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初中学困生转化的策略研究》课期研究报告
《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初中“学困生”转化的策略研究》
课题中期研究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和立项
我校是城郊结合部的一所农村中学,居民成份日趋复杂,素质参差不齐,有一定丰裕的物质生活,但由于居民文化素质以及对子女教育辅导能力、教育理念的差距,形成了我校生源素质及学生学习状况的极大差异,由非智力因素引起的学习困难生情况比较严重。因此,如何结合教育教学实际,更好地发挥学校教育和教学辐射功能和学校教科研资源的合力,协调学校、社会、家庭等方面的力量,探寻学习困难生形成的内外因,采取切实有效的预防与转化策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位学生都能有所发展与进步,是我校深化教育、求得更大发展面临的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重要课题。我校确立“学困生”课题的策略定位在锻炼教师团体,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通过对“学困生”的研究,为学习困难学生寻找优质的“教育场”。
历年来我校一直关注困生,对学习困难生问题,已作出了初步的探索与尝试,各班主任及任课教师针对个体现象,采用加强家校联系,个别谈心,学法指导等方法,在预防与转化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此基础上,我们于2006年10月提出了《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初中“学困生” 转化的策略研究》课题,并于2007年4月被列为无锡市 “十一五”规划课题。
二、研究目标
本课题旨在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和实践相结合,将教育教学中的共性要求和个性创造相结合,纠正教育实践中的不良育人观、教育观,构建符合本校特点、符合教育规律的“学困生”预防、转化模式。探索预防 “学困生”产生和转化“学困生”的规律。
初一做好小升初的衔接工作,使学生及早适应进入初中阶段的学习生活,及早预防。而对于小学与初中阶段已经形成的学习困难生,则进行系统分析,综合研究,总结经验,探寻行之有效的转化与矫治策略,以逐步提高学困生的学习能力,这对解决学习困难生的问题具有应用价值和理论指导意义。课题组希望通过,研究在课堂教学中,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形成多形式、多格调的课堂结构;使学困生能主动去学习,学有所得,师生间互切互磋,共同提高。从而鼓起学生学习的信心,有怕学到乐学。对部分教育存在问题的教师产生影响,促使其更新观念,改善教育方法,1 提升师德修养,从教师和学校一头减少学困生的形成,并以此引起社会、家庭对学困生问题的关注,共同为学困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营造氛围。
三、阶段研究计划及确保最终成果的主要措施
1、广泛收集资料,科学制定计划。
课题组成员按学科、分阶段对学生学习状况全面调查和分析,依据对学困生的界定初步确定研究对象,并进行深刻、准确的观察了解,然后建立学困生个案情况记表。个案情况登记表项目设置合理,查阅登记表便可以了解学生的全面情况和发展变化。每位教师坚持对研究对象跟踪观察,定期记录,做到第一手资料真实可靠,从而保证了由事实资料的可靠性达到研究结论的可信性,最终取得课题研究成果的可行信。按学困生的类型研究——成因研究——对策研究的程序,分为三个阶段深入研究。每一个阶段或单兵作战,或联合攻击,有资料、有分析、有阶段性成果——研究论文。进行个案研究,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跟踪教育。
2、走访特殊家庭。
问卷调查结束后,针对性地对有的学生家庭进行家访。从走访中得知,学生的家庭教育大部分都处于真空状态。隔代的祖父母、外祖父母由于心疼孩子,对孩子往往是百依百顺,放任自流;有的家长只关心孩子的物质生活,而不关心他们的教育和心理要求。这种养而不教的做法,使许多孩子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还有的家长对于孩子的错误是百般庇护,为孩子开脱,而对来自别人的批评,不从自己孩子身上找原因,也不帮助孩子改正错误。还有相当一部分家长,沉迷于打牌,在家里夫妻谈的较多的话题也是切磋牌技,让孩子深感父母玩之乐,自己学之苦,导致孩子没有上进心。
3、办家长学校,使家长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以家长学校为依托,分期分批按类型,针对学生家长教育孩子出现的误区,从理论上解决家长在家教中出现的问题,更新家教观念;请教子有方的学生家长介绍家教成功的经验,让他们学有榜样,学会用正确的方法教育自己的孩子;经常召开家长座谈会,及时发现家教中的新问题,探讨新对策,从理论上,思想上,方式方法上提高家庭教育质量。每学期开学初,学校就制定计划,认真组织实施。新生入学后,举行家长学校的第一课,向新生家长汇报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及教育的目的和方法。了解日常生活中如何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不断完善学困生转化奖励办法。为了更好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善、提高每位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成绩,让每位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感受到进步的喜悦。树立“不选择学生,通过自己的教育教学使学生得到改善”的意识。所有教师应当本着不放弃任何一个品德、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为宗旨,努力通过课堂教学、课后辅导等形式,逐步改善和提高学困生的状况。具体要求和奖励办法如下:
(1)教师应当全面了解所教学生的情况,特别是对学困生的情况要进行认真的分析,找出不足之处,拟定学困生转化辅导计划,有步骤地逐步加以转化和提高。(2)在学困生转化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每位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或集体辅导,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帮扶,同时,教师要保留学生改善、提高的相关资料,如:作业、测试试卷、日记、作文等。对学生取得的进步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3)在学困生转化过程中,教师要积极主动与学生家长联系,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可以设立教师与家长联系卡,通过上门家访、电话沟通、书面反馈等形式及时互通学生在学校、在家庭的表现。
(4)学校每学期定期检查学困生转化提高情况,并将学困生的期中抽测成绩与期末统考成绩进行对比,综合评价学生取得进步的情况。学困生从待定等级提高到合格等级,学生颁发进步奖。
(5)某个学科全班都没有待定等级的学生,教师可以在合格等级的学生中,选择学习相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转化,使他们取得更好的成绩。然后,将学困生的期中抽测成绩与期末统考成绩进行对比,学生提高一个等级,对教师进行奖励,学生颁发进步奖。
(6)学期初教师向教务处提交学困生名单及学困生转化计划,学期结束提交相关辅导资料。教务处根据期中和期末统考的成绩,对学困生的转化情况进行综合评定,对提高的情况进行认定。
四、研究工作的进展情况
课题组成立以后,课题组全体成员就着手制订研究方案和计划,摸底调查,确立研究范围,并讨论制订相关表格。集中调查研讨了学困生成因,确立了研究重点,并分析了研究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难题。
(一)、学困生成因调研
对学困生进行深入的研究,必须建立在对其以往研究成果的继承和对其现状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为此,我们对学困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个案分析。根据课题组对224位学习困难生情况的调查了解,我们分析出了学困生的成因如下:
1、未知知识的长期积累,造成学生学习热情的崩溃。
2、学习方法不当,丧失了学习的兴趣。
3、知识点难度的逐年提高与学生解决能力构成矛盾,造成不知如何学习。
4、学习的意志品质欠强,不良的学习态度。
5、缺乏某些良好的性格特点、在心智活动、认识活动上存在缺陷。
6、教师的传统教学抹杀了学生的创新、探索精神。
7、教师的分数歧视:① 以分数为标准,将学生划分为“好、中、差”三等,分数低的学生就是:“差生”,这样武断的定论过早地摧毁了孩子的自信心。②以分数为标准,将分数低的学生长期置于不利的学习空间和“存在消失”的氛围之中。
在研究初期,我们还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一次学习方式的调研,调研发现由于长期以来受传统的应试教育影响,学生很难一下子从被动学习中解脱出来,自主性学习素质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学习自控力较差,主动性不强,个性不足等。他们追求自主的心理倾向较为明显,但他们在行为上又存在着较强的依赖性。有些学生离开了教师或家长的督促,难以及时完成基本的学习任务。
(二)聚焦课堂,确定研究内容。
学习方式调研的基础上,本课题组成员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以下的课题研容内容:
1、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的研究:通过各种资源,使学生了解各学科学习方法,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这种习惯和能力体现在发现、探讨、运用等环节中。并能根据自身学习情况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自主调节学习进度。最后能进行自我评价,促进方法的改进。
2、课堂教学环节研究:传统的课堂教学环节为“复习——新授——练习”,这是单一的传授知识过程。新的教学过程应是学生发现、思考、解决问题并运用知识的过程,使学生由“学会”变成“会用”。可采用“创设情境——自我提出问题——讨论释疑——实际运用——提高延展”等模式。
3、课堂教学情感研究:研究情感在学生自主性学习与课堂达标教学中的作用。营造平等、民主、开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由“苦学”变为“乐学”。
4、创造性教学研究:研究创造性教学的特点和规律,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使学生形成善于质疑,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个性。
5、课堂教学手段的研究:研究学生自主性学习与教学手段的关系,特别是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提高他们创造能力中的作用。
为了更新教师观念,我们利用教研活动(学科教师集中)的的机会,组织学习有关理论,掌握科研方法,促进教育角色的转变。同时定期召开研究小组,实验教师的联系会议,不断探索新的研究内容、方法、交流信息,及时总结经验,逐步完成研究内容。
(三)、对学习困难生的预防与转化策略研究方面的指导思想是:
本课题将研究的重点应放在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学习困难生的预防和转化策略上,我们认识到:
1、学困生的形成原因是多层次交叉的,作为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关注学困生点滴的变化,分析变化背后的对转化工作有利的因素,发现他们内心深处渴望成为一个好学生的愿望,发现非智力因素的积极一面,并不吝啬地加以放大,引导和激励。
2、以和谐发展思想为指导,努力改善师生关系,及时沟通双方的心理。
3、用情感上的关爱去感化学习困难生的心灵。学困生需要教师更多的关爱和帮助,要宽容地对待学困生,尊重学困生的人格,呵护他们的脆弱敏感的内心,千万不能蔑视、挫伤他们,否则,一旦教师制造了沟通障碍,要想再去填平心灵的沟坎就会很困难。
4、应正确看待转化过程中出现的学困生反复现象,不能因此而滋生急躁心理,或失去信心。要认识到,转化学困生是个漫长的过程。尤其是多科的学困生,教师应该营造宽容和谐的气氛,应教育和引导其他学生不要歧视他们,更不能把歧视心理、行为传达给其他学生。
5、及时补差,进行学法指导,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6、学困生转化需要家庭、学校共同参与,形成教育的合力,学校能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尤为重要,而家访、“家校联系桥本”是建立联系的重要途径。
7、建立激励机制非常重要,如学校应进一步完善奖励制度,对学有进步或者品德行为有进步的学生加以奖励,对转差工作明显的教师进行精神或者物质的鼓励等 等。
(四)通过科研沙龙活动,交流研究情况,确立转化对策。07、08年,教科室两次组织“学困生问题”的科研沙龙活动,参加成员有行政人员、教研组长、备课组长、课题组中心成员以及在学科教学转差上较有成效的骨干教师。课题会上,大家交流了一些典型案例,介绍了教育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将初一到初三的学困生,概括为以下几种情况:
1、害怕学习型。旧知识“欠债” 积得多,新知识学习跟不上,堆积太多,丧失了自信心,产生厌学心理。对策是,放低学习要求,促使其转变观念,重新认识自我,在对比中强化自我;培养学习的兴趣,实践自我,改善学习环境,尽可能让这类学生不怕学习,矫正厌学心理。
2、缺少温暖型。在单亲家庭和外来务工子女身上表现较为明显,无智力障碍,反应灵敏,但学习很差。有的家长忙于工作,无暇督促教育子女;有的家长缺少责任心,整天打麻将,根本未能尽到为人父母的责任;有的家长把家庭生活的不幸,发泄到孩子身上;有的在家庭教育方面缺少恰当的方法。这类学生往往觉得自己没有人关心爱护,学习好坏对于自己已无所谓,因此对自己没有要求。对策是,给予这类学生更多的关心,唤起他们心底对爱的渴望,让他们变得冷漠的心渐渐温暖起来,在学习上多鼓励,这类学生只要能重拾自信心,往往矫治的成功率较高。教师应与家长多多取得联系,逐步树立家长的责任心,共同探讨教育转化的方法。
3、心理孤僻型。自言自语,行为怪僻难以相处,与家长、老师、同学很少沟通,注意力容易分散,做事磨蹭,但偏执于自己喜欢的事物。对策是,找出心理孤僻的原因所在,加强心理疏导。教师对这部分学生多给予鼓励的语言,避免造成心灵深处的伤害。要教育其他学生关心这类学困生,多多创造机会,让他们在集体的关爱中有所作为,帮助他们在集体活动中发现自己的价值,找到实现自我的途径,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4、仇视现实型。在单亲家庭孩子身上较突出。对策是,家校密切联系,及早打开心结,这里攻克的重点首先应放在家长身上,以共同为其创设友善、宽容、关爱、和谐的心理环境。
5、环境不适型。由于原来所在学校的教学进度较慢,使用的教材不同,教学水平的差异,加上生活习惯的不同,导致与同学老师沟通上的障碍等等,往往成为外来务工子女学习困难的重要原因。对策是,及时补差,加强个别辅导。并多关爱他们,使之尽快适应并融入新的环境。在这次研讨中,“关爱”两字不约而同成为大家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
至此,课题组研究了学困生的成因,着重研究了非智力因素对智力产生的影响。对个案的分析,尤其是把转变教师的心态和教育行为作为研究重点之一提了出来,积 累了很多感性的认识,这些认识,为解决学困生学习的动力和方法问题,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提高学习质量,逐步形成以预防与转化为中心内容的对实施有指导意义的策略,将发挥很大作用。
四、课题研究阶段性成果。
课题开展以来,教师、学生、学校、家庭都有可喜的收获。
1、课题的研究促进了教师教育观念的提升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课题组为了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加强了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在研究工作中,课题组教师更是发现了思考的乐趣。很多课题教师一改往日凭惯性做学生思想工作或进行教学工作的做法,逐步带着理性的思考意识来关注学习困难生问题,加以反思、探索、提升和积累。他们对待学困生的良好态度和做法,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了其他非课题组教师。研究意识也辐射到部分非课题组教师,转变了他们的教育观念,去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以形成合力共同来研究解决学困生的问题。我们发现,不断地有教师对该课题的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意识到自己平时的工作与该课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积极要求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本学期又有8名教师加入课题组。教育观念的提升,带来了教师教育水平的提高,科研意识的逐步增强。教师尝到了思考的甜头,本来很少动笔的教师,现在能积极撰写随笔、论文。到目前为止,课题组教师完成了学困生情况调查表、建立了学习困难生个人档案、师生交流情况表,撰写了30余篇个案分析和论文等。其中,钱惠强、江巧明、衣殿海老师的《试论预防学困生产生的策略》;钱和建老师的《改进教学方法,营造和谐氛围》;黄丰兰老师的《给数学学困生以阳光》;衣殿海老师的《学困生的预防》;姚晨老师的《学困生有效参与自主学习活动的策略》;蒋亚芬《学困生转变的教学方式研究》;刘华兴老师的《尊重学困生,激发内动力》;王月军老师的《转变学困生的学习方式》等课题组论文在省教育学会、市教研室各级各类论文评选中获奖。
2、课题的研究使学困生体会到了成功的乐趣。部分学困生,在课题组教师的努力下,正在一点点体味到成功的乐趣,并逐步改变不良学习心理和行为,重新树立信心,成绩或者表现有所起色,部分单科学困生有较大的提高,有的更是考取了理想的学校。可以说,是课题研究帮助他们顺利走过了人生的拐点,人生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境界。考取要塞高中的徐敏同学给帮助过自己的老师寄来了感谢信。“为了增强我学习英语的信心,您经常和我交谈,您对我的教导我至今仍记得清清楚楚。您说过,只要努力,积极与您配合,每个人都能提高自己的英语成绩。就因为您多次的鼓励,使我重获信 心,决定将英语学好。对于您的每一个要求,我都尽力做到„„您总是耐心地问我不会做的原因,而不是批评我,使我的信心越来越足„„我向您表示由衷的感谢和无比的敬意,是您造就了现在的我,我对您的感恩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原初二(3)班张峰、陈剑等同学都是在课题组老师的激励下,激发了学习兴趣,产生了学习动力,奋起直追,考出了他们原来根本不敢奢望的好成绩。可见,对学困生进行鼓励、赏识,使其有成功的体验,并施以耐心、细致的教育,对调适学困生的心理,改变学习状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课题的研究改善了学困生的人际关系。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教师每天与学困生的沟通,对学困生宽容的态度,客观公正的处理方式,更多的关怀厚爱,诸多的言传身教也影响了其他学生对学困生的态度。绝大多数学生认识到,应该和学困生做朋友,不能歧视和孤立学困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学困生的人际关系。学生对学困生的态度也渐趋理智,比较宽容。这从课题组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的调查并撰写的报告中也可以看出。另外,就在这些调查报告中,更意味深长的是,作为学困生的同龄人,在某些方面(如成绩方面、反复现象等),比教师看待学困生显得更加富有同情心,体现了同学间淳朴的感情。这种良好的现象可以成为为学困生营造良好环境氛围的重要条件,对于转化工作来讲,非常有利,值得教师重视。这也提醒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换种心态看待学困生问题,可以为研究提供全新的视角。
