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解读《灰姑娘》中的“后妈”形象
解读《灰姑娘》中的“后妈”形象
周末女儿像往常一样上完舞蹈培训班就会到我这边来玩耍,这是我一周最开心、最惬意的时候,这是我们共同的期待。我们母女的见面免不了一番拥抱、问候,一切归于平静后,女儿向我讲起了她的好朋友。她的好朋友来自一个重组家庭,好朋友的妈妈在星期三又欺负了她的好朋友,女儿心里现在都还伤心,问道:“妈妈,你是我的妈妈,好朋友的妈妈也是妈妈,为什么她的妈妈就那么可恶呢?是不是后妈都很可怕啊,妈妈?”提到“后妈”让我想起了我们耳熟能详的《灰姑娘》里的后妈形象,一提到“后妈”我们心里都是鄙夷和不屑,还有一种深深的厌恶。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一位老师在课堂上是如何引导孩子们解读格林童话里的“后妈”的。请欣赏:
老师:你们喜欢故事里面的哪一个?不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学生:喜欢辛黛瑞拉(灰姑娘),还有王子,不喜欢她的后妈和后妈带来的姐姐。辛黛瑞拉善良、可爱、漂亮。后妈和姐姐对辛黛瑞拉不好。
老师:如果在午夜12点的时候,辛黛瑞拉没有来得及跳上她的番瓜马车,你们想一想,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学生:辛黛瑞拉会变成原来脏脏的样子,穿著破旧的衣服。哎呀,那就惨啦。
老师:所以,你们一定要做一个守时的人,不然就可能给自己带来麻烦。另外,你们看,你们每个人平时都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千万不要突然邋里邋遢地出现在别人面前,不然你们的朋友要吓着了。女孩子们,你们更要注意,将来你们长大和男孩子约会,要是你不注意,被你的男朋友看到你很难看的样子,他们可能就吓昏了(老师做昏倒状)。
老师:好,下一个问题,如果你是辛黛瑞拉的后妈,你会不会阻止辛黛瑞拉去参加王子的舞会?你们一定要诚实哟!
学生:(过了一会儿,有孩子举手回答)是的,如果我辛黛瑞拉的后妈,我也会阻止她去参加王子的舞会。
老师:为什么?
学生:因为,因为我爱自己的女儿,我希望自己的女儿当上王后。
老师:是的,所以,我们看到的后妈好象都是不好的人,她们只是对别人不够好,可是她们对自己的孩子却很好,你们明白了吗?她们不是坏人,只是她们还不能够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其它的孩子。
老师:孩子们,下一个问题,辛黛瑞拉的后妈不让她去参加王子的舞会,甚至把门锁起来,她为什么能够去,而且成为舞会上最美丽的姑娘呢?
学生:因为有仙女帮助她,给她漂亮的衣服,还把番瓜变成马车,把狗和老鼠变成仆人。
老师:对,你们说得很好!想一想,如果辛黛瑞拉没有得到仙女的帮助,她是不可能去参加舞会的,是不是?
学生:是的!
老师:如果狗、老鼠都不愿意帮助她,她可能在最后的时刻成功地跑回家吗?
学生:不会,那样她就可以成功地吓到王子了。(全班再次大笑)
老师:虽然辛黛瑞拉有仙女帮助她,但是,光有仙女的帮助还不够。所以,孩子们,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是需要朋友的。我们的朋友不一定是仙女,但是,我们需要他们,我也希望你们有很多很多的朋友。下面,请你们想一想,如果辛黛瑞拉因为后妈不愿意她参加舞会就放弃了机会,她可能成为王子的新娘吗?
学生:不会!那样的话,她就不会到舞会上,不会被王子遇到,认识和爱上她了。
老师:对极了!如果辛黛瑞拉不想参加舞会,就是她的后妈没有阻止,甚至支持她去,也是没有用的,是谁决定她要去参加王子的舞会?
学生:她自己。
老师:所以,孩子们,就是辛黛瑞拉没有妈妈爱她,她的后妈不爱她,这也不能够让她不爱自己。就是因为她爱自己,她才可能去寻找自己希望得到的东西。如果你们当中有人觉得没有人爱,或者像辛黛瑞拉一样有一个不爱她的后妈,你们要怎么样?
学生:要爱自己!
老师:对,没有一个人可以阻止你爱自己,如果你觉得别人不够爱你,你要加倍地爱自己;如果别人没有给你机会,你应该加倍地给自己机会;如果你们真的爱自己,就会为自己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没有人可以阻止辛黛瑞拉参加王子的舞会,没有人可以阻止辛黛瑞拉当上王后,除了她自己。对不对?
学生:是的!!
老师:最后一个问题,这个故事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
学生:(过了好一会)午夜12点以后所有的东西都要变回原样,可是,辛黛瑞拉的水晶鞋没有变回去。
老师:天哪,你们太棒了!你们看,就是伟大的作家也有出错的时候,所以,出错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我担保,如果你们当中谁将来要当作家,一定比这个作家更棒!你们相信吗?
这就是我们现在应试教育下,基础教育所缺失的东西。
新徽学校(南校区)
高雪梅
第二篇:诗经中的男性形象解读
“彼其之子,美无度”——论《诗经》婚恋作品中的男性形象
【摘要】《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较为集中地反映了社会群像,人间百态,而其中的婚恋诗更加为人称道。提起婚恋诗,人们想到的大多是敢爱敢恨,热情奔放的女性,对其中的男性形象则并无太多关注。本文试图通过对一些作品的分析,简单概括《诗经》中男子的独特风貌。
【关键词】《诗经》;婚恋诗;男子形象
《诗经》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的诗歌共305篇。作为最早的现实主义诗歌总集,它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其中的婚恋诗内容尤为丰富。《诗经》中的婚恋诗大多以女子口吻来自述,使得或热情奔放或温婉窈窕的女子形象深入人心,而男子形象却鲜少有人涉及。固然,《诗经》中女子自述的手法有相当的主观性,这使得男子形象稍显逊色,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男子形象也有其自身的独特魅力,并且通过男子形象的适度挖掘,显然有助于对女子形象的进一步塑造。本文试图通过对《诗经》文本的分析,力求对男子形象进行粗浅的塑造。
一、暗恋中的男子形象
