再回归到《诗经》的时代,那个男耕女织、远离喧嚣的时代,似乎我们离祖先那份单纯与天真愈来愈遥远。只能在《诗经》的指引下回望那个遥远美好的世界,那是人类的童年。今天的世界充斥着欲望与欺骗,让我们一同来品味人世间最纯美的情愫——爱情。一部《诗经》,许多美丽曼妙的身影穿梭其间,女子往往是爱情诗的主角,男人们作为封建阶级的统治者在爱情诗中总是被忽略。但是男子也是人,面对爱情他们也会向往惆怅,今天让我们一同来细细品味一下这部经典中重情尚义、温柔缱绻的男子们吧。

一、恋爱中的男性形象

(一)、理性的相思形象

《周南·关雎》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首篇,这便奠定了它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这是一首出自于国风中的民歌,民歌本来就是有很多描写男女爱情的作品。这首《关雎》正是这样一篇产生于两千年前的古老的民间恋歌。这首诗是以一个男子的口吻来述说的,他爱上一个令他魂牵梦萦的女子,而又无法追求到的苦涩心情。“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姑娘的身影不断的在他的脑海中浮现,这更加深了他痛苦的思念,以至于出现了幻觉,仿佛同那个姑娘结成了一对爱侣,共同享受着婚后欢乐的生活。

孔子说:“《周南·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这首诗作为一首描写爱情的诗篇,写思慕,写追求,写向往,既深刻细微又之所当止。这个男子要是放在当今社会中肯定会被人说成“花痴”,由思念到幻想真是中毒不浅,不过又着实让人觉得可爱率真。这是一个理性与感性并存的男子,他还没有完全陷入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之中。

另外理智的男子还出现在《郑风·野有蔓草》中的情节中,描写一对青年男女在田野间不期而遇,自然结合的情景,表现出内心的无限喜悦。诗以田野郊外,草蔓露浓为背景,同时也是一种象征,情长意浓,男女相遇,自然情景交融,人不期而遇,情也就不期而至了。这个男子不爱繁复的牡丹,他喜欢的是“有美一人,清扬婉兮”“婉如清扬”,这个男子选择适合自己的姑娘,这是他选择爱情时的理智。而后当他觉得这个女孩子“适我愿兮”,他做的不是偷偷地暗恋也不是大胆突兀的表白,而是对姑娘说“与子偕臧”,含蓄但不含糊的告白,我多想这样和你相亲相爱的走下去„„

有调查表明,男性是相较女性更理智的,这类在爱情面前理智的还有《周南·樛木》中那个在爱情面前自比樛木的男子,以及《周南·桃夭》中的男子,因为他知晓平平淡淡才是真,万紫千红也比不上一枝宜室宜家的小桃花。

(二)、单恋中的男子形象

这是一个男子的苦诉:“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他心仪的女

(1)子 “硕大且卷”“硕大且俨”,这意思是说“她长得好高大好健硕啊,既美好又端庄。” 这样一个壮硕的姑娘在我们当今社会未必会被众人认同为美女,但在几千年前的陈国,这个男子就对她心心念念向往不已。人类的情感是一脉相承的,譬如这首诗里的相思。

(2)应验了那句话“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但是怎奈何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这个姑娘似乎并不中意他,她冷淡的回绝了他的热情,转身离去只留下一池的荷,与他相对。他却天天来到与姑娘初次邂逅的地方痴痴傻傻的等待。荷叶长了,荷花开了,莲子结了,可是自己的爱情却无法开花结果。他为情所困,再无心做其他的事,“寤寐无为”醒着睡着都在想着她,“中心悁悁”想的内心忧愁苦闷“涕泗滂沱”哭了起来,鼻涕眼泪都下来了,像下了一场瓢泼大雨,这得是怎样的一种深情!这种相思悲痛到涕泗滂沱在男子身上还真是少见,所以这个小伙子真是罕见的痴情。

这种痴情的男子在《秦风·蒹葭》中也有体现,这个男子是忧郁失望的,显然他求偶没有成功或者他面对佳人没有追求的勇气,故而“溯洄从之,道阻且长,逆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虽然情绪低落,但淳淳的真情依然让人感动。对于此类形象塑造的还可见于《陈风·月出》、《陈风·宛丘》等作品中。

(三)、暗恋的苦涩形象

(3)暗恋是一种隐忍的情怀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比如这个爱上“汉水女神”的男子。“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一句话道出了男女主人公的身份差别和这段爱情的悲剧结果。他是个砍柴为生勉强温饱的樵夫,而他爱上的却是一个犹如汉水女神一般的姑娘。第一句诗又可以这样理解,美丽的姑娘像高大挺拔又极其珍贵的南方乔木,直指云霄,而我这渺小的人只能仰望它,却没有办法躲在它的树荫下休息。明知追不上,男子还是一往情深,欲罢不能,进入了一种痴想的境地:“翘翘错薪,言刈其楚”,“翘翘错薪,言刈其蒌”,小伙子愉快的割着杂乱如鸟尾般的杂草,割着丛生的(4)荆条和白蒿,扎成迎亲用的火炬[古人婚嫁多在黄昏之后举行,有燎炬为烛的风俗。]当火炬的材料准备好后,樵夫开始喂饱他的小马驹,是为了迎娶美丽的新娘,他内心里最真切的呼喊是“之子于归,之子于归”,但是,很快他就回到现实当中,知道“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汉之永矣,不可方思。”樵夫也知道自己是无法渡过那宽广的汉水的却还是苦苦的仰慕,构成了《诗经》中暗恋形象的典型。

这种苦涩的暗恋情怀还在《秦风·晨风》中有所表现,自古以来这首诗的解释众说纷纭,又说是女子被抛弃所做,也有说臣见弃于君,士见弃于友所作。但我宁愿相信这是在写一个限于单相思却无果的男子的真情流露。因为“晨风”是一种鸟,即鹯鸟,属于鹞鹰一类的猛禽,男子以鹞鹰自比,在丛林疾飞。但在茂密的丛林中“未见君子,忧心钦钦”,忧思难忘的样子(朱熹译:“忧而不忘之貌”)。面对心仪的姑娘将自己忘得一干二净,忧郁苦闷的情感油然而生,“忧心靡乐”“忧心如醉”,即使思念,忧心忡忡也难以快乐,整日如梦如醉,苦涩溢于言表。这样的痴情的男子形象还见于《陈风·东门之杨》等诗歌。

(四)、大胆追求爱情的男子形象 面对心爱的女子,《诗经》婚恋诗中的男性敢思敢想、敢作敢为,多会展开爱情的攻击,毫无顾忌的大胆采取行动,具有浓郁的情欲意识。《召南·野有死麕》中的小伙子先以高超的打猎技术打动姑娘的芳心,一旦发现“少女怀春”就迫不及待的展开行动了。“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我们从姑娘娇羞慌乱的语气可以想象他的大胆和粗野,这是一个雄性特征突出、充满野性和原始生命活力的男性。

《郑风·将仲子》中从女子一再告诫男子“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中,我们仿佛看到“仲子”毫无顾忌地爬墙逾垣、攀树折枝来女心爱的女子约会。“仲子”逾墙爬树约会的情节在中国文学中得到源远流长的继承。最著名的是,《莺莺传》中张生赴莺莺之约,就是“梯其树而逾焉”。这

