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城乡结合部学困生心理辅导及转化教育研究

时间:2019-05-13 16:19: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形势下城乡结合部学困生心理辅导及转化教育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形势下城乡结合部学困生心理辅导及转化教育研究》。

第一篇:新形势下城乡结合部学困生心理辅导及转化教育研究

新形势下城乡结合部学困生心理辅导及转化教育研究

一、本课题研究现状、研究领域和研究价值

(一)本课题研究现状

学困生研究早在上世纪70年代,国内外就开始进行研究,对学习学困生的转化(或者说对学困生的辅导)这种形式非常普遍。上世纪70年代出现大量文章评论各种儿童互相辅导的计划,像美国的利皮特(Lippitt and Lippitt)辅导计划。哈里森(Harison)的“结构辅导”和埃尔森(Ellson)的“程序辅导”利用多媒体形成形式固定的辅导。劳赫(Rauch)以及艾利和拉森(Ehiy and Larsen)对辅导技巧和组织同学相互辅导。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会有不同形式的学困生出现,因此,关于学困生的转化研究也从未间断。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面临全面实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提出面向全体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目标,素质教育更是强调提高全民素质,而党的“十七大”再次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但是,由于教育的环境、资源、对象不同,以及学生发展的差异,现代教育的特点导致教育与发展的不均衡性,亦产生了一批在学校、教师、家长眼中的“落后学生”,即俗称的“学困生”。实质上义务教育过程中学生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差异性是一种客观因素,但绝大部分通过科学的学习引导是可以实现转化的,关键是根据“学困生”的心理特点、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等采取科学、合理的策略,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状态,尽力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和机会。

“学困生”即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困生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学习成绩低下的学生;狭义的学困生是指感官和智力正常,但学习成绩低于智力潜能的期望水平、远未达到教学目标要求的学生。在新形势下,我们界定的学困生是指我县目前存在的部分学业不良以及存在学习障碍的学生。其构成要件如下:第一,学困生是相对概念,是与同龄人、同集体(班级)的其他成员相比较而言;第二,学困生是个别的,即集体(班级)中的绝对少数;第三,学困生的智力正常;第四,学困生的学业成绩处于暂时落后状态。许多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实践中发现:学困生常常表现出习得性无能。大多数学困生由于经常遭遇学习上的困难和失败,他们会因此而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失去了兴趣,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他们在情感上心灰意冷、自暴自弃,害怕学业失败,并由此产生了焦虑及其他消极情感,在行为上逃避学习。这些学困生往往把学习成绩差归因于智力低、能力差这些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因而对学习失去信心,对未来成功的期望感到渺茫,甚至放弃了努力。有关研究表明,学困生存在多方面的心理障碍,例如,神经心理障碍、学习心理障碍、社会性发展和心理健康不良等障碍。

学困生的形成与社会、家庭、教师、学生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学困生的转化已成为新形势下世界性的教育难题。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人建设的基础,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两基”攻坚,又是我国发展基础教育的关键。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普九”和“两基”攻坚均取得了一定成果,成果的保持又将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长期的、艰辛的任务。另有调查资料显示:现阶段学生辍学现象在农村学校仍然存在。“帮扶学困生”使其成为合格生已成为教育工作的当务之急,它已成为一个面向基础教育的专题研究项目。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是提高民族素质,建设社会主义祖国奠基工程,是新世纪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开展“帮扶学困生” 教育研究项目的目的在于认真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因此,我县旨在开发学困生潜力、促进学困生发展,启动一个社会、家庭、教师、学生多方互动的“学困生潜力开发”教育科研课题立项研究迫在眉睫。

(二)本课题的研究领域、研究价值

积极推进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实现科教兴国、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的战略举措,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素质教育实际上是以提高中华民族素质为中心的国民教育,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人,是一个个思想感情、兴趣爱好、学习习惯、学习基础各不相同的人。我们更应该充分调动学困生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揭示学习规律,教给学习方法,发展他们的能力。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目前面临的重要课题。如果教师忽视了学困生这一特殊群体,就谈不上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说,开发学困生潜力,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是前提,调动他们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尤其是在当前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重视对学困生的关爱和帮助,不让一个学困生掉队就更有其重要意义。因此本课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一)研究目标

1.建立学困生心理辅导及转化教育长效机制。通过课题研究,在全校范围内,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学困生心理辅导及转化教育的运行机制。

2.建立学困生教育研究指导团队。通过指导团队的指导,加强班级对学困生培养力度。3.转变学困生的学校教育方式。以课堂教学为抓手,以课程改革为推手,有效开发学困生的学习潜力。

4.转变学困生的德育训练模式。以心理健康教育为突破口,树立学困生的自信心,培养学困生的良好的人生态度。

5.转变学困生的不良行为习惯。研究学困生的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探索学困生的良好习惯形成的策略。

6.转变学困生的心理定势,用良好进取的心理行为为体验,指导学生寻找自身的闪光点,探索学困生潜在能力的激发。

(二)研究内容

1.新形势下学困生学困归因研究

(1)学困生的成因与学困生的心理分析,主要研究导致学生学习困难的自身、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因素。