作为追求女子的男子们,在这些诗中大多作为抒情主体而存在。《诗经》的首篇《国风·周南·关雎》就是表达了男子对窈窕淑女的爱慕之情。这首诗可以当做表现夫妇之德的典范,他所写的爱情以明确的婚姻为目的,最终又归结于婚姻的美满,而这种负责任的婚姻更为社会所接受。这首诗的突出特点的“格言其情”(1),它为我们描述了一种纯洁而含蓄的爱,一种典雅中正的柏拉图式爱情。柏拉图认为:“真正的爱情,就是要把疯狂或是近于淫荡的东西赶得远远的。”这种爱情也符合儒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审美观点。从诗中的描写可以看出,诗中的男子温文尔雅,风流倜傥。他对采摘荇菜的姑娘产生爱慕之情,却并没有采用不道德的手段,而是日复一日的“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和这首诗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经·周南·汉广》。“汉有游女,不可求思”体现诗旨;“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重叠三唱,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在水一方的“游女”,瞻望勿及,企慕难求的感伤之情。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在《汉广》这首诗当中,这种纯洁的感情,对爱情的追求非常完美的诠释了“无邪”的意义。《诗经》当中大多是爱情诗,朱熹说《诗经》是淫词艳曲,这显然是欠妥的。在“存天理,灭人欲”思想当道的时代,人们的思想被各种纲常伦理所约束,自然认为男女之间的情爱是所谓淫荡的东西。当今早已破除这种思想,从今人的角度来考虑,《诗经》中的爱情诗都是赞颂了人类对美好感情,对幸福的追求,是非常朴素和单纯的。这首《汉广》也正是如此。因此有着一种纯洁的美。而诗中的男主人公内心丰富,他钟情于一位美丽的姑娘,却始终无法实现自己的心愿,只能面对浩渺的江水倾吐自己的愁绪,每章结尾的四句将那女子的形象,江面上浩渺迷茫的景色以及诗人心中思慕痴迷的心情,一唱三叹地表达出了诗人的绝望。
二、热恋中的男子
在《诗经》中,大多数的爱情诗歌都是以女性口吻来写的,所以《邶风·静女》以男子口吻来叙述更加能体现古时男女恋爱的情趣。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姑娘按照约定在城角楼等他,偷偷躲在别处看着他搔首踟蹰,在他急不可耐时突然出现、并送他彤管以表达自己的情意,幽静的墙角,情侣之间的柔情,一派温情脉脉的场景。热恋中的男子心思细腻,在约会后余兴未尽,认为女子送的嫩茅草是世界上最美的东西,这也许就是对“爱屋及乌”的最完美的诠释。全诗共三章,依次从约会、赠物、回忆等三个方面抒写,逐层深入,生动形象的表现出静女聪明善良、天真活泼的美好性格,也表现出了男子对静女的爱恋之情,流露出青年男子沉浸在幸福、满足的热恋之中。相比之下,《邶风·静女》中的男子固然细腻温情,恋爱中患得患失的心情也展露无遗,但深情款款的痴恋之心用《王风·玉葛》中的“一日不见,如三秋矣”表现得更为贴切。“夫良友情亲,如同夫妇,一朝远别,不胜相思,此正交情浓厚处,故有三月、三秋、三岁之感也。”①这首诗中他的恋人去采葛,只是短短一天,对这位热恋期的男子而言都如三年一般难以忍受。开始“如三月兮”,继而“如三秋兮”,最后“如三年兮”,这种逐步推进层层递进的心理时间,形象地描绘出男子对小别的爱人的思念和深切的爱恋。
《诗经》的婚恋诗中除了描写恋爱中男女之间的相互爱慕和思念外,更加着重于描写对恋爱这一美好情感的忠贞不二。《郑风·出其东门》中的男子在“有女如云”“有女如荼”中只独倾心于“缟衣綦巾”的朴素女子,以城门云集的众多女子陪衬自己的爱人,以色彩描绘出女子的形象,鲜明突出,表现出心中对女子爱慕之深刻。在美女如云的诱惑下能够保持清醒头脑,足以表现出其对爱情的忠贞。所以紧守男女大防的朱熹也叹曰“是时淫风大行,而期间乃有如此之人,亦可谓能自好而不为习俗所移矣。”②
三、婚姻中的男子形象 婚姻中的男子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薄情寡恩,始乱终弃的负心汉形象,另一种则是琴瑟和鸣,夫唱妇随的君子形象。下面笔者将对这两类人物做进一步分析。
一、负心薄幸的渣男(?)
这类男子形象与上文中提及的忠贞专一的男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他们的形象大多是通过弃妇诗中被抛弃的女子自述中刻画出来的。
《邶风·谷风》中被抛弃的女子悲痛的自述:“不我能畜,反以我为仇。既阻我德,贾用不售。昔育恐育鞫,及尔颠覆。既生既育,比予于毒。”女主人公被丈夫遗弃,她满腔幽怨地回忆起旧日家境贫困时,她辛勤操劳,帮助丈夫克服困难,丈夫对她也体贴疼爱;但后来生活安定富裕后,丈夫就喜新厌旧,另觅新欢,忘恩负义地将她抛弃,因此她唱出这首诗以谴责她只可患难而不能同安乐的丈夫。作品一唱三叹,反复吟咏,从首章的“黾勉同心,不宜有怒”、“德音莫违,及尔同死”,到第二章的“行道迟迟,中心有违”,从第三章的“毋逝我梁,毋发我笱”,到第四、五章的前后对比,再到第六章的“不念昔者,伊余来墍”,在反复的述写中,淋漓尽致的表现弃妇沉溺于往事无法自拔的复杂心理,作品中一再出现的“燕尔新昏”,突出表现了丈夫的薄情寡恩对她的强烈刺激,所以反复吟咏,以表示铭心刻骨,难以遗忘。从弃妇的悲愤自述中,我们不难看出弃妇的丈夫是一个背信弃义的卑劣男子,他不顾妻子在危难时对他的不离不弃,反而在生活安定后将其弃若敝履,所谓恩将仇报不外如是。而《氓》也是如此。《卫风·氓》中的女子“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在美好的年华里灼灼其华,在陷入情网之后冲破了媒妁之言的桎梏,执意要与氓结为夫妻,但在经历了一系列操劳、被虐之后转而心灰意冷,自伤不幸,最终落得被休得悲惨结局。全文通过叙述幼时彼此的友爱和今日的乖离,斥责氓的虚伪和欺骗,坚决表示与氓恩断义绝。“总角之宴,言笑晏晏”最终落得个“及尔偕老,老使我怨”的下场,不得不让人深思这场悲剧婚姻的原因。《毛诗序》以为,“桑未落之时,其叶则沃沃然盛,以兴己色未衰之时,其貌亦灼灼美。”那时,氓对年轻的女子情深意笃,但多年操劳后“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氓便对不在年轻的女子失去了兴趣。桑之荣落,寓意着色之盛衰,而随着女子美貌不在,氓也渐渐露出其好色的丑恶面目,所谓色衰而爱弛,从“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可以看出女子虽然伤心却依旧冷静自持,相比较之下,就更加突出了氓见色忘义的丑恶嘴脸。
二、和美家庭中温情脉脉的“贤夫”
《郑风·女曰鸡鸣》: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子兴视夜,明星有烂。将翱将翔,弋凫与雁。弋言加之,与子宜之。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女曰鸡鸣》可以称为赞扬夫妇之德的典范之作。本诗选取了生活中极平凡、极普通的小场景,借助于对题材的深入挖掘和恰当表达,用一对恩爱夫妻间平常有趣的对话,歌颂了他们永结同心的坚贞爱情与和谐美满的家庭生活。全诗谱写了一幅琴瑟和谐,莫不静好的夫妻和乐图。《齐风·鸡鸣》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诗歌描绘的是夫妻床笫间的对话,丈夫留恋床笫,妻子则催促上朝,全诗洋溢着幽默温馨的气氛,也生动地刻画出了一位温情脉脉且风趣幽默的翩翩君子形象。四. 悲痛欲绝的鳏夫