(5)些男性的行为雄性自然天性的反应,具有粗犷炽热的气息和坦率天真的野性美。

(五)、热恋中的男子形象 限于相思之中的男子让人亦欢亦喜,情绪跌宕,而热恋中的男子则另有一番风情。《邶风·静女》中描写一对青年男女约期幽会的生动场景。全篇以男子口吻叙述为主,是描写静女与情人相见并送情人信物的爱情诗。一个男子在城之一隅等待自己的恋人,心情竟然至急躁而“搔首踟蹰”。她来到面前,并且以彤管、茅荑相赠,他珍惜玩摩,爱不释手,这并不是礼物有什么特别,而是因为美人所赠。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用爱屋及乌来形容这个热恋中的小伙子再恰当不过了。

还有一对恩爱的情侣互赠礼物来表现对彼此的爱恋,那就是《卫风·木瓜》中的男女,淳朴的姑娘送给自己心爱的男孩子的礼物是木瓜、木桃、木李来表达情意,男子忙不迭地“报之以琼琚”、“报之以琼瑶”、“报之以琼玖”,并一再的表白自己“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这不是报答你,而是为了想要跟你永结同心。这不是简单的答谢,而是借美玉表达永远相爱之情。

这样表现热恋恩爱的诗歌还有《周南·樛木》、《王风·采葛》等。

二、婚姻中的男性形象

(一)、征夫形象

《诗经》中有很多是描述服役在外的丈夫思念妻子和家人的作品,《邶风·击鼓》就是描述一个在战场上真挚表白对妻子无限相思的征夫形象。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不我以归,忧心有忡。”鼓声镗镗,每一下都击中了征夫的心,爱人、亲人、家园都在无法抵达的远方,一夜征夫泪!这表达的是战士久戍在外,对家人妻子怀念不已,想到自己曾对妻子做出的誓言“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但又想到残酷而遥遥无期的战争,“古来征战(6)几人回”,“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是他内心里含着血泪的道白,这是一个足以让人为之深深感动与难过的男性形象,那如泣如诉的话语,就像是在心中流淌的泪水,在眼角滚动的鲜血,这种强烈的家庭责任感与生命情怀令人动容,令人沉思。这是一个有强烈感染力的征夫形象。

《豳风·东山》是一首写征人卸甲还乡途中抒发自己浓烈的思乡之情的诗歌,其最动人之处在于写征人思妻,不直接正面描写,直抒胸臆,而是通过联想,幻想出妻子思念征人的情景。“鹳鸣于垤,妇叹于室。洒扫穹窒,我征聿至。有敦瓜苦,烝在栗薪。自我不见,于今三年。”这种影中取影、像中取像的写法,实际上是从更深的层次上写出自己对妻子的思念。这种以人衬己的写法,非常符合生活的真实性杜甫在《月夜》中所写的对妻子的思念:“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与此诗(7)可谓一脉相承。

(二)、矢志不渝的形象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所以其中的“第一”非常多,在这里我想介绍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鳏夫形象(8),他是《邶风·绿衣》中的男主人公。这首诗展示的是以为丧失爱妻的丈夫,看到亡妻生前亲手所缝制的衣服,睹物思人,反复咏唱的情景。“绿衣黄里”“绿衣黄裳”这件绿衣黄里的衣服出自于一个贤惠女人之手,针脚缝的又密又匀,做工是那样精细,每一针一线都融入了妻子对他深深的爱。妻子亡故后,诗人想到“绿兮丝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无訧兮。”这绿丝制成的衣服是她生前所做,妻子平日里对他在一些事情上的规劝,从而使他避免了不少过失,这其中饱含着多少深情啊!会想到妻子生前对自己的细心照顾,而现在,男人身上还穿着夏天穿的粗布葛衣,秋风瑟瑟,找出妻子为自己过冬缝制的寒衣,由此更加思念自己的贤妻,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悲恸。“我思古人,实获我心。”这是男人心中最真挚的想念,阴阳相隔,永无相见之日,我是那么思念她,她已经完完全全占据了我的心。不过纵使生死相隔,相信这枚小女子也会永远活在他的记忆里。

在《诗经》诸多的婚恋诗中,《郑风·出其东门》是为数不多的直接从男性角度表 现对恋人钟情的诗:“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出其闉闍,有女如荼。虽则如荼,匪我思且。”此诗所说的,即人们常说的“钟情”,这个字是由繁体字“锺”而来,《说文解字》里解释“大其下小其颈,自锺倾之而入尊(樽)„„引申之

(9)意为锺聚”。于是“钟情“之意乃是感情凝聚于一个特定的对象身上。诗中的男子来到东门外,面对莺莺燕燕,美女如云,他不因如花似玉的女子而心生摇曳,而是心净无尘,因为他心仪的是“缟衣綦巾,聊乐我员”“缟衣茹藘,聊可与娱”,她穿着缟衣綦巾,素面朝天,这个男子多么可爱多么可贵,可能这个姑娘在锦簇花团中只是一朵不起眼的白色小花,但她开在一个人的想念里,任凭外界再多繁华旖旎,也撼动不了她在他心中的美好。从他的身上我看到了钟情。“钟情”是人性的升华,升华成人对特定对象专注地

(10)爱欲,使得最烂漫洋溢的情感人于道德伦理的畛域之内。

(三)、举案齐眉的形象

《诗经》中有许多善良可爱的“贤夫”形象,例如《郑风·女曰鸡鸣》和《齐风·鸡鸣》是两篇表现和美家庭生活和诚笃而真挚感情的诗歌。《女曰鸡鸣》的末章为丈夫的回答之词:“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一片热肠暖语,温情体贴,殷切备至,把丈夫对妻子的一片热烈的感情表现得酣畅淋漓。

《鸡鸣》写的是一对夫妻床笫间的私房话。全诗以夫妻间的对话展开,构思新颖。本诗开头写妻子提醒丈夫“鸡既鸣也,朝盖盈矣。”丈夫便故意逗她说“匪鸡之鸣,苍蝇之声。”下两章时间由鸡鸣至天亮,官员由已上朝至快朝散,丈夫愈拖延愈懒起,故意把天明说成“月光”贪恋衾枕,缠绵难舍,还想与妻子同入梦乡。而妻子则越催越紧,最后一句“无庶予子憎”已微有嗔意但仍有默许迁就之意。全诗洋溢着一种富于人情味的幽默意味,尤其是丈夫的调侃,令人捧腹,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四)、“二三其德”的形象

谈及《诗经》中婚恋诗的男性形象,便无法忽略那些弃妇诗。这些弃妇诗多以女性自述的口吻,叙述了她们在婚姻家庭生活中的悲惨经历,从侧面塑造了诸多负心男子的形象。而且多数是男子重色不重德,往往在家道好转、女子年老色衰后,将其抛弃。

《卫风·氓》可以说是这方面的代表之作。《氓》中的男主人公在恋爱时情意绵绵,对恋人百依百顺,“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对女主人公的誓言是“言笑晏晏,信誓旦旦”,“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而一旦成婚,随着妻子“三岁为妇”,多年操劳过度后,“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则前后反差极大“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二三其德”的氓成为《诗经》里负心汉的典型。

《邶风·谷风》写的是一对患难与共的夫妻,当家庭生活有了改善以后,丈夫喜新厌旧,另觅新欢,“新婚燕尔,不我屑以”。妻子明白自己的容貌变化是引起丈夫变心的直接原因,于是苦口婆心地劝说丈夫,她以泾渭设喻,把自己和新人做了一番比较,“泾以渭浊,”,泾浊渭清,清以比美,浊以喻丑,弃妇用泾水自比,用渭水比新人。可是丈夫完全不为所动,甚至对妻子动粗。