①学困生的心理倾向溯源研究。②学困生家庭背景调查研究。③学校态度与学困生厌学对比研究。④社会评价与学困生逃避心理研究。(2)学困生学习困难要素分析 ①学困生学习困难的病理研究。②学困生学习困难的客观因素。③学困生学习困难的教学归因。④学困生学习困难的评价问题。2.新形势下学困生转化教育策略研究(1)提高学困生非智力因素的研究。(2)学生多元智力的表现与开发研究。(3)帮助学困生找回自信的实践研究。(4)学困生个性发展引导策略研究。3.新形势下学困生学校教育艺术研究(1)提升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策略的研究。(2)学困生学科进步策略研究。(3)发现发扬发展学困生优点行动研究.(4)有效实施一帮一的策略研究。(5)学困生学习辅导策略研究。(6)学优生与学困生对比研究。(7)学困生助学策略研究。

(三)主要观点

1.一个宗旨:让每一个学困生都享受成功的快乐。

2.两个思想:一是强化学困生优点,淡化学困生缺点;二是开发多元潜力,冲淡失败记忆。

3.三个理念:一是帮扶每个学困生,感动每个学困生;二是关爱自己的孩子,帮助自己的同学;三是让每一个学困生都充满自信。

4.四个口号:一是“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美”;二是“即使一点点进步也是很大的成功”;三是“你也行”;四是“不让学习成绩成为学困生的紧箍咒”。

5.五个激发:激发学困生的学习潜力,激发学困生的人际交往潜力;激发学困生的情感潜力;激发学困生的自控潜力;激发学困生的自我认同潜力。

(四)创新之处

1.课题指导理论新。本课题主要借助“多元智能理论”,收集和比较国内外教育研究现状和主要思想,探索新形势下学困生教育的发展方向和特点,相比以往的学困生一般性的实验研究又更进一步,有了较为成熟的理论指导。

2.课题研究背景新。与以往学困生研究的背景不同,本课题是基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力推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进行,不是简单研究学习困难生的转化工作,而是研究学困生终身发展能力问题,研究工作紧扣党的教育方针,符合党的十七大的精神。

3.课题研究方向新。本课题重在研究如何开发学生潜力,调动学生各种智力及非智力因素,而非只是研究学困生学习能力问题,这样使课题研究空间更大,针对性更强。

三、本课题的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技术路线

1.设立中心基地,实行班级横向教研。设立学校基地班级,每学期在县局教研室的指导下以基地班级为核心开展教研活动,进行“新形势下城乡结合部学困生心理辅导及转化教育研究”的对策研究交流活动,同时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水平。

2.组建校级“新形势下城乡结合部学困生心理辅导及转化教育研究”教育研究指导团队,开展研究和发挥辐射带头作用。在教研室直接组织和指导下集合本校的优秀班主任、优秀学科教师组建研究指导团队项目组开展研究,以带动全校各班级的研究的有效开展。

3.聘请市内外教育教学、心理学、管理学专家组建成团队,做好研究的技术保障工作。将聘请或参加市、县局教研室组织的区级、市级的教育教学和心理学专家顾问的专题辅导报告。为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保障。4.采用教学观摩与专题研讨相结合的方法,将实验研究不断推向纵深。5.建立相关的激励机制和奖惩制度,促进实验研究的积极稳定地发展。

5.加强交流。通过组织召开区域性和全校性的课堂教学研讨、论文和教学案例以及教育故事等形式的评比、网络、简报、出版研究文集等多种形式开展交流活动。力争产生一批有影响的、水平较高的实验研究成果。

(二)研究方法

借鉴现代教育理论,特别是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在其《智力的结构》中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广泛吸收各校先进经验,采取行动研究法,在实践中提升理论,在理论指导下完善实践。行动研究是一个螺旋式的不断加深的过程,每一个螺旋发展圈又都包括计划、实施、观察、反思四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基本环节。促进学困生有效发展的研究是一个需要教师参与、学习、实践、反思的研究过程。本课题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进行研究,同时运用文献法和内容分析法研究及运用调查问卷法、实验法、档案研究法、量化分析等辅助方法。运用研究结果的定量描述法进行推广。

第二篇:学困生心理辅导及行为转化策略研究

《学困生心理辅导及行为转化策略研究》

课题阶段总结

黄石市中英文学校

《学困生心理辅导及行为转化策略研究》是《黄石市中小学生心理干预心理行为研究》课题的一个子课题。该课题从酝酿、申报、立项到具体实施都得到了各级领导和专家的指导和关心。我校自确定这项课题以来,认真组织研究,现已如期完成了课题实施方案中所规定的第一阶段研究任务,并形成了初步研究成果。以下就课题实验工作基本情况作阶段性总结。

