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紧紧依托“三化” 引导农民转型(定稿)
紧紧依托“三化” 引导农民转型 南溪县县委副书记、县长 李学焦
随着我县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推进,大量供农民生存的耕地被征用,越来越多的农民“洗脚上田”,一部分农民走进工厂,成为新型产业工人,而大多数无一技之长的失地农民成为游离于城市与农村的特殊群体,对社会稳定和发展形成潜在威胁。如何妥善安置失地农民,有效解决农民失地后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成为摆在当前必须着力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失地农民就业现状因素分析
据调查,截止2008年12月,南溪县因城镇建设、工业发展和交通建设等产生失地农民10645人。在这些失地农民中,在法定劳动年龄内的失地农民7298人,18周岁以下的766人,超过法定劳动年龄的2581人。通过努力,多渠道实现就业 5911人,占失地农民的80.0%,仍有1387人处于失业状态。其中:通过政府安置就业362人,仅占失地农民中实现就业人数的 6.12 %,而绝大多数失地农民都需要依靠自主创业或外出打工来解决就业问题。调查发现,造成失地农民就业难的因素主要有:
(一)总体形势影响就业。一是金融危机挤占就业空间。受金融危机以及人口因素的影响,就业压力日趋严峻,地方上也受到严重冲击,作为正处于发展阶段的南溪县更是压力剧增。据统计,去年底全县受金融危机影响返乡的农民工达7000余人,挤占了本就趋紧的就业空间。二是改革发展冲击就业市场。在计划经济时期,南溪县境内有3个国营军工企业和20多个国营或集体企业。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军工企业和集体企业相继破产、改制或外迁,排放了大量的冗员,产生的大批下岗失业人员和富余职工,强烈地冲击着南溪的就业市场。三是劳动力过剩增加就业压力。2008年,通过培育城市服务业、开发公益性岗位等途径,全县城镇新增就业11241个,而新成长劳动力、农村转移劳动力、被征地无业农民和下岗失业人员为13834人,扣除新增就业岗位,每年仍有2539个就业缺口。
(二)农民自身素质影响就业。失地农民思想观念、文化水平、综合技能等已成影响失地农民就业的主要因素,进而导致失地农民很难适应城市就业市场。一是思想观念难适应。一方面,失地农民依赖心理较强。土地对农民而言,具有生产资料和社会保障双重功能,思想观念没有根本转变,再就业意识薄弱,失去土地后,仍然存在只要有土地就有保障,失去了土地就等于失去了生存权利的思想,其生活习惯、思想观念还停留在农民原有的层次上,过多地依赖政府和企业的安置,他们绝大多数宁可赋闲在家等工作,也不主动找工作,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和通过其他途径实现就业的意识较差。另一方面,失地农民普遍存在挑剔心理。一些人对于政府引导的职业不屑一顾,认为保安、保洁、绿化、保姆等工作脏、差、累,在面子和自信心上也放不下,这种心理造成了他们面对岗位转变时眼高手低,就业时往往要求轻松、高薪,却又不具备胜任这些工作的素质和条件。二是综合素质难适应。据调查显示,南溪县失地农民中,初中文化以下的占到了80%,整体文化层次不高。加之长期以来,失地农民被限制在土地上从事着知识和技术含量不高的种养业和简单手工劳动,缺乏二、三产业方面的劳动技能,在人才竞争中处于劣势。由于农民长期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没有动力加强其他技能的培养,这一问题成了困扰失地农民就业的瓶颈。失地农民的综合素质与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有着明显的差距,对市场的应变能力非常有限,难于适应发展的需要。
(三)产业结构影响就业。近年来,我县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上,虽然取得了一些突破,但我县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县,短期内仍然存在缺乏支柱工业、第三产业不发达等问题,由于产业结构的缺陷,从而导致吸纳就业的能力有限。从工业结构看,食品类加工企业对用工需求大,如豆腐干生产企业2008年吸纳农民工3600余人,但是一些新上的大型项目和企业,如蓝天纸业、五粮液药业等还没有正式投产,暂时对用工需求不大。从城市产业结构看,由于城市现代服务业还未真正形成,目前南溪城市吸纳就业途径较为单一,呈现出建筑业一支独大的现象,没有形成多元化的需求格局。如城市建筑业2008年吸纳农民工大约5200人,而其他产业吸纳农民工仅为8600余人。从农业产业结构看,由于我县极力推动农业现代化,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将逐步取代传统的农业生产,这样的结果必然导致在农业生产上就业岗位越来越少。据统计,2008年全县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100928人。
二、解决失地农民就业的对策思考
结合南溪实际,我们认为必须彻底摒弃计划经济体制下补偿安置的思维模式,变“输血式”安置为“造血式”扶持,使失地农民更好地融入城市建设和工业发展,循序渐进地转变成为现代城市的建设者和新型工业的推动者。
(一)解放思想,以观念转变促就业。加强教育引导,更新观念,是推进农民市民化的前提。要通过多种形式对失地农民进行形势政策、现代观念、文明准则和城市意识的教育,引导失地农民端正就业心态,摒弃小农经济意识,破除封闭保守观念,培养城市文明意识、城市人际关系意识、公共生活意识、现代文化意识等,主动参与市场竞争,积极投身到市场大潮中去。同时,要加强典型宣传,留意搜集并适当宣传失地农民自谋职业的致富典型,以形象生动的事实教育失地农民,引导他们积极参加就业培训,帮助他们确定学习目标,强化自身素质,树立自信心,正确面对就业市场的选择。
(二)坚持技能培训,以素质提高促就业。失地农民的素质普遍偏低是影响失地农民就业的最大障碍。要充分利用政府各部门和社会的资源,加大对失地农民的培训,对其进行再就业社会化教育,以便他们适应失地后新境况。南溪县学校教育资源丰富,境内有高中5所,初中22所,其中以国家级重点职中南溪职中为代表的职业技能学校,具有高技能培训的仪器设备和师资力量。对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年青人要充分利用现有职业教育学校的资源,重点开展技术含量高的专业技能、技术工种的培训,例如数控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应用、机电技术、计算机及应用、物流管理、轿车维修、服装制作与设计专业等,鼓励其考取职业资格证书,以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寻找具有良好市场效益的,被群众广泛认可的商业店作为就业培训的网点,对文化水平低,年龄偏大的农民,在加强宣传、做思想工作转变其就业观念,增强其就业信心的基础上,重点开展以社区服务业、家庭手工业、种植业、养殖业为主的实用技能培训;对年龄偏大的女性可多开展家政服务业培训。同时,根据我县重点项目推进情况,由社会和劳动保障部门收集失地农民的基础数据,分批分层次制定科学的培训计划,分流引导或推荐到相应的岗位就业。由社会和劳动保障部门定期深入企业了解用工情况,协调企业增加就业岗位,组织企业定期定向招工,并指导企业开通失地农民招工绿色通道,用工定岗前进行有针对性地专业技能培训,确保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