结论

通过对以上对《诗经》中不同特征的男子简要分析不难得出,和后世的男子相比,诗经时代的男人带有一种古朴、率真,既不像那些封建卫道士们表面上不关风月、只读圣贤,实际上却三妻四妾、左拥右抱;也不像那些清高的文人或失意的政客,在爱情上

(11)做太多文章;更不去刻意地追求感官的刺激。

零露漙兮的蔓草地里,满心欢喜的期待一场美丽的邂逅(《郑风·野有蔓草》);年轻的猎人与怀春的姑娘避开众人,偷偷约会让人脸红心跳的场景(《召南·野有死麕》);在水一方不断追求的痴想(《秦风·蒹葭》);桑林中深情呼唤的(《鄘风·桑中》);那个令无数女子沉迷心醉、洵美且武的叔(《郑风·叔于田》);还有那个不顾家长反对执意 要和姑娘约会的小子(《郑风·将仲子》)„„《诗经》中除了各形各色的女子外,还有许多形象鲜明的男子形象,是他们共同组成了这部人类文学史上的巨作。

注释:

(1).丁丽梅《诗经里的那些情事》(金城出版社 2009年4月第1次出版)(2)辛弃疾《青玉案·元夕》(3)杨鸿儒《爱情诗评议》(北京华文出版社 2001年1月第1次出版)(4).丁丽梅《诗经里的那些情事》(金城出版社 2009年4月第1次出版)

(5)吴秀波 《论〈诗经〉婚恋诗中的男性形象》 安阳工学院学报2006年6月第3期p107(6)王翰《凉州词》(7)、(8)郑群、钱宗武《诗经》研究的盲点:婚恋诗中男性形象的整体观照 [J]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p38 p41(9)(10)鲍鹏山、王骁《附庸风雅》(重庆出版社 2010年8月第2次出版)(11)郑群《〈诗经〉婚恋诗中的男性群像》

第三篇:浅谈《诗经》中的女子形象

浅谈《诗经》中的女子形象

摘要:《诗?》中的305篇作品,交织成一幅多层次的、多角度的,从多个方面展现殷周社会历史的立体画卷。它的每篇作品,都潜含着无数的可以发扬的文化内容。它是中国上古文化一部形象化的历史,从远古到周代社会的文化积淀。在《诗经》所产生的年代,分封制是其上层建筑,而婚姻制又是分封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从《诗经》当中的婚恋诗中,通过不同女子的形象,我们也可以了解到那一个时代的文化与历史。

关键词:《诗经》;端庄淑贤;哀婉悲戚;率性泼辣;周文化

在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长河中,在中国古代的泱泱文化中,有质朴的《诗经》,绮丽的《楚辞》,博大璀璨的唐诗,豪放或婉约的宋词,灵动、典实的明清小说和散文。但是《诗经》却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起点。《诗经》中的305篇诗歌,每一首诗都是一首动听的歌,每一首诗都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每一首诗也都有一个美丽而高尚的灵魂。

诗经从多方面反映了它那个时代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我们从农事诗中,看到了在农业生产中辛勤地劳作的农奴;从战争徭役诗中,看到了仆仆风尘的役夫征人;从卿士大夫政治美刺诗中,看到那些关心国家时政的优秀人物;从婚姻爱情诗中,看到了周人的婚姻习俗;从其他诗篇中,我们也看到周代社会各种各样的民俗风情,等等。可以这样说,诗经不是随意就能够读懂的,许多看似简单的诗句中却包含了更深层次的内涵。马克思指出:“在不同的所有制形式上,在生存的社会条件下,耸立着由不同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世界观构成的上层建筑。”所以《诗经》自然也有它所产生的社会条件,反之它又反映这种现状。《诗经》三百篇的形成,正是西周王朝“制礼作乐”的文化产品。中国古典文学传统,是由《诗经》所开创的,而《诗经》流淌的又是周文化的精神血液。

《诗经》中的305篇作品,交织成一幅多层次的、多角度的,从多个方面展现殷周社会历史的立体画卷。它的每篇作品,都潜含着无数的可以发扬的文化内容。它是中国上古文化一部形象化的历史,从远古到周代社会的文化积淀。在《诗经》所产生的年代,分封制是其上层建筑,而婚姻制又是分封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从《诗经》当中的婚恋诗中,通过不同女子的形象,我们也可以了解到那一个时代的文化与历史。

一、端庄淑贤的女子

王国维的一句“纳上下于道德”“以成一道德之团体”便道尽了周文化乃至整个中国古代文化的本质特征。在诗经中记录着几种不同文化意义上的婚恋现象,一种就是与周礼相关的诗篇:即婚姻典礼上的祝祷,或者是对妇道原则的礼赞。

“关雎鸠,在河之洲……”(《周南?关雎》),初中就开始学的诗篇,一直好以爱情来理解它,天真地认为是一个小伙子偷偷喜欢上了一个姑娘。我想会有不少人是这样认为的,但是我如今才知道原来自己对《诗经》的理解实在太肤浅了,那些其实是对《诗经》的曲解。《关雎》其实是一首歌唱婚配的篇章,而且还是贵族的,从文中“君子”“好逑”等称呼中,还有“琴瑟”“钟鼓”乐器中都是可以判断的。诗中的女子既然是贵族中的好逑,那么我想她一定是位端庄贤淑的女子形象了。

《葛覃》则是一首反映周代贵族女子婚前教育的诗章。周礼的婚姻强调夫妻之隋,重妇德、妇容、妇言、妇功。《礼记?郊特性》:“夫婚姻者,万世之始也,取于异性,所以附远、厚别也。”周代贵族的婚姻关系,肩负着厚别附远,联合异性的政治任务,所以女子的婚前教育也就受到了如此的重视。这应该才是周代婚姻本质含意的全部:婚姻不仅是一种社会形式,而且是一种政治形式。

二、哀婉悲戚的女子

诗经中有一种文化意义上的婚恋诗是妇女在其合法家庭关系恶化、破裂时对周礼所规定的夫妻正道的渴望。前面说到周代贵族婚姻还是一种政治形式,我们便可知道那个时代的婚姻是一种不对等的关系了。当婚姻已成为政治,女性也就走上了历史的祭坛。

在《柏舟》和《谷风》中,我们隐隐约约看到了两位哀婉悲戚的女子。历来对《柏舟》的主题说法不一,但是有一种是正妻遭宠妾排挤的哀怨之诗。这位女子无法排遣忧愁,孤独难耐又无处诉苦,正所谓其忧之深,无以诉,无以泻,无以解,任谁读到都不免对她产生同情。但是我们又看到,她用“我心非石,不可转也;我心非席,不可卷也”来明志节不可移,可见她还是充满了对婚姻的渴望。正如“贞女不二心以数变,故有匪石之诗(刘向《列女传?贞顺》)”。

《谷风》则毫无疑问的是一首弃妇诗。随着年龄的增长,女子容颜开始衰老,于是丈夫无情地抛弃了自己共过患难的妻子,而去另寻新欢。而女子则是在哀怨中始终自信无亏,有着种种的美德,可见他还是期待着丈夫能够注意到自己的美德,而不仅仅是容颜,从而回心转意。同时也说明了这位哀婉悲戚的女子对合法婚姻的渴望,不希望就此而破裂。