一、结合校情选课题,瞄准课改切入点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面向全体,尊重差异,关注每一名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越来越倍受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以学定教,以学论教”已成为评价教育工作价值的重要依据。我校作为一所新创办的民办学校,同众多民校一样不可避免地拥有众多的学困生。经调查每班的学困生在8-10名,总人数占全校总人数的30%,这些学生的共同特点是:学习兴趣差,学习习惯不良,学习效率低,自信心不强,相当一部分学生还是特殊学生。根据以上现实,为了更好地体现我校“教好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位家长满意”的办学理念,我们选择《学困生心理辅导及行为转化策略研究》为课题,其目的是:一是探讨针对性较强的措施,进而提高学困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二是在大力呼吁素质教育的今天,关心学困生,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三是研究成果将直接运用于学校学困生转化和素质教育工作的指导。因此,我们认为《学困生心理辅导及行为转化策略研究》对以“质量为生命线”的民办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全员参与抓培训,提高科研新认识

为实施“科研兴校,科研强校”办学策略,在课题研究起始阶段,我们结合校情采取全员参与狠抓培训的作法,保证了课题组全体人员思想认识上的高起点。我们的具体作法是:

一是坚持校本培训。2006年暑假期间,我们组织全校教师观看了新课题通识培训录像,结合学习《人民教育》等报刊杂志,组织讨论,切实提高了对新课改的认识。

二是研读教育专著。确立科研课题以来,我们组织全体教师先后研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学策略》、《学业不良儿童的教育与矫治》、《班主任工作策略》等专著。老师们在学习中做了大量的读书笔记,并结合自己的研究实验过程写了大量的教育叙事、反思和案例。广大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

三是聘请专家辅导。一年多来,我们先后邀请了省、市教科研部门多位专家作专场辅导报告,让老师们获取了大量的教育前沿新理念。如省教科所姜瑛莉老师“如何写好教育叙事”专题讲座,为老师们撰写教育论文给予了很好的指导作用。此外,学校还利用一切机会组织教师到外地和市内、区内兄弟学校去观摩参观学习。这种请进来、走出去,博取众家之长的作法,使我校科研工作不断完善,越做越实,越做越新。

三、建章立制抓管理,保证实验不落空

1、过程性管理制度 为保证教科研工作顺利进行,高效地运转,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逐步形成了教科研工作的过程管理制度:每学期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制定教科研计划,明确每学期教科研工作的总目标,做到目标明确,责任到人。我校总课题组对各个人子课题承担者提出如下要求:

(1)开学初制订好课题研究阶段性计划,并填写好中英文学校“学困生登记表”、各学科“学困生归因问卷调查表”。

(2)坚持“三个一”活动。即每周写一篇课堂教学反思(全期不少于16篇),每月写一篇教育叙事或案例(全期不少于4篇),每期一篇论文。

(3)每人每期填写《课题实验手册》,总结实验的成败得失。

(4)期末写好研究总结,并填写“教师课题研究帮扶对象及成绩对照表》。

2、激励机制

学校对课题组老师在时间、经费等方面给予倾斜。为了给教师特别是被转化的学困生提供展示的机会,学校编印《中英文校报》,每月出版,为师生提供展示平台,为了鼓励把实践上升为理论,尽快提高科研学术水平,学校设立了教科研成果考核奖:凡教师的教育教学论文、课件制作、案例评析,优秀课评比等,在区、市、省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或教育教学杂志、报刊上获奖、发表的,给予教师一定的量化加分奖励,每年年终的教师考核中,教科研情况是考核内容之一,考核结果作为评优、晋级依据之一。

四、求真务实抓落实,科研课题初见效

为切实帮助学困生消除学习心理障碍,矫正学习行为,达到提高学习成绩的目的,我们运用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和相关教育辅导策略,精心研究、认真实践,一年多来,实验工作已初见成效。

1、以点带面建立了“一对一”帮扶机制

每学期开学之初,每位语、数、外教师确定好自己的帮扶对象,实行“一对一”的帮扶机制,即一位教师重点帮助一名学生脱“困”,并设计了《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记录本》,要求帮扶教师建立学困生个人档案,制定好详细的帮扶计划,做好学困生转化点滴记载,每周确定好固定的补课时间,并记录好“学困生成长记录足迹”。

2、立足课堂,打造激发学困生学习兴趣的有效课堂 我校在加强课堂常规管理的同时,将课题实验贯穿其始终,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前提下,向学困生倾斜,通过实施分层教学、分层布置作业,改变评价方式等“低目标、小步子、多关注、快反馈、高质量”及“三优先”(优先关注、优先提问、优先板演)的方式进行,效果十分明显。

3、课外辅导,让孩子体验成功的快乐

一年多来,我们对学困生实行“会诊制”、“责任制”。成立语、数、外“会诊班”,教科处对“会诊班”实行“责任制”,即分年级定人(包教教师),定时(语文每周三下午第4节课,数学每周二、五下午第4节课,英语每周一、四下午第4节课),定内容(学生差什么补什么)为学生会诊,并作好辅导记录,教科处跟踪检查反馈。