《邶风·绿衣》为我们塑造了一位深情悼念亡妻的痴情男子。“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心之忧矣,曷维其已。”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曷维其亡。” “绿兮丝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无訧兮。” “絺兮绤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伊人已逝而衣服尚在,衣服精巧合身使男主人公深深意识到妻子事事合于自己的心意,这是其他任何人也代替不了的。这位鳏夫从衣联想到治丝,惋惜亡妻治家的能干,表现自己对亡妻的极度思念。本诗描写细腻,情感丰富,含蓄委婉,读来缠绵悱恻,催人泪下。悼亡在今天已经属于过时了的古典情怀,两情殷殷,永驻心间。魂兮归来,这是男子的真挚呼唤,也正是全诗的灵魂所在,通过“我思古人,实获我心”这样直抒胸臆的表达,更能体会出这位男子的深切痛楚。
以上笔者对《诗经》中的男子形象做了简单粗略的分析,他们或重情尚义,却木讷得不知如何表达自己炽烈的情感;或背信弃义,暴露出人性的诸多卑鄙;或温柔缱绻,于竹篱茅舍中享受家庭的温馨。他们都是漫漫历史长河中的一个微不足道的人物,是那个历史时代的产物,但他们有着时代的特殊性,所以分析其形象对于研究古代文学而言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后世的男子在封建传统礼教的浸淫下,或多或少都存在着男尊女卑的大男子主义,以至于不屑或不愿去直面自己的爱情生活,也就不会写诗去歌颂合乎道德伦理的美好婚姻。所以虽然后世的诗歌大多都由男性创作且婚恋诗不在少数,但这大多数都是为了自己的仕途服务,一旦爱情诗委身于政治,成为政治的附庸,那么蕴含在其中的美好情感也就荡然无存。唐代朱庆馀的《闺意献张水部》:“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其描写闺情细致入微,将新嫁娘的忐忑娇羞描写得淋漓尽致,然而其真实目的却是向张籍行卷,以此试探自己的作品是否能让考官们满意。而张籍的《节妇吟》更是一首借男女爱情来表明自己政治立场的政治抒情诗:“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即便豪放不羁如李白,他的《长相思》反复抒写男女相思:“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实际上仍是表明自己无法实现自己抱负的苦闷。,历代诗人作品中除了借男女情爱来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的类婚恋诗之外,就鲜少有涉足爱河的了。诗圣杜甫终身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却只有《月夜》勉强算得情诗,东坡居士写诗三千多首,唯有《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才堪堪提及爱情,陆游一生留诗近万首,也经历了刻骨铭心的爱情,真正的情诗不过《钗头凤》和《沈园》两首。而李煜、柳永等人终日流连秦楼楚馆,于烟花之地留下靡艳诗篇,但这只是饮酒狎妓纵情过后的宣泄,坠入了恶趣,也毫无美感可言。而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女诗人,她们的诗中也鲜有男性的影子,即使有,也正是从旁给女子作为陪衬。总体看来,中国的诗歌史上,对婚恋诗中的男性形象描绘得最细致的,竟是《诗经》这样远古时代的纯净诗篇。
所以,与后代的男子相比,《诗经》中的男性充满了健康之美,与那些圣贤的道貌岸然不同,他们并没有满嘴仁义道德却三妻四妾,也不像那些故作清高的文人借婚恋诗大做文章,他们只是在属于自己的时代里熠熠生辉。虽然他们并没有在后世被过多传颂甚至被刻意忽略,但历史是掩盖不了事实的,《诗经》中的男子形象具有古今一致的思维和情感,期待《诗经》的研究者们可以裨补缺漏,填补《诗经》男子形象的空白。
参考文献:朱熹《诗集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郑群 重情尚义:《诗经》婚恋诗中男性群像 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18卷第4期
郑群 《诗经》研究的盲点:婚恋诗中男子形象的整体关照
第三篇:“灰姑娘”故事的多元解读
“灰姑娘”故事的多元解读
上课铃响了,孩子们跑进教室,这节课老师要讲的是《灰姑娘》的故事。老师先请一个孩子上台给同学讲一讲这个故事。孩子很快讲完了,老师对他表示了感谢,然后开始向全班提问。
老师:你们喜欢故事里面的哪一个?不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学生:喜欢辛黛瑞拉(灰姑娘),还有王子,不喜欢她的后妈和后妈带来的姐姐。辛黛瑞拉善良、可爱、漂亮。后妈和姐姐对辛黛瑞拉不好。
老师:如果在午夜12点的时候,辛黛瑞拉没有来得及跳上她的南瓜马车,你们想一想,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学生:辛黛瑞拉会变成原来脏脏的样子,穿着破旧的衣服。哎呀,那就惨啦。
老师:所以,你们一定要做一个守时的人,不然就可能给自己带来麻烦。另外,你们看,你们每个人平时都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千万不要突然邋里邋遢地出现在别人面前,不然你们的朋友要吓着了。女孩子们,你们更要注意,将来你们长大和男孩子约会,要是你不注意,被你的男朋友看到你很难看的样子,他们可能就吓昏了(老师做昏倒状,全班大笑)。
老师:好,下一个问题:如果你是辛黛瑞拉的后妈,你会不会阻止辛黛瑞拉去参加王子的舞会?你们一定要诚实哟!
学生:(过了一会儿,有孩子举手回答)是的,如果我是辛黛瑞拉的后妈,我也会阻止她去参加王子的舞会。
老师:为什么?
学生:因为,因为我爱自己的女儿,我希望自己的女儿当上王后。
老师:是的,所以,我们看到的后妈好像都是不好的人,她们只是对别人不够好,可是她们对自己的孩子却很好,你们明白了吗?她们不是坏人,只是她们还不能够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其他的孩子。
老师:孩子们,下一个问题:辛黛瑞拉的后妈不让她去参加王子的舞会,甚至把门锁起来,她为什么能够去,而且成为舞会上最美丽的姑娘呢?
学生:因为有仙女帮助她,给她漂亮的衣服,还把南瓜变成马车,把狗和老鼠变成仆人。
老师:对,你们说得很好!想一想,如果辛黛瑞拉没有得到仙女的帮助,她是不可能去参加舞会的,是不是?
学生:是的!老师:如果狗、老鼠都不愿意帮助她,她可能在最后的时刻成功地跑回家吗?
学生:不会,那样她就可以成功地吓到王子了。(全班再次大笑)
老师:虽然辛黛瑞拉有仙女帮助她,但是,光有仙女的帮助还不够。所以,孩子们,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是需要朋友的。我们的朋友不一定是仙女,但是,我们需要他们,我也希望你们有很多很多的朋友。
老师:下面请你们想一想,如果辛黛瑞拉因为后妈不愿意她参加舞会就放弃了机会,她可能成为王子的新娘吗? 学生:不会!那样的话,她就不会到舞会上,不会被王子看到,认识和爱上她了。
老师:对极了!如果辛黛瑞拉不想参加舞会,就是她的后妈没有阻止,甚至支持她去,也是没有用的,谁决定她要去参加王子的舞会?