(三)坚持三化联动,以工业发展促就业。南溪县域工业总体较为薄弱,这也是造成就业形势总体偏紧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工业强县的不断推进,以罗龙产业园区为依托的五大支柱产业链的逐步形成,势必为再就业提供千载难逢的契机,我们必须依托项目和企业创造就业岗位。一是要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促进失地农民向工业企业转移。当前,要抓住扩权强县试点契机,狠抓园区建设,全力招商引资,积极引进和促成一批大型项目、企业在南溪落户生根、发展壮大,从根本上改变南溪工业落后的现状,从而使企业为我县开辟较为广阔的就业岗位,带动更多产业的繁衍,为就业搭建一个广阔的平台。二是要强力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促进失地农民向城市产业转移。要扶持发展一批以小商品及农副产品交易为主的专业市场,形成以大商场为龙头,商业街和专业市场为骨干,商业网点为基础的大商贸格局;大力发展邮政、保险、商务、信息、中介、咨询等服务业,为农民进城务工创造更多岗位。三是要强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失地农民向农业产业转移。要树立工业与农业共生的理念,加强对龙头企业的指导、引导和服务,扶优扶强徽记食品等豆腐干企业、富民白鹅等畜禽加工企业、建昌食品等榨菜加工企业、文龙药业等中药材加工企业。
(四)坚持政府引导,以多渠道拓展促就业。正视就业问题的最大压力来自劳动力总量过剩的现状,有组织、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劳务输出,是解决失地农民就业的思路之一。一是要拓展就业市场。确立“面向大市场、开拓大市场”的思路,指导、协调劳务输出工作瞄准大城市、大企业,寻求建立劳务合作关系。二是要建立中介机构。充分发挥其信息、资源优势,设立专门机构对输出人员进行全程服务,对无力承担因劳务输出而产生的培训费、中介费、交通费的失地农民困难户,给予适当补助。专门为外出务工人员编印《外出务工指南》册子,搜集记载相关的法律、法规常识和外出务工求职常识及政府驻外办事处电话、地址等。三是鼓励自主创业。对有技术实力和项目潜力,但资金和条件存在困难的失地农民进行自主创业,政府应在政策和资金上予以帮助和支持。对自主创业阶段取得良好社会声誉和效益的失地农民,政府应予以奖励。
第二篇:紧紧依托“三项活动”着力打造四个平台1
紧紧依托“三项活动”着力打造“四个平台”——xxx工商局工作汇报
二O一O年以来,xxx工商局以“作风建设年”、“素质效能提升年”和“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推进年”三项活动为契机,紧紧围绕“一城、二柱、三业、四事”的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认真贯彻“三抓三带”,努力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现将近期亮点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全面开展“三项活动”
今年是省委确定的“作风建设年”,是国家工商总局确定的“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推进年”,也是省局确定的“素质效能提升年”。为此,xxx局从进一步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解决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干部成长以及如何推动工商事业科学发展四个方面着手,将“三项活动”同安排、同部署、同推进。
(一)把加强班子建设,作为开展好活动的前提和基础。要求干部职工做到的领导班子首先要做到,以身作则,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紧密结合实际,有针对性的制定了《实施方案》,成立了领导机构,召开了动员会议,全面安排部署“三项活动”。
(二)制定完善学习制度,坚持每周二、四学习,通过主观努力和组织推动,促进素质效能的提升。到目前为止,全体干部职工记录学习笔记15000多字,撰写1500字以上的自查材料、-1-
心得共3篇。
(三)建立督导制度,不定期对各工商所、分局活动开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并及时在全局予以通报。
(四)深入开展自查,查找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建章立制,已修订各项工作制度60余项,印发了《xxx工商局制度汇编》。
(五)安排部署了廉政风险点防范管理工作,层层签订廉政风险点防范承诺书、责任书,将廉政风险点细化分解到每个岗位的每个人。组织职工观看大型廉政宣传教育影片,使干部职工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六)以提高执法能力,提升服务水平为目的,继续开展岗位练兵活动。
通过活动的开展,素质效能有了提高,工作作风明显转变,廉政意识明显增强。
二、依托“三项活动”,打造四个平台
(一)打造市场主体登记注册准入平台
认真贯彻落实x委、x政府关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加强企业登记管理工作。全县共有内资企业xx户,注册资金xxx万元,私营企业xxx户,从业人员xxxx人,注册资本xxxx万元,农民专业合作社xxx户,出资总额xxxxx万元,成员xx人。个体工商户xxxx户,从业人员xxxx人,注册资金xxxx万元。元至四月新发展私营企业xx户,同比增长xx%,注册资金xxx万元,同比增长xxx%,(其中有限责任公司xxx户,注册资金xxx万元);
农民专业合作社xxx户,同比增长xxx%,成员xx人,投资额xxx万元,同比增长xxx%;个体工商户xxx户,同比增长xxx%,从业人员xx人,注册资本xx万元,同比增长xxx%;办理企业变更xxx户。