三、率性泼辣的女子

与周礼相异端的另一种婚恋诗篇则反映着野性习俗,它显示出强烈的野性色彩,这些诗篇中的女子率性而泼辣。

周代以宗法制建立了一个农业社会,这个社会为了生存和发展,需要强大的集体力量,需要内部秩序的稳定和和谐,而相应地需要抑制其社会成员的个性自由和与之相联系的浪漫幻想。但是不是所有的人都愿意顺从这个,偏偏就有些大胆而开放的女子“背驰道而行之”。

在《行露》和《褰裳》中我们认识了两位看似无情刻薄但却率性泼辣的女子。《行露》中,因为对方是个穷光蛋,女子看不上,便及时决断,显得十分有主见。“虽然你打官司,你就是个穷光蛋,我就不跟你”,这位女子不拘泥于旧的礼制,她只是想追求两情相悦的爱情罢了。

《褰裳》中的女子也道出了自己的这种心声,女子向男子发出最后通牒,只是希望得到对方明确的答复。“如果好,就无条件地好,不好就彻底断绝。真可谓是‘泼辣也真够泼辣,烈性也真是烈性’。”

四、结语

哈罗德?布鲁姆在谈到西方经典的时候说过:“一部文学作品能够赢得地位的原创性标志是某种陌生性,这种陌生性要么不可能完全被我们同化,要么有可能成为一种既定的习性而后使我们熟视无睹。”诗经被儒家尊奉为经典,自然是有着它应有的价值。但是由于诗经所处的年代里我们太远了,许多东西还等待着我们去发掘,毕竟它不是海市蜃楼。

诚如爱因斯坦所说:“我们需要经典,是因为我们时常感到自己的肤浅。”对于诗经的解读,我们不仅仅要知道它反映现实生活的现实主义精神,优美凝练的词句,重章叠咏的音律,赋比兴的艺术特色,还应该进入到它的更深层次。因为诗经不是一部普通的诗歌总集,还是一部形象化的周代历史。

第四篇:《诗经》中的女性形象

苏州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升本”论文选

《诗经》中的女性形象

胡海洋

(2005级学员)内容摘要:《诗经•国风》塑造了丰富多彩、形象各异的女性形象:她们或渴望爱情主动追求,或缠绵热恋欢快相约,或失恋其中为情所困,或处于婚嫁喜悦之中,或处于婚后的喜悦或痛苦之中。既有反映古朴民风具有浪漫气息和野性美的幽会诗,也有活泼生动,充满谐趣和喜剧美的诗歌,更有沉痛温婉,充满悲剧意味的诗歌。而正是从这一首首动人的生命赞歌之中,我们可以体会那个时代女性对待情感、婚姻和生活的基本态度。

关键词:女性形象;意象;象征意义;影响

一、序言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现实主义诗歌总集,它反映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十五国风”中,有关妇女爱情与婚姻的诗篇不仅占大量的篇幅,而且独具特色。本文试从国风中塑造的女性形象入手,通过对她们情感世界的透视,来讴歌和赞美女性,以及她们对忠贞爱情的追求。来了解和认识当时的政治、经济、伦理、道德等对人们爱情生活所产生的影响。《诗经》中的情歌,大多来自民间,反映的是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由于他们热爱生活,尊重女性,以纯洁健康的态度来对待爱情,所以在他们的歌唱中总是透露着积极的生活意志和美好的感情。诗歌更是借助于植物、动物、水等诸多意象来塑造女性形象,其女性形象以及女性形象的创作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尤其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婚前——婚嫁——婚后的女性形象

(一)婚前女性形象

渴望爱情,主动追求。女性内心对爱情的渴望、追求与呼唤向我们展示了那个时代爱情的习俗。少女大胆追求爱情的权利,渴望与自己意中人结成连娌,非常直率地表达了自己的心情。在《召南•摽有梅》中,着重于内在心态的刻画 ,如心理、情绪、意识等 ,一位少女面对黄熟又日益变得稀少的梅子,敏锐地感到了岁月时光的流逝 ,一种珍惜青春年华、珍惜生命,希望有人向自己求爱的强烈冲动如涌潮般撞击着她的心。热情质朴的怀春少女便即情即景地唱了起来:“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召南•摽有梅》)”表明暮春时节,梅子逐渐黄熟掉落,树上只有七成果实,大姑娘感到时不我待,便催情郎赶快选择吉日良辰前来迎娶她。大胆而直率的语言,毫无做作之情。而在《郑风•褰裳》中, 则体现了女性有爱慕和自由选择的主动权,.诗中女子性格泼辣、豪爽,在未得到情人热烈的爱时,女子表现出一种怨怒情绪和决绝的态度。说明女性在爱情上有追求自由的意志。诗以独白的方式 ,描绘了一位少女复杂而微妙的心理活动 :

“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

子惠思我,褰裳涉洧;子不我思,岂无他士?狂童之狂也且!”

这是一首动人的情歌,又是一幅绝妙的少女怀春图,诗情画意浑然一体。宛若一幅精美的苏州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升本”论文选

画卷,被后人所珍藏,所赞叹。郑振铎说:“《郑风》里的情歌都写得很倩巧,很婉秀,别饶种态,一种美趣„„‘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褰裳》似是《郑风》中所特殊的一种风调”。[1]而其开放的程度在统治者的眼里似洪水猛兽一样可怕,于是在几多无奈之后,才不得不作出这样的让步规定来。

缠绵热恋,欢快相约。青年男女相约相恋,《诗经》中有些诗写了男女的自由恋爱 ,他们可以自由地约会 ,而约会的地点和环境很新鲜和独特 ,往往是郊野、城隅、水边、山旁等 ,如《邶风•静女》就很有代表性 ,作品描述一对青年男女在城角幽会 ,女方先到 ,但她调皮地藏了起来 ,而那男子来到约会地点 ,不见心上人,急得抓耳挠腮。后来女子送他一把普通的红草 ,他竟觉得美得出奇 ,因为它是美人送的,便格外珍贵。“艺术中使用的符号是一种暗示,一种包含着公开的或隐藏的真实意义的形象。”[2]这红草就象征了他们美好的爱情。诗中的静女开朗活泼,机智聪明,充满了青春活力,如果说静女的约会是个体的、隐蔽的 ,那么 ,《郑风•溱洧》中的约会则是群体的、公开的: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讠于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讠于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从女子向男子发出主动而大胆的邀请可以看出 ,青年男女的交往比较自由 ,较少受到宗法礼制的束缚。这是一首典型的描写古代人民“踏青”习俗的美妙诗篇。本来这种“踏青”活动还带有宗教色彩 ,但青年男女更多的是借这种宗教活动来寻找爱情,表达他们之间的感情,最终寻找他们婚姻的幸福。

失恋女性,为情所困。在两性问题上,女性历来要比男性承受更多的痛苦,因为女性更愿意生活在自己拟造的情感世界里。既不愿舍弃情郎,又不敢违反父母的命令。《郑风•将仲子》就描写了这样一位为情所困的女子: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畏我诸兄。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少女畏惧父母,但又深爱自己的情郎。她与情郎的感情是是真挚的、炽烈的,但两人的感情又在面临着考验。父母之命不能违,也正是在父母之命面前少女内心的痛苦,才体现了少女为情所困的真实情况。《孟子•滕文公下》中写道:“丈夫生而愿为有官,女子考而愿为有宗,父母之心,人皆有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将仲子》里的这位女主人公害怕的也正是这些礼教。对于仲子的爱和父母、诸兄及国人之言成为少女心中纠缠不清的矛盾,一边是自己所爱的人,另一边是自己的父母兄弟,怎么办呢?几多愁苦,几多矛盾,少女的心事又怎能说清呢?