4、实施爱心教育,克服学困生心理障碍

著名教育家夏丐尊说过:“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我们的“爱心教育”作法是: 一是采取情感倾斜、走过弱势心灵。以师生之情,朋友之情,亲人之情对待学生,当我们脱下“有色眼镜”自然而然地把“弱热群体”当朋友时,他们就会主动向我们吐露心迹,敞开心扉与我们交朋友。这样,我们教育之舟就会驶向成功的港湾。

二是点燃理想之灯,唤起自信心。自信是成功的保证。马卡连科说过:“用放大镜看待学生的优点,用缩小镜看待学生的缺点。”果真如此,学生极易明白他们在教师心中的位置,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可以让他们在黑暗中看到希望,让即将熄灭的自信之灯重新点燃。

三是运用激励机制,体会成功的快乐。以往的评价,习惯用一把尺子,从一个方面(分数高低)对所有学生进行分等级。这样学困生挫折多于激励,沮丧多于快乐。如果变多元化的评价机制为采取目标激励(分阶段)、榜样激励、情感激励等方式,就会达到“表彰一两个,激励一大片”的效果,促进学困生心灵健康的发展。

本通过对29名学困生实行“一对一”的帮扶机制,并进行了初步的“学习归因问卷调查”,采取了相应的四种策略,促进他们快速转化。事实上他们的进步令人刮目相看。从成绩上看20人有很大的进步,占70%,29人均有提高,占100%,并且他们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心理健康均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和转变,同时,我校也完成了由30多位老师共同完成的成果——《爱的教育》的编篡工作。其中石少华老师的《对症下药,妙手回春》荣获国家级一等奖,熊云、石少华合写的叙事《为孩子们煲一炉心灵的“鸡汤”》荣获国家级二等奖,张颖撰写的《尊重是爱的起点》荣获省教科所二等奖。曹娜撰写的《让爱与被爱的光芒在每一张笑 脸上闪耀》荣获区级二等奖。

《学困生心理辅导及行为转策略研究》经过一年多的深入系统研究,基本上完成了第一阶段的研究任务。这项课题的研究目的旨在对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有实质性的推动作用。学困生的转化是一个长期、反复的教育过程,一般要经历醒悟、转变、反复、稳定四个阶段,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教师一定要满腔热情,遵循教育规律,“反复抓、抓反复”,因势利导,让学困生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心理和不断前进的势头!我们深知这项工作任重道远。

二OO七年七月

第三篇:心理辅导案例及学困生转化浅析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典型案例及对策研究

岳 红 霞

具体案例

杨建民,男,11岁,小学五年级学生,单亲家庭,他和父亲一起生活。刚开学他上课无精打采,要么搞小动作,要么影响别人学习,提不起一点学习的兴趣,甚至公然在英语课堂上敲桌子,表示他不耐烦的情绪;下课追逐打闹,喜欢动手动脚;作业不做,即使做了,也做不完整,书写相当潦草,甚至逃学。我与他父亲沟通后,通过努力他终于不逃学了,可是依旧一如既往。我找他谈话,希望他能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学习为重,按时完成作业,知错就改,争取进步。可他总是一副爱理不理的样子,口头上答应,行动上却毫无长进。

原因分析

经过和他父亲的交谈了解到,他的母亲在他出生四个月就离家出走了.他是和爷爷、奶奶、父亲一起长大的,缺乏母爱。长辈对他过分溺爱,养成了懒惰的坏习惯,父亲常年不在家,回来就满足儿子一切合理与不合理的要求,这就造成了他孤僻又固执任性。一年前,他奶奶又去世了,爷爷已经七十多岁了,平时家里就只剩下他们祖孙二人,一日三餐都面临困难。通过家访,我明白了他不上学的主要原因是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百依百顺,导致孩子任性,生活自理能力差,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父亲又怨天尤人,怨恨他的母亲,使他心理压抑、恐惧。综上原因使他形成了依赖、懒惰、自卑、自私的不良个性。我认识到这时候家长和老师不闻不问,或批评责骂他,不仅不会消除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反而会增强这种心理。长此下去,其认识就逾片面,心理的闭锁就逾强,最终将导致对任何人都以冷漠的眼光看待,更加孤立自己,直至不可救药。

对策建议:

一、加强家校联系,使他摆脱心理困境。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微的任务。” 我认识到造成他心理不堪重负的原因主要在于家庭,因此,我加强与其家庭联系,让其父亲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责任感,使这个不完整的家庭也承担起教

育孩子的重任。我一次一次地用课余时间进行家访,做好他父亲的思想工作,希望他承认现实,面对现实,树立起生活的信心,尽量不要在儿子面前埋怨,因为这样于事无补,反而会增加他的心理负担,影响他的健康成长,使他明白宽容与约束都重要。经过多次推心腹的交谈,他终于接受了我的建议。由于家庭与学校共同努力,使孩子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不再逃避,也愿意跟同学们交往,渐渐地回到学校上课了。