1、对企业实行上门服务,帮扶指导,上门服务企业xx户,帮助申报网上年检xx户,xxx个体工商户网上验照预审占应验个体工商户的xxx%。私营企业年检率xxx%;内资企业年检率xxx%。
2、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牵线搭桥,提供优惠条件,吸引外来投资者来我县投资发展,共引进项目资金达xxxx万元,组织、引导企业参加xxxx会,设置参展展位2个。
3、建立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联系人制度,利用企业登记和年检,对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进行备案,为开展非公党建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打造商标兴县战略平台
全面实施商标兴县战略,在登记注册的20件商标中,经过认真筛选,确定“xxx”、“xxxx”两件商标参加全省第一届商标节,积极推荐“xxxx”商标申报全省著名商标。在此基础上,拟定下一步商标培育名单,积极向未注册商标企业宣传“商标兴县”的战略意义,增强企业商标注册意识。
(三)打造服务消费者的维权平台
1、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力度,集中开展了食品安全执法大检查,共检查食品6个大类,查获各类假冒伪劣3个大类8
个品种,价值xxxx元,查处食品案件xxx件,罚款xxxxx元。
2、强化食品检测工作,对流通领域食品进行不间断抽查,共检测5个大类54个品种502个批次(其中xxx批次不合格),合格率xxxx%。
3、严把流通领域食品准入关,为xxxx户食品经营户发放了食品流通经营许可证;
4、受理消费者申诉举报案件xxx件,其中上级下派申诉案件x件,举报案件xx件,案件及时上报率xxx%,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xxxxxxx元。
5、“3•15”宣传活动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拨付红盾护农、食品监测专项费用x万元,并联合发改、物价、移动等17家单位及企业举行了宣传咨询活动,现场发放宣传资料
1.5万份,销毁假冒伪劣商品7个大类152个品种,价值xxxx万元。
6、开展了家电下乡、红盾护农等专项执法活动xxx次,在家电下乡执法行动中,查获2台假冒伪劣电视,没收6部不合格手机;在红盾护农专项执法行动中,共检查化肥18个品种6325吨,农药5个品种1.4吨,地膜13吨,查验进货票据、检验报告21份,抽样备案38份,抽样送检10份,没收价值xxxx元的过期农药,查处农资案件xxx件,罚没款xxxx万元。截至目前,共查办各类违法违章案件xxx件,罚没款xxxx万元 ,执法办案工作稳步推进。
(四)打造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服务平台
今年,xxx工商局将非公党建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来抓,为进一步理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体系,积极主动多次向县委和组织部门联系协调、汇报,成立了领导机构,落实省局提出的“三百工程”及“两帮一促”活动,结合xxx县实际,积极向非公企业新派驻了两名党建工作指导员、联络员,已指导xxx成立了党支部,发展党员xxx名,着手准备成立党支部一个,划转党小组一个,已发展入党积极分子xxxx名,使非公党建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
三、其他工作
(一)围绕县委、县政府发展战略目标,在办公经费短缺的情况下,响应县上号召,打造“西部苗木培育基地”,出资xxx万元用于造林绿化。根据县委、县政府禁毒工作要求,抽调专人帮扶开展禁毒工作,并投入禁毒专项资金xxx万元。开展“全国平安畅通县”活动,配合城关、交警等职能部门整治以路为市、占道经营行为,为创建平安畅通县做了大量的工作,向玉树灾区捐款xxxx元,献出了爱心。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
(一)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积极争取x级文明单位。
(二)积极培养企业树立商标战略意识,鼓励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向集团化发展。
(三)继续加强和规范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
(四)深化市场巡查力度,加强执法办案工作。
提升效能的目的在于推动工商事业的全面协调发展,推动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面对当前的工作,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一班人将会在当地党委、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力争弘扬五种正气,打造五型机关,勇于攻坚克难,争取各项工作取得新的进步。
第三篇:农民市民化
农民市民化——对旧问题的新探讨
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市民化,是现代社会结构变化不可逆转的大趋势。所谓农民市民化,指的是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借助于工业化的推动,让世世代代生活在农村的广大农民,离开土地和农业生产活动,进入城市从事非农产业,其身份、地位、价值观念及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向城市市民转化的经济社会过程。加快农民市民化,不仅是现代社会结构变迁的必然趋势, 而且对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将产生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
一、含义解读
研究农民向市民转化,首先要界定农民和市民涵盖的具体范围。
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农民角色进行界定:从居住空间角度看,农民指居住在农村的人(农村居民、农村总人口);从户籍角度看,农民指拥有农村户口的人;从所有制角度看,农民指与公有制土地联系的集体农民;从职业角度看,农民指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或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者。西方学者认为在传统农业社会中农业是单一产业,“农民”作为一种社会角色,由于其职业的稳定性而相对固定不变。