再如《秦风•晨风》是失恋的千古绝唱。说山间约会男孩失期,女孩“未见君子,忧心钦钦。如何如何,忘我实多!”挺幽怨。正是诗中的女性都用青春和心血,吟唱了一首首动

苏州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升本”论文选

人的生命赞歌,我们才可以从中体会那个时代女性对待情感、婚姻和生活的基本态度。

(二)婚嫁中喜悦的女性形象

出嫁女子,健美明丽。诗中对出嫁女子的年轻、美丽和健康进行了由衷的夸赞。如《周南•桃夭》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赞美她们正当盛年,象开得正火红的花儿;并且能给婆家带来欢乐。诗中对女子的健康也进行了由衷的赞美,而这赞美是通过对桃树的硕大的描绘来表现的,如诗句“桃之夭夭,有坟其实。”诗中对女子的年轻美丽也进行了赞美,如“桃之夭夭,其叶蓁蓁。”而整首诗句都在告诉我们,“那艳丽盛开的桃花,那随风摇曳、婀娜多姿的桃枝,不是那么使人想到新娘姿容的秀丽和身材的窈窕吗?那压低枝头的桃实和浓厚的绿荫,不是可以使人联想到新娘体魄的健美吗?这也正是未来多子多孙、家族兴旺的预兆。”[3](P13)理想“男女以正,婚姻以时,国无-民也” [4](P16)会理想相吻合。

迎亲新郎,喜润新娘。《诗经》中也有通过女子对新郎的赞美来反衬出女子自我形象的,其实这是一种侧面描写手法。古代习俗,女子出嫁时,男子要亲自到女家来迎接新郎。而女子似乎对自己未来丈夫的外貌也很注意。如《齐风•著》中通过对女子眼中男子的描写,来看亲迎的新郎;但从侧面《齐风•著》细腻地再现了婚礼前一个动人的镜头,新郎到岳家接新娘上车,“俟我于著乎而”、“俟我于庭乎而”、“俟我于堂乎而”三段,一个披凤冠霞帔的美丽新娘在等待幸福的降临。出嫁女子喜悦心情可见一斑。

盛大婚礼,娇女出嫁。《诗经》中不凡有描写女子婚嫁的隆重盛大的场面,从正面描写女子在婚嫁中的形象。如在《召南•何彼脓矣》中描写贵族“平王之孙”与“齐王之子”举行婚礼的盛大豪华的场面。诗中用郁李开花香味四溢来祝福“平王之孙”和“齐王之子”的婚礼。如诗中有:“何彼脓矣,唐隶之华。曷不肃雍,王姬之车。”这个隆重而和谐的婚礼进行中,公主是坐在车上行婚礼的,即“人之敬和者,恒举车服言之”。再如《召南•雀巢》中出嫁的女子是由彩车百辆来迎接她的。“维鹊有巢,维鸠居之。之子于归,百两御之。”都是那么喜庆而隆重的仪式。从而由正面衬托出年轻女子婚嫁中的娇美形象。

(三)婚后的女性

琴瑟和谐,相亲相爱。《郑风•女曰鸡鸣》这首诗的题材相当别致 ,它通过夫妻二人起床前的对话 ,“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弋言加之,与子宜之。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反映了劳动人民和乐的家庭生活与他们夫妻间深挚的感情”。[5](P256)

夫妻关系和日常生活被描写得美好而洋溢着诗情画意,只有相敬如宾的夫妻才会享有这种真正的和谐与恩爱。在《齐风•鸡鸣》中 ,也有同样的描写 ,在一个浪漫的晚上 ,一对夫妻在“苍野之声”、“虫飞薨薨”的野地幽会 ,天亮了 ,男子还沉湎在这种欢爱之中 ,而女子觉得光天化日下幽会感到羞耻 ,让人看见了不好意思。方玉润说:“贤妇警夫早朝也”。同类作品还有《唐风•绸缪》。这些作品都极富于生活气息 ,都通过一个特定的生活片断来歌唱婚姻与家庭的幸福 ,表现了劳动人民生气蓬勃、热情洋溢的生活态度。拥有甜蜜幸福的生活,是每个女性共同的心理愿望。

丈夫在外,翘首盼归。独守空闺的女子的心声 ,即我们常说的“思妇诗”。古人云:父母在,不远游。但当时一部分男子或出仕、或经商、或服役 ,不得不抛妻别子 ,远走他乡 ,这就留下了一批独守空闺的女子 ,她们成年累月在思念中度日 ,在等待中消磨青春。如《王

苏州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升本”论文选

风•君子于役》、《卫风•伯兮》等,都是这方面有代表的作品。

《卫风•伯兮》通过写一位女子自从丈夫别后,无心梳洗,思念之心日日萦绕期间,苦不堪言。从而深刻逼真地描写了思妇细腻而微妙的内心世界 ,表现了对丈夫深厚而忠贞的感情。首章“伯兮碣兮,邦之桀兮。伯也执役,为王前驱”写思妇夸赞丈夫 ,相貌堂堂 ,武艺高强 ,地位显赫。一方面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另一方面 ,也反映了夫妻情深 ,由于分别时久 ,浮现在妻子心目中的丈夫就格外伟岸光彩 ,所谓“距离产生美”。次章“自伯之东,首如蓬飞” 写女子蓬头垢面 ,不事修饰 ,好的情态越是慵懒 ,说明她的心思越是专一。“以自己形象之丑,显示自己思念之苦”。[4](P108)

三、四两章写女子怀念丈夫 ,矢志不移 ,即使想得头痛也在所不惜。《王风•君子于役》中 ,通过特定环境 —黄昏景色的描写 ,写思妇触景生情 ,看到牛、羊、鸡都回来了 ,而外出的人不知何时能回 ,就祝福他平安健康。感情深长 ,情谊绵绵。总之 ,虽然都是思妇诗 ,但侧重点有所不同。《伯兮》中的女子心中充满了骄傲与自豪,《卷耳》中的女子有太多的担忧,而《君子于役》中的女子更多渴望丈夫早归。虽然各有侧重,但它们都用冼炼的笔调如实地勾画出了思妇们的一片痴情。人生的天涯孤苦和生离死别,总是让有情的人们感到撕心裂肺的痛。但愿天下不再有战争,不再有硝烟弥漫。

哀怨弃妇,悲愤抗争。被弃妇女的哀怨与抗争 ,即“弃妇诗”它们反映的是家庭生活的破碎与妇女被弃的悲惨命运 ,具有比较深刻的社会意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两篇作品是《卫风•氓》和《邶风•谷风》。《氓》全诗共六章 ,情节很简单。《氓》叙写了一个女子从与人恋爱到结婚到被抛弃的痛苦经历,一件件事情依次写来,文章脉络非常清楚。先是有一个男子笑嘻嘻地向她买丝,借机搭识。她答允了这桩婚事,在等待结婚的日子里,她常常登上颓墙盼望他。可是成家没几年,因色衰爱弛,丈夫便无情地抛弃了她。她愤怒地指责丈夫?士也罔极;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又告诫其他女子不要轻信男子:“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是真实的心理,同时多少带有道德训诫的意味。

《谷风》中女主人公的命运更为凄惨 ,为了操持生计 ,在丈夫家什么苦活累活都干,穷的时候和丈夫共患难,日子过好了 ,丈夫却把他看成眼中钉“及尔颠覆,既生既育,比予于毒”。诗中饱含热泪的诉说,读来令人肝胆欲碎。自己离开夫家,被丈夫休弃时,难分难舍,因为割不断对往事的追忆留恋。诗中所描写的,是一个贤惠忍让的中国妇女的典型。也正是通过诉说,来控诉丈夫的背信弃义和对两人感情的背叛。