4、课题的研究使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上了一个新台阶。学习困难生的研究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学校间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对这部分同学的预防与矫治的研究工作的成功与否,对某一个学困生而言将是能否改变他一生命运的终生大事,因此,不仅直接影响到一所学校的教学质量,影响这个学校在家长心目中、社会上的地位,甚至影响一个学校的生存。因而,若能充分挖掘学困生的潜力,将给学校带来很大的效益。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课题组各成员学校都逐步把学困生问题摆到议事日程上来。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优化课堂教学,当然是学校工作重中之重,从管理层面上逐步启动激励机制,对有进步的学习困难生、部分转化工作成绩显著的教师进行物质或者精神鼓励,这将使课题深入研究得到有力的保障。课题开展以来,我校中考成绩连续三年超市均分,在要塞片名列前茅。应该说,学困生成绩的提高,也为学校教学质量上新台阶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为他们的提高,也许比其他学生要付出更加艰辛的努力。
5、课题的研究改变了家长的教育观念。课题组老师与家长的频繁接触与沟通,使部分家长在学校的触动下,也逐步重视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对子女的影响,一些学困 生家长原本对孩子已经完全丧失了信心,经过课题组教师的努力,家长对孩子恢复了信心,主动与教师沟通,为教师了解学困生情况,解决难题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此项实验才是开端,我们课题组所有成员将进一步加强实验力度、广度和深度,使家庭教育现代化实验工作获得更多的实验成果。
五、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或不足
大家认识到,研究工作虽有进展,但是同样存在不少问题:
1、对学困生的心理和形成的原因研究的比较多,但对教师在转变学困生的过程中的不良心理和教学行为研究得比较少。因为学困生的形成与教师的不良心理、行为有很大关系。应该尝试着研究教师,通过教师的教育行为,深入探索教师的心理根源。并且寻找其对于预防与转化学困生有利或不利的因素。
2、理性设想比较多,但通过案例积累对理性设想的逐步完善比较少,因而研究显得较浅。由于个案都有着一定的特殊性,从个案中总结出的规律,也许在此人身上有效,在彼人身上是否有效却是个未知数。因此,把成功防治学困生个案经验逐步落实到教育教学中去,在实践中验证该经验的可操作性,探索真正有效的转差措施,应是下期工作的重点。
3、教科研管理层面号召多,引导激励教师去研究、实践的比较少,对于学有进步的学生或者转差工作有成效的教师,未建立或者没有健全相应的激励机制。因而研究的氛围不太浓厚,也就未能引起大多数教师对学困生问题的更多关注和参与,应该加以反思和探索。
六、本课题下阶段科研工作
(一)本学期课题研究进入第二阶段,着力于“初中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分解为七个子课题:
1、学困生优良的学习心理培养研究;
2、学困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研究;
3、学困生学习方法指导;
4、开展课堂教学分层教学研究;
5、个别化教学研究策略指导;
6、社会、家庭、学校协同转化的教育研究;
7、灵活有效的评价研究。
(二)在取得研究成绩的同时,我们还认识到,要切实展开本课题的研究,需要全体教师要有过硬的理论素养、课堂实践能力。因此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我们还将进一步做到:
1、转变教学观念,构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的教学观念,着重建立以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模式。如果观念守旧,患得患失,不善于接受新观念、新理论、新方法,仍然“以教师为中心”,重优等生,轻学困生,那决不会有大的突破。
2、要改变单一的课型模式,要建立多样化的课型模式是提高和激发学生学习兴 趣的关键。要充分发挥师生的双边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设计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将各种课型和各种活动纳入常规教学范畴。
3、进一步注重教师的理论素养、课堂实践能力,包括对相关理论的理解能力,撰写研究笔记、案例、论文的能力,以及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的能力。
4、教师也要不断学习,不断充电,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语言素质和教学反思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跟上时代步伐,适应改革的大潮。
(三)学困生的预防与转化是一个既艰巨又富有挑战性的课题,下阶段我们的工作重点是:
1、修订并完善研究方案,调整研究目标,使目标更具有条理性、可操作性。
2、进一步扩大研究队伍,共享研究成果。目前已有34位教师加入课题中心组,15名教师成为“学困生”课题子课题的研究成员。
3、深入研究学困生成因的预防与转化策略,健全个案积累及讨论分析制度,寻找、分析共性,总结规律,并尝试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来验证经验规律的可行性。
4、继续研究教育艺术的探索与激励机制,分层教育与评价,不良学习心理的矫正,合理评价机制的建立。
5、进一步明确责任,责任到人,完善各类资料,进行研究成果汇编。
6、讨论完成课题研究报告,邀请专家,完成课题结题工作。
本实验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但在深度和广度上与原定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在后阶段中,我们将作出进一不的探索和实践。
南闸中学教科室
2008年10月
第二篇:《初中物理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中期研究报告
<<初中物理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课题中期研究报告
薛埠中学吴晓丹
一、开题以来课题组所做的工作
“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核心的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指导着每一位教师逐步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但是事实上出现优生更优秀,而学习困难的学生同时也有扩大的趋势,特别是我们学校为于金坛西部的革命老区,学习自觉性较差,特别是家庭教育滞后。调查发现每一个班级近五分之一的学生产生学习困难,若不采取有效的转化策略,他们极容易形成一个学困生群体,如何使这部分学生走出学习困境?经讨论研究教师首先要有良好的教育教学心理态势,并抓住物理学科特点,利用学困生的动手能力并不差,实施并开展科学探究教学法,引导学困生大胆去尝试、自主探究学习新问题,来克服消极心理,促进其心理优势的形成,调动学困生自身的心理内驱力,使他们踏上成才之路
对05级、06级和07级学生中的学困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经历和家庭教育等方面的情况,每学期还召开学困生座谈会,让他们汇报自己的进步情况,促进他们健康发展,并便于我们在研究中的实验变量的控制和测量,进行定量分析。
具体工作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组织实验年级的老师,认真学习《物理课程标准》以及先进的教学理念,深刻反思过去的教学行为,认真总结教学中的得与失。了解传统教学对学生的“双基”的培养比较扎实,但是忽略了学生个性化的教学,一味强调统一。对全班学生用同一个标准考察评价学生。这样容易造成两极分化。这样使得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受到严重制约,学困生越来越不想学物理,培养的学生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
2、以活动为载体促进教师发展
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构建交流平台。在教务处的支持下,积极组织课题组老师参加各种教学观摩学习。在校内,课题组老师相互听课,并在课后及时评课讨论,发现课堂中的问题,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研究课后,执教老师要写一份教学案例,使自己在反思中成长。
3、关注学困生
(1)上好物理起始课,让学生激动:物理教学始于初二。为使物理课一开始就成为学生心之所向,心之所爱的学科,特别注意第一节课给学生的“第一印象”。
(2)创设情境引新课,声情并茂讲物理: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力易分散,遇难时易见异思迁,兴趣转移。因此,务必使他们对学习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抓住学生对一些物理现象既屡见不鲜又处于不知或知之甚少的特点,通过故事或实验给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引起学生思考或争论。学困生在这样的争论中表现异常活跃而不甘落后。这样便把学生在“教学共振”的情景中引入新课的学习。