学生:她自己。
老师:所以,孩子们,就是辛黛瑞拉没有妈妈爱她,她的后妈不爱她,这也不能够让她不爱自己。就是因为她爱自己,她才可能去寻找自己希望得到的东西。如果你们当中有人觉得没有人爱,或者像辛黛瑞拉一样有一个不爱她的后妈,你们要怎么样?
学生:要爱自己!
老师:对,没有一个人可以阻止你爱自己,如果你觉得别人不够爱你,你要加倍地爱自己;如果别人没有给你机会,你应该加倍地给自己机会;如果你们真的爱自己,就会为自己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没有人能够阻止辛黛瑞拉参加王子的舞会,没有人可以阻止辛黛瑞拉当上王后,除了她自己。对不对?
学生:是的!
老师:最后一个问题,这个故事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
学生:(过了好一会)午夜12点以后所有的东西都要变回原样,可是,辛黛瑞拉的水晶鞋没有变回去。
老师:天哪,你们太棒了!你们看,就是伟大的作家也有出错的时候,所以,出错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我担保,如果你们当中谁将来要当作家,一定比这个作家更棒!你们相信吗?
孩子们欢呼雀跃。
一则活跃在各论坛上的美国小学老师关于童话《灰姑娘》的阅读教案,引发了家长们无限的感慨。有人惊呼:美国老师太有才;也有人叹惜:中国教师就是缺乏这种人文的解读精神。难道只有美国老师能上精彩的《灰姑娘》?上月中旬,本报《开·学》教育周刊向本土幼儿园、小学和初中语文教师有奖征集《灰姑娘》阅读教案。本期选取了其中三个不同年龄段的教案与美国老师“同场比拼”。透过这几个神形兼备的本土教案,您是否对我们的课改和本土老师的教学更有信心了呢?您是否对如何开展深度阅读有了更多的认识?
幼儿版 《灰姑娘》是可以伴随一辈子的故事,在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会对它有不同的思考和解读。幼儿园孩子理解与阅读能力有限,只能通过主题探索活动,让他们在体验中感知童话的美好,继而产生强烈的改编童话的欲望。
阅读目标:
1、通过排图讲述、欣赏故事、表演童话等活动,理解故事内容,感知灰姑娘的善良、勤劳与美丽。
2、发展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学习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感受,尝试续编故事。
3、体验合作表演、创编剧情带来的快乐。体验对象:幼儿园大班幼儿 系列重点:
1、图片再现童话。幼儿园大班孩子,大多听过这故事,再现童话时,可以将故事中的几个场景制成小图片,让幼儿小组合作排序,并简单讲述故事。教师讲述时要将故事情节与幼儿的生活经验、情感愿望、想象规律相契合。该环节是对幼儿原有经验的一种唤起,使其开始融入审美的情景和氛围,突出幼儿自主学习,教师追随幼儿的理念。
2、讨论童话。
问题一:这个故事你有哪里听不明白或有什么疑问,请大胆提出来——让幼儿学会提问,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增强问题意识。从幼儿提出的五花八门的问题里,教师比较容易寻求到幼儿生活经验和故事之间的结合点。问题二:你最喜欢和最不喜欢故事里的谁?为什么?——让幼儿在简单直接的“好人”与“坏人”的评价和理由的阐述中,逐渐明晰对角色形象的把握,在评价他人的同时,自我评价能力得到完善。
问题三:灰姑娘开始过怎样的生活?最后找到幸福了吗?她的姐妹们有没有找到幸福?为什么?——这是一个因果关系的问题讨论,幼儿从中领悟到善良、勤劳、勇敢的人最终一定会得到幸福。
问题四:灰姑娘和王子过上幸福的生活之后,故事继续在发生着,你觉得她的姐妹会有怎样的改变?——续编故事,打开孩子们的想象的同时,满足了他们“世界真美好”的大结局。该环节体现问题的开放性、思辨性和创造性。
3、在表演中体验,在音乐中感知。
戴上头饰、装扮一番,出示几段音乐,让孩子来演一演童话故事。这种审美体验,会让孩子变得敏锐、纯净、善良和高雅,并提升幼儿文学鉴赏能力。
小学版
阅读目标:
1、让孩子明白“朋友”的含义;明白“生活中的磨难也是一种经验和锻炼,它往往能够完善人格,铸造成功”的道理;激励孩子善于抓住机遇,努力成为一个拥有优秀品质的人。
2、学会展开联想和想象,续写童话,激发孩子对童话的热爱。
3、培养孩子善于发现问题,表达独特感受的能力。教学设计:
1、让学生快速阅读故事内容,并进入讨论。⑴关于“朋友”。故事中,小鸟为什么愿意帮助辛黛瑞拉?(因为辛黛瑞拉经常给它们食物,他们是好朋友。引导学生理解真正的朋友是在风雨中为你支撑起屏障的人;是在晴天里与你一同看彩虹的人;是在你得意忘形时给你浇冷水的人,拥有真正朋友是人生的一大笔财富。)⑵关于“宽容和乐观”。
如果你是灰姑娘,生活中有后母处处为难,有自私的姐姐们奚落,你会如何面对?
预设四种可能并讨论产生的不同结果:
1、很痛苦,都不想活了;
2、痛恨他们,伺机报复或离开家;
3、忍受和宽容他们;
4、乐观面对,苦中作乐。前面两种损人不利己,会造成生活悲剧,不值得提倡。从灰姑娘的选择中引导学生明白乐观面对为难你的人是最好的反击方式。宽容是因为你的心中充满爱,有爱的人生活才能洒满阳光。
⑶关于“优秀品质”。
舞会上漂亮的公主很多,王子为什么偏偏相中辛黛瑞拉呢?如果王子在与辛黛瑞拉跳舞时,发现辛黛瑞拉舞蹈动作不优美,老是被她踩到脚还会喜欢她吗?(引导学生发现王子爱上灰姑娘的原因并不只是因为“她漂亮”,明白一个人只有具备了多种优秀的品质才能博得他人真正的赞赏。)⑷关于生活中的磨炼和机遇。①关于机遇:
如果12点钟声敲响时,辛黛瑞拉没有丢下水晶鞋,会是怎么样的结局?(引导学生理解水晶鞋就像我们生活中出现的机遇和转折,所以当机遇来敲门的时候,不要轻易错过或放弃,要像灰姑娘一样抓住自己的水晶鞋。)②关于磨炼:
如果辛黛瑞拉成年后和姐姐一起去找工作,谁比较容易找到工作,为什么?(通过勤劳能干的灰姑娘与懒惰、自私的姐姐们的比较,引导学生领悟生活中的磨难往往能够完善人格,铸造成功。)
2、作业超市,拓展提升。(选择其中一个小题完成)⑴如果辛黛瑞拉没有丢下水晶鞋,给故事编一个修改版的结局。⑵辛黛瑞拉嫁给了王子后,她会如何对待后母和姐姐们?写一写加长版的《灰姑娘》。
⑶围绕课堂上讨论的四大问题,写写你的收获写具体,最好能够用生活中的例子结合故事支持你的观点。也可以从我们没有讨论过的故事片断中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看法。
初中版
阅读目标:通过排练、改编童话剧来培养孩子的想像力、对问题的分析和思考能力,并初步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及对文学作品的影响。
教学形式:活动课(两课时)教学过程:
一、熟悉剧本
请学生默读课文:如果让你选择,你喜欢或适合演哪个角色?为什么(结合文章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A、饰演灰姑娘,因为她善良、善于忍耐、执着。①资料补充:“忍”。韩信,面对市井小儿狞笑中的胯下之辱,忍了;司马迁,面对较死而更为惨烈的宫刑之辱,忍了;勾践,面对亡国屈身为卒之辱,忍了……周文王、韩非、孙膑都有奇耻大辱,他们都忍了。中国人说,“忍”字心头的一把刀,在隐忍的过程却也能使一个人的意志得到锻炼,而从成为一个坚韧的人。
②资料补充:“执着”
从“铁棒磨针”、“滴水穿石”等文学典故中得出结论:凡事坚持就能取得胜利!B、饰演王子,因为他坚持、执着。幸福生活是靠自己去追求的……
二、改编剧本
1、如果你是作者,会怎样改编剧本?(学生自由创作,并简述理由。)①惩罚篇: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追问:后母是“恶人”吗?(引导学生辩证地看问题,包括对人的评价。)父亲有责任吗?(父亲对女儿的冷漠,是助长后母虐待的外部原因。)②悔改篇: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体现中国文化中宽容的美德。)③守时篇:灰姑娘没有按时回家,一切在舞会上恢复原样,也失去了王子的爱慕。
④放弃篇:灰姑娘受到后母的责骂后,放弃了参加舞会的想法,结果她就一辈子永远只是“灰姑娘”。
(③④意在与学生交流美国老师的教学法,拓展学生的想像力,同时借助中国经典的《神笔马良》等童话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体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等精神,而西方文化更强调个人的努力与对机会的把握。)
2、在编读童话过程中,你觉得童话能带给我们什么?