“市民”最早起源于西方,西方学者认为“市民”一词不光是指在城里居住的人,而且特指具有市民权的人,是有身份自由、享有充分权利的社会成员。[1]国内学者普遍认为市民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地域特征:生活、工作在城里而非农村;第二,产业特征:从事非农产业,收入也以非农产业收入为主;第三,户口特征:通常具有城市户籍;第四,意识、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特征:与城市文化相连。
由于农民与市民在地域、职业、户籍、意识行为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决定了农民向市民转化绝不是简单的农民户籍制度转变和居住地区的变化。它还涉及到农民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与市民接轨的一系列的转化,是个复杂的过程。这些转化主要包括:一是生产方式的非农化,即由长期从事农业生产向非农产业转化;二是生活空间城镇化,即由主要居住在农村转为长时期居住在城镇;三是在文化、心理素质以及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等方面,逐渐与城市居民接轨、融合。一般来说,农民市民化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内在素质市民化,二是外在资格市民化。内在素质市民化指有关市民生活意识、权利意识(多层的权利)的发育及行为的变化等内容;外在资格市民化,则更加偏重的是职业和身份的非农化,其中涉及户口及附带的福利保障,是完全变农民为市民的一个结果。
农民是我国最大的社会群体,也是对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阶层。农民市民化不仅是农民实现自身身份、社会角色和职业方面转变的过程,而且还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以及社会结构变迁的过程。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指出,我国未来50年内必须年均有1000万以上的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才有望实现现代化。在2050年之前,将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比例从现在的30%比70%,转化为至少70%比30%,这意味着只有年均增加1个百分点的城市化率,才能达到现代化的要求。[2]因此,推进农民市民化至关重要。
二、理论解释
关于农民市民化的研究,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以及人口学分别有不同的话语系统。从国外来看,理论上对农民市民化进行解释的角度可以概括为:城市化与城市发展角度、人口迁移角度等。用城市化与城市发展的观点分析农民市民化,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包括发展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瑟·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型”;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瑟姆的城市发展进程“S”曲线理论和哈里斯——托达罗的收入预期理论。从人口迁移角度进行分析的主要代表理论包括:推—拉理论和人口学家E·G·拉文斯坦总结的人口迁移规律。其中拉文斯坦指出了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迁移流动的递进趋势、迁移倾向存在地区差异和性别差异以及迁移的动机。唐纳德·柏格等人从宏观上分析了影响人口迁移的经济原因,提出了“推拉”假说,认为人口迁移是其原住地的推力或排斥力和迁入地拉力或吸引
力两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另一种是人力资本理论,舒尔茨和贝克尔把迁移行为作为个人的一种经济投资过程来看待,应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即成本与收益的比较来解释人们迁移行为。
社会学领域关于农民市民化问题研究的理论具有代表性的有:涂尔干有关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的研究、梅因关于“身份社会”与“契约社会”对立的研究、齐美尔对都市市民心理的研究、藤尼斯关于“礼俗社会”与“法理社会”关系的分析、韦伯关于“前现代社会”与“现代社会”对立的阐述、帕森斯关于五种模式变量的分析、雷德菲尔德关于“俗民社会”与“都市社会”的分析等等。还有一部分社会学家对农民市民化的背景与具体内容进行重新阐析。吉登斯曾对传统的转变进行了详细论述,认为对所有从传统活动场合的控制中解放出来的群体而言,存在着多元的生活风格的选择。英克尔斯、沃尔冈夫等则对现代化进程中人的特性转变进行了具体论述。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等也都对农民的市民化转向的现代意义和风险形成、应对进行了论述。[3]
从国外的这些研究资料中可见,从城市与城市发展角度和人口学角度进行的研究大多涉及的是农民市民化的原因,而社会学更关注的是在这一过程中社会和个人的变化。
国内部分学者主要对农民市民化的动机和影响因素做了探讨。从社会背景来看,农民进城的外部原因主要是:体制转轨创造了流动发生的制度空间;社会转型创造了流动得以迅速扩张的就业空间。有学者指出,从乡到城的人口流动的选择性有其必然性,农民进城不完全是因为劳动时间的剩余,根本上还是因为城乡在就业和生活上有着明显的比较利益反差。进城的未必全是所谓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还可能是农村现代化的“希望”所在——高素质的青壮年劳动力。还有学者提出农民进城的最大动力和不懈追求在于为了下一代的成长和发展。
三、政策壁垒
现在有一些专家学者把阻碍农民市民化问题的症结都归咎于户籍制度。对此,笔者认为这是一种舍本逐末的看法。可以说,户籍制度是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主要特征,在城市化进程中也成为了农民市民化政策壁垒的一个重要标志,但是,从现行政策制度的取向和作用来看,户籍制度仅仅是把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区别开来,而真正反作用于农民市民化的其实是隐藏在户籍制度背后的各种差异性社会福利与保障制度。