(3)建立平等友好的教与学、重视情感激励是成功的保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摒弃注入式,贯彻启发式,将动手动脑相结合,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技术结合,个体学习和集体讨论结合,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紧张压抑的被动接受为轻松愉快的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投身到教学过程中来。
(4)主动点拨学困生,成功激活助发展:备课时时时想着学困生,讲课时时时盯着学困生,辅导时时时主动关心学困生,不把学困生当作旁听者。让学困生在表扬和鼓励中获得学习的信心和力量,增加成功的体验,使一次或多次的成功成为学困生的学习动机的“激活剂”。
(5)抓好转化典型,培养学科带头人:由于物理教师任教班级较多,光靠教师个人的力量去转化学困生是不够的。因此,通过对班级中典型的学困生的帮助转化,使其从学困生中异军突起,从而使大多数学困生看到希望,通过一点转化一片,实现大面积提高。
二、课题研究取得的阶段成果
通过学习现代教学理论、教育思想,教师的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前一味的埋怨学生差不可教,通过实验的事例说明,教师如果在课堂中充当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照顾到后进生的需要,采用有效学习机制,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促进学生共同发展。教学质量也明显得到提高。建立全方位立体式的评价机制,客观公正对待学生,表扬激励,鼓励进步,促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和谐发展,达到新课标的基本要求。
通过研究,教师的教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学校物理教师逐渐向科研型转化。一年来,在个项评比活动中,多人获市及学校表彰。有多篇论文发表和获奖。我课题组有金坛市学科带头人一人,金坛市教坛新秀一人,校骨干教师多人。
三、课题实验存在问题及今后设想
(一)存在问题
(1)由于课堂中不同的教学对象,以及在上课时的不同环境,问题的类型难以普遍适用,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有机的整合不同的提问类型和方式方法,而且不同的学生会提出不同的问题,老师要随机应变的对待学生的问题,而不能以一概全,即教无定法。
(2)学生生源和能力较差,课堂中很多学生听不懂,还有一些学生习惯不好,家庭影响欠佳,目标期望植低,是学困生转化工作的实现较为困难。
(3)教师水平存在差异,对学困生的教学有畏难情绪,怕麻烦。课堂安排不合理是课堂教学效率降低。还有对教师的评价方式没有改变,只看重考试成绩,是实验不能细化。
(二)今后设想
在今后的研究中更关注学困生,开展研讨时多听听他们的心声,让学困生愿意与老师交流,在学习上摆脱为难情绪。
第三篇: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第一阶段研究报告
课题《学困生转化与方法策略研究》第一阶段总结
课题负责人 :姬福霞,宋艳霞
本课题研究在近期的工作中取得了初步效果,为了更好的总结经验,把这项工作做的更好,现将开题以来研究成果总结如下:
一、深刻认识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新课程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新课程要求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关心和尊重每一个学生,重视学生各方面的成长,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以学生为本,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个体差异,既要认清学生实际发展的潜能,又要正视学生现实存在的某些缺陷和成长中不可避免的失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以乐观公正的态度善待每一个学生,鼓舞每一个学生,并能根据不同的学生个体确定不同的培养方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健康发展。使他们具有健全的人格和品质,使之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因此,我们希望通过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研究,明确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因素对儿童学习心理的影响作用,促进教师改变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教育不当而产生的学习困难学生,更希望其研究成果对教育教学能产生指导意义。
二、明确研究对象和内容
(一)研究对象
本人任教班级数学学科所有的学困生。他们主要表现为学习态度不端正,缺乏自信,学习方法欠妥,学习被动,学习习惯较差,在正常的教学要求下,对学习感到困难,对完成学习任务有一定的困难。
(二)研究内容
1、学困生的认知特点及规律,寻求有效的教学对策。
2、造成农村学习困难的原因,包括社会文化对学困生影响、家庭教育氛围与家庭结构对学困生影响、学困生与家长关系等。
3、怎样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的转化学困生。
4、对学困生进行个案辅导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5、如何通过密切家校联系转化学困生。
三、阶段性成果
(一)、根据学困生具体情况,制订初步的研究方法:
1、文献法:了解国内此类研究状况及成果,搜集相关理论与资料,为课题提供理论支持。
2、调查法:有问卷调查和跟踪调查,分析学生学习现象,确保研究对策,进行定量定性分析。
3、实验法:注重案例分析,采用教育激励,心理疏导,学习辅导等措施促进学习顺利克服学习障碍,进行有效学习。
4、个案研究:对具有典型特点的学生,进行调查、跟踪,从个性到共性揭示一般规律。
5、经验总结:从感性材料中注意提炼,及时总结,以形成有价值的成果。五种方法互相结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在帮困活动中做到“五个一”:每周必须找学困生谈一次心;每周给学困生提供一次表现机会;每周发现并表扬学困生的一个优点;每月必须与学困生家长联系一次,通报学困生进步的情况;每月教会学困生一个具体可行的学习方法;每班为学困生的转化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将其座位由教室角落调至前排,取消惩罚性作业等)。切实做到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情况,增强了学困生转化工作的针对性。
(三)、坚持学困生转化的四个基本原则:
1、差异性原则
坚持因材施教,掌握他们的特征,针对不同学困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均有不同程度提高。
2、激励性原则
发现学困生的点滴进步与闪光点,及时给以适当的鼓励,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营造积极向上的心态。
3、尊重与严格要求原则
情感是基础,是对学生发自内心的帮扶,实验过程中对学困生要以情感人,以诚相待,对研究对象严格保密,以免无意中伤害学生自尊心。同时对他们的不良行为一定要严格要求,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
4、合理期待原则
对学困生的转化工作难度大,见效慢,学困生进步易反复,必须通过系统的反复的教育过程,才能促进学困生。
(四)、通过问卷调查和个案分析了解学困生的成因。
1、学生自身原因 ①非智力因素发展不良
具体表现在:对学习无兴趣或兴趣的持久性差;学习动机不强烈,抱着无所谓的态度;缺乏坚强的意志,不愿动脑学习,遇到一点困难就动摇、退缩;缺乏学习自信心,常因成绩上不去而产生自卑心理,没有向上的学习动力;课堂上缺乏自制力,对非学习行为缺乏有效的制约。久而久之,他们不能掌握每节课应要掌握的内容,逐步成为学困生。
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缺失
学生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前后联系密切,环环相扣,一旦一环中断连接不上,多处中断便不能形成系统,前后失去联系,有没有得到及时的弥补,造成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欠缺。直接影响后续的学习,形成恶性循环,逐渐形成学困生。
③不正确的自我归因
这些学生往往把自己在学习中的失败、挫折归为自己内在的稳定因素,如能力和天赋等。这将产生一系列的消极影响,比如消极地评价自己,自我感觉不良,感觉自己低人一等,甚至一蹶不振;认为自己天赋不行,不是学习数学的料,拼命学习其他学科来弥补数学的漏洞。
④学习方法不当,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差异不大的个人智商,成绩却判然有别,这其中学习方法就显得格外重要,学习主要是在课堂上,“向40分钟要效益”几乎已成师生共识。但个别学生却逆其道而行之,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注重学习方法,结果事倍功半。