二、用爱心温暖他,让他体会到爱。

歌德有句名言:“教师如果征服了学生的心,其形象就如天空的星星一样在学生的心中发光。”作为一个教师,应该“以人为本”,尊重每一位学生。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我们教育学生,首先要与学生之间建立一座心灵相通的爱心桥梁。对学生来说,师爱是重要的教育因素。学生的心灵是最敏感的,他们能够通过老师对自己的态度来判断老师是否真心爱自己。同时,他们也渴望老师能够时时刻刻关心爱护自己。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学生一旦体会到师爱,就会自然地快乐地接受教师对他的教育,就会得到满足而产生积极的情绪。所以,我们要设法了解学生的一切,带着一颗真诚的心,走入学生中间,去询问,去了解,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心声,点燃他们心灵深处理想的火花,鼓励他们奋发向上。在教育教学中,常有学生犯这样那样的错误,我们不能因为学生的错误就对学生辱骂或进行体罚,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信任学生,只有尊重学生人格,顾及学生的自尊心,学生才能信任老师。一个善于爱的教师,他一定懂得尊重学生的个性。所以,在管理班级时,要尊重学生,宽容地对待学生。采取宽容的态度育人,会令学生更爱你,教育教学工作也就能顺利地开展。

三、开展感恩教育,使他懂得爱,学会爱。

在生活上关心学生,把爱注入学生的心田,用爱浇灌稚嫩的幼苗。并且用宽容的方式,让学生有愧疚之心,也使学生有改正的机会和余地,这样会使事情迎刃而解。我们所面对的学生,家长文化水平较低,在正确教育孩子方面有很多欠缺,父母不在身边,孩子缺少母爱、放任自流,使孩子从小养成了自私、冷漠、霸道的个性,自理能力差、没有集体荣誉感、不懂得合作等等现象在学生中屡见不鲜。因此我认为我们的教育应注重从孩子的心理开始,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懂得爱,学会爱,学会感恩,使他们变得不再自私,对事情不再冷漠,使他们学会宽容,为此我做了一下尝试:

1.谈话交流。抽一点儿时间,以平等的姿态,多跟后进生谈谈心,能知道学生的心里在想些什么,能知道他们最担心的是什么,多一些理解,并适当地给一些点拨,学生心头的那点儿郁结往往就化解了。以谈话方式叙述家人对他的爱,让他观看,从家人点滴的行动、工作中体会家人对他的爱及赚钱的艰辛,使他懂得感恩,学会爱家人。

2.关心帮助。在生活上和学习上都尽可能地关心帮助有心理困境的学生,如果教师在对学生的态度上厚此薄彼,对他们有些冷淡,他们就会感到强烈的不满。所以教师必须真正了解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学生都要做到一视同仁,尤其对心理素质欠佳、单亲家庭和后进的学生,我主动与他接近,下雨天给他我的雨伞,早晨多拿一份早餐给他,把我孩子的衣服给他穿,给他们提供一些学习和生活用品,缩短心理距离,使他感受到老师对他的爱和关心,那么,他就会朝着我们期望的目标前进。

四、体验集体生活,使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恢复自信心。

组织开展主题班队活动,让他们在集体中感受同学的友谊,体会集体荣誉给他带来的快乐。我让同班同学主动利用课余和放学后的时间,陪他聊天,给他讲学校组织的各种各样活动的感受,用集体的温暖来消除他内心的焦虑和冷漠,慢慢地,他也渐渐地露出了一丝跃跃欲试的向往,此后,他的身影也逐渐地出现在教室里。但我并不满足于此,一直寻找让他重新振作的契机,上课时,我提出一个问题,很多同学不会回答,意外地发现他们举手,我就会抓住这个机会提问他们。一般开始,他们缺乏自信都会紧张,讲得结结巴巴,此时我就用鼓励的眼神望着他,亲切地对他们说:“你能主动举手回答老师的提问老师很高兴,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行的!”此时的鼓励和信任会给他们心理上一种莫大的宽慰,于是完全正确的思路和成功的回答,会得到全体同学的掌声,他们也就更有了自信心和成功的愉悦感。此后,我会多次为他提供尝试成功的机会,让其体验成功的喜悦和荣誉,增加良性刺激,使他摆脱自闭心理,激发起自信心和上进心。心灵的交往,热情的鼓励,温暖着他那颗冷漠的失望的心,使他慢慢回归正常的心理,重新回到班集体中。针对此类学生,我除了采用以上的教育方法以外,还要求他用自身约束的行动来改变自己的所作所为。于是我和他约定:今天,你上课坐端正了,我就表扬你;今天你回答对了题目,我就表扬你;今天你作业及时完成了,我也表扬你;

今天你做了好事,我就给你有奖励„„这一约定还真灵,慢慢地,他改变了许多。

爱是人类最美好的语言,一个好老师,如果能抓住情感教育的核心——关爱学生,爱生如子。用自己的爱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用自己的情感的雨露浇灌学生干涸的心田,使学生如幼苗一样健康快乐地茁壮成长,时时刻刻心系学生,把一片爱心无私地奉献给学生。那么他(她)一定会将旧人变新人!学生需要爱,教育呼唤爱。愿每一位教师、家长不光有爱,而且善于爱。