(一)传统思维观念是农民市民化的政策壁垒根源
长期以来,人们思想观念上受城乡对立与体制上受城乡分治的影响很深。因此,无论是城市管理者还是城市居民对农民进城就业、推进农民市民化认识都不够深刻,远未从战略高度认清农民市民化的必然趋势和战略意义。部分政府官员对农民进城存在两种担心:首先是担心“城市病”问题,怕农民进城会带来城市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社会治安恶化等不良反应;其次是担心挤占城市职工就业岗位问题,从而加剧城市劳动力供求矛盾、影响城市职工就业。城市市民对农民进城也表现出相当矛盾的心态。一方面是接纳的心态,因为进城农民是很好的廉价劳动力,可以分担城市居民不愿做的累活、脏活、险活;另一方面是拒绝心态,因为进城农民会抢夺城市人的工作和就业机会,再加上农民工文化素质低,犯罪率高,让城里人失去了安全感等等。
受上述观念的影响和制约,造成了市民对农民歧视,城市对农村的排斥。而市民这一强势群体和既得利益集团对农民的歧视,又必然会强化政府官员的观念,从而促使其设置政策壁垒,阻止农民市民化。
(二)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是制约农民市民化的重要标志
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户籍管理制度是一把“双刃剑”。它是城乡二元结构的主要象征,曾经人为地把城乡人口划为极不平等的两大社会群体,将农民禁锢在乡村土地之上,拒之于城市大门之外。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各大城市普遍存在一个问题,企业用工时的第一条件是具有当地城镇户口。即使是已进城多年改变了职业身份的农民,仍然被排斥在城
市管理体制之外,也享受不到市民的福利保障待遇,使其与生活在同一空间,工作在同一单位的城市市民存在着身份与地位的巨大差别,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对缩小乃至取消这种差别,加快实现农民市民化,近年来广大农民呼声很高,特别是农民工与失地农民因有更加迫切和实际的需要, 要求日益强烈。对此,各地政府也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改革,户籍管理有所松动,但力度很小,而隐藏在户籍制度背后的各种差异性社会福利与保障制度仍然坚如磐石,与农民市民化的要求极不适应。
(三)土地产权制度使农民市民化成本增大
为了确保农村的稳定,党和政府曾实行了集体土地承包三十年不变的政策,不准土地自由买卖、自由转移,在当时这是完全必要的。但目前的问题是管得太死,这样承包的小块土地在成为农民“保命田”的同时,也成为套住农民、使之离不开的“根”,难以脱离土地。在以土地套住农民、目前进城就业得不到和市民平等条件、城市社会保障又覆盖不了进城农民的情况下,农民进城不得不“三思而后行”。特别是在城市建设征用土地过程中,建设用地单位往往利用现行土地征用政策,“积极”扩大用地面积,千方百计压低经济补偿,“消极”对待失地农民身份转换、生活保障等要求,导致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悬空,引起了失地农民的强烈不满,甚至产生敌视情绪。
(四)就业政策严重阻挠农民向市民的转变
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对失地农民普遍实行“招工安置”或“就业安置”政策,农民在失地后转为国有企业工人身份,同企业其他工人同工同酬。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政策已经没有了现实意义。在转轨的初期,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户籍制度、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政府无法将失地农民大批量地“塞”进企业,便采取了一种纯粹的经济补偿办法,即按照被征收土地的原用途给农民予以直接的经济赔偿的货币一次性安置的办法。征用土地补偿费是对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财产补偿,安置补助费是补偿农业从业人员因征地而就业不充分或一时不能就业的损失。这种补偿从道理上讲是合乎情理的,但普遍存在着征地补偿费用标准不统一、费用过低、社会保障不到位、就业培训滞后、安置短期性等问题,无法保障失地农民重新建立生产力并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无法确保失地农民的可持续生计,使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就业与创业、社会保障得不到制度性、持续性的保证。而一些城市受国有经济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压力,开始实行反失业政策,通过经济、行政、舆论等手段,排斥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就业。如兵役制度规定,市民子女服役期满后可在城市安置就业,而农民子女一律不予安置。在反失业政策的影响下,一些企业招聘工人时,在用工次序上往往是“先城市、后农村,先市内、后市外”。在精简人员时,首先清理农民工、临时工等,农民工在劳动力市场上处于绝对的劣势地位。
(五)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使农民缺乏城市归属感
目前城镇居民普遍享受着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和工伤等5 项法定保险。而由于相应的社会保障机制和体系发育滞后,农民工群体和失地农民却被排斥在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之外,尤其是在工伤保险、失业救助、医疗看病等方面他们根本没有任何社会保障待遇和保障机制。农民工的工资较低,仅够维持最基本的生活需要,根本无力从工资中拿钱来缴纳个人帐户中的养老、医疗保险;农民工的流动性大,跨省流动与社会保险属地化管理形成尖锐冲突;农民工大都从事脏、累、险、差的职业,工伤事故频繁发生。农民工社会保障的严重不到位严重制约了人口的正常流动。而失地农民在失去土地后,不能及时进入社会保障体系,一旦有限的补偿费花光用尽,今后生计将失去保证,“生老病死”更加难以解决,又形成新的不稳定因素。
(六)教育培训制度的不对等,使农民对未来缺乏信心