2、家庭原因 农村学校的学生大多来自知识层次较低的家庭,由于家长的思想觉悟低,知识水平有限,又忙于做农活或挣钱,对孩子的学习漠不关心、放任自流;有的家长只给孩子物资上的关怀,忽视对孩子的教育、引导,对其学习不闻不问;认为教育孩子是老师的事,宁可玩扑克、麻将也不关心孩子学习;产生读书无用的思想,认为识几个字能打工挣钱就行,对孩子没有正确的引导,也没有一定的期望;很多父母都在外打工,将孩子丢给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带,隔代教育的弊端造成了学困生的增多。
3、学校、教师的原因
学校教育投入的不足,是造成学困生的重要原因。部分教师关爱学困生不足。有的教师对学生不够尊重、不够耐心、评价偏颇,损伤了学生的自尊心。有的教师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
一、枯燥,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社会的原因
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社会上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学校周围不良环境的影响——如网吧等。
(五)、针对不同学困生的成因,初步探究转化学困生实施方案。
1、转化基础较差的学困生的办法是分层教学,因材施教。这类型学生一般听课是没问题的,老师讲的他们都能明白,只是需要动用转换思维,或者需要阅读理解题意时就出现了困难。这样,我在做习题时段的教学中,布置一些难度较大的习题给一些基础好的学生做,而另外设计一份有针对性的难度相应降低的题目给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做,并及时给予关注指导,包括相关的知识的讲解和分析等。课内解决不了的,甚至延伸到课外。
2、对于学习方法不当的学困生要在教学过程中及课外辅导中加以指导。
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对他们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受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核心因素,但是学生掌握学习方法需要一个过程,并逐渐通过培养形成能力。上课开始即向学生灌输抽象的学习方法是很难被学生接受的。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从自己的教学中感知学习方法,领悟学习方法。这就要求教师的示范过程必须做到两点:①教师的教应做到规范、条理明确、层次清楚,便于学生发现和领悟学习方法;②教师的教应做到难易适度,便于学生尝试和运用学习方法。
3、对学习无兴趣、动机缺乏的学困生要努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这类学生往往基础知识薄弱,“欠帐”太多,无明确的学习目的,缺乏动机推动力。他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由旧知识向新知识过渡的通路阻断,知识链缺失严重,没有必要的知识迁移能力。偶有学习愿望,却又无路可走。对这类学生,我一般会用体谅和温暖的爱心帮助他们补课,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只要他们打通了学习道路,就等于在他们面前架起了一座知识的大桥。教师应当及时引导,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可以从以下几点尝试:
1、以身边的人和事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兴趣
2、以成功体验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3、精心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困生”对学习的兴趣
当前我县农村地区初中“学困生”学习数学的成因是个体差异大,两极分化严重,学习方法不当,对偏科学科无学习乐趣,没有学习动机,怕苦,无耐心,意志薄弱,只凭自己的喜好来学习,有严重的偏科思想,对前途感到暗淡。对其转化策略,主要做到两个方面,即学科基础较差的学困生是要积极创造条件激发兴趣,要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对于学习方法不当的学困生的对策,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及课外辅导中加以方法指导。
第四篇:农村中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实施方案
农村中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实施方案
沂南县双堠镇初级中学课题组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我校地处沂南县西南山区双堠镇,205国道旁,是一所具有50多年办学历史的普通初中,近年来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在我们农村中学,大量优质生源被县城学校抢走,生源质量较差,随着大量农民工外出务工,“留守孩子”增多,从而不可避免地使相当一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进入初中学习的行列。学校现有班级18个,学生800余人,其中有一部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很好地适应初中的学习,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知识的不断丰富和延伸,这些学生在学习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困难,各年级中“学困生”的人数明显增长,“学困生”的比例呈不断上升趋势。从近两年的调查表明,有20%左右的学生在学习上跟不上教学进程,表现为学习效率低,学习不得要领,厌学情绪严重,学习成绩奇差,达不到教学要求。“学困生”的大量存在不仅影响这一群体学生自身的成长,而且给教师增加了工作难度,“学困生”问题已成为学校大面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制约因素,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对“学困生”的研究对于教育者而言是一个大课题,其针对性和解决问题的现时性是我们教育者必须面对的。
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发展进入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新的历史时期。积极推进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实现科教兴国、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的战略举措,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素质教育实际上是以提高中华民族素质为中心的国民教育,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人,是一个个思想感情、兴趣爱好、学习习惯、学习基础各不相同的人。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一切学生”,一个学校,一个班集体,如果只把注意力放在中等生和优秀生的层面上的教育,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更应该关心“学困生”,充分调动“学困生”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活动,注重对“学困生”的帮助,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揭示学习规律,教给学习方法,发展他们的能力,努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使他们获得应有的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农村中学目前面临的重要课题。如果教师忽视了“学困生”这一特殊群体,就谈不上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说,转化“学困生”,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是前提,调动他们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活动,与培养优秀学生同样重要,尤其是在当前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重视对“学困生”的关爱和帮助,不让一个“学困生”掉队就更有其重要意义。如何转化好学习困难学生一直是教师面临的难题,也是教师工作必须面对的重要任务之一。可以说,转化好“学困生”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实现“教育公平”,建设“和谐校园”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本课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一)“学困生”的涵义
1、“学困生”指的是智力正常,但由于学习习惯不好,或由于方法不当,或由于社会,家庭环境影响,造成学习效果低下,达不到要求的学生,主要指学生的智力同学业成绩比较时,智力在标准以上但学业成绩显著低劣者。我们所说的“学困生”仅限于学业方面,专指那些学习困难或学业失败或偶尔有些不太规矩的学生。本课题组假定“学习困难”,就是指那些在知识、能力、方法等要素及要素的融合方面存在着偏离常规的结构性缺陷,智力得不到正常开发,不能达到教学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要求,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措施给予补偿和矫治的学生。“学困”是相对的、可变化的。“学困”的鉴定具有直观性和综合性的特性。在新课程视野下,我们对初中“学困生”的界定:(1)初中学生智力水平正常,但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上达不到“新课程标准”之基本要求。(2)在学校组织的历次考试中各门功课不几个或单科成绩在50分以下的学生。