第四篇:城乡结合部初中生的心理问题及辅导对策

城乡结合部初中生的心理问题及辅导对策

矿泉中学 刘永全

摘要:城乡结合部初中的外来工子女虽然跟随父母来到城市,但早期“留守”生活造成的亲情欠缺、隔代教育或寄养带来的教育隐患、与城里孩子相比形成的心理落差等,使他们成为一群敏感而又易受伤害的弱势群体。学校应针对这个特殊群体,充分利用日常教学活动,通过各种方式开展心理辅导,让他们在生活、学习、实践中体验、分享、反思、成长。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外来工子女;心理辅导

学生进入中学时代,学习负担重,竞争激烈,加上青春期自我意识增强,感情容易冲动,面对纷繁复杂的外部世界,相当比例的中学生感到无所适从,一旦遇到外界的刺激和诱惑,常常表现出偏激的心态甚至发生越轨行为。在城乡结合部中学,学生多数为外来工子女他们跟随父母来到城市,但早期“留守”生活造成的亲情欠缺、隔代寄养带来的教育隐患,再加上特殊的生活处境使得他们的心理问题更加突出。因此,我们必须研究如何帮助这群学生学会控制,学会调节,学会适应,这是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发展的基础。

一、城乡结合部初中生心理缺失成因与现状

城乡结合部是市场经济体制下产生的特殊地带,其社会形态具有与城市和农村都不一样的特点,给学校教育带来了挑战。如学生生源来源复杂,学生的学业基础与品德行为不均衡;由于管理体制的问题,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相对滞后影响学校教育成果的形成和巩固,社区、家庭和学校教育存在一定的割裂;学生家庭结构复杂、类型多样,家长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周围环境复杂,不健康因素较多。城乡结合部的学生既不像市区孩子一样拥有优越的家庭学习环境,广阔的视野、丰富的知识及参与社会竞争的意识,也不像农村孩子一样具有单纯朴实的性格,呈现出多样化、层次化和复杂性。

(一)“有闲”生活衍生的心理缺失

城乡结合部居民结束了脸朝黄土背朝天农民生活,经济来源依靠可观的出租收入和城中村里股份分红,生活比较富裕。他们既不屑于干一些收入比较差的体力劳动,但又不能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城市工作,于是早上在酒楼“叹早茶”,然后美容健体,谈天说地,聚众玩乐,麻将六合彩样样都来。这种“有闲”阶层的慵懒生活对初中生的影响表现为:注重功利,贪图安逸,发奋向上的愿望较弱,满足于丰衣足食的现状,甚至养成恶习、腐化堕落等。表现在学习上就是不思进取、懒散、怕困难、怕吃苦等。

(二)“弱势”地位导致的心理落差

城乡结合部的另一大群体则是外来工,他们有了相对固定的收入、住所后,开始将孩子带到身边,形成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这样一个数量庞大的弱势群体。外来工家长拼命工作攒钱,经常加班,无暇管教孩子,只好让孩子随便去玩。这些孩子都市文明学不到,却与溜冰场、游戏机室、甚至小偷小摸、聚众打架等等结下不解之缘,成为城市犯罪的隐忧。多数外来工家长自身文化水平不高,家庭教育观念陈旧,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有的对孩子动辄打骂,有的干脆放任不管,有的多子女家庭只养不教,认为“树大自然直”。他们在学业上无能为力辅导孩子,对孩子的学习过程关注不够,只重视结果,可结果适得其反。因为父母工作流动性大,转学频繁,使一些外来工子女错过了最佳教育时期。家庭教育的不当和社区环境的不良影响,使得本来就处于弱势地位的外来工子女变得更加弱势。

由于和城里孩子同处一个教室,弱势的处境使得外来工子女小小年纪就切身感受到:城里的大人、孩子看不起我们,他们有钱,我们没钱,城里孩子爱欺负我们。心理专家、南京师范大学傅宏教授指出:“农民工子女已感到了城市孩子与自己的差别,以及这种差别在城市壁垒面前的难以逾越,内心世界对社会差别感受到的强烈不平等,将加深他们的被歧视感、对立感和自卑感,如果不对他们进行真正有效的教育,不帮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康的心理,他们很可能会对整个社会产生对抗情绪。

(三)留守儿童和准留守少年的心理阴影

不少外来工进城的时候,把孩子留在老家,等到孩子要上初中了,自己也在城里安定下来了,才把孩子接出来,送到城乡结合部初中就读。这些留守孩子由 于在应该接受教育的关键时期缺少亲情关爱,隔代或寄养教育力不从心,心理上极易出现偏差。他们有的旷课、不交作业、逃学;有的参与社会小青年团体,沾染打架、赌博、酗酒、偷盗等不良习气;有的由于祖辈的溺爱造成我行我素、不尊敬老人、爱发脾气等不良性格;还有的孩子因得不到家庭温暖而离家出走……他们大多表现自卑、冷漠、封闭、敏感、逆反、孤独、不安、胆怯、难以沟通等。“双差生”、“问题少年”经常与他们挂上号。