我国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38.2%,初中文化程度占49.3%,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占11.7%,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仅占0.6%,受过专业技术培训的占9.1%。[4]农
民的文化素质低下不仅关系到自身的生存和就业,还影响进城农民身份地位的提升,使他们难以融入到城市人群中去。为了提高农民工的素质和就业能力,国家于2003年10月颁发了《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但问题并不容易解决。如果脱离农村基础教育,只停留在短暂的劳动技能培训上,那么,这种短视行为无助于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素质。而在农村,还有相当一部分村办小学,得不到政府公共支出的保证,办学资金来源于村集体及村民,办学规模小、条件差。特别是在对待进城农民子女的教育问题上,一些地区为保障城镇适龄儿童的优先入学,有意提高农民子女入学的门槛,公办中小学对农民子女实行额外收费制度,一些地区甚至强行关闭了打工子弟学校,致使大批进城农民子女沦为新一代的“文盲”。
四、几点建议
综上所述,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研究任重而道远。对具体研究内容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选择,如研究农民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工作方式与思维方式的市民化。更具体一些,我们可以研究农民的惰性心理、封闭内向的心理、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念,以及宗教宗族观念等向现代市民方面的转型;研究农民的生活从散漫化、无序化走向条理性、规范化,人际交往的血缘与地缘倾向转向业缘倾向,交往方式从直面交往、长期交往为主转向间接交往与霎时交往为主,等等。此外,还可以研究农民的市民权利与新市民的政治参与:新市民如何利用自己的权利,进行充分的利益表达,同时积极参与公共空间的事务,承担市民的政治参与角色。但是,无论我们对具体研究内容进行何种选择,在市民化的进程中,有几个基本判断和相关的具体问题是值得一提的。
(一)农民的市民化是一个农民的传统超越问题
从传统农民的角度看,农民市民化的进程其实是一个农民超越传统、获得现代潜质的过程。在研究市民“化”的过程中,有几个难题是农民在市民化进程中必须超越的。第一,农民人际关系网络的同质化倾向。由于农民交往对象的同质性较强,多是一些拥有相同信息与资源的亲戚、邻里,这些同质化的强关系网络不具有利用价值,因此信息滞后将会成为农民市民化的重要阻力。在市民化过程中,农民社会关系网络与关系资源如何重组,如何利用关系网络进行市民化问题尤为值得研究。第二,农民的内部信任问题。中国“家本位”的思想传统使农民在交往中奉行特殊主义的人际信任原则。长期处于“差序格局”中的农民坚信“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对互动中的陌生人持着低信任的怀疑态度,对跨出狭小的生活圈与陌生人接触有一种莫名的恐惧感和本能的排斥。这可能使外界对农民的支持行为产生适得其反的后果。而外出的农民工交往范围也局限于同乡与亲戚内部,其关系网络并没有整体性的格局改观,外部经济活动所需要的关系链条没有太多的增加,这影响了其职业流动与经济活动范围的拓展。因此,在市民化过程中,必须主动采取措施引导农民,使之实现信任类型的转型。第三,农民合作意识缺乏,自治能力弱化。长期处于威权制度体系下的中国农民,形成了对国家全面服从的心态以及万事不求人的生存哲学,这使中国农民从来没有形成跨血缘、跨地域的自发性互助社团,对组织自治团体的必要性也完全没有察觉,对通过自发团体诉求其正当权益、寻求发展的外部支持的建议也完全不感兴趣。在市民化过程中,让农民学习合作意识、形成具有内聚力的自发性自助社团、主动寻求外部世界的帮助等,将成为决定农民市民化前途的关键因素。
(二)农民市民化的关键在于处理好政府与农民的关系
政府与农民的关系问题是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通过考察市民化过程中政府与农民的关系的变迁,可以证实或证伪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中的一系列现存假设。同时,农民的市民化也是一个农民与政府的关系实现革命性变迁的历程。对此我们可以通过多种视角来进行透视譬如从农民市民化过程中国家权力的实现能力及其实现渠道的角度,来看政府与农民、新市民关系的变迁;考察市民化进程中“政府汲取能力”的变化及基层政权所扮演的角色;分析市民化中诸如征地补偿费之类的经济与社会资源合理配置问题;考察农民在市
民化过程中如何将自身的社会本土性资源与国家社会、市民社会所提供的外部支持网络结合起来;探讨市民化过程中政府正式权力的非正式运作状况等等。从结构、制度、网络、个人以及事件过程的宏观、中观和微观的视角对农民市民化问题进行全面解读,可以在相关的领域得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结论,为正确处理市民化进程中的政府与农民的关系提出一些具有操作性的政策建议。
(三)农民市民化的重点在于加快建立新市民的城市适应性
在市民化过程中,农民将会经历文化震惊、文化濡化、文化重建、文化再适应直至文化创新的过程,才会最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新市民。而随着户籍制度、农民工管理保护制度的日益理性化、公正化,这类问题将会以更加耀眼的形式突现出来。其中问题之一是新市民中农民精英的流动问题。在农民市民化后,农村中剩留人员中精英阶层的组成状况、农民在转变成市民后是否会出现新的统治精英、经济精英;精英阶层是在进行世代的延续,还是被新的社会向上流动而更新;各种精英的身份重合度如何等等问题,将会为社会阶层研究提供新的探讨焦点。二是自主空间的维护与利益表达。作为新市民,农民在市民化后必然会在生活方式、工作选择、权利待遇、休闲娱乐等领域处于显性的或潜在的不利境地。他们必将采用一定的生存方式来加以应对,并对不公平的社会待遇进行抗争。争取属于自己的私人领域或公共领域,并使群体利益表达的渠道保持畅通,这其中涉及到诸如市民社会、公民政治权益等其中的具体研究内容更是纷繁复杂, 需要我们长期关注并逐步解决。
参考文献:
[1]“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民市民化研究”课题组.农民市民化的趋势与国内相关理 论学派的主张[J].经济研究参考,2003,(5).[2]杨风.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4.[3]郑杭生.农民市民化:当代中国社会学的重要研究主题[J].甘肃社会科学,2005,(4).[4]陈凤秀.农业部科教司陈凤秀副司长在阳光工程项目管理培训班上的讲话[Z].2004.