三、《诗经》中相关意象对与妇女性形象的塑造

(一)植物意象与女性形象

《诗经》中出现的植物统计达到154种之多,可见植物在先民的意识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们体现了人与自然的交融。而诗中的植物又往往与女性形象的塑造有着某种的内在联系,植物在诗中多以起兴的形式出现,其后往往又伴随着女主人公的出现。如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诗经·召南•摽有梅》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周南·桃夭》

女主人公以梅自比,梅子的成熟正是年轻女子生理与心里成熟的标志,诗歌中还通过顷筐抛梅呼唤爱情,以求意中人,希望对方能娶自己;而鲜艳的桃花也是女子年轻貌美的象征,苏州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升本”论文选

作者把漂亮的新娘比喻成鲜艳的桃花加以赞美,含有富贵吉祥的意义。此种诗歌样式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是应该存在一定的历史文化渊源。在当时人们的观念中,正是植物意象与女性之间存在着许多联系,这样才会促使他们在创作诗歌的时候、在描写女性的时候将各种植物运用其中。女性在诗歌中便成了被欣赏和赞美的对象了。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观念、思维、人们的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关系的直接产物。”[6]《诗经》用植物意象来表示与女子某些特征上相似或相联系的观念,而那些被表示的观念就好像女子本身就有的。

(二)动物意象与女性形象

我们仔细阅读不难发现,《诗经》中爱情诗里出现了一系列的动物意象。《诗经》中的动物意象多以人们生活中常见的动物为主,如鸡、牛、羊和鹿等。诗中的动物意象在很多时刻来说也像植物一样,在诗歌中起到起兴的作用。当诗中提到动物之后往往也伴随着女性形象的出现,如“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弋言加之,与子宜之。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郑风•女曰鸡鸣》)”通过动物鸡鸣起兴,女子提醒男子应当起来狩猎了,这里展现了女子温情的一面。动物意象在这里是积极的,与先民的那种生活方式融合在了一起,看起来贴切自然。《诗经》中动物意象也有表现生活中女性生活劳苦、哀怨的一面,特别表现在女性对生活中男性不在身边的心酸生活的温情表达,此时动物意象是苍凉的但不令人绝望,借助动物意象来展现女性温情的流露。这种温情是哀怨的,充满了对现实生活不满的辛酸。如《王风•君子于役》中 ,通过特定环境 —黄昏景色的描写 ,写思妇触景生情 ,看到牛、羊、鸡都回来了 ,而外出的人不知何时能回,心情是哀怨而惆怅。

(三)水的意象与女性形象

《诗经》中的人为水的意象从不同角度展示了人与水之间的关系,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喜有忧。其中以水比喻男女爱情方面,以及女子柔弱的又别具特色。以水的澄明、纯美隐喻女子的绰约风姿,从而抒发作者的慕悦之情。这种原型意蕴主要体现在对女性气质的形容上。《红楼梦》中贾宝玉的惊世之论“女儿是水做的骨肉” 将水和儿女柔情联系在一起,水性柔和更是女子阴柔这一特征的鲜明体现。水的阴柔性和坚韧性,非人力可以轻易驾驭,越想速成越难以控制住,一定要以柔对柔,要有足够的耐心温柔才能够体察得出水带来的享受,这不正和爱情一样吗? 男女约会恋爱的场所大多在水边,仿佛水就是爱情的见证。如《郑风·溱洧》描写的是溱洧水边,男欢女乐,结伴同行看热闹,赠芍药花表达爱慕之情的恋爱生活。水又是无情的。恋爱中的人,谁不希望花前月下,卿卿我我?但一水之隔,却似天涯。如《郑风·褰裳》一诗中:“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正是水的存在阻挡了相爱男女的见面,同时水又考验男女双方对爱情的忠贞。水的无情给男女双方造成了几多遗憾。“祈求与他人融为一体,这是人身最有力的冲动最深沉的激情。”[6](P208)《诗经》爱情诗中的水意象对后世爱情诗词的创作和发展也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四、《诗经》中女性形象的整体象征意义及其影响

(一)女性形象的整体象征意义

黑格尔说过,“象征一般是直接呈现于感性观照的一种现成的外在事物,对这种外在事物并不直接就它本身来看,而是就它所暗示的一种较广泛普遍的意义来看。”把黑格尔的话

苏州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升本”论文选

与《诗经》中女性形象相联系起来看,那么《诗经》中的女性形象就具有了广泛的社会意义。女性是弱势群体,并且由来已久,既有女性生理原因,也有社会存在的客观原因。而传统文人也是弱势群体,当文人报国无门,才能无处施展,在政治上无所作为时,便会把满腹牢骚诉之于笔端。士人对政治前途充满了忧虑与沉思,情绪黯淡,流露出一种消极的情绪,显现出知识分子的软弱性,这种忧虑而产生的颓废情绪,其实质是一种严肃、慎重、认真、务实的思想。借隐晦之言,来表达自己对统治阶级的不满。毛奇龄在《白鹭洲主客说诗》中认为情诗皆“托词比事,《离骚》所谓蹇修、姚女失,古诗所谓美人君子,皆托比之词”。《诗经》中的女性形象正是文人或政治上不得意之人自身的象征。诗中表面上写的是男女情事,实际上写得是思贤讽政之作,即言在此,而意在彼。

三国时曹操的《短歌行》也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来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渴望,但这一切都以正视尊重男女之间的情爱为前提的"。再如屈原的《离骚》,是中国古代优美的“美刺”作品,常通过象征寄托的手法如男女信物、神仙景物、历史故事来表达自己的美好情怀或政治主张。把自己与楚怀王的关系比喻为夫妻之间的关系,来表达自身对楚国的忠诚。

(二)《诗经》中女性形象及其女性形象的创作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

“《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影响远远超越了诗的领域,它哺育着中国历代一切伟大的作家。”[8](P3)作为中国文学重要起点、又被奉为儒家经典的《诗经》,虽然产生的年代比较久远,但它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对后世的作家在文学创作方面。这种影响不仅是在后世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方面,而且表现在创作风格等诸多方面。具体地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诗经》女性追求爱情自由平等的思想,对后世影响颇大。如《诗经》里《郑风•褰裳》:“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女子对爱情主动追求,要求男子平等对待,不要摆出一幅居高临下的架势。而西汉卓文君《白头吟》对平等爱情的渴望:“凄凄重凄凄,嫁娶不须提。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似乎是深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再如汉乐府中《孔雀东南飞》、《上邪》对爱情的追求,王实甫《西厢记》里崔莺莺对自己幸福爱情的追求,都说明了《诗经》中自由爱情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诗经》中女子之口抒发忧伤的感情,细致、隽永,这一特点,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后来文学创作。这是很值得注意的一点,中国后代的诗歌因其影响,抒发忧伤之情作品较多。忧伤的感情,委婉曲折,波澜起伏,十分微妙的。这对汉乐府诗歌,以及《古诗十九首》,以及唐宋诗歌影响深远。汤显祖的《牡丹亭》中,深闺小姐杜丽娘诵读《关雎》而产生对于爱情的渴望,又是一例。