2、学科发展不均衡的优秀学生也应纳入“学困生”范畴。
很多研究者认为,“学困生”只是学生中的一小部分,大部分学生不属于“学困生”范畴。我们课题组在讨论“学困生”概念时也一度产生困惑。我们注意到有一部分学生,他们各门学科均处于落后状态。这类学生基本不能顺利完成初中学习任务,难以通过初中学段毕业水平测试,而且往往伴随有行为不良、思想不端甚至心理异常等问题。对这类学生界定为“学困生”大家没有异议。但我们发现,总成绩合格以上,但某学科相对于各学科总成绩而言呈落后状态的学生,也是教师要转化的对象,并且这一类学生在数量上要多于前一类学生。他们的特点是有跛腿学科,跛腿学科成为该生进一步提高的“瓶颈”,如果该生能在跛腿学科上有所作为,那么他的总体成绩将有一个大的飞跃。对这类学生是否纳入“学困生”的范畴呢?经过慎重思考,课题组达成一致意见:把有薄弱学科的学生纳入研究范畴。即:总成绩达到合格标准,但有某一学科的成绩相对于各学科总成绩而言呈落后状态,明显低于自身发展的正常水平,这类学生也需要教师进行转化。由于学生不可能都全能全才,他们总会在某一方面发展相对滞后,即使优秀学生也可能是某一方面的“学困生”。因此,我们课题组对“学困生”这一概念的理解比较宽泛,拓展了“学困生”的范围。其定义为:总成绩没有达到合格标准以及总成绩在合格以上但某学科成绩相对于总成绩而言呈落后状态的学生。
(二)“学困生”转化的策略
“学困生”转化的策略是指提高学生的学习适应能力或发挥其特长带动相关学科发展的策略和方法。通过探究“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寻找学生成为学习困难学生发展过程,采取相应的对策对学习困难学生进行认真系统的教育转化,充分挖掘出他们的潜力,使他们在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取得进步,让他们增强学习信心,智力得到正常开发,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为他们今后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对“学困生”进行教育转化,探索形成“学困生”的原因,在“学困生”的管理、教学两方面形成系统的教育模式。纠正教师不良的育人观,挖“学困生”潜能,调动学习积极性,探索“学困生”转化的有效途径,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最重要的是探求转化“学困生”的根本途径,并且使“学困生”尽可能地转化,使之在学校内留得住,学有目标,学有信心,发挥出自己最大潜能,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1、找出“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并搞清“学困生”的类型及特点,使“学困生”尽可能达到:能正视自己,找出个人的优点和缺点,学习上树立目标,初步建立明确的学习目的,树立“我能行”及“能学好”的信心。
2、根据”学困生”不同类型特征,寻求转化他们的不同方法策略,使“学困生”找出自己知识断层的症结,尽量做到个人主动去学,能找老师、同学帮助自己,完成自己的阶段性学习目标,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这些学生中尝试新的学习方法,例如合作学习法、四维学习法、全脑学习记忆法等,以更先进的方法,使他们更快地转化。
3、在实验班级内的“学困生”,争取转化成功率在达80%左右,使这些学生在学习、能力等方面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使“学困生”在学习上有大的进步,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在班级内找准自己的位置,不失时机地主动去表现自己,真正融入班级大集体之中,以达到不以人人升学,而使人人成才的教育目的。
4、初步形成农村初中“学困生”教育转化的理论框架
(二)主要研究内容
1、“学困生”成因研究
通过调查法、访谈法等形式了解“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分析有哪些类型,分别呈现哪些特点,寻找转化的方法和途径。通过全面系统的分析,在理论层面找主客观因素的着眼点,形成《农村中学“学困生”成因分析研究报告》,以揭示形成“学困生”的内在规律。
(1)从学习过程方面的研究
学习过程作为一个系统,由非智力系统、知识系统、智力系统和能力系统组成,四个系统应相互促进,任何子系统的有序都将影响和决定学习系统的有序程度。所以我们将对这四个系统进行研究,如何使“学困生”的四个系统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使系统有序化。
(2)对“学困生”形成主观原因的研究
导致学生学习困难的主观原因很多,诸如学习兴趣、学习动力、学习意志和毅力等方面,所以主观原因的研究主要有:“学困生”学习兴趣的研究;“学困生”学习动力的研究;“学困生”意志和毅力研究;“学困生”情绪研究。(3)对形成“学困生”客观原因的研究
导致学习困难的原因,除了学生主体之外,当然不排除客观存在的许多因素,诸如学校环境,课程体系、教师因素、家庭的变故、社会的不良影响等等,所以客观原因的研究主要有:学校教育现状的研究;教师教育思想及教育行为对“学困生”影响的研究;新课程对“学困生”影响的研究,对家长的研究;对社会各方面的研究。
2、“学困生”转化策略的研究
在研究“学困生”成因的基础上,分清“学困生”的类型及特点,寻求转化他们的不同的方法策略对“学困生”进行转化,是本课题的核心,主要进行以下几方面的研究:
(1)教师的主要策略研究
学生学习的大部分时间在学校里,学校所采取的对策显得尤其重要。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A、研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缩小“学困生”群体,同时面对学习困难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教师对他们应该采取什么策略,给予什么样的帮助等;
B、课堂上进行转化。课堂上进行分层转化研究;课堂上进行信心转化的研究;课堂上进行反馈转化的研究;课堂上进行培养兴趣的转化研究;课堂上进行培养能力的转化研究;课堂上进行学法指导转化的研究。
C、教师树立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特别要热爱每个“学困生”,充满信心,科学地做好转化“学困生”的工作,消除“学困生”的心理障碍,研究内容主要有:良好的师生关系的研究;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的研究。
D、优化校园文化,为“学困生”创造良好环境的研究。良好的学习环境也是学习进步不可缺少的条件,噪杂的环境,枯燥的学习生活都会使学生学习效率降低,确保“学困生”进步,主要研究内容有:课外活动的丰富性研究;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的研究。
(2)学校管理对“学困生”转化的策略与方法研究
通过文献研究法、调查法从学校管理和年级管理入手,通过学校对“学困生”管理的相关措施与奖励制度来帮助”学困生”树立信心、提高学习兴趣、挖掘他们的潜能,改善“学困生”的学习状况。形成有推广价值的《学校管理对“学困生”转化的有效策略研究报告》。优化学生学习系统的主要策略的研究。优化学生的学习系统,使“学困生”在知识、能力、学习方法等方面得到进步,主要研究内容有:补缺补差,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的研究;排除情感障碍,使非智力系统有序化的研究;纠正不良学习习惯的研究。
(3)班级管理对“学困生”转化的有效策略与方法
通过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观察法等多种形式,从班级管理入手,创建班级评价激励制度,适时适度,形式多样地激励评价“学困生”。确保与“学困生”家长的密切联系,制定计划并落实。加强学风建设,及时做好“学困生”教育工作。制定“学困生”的跟踪培养措施。通过班级对“学困生”管理的相关措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善他们的人际关系、建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班内形成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全面提高班级学习成绩。形成有推广价值的《班级管理对“学困生”转化的有效策略研究报告》。
(4)学科教学、辅导对“学困生”转化的有效策略与方法
从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入手,通过测试法、比较法、经验总结法,以教研组为纽带,分析、总结“学困生”的类型、特点和教育对策。包括如何分层导学、如何个别辅导、如何布置作业、如何巩固提高等。各学科对“学困生”学习方式转变前后学习效果进行对比研究,形成经验总结,提炼成果。分别形成《“学困生”教学艺术、辅导方法个案集》。
(5)综合家庭、社会的主要策略的研究
家庭是教育的发源地,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而且具有终身教育意义,对孩子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思想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学困生”除了受家庭的影响,还受所处的社会影响,所以家庭和社会两方面的教育也显得非常重要,研究内容主要有:家庭教育氛围的研究;家庭结构对“学困生”的影响的研究;社会文化对“学困生”的影响的研究,“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的个案研究。
(三)主导课题的主要子课题
1、学生分化问题的研究
2、“学困生”学习动力开发研究
3、“学困生”学习兴趣培养研究
4、“学困生”厌学的原因与对策研究
5、“学困生”转化的案例研究
6、“学困生”自信心培养研究
7、学校管理对“学困生”转化有效策略研究
8、班级管理对“学困生”转化有效策略研究
9、家庭教育对“学困生”影响的研究