第四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依托社区、关爱老人
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依托社区、关爱老人
——长沙市芙蓉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长沙市芙蓉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是遵照中央、省、市各级民政部门
大力开展为老服务的工作要求成立的,在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在民政局的关心和指导下,中心建设实现了服务功能强、网络覆盖面大、技术先进等目标。
近十年来,万众和社区服务网络一直致力于社区服务、为老服务等民生事业的实践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得到了中央、省、市、区各级政府的肯定和表扬,积累和创新了民生服务事业市场化发展的经验和运作模式。依托社区,全面整合了万众和社区服务网络成熟的服务体系、网络平台、技术研发体系、社区服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以及社会医疗服务等优质资源,建成了长沙市芙蓉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中心把社区老年人信息管理与连锁的服务体系相结合,把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与跨地域的连锁机构养老模式相结合,拥有标准化、规范化、功能多样化的服务体系、全省统一的服务呼叫平台96880(就来帮帮您),开发了功能强大的为老服务系统和紧急呼叫系统,将为社区老年人提供优质的、贴心的、灵活便利的、多样化的社区服务。中心服务模式:政府主导与支持、社区监管与协助、市场实施与运作、有偿服务与抵偿服务相结合、虚拟养老与机构养老相结合的快速连锁发展的养老服务模式;服务对象:政府补助老人、社会孤寡老人、离休老人、空窼老人、80岁以上高龄老人、经济困难老人、以及其它需要服务的老人;服务理念:联网连心、诚信为本、无微不至、关爱老人;服务宗旨:尊老、敬老、爱老、助老。
2006年,万众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参与了长沙市首批居家养老服务试点的运作,经过几年来的实践,结合长沙市的实际情况和老年人的实际需求,探索了一种以“政府主导与支持、社区监管与协助、市场实施与运作、有偿服务与抵偿服务相结合的快速连锁发展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2009年万众和投资了80多万元建立了养老产业部的核心——长沙市芙蓉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我们拥有一支经过专业培训持证上岗的的助老服务队伍,制定了专业化的管理机制和完善的管理制度,经过几年来的实践,养老产业部相继在芙
1蓉区又建立了5个万众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根据长沙市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标准,中心设有五室一堂一场,即办公室、阅览室、休息室、娱乐室、健身室、食堂、室外健身场。中心利用万众和成熟的管理、服务、网络平台,为382位政府补助老人、社会孤寡老人、离休老人、空巢老人以及其它需要服务的老人提供上门服务,上门服务项目包括:家政服务、物业服务、医疗服务等;白托中心服务项目包括有:健身活动、娱乐活动、白托休息、生活照料、送餐就餐、文化娱乐、老年大学、老年人绿色网吧、阅览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慰藉等。到目前为止为政府援助服务老人累积提供上门服务10万多个小时,提供就餐送餐2500多餐次,为全区12000多名老人提供低偿、有偿服务9万多个小时,提供家庭保姆4000多人次,接待白托娱乐老人15000多人次。开展公益性老年人活动多次,养老产业部结合每个中心社区老人的特点,开展不同的活动,韭菜园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大部份老人都是省委离退休干部,主要是以学习型为主开展活动,中心经常规组织老人剪纸、书法、绘画、工艺等活动;芙蓉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在老城区,社区老人以娱乐健身为主;德政园社区有多个老年人表演团队,老人们载歌载舞充满活力;2010年重阳节组织的“爱在重阳、敬老情浓”百名空巢、孤寡老人长沙市一日游及2011年重阳节组织的“爱在重阳夕阳更红——韶山忆主席”活动,得到了广大老年朋友及各级领导的高度赞扬,通过这些活动,这些多年蜗居在家平时很难走出家门的孤寡老人、三无老人、空巢老人感慨很多,让老人感觉到政府、社会组织对老人关怀;让老人看到了星城新的变化和发展;让老人感受到祖国繁荣昌盛、欣欣向荣的景像;老人在毛主席铜像广场前对毛主席深深的怀念,了却了很多老人多年想去看望毛主席的心愿。
一、建立了专业的助老服务队伍
中心目前有助老服务工作人员46人,取得由国家劳动部门认证的养老护理员资格证书,并拥有一支能为社区三无、孤寡、空巢老人提供免费服务的义工、志愿者队伍三百多人。中心通过湖南万众和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统一培训、统一安排上岗,通过中心工作绩效考核的管理机制,着力打造一支综合素质过硬的助老服务队伍。
1、服务队伍的组成:通过多渠道招聘
(1)、万众和作为长沙民政学院就业实习基地,每年会从实习生中选拔专业对口优秀的管理人员从事中层管理工作,成为养老服务的中坚力量。
(2)、通过万众和多年积累的资源,在各社区发布用工信息,从下岗失业人员中选择那些身体健康、有爱心并有责任心自愿从事为老服务工作的人员,作为中心的助老护理员,通过社区推荐,就近服务于社区老人,解决了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相对保障了助老服务员的稳定性。
(3)、通过万众和在全省建立的35个工作站,输送来能吃苦耐劳、身体健康、有爱心的农村大姐。
2、不定期组织队伍学习
(1)、在服务过程中,根据老年人的服务需求,通过万众和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对助老服务员进行滚动式培训。
(2)、不定期组织优秀助老服务员及中层管理员去其它城市优秀的养老服务中心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服务模式。
二、建立了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宣传方式
1、以标准化管理手段,建立了健全的管理制度
中心制定了《居家养老上门服务标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工作职责》、《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管理制度》、《助老服务员管理制度》、《助老服务员考核考评细则》,建立了详细的助老服务员档案、老人档案。
2、中心设有多名专职回访管理员,对助老服务员服务技能的掌握、服务态度、完成工作任务和工作时间的情况、服务内容、服务质量等每月进行上门回访,回访员和老人面对面沟通,从而提升服务质量,根据回访情,建立完善的考核记录、走访记录、回访制度、考核和考评制度,来确定助老服务员的每月绩效奖。中心要求助老服务员每周在中心开一次例会,进行经验交流及总结。