《诗经》中女性形象的整体象征,让后来的作家诗人多有仿效。作家诗人多以女性的柔弱来比喻自己政治上的不得志。如屈原《离骚》中借助于女须的形象,来表明自己对国家和君王的一片忠心。而 屈原借香草美人,表明自己的忠心也正是受到了《诗经》的影响。在男权社会里,女子只有依靠男子才能生存;同样,在一个国家里,君王是国家的主心骨,是所有人的心里依靠。

“《诗经》作为一部伟大的文学经典著作,对后世的影响是及其深远的。它开创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伟大现实主义传统。”[8](P3)为后世文学创作作了成功的典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作家诗人。它的价值是无法估计的,它的影响经久不衰。

苏州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升本”论文选

总之,通过对《诗经》中爱情诗及其女性形象的透视,我们看到,那个时代的民风总的来说是纯朴无邪的,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女性的精神面貌、心理状态和情感追求。但也出现了新的关系、新世俗伦理道德意识的萌芽,婚姻、爱情因受到影响而显得纷繁复杂。诗中体现了女性对自由、平等、独立和自尊的强烈渴望和热烈追求。既有反映古朴民风具有浪漫气息和野性美的幽会诗 ,也有活泼生动 ,充满谐趣和喜剧美的诗歌 ,更有沉痛温婉、充满悲剧意味的诗歌,他们是传统女性追求独立与自由的先驱,她们闪烁着自醒意识的火花引领着后世女子不断地在自由幸福的道路上追求着。诗中的女性都用青春和心血,吟唱了一首首动人的生命之歌,宛若一幅幅精美的画卷,被后人所珍藏、所赞叹。

参考文献:

[1]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2]苏珊,朗格.艺术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3]费振刚.状物工巧 联想丰富.中国古典文学鉴赏丛刊﹒诗经鉴赏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986. [4]曾运乾,周秉均整理.毛诗说[M].岳麓书社出版,1990. [5]邓荃.诗经国风译著[M].宝文堂书店出版,1986.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7]弗洛母.爱的艺术[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8]吕恢文.诗经国风今译[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987.

苏州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升本”论文选

第五篇:《聊斋志异》中男性鬼怪形象研究

邱雪 贺梦菲 吴佳妮 内容摘要:《聊斋志异》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但其中的男性鬼怪常常被人忽略。本文以此为出发点,以男性鬼魂和男性精怪为分类,重点探析男性鬼怪形象的性格特征。关键词:《聊斋志异》 男性鬼怪 形象

《聊斋志异》是由蒲松龄所创作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其中女性鬼怪形象丰富多彩,无论是普通读者还是学术研究,似乎都习惯把注意力投注在这些美丽动人的女性形象身上,而男性鬼怪形象则被忽略。本论文主要针对《聊斋志异》中的男性鬼怪形象进行深入研究。由于《聊斋志异》中出现的男性非人形象复杂多变,出现了一些难以界定类型的角色,在此要特别说明的是,本论文所研究的男性鬼怪形象是指具有明确男性性别特征,以人类形态(包括幻化成人类和鬼魂形态,非纯物态)出现过并进行了具体活动,展现出鲜明性格特点的鬼、魂、精、怪,神、仙和具有特异功能的人类等形象不计入研究范围。以此为标准,《聊斋志异》中出现男鬼的有74篇,男怪的有39篇,其中男性狐怪25篇,其他男性精怪14篇。一.男性鬼魂形象

(一)鬼性的升华与堕落 1.高尚品格的代言

鬼在大多数人的眼中都有着不好的形象,他们恐怖凶残,吓人害人。但在《聊斋志异》中却有着不少品格高尚、善良无私的男鬼,他们虽然身为鬼魂,却心持感恩,不泯人性,帮助人类。《水莽草》中的祝生因被水鬼所骗成为水莽鬼。水莽鬼不能轮回转世,需要找到另外的替死鬼才能去投生。然而祝生却坚持不犯下害人的罪孽,并赶走其他想要害人的水鬼,守护地方民众的平安。他的善良行为最终感动了上天,由鬼变神。《王兰》中的王兰被鬼差误勾而死,成为野鬼存于人间,却并没有因此自暴自弃伤害他人,反而利用自己作鬼的神通四处游历,治病救人。最后被天帝封为神官。《珠儿》中的珠儿本是被妖僧驱使害人的小鬼,被李化收留之后心怀感恩之情,如同亲生儿子般侍奉守护李化家人。这些男鬼都是因他人之错而被迫成鬼,但却坚守自己品行的善良高尚,最终也获得了好的结局。2.真挚友情的见证

从常理上看,鬼与人阴阳有别,不能够交往生活更不可能成为朋友。但《聊斋志异》中有一类男鬼,他们在与人类的交往中缔结出真挚动人的友情,成为终身知己。《王六郎》中的王六郎是个水鬼,他因感谢捕鱼人许某的祭酒之恩而为他捕鱼,两人每夜畅饮,遂成知己。后王六郎因为自己的善良无私,被天帝招为招远土地。仙凡之别,路途之远也并未分隔二人的友谊,捕鱼人奔走数百里赴昔日之约,两人梦中相见,互道珍重。《褚生》中的褚生也是这样一个有情有义的男鬼形象。褚生与陈生一起师从吕先生,褚生为报陈生的恩德,代替陈生参加考试。与陈生依依不舍地诀别后,褚生投胎成为吕先生的后嗣,此间情分绵长不尽。这些故事展现了一群看重友情,有情有义的男鬼形象,他们与人之间的动人友谊,如千古绝唱,感动人心。

3.忠贞爱情的守护

《聊斋志异》中还有一类男鬼痴心痴情,为爱献身,无论做人做鬼,都矢志不渝地守护着自己的爱情。《阿宝》中的孙子楚对阿宝一见倾心,魂竟脱离身躯随阿宝而去,后又化作鹦鹉,日夜伴她左右,而不顾自己的身体断气已久。《连城》中的乔生钟情于连城,连城病死后乔生也跟着痛苦而死,他的魂魄在地狱里依然不忘找寻连城行踪,只求来世托生在一起,可见用情之深。

4.感人亲情的展示

孝悌是中国社会的传统价值标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道德追求在蒲松龄的笔下也有许多体现。《聊斋志异》中有一类男鬼形象,展现了亲情的感人肺腑,是孝子、友兄的代表。例如《席方平》中的席方平就是一个十分典型的孝子形象。父亲冤死之后,席方平的灵魂飘到阴间为父伸冤,在地府中遭到鬼差与阎王的欺凌拷打,受尽折磨,仍不改初心。终于他的孝心被二郎神所赞识,席父起死回生,席家也最终富裕起来。5.丑陋人性的堕落

还有一类男鬼,他们生前便性格卑劣,诸多陋习,直到死去依然不思悔改,执迷不悟,成为丑陋之鬼。《死僧》中的死僧生前爱财如命,死后鬼魂依然抱着藏金之处大笑不止。《王大》中的周子明被鬼差涂成赤墨眼,中指被打断,被城隍惩罚痛打三十大板后依然赌性如故,病入膏肓,不知悔改。(二)鬼眼看世界 1.科举制度下的男鬼

《聊斋志异》中有许多关于科举和鬼书生的故事,这些鬼书生性格善良朴素,生前便紧紧围绕科举而活,死后依然放不下读书与功名,或教人读书,或替人科举。这些男鬼的形象,实际上就是世间无数读书人的形象,我们透过这些鬼书生之眼看到的是封建科举制度下无数读书人的生活环境和痛苦状况。例如《于去恶》中的男鬼于去恶,为了参加地府选官考试而抄书苦读,却因考官中游神耗鬼夹杂而落榜,最终得到桓侯赏识方才选为官员,深刻地展现出在科举制度下痛苦煎熬,饱受折磨的读书人形象。2.封建官场中的男鬼