——童话故事能教人勇敢、热情、善良、乐观,反对卑鄙、怯懦、邪恶、虚伪,能培养我们的想像力、思考力;能让我们了解更多元的文化……
三、学生分组上台表演自己改编的剧本(培养表演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语文教研员曹鸿飞 专家点评——本土课例并不亚于美国教案
美国老师上的《灰姑娘》在新课程改革初期带给我们很大的震撼。如今,随着新课程理念的实践,老师们的教学理念、师生角色、教学方式、课堂实施也在日新月异地变化着。从此次三个课例中可以强烈地感受到语文课堂变化的新气息,文案鲜明地体现着学段特点,其课堂气象一点都不亚于美国版的《灰姑娘》教学。
第一,在活动中阅读。如幼儿版课例通过排图讲述、欣赏故事、表演童话等活动;小学版课例通过话题讨论;初中版课例通过排练、改编童话剧等形式来理解故事内容与主题,吸引并激发学生主体参与,这已经完全摒弃了教师“满堂灌”的方式,实现了从“讲堂”到“学堂”的转变。
第二,在构建中阅读。故事的主题已经不是完全单一的授受,而是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如“你有哪里听不明白或有什么疑问?”“如果你是灰姑娘,生活中有后母处处为难,有自私的姐姐们奚落,你会如何面对?”“后母是‘恶人’吗?”“父亲有责任吗?”等等话题的讨论和思考,让学生不再机械单纯地接受故事意义,而是通过个体的独立思考与辨析,联系生活,联系自己,对宽容、对朋友、对诚信、对守时、对机遇、对自我进行多元的解读与构建,师生平等讨论,共享阅读体验,阅读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课堂学习呈现开放和多元的气息。第三,在阅读中培养语文能力。三个课例处处体现着语文学科的独特气质。比如开展续写、想象、改编、写读后感等语文实践活动,实现从教文本到教阅读的转型。
当然,由于文化的差异,美国式的坦诚与中国传统的含蓄使我们的课堂还欠简约、轻松与幽默。另外,美国版的教学注重学生的批判和质疑,敢于向书本挑战,向作者挑战,这可能也跟文化的差异有关吧。
浅议批判性阅读
http://linfanhong2010.blog.163.com/blog/static/***3
52114673/近来有幸在线阅读了留美博士黄全愈关于美国天赋教育的论断:《美国“神童”练什么“童子功”》,文中提及美国天赋教育计划---批判性阅读,读来感触颇深,反思自己多年来的阅读教学改革,纵览中国现行课程教育改革,不免感慨万千,思绪良久。
作为美国天赋教育的入门功夫“批判性阅读”,需要学生在认真研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质疑评判,吸收精华,去之糟粕,从而达到知识重构,实现自主性阅读,它是阅读的硬功夫,是高段位的阅读行为。
首先,批判性阅读是一种自主性阅读,它需要建立在批判性思维的基础上。古人云: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批判性阅读既不盲目地全盘接受,又要虚心地吸收对方的精华,而后去“悟”出自己的思想。他培养的是独立的人格,我们目前中小学的赏读教学其实是一种全盘吸收填鸭式教育,没有过滤,没有质疑,只有接纳,它弱化个性,漠视自主意识,是一种奴役式教育,长此以往,致使我们的学生逐渐丧失个性意识,缺乏创造性思维,进而造成创造性人才的缺失,或许这与我国几千年来的封建礼教有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培养的首先是尊从接受意识,缺少质疑和批判性思维的独立人格。
其次,培养批判性聆听的能力是培养学生学会倾听的关键所在,作为教师往往希望学生把自己讲得全盘接受和掌握,这其实没有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是把学生看成容器进行注入式教学的的表现,我们应该尊重学生不同的认知经验和特点,允许他们在课堂上进行批判性的聆听,一个人的听力很难全部复制住别人讲过的东西,因此采取过滤性的倾听,认为有意的就接纳,无意的一概摒弃,取其精髓,去其糟粕,唯我所用,方是科学有效地倾听。
按照人的一般认知规律:笔者把批判性阅读分为三个环节:即阅读理解------辩析评价------赏读感悟三个环节。我们目前的中小学阅读教学只落实了第一、三个环节,而丢失了其中最关键和核心的中间环节,因此反映了国人的应试教育思想,轻过程,重结果。这是造成我们人文个性缺失,创造性人才缺乏的原因之一。为此我们必须采取拿来主义的思想,做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用批判性思维认识美国天赋教育的批判性阅读,改革发展完善我们的语文大阅读教学,培养科学高效的阅读能力,实现创新型国家的强国梦想!