3、统一形象。中心实行了上门服务统一服装、统一工具;社区宣传统一挂牌、统一宣传栏设计.4、中心开发了功能强大的居家养老服务系统,系统里录入所有白托活动老人及上门服务老人的详细资料,从系统里可以全面的了解和撑握所有服务老
人和服务员的服务情况。
5、有计划的在全区范围内各社区进行居家养老服务现场宣传工作,让更多的社区居民和老人来了解居家养老服务。
6、在全区范围内各社区建立一至二个统一模式和形象的居家养老服务喷绘宣传栏,按照区领导的指示,定期更换宣传栏的内容。
三、市场化运作,开辟居家养老新领域
社会化养老产业的发展,必须走市场化运作的道路才具有生命力。
减轻财政负担:分3个层次进行居家养老埋单。重点服务对象由政府全额埋单;低收人家庭由个人或子女负担部分开支,政府差额埋单;家庭经济条件好、又自愿要求居家养老服务的对象自己埋单。既拓展了居家养老工作的覆盖面,又减轻政府财政的负担;为全区老年人提供有偿、低偿、无偿服务,促进养老产业的深人发展。
鉴于“居家养老”的某些局限,所以还要坚持依托社区,以社区服务为保障,把社区养老服务作为居家养老的延伸和依托,建立居家——社区一体化养老服务系统,加大力度,推进以居家养老服务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包括全面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整合社会资源,在社区层面普遍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的机构和场所,组建一支专业化、职业化与志愿服务相结合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餐饮、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以及与社区医疗服务中心挂钩(安装急救呼叫器)等方面的服务。
在市民政局、区民政局的指导下,芙蓉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将继续贯彻落实市、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有关精神,在原有试点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努力探索,发挥企业的优势。关爱今天的老人,就是善待明天的自己。让我们替天下子女尽孝;为社会家庭分忧。让老人不再孤独,让老人尽情感受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老有所帮的敬老、尊老、爱老、助老的良好氛围,享受社会大家庭的温暖,真正做到让居家的老人舒心、让外出的子女放心。我们将以专业化的养老服务队伍、标准化的管理、多元化的项目、社会化的互动网,给予老人最多的帮助、最大的关爱、最贴心的服务。
第五篇:农民上网强化引导分析思考
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底,我国网民数达到1.37亿人,到2010年,我国互联网网民数有望达到2亿人,年均增长8%,普及率为15%。其中,我国农村网民的数量也在增长。从政府上网、企业上网到今天的农民上网,网络已经逐步走进了“寻常百姓家”。
网络走进农民家庭,带来了致富信息、证券行情、收发邮件、电子商务、在线游
戏、上传下载甚至音视频交流等诸多益处。农民上网了解了大量的时效性强的农业信息,甚至有的农民和农民企业建立了相关的农业网站,君不见茶花网、盆景网、大蒜交易网等网站也层出不穷。通过网上信息、网络推销以及网络电子商务,不少农民尝到了互联网带来的切实利益。但网络是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有的农村网民由于文化水平相对较低、信息辨别能力差、信息整合不足、自控力弱等因素,以及网络的开放性、即时性、互动性,许多不良信息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可轻视,如封建迷信、色情暴力、网络游戏等对农民思想和生活带来很大冲击。有的农民网友会沉迷于网络游戏,会迷恋于含有色情暴力内容的网站不能自拔。有的明辨是非能力差,容易被人利用,容易上当,甚至被封建迷信的东西蛊惑,更为严重的是影响他们思想道德观念。所以在目前阶段,对农民网友进行有效的引导和培训刻不容缓。
据了解,现在农民,尤其是青年农民希望通过互联网了解致富信息,进行电子商务的要求非常之高。他们希望在乡下能定期举办培训班或农民夜校,对农村网友进行系统的培训,对农民朋友进行网络知识的培训和思想的引导,使得农民的网络成为“健康网络”。针对农民的要求,有关部门首先要加大思想教育力度,提高农民的信息判断力。互联网在某种程度上,是一台巨型信息生产机器,每秒钟都在输出海量信息,有益的、中性的、有害的信息鱼龙混杂。引导和培训的目的,是让农民网友提高信息辨别能力,具备“扬弃”意识,培育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使他们具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其在腐朽生活方式和黄色信息面前,能够自觉有效地抵制。
其次,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用行政、法律等手段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管理,具备成熟的监控机制,正本清源,有关技术部门要对有害信息进行必要的“堵截”和删除,屏蔽不良网站,为农民提供科学、正确、健康信息的软件。要定期公示一些健康的和“三农”网站,引导农民朋友上网。
第三,加快教育网络的建设,提高农民网上学习能力,在网络实践中逐步提高网络的利用质量。随着信息技术向教育领域的扩展,计算机网络在教育过程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农民教育网络也如雨后春笋涌现出来。但在提供的内容,要注重对农民学习功能的开发,提高趣味性、有效信息量,对教育网络进行改造,以吸引更多的农民访问,使之成为农民喜爱的网络,这样在互联网的实践中,农民边学习边提高。
最后,加强引导和培训,提高农民的信息整合能力。农民信息意识和利用网络信息的能力不高,接受知识和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差,因为信息价值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使用者,使用者素质低,未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就无法使信息发挥效用。这就要求有关部门重视农业信息服务队伍建设,提高信息服务质量。把懂业务的各种专业人才充实到管理和培训队伍中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良好的为农村提供信息服务的队伍,利用各种形式对农村网民进行培训,普及搜索技术、发布技术、信息安全等深层次的知识,提高农民的信息整合能力和信息利用能力。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让农民朋友“能上网、上好网、利用网”,也是重要的课题之一。在互联世界里,农民能够自觉主动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网络世界里游刃有余,探寻致富之路,尤为重要。目前,网络正以常人难以想像的速度、力度、深度和广度影响着农民的心理健康与发展。对此,除了不断研究新情况、建构新理念、寻找新载体、应对新挑战外,我们别无选挥。对农民上网的引导和培训,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