10、社会环境对“学困生”影响的研究
11、课堂教学与“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
四、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因材施教”理论
1、教师对学生的一般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学习风气、学习态度和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储备、智力水平以及思想、身体等方面的特点,都要充分了解,以便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教学。
2、教学中既要把主要精力放在面向全班集体教学上,又要善于兼顾个别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
3、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分别设计不同个性特点学生成才的最优方案。
(二)现代课堂教学理论
现代课堂教学是以现代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为指导的,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作为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教学过程各要素的及其组合优化为特征的教学实践活动。该理论是充分调动“学困生”参与教学活动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
(三)哲学观点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让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积极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他们在课堂上的学习收益。这一点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新观念是相融与统一的。
(四)心理学观点
认识过程是指人们获得知识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在“需要、诱因与动机”的关系中,需要是人对某种客观要求的反映,这种要求可以来自有机体的内部(内环境),也可以来自个体周围的环境;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诱因是与需要相系的外界刺激物,它吸引有机体的活动,并使需要有可能得到满足。这表明教师在课堂上调动“学困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得到知识和能力的提高是可行的。
(五)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学习理论有两点独特之处:其一,它所提倡的学习理论,多半是根据经验原则提出观点与建议。其二,它所提倡的学习理论,不限于对片面行为的解释,而是扩大到对学习者整个成长过程的解释。
1、强调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将学生视为教育的中心,学校为学生而设,教师为学生而教。
2、坚持自由为基础的学习原则
人皆有天赋的学习潜力;教材有意义且符合学习目的时学生才会产生学习;在较少威胁的教育情景下才会有效学习;主动、自发、全身心地投入的学习才会产生良好的效果;自评学习结果可培养学生独立思维与创造力;除知识外还应重视生活能力学习以适应社会的变化。
3、重视价值、态度、情感等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就是要引导他形成积极向上的自我概念、价值观和态度体系,从而使学习者自己教育自己,最终成为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的人。
4、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在教育上的应用价值(1)教学上对自由学习与合作学习的重视(2)教学中对学习动机的重视(3)开放教育的推行(4)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推行(5)学校教育中对情意教育的重视(6)以学生为中心学校辅导工作的推行
五、研究的原则和方法
(一)研究的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
实验的目的是培养人才,提高人的素质。研究的一切过程与方法应以人为本,从“人”的利益出发,而不能为追求实验测量的准确性而损坏儿童健康成长。
2、因材施教原则
对“学困生”有针对性地采取教育措施,促使他们扬长避短,长善救失,使他们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和提高。
3、激励引导原则
激发、勉励学生去努力,促使学生和自己的过去作比较,发现进步的一面,相信自己的能力,感受成功的喜悦,帮助其养成良好的习惯。
4、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从“学困生”的实际出发,仔细、认真观察问题,摸清问题存在的因素,也就是应对学生现状做周密的了解。
(二)研究的方法
1、观察调查相结合
观察“学困生”上课参与教学活动情况,了解其发展状态,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对比研究,使转化“学困生”的措施更有效,找出学习困难、厌学的原因。
2、实验法
实验前,为每个“学困生”建立个人档案,内容包括“学困生”个人资料、家庭情况、实验前测验诊断分数、综合诊断结果及归因、教师转化工作跟踪记录、学习成绩记录表。要求教师根据“学困生”个案情况随时调控自己的方法和行为,并对产生的效果做好记录。
3、行动研究法
课题组人员不断实践,不断修正,不断完善转化方法,以形成一套转化“学困生”的理论框架。
4、案例研究法
主要是通过对一些“学困生”的跟踪分析,摸清他们学习困难的成因,及转化效果,为我们的研究提供最直接的材料。
5、教育观察法
分析课内外各种情况,充分调动“学困生”参与教学活动。
6、文献研究法 从各学科角度开展对学习困生教育转化的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经验教训,补短教育与扬长教育共进,全面发展,把握研究发展趋势。
六、研究的步骤
(一)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2011年3月—2011年6月)
1、课题组核心成员就课题研究的政策依据、理论依据、实践依据、研究总体思路、研究对象和范围、研究方法、研究的时间安排、研究的预期成果进行研讨,为制订研究方案提供依据。制定研究方案,报请教育局指导小组,接受专家指导,申报立项主导课题。开展教师培训,明确主导课题精神,教师个人确定子课题,制定方案,申报立项。
2、学校抽样调查访问
①“学困生”问卷调查,调查范围:初中段的“学困生”。②教师问卷调查,选取“学困生”所在班班主任和科任教师,③“学困生”家长调查问卷。
3、撰写《农村中学“学困生”转化教育策略研究实施方案》
4、邀请有关专家对课题研究方案进行论证、修改实施方案
5、各班提交“学困生”名单,并建立“学困生”档案
(二)第二阶段:课题实验阶段(2011年6月—2012年6月)
1、确定实验学校和班级
2、撰写《农村中学“学困生”基本情况调查报告》
3、实验研讨会。实验班进行研究和实践,积累归纳材料、进行分析提炼;总结实验结果。
4、课题组组织课题交流和现场研讨,总结分析实验情况,写出研究阶段总结报告,根据实验校收集的资料撰写《农村中学“学困生”转化策略》。
5、聘请县内外有关专家进行论证,提出推进和调整意见。
(三)第三阶段:实验及检验修改阶段(2012年6月—2012年12月)
1、各实验校根据前阶段的成果继续进行研究和实践。
2、各实验校材料归纳、提炼;分析,总结阶段实验成果。
3、召开交流和研讨会,分析实验情况,写出阶段总结报告。
4、根据前期实验结果,改进实施方案
5、征收实验学校阶段工作总结。提炼经验,找出不足。
(四)第四阶段:深入实验阶段(2012年12月—2013年6月)
1、依据修改后的实施方案,深入实验。提出新的方案,进一步探究实际效果。
2、分课题,分学科专项培训、研讨会
3、征收两期课题研究成果
4、召开“学困生”阶段工作总结会
(五)第五阶段:课题总结结题阶段(2013年6月—2013年11月)1、6月,召开课题研究工作会,总结研究成果,布置结题资料编写工作。2、8月,汇编课题成果,筹备课题结题工作。3、10月,对课题研究情况和阶段取得的成果进行全面总结,完成研究报告,邀请有关专家对课题成果进行结题鉴定。
七、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一)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课题组负责人及主要成员大部分都是中、高级职称、年富力强,部分同志参加过县、市级课题研究。在研究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经验,取得了丰富的成果。有完善的组织机构。
2、制度保障
学校形成了完善的科研机制,有《课题组成员学习制度》、《课题组成员管理办法》、《教科研制度》、《教科研奖励制度》等。这些制度将有效地保障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3、行政支持和财力保障
校长高本营领导并担任课题组组长,副校长张恩全领导课题组工作,学校将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保证,预计资金投入1万元。
4、技术保障
课题组将邀请县教科室专家组的指导。同时,学校也将选派骨干教师外出学习,组织教师加强相关学习资料学习。建立校园网,这方便了我们在教育教学研究中与外界的交流和学习,随时接受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保持这与国内专家的长期沟通和联系。
(二)操作措施
1、理论指导实践,组织课题组的老师学习有关“学困生”转化方面的理论,尤其是学习方法方面的理论。以个人的成才之路做现身说法,取得学生的信任,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总结,使课题研究不断深化。