孩子进行阅读批判的注意事项
家长让孩子进行批判式的读法练习时需要注意: 1.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深入的阅读批判
“阅读批判”是阅读过程的高级阶段,必须以感知、理解、欣赏环节为基础。如果没有深人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意义,细致地揣摩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准确地领会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就不可能贴近文本,贴近作者,自然也就做不到在阅读中去租取精,去伪存真,步步深化,作出正确的评价判断。所以家长一定耍让孩子在充分理解阅读的内容后,才去启发他们进行阅读批判。
2.鼓励孩子在“阅读批判”中发展个性
不同孩子阅历不同,对文本理解角度不同,喜好也不一样,阅读批判所得出的结论也会各不相同,有时孩子对文章的“批判”甚至并不合理。对此家长不必急于作出对与错的评判,而应鼓励其发展个性,然后引导他们通过“阅读——再批判——再阅读”的办法,去推进阅读逐步深化。孩子对文章的理解越来越深入,批判的结论就会越来越合理。
3.指导孩子进行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批判 在阅读批判时,孩子多会站在读者、作者的角度去理解文中表达的情感、阐述的观点,家长也可以指导他们从文中不同人物身份出发,发表白己的看法、判断、心得和疑问。这样的阅读角度就更新了,孩子获得的阅读体验也更个性化了。
4.孩子的阅读批判需要家长的正确引导
在保证孩子发挥个性化的前提下,家长也要看到有些孩子在阅读批判时喜欢钻牛角尖,即使反复深入阅读,仍然不肯改变自己的观点。遇到这种情况,家长一定要引导他们“从另一面”去看问题。总之,家长一定要让孩子知道:阅读批判是冷静的,理智的、客观的、不带偏见的“有创意的阅读”。
5.不要迷信权威著作
供孩子阅读的作品中不乏经典、权威著作,但是家长切勿迷信这类读物,以为这些精华之作就不会有错误或不合理之处。家长应当鼓励孩子对权威不迷信,坚持自己正确的观点,敢于挑战权威、查找不足,开展“阅读批判”。但是,阅读批判并不是倡导一味地批评指责,不是要孩子“鸡蛋里挑骨头”,那种只为标新立异而钻牛角尖式地怀疑一切、打倒一切的阅读态度决不可取。
第四篇:浅析《雷雨》中蘩漪的形象解读
残缺的生命
可叹的形象
——浅析《雷雨》中蘩漪的形象
著名剧作家曹禺先生在《雷雨》中,为我们塑造了八位栩栩如生的人物,特别是作为整个剧本灵魂的蘩漪写得更为出色。她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少有的、极富个性特征的文学形象之一,也成为大家讨论和研究的焦点。人们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去探讨、去挖掘,有说不完的话题。下面我就蘩漪形象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蘩漪的艺术形象。
㈠雷雨般的性格。
蘩漪被人们称为《雷雨》中“最为炫目的一道闪电”①,她具有雷雨般的性格。具体表现在:
1、敢爱敢恨,勇于反抗。
蘩漪是一个具有强烈反抗精神的人,她敢爱敢恨,不计后果。正如剧作家在《雷雨·序》中所说:“在遭遇这样的不幸的女人里,蘩漪自然是值得赞美的。她有火炽的热情、一颗强悍的心,她敢于冲破一切的桎梏,做一次困兽的斗争。虽然依旧落在火炕里,情热烧疯了她的心,然而不是更值得人的怜悯与尊敬吗?”
蘩漪的反抗性,主要表现在她对周家人人惧怕的周朴园的反叛上。剧中,在她与周朴园的四次交锋中,她的言行表现得越来越激烈。最后终于完全撕碎了周朴园的“尊严”,彻底破坏了周家的秩序,显示出“雷雨”般的性格。第一次冲突是周朴园逼蘩漪喝药。这次蘩漪的反抗性是表现出来了,但还属于消极抵御。第二次冲突是周朴园催蘩漪去看病。这次蘩漪却是以挑战者的姿态出现的。这次冲突中蘩漪的态度有所改变,但优势仍在周朴园一方。因为最后周朴园还是让周萍陪着柯大夫上楼替她看了病。第三次冲突是蘩漪雨夜跟踪周萍从鲁家归来遇到周朴园。这次蘩漪的反抗性更表现得淋漓尽致。她对周朴园的每一次问话的回答,都使周朴园感到惊愕骇异,这可以看出优势转到了蘩漪一方。第四次冲突是在结尾。这次蘩漪更以一个审判者的姿态,将周朴园叫出来,当着众人的面,撕毁了他庄严的外衣,扯下了他的虚伪面具,让周公馆见不得人的黑暗暴露无遗。而周朴园此时
处于消极的被动地位。每次冲突之后,都使他们的关系发生变化。蘩漪对周朴园的反抗,也由消极到积极,越来越不可遏制。
蘩漪是她那个年代里为数不多的个性派女性的代表,她有自己的思想,敢于做出自己的决定。为了生命中的情和爱,她无所顾忌。即使在嫁给周朴园成为封建婚姻的牺牲品后,她仍然敢于冲破封建纲常,大胆追求自己的爱情。对于她与周萍的“乱伦”关系,她并不像周萍那样为他们的恋爱关系感到羞耻。她发自肺腑地喊道:“自从我把我的性命、名誉交给你,我什么都不顾了,我不是他的母亲,不是,不是,不是,我也不是周朴园的妻子!”
她就是这样一个敢于大胆释放自己的女人。正是这一点才把她与那些默默忍受政权、族权、夫权、神权捆绑,“在阴沟里讨着生活”②的一大群妇女分开来,显出一丝耀眼的锋芒。她的抗争导致了周公馆的崩溃,也赢得了剧作家对她的“困兽之斗”的赞赏和尊敬。
2、自私、阴鸷。
蘩漪又是一个艳厉的女人,作为一个资产阶级女性,她的性格上也有着自私、阴鸷的一面。正如剧作家所说,她虽有着美丽的心灵,然而为着不正常的发展和环境的窒息,她变得乖戾,成为人所不能了解的。为了自己的感情,她可以不择手段地百般阻挠周萍与四凤的感情,甚至不顾尊严、死搅蛮缠地跟踪周萍,下跪哀求周萍。为了夺回周萍,她完全失去了理智,她嚎叫着要周冲去折磨四凤:“我要是你,我就打了她!烧了她!杀了她!你真是糊涂虫,没有一点生气的。你还是父亲养的,你父亲的小绵羊。我看错你了——你不是我的,你不是我的儿子!”作为一位母亲,不惜以牺牲最爱她、尊敬她的儿子的纯洁感情来满足自己的欲望,深刻地反映出她的自私。在她施展了自己的全部聪明才智也没能拉住周萍之后,她竟残忍地做出玉石俱焚的举动,当着全家人的面揭露周萍说:“你不要装!你告诉他们,我不是你的后母。”如此撕破脸皮宣布她和周萍不可告人的关系,充分反映了她极端自私的、利己的本质。那种深藏在她灵魂里的,不能占有就要毁灭它的疯狂的自私心理,就赤裸裸地暴露了出来。