也有的打工者后来发达了,到更远的地方买了大房子,甚至别墅、小轿车,但为了方便,孩子还是在这里读书。这类家庭父母都很忙,与子女分住,或请保姆和孩子同住,就算请了司机每天接送,晚上跟父母同住的,一家人也难得见面沟通。这类家长深知教育的重要性,舍得交大笔的借读费择校,请各种家教,让孩子报读各种兴趣班,征订各种各样的书报……他们信奉钱可以填补一切,但对家庭教育的系统知识只是一知半解,缺乏和孩子交流的时间和机会,教育结果可想而知。我们把这一类学生称为“准留守少年”,其中有些是之前的“留守儿童”。他们对自己的“准留守”生活是那样无奈,心灵之门紧紧锁上,哪怕对父母亲人。

二、城乡接合部初中生心理辅导对策和形式

(一)在生活中创设心理体验场

组织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社区劳动,参与学校管理;进行班干部培训,团队干部竞选,学生行政助理竞聘,主持辅助大型活动,值周班;开展“三八”节与妈妈交心系列活动,知识大富翁读书活动,六一儿童节的“告别童年,迈入青少年”心智游园活动、安全文明网上行(网络心理)等,在活动中创设情景,展开讨论与反思,深化体验,让学生从中完成认知改变、人格塑造、心理发展和调适。在课室布置、走廊书画廊布置中展现学生才能,让他们体验成功的乐趣。定期开展学生、家长、老师共同参与的团体活动,让学生体验团结协作、相互信任的重要性,体验理解、关爱和沟通的重要性。

(二)将心理辅导渗透在课程之中

有意识地把心理辅导与教学结合,从学生积极心态,如动机激发等入手,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根据学生心理活动规律达成有效教学。不同地学科在基础目标、过程目标、情意目标地目标体系中侧重不同。社会学科如历史、地理,以及价值目标为首位,艺术类侧重情感,理、化、生类侧重科学技术,为社会服务如环保等。学科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地心理交融与互动,是一种无形地教育资源。师生情感交流、人格互动都是建立在尊重、真诚、理解地课堂文化中,师生共享这种无形地教育资源带来地“财富”。

(三)开展各种形式地心理辅导活动

心理辅导课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课堂活动,即教师通过活动设计,创造学习的外部环境与条件,对各个环节流程把控,间接地进行教育。课堂活动设计通常采用五段式:热身、活动、反思、分享、延展。课堂不局限于课室,学生与家长同步进行。课堂活动大约60%的是在课室进行,这样有利于交谈与讨论,一些游戏、实验、测试也能较好落实。二是主题型活动课,主要是某大章节学习后地阶段总结、汇报、展示与训练,需要地场地与时间要求比较高,活动前地准备量较大,活动情景控制因素较多,由于以学生小组合作为主要形式,需要比较强的组织性,一般每学期1—2次。这两类活动的主要内容:资料收集分享、游戏系列、短剧、角色扮演、情景模拟、讨论沟通、行为训练、心理测试等。三是大课堂(讲座),对一些适于讲座形式的话题,是一种节约型地高效形式。

心理辅导活动的有效性取决与以下的五“重”。一是重感受。心理辅导过程是学生认知结构、情感体验、行为方式在辅导教师的干预下进行调整、重组、统合的过程,因此促使学生在团体的助力下,审视自己的内心,反思自我的成长,思考学习,思考人生,思考自我与外界的关系,以推动自我的完美发展,主要需要的是情意活动的介入,把情感体验作为其人之的强化、迁移以及感染、疏导自我的动力。二是重口头交流。这是一种很容易被教师忽视的操作规范。心理辅导活动是学生通过群体交流产生的影响力来调整自己的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的。口头交流的作用主要在于通过交流,分享“和别人不同”的认知“和别人一样”的感觉,理解和支持别人,也得到别人的理解和支持。三是重真话,允许说错话。教师应该持有真心诚意的宽容和谅解,使每个学生可以畅所欲言,不必担心被批评和指责。四是重氛围。活动辅导的有效性主要依赖于通过辅导教师的调控所建立起来的团体氛围,引发学生积极的回应,使学生的认知行为发生变化。五是重自我升华。辅导活动课应该是学生借助自己的内省、同学的回馈和辅导教师的建 议等,对自己的认知体系进行整理和重建。

(四)将心理辅导渗透在综合实践活动中

虽然城乡结合部学生学科成绩不怎样,但他们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热情与需求比一般学生强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操作模式灵活多样,学生可以自主选取他们喜爱的问题进行探究,能激发学习兴趣,开发学习潜能,增强学生自信心。综合实践活动需要小团体合作经营,各负其责,能激发责任感以及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在大多数城乡结合部学生的身上,保留有农村孩子的淳朴,也具有城市独生子女的娇气,所以,必须引导他们在实践体验中加强对责任的认识,引导他们到生活中去,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用自己的理智去感悟做人做事的道理,从而内化为责任品质,外显为责任行为。