2、积极取得领导与教师们的支持协作,协调师生、生生之间的关系,以减少内耗,为课题研究铺平道路。
3、严格实验规则,课题组教师应一丝不苟做好实验的诸项工作。
4、加强对研究工作的组织管理,加强课题组人员的思想教育,树立起敢为人先,不畏困难,甘于为教育事业奉献的良好心理品质。
八、预期研究成果、形式
(一)课题研究报告
《“学困生”基本状况调研报告》、《学校管理对“学困生”转化有效策略研究报告》、《班级管理对“学困生”转化有效策略研究报告》等。
(二)课题研究论文及个案集
《农村初中“学困生”个性心理辅导的策略》
《提高“学困生”英语成绩有方法》教学艺术、辅导方法个案集、《提高“学困生”语文成绩有方法》教学艺术、辅导方法个案集、《提高“学困生”数学成绩有方法》教学艺术、辅导方法个案集、《提高“学困生”理化生成绩有方法》教学艺术、辅导方法个案集、《提高“学困生”政史地成绩有方法》教学艺术、辅导方法个案集、《提高“学困生”音体美信成绩有方法》教学艺术、辅导方法个案集等。
(三)学生进步奖状、证书及家长意见、学校鉴定等
(四)促进农村初中教师的专业发展
九、课题研究组织机构
(一)课题指导小组
王绪合(沂南县教体局初中教研室主任)徐以山(沂南县教体局教科所主任)葛纪福(教科所教研员)
(二)课题领导小组 组长:高本营
副组长:张恩全
成员:戚建常
高元亮
崔茂奎
王志克
张成友
万仁成赵文栋
(三)课题研究小组 组长:高元亮
副组长:崔茂奎
王志克
高玉伟
成员:各班主任
教研组长
教学能手
教学新秀
学科带头人
任课教师
第五篇:农村中学英语学困生的转化策略研究
农村中学英语学困生的转化策略研究
学生进入初中后,随着教学内容的增多,在英语学科上的差距逐渐扩大,势必出现一批智力正常而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困难的学生。然而,新课程要求英语教师面对全体学生,全面提高英语教学质量,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彻底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寻找转化学困生的科学对策是每个教育者必须深思的课题。??
一、把握班级中的各种教育力量
班级是学生成长的独特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存在着各种影响学生成长的教育力量。这些力量包括班主任、任课老师、家长、社区辅导员和同学等。在班级管理活动中,各种教育者开展着各自的工作,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只有来自多方面的教育力量形成合力,班级管理目标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课堂是班级生活的主要部分,是学生提高成绩的最佳阵地,作为班主任、任课教师必须要开展高质量的课堂生活,确保每堂课每个学生都达到教学要求,做到“堂堂清”,才可以促进学困生转化。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是任何人都替代不了的,我们要时常通过家访、电话等形式建构学校与家庭的网络,和家长共同把握学困生在学校、家庭、社会的状况,以期促进学困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一起正确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为了加大帮教的力度,我班实行由一名基础较好学生带一个学习困难学生的“一帮一”制度,达到全面提高的目标。“一帮一”活动使一些学习后进生跟上了学习的步伐,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发其继续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另外社会上正面的舆论、积极的环境等对孩子的成长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培养学生学习热情,强化学习习惯
英语教学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学习者的智力因素,更取决于他们的情绪、态度、学习动力等。教师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对学困生要有耐心 ,以防学生的自信心被挫伤而丧失对学习的热情。对于自信心不强的学生,我采取适当的方式主动去帮助他们。每次的练习后,我都对成绩有进步的学困生及时表扬,让他们享受成功的欢乐和喜悦。有些学困生反应较慢,有时一个简单的句型讲了几遍还不能理解,我就耐心给他们辅导,用浅而易懂的语言讲解直到他们明白为止。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一个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要想走出英语学习的低谷是相当困难的。我常与学生一起制定奋斗目标、学习计划,让学困生“笨鸟先飞”,指导他们如何开展预习和复习工作。学生在英语学习时,常对语法规则、词的用法区别、发音规则等感到迷惑。我教他们编一些口诀来帮助记忆,降低学习难度,增添学英语的兴趣。如讲be动词时,让学生记口诀:我用am,你用are,is用在他、她、它,其他复数都用are。学困生上课时注意力往往不够集中,我运用幽默的言语吸引他们,将教材化难为易,化多为少,精讲多练,争取做到高效率。??
学困生由于各种思维定势的影响,往往看不到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容易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其实学困生并非一无是处,他们身上有不少积极因素和不少闪光点。我们教师应该细心观察,深入了解,寻找他们的闪光点,然后从闪光点下手,培养和树立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扬起希望的风帆。如去年我班有位学困生,我发现他的英语朗读声音很有磁性,很好听。于是我就事先帮他预习新单词,让他跟我反复读。在早读时,我给他鼓励,让他为全班同学领读,结果就这么一件平凡的事却大大地满足了他的表现欲,增强了他学英语的信心和热情,他觉得自己并不比他人差,学习兴趣更加浓厚了,他的成绩也自然得到了质的提高。??
三、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
在新课程理念下“,优化教学过程最根本的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学会学习,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面对当今这批充满生气、有真挚情感、可塑性很强的学习活动主体,教师最主要的是要善于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本,把学生的运动知觉调动起来,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教学。为了避免由于教学方法上的单调而引起学习的乏味和疲劳,我通常借助实物、挂图、录像、简笔画、多媒体等手段,创设良好的英语环境,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始终高涨。特别鼓励学困生开动脑筋,积极参与,大胆实践,在主体参与的过程中品尝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英语的动机。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能性学科,从某种程度上说,英语是自己练会的,而不是教师教会的。教师不妨放手让学生去自主学习,但切记要精心备课,要考虑到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提出的问题等,找出解决困难的方法,帮助学生顺利地掌握教学内容。??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我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课堂上不论是设计提问、练习等都考虑活动的启发性。在教学词组“have difficulty doing” 时,我让学生先复习“have problems doing,have trouble doing”,从而学生轻而易举地归纳并记住了教学内容,此刻我趁热打铁,问学生这类句型我们碰到过吗?学生踊跃发言“have fun doing,have a great time doing, etc.”最终收到了举一反三的效果。又如在操练 What’s he /she doing? 句型时,请一个学困生上台做动作,其余学生猜 What’s he/she doing? 对猜对者和表演者均进行奖励,学生觉得简单有趣,并在学习中看到了 自己的成功,思维会更加活跃,学习的道路会越来越宽阔。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农村中学,转化英语学困生也并非一朝一夕的简单之事。我们老师要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力争社会各界协助配合,努力改善社会大气候和学校、家庭小气候,为转化学困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我们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去引导他们,培养他们。相信通过我们的不断努力,英语学困生定会转化为英语学习爱好者,英语的教学质量也一定会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
参考文献
[1]卢家楣,孔庆委,李其维主编.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李学农,陈震主编.初中班主任[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付道春编著.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 黄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