(二)蘩漪的悲剧——人性的悲剧。
蘩漪原本是一个文弱、哀静、明慧而又美丽的女人,她接受过较好的教育,爱好诗文,充满幻想,有一个正常人的感情冲动和原始的一点野性。与一切年轻的女人一样,她是能被人爱,应当被人爱的。是周朴园用骗取侍萍的“同样手段”,把她骗到周家,成了周朴园的第三任妻子。作为一个女人,蘩漪最大的愿望无非是丈夫把她当作一个平等的妻子对待,能够过上真正的夫妻生活。可是,她的这个小小的愿望也无法实现。此时的周朴园早已对女性没有了应有的爱心和温情,更不会去考虑一个年轻少妇的感情需要。他只要求她恪守妇道,不允许她有任何独立意志。要求她在儿子面前成为“服从的榜样”;要求她“当了母亲的人,应当替孩子着想”,成为唯丈夫之命是从的驯顺的女人。更让她不能忍受的是周朴园对她的无爱与冷淡。十几年来,周朴园对他“死去”的侍萍情有独钟,蘩漪只是他名义上的妻子。周朴园的专制、冷漠以及周公馆的封闭性、凝固性,渐渐地把蘩漪磨成了石头似的女人,但作为一个被压抑了欲望的少妇,蘩漪心中还郁积着爱的焦渴。恰在此时周萍从乡下来到周公馆,给蘩漪与世隔绝的、窒闷的生活带来了“新鲜”与“诱惑”,特别是周萍对她十几年来的处境和命运的同情,使蘩漪把他视为可以倾吐心声的知己,情感与性的欲求使她抑制不住内心的冲动,与周萍发生了不自然的性关系。
自从同周萍在一起,蘩漪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尽管她与周萍的爱情生活是在一种极不舒畅的环境中,不能充分享受应有的爱情生活,尽管周萍的闯入,把她引到了一条母亲不像母亲,情妇不像情妇的路上去,但她满足了。然而,周萍并不是真正爱她,事后不久他就认识到这种乱伦的罪孽,不断地忏悔,为了逃避与她的接触,决定一人离家到矿上去。可蘩漪则欲罢不能,在得不到对方爱的回应时,她恨周萍的胆小怕事,恨他的不负责任。她想尽一切办法想保持与周萍的暧昧关系,甚至希望周萍将她带走,离开魔鬼似的周公馆,哪怕是与四凤共同分享一个男人的感情。她这样做,反而使周萍越来越讨厌她,像父亲一样把她看作疯子。丈夫的专制、冷漠,情人的遗弃,家庭的阴森可怖,终于激起了她的仇恨。她不惜当着全家人的面宣布自己母亲不是母亲,情人不是情人的真相,以至引起了周家一幕幕惨剧的发生。她看到儿子的触电身亡,目睹周萍自杀的惨相,受到过度的
二、蘩漪艺术形象形成的原因。
1、蘩漪的悲剧首先是没有爱情的婚姻的悲剧,这是封建婚姻制度自身的矛盾(即爱情与婚姻的不一致)造成的。她本来就不该嫁给思想、性格、道德观念都与她格格不入的周朴园,因为她与周朴园之间根本谈不上有什么爱情。嫁到了周家她无法体验到家庭的幸福,只是无爱无望地被禁锢在监狱似的周公馆,过着违背自己本性的生活。由于环境所迫,她才又爱上一个不应该也不值得她爱,而又不得不爱的周萍,这才导致悲剧的发生。在她与周萍的这场“不伦之恋”中,她之所以阴错阳差地爱上了丈夫前妻生的大少爷,并不是因为她天生的变态,而实在是因为她的周围无人可爱,是环境所迫。正如田本相在《曹禺剧作论》中所说:“只有在这样畸形的家庭,才能产生这样畸形的乱伦关系,而归根到底它又是那个畸形的社会的产物。”在客厅里,她阻止周萍与四凤出走,直至最后的总爆发,更是她生命激情毁灭性的发泄。在周家,她经历了虽生如死,死而后生的人生历程又残酷地走向死亡。正如她对自己儿子所说:“你的母亲早死了,早叫你父亲压死了,闷死了!现在我不是你的母亲。她是见着周萍又活了的女人,(不顾一切地)她也是要一个男人真爱她,要真正活着的女人!”
蘩漪的悲剧无疑是人性的悲剧,是人性本应得到正常满足而得不到的悲剧。只有从人性的角度,设身处地地去理解蘩漪,才能真正弄清她的性格的成因。她对周朴园的禁锢和摧残感到痛苦,使出一切力量进行反抗,却从没想到要与周朴园彻底绝裂,到周家以外去呼吸更为自由的社会空气;她对爱情的渴望与追求是完全合理的,但却没有得到正常发展。她不知道怎样去争取得到真的、起码的爱情、幸福和人格独立,而是陷入了盲目的荒唐的“爱”之中,把同周萍的暧昧生活作为最大的满足;她虽竭力反抗,但她并没有正确地估计一下自己与对手之间悬殊的力量对比,对她自己的反抗前途没有作更多的考虑。这就使她的反抗带有某些苍白的病态,所以她没有也不可能通过惊吓与刺激,最后竟变成了一个疯子,一个真正的精神病患者。
个人的力量去挣脱周朴园的控制,争取到真正的自由。
2、其次,这里还有一个经济上的原因。虽然蘩漪对周朴园的反抗,带有追求个性解放,跟封建专制斗争的性质,具有较积极的社会意义。但她却不是一个有开创性的能力和思想的人,她的反抗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为什么要受周朴园的压迫?其实周朴园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威很大程度上是用金钱铸造起来的,是一种看不见的、但又无处不在的经济的权威。蘩漪作为这种金钱关系的精神奴仆,受主子的管辖、调遣,也属必然;她视周公馆这个死气沉沉的家庭为囚牢,为地狱,然而十几年了她为什么不离开它?因为她根本就没有独立生存的能力;同样地,她哀求周萍,盼望他不要遗弃她,除了感情的原因外,也是因为她要活命,除了依靠周朴园以外,就只能依靠周萍在经济上养活自己。仔细研究一下剧本就不难发现,在蘩漪身上确实带有非常浓厚的封建色彩。虽然她对周朴园充满了怨恨,但蘩漪根本就没打算过要冲出周公馆这座“死牢”,到更广阔的自由世界去寻找自己的幸福。她根本没有独立生存的能力,更不愿舍弃养尊处优的阔太太生活。她对周朴园表面的对抗,更像是由失望和绝望产生的报复心理的表现,而不像是她思想觉醒、追求个性的表现。因为蘩漪与周朴园之间矛盾的表面化、尖锐化,是发生在私通关系被周萍主动中止之后的。可以设想,如果蘩漪与周萍的私通并未中止,那么蘩漪与周朴园的家庭矛盾就不会那么激烈了。前十几年,虽然她感到虽生如死,但不还是忍受过来了吗?为什么没有特别强烈的反抗?