第五篇:辅导副学困生转化计划

学困生转化辅导计划

一、指导思想:

转化学困生就是以“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积极开展帮教活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运用我教他们两科教学内容的特点,主要从课堂入手,课前及时提示,跟踪辅导,采取督促与激励双结合的方法促进孩子养成习惯的提高。并且建立群体合作小组,树立榜样,从而达成内化促进。为了使教育效果更好,与家长要及时沟通,确定阶段提高目标。

二、具体目标

教育过程中更多的是从学生内心了解孩子,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和孩子做知心的朋友,当他有了困难及时给予帮助,使他在自信的基础上在创设的情境中逐步走向自立,进而在教师的渗透中感受到成功的快乐,使他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做人观,进而达到自觉约束自身不良行为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得以巩固。

三、具体措施:

1、贯彻落实学校教导处后进生转化的各项措施。

(1)、要求各学科教师齐抓共管,班主任要高度负责,学困生转化工作要细致、严格、耐心、到位、得法,做到防患于未然。

(2)、按时做好学困生转化纪录,及时总结转化工作的情况,总结经验,改进不足。

2、建设良好班风、学风,感染后进生行为。建设良好班风、学风是转化后进生最有效的途径,要善于借助集体的力量来同化、熏陶后进生:

(1)、制定公认的班级道德行为规范,树立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价值观念。

(2)、加强班干部队伍建设,形成班级体核心,培养学生集体认同感、荣誉感、自豪感。

(3)、对学生一视同仁,做到班务工作公平、公开、公正,防止歪风邪气的干扰。

3、责任到人,相互配合,转化工作常抓不懈

(1)、根据学生以往表现和班、科任平时的观察和了解,初步落实后进生名单作为转化的重点对象,由班、科任协商指定老师负责转化,在转化过程中,老师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反馈、相互帮助,分工不分家。

(2)、帮教教师要深入了解和研究转化对象,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缺点、优点,了解学生校内校外、家庭社会的表现,在掌握系统全面材料的基础上分析学生的心理、行为特点,为有的放矢地因材施教奠定基础。

(3)、根据后进生德育转化长期性和反复性的特点,要充分预料学生转化过程的曲折性,转化工作要耐心、细致,抓反复、反复抓。

4、发现闪光点,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

(1)、教师首先要掌握差生自尊心强而又得不到尊重的心理矛盾,用体贴与爱护的态度对待差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2)、要从实际出发,用宽容的态度看待学生问题,允许学生偶尔犯小错误,争取不让学生犯同样的错误;善于挖掘、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学生的点滴进步要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逐步让学生重新点燃希望、树立信心。

(3)、要严格要求后进生,哪怕是很微小的错误,老师也要及时指出并耐心地教育,切忌听之任之。

5、家庭、学校、社会形成转化合力。

积极与家长沟通,定期向家长汇报学生学习、纪律等情况,按要求完成家访任务,对学生迟到、旷课等违纪行为,要求第一时间向家长反映,了解情况。

下载新形势下城乡结合部学困生心理辅导及转化教育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形势下城乡结合部学困生心理辅导及转化教育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困生转化辅导工作总结

    马村镇中心小学 2016-2017第二学期学困生转化辅导工作总结 自任教以来,我坚定“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信念去做好学困生的转化辅导工作。正因我知道要全面提高一个班级全体......

    学困生转化辅导工作总结

    思品学困生转化总结作为教师,我们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不可忽视的问题 。工人生产一个残次品可以回炉,教师放弃一个学困生,小则害其一生,......

    学困生心理辅导案例

    学困生的心理辅导案例之一 新安县西关小学 刘志强 一、案例的具体表现: 这学期,班中一位同学王冬,上课一贯不专心听讲,而且不管在上课下课总是无缘无故地招惹别人,课内根本不想......

    学困生转化工作总结学困生辅导总结

    学困生转化工作总结学困生辅导总结 情况分析 刚开始担任这个班的数学课时,我就发现班上有一个比较特殊的学生——张家琦同学。他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翻书包找东西好像成了一种......

    学困生辅导转化计划及措施

    学困生辅导计划及措施 教师:柳成会 学科:七(3)班数学 时间:2017年春季学期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使教育教学工作能面向全体,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特制定“学......

    学困生心理研究论文

    农村小学学困生心理健康问题及辅导策略研究 摘要:现阶段,经济社会的发展提高了我们的生活水平,但同时由于经济的发展带来的一些社会问题影响了基础教育,尤其是农村小学,中国农村......

    学困生转化课题研究总结

    学困生转化课题研究总结 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一个不可忽视的艰巨任务,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客观要求。由于学生的来源以及所受各方面环......

    学困生转化阶段研究计划

    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阶段工作计划 一、研究任务 通过前两个阶段的课题研究,让我们从理论上对学困生有了新的认识,并通过对学困生的成因进行了学困生问卷调查、家长问卷调查及......