封建社会官场的腐败黑暗在鬼的世界同样存在,《聊斋志异》中有不少阎罗、鬼差的形象,他们在地府任职,也同样贪污腐败,残暴百姓。《席方平》、《王大》、《鬼作筵》等多篇都出现了收取贿赂的鬼使,《考弊司》、《王十》、《公孙夏》等多篇都出现了运用酷刑奴役惩罚鬼魂的鬼差,这些男鬼形象实际上就是世间腐败官吏的形象,我们透过这些鬼差之眼看到的是封建官场的腐烂,封建官员鱼肉百姓的丑恶面目。3.民生百态里的男鬼

《聊斋志异》中还有一类普通男鬼,他们既非博学多才的读书人,也非有钱有势的商人或官吏,而只是代表着最平凡弱小的平民形象,透过他们的眼睛,我们看到的是平民百姓贫苦的生活状况和饱受欺凌的悲剧命运。如《王十》中无辜平民王十因贩盐被鬼使打上私贩之罪,而现实里漏数万之税的大商大户却非私贩,良民大众饱受欺凌。二.男性精怪形象(一)男狐形象 1.狐翁形象

狐翁在《聊斋志异》中多作为狐父形象出现,他们身为长者,常常显示出对于自己女儿的关爱。如《长亭》中的狐父爱女心切,不愿女儿嫁给石生,之后他与女婿石生关系一直很差,纷争不断。狐翁护女的心情和与女婿的纠葛带有很强的现实性,体现着一个人间普通父亲的爱女之心和固执骄傲的性格。另外如《萧七》中的狐父,主动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徐继长,牵线姻缘,显示出一位长者的大度、儒雅与睿智。除了身为狐父而嫁女的这类形象之外,《聊斋志异》中还多涉及有报复行为的狐翁形象。如《九山王》中的狐翁就是一个报仇的典型。狐翁一家老小被李生残忍杀害,他化为算命先生复仇,诱导李生起义谋反,不久朝廷军队围剿李生山寨,李生全家被杀。另如《遵化署狐》中也有报仇情节,丘公杀死了狐狸全家,而狐翁化为老头,将丘公行贿一事状告朝廷以此报仇。这类狐翁的角色不仅揭示出狐狸所具有的人类复仇心性,亦展示了狐翁过人的巧智与缜密的心思。

2.狐青年形象

除了年长的狐翁,涉及男狐的篇目中有绝大部分都描写了青年之狐。如《胡氏》中的男狐是一个教书的秀才,欲娶主人女儿却遭到主人的拒绝,最终二人化敌为友,冰释前嫌,显示了狐与人类之间的情谊。再如《周三》中的义气之狐周三,身虽为狐却尽心尽力为人类铲除狐妖,与人类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除此外,《念秧》中的狐仆鬼头聪明机警,帮助主人识破骗子阴谋,讨回所骗之财,《娇娜》中的皇甫公子不仅让小妹娇娜为孔生治病,还主动介绍自己的姨女阿松给孔生结识,这些篇目都体现了狐与人类交好的和谐关系和至深友情。(二)其他男怪形象 除了狐之外,《聊斋志异》中还经常出现一些幻化成男性人类形态的妖、怪之类,如虎妖、蝎精、鱼妖等等,也具有十分鲜明的性格特征。他们中既有为非作歹的妖怪,也有报恩偿债的良物,显示了大千世界中的丛生万象。如在《五通》中,“五通”怪奸淫良家妇女,危害平民,而其主要势力最终被勇猛的万生所除绝,正如蒲松龄所言“万生真天下快人也”①,可见得民间对于妖怪作恶的憎恨之深。除了描写以反面形象出现的妖怪,《聊斋志异》中还呈现出对善的歌颂,即使是妖怪,他们也展现出人性中美好与善良的品质。如《二班》中的两只虎妖班爪与班牙,他们虽长相凶猛,“粗莽可惧”,却将殷元礼救治其母亲的恩情谨记在心,在殷元礼被狼群攻击时奋不顾身上前相救,显示了二班对恩情的看重与尊崇。这些善良的男怪形象读来使人倍觉温暖,可以看到《聊斋志异》中涉及男怪篇目的书写,都反映出了蒲松龄对人性恶的有力鞭笞和对人性美的弘扬,寄予了作者浓浓的讽刺与希冀。

总而言之,蒲松龄在男性鬼怪故事里着力表现男性鬼怪的生活追求、为人品质,展现他们的结友经历与奇异生活,影射着现实人类的性格与生活,字里行间充满着蒲松龄的情感寄托。注释

①蒲松龄:《聊斋志异》,华夏出版社2013年版,第597页。参考文献 1.贾海建:《<聊斋志异>中的狐男形象》,《淄博师专学报》2007年第1期。2.陈建萍:《论<聊斋志异>中男性形象折射出的蒲松龄内心世界》,《蒲松龄研究》2009年第4期。3.冯明涛:《万红丛中数点绿——聊斋话男狐》,《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4.刘湘吉:《<聊斋志异>中的死而复生现象研究》,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5月。

下载诗经中的男性形象解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诗经中的男性形象解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析张爱玲小说《金锁记》中的男性形象

    中国现当代文学心理研究·浅析张爱玲小说《金锁记》中的男性形象 张爱玲笔下的男性,无论哪一种类型都是不可爱的,让人深恶痛绝,甚至是令人绝望的。张爱玲在创作过程中总是用批......

    论《诗经》中的妇女形象

    论《诗经》中的妇女形象 【摘要】《诗经》较客观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而其主人公的构成往往与妇女形象有关。为此,《诗经》中塑造了千姿百态又富于个性化的妇女形象。从妇女......

    论《诗经》中的女性形象

    论《诗经》中的女性形象 作 者:工作单位:石河子电大 曹永清 论《诗经》中的女性形象 [摘要]《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主要源于民间生活,是民众生活的真实反映,真实地......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论文——《诗经》中被弱化了的男性形象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论文 题 目:《诗经》中被弱化了的男性形象 姓 名: 李秀儒 学 号: 201201010153 系 别: 文学院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年级班级: 2012级6班 任课教师: 焦华丽 2013......

    (定稿)我看《平凡的世界》中的男性形象

    黄山学院2008届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位论文 我看《平凡的世界》中的男性形象 ——论《平凡的世界》人物的崇高性摘要作者以平实的语言描述平凡的男性形象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

    浅析《诗经》中的女性形象及其社会意义

    论文题目:浅析《诗经》中的女性形象及其社会意义 学 号:姓 名:年 级:专 业:学 院:完成日期: 顾梦迪 级 艺术设计系 文学院 年12月25日 1012514 2010 2013 摘要:《诗经》塑造了丰富......

    浅谈张爱玲笔下的男性形象

    浅谈张爱玲笔下的男性形象 沉迷于张爱玲凄美惝浸的小说世界,看她笔下形形色色的男男女女,上演各自的传奇。低低一声长叹之后,留给人们的,只是无尽的思索,以及一丝丝的无奈。每一......

    美女形象不能满足需要 评点广告中的男性形象

    美女形象不能满足需要 评点广告中的男性形象 2003-04-01 11:04:00 千龙新闻网 广告中女性形象塑造的种种误区所引发的批评已经很多,人们在文化视点下,抨击着广告对女性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