3、再次,追求资产阶级个性解放、个性自由也是造成蘩漪悲剧的重要原因。她受过“五四”新思潮的影响,渴望自由和爱情。妄想以资产阶级的个性解放、个性自由的思想,去追求个人的幸福,盲目地去爱。但因为她活着只为了自己,而没有想到别的任何事情,可在利己主义的发条上产生的反抗力量毕竟是极其软弱的,不能持久的。她走的这条路,实际上是一条置她于死地的绝路。在新版《雷雨》中,曹禺说:“她是一个受过一点新教育的旧式女人,有她的文弱、她的明慧。”《雷雨》入选中学语文课本以后,在一次和中学语文教师的见面会上,他又说:“蘩漪是受五四时代影响的阔小姐,读过一点新的东西,又不大通。她要恋爱,要爱一个她所爱的人,不愿意嫁给周朴
园这样一个比她大的有权有势、专横冷酷的人,热烈地要求自由解放。”一再指出蘩漪是“受过一点新的教育的”,实质上是强调蘩漪具有反封建、追求个性解放的要求。蘩漪出生在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末年,又经历了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三个时期都必然在她的身上打上自己的烙印。蘩漪受封建思想的影响前面已作分析。
另外,她上过私塾,“受过一点新的教育”,这不仅使她具有了较高的文化水平,丰富了她的感情,开阔了她的精神世界,更重要的是使她具有了较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的条件。所以当资产阶级革命的浪潮掀起以后,受到资产阶级个性解放思想的影响,使她不能安守“三从四德”的道德标准,她要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改变身为“工具”的命运,力图作为一个“人”而“真正活着”。这就为她的反叛性格提供了依据,增加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而在此之前,对她的反叛性格只能用她身上的原始的野性来解释。缺乏性格依据,人物形象不够丰满。
三、蘩漪艺术形象的意义。
1、蘩漪是《雷雨》中塑造得最为成功的人物,也是作家赋予深刻同情的人物。作家借蘩漪这个角色折射出封建势力的强大压力,反映出旧中国那可怕的环境,是怎样一步一步地把一个有着自由要求的现代知识女性逼到一条绝路上去的。也向人们昭示:在“五四”这一新旧交替的时期,蘩漪这一类妇女,尽管她们渴望个性解放、个性自由,但她们很难走出女性的生存困境,只能扮演悲剧角色。因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实现妇女解放的主客观条件尚未具备。
2、蘩漪艺术形象的典型意义就在于通过尖锐的戏剧矛盾,揭露了带有封建思想的资产阶级家庭的罪恶,激起了人们对妇女悲惨命运的同情和对于人的地位、人的尊严、人的权利的深沉的思考。把反封建家庭的罪恶与个性解放联系起来,赋予这部剧本以崭新的时代内容,也赋予了繁漪“雷雨”式的“叛逆”形象。繁漪这个“叛逆”的形象正是传达反封建与个性解放的五四主题的写照,是封建专制对人的压迫与虐杀的呐喊。作为一个追求自由的女性,繁漪在家庭生活中陷入了周朴园封建专制主义的精神折磨与压迫的悲剧。周萍背弃爱情的行径,又使这位要求摆脱封建压迫的女性,在家庭生活中再次陷入了绝望。若问繁漪为什么会爱上周萍这个不负责任的人,这只好问她的命运,为什么她会落入周朴园这样的家庭中?这是时代的不幸,而周萍的卑劣灵魂是周朴园直接造成的。双重的打击与痛苦,使繁漪成为了阴鸷性格的女性,终于从她那颗受尽蹂躏的心灵中升腾出不可遏压的力量。在第一幕喝药时,她痛苦地忍受了周朴园的威压,想到的是她与周萍的特殊关系。随着她与周萍关系的渐趋紧张,她对周朴园的专制始而顶撞,继而嘲弄,最后爆发为反抗与报复。
3、蘩漪的艺术形象对后世的文学作品也有深远的影响。曹禺曾说过,蘩漪的性格是最“雷雨”的。她是雷雨的化身,也是剧本的灵魂。蘩漪是个“爱起来像一团火那样热烈,恨起来也像一团火,把人烧毁的女人”。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里面的皇后本是梁国公主,不幸成为一桩政治婚姻的牺牲品。20年来,她从未在丈夫那里品尝到真正的爱情。孤单寂寞中,她与继子发生了不伦之恋。后来继子移情别恋,而他俩的私情也被国王发现,于是她成为国王密谋毒害的对象。父子两人双重的伤害,让这个女人决定铤而走险,寄希望用一场宫廷政变彻底改变自己的命运③。皇后这一人物是导演用力最深的一个形象,她似蘩漪,却又不是。《雷雨》中,蘩漪总体上性格还是内敛的;而《满城尽带黄金甲》中的皇后面对不甘的命运,并不是被动地承受,而是主动地筹谋,伺机而反。剧情和《雷雨》如此相似,两人性格虽然有所不同,但《满城尽带黄金甲》中的皇后,无疑是受到《雷雨》中蘩漪艺术形象的影响。
总之,她是一个集“善”与“恶”于一身的形象,让人很难用“同情”、“厌恶”“坏人”、“恶人”或者“善人”、“好人”……去评价她,这样一个女性形象可以说是一个多面性的人物。无可否认蘩漪悲剧的深刻性,从一个侧面揭示了这个家庭和社会,犹如一个封闭禁锢的黑匣子,是连一点人的自由都不可能的。人性被扭曲异化,美的心灵被扼杀窒息。“雷雨”的世界,是一个令人灵魂战栗的世界。同时还表明了一个客观的事实:在中国追求资产阶级的个性解放、个性自由的道路是行不通的,以追求个性自由所产生的拼搏力量毕竟是软弱的。
如果过高的评价繁漪的个性解放和民主自由追求,好象太牵强了些。所以笔者认为蘩漪只能是一个可怜的人,她的生活时代注定了她人生的悲剧。
注:
①温儒敏、赵祖谟:《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第105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②曹禺:《雷雨·序》,文化生活出版社1957年版。
③http://www.xiexiebang.com/yule/n2189c5.aspx 《满城尽带黄金甲》剧情介绍——“皇后—巩俐”。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第五篇:格林童话中的灰姑娘
格林童话中的灰姑娘
雅科布·格林(1785-1863),德国著名语言学家,和弟弟威廉·格林
(1786-1859)曾同浪漫主义者交往,思想却倾向于资产阶级自由派。他们注意民间文学,搜集民间童话,亲自记录,加以整理。其中有许多幻想丰富的神奇故事像《灰姑娘的故事等》表达出人民的愿望和是非感:贪婪的富有者得不到好下场;被压迫、被歧视的劳动者和儿童经过重重灾难,最后得到胜利;农民和手工业者在受人轻视或凌辱时显示出惊人的智慧,而暴君、地主自以为有权有势,实际上却愚蠢无知,在人前丢丑;忠诚老实、被“聪明人”嘲笑的“傻瓜”总是得到同情和赞扬。但这些童话的蓝本大都是封建社会的产物,更加以编纂者的唯心主义世界观的局限,其中不少是带有浓厚的宗教情绪,宣扬封建道德,鼓励安分守己的处世态度的。
格林兄弟出生于莱茵河畔的哈瑙(Hanau),具有很高创造力,将当时民间的文学资料搜集起来,并合而为一,哥哥雅各布·格林是严谨的史家,弟弟威廉·格林文笔优美,最後他们共同编成《儿童与家庭童话集》(KinderundHausmärchen),亦即《格林童话》,1812年格林童话第一集出版,包含了86篇童话故事,第二集增加了70个故事,内容不断扩充,格林兄弟生前出版(第七版)的故事集有200则,加上圣徒传说多达210则,再加上补遗就有215则。其中以《灰姑娘》、《白雪公主》、《小红帽》、《睡美人》、《糖果屋》、《青蛙王子》、《渔夫和他的妻子》、《野狼和七只小羊》、《大拇指》、《勇敢的小裁缝》、《不莱梅的城市乐手》、《穿靴子的猫》最为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